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结构重构(共10篇)
组织结构重构 篇1
随着央行内审转型发展的快速推进, 基层央行的审计部门履职范围不断拓展。以现有的审计组织模式, 内审部门过多承担其他工作职能, 对内审主业工作和推动内审转型深化有无影响, 是基层行内审部门需要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一、基层央行内审部门承担各项职能现状
据调查, 吐鲁番中支内审部门在2013年至2014年期间共完成各类审计项目18项, 所用工时为295个工时, 在此期间参与审计职能以外的其他职能工作达50项, 所用工时为233个工时。内审部门承担其他职能所用工时占整个工时的44%。由于承担其他职能占用了相当的主业工作时间, 导致内审部门在履行审计工作职能时, 往往顾此失彼, 不能全身心地投入, 审计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难以保证。
二、内审部门承担其他职能对内审主业的利弊分析
(一) 有利方面。
一是通过列席各业务部门会议、参与各类检查使内审部门详细了解掌握各职能部门业务工作特点、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有助于帮助审计人员提高业务素质, 提升审计人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提高审计质量打下基础, 更好的实现内部审计对完善组织治理和增加组织价值的作用;二是参加多方会议及督导工作, 可密切和加强内审部门与各职能部门的关系, 有效缓和“审”与“被审”的矛盾, 缓解被审计单位的对立情绪, 有利于审计项目的顺利开展。
(二) 不利影响。
据调查, 近两年来内审部门承担的其他有关职能达50项, 内审人员参与较为繁杂琐碎的其他职能工作, 对内审履行主业职能产生了一些影响。其一, 一些领导小组, 如依法行政领导小组等, 与审计职能无关, 内审参与其中达不到实际效果, 既占用了时间又分散了精力;其二, 内审部门参与的部分职能, 如人事部门年度考核、干部选拔等, 表明了内审部门参与到了与审计职责相悖的活动中, 充当了决策者的角色, 不能起到监督者应有的作用;其三, 内审人员在参与被审计对象日常业务时, 一般是以咨询顾问或小组成员的身份而非审计人员的身份进入, 但被审计对象往往认为, 但凡审计人员参与了某种业务, 就是对该项业务的合规性进行了确认, 从而可以为该项业务可能出现的风险寻求脱责的托词, 审计人员将承担不应承担的风险。
三、基层央行内审组织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 央行内审机构实行分层设置, 从总行到地市中心支行都设立了机构, 县支行未设立独立内审部门, 只有1名兼职内审员, 内审部门在薪酬、人事上受本级行横向管理, 在业务上既受本级行长横向领导, 又受上级行的内审部门垂直领导。
(一) 现有的内审组织模式缺乏独立性。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 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现行基层央行内审组织决定了它不具有实质性的独立性。其一, 内审工作是相对的独立, 即在本行行长领导下开展审计监督工作, 内审与其他职能部门处于平行地位, 就必然导致“同级监督”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其二, 审计作为监督部门, 与被审计单位是一对矛盾关系, 处于被审计对象的对立面, 由于其缺乏独立性, 内审人员评定职称、职务晋升和评先评优都与被监督对象的投票有关, 致使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监督时, 存在着消极畏难情绪, 面对审计发现的问题, 存在息事宁人, 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的现象, 导致审计责任意识缺失。
(二) 现有的内审组织模式缺乏超脱性。
基层央行地州以上机构虽然有专门的内审部门, 并配备了专职审计人员, 但是作为央行的一个职能部门, 要服从组织的统一安排, 内审人员往往兼有其他职能部门的业务活动, 充当着“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身份, 导致内审评价往往有失客观真实。
(三) 现有的内审组织模式缺乏权威性。
目前, 基层央行内审组织模式权威性不高, 缺乏公信力。表现在内审部门没有有效的处罚机制, 对审计查出的问题没有处理权和处罚权。《中国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制度》中规定:“对内审监督工作中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及其责任人提出处理建议”。被审计单位往往对审计建议抱有应付过关的思想, 虽然针对整改不积极、不到位的部门制定了相应的责任追究办法, 但操作性不强, 存在查而不纠, 不了了之的现象。
四、基层央行内审组织模式重构建议
在当前央行内审转型深化的大环境下, 只有建立起与基层央行组织机构和工作性质、特点相适应的内审组织模式, 才能充分发挥内审部门的确认与咨询作用,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组织, 为组织增加价值。
(一) 建立相对独立的基层央行内审机构。
适时建立垂直的基层央行内部审计组织机构, 实行总行对分行、分行对中心支行、中心支行对县支行的“下审一级”的内审制度, 增强内审工作的独立性和超脱性。使内审部门成为既是央行的一个职能部门, 又是其中一个独特的部门, 履行特定的监督职能, 以削减横向内审组织体系中部分消极因素对内审结果真实性、客观性、准确性的影响, 避免因内审与各职能部门同属一个利益团体导致审计结论易受人情左右的情况发生, 减轻内审人员的畏难情绪, 对组织价值增值起到体制保障作用。
(二) 明确内审机构的相关权限和义务。
应建立明确的内审机构权力制度, 对内审部门权限作出明确的规定, 包括审计人员的检查权、处理权、处罚权、信息披露权等内容。比如, 规定内审部门所查出的重大问题有责任在逐级报告的同时有权越级报告, 对违法违规的行为可行使处理权和处罚权等权力。同时还要保证审计部门自身能够依法行使审计检查权和审计处理权, 建立健全权利制约机制和权利监督机制。
(三) 实行内审职能的部分上收。
维持内审机构从总行到地市中心支行的设置现状。目前大部分地区中心支行所辖县支行内审人员都是兼职, 兼职人员素质受年龄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不能有效履行内审监督职能, 可以将县级支行的审计职能上收到地市中心支行, 现有的专兼职内审人员编制、考核同时上收到地市中心支行, 由地市中心支行实行审计派驻制, 并直接对地市中心支行负责。
(四) 科学界定内审部门承担其他职能的范畴。
内部审计的职责之一是接受委托对本单位其他职能部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监督, 对组织整个管理系统的有效性、科学性进行评价, 要求内部审计相对于其他职能部门来说是相对独立的, 只有这样, 审计工作的质量才有保证, 审计人员发表的意见结论、建议的公正性才不会受到影响。因此, 应科学界定内审部门承担其他职能的范畴, 使内审部门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 更好地为组织增加价值。
组织结构重构 篇2
(一)周目标导航
传统的达标流程先是一篇课文,然后是一个单元,再到一册教科书,最后是课程标准。从教学实际来看这种达标方式,就发现有一个对接的问题,一个单元三四篇课文,一册书共七八个单元,再从一册书到十二册书,这样对接到课程标准的时候,有好多东西就在过程中流失了。就好像两个管子,一个很粗,一个很细,这两个管子对接的时候,如果直接插上,没有一个过渡的环节,肯定要滴、冒、跑、漏,那我们的教学在达标的过程当中,是不是也存在这个问题呢?我们就把传统的达标方式颠倒过来,实现异径对接。所以我们提出了周目标导航。我们的目标不是针对一篇文章,而是直指课程标准,有了课程标准,然后再设置学校的课程。我们把课程分了三类,一类是基础性课程,一类是文本性课程,一类是实践性课程。
具体做法是:依据课程标准,把学期的总目标分解到周,按照基础性课程、文本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具体落实各项学习目标。积累性课程如字词、成语、经典等,由小组负责过关检测,班级负责展示性检测或抽查。文本性课程分课内和课外两种情况,一个学期每组主要精读两篇,然后依次到课堂上展示交流。实践性课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课前收集资料(观察),课堂展示成果。
下面是从五年级一班的周目标内容中随意摘录的“第三周语文教学目标要求”: 1.目标要求
(1)继续练习前置性学习的方法,使之掌握三步读书法;(2)继续自主读书,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3)积累12生肖个成语:保底熟记,会写三个,了解三个成语的意思;中度熟记,会写,了解成语的意思;高度会用;(4)欣赏《清明上河图》,学习欣赏名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涵养文化。2.教学内容(1)基础性: 成语(十二生肖成语)
鼠目寸光、牛鬼蛇神、虎落平川、兔死狐悲、龙飞凤舞、蛇蝎心肠、马到成功、羊肠小道、猴年马月、鸡飞狗跳、狗急跳墙、猪狗不如。名句:时间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土壤。时间给空想者痛苦,给创造者幸福。——麦金西(2)文本性:
美文:《金色的脚印》;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雁门太守行》 经典:《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3)实践性: 影视:《地道战》
观察:春天的柳树(利用课余时间)名画:《清明上河图》 民俗:清明节 3.预设与生成
(1)请家长陪孩子触摸春天,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耳朵听。以柳树为主。
(2)成语采取自主学习,重点放在记住成语,大致了解意思,至少有两个可以正确使用,而后班内交流。
(3)班内欣赏《清明上河图》由教师讲解,作者、特点及相关资料,启发学生说出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4)利用假期查阅清明节的相关资料。
(5)利用周五早到校检测《道德经》背诵情况。
(6)通过欣赏名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7)写《地雷战》观后感。
从上述周目标可以看出,目标明确具体,学生知道自己一周中将要学习那些知识、达到什么要求。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出,除了对基础知识的积累要求,还有“阅读”“ 生活”等拓展性的目标;不仅目标明确,还有学法的指导,家长的参与,评价的方法等。这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以及经典诵读,艺术欣赏、能力方法等培养起到巨大的作用。这符合现今语文教材的模块式结构,也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
(二)前置性学习
前置性学习是一个认知性的学习,它不同于传统的预习。每学期的40篇课文,开学以后的前两周有老师领着精讲三五篇,目的是给学生做示范,等于给展示的学习小组一个前置性学习的过程,再就是通过老师对展示小组的指导形成规范:即做到面对每一个学生,关注到全体学生。每一个小组都是四个人,两个组加起来才八个人,一周内老师利用早到校,晚离校,周末、课间时间,对这八个孩子进行面对面的指导,手把手的教。
学生的前置性学习,则依据周目标要求,采用三步阅读法(第一,用生活解读文本,再现文本生活原景;第二、用文本拓展生活,学习积累文中的知识;第三、让文本服务生活,体会作者态度与情感),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分层次完成任务。如在进行《白杨》一课的前置性学习时,知识基础一般的学生侧重于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积累文中一些感兴趣的词句,读通课文;语文基础知识稍好的学生侧重于了解白杨 的特点及文章的写法;语文基础好,思维活跃的学生侧重于体会文章的喻意,查找有关白杨的资料。
初读课文、积累知识之后,学生要尝试自我建构。如:在进行《丰碑》一文前置性学习时,有的同学自己确立了以下目标:①了解“丰碑”的意思;②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军需处长的品质;③弄明白“文章为什么写得如此感人”。为了完成这些目标,学生再次阅读课文,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了“丰碑”的含义,初步感悟到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品质,体会到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虽然这位同学对目标③体会得未够全面,欠深度,但是这些知识是学生自我建构的,就会获得一种愉悦、成功的体验。前置性学习中,学生遇到的问题或质疑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可见,前置性学习不同于以往的“预习”。传统的预习,仅仅是针对教科书、针对一节课的学习任务而进行的提前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没有有效的指导。乐陵实验小学的前置性学习则是在周目标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就一篇文章而言,学生不仅要读懂课文,提前解决生字词,还要开展延伸阅读,了解关于作者、背景及相关资料;不仅要学习一节课的内容,也不仅是在课内完成,而是给了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使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进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不仅教会学生预习,养成了预习的习惯,而是通过自主的学习和交流展示,构建学习组织,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学习、相互砥砺、相互促进,形成组织文化,从而增强合作意识,培养成就感,体验学习的乐趣,从中获得
恒久的学习动力。由此,前置性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当下的学习质量和效率,更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对现行语文教学结构的一大突破。
(三)基础过关
在前置性学习的基础上,采用小组过关的形式,检查每个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如认读字词,诗歌背诵,成语的积累等。
(四)成果展示
对于基础性课程的成果展示,主要是采取游戏、接龙、竞赛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积累与掌握情况。在小组过关的基础上,采用抽签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展示,有一个同学不过关,整个小组的成绩就受影响。
对于文本性课程(即阅读类课程)的成果展示,则采用栏目教学和“闯关”的形式,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将阅读课的展示分为六个栏目: 栏目里的六关我们是这样设计的。第一关“字词训练营,人人当英雄”实现,旨在检测字词掌握情况;第二关是“我读我入境,流利有感情”,重点训练、检测朗读能力;第三关是“入情入境,品味人生”;第四关是“得知得智,拓展人生”,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展示学生的阅读情况,让学生读中感,读中悟,逐步走进文本,让生活与文本对接,把文本还原为生活,让学生获得知识、延伸阅读,这既是体验学习的过程,也是
分享智慧、丰富思维的过程;第五关是“化人化文,学以致用”,重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联系实际,将学习感悟到的东西应用到自己的生活,还能把所思所感写下来形成文字的过程;第六关是“超越自我,百流归宗”是个全班互动过程,师生进一步解读文本,通过“攻防打擂”的形式,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教师适时点拨、总结,使课堂成为知识思想的集散地。
对于实践类课程来说,不同的课型其学习流程是不同的,主要采用“自主实践—家校合作-小组互查-多元展示(文字、活动)”来进行。下午我们又听了韩玉珍老师的一节成语展示课 一个有四年级32个小学生组成的班集体在不到50分钟的一节课上居然背出500多个成语接龙 真是奇迹!
