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模式(共12篇)
产业结构调整模式 篇1
近年来,重庆市的第一支柱产业正逐步从汽车摩托车产业调整为电子信息产业,汽摩产业占工业经济的比例逐年下降。随着惠普、华硕、宏碁等笔记本电脑巨头及纬创、富士康、广达等电脑代工商陆续在渝建厂投产,预计到“十二五”期间,重庆电子信息产业总规模将达到7 000~8 000亿元,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1]。
新产业格局必然带来新的人才需求。我校作为重庆市属重点工科类院校,一直以“坚持产学研结合,竭诚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办学特色,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重庆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的大环境下,我校工科专业中与笔记本电脑生产衔接紧密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如何适时转变人才培养模式迎合地方经济改革需求,成为兹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 笔记本电脑零部件生产与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关系简介
众所周知,笔记本电脑的外壳是保护机体的重要部件,也是影响电脑散热效果、重量、美观度的重要因素。由于受成本制约,除少部分高端电脑采用全金属外壳外,大部分笔记本电脑的外壳都由聚碳酸酯塑料、ABS塑料等高分子材料制成。此外,笔记本电脑中的CPU风扇、光驱配件等也多由高分子材料制成。笔记本电脑配件往往采用注塑成型,属于成型难度较大的薄壁制件,在原材料选择、成型工艺制定、模具设计等方面都有特殊要求。对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
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正是着眼于培养具备高分子材料及工程基础知识,能在高分子材料合成、改性和成型加工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可见,笔记本电脑生产需求与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一致,两者衔接非常紧密。
2 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缺陷浅析
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自成立以来,一直围绕原有“汽摩产业为第一支柱”的地方产业格局来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实习)等教学环节以及学生就业去向等均有体现,其中在实习环节及学生就业方面尤为明显。
2.1 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设置特点
目前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三大模块构成。专业基础课主要以化学类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和机械类课程(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为主。专业课主要含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与应用、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学、聚合物改性原理及方法、高分子材料成型模具设计、高分子材料成型机械等。
我校重庆本地生源占到学生总人数一半以上,学生毕业后也多倾向于在本地就业。为便于学生就业时能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专业课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多以汽车、摩托车零部件成型为实例,例如“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学”中讲解注塑成型工艺时往往会罗列出汽车保险杠、仪表板等部件的常用材质、成型温度、成型时间等。“高分子材料成型模具设计”课程中也多以车门配件、摩托车挡泥板等的成型模具作为讲解实例。重庆产业重心调整后,如果继续沿用现行教案,显然会有较大局限性。
2.2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实践教学(实习)环节特点
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包括校内实验教学、校外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校内实验教学主要开设基本的材料演示实验及材料性能测试实验;校外实习主要去生产企业实地参观,驻厂观摩;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选题主要来自本地企业。
校外实习包括新生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实习内容针对性较强,但实习基地相对单一。新生认识实习主要集中在重庆本地的长安汽车公司以及嘉陵厂、建设厂等摩托车生产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基地通常在湖北十堰的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经实习环节后,学生对汽车、摩托车零部件的生产流程比较熟悉。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的选题也多来源于汽车或摩托车行业。
重庆将电子信息产业调整为第一支柱产业后,汽车摩托车产业规模相对萎缩,如果仍然局限于现有实习基地,势必影响学生实习效果及就业,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实习基地。
2.3 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就业特点
从历届毕业生就业去向看,我校学生就业多集中在重庆本土的长安铃木、长安福特、嘉陵摩托、建设摩托、大江工业等汽车、摩托车生产企业及相关配套厂。在汽摩产业为第一支柱产业的格局下,现行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学生就业率高,进企业后上手快,深得企业青睐。但调整产业格局后,重庆本地急需大量笔记本电脑生产相关技术人员,而汽车摩托车行业进人需求有下降趋势。如果现有模式不改进,将造成学生就业率下降,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企业需求。
3 对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思考
3.1 调整课程设置,适应新地方产业格局要求
现有三大课程模块中,公共基础课模块可不调整,专业基础课模块可增开《塑料制品设计》等课程,使学生掌握笔记本电脑配件基本结构特点及特殊设计要求,并借助UG\PROE等三维造型软件,帮助学生熟悉电脑配件结构设计过程。在此基础上,专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酌情增加笔记本电脑配件成型实例。仍以“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学”注塑成型相关章节为例,教师讲解时可补充讲授薄壁制件成型难点及特殊工艺要求。“高分子材料成型模具设计”课程中也可增加薄壁制件模具设计要点讲解。
3.2 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新格局下的产学研结合
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实习内容主要针对性汽摩配件生产,内容单一。可考虑在保留现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开辟新实习基地,加强与惠普、富士康等相关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例如可效仿现有“3+1”长安班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前三年在学校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第三年由合作企业提供顶岗实习或岗位实习。对学生实行“双导师制”,由校企双方老师共同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在这样的模式下,一方面使学生通过实习环节熟悉电脑配件生产流程;另一方面,也可促进专业课教师与相关企业的交流,适时了解新产业格局下相关企业的人才需求,以便更好的组织教学,充实教学内容,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
3.3 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按照重庆市政府的产业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信息产业主营收入超过8 000亿元后,未来5年内将存在几十万的人才缺口[2]。我校作为一所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工科院校,更应该适时转变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今年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将由现有的1个班扩招为2个班,到2015年学生就业时,预计重庆本土汽摩行业就业需求会进一步下降,而电子信息产业人才需求趋于旺盛。从现在开始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未雨绸缪,从而有效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摘要:重庆市的第一支柱产业正逐步从汽车摩托车产业调整为笔记本电脑生产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与笔记本电脑生产衔接紧密,但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无法适应新地方产业格局需求,需要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学生就业导向等方面入手,适时转变现有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参考文献
[1]曹嘉智,周旭.宏碁入伙重庆建全球最大笔记本制造基地[OL].http://www.cqcb.com/cbnews/cqnews/2010-12-02/284648.html.
[2]谭春剑.人才需求100万笔记本厂商提前预定在校生[OL].http://tech.hexun.com/2011-04-15/128757526.html.
产业结构调整模式 篇2
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加强生态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谈到生态,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代表十分激动。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产品,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也日渐严重。一些地方将经济发展等同于GDP增长,单纯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资源消耗惊人,环境污染严重。
不文明的消费模式也对环境和资源造成很大压力。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齐建国说:“追求物质享受,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大规模抛弃的传统做法,对生态破坏极大。”
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张晓刚代表说:“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现在又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更加促使我们思考高能耗行业的社会责任。”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贾治邦代表认为,“这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全球生态问题高度负责的精神。”
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
“党中央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贾治邦代表说,“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任务,是党的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生态建设的新目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卢中原代表认为,从提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到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现在在“三个文明”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卢中原说,“这四个文明使我们的建设思路更成体系,更加完善。”
对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河南鹤壁市市委书记王训智代表说:“我从两个方面理解:第一,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生态文明的提出,正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第二,我们的发展必须走文明发展的道路,无论是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的保护,还是从资源的节约利用上,无论是从发展的质量还是从发展的可持续性来讲,都必须走这条路。提高到‘文明’的高度,是科学发展观在这方面的升华。”
“没有生态文明,一切文明就没有享受的前提。生态文明体现的正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文化内涵”,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代表说。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前提是发展。只有发展,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但发展的同时,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齐建国认为:“这就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他说,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生态文明的工业化道路,它要求减少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走一条既能节约资源,又能使人与环境友好相处的经济发展之路,“具体来说,就是要发展循环经济,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比如说,以前废弃物直接排放,现在则要通过技术创新等手段,全面回收,分类处理。”他说,经过全社会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一定要逐步使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
贾治邦代表认为,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统筹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大力加强生态建设,着力建设和保护好森林、湿地、沙漠等生态系统,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协调的生态体系。”他说,林业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纽带,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国家应重点抓好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保护,特别是要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沿海防护林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和防沙治沙,防止生态破坏,努力实现到201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的目标。这既是本世纪我国生态建设的第一步目标,也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
作为全国闻名的生态地区,神农架的经验给了人们诸多启迪。近年来,神农架林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成功实现了由“砍树人”向“护林人”的转变,由片面追求物质财富、追求GDP,转向追求以资源和环境永续利用为先导的绿色GDP。“我们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神农架是‘富饶的贫困’。尽管资源丰富,但为了保护生态,不能开发。”林区党委书记王海涛代表说:“我们的发展,不仅是人的发展,也是自然生态的发展,是动植物的发展,我们不仅要考虑人的和谐,还要考虑动物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调整产业结构对建设生态文明至关重要。贾治邦说:“建设生态文明,要努力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建立起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满足全社会对自然、绿色、可再生、可降解的林产品的旺盛需求。”齐建国认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不是生产什么,而是如何生产”,他说,重点是调整重化工业的组织结构、技术结构,比如以前用小高炉、小转炉炼钢,能耗高,污染重,现在应采用新技术,利用循环经济模式,降低炼钢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
