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组织结构(精选12篇)
新型组织结构 篇1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一种新型的静压导轨结构, 对静压油采用闭式静压导轨密封结构。同时采用弹簧杠杆结构的静压导轨自动调整压板机构, 使固定导轨和滑动导轨间的间隙可以调节, 减弱静压导轨启动过程中的振动, 保护静压导轨不受损坏。
关键词:静压导轨,闭式静压导轨密封结构,自动调整压板机构,减弱振动
现有技术中采用静压导轨的机床, 在加工工作中存在一缺点:即用于支撑静压导轨的静压油和用于冷却工件的冷却油容易混合在一起。目前针对静压油和冷却油混合的问题的解决办法有两种:一是在导轨安装载体上设置专门的防混装置, 但结构复杂;二是通过外部分离设备将混合后的静压油和冷却油分离, 但外部分离设备价格昂贵, 分离成本高。
本文介绍一种新型的闭式静压导轨结构, 采用压缩空气密封静压油, 同时采用弹簧杠杆结构的静压导轨自动调整压板机构。该结构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和防静压油和冷却油混合效果好等特点, 可解决现有技术中静压导轨机床静压油和液压油混合问题以及固定导轨和滑动导轨间的间隙可以调节。
这种闭式静压导轨密封结构, 包括设置于导轨工作面上的静压油腔和环绕于静压油腔外的环形回油腔, 在环形回油腔外还设置有一环形凹槽, 导轨上还设置有向环形凹槽中输入压缩空气的进气通道。这种新型闭式静压导轨密封结构, 向环形凹槽中充入压缩空气, 从而可在环形回油腔外形成一高压环形气帘, 高压环形气帘可阻止环形回油腔中的静压油流出、并可阻止外界冷却油进入环形回油腔;因此本密封结构可防止静压油和冷却油混合, 阻止静压油的泄露, 且密封结构简单, 制造成本低。
如图1所示闭式静压导轨密封结构, 包括设置于导轨工作面上的静压油腔1和环绕于静压油腔1外的环形回油腔2, 在环形回油腔2外还设置有一环形凹槽3, 导轨上还设置有向环形凹槽3中输入压缩空气的进气通道4。
工作时, 先通过进气通道4向环形凹槽3中充入压缩空气, 在通过静压油进油通道5向静压油腔1充入静压油。静压油从导轨和导轨承载物间的间隙流入环形回油腔2中, 环形回油腔2中的静压油再通过回油通道6流回机床回油储存腔中。由于环形凹槽3中的高压气体在环形回油腔2外侧形成了一道高压气帘, 从而可阻止环形回油腔2中的静压油从导轨和导轨承载物间的间隙流出、并可阻止外界冷却油进入环形回油腔。因此本密封结构可防止静压油和冷却油混合, 阻止静压油的泄露, 且密封结构简单, 制造成本低。
所述进气通道6设置有二个向环形凹槽中充气的充气口, 且两个充气口沿环形凹槽周向均匀布置, 两个充气口均匀布置可使形成的气帘更均匀, 密封效果更好。当然在不同实施方式中, 充气孔的数量可根据需要调整, 一般设置2-4个较为合适。
现有技术中的静压导轨是通过静压油膜来承载滑动导轨。固定导轨和机床床身固定连接, 机床的滑动导轨设置于固定导轨上, 静压油托起滑动导轨。在启动静压导轨过程中, 滑动导轨受静压油推动做悬浮运动时, 滑动导轨受冲击力较大, 滑动导轨的振动较大, 这容易对静压导轨造成损坏。并且现有技术中滑动导轨是通过压板扣合在固定导轨上, 静压油顶起滑动导轨使其和压板接触, 滑动导轨和固定导轨间的间隙固定;由于在加工不同零件时, 滑动导轨承受的压力不同, 而滑动导轨和固定导轨间的间隙不可调整会导致不能根据滑动导轨的实际受力调整静压油的油压。
因此需要对静压导轨进行改进, 以减弱静压导轨启动过程中的振动, 保护静压导轨不受损坏, 并解决固定导轨和滑动导轨间间隙不可调节的缺陷, 以使静压油油压能根据滑动导轨实际受力进行调整。
有鉴于此, 提供一种静压导轨自动调整压板机构, 其使固定导轨和滑动导轨间的间隙可以调节, 并使静压油油压能于滑动导轨实际受力进行匹配, 还可缓冲静压油膜在推动滑动导轨做悬浮运动过程中滑动导轨所受的冲击力, 减弱静压导轨启动过程中的振动, 保护静压导轨不受损坏。
这种新型静压导轨自动调整压板机构, 包括减振单元和传动单元, 所述减振单元包括设置在静压导轨的滑动导轨上的拉杆和固定外套在拉杆上的减振弹簧, 所述传动单元包括铰接于滑动导轨上的杠杆, 杠杆一端压在静压导轨的固定导轨上、杠杆另一端压在减振弹簧上。杠杆和固定导轨接触的一端铰接有一滚轮, 所述杠杆通过滚轮压在固定导轨上。
静压导轨自动调整压板机构, 其弹簧施加的反作用力通过杠杆传递到滑动导轨上, 使滑动导轨承受的静压油推力和杠杆压力平衡, 通过调节静压油油压即可调节滑动导轨和固定导轨间的间隙, 从而使静压油油压能与滑动导轨实际受力适配;其杠杆将滑动导轨承受的静压油膜的推力传递到减振弹簧, 减振弹簧吸收滑动导轨受到的冲击能量, 从而减弱了滑动导轨在悬浮运动过程中的振动, 可保护静压导轨不受损坏。图2为新型静压导轨自动调整压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所示静压导轨自动调整压板机构, 包括减振单元和传动单元, 所述减振单元包括设置在静压导轨的滑动导轨1上的拉杆2和固定外套在拉杆2上的减振弹簧3, 所述传动单元包括铰接于滑动导轨1上的杠杆4, 杠杆4一端压在静压导轨的固定导轨5上、杠杆4另一端压在减振弹簧3上。
减振弹簧3施加的反作用力通过杠杆2传递到滑动导轨1上, 使滑动导轨1承受的静压油推力和杠杆压力平衡, 通过调节静压油油压即可调节滑动导轨1和固定导轨5间的间隙, 从而使静压油油压能与滑动导轨实际受力适配;杠杆4将滑动导轨1承受的静压油膜的推力传递到减振弹簧3, 减振弹簧3吸收滑动导轨1受到的冲击能量, 从而减弱了滑动导轨1在悬浮运动过程中的振动, 可保护静压导轨不受损坏。
作为一种方案的改进, 所述杠杆4和固定导轨5接触的一端铰接有一滚轮6, 所述杠杆4通过滚轮压在固定导轨5上。滑动导轨1做往复滑动过程中, 滚轮6在固定导轨5上做滚动运动, 摩擦阻力小。
总之这种新型的采用压缩空气密封的静压导轨可以有效地防止静压油和冷却液的混合, 简化机床的设计结构, 压缩空气密封也大大减小了摩擦, 提高了静压导轨运行的精度。弹簧杠杆结构的压板结构使固定导轨和滑动导轨间的间隙可以调节, 减弱静压导轨启动过程中的振动, 保护静压导轨不受损坏。
新型组织结构 篇2
近几年来,##县积极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农民与市场对本稿件版权属于青年秘书网接的重要纽带,加速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全县经省市审批认定的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个,辐射农户##户,占农村总户数的##%,涉及四大主导产业10个项目,其中食用菌协会26个,烤烟、白瓜等经济作物协会10个,圆葱、韭菜、果树等果菜协会9个,猪、牛、羊、蜂等养殖协会7个,水稻协会2个。2004年,来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总收入6.78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4%,各类经济组织为农民创收2.1亿元,户均增收7500元,人均增收1980元,有效牵动了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回顾我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历程,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扶持引导是催生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立的重要前提。