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重构

2024-10-09

产业结构重构(精选12篇)

产业结构重构 篇1

动漫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动漫蓝皮书: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2015)》指出,2020年中国动漫产业产值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1]借助互联网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动漫产业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一、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

动漫产业的发展在新技术的催化下呈现出鲜明的两极分化。

(一)炫目的技术

特效技术、互联网技术在近几年的动漫作品中一枝独秀。美国高超的动漫特技伴随着《变形金刚》《超能陆战队》等影片的上映在国际动漫界引起了轩然大波。逼真与震撼的动漫特技,成为世界各国竞相模仿的对象。目前荧屏上的国产动漫多采用较高的技术手段,如《秦时明月》,剧情相对不错,画风却采用了三维立体效果,人物形象看起来反而没有二维的效果好。

(二)苍白的内容

第一,动漫经典形象的断层。在经历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辉煌后,国产动漫再难出现如孙悟空、哪吒等能构成一代人记忆的经典动漫形象。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陆地就直言不讳地指出,国内动漫形象集中在猫、兔、狼、羊几只小动物身上,缺乏文化创新。[2]反观美国,大白、小黄人等动漫形象层出不穷,好的角色加上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自然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同。

第二,剧情贫乏。与动漫经典形象断层面临同样尴尬的是剧情枯燥简单。目前国产动漫内容大多聚焦于低龄化的新鲜刺激,不是打打杀杀就是3D特效技术。《捉妖记》导演许诚毅认为,动画的特效技术不难学,最难的还是讲故事,这才是好莱坞的成功之处。[3]内容的空洞主要是由于商业逐利倾向过剩、文化缺位,导致了动漫产品的短、平、快。

二、动漫产业“内容为王”的发展瓶颈

(一)短期利益的驱使

动漫行业新技术的运用能够带来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技术无疑成为人们追求的首要对象,而原创动漫内容则被技术大潮吞噬。透视目前的国产动漫,基本上都在生产CG(数码化的作品)动画,而这些动画的人物造型、剧情设置与美国所主导的CG大片都很类似,一味展现震撼的特技效果,剧情安排不是小动物就是小怪兽,不是超能量就是变身,除了热闹都不知要表达什么。事实上,动漫应该通过符号化的表征传承我们整个民族深远厚重的历史文化。

(二)互联网亚文化的侵蚀

动漫不同于其他商业产品,它从属于影视文娱产品,更是一种艺术欣赏。新媒体平台固然能够创造优质的内容达到共赢,但运用不当就会消解动漫内容承载的厚重文化。弹幕技术的出现满足了观众的社交需求,但是众声喧哗的背后破坏了观赏动漫需要的宁静氛围。弹幕的内容绝大多数是观众的吐槽,所以为了引爆观众的互动狂潮,动漫制作方倾向于选择制作有话题性甚至有“槽点”的内容,这种迎合受众吐槽的肤浅方式自然难以承载文化的厚重。

(三)受众感官的退化

技术对动漫产业“内容为王”的消解,还体现在新技术对观众的听觉、视觉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上。新技术裹挟下的动漫产业造成了观众的心神涣散和感官退化的现象,人们感官退化的消费要求又反过来刺激了这种内容空洞肤浅的动漫作品的生产。长此以往,动漫产业就难以提供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精神产品,也就无法发挥作为文化产业应有的作用。

三、动漫产业“内容为王”的重构路径

动漫产业“内容为王”的重构需要回归本源,加大对内容、版权的创新力度。

(一)技术理念

动漫产业的文化产业属性决定了新技术的运用应服从于内容的需要。技术是工具,内容才是动漫作品的灵魂。当然,新技术与动漫的融合也是实现动漫产业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特效技术的运用,增强了观看动漫的感官体验;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为发掘原创动漫搭建了内容平台。

(二)政策推动

国家政策的推动能够发挥文化产业的教育功能。十二五规划涉及很多文化产业的利好政策,包括开展动漫人才扶持项目、建立动漫产业基地、减免动漫企业税收等。政策的推动不仅需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还需加强对动漫行业的审核、管理、监督。国家对动漫企业资金投入的分配需细化,应明确规定投入动漫内容创作以及后期制作的资金比例,从生产环节确保动漫企业加大对前期动漫内容创作的重视程度。

(三)受众媒介素养

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能够从消费影响生产的层面对动漫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作用。媒介对商业利益的追逐,打造了一个充满诱惑的文化工业,内容的平庸、低俗和偏执使大众文化日趋庸俗化,精英文化则于消解中光芒黯淡。[4]所以,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可以引导动漫行业回归“内容为王”、发挥动漫产业的文化传承作用。我们有必要效仿西方国家,将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提高受众甄别、选择内容的能力。

动漫产业需要在确立“内容为王”的主体地位基础上,有效利用新技术,实现开发内容的创新发展。

摘要:本文分析了动漫产业片面重视新技术的运用冲击了“内容为王”的主体地位,主张从技术理念、国家政策、受众媒介素养等方面努力,重构动漫产业“内容为王”的理念。

关键词:动漫,产业,内容为王,新技术

参考文献

[1]卢斌,郑玉明,牛兴侦.动漫蓝皮书: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2015)[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3.

[2]高建荣.新技术虽然炫目难掩国产动漫内容尴尬[DB/OL].深圳特区报,http://sztqb.sznews.com/html/2014-05/18/content_2876766.htm,2014-05-18.

[3]中国动画电影成绩单:动画是否要去低幼化?[DB/OL].中国动漫产业网,http://www.cccnews.com.cn/2015/1221/75037.shtml,2015-12-21.

[4]袁军.媒介素养教育的世界视野与中国模式[J].国际新闻界,2010(5):23-29.

产业结构重构 篇2

(一)再次梳理业务:结账

机房收费系统中,管理员有项结账功能,目的是为操作员结账结账内容如图

其中有售卡张数,退卡张数,收入金额等,而没有消费金额。vcD4KPHA+ICAgICAgICDV4srH0vLOqrLZ1/fUsda7ysfSu7j2uLrU8MrVyOvWp7P2tcShsLncvNKhsSy2+NXm1f21xNGn0KPK1cjrysfRp8n6z/u30bXExMeyv7fWoaM8L3A+CjxwPiAgICAgICAgvtm49sD919OjusTjsOzA7cHL0rvVxb+oo6yyotTawO/D5rPkJiMyMDU0MDvByzEwMNSqo6zP+7fRwcsyMNSq1q66877Nzcu/qMHLo6zNy7j4wcvE4zgw1KosxMfDtNGn0KO1xNXm1f3K1cjrvs3Kx8THMjDUqqGjtviy2df31LHWu8rHuLrU8NXiuPa5/bPMo6zWu8rHuLrU8LLZ1/ew1cHLo6zL+dLUy/u6zdGnyfrP+7fRtuDJ2crHw7vT0LnYz7W1xKGjPC9wPgo8cD7L+dLU1NrI1b3h1cu1pbrN1ty94dXLtaXW0L7N09DP+7fRvfC27tXi0rvP7jwvcD4KPHA+PGltZyBzcmM9“www.2cto.com/uploadfile/Collfiles/0525/20150525094218208.jpg” alt=“”>

在这个表中,消费金额才是学校真正的收入,而充值金额虽然多,但学生可能随时可以退卡,

这部分并不是学校的真正收入。

理清了这一部分,所以操作员中结账按钮和日结账单和周结账单并不挂钩。

(二)表结构

我的机房收费中,将卡表和学生表合并到一张表里面。如图

系统中也是严格按照三范式。虽然并没有什么错,但我认为在实际应用中还是要从实际业务出发,也就是具体业务具体分析。

严格的E-R图中,所有实体关系应该是一对多的,不存在多对多,如果这样就要再抽出一张表。而一对一的关系也完全可以放到一张表中,因为一个学生严格的对应一张卡,反之亦然。而且学生表字段和卡表字段并不是非常多,放到一张表并不会造成数据量太大的问题。

放到一张表,我完全可以只操作一张表就可以操作所有信息,避免了容易修改学生信息的同时,忘接了修改卡表,造成信息不对称的结果。操作效率也大大提高。

重构奢侈品产业链 篇3

《支点》记者 袁阳平

中国的奢侈品市场正走向理性。

上月初,世界奢侈品协会中国区首席专家欧阳坤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过去消费者购买奢侈品均有“凡贵即好”的消费误区,但现在他们开始重新认识奢侈品牌的文化价值。

从2013年开始,全球奢侈品市场面临诸多压力。中国也不例外,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奢侈品市场正慢慢减速。

多位业界人士认为,奢侈品消费的理性回归是本土高端品牌崛起的黄金期,将彻底改变国内高端消费品市场格局,整个产业链开始重新架构。

从“秀品位”到懂得鉴赏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等综合国力增强,中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国人对奢侈品消费的热度,从几年来的网络高频词如“血拼”可窥一斑。

武汉春秋国际旅行社董事长齐心向本刊记者回忆一次欧洲游的经历。因避雨,他所带的团队在法国巴黎春天百货稍作停留,“就半天时间,这批游客的手里都大包小包地提着各类高端商品。”

客观讲,奢侈品消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国的经济实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年均9.8%的高速增长,到2010年因人均GDP首次超过4000美元而成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随之带动的就包括奢侈品消费增长。

再以日本为例,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日本GDP年均增长率超过10%,一批“新中间层”应运而生,导致这一时期该国初步形成了奢侈品消费者群体。

但经济持续繁荣后,消费者对奢侈品的购买心理也将逐步走出炫耀阶段,这一过程在亚洲的“四小龙”(香港、新加坡、韩国和台湾)都得到了印证。

“国内的奢侈品消费正在迈向成熟,由起初的‘秀品位’到懂得鉴赏,并注重实用价值。”欧阳坤表示,成熟的消费行为将建立在品牌文化认同的基础上。

奢侈品市场回归理性,具体原因可以说很多,但当前中国政府打击贪污腐败、反对奢华消费的系列强硬措施不可不提。

美国咨询公司贝恩公司已连续多年发布了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报告。在对去年的调研报告中,该公司开篇就下了结论:2013年对于中国内地奢侈品市场而言,是表现平平的一年。

这一结论,一方面反映出国人开始重新认识奢侈品消费,另一方面也暗指受中央政策导向的影响。2012年7月,国务院出台《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奢侈品明文进入政府禁止采购之列,条例于当年10月正式实施。

从2013年全年奢侈品市场行情来看,贝恩公司报告的数据是全年平均增长仅2%,而在中国跻身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2011年,中国奢侈品市场增长率达30%以上。

另据瑞士钟表联合会调查,瑞士钟表在中国风光长达10年的好景一去不返。在2013年的前11个月,该国出口中国的手表总值同比下降15%,跌幅在全球30个国家的统计数据中为最大。

然而,奢侈品商看到另一个尴尬局面却是,受内地和海外市场的产品价差影响,国人海外消费能力并未减弱。多份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还表明,虽然国内消费增长放缓,但中国人海外奢侈品消费占到了全球消费的71%。

“海外消费是刚性需求,这部分不会因政策影响而减弱。”齐心称。他举例分析,在欧洲,一款劳力士金表售价约13万元至14万元人民币左右,而在国内同款售价约17万元左右。也就是说,这个差价把一趟欧洲游的费用都赚回来了。

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副总裁、《中国奢侈品报告》撰写人任国强总结近期变化时指出:“因为税收和礼品消费,中国的奢侈品市场长期以来处于畸形发展状态,这一轮打击腐败和放缓有助于市场回归正轨。”

外资品牌扩张“急刹车”

中国奢侈品市场理性的回归,还将重写全球奢侈品行业的游戏规则及厂商布局。

日前,知名奢侈品企业开云集团公布的2014财年一季度财报显示该集团销售额为24亿欧元,在可比架构下(排除重组和汇率影响)同比增长4.1%。其中,最受市场关注的两大品牌GUCCI和彪马的当季业务未见起色。

近年来,在中国大陆迅速扩张的奢侈品牌今年已出现“急刹车”。继LV明确表示不会在二三线城市继续开店后,GUCCI也宣布放缓在中国的发展计划,其原本每年在华建设10至15家门店的计划将缩编为3至4家。

开云集团一高层在财报后分析师会中坦言,GUCCI在中国的销售仍在萎缩,不过“情况正有所改善”。

无独有偶,门店缩编开始蔓延整个奢侈品行业。据了解,2013年,奢侈品牌相继撤出上海外滩就已引发市场关注:阿玛尼旗舰店、杜嘉班纳旗舰店均已停业。

根据贝恩公司调研全球20个奢侈品牌的情况看,中国市场的新店数量已从去年约150家减少至今年的100家左右,下降幅度约达三分之一。由于2013年多数奢侈品牌的可比门店销售额有所下降,他们将当前重点转为门店的翻修、迁址以及运营改善。

多位接受本刊采访人士表示,奢侈品单方面高速增长难以再现,市场结构性调整大势所趋。

随着物流信息的透明化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消费群体扩大带来的大众化与时尚化,以及电子商务推动商业模式变化,零售升级在所难免。

“这一新趋势导致国外奢侈品牌更侧重服务,培养客户忠诚度,加大客户品牌文化认知度,这一切促成了奢侈品市场内部的结构性调整。”欧阳坤如是说。

记者了解到,自5月起,开云集团将精简机构,只设立“奢侈品-高级定制和皮具”和“奢侈品-手表和珠宝”这两个部门。

作为开云集团老对手的LVMH集团则继续保持“见好就收”策略,去年该集团销售额291亿欧元,同比增长仅4%。同时,该集团还不断完善产业链结构,并于日前收购了法国勃艮第最古老的葡萄酒庄园之一兰布莱园,加快全球产业化布局,增强抗风险能力。

不能再寄望于“躺着挣钱”

无论是国外高端奢侈品牌,还是本土民族品牌,民间消费成为主力趋势明朗。中国本土高端白酒打出的“新民酒”形象,恰好折射出国内高端品牌理性回归的一面。

多年来,国内高端白酒倚仗“三公”消费的庇护而成为市场宠儿,销量迅速做大,价格节节攀升。现在,随着政策转向,高端白酒销量急速下滑,价格泡沫破灭。

2004年至2007年间,飞天茅台的价位从一开始的300余元至700余元间,持续上涨至最高时达2000余元。湖北百年原址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程刚亲历了这一过程。

“销量最好的年度,一年间的销售额过千万元。但从去年起,我们仅销售600万元左右。”程刚感叹,“现在飞天茅台批发价900元左右,还要逼着自己去挖掘市场。”

回顾中国的白酒行业发展,年产量从2004年的312万千升增加到2013年的1226万千升,10年间,中国白酒产量翻了3倍,利润总额年均增长率超过37%。2013年,由于受一系列政策影响,白酒行业利润总额10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这恰好也与中国经济增长或放缓的大背景相契合。

酒业的逆向调整,业界公认是“理性回归”。“过去经销商紧盯公款团购大户,现在则不得不面对单个散户的市场竞争。争抢散户凭酒的品质,而不是私人关系。”贵州如意飞天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崇贵告诉本刊记者。