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一天的参观结束了 坐在回家的车上我们依然回味着课堂 回味着李升勇校长的报告!乐陵实验小学学习参观,感受了李升勇校长大语文教育改革的浓厚氛围,看到了课堂教学的崭新场面,聆听了李校长的探索教学改革的报告。对我思想冲击很大。同样是一所小学,在课堂教学改革,管理理念,特别是干事创业的精神上和李校长有很大差距。下面结合我校实际和乐陵实小的成功经验,谈一下我的学习体会。
从李校长的报告中,我们不难看出李校长有着一颗热爱教育事业勇于教学改革的心,爱教育这是基础,正是因为爱教育,所以才积极探
索教学改革来办好教育。让群众满意,领导放心,社会认可。李校长的教学改革,闪烁着崭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的四个回归,教育要回归农业,教育要回归儿童,教育要回归生活,教育要回归游戏,无不体现着他的教学思想必须服务于教育思想的理念,所以他的课堂教学,可以用四个大来概括,大目标、大课堂、大教材、大视野。正是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向明确,心中亮堂,学习的重难点也一目了然。自主学习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大目标、大课堂、大教材、大视野就是关爱学生,关注着学生的成长,关注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关注着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要把学生教育成为一个谈吐高雅、志趣高尚、一个有自信、有尊严的社会公民。
积极的对语文教学改革,既吸取了先行着的经验,又在理论创建和教学实践上有了大胆的创新。这当然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巨大冲击。就乐陵实小教师《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阅读教学,给我以豁然开朗的感觉,“字词训练营,人人当英雄。我读我入境,人人当英雄。如情入境,品味人生。得知得智,拓展人生。化人化文,学以致用。超越自我,百流归宗”这不正是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所要探索方法过程和要实现的目标吗?这六关首先是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入手,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曾在课下问过学生,为什么在课上展示的那么流畅,那么自信,学生的回答是课前充分预习,收集有关资料,实际上课前已经学习,课上只不过是展示和交流的锻炼,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学生怎么参与课堂就需要教师的点播和培养。其中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也就是学生成功的程度,真正触发学生的动力,人人在课堂上展示,人人在课堂上表现,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正是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乐陵实验小学的语文课堂显的如此的大气,如此的流畅,如此的和谐。一节节的语文课堂,让学生积淀了知识,激发了兴趣,训练了方法,培养了习惯,拓展了思维,塑造了品质,涵养了文化,这样的教学不正是我们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吗?
“互联网+”时代企业的组织重构 篇3
一、企业在互联网化转型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持续动荡、纷乱、高度不确定和剧烈变化的环境中保持竞争力。移动互联网环境瞬息万变,每一个传统企业都需要找到新的变革原则来适应这个时代的变化,从而保证能够在新的时代中与时俱进、生存与发展。在高度不确定性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启动互联网敏捷变革、持续提高适应性势在必行。所谓“敏捷变革”,是指根据周边环境的变化,高度敏捷地进行持续的调整,保持自身高度弹性和对平衡的适应性。敏捷变革要坚持清晰目标、持续步进、网状结构、有效可用等四项原则。
1.清晰目标原则
清晰目标原则是指传统企业要完成互联网化转型必须制定清晰无误的目标和实施路径。首先要设定战略和愿景,最好的战略应该是大部分员工参与的自下而上、充分交流、充分讨论的,在尊重多样性、冗余性、迭代性和验证性等原则的基础上,自动浮现而出的。其次,要设定变革的环境,对变革参与者和执行者产生激励和震撼,让大多数人意识到必须要改变。最重要的是,要给出清晰的实施路径、勾勒出关键性的步骤,最好有具体的操作指南,而不是假大空的虚无目标。
2.持续步进原则
持续步进原则是指企业在互联网化转型时应采取连续、步进式的变革,小幅度循序式成长。无须所有的人同时加入“互联网+”的工作之中。并非所有的员工都能认可“互联网+”的想法,只需要一部分人“先动起来”。要根据情况的变化来更改变革的需求,不要固守第一次形成的需求,在变革的过程中要随时做好柔性需求的准备。
3.网状结构原则
网状结构原则是指在变革过程中,要确保高层领导、变革领导、导师和执行人员4种重要的角色采用网状、无隙的方式有效沟通。一方面要善于激励互联网化变革组成人员,给他们所需要的环境和支持,包括资源支持、人员支持、资金支持、容错文化、试错机制的建设等。另一方面,在独立的孵化组织形成新的“互联网+”方案和互联网化思路,获得初步的成绩后,要及时回填到层级结构中,并且得到固化。
4.有效可用原则
有效可用原则是指持续提升变革的敏捷性,形成短期、可见、有效的变革成果交付。互联网变革团队就像—个研发中心,有最新的技术、管理、文化方面的成果,必须及时进行肯定和凸显,以维持“互联网+”的进化效果和保持士气,并通过职能的固化、文化的调整让更多的员工接受它。
二、企业在互联网化转型中应把握的要素
在企业互联网化转型中,树立紧迫意识、建立人才梯队、搭建运营系统是传统企业应把握的三大关键要素。
1.树立足够的互联网化的紧迫意识
在启动互联网化变革时,我们面临的核心问题不是战略,不是组织结构,不是文化或者流程,或许最重要的是如何改变传统企业中人们的行为。改变人们行为的重要方式就是改变他们的感受,而感同身受的、足够的紧迫感恰恰就是其中之一。与创新自下而上相反,紧迫感必须自上而下,如果不是高层最先有紧迫感,中层和基层干着急也没有任何用处。高层领导必须时刻保持并不断强化紧迫感,让保守、胆怯的心理及求稳的心态不会复燃,不会纠结。只有如此传递压力和紧迫感,中层和基层才会感觉到,才会下决心采取一些行动朝那个方向努力。
以“e袋洗”为例,如果荣昌公司董事长没有强烈的紧迫感,感受到了“微洗衣”为代表的线上洗衣创业型公司对传统洗衣行业的颠覆潜能,那么也无法诞生出“e袋洗”这样杰出的传统企业互联网化产品。
即使是这位董事长召集公司8位总监级以上人员召开紧急会议,并第一次在核心团队抛出用“e袋洗”产品进行020转型的想法,也依然遭到反对。
基于公司最高层的强烈紧迫感和转型要求,以及推出“e袋洗”的坚强决心,并且公司高层中多数是与董事长一起打拼多年的“老战友”,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碰撞,大家最终表示愿意支持他的决定。
2.建立坚强的互联网化转型梯队
传统企业互联网化变革,需要多行业、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互联网化人才,需要复合型的领导,需要绝对支持的高层领导,也需要资源集中的指导团队和逐步扩大的志愿队伍。只有建立了坚强的互联网化转型梯队,才能完成互联网化变革使命。
选择复合型的领导者。互联网化变革的领导者应该是实现传统企业互联网化的人,或许不完全是互联网领域的人。因为从传统行业去了解互联网行为并非难事,但是从互联网行业去了解传统行业绝非易事,一个传统行业的专家,没有10年、20年对一个产业的浸润、思考、试错,想成为专家是不可能的。唯有从传统产业出发,进行“互联网+”才是最终有效的解决方案。
传统企业互联网化的领导者应该具有整体互联网化的创新方法,不仅能做出具有移动互联网特性和功能的产品,而且拥有关于市场认知、思维重构、分销渠道、财务领域甚至整个组织的创新方法。传统企业互联网化的领导者应该能够找出市场需求变化的驱动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点,重新定位企业研发战略、财务战略和管理战略;能培育互联网化变革的组织环境和文化;要有对抗传统势力的能力,能获得高层与大部分中层的认可,并与企图安于现状、试图维护既得利益的势力进行有效抗衡;必须有不同于传统的新的激励方式,激发互联网人才的创造性……在工业革命时代,企业需要的是具有强大执行力的CEO或者领导者,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更需要具备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等多种能力的复合型领导者。
绝对支持的高层领导。由于互联网化创新不是按照企业内部的传统原则、规则、流程行事,如果失去高层领导的绝对支持,是绝对难以成功的。这种支持体现在高层领导对创新的态度上,如对试错文化的态度,对薪酬的态度等;体现在高层领导必须花大量时间、精力扩大视野、学习并充分了解互联网化变革的方向及其业务;体现在高层领导要破除传统产业中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确保变革进程中所需的资源配置,确保对新业务的资源支持和流程变革推进。
nlc202309081819
资源集中的指导团队。传统企业在造就高执行力管理的同时,也同时造就了官僚化。人们非常担心互联网化变革会改变现有的科层结构,失去权力和地位,所以顽固的、守旧的势力迟早会成为变革的阻力。因为除了高层支持外,还要在整个企业中形成变革同盟,起步阶段可能只有一两个人,但在进展过程中,加入这个阵营的高层、中层甚至基层人员应该越多越好。同盟团队不仅要担负起领导互联网化转型变革的职责,更重要的是要成为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者、转型的指导者。
逐步扩大的志愿者队伍。这场战略性的转型是为了追求更快的速度,要吸引对此感兴趣、有互联网根底、支持互联网转型的人员加入这个团队。他们或许是某些部门中的普通员工,或许是管理人员、培训人员、宣传人员,只要关注和支持这种变革的都可以成为志愿者,加入梯队中。他们分散在不同的岗位,如果有能力或利用工具把他们组织成志愿者团队,通过网状的工作社群,号召他们加入互联网变革中,创新一些新的制度和流程去引导、激发他们的热情和领导力,他们将成为整个企业互联网化变革的先锋队、宣传者,潜移默化的影响者,也将是一股强大的、战略性的、有生的变革力量。
3.搭建互联网化的双运营系统
在进行互联网化变革中,如果完全按照移动互联网的规则进行全面改革,问题太多,千头万绪,理不清剪还乱;如果坚守现有的结构、流程和文化,又恐错失发展的机会。那么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建立第二套经营系统。
这套体系犹如谷歌+沃尔玛,谷歌注重高度的敏捷性,旨在提高快速变化的环境适应力,能够抓住新的机会创造出新的产品;沃尔玛追求的是极致的效率,尽可能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在产业结构中取得最大的竞争力。这两套系统的同时运行,有利于新的系统摆脱原有的制度和运营流程制约。
组建区隔于原系统之外的互联网化体系,专门用于传统企业互联网化战略的设计和执行。采用灵活的网状结构以及—套完全不同的流程,使之更加符合互联网化变革的需求,让现有系统更灵活、更迅速且更有创造力地做出反应。
这套体系与原体系分工明确,原有体系注重渐进式的创新,保证现有经营业绩的完成与稳定;而新的体系注重互联网化的颠覆性创新。这套体系能通过不断的运行、试错、成功、固化,在潜移默化中持续改良传统的组织结构,直到整个组织都互联网化。
相关链接
星巴克:循序渐进的互联网化转型
危机最严重的时候往往能够提供巨大的机遇,当事物分崩离析的时候,我们可以重新设计、重新塑造和重新构建。
——经济学家、孟加拉农村银行创始人尤努斯
1999年6月30号,对星巴克CEO兼董事长Howard Schultz来说是一生中最难堪的时间之一。
当时这位公司创始人兴冲冲地向外界宣告这家销售咖啡饮料的公司正变成一家互联网公司——推出门户网站、在线销售咖啡和厨房用品、向一家在线聊天公司投资2000万美元……
结果星巴克股价当天应声下跌15%。投资者不能理解一家卖咖啡饮料的公司为什么要如此积极地使用互联网术,不菲的投入也把他们吓坏了。Schultz对媒体承认“我在这件事上摔了跟头”。
直到2012年8月Schultz掏出2500万美元坐进移动支付公司Square的董事会,外界才发现,Schultz从未放弃过为自己的公司加入科技基因的努力。
经历过当年的难堪之后,他学会小心翼翼地低调推行星巴克的改造。这家总部位于西雅图的公司除了建立起电子商务体系外,还非常积极地拥抱移动互联网。
星巴克在2009年就推出了手机应用客户端。去年1月在美国市场推出手机支付后,截至今年7月交易数量已达6000万笔,每周通过手机支付的订单超过100万笔。Schultz希望让消费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一个与过去大不相同的星巴克。
时至今日已经很难找到一家不提供手机应用或缺少社交媒体战略的大型公司,但星巴克在这方面的投入和营销已经领先于零售业的同行。如今星巴克不仅成为美国移动支付规模最大的零售公司,其在Facebook、Twitter、Pinterest等社交媒体也是最受欢迎的食品公司。
Schultz如此迫切地向电子商务、手机支付和社交网络营销转移,原因很简单——顾客在哪儿,星巴克就去哪儿。更何况新技术能把咖啡店内外的顾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前星巴克可做不到这些。
较之以往,新方式让星巴克得以与自己的顾客们建立前所未有的牢固关系。掌握着顾客的消费习惯、口味喜好等数据,将使这家以兜售用户体验闻名的公司获得非比寻常的优势。Schultz正努力将星巴克的大量营销举措迅速采用新时代的数码方式。移动支付只是这个庞大计划中的一部分。
Schultz敏锐地预判到这个时代最大的变化就是互联网和手机对人们生活状态的影响,他意识到必须把这个时代特征迅速融入到星巴克的产品和服务之中。
于是星巴克开始为了跟上时代而转变的行动。星巴克中国区副总裁MarieHan Silloway说:“数字化营销完善了星巴克体验,让顾客感受到‘星巴克就在身边’。”
组织结构重构 篇4
