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报告

2024-07-19

工业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报告(共8篇)

工业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报告 篇1

关于我区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报告

一、全区工业产业结构现状

近年来,我区加快调整工业产业步伐,以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为载体,逐步形成了煤化工、钢铁、建材、煤炭洗运等为支柱的工业产业格局,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二,工业经济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主体。“煤焦化钢机械建材”大循环产业链条在加速延伸,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已形成年2500万吨洗煤、3300万吨煤炭运销、370万吨焦炭、100万吨钢材、600万件高档骨质瓷和日产煤气400万立方的生产能力。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总产值118.73亿元,其中主要行业煤炭洗选业年产值53.64亿元,占总产值45.18%;焦化业年产值28.63亿元,占总产值24.11%;钢铁冶金业年产值17.99亿元,占总产值15.16%;医药化工业年产值6.11亿元,占总产值5.15%;装备制造业年产值5.43亿元,占总产值4.57%;非金属制品业1.73亿元,占总产值1.46%。

我区工业仍然存在着产业结构单

一、主导产业支撑不够、增长方式粗放、抗市场风险能力小、能源消耗高、产品附加值低等不可忽视的结构性问题,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和市场波动的影响很大,缺乏立区强区大项目、好项目,项目建设制约因素仍未缓解,土地、环保、资金等问题仍严

重制约了我区经济的发展。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及重点

以循环经济煤化工产业基地为龙头,以“工业开发区”建设为载体,紧紧围绕重化工业特色经济的培育和壮大,促进初级产品向终端产品的转变,实现产业结构的新突破,大力提升产业高度,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依托初级资源向依托高级资源转变,实现资源结构的新突破,彻底摆脱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促进高污染、高能耗向低污染、低能耗转变,实现节能减排的新突破,彻底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环境质量;促进招商引资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实现开放领域的新突破。

1、拉长加宽产业链条,逐步摆脱资源依赖

以循环经济煤化工产业基地为龙头,以“工业开发区”建设为载体,加快工业进园区步伐。依托现有工业基础,发展“煤炭洗选、机焦冶炼、煤化工、冶金建材、机械制造、日用陶瓷”等为一体的循环产业群,发展壮大集约化、链条式、生态型的循环经济特色发展模式,实现资源结构的新突破,逐步摆脱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打造国内最长、附加值最高、生产工艺最先进和完善的循环重化工产业链。

2、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发展壮大特色经济

围绕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开发优质新产品、加大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耗物耗、强化综

合利用,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引导和扶持优势骨干企业加快技术改造、优化产品和技术结构,推动全区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

3、打造新型产业,增强带动作用

充分发挥发挥毗邻京津及省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密集的优势,加强同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联系,推进产、学、研结合,鼓励、支持企业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及国内领先水平的高新技术成果,积极培育壮大装备制造、电子电器、生物医药等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附加值高的新型产业,促进区域产业多元化发展,进一步增强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建议及措施

1、压缩淘汰落后产能。按照省、市发改部门要求,要有计划、有步骤地依法压缩淘汰落后产能,彻底关闭破坏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压缩淘汰资源消耗高、污染严重、技术水平低的落后产能,为优势骨干企业加快发展拓展空间。对落后产能实行计划管理,并对职能部门列入考核。

2、提高市场准入条件。按照国家、省关于相关行业准入条件及《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7年)》相关内容,结合我区工业产业结构实际,着重对煤化工(焦化)、建材、钢铁、洗煤的准入标准进行严格界定,坚决禁止新建不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严把项目审批关,禁止“两高一低”企业进入园区,促使生产要素向园区内优势企业集聚,实现产能规模化、产品精细化。

3、加快园区建设。加快工业开发区“一区四园” 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严把入园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强度,煤化工基地固定资产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钢铁建材园区固定资产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高新技术园区固定资产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煤炭洗运园区固定资产投资在500万元以上。

4、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围绕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开发优质新产品、加大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耗物耗、强化综合利用等,发挥我区煤化工产业集聚效应,加快煤化工重点行业循环经济改造,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条。

5、扶持高新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发挥毗邻京津及省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密集的优势,加强同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联系,推进产、学、研结合,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高附加值产品。鼓励、支持企业研究开发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及国内领先水平的高新技术成果。

6、强化优质服务。切实把“圈内的外业主办,圈外的事党委、政府办”的承诺落到实处。政府成立建设项目投资公司,专门负责对列入区重大产业调整项目的招商项目的前期跑办工作,包括土地、环评、规划、立项(备案、核准)等手续。实施重点企业保护制、配备保安制等,创造更优质的“软环境”。加强与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中央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联系,谋求合作,来区投资置业的,实行全方位安全保障和政策优惠。

7、强化组织保障。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区有关部门要把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作为当前发展经济的第一要务来抓,摆上重点议事日程,区委、区政府专门成立产业结构研究领导机构,由主管经济的四大班子领导组成,专门研究产业政策,实行例会制度,定期向区委、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包项目制度和招商引资月调度制度,形成工作合力,落实工作责任;全区各职能部门也要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结合区投资促进中心等“四个中心”建设,主动加强服务,减少审批环节,实行“一条龙”审批模式,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宣传部门和招商部门要加强对全区产业调整项目的宣传和推介,积极通过

到发达地区和资源丰富地区召开项目新闻发布会、项目推介会、信息网上公布等方式,大力度地、集中时段进行广泛宣传,扩大影响,吸引客商,以大量项目的实际落地,推进全区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极的最终实现。

工业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报告 篇2

收录日期:2013年8月30日

一、引言

长期以来, 老工业区为我国的工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及城市化的发展及快速扩张, 其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引起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确立合理的经济发展优化目标成为老工业区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研究老工业区产业结构优化对促进其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产业结构优化是每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必要过程, 国内外学者对于产业结构优化方法研究也已形成了若干成果。Igor提出环境与产业结构系统动态模型。Bahn等研究经济增长和气候变换之间的关系, 提出MERG模型, 对现实经济进行模拟。王光净等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 提出了基于合作博弈的产业结构优化模型与求解算法。马树才从产业结构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合理化方面研究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问题, 采用非线性规划方法构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模型。还有一些是从定性角度提出的产业结构优化对策, 如培育主导产业的接替产业;合理利用金融发展、实物投资、技术创新和人口流动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调节效应;提高科技水平等。但关于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的研究偏重于定性分析, 而在产业结构优化定量化评价方法比较片面, 不能全面衡量产业结构的整体素质。此外, 产业结构在长期演变过程中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受到自然资源、需求变化、投资决策、科技进步及生态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 本文结合老工业区产业结构发展的实际情况, 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充分就业、低污染的发展目标和约束条件, 采用随机规划方法构建产业结构优化模型, 并以上街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为产业结构优化决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老工业区产业结构优化模型