市场逐步萎缩自然引发业界整体亏损的局面,一些对高端白酒较为倚重的名酒企业的销售业绩大幅下滑,典型的如以高端白酒快速“上位”的水井坊。

统计数据显示,水井坊10年来首次预亏出现在去年三季度,其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下降60.47%,净利润同比下降89.1%。

水井坊确有自身的无奈,其负责人对外称“高端白酒市场进入调整期,公司中低端品牌还在培育中”。除水井坊外,茅台、五粮液等高端白酒均未能幸免。

在今年中国糖酒食品业年度峰会上,著名经济学家樊纲表示,当前白酒产业的波动不可避免。他希望酒企清醒认识一个事实,“7%-8%是对正常经济增长率的回归。”他说,在此情况下,企业不能期望回到“两位数”时代,不能再寄望于“躺着挣钱”。

著名白酒营销专家肖竹青告诉本刊记者,酒业在探索新的消费增长点时应看到,高端、次高端的蛋糕正在缩小,白酒企业要紧紧锁定小康阶层、温饱阶层消费的中高端和中低端价格带,才能避免在未来市场震荡格局中被淘汰。

肖竹青说,从2013年度名酒“腰部战略”遭遇尴尬后,开始转战“腿部战略”,挤压区域性、地方性品牌的行为,便可以深刻感知到酒业的寒意。

据统计数据显示,在1.8万家白酒类企业中,预计将有3000家企业被淘汰出局。

远景咨询董事长司圣国认为,2015年将是整个行业深度并购重组的开始,同时企业分化、价格下行、移动互联网普及等将深刻影响酒业市场。

不单是国内高端品牌酒类出现震荡,从国际高端名酒市场行业来看,去年轩尼诗、人头马、马爹利在中国销量的急剧下滑极大影响其集团的营业利润。

体验式营销前景看好

每一次行业调整都孕育着更加先进的营销理念,高端品牌再度革新箭在弦上。

肖竹青认为,酒企向“游厂”、“入店”等体验式营销的苗头开始出现,此前他随团参与了西凤酒业采风行程。

当参观完西凤酒厂完整的生产记录和储存记录后,肖竹青感慨地称,“因为懂行的消费者知道一个道理,好酒源于老酒。”

赵荣兰亦看到了这种势头。她是湖北省贵州商会秘书长,在武汉经营过一家餐饮酒店。

“体验式消费将是高端白酒新的营销渠道。”赵荣兰对本刊记者说,“以餐饮形式请人免费吃饭,席间客人消费高端白酒,觉得口感不错的可以现场购买,这种消费模式已在郑州等高端酒庄出现。”

在欧阳坤看来,为让消费者了解高端奢侈品牌的历史,现在许多国外品牌正策划客户答谢或体验活动,如香槟Patty等,意在吸引客户对品牌内涵的认知。

上述接受本刊采访的人士表示,体验式营销、私人定制等新的营销渠道正在探索中,让顾客面对面直接感触奢侈品文化。“顶级消费品往往是与成功的品牌、过硬的质量、优秀的设计理念乃至历史积淀、文化传承联系在一起,而昂贵的价格却是最后的因素。”

“也就是说,奢侈品不一定是最贵的,贵的东西也不一定就是奢侈品。”欧阳坤称,“我们要认清奢侈品产业性质,奢侈品消费实质上属于精英行业,更多代表的是一种高品质生活方式。”

可以看到,过去国人集中消费几个奢侈品牌的局面正在改变,部分高端人群对奢侈品的需求不仅高端大气,还需有独特个性,预计未来高端、小众的定制品牌和轻奢侈品牌将迎来快速发展。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鼓励有能力消费奢侈品的人群,努力培养他们的文化理念和贵族气质,以最终让奢侈品消费成为市场正常运行的一部分。”欧阳坤称。

服装定制化需求的增长,就是中国奢侈品市场发展成熟的表现之一。作为服装个性的最高境界,定制化生产意味着能更精确地满足个性情感消费需求,这将体现品牌地服务理念。

目前,国外奢侈品服装品牌在中国个性定制化市场方面动作频频。巴宝莉(Burberry)已宣布将在中国推出定制男装服务,而此前登喜路等男装品牌悄然开启定制营销,为客户提供专属服务。

记者注意到,在众多定制品类中,又以针对高端商务男性的服装,以及针对女性的箱包和首饰为主要商品。据财富品质研究院调查,2013年中国奢侈品市场定制品牌数量将超过4000个。

虽然一些大品牌在中国大陆市场的销量开始下滑,但一些定制品牌仍保持着两位数增长。例如,爱马仕销售业绩在亚洲市场的年均增幅高达28.6%,其中中国大陆的贡献率为30%。

民族品牌崛起有机遇

中国奢侈品市场的理性回归,还将呈现哪些新趋势?

知名业内人士表示,前几年奢侈品在内地的销售增速的确非常高,未来几年可能会回到中速增长的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增长率会跌入低水平。

贝恩咨询提供的报告指出,中国部分奢侈品消费者日益成熟,偏好也逐渐转移到独特、低调的大牌,新兴年轻消费者更加追求个性。该报告调查显示,中国奢侈品消费者里有50%为中产阶层,30%为新富阶层,5%为家庭主妇,15%为企业高管、富二代和政府官员等阶层。

不过,巴宝莉首席执行官安吉拉•阿伦德茨公开警告称,目前中国的奢侈品销量下跌可能不是“暂时现象”,而将代表一种“长期趋势”。

然而,国人消费意识渐趋理性,也为提振民族品牌打开了一扇机遇之门。

近年来,一些沉寂已久的国内老字号品牌,如海鸥手表、回力球鞋等民族品牌先后发力。其中如曾经被视为“老土”的红底白条回力球鞋,数年前因重新包装而广受追捧,在欧美市场价格竟意外地创下了比国内高25倍的纪录。

“国货”逐渐风行,代表着众多本土品牌的集体崛起。欧阳坤认为,这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本土品牌企业实力不断增强,消费者对品牌选择日趋理性,并经历从量到质的变化。

但他还说,民族品牌要想真正与国际大品牌比肩,还需从学习和效仿做起,在技术、研发和管理等方面苦练内功,继而寻求产品附加值的突破。

另一个显著趋势是奢侈品的电商化。虽然停止了实体店扩张,但有不少奢侈品牌纷纷宣布加快在线网络拓展计划。有统计显示,全球最顶尖的60个奢侈品牌中,在中国开设网络商店的比例仅为十二分之一。

“这样既可以节约成本,又能回避市场的不确定风险,线上发展或许是奢侈品牌以后在中国的新动作。”欧阳坤称。

玻尔原子结构理论的历史重构 篇4

一玻尔提出原子结构模型的背景

1897年, J. J. 汤姆生根据放电管中的阴极射线在电磁场和磁场作用下发生轨迹偏离确定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粒子流, 并测出粒子的荷质比。对荷质比的实验确定非常重要, 但对实验数据的解释甚至更重要。[1]当时, 关于阴极射线是粒子流还是以太波的争论很激烈, 面对争论和批判, 汤姆生表现出他特有的猜测能力以及对数据特有的解释方法。同一年, 尽管有两位德国科学家也得到同样精确的荷质比, 但都没能“发现电子”。汤姆生大胆的猜测和理论选择能力以及模型建构能力为实验数据和新的实验设计提供了好的理论框架。对于这种特别的思维方式, 汤姆生这样讲: “从物理学家的观点看, 物质理论只是一个策略, 而非信条; 其目的是为了关联或协调各种明显的现象, 更为重要的是建议、激发和指导实验。这样, 它将为引领观察者越来越深入到前所未知的新领域提供指南。”[2]1汤姆生列举了三项从更深层次上有待揭示的假说和新现象: ( 1) 普劳特的原子整量说 ( 一切元素的原子量都是氢的整倍数) ; ( 2) 元素周期律; ( 3) 放射性现象。汤姆生察觉到, 原子结构理论很有可能正好能够胜任这一任务。 汤姆生受迈尔1878年悬浮磁针实验的启示, 富有创意地设想用环状排列的电子构象, 用以解释元素的化学性质, 在1903—1907年期间, 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探索。

汤姆生早期尝试性地假定在原子内有大量的电子存在, 而原子的质量都集中于电子之上。根据汤姆生猜想的模型, 氢原子中也有1000个以上的电子。尽管这一模型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但却具有启发性价值, 它开辟了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中的电子相关的正确思路。这一暗示极其关键, 也富有创造性, 它将元素的化学性质首次归因于“电子排列方式”。之后, 关于“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核外电子”的观念便源于此。

为进一步完善原子结构理论, 汤姆生又从直觉上假设原子中的电子数目大致等于原子量, 也相应设计了一系列实验, 试图确定原子内电子的数目和排列方式。[3]为了确证自己设计的原子模型的可信性, 汤姆生重做了迈尔的悬浮磁针实验。实验中用磁棒吸引水面上穿有小磁针的软木塞, 并逐个增加小磁的数量, 结果发现小磁针形成的环形结构也会相应地发生排列上的变化。与此相类似, 汤姆生推断的“电子环”在配列上也应当存在一定的周期性。 以这种周期性为线索, 可以推断元素周期律。[2]111汤姆生关于电子数目等于原子量的想法尽管是错误的。但这一策略很奇特, 在后来的原子结构理论发展中, 汤姆生对于原子结构的设想及其与元素周期性相关的思路直接影响了玻尔, 汤姆生的原子模型在原子结构理论发展史中以及化学上的原子价理论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卢瑟福在1906年首次观察到 α 粒子的大角度散射。进一步的实验发现, 一束平行的 α 粒子穿过气层或金属薄片时, 出现散射现象。其中大部分 α 粒子发生偏转, 甚至有一小部分粒子的偏转角度很大, 几乎是被反弹。1911年, 卢瑟福据此提出了后世享有盛名的“有核模型”, 极为有影响力的文章 “物质对 α、β 粒子的散射和原子结构”发表于《哲学杂志》[4]。该模型指出, 在原子中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 原子的全部质量几乎都集中于此; 电子环绕在它的周围运转。卢瑟福的方法与理论开辟了正确研究原子结构的途径, 这一学说对日后的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具有奠基性作用。但是, 它仍然存在两个尚未解决的问题: 一是未能解释原子的稳定性。根据经典电动力学, 任何运动电荷由于辐射而不断丧失能量, 绕核运动的电子将沿螺旋形轨迹, 最终落到原子核上。二是无法解释原子光谱的离散性。1859年物理学家发现原子光谱, 并用来鉴定新发现的元素。根据卢瑟福的有核模型, 电子并不存在固定的位置, 相应的能量也缺乏固定的值, 于是电子就可以在任一位置发生跃迁, 那么原子就应当有连续光谱。 这显然与事实不符。

1913年, 范德布鲁克提出元素在周期系中的排列顺序即是原子序数的概念。1914年莫斯莱系统研究了多种元素的X射线, 发现原子序数与元素辐射特征线之间的关系, 从而奠定了X射线光谱学的基础。同时莫斯莱依据原子光谱的实验结果确认, 元素周期律中元素排列是以核电荷多少 ( 原子序数) 为依据, 而非原子量。莫斯莱对原子序数的解释与索迪对同位素的发现, 对于用原子结构理论解读元素周期律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由此消解了对门捷列夫周期表的多种疑问, 比如出现某两个相邻元素排列顺序颠倒的问题等。自此之后, 新的元素周期律作为科学理论就基本成形, 科学家们有了明确的方法来确定已发现元素在周期表中大概的位置和有待发现的新元素及其可能的属性。

根据以上物理学事实, 原子核外电子数等于原子序数的推测, 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关于原子结构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电子在原子核外的分布状况, 以便解决卢瑟福模型所面临的困难。

二玻尔尝试建构“定态跃迁”原子模型

1911年夏, 玻尔博士毕业后得到卡尔斯伯基金会资助, 于9月底来到剑桥留学, 追随他仰慕已久的国际电子学权威汤姆生, 在卡文迪什实验室工作。 这一时期玻尔在工作上并不顺心。但当1912年3月玻尔转入曼彻斯特卢瑟福的研究室工作之后, 卢瑟福则为玻尔敞开了全新的发展空间。[5]在曼彻斯特期间, 玻尔甚至比卢瑟福本人更深刻地洞察到了卢瑟福的有核模型所隐含着的内在意义, 同时又汲取了汤姆生关于原子结构的一些独到的猜想。

1913年, 玻尔分三部分发表长篇论文“论原子和分子的构造”, 文中首次明确了原子核的概念, 尝试性地推测原子和分子的稳定结构[6 - 8]。回丹麦半年后 ( 即1913年2月) , 玻尔从光谱学专家朋友那里得知了氢光谱的巴尔末公式, 受到了决定性的启示。这个公式与普朗克公式在频率与正整数关联方面的相似性, 使他认识到, 在把量子条件引入原子系统时, 光谱公式提供了正确的线索。另一方面, 玻尔推进并且深化了行星式原子模型的类比, 将行星的分层轨道与电子的各个稳定态 ( “定态”) 对应起来。 于是, 原子稳定性疑难就得到解决: 电子在稳定态 ( “轨道”) 上仍然可以借助于经典力学来讨论; 而不同稳定态之间的变化, 即发射频率和释放的能量之间的关系则由普朗克量子公式来给定。这一模型中, 原子核的周围被捕获的电子所落入的轨道可以不同, 是离散的。处于量子化轨道中的电子都是稳定的, 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迁至另一轨道时会释放或吸收能量。

玻尔设想原子核外电子排列分别属于不同的环形定态轨道, 这一思路很有可能得益于汤姆生在20世纪初所做一系列设想和实验的启示, 不可能是通过理论计算所得, 也并非直接来自于光谱学研究。 对氢光谱的成功解释, 只是导出的结果却不是他的出发点或预定目标。正如1913年1月31日他写给卢瑟福的信中所提到的: “我根本不考虑对应于可见光谱线的频率计算问题, 而仅是基于最初所使用的假设尝试讨论处于‘定态’的原子和分子的构造。”[9]当然, 由于玻尔原子模型的新颖性和奇异性, 创新力度极大, 它兼有经典与量子的双重性, 因此一开始是不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的。卢瑟福就对玻尔模型产生过疑问: “这一切的基本原理到底是什么? 普朗克思想与经典力学的混合让人很难形成一个物理思想……, 当电子从一个稳定态跃至另一个称稳定态时, 它是如何决定将会以那样的频率振动?”[10]

对于玻尔的思想, 人们往往集中于从量子理论方面进行研究, 却完全忽视他对原子中电子构象的细节性思考。他当时已经在尝试推测原子中电子的详细排列结构, 玻尔在论文第二部分指出: “电子角动量的普适恒定条件, 再加上稳定条件, 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足以完全地确定体系的构造。”[7]他的主要目的却是试图利用对应元素的性质的知识来得出一些线索。玻尔对原子和元素周期体系的理论进行全新的探讨, 并首次设计出关于较小序数元素的电子构象的局域性的周期表:

尽管受汤姆生的启发, 但玻尔的电子构象模型与汤姆生猜想的“电子环配列”有所不同。比如相邻两个元素的结构, 玻尔设计的排列方式是在前一元素的最外层再加一个电子, 而汤姆生的“电子环配列” 将新增加的电子置于最内层。表中是玻尔对较小序数元素的电子构象的详细推测, 限于当年物理学界的背景知识, 玻尔无法计算和确定每一电子层壳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从表中各元素的电子排列数据, 我们得知, 玻尔对原子中电子的构象形式的考虑, 更多的是从元素化学性质的周期性入手的。不难看出, 玻尔是依据元素化合价来得出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 例如表中氧元素与氮元素的电子排列之所以是8 ( 4, 2, 2) 与7 ( 4, 3) , 而不是当今已普遍认可的8 ( 2, 6) 与7 ( 2, 5) , 那也是根据当时化学家公认的元素化合价来决定的。

从表中所列电子构象形式, 我们可以揭示玻尔的思路, 他先确定第一列中各元素的电子排序, 第二列中各元素的电子排列方式是由元素化学性质的相似性来确定的, 第二个元素电子的排布是在前一元素电子排列的基础上前面再排8个电子。也就是说, 元素化学性质的相似性是由两个元素最外层电子的相似决定的。然而, 表中第一排的两个元素就相当特殊, 9号元素氟的电子排布为什么是9 ( 4, 4, 1) , 而不是现在公认的 ( 8, 1) 呢? 按照玻尔的解释, 是由于对应于前一种相似元素, 9号元素的体积变化较大, 而其他元素的体积变化却较小。还有, 原子序为21—24的四个元素分别同原子序为5—8的四个元素安排在同一周期, 也是有特殊原因的, 在门捷列夫发表于1906年的最后一张表中, 四个元素的确是被安排为3—6族的。这进一步印证玻尔的确是根据元素周期律来设计各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列方式的。

完成三部曲之后, 玻尔实际是等待对其原子模型的实验检验和进一步的实验结果, 他暂停了进一步的理论研究。

至此, 玻尔的原子结构理论尚未能对氢光谱作出较为完整的说明, 更不可能对门捷列夫周期律有完整的解释。他在哥本哈根物理学会的演讲 ( 1920年12月15日) 中也承认这种简单的原子结构模型并不能对氢光谱、斯塔克效应和塞曼效应作出详细、 合理的解释。[11]

三玻尔再次构造原子模型

八年之后, 不论是光谱学还是化学研究, 都有了新的发现和进展。玻尔及时汲取并巧妙地运用了这些新成果, 进一步搭建原子模型。

玻尔给《自然》杂志寄去他的第一封信“原子结构” ( 1921) [12], 介绍他提出量子论的原子理论的一般特点“在于努力寻求各电子的一些组态和运动, 以便这些组态和运动有可能利用原子序数来对如此清楚地显示在众所周知的周期律中的各元素化学性质的变化作出诠释”。这是他在哥廷根大学举办的他的量子论的原子理论与周期律关系的一系列演讲 ( 1922年6月) 和此后发表系列论文的前奏, 也是对他的理论的整体思路的一种概括。他在这封信中详细说明了惰性气体元素的原子稳定结构的模型, 并提到要以此作为整个原子构造理论的基本参照点或界标。在信的最后, 玻尔指出他的意图在于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根据由光谱应用产生的量子论原理来诠释元素的化学性质。

事实上, 玻尔的量子论原理具体是指由索末菲、 朗德等物理学家对光谱学的研究, 并根据光谱结构分析产生的两个量子数n, k ( 后来又确定为l, 称之为角量子数) 。玻尔假定, 原子中的电子是一个个地受原子核束缚, 形成连续的电子排布过程。在玻尔的“分层轨道”模型中, 原子核对电子的各种束缚过程, 即电子在“分层轨道”中的逐步安排, 是与不同定态间跃迁的考虑相联系的。玻尔进一步假定, 不同电子层并不只是简单的层壳, 而是可以继续划分成若干“电子亚层”: 也就是说, 主量子数为2的电子轨道还可以分成两个亚层, 主量子数为3的轨道可以划分为三个亚层, 以此类推。

玻尔在信中描述了他建构量子论的原子模型的基本方法。他先确定惰性气体的电子排布方式, 并以此为基准, 再确定其他原子的排列方式。惰性气体的原子结构为:

括号中下标数字代表每一组内电子轨道的主量子数。玻尔进一步解释, 他对惰性气体元素的电子排布形式的考虑源于化学家, 例如A. 柯塞尔的离子键和G. 刘易斯的共价键理论, 它们立足于化学资料的系统考虑之上。当然在化学家之间是有分歧的。柯塞尔的理论认为, 卤族元素F、Cl、Br、I的原子, 将通过俘获单独一个电子而采取外层有8个电子的那种特别稳定组态。而在朗缪尔的理论中, 惰性气体原子的电子数在最外层中永远最大。玻尔之所以选择柯塞尔的理论作为依据, 因为他相信电子组态存在 “高度对称性”, 这是一种美学原则。

玻尔还在信中提到“对应原理”。从量子辐射过程和经典辐射之间的对应性, 玻尔首次认识到, 经典模型可以作为应用量子条件并且作对应性研究的一种辅助性框架。“对应原理”在量子论的原子理论中的应用是双向互动的, 一方面是原子结构模型对原子光谱的合理诠释, 处在探索性过程中; 另一方面是依据周期律中随原子序数的增加所展示元素物理、化学性质, 能够对原子结构理论做进一步的验证, 并完善这一理论。新的原子结构理论的推进以及对原子中电子的详细排布方式的洞察, 是通过对原子光谱的尝试性解释并依靠量子理论和元素周期律中所展示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的结合来逐步完善的。

那么, 玻尔在文中给出了包括大约40种元素的电子轨道类型表。假如以惰性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为基准, 玻尔是怎样利用主量子数和辅量子数来确定原子中电子的排布的呢?

玻尔在发表于《物理学报》的一篇文章“论量子论对原子结构的应用I”[13]中, 将“绝热原理” ( adia- batic principle, 或译“浸渐原理”) 应用于自己的原子模型。绝热变化或浸渐变化的意思就是慢慢的、不知不觉的变化。它要求在一个组或亚组中每增加一个电子, 一般不会改变已有的各电子的量子数。这一原理在玻尔构造原子中电子轨道的空间排布模型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样, 在原子核的最外层再添加一个电子, 前一原子的稳定态在下一个原子中仍然保持不变, 电子层在整体上也不受影响。

以上是玻尔的早期量子论在原子结构理论方面所作的贡献 ( 截止1923年) 。后来梅恩·斯密兹提出亚组分法是依据化学证据, 斯通诺尔提出电子亚组分法是借助于第三个量子数的引进, 其实两者的思路仍然延续玻尔的思路。最后第四个量子数的引进, 是立足于1925年泡利“不相容原理”的提出以及“电子自旋”的发现而完成的。

结语

通过解读原始文本, 为科学事件做准确的“复原”和历史重构, 对于理解科学进步与科学实践方法具有特殊的蕴意。玻尔在这10年期间建立的原子结构理论在原子物理中所作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无论是科学家还是哲学家, 都认为统一的、好的表征形式或表征依据在理论上终归是非常有意义的。

敏捷界面重构 篇5

这里说的界面开发是指系统的交互设计和界面可用性及易用性设计,也包括CSS的界面布局、颜色、字体等基本的视觉元素。这些问题的重要性不用多谈。

我在项目中期加入过几个项目,这时候最令人头疼也最令人兴奋的莫过于在开发中期对于界面和UI进行变更了。一个项目在初期如果没有做良好的界面设计,想要在中间来进行大的变更简直是噩梦一般。在一个敏捷团队中,做这样的事情尤其困难。

敏捷开发中的一个实践,是需要客户的协作和参与,及时由客户认可做完的需求以及由客户决定下一步的开发。这种客户享有决定权能够使开发变得更顺畅,客户关系变得更融洽,是一个很好的实践。

但是,这种实践给界面的改进带来很大的麻烦:如果在项目中期打算进行界面的变更,自然要写出很多跟界面相关的需求,而客户按照需求的价值决定优先级,他们有时候不理解这样的界面改进如何带来价值,为什么改善一些文字描述和交互方法还要占用开发时间,他们更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更多的功能和修复更多的BUG。这时候,这些界面调整的优先级就被排的很低,在几个开发周期内都没有得到采纳。

我们先后尝试了几种方法来改进这个过程,例如给客户培训交互设计和可用性知识;将开发人员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专职负责界面改进;或者将界面改进需求单独分成一组,要求客户每个迭代从其中选择一部分等等。但这些办法都不是很理想,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事后总结原因,觉得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于:客户不是用户。他们虽然负责对项目功能验收,但他们并不最终使用系统。系统使用上的问题不是他们最关心的。他们需要得到投资回报,因此选择了回报更快的功能开发。从这方面看,客户的选择是无可厚非的。

理想的解决方案应当是在一开始就对界面及UI进行控制和把握,并进行持续的度量和改进,或者称为:界面重构。将界面重构和代码重构等同到同样地位,在开发过程中持续随时的进行改进。

我们都知道,代码重构是在不改变代码行为的基础上,改变其内部的结构。通过一系列小的步骤进行重新构造,系统不会因为这些小步骤的改变而停止运转,仍然会保持顺利正常的运行。重构的结果是一套良好可读的代码,它不仅能够对我们扩展功能有帮助,也是我们适应变化的基本手段之一,

我们将其类比到界面的开发过程中:我们需要在不改变界面功能的情况下,通过一系列细小的步骤,来改变界面的交互行为和可用性。最终结果,不仅仅是一套良好的界面,也是保证我们扩展新的功能和适应变化的基础。

重构的一个要点是测试。测试可以保证重构的正确。而界面开发的过程中,测试工具的缺乏导致我们不得不采用其他的方式来保证功能的正确。一种可行的办法是维护一个界面原型,纸质或电子形式均可。在不停地开发过程中,不断的维护这个原型,使之先于实际实现被用户感知和体验,提前获得用户的反馈和客户的认可,并将原型用于指导团队的开发。这种不断的用户体验和用户测试过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界面重构的正确性。BA阐述需求或QA进行验收测试的时候,也不妨考虑使用界面原型作为一个验收条件来展现给开发者。

重构的另一个要点是要经常不断的进行,每当写新代码之前,先进行一点重构,使旧的代码更好阅读。界面重构也应该是这样。对每一个开发完成的需求,提高界面验收的标准。不仅仅是完成功能就可以,还需要达到一定程度的可用性和可维护性要求。例如必须遵循提前制定的UI Guideline等等。避免因为界面开发的涣散导致的破窗户,这种疏于整理的小细节可能最终成为最头疼的问题。

比如,我们在开发的过程中,以前只以60分作为界面的验收标准,等积累一段时间后再批量修改界面一次,但可能这次修改只能达到80分。现在我们需要改为以80作为验收标准后,在开发的过程中多花点时间来重构一点点,一直保持80的水平。这样如果我们需要进行更大的改进,可能很容易就能改到90或 100分,从而达到我们最终的目标。

由于开发团队的人员多数不太擅长界面的知识,并且界面的测试和度量工具缺乏所致,界面的持续改进在项目中较难做的很好。这些实践又要求BA或QA能够有相应的交互设计能力和可用性工程的经验,也限制了其在项目中的实践。但这些确是在一个项目中长期被忽视地方,应当进行一些加强和发展。

总而言之,敏捷过程和界面设计并不是矛盾的,将敏捷的思想应用于界面开发和交互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获得更多更广泛的想法。

4月23日,和Erik谈了谈这个想法,他也认同这类做法,但觉得由于目前没有一个显然的Vision,或者说,不像Code Refactoring那样有良好的OO设计准则和可读性在前方可以到达,这样的UI重构的准则不是很明显。原因可能还是由于Developer大多缺乏这方面的Sense。路还很长。

广安:工业支柱产业重构设想 篇6

工业:支撑并引导地区经济

工业支柱产业占绝对优势

根据广安市工业发展的特点和自然资源优势,经过多年来的选择和培育,确立了煤炭、电力、建材、食品饮料、机械电子这五大产业为广安市的支柱产业,并紧紧围绕支柱产业抓发展。几年来,广安市五大支柱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内在动力和活力得到明显增强,经济规模和效益得到明显提高(见表)。

结构:面临挑战急需重构

传统的五大支柱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和新兴优势产业快速崛起,让传统的五大支柱产业的地位面临挑战。

五大支柱产业发展受阻

从工业企业户数的分布变化看,从2005年以来企业户数分别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的比重变化分析,仅机械电子产业呈上升趋势。其他支柱产业均下降。

从工业企业占广安市工业总产值比重变化看,2011年底,五大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广安市的72.5%。其中机械电子产业占广安市工业的比重达到18%,比2008年上升3.2个百分点,变化明显;而电力产业所占比重则下降了2.1个百分点,其他三个产业比重变化不明显。

从对广安市工业生产增长贡献及拉动增长看,2011年底,五大支柱产业对广安市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为67.5%,拉动广安市工业总产值增长32.9个百分点。其中:机械电子增长贡献24.6%,拉动广安市工业增长12.0个百分点;食品饮料增长贡献17.9%,拉动广安市增长8.7个百分点;煤炭的增长贡献12.0%,拉动广安市工业增长5.9个百分点;建材的增长贡献11.7%,拉动广安市工业增长5.7个百分点;电力的增长贡献1.3%,拉动广安市工业增长0.6个百分点。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十一五”期间,广安市煤炭、电力、建材、食品饮料、机械电子这五大产业向前发展的趋势一致,但增长速度不一,占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和对工业经济的贡献此消彼长。机械电子产业和食品饮料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支柱产业的地位得以加强,而电力、建材、原煤由于受资源制约,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支柱产业的地位有被弱化的趋势。

医药化工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

面对传统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以及医药化工等新兴产业崛起的新形势,为减少工业发展对资源的过度依赖性,实现可持续发展,广安市支柱产业重构的必要性已经凸显。

措施:完善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

在原有五大支柱产业的基础上,采取整合、优化、新增的方式将能源、建材、农副食品加工、汽摩零部件为主的装备制造、医药化工作为广安市新的五大支柱产业,延伸和完善产业链,积极打造产业集群。

能源

将原支柱产业中的煤炭与电力合并为能源产业。一是加快推进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和机械化采掘,加快煤炭企业重组步伐,推进煤炭资源整合,提升原煤产能和安全保障力;二是继续开展中核集团四川广安核电厂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规划建设;三是适度发展水电,建设东西关水电二期工程;四是大力发展水泥企业余热发电,煤炭开采企业瓦斯发电,以清洁、安全的能源替代火力发电。

建材

加快水泥行业技术改造步伐,加大力度淘汰落后水泥产能。延伸水泥行业产业链,大力发展商品混泥土、混凝土砌块、高性能混泥土等产品。开发推广新型陶瓷砖生产技术和工艺,加快建筑陶瓷技改扩能和上档升级。利用页岩、沙石、石膏、林木等非金属矿产资源,煤矸石、粉煤灰等工业废渣,大力发展新型节能建材。