一般认为,组织变革是指当组织与内外环境的变化无法适应时,所进行的组织内部结构、资源和人员行为等方面调整,达到提高组织效能,实现组织生存和发展目的的改变过程。组织变革理论认为组织变革通常发生在两种情况下:一是当组织出现决策失灵、沟通不畅、机能失效、缺乏创新时,进入到组织生命周期的僵化期,就要对组织进行变革;二是组织环境发生改变,组织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需要进行变革[1]。针对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教研室组织建设与管理失范、效能低下,不能有效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应然作用的现状,需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改革。由于教研室工作问题丛生,在现有管理模式下对其进行局部或个别方面改进很难有效推动教研室工作开展,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全面改革与重构,也就是说从组织结构、组织运行机制和组织文化等方面对基层教学组织进行重构,以便提升其效能。
一、更新观念,营造合作制基层教学组织的文化氛围
大学教学是一种学术活动。美国学者厄内斯特·博耶提出的教学学术“给教学的学术以新的尊严和地位”[2],使得教学与科研一样荣光与重要,提升了教学在大学及教师工作中的地位,促使人们以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去认识教师的工作和职业发展,促使教学和科研的时常矛盾得以化解。同时教学学术要求教师间加强相互合作、交流、探讨、评价,也为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建立提供了适宜的学术环境。因此,只有从思想认识上理解教学学术内涵,明确教学的学术价值与教师合作研讨的重要性,积极营造民主开放、相互信赖、相互支持、交流分享、合作共赢的合作文化氛围,才能从根本上确立教学的学术地位,形成教师重视教学、注重合作研讨的良好环境。
二、重新明确基层教学组织的角色定位
基层教学组织功能发挥的前提是必须给其一个清晰的角色定位。霍伊等对学校的研究指出,学校中可能至少有两类组织。一类是负有制度与管理职能的科层组织(官僚制组织)……另一类是专业组织,负责实际的教与学的技术过程,具有松散耦合的特点[3]。一般而言,组织成员的受教育程度、自主意识等,都会对官僚制造成冲击……以至于只有新的组织形式才能容纳这种知识结构[4]。在高校中,教授专家可能是官僚制组织中最不安分的因素,他们可能是最了解官僚制组织特征的组织成员,对这一制度有最为深刻的认识和把握,恰恰是他们总会提出新的要求甚至变改方案[5]。教师教学工作较强的自由性、创新性和协作性决定了高校基层教学组织不同于一般的官僚制组织,这是因为官僚制组织在组织目标上所持有的那种顽固的保守性、惯性以及权力运行机制的保护性等妨碍了教师追求学术自由和平等探讨交流,因而传统命令式的教研室领导角色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要推动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关键之一是要根据高校教师工作特性明确基层教学组织的角色定位。
首先,基层教学组织是一个教师自主合作制组织。教学作为一种学术,教师应该在反思、合作、研讨、实践等教学学术活动中享受教学自由(在遵守学术伦理道德规范前提下)。享有学术自由的教师与“作为一种外在力量压迫着组织成员和要求组织成员‘这样……’或‘那样……’的官僚制组织时常存在着矛盾与冲突,他们更多需要一种新型组织。在这种新组织里,组织成员间的合作行为完全是出于他的自愿,他之所以自愿地开展合作,是因为他在这种合作中能够获得合作利益,他的个人理想、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服务于社会的需要的满足,都通过他的合作行为而能够成为现实”[6]。合作制组织用人们之间真正的、自由自觉的合作关系取代了以往组织被动的纠集,赋予以往组织为了某种目标而不得不进行的分工—协作以实质性的内容[7]。从组织目标和组织任务等方面看,合作制组织更符合尊崇学术自由的教师组织的特点,是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模式的理性选择。
其次,基层教学组织是教师教学学术的引领者和服务者。由于教育是一种培养人、影响生命的活动,任何对教育活动进行限制的企图都会损害教育的效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自由是无限的。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面对基础不同、秉性各异的鲜活生命实施有效的教育活动,教师必须具备深厚贯通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与技能,要认真研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基本的教学质量标准和执行规范,与此同时还必须通过与同行的合作、探讨、评价,不断引导自我反省与理解,增进专业知识和教学研究能力,促使教师从课程标准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精心设计开发者、潜心的反思者、匠心的实践者。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从事本科教学与实践的时间较短,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经验不足,需要不断地学习与借鉴,其中加强教师间的合作探讨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就是一条重要的有效途径。在合作制的基层教学组织中,自然合作的教师文化能使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理论扎实的优秀教师自觉把本人的教学真功夫展示出来,供参与合作的教师观摩研讨,同时也为其他教师表达和检验自己的教学思想提供发展空间和机会,从而构建起一个集教学研究、合作、交流、探讨、实践、反思、提高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促使教师时刻保持着对教师职业的敏感性,不断增强教师的教学反思与研究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教师的教育活动进行合理的引导与服务是必要的,而合作制的基层教学组织正好充当了这一角色。
三、合作制基层教学组织的结构设计
奈斯比特的企业重建理论认为:企业要创造一种最适合员工工作的环境,应放弃原有的组织结构,设计出适合沟通的形式、自我管理、弹性工作时间、利润分享和弹性福利等。根据这一理论在对基层教学组织进行重新构建时,要超越传统科层组织的狭窄范式而提供更具包容性和自主性的组织模式,要创造设计出适合成员间合作、沟通、交流、管理、分享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从而提高组织的功能和效益。在具体实施时,可在新建本科院校二级学院下设系部,在系部内构建教学团队,改变学校—学院—教研室三级组织结构为学校—学院—系部—教学团队四级组织结构,使教学团队成为最基层的教学组织。教学团队就是在相应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内开展一个个相关课程及课程群教学工作的教师团队。教研室原来开展的专业建设任务上移至系部,课程及课程群建设与改革的任务下移至教学团队,使相对“宏观”的专业建设任务和“微观”的课程建设任务分别由两级不同组织承担。一定的组织结构是为完成一定的组织任务服务的,围绕任务构建组织,组织就有了存在和发挥的逻辑基础[8]。
管理学家帕斯卡尔认为,组织创新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分裂”,将一个较大的组织分解成任务更加明确的较小单位,使他们拥有更强烈的主人翁感和独特感[9]。教研室“分裂”成教学团队,使教学团队成为基层教学组织,不仅是因为教学团队“较小”,同时也是因为更“有效”。首先是教学团队的功能清晰、任务明确,为团队成员的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有利于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教学团队作为合作制组织更有利于尊崇“教学自由”的教师们的合作交流。合作制组织是内在于组织成员的,每一个组织成员都是它的建构者,然后才作为它的构成要素。在自愿结合组成的教学团队中,没有命令者和执行者,人人平等享有同等权利与责任。教师之间是一种开放民主、相互信赖、相互支持的关系,大家可以开诚布公地发表言论,甚至是“偏执”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间在知识和信息上充分交流、共同分享,在思想、信念、态度等方面相互影响和促进,并能容纳不同的观点、思想。三是团队人员相对较少,有利于成员间的相互交流沟通、深度对话,提高合作交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从组织构成上来看,教学团队可以由同专业某门课程或课程群任课教师组成,也可以是由不同专业的教师组成,甚至由跨院、跨校的成员组成,教师参加哪个团队由教师自己选择,根据自己的教学科研需要、兴趣爱好、精力时间等,可以参加一个也可参加多个,这样有利于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以及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教学团队负责人作为整个组织的灵魂人物,在团队建设、教师整体教学科研水平提升等方面发挥着组织引领作用。因此,他不仅要在学术上有远见卓识和创新精神,能准确把握学科专业发展方向,承担学术带头人的责任,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奉献精神、良好的沟通交流和组织协调能力。团队负责人由团队成员民主推举、学院认可即可,可以不享受行政级别待遇,每年减免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就行。团队成员通过探讨、商议,明确一套大家共同认可和共同遵守且行之有效的团队规则,例如明确的活动时间、地点、内容、形式以及团队合作的方式、途径、奖励办法和处理矛盾的准则等,保证团队活动有序、高效进行。当然一套团队规则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团体成员在共事过程中不断接触、磨合、磋商、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内化为各个团队成员的日常行为。
四、以项目为载体推进教师间有效合作
单一地改变组织结构还不能完全解决原有组织的痼疾,如果没有搭建有效的合作平台来促使成员合作过程和合作方式的改变,组织的效率仍无法有效提高。格林菲尔德认为:“改变组织的外部装饰(也可称它为组织结构)是很容易的……我们不能单纯地通过废除或改变结构来解决组织问题。”[10]教学团队这一合作制组织的有效运转还必须考虑其组织活动方式、活动内容和活动平台的设计,依托这些组织活动抓手,把团队成员“组织”起来,共同达成组织目标的实现。团队合作平台可以有多种选择,其中“项目制推进合作”就是一种有效平台。其具体就是学校或院部每年组织开展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工作,鼓励教学团队积极申报,由校院负责评议立项,并根据项目类型分别给予相应的支持经费。专项项目一般由校院方提出,主要是针对学院专业建设中的宏观性问题,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培养方案的制(修)订等。此类项目往往需要2~3个教学团队组团联合申报并完成研究。一般项目通常由教学团队提出方案,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对相关课程或课程群建设中的问题进行研究。自主项目通常由教学团队成员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并作为主持人组织开展研究,主要侧重于相关课程教学中的某个具体问题的研究与实践,这类项目主要向青年教师倾斜。以教改项目推进教师合作是一项经常性工作,每年通过项目的验收、鉴定工作,达到以项目促合作、以项目促教研,促进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的目的。
教改项目的设计、研究过程中成员间的“共同语言”促进了教师有效合作。在项目制下,教学团队每个成员都积极关注和思考课程或课程群建设的现状,了解课程改革的最新动态,重视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的有效性。同时由于教学与改革研究的任务明确,团队成员在同一项目中分担各自的任务,在共同的愿景、共同的任务、平等合作的共同语境下,团队成员间就改革的问题、改革的重点难点、改革的方法途径措施等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交流,在交流碰撞中迸发智慧灵感,在探讨思索中取长补短,在切磋学习中共享、融合,实现知识和思想的创新。在此项目制平台上,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的地位作用和学生实际情况,不断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将成为教师教学改革的新常态。这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不断提升教学水平,造就优秀的教师群体,推动教学学术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可以发挥有效促进作用。
项目管理使教学团队功能的发挥有了机制保障。教学改革中的困惑转化为教改项目,教改项目伴随着一系列任务,问题研讨的过程也是完成任务的过程。同时,项目制下的教学研究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不用外在力量的监督检查。立项、争取项目研究经费、结题鉴定及向上一级申报推荐,既是教学团队的权益所在,也是个人利益的具体体现,也能激发组织成员参与的积极主动性。
五、建立合理有效的教学团队考评激励机制