在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能耗、污染方面,鹤壁市的经验值得借鉴。鹤壁是一个煤城,多年来采取粗放的生产方式,给环境造成极大压力。2004年该市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并以此为主线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成效斐然,现在被国家列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市。王训智代表介绍说,他们的经验之一就是通过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王训智说:“产业结构调整是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关键措施。”
产业结构调整模式 篇3
关键词:产业结构高职英语双技型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与此同时,其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也进入了一个长期的调整阶段。第一产业的比重仍然偏重,第三产业规模分散,结构层次低。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需求不相适应的教育结构是造成上述现状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十二五”规划的提出,沿海和环首都经济圈的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涌现发展,旅游资源、交通运输、外贸流通的区域优势,更是给河北省职业英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新的考验与契机。因此,立足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河北省职业英语教育改革步伐,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和专业能力相结合的“双技型”职业化人才,是推动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
一、高职英语教育发展概况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基础产业的不断扩大,具有跨文化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服务能力的应用性实用型人才成为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因此,近年来,各国政府和教育机构都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对地区经济发展和解决地区就业问题的重要作用,应用性技能型职业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普遍关注的重点。如英国的BTEC资格证书模式、美国的社区学院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以及我国提出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以及衍生出的DBI、SPT等职业英语教育模式。这些模式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工学结合教育。河北省有高职院校六十多所,在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群策群力下推动学生不断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从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坚持走校企合作、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的办学模式,但大部分院校还是侧重于职业英语语言知识的讲授,缺乏任务型语言操练和实际技能的培养。高校同企业的合作多数是松散、短期、低层次的合作,还没有形成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面对河北省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区域发展形势,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应用型职业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产业结构升级对人才的多元化多层次需求成为影响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立足产学结合,推动职业化转向,培养“双技型”复合人才
1)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优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
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迅猛进步,令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技能培养训练对社会职业和企业生产的适用周期逐渐缩短,这就致使我们要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深刻反思高职英语与高校大学公共英语教育职能的混淆,大力改善过分强调英语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听、说、读、写最基本技能的培养,不分专业讲授同样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校园内的“学”与职业中的“用”出现脱节,不能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实用”需要,也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学生职业英语能力的需要的现象。因此,高职英语的课程体系应与当前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具体职业岗位相匹配;各专业英语课程设置应与劳动力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结构相一致。在考虑到行业特色的基础上,突出学生就业后的岗位特点,在现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热点产业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职业化内容的补充。如增加大量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后可能遇到的典型场景诸如外贸公关、技术交流、文化传播等方面的素材,在选材及体例上突出实用性原则。安排学生进行基础英语和职业英语模块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用英语进行有效的英语交际能力,达到课程内容与专业英语、专业知识有机结合,提高高职学生的职场英语应用能力。使基础英语教学与职业英语教学协调发展,实现英语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从而培养出“英语+技能”型、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2)建立具有专业化水平的职业英语教学师资队伍
高职英语教师队伍作为高职英语教学的主导力量,其整体素质是高职英语教育质量和英语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但我国英语教师大部分都是毕业于英语专业,其知识构成多为从语言学和文学的角度研习语言,语言理论能力强,但专业英语知识少,专业化程度较低,缺乏专业英语教学经验,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使专业英语课变成了英语翻译课。无论是专业英语能力上还是思想意识上对职业英语的特点了解和准备都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职英语教育的发展。因此,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化素质迫在眉睫。我们可以借鉴世界各发达国家完善的教师质量保障机制,对高职英语教师提供相应的完善的设施和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为高职英语教师的专业英语教学技能和学历层次提供可持续发展平台。对教师进行职业规划和高职英语教师任职资格教育。帮助其多方面学习和接触各专业行业英语知识和操作技能,学校可以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全国性培训及其他教学、科研活动。同时也要发挥老教师的作用,做好对新教师的传幫带工作。教师还应该善于学习,善于吸收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努力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另外,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途径还包括:派教师参加与职业业英语教学相关的师资培训,教师的自主学习,到企业、公司等相关单位的锻炼学习,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等形式,增加教师的实践锻炼,以培养出适应市场新需要的双技型复合人才。
3)构建科学的英语评价考核体系
构建有特色的评价考核体系对于职业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英语应用能力是一项综合的实践能力,以单一试卷确定学习效果的知识性考核方式不再适用评价职业学生的真实能力,因此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方式进行综合的评价。可实行阶段型考核、任务型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教师也可将平时成绩(即课堂表现和出勤率)一起记入期末成绩。考核方式不应该只注重结果,而应更加注重过程,使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把课堂讨论、作业完成、学习态度等统一纳入考核体系,从而使学生重视学习过程,重视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与其他各种专业技能之间的衔接。
产业结构调整模式 篇4
自从2008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以来, 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国家和地区都在为经济形势的重新振作做出努力。“转型”似乎早已成为这个时代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而被称为“工业中的工业”的汽车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四轮驱动”应当怎样应对这个转型时代, 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华丽转身呢?因此, 科学把握转型时代汽车企业的战略调整模式对中国汽车产业乃至于中国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
我国汽车工业已经走过60多年的历程, 半个多世纪以来, 新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从少到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经形成一个汽车制造、商贸流通、综合服务相结合的汽车产业, 成为拉动经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 我国汽车工业白手起家, 经过初步的发展在60年代形成了以载货车和越野车为主的产品体系。该阶段汽车工业发展速度缓慢, 汽车生产厂家布局分散、规模小、成本高, 到1978年, 我国汽车产量仅为15万辆。
改革开放以后, 国家加大了对汽车工业的投资力度, 加大了微型车、轻型车、轿车、重型车生产厂家的建设, 改善了产品结构并迅速提高了汽车产品产量。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后, 国家出台首部汽车产业政策 (1994年) , 不同所有权隶属关系的国有汽车企业和跨国汽车公司成立了多家合资企业, 轿车成为主要发展方向, 使得我国汽车工业迈入快速发展阶段, 产品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 汽车产量迅速增长。
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后, 轿车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国家庭, 中外合资企业和自主品牌企业迅速成长, 国内汽车产业步入高速发展阶段。2002年产量突破300万辆, 2004年突破500万辆, 2006年产销量双双超过720万辆, 全年汽车产量高达727.97万辆。到2009年, 中国全年汽车产销分别为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 同比增长48.30%和46.15%, 一跃而成为世界汽车产销量第一大国。由此表明, 我国汽车工业当前已进入了一个行业飞速发展, 产销量迅速扩张时期。
二、转型时代推进中国汽车产业战略调整的必要性
中国汽车产业经过了长期的发展, 应该来说, 中国的汽车产业无论是从“质”的方面还是从“量”的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在中国汽车产销量急剧上升的同时, 中国汽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没有得到与产销量相协调的提升。无论是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创新和独立知识产权方面, 还是在高附加值汽车服务行业发展现状方面, 中国汽车产业在汽车产业全球价值链中都处在相对低级的状态。中国汽车产业升级和战略转型势在必行。
(一) 转型时代中国汽车产业所面临的新机遇
1、金融危机给中国汽车产业带来的机遇。
众所周知,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过分依赖汽车金融的美国车市遭受了沉重打击。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 金融危机开始殃及实体经济, 全球汽车行业统统被卷入其中。面对全球萧条的车市, 福特汽车总裁AlanMulally甚至认为直到2010年全球汽车市场都不会出现复苏的迹象。事实上, 这场源自华尔街的金融风暴已经开始撬动全球汽车产业原有格局, 但它将把全球汽车产业带向何方呢?我们看到, 美国汽车业以及美国主要汽车公司已经饱受重创, 并拖拽了全球汽车销量的增长;但是那些不依赖于汽车金融发展的汽车市场在这场经济风暴中并未伤到元气, 例如中国的汽车产业在金融风暴中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可以说全球汽车行业重新布局的浪潮将再次袭来。因此, 金融风暴对中国汽车企业来说不失为一种机遇。国际汽车业不景气, 产业中就会出现能力过剩的现象。这种能力过剩包括人才、技术等各个方面。很多国外研发公司、设计公司的效益可能骤减。而这对正如火如荼的中国汽车市场来说无疑是给中国汽车企业收购、兼并和挖掘人才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2、产业转型升级给中国汽车产业带来的机遇。
产业转型升级是指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 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耗低污染升级, 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在传统能源紧张、经济萧条的市场背景下, 经济、节能汽车产业将迎来绝佳的发展机遇。同时, 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变化会议所提出的“低碳”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所有这些都推动着整个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虽然我国在传统汽车技术上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 但在新能源车领域, 却与国外发达国家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意味着在未来的全球汽车市场, 谁能够抢先获得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 谁就能引领新的汽车产业时代。
(二) 转型时代中国汽车产业所面临的新挑战
1、中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所面临的挑战。
近几年, 中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国外汽车企业的案例屡见不鲜, 前有上汽收购韩国双龙, 今有吉利收购沃尔沃。那么如何能够顺利完成收购过程以及在收购完成后如何才能运作好目标企业、给收购企业乃至于整个中国汽车产业带来收益, 成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所面临的挑战。对于大多数中国汽车企业而言, 国际化是一门新课程, 没有成熟的教科书和范例可以仿效, 特别是在海外投资设厂和海外经营方面, 中国企业对当地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法律法规、技术壁垒、知识产权保护、产品认证审批、文化生活习惯、市场的品牌推广、客户关系管理、售后服务工作、产品设计与质量、出口秩序、远洋运输等, 都还缺乏系统深入的了解和分析。上汽收购双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004年上汽集团以5亿美元正式收购双龙汽车48.92%股权, 但是上汽收购韩国双龙之后并没有使双龙走出困境, 反而在2008年第三季度出现了1000亿韩元的亏损。2009年1月, 双龙汽车进入“企业回生程序”。上汽为此付出了昂贵的学费。
2、中国汽车产业核心技术研发所面临的挑战。