(一) 随机规化基本原理。

随机规划是处理随机数据的一种数学规划方法, 它与确定性数学规划相比, 最大的区别在于将随机变量引入到系数中, 这使得随机规划对解决实际问题更具有实用价值。随机环境下建立模型时, 可以将此类含有随机变量的函数通过以下三条途径进行处理:

1、建立期望值模型:

原来的目标函数与约束中都含有不确定函数, 而这些不确定函数就用期望值来代替。

2、建立机会约束规划模型:

当约束条件中含有不确定变量时, 且该变量在观测到之前需要对其进行判定决策, 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在一定程度上, 所作决策可以不满足约束条件, 表示仅需满足约束条件的机会不小于事先设定的置信水平即可。

3、建立相关随机规划模型:

从必要性测度、可信性测度、信任测度等方面实现极大化。

(二) 模型假设与决策变量确定。

在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中, 由于社会经济问题的随机波动性和不确定性, 一些经济指标很难用常规方法确定, 采用随机规划处理方式将其反映在模型的数据中。

1、模型假设

假设1:每个部门各种投入数量与该部门的总产出成正比例变动, 即投入量是产出量的线性函数;

假设2:每个部门只有唯一的消耗结构, 即仅用一种技术方式生产一种产品, 且不同部门之间的产品不存在相互替代现象;

假设3: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不变, 即直接消耗系数和投资系数在一定时期相对稳定;

假设4:本模型仅假设污染为随机变量;

假设5:随机变量服从正态分布, 且置信区间设为95%。

2、决策变量。

据实地调研可知, 老工业区的发展主要包括农业、铝业、机械制造业、绿色新材料行业、通用航空业、服务业等产业, 本文根据主导产业确定10个决策变量, 定义Xj表示第j个产业的产值 (j=1, 2, …, 10) 。

X1:农业;X2:有色金属冶炼;X3:通用设备制造业;X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X5:有色金属矿采选业;X6:交通运输和仓储业;X7:房地产业;X8:批发和零售业;X9:住宿和餐饮业;X10: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三) 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分析

1、目标函数确定。

理论上衡量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准则较多, 根据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和老工业区产业结构现状, 在已有的产业结构优化模型基础上, 为了提高模型的简明性和可操作性, 本文选取经济增长、充分就业、资源节约为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函数。

(1) 经济增长目标。选取某一年为基期, 报告期的GDP与基期GDP的比率就是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目标可按式 (1) 计算:

其中, X= (X1, X2, ……, Xn) T是各产业部门 (决策变量) 报告期总产出列向量;Xj是第j个产业部门的产出量, j= (1, 2, ……n) ;X0是各产业部门 (决策变量) 基期总产出列向量;A= (ajk) (j, k=1, 2, ……, 10) 表示投入产出消耗系数矩阵;ET表示单位列向量转置, 为求和矩阵。

(2) 充分就业目标。就业是老工业区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产业结构优化的另一目标就是使就业尽可能大, 即失业率最低。本文充分就业目标用失业率最低来表示。

(3) 资源消耗目标。老工业区经济发展存在着资源浪费和过度消耗问题, 高能耗的经济增长方式和高碳产业结构导致环境污染。为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选取资源消耗最小化为产业结构优化目标。

其中, Cij指产业部门j对第i种资源的消耗率。

2、模型约束条件分析

(1) 消费需求约束条件。各部门生产提供的产出总值必须满足全体消费者需求。

其中, s为国内储蓄率, YC为最终消费列向量。e T (X-AX) 代表各部门提供给消费者的最终产出, 等于国民生产总值减去各部门消耗的产出。

(2) 资本形成约束条件。产业结构优化中, 各部门的投资来源包括:一是国内资本或地区资本用于各个产业的投资;二是通过招商引资途径引入外来资本。这些投资行为在生产过程中用于资本形成。因此, 要求投入资本大于资本形成。

其中, sf为外国资本流入占GDP的比例, Yl为资本形成列向量。

(3) 净出口约束条件。外国投资的产出应该大于或等于一国或地区对国外产业需求的总和, 应该满足国内或地区居民消费水平。

其中, Yn为净出口列向量。

(4) 劳动力供给约束条件。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对上街区经济发展有重要的贡献, 因此应尽可能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

(5) 部门产出平衡约束条件。在经济活动中产品的需求等于供给, 但是维持两者的平衡往往又比较困难, 因此产业的供给应该大于消费、资本形成与净出口总和。

(6) 环境约束条件。保护生态环境、控制污染是老工业区经济发展长期面临的严峻问题, 在产业结构优化中, 各部门单位产出所产生的“三废” (废气、废物、废液) 总和不超过规定的污染最大排放量。由于污染事件是不可预测的, 污染控制具有不确定性, 本文选取污染作为随机变量, 应用概率约束规划。

其中, G、S、W分别为该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所允许的废气、废物、废液排放量上限, εg、εs、εw分别为废气、废物、废液的随机排放量, βg、βs、βw为满足不等式成立的概率, 这需要各地区根据发展状况确定 (本文选取95%) 。

(7) 非负约束。模型中各部门的总产出均为非负:

(四) 模型建立及求解。

由于εg、εs、εw是随机变量, 根据随机优化理论, 可将不等式 (9) (10) (11) 转化为:

上式不等式中ф (βg) 、ф (βs) 、ф (βW) 为正态分布下的置信水平, 本文选取的置信度为95%, 此时对应的置信水平则为1.96。

为了便于理解, 将经济增长目标转化为最小化问题, 即将目标函数 (1) 转化为:

通过对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处理, 本文的随机优化模型完全转化为确定性的线性规划模型, 形式如下:

三、实证分析———以上街区为例

(一) 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文根据河南省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 以2010年作为基准期, 对2015年进行预测, 相关数据均来自于2007年到2010年的上街统计年鉴, 污染排放量系数及模型中其他相关参数均由上街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得出。

为了使本文模型具有时效性, 采用RAS方法对投入产出表进行修订, 得到2010年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由于替代效应和制造效应的共同影响引起投入产出表直接消耗系数的变化, 所以修订后的消耗系数矩阵比基期消耗系数矩阵更加接近报告期的实际数据。

