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对地方财政的影响及对策

2024-09-25

加入WTO对地方财政的影响及对策(精选11篇)

加入WTO对地方财政的影响及对策 篇1

加入WTO对地方财政的影响及对策

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方面将对吉林省现有的经济规模及格局带来巨大的冲击与挑战,另一方面,也为吉林省的区域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促进经济总量扩大和结构优化,促进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财政作为经济的综合反映,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冲击和发展同在的影响,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财政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上来。应对“入世”的挑战,探讨相应的财政对策是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试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地方财政运行的基本走向及可能出现的局面,作初步预测和逻辑判断,并就应对策略作初步的探讨。

一、加入世贸组织对地方财政的影响

加入世贸组织,将全面降低关税税率,拆除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我国的产品、服务和资本可以自由地进入国际市场,相应地我们也要开放自己的市场,允许外国的产品、服务和资本进入,使我国经济全面参与国际经济的大循环。这意味着我国由东部沿海开放向内地梯度推进的.发展战略,转入跨越式全面推进的发展阶段,通过开放带动全局突破。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前,我国经济是改革推着开放走,改革决定发展,而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将呈现开放拉着改革走,开放推动发展的态势。因此,加入世贸组织是新一轮改革与发展的杠杆和推进器。由于我国这种经济发展动力的改变,伴随着加入世贸组织全面介入国际经济事务和国际产业分工,在空间上很难区分沿海与内地的差别,这就为吉林省这个市场经济欠发达省份,提供了难得的产业升级、财源优化、体制转轨、实现经济增长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的新契机。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阶段性、层次性和不平衡性,加入世贸组织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会带来极不相同的影响。对于吉林省来说,由于是国家的老工业基地和商品粮基地,国有经济比重大,计划经济影响深,市场发育缓慢,经济发展滞后于东部发达地区。多年来,虽然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还为国家承担了相当大的改革成本,但历史欠账较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老化,不适应市场需要,经济效益低下,财政困难,改革和发展步履艰难。加入世贸组织,作为吉林省支柱财源的汽车和化工以及基础财源的农业,由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步下调,市场开放,财政补贴逐渐削减而失去保护,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严重冲击,在一定的税制下,这种冲击要给地方财政收支带来影响,同时,由于入世带来的外资涌入,也会提升和优化吉林省的产业结构,形成新的经济生长点和财政收益点,呈现经济主体多元化、财源结构多样化的变化。这些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与变化,都会随着世贸组织保护过渡期的逐渐解除,而充分显现在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和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上。

1.提升经济增长速度,带来财政收入的增长。据有关资料测算,从―间,我国年均GDP增长率,将比不入世条件下提高1%。目前,我国经济占全球经济的份额为3%,5年后将达4.5%,如果加入世贸组织,这一比重将增加到6%。另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发布的报告:中国到完成各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GDP和社会福利收入将分别提高1955亿元人民币和1595亿元人民币(1995年价格),占当年GDP的1.5%和1.2%。尽管吉林省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制约着财政收入的质量和规模,近些年来,财政收入增长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吉林省财政收入(可比)增长8.2%,比全国财政收入增长15.2%低7个百分点,但入世后,随着经济速度以及经济质量的提升,也会较大幅度拉动财政收入增长。

2.外资企业的涌入带来财政收入的增加。按照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则,要给予其成员国投资者以国民待遇,这样对外商投资的一些地域和产业上的限制将要被取消,现行的外商投资的一些超国民待遇也会被取消,全国各地对引进外资的政策将趋于一致,这就必然促进经济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流动。发达国家在发展信息服务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同时,加快传统产业向投资环境好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东部沿海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也由于受到高地价、高工资、高成本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迫切需要向内地转移,吉林省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都十分丰富,又是老工业基地,劳动力素质较好,具有较强比较优势,入世后外商投资企业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的增长,将成为地方财政收入新的增长点。

3.个人所得税收入将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入世后,由于我们的做法更符合国际惯例,在吸引一些劳动密集型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同时,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零售、电信等服务部门的外资企业也将

[1] [2] [3]

加入WTO对地方财政的影响及对策 篇2

一、对外贸易管理制度

为了入世, 我国首先调整对外贸易管理制度。这不仅要求我国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税减让原则大幅度降低对进口商品的关税税率, 而且还应当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减少非关税壁垒的原则, 进一步取消对各种进口商品的配额限制和许可证限制。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透明度原则, 我国必须建立一个公正的和透明度较高的外贸管理体制。否则, 我们在国际贸易中就可能遭遇其他国家依据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而提起的各种诉讼。

二、外商投资法

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的一揽子协议中关于投资行为的规范将对我国的外商投资法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 (TRIMs) 和《服务贸易总协定》 (GATS) 中关于国民待遇的规定对我国外商投资法的影响最大。我国现行的外商投资法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外商投资和不符合国际通行的做法。例如, 在市场准入方面, 长期禁止或者限制外商在服务领域进行投资。这种保护性的做法不仅导致我国金融、保险、电信等服务行业长期处于低效率状态, 损害了我国消费者的利益, 降低了社会福利, 而且也不利于我国服务行业的成长和发展。因此, 我们应当逐步开放服务市场, 在这些领域引入竞争机制。我国对外商投资的不合理限制还表现在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各种限制。例如, 要求外商投资企业购买或者使用国内生产的产品, 要求出口产品或者为出口而销售产品, 或者要求它们实现外汇收支平衡等, 这些都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规定, 从而应当予以废除或者修改。当然, 我们对外商投资的国民待遇不是绝对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主权国家对外国资本实行全面和绝对的国民待遇。然而, 我们对外商投资的任何限制或者禁止, 应当通过《外资法》做出明确的规定, 提高外资在市场准入方面的透明度, 使外国投资者对其投资行为的后果有可预见性。