从自主研发能力上来看, 目前, 我国汽车产业中只有卡车企业具备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 而在轿车关键零部件如变速箱和发动机等技术领域与国外先进企业有着很大的差距。同时, 虽然我国在新能源汽车研发方面与国外大型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 但是在汽车电子等汽车必备技术方面仍存在着一定差距。从自主品牌来看, 国内几十种主要轿车车型中, 仅有奇瑞、吉利等几个国产自主品牌, 其余均为引进车型。当然, 这并不奇怪, 因为自主研发能力的落后必然导致自主品牌的缺失。因此, 中国汽车产业要想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重新调整的背景下把握主动权, 在核心技术研发方面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三、转型时代中国汽车产业战略模式调整对策建议
正如上文所述, 中国汽车产业在这样的一个转型时代面临着诸多机遇和诸多挑战。中国汽车产业经过长期的发展, 已经积累了很多推进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高级因素, 传统意义上的战略模式面临着新形势的挑战, 我国的汽车产业需要尽快的调整战略, 才能在新一轮的国际产业分工布局中把握先机。本文根据当今中国汽车产业所面临的几个重点问题, 提出以下对策。
(一) 中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的战略定位与整合策略。
吉利汽车在继去年3月成功收购全球第二大变速箱生产商DSI后, 于今年3月以18亿美金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100%股权以及相关的资产, 包括知识产权。随着汽车产业全球价值链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大趋势, 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中国汽车企业去收购国外的汽车知名企业。
本文认为, 中国汽车企业在跨国并购过程中首先要做的是重新考虑企业的战略定位。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一定要非常明确:并不是希望通过并购在发达国家使市场增长或者达到效益的进一步改变, 而最主要的是通过跨国并购来获得国外企业的先进技术、研发团队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 从而提升企业自身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本次金融危机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未来全球汽车市场的重心应该是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高速增长的新兴国家市场, 只有牢牢把握住这些市场, 才能牢牢把握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另外, 并购后的整合策略同样是决定并购最终成效的重要环节。其中, 资产整合主要是对并购后企业双方的资产进行分拆、组合、优化配置的过程, 应根据企业不同实际对资产进行有效地整合及注入。虽然大多数人认为对资产的整合主要侧重于固定资产整合, 但是本文却要强调对于无形资产价值的重视, 品牌对企业来说, 是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 对于汽车企业而言因为消费的时间滞后性, 品牌显得尤其重要。并购后应及时整合两个企业的品牌, 保留被收购企业的原有品牌, 并提供强有力的后续保证, 使该品牌进一步发挥作用, 为并购企业带来无形效益。而并购企业也可以根据市场情况与自身的发展战略对已方原有企业进行品牌整合与调整。
最后, 企业文化整合也是中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的关键。从上汽并购双龙的案例分析,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相容的企业文化在没有得到良好的整合情况下就会成为并购失败的重要原因。要重视和控制亚文化差异, 非正式组织及其在组织内部形成的亚文化对于正式组织的活动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企业文化中的冲突来自不同地位人的不同观点, 我国汽车企业的并购活动不可避免地要与国际汽车企业进行交流, 不同国家地域间的文化差异将不可避免的存在于我国的汽车企业并购整合中。要充分认识到这种差异是导致文化冲突使得并购后困难重重的根源。并购后的整合必须把两个企业原有各自的亚文化体系全部统一到一个新的企业文化的大方向上, 而文化的整合与重建是一种隐性和长期的工作。因此无论是并购前的目标企业评价还是并购后的企业整合问题都要对并购双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背景进行充分的研究, 找出文化的差异性以及这种文化差异性的具体微观体现, 才能找到文化整合的具体办法。
(二) 中国汽车企业的自主创新战略和品牌战略。
在刚刚开幕的2010年北京国际车展上, 奇瑞汽车以2600平方米展台、四大品牌加新能源汽车共30余款车型的强大阵容, 强势出击这个世界级的汽车盛事, 和世界顶级汽车制造商同场竞技。本次北京车展, 奇瑞自主研发的国内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VT自动变速器, 被奇瑞放在十分重要和显著的位置。有些媒体甚至说奇瑞的这款CVT自主变速器是中国汽车业向“汽车强国”迈进途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奇瑞公司也当之无愧地成为国内汽车自主品牌的领军企业。
本文认为, 要提升我国汽车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首先要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自主创新道路, 这是一种必然。但是在这里, 本文还需要强调的是我国汽车产业是一个国际化的产业, 无论是汽车的研发设计, 还是零部件的采购, 以及整车的销售, 都已经从不同程度上实现了国际化。当前我国汽车产业虽然要自主创新, 但并不意味着要闭门造车, 加强与国外企业的技术合作, 汲取国外的先进经验, 与自主创新并不矛盾。例如, 2010年4月, 奇瑞与世界领先的电动汽车基础设施提供商Better Place签署合作协议, 联手开发电动汽车新技术。
其次, 要能够把握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实现从追求数量到追求品质的质量转型。奇瑞公司的A3轿车研发时间长达5年, 期间一再推迟上市时间。作为奇瑞第100万辆下线车辆, 该款车型采用了自主研发高效节能的ACTECO发动机和CVT变速器。同时采用大量高强度钢板梁, 以及搭载了ESP电子稳定系统, 兼顾被动及主动双重安全性能。至此, 奇瑞已具备完整而又成熟的研发体系, 已具备和国际品牌相媲美的技术实力, 其A3轿车无疑也成为“中系汽车”发展的里程碑。同时, 在新能源技术方面, 奇瑞在短时期内投入了大量的智力和财力, 2010年奇瑞将在节油率达到30%的强混合动力 (ISG) 、插电式混合动力 (PHEV) 和纯电动 (EV产品方面实现产业化, 全年将有6款采用ISG、PHEV和EV技术的新能源产品上市, 实现新能源技术破局, 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化领先者。从奇瑞汽车的发展现状来看,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以往, 我国汽车企业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往往急于求成, 新产品推出的速度过快, 让人眼花缭乱, 而事实上却是华而不实。所以, 创新要恰到好处, 兼顾长期与短期利益, 快不得也慢不得。快了, 华而不实, 慢了, 丧失机遇, 因此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既需要有十年磨一剑的耐性又需要有把握现代市场需求的敏捷性。
最后, 企业的自主创新还需要塑造企业良好的创新文化, 营造一种乐于创新的氛围, 做到上至领导者, 下至普通员工, 都乐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只要措施得当, 制度合理, 在全体员工中广泛形成共识, 哪怕就是小米加步枪, 也一样能走出一条成功的道路。
摘要:在过去的一年中, 全球汽车业因遭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步履维艰。而中国的汽车产销量却出现了井喷式增长, 一跃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产销量市场。中国汽车企业在继续深化与国际大品牌合作和联营的同时, 自主研发自主品牌的生产和技术实力也大为增强。同样, 在产业升级、国际并购的大潮当中, 中国汽车业的战略转型时代正在逐渐拉开序幕。
关键词:转型,汽车产业,战略调整,新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信息网[DB].
[2]陈元荧.企业并购模式与成功的内部条件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1999, (4) .
[3]余淑均.金融危机下企业并购效应的经济学思考这[J].湖北社会科学, 2010, (2) .
[4]王保林.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政策体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7, (11) .
产业结构调整模式 篇5
以旅游经济为特色的假日经济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出来,但受关联产业的影响,旅游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局限.如何以旅游经济为龙头,带动整个休闲产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发挥第三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本文深入分析了产业结构变动的规律及其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特殊的经济发展历史、经济发展战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的特点,提出发展以旅游经济为特色的假日经济进而发展休闲产业的战略措施.
作 者:原梅生 郭梅军 作者单位:原梅生(山西财经大学教务处,山西,太原,030012)
郭梅军(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100000)
产业结构调整模式 篇6
[关键词]印度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结构变动
从世界各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历史看,大致有两类机制:一类是以欧美为代表的先起工业化国家的产业结构变动机制;另一类是以日本为代表的后起工业化国家的产业结构变动机制。其区分的标志是在推进工业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中,是以市场机制为主导还是以政府主导及计划机制为主。
欧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经过长期曲折的过程,自发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尽管这些国家在某些时期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及当前的金融危机时期也采纳了国家干预政策,但在经济运行的历程中,政府主要还是采取间接干预手段、实施指导性计划,强调自由企业制度原则、市场机制和自由竞争。其理论基础是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认为在自由竞争制度中,产业结构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政府的作用是完善这一自我调整功能,并为调整过程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最后达到改善产业结构的目的。日本等后起工业化国家,为了追赶和模仿先进工业国,一开始就有计划地规划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步骤和政策,从而以较小的代价和较短的时间走完了欧美发达国家所走过的漫长发展道路。二战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印度,工业化的起步不是自身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结构变动的自然结果,而是政治独立后的国家对经济独立的要求,在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的条件下,只能靠国家实施工业化战略,通过政府干预来调整产业结构。当印度步入市场化改革时期,产业结构的调整机制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产业结构变动出现了与独立初期发展战略和目标不同的结果。
一、印度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的演变
印度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可大致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主要是尼赫鲁执政、实施工业化战略时期,第二个时期是印度实行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全球化改革开放的时期。
(一)以政府直接干预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
在尼赫鲁执政时期,由于印度刚刚取得政治上的独立,要在经济上迅速摆脱殖民控制,改变殖民地经济结构和经济混乱萧条的状况,需要选择一条最快地发展经济、摆脱贫困、独立自主的道路。尼赫鲁明确地意识到,一个国家没有大工业的发展,就不能提高人民现有的生活水平,没有大工业的发展,就不能维护国家的自由。为了更快地建立起印度的工业体系,需要把社会主义国家的以发展重工业为重点的计划经济和公营经济搬过来,为发展资本主义所用。在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影响下,尼赫鲁于1948年提出了一份激进的工业政策报告书,对大型工业企业和银行实行国有化,采取国家控制经济的措施。其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公正的社会秩序,铲除剥削,在国家的支持下有组织地进行消费品的共同分配。在当时印度私有制经济占主导的情况下,这一国有化政策引起了工商界的混乱,尤其是占印度工业资本一半以上的外国私营企业,对国有化政策最先做出了反应,从企业中大量抽走资金和停止投资,这就使不景气的经济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为了稳定局面,政府不得不向后退,最终选择了混合经济体制,即公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同时并存,并列发展。1950年,国家计划委员会在编制中长期发展计划时,混合经济原则被作为印度工业发展的长远战略的核心。但尼赫鲁并没有放弃国有化和计划经济的初衷,他认为混合经济只是过渡阶段。他的理想社会是政治上有民主自由、经济上有平等,他选择的道路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政治上实行西方议会民主政治,经济上以发展公营经济为主导。
在尼赫鲁工业化战略的框架下,印度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动主要是通过政府直接干预机制完成的。在相当长时期内,印度经济管理体制的特征是中央集权下的命令经济和控制经济。国家控制经济的主要内容是所有权控制和资源分配控制,其目的是防止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扩大公营部门以促进迅速工业化和自力更生。由此国家需要对生产和分配领域进行投入和干预来实现上述目的,同样通过控制经济的制高点即保险和金融领域,国家就可以努力将投资引向社会所需的部门。国家控制经济的手段是通过经济计划、经济立法和相应的政策在生产的准人、投资、分配、价格等领域对经济进行全面管理和控制。
1956年印度通过了第二个《工业政策决议》,这个决议的出台是因为“一五”计划已完成,议会开始接受建设“社会主义类型社会”作为社会和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而加快经济增长速度和加速工业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类型社会的途径。可是当时资本缺乏,企业基础薄弱,1956年出台的《工业政策决议》最重要的目的是确立国家对工业发展的支配地位和直接责任。1956年的《工业政策决议》是以印度宪法为政治蓝本制定的一部经济宪法。混合经济通过此决议中关于工业发展的规定得到了体现。决议进一步划分了公营经济和私营经济活动的明确界限,并扩大了政府作用的范围。决议把工业分为三大类:A类是完全由政府控制的工业部门,共17个部门,包括武器弹药、原子能、钢铁、重型钢铁铸件和锻件、采矿、机床生产所需的重机器制造、重型电气工业、煤矿、矿物油及其开采、铁矿石及其他重要矿物、飞机、航空运输、铁路运输、造船、电话电报和无线电设备、发电和配电。B类是逐步由国家所有并且由国家建立新企业的部门,私营企业可以成为国家力量的补充。这类涉及的部门包括有色金属、机床、铁合金、工具钢、化学工业、抗菌素及其他基本药物、化肥、合成橡胶、焦化煤、化学浆、公路运输和海运。除A、B两类以外的其他工业部门归入c类,都留给私营部门。与1948年的《工业政策决议》相比,1956年的决议扩大了公营部门的生产范围,强调了公营部门的主导作用,该决议一直是指导印度工业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直至90年代初的新工业政策出台为止。
在上述政策框架下,政府通过工业许可证制度和其他政府分配与控制制度,形成一个命令和控制机制,以调整产业结构和控制经济活动,保证政府参与建立某些重要产业,尤其是钢铁业、重型工程、机械工程、重化工业等,努力使印度的经济活动朝着计划规定的长期目标迈进。
工业许可证制度主要是控制工业分散和避免工业超产能布局的工具。1951年印度政府公布的《工业发展与管理法》(下称《工业法》)规定,由国家对工业配置、企业创建、产品种类以及企业扩建等进行全面管制。《工业法》有下列重要条款:除雇工在100人、固定资产在100万卢比内的工业企业外,未获中央政府的许可证,不得新建和扩建任何企业;政府可以对工业企业或项目进行调查并整顿(这些企业包括出现生产下降、产品质量下降、产品价格上升、动用了国家重要资源、损害股东和消费者利益等情况);对未能贯彻执行政府指示改善经营管理的企业和项目,政府有权接管;政府可以规定企业生产方法、规格、产量和分配渠道等。工业许可证制度相继在1970年、1973
