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体系

2024-06-23

产业结构体系(通用12篇)

产业结构体系 篇1

1 产业体系及传统产业体系的运行特征

产业体系是以特有经济主体结构和特定经济主体生存方式为基础的产业关联、产业构成、产业运行下的经济现象。产业体系是为了保证与之对应的产业整体的运行正常,由特定的基础产业、政府行为和产业约束构成的有机体,用于维护和服务于经济主体的生存方式。

传统产业体系是与传统产业活动相适应的产业体系,其最基本的特征是技术变动相对缓慢,由此导致了企业间和产业间的生产、技术连接相对固定的基本特性。

传统产业体系发端于从农业向工业转变的初期。这一时期的根本特征就是存在着产品品种几乎完全相同、但数量却不断扩张的需求,称之为数量扩张时期。在传统工业化时代,企业的生存状态或者市场竞争的特征主要是数量性的。

在数量竞争为主流的生存方式环境中,某一技术一旦为市场所采用,将在市场存在多年。企业不需要改变技术,使用这一技术即可实现数量扩张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这样便形成了企业相对稳定的技术结构,而稳定的技术决定了企业间和产业关联关系的稳定。它决定了传统产业体系的另一根本性特征:相对稳定的产业链条。稳定的技术结构使企业能够以不变应万变的产品去满足市场,同时企业所需要的原料、能源等上游产品也相对稳定。因此,企业外部的协作者会相对稳定。

传统产业体系是经济的初级阶段,其起点是低层次、重复性满足顾客数量需求,它引导了企业的数量竞争和资本竞争,诱导企业倾向于以成本控制为其核心竞争力,决定了技术稳定和产业关联关系稳定,也决定了以数量满足为主的生产服务产业存在,决定了政府的主要定位是保证市场数量竞争的效率。

2 传统产业体系的蜕变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会形成需求的多样化。其结果是,稳定的市场需求前提逐渐消失。这引起了传统产业体系的蜕变。

随着以数量为特征的基本消费的满足,出现了消费层次不断上升、品种不断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其结果使产品生命周期被大大缩短,产品转换频率加大,传统产业体系赖以生存的需求不存在了。我们称这样的市场是追求品种和层次需求的市场,它将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生存方式和生产体系的性质。

参与竞争企业的数量扩张会使市场利润趋于消解,从而会迫使企业寻找新的竞争手段来增加自己的利润。当企业数量扩张到数量竞争和价格竞争阶段时,企业通过数量扩张而获得的利润会消失。缺少利润的数量扩张策略会导致企业什么行为呢?一种是企业不能坚持而退出市场,另一种情况则是企业寻找新的获得利润的办法。企业的理性选择应该是寻找新的市场,用新的产品去激发市场需求,引导需求提高层次。

当企业继续使用简单的数量扩张作为竞争手段不能获得利润时,从而转向用创新手段获得利润。这一过程是从某些领导型企业行为转变开始的,他们的行动转变能够获得利润,会产生示范作用,引导市场行为使之成为主流。这时,企业间的竞争就从产量竞争和价格竞争转向创新竞争。在新的竞争方式下,以稳定的技术连接为基础的传统产业体系开始解体。我们所说的产业体系蜕变,是企业竞争方式的改变,使企业间的联系和企业对外部的要求也在发生着相应地改变。这种改变是渐进和互动的,是企业行为与产业联系和构成同步变化的结果。

传统产业体系的蜕变并非是指传统产业的整体退出,而是包括传统产业在内所有产业以新的竞争手段维持着自己的生存。竞争手段的变化和对环境变化的要求,为新兴产业的进入创造了前提。所以,传统产业体系蜕变是一个新兴产业进入与传统产业改造的过程,也是社会生产体系重新构造的过程。

我们注意到,企业间的竞争行为从价格竞争发展到市场控制,1950年以后转变为质量竞争和服务竞争,到1970年以后才进入产品品种和服务竞争。随着技术创新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手段,所有倚重于技术不变的数量、价格、质量和服务的竞争转变为品种竞争和品质竞争时,传统产业体系才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

这就是说,创新竞争是在传统产业体系中服务和保证了企业数量竞争达到极端状态时而出现的竞争行为。数量竞争达到白热化程度,就会演化出创新竞争。在数量竞争阶段就已经孕育了创新竞争行为,但它还不是主流,而一旦创新竞争成为主流和普遍的竞争手段时,为企业生存方式服务的产业自然会发生蜕变,现代产业体系代替了传统产业体系。

3 现代产业体系的性质与构成

3.1 现代产业体系的性质

现代产业体系发端于数量竞争的极致而转向创新竞争引发的产业体系变化,它既起源于数量扩张带来的收入增长和需求层次变化,也起源于数量竞争所产生的利润消失。可以将现代产业体系的性质概括如下:

第一是适应多样性需求和服务于创新竞争。企业的重要任务就是用创造的产品和服务去揭示新的需求,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变成为创新的竞争。它要求此时产业体系能够保障企业创新行为,激励和推进创业参与创新活动。这也是现代产业体系最基本的性质。

第二是推动知识创造、知识转化。在创新竞争中,随着竞争对知识的依赖程度加深,技术和知识逐渐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现代产业体系可以被理解成是围绕知识进入生产建立起的产业体系。

第三是需要更加灵活的外部协作和追求外部规模经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和创新竞争要求企业必须有足够灵活的应对能力。它要求外部协作能够适应企业不同层面的产品创新,需求随着数量竞争退居次要地位而增加,内部规模经济性不再对企业竞争力产生决定性作用。相反,以产业链竞争力为核心的外部规模经济性上升到重要地位。

第四是要求快速沟通和流通。快速的市场需求变化和创新竞争要求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快捷、准确,形成畅通的信息流动;同时也要求物流畅通,及时、安全到达,形成物流网络。换言之,覆盖完整的信息网络和高效及时的物流网络是现代产业体系的物质基础。

第五是经济全球化和政府深度参与。随着数量竞争走向极端,用同样的产品寻找更广阔的市场便演变成为一种国家战略,产生了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国家将参与到包括知识在内的战略资源的争夺,而且变得越来越激烈。政府角色从守夜人转变为资源的集中者和经济的推动者,政府参与经济的程度不断加深。

第六是保证低消耗和低污染。数量扩张带来的环境、能源存量日趋恶化,并促进了清洁生产、小环境生产与大环境维护等产业的形成。由于污染和能源消耗具有极强的外部性,因此需要政府限制当代人的高消耗、高污染行为。因此,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性质是追求能源创新、节约减排和提高环境质量。

第七是新型制度保障。这些制度包括现代金融制度(以风险投资为主的投资制度)、现代财政支出制度(以支持科教投入的财政制度)、现代产权制度(以知识产权制度和股权制度为主)、现代科技教育制度以及现代诚信保障制度等。其目的是为了推进知识生产和创新活动,保证快速协调的新的市场机制。

概括起来,现代产业体系是以知识生产为龙头,以知识转化为基点,以快速反应、快速协调为手段,企业间相互依存程度更高,分工更加细密,信息和物流成为基础,政府充分参与以推进国家创新和保护环境与资源。

3.2 现代产业体系构成

按上述性质,现代产业体系由创新型企业及其集群、包括科教政策在内的产业政策、现代产业基础设施、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制度四个部分构成。

4 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机制

现代产业体系萌生于传统产业体系,有着与创新竞争行为相一致的产业关系和基础。现代产业体系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激励企业创新行为的重要环境。在这一产业体系之中,企业将理性地选择创新作为主要的竞争手段。现代产业体系有两种形成机制:一是以市场逐渐成熟的内生性形成机制——演化机制,二是以政府推进与组建的外生性形成机制——构建机制。

4.1 市场内生性现代产业体系演化机制下的形成机制

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是一个市场自我演进的结果,是在企业创新竞争行为和外部保证创新的环境的作用下不断形成和完善的,直至现代产业体系全部构成。

现代产业体系是因为保证创新竞争行为而存在的,创新的竞争行为可以受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激励。在企业以技术和知识作为竞争手段时,企业需要外部的快速协作,这诱导出所谓的“现代服务产业”。其特点是服务业的重点转向生产,业务重心则是现代信息和现代物流经营。技术和知识竞争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企业竞争手段和生存方式出现变化的自然结果,它引导出现代服务产业,演变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基础。

企业追求创新竞争,还要求有新的金融支持和科技转化服务。创新还是知识产业化的活动。企业创新竞争行为的形成与外部支持形成互动,成功的创新为外部新的服务提供了收益,吸收了更多资源转向这些外部服务,而更多的外部服务则会降低创新服务成本,产生推动企业创新竞争行为的作用。

演进机制的特征是:第一,以市场为纽带,通过市场将所有相关产业联系起来,带动全部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各部门细化分工与规模扩大;第二,同步推进,与现代产业体系相关的所有部门和要素都是渐进培养的;第三,现代产业体系形成过程是传统产业体系蜕变的过程,传统产业体系为数量竞争服务的部分功能将转移到现代产业体系之中,但要服务于快速多变的创新需要;第四,政府参与其中,其角色是适应市场的要求,提供以科技政策为核心的必要产业政策和合理的制度。

4.2 政府外生性现代产业体系的推进机制

企业的创新行为可以通过创新净收益诱导出来。因此,可以假设企业创新动力由预期净收益决定,预期的净收益大,创新行为就会明显。

创新预期净收益=创新收益×成功概率-创新预期成本

假设创新收益是创新项目本身决定的,成功概率由外生决定。因此,创新净收益提高的主要原因在于预期成本下降。企业创新行为不足的原因是预期的创新成本过高,如果能够让预期成本明显下降,企业的创新动力就会增大。降低预期创新成本的基本策略是使用公共手段,将创新成本发生在外部,减少企业承担成本的压力。政府通过建立公共性创新基础设施,以集约方式提供创新服务,以此降低创新成本进而推进企业创新行为。政府还可以通过政策和制度来建立创新行为推进环境,其中以科技投入补贴为主的公共政策可以帮助企业降低创新风险。另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基础设施来推进企业创新行为。

为了避免政府过度代替市场,政府通过投入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需要遵循以下四项基本原则:第一,应基本上符合公共产品特征,或者通过公用企业投入并运营,其基本要求是产品具有较大的外部性;第二,是现代产业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政府作用由市场取代之后,这些产业仍然能够保留在未来现代产业体系之中;第三,应有利于政府退出;第四,尽量少的财政性投入和利用市场机制。

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形成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促进,其措施可以构成新型的产业政策工具。这是因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作用是激励企业创新行为,政府主动地推动现代产业体系有利于引导市场转向以创新为主的竞争手段,使经济朝现代产业体系演化。

5 结论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也完成了工业化初期并步入工业化中期,我国有可能通过政府推动实现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

第一,现代产业体系建立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完全脱离现实的经济发展基础去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可能会带来浪费甚至灾难。在传统产业体系中着力培养现代产业体系基因,促进企业向创新竞争行为转变,应该是政府制度建设和政策推进时的一个重要思考。

第二,现代产业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基础设施,以现代产业体系来理解,就不难认识到它们的形成和发展是配合了人们在高收入条件下的消费层次提升与企业的创新行为,是市场需求引致出来的新型产业现象,而不是孤立的经济现象。

第三,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逻辑是收入提高—创新竞争代替数量竞争—小批量、多品种、快更新—信息、物流、创新服务需求—政府战略与制度保障。全部社会的创新能力提升与成长是这一逻辑的主线,其副线是收入提高—生命价值提升—环境供给短缺—政府参与环境与资源供给—政府战略与制度保障。两条线索都归结为政府战略。前者战略体现国家创新体系及国家创新能力,后者战略体现可持续发展。

摘要:分析了传统产业体系的运行特征、蜕变过程、性质与构成,以及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机制,指出中国适用于政府推进机制。

关键词:传统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机制

参考文献

[1]曹利群.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内涵与特征[J].宏观经济管理,2007(9).

[2]冯英娟,滕福星.先进产业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经济纵横,2007(10).

[3]韩民青.中国新工业产业体系及其发展战略[J].山东社会科学,2004(1).

[4]刘明珍,郑志国.构建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J].学习论坛,2005(5).

[5]刘洋,刘毅.东北地区主导产业培育与产业体系重构研究[J].经济地理,2006(1).

产业结构体系 篇2

从功能上看,是“实用”研究多,而“理论”研究不足。相关研究主要局限于对文化产业的“跟踪”和服务于文化产业的市场拓展需要,有些则主要是简单的新技术、新概念介绍,以及相关市场调研的数据发布,而以文化产业基本理论问题、学科框架体系、内在规律等为对象的基本理论研究一直处于次要地位。基础理论研究尽管不直接表现为文化产业的产值与利润,但由于只有它能够提供一种基础性的“系统设置”,所以在实践中是绝对不应绕开的。

从学科上看,结构上的 “单体”化与功能上的 “封闭”化,产生的最大问题是缺乏深入的和跨学科的研究成果,这与文化产业在理论上的多学科性,以及在实践上的高度综合性是严重不对称的。以新媒体文化产业为例,作为一种高度综合性的高新科技,新媒体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媒介融合的趋势。2000年,为了研究这一趋势,美国佛罗里达州曾启动了坦帕新闻中心。但这个试验样本之所以未取得预期的成功,主要是相关学科之间缺乏跨学科融合与多学科合作的机制。在中国,这一方面的问题更加明显。如文化产业在管理与经营上与政府、商业机构、技术研发中心联系密切,在内容上与哲学、社会学、文学、艺术学、美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相关,在创意与推广上又涉及到新闻传播、影视制作、艺术设计、数码技术等领域,这些学科和领域之间长期以来形成的壁垒,也是导致中国文化产业综合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如何通过文化产业的学科体系建设,促进与之相关的各学科的视界融合与学理综合创新,是目前文化产业学在理论上可持续发展,以及在实践中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智力支持的关键所在。

从空间上看,由于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与产业发展在前,并成为全球性的主流话语,目前中国的相关研究主要停留在学习、译介的初级阶段。同时,由于落后现状导致的焦虑和学习中的急功近利,还形成了有些方面信息过度而有些方面信息严重短缺的后遗症。因而,如何全面地了解西方文化产业发展的真实情况,系统地掌握西方文化产业的理论进展,以便为建构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先进理论体系提供全面的资源与参照,也是决定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提升国家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现实任务。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

发表时间:2012-03-29

来源:新华网

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新华社北京3月28日电(记者白瀛 周玮 璩静)“十一五”期间,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则要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

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基本完成

据文化部介绍,十七大以来,各级文化部门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2010年,全国文化基建项目11983个,项目计划总投资390.07亿元,比2007年增长46.4%;施工面积1243.46万平方米,比2007年增长140.8%;竣工项目5260个,竣工面积315.53万平方米,比2007年增长129.8%。

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十一五”期间,国家安排了中央预算内投资39.48亿元,支持2.67万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截至2011年底,需要中央补助投资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23748个(不含黑龙江农垦项目)。

2011年年底之前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2012年年底之前各级美术馆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

覆盖了90%行政村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泛整合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团及广电、教育、科技、农业等部门的优秀数字资源,依托各级图书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等工程,为基层送知识、送欢乐。