三、市场准入

就市场准入来说, 即使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 一些特殊的经济部门例如电信业、银行业、保险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进入市场的限制, 例如在注册资金或者技术方面的要求, 从而实行许可经营制度。我国现在的问题是, 国家对进入市场的限制包括进入一般市场的限制, 都是太多太滥, 透明度低, 这不能适应世界贸易组织提出的贸易自由化、便利跨国投资流动和保护自由竞争的要求。据统计, 北京市各委办局在涉及生产经营和市场准入方面的行政审批事项有500多项, 仅工商登记前的审批事项就高达443项, 许多本来应当由企业自主决定和由市场调节的事情现在仍大包大揽在政府手中。例如, 我国关于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程序不仅要求企业向其主管部门呈报合营企业的合同和章程, 而且还得呈报项目建议书、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多种文件。事实上, 一个企业能否盈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主要取决于市场, 政府从而也没有能力判断企业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否正确。因此, 在这个方面我国应当通过立法,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四、服务贸易立法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我国面临着开放服务贸易市场的问题。而当前我国在这些领域大多处于无法可依的局面。例如, 随着开放电信市场和对电信业的政府管制体制进行重大改革, 我国亟待需要颁布电信法。电信法的目的是对电信服务市场进行有效管理, 给竞争者提供平等资源和公平的竞争机会。例如在授予经营许可的条件、批准申请的期限、国家实行监督和管制的领域以及号码和频谱等资源的分配等方面, 应当本着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 做到有章可循, 实现管理透明化。

五、反垄断法

为了迎接入世的挑战, 我国还应当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竞争法, 特别是要尽快颁布我国的反垄断法。当前, 为了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 经济界人士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政策性建议。例如就国有企业的改革来说, 提出了兼并、重组、股份制、债转股、抓大放小、搞活搞死 (即破产) 、多种所有制兼容等。这些政策从短期看是非常必要的。然而, 从根本上和从长远的眼光看, 要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 我国应当尽可能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引入竞争机制, 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因为只有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 企业才会努力降低价格, 提高质量, 不断地开发新技术、新工艺, 改善经营管理。这从企业的角度看, 就是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从社会的角度看, 就是优化配置了资源。

加入WTO对地方财政的影响及对策 篇3

一、加入WTO对教育的影响及挑战

1986年9月开始的关贸总协定的乌拉圭回合谈判首次将服务贸易列入谈判议题。教育是12个服务贸易大类中的一个。教育服务贸易和其他类服务一样,存在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等4种服务提供方式。2000年前,在当时的128个世贸组织成员中,有30个成员缔结了教育服务贸易协议,但他们对教育服务的承诺不尽相同。

我国加入WTO对教育服务的承诺是部分承诺,承诺的具体内容如下:在项目上不包括军事、警察、政治和党校等特殊领域的教育和义务教育,即以上领域不对外开放。除上述特殊领域和义务教育外,我方在初等、中等、高等、成人教育及其他教育服务等5个项目上作出承诺,许可外方为我提供教育服务。在教育服务提供方式上,对跨境交付的教育服务未作承诺;对境外教育消费未做任何限制;允许商业存在,即允许中外合作办学,但不一定给予国民待遇;对自然人流动,承诺具有一定资格的境外个人教育服务提供者应中国学校或教育机构聘用或邀请,可以来中国提供教育服务。因此,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所作出的教育服务承诺将使我国教育面临许多新的情况。

教育是一项全局性、战略性和基础性工程。因此,我们还必须从经济建设全局的高度来分析加入世贸组织对教育所提出的挑战。加入世贸组织将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起推动和激励作用。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不仅要从我国现代化本身的需要出发,而且要面对入世后世界范围内的激烈竞争。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在入世后将获得新的发展机遇,而那些竞争力不强的行业则将面临巨大挑战。据分析,入世后我国的纺织、服装、轻工、家电、工艺品、建筑等行业将有更大的发展机遇;农业和汽车、化工、机械、电信、医药等行业将面临较大冲击;IT产业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保险等服务业将在迎接挑战中提高水平。从一、二、三产业来说,我国农业由于生产效率低,面临的形势将十分严峻;加工工业和一般的工业因具有劳动力便宜的优势,入世有利于这类产品出口的扩大;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和汽车制造业等因缺乏竞争力将面临巨大挑战;第三产业将有较大发展。国际竞争的加剧和经济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无疑将对人才提出新的需求。

由此可见,加入世贸组织将使我国教育面临新的情况,对我国教育既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全面、科学地分析机遇与挑战,及时制定正确的对策,才能抓住机遇,变挑战为动力,取得主动权,使利大于弊。

加入世贸组织对教育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维护教育主权的任务十分艰巨。教育主权涉及国家基本的政治文化经济利益,是每一个主权国家都必须坚决维护的基本权益。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必须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成为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阵地。学校从来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实现其西化、分化图谋的重要目标。随着加入世贸组织后教育开放度的加大,将有更多的西方教育机构进入我国,并带来其思想和文化影响。特别是一些带有明显意识形态目的的教育机构会趁机进入,教育领域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反对西化、分化的任务将更加艰巨。此外,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在吸收国外先进文明成果的同时,保持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也是我们的神圣职责。

2.教育市场的竞争加剧。首先,高等教育将受到很大挑战。近三年来,通过大幅度扩大招生,虽然我国高校在校生翻了一番。但总体来说,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还相当短缺。近年来,许多国家十分看好中国教育市场,纷纷采取办教育展、放宽签证和工作条件等多种措施吸引中国学生出国留学。我国学生出国留学人数不断增加。加入WTO将放宽国外机构进入我国合作办学的条件,并允许其在资金投入上占大头。这些高等教育机构具有较强吸引力,并在我国境内直接与我国现有学校竞争,将对我国高校形成挑战。其次,国外在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方面经验丰富,具有明显优势,这块教育市场的竞争也将加剧。

3.教育的地区不平衡性加大。入世将使人才需求更加旺盛,境外教育资源的介入也有利于加快人才的培养。但是,境外教育机构必定会考虑其利益回报,他们办学的重点将放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教育方面原已存在的东西部地区的不平衡性将加大。

4.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加大。入世总体上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加大。我国第三产业相对落后,占GDP的比重还不到36%,而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这一比重已达70%-80%,即使是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平均也达45%。由此可见,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不仅比发达国家低得多,连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都未达到。加入WTO后,我国对服务贸易的承诺将大大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据有关部门测算,未来五年我国将新增就业岗位数千万个,这些岗位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