(二) 模型求解。

本文通过最简化的形式来讨论这种多目标优化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各产业最优产量值随着目标权重改变的变动情况。按照评价函数法, 多目标按照权重法将问题转化为单目标优化问题。本模型中的三个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与节约资源的权重分为以下四种情况讨论:

1、中性方案:

(λ1, λ2, λ3) = (1/3, 1/3, 1/3) , 即经济增长、就业与资源节约具有同等重要程度。

2、经济增长偏向:

(λ1, λ2, λ3) = (1.0, 0) , 即经济增长比就业与资源节约更重要。

3、充分就业偏向:

(λ1, λ2, λ3) = (0, 1, 0) , 即就业比经济增长与资源节约更重要。

4、节约资源偏向:

(λ1, λ2, λ3) = (0, 0, 1) , 即资源节约比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更重要。

(三) 结果分析。

利用MATLAB软件, 上述四种方案模拟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表2) 将上述模拟结果与基期2010年进行比较分析, 模拟结果显示模型对三个目标函数权重系数的敏感性较弱, 特别是在经济增长偏向型、充分就业偏向型和中性方案这三种方案中, 模拟结果相差不大, 而节约资源型方案有显著差异。从表1可以发现:

1、从GDP增长速度看, 在经济增长偏向型方案中, 上街区2015年的GDP达到127.6亿元, 比2010年增加38.2亿元, 上升幅度高达42.7%, 充分就业偏向型和中性方案同经济增长型结果基本相差不大;在资源节约型方案中, GDP增长速度最为缓慢, 仅由89.4亿元上升为108亿元, 这是由于资源节约型方案限制了上街区一些工业部门的产出, 从而减少了总产出。

2、从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看, 经济增长偏向型方案中2015年三次产业的比例为0.6∶76.2∶23.2, 同2010年三次产业比例相比, 第一产业比重基本无变化, 第二产业下降了3.1%, 第三产业上升了5.1%;充分就业偏向型方案中三次产业变化不明显, 变化浮动控制在1%左右;中性方案中第一产业比例下降了0.1%, 第二产业比例下降了5%, 而第三产业增加了5.1%;节约资源型方案中三次产业比例变化最为明显, 第一产业上升了0.2%, 第二产业下降了7.5%, 第三产业增加了7.2%。不难发现, 在经济增长偏向型、中性方案和节约资源型方案中, 第二产业比例均下降, 第三产业比例均上升, 这表明上街区经济发展中存在资源过量消耗, 产业结构第二、第三产业存在比例不协调现象, 应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

(%)

3、从失业率看, 经济增长偏向型、中性方案和充分就业偏向型失业率呈下降趋势, 而节约资源型方案失业率远高于另外三个方案, 这是由于节约资源限制了工业部门的发展, 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

4、在污染排放中, 节约资源型方案污染物控制效果最为明显, 另外三方案控制效果不明显。这说明上街区污染强度大的产业部门较多, 产业结构调整时污染控制任务非常艰巨。

在分析产业结构时, 各产业部门的增加值是上街区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门。表2给出了上街区在四种方案下, 10个产业部门GDP结构的变化情况。

上街区农业部门GDP比重在1%以下, 模拟结果显示经济增长型、充分就业偏向型和中性方案中比重变化不显著;而在节约资源型方案中第一产业GDP比重上升了0.3%。

第二产业GDP比重占有绝对主导地位, 尤其是产品加工业相关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延迟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这几乎是上街区GDP的全部来源, 比重高达80%以上。从模拟结果可看出, 第二产业GDP在经济增长型、充分就业偏向型、节约资源型和中性方案中都呈现不同幅度的下降, 节约资源型方案变化最为明显。这是因为资源节约限制了第二产业中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此外, 工业部门中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产业部门还不大、不强, 初级产品居多, 资源消耗过量却不能带来高收益率, 限制了经济的增长。而且, 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还导致了大量污染物的排放, 尤其是初级产品的生产, 不仅大量原材料、能源被消耗掉, 污染物也被留在了生产地。

根据上街区2010年统计数据可知, 第三产业GDP比重约为20%左右, 模拟结果显示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部门及住宿餐饮、娱乐业上升较快, 但是占有比重仍然较低, 这表明第三产业上升空间较大, 上街区政府应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四、总结

本文以经济增长、充分就业、资源节约为优化目标, 选取老工业区10大主导产业, 采用随机多目标规划方法构建产业结构优化模型, 并以上街区为例, 设计四种方案对2015年产业结构进行模拟分析。模拟结果显示, 上街区第一产业GDP比重较低, 变化不明显;第二产业GDP比重占有绝对主导地位, 但是呈下降趋势;而第三产业GDP比重逐渐上升, 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此模拟结果对老工业区今后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在实际应用中, 产业结构优化不确定性影响因素众多, 且随机过程复杂, 因此还需进一步从动态角度对产业结构多目标优化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SLOOT P M A.Computational sciences-Iccs 2003[M].Heidelberg:Springer Berlin, 2003.

[2]BAHN O, DROUET L, EDWARDS N R, ETL.The coupling of optimal economic growth and climate dynamics[J].Climatic Change, 2006.79.

[3]王光净, 杨继君等.基于合作博弈的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模型[J].工业工程与管理, 2010.1.

[4]马树才.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模[J].辽宁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3.

[5]冯芳芳, 蒲勇健.我国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分位数回归方法[J].技术经济, 2012.2.

工业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产业结构 调整 吉林省老工业基地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较缓慢,新兴产业比重仍较低

第一,产业结构调整不尽合理,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任务艰巨。从产业看,2010年吉林省第一产业增加值1050.15亿元,比2009年增长3.5%,比全国平均增速慢0.8个百分点,但比上年增速快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4417.39亿元,增长18.9%,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快6.7个百分点,比上年快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3109.52亿元,增长10.4%,增度比全国水平快0.9个百分点,比上年慢2.6个百分点。虽然比前几年进步很大,但原材料及初、中级产品多,产业链条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模较小,农村工业化程度较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三农问题”仍然突出。第二,高新技术产业总值规模小,比重低,缺乏对经济增长的整体带动作用。第三,企业工艺装备水平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吉林省老工业基地在加快科技创新能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及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与全国先进省市相比,表现仍然滞后。全省工业企业工艺装备水平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的为15%,属于上世纪70、80年代水平的为60%,还有15%属于上世纪50、60年代或以前的水平。具有工业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不足5%,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于20%。