农家书屋遍布乡村

2007年3月,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人口计生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家书屋工程。

据新闻出版总署介绍,几年来,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资金45亿元,地方投入资金达到30多亿元,并且正在相应的加大配套力度。到2012年,农家书屋工程将基本竣工。

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是著名的“华夏钢村”。永联村农家书屋由江苏永钢集团投资200多万元扩建而成,占地1200平方米,藏书范围涵盖政治、经济管理、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工业技术、自然科学等22大类图书3万余册,期刊210种,俨然一个现代化的小型图书馆,每天接待读者达300多人次。

永联村的“农家书屋”仅仅是中国“农家书屋”工程的一个缩影。据介绍,去年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全面提速,2011年新建农家书屋24.86万家,全国已累计建成农家书屋50.5万家,覆盖全国84%的行政村,数字农家书屋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广播电影电视“一个都不能少”

来自广电总局的数据,“十一五”时期,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共组建农村电影数字院线240条,数字电影放映队4.1万多支,拥有数字放映设备4.2万多套。2010年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超过800万场,覆盖了全国60多万个行政村,形成了遍布全国农村的数字电影放映新格局,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确定的“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基本实现。

2006年启动的“十一五”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主要围绕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覆盖“盲村”村村通建设和大力提高农村地区的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水平两项任务开展。

“十一五”期间,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资金82亿元,解决了全国71.66万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盲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针对20户以上已通电“盲村”地处偏远,农户居住分散等特点,工程建设主要采用直播卫星方式解决覆盖问题,共解决了中西部1350万户近5000万人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东部等有条件省份积极采用有线光缆联网等方式进行“村村通”建设,提前完成了“十一五”建设任务。

随着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广播电视综合覆盖水平明显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内容越来越丰富,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承载“以和为贵”的价值理念 北京打造“和平

文化村” 发表时间:2012-03-2来源:光明日报

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由北京市门头沟区委区政府与润千秋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116亿元的“北京和平文化村”项目日前在京举行签约仪式。

据门头沟区区长王洪钟介绍,北京和平文化村由首都和平文化艺术馆、青少年和平文化宫、国际和平文化会议中心、和平文化家园暨高端人才聚集区、和平文化大道、国际和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主体项目及其配套设施项目组成。

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实践,北京和平文化村将尝试以高端人才聚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项目作为盈利点,带动公益文化项目的投入,预计建成后每年将为门头沟地区GDP增加300亿元-600亿元左右。

“和合共生”、“美美与共”,在门头沟区委书记韩子荣看来,这种“以和为贵”的精神既是中华民族传统与现代文化中的核心价值理念,也是北京和平文化村建设的文化承载所在。门头沟区人民政府与润千秋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将以此项目签署为契机,深化合作、携手发展,加快推进门头沟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开放水平。

北京和平文化村的建设,将形成东有“中央商务区CBD”,西有“中央文化区CCD”(Central Culture District)的格局。与故宫太和殿同一纬度的北京和平文化村也将成为北京市的又一张“文化名片”,构成北京“文化地图”上新的时尚坐标。(朱波)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第四十二章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全面持续有效地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守法、敬业诚信和勤俭节约,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第二节 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强化职业操守,支持创新创业,鼓励劳动致富,发扬团队精神。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建立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

第三节 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为青少年营造健康成长的空间。加强青少年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创造出更多青少年喜闻乐见、益智益德的文化作品,广泛开展面向青少年的各类文化体育活动。积极倡导企业文化建设,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推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切实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有效遏制违法有害信息传播。综合运用经济、教育、法律、行政、舆论手段,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

第四十三章 推进文化创新

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第一节 创新文化内容形式

立足当代中国实践,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研究设立国家艺术基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第二节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深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符合文化企业特点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完善版权法律政策体系,提高版权执法监管能力,严厉打击各类侵权盗版行为。

第四十四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第一节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鼓励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注重满足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建设和改造文化服务网络。完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促进基层文化资源整合和综合利用。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加强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拓展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依法推进语言文字工作。建立国家文化艺术荣誉制度。

第二节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培育骨干企业,扶持中小企业,鼓励文化企业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和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研发制定文化产业技术标准,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加快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影院建设。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以多种形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构建以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对外开放格局,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

软实力与硬任务(思想纵横)

发表时间:2012-02-27

来源:人民日报

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更加紧迫。文化是软实力,这是相对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而言的,但就文化本身而言,要增强这个软实力,就需要把文化建设当作硬道理、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为什么说增强文化软实力是硬任务?首先是因为,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在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中,文化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因素和支撑力量。看看17至18世纪的中国:那时正值“康乾盛世”,就经济总量等硬实力来说位居世界第一,但它闭关锁国、重农轻商、禁锢思想、轻视科学,这种文化发展状况的结果是,软实力很软的“康乾盛世”不过是“落日的辉煌”。可见,文化是衡量一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硬指标:如果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强,迟早会强大起来;如果文化软实力很软,即使有强大的硬实力也很难保持下去。

之所以说增强文化软实力是硬任务,还因为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任务十分艰巨,没有过硬的作风和举措绝对不行。例如,在社会意识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观念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凸显的情况下,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兴国之魂”植根于每个国民的心灵?在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的情况下,如何发挥文化在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中的作用,把十几亿人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占据明显优势、“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如何不断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等等。这些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是十足的难任务、硬任务,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文化的发展靠人才,增强文化软实力必须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文化人才。这同样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硬任务。文化人才的成长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培养和实践锻炼,需要适宜的社会环境和有利条件。没有长远的规划和制度设计,没有科学有效的具体举措,很难形成文化人才不断涌现的喜人局面。

还应当看到,增强文化软实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适时完善文化政策;需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相关制度体系;需要注入大量的资金,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需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等等。凡此种种,没有一个是可以轻松完成的任务,都需要过硬的思想作风和过硬的本领。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因此,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都应把增强文化软实力作为攻坚克难的硬任务,以争创先进的志气、知难而上的决心、坚忍不拔的意志,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项具体工作。(邵思蜜 田力夫)

我国已经成功命名的文化园区时,他表示,这些园区可以分为不同类型,第一种是利用西安丰厚的文化历史资源发展起来的,比如西安曲江文化产业园区。第二种是依靠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像深圳华侨城。还有一种类型,是文化和科技紧密结合发展起来的,像深圳的华强集团。另外,我国西部一些地区利用当地少数民族聚集的优势,发展了一些文化园区。

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虽然是刚刚起步的阶段,不过在各个方面的重视和支持下,特别是强大的市场需求推动下,产业发展很快。

刘玉珠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仍然是看好的,我认为它会发展的很快。”究其原因,他指出三点:

首先是市场需求。因为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有了一定的基础,特别是经济基础。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明显的增强,所以他认为这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最基础的一点。

第二,各级的党委和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高度重视。不仅在政策上,而且在其他方面,都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第三,通过这几年的发展,经过市场的锻炼,我国产生了一批文化产业的人才。同时我国是文化资源比较丰厚的国家,只要我们政策措施到位,产业发展的前景势必特别广阔。

“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建行云南分行文化产业金融服务就开始涉足广播电视与旅游领域,为客户提供了资金结算、固定资产建设贷款、流动资金周转贷款、百易安等产品服务,凭借着建设银行强大的系统和广泛的机构网络优势赢得好评。文化企业具有“轻资产,重创意”特征,缺乏有形抵押物,所拥有的知识产权难以进行价值评估;资金回报周期长、成长不确定性大;现金流不稳定,投资具有高风险性。面对这些难题,建行云南分行积极探索收费权质押、刊号质押等抵质押担保方式,结合并购重组融资、引入战略投资者、IPO顾问、信托计划产品等投行业务运用到企业经营活动中。

“十二五”期间,建行云南省分行将为全省文化产业提供100亿元的信贷支持,重点支持此次评选活动获奖企业的发展,并把获奖企业作为优先支持的目标客户,为企业开辟绿色通道,优先办理信用评级、贷款申报、贷款支用等信贷业务,对获奖企业的员工以及参选企业也将给予部分产品和服务的优惠。建行云南省分行还将精选业务骨干,组建专业化的服务团队,为获奖和报名参加评选的文化企业提供全面、优质、快捷、便利的金融服务。建行云南省分行还将与云南省文化厅紧密合作,依托“文化悦民”服务方案,研发适合文化企业的有效创新产品,为云南省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记者刘宇报道

《倍增计划》中把文化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当作两个重点支撑加以提出:一方面要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明确提出要扶持中小文化企业,通过政府采购、信贷支持、加强服务等多种形式扶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中小企业群体——这很符合中国文化产业的实际。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全文

中国文明网 2009-09-26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关闭】

新华网北京9月26日电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加快振兴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和文化领域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加快文化产业振兴的重要性紧迫性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取得重要进展,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文化产业规模逐步壮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文化进出口贸易逆差逐步缩小,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总的看,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正在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引擎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同时要看到,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还不高、活力还不强,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与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相适应,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还不相适应,与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新形势还不相适应。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见底,并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诸多影响,但困难和挑战中蕴含着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文化具有反向调节功能,面对经济下滑,文化产业有逆势而上的特点,这为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带来了契机。要抓住机遇,大力振兴文化产业,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作出贡献。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和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切实维护我国文化安全,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将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基本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坚持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积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坚持内外并举,积极开拓国内国际文化市场,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三)规划目标。完成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活力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和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1、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原则,基本完成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活力进一步增强。2、文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行业和项目对文化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以资本为纽带推进文化企业兼并重组取得重要进展,力争形成一批跨地区跨行业经营、有较强市场竞争力、产值超百亿的骨干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3、文化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取得实质性进展,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文化原创能力进一步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广泛运用,文化企业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显著提高。

4、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城乡文化市场进一步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逐步成为文化流通领域的主要力量,文化消费领域不断拓展,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明显增加。

5、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进一步扩大。一批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初步形成,对外文化贸易渠道和网络进一步拓展,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大幅增长,文化贸易逆差明显缩小,成为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重要增长点。

三、重点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发展重点文化产业。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着重发展文化科技、音乐制作、艺术创作、动漫游戏等企业,增强影响力和带动力,拉动相关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影视制作业要提升影片、电视剧和电视节目的生产能力,扩大影视制作、发行、播映和后产品开发,满足多种媒体、多种终端对影视数字内容的需求。出版业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的数字出版产业转型。出版物发行业要积极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形成若干大型发行集团,提高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印刷复制业要发展高新技术印刷、特色印刷,建成若干各具特色、技术先进的印刷复制基地。演艺业要加快形成一批大型演艺集团,加强演出网络建设。动漫产业要着力打造深受观众喜爱的国际化动漫形象和品牌,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增长点。

(二)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基础性项目)。以文化企业为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快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继续推进国产动漫振兴工程、国家数字电影制作基地建设工程、多媒体数据库和经济信息平台、“中华字库” 工程、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出版工程等重大文化建设项目。选择一批具备实施条件的重点项目给予支持。

(三)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重点文化产业中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尽快壮大企业规模,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文化领域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培育一批文化领域战略投资者,实现低成本扩张,进一步做大做强。

(四)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布局的统筹规划,坚持标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对符合规划的产业园区和基地,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建设若干辐射全国的区域文化产品物流中心,建设一批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和动漫等产业示范基地,支持和加快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

(五)扩大文化消费。不断适应当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的新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文化消费意识,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强原创性作品的创作,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努力降低成本,提供价格合理、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快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主题公园。开发与文化结合的教育培训、健身、旅游、休闲等服务性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六)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立健全门类齐全的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重点建设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渠道。发展文艺演出院线,推动主要城市演出场所连锁经营。支持全国文化票务网络建设。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整合,鼓励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进行广电网络的区域整合和跨地区经营。推进电影院线、数字电影院线的跨地区整合以及数字影院的建设和改造。支持国有出版发行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跨地区兼并重组。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动漫等领域。支持优先选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质量水平高的文化设备及产品。

(七)发展新兴文化业态。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升级。支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数字多媒体广播、手机广播电视,开发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业务,为各种便携显示终端提供内容服务。加快广播电视传播和电影放映数字化进程。积极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发挥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宽带光纤接入网络等网络基础设施的作用,制定和完善网络标准,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推进三网融合。积极发展纸质有声读物、电子书、手机报和网络出版物等新兴出版发行业态。发展高新技术印刷。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娱乐设施和舞台技术,鼓励文化设备提供商研发新型电影院、数字电影娱乐设备、便携式音响系统、流动演出系统及多功能集成化音响产品。加强数字技术、数字内容、网络技术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加快关键技术设备改造更新。

(八)扩大对外文化贸易。落实国家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优惠政策,在市场开拓、技术创新、海关通关等方面给予支持。制定《2009-2010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目录》,形成鼓励、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长效机制。重点扶持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展览、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网络游戏、出版物、民族音乐舞蹈和杂技等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抓好国际营销网络建设。支持动漫、网络游戏、电子出版物等文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鼓励文化企业通过独资、合资、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在国外兴办文化实体,建立文化产品营销网点,实现落地经营。办好国家重点支持的文化会展,通过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等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支持文化企业参加境外图书展、影视展、艺术节等国际大型展会和文化活动。

四、政策措施

(一)降低准入门槛。落实国家关于非公有资本、外资进入文化产业的有关规定,根据文化产业不同类别,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途径,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二)加大政府投入。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等方式,支持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支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及跨区域整合,支持国有控股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支持文化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支持大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大幅增加中央财政“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文化体制改革专项资金规模,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支持力度。

(三)落实税收政策。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中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研究确定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的具体范围,加大税收扶持力度,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四)加大金融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倡导鼓励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大力开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企业“走出去”的贷款担保业务品种。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已上市文化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和重组,迅速做大做强。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企业债券。

(五)设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按照有关管理办法,由中央财政注资引导,吸收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认购。基金由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实行市场化运作,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推动资源重组和结构调整,促进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五、保障条件

(一)加强组织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将《规划》的实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相关的考核、评价和责任制度,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在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下,具体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要紧紧抓住转企改制、重塑市场主体这个中心环节,加快推进出版发行单位转企改制和兼并重组,加快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单位和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抓好党报党刊发行体制和广播电视节目制播分离改革。大力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

(三)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继续抓好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加强领军人物和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继续办好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培养一批熟悉市场经济规律,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吸引财经、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优秀人才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注重海外文化创意、研发、管理等高端人才的引进,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沼气产业体系构建 篇3

关键词:沼气;产业体系;保障措施;关联产业

中图分类号: S216.4;F323.2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3-0435-03

近年来,随着“生态家园富民工程计划” “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 “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等项目的实施,我国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快速发展。笔者对四川省绵阳市农村600户沼气用户进行问卷调查,回收512份有效问卷,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1 我国沼气产业存在的问题