年、1988年、1990年和1991年进行了调整和改革。自1973年的《工业政策声明》到1990年人民党的新工业政策,对工业许可证制度的政策趋势是从逐步放宽到基本免除。
其他管理和控制机制有:实施“五年计划”、进出口控制、资本流出控制、外汇控制、包括原材料分配在内的交通运输控制、价格控制和信贷分配控制。①政府主要采用以下手段和措施。计划拨款:国家把拨款的很大部分用于促进国防、重工业和基础工业的发展。国家直接投资:建立以灌溉工程、水电工程、公路、铁路、邮政电讯、海运和空运等基础设施。控制金融机构:对金融机构进行支配性控制,人寿保险实现了国有化;银行系统逐渐归国家所有和控制,目的是引导银行贷款到重点支持的产业。物价措施:国家采用定量配额和控制来抑制基本消费品价格。税收手段:国家采用税收和公共开支等手段,使财源从富裕阶层转移到国家,在二次分配中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反垄断措施:国家成立垄断和限制贸易委员会,以防止私人商业财团垄断的形成,确保商业财团不能利用限制性贸易行为损害消费者利益。
最初的许可证制度的目的是利用这个工具推动选定的重要产业的发展,但后来被应用于所有工业部门,其结果不是发展而是规制成为这个制度更重要的特征。
(二)以市场机制为主、政府间接干预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
1985年开始了以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也可以说是印度开始了尝试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调整结构的时期。拉吉夫·甘地1984年执政后不久,就以放宽许可证政策的名义进行了较大的自由化改革,削弱政府的控制,寻求自由竞争和市场调节。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改革的重点是开放国内市场,以增加竞争,让国内的工业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使公营部门从一系列束缚和限制中解脱出来,给予大量自主权。强调工业要提升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关键的途径是工业技术和管理的现代化。主要有以下内容。
第一,政府以规模经济和现代化的名义放宽批准企业提高设备能力的手续。1986年政府宣布,涉及23个工业部门的项目如位于中央宣布的任何落后地区,将取消其许可证限制。
第二,为了鼓励生产并使企业具有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的灵活性,政府推行了广义许可证的发行,即以种类广泛化为由发给许可证,这些项目包括机床、机动两轮车、纸和纸浆、化工、医药、石油化工、化肥机械、娱乐电子工业等。
第三,提高《垄断与限制性贸易行为法》管辖范围内的公司的资产限额,从过去的2亿卢比提高到10亿卢比,其结果是112个企业免于该行为法的限制。此外还宣布27个工业部门不再受该行为法的约束等。
第四,小型企业的投资限额从200万卢比提高到350万卢比,同时不再为小型企业保留项目,而是把为小型企业保留的200个产品项目向大中型企业开放。
1990年3月人民党政府宣布了自己的新工业政策,在经济自由化方面做出了更大努力。主要做法是减少政府的审批手续,除大型工程项目需要继续由政府审查外,中型项目的投资决定权下放给企业。工业审批程序进一步放宽,新工业政策提出,“所有位于非落后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在2.5亿卢比以内和所有坐落在中央宣布的落后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在7.5亿卢比以内的新企业,将免于申办许可证或注册。”这就使印度从过于严格的许可证制度走向另一个极端:自由放任。不加区别和控制地实行自由化给经济带来了混乱,例如生产能力处于闲置状态下的企业也允许进口非必需品和资本货物;放手让企业与外国合作的结果是使外资大量进人消费品领域,造成技术得不到转让,而与外资的合作导致经济外流。
1991年7月纳拉辛哈·拉奥领导的国大党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开始了较大力度的改革。在管理体制方面,放松管制,大部分项目取消“工业许可”,改革计划管理体制,增强市场调节功能,经济计划由指令性为主转变为指导性为主,计划调节的范围和领域大为缩小;简化税制,实行合理税率;减少价格管理的商品种类,根据国内外市场制定有弹性的价格体系;改革银行体制,允许建立私营银行并批准外国银行在印度设立分支机构,扩大各类银行的业务自主权,减少审批项目及简化审批手续,促进资金流通。开始明确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同时,必须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引导不再是主要依靠行政干预,而是通过金融财政手段实行间接调控。
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的作用从控制转变为指导和帮助,政府的计划更多具有指导性,而不是僵硬的管制。2008年8月,政府决定取消1951年《工业发展与管理法》对工业许可的要求。现在的工业许可和准入,仅在涉及安全、战略和环境的五个产业有准入要求。这五个产业是:酒精饮料的蒸馏和酿造、烟草制的雪茄和香烟及烟草替代制造品、各种类型的电子、航空和防卫设备、工业爆炸物(包括引爆线、保险丝、火药、硝化纤维和火柴)以及特殊危险化学品。①其余所有工业的许可证制度都被废除。这就使印度的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摆脱了长期以来政府控制的局面,进入到市场调节为主的新阶段。政府主要通过贸易政策、汇率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一系列宏观管理手段对市场机制进行弥补和完善。
二、印度产业结构的变动
印度在两个阶段形成的不同的调控机制带来的效果是不同的。从第二产业结构的变动看,在第一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产业结构比重的提升明显,特别是尼赫鲁时期实施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战略和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结果,使第二产业得到发展,重工业基础得到加强。1950~1951年度,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3.6%,1984~1985年度上升为22.2%,上升了近9个百分点。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6~2007年度,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上升到24.7%,这一时期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仅上升了近3个百分点(见表1)。
第三产业结构的变动则相反,其结构比重的提升是在第二阶段,即80年代中期以后。1950~1951年度,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29.5%,1984~1985年度为39.3%,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而从80年代中期以来,即1984~1985年度到2006—2007年度,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快速上升到54.7%,这一时期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上升了15个百分点(见表1)。
从增长率看,50年代到60年代的十年间,制造业增长较快,增长率在6%以上的年份有七年,其中有两年是10%以上的增长率,这十年的平均增长率为5.8%。从60年代到80年代的20年间,制造业只有九年增长率在6%以上,平均增长率为4.76%。这是因为在实现计划目标的过程中,总是存在着实现计划所采用的许可证工具与计划的意图不协调的问题。这说明以指令和控制为主的政府调控机制的作用和政策效果已在逐渐减弱。从1985~1986年度到2006—2007年度的20年间,有12年的增长率在6%以上,平均增长率为6.4%(见图1)。而这一阶段恰恰是政府控制减弱的阶段,可见,并不是政府控制越强,增长速度越快,效果越理想。
第三产业的增长在第一阶段并不明显,从1950~1951年度到1984~1985年度第三产业平均增长率仅为4.6%。但在第二阶段,即80年代中期以后增长加快,1985~1986年度到2006-2007年度,第三产业平均增长率为7.3%(见图1)。尤其明显的是IT产业的异军突起,让世界对印度刮目相看。
三、结论
印度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经历了从指令性向指导性的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化转变。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的变化,政府放松了管制,让企业有了自主经营的权利,市场机制开始发挥作用。尼赫鲁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逐步转变为更加强调农业、以农业原料为主的轻工业、电子工业、IT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机制和产业政策的导向共同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发挥作用。在传统服务业发展的基础上,以金融、保险、信息、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飞速发展,逐步实现第三产业的结构升级,传统服务业正在向现代服务业转换。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在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变化不大,35年左右的时间内占GDP的比重仅上升了9个百分点,而从80年代中期以后,第三产业迅速从39%左右上升到目前的55%左右。这一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并不是通过严格的控制经济和行政干预手段实现的,而是通过市场化、自由化、全球化和私有化改革实现的。
印度的发展道路说明,任何僵化的机制和模式都不能带来理想的结构变化结果,不利用市场机制的调整不可能达到结构调整的最优。印度今天具有特色的产业结构调整路线,正是产业政策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结果。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的模式 篇7
产业结构的优化主要包括合理化和高级化,合理化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系统的耦合质量和各产业间的协调。产业间的协调包括各产业素质间的协调、各产业相对地位的协调、各产业联系方式的协调、各产业增长速度分布的协调以及产业发展阶段交替的协调等。
各产业相对地位的协调是一国产业间协调的关键。在产业结构系统中,各产业由于增长速度和所起的作用不同有着不同的地位,这些处于不同地位的产业应按主次轻重进行有序组合,构成一个有层次性的产业结构,如战略产业、辅助产业和一般产业等产业部门。不同学者对战略产业的认识不同,战略性产业主要指在经济起飞或产业结构转换时期,对结构转换起主要推动作用以及在较长时期内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战略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了较明显的地位,它一般是投资和发展的重点,是产业政策的主要倾斜对象;反之,如果一个产业结构缺乏层次性和主次性,缺乏一组带头的产业和发展的重点,则所有的产业就会像——盘散沙那样各顾各地发展,整个产业结构系统就会显示出一种缺乏协调的紊乱,从而造成结构的耙合质量低下,制约了系统的综合转换效率。
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的几种模式
1. 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并举的结构模式。
传统产业主要包括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新兴产业主要包括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等产业,这些产业要同步发展。其主要根据是:第一,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市场经济发展程度所决定的。目前,第三产业尤其是新兴第三产业之所以成为发达国家社会经济的主体,是因为它们早就经历了农业、工业大发展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结果。而我国生产力水平低,市场经济不发达,社会经济仍是以农业和工业为主,传统第三产业仍占很大比重且还有很大的发展余地和空间。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要与社会对第三产业的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相适应,而且要与我国社会经济所能提供的人力、物力、财力相适应。因此,第三产业中的传统产业还需经历一个发展时期。而第三产业中的新兴产业虽正处于上升阶段,但目前还没有成为主体,因此必须采取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并存的模式。第二,是由产业结构发展及其结构模式的演进规律所决定的。第三产业的发展遵循这样的规律: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第三产业内部各产业由自我服务向社会服务发展,由生活性服务向生产性服务发展,由传统服务向现代服务发展,产业结构也由低级化向高度化不断演进。每前进一步,都标志着第三产业范围的扩大、功能的完善和服务项目的增加。从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看,只有在传统第三产业基本满足生产与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发展重点才可能完全转向新兴第三产业,从而推动结构模式的高度化。第三,是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特点所决定的。当前,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是复杂多样的,大体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以贫困人口为主的低收入者,大部分收入用于解决衣食和温饱问题,处于维持生存、满足生理需求低级阶段;二是中等收入人群,消费结构进入追求便利与舒适的阶段,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要求发展精神生活;三是较高收入人群,温饱问题已解决,享受资料也得到部分满足,进入要求增加自我发展和对各种高层次服务的阶段。为了满足各个层次人群的需求,也必须使传统第三产业和新兴第三产业同时并举发展。
2. 战略产业重点发展并兼顾其他产业发展的模式。
在某些情况下把一些行业作为重点来发展,可以说也是系统的协调发展原则所要求的。当某个行业严重滞后阻碍了整个行业成长时,当某个行业需要超前发展才能为其他行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当某个行业的发展能够带动许多行业共同发展时,这些行业在特定的发展阶段内都可以成为重点发展的行业。发展第三产业必须要研究第三产业中哪些是重点行业,并要处理好重点行业与整个系统发展的关系。如果一味地追求发展重点产业,而忽视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从短期内看,可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长远看,某个产业由于忽视了其发展而严重滞后,会影响第三产业的整体发展。因此要采取战略产业重点发展并兼顾其他产业发展的模式。
3. 三层次高度化模式。
(1) 变革属于第三产业第一层次的传统流通第三产业。第一层次内部的交通运输部门是国民经济的命脉,邮电是国民经济的信息部门。我国国民经济能不能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源、铁路、港口、邮电通信等部门的落后状态能否得到改变。 (2) 重点发展属于第二层次的生产、生活服务业。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 (如咨询信息服务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 。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涵盖法律、会计、资产评估、广告、咨询、信息、研发与技术等服务,在我国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应着力推进此类服务发展,从行政管理、资金、研发、信息、营销、规模等方面入手,对其实施扶持,如减轻行政审批手续、提供融资便利、减免税收、鼓励研发、引导建立市场信息网与企业合作网等,以此弥补中小企业在上述诸多方面的缺憾。大力发展为第二产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产业 (如金融保险等) ,如提供研发、营销策划、市场调研、物流配送、融资保险等服务部门,由于实力和竞争力不够而开展得很不充分,从而影响了生产效率,削弱了竞争力;另外,在我国成为全球性制造业的加工厂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在国际分工上处于不利地位,生产加工附加值较低的制造业。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服务产业。一直以来, 我国农业发展比较落后, 影响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也影响了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所以要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性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以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 (3) 加速发展第三层次的部门, 拓展第四层次的部门发展。第三层次是为提高居民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服务的部门。但这些部门大多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 因此不可能完全采取市场化方式运作, 如果完全采取非市场化方式经营, 又会因国家财力所限导致供给乏力。因此, 对于此类服务应采取市场化和非市场化两种方式运作。