国外公司的大量进入及其本土化经营,将大大增加对高新技术人才及懂得世界贸易规则的金融、管理、贸易、法律、会计等方面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那些熟练掌握外语,精通涉外业务的高级专门人才将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技能过时的城市劳动力将失去职业,大量过剩。

5.人才流动出现新的特点。由于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加大,外国公司将高薪聘用高层次人才,现有的一些高层次人才会流入外国机构。金融、保险、医疗卫生等服务业的开放将不仅使这些行业在经营上受到冲击,而且在人才上也面临严峻形势。据测算,入世后我国金融系统预计有20%的专业人才流失。西部地区人才流失问题将更严重。

二、教育应对加入WTO挑战的对策研究

面对加入WTO后的新情况,教育工作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提高质量,迎接挑战,为增强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作出应有贡献。为此,应采取以下对策。

1.要有对教育战略地位认识的新觉醒,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将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形成对教育战略地位认识的新觉醒。接受教育是人民群众最大的文化利益。各级政府要真正把提高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水平作为第一要务,加大投入,加快教育的发展。现在有些地方对形象工程十分重视,却把发展教育当成包袱,其结果将十分严重。可以肯定,哪儿不重视教育,哪儿的劳动力素质就低下,在竞争中就必然处于劣势地位,并被淘汰出局。

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我国虽然已经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事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综合国力还不强,因此除了由国家为主办教育,增加对教育的投资外,还必须吸引社会力量办学,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要充分利用加入WTO的教育服务承诺,吸引海外资金和优质教育资源进入我国,补充我国教育资源的不足,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2.调整人才培养结构,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入世后人才的结构性矛盾是一个突出问题。因此,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是当务之急。必须采取超常规办法培养急需的高新技术人才和高层次金融、贸易、会计、管理、法律等方面的人才,以适应我国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当前还要抓紧培养懂得WTO规则的各类急需人才。

大力发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新型服务业相适应的新型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和实际工作第一线的专业人才,满足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第三产业发展,以及外资企业大量进入对人才的需求。完成高中阶段教育将成为许多新职业和岗位的最低门槛。因此,要在巩固和发展“两基”成果的基础上,在有条件的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3.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增强我国教育的竞争力。

我国的教育体制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十多年来,教育体制改革虽有了突破性进展,但教育观念、运行机制、管理体制、教学内容和方法等仍比较陈旧。加入WTO后,要在教育领域引入新的竞争机制,促使一批学校提高质量和效益。要借鉴海外先进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使我国教育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顺应教育发展的世界潮流。依法落实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使我国高等学校具有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灵活应对新情况,迎接新挑战的能力。入世后留学人员回国数量将大幅度增加,要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用事业、感情和较高的待遇留住和吸引优秀人才。加强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为提高我国的产业竞争力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

学校要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突出地位。改革课程、教材、教学模式、考试和评估体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材,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聘请高质量的教师,包括境外专家教授任教。要把让学生熟练掌握外语,特别是英语作为一项战略性的工作来抓。近年来一般的金融、会计、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已出现就业难现象,但这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仍十分紧缺。一些专业人员不仅不懂国际通行的规则,甚至连外文文本都看不懂,更谈不上依法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并为企业争得最大利益。因此,一批重点建设的学校都要尽快在自然科学、经济、管理等课程中使用汉语、英语双语教学。

4.加强职业培训,建立终身教育体系。

入世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要求不断提高职工的素质;行业转移,职业流动的加快要求对下岗人员再就业进行及时的培训;农业上未来几年所释放出的数千万劳动力必须经过培训才能成为合格的工人;国际劳务市场的进一步开拓对劳动力的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切都呼唤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要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开展灵活多样的职前、职后和转岗培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远程教育。未来社会将是一个学习化社会,因此必须建立不同类型及层次教育相互衔接、贯通的教育体制和更为开放、灵活的学校制度,形成完善的社会化教育网络,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和学习需求。

适应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需要,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使农村教育真正为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服务,为农村劳动力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服务。

5.扩大教育开放力度,积极开拓国际教育市场。

教育的对外合作交流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是邓小平同志的战略决策。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先后已有35万人出国留学,学成回国的有近12万人。目前,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出国留学,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留学派出国。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来华留学人员已达30余万人。我国教育的对外合作交流有利于我们学习国外先进的科技成果,了解最新发展动态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了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也推动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加入WTO并作出有关教育服务承诺,将使我国教育开放的程度进一步加大。要继续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政策,提高公派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采取切实措施,吸引海外优秀专家学者以各种方式为国服务。鼓励他们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和中介机构。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要解放思想,大胆使用优秀专门人才,提高执政水平、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

制订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制定政策,鼓励和规范中外合作办学。为尽快提高急需人才的培养水平,并建立适应经济建设发展和入世需要的新学科,特别要支持鼓励我国高等学校和国外高水平的大学采取多种形式合作办学,迅速培养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管理、金融、法律、高新技术等方面的紧缺人才。抓住入世后知识流动和知识共享障碍减少的契机,加强国际合作研究和交流,充分地利用发达国家的知识、信息资源。

发挥我国在中国语言文化、中国传统医学和某些学科方面的优势,利用我国学费较低,基础教育和本科教育扎实的特点,更大规模地吸引境外学生来华学习。适应入世后我国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交流的进一步全面发展,对汉语教学的需求剧增的需要,积极提供教育服务,开拓国际教育市场。

6.加大对西部教育支持的力度,促进地区相对均衡发展。

加入WTO对地方财政的影响及对策 篇4

加入WTO对我国汽车工业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关税方面,在短期内 和局部领域会给我国汽车工业带来阵痛,但加入WTO将引起我国汽车产业政策、 规则方面的调整,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影响是深刻、长期和全面的。如果我们因势 利导,加大调整和改革力度,在有限的保护期内,尽快融入世界汽车市场的大格 局中去,可以使我国汽车工业走上健康发展道路。