1.1 沼气工程及设备情况

78%的农户认为沼气池建设施工在一般规范及以上,说明沼气池建设施工规范程度比较高;56.7%的农户认为沼气工程设施配套一般,说明农户对沼气工程配套设施不是很满意;59.3%的农户认为获取沼气配件困难,表明沼气配件供应商少、售卖点少;60.7%的农户认为可以选择的沼气相关设备品牌只有1种,表明沼气设备品牌单一。75.2%的农户认为沼气设备维修比较方便;42.8%的农户认为农户周边有沼气技术服务站;423%的农户认为有沼气技术服务人员上门服务;50.4%的农户认为现在的沼气技术服务是免费的;61.4%的农户认为沼气安装建设人员没有国家职业资格证或者是只有少数几个合格人员。农户主要将沼气用于做饭、照明、取暖、沼气灯引诱虫子4个方面,其比例分别占75.98%、58.00%、21.68%、30.10%;也有极少数农户将沼气用在水果保鲜、贮藏粮食、烧烤农副产品、孵化幼禽、为畜舍增温等方面,但所占比例不高。农户对沼液与沼渣的使用包括以肥料的方式用于种植业或者以饲料的方式用于养鱼业,只有38%的农户直接排放沼液沼渣,表明沼液沼渣直接排放对农村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的程度很小。调查表明,沼气发酵原料主要包括畜禽粪便、生活污水,分别占85.35%、31.64%。只有12%的农户很清楚沼气相关政策,6.2%的农户比较了解,56%的农户一般了解。

1.2 沼气产业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沼气产业发展水平并没有随着沼气工程数量的增加而提高,致使各类沼气池运行效果一般,经济效益、能源效益、社会效益、环保效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沼气产业发展主要存在3个问题:第一,户用小沼气主要用于农户炊事,大中型沼气工程主要用于规模化畜禽养殖,受养殖数量、规模、地域限制,很难形成产业化;第二,我国沼气产业发展缺乏政府的系统化政策支持。目前政府政策支持集中在沼气工程初始投资方面,沼气后续利用、沼气发酵原料补贴、沼气价格补贴以及税收减免等缺乏配套政策支持,无法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沼气行业,难以实现沼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第三,沼气相关设备设计、生产、售后发展不完善,难以支持沼气产业化发展。沼气产业发展涉及到农业、能源业、环保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多个产业,且各产业之间跨度较大,增加了产业之间协调难度。要使沼气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当明确沼气产业所涉及的關联产业以及各产业所处的地位与层次。

2 沼气产业及关联产业

2.1 沼气产业

沼气产业是参与或者辅助沼气产品生产的企业集合。各企业将生产要素进行多元化组合、多层次运用,实现沼气产品的标准化与规模化生产、企业化经营、专业化服务[1-2]。

2.2 沼气关联产业

沼气关联产业是指与沼气产业相关的产业,如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制造业、建筑业等[2]。沼气关联产业包含多种关联关系,纵向关联表示沼气产业内部关联关系,横向关联代表沼气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产业之间的关联关系可以表现为直接关联、间接关联、单向关联、多向循环关联[3]。

3 沼气产业体系构建原则

3.1 突出沼气产业特殊性原则

构建沼气产业体系过程中要遵循产业发展的一般性原则,同时更要考虑沼气产业的特殊性,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沼气产业的特征性包括以下2个方面:第一,由于产业技术水平、能源消费结构、国民生活习惯、国家发展水平等原因,目前我国沼气产业主要靠政府政策支持,处于相对微利的境况,并没有完全按照市场规律来运作。第二,我国沼气产业不存在工业领域的模块化发展趋势,导致沼气产品的产业链条长度较短。在构建沼气产业体系过程中,要以现代产业理论为准绳,充分考虑当前我国沼气产业的特殊性,构建既符合沼气产业发展一般规律,又适合沼气产业发展特殊规律的中国沼气产业体系。

3.2 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的原则

1个产业要同时面对国内与国外2个竞争市场,其产业体系构建必须将市场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产业体系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政府可以采用经济、法律及相关政策等手段对沼气产业体系建设进行调节,从而加快推进沼气产业化进程;同时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由市场引导沼气产业体系的利益相关者进行生产、销售活动。换言之,就是市场失灵的时候,政府就发挥其调节作用;市场能有效配制资源时,就让市场机制发挥其功能[4]。

3.3 坚持各产业之间的关联原则

沼气产业体系强调的是该体系中各产业与沼气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

3.4 产业的动态性原则

nlc202309031503

沼气产业体系是客观存在的,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体系中产业构成以及内部结构状况因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因素以及产业发展程度的影响而有所不同[5]。

4 沼气产业体系构建

沼气产业化发展与各产业之间的联系首先表现为沼气产前部门制造业与建筑业涉入沼气产业,种植业、养殖业、垃圾回收业等也涉入沼气产业;在沼气产后部门,沼气发电并入电力系统,民用沼气经过提纯并入天然气管网作为民用燃料,车用沼气经过提纯作为车用燃料。其次,沼气相关产品及工业加工性沼气产品经过运输、储藏、销售等环节提供给消费者,实现沼气产品商业化。再次,沼气产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与资金支持,离不开市场、科学技术、教育文化、信息传播。

4.1 沼气关联产业选择标准

沼气关联产业选择是在确定主要沼气产业基础之上,按照规定的关联标准、遵循关联产业原则、依据产业之间的关联方式及类型,从国民经济行业中挑选相关产业。沼气关联产业选择主要遵循以下3个标准:(1)与沼气产业具有前向或后向关联关系的产业;(2)与沼气产业具有间接关联关系的产业;(3)为沼气产业提供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的部门或行业[6]。

4.2 沼气产业及沼气关联产业体系构成

4.2.1 沼气工程建筑业

沼气工程建筑业包括沼气工程土建施工、沼气工程设备安装、工程调试,如户用沼气工程、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安装与工程调试等。

4.2.2 沼气设备制造业

沼气工程设备制造业是指生产沼气发酵装置的企业。主要包括2类:一类是生产沼气反应器,也就是生产各类沼气发酵池的企业,如生产水泥砖混沼气池、水泥现浇沼气池、水泥预制大板沼气池、玻璃钢沼气池、塑料沼气池(软体袋式)、塑料沼气池(硬体)、复合材料沼气池等企业;另一类是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关键设施生产企业,如生产发酵装置、净化设备与贮气设备的企业,主要产品包括压力表、脱硫器、汽水分离器、净化调控器。沼气、沼肥(沼液、沼渣)利用设备制造业是指生产利用沼气设备及附属产品的企业,如生产沼气灶、沼气灯、沼气热水器、沼气饭煲、沼气锅炉、沼气发电相关设备、沼气提纯相关设备、沼气输送产品(沼气输送管材、管件、开头等)以及沼肥生产设备(如固液分离机、有机肥发酵装置)等。沼气服务体系建设设备制造业是指生产沼气池故障检测、沼气池进出料、沼气服务工具相关产品的企业,如生产沼气成分检测仪、沼气池酸碱度检测仪、各类沼气池进出料设备、维修工具箱、秸秆粉碎机、空气压缩机、防爆灯、安全服的企业。

4.2.3 沼气发酵原料供应业

沼气发酵原料业是指为沼气产业提供发酵原料的行业。这些行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行业:(1)种植业。这里的种植业指粮食种植、蔬菜种植、果树种植。为沼气产业提供的发酵原料主要包括2类:一类是农作物秸秆、腐烂果实、蔬菜下脚料、粮食、藻类以及植物加工残余物或者废弃物等,另一类是专门用于沼气发酵的植物。(2)养殖业。主要是指家畜养殖业。(3)垃圾回收业。主要是指城市垃圾经过分类后可以作为沼气发酵原料的有机物,如餐厨垃圾、瓜果皮等。(4)市政污水处理业。主要包括生活污水、人的粪便、工业污水等。(5)能源环保业。

4.2.4 沼气、沼液、沼渣加工利用业

沼气电力行业指为沼气转化为电能提供各种设施、设备、服务的产业,如沼气发电设备企业、电网建设与运营服务企业。民用沼气业是指生产沼气供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设备、服务的产业,如为农村、城市居民集中供气设备、服务的企业。车用沼气业指将沼气转化为生物燃料供汽车使用过程中所涉及的企业集合,如生产汽车燃气净化设备的企业、生产沼气运输车的企业、生产加气设备的企业、修建加气站的企业以及为车用沼气业提供相关服务的企业。化工原料业,包括用沼气生产工业气体(CH4、CO2)企业以及用沼气生产合成气体(CO+H2)的企业[7]。

4.2.5 沼气产业发展的支撑产业[8]

沼气支撑产业指为沼气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使用等提供技术、金融、保险、管理以及服务支持的产业,如科研、咨询、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运营管理、服务等。 科技研发业如发酵反应器的研究、沼液沼渣利用技术研究、发酵制剂研究、施工图设计、可行性研究等。 教育培训与鉴定业如高校相关专业设置、相关职业技能、技术推广、相关设备与沼气工程鉴定等。 金融业与保险业包括银行、保险、基金等相关行业。管理服务业包括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以及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化自我管理服务体系等,如沼气安全使用宣传、沼气池修善维护、沼气设备售后指导与维修等。

4.3 沼气产业体系的结构

根据前述构建的沼气产业及沼气关联产业体系,按轻重不同把沼气产业划分为3个层次:核心层、纽带支持层、外围层。沼气产业体系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第1层由沼气燃气业、沼气电力业、沼气化工业、沼肥业、沼气工程与安装业等5个主要沼气产业构成。第2层由沼气科研、管理与服务机构构成,为沼气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咨询、管理、资金、服务等方面的支持。第3层由沼气种植业、沼气养殖业、沼气设备制造业、垃圾回收业、污水处理业、节能环保业构成。

[FK(W23][TPHZL1.tif]

5 促进沼气产业体系完善的保障措施

本研究构建了沼气及沼气关联产业体系,体系中的核心层是沼气产业发展的重心,纽带支持层为沼气产业做大做强提供支撑,外围层则是沼气产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5.1 注重沼气产业与其关联产业的协调发展

没有其相关产业发展的支持,沼气产业无法或者不能顺利进行产业化。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目前我国沼气工程建设、安装与设计等相关的沼气产业发展已经基本成熟。其他一些主导产业(如沼气电力行业、车用沼气业、民用燃气业、沼气化工业等)以及支撑产业还未发展或者未发展成熟。沼气产业要想进一步取得突破性进展,需要沼气产业与各关联产业之间协调平衡共同发展。

5.2 顾全大局的整体规划与地区特殊性规划相结合

制定兼顾全局与长远利益的系统规划是沼气产业顺利发展的前提。在充分考虑其产业关联性前提下,充分发挥各部门(发改委、财政部门、科技部门、农业部门、林业部门、市政部门、法律部门等)的协调作用,从整体上做好沼气产业发展的宏观规划[8-9]。

5.3 制定切实可行的沼气补贴政策与管理办法

目前,我国沼气产业发展的相关补贴政策仍停留在沼气工程建设层面,外部性补贴政策、鼓励企业进入沼气产业的税收减免政策等还处于空白。应该尽快理顺沼气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关系,完善管理辦法、补贴办法、资金配套标准,制定有利的沼气补贴政策,激励民间资本进入沼气产业 。

5.4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制度

完善沼气产业发展相关的沼气价格体系、市场机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促进沼气产业化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晨光. 陕西农村沼气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J]. 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12(9):4-7.

[2]王丽丽. 沼气产业化基本理论与大中型沼气工程资源配置优化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2012.

[3]臧旭恒. 产业经济学[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4]蒋永穆,刘 涛. 中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原则、目标、基本要求和模式[J]. 理论月刊,2011(9):5-9.

[5]帕塔穆·巴拉提,柴 军,朱洪波. 新疆农业及其关联产业体系的构建[J].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3,26(1):58-61.

[6]何广顺,王晓惠. 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研究[J]. 海洋科学进展,2006,24(3):365-370.

[7]李 东,袁振宏,孙永明,等. 中国沼气资源现状及应用前景[J]. 现代化工,2009,29(4):1-5,7.

[8]解蒙蒙. 基于钻石模型的安徽沼气产业竞争力研究[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9]李景明,薛 梅. 中国沼气产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 可再生能源,2010,28(3):1-5.

产业结构体系 篇4

在冯诺依曼体系结构教学方面, 许多大学已经开始研发各种基于软件和硬件模拟器来辅助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5]但在哈佛体系结构教学方面仍然缺乏有效的模拟器。[6]针对这一问题, 本文介绍了我们基于开源软件包Multimedia Logic (MML) 所开发的用于哈佛体系结构教学的模拟器。

模拟器结构和指令

1.总体结构

哈佛体系结构具有程序与数据物理上分开存储的特点, 从而提供了较大的数据存储器带宽。哈佛体系结构的工作原理是:CPU控制器首先到程序指令存储器中读取程序指令内容, 根据指令中操作数的地址, 再到相应的数据存储器中读取数据, 并进行下一步的运算。

图1给出了我们所开发的哈佛体系结构模拟器框图。其中M1 (DataMem) 作为数据存储器, 其主要功能是用于存放执行的中间结果和过程数据。M2 (ProgramMem) 作为程序存储器, 其主要功能是用于存储程序指令。M3 (OpDecode) 作为指令译码器, 其主要功能是将操作码信号翻译成机器能够识别的控制信号。M4 (RI) 作为输入寄存器, 其主要功能是用于暂时存放数据存储器输出的数据。M5 (RO) 作为输出寄存器, 其主要功能是用于暂时存放运算结果。M6 (PC) 作为程序计数器, 其主要功能是用于存放下一条指令所在单元的地址。ALU1和ALU2是算术逻辑单元, 其功能分别是控制程序计数器的地址和执行相关的逻辑运算。Display作为显示器, 其主要功能是输出相关的结果。

2.指令系统

在哈佛体系结构模拟器设计中涉及的指令有5条[7], 分别是加法指令、跳转指令、加载指令、存储指令和输出指令。这些指令的具体说明详见下页表1。在这些指令中, 涉及寻址方式有立即寻址和直接寻址。

1.数据寄存器设计

在哈佛体系结构模拟器设计中涉及的数据寄存器有输入寄存器M4和输出寄存器M5。

其中输入寄存器M4的数据输入端与数据存储器的输出端相连;地址输入端与低电平相连;将控制信号DC1和时钟信号作为与门的两个输入端, 再与输入寄存器的读写控制端相连; 将输入寄存器的输出端与ALU2的其中一个输入端相连。图2给出了输入寄存器的设计图。[8]

输出寄存器M5的数据输入端与ALU2的输出端相连;地址输入端与低电平相连;将控制信号DC2和时钟信号作为与门的两个输入端, 再与输入寄存器的读写控制端相连;电平相连;将控制信号DC2和时钟信号作为与门的两个输入端, 再与输入寄存器的读写控制端相连;将输出寄存器的输出端通过信号I-Mem与数据存储器的输入端相连。图3给出了输出寄存器的设计图。

将输出寄存器的输出端通过信号I-Mem与数据存储器的输入端相连。图3给出了输出寄存器的设计图。

2.存储器设计

在哈佛体系结构模拟器设计中涉及的存储器有数据存储器M1和程序存储器M2。

图4给出了数据存储器的设计图。数据存储器M1的数据输入端通过信号I-Mem与输出寄存器的输出端相连;地址输入端通过信号Imm与程序存储器的指令地址码 (由于程序存储器M2输出的地址码Imm只有五位, 故在其高位补零使其成为八位Imm) 相连;将控制信号DC5和时钟信号作为与门的两个输入端, 再与数据存储器的读写控制端相连;将数据存储器的输出端通过信号Mem与输入寄存器的输入端相连。