##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是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当时,一些农民基于生产、销售需要,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些小型的协会,以技术与协作为链接,小规模经营农产品。由于受交通、信息、技术及服务体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下,投入产出效益不高,市场销售不畅,农民迫切需要建立和发展新型的自我服务组织,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因势利导,成立了专门领导机构,及时出台了《##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试点工作方案》、《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意见》等引导性文件,对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在信贷上予以支持,多次组织典型到各村现身说法,催生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迅速建立完善。##镇食用菌协会成立较早,但以前由于人员少、实力弱,在引进项目、更新技术上均存在欠缺和漏洞。为了扶持黑木耳产业发展,县委、县政府先后筹资1800万元,建成了东北最大的黑木耳集散市场,有效推动了绥阳镇黑木耳协会的快速发展,在生产销售过程中,协会以##黑木耳山野菜批批发大市场为舞台,为农户提供统一的技术指导、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价格销售,既整合了品牌,又降低了成本,成为农民走向市场的“娘家人”和“源动力”。
(二)信息服务是提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层次的得力抓手。在推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中,我们注意开展多层次、多角度信息服务。挂靠科研机构,广泛开展培训。与省农科所、科研单位建立技术协作联系,在协会与院校之间牵线搭桥,为农民引进先进、实用的新技术、新品种,定期聘请专家集中或分散对合作组织会员进行技术培训,向农民传播新的经营理念。2004年,共举办有针对性培训班56期,培训成员3.87万人次,以经济合作组织为载体引进培育新品种38项、新技术18项,建设高标准示范园区35个,加快了科技推广步伐。健全信息网络,推进科技更新。全县102个行政村,已安装“村村通”73个,其中村级安装71个,镇经管站安装2个,安装总量占村数的71.6%,占有信号村的100%;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无偿投放微机50台,占总村数的50%;开辟“致富之友”农业频道,整合电视、电话为农服务功能,实现“两电合一”,分期、分步骤跟踪解答农业生产技术难题1400余个。针对农业生产中的集中和突出问题,县电视台开辟专题节目共35期,有力促进了全县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业新技术的普及。大肚川镇果树协会充分利用“村村通”学习推广果树科学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新技术,使全镇水果产量由1999年的4300万斤提升到2004年的6500万斤,促进果农人均增收2300元;并与日本果树协会开展交流合作,引进新品种试验、示范,引领了果树科学栽培的快速发展。
(三)多元并举是活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潜能的有效途径。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培育各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初步形成了“五型”并进的发展格局。一是专业协会型。推行“农户+农户”模式。##镇##村圆葱协会成立于2002年,他们紧紧依托地缘、资源优势,在会长##的带领下,加大培训和示范力度,圆葱面积由2002年的260亩迅速扩张至今年的4000亩,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农业一品村。二是互助合作型。推行“致富能手+农户”模式。##镇##村致富能手##,针对农民在育菌环节投资大、风险高的实际,投入40万元开办液体菌包厂,实行工厂化集中育菌,以每袋0.9元低价卖给会员,今年共生产51万袋,全部销售一空,实现了“双赢”。三是利益共担型。推广“龙头企业+农户”模式,##烤烟协会上连企业,下连基地,指导烟农在扣棚、播种、假植、移栽及烘烤上严格按照规范化生产标准抓好落实,使##烟叶品质逐年提高,均价连年上涨,成为省级配料烟生产基地,烟叶面积由去年的3.1万亩发展至今年的4.2万亩,成为创税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主导产业。四是经济联合型。推广“村组+农户”模式。##镇每年水稻产量在2.3万吨左右,针对农民卖难问题,##村水稻专业协会以会员入股形式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申办“##”牌A级稻米绿色标志,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每斤较原来多售0.2元,并在俄罗斯打开了市场。五是中介服务型。推广“中介机构+农户”模式。##镇经济人联手组建流通协会,发挥本地山产品和大牲畜资源富集优势,面向吉林市场,2004年组织销售松茸、蕨菜等山产品200余吨、大牲畜2000多头,交易额500多万元,促进农民增收300多元。
(四)规范管理是加快农村经济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基础保障。由于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实现合作的认识不足,加之相关法律不健全,因而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缺乏合作的积极主动性,致使当前合作的范围尚小,许多农村合作组织还处于初始化的摇摆不定的起步阶段。因而在具体的操作上,我们一是规范政府行为。经过初期一段直接扶持