农副食品加工

依托广安市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以回乡创业园、武胜县城工业园区为重点,推动农产品产业化基地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副产物循环利用、现代包装等四大环节加快发展,重点发展粮油加工、饲料加工、畜禽产品加工、饮料酒生产等产业,打造优势品牌、优势企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

装备制造

建设汽车及汽摩零部件基地、装备制造业配套基地,发展汽摩零部件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精密齿轮、重型锻铸件、特种机械配件等产业,发展壮大重型汽车弹簧钢板、钢绞线、结构钢架、输变电设备、消防器材、安全设备等,大力发展机械加工。

医药化工

一是充分发挥广安天然气和盐卤资源优势,全力推进玖源化工项目的实施进度,以100万吨真空制盐项目、100万吨纯碱项目、100万吨复合肥等为龙头,打造气盐结合的化工产业及其下游产业链。二是利用岳池县被四川省列为全省医药工业重要的产业集聚地的优势,在已建成的科伦药业的龙头带动下,依托广安回乡创业园,积极推动科创等医药企业尽快开工投产。

(作者单位:广安市统计局)

“两会”声音

四川省人大代表积极提交议案

议案情况

从四川省第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议案组获悉,在大会提出的议案截止时间内,大会议案组共收到由代表团或10名以上代表联名提出的议案31件。其中,关注最多的为民生话题,食品安全是焦点。此外,还有代表提出关于制定《四川省城镇住房保障办法》、《四川省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四川省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条例》、《四川省房屋安全管理办法》等制度的议案,以及关于听取和审议省人民政府关于民办学校教师参加事业单位保险的专项工作报告的议案等。

议案精选

從四川省人大议案建议组了解到,今年的“一号议案”是关于制定《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由来自宜宾的省人大代表张芳等10名代表联名提出。议案中,代表们呼吁“针对当前在食品生产加工、经营销售以及农村(社区)家庭自办宴席等暴露出的许多问题,表明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必须进一步加大立法管理、执法检查和执行监督的力度。”

代表们建议,希望从政府、部门、社会和家庭四个方面,共同努力,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构筑起“省、市、县政府负总责,政府职能部门具体管,乡镇政府直接抓,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和(或)卫生防疫人员具体办”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结合四川实际,强化和细化对食品生产加工、经营销售者以及农村(社区)家庭自办宴席等群体作为食品安全责任人的社会责任,强化和细化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填充目前食品安全分段监管模式中存在的空白地带。

议案建议,将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纳入政府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并建立健全行政监管、生产经营者和农村(社区)家庭自办宴席者自律、社会监督有机结合的食品安全全程监督管理工作机制,完善落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

产业结构重构 篇7

火电紧张的背后是煤炭供应出现问题, 其危害不言而喻:2003年开始的连续五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和工业结构重型化, 缺煤少电影响企业生产和利润创造, 势必成为国民经济的发展的瓶颈;电煤缺口的存在, 造成能源供给缺乏稳定性和可靠性, 进而威胁国家安全;在酷暑、寒冬、突发性自然灾害和灾后重建期间, 深切地影响人民生活。因此煤电产业如何协调发展成为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 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1 煤炭供应安全问题的根源分析

煤炭供应安全问题, 作为整个能源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究其最根本原因, 官员和学者们莫衷一是:李俊峰认为, 是价格机制问题, 即电力价格依旧受管制, 而煤价放开, 导致电力企业尤其是中小电力企业成本高企影响发电积极性[1];程志强认为, 是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速度较慢, 一些地方和企业形成对煤炭过度甚至是浪费性需求造成的[2];潘伟尔认为, 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煤炭库存总量特别是电煤用户库存量严重不合理, 二是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脱离了实际[3]。

煤炭供应问题, 表面上看, 是由于经济高速增长下供给偏紧, 对小煤窑的整治力度大, 需求旺盛, 价格高企, 春运、暑运、年初雪灾和汶川地震的救灾导致的运力紧张, 季节性因素, 奥运的特殊情况等诸多因素并发的结果。但是追其根源, 我们认为是煤电产业布局的不合理, 即煤炭生产与消费在地域上的逆向分布, 而且愈演愈烈, 因此需要对我国的煤电产业布局进行再思考, 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产煤国, 煤炭产量占世界的40%, 煤炭作为主体能源, 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的比例分别达到76.6%和69.5%。在已查明的煤炭储量中, 晋陕蒙宁占67%[4], 是煤炭的主要生产地;而我国电力消费量在2000亿千瓦小时以上的主要集中在东部煤炭资源相对匮乏而经济较发达省份: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和河北:大跨度的铁路运输是目前煤炭调运的主要渠道。

数据来源:《中国煤炭工业年鉴2006》。

单位:万吨

数据来源:《中国煤炭工业年鉴2005~2006》。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2008》、《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7》。

通过分析煤炭产量及省间调配情况 (见图1) , 我们把这9个典型省区分成3类, 第一类是煤炭生产大省, 以山西为代表, 2006年煤炭净调出量占全省产量的88.57%;第二类是煤炭消费大省, 以广东、浙江为代表, 支撑地区经济发展的能源几乎完全依赖外省调入, 省内资源极度匮乏;第三类是资源日益枯竭、煤炭产量步入下行通道的省份, 以山东为代表, 煤炭资源的对外依存度日益加大。

我们通过表1可以看出, 以山西省为例, 国有重点煤矿供给电力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 比例接近90%, 而供给本省的比例微乎其微, 即山西省的电煤主要外输发电, 而用于省内直接发电的比例很少, 一方面是因为山西省内电力需求较少, 同时国家计划外的电力投资少;另一方面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猛, 电力需求大, 火力发电在煤炭买方市场时经济效益明显导致投资倾斜。

截止到2008年初, 整个电力装机中比例最大的仍然是火电, 占78%。我们结合各个典型省区在煤炭和电力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上的比例 (见图2、图3和图4) 可以进一步看到, 我国电煤生产地和消费地逆向分布没有得到实质上的缓解, 如山西是产煤大省, 在煤炭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位居全国第一, 而在电力工业投资方面明显滞后, 尽管2007年的电力固定资产投资较2006年增长了34%, 但是在年度投资总量上才刚刚接近火电大省广东和浙江;东部的江苏、广东和浙江, 是常规能源资源匮乏的省份, 虽然电力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近年来有所放缓, 但是从总量上看火电投资比重过大, 依旧同自身资源的先天不足极不相称, 依赖外调电煤的火力发电量支撑着经济的发展;即使是原先拥有较丰富煤炭资源的山东, 随着开采年限拉长, 产量下滑, 对外依赖性日显, 省内所用电煤的70%来自省外, 作为装机容量4936万千瓦的火电大省, 对电力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明显过快。

总之, 我国目前虽然东部火电消费大省在电力固定资产投资上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但是煤电产业布局依旧是以负荷中心发电, 以铁路为主的运输方式担负着几乎一半的煤炭消费。这种布局结构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和战争, 运输受阻, 进而电煤供给中断, 电力匮乏, 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最终影响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2008》。

2 煤电产业布局重构及现实性

现今西电东送工程有三大通道, 大部分学术成果集中在对南部通道的研究上[5,6,7,8], 而中国的电力供应高度依赖煤炭, 以山西、陕西和内蒙古西部等煤炭资源富集地的火电输送为主要内容的研究显见不足, 为此我们就此做一个探讨。

基于上述分析, 我们认为要稳定电力供应、确保主体能源煤炭的供应安全, 要从根本上进行中国煤电产业布局的变革, 火电产业应向煤炭资源富集地转移。下面我们具体从效率、运力、环境容量、水资源承载能力、经营成本等角度分析其可行性。

2.1 煤炭富集地对外输送电力符合效率原则

主要是由于超高压输电技术的日益成熟, 使得远距离输电比长距离运煤更显经济有效。特高压电网是指交流1000k V和直流±800k V输电线路构成的高压电网, 与目前普遍采用的500k V和220k V电网比较, 前者具有输电容量大、送电距离长、线路损耗低、单位功率电力传输的工程造价低、走廊效率高和联网能力强等优点。以1000k V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为例, 输送功率约为500k V线路的5~6倍;输送同等功率, 最远送电距离延长了3倍, 而输电成本降低了10%~15%, 输电走廊的土地资源可节省60%。对比输电和输煤的能源损耗的差距, 以负荷中心建火电厂, 明显有违效率原则。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2008年2月份发布的数据显示, 我国目前电网的输电环节综合线损率为6.85%, 而采用特高压输电技术可以把线损率控制在2%以内;输煤过程的能量损耗较大, 例如将发热量为5300卡的电煤从山西太原运往河北西柏坡, 热能损耗达2.8%;如果运往华东地区或东南沿海, 损耗应在8%以上[9]。随着交流直流特高压示范工程的建设, 输电经济距离可以覆盖中西部主要产煤区至东南部负荷中心的广大地区, 研究表明, 输电落地电价比输煤到受端地区建厂的上网电价低廉[10]。

山西电力部门曾做过一项专题研究, 认为输电与输煤的综合经济效益比为6∶1。另外我们也看到目前煤炭资源富集地晋陕蒙的输煤输电比例为20∶1[9], 结合前面各省在煤电固定资产投资上的分析, 可以看出这种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之处, “北煤南运”和“西煤东运”势必造成效率损失。但同时我们也可以认为“三西”地区提升电力输送的空间非常巨大。

2.2 煤炭富集地直接对外输电从根本上突破运力瓶颈

运输问题, 与国家产业政策、供需基本面一起成为影响煤炭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以消费地为中心发电的产业格局, 煤炭运输主要依靠铁路、沿海和内河水运及公路, 其中铁路由于其运输价格的低廉, 成为最主要的煤炭运输方式。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如“三西”煤运通道中, 承担内蒙古西部和陕西省煤炭外运主要通道的京包、大准、陇海三线运输能力长期紧张;北通道大秦、朔黄主要受到夏冬两季电煤需求波动影响而形成季节性的运力紧张, 南通道侯月、太焦和中通道石太线运输能力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 瓶颈约束紧迫。而进出华东地区的通道, 由于建设速度缓慢, 季节性因素, 及客货运量增速快, 所以更多采用铁路和水运相结合的方式, 这样吨煤的运输成本高企, 送达时间较长, 过程损耗过大。运力的紧张制约了“三西”煤炭的外运, 进一步加剧了东南部地区的能源紧缺, 成为遏制煤炭行业发展的瓶颈。

以2008年为例, 1~7月份,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雨雪冰冻灾害、奥运会和夏季用电高峰期间, 煤炭需求激增, 北方秦皇岛、天津、黄骅、唐山四港运输异常紧张, 电力短缺造成的直接间接经济损失数以千亿计;而8月份后, 全球金融危机逐步演化成经济危机, 产业链下游需求萎缩, 用电量锐减, 煤炭库存居高不下, 煤价大幅下跌。因此, 如果通过在资源富集地建立坑口电厂发电, 就近供应电煤, 直接输电上网, 一方面可以从根本上缓解运力, 降低道路维护成本, 延长使用寿命;另一方面能具有更强的能源调节能力, 减少适应时间, 加快反应速度: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能源安全的保障力度。

2.3 煤炭富集地具备兴建坑口电厂的环境容量

晋陕蒙宁的环境容量尚有潜力可挖。以山西省为例, 环境容量总体超标, 但近年来随着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 不断加大了污染治理减排投入, 全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了有效控制, 区域环境质量有所改善。通过对水环境和大气环境容量的科学、准确的核定测算, 严格执行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生态区划和排污许可证制度, 环境容量方面的潜力得以挖掘。在项目审批方面, 优先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将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减排作为两大约束性指标, 落实到重点流域、区域和城市的污染治理中, 实施新上项目的排污指标与现有项目减排置换制度。在煤炭产区坑口发电是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 必须实行污染物新增指标与现有企业削减量的超量进行置换, 电力装机增量置换, 环境容量减量置换, 同时大规模采用现代环保技术, 提高除尘和除硫效率, 着重于电厂脱硫设施建设和污水处理厂建设等重点工程。另外关闭小发电机组, 所有电厂建设防风抑尘网和筒仓。2008年底, 山西省总装机容量为3056万千瓦的现役燃煤电厂已经全部建成了烟气脱硫设施。因此, 在中西部煤炭富集地大规模兴建坑口电厂在环境容量方面是可行的。

2.4 多渠道提升煤炭富集地水资源承载能力促进主电源区建设

我国的晋陕蒙宁地区具备建设大型煤电基地的条件, 其中内蒙古的呼盟地区水资源较为丰富, 可就地实现煤电转化;晋东南、陕北、蒙西和锡盟、宁夏灵武等地水资源相对不足, 可以采用百万千瓦级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空冷技术, 即用空气代替水冷却汽轮发电机组的冷却方式, 进一步提高我国富煤缺水地区发电机组的效率, 节约煤炭资源和用水,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晋陕蒙宁均是我国水资源贫乏的省份, 以山西为例, 人均占有水资源量381立方米, 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6。尽管省内多为季节性河流, 水资源量总体短缺, 但是东部的洋河、大清河、滹沱河和东南部的漳河、卫河、沁河的人均水资源量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条件较为优越, 涵盖了阳泉、长治、晋城、忻定等地区。从各流域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看, 大清河为5.2%, 沁河为5%, 丹河为12%, 卫河最小, 仅为0.4%。另外沿黄河地区水资源也相对丰富。根据“正常年份黄河可供水量年内分配指标”, 山西可利用黄河水量43.1亿立方米[11], 目前每年实际用水量不到12亿立方米。由此可见, 山西省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还是存在潜力的。2000年以后, 山西省新建电厂全部采用节水效率达75%的大容量空冷机组。山西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理论上可以满足1.03亿千瓦装机需要, 仅每年4亿立方米的采煤弃水即可满足8000万千瓦机组用水[9]。采用节水的干法、半干法烟气脱硫工艺新建、扩建燃煤电站项目, 降低用水量, 就可以做到发电增容不增水。在有限水资源条件下, 利用矿井疏干水、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中水或其它废水、灌区节水等节约措施和“水权置换”等提高水资源调配效率来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 在煤炭富集地发展坑口发电, 将其建成电力负荷中心, 成为主要的电源区之一。

2.5 煤炭富集地经营成本的低廉有利于煤电产业布局调整

考虑不同地区经营成本的差异, 主要包括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和交易成本, 在中西部资源中心坑口发电是合宜的。

中西部地区土地资源的比较优势明显, 主要表现在土地总量上相对充足和土地价格相对便宜。以2003年西部各地类面积为例, 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仅占土地总面积的6.75%、1.12%和0.11%, 人均耕地、人均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人均交通用地面积均高于全国人均水平。在中西部煤炭资源富集地的煤炭基地发展大规模的坑口电厂的征地费用比东部地区低廉, 而且可以充分利用主产区开采后废弃的工矿地等劣质土地建电厂, 不必占用新的土地资源;另外建设电厂还能消化大量的煤矸石和洗中煤, 一举多得。坑口发电之后, 通过大电网输电, 电网建设需要占有的土地成本也比建设同等输送规模的铁路、公路低得多, 而且维护起来更方便和经济。而东部负荷中心, 由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前期资源利用上的不合理, 土地在总量上的稀缺遏制了经济发展势头, 因此在东部大规模新建燃煤电厂, 无异于雪上加霜。根据国土资源部的调查, 2009年第一季度, 长三角地区综合地价为8208元/平方米, 比中西部地区高昂许多。

中西部地区向东部省份输电, 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提升本省电力行业对全省生产总值的贡献, 税收总额不断增加, 对财政贡献也越来越大;同时会带动煤炭产业发展, 促进产能投入和释放及行业整合;稳获煤电产业链利润:因此中西部地方政府必然在产业政策上予以扶植, 减少交易费用。另外中西部地区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的优势也是不言自明。因此, 从经营成本的角度, 煤电产业地理布局的改变也是个必然的趋势。

3 简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中西部煤炭富集地, 静态看, 受益于资源存量优势;动态看, 由市场供求关系变动引起能源输出结构变动, 着眼于效率、运力、环境容量、水资源承载能力、经营成本等, 我们认为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煤电产业地理布局具有可行性, 从而解决了煤炭生产地和消费地逆向分布问题。从产业政策面上, 我们建议在该地区大力发展坑口电厂, 加强电源点、输电通道和电网建设, 通过输电为主, 输煤为辅, 实现区域内煤电产销合作, 才能结合资源和市场优势, 实现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全盘发展, 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参考文献

[1]李俊峰.适当电荒不见得是坏事[J].中国报道, 2008 (1) :99-100.