图5给出了程序存储器的设计图。程序存储器的数据输入端与低电平相连;地址输入端与程序计数器的输出端相连;将读写控制端直接与低电平相连;将程序存储器输出端的高三位作为指令译码器的操作码与指令译码器相连, 低五位作为地址码与数据存储器的地址输入端相连。

3.指令设计

哈佛体系结构模拟器采用的指令格式为:每条指令长度为11位, 其中操作码长度为三位, 地址码长度为八位。三位操作码在经过指令译码器之后, 可以形成8个八位的控制信号DC0~DC7。由于程序存储器M2的高位输出端有三位操作码, 低位输出端的地址码只有五位, 故在其高位补零使其成为八位地址码。表2给出各条指令的操作码和控制码分配方案。

应用

我们以计算y=x+1为例说明模拟器应用操作过程。在应用操作过程中, 程序存储器中存储的内容既和程序的操作码有关, 同时与地址码也有一定关系, 所以在设计程序存储器相关程序时, 要考虑到操作码和地址码两部分。在设计程序存储器时, 需要注意一点:由于程序存储器输出端只有3位操作码, 故在设置时, 当程序指令为“0*”时, 操作码指向指令译码器的第0位; 当程序指令为“2*”时, 操作码指向指令译码器的第1位;当程序指令为“4*”时, 操作码指向指令译码器的第2位; 当程序指令为“6*”时, 操作码指向指令译码器的第3位;余下几位, 以此类推。以上所用“*”表示指令的地址码。

在设计数据存储器时, 需要事先在数据存储器的地址端存入十六进制数“79, 3D, 78, 2B, 31, 0D, 78, 3D, 34, 0D, 79, 3D”, 其所对应的ASCII值为“y=x+1_x=4_y=”, 其中“_”代表回车。这样的数据安排, 能够使指令顺序执行, 使显示器依次输出想要的结果。十六进制数“34”所对应的ASCII码值为4, 其值可以修改为30~38中的任意值, 最终的输出结果也会随之改变。

在整个程序的执行过程中, 前12个周期是按照指令存储的顺序依次执行, 其功能是为了实现“y=x+1_ x=4_y=”, 其中“_”表示回车。第13个周期是一条跳转指令, 其功能是将第9条指令输出的数据取来, 也就是输出“4”;第14个周期是一条跳转指令, 其功能是将第4条指令输出的数据取来, 也就是输出“+”;第15个周期是采用立即寻址的方式, 通过指针PC指向程序存储器所在的位置, 使信号Imm成为00000001, 并通过信号Bin传输到ALU的输入端, 最终使显示器输出“1”;第16个周期是一条跳转指令, 其功能是将第2条指令输出的数据取来, 也就是输出“=”;接下来的几个周期, 使DC6为低电平, 使显示器无法输出, 将信号RIO中的内容与信号Bin中的内容相加, 并在经过两个周期后, 传输至信号Mem, 此时再将DC6设为高电平, 使下一个时钟信号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时, 将信号Mem中的内容输出至显示器。

结论

面向本科生“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教学的模拟器有很多, 但由于MML一方面具有软件的易动态运行、易修改、易二次开发的优点, 同时实现了硬件结构的逻辑门级映射, 弥补了其他计算机组成结构模拟器的不足之处, 因而, 本文推荐使用MML模拟器来进行教学活动。同时, 计算机体系结构主要有两类:冯诺依曼体系结构和哈佛体系结构。由于笔者近期已经提出了基于开源软件包Multimedia Logic (MML) ·冯诺依曼模拟器ARCH, 因而, 笔者在本文中提出了另一种想法——用于计算机体系结构教学的哈佛体系结构模拟器。这样就弥补了MML模拟器在哈佛体系结构教学方面的不足, 从而使MML模拟器能够更好地用于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教学工作。

通过本文设计的用于计算机体系结构教学的哈佛体系结构模拟器, 学生能够更加轻松且深刻地理解哈佛体系结构, 从而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已有的计算机体系结构教学模拟器主要是面向冯诺依曼体系结构。针对缺乏面向哈佛体系结构模拟器这一问题, 本文提出并设计了基于开源软件包Multimedia Logic (MML) [1]哈佛体系结构模拟器。该模拟器不仅具有软件的易动态运行、易修改、易二次开发的优点, 同时还实现了硬件结构的逻辑门级映射[2], 从而在课程教学和实验设计方面对哈佛体系结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支持。

关键词:模拟器,哈佛体系结构,MML

参考文献

[1]Multimedia Logic (Version 1.4) Emulator Program.http://www.softronix.comllogic.html.

[2]莫毓昌, 张前贤, 陈荣根.ARCH:用于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教学的模拟器[J].计算机教育, 2013 (10) :56-61.

[3]W.Stallings.Computer Organization and Architecture[M].5th edition NJ:Prentice Hall, 2000:1-98.

[4]A.Tanenbaum.Structured Computer Organization[M].4th edition, NJ:Prentice Hall, 1999:1-320.

[5]C Yehezkel, W.Yurcik, M.Pearson, and D.Armstrong.Three Simulator Tools For Teaching Computer Architecture:EasyCPU, Little Man Computer, and RTLSim[J].Journal on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Computing, 2001, 1 (4) :60-80.

[6]D.Colton, G.Embrey, L.Fife, S.Mikolyski, D.Prigmore, and T.D.Stanley.From Architecture to Architecture:Undergraduate Students Design and Implement Computers Using the Multimedia Logic Emulator[J].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2007, 17 (2) :141-152.

[7]H.Oztekin, F.Temurtas1, A.Gulbag.BZK.SAU Implementing a Hardware and Software-based Computer Architecture Simulator for Educational Purpose[C].Proceedings of the 201O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Design And Appliations (ICCDA 2010) , 2010:90-97.

蛋鸡产业技术体系报告 篇5

一、国际蛋鸡生产与贸易概况

2010年伴随全球经济逐步复苏。国际鸡蛋及蛋品生产有所增长。同时,欧盟一些国家因禁止笼养导致鸡蛋产量下降,促进了世界鸡蛋及蛋品进口。中国、美国、欧盟、印度和日本仍为世界主要鸡蛋生产国或地区。

美国、日本、荷兰生产扩大,德国的鸡蛋产量下降。2010年美国前三个季度鸡蛋产量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日本蛋鸡农户生产有所扩大。德国由于2009年底全面禁止了笼养方式,鸡蛋产量减少,自给率下降。荷兰的鸡蛋生产继续增加,以满足德国等国家因禁止笼养而造成的鸡蛋供给不足。荷兰对德国等扩大出口、美国对欧盟和亚洲的出口增加。2009年以来,荷兰带壳鸡蛋及蛋品出口量继续保持增加状态,特别是对德国的出口量增长较大。美国2010年前9个月鸡蛋及蛋品出口量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3%。其中,出口至欧盟和一些亚洲国家,特别是香港和日本的数量保持了增长。日本2010年4.8月鸡蛋和蛋品进口量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1.5%。荷兰、美国、意大利和印度是日本前4位鸡蛋进口来源国。

2012年欧盟将全面禁止传统笼养,20 1 1年是实现饲养方式逐步过渡的重要一年,这为欧盟以外的鸡蛋生产大国提供了机遇。预计2011年美国将保持鸡蛋生产增长势头,并加大对欧盟国家出口。另外,禁止笼养后,荷兰鸡蛋生产能力短期内难以较大增加,将优先扩大对欧盟国家的出口以弥补欧盟市场缺口,而可能减少对亚洲国家出口。这可能为我国、美国、墨西哥、印度等国让出部分市场。

二、国内蛋鸡生产与贸易概况

(一)国内生产情况

1、蛋鸡生产总体稳定,养殖主体体现明显的“大规模、专业化的小群体,发展特征。监测表明,2010年我国蛋鸡存栏量约14.8亿只,预计全年验收产量在1932.5万吨左右.(月均161万吨),蛋鸡生产总体稳定。与此同时,大规模蛋鸡养殖企业并没有停止扩张的步伐,如圣迪乐集团、安徽荣达等均扩大了养殖规模。总体上我国的蛋鸡养殖区域继续由“小规模、无专业的大群体向“大规模、专业化的小群体”转移,养殖总量稳步扩大,从业者素质越来越高。

2、在蛋鸡养殖的区域分布上,‘‘新养殖区”异军突起。商品鸡市场继续由经济发达的“老养殖区’’向经济欠发达的“新养殖区”转移。北方的“鸡蛋主产区,向南方的“鸡蛋主销区转移。在南方市场,本地鲜鸡蛋产量日益提高,中部的湖北、江西等省份蛋鸡养殖业迅速扩张。雨润集团和圣迪乐集团都加快了在我国中部的蛋鸡养殖业务的拓展步伐。

3、国产种鸡供给能力扩大。近年来国内从美国、欧洲进口祖代鸡大幅增加,造成国内祖代种鸡市场严重供过于求,销售价格低迷,大部分祖代场亏损。另一方面,国内自主品牌的蛋种鸡一优良的性能和适应性取得了良好的市场表现,目前国内自主培育品种有“京红”、“京粉”、农大3号和京白939等,在种鸡市场的份额达到近50%,蛋鸡行业健康发展有了国内种业技术的保障。

(二)蛋品贸易情况我国是蛋品净出口国,蛋品出口额相对较大,进口额很小。2010年1-10月出口11786.5万美元,同比增长19.4%,而去年同期则比2008年同期下降12.8%。进口120.5万美元,净出口额为11666万美元。

我国蛋品进出口品种结构比较集中。前10个月我国进口的主要为种用禽蛋,占蛋品进口总额的?84%;出口的主要为鲜鸡蛋,占蛋品出口总额的67.5%,其次是咸蛋,占13%。我国蛋品主要出口到亚洲市场,香港从大陆进口蛋品金额占到我国蛋品出口量的75%,其次是日本,占7.5%。我国禽蛋出口来源比较集中。主要省份是湖北、广东、辽宁、山东、福建等,位居前5位出口省份的蛋品出口额,占全国蛋品出口额的90%左右。其中,湖北是中国最大的出口省份,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0%以上。

三、国际蛋鸡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一)蛋鸡育种

在国际上,蛋鸡育种技术研发进展主要集中在分子育种技术方面。遗传育种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延

续性,2010在与生产、鸡蛋品质和抗病性状相关的基因和分子标记的挖掘和利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这些重要的工作中,越来越多起初应用于人、小鼠等模式生物的全基因组、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被应用到蛋鸡分子育种标记和基因的研究中,这些技术主要包括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表观遗.传学研究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等。此外,蛋鸡抗病育种工作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在鸡沙门氏菌病、马立克氏病、弯曲杆菌、禽流感及鸡寄生虫等疾病的抗病工作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入。

(二)疾病控制

发达国家蛋鸡疫病防控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1)注重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措施,通过对进入养殖场的人员、养殖场器械等严格控制和消毒,杜绝鸡舍周边其他动物,尤其是啮齿类动物进入鸡舍,同时蛋鸡饲养采取全进全出的模式;(2)对于蛋传疾病的控制,主要通过净化来控制,一般鸡群不能携带鸡毒支原体、鸡白痢沙门氏菌、鸡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淋巴白血病等蛋传疾病;’而一些难以根除的疾病,包括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马立克氏病等,需要进行疫苗的接种来控制,严格而程序化的检测和监测是扑灭、控制和根除这些疫病的根本保证;对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恒采用扑杀传染源和隔离、封锁等强力措施。2010年5月起,美国陆续报道了多起关于沙门氏菌感染的疫情报告,因此,由动物疫病引发的人类公共卫生问题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三)蛋鸡营养

在发达国家,随着家禽品种选育不断取得新进展,蛋鸡的生产性能也得到极大提高,其基础代谢、维持需要和生产需要也随着品种选育不断进步而变化,在参照国家统一标准的基础上,每个商业化品种、甚至每个养殖场,都有专门的饲养标准。一些饲料数据得到进一步更新,如更新DDGS数据、亚麻籽粉的营养成分首次列入美国Feedstuffs饲料成分分析表。围绕保障蛋鸡健康、改善鸡蛋品质和生物安全等方面,主要集中开展营养与免疫研究、营养与代谢病研究、特殊营养成分蓄积转移规律研究、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安全限量研究、饲料抗营养因子研究、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的有效性研究和植物提取饲料添加剂有效性研究等。由于经济基础雄厚,国外在不断完善蛋鸡的营养需要标准、改进营养价值评定技术、不断开发饲料配制新技术和深入研究营养调控技术的基础上,注重科技集成和规模化验证示范,强调环保型饲料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为了充分发挥蛋鸡的生产潜力,有效利用饲料原料,节约粮食资源,国际上对蛋鸡营养需要的研究不断深入。

(四)蛋鸡生产与环境控制技术

随着欧盟动物福利法实施日期的临近,欧美各国的动物科学、畜禽环境工程、动物福利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都在积极探索畜禽福利化养殖模式创新与畜禽健康环境评价等。蛋鸡的环境行为与养殖设施装备配置、蛋鸡健康与养殖模式研究等取得新的进展。在荷兰建成全新福利养殖模式的新型蛋鸡场于2010年4月投产,在全舍饲栖架养殖模式下,蛋鸡的只年产蛋量可以达N300枚,窝外蛋的比例已下降到O.5%以下,蛋鸡全程死淘率在5%以下。舍内利用人工草坪替代垫料技术,大幅度改善了舍内空气环境质量。多种替代传统笼养的养殖系统已经产业化,为2012年实施非传统笼养的福利法要求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

针对蛋鸡生产的气体排放规律与减排技术研究,欧盟等发达国家开展了不同区域和不同养殖模式的蛋鸡生产现场全程测试,取得了大量的鸡舍气体排放特性的基础数据,并进行了有害气体在舍内外传播规律的模型与CFD模拟研究。国际农业工程学会畜禽环境分会正在组织多国专家联合开展有关测试方法、鸡舍通风系统的影响、排放与传

1、播模型、鸡舍排放标准评估等方面的系列综述性论文的整理与编辑出版工作。

(五)鸡蛋加工与分级技术

目前,I~#1-的鸡蛋分级主要以大小和新鲜度(重量)为衡量指标,按照美国农业部(USDA)制定的鸡蛋品质分级标准将食用鲜蛋按哈氏单位值进行分级。分级标准的实现需要依据成熟的检测方法和设备。在国际上,鸡蛋分级都是采用较先进的一整套自动化禽蛋采集设备和鲜壳蛋处理系统,禽蛋产出后落入输运带,送至验蛋机,剔除破壳蛋,进入洗蛋机自动清洗,再送向禽蛋处理机,可自动涂