拓展提供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公共服务的政府部门,而不是所有的政府职能部门,对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不能起到弥补市场失灵与失衡作用的政府职能部门,非但不能拓展,还要逐步撤销。而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公共服务,则存在供给不足或严重不足的状况。任何一种结构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的结构模式应当是动态变动的复合结构,即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来采用不同的结构模式。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的总体构想, 结构优化主要是指合理化和高度化。合理化的主要内容就是使产业相对地位的协调和有序发展。在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的模式包括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并举、战略产业重点发展并兼顾其他产业发展、四层次高度化三个模式。
关键词: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模式
参考文献
[1]李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与对策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7.129-134.
[2]黄建康.国际直接投资与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6.58-61.
[3]李江帆.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212-215.
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模式研究 篇8
1、我国体育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1.1、体育产业规模不足
体育产业,是第三产业中的一分子。从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来看,第三产业整体在我国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较低,且低于正常水平。而体育产业规模不足,其更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第三产业的整体发展。要促进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从其规模的扩大做起。
1.2、体育产业结构的关联度低
核心产业、中介产业以及周边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就是产业的关联效应。体育产业的整体也是由这几个部分所构成的。核心产业,对于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促进作用,就体育产业来讲,其核心产业就是竞赛表演行业以及健身娱乐行业。然而,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这两项产业都没有特别明显的优势,其对于体育产业的促进作用也被抵制。核心产业的发展滞后并不是我国体育产业结构关联度不足的唯一问题。中介产业的缺失,让体育行业没有了发展的催化剂,在影响核心产业发展的同时,也限制了周边产业的发展。
1.3、群众的消费结构单一
每一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大众的消费, 体育行业的发展也是如此。事业部门以及居民的消费,是体育产业消费的两个部分,居民消费形式的单一,影响了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有效发展目前,我国居民的体育消费大多停留在实物消费上,像购买运动器材、体育杂志等。相对于实物消费来讲,劳务消费的比例明显不足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社会大众体育消费结构的不合理,让体育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缺少动力。
2、影响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的因素
2.1、商业运营机制因素
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程度之所以与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发展存在明显的差距,是因为体育行业的商业动作机制并不健全。在企业现代化发展的今天,企业的运营机制越发规范,体育产业的发展也需要符合企业的商业动作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让体育行业不断壮大,且成为投资者的中意行业。但是,我国体育行业的商业运营机制并不健全,影响了体育行业的融资渠道,阻碍了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另外,我国体育行业的发展对于政府的依赖较大,体育产业的自主积累较少,不利于其产业结构的更新。
2.2、体育市场的开发度因素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我国有一个十分广阔的体育市场。但是,受到群众消费观念的影响,加上体育市场的开发度不足, 让体育产业的发展关键被局限在竞技体育中。同时,体育行业的发展资金大多被投在竞技体育中。在阳光体育普遍实施的今天,体育活动的社会福利性越来越高,政府支持群众去做体育运动,给群众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这就使得群众自发的体育活动需求减少,迫切性的体育消费减少,大大削弱了体育行业消费主体的消费能力。群众市场的开发度低,让体育行业的发展缺少动力。
3、体育产业结构优化方法分析
加强体育产业的发展,对于社会经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以及体育行业自身的进步,都有着极大的积极意义。下面,笔者就体育产业结构优化问题提出几点方法:
3.1、提高体育设施建设力度
体育设施,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于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也有促进意义。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所实施的用来促进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的体育设施建设力度还明显不足。政府单位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体育设施建设问题的关注力度, 加强设施强化度。利用科学政策的出台,给体育设施的建设提供更多的措施在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作用, 尽最大努力去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
3.2、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主体作用
在我国的国情中,体育产业发展的两大主体是政府与市场。要促进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必须要重视这两个主体作用的发挥。
首先, 从政府来讲, 其在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中发挥主导作用。政府是市场发展的宏观调控者,在体育产业结构的整体规划与控制方法具有决定性作用。政府部门要综合我国的社会发展现状以及具体国情,科学制定体育产业的发展决策,从而做出政府关于体育产业的政策性指导, 促进体育行业在政策的鼓励与扶持下快速发展。另外,政府部门还要在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过程中发挥自身的监督管理作用,规范体育产业内部的运营秩序,给予体育行业更多发展的动力。
其次,市场是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主体。体育产业结构无论怎样优化,都在市场的控制范围之内。体育产业的管理者要做到一切从市场出发,跟随市场中上时代的潮流,做好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3、加强体育服务业的发展力度
服务业是市场经济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同时也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服务业是体育行业的主体,对于其它的体育行业发展有着带动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来讲, 体育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因此,在进行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体育服务业的发展,加强体育服务业的投资力度,促进有效服务的供给。体育产业的管理者不仅要建立多元化的体育投资体系,更要对自身的服务水平进行提高,以此作为凭借去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 给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提供更为丰厚的物质基础。另外,作为体育行业的一员,我们还需要对体育服务体系进行优化。在原来科学的体育服务机制中,添加更多的具体细则,考虑消费主体的个性化体育需求。体育服务行业的发展,还需要大量体育人才的支持, 加强人才战备在体育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的实施,是实现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扩大体育人才数量,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必要条件。
3.4、发挥先进企业的作用
我国的体育行业发展, 存在着市场分散、竞争过于激烈的问题。这对于体育行业的整体健康发展有消极影响。要促进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加强龙头企业的设置,有了龙头企业,其带动作用得以发挥,可以让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具有发展的动力。优化体育产业结构,需要关注大企业为引导的市场发展机制的建立,加强政府的鼓励与扶持,让大企业继续发展与扩大,带动其它小企业的发展。企业实力的提升,会让企业的发展更加规模,促进体育行业的健康发展。在鼓励与引导大企业发展的同时,政府部门与体育行业还要关注小企业的发展需求, 对那些发展水平低、技术能力不足、运营方法不科学的企业进行的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促进企业的平衡发展。
4、结语
产业结构调整模式 篇9
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也逐渐重视高等职业的教育培养。由于当前职业教育模式与产业结构的对接还存在不足。因此, 为社会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综合型人才, 为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分析了沧州高职教育与产业结构的现状, 探究了适应沧州产业结构需求的高职教育培养模式。
1. 沧州高职教育与产业结构的现状
1.1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没有与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相适应。
由于沧州的职业教育相对于其他地区起步略晚, 一直到计划经济时期才建立了国家供给导向型的培训制度,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 这种形式已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产业逐渐走向科技化, 对于职业教育来说, 主要就是培养具有生产、管理、服务等技术型人才。然而高等教学没有没有真正实现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2 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趋同。
近年来, 有的职业学校为了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一味的迎合家长的专业需求, 增加了当前热门的专业, 其中包括计算机、商务、市场营销等, 导致文理科之间存在一些相同的专业, 对于原有专业不合理的调整, 制定的教学体系无法对接当前的产业结构。因此, 这种更注重学校声誉的教学体制的办学, 无法满足地方特色经济发展的需求。
1.3 职业学习的教学滞后经济实际。
当前职业教学中, 有的学习在教学中对于人文精神的培养还有待提升, 有的专短期行为的色彩明显, 对于开设的专业与企业、职业、岗位没很大的联系。而且缺乏有效的资源, 对于软硬件设备也存在不足, 师资队伍还不够强大, 导致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质量, 无法适应高职教育的需求。
2. 适应产业结构需求, 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1 渗透“服务区域经济”的办学理念。
根据沧州市场需求的特点, 高等职业学校应考虑到先进制造业主导产业、环渤海经济圈规划中的标志性、成长性产业群和现代服务业, 培养出符合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技术性人才, 全面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使高职学院成为培养新技术人员的摇篮。
2.2 以当地优势产业作为特色品牌。
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 自然环境、经济、人文也存在着不同。对于这些因素的影响, 职业教育可以根据产业结构的特色作为专业品牌。沧州职业学习可以根据当地的产业结构, 开设特色专业, 应建立在企业的基础之上, 使之相互促进, 从而增强高职学校的竞争力。
2.3 职业学习以“校企联合”的培养为核心。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高职教育模式还存在着很大差距。高职学校可以结合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 结合本国、本地区产业结构特点, 运用教育学、经济学等基本原理, 理清职业教育演进的基本脉络, 总结出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先进模式。如美国的CBE模式,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以及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 这些教学模式有着一个共同优点, 就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因此, 为了培养一批适合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 校企联合是一项有效的办学方式, 对推动高新产业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3. 与沧州的支柱企业合作办学
3.1 以企业为基础, 确定高职教学的目标。
以往的学校办学较为封闭, 没有考虑到当前的市场需求, 导致学生无法适应社会, 找不到对口的工作。而与企业共同确定专业以及教学目标, 能够有效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3.2 课程设置与企业统一。
以往高职学校的课程与企业完全偏离, 无法发挥出作用。导致需要学习的东西没有开设, 而已经学的知识不适用, 造成极大的浪费。导致学生无法胜任相应专业的工作。
3.3 解决学生实训基地的问题。
对于工科学生来说, 实践是最为重要的内容。然而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 缺少实训基地, 相应的设备也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与当地的企业进行联合办学, 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新型的设备, 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有效避免了学生由于缺乏教学设备而导致影响学习, 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4 实现了“产学”的结合。
产学合作有助于推动创新教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产学结合使学校、企业、行业得到相互结合, 为培养学生适应市场需求提供良好的条件。二是产学结合与生产第一线的实践, 不仅使教师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而且为培养优秀人才奠定好的基础。近年来, 我国高职院校在产学结合方面进行深入探究, 并取得了良好的成功。
结语
总而言之, 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沧州高职教育与产业结构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没有与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相适应、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趋同、职业学习的教学滞后经济实际。因此, 为了使沧州职业教育得到良好的发展, 应渗透“服务区域经济”的办学理念, 以当地优势产业作为特色品牌, 以“校企联合”的培养为核心, 与沧州的支柱企业合作办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发展的人才, 给沧州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秀芬, 孟昭勇, 赵治月, 潘治钢.基于沧州职业学校培养模式与产业结构对接的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 2012, 14:73-74.
