试论中国加入WTO后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精选5篇)
试论中国加入WTO后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 篇1
试论中国加入WTO后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
全球化的国际产业分工随着技术创新速度的加快,信息传播的加速,规模经济的要求,经济全球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经济不断全球化的进程中,产业全球化也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它使得产品的生产不再局限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而是分解成若干个环节在若干个地区或国家完成。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从而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一系列环节的国际经济大循环和国际产业链的形成。
在产业全球化的进程中,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国际产业分工呈现“金字塔”结构(图1)。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其产业结构处于“金字塔”结构的顶部。美国经济以新经济为主要特征,它的产业主要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其特点是产品附加值高、资源耗费少、污染小,在全球的贸易中占有绝对和优势。紧随美国处“金字塔”第二层的是日本和欧盟及其它发达国家,它们正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希望赶超美国,并抢占世界产业结构中部分产业的制高点。处于“金字塔”第三层的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包括亚洲“四小龙”等。它们在20世纪80年代接受了发达国家转移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经历了一个制造业繁荣的时期。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发生了相当程度的萎缩。因此,这些国家也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实现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的转移、升级。处于“金字塔”第四层的则是中国和其它一些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仍属于经济学家刘易斯所说的二元经济结构阶段,既有落后农业和手工业部门,也有部分现代工业;既有大量劳动力供给,又存在着劳动力素质低下等问题。因此,这些国家目前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为辅。处于“金字塔”最底层的则是欠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以经营落后农业为主,兼有少量现代工业。在国际贸易中靠出口初级矿产品和原材料为主,产品附加值极低,陷入贫因的恶性循环。总之,从“金字塔”的底层到顶层,其产业技术层次、产业水平、产品附加值均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发达国家在产业竞争中处于绝对的优势,这使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着一个不利的外部环境。
附图
图1 各层次国家在国际产业结构中的地位
二、中国加入WTO后,产业结构调整的两难
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产业的竞争。当今的美国之所以在全球经济中处于霸主地位,是因为它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高新技术产业。我国要想有较高的经济竞争力,必须要有较高的产业竞争力,这是不争的事实。为了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对我国的产业结构按产业全球化的大趋势进行调整,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可以缓解现阶段的劳动就业压力。然而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来说,经济发展的目的不仅仅是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而且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对经济发展的战略角度看,也就是要不断赶上乃至超过发达国家。这样一个赶超过程,意味着我国必须从经济全球化中取得的利益要超过其它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最终赶超发达国家。然而如果我们在加入WTO以后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则我国只能集中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诸如纺织品、鞋类或者为发达国家的信息产业进行硬件加工、装配等。显然,这种分工并不能使中国赶超发达国家。因为这些产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附加值低。而且,理论和实践都表明,没有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是依靠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超过发达国家的。也许有人会提出:亚洲四小龙就是依靠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迅速促进经济发展的,然而四小龙的发展有更特殊的原因。时过境迁,由于国际背景不一样,我国已经不能采用当时四小龙的产业发展战略。
由上可见,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处于一个两难状态:加入WTO以后,为了应对产业全球化缓解我国就业压力,就必须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如果这样,虽然在近期可以缓解就业压力,但从长期来看,由于集中生产低附加值产业,我们就不能从全球化中获取更多的利益,也就不能赶上发达国家。这种近期利益(发挥比较优势)和长远目标(赶上发达国家)无疑是相互矛盾的,反映到产业发展战略上,也就表现为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是重点利用和发挥现有的比较优势,还是重点发展新兴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提高产业附加值。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种两难状态,我们还是
[1] [2] [3]
试论中国加入WTO后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 篇2
加入WTO后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
加入WTO就意味着成员国纳入经济全球化体系的平台.但是,加入WTO并不是简单地遵循WTO的规则,而是要领会WTO追求世界贸易自由化、平等化、持续化的`精神实质.中国经济只有从WTO的精神实质出发,辨证地分析其多重性利弊,才能谋求成功的对策.