之后,逐渐转向以指导和引导为主,逐步强化农民在合作组织中的主体地位。二是规范合作组织内部管理。层层成立理事会、监事会,发挥农民成员主体作用,增加农民成员的发言权;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新要求,引入有管理经验的能人行家参与治理,进一步提高了合作组织经营管理水平,使每个专业合作组织全部达到了“四有”,即有章程,有组织,有机构,有制度。三是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以订单等契约合作方式保证农民利益,逐步使合作组织与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大肚川亚麻厂组织农户以土地入股,包产包销,每年与农户签订技术服务和产品收购合同,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形成了效益均沾的信用载体。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和矛盾。
一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不够规范,特别是入社会员之间的利益关系过于松散,尚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二是运行机制不健全,内部缺乏有序管理,影响了合作组织整体功能的发挥。
三是牵动能人少,协会服务水平不高,还不能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要求。
三、对策及建议
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树立“抓中介、活流通、强服务、促发展、保增收”发展理念,努力形成组有专业大户,村有专业队伍,镇有合作公司,县有合作集团,产业有专业协会的农产品综合服务网络。
(一)营造良性发展氛围。充分运用政策导向作用,推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健康发展。一是强化宣传。发挥电视、“村村通”网络平台作用,多层次、广视角向农民推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意义及内涵,提高农户参与发展的积极性,扩大合作组织影响力。通过树典型、搞对比,让农民消除与己无关思想,切实体会到参与发展的实惠。二是提供服务。进一步制定倾斜政策,组织工商、土地、财政、金融等部门在领照办证、场地征用、融资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要在信息、项目、技术等方面大开绿灯,搞好服务。三是规范引导。指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帮助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解决好各种矛盾纠纷,保护其合法权益,既不能钻法律空子,又要使其健康发展。四是强化管理。定期对实力强、前景好的合作组织管理者进行培训,强化诚信、合同教育,遵守市场规则和法律、法规,确保农村经济组织有序发展。
(二)完善内部运行机制。理顺好实体内部关系,着力做好三方面的规范。一是组织规范。坚持因地制宜方针,高层次、多样化指导,逐步从小到大,由松散变紧密,开展规范完善的合作组织体系。针对登记管理混乱问题,依据法律、法规,划清权属,监督合作组织及时注册,以免出现“黑组织”或非法组织。二是运行规范。在起步阶段,由政府参与发动、组织、协调,协会运转正常后,则要逐步退出,由会员按章民主推选负责人,进行民主管理。三是章程规范。指导合作组织完善各项制度,健全社员大会、董事会和监视会等内部组织,形成民主决策、合作服务和收益分配机制。
(三)多种形式参与创建。鉴于农民日益增长的合作需求与农民合作能力不足、经济实力不强的矛盾,利用农村已有组织资源,走多元化培育农民合作组织的路子。一是经济技术部门领办。鼓励农技推广、畜牧兽医等部门发挥技术、资产、营销网络等优势,吸收农民入股,随着规模群体的扩大,通过改制将一般市场中介服务组织逐步过渡到以农民为主体的合作组织。二是能人带头创办。支持专业经营大户、经济联合体、有技术专长的农民技术员或专业技术干部牵头领办,带动更多的农户投入专业生产当中。三是农民自愿联办。在缺乏带动力量的村屯,鼓励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自行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四龙头企业兴办。引导更多的有实力的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将扶植合作组织与建设产品基地结合起来,主动找农民联合,创办企业与农户两利的合作组织,尽快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体制。
构建高效课堂 创新新型课堂结构 篇3
二、各层次分析
(一)合理分组
1.目的
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按照不同的层次(好、中、差)搭配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结成学习对子,“一帮一”“一促一”,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2.目标
(1)初次进行分组,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其中一员且必须主动地参与其中。
(2)随着时间的推移,要使学生逐步建立民主管理的意识,明确自己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3.要求
(1)以小班额为宜,一学期可进行两次分组。
(2)每组六人为宜。
(3)在充分尊重学生选择的同时,教师提出合情合理的建议,不采取强制措施。
4.操作调控
(1)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结合。
(2)根据学生结合情况,教师同学生协商按照学情进行适度调整。
(3)各组民主推荐组长,并给自己的小组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名字必须是组员民主商量的结果,组长不可独断专行。
注:这种方式适合于中高年级。
(二)自主学习
1.目的
这一环节首先就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整体效果。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都是教学的主导,以点拨启发为主,通过合适的形式使学生完全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去体味学习带来的乐趣,最终让这种主动的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
其次,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让学生逐步学会处理个人与小组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集体主义观念,逐渐养成自学的好习惯和主动探究知识的意识。