一、WTO有关汽车方面的主要条款与我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比较

1、WTO有关汽车方面的主要条款

货物贸易方面的条款:国内税和其他费用在汽车销售、购买、运输、分配或 使用诸环节对国内产品和进口产品一视同仁;取消进口数量限制,以近三年实际平均进口量作为过渡期,以第一年发放的配额量为基础,年增长15%,直至 年取消配额,汽车贸易量的进口基数是60亿美元;从起关税每年下调10%, 前整车进口关税平均降至25%,零部件进口关税平均降至10%。

贸易技术壁垒方面的条款:《贸易技术壁垒协议》(简称TBT)规定推行强制 性技术规格、非强制性技术规格和产品认证制度,但该协议在“在各方同意的国 际标准中,对旨在保护发展中国家使用的特有技术生产方法和生产过程中的技术 规定、标准和测试方法存在根本差异的,不应予以使用”。

投资与技术转让方面的条款:WTO从开始执行与货物贸易有关的投资 措施协议(TRIMS),该协议规定:不得规定国产化比例;进口与出口不得挂钩; 不得限制进口部件总成装车;不得以外汇平衡为理由限制进口;不得规定出口数 量;可拒绝执行强加上述要求的合同。

服务贸易方面的条款:必须提供市场准入渠道,允许跨国资本自由流动;不 得采用数量配额和垄断专营方式限制国外供应商数量;不得进行服务贸易总额或 资产总额的限制;不得实施股比与投资总额的限制;不得对法人形态进行限制; 禁止向本国服务商提供补贴;必须实行国民待遇;必须给予最惠国待遇等。

2、我国汽车产业现行主要政策或规定

货物贸易方面:对进口汽车有数量限制,并征收10%的消费税,15%的车辆 购置费;整车进口平均关税为55%,其中,轿车、轻型车整车进口征收80~100% 的进口关税,零部件进口平均关税为35%。

进口车价主要由整车到岸价、消费税(5%至8%)、增值税(17%)、关税(80% 至100%)构成。

服务贸易方面:外资不得进入中国汽车服务领域,如进出口、融资、保险、 租赁等;生产汽车、摩托车和发动机产品的中外合资、合作的外方股权比例不得 高于50%;规定法人形态,在整车与发动机领域不得以独资形态出现;外商不得 独资在我国建立客运和货运运输公司。

投资与技术引进方面:规定国产化率,并根据国产化率制定进口关税的优惠 政策;鼓励出口政策;引进技术的审批必须考虑国产化要求,否则不予批准。 可以看出,WTO中的主要条款与我国现行汽车政策之间矛盾的焦点在于市场 准入方面,我国现行的汽车产业政策或规定在投资、技术、服务、贸易等领域限 制国外企业的进入,恰恰与WTO的基本原则相对立。

二、加入WTO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影响

1、关税调整的影响

关税调整包括整车和零部件两个方面。

整车方面:目前我国进口轿车价格是由到岸价、消费税(5%~8%)、增值 税(17%%)、关税(80%~L00%)所构成。以上综合税率按车辆档次(排气量) 的不同,从121.68%至154.35%不等。另外,还包括商检费用、运输费用、金融 费用以及选装件价格、经销商费用和诸如许可证转购等其他的费用。以进口一辆 排气量为2.2升、到岸价约为15万元人民币的丰田佳美轿车为例,其消费税为8%、 增值税为17%、关税为80%,那么综合税率应为129%。以15万元乘以129%等于 19.5万元。再加上金融、商检、经销等其他环节的费用约8至10万元,这辆车的 实际价格至少在42万元以上,至少比到岸价高出27万元人民币。

过渡期后汽车整体关税可能下降至25%,但不会所有车型税率都为25%。轿 车关税有可能会比其他车型

加入WTO对地方财政的影响及对策 篇5

国际上,规范会计行为的标准主要有两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习惯上把两者统称为会计制度。随着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和我国加入WTO进程的加快,国际社会对我国会计将提出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加快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协调已是大势所趋。因此,研究入世对我国会计业的影响及应采取的相关对策就显得十分迫切而有意义。

一、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西方会计)的差异

纵观近现代会计发展的历史轨迹,会计理论和技术方法的每一次飞跃都与当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密切相关。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越重要。也可以说,经济越发达,会计水平越先进。十一、十二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在意大利地中海沿岸一些工商业城市出现,为记录复杂的债权和债务关系,金融家逐渐发明掌握了一种“借”“贷”记账方法。这种方法经过三百多年的演变完善,已成为今天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记账原理。

十八、十九世纪,英国通过产业革命,迅速完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早期工业化,公司制这一企业组织形式就是在这一时期的英国最早产生的。英国政府于1849年修订《公司法》时规定:社会上的职业会计师可代行监督公司会计事项职能。这一修改使会计师职业合法化。为规范会计师执业,1853年,世界上第一个会计师职业团体――爱丁堡会计师协会成立,标志着现代注册会计师行业正式诞生。

二十世纪初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后,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研究和制定会计准则。会计准则一经产生,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效仿。发展至今,除发达国家外,很多发展中国家也有了自己的会计准则。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随着跨国公司的扩张、国际贸易的活跃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增加,制定协调和规范各国会计行为的国际会计准则显得十分迫切。1973年6月,澳、加、法、德、日、墨、荷 、英、美等九国的十六个主要会计职业团体在伦敦成立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负责制订和发布国际会计准则。至九十年代末,已有七、八十个国家和地区加入了这一组织。该组织先后发布了三十多项国际会计准则。

严格来说,我国的会计历史并不短,早在北洋时期就颁布了第一部会计法。而后,又引进和参照苏联的会计理论和模式,逐步形成了我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和核算办法。近十几年来,我国对会计制度、会计模式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初步建立了与我国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方法体系。

1、在会计法制建设方面,1985年正式颁布和实施了较为完整和规范的`《会计法》,并在1993年和1999年先后两次进行修订,特别是1999年修订、于2000年7月1日实施的《会计法》,不仅对各企业单位会计核算作出了详细规定,而且进一步明确了会计责任,加大了处罚力度,对规范我国会计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还颁布了一系列的会计法规、条例、规范、制度,会计工作的法制化日益加强。

2、在会计事务管理方面,强化了财政部门在我国会计工作的统一管理权,各级财政部门均设置专门会计管理机构,有些地区还设置独立的会计局。近两年我国各地推行的会计委派、财务总监等做法,加大了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控股上市公司、行政事业单位等的财务会计管理力度。