作 者:高布权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社科部,陕西,延安,716000刊 名: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4(4)分类号:F125关键词:WTO精神 中国经济 问题 对策
试论中国加入WTO后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 篇3
[摘要]加入WTO,必然要逐步对外开放农产品市场;同时,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有利条件也将增多。这对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农业结构调整而言,既带来新的挑战,又提供了新的机遇。挑战不可避免,这是由WTO贸易规则、双边贸易协议和市场法则共同决定的。机遇稍纵即逝,农业结构调整更多地面向国际市场只是一种可能,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关键在于我们自身的努力。因此,我们既要了解WTO农业贸易的基本规则和主要成员国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更要客观分析入世对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面向国际市场调整农业结构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
(中经评论・北京)四、面向国际市场调整农业区域结构
加入WTO对我国各地农业的影响是不同的:一是开放农产品市场对国内农业生产的影响呈现地区差异性。沿海地区是进口农产品的登陆处,没有远距离运输的天然屏障,将是进口农产品的主要消费地。这对沿海地区农业结构调整施加的压力,要远大于内陆地区。另外,小麦。玉米油花等农产品的主产区将受一定影响。商品率很低的贫困地区几乎不受影响。二是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机会在地区间的分配将是不均衡的。我国地域辽阔,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自然条件,东西不同,南北各异。有出口比较优势的地区将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因此,应当根据开放农产品市场的情况,以及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的原则,积极调整我国农业的区域结构。基本思路与政策建议:
(一)把主要农产品的总量平衡建立在各地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和进出口的基础上。
在编制全国以及各地主要农产品中长期总量平衡规划时,应着眼于国内外供求状况。不能把全国总量平衡简单地分解为各地自求平衡,也不能把地区平衡简单地理解为各地自给自足。一种农产品的全国总量平衡,应当建立在优势地区调出、劣势地区调入和进出口的基础上。一种农产品的`地区平衡,对于优势地区而言,应当建立在调出的基础上;对于劣势地区而言,应当建立在调入的基础上。以粮食为例,实现全国总量平衡必须以地区间粮食贸易的存在为前提;实现优势地区的总量平衡,必须以为剩余粮食找到销。路为前提,不能理解为本地够吃即可,粮食调出是实现总量平衡的必要条件;实现劣势地区的总量平衡,必须以为粮食缺口找到粮源为前提,不能把提高自给率视作实现地区总量平衡的推一途径,调入和进口也是实现总量平衡的重要途径。当前,各地都在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地方在制定农业结构调整规划时,以本地供求状况为主要依据,而不考虑全国整体供求情况。如东北某省有玉米生产优势,但近年来玉米销售不畅。另一方面,该省每年需要调入大豆35万吨左右、小麦80万吨左右。于是,该省提出以实现大豆。小麦基本自给为目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又如,南方稻谷产区根据当地早籼稻积压、玉米需要调入的情况,得出本地粮食生产结构失调的结论。根据这一结论,这些地区提出当地农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之一是调减早舢稻、增加玉米种植。这些,都是从一个地方的供求状况出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典型事例。这种结构调整,不利于农业生产专业化,不利于各地比较优势的发挥。
(二)规范政府的农业投资行为。
应当考虑两个背景:一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逐步建立,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成为必然趋势。今后,财政应逐步退出竞争性行业的投资,转向主要扶持公共产品的投资。对农业而言,今后财政投资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二是WTO农业协议对国内农业支持政策有要求,主要是限制运用市场支持政策(如价格补贴等),允许运用“绿箱政策”(如基地建设、地区援助、自然灾害救济等)。对照这两个背景,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的农业投资行为都有待规范。中央政府的农业投资要带头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多年来,中央财政投资的各种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对促进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形成集中生产地带起了很大作用。但也有的投资,如“粮食自给工程”,扶持粮食生产劣势地区提高粮食自给率,就是一种违背经济规律的行为。对于符合经济规律的投资,应当进一步加大力度;对于违背经济规律的投资,应当调整方向。
地方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比重偏高,同时中央与地方在农业领域的事权划分不明确,导致地方政府的农业投资行为多数不符合经济规律。解决这个问题,除了需要通过财税体制改革以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外,还需要规范地方政府的农业投资行为。例如,保障大中城市的副食品供应,应有新的思路。前几年开展“菜篮子”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提高大中城市副食品自给率。一些城市为解决本地生产副食品成本高、没有比较优势的问题,由财政提供补贴。这样做,既增加了城市财政负担,又不利于生产成本低。具有比较优势的农村发展副食品生产。近年来,一些城市开始改变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做法。上海到苏北、吉林建生猪基地,到内蒙古建奶牛基地,发展“飞地”农业,把基地建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外省区的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又如,解决沿海发达地区粮食不足的问题,应更多地依靠地区间的粮食贸易。浙江省为扶持当地粮食生产,对乡镇企业按销售收入的0.6%征收粮食附加费,或按职工人数征收“贴农金”广东省1998年早籼三级稻谷实际平均收购价为每百公斤130.8元,比内地实际收购价高20元左右;福建省在按高于内地实际收购价的价格收购当地稻谷的同时,还对农民实行价外补贴。这些做法,虽然提高了当地粮食自给率,但从全局看其代价也十分明显:地方财政和乡镇企业负担加重;当地高效农业、外向型农业的比较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内地粮食主产区粮食销售困难,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如果沿海发达地区放弃粮食自给率目标,则既可以使自身得以解脱,又能为内地粮食主产区的粮食提供市场。
(三)促进全国农产品统一市场的发育。
各地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既不是国家计划安排的,也不是自封的,而是由一系列经济和自然条件内在决定、并通过市场竞争表现出来的。寻找并利用比较优势,一个重要前提是促进全国农产品统一市场的发育。应把发育市场作为促进农业生产合理布局的一个重要措施来抓。