2.目标
(1)对所学知识有初步的理解。
(2)使新旧知识间发生相互碰撞,产生困惑,提出问题。
(3)小组合作生成组内知识。
3.要求
(1)绝对的独立自主学习。
(2)不动笔墨不读书,主动摘录相关知识概念。以练为主:课堂上学生的练习是主线,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加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练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3)将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小组内先解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仅起主持人的作用,应视具体情况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练习去强化课堂的互动,并通过这种练习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以便更好地把握学生对本课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
(4)交流要有序,注意倾听别人发言,尊重组长,管理民主。
4.操作调控
(1)教师向学生讲明要学习的部分并提出相关要求。环节的导入、时间的控制、争议的评价等都可能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种途径。
(2)在学生学习时,教师注意巡视指导,重点关注弱势群体,加强方法指导。重视补差工作,努力克服学困生思维上和练习中的懒惰习惯。
(3)强调自学时的勾画,合作时的有序。
(4)记录员将小组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
(5)提醒学生,纪律是评价小组合作优劣的关键因素。
注:这一环节教师要及时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奖优罚劣。(我是以加扣分的形式进行的。)
(三)PK展示,优化过程(展示是高效课堂的亮点)
1.目的
为学生积极创建交流的平台,真正落实学生是课堂主人的理念,体现过程与方法的实践性及知识生成的主人是学生的观念。
2.目标
(1)通过这一环节完成教学任务,优化教学过程。
(2)通过PK、互评,让学生明白知识建立的过程是需要自己亲身实践的。
3.要求
(1)教师一定要精心备课,首先,要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体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之处,重点加以突破;其次,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再次,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情况,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置性作业;最后,要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
(2)组织好评价,灵活制定PK规则,在体现公平、公正原则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导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能力的培养上来。
4.操作调控
(1)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小组学习情况,随机进行梳理并适时板书。对各组提出的问题,先采取学生自主解决的形式,后可通过实践、操作、讲解、归纳、演示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新的知识增长点,有序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知识体系。(我是以得分制来评价的。)
新型组织结构 篇4
自上世纪80年代,“团队”的概念一经问世就成为管理界的热点,至今仍风靡全球。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团队在美国企业中大量出现,70%以上的组织拥有一个以上的团队。20世纪90年代,“团队建设”则成为管理方面的热点。西方企业界已形成共识:团队是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团队建设已成为20世纪90年代西方企业在竞争中求胜的法宝[1],因此,研究“团队”必然是时势所趋。然而,在以往学者的研究中,多集中于研究单一团队,即团队的概念、团队的类型、团队的特征以及如何组建和管理团队等方面的内容。而依据团队的优点,超越单一团队,建立以团队为基础的组织结构的内容并不多见。笔者认为,根据团队的灵活性、临时性、任务导向性等特点,构建一种以团队为基础的新型组织结构,对适应新世纪多样化需求、白热化竞争及人本主义思想等社会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1 团队的有关研究
认识和理解团队是建立以团队为基础的组织结构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前人关于团队的理解作简要阐述,并对团队的优点作一分析,以明确新型组织结构的优势所在。
1.1 团队的概念
有关团队的概念,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斯蒂芬·罗宾斯认为,团队是指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2]。卡曾巴赫和史密斯认为:团队是指拥有共同的目的、目标、工作方法且以此自我约束、对其他队员负责的一小群人[3]。国际著名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专家陈晓萍博士认为:团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集体,其成员之间在某种程度上有动态的相互关系[4]。
由这些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要成为团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即目标、人和团队结构。
任何团队都有目标、目的,都是以任务为导向的。没有目标,也就无所谓团队。人是任何组织存在的基础,团队同样如此。而且,团队所要求的人,必须是高素质人才,是一专多能的,具有团队意识、团队精神,懂得沟通、谈判、作决策的人才。团队结构营造团队模式,显示团队特点,如果团队结构不合理,即使团队目标再明确,人员素质再优秀,也将是一盘散沙。
1.2 团队的特征