(二)产业竞争能力下降,市场份额萎缩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品普遍缺乏竞争力。从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结构看,多数国有企业的设备、工艺严重老化,自主发展的产业基础有所削弱;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比重偏低,质量难以保证。从企业组织结构看,“大而全”、“小而全”普遍存在,企业规模达不到合理的经济批量,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协作水平低,上下游一体化程度差,导致产业竞争能力继续下降,从而在根本上制约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

(三)资源面临枯竭,缺乏后续替代产业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东北老工业基地部分重点地区的资源如煤矿、森林已完全枯竭或濒临枯竭,面临着必须全面转产的局面。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地区,长期采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式生产模式,片面追求总产值的增加,许多企业的资源开发强度大,后备资源不足,资源濒临枯竭,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浪费现象严重。部分地区矿产资源的开采成本也大幅度上升,失去了原有的经济优势。吉林省资源型为主的城市有辽源、白山、通化以及珲春、舒兰、蛟河等18个城市,受资源枯竭和资源保护等因素的制约,煤炭、森工两大产业发展困难,需整体转型和发展接续产业。全省4个采煤沉陷区沉陷面积为113平方千米,涉及矿区居民5.7万户,生存环境遭到破坏,不稳定因素增多。

二、吉林省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发展服务业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和优化第二产业,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主要任务。结合吉林实际,立足于现有支柱、优势产业基础,产业结构向轻型化发展,产品向消费领域靠拢。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以扩大内需为主,以国内市场为主,围绕做大做强加工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接续产业,构造具有激励特色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环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按照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遵循先改制后改造原则,加快有一定基础的重点行业、优势企业结构改造和技术改造。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巩固粮食主产区农业基础地位,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内容。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和发展农业,加快农村工业化步伐,在促进农民增收、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满足国家粮食安全需要的前提下,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优质、生态、安全的效益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进一步扩大优质、专用、高产农作物种植面积,加快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大力推进农产品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集中布局,培育良种,优化品质结构、形成规模效益。推进长春市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完善四平、松原国家级商品粮基地。用5—7年时间,完成5000万亩标准化优质高效基本农田改造,粮食生产能力达到500亿斤阶段性水平。

(三)加快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老工业基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应紧紧抓住以信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的关键,并把技术设备更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作为主要环节,提高设计、生产、流通、管理的效率,提高老工业基地的整体竞争力。

(四)大力推进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

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产业单一的资源开发型城市,应加快这些城市的结构转型和发展后续产业,形成以新兴产业为支撑的城市。以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石油、森工等为主导的功能单一的工矿型城市,在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的同时,应积极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新兴服务业,以及其他有特色、有优势的替代产业,同时主动接受经济中心城市退出的产业。

以煤炭和森工为主的资源型地区,按照“主业接续、转型替代、多业并举、分类实施”的原则,在加快培育接续产业和接续企业的同时,抓紧修复自然环境。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接续和转型模式,建立劳动力转移援助机制。全面治理采煤沉陷区,妥善安置下岗职工。

优势非金属和有色金属矿业。发展油页岩、硅灰石、硅砂、硅藻土、镁、钼等矿产品,加大勘探投入,保障资源接续,提高现代采矿技术和完善现有采矿设备,并更好地发展矿产品系列加工。

森工产业。积极培养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林地经济,壮大森工集团等骨干企业,转型发展接续产业。实施长白山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开发林区多种资源,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林产品加工业,发展森林旅游等第三产业。整合现有木材加工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加快技术创新,实现集团化经营,建设林纸一体化项目,提高市场竞争力,形成国内重要的木材综合利用和深加工基地。

(五)积极发展服务业

大力发展服务业,是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也是在调整中增加就业的主要渠道。以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为契机,积极推进服务业的社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积极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服务业集团,注重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小服务业企业。改造提升商贸、交通、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积极培育旅游、房地产、社区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六)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新兴产业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是改变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中重工业比重过高状况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在利用老工业基地的良好基础上,形成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并带动结构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其首要任务是促进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以及高效节能与环保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发挥各级各类高新技术开发区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建设1—2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另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一方面带动传统产业的整体升级,一方面形成新的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①杨帆,王慧英.东北老工业基地教育产业的协调发展.科教文汇,2008(1)

②王洛林,魏后凯.东北地区经济振兴战略与政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2)

③刘凤朝,潘雄峰,王元地.东北老工业基地技术创新能力评价[J].《中国科技论坛》2004(4)

④盛洪昌,李爽.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J].《长春大学学报》.2007(1)

(赵树梅,吉林省人,1968年生,长春中医药大学人文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工业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报告 篇4

渝府发〔2006〕120号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为了加快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和推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国发〔2006〕11号)和《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发〔2005〕40号)精神,结合重庆实际,特提出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

一、加快推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

近年来,国家先后颁布了鼓励、禁止、淘汰的产业、产品目录,制定出台了汽车、水泥、电解铝、钢铁、焦炭、电石、铁合金等行业的专项产业政策,实施了铁合金、焦炭、电石等行业准入条件,在制止部分行业盲目扩张、减少和杜绝环境污染、节约资源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但过度投资导致钢铁、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焦炭、汽车等行业出现的产能过剩,以及水泥、煤炭、电力、纺织等行业潜在的产能过剩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国家将通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有效化解工业突出问题的需要

我市工业经济近年来保持了较快增长,但其结构不合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尤其是钢铁等行业由于受国家宏观政策环境趋紧、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以及国内需求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行业发展趋缓。

1.经济总量小,占全国比重偏低。

2005年,我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023亿元,仅占全国工业增加值总量的1.34%。水泥年生产能力3600万吨,占全国的2.26%;煤炭年生产能力4130万吨,占全国的1.6%;钢铁年生产能力380万吨,占全国的0.85%;电解铝年生产能力14万吨,占全国的1.36%;焦炭年生产能力270万吨,占全国的1%;铁合金年生产能力40万吨,占全国的1.58%;电石年生产能力9.5万吨,占全国的0.5%;纺织品产能占全国的0.41%。这些行业经济总量偏小,占全国比重偏低。