为了更好地激发教师参与教学团队工作的积极主动性,有效提高团队合作效率,实现教学团队的预期目标,应定期对团队相关工作进行合理恰当的评议。团队业绩评价一般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团队总体工作业绩的评价;二是对团队成员个人业绩评价。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采用校院联合对团队整体业绩和团队负责人业绩进行考核。团队负责人对其成员进行个人发展性评价。与传统的以个人为单位的教师个体性评价激励制度不同的是,教学团队整体业绩评价结果直接决定着团队每一个成员的最终业绩评价等级。这是因为发展性评价立足教师现有基础和个人特点,在了解教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下一步努力方向及措施。发展性评价结果不与本人奖励挂钩,这样在团队整体业绩决定个人评价等级的背境下,可以有效减少教师之间的恶性竞争、相互摩擦。形成的“利益共同体”会促使团队成员主动从局外走进局内,不仅关心个人业绩,也关心团队里其他人的业绩情况,从而关注团队的整体工作,有利于团队成员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的对话交流、密切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和谐发展,并有利于教师合作文化的自然形成。当然,发展性评价要达到既客观公正评价团队成员的工作业绩,又能激励和保持其工作积极性的目的,无疑对团队负责人的智慧和组织管理能力是一种考验和挑战。
合作制教学团队作为基层教学组织改革的一种模式,它的运行与效果离不开大环境的重视与支持,如教师职称晋升考评指标体系的设计、经费支持、教师合作氛围的营造等都对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社会、学校管理机构必须面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各方齐心协力、通力合作、采取有效措施并扎实推进才能使合作制教学团队工作扎根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郭冬娥.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的学生社团建设探析[J].江苏高教,2014,(5).
[2]欧内斯特·L.博耶.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M].涂艳国,方 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78.
[3]韦恩·K.霍伊,塞西尔·G.米斯克尔.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M].范国睿,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3.
[4][5][6][7]张康之.论组织变革的困境与出路[J].教学与研究,2008,(9).
[8]步社民.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重构[J].教育发展研究,2010,(17).
[9]房剑森.中国高等教育:政策与实践[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
组织结构重构 篇5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学组织运行模式 重构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0C-0042-03
现代媒介环境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原有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观念模式,进而对他们价值取向的构建也产生极大影响,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方法产生巨大的冲击。如何在新的环境中,树立与时俱进的意识,积极探究互联网背景下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应用,重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基础”课)教学组织运行模式,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时代性、针对性,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意义深远且势在必行。
一、研究的主要思路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主要思路。具体包括:第一,全面性与渗透性相统一。在内容上,力图覆盖学生在校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时刻浸润在德育的熏陶之中,通过潜移默化、循循善诱,去掉学生思想道德上的顽疾,强化他们的道德观念与法律意识。第二,实践性与实效性统一。努力实现课堂教学向课外实践的延伸,让学生主动把理论知识适用于实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自我教育、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体验,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力求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看到实效。第三,一般性与特殊性统一。在教学中把“基础”课教学与专业方向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中突出高校人才培养方向和重点专业方向,使思政课成为支撑专业教学的辅助力量,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
(二)解决的主要问题。具体包括:第一,优化“基础”课教学组织运行模式,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第二,通过“理论教学专题化、实践活动项目化,评价体系多元化”,构建“课程课堂知识传授—课程校园文化实践—课程社会文化服务”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组织运行模式;第三,充分挖掘教育教学资源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途径,使“基础”课教学在网络、课堂、实践三个平台互动。
二、“基础”课程教学组织运行模式重构的主要内容
彰显职业化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结合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构建“道德和法律知识传授、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道德和法律素质养成一体化”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教学内容的再优化,形成模块化专题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既要紧扣教材和大纲,又要解放思想,突出重点,围绕热点、关注点、难点和疑点,密切联系我校学生实际,科学整合教材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依据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和高等教育的特点,全面整合优化课程内容体系,从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就业解惑三大角度及理想情操教育、人生价值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基本法制教育、职业规范教育五大方面构建专题化的教学内容,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建立课程“课堂知识传授、课程校园文化实践、课程社会文化服务”等一体化教学体系,努力培养学生的诚信、有德、敬业、履责、遵纪、守法的精神意识与人格品质,切实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道德水平、法治素养、学习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
每学期以项目的形式面向全校学生开出2个实践教学主题实践活动。
开展的主题实践活动有:(1)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2)道德的榜样——寻找身边的好人;(3)青春与法同行。
(二)实践教学的项目化、系统化和常态化。以“上品牌、抓特色、呈实效”为中心,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核心,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活动主题,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式,形成校内道德实践系列和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改革实践教学途径,通过校政企联动合作,整合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资源,积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构建“课堂知识传授、课程校园文化实践、课程社会文化服务”三个实践教学平台,形成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实践保障体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求。“基础”课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构,凸显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特点,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行为养成融为一体,因此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增强教学实效性。
1.教学方法及依据。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以行为养成为落脚点,构建“兴趣—学习—探究—实践”四维立体化教学模式,通过“时政研讨、专题教学、网络平台和实践教学”四个维度展开,同步推进、互相融合、逐步递进,将单一性课堂(课程知识的传授)转型为复合型课堂(课程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延伸+社会文化服务项目)。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主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成果展示法等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2.课程教学手段的应用要求。课程教学采用多层次、立体化的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ppt课件,将文字、图片、视频、案例、电子图书等融为一体,使课堂教学生动化和多样化。同时,注重实践育人环节,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发学生心灵的触动、情感的共鸣和行为的改变。
此外,“基础”课程教学充分运用精品课程和网络课件教学平台,延伸课堂教学,采用网上素材资源、图片、视频录像、网上学习系统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课内课外交叉与互补,不仅丰富了学生学习途径,更加强了课程开发成果的社会共享性。
(四)实现评价体系多元化。“基础”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学生行为的养成,因此必须要变革传统“唯考试是问”的考核方式,探索一种全新的并能有效服务本课程教学的考核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考核,形成多元化考评体系。endprint
建立以行动导向的课程评价体系,打破传统单一的卷面考试评价制度。课程考核采用3个结合(课堂教学考核+实践教学考核;上课教师考核+学生答辩考核;平时学习态度表现+期末考试成绩)。学生期末课程成绩由课堂考勤占20%、课内实践占10%、课外实践占30%、期末考试占40%组成。课堂考勤依据学生到课情况计算积分;课内实践依据学生参与情况计算积分;课外实践依据学生参与情况、完成项目(作业)的质量与行为表现,分别由学习小组评议、老师考察核实确定。期末考试采用开卷或闭卷形式,题型不少于3类,内容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时间在90分钟以内。力求做到考评要素多元化、考评主体多元化。把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结合起来,对学生成绩进行比较科学、全面的评价。
网络课程的考核采用观看视频、完成作业、参与讨论和在线考试、实践活动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进行分段考核,评价由学习的过程、结果、学生自评、学习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估等构成。