[2]程志强.对我国当前煤电供应偏紧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 2008 (10) :37-39.

[3]潘伟尔.二次煤荒的深层原因与警示[J].经济研究参考, 2008 (15) :12-15.

[4]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EB/OL].http://www.beinet.net.cn/zcfg/gh/qggh/200802/P020080423600794998718.pdf, 2007-01.

[5]盛毅.西电东送与西南能源资源配套开发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02 (10) :35-42.

[6]陈秀山, 徐瑛.西电东送区域经济效应评价[J].统计研究, 2005 (4) :37-44.

[7]李飏, 周永章.珠江流域“西电东送”能源空间配置的综合效益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3) :147-151.

[8]刘玉, 冯健.跨区资源调配工程的区域利益关系探讨——以西电东送南通道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 2008 (3) :545-552.

[9]李明三.煤电联动困局的山西“出策”煤电产业需重新布局[EB/OL].http://www.in-en.com/finance/html/energy_0816081676175233.html, 2008-03-27.

[10]王耀华, 张风营, 白建华.输煤输电经济性比较[J].中国电力, 2007 (12) :6-9.

大学英语教师知识结构解析与重构 篇8

一、教师知识结构研究概述

对于教师知识的研究有两个不同的角度和方向:一种将教师知识看成是个人及隐性知识,教师的知识是在日常教学中形成的;另一种则将教师的知识认为是显性的知识,学生是可以通过教师的教学过程看到的知识。Schon (1983)深刻批判轻视实践知识的传统技术理性,认为从业者在专业实践中并不主要依靠外来理论知识而是靠实践者自己建构的“行动中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从这种实践取向的建构主义视角出发,研究者提出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的概念,它来自实践并直接用于实践,是一种个人化的、与特定情境相联系的、非命题形式的知识。

Shulman (1986)提出包括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等的教师知识分类模式。尽管它倾向于强调具普遍性的理论知识,但其中的学科教学知识,即以学习者易于理解的方式所表述的学科知识,实际上是一种实践性知识与理论知识共同构成教师的知识基础。Freeman (1996)鲜明地强调教师的实践性知识,针对传统权力关系下教师声音“被沉默”、实践知识被忽略的状况,他指出,语言教师熟悉课堂故事但难有机会讲述,而讲故事的常是那些课堂教学的局外人,他们往往遗漏最重要的故事,因为他们不熟悉课堂。Tsui (2003)重建了教师知识的概念框架,提出教师知识是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相整合的、嵌于情境中的、寓于隐喻/意象/信念之中的、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知识。

二、教师应具备的多元化知识结构

1. 教师应该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

首先,必须精通英语语言知识,包括准确而流利的英语语音语调、较大的词汇量、牢固的语法修辞及文体方面的知识。其次,应熟悉本国和英美国家的地理、文化传统、社会制度、政治结构、价值观念等诸多领域的知识。最后,还应了解与英语教学密切相关的语言学及其分支系列,如英语语音学、词汇学、语义学等。

2. 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实践知识。

个人的实践知识是能够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并且会随着教师的职业发展而改变。教师在课堂中所持有的一些观点和想法都是需要及时反思和酝酿的。因为这些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而只有及时反思才能使自己对学生有良好的影响和教育作用。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会有求于老师,因此,教师的影响要渗入学生活动的一切时间和空间中去,教师必须占有广阔领域的知识,如哲学、法律、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在教学中应付自如、游刃有余,从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是无止境的,他们总是想从教师这一知识源泉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教师的知识结构中拥有多种子系统,它们之间相互渗透,就必然赋予教师一种综合素质。

3. 教师应该懂得教育理论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当前,教育学和心理学发展迅速,而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也是一个重要和麻烦的问题,英语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才能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因为部分知识并不能内化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去,但为教师工作所必需。

4. 教师应不断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法知识。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英语教学已经不再是单纯地讲解词汇和语法。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同时对教师本身形成巨大的挑战。只有不断地接受新的东西,才能使自身不落人后,能满足学生的发展所需,也能为自身发展奠定良好和坚实的基础。

三、对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启示

然而,工作量大,部分英语教师的自我提高意识不强,以及个人生活和教学环境都会对英语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提升和扩展产生影响,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反思,熟悉教学内容,与学生和同事一起进步,并积极追求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英语教师作为专业化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文化的传播者,而且是语言文化学习的指导者,其自身的理论素质和知识结构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及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从外语教学及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师知识结构的需求这一角度出发,应力求掌握相关学科或跨学科知识,实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新世纪的英语教师应明白知识的呈现方式必须区别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强调外语教学实践知识的价值,采取一种更宽广、更贴近时间的认识论视角,使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都得到认可;同时,这些目标的实现也需要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以改善教师的发展环境,拓展教师的发展空间,进一步优化教师的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1]Tsui, A.B.M.Understanding Expertise in Teaching:Case Studies of Second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2]Freeman, D., Johnson, K.E.Reconceptualizing the Knowledge-base of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J].Teaching&Teacher Education, 1998, 32, (3) :397-417.

[3]Schon, D.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How Professional Think in Action[M].New York:Basic Books, 1983.

产业结构重构 篇9

近30年来,浙江省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已成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据浙江省经信委调查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省共有10亿元产值以上的块状经济312个,实现销售收入2.81万亿元,出口交货值6122亿元,从业人员831万人,分别占全省总量的54%、62%、56%,块状经济在全省发展经济、参与国际竞争、扩大就业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浙江省政府为推动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已经确定杭州装备制造业、宁波服装、绍兴纺织、嵊州领带等41个块状经济为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要全面提升块状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建设现代产业集群,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改变浙江省工业主要处在低端产业和低附加值加工环节的状况,实现产业集群的升级。其中,永康五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已经探索建立了以永康市政府牵头、武义和缙云两地政府参与的三地联动工作协调机制,形成了跨行业、跨区域的以永康为核心的永武缙五金机械产业集群。然而,浙江省许多集群企业以低成本劳动力和粗放式资源消耗作为自己的生存基础;以成本优势、环境透支和无序价格竞争作为自己的行为特征,自主创新和合作创新能力比较薄弱。此外,由于受行政区域限制,各产业集群的创新资源和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区域内部,容易导致本地网络知识流动和技术学习过程的路径依赖,阻碍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并支撑浙江产业集群生存与发展的创新网络结构与属性已经开始制约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集群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技术和知识除了来自集群内部的企业与公共研发机构,区域甚至是国际的知识源构成了产业集群的外部网络,集群创新网络影响力的日益增强将会对产业集群升级产生推动作用,使集群内部的每一个生产要素都强化或改变其他要素的表现,形成高效率的协同效应,推动集群系统向高效率的创新网络演进,进而提升产业集群升级的动力[1]。因此,构建产业集群跨区域的创新网络,使产业集群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发挥集聚效应,实现技术、知识和信息等要素的共享,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协同能力,对浙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构成及其特点

创新网络是在一定区域内各种行为主体之间在交互作用与协作创新过程中,彼此建立起来的各种相对稳定的、能够促进创新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总和[2]。创新网络的创新主体主要包括企业、供应商、客户、其他相关企业、大学、科研院所、政府、金融机构以及中介机构等,而正式或非正式关系的形成是基于企业创新活动中的技术合作、合作开发项目、供销关系、信息交流等关系联结,这些关系联结能够促进企业产品开发、生产工艺提升、市场拓展能力提高,成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3]。而产业集群从本质上讲,它是由相互依赖性很强的、市场化形成的、根植于社会网络以及隐含知识交流和社会文化的企业(包括供应商)、知识生产机构(包括大学、科研院所和研究机构)、中介组织(包括经纪人和咨询顾问)和客户等通过产业链相互交错形成的网络组织。产业集群创新方式是一种网络创新范式,是一种与创新活动相关的行为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4]。产业集群内众多企业之间的这种地域接近,既竞争又合作的创新资源共享体系以及创新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合作关系,形成了一种集群式创新网络。它由产业集群内外中小企业、供应商、客户、其它相关企业、大学与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中介服务机构以及资本市场等结点组成;它们之间的各种合作为企业新产品研发和生产等创新活动提供市场与技术信息、新材料和部件供给以及人才、技术和资金等资源,从而形成了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联结。因此,集群式创新网络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产业集群中各个行为主体(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地方政府等)在交互作用与协同创新过程中,彼此建立起各种相对稳定、能够产生集群创新优势并促进集群创新的正式或非正式关系的总和,是一种区域性的、基于产业集群的企业创新网络[5]。魏江认为集群创新系统是在狭窄的地理区域内,以产业集群为基础并结合规制安排而组成的创新网络与机构,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方式,促进知识在集群内部创造、储存、转移和应用的各种活动和相互关系,并从核心价值网络、可控支持网络和不可控支持网络3个层次上构建了整个集群创新体系[6]。孙钰等把产业集群网络的作用机制分成3个层次:(1)核心层次,即企业与上下游的供应商、客商、互补企业以及竞争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2)辅助层次,即企业和研究机构、地方政府、中介机构以及金融机构之间的知识、信息、资源的传递。(3)外部层次,即产业集群内部行为主体和产业集群外部环境的交流和互动。产业集群的外部环境包括集群以外的企业、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外部市场等,构成了产业集群的外部网络[7]。

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内垂直联系的企业、水平竞争的企业、中介机构、教育与研究部门、有经验的顾客在地理上的集中,不仅有利于高度专业化的技能和知识的累积效应,为企业提供实现创新的重要来源以及所需的物质基础,而且由于沟通的便捷性,如现场参观、频繁的面对面交流,使学习途径更加方便。正是在这种学习型的区域环境下,区域内的各行为主体容易通过网络关系,降低交易成本。此外,集聚效应和外部效应使企业容易发现创新所需的基本要素,如集群内的生产服务业更加完备、本地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可以紧密地参与创新各过程,确保与客户的需求一致,适应创新的模式由线性模式向网络化创新模式转变,多方合作参与创新,既降低了创新的风险,又提高了创新的成功率。总之,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为产业集群内企业提升创新绩效以及吸引区域外资源在该区域聚集、形成竞争优势提供动力。

2 浙江产业集群创新网络跨区域重构的动因

目前,浙江众多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网络化生产和创新体系。而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的正式或非正式关系的联结纽带更多是基于血亲、姻亲关系或可扩大到同乡、同窗或师生关系,创新网络从某种意义上说近似于一种小世界关系网络,往往容易造成创新模仿,以及形成创新惰性。而且,各产业集群之间虽然在地理位置上成带状相连,相关产业链却缺乏横向和纵向整合,缺少足够的协同创新合作,阻碍创新要素的有效配置和自由流动,产业集群内企业难以广泛获取外部的知识源和创新源,快速响应外部的技术与市场变化。浙江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所凸现的、以“机制锁定、制度锁定、行业锁定、技术锁定”和产业集群内企业“生存基础锁定与行为特征锁定”为主要特征的“人格化交易”问题、制度与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问题比较普遍,已经明显地阻碍了集群企业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活动的步伐,并正在并将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整个产业集群的生存与竞争环境[8]。此外,浙江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也存在着创新要素缺位的问题。(1)作为创新网络创新主体的创新型、创意型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还远不能支撑创新网络的高效运行。(2)在创新网络中,为解决产业集群“共性”技术难题和提供“共性”技术服务的核心企业或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十分匮乏,限制了创新网络创新功能的发挥。

事实上,产业集群也是一种开放性的网络组织,基于时间和空间动态变迁的产业集群创新网络重构及其创新绩效的提升是产业集群升级的内在动力。这不仅依赖于产业集群各创新主体之间通过频繁有序的创新互动、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以及柔性制度的渗透来达到内部的有机整合,而且要求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各个创新节点不断与区域外的创新节点发生多方位、多层次的联结,寻找新的创新合作伙伴,拓展新的创新空间,进行创新网络的重构。产业集群创新网络重构可以营造一种开放式创新的环境,而开放式创新下的创新网络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网络结构,网络的开放性、创新要素自由流动有助于企业利用各种有用资源并提高其利用效率,有助于合作创造新知识和相互学习[9]。Chesbrough等学者指出,开放式创新网络是建构在新的组织网络化关系基础之上的,而且较之封闭式创新下的网络在知识、过程、关系等方面更具复杂性[10]。产业集群的外部联系使得在全球化背景下,地处发展中国家有资源和成本优势的产业集群能够获得知识和技术上的提升,从而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11]。Cowan和Jonard也指出“全球性管道”能为创新集群内的企业提供大量的最新信息和可行技术,并通过外部知识管道增加集群本地的创新互动,强化集群的知识共享度,增强集群企业创新的凝聚度[12]。因此,需要进行产业集群创新网络跨区域重构,推进产业集群融入更大区域乃至全球产业价值链体系,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发挥集聚效应,实现技术、知识和信息等创新要素的共享,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绩效和持续竞争优势。

目前,浙江产业集群与全球生产网络的互动也开始加速。一方面,许多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到国际市场,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也都通过跨国公司与全球生产网络建立了各种联系,有些产业集群甚至成为全球生产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温州鞋业产业集群、宁波服装产业集群等;另一方面,随着产业集群品牌影响力的扩大,全球各类产业和创新资源也通过各种途径或方式进入浙江产业集群,为浙江产业集群的全球化和竞争力提升奠定了基础。

3 浙江产业集群创新网络跨区域重构的途径分析

实现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重构,(1)可以通过不同区域的价值链互补性强的产业集群进行纵向产业联合,重构产业分工链条;(2)可以通过彼此邻近的同质性产业集群进行横向创新协作,进行产业集群的创新边界扩张。