[2]孙文学, 张维新.农村人才需求结构与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J].继续教育研究, 2005, 01:36-40.
产业结构调整模式 篇10
军工行业组织机制的创新对军工行业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军工行业组织机制的优化程度直接关系到军工行业的风险和收益水平。同时, 军工行业组织机制决定了行业的资产配置结构, 而与产业资产配置机制密切相关的军工行业组织机制和资产分配机制又是影响产业组织效率和运行效率的根本所在。可见, 组织机制问题是一个关系军工行业发展全局的大问题, 它影响并贯穿于军工行业发展的全过程。但是, 随着社会环境和经济增长模式的变迁, 现存军工产业组织理论在组织实践指导和分析上已显陈旧, 出现了一些现存军工产业组织理论无法分析和解决的问题。现存军工行业产业组织理论在以货币、土地、自然资源等物质资本为主要价值驱动因素的传统经济模式下, 对产业理论研究和组织实践开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如今, 社会科技、文化、经济环境与过去相比, 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与此同时社会经济增长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新的环境下, 现存产业组织理论的弊端开始暴露, 本文将其总结为现存产业组织理论的三个悖论。
1、现存产业组织理论的资本要素悖论
现存军工行业产业组织理论实质上是在物质资本决定论假设下研究产业组织机制与产业价值的关系, 并试图通过数学模型对产业组织机制进行决策、优化, 属“数理管理学”范畴。在这种假设和研究范式下, 现存军工行业产业组织理论只注重物质资本的性质、来源、形态、时间等结构的安排, 以及与之相关的产业组织和价值分配问题, 而对劳动这一最根本的生产要素却视而不见。事实上, 人力资源已经和传统管理资本一样成为产业价值创造不可或缺的要素, 并且其相对作用日益超过后者。但是, 诚如前文所述, 现存产业组织理论并没有将人力资源纳入到研究视野中来, 造成了研究对象的悖论。理论的悖论必然导致实践的盲点。
2、委托人对代理人监督的理论悖论
受时代的限制, 现存军工行业产业组织理论存在着委托人对代理人监督的研究“空位”。传统理论实际上是假定委托人对代理人的行为目标一致是产业的全部情境, 即委托人对代理人的监督可以忽略, 即使这样, 军工行业的企业代理人也会追求产业收益率的最大化。然而, 将研究视野扩展到信息经济学的信息不对称视角后, 这种假设显然是错误的。
3、现存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假设悖论
受研究视野的限制, 现存产业组织理论实际上隐含着“资本同质性假设”。即不论债务资本还是股权资本, 在产业运作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一样的, 产业追求的是全部资金收益率的最大化, 这也是实现管理杠杆正效应的基本前提和强调优化狭义产业组织机制的根本原因之一。然而, 若将研究视野扩展到人力资源, 这种资本同质性假设就靠不住了。首先, 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本之间存在本质上的不同, 与物质资本相比人力资源具有隐蔽性、不确定性、依附性等特点, 人力资源运营手段不同于物质资本, 只能激励, 不能压榨。其次, 人力资源之间具有异质性, 这是由人力资源载体———“人”的专业、岗位、能力、需求、年龄及性别等方面的差别所决定的。在具体运作这些人力资源时需要有针对性地区别对待。由此可见, 在新的组织环境下必须在“资本异质性”假设下研究产业组织机制相关问题, 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产业全部资本要素的功效, 提升产业的价值。
二、军工行业产业组织机制的变革:二元三维模式
通过对现存军工行业产业组织理论的透视分析不难看出, 现存产业组织理论不论是基本假设悖论还是资本要素悖论, 其根源在于对产业中人及与其相关的制度性的因素的忽视。特别是在新组织环境下, 这种理论悖论所导致的实践困境越发尖锐。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对环境的适应力及对现实的指导力。既然现存产业组织理论对环境做出了不恰当、不完备的假设, 且组织环境已经并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 那么就应当及时对现存产业组织理论进行发展和完善, 以更好地指导组织实践。为此, 结合前文的分析和论述,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现存产业组织理论进行创新性发展, 提出建立“二元三维产业组织机制”的观点。所谓“二元”, 是指在传统只承认物质资本资产配置的基础上, 承认和确立人力资源的资产配置地位, 即建立“二元资产配置机制”。所谓“三维”, 是指在二元资产配置机制下, 产业的资本来源于三个性质不同的导向:物质资本所有者、债权人和人力资源所有者。前两种来源的资本我们称之为物质资本, 后者则称之为人力资源。
在二元三维产业组织机制下, 产业一方面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从内外部股东、债权人处筹集传统管理资本 (物质资本) , 并结合产业的发展特点、组织环境, 从性质、来源、形态及时间等角度优化安排债务资本与股权资本、债务资本内部、股权资本内部的结构关系, 即进行现存产业组织机制决策。另一方面, 产业从雇员那里筹集人力资源, 即将雇员的知识、技能、经验等人力资源视为雇员对产业的投资, 并结合产业的发展特点和要求优化安排人力资源内部结构, 寻求人力资源最佳配置方案。同时, 结合产业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环境优化安排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源之间的结构关系, 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源分别支撑着产业组织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信息经济时代价值创造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人力资源, 并不是否认物质资本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条件作用, 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托和相互补充的关系。在价值创造过程中, 物质资本的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力资源不足的压力;而人力资源的增加则可以降低甚至消除物质资本投资“边际收益率递减”的速度。对于既定的产业来说, 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 二者之间存在一个最佳的结构关系。因此, 在产业组织机制安排过程中, 二者之间不能有所偏废, 否则就会发生“短边效应”, 影响产业价值增值的有效实现。
三、军工行业的新型资产配置机制
“二元资产配置机制”是二元三维模式下军工行业资产配置机制的优化选择。现存军工行业产业组织理论由于资本要素的悖论, 在资产配置安排上只承认物质资本资产配置, 忽略甚至剥夺人力资源资产配置, 这种资产配置机制的效率是低下的。与二元三维产业组织理论相对应的二元资产配置机制下, 作为物质资本提供者之一的产权人是固定合约的持有者, 依法拥有按时索取资本利息及本金的权利, 正常情况下不作为产业终极资产配置的所有者;作为物质资本提供者之一的股东, 向产业提供永久性的“自有资本”, 是产业发展风险的终极承担者之一, 拥有产业物质资本资产配置;而作为人力资源提供者的雇员, 向产业投入的亦是无需偿还的“自有资本”, 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 这种资本一经进入特定产业, 其通用性就逐渐弱化, 而专用性逐渐强化, 同时人力资源市场、产业收益分配机制等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也日渐加大人力资源的进入成本, 即人力资源的可抵押性日益增强, 人力资源所有者也同样成为产业发展风险的终极承担者之一, 因此他们同样拥有产业的终极资产配置—人力资源资产配置。这样, 军工行业产业终极资产配置最终落到物质资产所有者 (传统股东) 和人力资源所有者身上, 实现产业资产配置主体的双元化。物质资产所有者 (传统股东) 和人力资源所有者各自依据自身所拥有的资产配置份额参与产业组织和价值分配, 当然也共同承担着产业的一切风险。
四、军工行业新型产业组织模式的意义和价值
按照军工行业主体与产业的关系, 产业组织可以分为外部组织和内部组织两种形式。信息的不对称性、信息搜寻成本高昂性及外部组织主体与产业关系的松散性, 决定了外部组织的间接性和滞后性, 在组织效率上是弱化的。内部组织成为产业组织的主要方面。然而, 由于内部产业组织机制方面的欠缺, 内部人控制现象时有发生。
与现存军工行业内部产业组织机制不同, 二元三维产业组织机制如下:一是人力资源所有者以“人力资源资产配置主体代表”而不是“员工代表”的身份进入企业董事会, 并保证一定的比例 (比如50%) , 享有与物质资产所有者董事相同的决策权, 参与企业一切重大决策;二是人力资源所有者以“人力资源资产配置主体代表”而不是“员工代表”的身份进入监事会 (董事和监事不能兼任) , 并保证一定的比例, 与物质资产所有者监事共同对董事会、经理层进行监督, 并对广义股东大会 (由物质资产所有者和人力资源所有者构成) 负责;三是监事会吸收产权人代表, 并保证一定的比例 (比如20%) , 与其他监事成员共同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发展实践进行监督并对产权人委员会负责。
从微观层面分析, 企业吸收人力资源资产配置所有者代表进入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理由在于, 人力资源所有者是产业发展活动的直接参与者, 最熟悉产业的真实情况, 享有信息优势, 这种优势甚至远远超过现存股东董事和监事。由他们与物质资产所有者代表及经理层实施共同组织, 可以有效控制“内部人控制”, 提高产业组织的效率。而产权人作为固定合约的持有人, 他们的利益是受合约保护的。产权人代表对产业的发展活动依法进行适当的干预, 实现产权人对产业的相机组织, 这既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产业发展的安全性, 又有效维护了产权人的切身利益。
基于二元三维产业组织机制的共同组织模式能有效克服现存军工行业组织机制下单边组织的局限性, 更好地解决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 提高整个军工行业的组织效率。
(注: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支付风险调查和养老基金风险新型补偿制度研究, 管理学类 (编号12BGL090) 的前期阶段性成果。)
摘要:现存的军工行业产业组织理论只注重物质资本的性质、来源、形态、时间等结构的安排, 忽视了人力资源在组织机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存在理论的悖论和现实的困境。信息化条件下, 随着民营企业、社会资本的进入, 军工行业的产业组织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军工行业的产业组织机制的安排既要注重物质资产要素, 更应当充分重视人力资源要素, 加快提高整个军工行业的产业组织效率。
关键词:军工行业,制度壁垒,社会资本,产业组织
参考文献
[1]朱明秀:融资结构与公司组织[A].中国会计学会2004年年会暨第17次理论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4.