2.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不尽合理。

全市工业结构中,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偏大、高新技术产业比例偏低、轻重工业比例不协调,工业行业普遍存在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产品结构比较单一等问题。如钢铁、电解铝和焦炭行业企业规模小、品种少、市场竞争力较低;汽车行业技术开发能力弱、零部件体系发展滞后;水泥企业154家,企业平均生产规模仅23.7万吨/年,年生产能力20万吨以下企业占了80%,近70%的产能为立窑等落后生产能力,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水泥生产能力仅占30%左右;纺织行业70%以上的产品以初加工、常规产品纱和布为主,家居装饰和产业用纺织品分别仅占5%和2%。主城区化工企业影响城市环境,危及公共安全。

3.资源匮乏制约了产业发展。

我市可供开采利用的矿产资源有限,行业发展受资源瓶颈制约。如钢铁、电解铝长期依靠进口或从外省市购入原料生产,随着运输费用以及原、燃料价格上涨,电力供应紧张,企业生产规模受到制约;纺织所需的原棉、化纤原料等主要依靠国内产棉区和化纤生产基地供应;煤炭资源储量少,人均占有煤炭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0%。

4.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淘汰落后产能乏力。

我市工业尚未摆脱大量消耗资源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导致行业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能源使用效率低,产品能耗高。钢铁行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为0.9吨标煤,高出国内先进水平的28.6%;电石行业企业生产装备简陋,生产工艺落后,环境污染严重;到目前为止,水泥行业已淘汰落后生产能力577万吨,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工艺落后的水泥企业在生产,淘汰落后生产水泥工艺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和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市委二届五次全委会确立了我市“5444”发展战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全面实施新型工业化,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促进工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因此,必须把加快推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作为当前和今后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二、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市场推动”、“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三大经济区为单元,根据区域协调发展原则,统筹全市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做大做强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资源加工和高新技术四大支柱产业。通过严格市场准入,扶优汰劣、兼并重组,加快企业结构和布局调整。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提升产品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之路,促进工业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二)调整目标

2010年,部分工业行业实现以下目标:

1.冶金行业:形成700万吨粗钢、800万吨板、带、管、线材,60万吨铁合金,300万吨焦炭的生产规模。

2.电解铝行业:形成140万吨氧化铝,40万吨电解铝和100万吨铝材加工能力。

3.水泥行业:水泥产量达到3000万吨,其中新型干法水泥所占比例提高到50%,累计淘汰落后生产能力900万吨,企业户数减少到120家左右。

4.汽车行业:汽车产量达到120万辆,占全国的比例保持在12%左右,初步建立起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汽车技术研究开发体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达到销售总量的50%以上,形成“一城多园”的产业格局。

5.煤炭行业:煤炭产量达到4500万吨,形成“一大多强”的煤炭企业格局,煤炭企业数量控制在500家左右,企业最低生产规模10万吨/年以上。

6.纺织行业:纱产量达到25.8万吨,布产量15亿米,服装2.5亿件,衣着、装饰、产业用三大类纺织品比例分别达到60%、25%和15%。

7.电石行业:电石产量达到10万吨,彻底关闭和淘汰5000千伏安以下(1万吨/年以下)电石炉及敞开式电石炉、排放不达标的电石炉。

通过实施工业产业结构调整,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到2.06吨标煤,降低25%,工业固废利用率提高到80%,工业废水和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分别提高到98%和85%,各行业企业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三、加快推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新型工业化领导小组是全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领导机构。市新型工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全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统筹规划与组织协调,会同有关成员单位,负责推进全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实施和监督检查。

(二)加强宏观调控,实施分类指导

根据重庆行业发展现状和市场需求,在结构调整中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

1.水泥行业:采取总量控制、有保有压的办法。继续支持新型干法窑外分解工艺的发展,加大退出落后水泥生产工艺的力度,对落后产能比重较大的地区,鼓励上大压小,扶优汰劣。

2.煤炭行业:对生产能力3万吨/年以下的小型煤矿企业通过新设合并和吸收合并的方式实施资产整合,调整煤矿企业组织结构和规模结构;支持煤炭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技术含量,提高煤炭供应能力。

3.汽车行业:通过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加大技术创新及新产品开发的投资力度,促进产品结构调整优化。

4.钢铁行业:以板、带、管、线材、优质特殊钢产品发展为重点,通过重组、改造等办法,扩大企业规模,延长产业链。

5.铁合金行业:按照“控制总量、调整结构、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合理布局”的原则,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和改造,提高产业集中度,降低能源消耗,实现环保达标排放和资源合理利用。

6.焦化行业:以技术进步为突破口,通过资产重组和技术改造,扩大企业规模,完善和改进落后的工艺装备,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实现以大型现代化焦炉替代中小型焦炉,走节能降耗之路。

7.电解铝行业:以发展铝业为重点,以氧化铝工程为龙头,支持电解铝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淘汰自焙槽,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的技术水平。

8.电石行业:引导和促进现有企业联合重组,集中建设和经营,统筹建设排放处理和资源综合利用设施,延长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支持大型PVC生产企业通过兼并改造的方式,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9.纺织行业:通过加强基地建设,培育打造优势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延伸上、中、下游优势纺织服装产业链,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和服装自主品牌建设,促进产品结构的升级和优化等。

(三)严格市场准入,加大监管力度

认真执行国务院颁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国家有关钢铁、电解铝、焦炭、铁合金、水泥、电石、汽车的产业政策,落实国家关于加快焦炭、铁合金、水泥、煤炭、电石、纺织等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审核(备案)和管理。严把新建项目核准(备案)关,指导企业按照准入条件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1.原则上不再批准建设新的钢铁企业,停止审批新建铁合金项目。

2.新建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和现有企业跨产品类别的生产投资项目,除满足产业政策要求外,还要满足自主品牌、自主开发产品的条件;现有企业异地建厂,还必须满足产销量达到批准产能80%以上的要求。

3.严格控制新上电石项目,新建和改扩建电石项目必须符合《电石行业准入条件》,严把电石等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的设立审批、改建扩建项目审批准入关。

4.严格办矿准入,不再受理现有煤矿企业以外的业主提交的办矿申请,只允许核定煤炭生产能力6万吨/年及以上的煤矿企业新上煤矿建设项目(已经依法受理并进入程序的除外)。

5.对水泥生产企业,严格执行水泥生产许可证制度和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提高建

设、建筑工程应用水泥的准入标准。

(四)建立协作机制,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

加强信贷、土地、建设、环保、安全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供地政策、环境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市场准入条件以及国家明令淘汰的项目,不得为其提供贷款和土地,城市规划、建设、环保和安全监管部门不得办理相关手续。依法关闭一批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企业,分期分批淘汰一批落后生产工艺。