斯蒂芬·罗宾斯对一支高效团队的特征,作了最为经典的阐述。他认为,一支高效团队应具有以下八个基本特征:一是明确的目标。团队成员清楚地了解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目标所包含的重大现实意义;二是相关的技能。团队成员具备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并能够良好合作;三是相互间信任。每个人对团队内其他人的品行和能力都确信不疑;四是共同的诺言。这是团队成员对完成目标的奉献精神;五是良好的沟通。团队成员间拥有畅通的信息交流;六是谈判的技能。高效的团队内部成员间角色是经常发生变化的,这要求团队成员具有充分的谈判技能;七是合适的领导。高效团队的领导往往担任的是教练或后盾的作用,他们对团队提供指导和支持,而不是试图去控制下属;八是内部与外部的支持。既包括内部合理的基础结构,也包括外部给予必要的资源条件[5]。
1.3 团队的类型
不同的学者对团队有不同的分类。斯蒂芬·罗宾斯根据团队成员的来源、拥有自主权的大小以及团队存在的目的不同,将团队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问题解决型团队(Problem-solving Team),二是自我管理型团队(Self-managed Team),三是跨功能型团队(Cross-functional Team)[2]。
桑德斯特洛姆·戴穆斯则根据四种变量,即团队成员与组织内其他成员差别化程度的高低、团队成员与其他成员进行工作时一体化程度的高低、团队工作周期的长短以及团队产出成果的类别,把团队分为四个类型:建议或参与式团队、生产或服务团队、计划或发展团队、行动或磋商团队[6]。
英国的管理顾问、网络研究专家威廉斯,根据他本人工作经验,后来又把团队区分为团体和工作队,并提出“团体—工作队连续流”理论[7]。
1.4 团队的性质
根据前人的成果,笔者认为,每一个团队都具备团队的以下几方面性质,如果不具备,就不能称其为团队。
(1)目的性。
在前文团队的要素中,我们提到的第一个就是目标。团队的组建和运作,都要完成特定的、具体的、目标明确的任务。为完成这个目标明确的任务,“团队”成员的组成采取为完成同一任务而自愿结合的人员,另一种是决策机构为完成特定任务而组成的人员[8]。因此,没有目的性就没有团队存在的意义。
(2)临时性。
这是基于团队的目的性所引申出的。团队是以任务为导向,任务完成团队也就要解散,所以团队具有临时性,但必须强调团队的临时性的度量标准,不是时间而是任务[6]。任务存在团队诞生,任务完成团队解散,即使团队没有解散,而是转向下一个任务,这也是另一种意义的团队。团队的构架、人员都要进行调整。另外,根据临时性和时间标准,可以将团队划分为临时型团队、长期型团队和永久型团队。
(3)结构性。
团队要素的第三点是结构。结构是团队机制正常运作的平台,没有良性结构,团队的作用不可能得到发挥。而团队的结构是根据团队任务的性质和团队成员的素质确定的,见图1。团队任务明确具体,人员素质高,就实行协作式团队,如研发团队;团队任务明确具体,人员素质低,就实行分工式团队,如生产团队;团队任务抽象,人员素质高,就实行研讨式团队,如战略团队;团队任务抽象,人员素质又低,就不能组建任何团队,要么重新划分任务,要么重新选派人员,因为这样的组合,即便组建了“名义团队”,也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
(4)适宜性。
团队的适宜性是指团队人员的数量和能力应该合理。对于有些群体,虽然也完成了任务,但人员臃肿,也不能称为团队。团队就是要以最合理的人员,完成最大的绩效。因此,对于一些特殊任务,允许单人团队的存在。比如,生产性企业的销售代表,他负责一个区域的销售,他素质高但性格孤僻,别人的销售业绩又与他不可比拟,让他负责那一个区域,也可以视为一个团队。
(5)综效性。
在《第五项修炼》中,彼得·圣吉提出“综效”的概念[9],即1+1>2产生的效应。我们的团队成员要有共同的承诺感和力求协同的行动,就是要更有效率、效果地做事情。有些学者提出,团队与群体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团队能够产生大于团队成员个人能力之和的成果,而群体只是个人能力的相加[10]。
基于以上特性,相比于条块分割、等级森严的传统部门组织,团队具有适应性强、灵活、柔性、人性化、集约性好等诸多的优点。那么团队能否取代传统的部门设置而成为组织机构的基本单元呢?笔者正是试图设计这样一种以团队为基本单元的组织机构,以图充分发挥团队的优势而克服现有部门化层级组织结构的固有弊端。
2 以团队为基础的组织模式的设计思路
在这种以团队为基本单元的组织结构中,由一个任务分解团队(Work Breakdown Team,以下简称WBT),将组织中的工作划分为若干单元,并将工作任务传送到人力资源团队(Human Resource Team, 以下简称HRT)。HRT指派责任人,由责任人向HRT下的各技能部门寻求团队成员,组建团队。团队组建成功后,团队责任人以任务为导向,向各团队成员细化任务以求完成任务。在团队成员被调配到团队后,成员对团队责任人负责,而临时性地中断与原有技能部门的从属关系。在团队完成任务后,团队责任人和团队成员再回到原技能部门等待新任务的分派和新团队的组建。某些团队成员,允许被分配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团队,作为团队与团队之间的联系人和信息传播者,加强团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组织整体绩效。在WBT和HRT之上有一个战略团队,负责组织的战略决策。它由WBT和HRT责任人和战略专家以及组织最高领导者组成。这就是以团队为基础的组织模式,见图2。
3 基于团队的组织结构的构建
我们将这种组织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战略层、战术层和操作层。
3.1 战略层
战略层主要是由战略团队负责,它不仅由组织最高领导者、WBT和HRT的责任人组成,更重要的是它包括一些战略专家。这种组合是基于以下考虑:第一,尽可能保证制定的战略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为组织发展创造条件。第二,战略层所制定的战略,能够很好的贯彻到WBT和HRT直至各个团队,保证上下一心,一致做事。第三,保证组织制定的战略符合所有者的利益。
战略层是组织的最高管理层,它负责制定组织的发展战略,包括组织宗旨、使命、愿景的制定,经营范围、竞争策略、战略方向的确认,以及战略实施方法的决策。还要及时发现市场机遇和威胁,负责组织与外界环境的公共关系(如组织形象、法律、公关等)等。对内,战略层还要制定各团队之间的协调标准,以尽量减少团队之间的冲突[11]。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战略团队属研讨式团队,应充分发挥各团队成员的才智和优势,制定适合组织的、鼓舞人心的战略,使组织充满生机和活力。
3.2 战术层
战术层由两个团队组成,分别是WBT和HRT。它们的责任主要是计划、组织和监督。
(1)WBT。
WBT的责任人由精通计划、任务分配和监督的人员组成。它属于永久型团队,只要组织存在,它就存在。但它的人员组成不固定,由有能力恰当分配工作、协调任务、适时监督的人员加入。