膜、干燥等,最后进入选蛋机进行自动检数、分级和包装。

四、国内蛋鸡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一)蛋鸡育种

国内蛋鸡育种工作紧跟国际前沿,国际蛋鸡育种的先进技术对我国蛋鸡育种工作有明显带动作用,同时国内蛋鸡育种技术的研发也推动着国际蛋鸡育种技术的进步。蛋鸡分子育种技术的研发和利用是2010国内蛋鸡育种工作的亮点。与国际育种工作类似,国内蛋鸡育种专家利用全基因组技术、表观遗传学技术、第二代大规模测序技术等找到了大量与蛋鸡生产、品质、繁殖及疾病相关的基因和分子标记。2010年1月,中国农业大学完成的“鸡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及其育种应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在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的推动下,蛋鸡分子育种技术已经从研究阶段进入应用阶段,我国蛋鸡育种工作者结合分子育种技术培育成、的“新杨白壳”和“新杨绿壳”蛋鸡配套系本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

(二)蛋鸡疾病

根据我国2010年蛋鸡疾病的流行特点,我国学者建立了蛋鸡主要传染病的快速诊断技术,如鉴定H5亚型禽流感病毒变异株的多重RT-PCR方法、基于TaqMan探针的区分鸡新城疫病毒强弱毒株感染的实时定量RT-PCR方法;开展了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等病原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分析病原变异和免疫失败的原因;采用反向遗传技术研制出基因VII型新城疫疫苗,进行了禽流感疫苗细胞化培养方法的研究;通过在全国大多数地区进行的禽白血病调查,基本弄清了该病的流行状况,制定出相应的净化措施,使得该病的感染率显著下降;初步建立蛋鸡场细菌菌种库及细菌耐药性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库,制定出蛋鸡场用药规范和消毒规范,可以成为提高我国蛋鸡场生物安全的关键措施而加以推广。

(三)蛋鸡营养

近年来,在蛋鸡的饲养标准研究、营养价值评价技术研究、无公害饲料添加剂研究、鸡蛋品质调控技术研究、饲料毒素及有害化学成分消减技术研究、饲料抗营养因子钝化技术研究等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预混技术、植酸酶技术、微生态制剂、理想氨基酸模式等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实际生产,为稳定蛋鸡产业发展和改善鸡蛋品质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蛋鸡营养需要参数与饲料营养价值数据库不断完善;完善了我国种鸡新品种和不同养殖条件下的营养需要参数。此外我国.已经逐步重视开展营养抗病技术研究,并取得了显著阶段成果。

(四)蛋鸡生产与环境控制技术

在蛋鸡健康养殖模式研究方面,开展了以我国地方品种为主的蛋鸡行为与栖架等装置关系的研究,为蛋鸡栖架系统的设计参数取值提高了依据。研究观测了多种地方品种蛋鸡的生态养殖模式。在传统蛋鸡笼改进、蛋种鸡本交笼设计与试验方面也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在监测蛋鸡个体生产性能的智能鸡笼开发方面取得了突破。在北方地区的地下和半地下鸡舍的设计与运行实验等方面也进行了多种模式的试验研究,在河北等地建立了较好的试验研究基地。

针对蛋鸡场粪污处理与利用技术研究方面,开展了全国不同地区和不同养殖模式的蛋鸡粪便处理技术的调研并组织了现场技术交流与研讨。通过调研研讨,提出了蛋鸡场粪污处理与利用技术研究开发的重点方向和重点技术内容,为十二五较好解决蛋鸡场粪污环境治理问题提供了技术途径。

(五)鸡蛋加工与分级技术

在鸡蛋加工方面,2010年国内科研人员发明了系列禽蛋制品加工、检测设备和技术,其中许多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推广应用前景广阔。目前国产禽蛋清洗分级加工处理设备种类在逐步提高,改变了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其次,鸡蛋中药物残留的检测技术在不断完善提高,我国畜禽饲料中滥用抗生素、化学合成药物、砷制剂等生长促进剂的现象比较普遍,药物残留已成为我国鸡蛋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之一。2010年又陆续形成和建立了有毒有害成分的检测技术。

如何构建航空物流产业体系 篇6

关键词:物流产业;航空物流;产业体系;构建策略

与传统的陆地物流和船舶物流相比,航空物流是产业经济全新的增长点,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际贸易日渐频繁,国内经济持续推进,为航空物流产业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其中,最直接的需求来源于特殊产品的需求旺盛,如精密仪器、鲜活产品、贵重物品、紧急货物等。由于我国整体的物流产业体系尚未完善,对于航空物流产业体系的建设也存在大量短板,可以通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航空物流运输的先进经验,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航空物流产业体系。

一、航空物流产业体系概述

简单地说,航空物流产业体系就是指以机场及附近区域为基础,以航空运输为主要形式,结合多种运输配合实现的物流服务运作机制。理论上说,航空物流产业体系具有短时间内辐射全球的能力,是一种高端的物流手段,这其中不仅仅包括了速度优势,还包括相应地物流服务和产业链系统。

结合国内航空物流产业体系建设需求来说,主要是满足货物的航空运输需求,并融入到某一类产品供应链管理需求系统中。所以,航空物理绝不是简单地通过飞机运输,而是一个依附于航空运输的综合性整体,其构成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基础层。即航空物流的硬件基础设施,也成为航空物流产业网络系统。除了机场建设之外,还包括服务于航空物流的专门运输线路、机场辅助设施、通讯系统、仓储空间等。由于航空物流要实现与世界范围内的协调,所以大部分内容都是通过政府投资建设的,并由政府主导进行管理,在现阶段,则表现为依赖于民航系统展开基本保障建设。

第二,业务层。即展开航空物流市场业务操作的部分,由具体的航空物流企业构成,它所实现的是经营行为,也是整个航空物流产业系统的组成核心,如德邦、顺风等物流公司涉足的航空业务。

第三,管理层。无论是国内航空还是国际航空,物流运营的过程中都需要大量的配合,尤其是在机场、仓库、运输等方面打配合,不仅要符合商业策略,还要满足不同地区的法律法规,这需要相当多的部门进行协调。所以管理层的参与者也比较复杂,包括政府部门、业务层在内的机构,共同承担着指导、调控、管理等功能。

二、航空物流产业主要问题

(一)航空物流人才匮乏

我国航空物流行业正处于起步阶段,航空物流需要大批具有专业技能的物流技术人员才能应对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航空物流业需要的人才是既懂得物流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必不可少的法律知识及沟通技巧。

(二)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存在矛盾

在机场管理体制方面,对于机场的定位、机场的管理方式以及航空物流运营模式还无法完全适应快速发展的货运需求。与此同时,机场与航空货物运输企业利益交错,间接地影响着我国航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三)硬件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我国航空物流基础设施与国外同类公司相比货物运输运力不足,难以适应物流需求迅速增长的形式。与我国巨大的消费市场相比,无论是机场数量还是依靠轮辐式覆盖全国的各个网点数量都远远无法满足如今发展迅猛的市场。

三、构建我国航空物流产业体系的策略

结合我国航空物流产业发展现状来说,主要依赖于传统的民航运行机制,然而物流运输与航空客服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不适合长远性发展。通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对航空物流产业发展的经验,与自身现实需求相结合,从而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航空物流产业体系,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发展模式。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主要的发达国家对航空物流都采取了放松监管、加大扶持的政策,主要目的是打破长期以来的铁路、公路运输垄断,实现物流产业各方面的均衡发展。例如美国就引进了私人投资,加速航空物流产业的市场化进程,刺激市场竞争机制形成。

关于国内航空物流产业体系的构建,主要取决于政府和企业两个主体,这其中政府是主要的政策、资金和管理供应方,政府的态度决定了航空物流产业的走势,而企业则是扮演者最主要、最积极的角色,包括基础建设、产业推动和市场秩序维护,在政府许可的范围内,遵循相关物流产业法律,促进公平、公开、公正、统一有序的航空物流市场。

具体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升航空运输企业的专业性

航空运输企业是实现航空物流的关键,目前我国的航空物流并不集中也不专业,大多由临时性的航班构成,或利用客货混搭的形式展开。而国际上著名的航空公司,都实现了客货分离,建立专门的货运航空企业,并根据相关的需求,建立专业性较强的服务体系。

我国目前仍然处于航空活跃的初级发展阶段,主要任务是提升自我的专业性,从改善基础设施入手,不断地完善货运代理、航线设计、通关程序等,并与目的地深度合作,构建无缝转运体系,尽量压缩成本。

(二)增强物流产业企业的规范性

我国在物流产业方面的法律政策明显存在缺陷,以国际货运代理业务而言,目前并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管理,而是有外经贸部门代管。同时,国内的物流代理渠道也缺乏统一性,快递业与邮政主管部门在市场化过程中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大部分民营企业具有良好的市场经营模式,但却没有相对应地优势政策渠道。

从制度改革入手,增加物流产业企业的规范性,实现全国统一标准,满足航空物流的协调性,是我国航空物流运输产业体系建设的基础。例如,允许民航快递公司购买飞机、航线,拥有专属、专营的舱位和仓库,开放航空管制等。尤其是针对全球性的航空物流业务代理,应该重点扶持大型物流中介代理机构,实现资金、设施、人才等方面的投入扩大,提升中国在国际航空物流领域的竞争力。

(三)加快第三方物流的整合分化

从国际市场来看,货运代理是实现航空运输的主要中介渠道,在国外已经形成了专业的代理公司和市场。而国内则主要是小规模的企业代理业务,渠道的临时性很明显,变数较大,随着航空物流需求量的提升,这种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因此,应该加速第三方物理的整合风化,给予中介机构相应的地位和法律认证。例如,由政府牵头组建航空物流中介机构审评机制,加上市场竞争淘汰,提升大量的中小货运代理企业水平,实现物流、代理、航运、仓储等方面工作的分离,并借助互联网技术,形成一个紧密配合的整体。

四、结束语

可以预见,随着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贸易关系日渐密切,电子商务产业不断发展,必然会带动航空物流产业的高速发展,作为物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航空物流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积极构建相应地产业体系,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参考文献:

[1]秦岩,马天山,吴群琪.构建我国航空物流体系的设想[J].综合运输,2006,03:41-43.

[2]曹允春,董磊.郑州航空港区临空高科技产业体系的构建研究[J].交通与运输(学术版),2011,01:140-144.

[3]申斯.构建我国物流产业指标体系的思考[J].价格月刊,2014,01:40-43.

[4]阳旭.天津航空产业培训体系构建研究[J].空运商务,2009,14:46-48.

产业结构体系 篇7

关键词:梯度,中心-外围,集聚,产业经济

一、引言

世界各地经济的发展都是不平衡的,而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典型的“中心-外围”的结构特征。尽管改革开放已30多年,但我国东西部地区差异仍表现突出,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也越来越迫切。由于历史分工以及政府的作用,各地区的经济各有侧重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生产要素和生产力的集聚,围绕这一集聚的中心,在区域外衍生出一批与集聚中心产业所配套的外围产业。而纵观世界各地产业转移的规律,必然会在当初的外围区域演变出“外围中的集聚”,文章顺着如此的发展逻辑,演化出“中心-次外围-外围-......”,也即文中将要论述的“I级中心外围-II级中心外围-III级中心外围-......”的阶梯状的经济递次发展模式。再将如此众多的“中心-外围”连接在一起,就构建出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中心-外围”网络体系结构,反映出各“中心-外围”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两极存在,构成了一个统一的、动态的区域经济发展体系。

二、梯度“中心-外围”网络体系的演化逻辑

由经济增长的非均衡性可知,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取决于某一地产业结构的集聚水平,并且随着集聚水平的提高区域产业经济结构水平越高。某一地区产业经济的集聚发展,形成该地区产业发展的“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发展程度的进一步深化,会出现阻碍该地产业经济继续发展的各种“阈”,例如生产要素资源的限制、不相匹配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等。资本的逐利性必然寻求更加适宜的地方,围绕该“中心”地区将迎来发展时机,一方面中心集聚区经济发展的扩散效应和辐射效应会带动中心地区外围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心地区的外围从一开始就发展为中心集聚经济地区产业发展服务的配套产业。通过双向机制作用,形成“中心集聚-外围配套”的产业发展模式,本文将其称为“I级中心外围”区域结构。“I级中心外围”区域结构的产业发展存在着梯度差异,相比于中心区的外围经济区域,中心集聚区一般处于产业结构的更高阶段。但也并非都如此,如果“I级中心外围”区域结构表现的是“制造业中心-服务业外围”,则从产业结构角度来说外围地区高于中心地区。

对于“I级中心外围”区域结构的外围地区来说,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提高同样受到自身“阈值”的种种限制,进而必须借助以初始外围为中心的次一级外围地区的配套产业支持,这样便形成了次一级的中心外围结构,文中将其称为“II级中心外围”结构区域。也可以认为由初始的集聚中心,发展到另一级的集聚中心,即沿着“集聚--次集聚--......”的演化模式。很明显,围绕着一个“I级中心外围”结构区域必然产生不止一个的“II级中心外围”结构区域,这样所形成的结构类似于增长极和点轴发展的布局模式。通过各级中心外围的相互连接、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经济发展结构系统,从而有效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以此类推,围绕着“II级中心外围”结构区域会衍生出众多“III级中心外围”结构区域......在每一层级的同一横截面,通过彼此的竞争合作再连接在一起,便会形成网络的模式,进而形成本文所论述的统一的、动态的梯度“中心-外围”层及分布格局的网络体系。如图所示:

在这一网络体系中,每一区域所处的位置并不是固定的,而是一个动态的演进发展过程综合体,是随着时间推移和经济发展而变化着的,梯度体系说明每一“中心-外围”层级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层次的多样性与不平等性。在生产力各要素分布相对固定的各地区而言,经济结构发展的产业布局在某种程度上比较稳定,由此推出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网络体系分布格局是相对稳定的,但是一种在动态演化中的一种相对稳定,绝对的固化模式并不存在。

三、政府与梯度“中心-外围”网络体系的构建

通过前文对梯度“中心-外围”网络体系的构建以及演化逻辑的推演,其中不足是缺少对政府作用机制的分析。首先,依靠政府力量消除各自所辖区域内部的体制性障碍,使其向统一的区域市场转型。消除过去行政计划、命令等造成的国民经济分割,实现资源更加优化的配置方式。其次,由于各区域在产业布局发展的选择上各自为政,重复布点严重,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加剧。这严重违背了本文所分析的梯度“中心-外围”网络体系结构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更加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再次,由于行政区划的存在,导致同一的市场体系被割裂,各行政区的产业趋同化,公共基础设施难以实现有效的利用。针对此需要政府运用行政手段解决这一分割市场的行为。最后,实现区域经济梯度“中心-外围”网络体系发展模式需要政府把企业作为主体,让企业成为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载体,梯度“中心-外围”网络体系经济发展结构的形成是以企业集群集聚而发生的,让企业自发集聚在生产要素丰富密集的区域形成中心,通过辐射发展周边的外围,再通过产业结构的整体提升使得“中心外围”发生梯度现象。

四、市场与梯度“中心-外围”网络体系的构建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中心-外围”网络体系的构建也离不开市场作用机制的发挥。通过政府与市场双方的支撑作用,构建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中心-外围”网络体系,再经由梯度“中心-外围”经济结构自身向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方向演进,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而且这种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也将呈现出类似“I级中心外围-II级中心外围-III级中心外围-......”的模式,即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模式也将表现出“I级-II级-III级-......”这样递次发展的逻辑。最后经过多个同样模式的交叉连接,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就会形成网状连接网状发展的格局,随着时间推移,经济发展必将使得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模式按照“......-III级-II级-I级”来进行,一步一步实现全社会的产业结构升级。

五、小结

本文在对以往有关集聚理论和中心-外围理论基础上进行逻辑推演,设想出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中心-外围”网络体系框架。从政府与市场角度研究如何围绕这一框架体系实现更高层次的集聚和中心-外围的扩展,从横纵两个方向发挥政府与市场的积极作用,使得梯度“中心-外围”网络体系的覆盖延伸面更深更广,以此推动经济的发展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通过梯度“中心-外围”网络体系的构建,对于不平衡发展的各区域最终通过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共同提升来实现基于各区域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产业经济结构向高层次演进与转型。

参考文献

[1]MAR SHALL,A.Principles of Economics[M].London:Macmillan,1890.