3.1 构建嵌入全球价值链的跨区域生产网络

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ina,简称GVC)是为实现商品价值而连接生产和销售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到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者的整个过程,包括所有生产者和生产活动的组织及其利润分配,并且通过自动化的业务流程和供应商、合作伙伴以及客户的链接,以支持机构的能力和效率[13]。产业集群能够获得基于专业化分工的报酬递增、企业间的互动学习和合作创新等优势,在深化专业分工程度,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区域产业网络的同时,需要不断拓展产业网络的触角,融入到全球生产网络中去,嵌入于全球价值链的某个或某几个“战略性环节”,逐步实现由附加值较低的环节向附加值较高的环节转移。如温州柳市低压电器集群中的正泰等多家核心企业,就已经进入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高的高压电器和输配电设备领域,与美国通用电气(GE)建立战略联盟,依靠这种超越本地集聚的战略联盟行为来获取资源。与此同时,正泰不仅在上海建立了研发中心,而且在美国硅谷也建立了电气前沿技术研发中心。由于区域和全球化的联系日益增强,产业集群的创新要素实现跨区域和全球流动,只有融入更大区域乃至全球产业价值链体系,地方产业集群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3.2 构建跨区域的产业集群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产业集群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要在健全区域创新服务体系的同时,依托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中介结构等,建设一批服务于产业集群的行业技术中心,如小商品技术研发中心、服装设计中心、皮革技术研发中心等,加强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鼓励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努力掌握一批核心技术。目前,浙江省拥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146家,企业研究院35家,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48家,拥有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124家,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12家[14]。浙江省产业集群不同创新主体积极参与而形成的科技创新平台是进行有效科技创新的关键。其中,高等院校源源不断地提供科技创新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思想,为科技创新培养人才;科技服务机构提供科技发展的国内外前沿信息,有效地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企业及时地应用科技创新成果,是产业集群科技创新的源动力,推动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水平。通过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提高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的竞争优势。

3.3 构建跨区域的产业集群研究开发合作网络

以专利的有效利用为核心,通过专利联盟、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建立研发合作网络体系,对提高产业集群整体创新能力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根据浙江省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以及跨区域、跨行业发展的要求,应在集群创新合作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产业集群合作创新功能,打破原有的区域界限和行业分隔,拓展研究开发合作渠道和合作范围,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形成促进技术创新和专利活动专业分工、优势互补和市场化合作的运行机制,建立起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跨区域、跨行业的研究开发合作网络体系。

3.4 构建依托集群企业迁移的跨区域创新网络

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内的核心企业,可以通过跨区域投资(设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等)或业务外包,把生产过程中的不同环节转移到具有不同要素禀赋优势的地区,整合价值链的一些核心战略环节,弱化或放弃非核心业务(如低端的生产、制造环节),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进行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企业迁移活动,产业集群和其它地区创新网络之间建立起密切的网络联系,进而发挥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促进创新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迁移企业也可以吸取国内及国际先进的生产、制造技术和创新信息,并向产业集群内的其它企业创新扩散,从而促进产业集群整体创新效率的提高。

4 浙江产业集群创新网络跨区域重构的对策

4.1 发挥政府以及中介组织等机构的协调作用

浙江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跨区域构建,要充分发挥政府、中介组织等在产业集群跨区域整合中的作用,突破行政区划,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跨区域合作与协调机制,推进产业集群跨区域整合发展,优化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如浙江温州服装等行业协会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产业自律和组织管理功能,推动群体企业在信息收集、共性技术研发、国外市场开拓等方面建立企业联盟,增强产业集群在市场竞争中的“集体行动”能力。同时加强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协助企业打通国内产业集群之间的联系通道,为各产业集群加强开放合作,减少创新过程中的障碍等提供了保障。

4.2 完善产业集群跨区域发展的创新环境

区域的经济条件、人文条件和社会条件间差异,是产业集群形成不同发展模式的主要基础。通过有效整合区域间的优势资源、区位条件和政策制度等发展要素,建立产业集群创新网络跨区域发展的要素支持系统。优势资源整合的重点在于对要素条件中最为活跃的人力资源进行培训和开发等,为区域之间知识、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提供前提保障;区位条件整合的重点在于加强现代交通网络的规划和建设,促进区域之间的空间联结;政策制度整合的重点在于打破行政壁垒,形成有利于区域间产业集群跨区域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4.3 培育产业集群跨区域发展的文化环境

产业集群的形成及区域内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而区域创新网络的核心是营造一种有利于区域行为主体之间进行相互交流与协作的良好区域产业文化。产业集群企业的互动创新网络深深根植于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共同的价值观念、良好的人际关系、正式的学习制度和非正式的学习惯例及社会规则等社会文化因素使得企业间、企业与其他经济组织间能够相互协调,实现互动创新。因此,应加强产业集群跨地域的文化交流,促进产业集群跨区域发展的地域文化融合。

5 研究展望

本文对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内涵及其特征、浙江省产业集群跨区域发展过程中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重构的动因、途径及具体对策等进行了初步的剖析。但是有关产业集群跨区域创新网络的运作机制、合作模式以及创新绩效等方面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有待进一步探索。

摘要:浙江产业集群近年来呈现出跨区域扩张的趋势,与此相适应,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也面临着跨区域重构,进而实现创新资源的跨区域整合。基于产业集群的企业竞争,已不仅是集群产品(服务)层面的竞争,而是进入到了依托“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全新产业链的竞争。本文首先剖析了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内涵及其特点,接着阐述了浙江产业集群跨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的动因以及途径,最后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以提升浙江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

产业结构重构 篇10

1 文献综述

关于贸易和比较优势在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加快这一进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豪斯曼、贝利( 2007 年) 、伊达尔戈( 2007 年) 等人提出了一个跨期迭代的动态比较优势演化理论。他们使用世界贸易数据库国家经济研究局的详细的产品层次数据,测出 “产品空间”与在世界贸易中以显示性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产品之间的关联。换句话说,他们从这些数据中可观察到的出口产品结构里推断出相关性网络。事实上产品空间是具有高度异质性的,它包括由内部联系紧密的产品组成的密集产品空间部分,也有由内部联系不紧密的产品组成的疏松产品空间部分。精细化程度越高的产品越集中于紧密联系的中心领域,而较为简单的产品则位于联系相对不紧密的外围。豪斯曼和罗德里克等人把一种产品比做一棵树,所有的产品集合比做一片森林。一个国家的很多不同企业家就好比生活在这些不同树上的猴子,来开发利用这些产品。这样的话,增长的过程就类似于猴子从一个相对贫瘠的森林( 果实相对较少的地方) ,跳到一个相对富饶的森林( 果实相对较多的地方) 。这就意味着猴子们必需跳跃一段距离。在本文中,我们把这一理论的应用范围缩小至一个国家内的某一产业。

如果生产两种产品需要相似的基础设施、物质要素、制度、技术或者其中的某种组合,那它们就是相关的,可趋于一并生产,而不相似的产品则不太可能一同生产。产品空间结构理论把这种相关性叫做产品空间结构的邻近性,即一个企业生产一种产品的条件和能力可能同样适应于其它相关产品的生产。

其次,各产业显示性比较优势的改变在全球层次上均受相关性模式的影响。根据经验,企业通过产品空间,发展与他们目前生产的相近的产品,以此来向前发展。这意味着,专长于产品空间密集部分生产的企业比专门生产不太相关产品的企业更容易改变他们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无法大幅度飞跃与难以实现从生产低增长产品到高增长产品的转变是相联系的。在传统产品生产上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很可能卡在 “产品陷阱”里,因为它们将只能够生产与他们已经生产的相近的产品。根据这种观点,一个企业的产品在产品空间中的位置是决定其增长能力的关键。只要对生产和出口的产品进行升级,这个企业的经济效益就能得到增长。与其它产品相比,生产更新产品所需要的制度、资本和技术更容易从那些与之相近的产品生产中得到并加以改造利用。通过研究产品的相关性网络,豪斯曼和罗德里克等人发现,大多数企业只有真正跨越前文提到过的 “猴子需要跳跃”的这段距离,才能到达其中心位置。产品空间结构理论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实力较弱的企业在发展更具竞争力的出口产品、赶超实力雄厚的企业的收入水平方面存在困难的原因。

2 小世界网络与产品空间结构测度

如果一个网络展示出小世界特点,在此网络中的任何两个节点很可能是通过中间环节短序列连接,这可以通过短路径长度和高集群的结合来实现。一个网络的聚类系数衡量节点的集团性,特征路径长度衡量链接任意两个节点链环的平均数。几乎所有的已知的完整网络在本质上都是小世界网络,如科研合作网络、美国电网、蚯蚓的神经网络。现在有一种共识,小世界因为有高性能网络的本质,可以说是一个 “最佳”的拓扑结构。

如果我们把国家一级产品专业化叠加在产品空间上,会发现对于那些在经济腾飞之前经历过增长加速的国家,产品专业化模式显示出小世界特征。相反,没有经历增长加速的国家则不会。因此,我们的主要假设是,如果一国的产品专业化模式类似于一个小世界,那么就更有可能经历随后的增长加速。

产品空间上的小世界网络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是产品的聚类使经济能够规模化和范围化及其他外部集聚化。短路径长度允许 “飞跃”不同的产品空间。规模和范围经济的程度决定了节约成本的程度,从而进行投资。投资能力反过来决定一个企业能在多大程度上飞越。产品空间的接近性决定一个企业跨越到最接近的高收益产品需要多远。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在决定增长加速方面发挥了作用。下面我们凭这种直觉提出一个简单的方程式。

如果产品空间是随时间变化的( 由于技术、喜好和其他因素的变化) ,然后用特定产品专业化模式的的企业可能会发现,该产品空间已经转移到一个配置,这种配置创造有利条件,从而实现产品的跨越式增长。产品空间发展到与一国的产品专业化相交融,以建立一个 “小世界”,从而实现产品飞跃。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产品空间是固定的、国家级专业化模式再发展是一种逆向思维。根据这一假说,国家级专业化模式能够保持相对不变,但产品空间会改变。增长加速的关键———处于 “正确的时间正确的空间”,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按照小世界网络方法,结合豪斯曼等人的方法,可以测度出产品空间结构。

2. 1 计算“显示性比较优势”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s Index,简称RCA指数) 是通过计算一国某种产品出口值在该国出口总值中所占份额与该种产品的世界出口总值在世界全部出口产品总值中所占份额的比率,来确定该国该种产品比较优势状况,即是判断一国产品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状况的一种方法。它的基本公式为:

一般认为,RCAci≥2. 5,说明c国第i种商品具有强的竞争力; 1. 25≤RCAci< 2. 5,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0. 8≤RCAci< 1. 25,具有一般的竞争力; RCAci< 0. 8, 具有弱的竞争力。 因此,RCA计算公式被用于计算产品的 “临近性”,最直观的解释就是,一个国家生产一种产品的能力依赖于其生产其他产品的能力。如果两种商品是相关的,因为他们需要类似的机构、基础设施、资源、技术、或某些组合,他们可能会被串联在一起生产,而不相似的商品不太可能在一起生产。对于产品空间临近性,我们定义为:

其中,φi,j为第i和j种产品的临近性,θi,i为第i种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θj,j为第j种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φi,j介于0 与1 之间,越接近于1,说明两种产品的空间结构相似度或者临近性程度越高。

我们可把邻近矩阵看做一个复杂的网络,其中每个产品代表一个网络节点,而这些产品和他们强度的边缘被记为产品之间的邻近性。鉴于邻近矩阵的对称性,由此产生的网络可以被描述为一个加权无向网络。鉴于网络的性质,这种观点使我们能够分析产品空间及其进化过程。

对于地区C在t年的产品空间结构平均分布密度,我们定义为:

产品空间结构转型的变量用地区出口产品的生产率水平EXPYi,t指数来表示,i表示出口产品的类型,t表示出口产品的年份,其公式如下:

其中,yi表示地区c第i种产品的出口量,xi为第i种产品在地区总出口中所占的份额,prodyi为与第i种产品相联系的每单位资本GDP水平,prody的计算公式为:

PRODY公式中i代表某一产品,c代表某一出口国家或地区。xci代表c地区i产品的出口额,Xc为c国家所有产品的总出口,xci/ xc表示c地区i产品的出口份额,Yc为c国家的人均GDP。

2. 2 计算生产成本

在t = 1 时期,X国的某一组产品具有RCA,R = { y1,y2,…yn1} 。我们可以把集合R称为X国的产品专业化模式,每一种产品都与能生产其产品单位之一的企业相关。每种产品的价格是pyi。一种特定产品的生产成本受有显示性比较优势国家的其它产品的溢出效应影响。当其他产品接近于这里提到的产品时,外溢程度在增加。产品yi和yj的接近值是 φij,占据固定投资、共享知识和及两种产品间的其他协同效应。生产成本是: 。

φij被定义为X国具有RCA的产品之间的加权网络。令gi= ( φi1,…,φii - 1,φii1,…,φin1) ,X国产品之间的网络相关性是g = ( g1和g2,…,gn1) 。令sx= ∑jgi。那么cyi= c( Sx) 。

公司i可以 “飞跃”到产品空间的另一种产品上,该产品目前还没有在R系列中,并且这种新产品发展了显示性比较优势。如果该产品全部是数值索引,那么这意味着飞跃到集合{ yn2,yn3,…yN} 的产品中。N是产品空间的产品总数。但是,转而生产其他产品是要付出代价的。产品空间每单位距离的移动费用为t。此外,在转向生产新产品的第一阶段,其他产品没有溢出效应。这些溢出效应,将会在接下来的阶段产生并且取决于与新产品相关的生产集群密度。

生产需要在所有3 个阶段进行,但消费/效用只发生在第三阶段末期。

公司i在t = 1 时期的利润是: πi1= pyi- c( sx)

在第二阶段,企业可以选择转而生产一个临近产品。设该公司在产品空间上距最近的产品的距离是d,且该最近产品不在R系列中,如果该公司用其利润来进行飞跃,它可以飞跃的最远的距离是 ,如果 则飞跃是可行的。换言之,在第2 阶段飞跃的一个必要条件是,

令最近产品的价格是pyk

如果公司i生产产品k那么第2 阶段的利润

在第3 阶段,利润 πi3= pyk- c( S'x) ,其中

此时 φij表示X国与新的RCA相关的外部效应,把它称为R'。

然后,我们可以列出一个国家3 种可能的生产方案。

( Ⅰ) ( t = 1) 原产品- ( t = 2) 新产品- ( t =3) 新产品

收益

( Ⅱ) ( t = 1) 原产品- ( t = 2) 原产品- ( t =3) 原产品

收益∏i( Ⅱ) = 3( pyi- c( Sx) )

( Ⅲ) ( t = 1) 原产品- ( t = 2) 原产品- ( t =3) 新产品

收益

注意,在第3 阶段实现飞跃的一个必要条件是,

方案( Ⅰ ) 类似于 “增长加速,” 方案( Ⅱ) 是 “停滞”和( Ⅲ) 为 “低速增长。”

通过这个方案,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国家是否会作出飞跃从而我们是否要观测方案( Ⅰ) 在这个问题上有几个要素起决定作用,同时也涉及到需求( 价格) 和供应( 成本) 的因素。如果此举是为了更高的价格的更 “高档” 的产品,即,pyk> pyi,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过渡的可能性更大。如果与新产品有关的产业集群比较密集,并因此在成本方面有更大的溢出效应,即S'x> Sx,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过渡的可能性更大。