[2]杨瑞龙、周业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3]库桂生等著:中国国防经济史[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1.
产业结构调整模式 篇11
一、东、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差距
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迅猛发展,并进行了大规模的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换,在这之中,国家为促进东部经济的发展而给予了相应的产业优惠政策。在中央优惠产业政策扶持下,经过多年发展,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已进入良性快车道。与之相比,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存在许多不足。
1.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差距
东部沿海地区历来就是中国农业的发达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加上改革开放初期实施的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对沿海地区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是通过发展小城镇,转移农业劳动力,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力,改善了乡镇企业的布局,使其逐步向城镇聚集,进行连片开发、规模经营,加速了农村工业化的进程。东部农业发展已由主要依靠传统农业转向依靠非农产业、畜牧养殖业和新兴农业的模式。
西部农业基础薄弱。虽然西部区域农业资源比较丰裕,农业发展潜力较大,但目前农业状况仍较为落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起步较迟,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产品市场化开发不足,农产品商品化和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很难与本区经济中其他产业形成良性的依存和发展关系,以致于与东部的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去甚远。
2.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差异
90年代,东部工业经济内部结构得到调整,进入到以长期消费目标为主的重化工业阶段。工业产值中重工业产值所占的比重显著上升。以上海市为例,从1998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在全部工业部门中,重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53%;不仅如此,占上海工业总产值45%的六大支柱产业中,钢铁、化工都位居前列。
而广大的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速度缓慢,需求与供给的层次均无法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至今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工业化的发展特征为:一是工业化程度低,以工业GDP占工农业GDP总产值的比重代表工业化程度,可称之为工业化系数。1998年西部实现工业化系数为58.3%,比全国平均工业化系数(66.4%)还低。二是工业结构不合理,只是在资源开采类工业,如煤炭、石油等重工业部门和在个别加工工业领域中具有一些优势,主要仍以轻工、纺织、食品业等为主。这种“趋重”与“趋轻”的倾向,明显反映出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工业化所处阶段的不同。
3.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的差距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东部地区第一产业由1993年的43.55%降至1998年的14.15%,第二产业由32.26%升至48.31%,第三产业由24.19%升至37.54%。由此可以看出,东部的第二、三产业已占绝对优势地位,区域优势明显的东部地区处于需求拉动的中心地位,发达国家的示范效应也促使高收入居民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张,这些都直接导致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客观上促进了房地产业、通讯业、家用电器业、医疗设备业、软件制造业等的大发展。
与此相反,虽然西部地区发展第三产业的资源潜力和空间很大,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使得三产难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行和发展。即使西部第三产业较为发达的中心城市如成都、重庆、西安、兰州和昆明,三产在整体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平均仅为35%。同时在西部三产中,主要以商业、服务业、运输业中的传统陆路为主,而一些发展潜力较大的新型三产如金融、保险、中介服务业、信息咨询和旅游业等发展滞缓。近几年虽通过加大投资使西部地区第三产业有了较快发展,但要使其成为西部经济发展的先导,还有相当长的距离,因而经济发展缺少生机与活力。
4.完成产业升级的差异
东部地区在90年代开始重点发展外向型经济,利用国外资源和技术,扶持发展技术含量高、创汇高、附加值大、能源原材料消耗低的资金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其优越的区位优势、经济优势、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已由劳动密集型、资金资源密集型产业逐步转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西部地区虽然有众多的科研院所,但长期以来经济技术及文化水平相对落后,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很慢。西部地区除陕西、四川和重庆具有较强的科技实力外,其它9个省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普遍较低,主要表现为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较少,企业技术进步缓慢,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小等等。西部地区科技成果实际应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按产值利税率衡量只有7.1%,远低于东部22.5%。到目前为止,西部仍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工业与资源开采及初加工存在着更多的联系,资本有机构成低,导致经济运行的成本高,经济效益下滑,产业升级的速度迟缓,区域经济发展仍处于慢车道。
5.产业结构分布合理性的差异
东部地区已形成由中心城市向广大周边地区辐射的生产要素传递网络,而中心城市主要以第三产业及高科技深加工为优势主导产业,已形成规模优势。而西部地区长期以来一直被作为东部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地,企业大多属采掘工业和能源材料工业,加工工业一直处于较低发展水平。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商品优势,使西部丧失了大量的产品附加值。同时由于加工层次较低,使主导产业与周围地区的联系相对松散,难以形成集团和规模优势,也难以形成由中心城市向广大周边地区辐射的生产要素传递网络,使西部广大地区的经济处于待开发状态,这便从整体上降低了西部经济发展水平。
6.中小企业发展的差异
我国中小企业尤其是成长型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其中江苏、山东、广东、浙江和上海等7个省市成长型企业约占全国的62.7%;而西部12个省区市的成长型企业仅占全国的10.1%。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在数量、实力和经济效益方面的差距十分显著。并且西部中小企业自身素质较差,集体企业产权关系不清和私营企业家族式管理的弊端比较突出,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能力薄弱。中小企业发展的滞后,制约着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回旋余地。
7.城市化水平的差距
我国整体城市化进程落后于工业化进程,而西部与东部地区相比这种矛盾更为突出,不利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不适应工业化加速阶段的客观需要。更影响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结构升级。西部城镇化推进的速度相当缓慢。1978-1998年,东部城镇化率年均增幅达1个百分点,而西部仅为近0.55个百分点。到1998年,东部城市化水平为33.8%,而西部是20%,西部与东部的差距明显扩大。
二、如何优化西部产业结构
1.依托资源比较优势,走适合区情的主导产业发展路子。突出发展特色经济,西部地区要按照市场需求和专业化分工协作的要求,选择好资源开发重点,合理安排开发顺序,对资源进行深度加工。从区域资源来看,西部的石油、煤、天然气等能源资源,铁、铬、锌等金属资源及农、林、牧等都是优势资源。要发展特色产业,应当依托初级产品的优势产业,努力延长相关产业链,创造西部特有产品和品种,不断提高质量,以获取规模效益和较高的附加价值。在整个产业链的培植和发展中,要把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和特色优势当作贯穿始终的主线。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开发特色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轮,在它的带动下,整个区域经济才能发展;同时,主导产业也是形成合理产业结构的契机,产业结构调整应围绕它进行。
2.大力扶持主体创新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西部地区要由以往的“政府主导型开发”转向“企业主导型开发”,把企业培育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主体。要特别重视培育西部地区的“造血机能”和市场竞争力。政府逐步从投资和生产领域中退出,企业逐渐成为结构调整的主体。特别是那些具有生产、流通、融资、技术研究开发、资本经营等综合性功能的本地优势的企业集团,应该成为结构调整的主体。积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特别是培育更多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充分发挥它们在扩大就业、拓展市场、增加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之成为地区竞争优势和产业成长的生力军。
3.延长产业链条,发展深加工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标志之一是高加工度化和高附加值化,而西部农业链条普遍较短,加工业尤其是深加工业严重滞后。要使这些产业获得快速大规模发展,西部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向行业纵深开发,大力发展深加工业,延长资源加工链条,要改变西部单纯作为资源输出地的不利地位,对能源、矿产、原材料进行就地深加工,逐步实现原材料--加工工业的纵向一体化发展。同时,要注重产业产品创新,大力发展不断能开发出新产品且具有纵深掘进能力的产业。
4.用知识和高新技术改造西部传统产业,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西部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工业中的钢铁、纺织、化工、汽车等产业,服务业中的金融、商业、运输等产业都是传统产业。但在传统技术条件下,这些产业有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大量占用资本和低附加价值的特点。用高新技术武装西部的各类产业,在产业扩张当中提高技术水平,是今后西部产业发展的方向。实际上,西部地区经过数十年的产业积累,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产业部门和众多的企业。在不追求数量扩张速度的前提下,集中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生产和产品的技术水平,才能使西部地区逐渐赶上东部地区的技术水平。
5.利用高新技术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按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要求提高第三产业的结构比例,同时处理好第三产业内部传统行业与新兴行业的比例关系,这是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技术的落后也是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一个主要因素。高新技术的发展,将不但给西部地区群众的生活带来新的产品和新的服务,而且使这些产品和服务价格更加低廉、速度更加快捷。并对缓解基础设施等瓶颈产业,发展外贸、旅游、金融保险、房地产、咨询、法律服务等比较薄弱的产业方面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今后,西部地区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利用高新技术推动其第三产业的发展。
6.全面开放,加强外联内引,走进大市场。西部地区要努力创造条件,吸引外资特别是跨国公司到西部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参与企业改组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并采用企业兼并、收购、风险投资、投资基金和证券投资等多种形式,顺应国际资本的运营。同时,充分利用沿边开放的区位优势,同周边国家大力发展边境贸易和跨界合作,实施“走出去”战略,以境外市场需求带动产业结构调整。通过资产重组和资源重新配置,发展一批有西部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使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甚至在某些领域缩短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将垂直分工变成水平分工,而形成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和现代化产业发展趋势的产业布局,形成具有地区竞争力以至国际竞争力的西部特色经济。同时,加大与东部的合作,做好全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配套工作,防止贸易保护主义,充分发挥各省区间经济发展的互补功能,以促进西部地区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和人才流的畅通。