1.淘汰类和不符合《电石行业准入条件》的新建或改扩建电石生产项目和生产企业,市质监局不得受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申请,市安监局不得为其发放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市环保局不得为其发放排污许可证,不得办理环保审批手续,电力供应部门依法停止供电。

2.水泥行业要采取上大关小、补贴及赎买等多种方式,逐步淘汰立窑等落后的水泥生产工艺,改善环境质量、缓解能源、资源压力。

3.关闭和淘汰开放式及5000千伏安以下(生产能力低于1万吨)的小电石炉和排放不达标的电石炉;尽快淘汰5000千伏安以下铁合金矿热炉(特种铁合金除外)、100立方米以下铁合金高炉;淘汰300立方米以下炼铁高炉和20吨以下炼钢转炉、电炉;彻底淘汰土焦和改良焦设施。

4.通过整合小型煤矿企业,逐步淘汰规模在3万吨/年以下的煤矿企业。

(五)推进技术改造,提高产业集中度

充分利用好国家有关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的鼓励政策,加大工业投资力度,围绕提升技术水平、改善品种、保护环境、保障安全、降低消耗、综合利用等,对传统产业实施改造提高,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支持汽车生产企业加强研发体系建设,在消化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重点发展汽车电子、动力系统的关键总成及部件。

2.鼓励钢铁、铁合金、焦炭行业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和产品结构调整,重点开发汽车、摩托车产业需求量较大的钢铁材料,支持电解铝行业的重大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

3.围绕“强化创意产业,打造重庆时尚之都”,大力支持纺织关键技术、成套设备的研发和产业集群公共创新平台、服装自主品牌的建设,促使纺织行业产品结构不断调整。

4.支持电石生产企业改造现有装置,采用全密闭技术及单台电石炉容量在2.5万千伏安以上的先进工艺与设施,推广采用电石炉微机控制技术、除尘和尾气利用新技术等。鼓励企业通过联合重组、兼并等方式,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5.按照“资源资产化、企业股份化、区域集团化”要求,以资产为纽带,有计划、分步骤地将现有小型煤矿企业整合为“产量上规模、质量达标准、管理上台阶、安全创水平”的新型煤矿企业。

6.鼓励有实力的大型水泥企业采取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提高生产集中度,优化资源配置。支持重点水泥企业集团,增强其在区域市场的调控能力。

(六)深化改革,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推动竞争,促进优胜劣汰。通过不断深化行政管理和投资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市场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市场秩序等,为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条件。

1.切实实行政企分开,完善和严格执行企业投资的核准和备案制度,真正做到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银行独立审贷。

2.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健全反映市场供求状况、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责任机制。

3.建立健全市场预警机制和搭建行业信息服务平台,完善统计、监测制度,做好产能过剩行业运行动态的跟踪分析,建立定期向社会披露产品供求、产能规模、价格变化等相关信息的制度,引导市场投资。

(七)因地制宜,采取积极措施加快产业发展

1.充分利用我市汽车摩托车在技术创新、自主品牌以及发动机研发制造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争取国家在汽车产业布局、发展规划等方面的支持,进一步提升汽车摩托车产业的制造能力、研发能力和营销能力,有效地带动零部件的同步发展。

2.根据煤炭资源条件,对全市小型煤矿企业采取资产整合的办法,分步实施,近期整合3万吨/年以下的小型煤矿企业。力争3年内将1万吨/年的矿井通过技术改造达到3万吨/年以上,控制矿井数量,在2008年年底将我市煤矿矿井个数减少到1000个以内。

3.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引导各地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发展绿色食品、特色农副产品及其深加工业,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加快我市库区柑橘、中药材、榨菜等优势产业带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壮大生猪、粮油、丝麻、香料、笋竹等农产品加工产业,促进库区产业发展。

4.加大循环经济政策支持力度

工业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报告 篇5

为加快东北乃至全国的发展,中央作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并将其与西部开发并列为现代化建设东西互动的.两个轮子.中央振兴东北的重大决策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根本出路在于调整产业结构,发挥东北固有的优势,并遵循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确立今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结构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作 者:范林榜 祁晓玲 作者单位:范林榜(徐州师范大学)

祁晓玲(四川师范大学)

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报告 篇6

一、XX乡基本情况

(基本情况略)XX乡纯属于农业乡镇。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农业结构调整对我乡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份,是经济发展中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是释放结构能量,促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和提高农村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保证。几年来,我乡农业结构取得了重要进展,农业结构调整对我乡经济结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一)调整农业结构是XX乡发展经济的需要。XX乡是一个农业乡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一直决定着我乡经济发展的全局。据调查二00三年我乡农村经济总收3655万之中,农业收入占68%以上。我乡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取决于农业结构的改变。

(二)农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农民增收奔小康的关键。通过几年的农业结构调整,我乡二00三年粮经比例为35:65。乡党委、政府积极引进经济作物,如种植甘蔗1200亩,甘桔亩,葡萄500亩,蔬菜5000亩,滇屯502优质稻1500亩,冬季玉米制种6000亩。大大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仅冬季玉米制种收入600多万元。平均每户收入2000元,人均500元收入,占人均纯收入(1906元)的三分之一。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三)农业结构调整是二十一世纪农村经济的内在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农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是我乡经济生活己进入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的阶段,农业结构调整顺应消费结构的变化而变化。二是市场供求关系正发生变化,卖方市场已经转向买方市场,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及品种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大量的传统产业必须相应调整。

三、农业结构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农业结构的现状

农业结构调整从一九九二年至今的十二年,九二年党中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农业结构开始进入发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满足市场要求为目标的新阶段,市场销路好的农产品和经济效益高的经济作物迅速发展。如我乡的皱皮菜辣的种植在农业结构中起到主导作用,由政府引导产品推向市场,农民收入可观,但未持续几年以失败告终。从九八年起纯属农业乡镇的XX乡,农业结构中经济作物主要是烤烟,甘蔗两大产业,但由烤烟政策的变化,实行“双控”政策,面积大大缩减,由原来的1500亩降到现在的300亩;甘蔗由于价格低,成本升高,致使种植面积由原来的3000亩下降到现在的1200亩。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乡农业结构调整是势在必行,积极引进公司,采取“政府+公司+农民”的形式,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在试验178亩冬季玉米制种成功后,逐年进行推广种植,到发展到6000亩,每亩收入1000元左右,纯收入每亩800元,给农民带来实惠,也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