WBT的职责是,根据组织的发展战略和组织资源,制定工作计划,恰当地分解目标任务,并进行适时监督,保证目标任务的完成。对不能完成任务的团队,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不能因一个团队影响组织整体计划。另外,WBT还负责各团队的绩效评价工作,制定基于团队的绩效奖罚政策。
(2)HRT。
HRT由HRT责任人、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和各技能人员组成,它同属于永久型团队。在HRT中,不同的技能人员被划分到不同的技能部。在人员没有任务时,他们都从属于各技能部,这样易于管理。
HRT的职责有:根据WBT分配的各项目标任务,选派团队责任人,并监督团队责任人挑选团队成员,组建团队。其次,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计划,实施招聘和培训,并参照团队绩效评价结果对员工绩效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可以更有效地组建不同任务的团队。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12],因此,将人力资源管理放在重要位置意义重大。
在WBT和HRT之间应有良性的沟通协调机制。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统一认识,消除认知冲突;交换意见,了解对方的用意和难处,做到不因缺乏沟通,影响组织整体绩效,从而达到战术层的协调运作[13]。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会议,实现上述目标。
(3)操作层。
操作层是由各个临时性或长期性的、负责目标任务完成的团队组成的。各团队的内部管理应当是以人为本的,在促使团队成员完成任务的基础上,更关心员工的成长和发展,素质能力的提高,团队精神的培养。另外,为加强团队之间的沟通,可以允许一个团队成员同时身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团队中[14]。
(4)水平总线式信息集成系统。
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掌握信息就赢得了一半的竞争优势,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势在必行。借鉴前人的成果,我们建立一个水平总线式信息集成系统。这个系统是与供应链相对应的,它将信息按供应链的顺序编排到系统中去。信息由组织结构上的各团队提供,并由各团队共享。每个团队对外的信息均通过总线发送出去,各团队所需要的外部信息也是从总线上搜索获取,总线上的信息和知识对组织内的所有团队均是充分开放和共享的[11]。另外,团队1要获取团队2中的信息,不能直接到团队2的内部搜寻,只能通过总线向团队2发出请求,经团队2处理后将被请求的信息通过总线发送出去,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团队内部的私有信息和知识产权。信息一旦被发送到总线上,就可以被所有的团队共享。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团队都是独立决策的主体,同时又给别的团队以支持。正是通过总线将各团队密切而弹性地结合在一起,使每个势单力薄的小团队能完成艰巨复杂的任务。总线结构体现了这样一个原则:即凡是两个团队之间可以共享的信息和知识均可被组织中的其它团队共享,即共享是一致的或共享是充分的。信息的充分共享正是信息集成的先决条件,而信息集成又是其它资源集成的基础。尽管总线上的信息是共享的,但一般来说,各团队只会对与自身关系重大的或感兴趣的信息投入最大的注意力。团队内部的业务活动及相关的信息的流动只在团队内部进行。总线也表明组织内部各团队的信息和知识沟通直接进行,不需要经过中层管理部门。这一信息流向图见图3。
4 以团队为基础的组织结构的优缺点分析
不论以团队为基础的组织结构的优点多少,缺陷多少,它是根据外部环境的需要,发挥团队的有效性,使组织反应快速,组织结构柔性化、扁平化的产物,对当今管理界应该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4.1 优点分析
(1)组织结构柔性化。
这种新型组织结构是以团队为基础的,它利用的主要就是团队机动、灵活、适应性强等优点,并且各团队拥有独立的决策权,团队之间只受信息的影响,团队与WBD、HRD之间只有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这些保证组织结构柔性化增强。适应性相应增强。
(2)组织结构扁平化。
这种组织结构只涉及三个层级,并且战略层所解决的问题,只是供战术层和操作层认识和理解的,起指导作用。其次,操作层只受战术层的监督作用,不受其领导,各团队直接决策、解决问题。因此,组织结构极为扁平化。
(3)突显人本管理。
我们提到过,在组织中,团队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充分关心员工的成长和发展,关心他们的素质的提高,团队精神的培养,而且组织设立的HRD,专门负责人力资源管理,这都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管理。
(4)信息管理集成化。
以团队为基础的组织将信息资源集中于水平总线上,对信息实行标准化管理。这样,组织就能共享信息,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以增强组织实力。
4.2 局限分析
任何组织结构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它的局限和难点,以团队为基础的组织结构也不例外。
(1)人员素质要求较高。
这种组织结构要求组织员工都要有整体意识、团队精神,要信任团队成员,懂得沟通和谈判的技巧,更要懂得组织意愿、团队意愿和个人意愿的调和。而一般员工很难都达到这些要求,这样就很难协调运作,组织目标也就很难实现了。
(2)可能导致员工
“近视”。团队工作是以任务为导向的,人员就会因团队而变动。这样,会给人产生危机感,不知道任务完成以后会被分派其他何种任务,或者要参与何种团队,从而产生近视效应,也就是只见眼前利益,而不顾组织长久发展[15]。要克服这一点,高层管理人员需要更具有战略的眼光。
(3)考评制度复杂。
人员随工作任务变动,工作的性质、位置都不固定,这样给考评带来很大的困难。对此,总体思想是:员工的工作绩效评价,基本应由团队整体绩效与团队责任人对团队成员个人绩效评价的加权值相加确定。相应地,员工的报酬系统也应有个人绩效工资、团队绩效工资和组织红利三部分加权相加得到。这样,既激励员工的整体意识,又鼓励员工的积极性。
(4)管理复杂性大,控制难度增加。
这是一种新型组织结构,在实践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新问题,而组织还要适应环境的快速变化,加上组织团队氛围的营造也是难题。因此,特别是在创建前期,会遇到前所未有的管理难题。另外,团队内部实行独立的决策,战术层对他们仅起监督作用,这样控制作用就会减弱。组织内部处在高度自我管理当中,也有一定的危险性。