[2]WEBER,A.The theory of The Location of Industries(1909)[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London,1965.

[3]Krugman,P.Geography and Trade[M].MIT Press,1991.

[4]Friedman M.&Florida R.The Geographic Sources of Innovation:Technological Infrastructure and Product Innov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Annals of American Geographer,1994.

[5]金煜,陈钊,陆铭.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J].经济研究,2006,04:79-89.

[6]杨向阳,高觉民,童馨乐.关于服务业集聚研究的若干思考[J].财贸经济,2009,02:121-125.

[7]胡晨光,程惠芳,陈春根.产业集聚的集聚动力: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学家,2011,06:93-101.

[8]Krugman.P.History versus expectations:A Comment[J].Q 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6.

[9]何伟.新经济地理学研究文献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4,07:100-105.

[10]安虎森,李锦.适度的“政策梯度”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选项--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循环累积因果聚集机制的探讨[J].学术月刊,2010,01:73-79.

[11]刘志彪.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再思考--兼论促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政策与手段[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37-46.

产业结构体系 篇8

中国经济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时期, 以往靠传统制造业支撑起来的“世界工厂”发展模式遇到了瓶颈, 无法支撑经济的进一步腾飞, 因此“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调节产业结构”已经成为了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2005年12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随即发布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进一步指明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原则、方向和重点, 此次战略方针与政策的明确意义深远, 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作奠定基础, 有助于继续保持经济稳定的增长势头。影响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非常多, 金融便是其中关键的制度要素之一, 本文正是从金融体系的角度出发, 研究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分别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效果。

二、研究回顾

国内外的研究最先都将研究重点放在金融对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 较少关注到产业发展的层面;直至20世纪中期, 国外学者逐渐开始着眼于金融对产业及其结构发展的影响, 从中观层面来分析金融如何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 而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则起步更晚。比如Patr ick (1966) 认为金融发展相对于经济发展属于附属关系, 金融结构通过各种金融服务提供更多的融资和风险分担渠道, 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结构的转变;Beck和Levine (2002) 则得到了相反的结果, 他们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作用不大;随后Carlyn和Mayor (2003) 得到了较为折中的结论, 认为金融结构需要发展到一定水平后, 从而通过信息披露作用, 影响一国的产业结构。Binh、Park和Shin (2005) 则在Carlyn和Mayor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发现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国家的高新科技部门和企业发展要比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的国家更快, 证明了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相对于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而言, 更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国内学者是到了20世纪末, 才较早由刘世锦 (1996) 开始关注我国金融与产业之间的关系, 他的研究结果认为金融体系的发展是服务于产业的发展, 目的是为了促进产业更好的发展。伍海华、张旭 (2002) 的研究则认为, 金融体系的发展会带动储蓄和投资活动, 并由此通过改变资金流量结构、资金存量结构以及生产要素分配结构来最终改变了产业结构, 概括出了两者的影响路径。江曙霞、严玉华 (2006) 的研究同样认为, 金融结构体系的良好运转, 可以调整产业间的资金配置方式结构, 通过提高了储蓄投资的转化效率从而实现资金更优化的配置, 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促进作用。杨德勇、董左卉子 (2007) 则从资本市场的视角出发, 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资本市场融资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系, 其结果表明资本市场规模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存在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曾国平、王燕飞 (2007) 同样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 发现金融发展对于产业的不同结构存在着差异化的影响, 第一产业受到的影响较为明显, 但是第二、三产业并没有受到金融发展的显著影响。马智利、周翔宇 (2008) 同样是研究了金融发展对不同产业结构的影响, 结果表明金融相关率与金融市场化率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是促进了非农产业的发展, 此外两个金融制度因素当中, 金融市场化率比金融相关率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更大。姚德文 (2012)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银行贷款率与第三产业比重之间不具有长期均衡关系, 而股票融资与第三产业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纵观全球的金融体系发展历史, 不同国家金融体系的发展进程和特点有所差异, 其金融体系的差别主要表现在金融市场和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所发挥的作用程度大小。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众多经济学家对金融体系结构划分的思路都趋向一致。“二元结构”的金融体系实质即是间接金融市场和直接金融市场的划分:间接金融市场是指以银行和非银行机构等作为信用中介而进行融资的市场, 再由银行等金融机构把资金借贷给资金需求者;相对地, 直接金融市场则是指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双方直接进行融资交易而形成的市场, 该市场上的一般交易方式为资金需求者发行债务凭证或所有权凭证, 资金供给者作为投资者出资购买这些凭证, 从而直接完成了资金从供给者到需求者手中的转移。

金融体系的“二元结构”对应着不同的特点和优劣势, 因此对产业结构也有着不一样的适应性。两种金融结构体系最明显的差别就是在信息处理上, 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在减轻信息不对称上具有规模效益;而市场金融在创新型和信息量相对较少的产业融资上更为有效。在经济发展的初期, 产业结构以较低级的农业和传统工业为主时, 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在信息的处理上更有优势;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 第三产业以及高科技的新兴产业发展蓬勃时, 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则更加有效。

经济学家对于两种金融体系孰优孰劣的纷争由来已久。在支持银行主导型的研究当中, 学者们主要强调银行可以比市场更有效率地为发展提供资金, 特别是在国有银行占主体的情况下, 可以克服市场失灵问题并且对储蓄实施战略性配置。另一方面, 支持市场主导型的学者们则认为市场型金融体系在风险分散、价值识别和支持创新等方面有着银行主导型体系无法比拟的优势。

本文认为对于“二元结构”的纷争都是侧重于不同的特点和功能, 难以在理论上达成一致, 而应该更多地从金融结构体系的适应性方面入手, 对于不同的经济体去辨别出相适应能够更加促进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模式。因此本文从金融市场体系的“二元制度”出发, 来比较银行主导型、市场主导型金融制度分别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系。

三、中国“二元结构”金融体系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在指标选择方面, 对于被解释变量, 本文定义产业结构优化率ISR (即第三产业的产值与当地GDP之间的比率, ISR=GDP3) 和产业机构升级率ISU (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的比率, ISU=GDP3/GDP2) 来表现产业结构的调整状况。对于解释变量, 为了满足从二元结构出发研究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影响的目标, 本文直接针对不同金融结构体系的深化指标 (表示为不同金融结构配置资金的规模与GDP的比值) 来进行研究, 具体包括银行金融深化率BANK (BANK=银行中长期贷款余额/GDP) 和股票金融深化率STOCK (STOCK=股票筹资额/GDP) , 分别刻画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的金融制度。此外, 本文同时定义资本市场融资率CR (CR=BANK+STOCK) 来描述整体的资本市场规模, 以反映资本市场融资额对当年GDP增加值的贡献。

借鉴于“先整体, 后部分”的数学思想, 本文先整体研究我国资本市场融资规模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然后再分别研究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的金融制度下, 是否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促进作用。此部分采用1990年至2012年的数据进行研究,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下:

考虑到数据波动性等原因, 为使数据波动相对平稳, 因此在下文的检验过程当中对所有指标均取自然对数进行分析。

(二) 单位根与协整检验

首先对于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 单位根检验的结果显示所有变量的水平序列均接受原假设为非平稳时间序列, 而经一阶差分后Δln ISR、Δln ISU、Δln BANK、Δln STOCK、和Δln CR都为平稳序列, 因此它们是一阶单整的, 变量之间可能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符合协整检验的条件。

同样按照总分的思路, 首先来看产业结构优化率、升级率与资本市场率之间的协整检验:ln ISR与ln CR的协整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优化率与资本市场融资率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ln ISU与ln CR的协整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率与资本市场融资率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

其次来看产业结构优化率、升级率与银行金融深化率之间的协整检验:ln ISR与ln BANK的检验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优化率与银行金融深化率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ln ISU与ln BANK的检验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优化率与银行金融深化率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

最后来看产业结构优化率、升级率与股票金融深化率之间的协整检验:ln ISR与ln STOCK的协整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优化率与股票金融深化率之间具有长期的关系;ln ISU与ln STOCK的协整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率与股票金融深化率之间具有长期的协整关系。

综合上述结果, 产业结构优化率ISR与产业结构升级率ISU与银行金融深化率BANK不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两者与股票配置比率STOCK都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而当采用资本市场融资率来综合银行金融深化率与股票金融深化率, 产业结构优化率ISR与产业结构升级率ISU依然与资本市场融资率CR不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由此可以看出, 在资本结构当中,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更多是受到股票市场而非银行的影响, 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才是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因素。

(四) Granger因果检验

对产业结构优化率ln ISR与资本市场融资率ln CR两个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 结果表明资本市场融资率是产业结构优化率的格兰杰原因;但反过来不存在。而产业结构升级率ln ISU与ln CR的Gr 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资本市场融资率是产业结构升级率的格兰杰原因;但反过来不存在。

对产业结构优化率ln ISR与银行金融深化率ln BANK两个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 结果表明银行金融深化率是产业结构优化率ISR的格兰杰原因, 反过来倒不成立。而产业结构升级率ln ISU与ln BANK的Gr 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银行金融深化率是产业结构升级率的格兰杰原因;但反过来不存在。

对结构优化率ln ISR与股票金融深化率ln STOCK两个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 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优化率ln ISR是股票金融深化率ln STOCK的格兰杰原因, 反过来倒不成立。而产业结构升级率ln ISU与ln STOCK的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率是股票金融深化率的格兰杰原因;但反过来不存在。

*、**和***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综合上述结果, 变量之间都不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 其中资本市场融资率与银行金融深化率是产业结构优化率及产业结构升级率的Granger原因, 但产业结构优化率及产业结构升级率则是股票金融深化率的Granger原因。这表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受到银行以及股票市场影响的方向有所不同, 也即银行主导型以及市场主导型的金融制度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互相作用方向有所不同。

摘要:文章基于“二元结构”的金融体系的不同特点, 研究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和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对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不同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的金融结构当中,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更多是受到股票市场而非银行的影响, 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才是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因素, 另外银行主导型以及市场主导型的金融制度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方向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二元结构,银行主导型,市场主导型,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Patrick.H.T.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Undeveloped Countries[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1966.

[2]Beck, Thorsten, and Levine, Ross, Industry growth and capital allocation:does having a market-orbank-based system matter?[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64, 2002.

[3]Carlin&Mayer, Financial investment, and growth[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3 (69) :191-226.

[4]Binh, Park and Shin,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growth:A direct evidence from OECD countries”, http://www.fma.org/Siena/Papers/560496.pdf.

[5]刘世锦.要为产业升级和发展创造有利的金融环境[J].上海金融, 1996 (4) .

[6]伍海华, 张旭.经济增长.产业结构.金融发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2 (5) :11-16.

[7]江曙霞, 严玉华.中国GDP结构升级和金融结构转变的协调性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6 (1) .

[8]杨德勇, 董左卉子.资本市场发展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7 (5) :45-50.

[9]曾国平, 王燕飞.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J].财贸经济, 2007 (8) :12-20.

[10]马智利, 周翔宇.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实证研究[J].上海金融, 2008 (2) :18-21.

节能结构体系综述 篇9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建筑物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耗能占全球总能耗的25%~30%,因此,建筑节能在全球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中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约20亿m2,几乎超过了所有发达国家年建筑面积的总和,而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发展节能建筑是我国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的重大国策。

建筑节能技术包括:节能材料、节能工艺、节能设备和节能方法。现已重点推广应用了外墙外保温隔热、屋面保温隔热及节能门窗等多项技术。但这些技术多是建筑材料、施工工艺及建筑设备的开发利用,而节能的建筑结构应用较少。故研发节能环保、安全性好、施工快捷的节能建筑体系尤为重要。结构节能是建筑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构本身的能源消耗和耐久性等都会影响到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能源利用效率。本文对国内外节能结构体系进行了阐述。

1 国外节能结构体系

为了保护土地资源,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世界各国都在研制节能建筑体系,国外较成熟的保温结构体系有Rastra结构体系、CBCF复合建筑体系、加拿大AAB建筑体系和美国瑞狄建筑体系等。

1.1 Rastra结构体系

20世纪70年代该体系由RASTRA公司开发。该体系是由聚苯乙烯、水泥、添加剂和水制成的隔热吸声的水泥聚苯乙烯空心板构件,经粘合组装成墙体,其内部竖向、水平相互贯通的孔槽浇灌混凝土或穿插钢筋后再浇注混凝土,在墙内形成刚性骨架。近10多年在美国和加拿大被采用,在韩国和日本也有应用,取得了较好的节能与环保效果,但存在运输不便、易破损等问题。

1.2 CBCF复合建筑体系

这种体系是由薄壁型钢和EPS轻集料混凝土浇注而成的板式结构,它可以作为大型墙板和楼板供给工地,也可以在工厂组成盒子构件运往工地,按模数体系建造2层建筑,并有多种组合方案。其工业化程度高,但现场吊装困难,建筑造价很高,适用范围有限,不适合我国国情。

2 国内节能结构体系

2.1 免拆保温墙模复合剪力墙结构体系

免拆保温墙模复合剪力墙结构体系为一种新型保温承重结构体系。该体系由太原理工大学提出,是以保温材料、胶结材料(水泥)和外加剂为原料,经过模具压制而成的中型空心砌块,墙模中矩形截面孔洞中浇筑混凝土后,墙模与混凝土组成复合剪力墙结构体系[1]。主要用于小高层及高层民用建筑。

该体系特点是用具有一定强度和良好保温性能的轻骨料混凝土,采用一次振压成型、一次脱模的工艺制备墙模,墙模孔洞中灌注的钢筋混凝土与免拆墙模结合紧密,共同承重。考虑了内外墙功能不同(外墙以保温为主,内墙以隔声为主),选用不同配比的原材料和不同厚度的轻骨料混凝土作为墙模材料。外墙承重性能与传统剪力墙相当,而内承重墙由于提高了免拆墙模的强度和密度,承重性能较传统剪力墙提高,稳定性也更好。该结构属于带缝剪力墙,类似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中设置数条竖向缝,增加结构的变形和耗能,是一种有刚有柔的良好抗震建筑体系。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形式由剪切型变为弯曲型,较普通剪力墙而言,刚度降低,延性增加,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但是施工工艺比较特殊和复杂,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由于墙模开裂而引起浇筑混凝土时墙体局部倒塌,从而造成损失。