(五)实施途径:面授课程与网络课程双轨并行。一方面,深化面授课程。本课程要求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完成课程教学工作的“教书匠”,而是要集授课教师、大学生社团导师、人文课程导师等角色于一身。为胜任工作的需求,需要教师一岗多能,具备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指导学生实践教学能力、教学资源整合能力、社会实践策划能力。在面授教学中,任课教师应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逐步开发并能熟练使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在教学大纲的统一规划下,积极选用恰当的音频及影像资料,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有较强的感染力。另一方面,开发网络课程。网络课程是指利用学院数字化资源与网络教学平台制作的,在因特网上通过浏览器来学习的课程。网络课程是学院在教学工作中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改革的重要体现,可以安排学生通过网络课程的考评,完成整个教学环节,便于教师教学,学生自学,能充分发挥“辅教辅学”的功能,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可将校本资源、购买的优质课程资源、公共的免费资源这三类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兼具测评功能,支持完全在线的学习,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打破传统课程单一内涵开发设置模式,建立课程课堂知识传授、课程校园文化实践、课程社会文化服务等一体化教学体系, 通过借助多样化的现代教学辅助手段,利用网络的虚拟性、互动性、多维性,构建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时时、处处、人人的全面、全员、全程教育。
三、改革目标和对教学的现实意义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基本要求,突出培养和考核学生的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和诚信笃实、敬业爱岗、终身学习的优良品质;强化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学习能力、行为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满足社会的基本需求和职业岗位的基本需要。首先,通过网络与面授课程两个教学平台的共建,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改变单一的教学形式,解决师资的严重不足,同时满足学生多样化、自主学习的需要,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再设计和再优化,最终达到提升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的目的。其次,充分体现知行合一的理念。积极整合社会优质教学资源,开展校、政、企项目合作,建立“人才共育、资源共建、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办学机制。建立比较固定的合作单位和校外实践基地,结合课程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进一步优化理论课堂与校园文化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的结合,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引领的影响力。最后,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进一步提升“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通过重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实践教学品牌化建设、共建一支优质的师资队伍、多元化的评价、校政企联动等方面的改革,在抓特色、出实效、提升教学质量上,努力培养学生的诚信、敬业履责、遵纪、守法的精神意识与人格品质,切实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道德水平、法治素养、学习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把“基础”课程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质课程。
【参考文献】
[1]刘文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涵义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2)
[2]杨军.情感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8)
[3]向泽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反思与重构[J].宿州学院学报,2010(12)
【作者简介】伍琼中(1965-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法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与法律教育。
玻尔原子结构理论的历史重构 篇6
一玻尔提出原子结构模型的背景
1897年, J. J. 汤姆生根据放电管中的阴极射线在电磁场和磁场作用下发生轨迹偏离确定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粒子流, 并测出粒子的荷质比。对荷质比的实验确定非常重要, 但对实验数据的解释甚至更重要。[1]当时, 关于阴极射线是粒子流还是以太波的争论很激烈, 面对争论和批判, 汤姆生表现出他特有的猜测能力以及对数据特有的解释方法。同一年, 尽管有两位德国科学家也得到同样精确的荷质比, 但都没能“发现电子”。汤姆生大胆的猜测和理论选择能力以及模型建构能力为实验数据和新的实验设计提供了好的理论框架。对于这种特别的思维方式, 汤姆生这样讲: “从物理学家的观点看, 物质理论只是一个策略, 而非信条; 其目的是为了关联或协调各种明显的现象, 更为重要的是建议、激发和指导实验。这样, 它将为引领观察者越来越深入到前所未知的新领域提供指南。”[2]1汤姆生列举了三项从更深层次上有待揭示的假说和新现象: ( 1) 普劳特的原子整量说 ( 一切元素的原子量都是氢的整倍数) ; ( 2) 元素周期律; ( 3) 放射性现象。汤姆生察觉到, 原子结构理论很有可能正好能够胜任这一任务。 汤姆生受迈尔1878年悬浮磁针实验的启示, 富有创意地设想用环状排列的电子构象, 用以解释元素的化学性质, 在1903—1907年期间, 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探索。
汤姆生早期尝试性地假定在原子内有大量的电子存在, 而原子的质量都集中于电子之上。根据汤姆生猜想的模型, 氢原子中也有1000个以上的电子。尽管这一模型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但却具有启发性价值, 它开辟了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中的电子相关的正确思路。这一暗示极其关键, 也富有创造性, 它将元素的化学性质首次归因于“电子排列方式”。之后, 关于“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核外电子”的观念便源于此。
为进一步完善原子结构理论, 汤姆生又从直觉上假设原子中的电子数目大致等于原子量, 也相应设计了一系列实验, 试图确定原子内电子的数目和排列方式。[3]为了确证自己设计的原子模型的可信性, 汤姆生重做了迈尔的悬浮磁针实验。实验中用磁棒吸引水面上穿有小磁针的软木塞, 并逐个增加小磁的数量, 结果发现小磁针形成的环形结构也会相应地发生排列上的变化。与此相类似, 汤姆生推断的“电子环”在配列上也应当存在一定的周期性。 以这种周期性为线索, 可以推断元素周期律。[2]111汤姆生关于电子数目等于原子量的想法尽管是错误的。但这一策略很奇特, 在后来的原子结构理论发展中, 汤姆生对于原子结构的设想及其与元素周期性相关的思路直接影响了玻尔, 汤姆生的原子模型在原子结构理论发展史中以及化学上的原子价理论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卢瑟福在1906年首次观察到 α 粒子的大角度散射。进一步的实验发现, 一束平行的 α 粒子穿过气层或金属薄片时, 出现散射现象。其中大部分 α 粒子发生偏转, 甚至有一小部分粒子的偏转角度很大, 几乎是被反弹。1911年, 卢瑟福据此提出了后世享有盛名的“有核模型”, 极为有影响力的文章 “物质对 α、β 粒子的散射和原子结构”发表于《哲学杂志》[4]。该模型指出, 在原子中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 原子的全部质量几乎都集中于此; 电子环绕在它的周围运转。卢瑟福的方法与理论开辟了正确研究原子结构的途径, 这一学说对日后的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具有奠基性作用。但是, 它仍然存在两个尚未解决的问题: 一是未能解释原子的稳定性。根据经典电动力学, 任何运动电荷由于辐射而不断丧失能量, 绕核运动的电子将沿螺旋形轨迹, 最终落到原子核上。二是无法解释原子光谱的离散性。1859年物理学家发现原子光谱, 并用来鉴定新发现的元素。根据卢瑟福的有核模型, 电子并不存在固定的位置, 相应的能量也缺乏固定的值, 于是电子就可以在任一位置发生跃迁, 那么原子就应当有连续光谱。 这显然与事实不符。
1913年, 范德布鲁克提出元素在周期系中的排列顺序即是原子序数的概念。1914年莫斯莱系统研究了多种元素的X射线, 发现原子序数与元素辐射特征线之间的关系, 从而奠定了X射线光谱学的基础。同时莫斯莱依据原子光谱的实验结果确认, 元素周期律中元素排列是以核电荷多少 ( 原子序数) 为依据, 而非原子量。莫斯莱对原子序数的解释与索迪对同位素的发现, 对于用原子结构理论解读元素周期律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由此消解了对门捷列夫周期表的多种疑问, 比如出现某两个相邻元素排列顺序颠倒的问题等。自此之后, 新的元素周期律作为科学理论就基本成形, 科学家们有了明确的方法来确定已发现元素在周期表中大概的位置和有待发现的新元素及其可能的属性。
根据以上物理学事实, 原子核外电子数等于原子序数的推测, 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关于原子结构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电子在原子核外的分布状况, 以便解决卢瑟福模型所面临的困难。
二玻尔尝试建构“定态跃迁”原子模型
1911年夏, 玻尔博士毕业后得到卡尔斯伯基金会资助, 于9月底来到剑桥留学, 追随他仰慕已久的国际电子学权威汤姆生, 在卡文迪什实验室工作。 这一时期玻尔在工作上并不顺心。但当1912年3月玻尔转入曼彻斯特卢瑟福的研究室工作之后, 卢瑟福则为玻尔敞开了全新的发展空间。[5]在曼彻斯特期间, 玻尔甚至比卢瑟福本人更深刻地洞察到了卢瑟福的有核模型所隐含着的内在意义, 同时又汲取了汤姆生关于原子结构的一些独到的猜想。
1913年, 玻尔分三部分发表长篇论文“论原子和分子的构造”, 文中首次明确了原子核的概念, 尝试性地推测原子和分子的稳定结构[6 - 8]。回丹麦半年后 ( 即1913年2月) , 玻尔从光谱学专家朋友那里得知了氢光谱的巴尔末公式, 受到了决定性的启示。这个公式与普朗克公式在频率与正整数关联方面的相似性, 使他认识到, 在把量子条件引入原子系统时, 光谱公式提供了正确的线索。另一方面, 玻尔推进并且深化了行星式原子模型的类比, 将行星的分层轨道与电子的各个稳定态 ( “定态”) 对应起来。 于是, 原子稳定性疑难就得到解决: 电子在稳定态 ( “轨道”) 上仍然可以借助于经典力学来讨论; 而不同稳定态之间的变化, 即发射频率和释放的能量之间的关系则由普朗克量子公式来给定。这一模型中, 原子核的周围被捕获的电子所落入的轨道可以不同, 是离散的。处于量子化轨道中的电子都是稳定的, 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迁至另一轨道时会释放或吸收能量。
玻尔设想原子核外电子排列分别属于不同的环形定态轨道, 这一思路很有可能得益于汤姆生在20世纪初所做一系列设想和实验的启示, 不可能是通过理论计算所得, 也并非直接来自于光谱学研究。 对氢光谱的成功解释, 只是导出的结果却不是他的出发点或预定目标。正如1913年1月31日他写给卢瑟福的信中所提到的: “我根本不考虑对应于可见光谱线的频率计算问题, 而仅是基于最初所使用的假设尝试讨论处于‘定态’的原子和分子的构造。”[9]当然, 由于玻尔原子模型的新颖性和奇异性, 创新力度极大, 它兼有经典与量子的双重性, 因此一开始是不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的。卢瑟福就对玻尔模型产生过疑问: “这一切的基本原理到底是什么? 普朗克思想与经典力学的混合让人很难形成一个物理思想……, 当电子从一个稳定态跃至另一个称稳定态时, 它是如何决定将会以那样的频率振动?”[10]
对于玻尔的思想, 人们往往集中于从量子理论方面进行研究, 却完全忽视他对原子中电子构象的细节性思考。他当时已经在尝试推测原子中电子的详细排列结构, 玻尔在论文第二部分指出: “电子角动量的普适恒定条件, 再加上稳定条件, 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足以完全地确定体系的构造。”[7]他的主要目的却是试图利用对应元素的性质的知识来得出一些线索。玻尔对原子和元素周期体系的理论进行全新的探讨, 并首次设计出关于较小序数元素的电子构象的局域性的周期表:
尽管受汤姆生的启发, 但玻尔的电子构象模型与汤姆生猜想的“电子环配列”有所不同。比如相邻两个元素的结构, 玻尔设计的排列方式是在前一元素的最外层再加一个电子, 而汤姆生的“电子环配列” 将新增加的电子置于最内层。表中是玻尔对较小序数元素的电子构象的详细推测, 限于当年物理学界的背景知识, 玻尔无法计算和确定每一电子层壳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从表中各元素的电子排列数据, 我们得知, 玻尔对原子中电子的构象形式的考虑, 更多的是从元素化学性质的周期性入手的。不难看出, 玻尔是依据元素化合价来得出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 例如表中氧元素与氮元素的电子排列之所以是8 ( 4, 2, 2) 与7 ( 4, 3) , 而不是当今已普遍认可的8 ( 2, 6) 与7 ( 2, 5) , 那也是根据当时化学家公认的元素化合价来决定的。