3、在会计职业方面,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条例,明确规定了会计人员的职责和义务,实行了会计任职资格考试和评聘相结合的制度,选拔了一批会计专业人才,在大中型企业设置总会计师岗位,会计人员的地位和工作热情得到提高。

4、在会计理论研究和方法探讨方面,大兴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的理论方法,如管理会计的引进与运用。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的西方会计准则评价和研究,更是为制定我国会计准则提供了理论依据。1992年底我国相继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以及13个行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大大拉近了与国际会计的距离,推动了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98年以来,针对我国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财务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财政部发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等具体准则,初步具备了与现代西方国家(主要是北美)相似的会计核算框架。目前,财政部正着手以《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为基础,打破行业界限,制定我国统一的会计制度,为各行业、各企业创造一个真正的公平竞争的会计制度环境。同时,计划在近几年再适时发布数十项具体会计准则,以彻底摆脱计划经济体

加入WTO对地方财政的影响及对策 篇6

一、加入WTO企业教育培训显现的问题

加入WTO,为我国的企业教育培训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国目前的企业教育培训与企业发展、社会经济运行速度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企业的教育培训体制和教育培训机制尚未健全,教育投入渠道过窄,教育培训的结构体系封闭性强,许多企业几乎没有自己的教育培训资源,有的企业即使拥有一些教育培训资源也不能充分开发利用,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模式、方法、手段及内容落后,加入WTO使这些深层次问题浮出水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企业教育培训缺乏整体规划和布局。近年来,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法规,但针对企业教育培训的立法却很少。这里可能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政企分开,政认可以对企业教育不闻不问了,这样企业的教育培训就缺乏一个有力的法律、政策及方向性的引导;而企业也由于资金不足、经营理念陈旧、对教育培训认识和重视不足,制定教育培训规划时或限于纸上谈兵,或由于生产经营、技术开发节奏的加快和资金、师资、场地、管理等问题而不能有效地执行、落实,并且在各个行业内没有形成反映行业特色的系统教育培训。政府和企业对教育培训缺乏统筹规划,这样企业教育培训就成了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二)企业教育培训的内容、方法及手段滞后。企业教育培训的实效性、适应性、超前性都决定着企业教育培训必须具有较高的层次,企业所拥有的高新技术要依靠教育培训员工来转化为生产力,企业文化、经营理念要通过教育培训来灌输,企业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需要通过教育培训来实现。但是我们企业目前的教育培训大都不能满足以上的要求,教学及教育培训的方法和手段较为落后,大多采用班级授课的形式教学,而实验教学、模拟教学、多媒体教教育手段、远程教育手段等切合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特点的教学还未得到广泛的应用,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密切结合企业实际的自编教材很少,这与知识经济时代、加入WTO及建设现代企业极不适应,不利于企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企业教育培训投入不足,且投入产出效益不高。我们先来看发达国家和我国的一组有关数字的对比:德国一线工人的年教育培训费为2500元,而我国企业职工教育培训费用为每人每年60元,法国有60%的企业设有教育培训基地,而我国不到10%,发达国家的企业教育培训占持续再生产总投资的30%左右,而我国平均却不足3%:美国企业每年有6000多亿美元用于职工教育培训,而我国却只有100亿元用于职工教育培训,且由于教育培训体制、教学内容的陈旧或落后,企业的投入产出效率低。这样企业的教育培训就陷入一个“怪圈”;企业教育培训投入少,导致回报率低,效益不高,这又致使企业经营管理者对企业教育培训失去信心不再追加投入。

(四)企业教育培训的激励约束机制和质量评价体系没有形成。由于我国企业刚刚与现代企业制度接轨,企业教育培训起步较晚,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尚未到位,企业教育培训的政策法规尚待完善,职工教育培训的学习时间、经费没有保障,没有形成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且对于教育培训质量,教学效果缺乏一整套评价标准,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控制体系没有建立在科学有效的基础上,教育培训效果没有得到真实的评定等。

(五)企业职教队伍不能满足需求。师资建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数量和质量上不能满足需求。数量上,随着企业发展规模的扩大,企业需要依靠知识与科技进步来提高效益,客观上要求企业教育培训对象及层次的多样化,导致对教育培训师资的大量需求,质量上,目前企业教育培训的师资大多是以安置型为主,且学科结构不合理,专家学者型的教师较少,教师的知识水平、授课艺术、实践经验方面的欠缺都使企业教育培训工作大打折扣。

二、加入WTO,我国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应采取的对策

随着加入WTO,知识创新、传播、转化、应用空前快捷和广泛,知识和专业的提高成为人们就业竞争的焦点,企业员工必须通过各种学习来不断提高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适应企业不断采用的新技术,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教育培训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已由辅助性职能上升为战略行为,教育培训成为企业效益的重要增长点。因此,企业教育削,,应采取—系列对策。

(一)政府、企业共同重视,达成共识,形成互动。企业教育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一种有效手段,对推动企业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教育培训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需要政府,各集团及行业协会着眼于“全球化、一体化、产业化、网络化”等新时期经济发展特征制定出企业职工教育培训近期计划和中长期规划,充分考虑各行业特征、地区差异,有重点、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使企业教育培训健康有序地发展。作为企业,也应认识到职工教育培训与企业的生存、竞争、发展的重要联系,正确处理生产经营与职工教育培训的辩证关系,把对人力资源理论的认识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使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形成合力,二者联动。

(二)通过立法即制度创新,建立企业职教的法制保障。国外企业教育培训成功经验表明,通过立法来依法兴教,依法治教、依法促教是全面推进企业教育培训的有效手段。要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随着企业结构的调整而制定出不同的法规、制度,保证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有可靠的来源,要通过立法来保障企业职工受训期间享受应有的待遇,如;带薪教育假、受训津贴等,要通过立法来保证企业教育培训师资的质量,如;建立企业教育培训师制度、持证上岗、发展“双师型”师资队伍等。配套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约束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从制度上奠定企业教育培训的法律地位。