产业结构调整模式 篇12
河北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区域产业结构是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变动的, 它的演变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并且是影响经济质量和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河北省的产业结构长期以来体现了内陆特征, 空间上沿山分布, 形成了以冶金、医药、建材、化工、机械、纺织、食品为主要优势产业的产业体系, 缺乏沿海特色, 未形成与港口经济互动发展的产业结构体系。
1.产业结构的总体层次偏低
三次产业比例合理与否是关系整个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目前, 河北省三次产业的产出结构和投入结构均是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的“刚性结构”, 第三产业对全省经济的渗透力较低。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三次产业占全省GDP的比重为13.8∶52.39∶33.9 (全国为11.8∶48.7∶39.5) 。第三产业增长较慢, 自1995~2006年仅增加了2.6%, 2006年比全国平均水平落后了5.6个百分点。
2.产业结构偏重于资源型产业,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传统行业仍是河北省的支柱行业, 资源型工业比重高, 满足最终需求的轻工业、重加工业比重低, 为较强的资源偏重型结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加工制造业发展落后, 直接导致物流容量偏小, 进出口贸易不活跃;产业结构相似水平高, 企业规模小而散, 集约化程度低, 低水平重复建设较普遍, 地区工业行业趋同严重。
3.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现代服务业比重低
在服务业内部结构中, 传统服务业占据主体地位, 现代和新兴服务业比重较低。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两大传统服务业比重分别为26.2%和24.9%, 而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仅分别占8.4%和5.6%。港口物流、金融、贸易等围绕港口经济的第三产业发展仍然滞后。
发展港口经济是河北省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
港口经济是指以优良港口及临近区域为中心、港口城市为载体、综合运输体系为动脉、港口相关产业为支撑、海陆腹地为依托, 展开生产力布局, 发展与港口密切相关的特色经济, 以实现彼此间密切协调、有机结合、共同发展, 进而推动区域繁荣的开放型、优选型经济模式。
河北省优化产业结构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港口经济的发展。从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的角度看, 沿海区域应充分发挥其所具备的港口优势, 大力发展港口经济, 并将其作为沿海区域优化产业结构的方向;从产业结构的整体性、系统性看, 由于港口经济具有综合性和全局性效应, 沿海区域应将港口产业作为区域主导产业来发展, 把全区若干企业组成一个由生产、分配或技术联结起来的、相辅相成的整体, 以利于最大限度地获得聚集经济效益;从产业结构的先进性看, 一个区域不仅要有主导产业, 还要有面向未来的新产业, 使产业结构始终保持活力。港口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最易于接受其它地区的新思想、新技术;同时也由于长期的经济技术积累, 许多创新也往往产生在港口所在城市。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 港口城市的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迅速, 并逐渐向其腹地范围扩散。因此, 沿海欠发达区域将港口相关产业作为区域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来发展, 是实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然选择。
对于河北省这一沿海欠发达省份来说, 国外产品的冲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沿海地区内部经济发展的竞争, 都在客观上要求实施区域经济格局的重组, 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体的结构创新已成为该省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河北省目前的港口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港口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国内其它省份。全省主要港口以煤炭、矿石、钢铁、粮食等产品的接卸、仓储为主, 运输功能相对较强, 而港口工业、商贸和物流功能偏弱, 界于第一代与第二代之间 (仅有秦皇岛临港加工业稍有雏形) , 发展普遍较慢, 港口的集聚作用还不明显, 对地方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目前, 环渤海地区正日益成长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增长极。河北省处于环渤海地区的核心区域, 面临着直接受益、借力提升、后来居上的宝贵机遇。大力发展港口经济, 发挥港口具有的辐射带动作用, 对全省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河北省港口经济与优化产业结构互动发展模式
1.港口经济与优化产业结构互动发展的思路
河北省应改变传统的仅仅满足于物流功能的港口经济发展模式, 把依托枢纽型大港或港城建成集生产、储运、销售为一体, 技术、金融、信息、保险等全方位发展的新型港口, 作为全省港口经济发展的方向。要把握好国际产业梯度转移加快、三次产业互动融合、集群化发展、差异化竞争加剧等趋势, 立足于传统重工业的优势, 发挥特有的港口、区位、土地、海洋资源优势, 重点培育精品钢铁、综合化工、现代港口物流、临港重型装备制造和船舶修造五大标志性产业, 改造并提升冶金、建材、机械加工、金属制品和电力五大传统优势产业群, 联动发展生态旅游、特色农业及农牧渔产品深加工、现代服务业等配套产业, 形成产业之间、产业群之间开放协同、整合创新、动态优化、连贯递进、高效低耗的产业体系。
2.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港口经济与区域经济在空间上要科学组织, 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空间组织, 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网络式发展模式, 形成港口→沿海港区→沿海经济隆起带→内陆梯次发展、分工协作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1) 培育港口产业。加强曹妃甸深水港、秦皇岛港、黄骅港和京唐港建设, 发展港口群, 发挥港口功能互补作用, 积极谋划配套项目、港口功能综合开发等涉港产业所形成的港口产业链的发展, 大力发展仓储、船舶修理、境内外加工工业、外轮供油基地、海上物流中心、海上工程运输业、集卡运输业、国际海员俱乐部等。
(2) 发展临港产业。临港产业是以港口为龙头发展起来的产业体系, 它是打造河北省沿海经济隆起带的关键。从全省主要港口发展条件看, 建设以曹妃甸港为核心, 黄骅港和秦皇岛港南北分布的临港产业群, 形成产业分工明确、发展重点突出的临港产业新格局, 是当前全省港口经济发展的重点。具体而言, 曹妃甸临港工业区在突出大钢铁、大石化、大港口 (物流) 、大电力四大主导产业的同时, 要将环渤海钢铁基地建设与省内机械制造结合起来, 石化基地建设与盐化工产业结合起来, 建立以大港口为“门店”, 以大工业区为“后方工厂”的“前店后厂”式临港工业发展新模式, 与跨国公司合作, 形成生产、储运、销售多产业联合的世界性产业集聚基地;秦皇岛港要实现临港开发区的食品加工、大型船舶制造、机电设备制造、软件科技园区建设、滨海旅游等产业壮大发展;黄骅港在突出临港化工园区建设的同时, 要加快海水淡化与盐化工一体化发展, 同时要加快海洋科技建设步伐。
(3) 做大做强港口城市中心区, 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开放产业体系。将三大港口城市唐山、秦皇岛和沧州的中心区作为全省的经济技术中心, 充分发挥它们的集聚和辐射功能, 形成开放的产业体系, 衔接港口与内陆经济。加快港口城市中心区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升级, 逐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 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钢铁、建材、机电、轻纺等传统产业, 促使其向深加工方向发展, 给腹地区域腾出一些能源、原材料和传统工业品市场;同时更多的向腹地区域输出技术、资金、人才, 将其经济动力和创新成果传导到腹地区域, 由此推动全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4) 沿交通主干线分布高新技术产业。全省经济应重点地向交通主干线靠拢集聚, 在沿线建设高技术或特色产业园区, 并将其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 逐步沿轴线推进、向周边辐射扩散, 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全省生产力分布应沿下列三个轴线展开: (1) 滨海发展轴。该线贯通秦皇岛、唐山和沧州港, 应打造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巨大潜力的新生产业带; (2) 国道和高速公路发展轴。该轴沿省内国道和高速公路铺开。交通沿线一般经济技术基础较好, 工农业发展水平较高, 并辐射全省, 应成为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基础最雄厚的发展轴。 (3) 山前沿线发展轴。该轴沿太行山、燕山山前沿线推进, 利用长期形成的工业基础, 实现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并发展与港口经济相呼应的有关产业。
(5) 推进内地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群化、园区化发展。在省内的内陆区域, 构建与港口经济、大进大出相呼应的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 既发挥沿海优势, 又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推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物流中心等园区经济发展。积极发展商贸、旅游、金融、会展、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围绕优势第二产业的发展, 加强相关产业的技术研发、管理咨询、市场营销等生产服务业建设。
3.明确产业分工, 编制总体规划
港口建设要规划先行, 并与沿海城市规划、产业规划相衔接, 确保不可再生的海岸线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按照“统筹规划、基础先行、科学布局、滚动发展、形成整体优势”的原则, 制定和实施合理的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布局规划, 在区域内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与合作。通过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以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黄骅港开发区、临港化工园区、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临港区域为载体, 充分利用丰富的海水、石油、天然气、原盐及煤、电矿石等资源, 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和海洋经济;构筑钢铁、综合化工、电力、建材、物流、修造船和装备制造等临港高增长产业群, 形成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相关产业成组布局体系较完备、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沿海产业格局。
4.引导产业集聚, 提高产业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通过实施产业规划、优惠政策、产业配套等措施来推动产业集聚, 注重引进高质量项目, 即规模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 对优势产业的带动和对税收贡献大的项目;要打造和延长工业产业链, 加强港口工业与区域内部制造业之间互动发展, 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结合上游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和今后发展的规划, 加快下游相关项目的引进和原有工业的整合, 尽快完善下游产业配套, 形成并提高工业园区产业规模, 以培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同时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制造业基地”的思路, 促进产业升级。
5.改善港口与腹地之间的运输条件
要实现海陆经济互动, 构建以港口为中心的交通网络是首要前提条件。要加快建设承唐高速, 贯穿京张———京唐高速, 打通曹妃甸港通向西北的通道;谋划邯郸———沧州铁路项目, 加快保沧高速、石黄高速黄骅段建设, 使冀中南地区与港口交通相互连接;规划曹妃甸港与秦皇岛港、京唐港、黄骅港、天津港的海上航线, 形成曹妃甸港与“一线”、“南厢”及天津滨海新区之间的海上通道, 为未来曹妃甸港口发展大型集装箱业务创造条件。
6.谋划“区港联动”的试点工作, 促进港城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模式】推荐阅读:
调整产业结构10-11
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08-03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05-16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06-03
河北产业结构调整07-26
政府产业结构调整08-19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10-01
国外产业结构调整11-07
金融结构调整产业升级10-02
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