从表中所列电子构象形式, 我们可以揭示玻尔的思路, 他先确定第一列中各元素的电子排序, 第二列中各元素的电子排列方式是由元素化学性质的相似性来确定的, 第二个元素电子的排布是在前一元素电子排列的基础上前面再排8个电子。也就是说, 元素化学性质的相似性是由两个元素最外层电子的相似决定的。然而, 表中第一排的两个元素就相当特殊, 9号元素氟的电子排布为什么是9 ( 4, 4, 1) , 而不是现在公认的 ( 8, 1) 呢? 按照玻尔的解释, 是由于对应于前一种相似元素, 9号元素的体积变化较大, 而其他元素的体积变化却较小。还有, 原子序为21—24的四个元素分别同原子序为5—8的四个元素安排在同一周期, 也是有特殊原因的, 在门捷列夫发表于1906年的最后一张表中, 四个元素的确是被安排为3—6族的。这进一步印证玻尔的确是根据元素周期律来设计各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列方式的。
完成三部曲之后, 玻尔实际是等待对其原子模型的实验检验和进一步的实验结果, 他暂停了进一步的理论研究。
至此, 玻尔的原子结构理论尚未能对氢光谱作出较为完整的说明, 更不可能对门捷列夫周期律有完整的解释。他在哥本哈根物理学会的演讲 ( 1920年12月15日) 中也承认这种简单的原子结构模型并不能对氢光谱、斯塔克效应和塞曼效应作出详细、 合理的解释。[11]
三玻尔再次构造原子模型
八年之后, 不论是光谱学还是化学研究, 都有了新的发现和进展。玻尔及时汲取并巧妙地运用了这些新成果, 进一步搭建原子模型。
玻尔给《自然》杂志寄去他的第一封信“原子结构” ( 1921) [12], 介绍他提出量子论的原子理论的一般特点“在于努力寻求各电子的一些组态和运动, 以便这些组态和运动有可能利用原子序数来对如此清楚地显示在众所周知的周期律中的各元素化学性质的变化作出诠释”。这是他在哥廷根大学举办的他的量子论的原子理论与周期律关系的一系列演讲 ( 1922年6月) 和此后发表系列论文的前奏, 也是对他的理论的整体思路的一种概括。他在这封信中详细说明了惰性气体元素的原子稳定结构的模型, 并提到要以此作为整个原子构造理论的基本参照点或界标。在信的最后, 玻尔指出他的意图在于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根据由光谱应用产生的量子论原理来诠释元素的化学性质。
事实上, 玻尔的量子论原理具体是指由索末菲、 朗德等物理学家对光谱学的研究, 并根据光谱结构分析产生的两个量子数n, k ( 后来又确定为l, 称之为角量子数) 。玻尔假定, 原子中的电子是一个个地受原子核束缚, 形成连续的电子排布过程。在玻尔的“分层轨道”模型中, 原子核对电子的各种束缚过程, 即电子在“分层轨道”中的逐步安排, 是与不同定态间跃迁的考虑相联系的。玻尔进一步假定, 不同电子层并不只是简单的层壳, 而是可以继续划分成若干“电子亚层”: 也就是说, 主量子数为2的电子轨道还可以分成两个亚层, 主量子数为3的轨道可以划分为三个亚层, 以此类推。
玻尔在信中描述了他建构量子论的原子模型的基本方法。他先确定惰性气体的电子排布方式, 并以此为基准, 再确定其他原子的排列方式。惰性气体的原子结构为:
括号中下标数字代表每一组内电子轨道的主量子数。玻尔进一步解释, 他对惰性气体元素的电子排布形式的考虑源于化学家, 例如A. 柯塞尔的离子键和G. 刘易斯的共价键理论, 它们立足于化学资料的系统考虑之上。当然在化学家之间是有分歧的。柯塞尔的理论认为, 卤族元素F、Cl、Br、I的原子, 将通过俘获单独一个电子而采取外层有8个电子的那种特别稳定组态。而在朗缪尔的理论中, 惰性气体原子的电子数在最外层中永远最大。玻尔之所以选择柯塞尔的理论作为依据, 因为他相信电子组态存在 “高度对称性”, 这是一种美学原则。
玻尔还在信中提到“对应原理”。从量子辐射过程和经典辐射之间的对应性, 玻尔首次认识到, 经典模型可以作为应用量子条件并且作对应性研究的一种辅助性框架。“对应原理”在量子论的原子理论中的应用是双向互动的, 一方面是原子结构模型对原子光谱的合理诠释, 处在探索性过程中; 另一方面是依据周期律中随原子序数的增加所展示元素物理、化学性质, 能够对原子结构理论做进一步的验证, 并完善这一理论。新的原子结构理论的推进以及对原子中电子的详细排布方式的洞察, 是通过对原子光谱的尝试性解释并依靠量子理论和元素周期律中所展示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的结合来逐步完善的。
那么, 玻尔在文中给出了包括大约40种元素的电子轨道类型表。假如以惰性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为基准, 玻尔是怎样利用主量子数和辅量子数来确定原子中电子的排布的呢?
玻尔在发表于《物理学报》的一篇文章“论量子论对原子结构的应用I”[13]中, 将“绝热原理” ( adia- batic principle, 或译“浸渐原理”) 应用于自己的原子模型。绝热变化或浸渐变化的意思就是慢慢的、不知不觉的变化。它要求在一个组或亚组中每增加一个电子, 一般不会改变已有的各电子的量子数。这一原理在玻尔构造原子中电子轨道的空间排布模型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样, 在原子核的最外层再添加一个电子, 前一原子的稳定态在下一个原子中仍然保持不变, 电子层在整体上也不受影响。
以上是玻尔的早期量子论在原子结构理论方面所作的贡献 ( 截止1923年) 。后来梅恩·斯密兹提出亚组分法是依据化学证据, 斯通诺尔提出电子亚组分法是借助于第三个量子数的引进, 其实两者的思路仍然延续玻尔的思路。最后第四个量子数的引进, 是立足于1925年泡利“不相容原理”的提出以及“电子自旋”的发现而完成的。
结语
通过解读原始文本, 为科学事件做准确的“复原”和历史重构, 对于理解科学进步与科学实践方法具有特殊的蕴意。玻尔在这10年期间建立的原子结构理论在原子物理中所作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无论是科学家还是哲学家, 都认为统一的、好的表征形式或表征依据在理论上终归是非常有意义的。
公司治理结构中审计机制的重构 篇7
审计监督机制的无所作为是我国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障碍之一, 公司治理的环境在不断变化, 新的治理环境也不断暴露出审计机制运行的弊端。以权力制衡为核心的治理模式难以满足公司持续发展的需要, 并导致审计机制的低效率, 这就需要在我国独特的公司治理环境中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审计机制, 使公司治理匹配相应的审计机制, 提高其运行效率和公司绩效。
通过对我国审计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结合不同审计主体的审计机制运行, 对于我国目前的公司治理结构, 可重新对董事会和监事会以及审计委员会重新进行定位, 对原有的审计机制在审计目标、审计路径和审计信息传递等方面进行变革, 并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以保证其有效运行。
二、现有制度的优化及机制的变革
1. 监事会的重新定位
监事会的监督权流于形式, 导致权力制衡机制的失效和回归, 这是上市公司运作中产生诸多不规范问题的一个深层次原因。保证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效运行, 必须从薄弱环节抓起, 必须加强监事会建设, 首先要做的就是职能问题, 目前我国对监事会的监督定位通常都是事后监督, 所以要改变这种职能的错位和加强监事会的职业能力和权威性, 设立职工监事, 并从根本制度上保证他们的职能的发挥, 这样我们需要建立强大的工会组织和相应法律的保障。
2. 董事会的重新定位
董事会的独立性表现在其必须以企业的利益为首位, 必须以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出发点, 以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对经营者的行为进行约束。同时, 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很有必要, 董事会中应有一定比例的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 以有效克服导致权力失衡的“内部人控制”的问题。
按照企业社会责任论的观点, 职工是企业的重大利害关系人, 我国作为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更应创造条件让职工参与公司法人的治理。这种治理结构的特点为其一, 监事会为公司的最高权力机关, 由职工与股东代表对等组成、代表职工、股东及公司法人对经营董事的活动进行全面监督;其二, 由经营董事组成的高层经理组织是公司的经营机关, 他只对监事会负责, 负责整个公司的经营;其三, 职工大会和股东大会是两个平行机关, 其职责是独立地选举各自的代表进入监事会。
3. 加强公司内部的制度建设
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各自充分履行职责是搞好公司治理的关键, 也是独立董事发挥作用的前提。因此, 在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同时, 应当进一步强调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职能的发挥, 依法明确各自的责任, 特别是要规范大股东和上市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公司应当建立起完善的公司治理的内部规章制度, 通过公司章程, 以及一系列公司法律文件, 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议事规则, 内部控制制度, 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等公司法律文件, 保证公司治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公司还应根据自身情况, 对独立董事制度的运作做出具体规定。
4. 科学确定对经营者的报酬激励机制
对企业经营者科学有效的报酬激励应该具有动态性和长期性, 既保证经营者有稳定收入, 又能够体现经营者总体收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联性, 同时还应避免经营者行为短期化。应该说基薪、年薪与股票期权三种形式的合理组合为最佳结构。这里要真正发挥股票期权报酬形式的作用, 就应加快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进度。对于作为奖励授予管理人员的公司股份应允许在任职期间上市流通 (应注意的是要尽量将经理人员的不可控因素对股票未来价格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 尽快出台与完善与实施股票期权相关的配套法规与措施, 同时应大力倡导并鼓励理性投资, 遏制投机行为, 严厉打击操纵股票价格的行为。
5. 强化共同管理机制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的目标不应该仅仅, 片面追求所有者的资本收益最大化或经营者的个人收益最大化或单纯的人力资本价值的最大化。一个公司的竞争力和最终成功的发展必须强调“合力”的概念, 公司治理框架应当确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 应该充分发挥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并保护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三、公司治理结构中审计机制运行的环境支持
1. 从法律环境保证审计机制的运行
应修订《公司法》, 立法理念由董事会中心主义取代原先所采用的股东会中心主义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应处于中心地位。为加强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建立有效的独立董事制度。 (2) 建立董事人力资源市场以对董事进行监督。 (3) 对董事应进行合理有效的激励。另外, 应逐步完善我国司法体系, 增强投资者保护的力度。为此,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 完善股东会召集制度和股东表决制度。第二, 设立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从立法上确立和完善股东权益的法律保障体系。第三, 借鉴西方的接管人制度, 扩大我国司法对公司管理纠纷的介入权力。
2. 从政治环境保证审计机制的运行
政治角度考虑, 关键是党组织和政府应悟守其职责, 努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运行大环境, 而不应干涉公司的自主经营权在这方面, 党和政府应严格限制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不应干涉公司的自主经营。使企业真正拥有法人财产权,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 以此实现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情况下保障国家所有者权益。
另外, 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完善, 经理人市场的完善等这些都将影响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审计机制效率的发挥, 而审计机制也是在不断变革和发展的。审计机制需要更多相应环境的支持才能得以高效运行和不断向前发展。
四、结论
组织结构重构 篇8
会计组织是由会计机构、会计岗位、会计人员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的一个综合体系。电信企业会计组织是企业组织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负责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的处理与传递、企业的成本管理、资金管理、风险管理及企业内部控制。
现行电信企业根据劳动分工将会计组织分为运营组、资金税务组、机关会计组、工程建设组等相对独立的工作, 这种会计分工基本满足了会计核算和对传统财务报表信息的需求, 却无法满足进一步的管理需要。
当前的电信市场, 随着用户数的增加及ICT技术发展, 新业务层出不穷, 市场竞争日趋白炽化, 单纯的财务报表已无法满足决策者对信息的需求, ERP成为电信企业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ERP系统是一个信息高度集成的系统, 能够集成电信企业各业务系统的数据, 为各层次决策者提供多元化、多层次、有效的信息。同时ERP也是一个业务流程集成的系统, ERP基于信息流向重新构建了企业业务流程, 从根本上改变了电信企业传统的业务流程, 包括会计流程, 而会计组织是根据会计业务流程建立起来的, 这就要求电信实施ERP后, 必须针对新的会计业务流程构建起新的会计组织。