2.2 现浇钢筋混凝土网格剪力墙承重体系

该结构体系是2001年北京市建委和规委批准立项开发的科研项目。2003年通过了北京市组织的技术鉴定,2004年编制了北京市地方标准。2008年通过了保温砌模生产设备升级换代的建设行业科技成果评估,实现了保温砌模的规模化生产能力,为该项新型结构体系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该体系的保温砌筑模板采用聚苯颗粒混凝土(保温小空心砌筑模块),将模块对孔错缝砌筑成现浇墙体模板,砌成的墙体模板在内部形成垂直孔和水平孔的矩形网格,插入钢筋绑扎,然后在墙顶槽孔内灌注自密实免振混凝土,形成承重的网格式剪力墙。保温砌模现浇承重墙体系适用于多层或中高层住宅工程。

该体系的特点是砌筑墙体模板整体稳定性好,施工工艺简单,不需要任何支撑结构就能满足现场连续浇筑混凝土,做到不跑模、不漏浆。经试验研究,该体系适用于9层及以下建筑。

2.3 DP建筑模网体系

DP建筑模网墙体系技术引进于法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逐渐广泛应用于欧洲。大连华成帝枇建筑模网有限公司1997年引进该项技术并进行了继续开发。DP建筑模网体系由钢筋网、竖向加劲肋、水平折钩拉筋连接形成空间网架结构,内浇不振捣的自密实混凝土。该体系适用于大开间薄壁剪力墙结构和异型剪力墙结构体系。

该体系具有良好的抗剪强度、延性、抗震性,模网采用机械化施工,浇筑混凝土无需支模、拆模,降低造价。但混凝土板内钢材不是按结构要求设置,受力不明确。DP体系属于混凝土板墙结构。即使按剪力墙的要求改造墙板内钢材的设置,仍属于剪力墙外保温体系。

2.4 CL结构体系

CL结构体系由石家庄晶达建筑体系有限公司于1994年建设部立项后,在全国众多专家协助下历经数载研发且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自保温体系。2002年12月,建设部鉴定其综合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经1999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完成的7层楼模型1/2拟动力试验及2003年清华大学完成的复合剪力墙极限承载试验表明,该体系具有足够的可靠度。2007年11月被列为国家发改委第10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项目,并进入河北省节约能源“十一五”专项规划中。CL结构体系是由钢丝网夹芯(聚苯保温材料)混凝土复合墙作为外围承重墙或分户墙,钢筋混凝土异形柱作为内部竖向承重的一种带边框的剪力墙体系。该体系墙板和楼板的交接处应设置圈梁。目前该体系已形成了抗震性能、理论分析、设计计算方法、技术经济指标、施工与验收等一套完整的技术理论和使用规程。可满足12层及以下小高层住宅和多层办公工程需要,其建筑施工分为墙板工厂化预制和施工现场浇注,实现了建筑工厂化、施工速度快、效率高的目的。

其核心构件CL墙体发挥受力和保温的双重作用。主要用于建筑物的外墙、楼(电)梯间墙、分户墙等有保温及隔声要求部位的墙体。该体系以剪切变形为主,属于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较均匀的结构,地震力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结构在地震力作用下,水平力主要由墙体承担,竖向力由墙体和异形柱共同承担。CL结构体系实用设计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如复合墙板是否设置边框,边框断面面积、边框配筋率等对试件的变形、刚度及强度都有很大影响;对于装配整体式复合墙板,应如何设置墙板的实际边界条件,以使结构在获得较高承载力的同时满足整体性和延性的要求。

2.5 密肋壁板结构体系

密肋壁板轻框结构体系研究始于1990年。该课题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工程新技术研究所主持并完成。该课题于2000年12月通过国家建设部鉴定,并获2项国家专利。2002年国家建设部将该成果列入国家重点推广计划。密肋壁板结构体系主要由预制密肋复合墙板与隐型外框及楼盖现浇而成。外框柱(连接柱)和暗梁形成的隐型框架连接,约束着密肋复合墙板,形成密肋复合墙体,成为密肋壁板结构的主要受力构件。其中,密肋复合墙板是以截面及配筋较小的混凝土框格为骨架,内嵌以炉渣、粉煤灰等工业废料为主要原料的加气硅酸盐砌块预制而成。该体系可用于多层及中高层建筑。

该体系中复合墙板不仅起围护、分隔空间和保温作用,且与隐型框架一起承担结构的竖向及水平荷载。一方面,墙板中砌块与肋格共同工作,砌块受肋格的约束,密肋又受块体的反约束,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受力,充分发挥各自功能;另一方面,墙板与隐型框架整浇为一体,形成具有共同工作性能的增强复合墙体[2]。其承力体系的3部分构件:砌块、肋格及外框能够在小震、中震及大震作用下依次发挥主要作用,分阶段释放地震能量,具有多道抗震防线,是一种基于结构地震反应控制技术的新型耗能结构体系。但对其真实结构的计算分析非常困难,按照等效原理建立的结构计算方法以及结构构造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其施工不够简单。

2.6 WZ结构体系

WZ体系是用WZ板材构建的组合网架夹心剪力墙节能住宅建筑体系,是青岛理工大学研发的一种新型墙板和节能住宅建筑体系。其中WZ板是把小高度平面钢筋网架的2层弦杆浇注在2层混凝土板内,构成钢筋-混凝土组合网架,在组合网架混凝土板之间填充保温芯板。用WZ板做剪力墙,组成网架夹心剪力墙,简称WZ剪力墙。WZ体系适用于地震区和非地震区的低层、多层和高层住宅。

WZ体系住宅生产的技术含量高,工业化水平高,生产效率高,施工文明,质量可靠。WZ剪力墙厚度比传统的剪力墙加外保温总厚薄25%~30%。WZ剪力墙不仅应用于外墙,还用于内墙剪力墙。一般120 m2以下通常设计的的户型,可只在外墙、分户墙、卫生间墙及楼梯、电梯井采用WZ剪力墙,其余房间分割采用轻质隔墙灵活布置。但其实用设计方法有待完善。

3 结语

立足现有条件吸取国内外经验教训,立足本国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发展新型节能结构体系。采用节能结构体系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重要举措,符合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方向,是实现建筑业现代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切入点,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提升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摘要:建筑节能作为现代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已成为国内外建筑业广泛重视的研究课题。介绍几种广泛应用的节能结构体系及其构造特点。指出发展节能结构体系是缓解我国能源紧缺矛盾、改善人民生活环境质量、减轻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

关键词:节能结构体系,结构措施,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绍平.免拆墙模复合剪力墙体系的特性[J].山西建筑,2007,33(36):90-91.

钢结构住宅建筑体系产业化 篇10

1. 钢结构住宅建筑体系相关内容概述

根据内容不同,钢结构住宅可划分为主体结构、防火、防腐和墙板等建筑体系,其中,钢结构住宅主体结构主要包括如下几种类型:

1.1 钢框架体系

本体系中,框架柱和框架梁承受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荷载,是受力构件中最重要的部分。楼板的设计中,现浇板和压型钢楼板使用较多。内墙建筑多使用轻质量的隔板而外墙建筑多使用砌块砌筑的方法。

1.2 钢框架一剪力墙体系

在此体系中,最为常见的剪力墙当属钢板结构以及现浇混凝土钢筋剪力墙。为了增强建筑住宅的坚固性,布置好钢结构框架之后,可以沿柱网轴方向再添加一些剪力墙。拥有剪力墙的钢结构建筑不仅扩大了可利用面积,增强了坚固性,也使住宅设计变得更自由。

1.3 钢框架一核心筒体系

同剪力墙体系一样,在钢结构中心部位的周围添加现浇的混凝土,并将其墙体围成筒状结构。在核心筒结构体系中,由于钢材料具有高强度和轻质量等优点,而且建筑中钢梁和钢柱的横截面积很小,所以,采用了此体系的住宅的结构会更加的牢固,内部可使用空间也会更大。

1.4 交错桁架体系

在本体系中,桁架杆件的作用发挥得特别充分,但是腹杆太多的话,住宅的建筑设计和结构布置会受到影响。楼面板、柱子和钢结构桁架组成了交错桁架结构体系,四周有柱子,中心没有,特别适合学校、旅馆等建筑。

1.5 轻钢龙骨体系

本体系有冷弯钢和热轧钢两种龙骨体系,能满足不同荷载、不同构件和不同结构部件的需求。

2. 钢结构住宅建筑体系的设计及其施工要点

2.1 钢结构住宅建筑体系的设计要点

2.1.1 平面及其造型设计要点

同传统住宅相比,钢结构住宅的最大优势,即钢结构住宅户型单元进行设计前可将其设计成开间相对较大的房间,并通过不同角度和方法对其内容因素进行展示,且布置相当灵活。设计过程中,通过对户型单元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剖析后,可依据经济性原则及其建筑等方面的要求,深入剖析住宅居住生活的空间形体,进而形成多样化的开间形式。

2.1.2 配构件系统的设计要点

为了将钢结构住宅的优越性充分地体现出来,实现结构自重的尽可能减轻,外墙应尽量采用轻质加气的混凝土砌块或者蒸压轻质加气的混凝土板。对于梁柱的连接方式而言,应尽量采用外挂式连接。对于板材类的墙体材料而言,其主要分为水泥、加气、石膏、陶粒等类型,因此,可以实现工程造价的大幅降低,以及建筑使用面积的扩大,进而实现工期的有效缩短。通常而言,应用较多的板材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各类隔墙板、水泥轻质板、钢丝网架、水泥轻质材料夹心板、纸面石膏板等等。

2.2 钢结构住宅建筑体系的施工要点

2.2.1 基础内容施工要点

根据钢结构住宅结构的特点,可将其施工过程分成两个方面的分工程:土建工程以及钢构件的制作及其安装工程。基础施工的顺序由下至上分别为:钢筋混凝土的基础施工过程——钢构件的安装及其就位过程——地面施工过程——屋顶钢构件的拼装及其就位过程——钢楼梯的安装及其就位过程——墙板挂板的安装过程——吊顶和装修过程。

2.2.2 主体钢结构的施工要点

(1)材料及其构件的清点和验收

进行安装之前应以设计规范等相关要求为依据,对进场材料及其构件进行认真清点和检查,并仔细进行材质证明书及工厂加工记录的核实。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进行处理,对于主要构件而言,应对其尺寸和外行偏差进形实测实量,以确保投入生产的构件均合格。

(2)对基础的复验

进行安装之前,还应对基础轴线及标高、地脚螺栓等位置进行复验,确保其准确无误后方可进行安装。

(3)钢结构安装过程的施工要点

首先进行基础复验和构件的验收工作,后通过吊车在胎架上进行半榀主梁的组对和钢结构的吊装。进行主梁的安装过程中应在现场进行三个支架的设立,且中间支架应设有操作面。通过吊车将两半榀主梁吊至支架上并拼装成为整榀主梁,待主梁及高强螺栓连接均紧固后应进行临时拉风的设置,直至其稳固后方可对下一榀进行安装。安装完相邻两榀的主梁后,应及时进行水平支撑、檩条和拉杆的连接。

(4)高强螺栓的连接

对于有摩擦面连接的以及连接螺栓需要直接承受拉力连接的情况下,需要采用高强螺栓进行连接。高强螺栓进行紧固时,应确保所要连接安装螺栓处均进行安装,并确保螺栓紧固至指定强度。螺栓的紧固应逐个地自非自由端向自由端进行紧固,此过程可通过压力扳手实现螺栓的紧固程度。

(5)钢结构除锈以及涂装过程

除锈及其涂装过程可确保钢结构实现预期的耐久性要求,因此,待构件加工并安装完后,应进行全面而系统的除锈和涂装。现场进行防火涂料的涂装前,应先对涂装部位的表面进行清理,然后根据相关设计对于涂层厚度及其遍数的要求进行涂装施工。

2.2.3 组合楼盖过程的施工要点

楼面通过组合梁结构进行安装,安装过程中应注意预应力板定位等方面的问题,安装时应在整体框架固定好之后,然后分层进行预应力板的吊装。待底层安装后再进行高层预应力板的安装,然后再将预应力板同钢梁进行固定,两板间应通过钢筋焊接进行连接。安装后方可进行钢筋的铺设以及混凝土的浇注过程。

3. 国内外钢结构住宅体系的产业化分析

3.1 国外钢结构住宅体系的产业化分析及启示

通过对美国及西欧等国家的钢结构住宅建筑体系的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对国内钢结构住宅产业化所带来的启示如下:

首先,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出现是以住宅市场的大需求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由于日欧均在二战后出现住宅大量短缺的情况,因而对于钢结构住宅的需求量剧增也是发展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前提。

其次,虽然各国政府最初目的都是为了解决住宅短缺而进行相关政策的制定,但总体都围绕着社会的整体发展总目标而进行的,将钢结构住宅的产业化发展同整个社会的发展相结合,并将其作为经济支柱产业,实现了内需的扩大,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各国政府在实施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过程中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出台了完善的产业化政策,还通过银行信贷及其抵押等形式扩大了人们的购买能力,同时通过税收及法律等对钢结构住宅市场体系的健康运行进行了规范和监督。

再次,科技创新是推动钢结构住宅建筑体系产业化的关键和基础。各国实施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过程中,都积极鼓励技术创新,建立了健全的技术及其保障体系,不断加大对钢结构住宅的系列化及其通用化方面的研究,因而全面提高了钢结构住宅的环保性能。

3.2 我国钢结构住宅体系的产业化分析

目前国内钢结构住宅标准化程度仍相对较低,关于钢结构住宅的相关规范和技术仍相当落后,并呈现出“四低两高”的特征,即所谓的工业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配套技术集成程度低,钢结构住宅质量低;资源耗费量高,钢结构住宅生产施工过程污染程度高。由此可见,国内钢结构住宅建筑体系的产业化仍处于初级阶段。国内关于钢结构住宅建筑体系等方面的支持仅仅停留在鼓励方面,虽然十分鼓励钢结构住宅建筑体系的产业化发展,但关于强制性的相关政策文件及其资金投入都十分缺乏;国内有关企业生产规模较国外而言不可同日而语,多数为定制型生产方式,并未形成成熟的市场供应体系;关于标准化的数模体质以及规范体系仍十分缺乏,钢结构住宅建筑体系构件的配套性以及通用性都相当低,很难对构件间的模数进行协调,住宅体系仍未形成一个配套系列。钢结构住宅的建设仍为粗放型,科技贡献率相对较低;环保技术的应用相对较少,资源浪费情况较为严重。

4. 结语

SRC结构体系研究现状综述 篇11

关键词:SRC;研究现状

1.引言

钢骨混凝土结构作为组合结构的典型代表,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以其优越的特性而得到超高层结构设计师的青睐。我国自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从苏联引进钢骨混凝土结构到目前已有六十年,而这种结构体系真正广泛的在国内运用还是最近二三十年。另外,国内对该种结构体系的研究起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历时比较短,研究并不充分,本文从整体上对钢骨混凝土结构研究现状做一概述,为后续研究者提供参考。