21世纪是竞争的世纪,是信息的世纪,是崇尚人本主义的世纪,是强调需求多样化的世纪。在这样的世纪里,单靠个人的作用是很难有立足之地的,我们需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有人说过:“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本文正是希望充分发挥团队的优势,创建这样一种以团队为基础的新型组织结构。这种结构的效果还有待时间的检验,本文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新型组织结构 篇5
“第一、面霸满街都是,面试指导书籍更不用说,无论是学生也好,还是那些职场人士也罢,都会在网络上或者书店里,去找面试的书籍来应付面试,所以,回答这两个问题,绝对倒背如流,答案绝对雷同,第二、这样的提问,根据刚才我之前跟你说过的个性化面试,我们知道通过这两道面试题你就根本区别不出来什么是高绩效和低绩效,什么是符合我们公司价值观的。所以,问这两道题简直是浪费时间。”前辈的解释让我有一种被当头一棒的感觉,只不过被打得更加困惑了。前辈说的是真的是那样的吗?如果真如他所说,问应聘者这两道题是浪费时间,那么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HR在用?不是说存在即合理吗?为什么那么多HR都在用的东西在前辈看来却是浪费时间?……一连串的问题萦绕在我的脑海里,真想将这些疑惑告诉前辈,但我还是想自己得到答案。回到家里,我又认真的将前辈的话回想了几遍,最终明白了他是对的。想想自己面试的经历就知道这两道面试题真的是在浪费双方的时间。我们都知道,应聘者在回答面试官提出的问题时都会有一种社会称评心理,即应聘者的答案带有明显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会受到面试官的影响。也就是说面试官想要什么答案,应聘者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给出什么答案。如此一来,面试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其实,很多面试官问这两道题的初衷不外乎想考察应聘者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自我的认识是否客观、正确,但事实证明,这两道面试题看起来并不那么有效。如何避免设计无效的面试问题呢,这就需要我们明白面试的目的是什么?公司面试的目的就是要找到符合公司价值观、能创造高绩效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在面试题目必须做到个性化、差异化,避免计那些废话问题,没有意义的问题。实际上,有三种问题不能设计出来成为面试问题的:
第一种:不提与诱导性行为相关的问题。只有求职者的回复能看出其优缺点和态度时,提问才有效。正因如此,如果每个行为面试题都暗示,求职者必然表现好的一面,隐藏坏的一面。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在设计行为面试题的时候,经常会不自觉地去诱导、引导应聘者回答出来我们期望的答案!这种现象在没有经验的面试官身上更明显。在这里给大家举个例子:“请你告诉我,最近一次你面临困难的时候,必须调整自己来适应的案例,你是怎么做的?”当那些有丰富面试经验的应聘者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就会给出我们潜意识里想要的那个答案,但这个答案有时候并不是我们需要的。
第二种:不提假设性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假设性的问题一般都是“如果……你怎么办(做)?”这类的问题,关键就是因为是假设的,不是真
的,那么,你就得到答案也是虚拟的,但实际上应聘者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做,我们也很难知道。
第三种:不要设计没有差异化得问题。要知道,公司选人不是学校考试,大家的题型都是一样的,我们也不需要满分,我们需要的是那些符合公司价值观又能创造高绩效的人。因此,我们的面试题必须做到根据不同的应聘者以不同的提问方式来面试。
我们知道了哪些问题不能作为面试题目,那么我们又该设计怎样的面试题目才有效呢?我感觉首先需要确定某一种岗位产生高绩效的情形有哪些、需要怎么样的技能,从而在采取行为面试法时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来提问。在这里要提示三点:第一、我们所设计的面试题目必须确保应聘者听了之后认为没有固定答案,正如没有结局的结局是最好的结局。
第二,设计完面试题目之后必须进行一定样本的试测以确保面试题目的效度。选择样本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那些符合公司价值观又能创造高绩
效的员工,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基于两点:一是让你自己更加地对自己设计的问题进行完善,变得有信心;二是通过他们的回答,你就会找到正能量和负能量的回答之间的区别,那么,就方便你判断了。就容易得出评价标准。
第三,在提问题的时候,在语言设计上,别说什么“麻烦你告诉我……”之类的话,而是“能不能告诉我……”之类的用词。这样用模糊的
新型组织结构 篇6
摘 要: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以往传统的压力容器已经不能满足越来越高的容器压力。因此,需要对以往的高压容器密闭结构进行总结分析,然后提出更高要求,更高质量的容器顶盖压力结构。本文首先分析了几种传统的高压顶盖密封结构,提出了存在的不足,然后提出了两种新型的高压容器顶盖密封机构。
关键词:顶盖;密封结构
高压密封结构的密封好坏直接关系到容器使用安全,是整个高压容器的核心部分,其密封结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不仅只是影响容器的正常使用,还会对使用可靠性和安全性造成巨大隐患。
进行高压密封结构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包括容器使用的环境,比如巨大的压力,高温甚至在温度波动剧烈的时候,都必须要确保容器安全使用,确保容器的密封性能。另外,除了具备相应的密封可靠性,结构必须尽量简单,以方便日常安装、维护拆卸的方便快捷,检修方便。
尽管对密封结构的加工精度和光洁度不是很高,但是密封元件的材质必须是耐介质腐蚀,并能经受多次重复使用的强度。针对生产生活的越来越高的要求,亟需满足更高压力要求的顶盖密封结构来实现各种生产要求。
1 几种传统高压容器顶盖密封结构分析及缺陷
1.1 平垫密封