二、ERP下会计流程的特点
ERP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 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 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支持其用户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进入系统并获取所需的数据, ERP系统实现了系统集成和数据集成。
1. ERP实现了财务业务一体化。
以联通云南分公司ERP系统为例, ERP系统由工程建设、网络运维、市场营收、日常运营、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六大功能模块组成, 每个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均伴随着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 在ERP中会计处理与物流同步进行, 在物资流动的同时, 同步生成ERP财务子系统中的会计凭证, 实现了财务业务一体化。
2. ERP实现了业务合并。
由于ICT新技术的采纳及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ERP通过流程再造将过去许多细化的分工进行了合并, 由分别负责不同工序的人员组成工作团队来共同完成工作, 既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时通过业务合并还可以取消那些业务费用很高但实际并不能给企业带来价值增长的业务, 提高了企业效益。
3. ERP扩大了授权。
ERP通过业务的合并, 将原来的多个细化工作合并成一个大的工作并通过团队作业, 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把原来的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员工和工作团队, 扩大了授权, 授权的同时管理者主要角色的也从过去的监督、控制转变为指导、帮助和支持下属的工作。
4. ERP实现了数据的大集成。
以电信工程建设为例, 在ERP的工程建设模块中首先进行项目立项录入, 然后通过物资采购、库存管理, 将所使用的物资、工时、料费在项目模块中归集, 最后通过项目模块进行转资, 转资后在财务管理模块实现固定资产入账及后续管理。
三、ERP下电信企业会计组织的重构
以云南联通ERP为例, 整个ERP分为六大模块———工程建设、网络运维、市场营收、日常运营、人力资源、财务管理, 这六大模块涵盖了云南联通所有的业务工作, 整个联通工作岗位的设置完全以流程为导向进行设置, 打破了原来的职能组织界限。下面以工程建设为例具体介绍一下ERP下电信企业会计组织的重构。
工程建设业务流程为:项目立项审批→物资采购→物资领用→成本核算→固定资产入账, 过去每个阶段都要求财务人员参与, 财务人员工作量大且效率低。联通云南分公司针对信息化下工程建设业务流程的特点重新设计了ERP中工程建设模块, 整个ERP工程建设模块分为四个子模块———项目、采购、库存、资产模块, 完成项目立项管理、物资采购管理、物资领用库存管理、项目完工后的资产入账工作, 工作岗位设置也是针对此业务流程的, 然后再将岗位分配给小组成员, 一个人可承担多个岗位。下页图1为项目管理子模块的业务流程及ERP岗位分工, 从内部控制的角度, 下列岗位中1、2号岗位可由一人 (计划部) 承担, 4、6号岗位由一人 (工程部) 承担, 3、5号岗位由一人 (财务部) 承担, 7号岗位由一人 (运维部) 承担, 整个分工既考虑了业务顺序与效率, 又考虑了内部的相互制约与稽核, 通过培训把一些过去由财务人员承担的部分工作分配给业务部门, 财务部门只承担关键审核工作。
根据上述业务流程, 电信企业重构了其会计组织, 下图为ERP下电信企业会计组织的组织结构图。根据信息化的特点, 新增了ERP运维岗位, 分为系统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及日常运维人员, 系统管理员主要负责主机系统的维护工作, 数据库管理员负责ERP数据库的日常备份与管理, 日常运维人员负责业务数据的备份、主数据、业务数据与会计核算数据的映射关系的审核和录入维护工作;同时联通云南分公司根据ERP下信息量大的特点, 在原财务核算组的基础下分设了会计核算组与统计分析组, 统计分析组主要负责数据分析, 辅助决策。
四、电信企业在ERP下实施会计组织重构的效果
1. 全面提升了工作效率与效益。
通过业务流程重组和与之配套的整个电信企业的会计组织重构, 一个流程就是一个工作团队, 将参与流程运作的员工集合在一起, 不再分散于各个部门。尽管每个员工所从事的工作与过去相比可能没有太大的区别。
2. 有利于培养“通才”。
通过业务流程重组, 企业的业务流程被重新整合和再造后, 工作进行了合并, 一个人要承担过去分属于不同部门几个人完成的工作, 同时一个会计人员也可能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业务流程中承担工作, 这就要求处于新流程和新团队中的人员, 必须具备新流程中所要求的几乎所有技能, 既懂财务又懂业务, 成为“通才”。
3. 职能型组织转化为流程型组织。
ERP是面向业务流程的, ERP下的岗位分工也是面向业务流程的, 打破了传统的职能分工、部门的界限, 同时由于信息化的应用, 提高了组织和个人的信息处理能力, 过去几个人承担的不同部门的工作可由一个人承担。
五、结束语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不难看出, ERP实施的关键是要根信息流向及信息处理的特点重新构建会计业务流程及会计组织, 再好的会计业务流程, 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会计组织, 就好像是一条高速公路上却行驶着拖拉机, ERP无法从根本上发挥其效益。
摘要:随着电信企业ERP的应用, 传统的基于劳动分工下的会计组织已不适应企业业务发展的需要。从ERP下电信企业会计流程的特点入手, 并据此提出了基于ERP下的新的电信企业会计组织结构。
关键词:ERP,会计组织,信息技术,组织重构
参考文献
[1]李露.基于ERP系统的企业会计组织重构[J].财会月刊, 2009, (12) :67-68.
[2]李瑞彩.面向信息技术的企业财务流程再造[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19) :80-81.
[3]倪晓熔.网络环境下基于BPR理念的会计流程重组[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8, (4) :7-8.
大学英语教师知识结构解析与重构 篇9
一、教师知识结构研究概述
对于教师知识的研究有两个不同的角度和方向:一种将教师知识看成是个人及隐性知识,教师的知识是在日常教学中形成的;另一种则将教师的知识认为是显性的知识,学生是可以通过教师的教学过程看到的知识。Schon (1983)深刻批判轻视实践知识的传统技术理性,认为从业者在专业实践中并不主要依靠外来理论知识而是靠实践者自己建构的“行动中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从这种实践取向的建构主义视角出发,研究者提出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的概念,它来自实践并直接用于实践,是一种个人化的、与特定情境相联系的、非命题形式的知识。
Shulman (1986)提出包括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等的教师知识分类模式。尽管它倾向于强调具普遍性的理论知识,但其中的学科教学知识,即以学习者易于理解的方式所表述的学科知识,实际上是一种实践性知识与理论知识共同构成教师的知识基础。Freeman (1996)鲜明地强调教师的实践性知识,针对传统权力关系下教师声音“被沉默”、实践知识被忽略的状况,他指出,语言教师熟悉课堂故事但难有机会讲述,而讲故事的常是那些课堂教学的局外人,他们往往遗漏最重要的故事,因为他们不熟悉课堂。Tsui (2003)重建了教师知识的概念框架,提出教师知识是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相整合的、嵌于情境中的、寓于隐喻/意象/信念之中的、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知识。
二、教师应具备的多元化知识结构
1. 教师应该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
首先,必须精通英语语言知识,包括准确而流利的英语语音语调、较大的词汇量、牢固的语法修辞及文体方面的知识。其次,应熟悉本国和英美国家的地理、文化传统、社会制度、政治结构、价值观念等诸多领域的知识。最后,还应了解与英语教学密切相关的语言学及其分支系列,如英语语音学、词汇学、语义学等。
2. 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实践知识。
个人的实践知识是能够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并且会随着教师的职业发展而改变。教师在课堂中所持有的一些观点和想法都是需要及时反思和酝酿的。因为这些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而只有及时反思才能使自己对学生有良好的影响和教育作用。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会有求于老师,因此,教师的影响要渗入学生活动的一切时间和空间中去,教师必须占有广阔领域的知识,如哲学、法律、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在教学中应付自如、游刃有余,从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是无止境的,他们总是想从教师这一知识源泉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教师的知识结构中拥有多种子系统,它们之间相互渗透,就必然赋予教师一种综合素质。
3. 教师应该懂得教育理论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当前,教育学和心理学发展迅速,而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也是一个重要和麻烦的问题,英语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才能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因为部分知识并不能内化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去,但为教师工作所必需。
4. 教师应不断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法知识。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英语教学已经不再是单纯地讲解词汇和语法。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同时对教师本身形成巨大的挑战。只有不断地接受新的东西,才能使自身不落人后,能满足学生的发展所需,也能为自身发展奠定良好和坚实的基础。
三、对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启示
然而,工作量大,部分英语教师的自我提高意识不强,以及个人生活和教学环境都会对英语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提升和扩展产生影响,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反思,熟悉教学内容,与学生和同事一起进步,并积极追求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英语教师作为专业化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文化的传播者,而且是语言文化学习的指导者,其自身的理论素质和知识结构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及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从外语教学及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师知识结构的需求这一角度出发,应力求掌握相关学科或跨学科知识,实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新世纪的英语教师应明白知识的呈现方式必须区别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强调外语教学实践知识的价值,采取一种更宽广、更贴近时间的认识论视角,使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都得到认可;同时,这些目标的实现也需要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以改善教师的发展环境,拓展教师的发展空间,进一步优化教师的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1]Tsui, A.B.M.Understanding Expertise in Teaching:Case Studies of Second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2]Freeman, D., Johnson, K.E.Reconceptualizing the Knowledge-base of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J].Teaching&Teacher Education, 1998, 32, (3) :397-417.
[3]Schon, D.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How Professional Think in Action[M].New York:Basic Books, 1983.