(二)农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农业结构的调整,对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市场供给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从目前看,农业结构长期积累的矛盾并未根本解决,农业结构与市场消费、农民增收的要求还很不适应,农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劳动者素质低,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全局利益。现我乡冬季玉米制种实施五年时间,但农民不遵守合同,没有信任,出现一些违反公司合同的现象。二是农产品质量不完全适应消费多样化的需求,品种单一;三是农民不能有效地进入市场,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迷;四是农产品加工转化滞后,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增幅减缓;五是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一些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六是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我乡20第三产业总收入只470万元,占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3655万元的12.8%,特别向外输出劳动力收入只有3万元。总之,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农业结构不合理。

四、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及设想

笔者通过调查全乡农业结构调整的情况,认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因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营。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后,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也就是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生产结构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调整结构,这龙头企业提供所需的农产品。龙头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需求,这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市场、技术、资金支持,提升农业结构调整的水平,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一)大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功能的强弱,关键在于龙头企业实力的强弱。龙头企业经济实力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就大。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龙头企业要在税收、信贷、出口等方面给以扶持。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育一批大型龙头企业,不断增强它们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支持能力。应选择一些经济实力强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以农产品加工、营销为主的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行列,充当龙头企业,发挥它们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引导和支持作用。要鼓励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经营类型的龙头企业的发展,防止重复建设,以合理的龙头企业结构带动农业结构的组合和优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利于农业各部门、各产业均衡发展,形成科学的农业区域结构。

(二)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带动农业结构调整

发展订单农业,实行“公司加农户”,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提倡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同农户签定订单,这样可以将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表现为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品种、规模等的具体要求,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信息和导向。农民按照订单的约定来安排农产品生产,可以使生产结构更适应市场需求结构,从而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发挥比较优势,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加强“合同”和订单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提高履约率。

(三)合理确定主导产业,优化农产品基地生产结构

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后,要发挥市场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搞好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结构调整,要根据市场和龙头企业需要,合理确定主导产业,优化品种结构。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促进农业科技在农产品基地的普及和推广。要采用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科技水平,依靠科技带动品种结构、品质结构调整。要加强农产品基地的农田水利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搞好储藏、保鲜、运输、供电、通讯等设施建设,以保证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需要。农产品生产基地要健全市场网络,开辟农产品市场,创造良好的外部销售环境。

(四)运用利益机制调动农户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

工业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报告 篇7

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在许多经济学家的不懈努力下, 已基本被揭示出来了, 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转移规律, 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 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 (2) 国民收入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变化规律, 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提高, 由农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将不断下降, 由工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将不断上升, 由服务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变化不明显。

2 传统工业区面临的问题

2.1 产业结构老化, 经济增长乏力。

由于长期忽视对老工业的技术更新改造和产业结构升级, 老工业区产业结构老化、设备老化、技术老化的现象普遍存在, 使老工业区成为典型的“烟筒工业区”。

2.2 基础设施落后不配套, 生态环境状况差。

由于长期对老工业区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老工业区生态环境“脏、乱、差”现象突出。

2.3 失业人员聚集, 城市贫困严重。

由于老工业企业破产倒闭企业多, 产生了大量失业人员, 城市贫困问题在老工业区得到集中体现。

3 青岛四方区产业结构分析

青岛市经济经过改革30年的发展, 工业化和城市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四方区是青岛的传统工业区, 长期以制造业为核心, 国有大中型企业和职工较为集中, 在过去曾是青岛市的主要经济支柱。但从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产业经济发展技术和发展模式的变迁, 化工、机械等重型产业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跟全国其他的老工业区一样, 成为经济发展的洼地。虽然经济的总量呈现了较大的增长, 但是夕日的产业辉煌不复存在, 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势在必行。

3.1 产业结构总体演进四方区作为老工业区, 二产在四方区产业结构中占据了很大比重, 而三产在区域经济中的比重一直较低, 经过多年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特别是传统老工业企业的搬迁改造, 四方的重型产业结构有了较大的改观。表1-1显示了四方区二次产业构成的发展过程, 依据2003-2008年青岛的统计数据资料和客观实际, 四方区不存在第一产业, 经济结构呈现二产 (制造业) 和三产 (服务业) 并存的二元结构。

从表1-1数据可以看出, 四方区产业结构变动与一般产业结构变动规律一致, 第二产业增加值逐年增加, 比重呈下降趋势, 第三产业增加值逐年增长, 比重呈增加趋势。2008年与2003年相比, 四方区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从72.49%下降到44.63%, 下降了27.8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从27.51%上升到55.37%, 上升了27.86个百分点。二产三产的比例从2003年的72.5:27.5发展到2006年51.8:48.2, 到2008年结构进一步调整为44.6:54.4, 取得了很大的改善。

3.2 产业结构变动度分析产业结构理论指出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演进、变化的,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从产业结构变化程度可以看出某一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幅度, 产业结构的调整应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来确定, 过快或过慢的调整对经济的发展都是不利的。衡量某时期内产业结构的变化程度, 可采用“产业结构变化值”来定量分析四方区的产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变化值公式:

式中K为产业结构变化值, Qij为报告期i次产业构成比重, Qi0为基期同次产业构成比重, n为产业数。K值为按三次产业计算的累加变化绝对值。K值越大, 说明产业结构的变化速度越快, 变动幅度越大。

取2003年为基期, 2008年为报告期, 根据上述公式, 计算出全青岛市的产业结构变化程度, 见表2-1。从表2-1可以看出全市产业结构变化值为5.8, 其中第一产业6年内下降了2.9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上升了1.4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上升了1.5个百分点, 说明全国第三产业增长最快。四方区产业结构变化程度明显大于全市平均水平, 产业结构变化值为47.58, 变化速度大大快于其他市区。

4 四方区产业结构调整策略

4.1 占领产业发展新高地, 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紧抓住建设蓝色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契机, 依托青岛市地理区位优越、港口体系完备、发展潜力大等综合优势, 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 积极抢占产业制高点,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全力打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4.2 发挥老工业基地优势, 发展高端制造业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研发基地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来实现: (1) 以青岛前哨为依托, 发展精密仪器装备产业集群。 (2) 以橡胶新材料为基础, 发展新材料产业集群。 (3) 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发展信息化装备产业集群。 (4) 推动高校软控扩展研发领域, 建设电子软件控制技术研发基地。 (5) 支持四方车辆研究所发展, 建设轨道交通装备新技术研发基地。