(三)更新企业经营理念及教培理念。企业教育培训的主体是企业,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企业教育培训的动力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机制,企业教育培训的直接目的是改进受训者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效能,传承企业的特色文化及个性化的企业经营理念,克服局限性和封闭性,形成以先进科技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主体,以产、科、教相结合的发展思路。要形成以全员教育培训为对象的教培理念,通过教育培训、技术改造、科学管理来丰富企业的无形资产,把企业教育培训放到时代发展的大环境中进行思考、策划、实施,依靠企业制度的创新来拉动企业教育培训工作,依靠职工教育培训的发展来促进企业制度的创新,把职工教育培训摆到经营战略上,同企业经营、生产、管理、技术等融为一体,不断地为企业注入新的动力。

(四)拓展企业教育培训模式,建立企业教育培训体系。面对力口入WTO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通过企业办学、与高校合作培训、国际联合教育培训、岗位轮换教育培训、互联网络教育培训等多种模式,建立符合国际规则和行业需要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重点搞好教育培训法规建设及需求评估、教育培训课程设计、教育培训方法和技术开发、教育培训结果评估等工作,形成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培训相衔接,以在职教育培训为主,以岗位教育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以捉高实际能力为核心,把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外向型人才放在突出位置上的企业职业教育培训布局,构筑包括从业前教育培训、上岗教育培训、在岗教育培训、转岗教育培训和一岗多能教育培训在内的较完整的企业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五)重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的质量,是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的生命线。而我国目前企业教育培训的师资状况令人堪忧,或来自普教的教师,或来自没有在实践中锻炼的院校生,或来自基层一线的“实践工程师”,真正具有高深的理论造诣、丰富的实践经验、全新的企业职培教育理念的“专家型教师”很少。这样,教师就不能运用恰当的方法来进行知识与专业技能的传授。因此,必须采取—定的措施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重点培养和引进师资,—是要采用送出去的办法,通过人才交流渠道,送到高校、国内外大型的教育培训机构去学习,二要请进来,引进高、精、尖的国内外教育培训师资:三是通过对现有的师资实施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提高现有师资水平。

加入WTO对地方财政的影响及对策 篇7

一、政治环境与会计制度的关系

政治在很多方面影响着会计制度,国内国际的政治环境变化可能会造成一个国家会计制度模式的改变。

1、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与会计制度的模式

政府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大小决定了其在会计制度制定中所担任的角色,同时决定了会计制度的实施力度。政府对企业会计的约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多,其会计实务也趋向统一性和标准化,而且会计制度是由政府部门制定发布的。同时,强调公共福利和计划指导的政府,也要比主张自由放任、完全竞争的政府更多地参与会计实务、主张统一会计,例如法国政府推行的会计总方案就与英美等国家由私人机构制定的会计准则有所不同。

从国际范围来看,近年来各个国家不约而同地加强了对会计制度的干预程度。例如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已经不再由会计职业团体制定,改由财政部长负责;美国在财务丑闻过后,新颁布了法令,加强对会计职业的监管;我国也在去年将中注协的批准设立会计师事务所等行政职能收归财政部。

2、政府行政行为的法制化、透明化、高效率与会计制度的完善

尽管各个国家制定会计制度的机构不同,但是法制化、透明化和高效率的政府行为对会计制度的完善起着重要作用。例如美国的会计准则是由民间机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制定的,但同时要受到政府部门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监管。近年来发生的会计丑闻引发了美国对会计监管的重新审视,政府迅速出台了《萨班斯一奥克斯莱法案》对《1933证券法》、《1934证券交易法》作了不少修订,并在会计师行业监管、公司治理、证券市场监管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严格要求。新法案要求SEC就美国是否采取原则导向会计准则来代替规则导向会计准则进行调查研究,SEC向社会征求意见,并召开圆桌会议讨论。

3、产权结构与会计制度服务对象

会计制度是规范会计信息加工与披露的规则、方法和程序,最终产生的会计信息将影响经济决策。会计制度的服务对象不同,必将导致会计制度的内容有差异。例如英美国家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资本市场,会计信息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投资人,因此强调利润表,财务信息强调公开性;而德国、日本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会计信息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债权人,因此强调资产负债表,以谨慎保守著称;我国的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会计信息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资产所有者的代表——政府,企业会计制度更多地强调资本保值增值和税收服务,历史上企业会计一度是为国家计划服务的,即使是目前也有一些企业会计的目标实质上就是为了报税,而非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经济决策。

4、政治环境的改变与会计制度的变迁

近年来各种政治力量的出现和日益强大,导致新的利益相关理论诞生,认为企业管理的重点不再是以资本为核心,而要关注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会计制度的内容也相应发生改变,例如欧洲一些国家要求或鼓励企业编制增值表和社会资产负债表,日本要求编制环境会计报表。政治环境的改变可能影响一国会计模式的发展方向。例如俄罗斯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全盘推翻过去的统一会计制度,并决定完全接受国际会计准则。通常来说,经济转轨国家的政府在推动市场化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会计制度的建立与执行也受到政府行为的重要影响。

二、加入WTO后我国政治环境的改变及对会计制度改革将产生的影响

我国加入WTO以后,政治体制改革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和大多数国家一样,政府对经济领域的管理将实行有限的宏观管理,将由管理允许性规定转向管理禁止性规定,由单一的行政手段走向经济、法律、行政手段的综合运用。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促成更多民营企业家的成长,这些新兴阶层参政将成为未来政治环境的一个新的特征。

(一)政府对经济的管理方式将发生变化

我国长期实行政府主导型的经济体制,为履行WTO承诺,适应经济的发展,政府体制的改革将被推到前台。我国政府的定位将从一个“无限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只需负责组织和执行公共物品的供给,而不必也不该去管私人物品的供给,只有在市场调节失灵的方面才由政府作补充性的调控。政府要按照市场化方式来配置资源,许多原来由政府承担的职能将要由市场、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来承担。政府调节经济的方式,不再是直接的行政干预,而是根据市场经济运行的状况、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结构升级战略,采用税率、利率、汇率、最低工资标准、环保标准、技术标准、生产安全标准等参数调节经济运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实现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十六大报告探讨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问题,事实上是开始重新界定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是向“有限政府”迈出的重要一步。