一是加强产区批发市场、区域性和中央批发市场、销区批发市场建设,特别是要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长期以来,国家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主要用于农田水利、种子工程等直接增加农产品生产能力的领域,以及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保障农业生产能力的领域,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一直被排除在外。目前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中,销区市场建设可以通过摊位费、管理费等形式收回投资,并有丰厚利润,因而各种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很高,无需国家投资。薄弱环节是产区批发市场建设。产区批发市场具有社会效益明显的特征,建议将其界定为非经营性农业基础设施,纳入国家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范围。根据市场发展规划,在“十五”期间每年由中央投资扶持50个各类产品的国家级产地市场。
二是消除地区封锁,促进区域间农产品流通。地区封锁、画地为牢,是农业生产合理布局。地区间合理分工、充分利用各地比较优势的主要障碍。任何地方都不准限制其他地区农产品的
输入、本地农产品的输出。加大治理公路“三乱”的力度,保障“绿色通道”畅通。
三是发展新的交易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农产品贸易方式必然会出现新的变化,如借助各种电子信息网络出现的农产品网络市场就是一种方便、快捷、高效的贸易方式。发展新的贸易方式,会提高国内农产品市场的整合程度,从而有利于各地寻找并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十五”期间,国家应当把农产品网络市场建设当作一个重点,在完善市场信息的收集、发布制度,完善农产品质量技术标准等方面下功夫。
(四)扶持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发展外向型农业。
应在沿海地区建立国家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沿海地区在区位、市场、技术等方面有发展外向型农业的比较优势。支持完;导沿海地区利用好这一优势,既可以为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开辟新的途径,又可以带动内地农业发展。可考虑在海南、粤东的潮汕一带、闽南的夏漳泉一带建立“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还可考虑在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建立面向韩国、日本市场的外向型农业基地。对国家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其引进资金、设备、技术、良种象发展农产品保鲜和深加工,促进农产品出口提高档次、扩大规模。
(五)扶持落后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这是WTO“绿箱”政策允许采用的主要国内农业支持措施之一,应加大实施力度。一是坚持不懈地扶持贫困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我国扶贫的任务仍很艰巨,国家应当制订新的扶贫规划。扶贫应以改善基本生产条件为重点,以为贫困农户建立稳定的经济来源为目标。应根据各地实际经济状况重新确定扶贫规划的实施区域。二是加大坡改梯力度。在我国每年的水土流失量中,来自坡耕地的占 70%。加大坡耕地综合治理力度,是减少水土流失、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坡改梯是坡耕地综合治理的中心环节,应与退耕还林(草)相结合,有条件的地方应采用机械作业,还应加强梯田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灌溉条件,推广各种实用技术。三是加快防治荒漠化步伐。在沙漠边缘地区,采取综合措施,增加林草植被,控制荒漠化扩大趋势;以“三北”风沙线为主干,以大中城市、厂矿、工程项目周围为重点,因地制宜兴修各种水利设施,推广旱作节水技术,禁止毁林毁草开荒,采取植物固沙、沙障固沙,引水拉沙造田、建立农田保护网。改良风沙农田、改造沙漠滩地、人工垫上、绿肥改土、普及节能技术和开发可再生能源等各种有效措施,减轻风沙危害;因地制宜,积极发展沙产业;大力开展人工种草和改良草场,实行围栏、封育和轮牧,配套建设水利设施和草地防护林网;加强草原鼠虫灾防治;禁止草原开荒种地。
(六)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加入WTO对中国统计的影响 篇4
加入WTO对中国统计的影响
经过近十五年艰苦卓绝的漫长谈判,终于在新世纪的第一年完成了中国加入WTO的所有谈判,并于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以全体协商一致的方式,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加入WTO的决定,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WTO的第143个成员国.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中国经济更加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标志着中国统计事业将迎来一个大发展时期,统计将为促进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蓬勃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入WTO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必将对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加入WTO将长久而深远地影响中国统计事业的发展.
作 者:冯亮能 作者单位:江西省计划统计学校 刊 名:中国统计 PKU CSSCI英文刊名:CHINA STATISTICS 年,卷(期):2002 “”(2) 分类号:F2 关键词:加入WTO后中国企业的出路 篇5
加入WTO后中国企业的出路
加入WTO对我国企业发展有利有弊,但总体来说还是利大于弊.企业只有加速经营机制的转变,同时具备强大的`内部创新能力、精明的兼并策略以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才能更快地走向世界经济舞台,把所带来的冲击变为强大的动力,推动中国经济再起飞.
作 者:陈晶瑛 CHEN Jing-ying 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分院,广东佛山,528000 刊 名: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PKU CSSCI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 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 年,卷(期):2000 24(4) 分类号:F420 关键词:WTO 中国企业 出路【试论中国加入WTO后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推荐阅读:
加入WTO后的我国金融监管10-25
加入WTO05-16
加入wto的两个承诺09-02
加入中国民盟申请书07-04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青团06-18
加入WTO对地方财政的影响及对策09-25
论加入WTO与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的环保问题10-01
会计研究 -加入WTO后政治环境的变化及对会计制度改革的影响08-22
中国产业战略三大误区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