4.3 依托制造业产业发展基础,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四方区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基础。新的产业升级必须依托这一基础, 通过转移产业链中间制造环节, 延伸和占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链两端,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强化其在制造业中的枢纽位置。重点发展科技与信息服务、文化创意、金融保险服务、中介服务、现代物流等5个门类, 打造总部经济这个载体, 形成“5+1”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

4.4 着眼提升主城区综合服务功能, 发展生活和公共性服务业

4.4.1 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先导作用, 整合现有资源, 着力打造特色商业街区, 全面提升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4.4.2 抓住四方区老企业搬迁、老城区改造和西海岸开发的有利时机, 按照“统筹安排, 规划先行, 成片开发, 商住兼顾、提升档次”的思路, 改善四方的城区形象, 为建设现代化新城区服务。

4.4.3 加快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满足人民文化生活需求;加强和改善医疗卫生服务,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需求。

摘要:产业结构的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随着经济发展传统工业区的产业结构也逐渐发生转变, 同时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以青岛四方区为例, 从产业结构的总体演进和产业结构变动度两个角度分析四方区的发展现状, 从而提出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策略。

关键词:产业结构演进,传统工业区,产业调整

参考文献

[1]李宠华.资源性城市产业结构分析——以甘肃省白银市为例[J].甘肃农业大学, 2010 (1) .

[2]王瑛.后发优势与我国产业升级的战略选择[J].改革与战略, 2007, (5) .

工业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 江苏 经济政策 外资引进 发展方向

一、江苏省的产业结构

江苏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开放度最高的省份之一,自从改革开放,产业结构一直在持续、健康的调整、发展和优化中进行。首先,从产值上看,第一、二、三产业间的产值比例由1978年的28:53:20调整为2008年的7:55:39。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27.6%降低为2008年的6.9%;1978年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为52.6%,1996年开始逐年上升,至2006年达到56.6%,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上升趋势;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1978年为19.8%,1986年开始上升,2002年上升至36.7%达到最高,2005年略有降低,为35.4%,2008年上升至68.1%。

从就业人数来看,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劳动人口的比重由1978年的69.7%降低至2008年的26.3%;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由1978年19.6%上升为2008年的35.6%;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由1978年的10.7%上升到2008年的38.1%。

二、江苏省的外资构成状况

从改革开放后的数据看,外商在产业投资上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其中以制造业的比例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非常少。这是因为农业作为投资力度大、开发周期长、风险难度高的产业,不符合外资企业追求短期盈利的目的。第三产业的比例虽然呈现的是上涨趋势,但是服务业投资项目的回收虽然容易,金融、电信、流通等领域的开放度一直较低,准入限制较多,直接影响了外商投资规模的扩大。因此,外商直接投资的绝大部分都流入了第二产业。

三、江苏省的外资引进措施

1.外商投资的管理体系相对完善。

随着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外商的投资态度逐渐发生变化,他们已从早期需要一个相对的优惠政策与措施逐渐过渡到更需要一个能保障企业稳定发展和持续获利的投资环境。

因此,投资地的经济基础、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交通状况就显得尤为重要。江苏省的各级政府开展了建立诚信政府的大规模活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改善外商投资的软环境,力争建立一个政策开明、服务高效、制度规范、和谐健康的服务体系。

2.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高新技术产业是江苏重点发展的领域,它关系到江苏经济的持续增长力和其未来的经济地位。因此,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招商引资,在关税、信贷投资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产能过剩的行业取消优惠政策,提高准入门槛。面对江苏这样的制造大省,低附加值的制造业必须将引进技术、促进国内技术创新机制的建立作为利用外资的主要目的,提升江苏省的核心竞争力。

在政策上鼓励外商积极投资服务业,针对国家逐步开放服务领域和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向发展中国家扩张的机遇,提高服务业中的外资比重。此外,积极利用外资发展起来的江苏省特色农业,在生态农文明建设方面为外商投资农业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3.制定研发政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对战略部署和能力提升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自主创新与技术研发能力决定了江苏省利用外资的收益水平。政府在这方面采取的有效措施是对企业的技术研发给予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扶持,推动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行政干预正在逐渐减少,科技创新机制和研发政策与现代产业体系相结合,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了方向与基础。鼓励外资和民企、高校合作,解决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解决创新后续的成果转移、市场需求、知识产权等后顾之忧,通过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这一渠道,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建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强强联合,组建行业技术联盟,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4.强化区域优势,引导合理分布。

江苏的南部地区经济发达,投资环境相对优越,一直是外商的投资热门区域,而苏中、苏北由于稍欠发达,吸引的外资相对很少。因此,在今后发展中,苏南地区应该继续保持吸收外资的优势,但是吸收外商投资发展的重心是拓展投资领域。江苏省今后一段时期利用外资的重点产业领域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能源、环保及原材料工业、城市设施改造和经济实用住房建设及第三产业。

5.健全市场机制,长效协调发展。

实践证明,发展环境和投资环境越好的地方,经济发展的速度越快,这是许多外资企业进入开发区投资办厂的直接原因。在继续保持劳动力、土地等廉价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之同时,政府不断地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及增强投资环境总体竞争力,加快调整相关法律,健全市场机制,规范市场竞争,改善投资环境,建立并完善与市场开放和市场化进程相适应的利用外资管理体制。

政府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积极完善环境治理体系,使治理与发展同步。大力资助发展环保产业、采用保护环境和节省资源的技术,同时严惩一切污染环境的行为,新建工业企业和现有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应当采用能源物耗小、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并对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理。在吸引外资的同时,做到可持续发展,促进资源、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

四、结语

外资的引进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江苏省的投资环境优势正在不断显现,这对于江苏的经济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因此,要进一步发挥外资对江苏经济的推动作用,就必须有的放矢地引进外资,正确地认识外资、吸引外资、利用外资,外资必将成为推动江苏省发展的一大助力。

参考文献:

[1]欧向军,顾朝林.江苏省区域经济极化及其动力机制定量分析[J].地理学报,2004(05).

[2]沈坤荣.外国直接投资与江苏经济增长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1998(05).

[3]吴莉娅,曹康,陈鹏,苏伟忠.1990年以来外资对江苏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地理,2005(04).

[4]姚晓霞.江苏吸引利用外资的成就与特点[J].现代经济探讨,2004(09).

[5]徐冬青.优化江苏利用外资质量的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2005(11).

上一篇:两款美食就能够让你成立个人美容院下一篇: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