(二)政府行政行为的法制化和透明化

1、政府行政行为的法制化

世贸组织的最大特点就是为各成员制定国际贸易政策提供了一套法律框架,即WTO规则,用来规范和约束成员的政府行为,以消除或****各成员政府对跨国(境)贸易的干预。从这个角度出发,国外还有学者把WTO规则称之为“国际行政法典”。受到约束的政府行为包括与WTO框架下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商贸投资等有关的所有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裁决和行政复议,这实际上包含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及其所属的大多数部门的大部分行政行为,同时还包括立法机关规范经济活动和行政活动的立法行为,以及司法机关审判经济纠纷和监督行政活动的司法行为。例如服务贸易总协定第6条规定:每个成员应维持或尽快建立切实可行的司法、仲裁或行政法庭或程序,在受影响的服务提供者请求下,对影响服务贸易的行政性决定迅速做出审查,并在请求被证明合理时给予适当的补救。这样,对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政府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和命令(即抽象行政行为)也可进行司法审查。这种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制度要求各成员国政府必须依法行政。

按照这种要求,我国政府必须对行政行为进行改革,政府的权力要严格地受到法律的****,政府的行为不得违背法治所认可的价值前提。政府和企业是构建在法律基础上的两大平等主体,政府不是企业的领导,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既要符合经济实体法的要求,又要符合行政程序法的要求。我国已颁布了《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本届人大已经关注制定《行政程序法》,该法的出台将进一步规范政府行政行为,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2、政府行政行为的透明化

WTO要求各成员国政府有关的行政过程公开、透明,便于监督,具体包括详细的通报制度和监督机制。通报制度要求成员政府向WTO有关机构报告其所采取的贸易措施,公布有关影响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保护及外汇管制的法律、法规及其他措施,并且在紧急情况下,应使法律、法规及其他措施最迟在实施或执行时可以获得等。WTO还要求各成员政府必须通过经常性的“通知”程序告知WTO及其成员新修改了的贸易措施、政策和法规。WTO采取的监督机制主要是贸易政策审议机制。WTO本身及其推动我国贸易政策透明的实践,不但会增强我国贸易政策的透明度,有助于我国贸易的发展,也必将推动我国整个经济政策和所有公共事务透明度的提高。透明度的增强有利于改进市场信息的传播和准确性,降低交易成本,建立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经济,减少腐败,提高经济的效率。这也是未来我国政府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三)产权结构的变迁和新兴力量的参政

关于国有企业是否具有市场主体地位是加入WTO谈判的一个焦点问题。但是毋庸置疑,民营企业与市场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加入WTO以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很大程度体现在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上。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总量的贡献已经超过了50%,2001年底我国民间金融资产已经超过了国有资产总量,社会资本总额的比重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企业的产权结构发生变迁。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家参与政治,当选为第十届政协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的人数比上届大大增加。这种现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市场经济是在一定规则下进行公平竞争的经济,规则的制定要符合参与竞争各方的利益,因此就必须听取各方的声音。

三、政治环境转变对会计制度改革的影响

(一)政府干预经济方式的改变对会计制度的影响

1、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要求以宏观调控为目标来制定会计制度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特定历史背景,一直以来都是以国有经济为主体,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代表是政府。会计制度作为一项法规始终是由政府制定并推动实施的。这样的会计制度不仅反映了国家作为宏观管理者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例如对企业的税收要求,而且也反映了微观管理要求,例如招待费的开支比例、广告费的比例、坏账计提比例等。根据上述分析,加入WTO以后,政府需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管理经济,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过去会计制度具有更多的微观指导作用,是因为政府在代替企业进行企业的制度设计,实施微观管理;将来政府的管理重心应当转向信息的规范和监管,会计制度以宏观控制为目标,着眼于恰当地反映经济现实,会计制度安排将更多地考虑如何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利益,保证市场的有效运行。因此,会计制度应该更侧重于规范会计确认与计量的标准,控制企业会计决策的过程,减少对会计记录与报告的管理,将这种管理交由资本市场或企业信息使用者去规范。

2、恰当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有助于实现政府在会计制度中的定位

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政府需要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信息,从而做出各种经济决策。政府的双重角色要求建立一种恰当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将其监管职能与作为所有者的职能分离,才能保证实现WTO和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国民待遇和公平竞争。在党的十六大和第十届人代会上,都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立作为一项重要议题。从会计制度的角度来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立应当有助于实现政府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角色的分离,从宏观角度来制定和监管会计制度,从微观角度来参与会计制度的博弈。

(二)政府行政行为改革对会计制度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机制尚不完善的转轨经济国家,采用法律形式保证会计制度的有效实施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来看,大陆法系国家的会计制度由国家制定并以法律形式颁布,判例法系国家的会计制度由民间机构制定,但通常也要受到政府的监管。我国的法律体系类似于大陆法系,通过会计立法来规范会计行为是我国会计的重要特征。但是法律体系本身具有“刚性”,采用行政法规形式来颁布会计制度可以保证会计制度根据经济形式做出迅速灵活的调整。我国行政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完善会计体制的纠错机制,行政行为受到程序法的约束,可以保障会计制度的颁布和修改更加谨慎,这有利于会计制度的统一可比。而且,行政行为公开和透明将有助于社会各界参与会计制度的制定,使会计制度更加客观地反映经济现实。

(三)产权结构的变化将会计制度强制性变迁改为诱导性变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成熟,我国社会资金构成发生变化。两权分离加大,投资不断分散化,筹资渠道更加多样化,企业的利益集团逐渐增多,主体信息需求者也发生相应变化,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都需要了解有关信息来做出各自的决策。然而,由于会计的不确定性,使得不同利益集团通过不同的会计方法组合,可以得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结

加入WTO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影响 篇8

中国已加入WTO,这将对我国房地产业有其相关产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面对各种利弊影响,房地产业界应根据我国的经济状况及趋势,结合房地产市场状况,及早调整策略,迎接挑战.