组织结构重构 篇10
为了实现一定的计算要求, 现代电子技术主要采用两种方法:第一种是通用微处理器方法;第二种是专用处理器方法 (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s, ASIC) , 即专用集成电路方法。现代通用处理器的体系结构与传统的冯.诺伊曼结构相比虽然己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其基本框架仍然是以冯·诺伊曼结构为基础, 它的特点是使用范围广, 但计算效率低。另一方面, ASIC方法以完全硬件的方式来实现计算任务, 它的主要特点是为特定计算任务专门设计, 可得到较高的运算速度及效率, 设计的约束基本上是在物理层次的实现上, 但这种方法的最大缺陷是它几乎没有任何“弹性”, 即为某种应用而设计的ASIC无法用于另一种应用, 稍有变化则必需修改原来的电路。综合比较微处理器方法和ASIC方法, 一种新的技术路线与方法应运而生, 即可重构计算。它既具有ASIC的高性能、高速度和高可靠性, 又具有微处理器的高度通用性和强大的可编程功能, 从而恰好弥补了两者各自的缺陷。可重构处理器可以在比微处理器具备更高效率的同时, 取得比ASIC 更高的灵活性。更进一步的, 当应用程序与可重构处理器的结构匹配得较好, 且拥有足够的处理并行度的时候, 它可以获得与微处理器相比更高的吞吐率和更低的功耗, 因此可重构系统是上述几种解决方案的折中方案, 其灵活性接近RISC处理器, 而工作效率接近ASIC处理器。
由于C/C++程序无法直接映射到可重构阵列上执行, 所以需要编译器对C/C++程序进行处理, 根据将要映射到可重构阵列上的代码部分生成配置信息, 输入数据等。编译器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采用可重构系统实现一个计算逻辑的整个运行时间开销包括:对可重构阵列进行配置时带来的延时和通用处理器向可重构阵列输入数据的时间;可重构阵列向通用处理器输出运算结果的时间;用于实际计算的时间。目前, 制约可重构计算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通用处理器和可重构阵列之间的配置传输时间, 数据传输时间相对于计算时间仍然太长, 如何加速配置过程和数据传输过程已经成为可重构系统的重要研究课题。
快速有效的任务调度算法是可重构阵列系统中一个关键问题, 其算法的实质在于将任务映射至可重构阵列上进行加速, 并且根据任务之间存在的数据依赖关系, 重新排列任务之间映射到可重构阵列上的先后顺序, 得到符合满足任务之间数据相关性的任务执行顺序, 并且得到最小的任务调度长度。
1 相关研究
常见的可重构硬件模型包括Morphosys[8], PipeRench[9]和RCA[10][11]已经证明了粗颗粒度的可重构处理器能够有效提高多媒体应用的执行速度, 但是它们仍然存在缺点。Morphosys对并行任务的运算支持不足, PipeRench只能有效处理存在并行性的流水运算, RCA则在处理颗粒较小的运算时存在着硬件面积的浪费, 同时也对并行的任务支持不足, 并且存在配置信息和解码操作数对总线竞争严重的现象。
常见的可重构系统任务调度算法包括表调度算法, 聚簇调度算法, 遗传算法, 基于任务复制调度算法等等。但是有的算法针对的是拥有无限硬件资源的模型, 并不适合现实中硬件资源有限的系统, 例如MD[2], DCP[3] , DSC[4]和 CPFD[5], TCSD[6];有的算法没有考虑任务传输数据和配置信息的通信代价, 实际应用中传输数据和配置信息的通信代价会严重制约可重构系统的性能, 例如CP/MIF[1]和DF/HIS[1];有的算法复杂度过高, 代码运行效率不高, 例如Genetic Algorithm[7]。
本文将提出一种有限个数可重构处理器, 存在通信代价, 能够支持任务并行计算的可重构系统和一种基于这种可重构系统的动态表调度算法。
2 新的可重构阵列架构
本文采用的可重构阵列系统包括:精简指令集处理器 (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 RISC) , 直接存储器访问 (Direct Memory Access, DMA) , 总线 (BUS) , 可重构阵列 (Reconfigurable Cell Array, RCA) , 存储器 (Memory) 组成, 如图2所示。
可重构系统的工作流程是:DMA将RISC或者Memory中的输入数据和配置信息通过AHB写入RCA中, 待RCA运算结束后, RISC直接通过AHB从RCA读出计算结果。
针对上文所提到的相关研究中的缺点和不足, 本文采用一种新的可重构阵列架构, 它的特点是采用多个可以独立进行并行计算的子可重构阵列, 利用其中某一个子可重构阵列的运算时间覆盖另一个子可重构阵列的配置信息的传输时间, 运算数据的输入时间或者运算结果的输出时间。
新的可重构阵列是由四个子可重构阵列, 一个全局配置存储器, 一个全局控制单元, 一个全局状态寄存器, 一个输入数据多路选择器, 一个配置信息多路选择器, 一个输出数据多路选择器组成, 如图3所示。
其中全局配置寄存器中存储指示向子可重构阵列写入配置信息和输入数据, 或者从子可重构阵列读出运算结果的配置信息, 而全局控制单元可以根据全局配置存储器中的配置信息和四个子可重构阵列的状态寄存器的状态, 通过控制多路选择器, 使得某个子可重构阵列和总线进行数据或者配置信息的传输, 而其它的子可重构阵列可独立进行数据的运算。
子可重构阵列是由一个存储输入数据的FIFO, 一个存储配置信息的FIFO, 一个存储输出数据的FIFO, 一个控制单元, 一个状态寄存器, 一个输入寄存器堆, 一个输出寄存器堆, 一个4×4可重构运算阵列组成的, 如图4所示。
其中的可重构运算阵列由4个路由控制单元和16个可重构运算单元 (Reconfigurable Cell, RC) 组成, 如图5所示。
路由控制单元根据配置存储器中的配置信息从输入寄存器堆的相应寄存器或者上一层4个可重构运算单元的结果中选择下一层4个可重构运算单元的输入数据。
这种结构使得利用可重构阵列的运算时间覆盖可重构阵列的配置和数据传输时间成为可能, 可以在硬件开销增加不大的情况下, 显著提高可重构阵列的性能。
3 任务调度算法
在进行硬件任务向可重构阵列映射时, 经常会遇见两者颗粒度上失配:硬件任务所需逻辑资源与可重构阵列所能提供的逻辑资源不匹配。两者的差异要求硬件任务必须进行划分。划分得到的子任务所需要的逻辑资源必须不大于可重构阵列所能提供的逻辑资源, 并且必须能构成有向无环图, 如图6所示, 其中有向无环图的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划分后得到的子任务Ti, 每个子任务节点的信息包括:任务配置时间 (CT) , 输入数据时间 (LT) , 任务计算时间 (ET) , 输出数据时间 (ST) ;有向线段Ei表示子任务之间的数据依赖关系。为了充分利用可重构阵列的硬件资源, 实现并行计算, 需要对子任务的执行顺序进行调度。任务调度问题的定义如下:
(1) 输入:给定任务图G={T, E}。
(2) 输出:子任务Ti的执行顺序。
(3) 约束条件:保持子任务之间的数据依赖关系。
(4) 目标:使得划分后的任务集合执行时间最短。
由于有向无环图的调度问题是NP-HARD问题, 所以本文提出一种动态表调度算法, 算法的核心是:尽可能让sub_rca处于运算状态, 提高并行运算的sub_rca的数量, 因此在总线和sub_rca均有空闲时, 优先进行任务的配置信息和操作数据传输, 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任务同时在sub_rca上运算, 只有在sub_rca全部被占据或者当前待调度任务的前驱任务在sub_rca上时, 才进行sub_rca上任务的计算结果输出。算法步骤如下。
Step1:遍历所有任务节点, 查找未调度任务节点, 将所有前驱任务已经调度的未调度节点放入待调度的任务节点表。
Step2:计算待调度的任务节点表中每个任务节点映射在sub_rca阵列上的最早可能开始运算时间。
Step3:遍历待调度的任务节点表中的节点, 选择最早可能开始运算时间最小的待调度节点, 将其映射到sub_rca上。
Step4:根据所选择的待调度节点的参数, 更新所有的任务节点状态, sub_rca阵列状态, AHB总线状态。
Step5:重复步骤Step1-> Step4直到所有任务节点均已调度为止。
Step6:遍历sub_rca阵列, 将仍在sub_rca阵列上的任务节点, 根据任务执行完成时间从早到晚的顺序依次将运算结果输出, 更新sub_rca阵列状态, AHB总线状态。
算法流程如图7所示。
其中, 待调度节点Ti的最早可能开始运算时间Tipe的计算步骤如下:
if (no pre_task is on sub_rca current moment) {
if (there is sub_rca in idle state) {
Tipe=Tbi+CTi+LTi;
}else{
find out the task on sub rca that will finish earliest;
set the number of this task to earliest;
if (Tearliestf>Tbi) {
Tipe=Tearliestf+STearliest+CTi+LTi;
}else{
Tipe=Tbi+STearliest+CTi+LTi;
}
}
}else{
find out the task on sub_rca that will finish earliest;
set the number of this task to earliest;
if (Tearliestf>Tbi) {
Tipe=Tearliestf+STearliest;
}else{
Tipe=Tbi+STearliest;
}
while (on sub_rca exists result of pre_task not sent to bus)
{
find out the task on sub_rca that will finish earliest;
set the number of this task to earliest;
if (Tearliestf>Tipe) {
Tipe=Tearliestf+STearliest;
}else{
Tipe=Tipe+STearliest;
}
}
Tipe=Tipe+CTi+LTi;
}
Tbi:the time that bus starts in idle state.
Tjf:the time that task No.j finishes.
CTj:the time that configures task No.j to sub_rca.
LTj:the time that transfers the data of task No.j to sub_rca.
SYj:the time that sends the result of task No.j to bus.
4 实验结果及分析
验证平台是在SOCDesigner上搭建的系统模型, RISC采用的是ARM926EJ-S, 总线采用的是AHB, RCA采用SystemC编写的行为级模型。
矩阵乘法常被应用于许多视频处理算法中, 整数余弦变换/反变换 (DCT/IDCT) 是H.264中的核心算法, 快速傅里叶变换 (FFT) 是傅里叶变换 (DFT) 的一种计算机快速算法, 是离散数字信号处理的基础, 在采用相同的软件代码和映射硬件任务的条件下, 表1是与RCA的对比。
由表1可以看出, MAT_MUL相比原有的性能上有10.8%的提高, IDCT相比原有的性能上有11.3%的提高, FFT相比原有的性能上有8.7%的提高, 但是8×8DCT由于任务划分使得子任务之间存在很多的数据传输, 导致可重构阵列的计算时间无法有效的弥补由于任务划分而产生的额外数据传输所造成的性能损失。
5 结束语
提出了一种新的可重构阵列模型和基于其特点的任务调度算法, 完成了其在SOCDesigner平台上的软硬件协同验证。但是仍有大量工作需要做, 包括任务调度算法的优化, 硬件模型RTL代码的编写, 综合和时序分析, 以及布局布线等。
但是根据实验结果, 可以看出:
(1) 配置信息和操作数据之间仍然存在着对总线的竞争。
(2) 缺少对硬件任务进行最优划分的算法, 使得划分后的任务之间独立性不高, 较多的数据传输限制了系统的性能。
(3) 目前的可重构系统和任务调度算法由于受到子可重构阵列粒度的限制, 处理数据依赖关系紧密的任务集合时, 性能仍然存在不足。
因此还需要许多工作以提高该可重构阵列的性能。
摘要:提出了一种可以利用计算时间覆盖配置时间和数据传输时间的可重构阵列结构, 并且针对该可重构阵列结构提出了一种表调度算法进行任务调度。在SOCDesigner平台上进行了软硬件协同仿真, 对于IDCT, FFT, 4×4矩阵乘法新可重构阵列相比原来的可重构阵列有平均约10%的速度提升。
关键词:可重构,覆盖,表调度,协同仿真
参考文献
[1]Kasahara H, Narita S.Practical Multiprocessor Scheduling Algo-rithms for Efficient Parallel Processing[Z].IEEE Transactions onComputers, 1984.
[2]Wu Min-You, Gajski D.Hypertool:A Programming Aid for Mes-sage-Passing Systems[Z].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1990.
[3]Yu-Kwong Kwok, Ishfaq Ahmad.Dynamic Critic-al-Path Schedu-ling:An Effective Technique for Allo-cating Task Graphs to Multi-processors[Z].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1996.
[4]Yang Tao.DSC:Scheduling Parrallel Tasks on an Unbounded Num-ber of Processers[Z].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1994.
[5]Ahmad I, Kwok Y.A New Approach to Sched-uling Parallel Pro-grams Using Task Duplication[C].Proc.Int'1 Conf.Parallel Pro-cessing, 1994.
[6]Li Guodong, Chen Daoxu, Wang Daming, et al.Task Clusteringand Scheduling to Multiproce-ssors with Duplication[C].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Pa rallel and Di stributed ProcessingSymposi-um (IPDPS'03) :April 22-26, 2003.
[7]Singh H, Youssef A.Mapping and Scheduling Heterogeneous TaskGraphs Using Genetic Algorit-hms.Proc[Z].Heterogeneous Com-puting Workshop, 1996.
[8]Singh H, Lee Ming-Hau.MorphoSys:an integ rated reconfigurablesystem for data-parallel and computation-intensive applications[Z].IEEE Transactions on Volume, 2000.
[9]Goldstein S C, Schmit H.PipeRench:a reconfigurable architectureand compiler[Z].Computer, 2002.
[10]肖钰, 刘雷波.应用于视频处理的可重构流处理器的设计与实现[J].器件与应用,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