为了更清楚地看到这种交换方式,从方案( 一) 的收益中减去方案( 二) 的收益。

第二项表示第2 阶段由于飞跃所致的成本增加的数额,第三项是第3 阶段飞跃所致成本下降的数额。通过这个式子我们可以看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第一阶段( 高SX的) 的高溢出效应可以减少飞跃的动机,因为第二阶段成本增加的数额要大于第三阶段成本减少的数额。同时,高Sx使之更容易满足 “跨越式可行性” 的条件( 1) 。

但是,如果我们假设在大多数实际情况下,由于新产品的高价格( pyk- pyi) 和巨大的外部效应( 即,大S'x) ,使第二阶段飞跃的充分条件( 3) 为正,那么这个约束条件就可能是飞跃可行性条件。

飞跃的可行性条件( 1) 通过检验不等式的两端后而被认为体现了 “小世界”的观念。左边是接近Sx的相邻产品溢出效应的增加,右边是需要飞跃的距离 的增加。如果溢出效应很大,距离小,则可飞跃。

3 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产品空间结构

本文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 GB /T4754 - 2002 ) 来划定装备制造业,包括7 大类56 个中类202 个小类,其中7 个大类分别为: 金属制品业、通用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设备制造业。在我国东北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比较优势分析中,借用前文提到的RCA方法的原理来分析东北装备制造业7 个行业的比较优势状况。以东北装备制造业各行业的当年销售产值代替国家的出口总额,以我国装备制造业各行业的当年销售产值代替世界的出口总额,来计算出东北装备制造业各行业的RCA指数,进而判定东北装备制造业7 个行业的相对比较竞争力状况。

根据上述RCA理论方法,以2009 年东北三省及全国装备制造业实现的工业销售价值为依据,计算出东北三省装备制造业七大行业的RCA指数。以金属制品业为例,具体计算公式为:

同理计算出其他6个行业的RCA指数(见表1)。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计算结果显示: 东北三省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RCA指数分别达到1. 5362、1. 3456 和1. 7451,说明这3个行业在东北装备制造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尤其是交通运设备制造业更为明显; 金属制品业的RCA指数为0. 9216 大于0. 8,小于1. 25,具有一般竞争力,而其他3 个行业的RCA指数均小于1. 0,表明该3 个行业具有较弱的竞争力。

按照前文所提出的显示性比较优势和产品空间结构临近性的计算公式( 1) ~ ( 3) 分别计算出2000 ~ 2009 年东北装备制造业共七大产品分类的比较优势、产品空间临近性和产品空间结构平均分布密度,结果如表2 所示。

通过出口产品分类总额、投入产出的直接消耗系数等数据计算得到的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产品比较优势、产品之间的空间邻近度和平均分布密度来看,通用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且产品空间结构平均分布密度也较高,而金属制品业具有一般的竞争力,产品空间结构平均分布密度一般,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设备制造业则具有很弱的竞争力,尤其是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RCA指数只有0. 2,几乎不具有竞争力,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设备制造业的产品空间结构密度只有0. 27,非常的疏松。但从整体看我国东北装备制造业整体产品空间结构密度低,竞争力不强,亟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注: A为金属制品业、B为通用机械制造业、C为专用设备制造业、D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E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F为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G为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设备制造业。

通过出口产品分类总额、投入产出的直接消耗系数等数据计算得到的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产品比较优势、产品之间的空间邻近度和平均分布密度来看,通用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且产品空间结构平均分布密度也较高,而金属制品业具有一般的竞争力,产品空间结构平均分布密度一般,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设备制造业则具有很弱的竞争力,尤其是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RCA指数只有0. 2,几乎不具有竞争力,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设备制造业的产品空间结构密度只有0. 27,非常的疏松。但从整体看我国东北装备制造业整体产品空间结构密度低,竞争力不强,亟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俄林的要素禀赋论认为,一国的出口是由一国的专业分工带来的,即出口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具有高度相关性。产业结构决定出口商品结构; 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产业结构的变化,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我们通过计算装备制造业七大行业产品的EXPY指数来分析我国东北装备制造业的出口产品技术水平。根据前文给出的计算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得出2000 ~ 2009 年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各行业出口复杂度及增长趋势,结果如表3、图1 所示。

注:A为金属制品业、B为通用机械制造业、C为专用设备制造业、D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E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F为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G为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设备制造业。

由表3、图1 我们可以看出,2000 ~ 2009 年间,整体上看,各行业的出口复杂度均呈上升态势,但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生产率水平在2008 年达到最高点转而下降,甚至呈现出负增长态势。其中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出口复杂度最高,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次之,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设备制造业最低,平均仅为18. 105。综合表2 到表5 的数据情况我们可以得出RCA指数与产品空间结构密度排名前三的分别是: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EXPY指数排名前三的分别为: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这3 个衡量标准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这说明我国东北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处于产品空间结构的中心位置,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也相对较高,是我国东北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力军。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设备制造业无论是从产品比较优势来看,还是从产品空间结构密度来看,亦或是在出口复杂度方面都处于末端位置,说明在制造业价值链中处于低端位置,具有很大的上升及发展空间。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产品空间理论为思想的出发点,采用2000 ~ 2009 年的产品数据样本,两两测算了农产品间的亲近度( 距离) ,论证了装备制造业产品空间的不均匀的分布结构。在此基础上,利用这一规律,对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比较优势培育目标选择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结论如下:

( 1) 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升级,应选择有利于缩小产品空间距离与加速显著比较优势扩散的产业,鼓励产业关联度和感应系数较高,又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同时也要限制、淘汰甚至禁止低收益、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是东北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但目前这些产业的主要投资方式的外资投入,核心技术也掌握在外方手中,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东北教育科学文化水平较高,人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加快这些产业的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能力,创造具有自主知识品牌的产品,加速显著比较优势的扩散。

( 2) 应该充分发挥东北地区各省的主要优势,发展当地的优势产业,通过减少产业间边的数目达到产品空间密度加大从而产业集群程度加大的目的。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基础设备领域,以及通用机械、电工电器、仪器仪表及自动化成套设备等重大成套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的优势产业,所以辽宁应以发展这些产业为主。外资的引进虽然在短时间内可以催生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但从长期来看,如果不能将高科技产业本地化,这种发展也只是一种繁荣的假象,一旦外资转移,将失去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辽宁省在大力引进高科技产业资本及生产线的同时,应建立自己的研发基地,以实现高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

( 3) 吉林省与黑龙江省则是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方面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吉林省的汽车与轨道客车、黑龙江省的飞机都与外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若想在产业链中的地位更升一级却面临着最根本的问题———核心技术问题。因此黑吉两省必须在利用现有优势的基础上,不仅要将发动机、变速器两大核心部件作为突破口争取在主价值链上继续延伸,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并发展与主价值链关联紧密的子价值链,通过自主开发或收购兼并的途径,切入该价值链并逐步占据相关的上下游模块。这样不仅避免了与链主企业的冲突,也实现工业整体的升级。

摘要:传统产业升级理论无法解决中国企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体系下产业竞争力提升困境。造成这一困境的因素很大程度上是忽略了微观层面的产品空间结构建构。本文运用小世界网络等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通过对产品空间结构与产业升级之间内在关联的研究,分析我国东北装备制造业产品空间结构分布特征、显示性比较优势现状,揭示产业升级困境的成因;通过对产品空间上产品的临近性与产品空间密度的测度,揭示我国产业升级中未来产品空间结构重构的方向、路径,从而提出东北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的对策建议。

依托产业联盟重构数字出版价值链 篇11

[关键词] 产业联盟 数字出版 价值链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5-0085-04

1 引 子

2013年4月17日,当当网宣布其网站的所有电子书均可免费购买,一时间在互联网上掀起了读者免费下载的热潮。随后,京东商城在第一时间紧急上架5万本电子书,也打出“免费”的旗号。这一事件引起出版社、作者的强烈反感,部分出版社已经保留相关证据并打算通过法律手段为自己及作者维权。事情虽已过去,但这一事件更像是一面放大镜,将目前我国电子书产业的核心问题暴露无遗。

当前的数字出版价值链上,以当当网、京东商城以及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为代表的内容销售方由于掌握了庞大的用户群体,在产业链中处于强势地位,甚至掌控了内容产品的定价权;而以出版社为代表的内容生产方,由于客观原因,企业规模较为平均并按地域分布,内容产品同质化严重,不具备核心优势与垄断性,因此在同内容销售方的合作中处于弱势,掌握不了话语权,导致电子书定价权频频丢失,这种局面在传统实物商品销售领域是无法想象的。笔者认为,只有在内容生产方获得充分利益后才能更积极地投身到内容创作和生产中,从而产出优质的产品。试想,如果内容产品到了可以免费获得、价格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我国文化产业如何能够实现大发展、大繁荣?“电子书免费”这一事件恰恰折射出我国目前数字出版价值链上各方的合作是不健康的,存在较大问题。

2 出版社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出版社的管理主要按行政区域划分,成立了多个出版集团,各集团之间没有行政管理关系的约束,主要市场都集中在所在地。因此,在从事数字出版业务时,出版社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与分工,导致在同强势的内容销售方合作时,无法取得话语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在面对数字内容销售方时,出版社之间缺少沟通机制,没有形成行业凝聚力。在传统图书发行环节,图书的生产方是出版社,发行方是新华书店。出版社与新华书店是同一体制下的产物,均属于国有企业,共同受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约束,双方的合作除了依赖市场因素,更有行政因素的干预。因此,传统图书的出版、发行环节双方势力较为均衡,利益分配也较为合理。而当当网、京东商城等民营企业完全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其经营活动不依赖于任何单一出版社的内容,而且出版社的传统图书网络销售渠道也大多依赖这类平台,出版社同其合作时处于劣势是必然的。

在这种情况下,出版社之间只有形成较为紧密的联盟,建立行业协会,共同制定对外合作的标准,才有可能在同内容销售方的合作中逐步争取话语权。目前来看,这可能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二是出版社对价值链延伸的期望,导致在数字出版分工上定位模糊。随着对数字出版重视程度的提高,各家出版集团都在依托自身的内容资源搭建独立的运营平台,寄希望于能够依赖内容的独特性与所掌握的地方渠道吸引用户,将价值链从内容生产扩展到内容销售,以平衡传统图书业务对用户渠道的失控。但事实是,由于版权过期、生产规模限制等原因,出版社虽然对外号称拥有海量内容资源,但任何一家出版社的内容生产规模均无法满足平台级的内容需求。此外,数字出版平台的建设需要较高的投入与较长的培养期,就目前国有企业的考核机制而言,任何一家出版企业对于平台级的投入都是较难承受的。这也是目前各集团、各出版社的数字出版平台在“轰轰烈烈”建成之后很快就“悄无声迹”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种情况下,出版社之间更应该形成紧密的合作机制,找准自身优势与定位,立足于数字内容产品的生产,把握住数字产品的内容质量,由行业联盟建立“共同投资、共享收益”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对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对相关标准进行统一,以推动整个行业的共同进步。

3 产业联盟对数字出版价值链的重构

全球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产业共性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产业技术问题、标准问题与产业链配套问题等几个层面,往往是单个企业无法解决的。因此,20世纪70年代末,产业联盟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出现并迅速发展起来。据统计,自1985年以来产业联盟组织的年增长率高达25%。在美国最大的1000家企业的收入中,16%来自各种联盟。这些产业联盟是以市场为导向自发成立的组织,其运转效率比政府直接干预要高,效果也十分明显。我国也于2008年由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六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鼓励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联盟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基于以上对出版社所遇到困境的分析,结合我国出版社的现状,本文提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建立数字出版领域的产业联盟。

3.1 产业联盟的概念

产业联盟[1]是指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

产业联盟建立的方式是企业的联合,通过联合使得联盟在某一领域形成较大的合力和影响力,以便企业专注于自身核心业务的开拓;并且,联盟可以以较低的风险实现较大范围的资源调配,帮助企业优势互补、扩展发展空间、提高产业或行业竞争力,实现超常规发展。产业联盟的这一特点,正适合目前我国出版企业的数字出版现状[2][3]。

3.2 数字出版产业联盟的主要任务

nlc202309032027

当前,我国出版企业在建立数字出版产业联盟时应主要着眼于以下两大任务。

第一,建立公共的出版企业数字内容分发平台。在电子书销售环节,传统出版机构天生缺乏对渠道的掌控。出版企业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优势是内容资源,因此,应将重点放在内容资源的建设上。各出版企业应改变目前同内容销售方合作时单兵作战的方式,聚成合力,形成内容资源的垄断效力。在这种形势下,各家出版社、出版集团应共同搭建数字内容分发平台,对所有出版社的内容资源进行整合、统一管理,实现对数字内容的统一加工、统一分发;内容销售方在获取平台授权后,才能从平台获取电子书数据并销售。

这种情况下,内容生产方才能真正控制电子书的分发销售,掌握真实的销售数据,改变以往由内容销售方掌握销售数据带来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影响双方产业合作的根本问题。电子书的内容生产方和内容销售方都能准确及时地获取电子书的真实销售数据,并据此实现公平结算,双方明确产业分工,逐步形成健康的电子书产业链。

该平台能够为数字出版产业链上的各方提供服务:对内容生产方来说,该平台提供了一个公共内容管理与发布平台,统一了文件的加工制作标准,同时可以统一电子书的定价规则,并有效监控电子书的销售情况;对内容销售方来说,该平台帮其整合了全国的电子书资源,使之可以专注于电子书的销售与推广,无需投入大量人力来做内容整合;对新闻出版管理机构来说,该平台实现了内容发布的唯一性,为其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可审查的电子书版本库,方便实现对数字内容的有效监管[4]。

第二,建设数字出版领域的相关标准。产业联盟的另一个任务是依托联盟管理委员会,共同对产业的共性技术进行攻关,开展产业领域的标准化建设等工作。目前,由于缺乏技术研发能力,我国的电子书产业缺乏统一的标准。这里面既包括内容生产方面的标准,也包括内容销售方面的标准。因此,各家出版机构应依托于产业联盟,着重在建设数字内容分发平台的实践中,统一产业所需的相关标准,如电子书文档格式标准、版权保护标准、内容分发及交易计费标准等,逐步完善电子书定价机制,保护内容提供商的合理利益,建立健康的产业环境,并进一步开拓、完善在B2B等领域的收费结算机制。只有实现了各项标准的统一,在实现数字内容加工、生产、发布、销售等整体环节上才有秩序可循,也才能进一步促进数字出版产业在稳定、健康的环境中快速发展。

4 产业联盟的利益分配及监督机制

出版社之间由于地域划分的原因,本身就缺乏统一的管理与约束机制。在组建产业联盟时,由于联盟内的出版社在发展能力、信息获取以及资源占有率方面的差异,更容易产生信任问题与利益分配问题,再加上缺乏一致目标与考核机制不同等问题,极易造成产业联盟的破裂或者联盟工作的停滞不前[5]。因此,这里主要提供确保产业联盟稳定性的方法,以实现联盟“利益共享,风险共担”[6-7]。