作 者:董英 黄鹏 作者单位:董英(阳泉市经济适用住房发展中心,山西太原,045000)

黄鹏(山西省建筑(集团)总公司培训中心,山西太原,030002)

加入WTO对地方财政的影响及对策 篇9

摘要:加入WTO对于完善公共政策的执行既存在着挑战又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主要表现在:WTO原则与公共政策执行原则的契合;加入WTO促使公共政策执行过程进一步趋于透明化、法制化;公共政策执行中的经济方式的作用突显;公共政策执行主体范围扩大并且更注重加强与政策适用主体的协调与沟通;加入WTO为改善公共政策的执行提供了契机。

关键词:WTO;公共政策执行;影响;契机

中国加入WTO,政府面临的挑战是全方位的,政府的行为方式、公共决策等都要接受WTO法律体系框架的约束、检验与评价。因此,政府必须以WTO的原则和规则为指导,尽快调整自身的行为方式。

一、加入WTO对公共政策的执行提出挑战

(一)加入WTO要求公共政策执行的原则与之相契合

入世要求公共政策执行应与WTO主要原则相契合。(1)应与非歧视原则及公正性原则相契合。非歧视原则是WTO原则体系中一项最基本的原则,它的精义在于:要求缔约双方在实施某种优惠和限制措施时,不要对缔约对方实施歧视待遇。非歧视原则实际上包含着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关税减让原则等具体原则,它的基本精神在这些具体原则中得到体现。这些规定,就是要求达到贸易公正、公平等宗旨,消除国内外歧视性的政策。而公共政策的成功有效的实施也离不开执行过程中的公正性原则。它首先表现为执法守法,也就是说政策执行必须依法定职权进行,遵守法定程序,并自觉接受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约束。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要维护政策的严肃性、权威性、原则性和稳定性。其次,政策执行必须坚守公平正义的原则,这意味着,在政策面前所有的政策接受者都是平等的,政策执行者不能根据一己好恶和情感亲疏而区别对待;政策决策者、执行者和接受者都是平等的,在政策面前既应同等受益,也应履行同等义务,而不允许以权力谋私和逍遥法外。(2)应与透明性原则相契合。公开、透明度原则在WTO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WTO价值模式的具体化和法律化。透明度原则在WTO中是一项最能汇集和体现有形正义的原则。透明度原则要求成员方正式实施的有关进出口贸易政策、法令及条例,以及成员方政府或政府机构与另一成员方政府或成员机构签订的影响国际贸易政策的现行规定,都必须公布。简言之,透明度原则要求各成员方应公正、合理、统一地实施有关贸易法律、规则以及司法习惯做法,防止成员方之间进行不公平的贸易,从而造成歧视性的存在。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公开性原则与该原则有着契合之处。

(二)加入WTO促使公共政策执行过程进一步趋于透明化、法制化

入世要求公共政策的执行由隐蔽、神秘走向开放、透明。透明和可预见原则要求成员国尽可能地明确和公开各自的贸易政策、法规、措施和程序等,同时要将已承诺的内容作为自己的约束性义务,不经紧急情况和履行特别通知不能变动,以保障各成员之间贸易活动的可预见性。WTO的透明度原则的实施是通过一系列明确的协定、条款来保证的,也就是说,WTO的透明度原则对所有成员方政府具有刚性的法律约束。WTO的透明度原则虽然主要是规范国际贸易领域的,但其原则精神对政府行为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我国在行政民主化浪潮的推动下,我国政府采取了不少行政公开、增强政府信息透明度的举措,如政务公开、决策公示、干部任前公示等。然而,这些做法目前只停留在政策的层面,尚未制度化、法制化,在实际操作中,人为的影响因素很大。在很多情况下,政府信息的公开与否往往取决于政府官员的主观意志,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政府官员封锁、截留、吞食政府信息,漠视、剥夺公民的知情权,以及利用手中掌握的信息资源“寻租”等情形并不少见。然而,随着开放程度的提高,人民群众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进一步增强,加入WTO后更进一步要求提高公共决策过程的透明度,要求公共决策彻底实现由形式的公开向内容的公开、由结果公开向过程公开、由静态的公开向动态的公开转变,从而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政府不仅要为本国公民实现知情权提供保障,而且要遵循WTO的透明度原则,充分满足各成员方政府或政府机构、企业以及公民合理的知情要求。同时,进一步拓宽参与渠道,丰富参与方式,引导人民群众有序地进行政策参与,以缓和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

(三)加入WTO更强调公共政策执行方式中经济方式的作用

政策执行的方式是执行政策必须的政策资源、工具、措施、方法,是政策执行的途径和中介条件。其主要包括:(1)行政方式,它是政策执行的最基本的方法。一般而言,它约束力强,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准确性高,发挥作用快。但是行政手段也有其不足之处:运用行政手段容易仅从行政角度考虑问题,忽视其他政策规律和各方面利益,容易产生“一刀切”、“瞎指挥”,在某种程度上容易影响到下级组织的积极性。(2)法律方式,它既是政策执行的特殊形式和补充,又是对政策执行的一种监督,它有严格的强制性、相对高的稳定性和普遍的约束性等特点。(3)思想诱导工作,指运用宣传、舆论、说服、谈心、协商、对话等方式作政策对象的思想工作保证政策执行,它有对象上的多元性、方式上的协调性、作用上的宏观控制性等特点。[1]

加入WTO对地方财政的影响及对策 篇10

1概述 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国际市场日趋融合,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影响将是广泛、深远的.中国草业畜牧业装备行业作为一个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为一身的重要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作 者:徐龙 张丽春 作者单位:徐龙(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呼和浩特分院)

张丽春(内蒙古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

加入WTO对地方财政的影响及对策 篇11

加入WTO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我国西部地区气候干旱,水土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戈壁广布,水体污染状况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发展滞后,资金投入不足,各级政府对西部地区生态环保在认识上存在着偏差,政策性支持的保障力度不足.为此,必须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制定积极的环保产业政策,完善西部地区的环保法律、法规建设,理顺环保产业的管理体系,发挥好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努力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

作 者:彭孝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刊 名:开发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RESEARCH ON DEVELOPMENT年,卷(期):“”(6)分类号:F062.2关键词:西部地区 生态环境 保护 对策

上一篇:金华市卫生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下一篇:售后服务能力及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