2.SRC结构体系研究现状

型钢混凝土结构是上个世纪初在国外开始出现的,日本于1921年建立的30层的日本兴业银行大厦是典型的全型钢混凝土结构,并因此种结构优越的抗震性能,此后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研究。经过大量的实验及实际工程研究,日本于1958年颁布了《钢骨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后又于80年代后期进行了三次修订[1]

西方国家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使用型钢混凝土结构,其最初的目的是为了防火而在钢柱外边包裹一层混凝土,因而其设计也是按照钢柱设计的,但后来发现混凝土能够提高钢柱的刚度作用,因而在钢柱设计中考虑了折算刚度的作用,并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将该计算方法纳入了欧洲统一规范。

型钢混凝土结构因钢骨能够承受支撑和模板等施工荷载的作用,从而可以加快施工进度,因而得到二战后亟待重建的苏联的青睐。此后,苏联于1949年颁布了《多层房屋劲性钢骨混凝土暂行设计技术条件》,后又于1978年颁布了《苏联劲性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指南》。

我国于50年代从苏联引入了型钢混凝土结构,当时因为片面的强调节约钢材,而导致这种结构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国内经济不断发展,带动了建筑行业的崛起,型钢混凝土结构才得到了真正的用武之地。随后武汉工业大学、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部门在大量钢骨砼构件及结构的实际研究的基础上,获得了许多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后人在这个领域作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及大量珍贵的参考内容。此后,我国在参考日本设计规范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国的钢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该规范的制定还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混凝土规范,并于二十一世纪初进行了第一次修订。在该规范中,其具体的计算方法是将型钢作用效果等效为钢筋来计算的,其实该计算方法与我国的混凝土规程中的相关方法是十分相似的。

纵观国内外对型钢混凝土结构研究的相关文献,可以得出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1)钢骨与砼之间的粘结和滑移性能研究(2)钢骨砼结构的抗震及防火性能研究(3)钢骨砼柱的受力特性研究(4)钢骨砼梁的受力特性研究(5)梁柱节点的性能研究。下面就这些方面逐条介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

2.1 钢骨与砼之间的粘结和滑移性能研究:粘结滑移的实验研究类型主要

有两种[2](如图1-6),这两种实验方法各有各的优点,其中压入实验与短柱实验

图1-6  钢骨与混凝土粘结滑移实验方法

相比在确定粘结强度和滑移刚度方面更有优势,而且其在模拟滑移时的受力状态方面较短柱实验更简单、方便,这种实验方法也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实验方法;而短柱实验的优点则是能够更真实的反应短柱的实际受力状态。

2.2  钢骨砼结构的抗震及防火性能研究:

楚留声和白国良考虑到型钢混凝土构件塑性铰的确定问题,而用等刚度法将型钢混凝土等效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从而使型钢混凝土结构可以用pushover法来进行分析,并得出型钢混凝土结构比混凝土结构具有更优越的抗震耗能能力。王连广、张海霞、吴利权假定模型中钢骨与混凝土无滑移、梁不考虑轴向变形等,并对比分析构件两端不出现、一端出现(分上小或左右两种)、两端都出现塑性铰四种工况下构件的性能,得出框架底部为薄弱部位,仍需加强。贾金青、姜睿、厚童对13根剪跨比为2.75的钢骨混凝土进行了实验分析,得出随着轴压比的提高,试件的延性逐渐变差,而提高配箍率可在一定程度上使延性得到改善。

2.3 钢骨砼柱的受力特性研究:

丁焕龙、郝际平、姜维山通过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对双向偏心受压的SRC柱正截面承载力进行模拟分析,并与实验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有限元程序模拟实验是可行的。通过实验分析,Stevens等人得出砼对型钢柱的承载力有很多的提高作用,从而在以后的设计中将砼对型钢的影响也考虑在内。在计算SRC柱的压弯承载力时,日本学者先后提出了两种方法:一般叠加法和简单叠加法。但该方法过于保守,我国学者叶列平、方鄂华等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得出了更为精确的计算方法,即改进简单叠加法。

2.4 钢骨砼梁的受力特性研究:

邵永健等通过对蜂窝、焊接箍筋、支座加劲肋等五根不同构造措施的钢骨混凝土梁进行抗弯实验,通过上述实验分析得出不同的构造方法对混凝土与型钢之间的粘结强度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2.5 梁柱节点的性能研究:

在型钢混凝土结构中梁柱的节点构造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SRC柱与SRC梁节点(2)SRC柱与钢梁节点(3)SRC柱与RC梁节点;日本对前两者的研究比较多,且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我国主要使用后两种节点构造形式。

国内学者对高层建筑结构的施工模拟方法研究比较多,也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比如李丹、赵西安提出结构整体刚度一次形成,逐层改变右端荷载,来达到荷载逐层施加的效果,其计算方法简便,但没有考虑刚度逐层形成的影响。傅学怡[3]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加接近实际施工过程的计算方法,其将整个建筑荷载分为两个部分:施工阶段的垂直荷载和主体结构完成后的装修、填充墙等垂直荷载,并将第二部分荷载一次性加载到整体结构中算出各层变形,而第一部分则采用逆推法,首先计算顶层荷载对底下各层变形的影响,计算完后用杀死单元法将顶层的刚度杀死,同时顶层荷载也设为零,接着算倒数第二层,依此类推,最后将以上各部分算得的各层变形对应相加。另外还有苏静丽、高兑现提出的递推法,杨永明、尤君等提出的直接模拟法,李瑞礼、曹志远提出的超级有限元法,这三种方法中有的条件要求比较苛刻,有的计算机实现比较困难而没有得到广泛应用。陈万庆结合工程实例对比了软件PKPM中自带的五种施工模拟方法,并得出每种模拟方法的适用范围。方永明等通过实例对比分析了赵西安提出的方法、施工加载法、一次性加载法三种不同施工模拟方法,得出施工加载法优于其他两种加载方法。

国外对混凝土的收缩徐变的研究起步较早,并提出了一些比较经典的模型来计算混凝土的收缩徐变,比如ACI209模型、CEB-FIP模型等。但是主要集中在混凝土在受压条件下结构的收缩徐变,对于受拉条件下的徐变则简单的以受压条件下来衡量。由于某些特殊的结构,如蓄水池、没设缝的大板等,主要是承受拉力,研究其受拉徐变,可以近一步分析其开裂性能。近些年,基于混凝土的受拉收缩徐变,国内外的研究人员做了一些

理论与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结论。此外在钢骨混凝土结构中,钢骨只能发生弹性变形,而不会有收缩徐变的发生,这就会使得混凝土在收缩徐变的过程中受到钢骨的阻碍作用,从而将混凝土中的部分应力传递给钢骨,也就是所谓的应力重分布。在应力重分布过程中,混凝土会传递多少应力于钢骨,钢骨会不会达到受压屈服,混凝土会不会因为应力重分布而产生拉应力,甚至产生抗拉裂缝。这些不利影响,在国内外尚无相关文献参考。国内外对于施工找平分析的相关文献比较有限,且其分析方法主要有三种:施工中逐层找平、提高竖向构件的刚度法、变温法,通常第一种方法使用比较普遍。

3.結语

综上可知,我国研究人员虽然对SRC结构体系做了大量研究,但依然存在如下两个方面的盲区,需进一步进行研究完善:

(1)考虑温度影响、混凝土弹性模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下不同施工找平方式及水平构件对结构竖向变形及竖向变形差的影响分析。

(2)水平及竖向钢筋混凝土构件存在收缩徐变的影响,其应力的重分配及收缩徐变对竖向变形的影响可以做进一步的分析。

参考文献:

[1]日本建筑学会.钢骨钢筋混凝土结构计算标准及解说[M]冯乃谦,叶列平等译,北京:能源出版社,1998:I-III.

[2]刘加荣,胡夏闽,薛伟.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研究综述[J].钢结构,2008,8(23):26-30.

[3]傅学怡.高层建筑结构垂直荷载下的施工模拟计算[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03,20(4):8-13.

高层结构设计中结构体系的确定 篇12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结构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中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高层建筑愈来愈多, 由于建筑形式的多样化, 建筑设计理念的不断创新, 各种不同使用功能的多元化等诸多因素, 使得高层建筑形体日趋复杂, 形态各异, 给结构设计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往往会遇到一些规范或规程未论及的问题, 这时概念设计就显得尤其重要。

1 结构的平面形状及立面型式

高层建筑结构要抵抗竖向和水平荷载作用, 高层建筑结构中的抗侧力成为结构设计的主要问题, 因此, 平面形状宜简单、规则、对称, 避免过多的外凸、内凹。在抗震结构中, 结构体型、布置、构造措施的好坏比计算是否精确更直接影响结构的安全。平面和体型的选择必须在综合考虑使用要求、建筑美观、结构合理及便于施工等各种因素后确定。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 保证结构安全和经济合理等要求比一般多层结构整体性也不同, 若上部结构通过合理结构设计能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刚度, 以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和风振作用下都不会有过大的动力反应, 高宽比控制也可以大些。比高层建筑更细柔的高耸结构设计时并不采用H/B来控制, 而是通过计算确定附加弯矩等不利因素从而采用相应的措施, 安全性同样能得到保证。因此, 可以通过合理的基础和上部结构设计来考虑结构整体性和抗倾覆性的要求, 适当突破高宽比的限值。

2 侧向位移的限值

高层建筑结构的水平位移随着高度的增长而迅速变大, 为防止位移过大, 规范对顶点位移和层间位移都作了一定的限制。控制顶点位移u/H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居住、工作的人有舒适感和防止房屋在罕遇地震时倒塌, 但人的舒适感主要与结构的自振周期和顶点的加速度有关, 而与顶点位移并没有十分直接的关系, 所以用控制u/H来保证人的舒适度根据并不充分。另外u/H较大的结构只是可能会倒塌, 而结构遭遇到强烈地震时能保证不倒塌的关键, 是结构构件、结构体系应具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 如采用一些减振、隔振装置, 关键部位用钢骨混凝土等。使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是抗震设计的关键, 控制房屋在罕遇地震时倒塌与否的条件是结构极限变形能力而不是u/H限值。另外, 为使结构具有较好的防倒塌能力, 应在结构计算中考虑P一△效应, 对于今天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况, 这已不是一件难事。控制层间位移△u/h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填充墙、装饰物等非结构构件的开裂和损坏, 但目前的限值中没有明确△u的定义, 上下两层的水平位移差与层转角的含义又不同, 下层转动引起的上层刚性位移对构件内力并不产生影响, 弯曲产生的变形和剪切建筑更为突出, 因此宜尽量采用简单规则的平面, 立面型式也应避免过多外挑内收。目前有一些高层建筑的平面形状过于复杂, 凹角很多, 对抗震是不利的, 特别是一些工程采用了收腰的平面, 在平面的狭窄部位, 地震时容易破坏, 所以在方案选择阶段宜尽量调整, 加大宽度、加厚楼板。再如近年建成的同济大学图书馆等, 这类悬挂结构只有中央电梯井落地, 楼面全部悬挑, 从整体上来看是竖向悬臂结构, 缺少第二道防线, 所以在抗震设计时宜慎重采用。为了建筑外形的标新立异而以结构抗震和安全隐患为代价是得不偿失的。大量震害的经验教训表明, 建筑物平面布置不对称、刚度不均匀、高低错层连接、屋顶局部凸出或沿高度方向刚度突变等都容易造成震害。要使结构的刚度中心和质量中心尽量重合, 以减小扭转。建筑平面愈复杂, 在凹凸拐角等处愈易造成应力集中而遭到破坏。在完全对称的平面中, 也应注意凸出部分的尺寸比例。如果凸出部分较长, 要在结构设计中采取相应的措施。结构的竖向布置要做到刚度均匀而连续, 避免刚度突变, 避免软弱层。刚度突变及软弱层常常是由于切断剪力墙所致。如果有少数剪力墙切断, 则其他剪力墙在该切断层应予以加强。

3 结构刚度

高层建筑的抗侧刚度对结构的抗震性能有很大影响, 应设计得刚些还是柔些, 不同的设计有不同的做法, 因此各结构物的经济指标相差较大。产生的变形对构件内力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因此, 虽然△u/h有限值要求, 但不同的算法所得的数值有时会相差几倍, 所以△u/h实际上失去了指导意义。另外, 衡量填充墙、装饰物等非结构构件的开裂的损坏与否, 用△u/h来控制也不是最妥当, 如非结构构件与主体结构之间是刚性连接, 则应主要看其主拉应力是否超出材料的开裂强度和破坏强度;若非结构构件与主体结构是柔性连接且连接材料具有较好的变形能力, 则△u/h超出限值也并不会破坏。

4 高宽比限值

《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设计与施工规程》 (JGJ3-91) 中对高层建筑的结构高宽比H/B进行限值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结构整体的稳定性和不倾覆。一般而言, 随着建筑物高度的增加, 倾覆力矩也将迅速增大, 高宽比大的结构其安全性和经济性较差, 所以高宽比限值原则上是需要的。但目前高宽比限值中考虑的因素过于简单。首先, 结构的抗倾覆性与基础埋深、基础宽度及基础形式等有很大的关系。基础埋得越深、基础宽度越大, 结构抗倾覆能力就越好, 高宽比控制就可以稍大一些;有桩基础的结构, 其抗倾覆能力比天然地基的抗倾覆能力好, 所以高宽比控制也可以大些。其次, 上部结构的刚度分布不同, 且所有钢筋在同一截面截断锚固也有违规范要求。如果钢筋不断, 则混凝土伸缩时会引起钢筋产生预应力, 如此力与正常受力方向一致, 则降低了承载力。因此, 不能一概用后浇带代替结构缝, 应对后绕带的作用客观分析, 对其带来的不利因素应充分考虑, 必要时应采取其它措施加以弥补。

5 水平加强层

在框架一简体结构中利用水平加强层可以有效地减小结构侧移, 增强侧向刚度, 这已被广大设计人员所了解。以往加强层多为钢桁架, 其本身刚度有限, 所能增加的侧向刚度也有限, 一般作为结构安全储备而设。加强层由于利用水平构件达到增强侧向刚度的目的, 比较经济。加强层构件如果设计得较柔 (如采用钢构件) , 由于其刚度比内筒 (一般为钢筋混凝土) 的刚度小许多, 往往起不到很大作用。如果加强层刚度较大, 对减小侧移是有较大的效果, 但同时也会使内力有较大突变, 特别是外柱的剪力增加较大, 抗震不利, 在设计中应慎重处理。按抗震概念设计要求, 刚度有较大突变的结构部位会引起较大的应力集中, 设计不周会产生薄弱楼层的先行破坏, 所以应特别注意, 不应主要靠加强层来达到限制侧移的目的, 且应同时增强竖向构件的刚度, 使加强层上下若干层的刚度和缓变化, 避免刚度突变。另外, 刚性层本身的刚度选择也非常重要, 应在发挥刚性层作用的前提下尽量减小刚性层的刚度, 如在刚性梁中开些大孔洞 (应同时注意构造处理) , 使外柱剪力增加保持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设计与施工规程》 (JGJ33-91) 中有许多方面都涉及到概念设计的问题, 如结构布置、选型及节点构造等, 这些应在设计中给予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02)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上一篇:急诊中毒下一篇:区域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