第一,组建理事会,轮值主席。由联盟成员代表组建联盟理事会,并由理事会成员轮流担任联盟主席职务。理事会及轮值主席对整个联盟的相互间沟通、合作起到桥梁作用;通过联盟大会的方式同联盟成员一起制定联盟研发方向与运营模式,对数字内容分发平台的建设标准、联盟对外合作的标准等重大问题进行管理和监督,做到全局掌控,确保联盟的稳定发展。

第二,共同投资,共同收益。联盟的运作资金主要由联盟成员共同投入,以完成对数字出版技术的攻关,完成联盟所需内容分发平台的研发。联盟理事会根据联盟成员的出资情况,确定成员占有的股份比例,从而确定今后对平台收益的分配比例。对无法投入经费的出版社,仍可以加入联盟,享有对内容分发平台的使用权利,享有内容生产方的销售利益分配权利,但不参与平台的利益分配。

第三,财务公开、利润公开。整个数字出版产业联盟运营过程中,在技术、设备、劳务等资金投入领域要实现全程的财务公开、透明。理事会指定审计机构定期对联盟运营的财务情况进行审计,依据合同确定各成员单位利益分配,并向所有联盟成员公开。通过这一制度保证联盟成员建立彼此间的信任,促进联盟的可持续发展。

5 建立数字出版产业联盟的意义

2011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全年收入规模达到1377.88亿元,已经超过传统图书出版业,但同出版社关联度最大的电子书销售产值只有16.5亿元,所占比例甚少,致使我国整个电子书销售产业无法形成规模,出版社无法真正实现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升级,而仍然只能将数字出版作为纸质出版的“有益”补充。就现状而言,依托产业联盟对数字出版价值链进行重构,促进电子书产业合理有序发展,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是有助于合力解决数字出版的共性技术研发、标准与平台建设等问题。数字出版平台与相关技术问题对所有出版社而言是具有共性的,出版社孤立地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研发、搭建内容平台极易造成资源重复建设,并且不易取得成果。出版社组建数字出版产业联盟,可以集中出版单位的资金力量,减少单个出版社的投入,并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服务商合作共同完成技术攻关与平台开发,最终形成的成果为联盟成员共同所有,从而从总体上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

二是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出版社在产业链中的分工。传统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内容资源方面。在现阶段的数字出版模式中,由于缺乏统一的数字出版平台及相关标准,没有形成良性的产业合作,出版企业无法将重点放在优质内容的生产上,导致其逐渐失去核心竞争力。而组建产业联盟,可以使传统出版商主动利用自身的内容资源优势,在优质内容生产与内容质量把关上投入主要精力,从而增强核心竞争力,重新获取产业链上的话语权。

三是有助于构建健康的产业合作方式。类似于“电子书免费”这样的事件,导致了内容生产方与内容销售方之间的信任危机,造成了电子书产业的恶性循环。内容销售方苦于无法获得出版社的内容资源,而出版社的内容资源不交给销售渠道,数字出版业务永远得不到发展,编辑部门也就没有积极性参与到数字出版中。通过构建产业联盟,出版社依托数字内容分发平台进行数字内容资源的安全分发,实现数字内容的透明交易与结算,从而有助于在内容生产与销售双方之间建立健康、规范的产业合作环境。

nlc202309032027

四是有助于为新的出版模式奠定合作基础。随着技术不断发展,互动电子书、语义出版等新兴出版技术已经崭露头角。这些出版方式的发展同样需要产业链上内容提供方与内容运营方的合理分工。数字出版产业联盟的建立,有助于在新的数字出版模式出现时,以出版社为代表的内容生产方仍然可以发挥内容资源的整合优势,在同销售方合作时处于主导地位。

6 小 结

随着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阅读终端的不断普及以及人们对数字阅读方式的逐步接受,数字出版产业成为出版社的核心业务是大势所趋。但是,由于无法摒弃相互间的竞争关系及缺乏合作,无法形成统一的技术、定价、结算等行业标准,使得各自优势的内容资源无法实现共享,更无法建立合理健康的数字出版产业链。在一段时期内,出版社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仍将处于弱势地位。

依托产业联盟重构数字出版价值链将成为出版社开展数字出版活动的一个新契机,希望各出版社、出版集团能够重视产业联盟对破解目前数字出版困境的重要作用,加强相关研究与实践,尽快找准自身定位,加强内部沟通与合作,通过产业联盟的合力促进产业链的合理利益分配,同渠道方一起共同推动数字出版产业更快发展。

注 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EB/OL].[2009-02-20].http://www. most.gov.cn/tztg/200902/t20090220_67550.htm

[2]龚红,李燕萍.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综述及其最新进展[J].中国科技产业,2010(7):49-51

[3]喻金田,马池顺.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内研究进展与趋势分析[J].科技与管理,2012(14):47-50

[4]吴雷,毕昱.破冰数字出版:数字内容投送平台的建设研究[J]. 编辑之友,2013(1):79-82

[5]胡争光,南剑飞.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战略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74-77

[6]胡梅,刘安松. 战略联盟利益分配及分配监督机制[J].广东农业科学,2009(1):121-123

[7] 刘安松,党元波.战略联盟利益分配的监督机制[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2):77-79

(收稿日期:2013-06-24)

新媒体传播形态及产业化传媒重构 篇12

1 新媒体传播形态

新媒体的概念是以电子信息化通讯技术作为发展基础, 将数字化通讯技术融入到信息传播中的大众传播媒介。所以, 新媒体也是数字化、互动式的新兴传播媒介。其信息化和互动性是媒体主要特点, 从信息技术角度上来看, 新媒体是将信息字节数字化的形态;从传播角度上来看, 新媒体在传播交流过程中具有较高的互动性和反馈性。对于新媒体产业而言, 及时将受众的信息反馈出去。在互动过程中体现了信息的个性化、人文化, 把信息传播服务的新理念引进到媒体的经济运营中, 颠覆了传统的媒体经营概念。新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后的第四个媒体。新媒体的运营管理主要依靠先进的数字信息技术, 通过互联网、无线网以及局域网等渠道进行信息传播。并且传媒媒介变得多样化, 由电脑、手机、数字电视以及移动终端设备等媒介进行影音图上的传播。同时用户能够自主的选择想要了解的信息资料, 并且传播者能够及时反馈受众的信息的, 加强传者与受着之间的角色互动。

新媒体传播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去中心化”, 又以拓扑结构而存在。信息在传送过程中不依赖与任何一个中心节点, 从新媒体理论中来看, 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互联网络中的信息发布者、接受者和传播者, 使得社会中每一个公民的角色都能在传、受之间转换。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实现点、线、面相结合精确的互动传播交流。这一特点相对于传统媒介是巨大的突破。传播媒介无法实现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及时互动, 使得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滞后。并且传统媒体在向受众传播信息中, 受众作为被动的信息接收者, 对于信息没有自主的接收权, 这也是传统媒介逐渐落寞的一个原因。

如今, 大众传播中媒介的重要功能是收集社会中的各种资源, 比如商务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以及信贷资源等整合到传播中介平台上, 再利用便捷的网络传播渠道传播信息资源。传播形式、内容以及信息反馈上都随时触及到社会群众的生活工作。新媒体的优势相比传统媒介对于信息市场来说有明显的优势, 对于民众的生活娱乐圈有了更多选择的内容, 对于新兴传播交流网络平台比如博客、微博、MSN等, 传播交流中都体现出了个性化、情景化以及趣味性能够满足受众在传播交流中的某种个性情绪或者行为。其网络具有公开性的特点, 在传播过程中受众言论自由, 信息有单调单板的文字转变为可视影音图像。对于受众有极大的吸引力, 同时媒介之间为了吸引受众也不断的加强了新媒体的发展, 使得新兴媒体产业存在巨大的潜伏商机。

2 数字新媒体是一种具有传播、交换和营运功能的信息平台

互联网传播媒介的发展, 首次让人们进行随时群体互动和即时通话交流成为了可能, 也使一呼百应的互动活动有机会实现。在以往的时期, 想要将一群人聚合起来, 并且让他们有一致性的行动, 就必须进行很多组织和传播的活动, 人力物力耗费很大, 它对人之间的交流有着很多物化的要求, 而且对组织的要求也很高。到了现在, 互联网成为了全球化交流合作的工具, 而每个个体网名都拥有了互联网使用权限, 并不是某一个团体或者组织独享此权限。如今这个时代大众传播已经无法像以往那样达到垄断的地步, 传统的媒体已经无力拥有在制度和技术方面的垄断力。数字化传播在技术和形态上面具有多样性, 将大众传播中的人类交流方式进行了完全的改变, 也重新地改写了各类媒介的生存状态。所以, 重新构建媒介和传统媒介产业, 对传媒经营方式进行转变, 这一定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行为。

新媒体要依赖于传播的形态与数字技术基础, 它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平台, 以帮助进行资源交换。这个信息平台具有其虚拟性, 拥有数字传播技术, 在它上面传播和交换信息, 可以极大地降低用户交易成本, 倘若此活动具有普遍性, 必将为数字媒介产业的运营带来很大的挑战。美国纽约大学的克莱舍基教授在其作品中分析了以上所说的现象, 他说“未来的社会将变湿”, 互联网会变成一个犹如加湿器的事物。以后网络和新媒体时代不会只靠如技术和代码之类的软件来促进发展, 而将会依靠如社会性和理解场的“湿件”推动进步。以互联网协议为基础的网络通讯同用户进行交流, 使得人情味充满了“湿乎乎”的感觉。在这个“湿”的世界中, 我们不用受到如同机关和工厂制度的约束, 不用被迫群居于一地, 可以享受自由的空间, 可以借助“湿件”的功能和计算机软件, 轻而易举地在互联网上组织形成各种群体, 寻找志趣相投的朋友一同去进行某些活动和项目。著名的克莱教师在自己的作品里面对处在新媒体时代中的世界里的“湿”景进行了描写:如果有一个女士不小心将自己的手机丢在了公交车上面, 她可以利用互联网功能去到论坛发帖, 寻求网友的帮助, 这样一来很可能有网友会偶然找到这位女士所丢的手机。

3 新媒体传播运营中的虚拟业务重构

网络是虚拟中的世界, 与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交集。但是媒体企业为了能够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 打响企业自身的品牌, 千方百计的策划一系列的活动吸引受众的注意。就比如前段时期, 广州市中心街区出现大批跪爬人群, 这次活动是由广东某网络推手为了扩大网站的知名度而一手策划关于虚拟和真实生活“成功”案例。将商业活动与网络宣传相结合的手段, 使活动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在南方评论中对此事件这样评论:“不宜局限于网络事件本身而应由此漾开去进一步探讨网络社区所带来的新的传播环境.以及这种传播环境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属性及其社会意义。”网络平台中的私人空间充满了个性化的特点, 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又具有无限性、无限量性等特征。所以, 媒介企业要抓住在虚拟空间营销的特点, 将海量的信息字符汇聚在网络交流平台上, 而网络的互交性是最能够满足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信息资源的渴求。同时虚拟网络市场中, 形成一条资讯产业价值链, 以此来满足经济市场竞争的要求。

如今, 对于媒体产业的发展, 媒体内容有没有做预先的准备、设计、策划是媒体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传播媒体能不能策划出新颖而又能够满足大众需求的活动, 也是媒体能否成功的标志之一。

对于网络媒体策划人员来说, 有无自我策划意识是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媒体策划的自我策划意识就是根据媒体企业的定位及对媒体品牌整体风格的设计, 基于对自身的客观认识和了解, 对自身企业进行定位, 并且在内容风格、形象定位、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准备和设计。不同板块的内容需要不同风格形式。现今的新媒体传播企业林林总总, 如目前较为知名的几个网站腾讯网、新浪网、凤凰网以及人民网, 在网站排版编辑上有很大的不同。

腾讯网、新浪网虽说是综合型网站, 但是内容偏向娱乐, 所以媒体整体较为活泼。而凤凰网与人民网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凤凰网用户言论相对自由。不同类型的网站对内容的要求除了在娱乐性、消费性、大众性等方面具有共性之外, 在知识结构、专业能力、思想素质、语言风格以及网络引擎等方面都会有不同的要求。

新闻类板块的需要网络编辑有敏锐的新闻素质和洞察力, 及时将国内外重大的新闻事件更新在网络上;综艺类板块的编辑在字里行间中体现一定的艺术修养、活泼的语言风格;体育类板块则要求主编人员有丰富的体育知识和解说现场反应能力以及与受众互动的激情;而社教、经济类板块的网络主编更需要具有相对专业的知识储备。

这使得策划人员和网络编辑一定要有自我策划意识, 明确企业的优势所在、劣势所在, 选择适合自己的网站风格。策划人员进行企业自我策划有助于媒体产业品牌名声的有效传达。网站角色风格的完成是媒体产业化的过程, 作为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必须学会塑造自己风格, 发挥新媒体企业的优势, 顺应大众的要求。受众希望媒介中既能获得信息, 同时又能获得娱乐性。

传统的网络新媒体中, 信息资讯网站和网络搜索引擎是分开的网站。而如今, 新媒体传播产业的经济营运产业模式中将其整合到一个网站中, 并且还将人文化、个性化的网络交流平台融入进新媒体结构中, 使得新媒体产业结构形成网络传播和销售的一体化的新格局。在传统的媒介中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操纵者, 同时也是信息资讯的传播商, 把信息贩卖给企业、受众。

为了能够提高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 只能单纯的依靠媒体企业的自身名牌力、影响力去吸引投资商, 在网站上投放广告。所以, 目前媒体招商广告的竞争十分的激烈。网络媒体的营销模式也逐渐向广告资费、服务费以及VIP会员费的新理念转变。对于一个成熟的网站来说, 用户的注册数量决定的网站的影响力和广告投放的价值。网络信息模式的到来, 将所有信息都能转变为下载模式, 这也成为了新媒体经营中必须要挑战的媒介生态。

4 结论

新媒体的发展, 将电子数字传播技术与互动性、特殊性和开放性的营销模式引进到媒体的经济发展中, 颠覆了传统媒介管理营运的模式。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新媒体信息“交易”中, 使得新媒体数字平台成为一个平等自由、没有区域壁垒的开放平台。每一位互联网用户都能够进行虚拟的网络市场完成信息传播与信息交易。任何人都能够通过互联网及时的发布信息资讯, 使得其他受众在网络平台中关注、跟帖等。新媒体传播形态产业化的重构, 也是网民对信息资源的组合、整理和收集。因此, 媒体产业化重构已成为新时期媒体企业的发展的重要途径, 为媒体企业多样化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经济管理保障。

参考文献

[1]Clay Shirky.Here comes everybody:The Power ofOrganizging without organization[M].PenguinPress HC, Feb, 2008.

[2]尹连根.西方传播学视野中的网络社区社会属性研究们[J].深圳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l (4) .

[3]莫智勇.新媒体传播形态及产业化传媒重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03) .

[4]克莱·舍基.未来是湿的[M].胡泳等译.北京:中国人学出版社, 2009, 5.

上一篇:H3C网络设备下一篇:家居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