金属平垫密封是市场上多见的密封结构,该机构属于强制密封結构,该结构的密封原理比较简单,通过在预紧和工作压力来实现压力密封,其中预紧压力和工作压力来自筒体端部大法兰上的主螺栓的压紧力。影响结构预紧力施加强度的大小的因素主要是垫片材料的屈服强度,另外,垫片的宽度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金属平垫密封的最大优势是结构简单,降低了施工组装周期和难度,对于加工设备的要求不高,而且经过多年的发展,加工技术比较成熟。由于金属平垫的适用范围较小,仅仅在温度低于200℃、压力小于32MPa、容器内径不大于800mm的环境中使用,因此,适用环境比较单一,当压力升高时,需要大容量加压时,需要对螺栓进行调整改进,提高结构尺寸,加大了密封结构的复杂程度,同时会加大结构乃至整个容器的重量,结构的复杂性也给安装拆卸带来了诸多麻烦。
1.2 双锥密封
双锥密封是在保留了主螺栓结构的基础上一种改进的半自紧密封结构,密封面呈两条半圆形或三角形沟槽的组合结构。其密封原理是在容器内部压力的高温高压环境下,双锥环受热膨胀,发生弹性形变,密封面的比压加大。由于该结构额密封垫材料是软钢和不锈钢,密封面形状为锥面,高压环境会使双锥环沿径向向外扩张,从而大大提高密封面上的密封比压,实现生产所需要的密封效果。双锥密封对环境的承受能力比较强,使用环境比较广泛,尤其是超压压力、超高温度环境和大直径范围的使用。此外,这种密封结构相对简单,便于加工组装,加工精度要求也不高,在环境改变时候可以根据需要在短时间内进行结构调整。该结构的缺点是对螺栓预紧力和轴向力要求很高,需要施加很大的密封压力来实现密封效果,同时结构元件大且杂。
1.3 B形环密封
B形环密封对高温环境的承受能力很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密封效果依然保持稳定的可靠性和安全性。B形环密封是一种自紧密封结构,该结构对连接结构刚度不高,而且密封效果和环境压力和温度呈一定的正相关,压力越高、直径越大,结构的密封效果越好。由于B形环密封的初比压是依靠B形环波峰和筒体、顶盖上的密封槽之间的径向过盈来实现预密封的,而密封环的加工精度要求高,对加工技术要求过高造成制造困难,同时拆卸不便给后续维修保养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容易擦伤接触面。
2 D形螺栓连接C 形环高压密封装置
D形螺栓连接C 形环高压密封装置的顶盖置于筒体端部法兰内,在减小顶盖直径和厚度的同时,对整体结构的紧凑程度和结构质量依然具有很好的性能。D形螺栓连接C 形环高压密封装置的顶盖与端部法兰内部平齐,D形螺栓的连接螺孔的1/4圈在加工时置于端部法兰上,顶盖与端部法兰之间的环隙中均布“偏心”安装的D形螺栓。顶盖与端部法兰预留一定的间隙为C 形环和压垫的安装预留空间。
D形螺栓连接C 形环高压密封装置在介质内压作用下,C 形环的通过自紧密封作用加大预紧螺钉的调节压紧力。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结构安装前,要调松顶盖上的全部D 形螺栓,在法兰腔内装入顶盖组件,并进行轴向,周向的定位。顶盖与端部法兰的拆卸比较简单时,只需将D 形螺栓按照反向旋转约90°就可以去除端部法兰内的顶盖组件,实现对容器顶盖的快速装拆,而无需其他液压扳手的辅助工具,同时,D型螺栓的结构简单,对构件的加工难度和精度要求不高,应用也比较广泛,在各个行业如化工、能源等工程中的高压和超高压容器密封装置上都有广泛的应用空间。
3 基于O形橡胶圈的新型高压密封结构
三重密封的0形橡胶圈由两条密封沟槽内设有与筒壁组成,胶圈沿平盖的周向布置。在平盖的抗剪环由均分的扇形环片和侧面平行的圆环片以相间排列方式组成,单个扇形环片和圆环片的径向设有螺孔。径向密封通过尺寸链大大增强了预紧密封的压缩率,提高了径向三密封可靠性;托架上的径向密封和轴向两个方向的密封实现了密封结构完整密封。
4 结语
文章提出的两种高压密封结构密封可靠、结构简单,除去了高压密封传统的金属垫片或垫块。利用导向螺杆在筒体外部操作抗剪环的拆装,易于安装和拆卸,将是这个阶段高压容器顶盖密封结构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云肖,陈平,钱才富.新型D形螺栓高压密封结构[J].化工设备与管道,2005(03).
[2]胡殿印,王荣桥,任全彬,洪杰.橡胶O形圈密封结构的有限元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5(02).
新型海堤结构形式探究 篇7
关键词:新型,海堤,结构形式
1 建造新型海堤的重要性
1.1 材料转型的需求
海堤建造的材料短缺要求改变海堤结构模式。传统的海堤建造采用的材料主要是石料, 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城市建设中使用了大量的石料导致石料紧缺、成本上涨。石料的开采造成的山地破坏极大的破坏了生态环境, 不符合当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求, 导致了政府对石料开采的限制。新型海堤建设采用钢筋混凝土代替传统的石料, 在运输上更方便, 在施工上更容易, 在结构上更坚固。
1.2 沿岸土地开发的需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 城市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特别是沿海城市经济发展快, 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高, 对沿海区域的开发要求也更加迫切。开发沿海区域, 要求低滩围涂, 而传统的海堤在低滩围涂方面, 由于使用的材料开采难、运输难、建造不方便造成工期过长, 影响开发的进程。
1.3 提高施工效率的需求
传统海堤采用的施工材料是石料, 石料的开采、运输和建筑都非常困难并且很难进行机械化建造, 所以传统海堤建造主要靠人力施工, 人力施工的速度慢, 质量也应个人施工技术而参差不齐, 导致海堤建造难度大、进展慢并且无法保证质量。采用新型的海堤建造结构和方式能够促进海堤建造的机械化, 减少对人力的依赖, 提高海堤建造的效率并保障海堤的建造质量。
1.4 建造多功能海堤的需求
传统的海堤在功能上局限于防止海潮, 但是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使人们对海堤的要求不断增高, 不仅要求海堤能够有效阻挡海潮的破坏, 还要求海堤能够与周围的相关设施结合起来, 例如与海港相结合, 发挥海堤的多功能应用能力。
1.5 保护生态环境的需求
传统海堤的建筑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 一方面传统海堤建造所需的石料开采导致了对周围山体的破坏, 另一方面传统海堤的建造破坏了滩涂的生态环境。
1.6 加强海堤防潮能力的需求
传统海堤的地基建造模式导致海堤在建造过后会有所下沉, 下沉过后为了满足防潮要求再对海堤进行加高, 这样就在防潮能力上有所不足, 为了长久防潮的需要, 要求建造新型机构模式的海堤。
2 新型海堤结构建造特征
2.1 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钢筋混凝土的取代石料具有不损害当地环境、运输方便、适应机械化建造、可塑性强、强度高等优点。采用钢筋混凝土作为建筑材料是当今各种大型施工工程的共同选择, 钢筋混凝土材料的使用能够实现新型海堤建造的机械化, 能够满足新型海堤的各种建造要求, 能够提高新型海堤的整体质量并延长海堤的使用寿命。钢筋混凝土式的防波堤能够有效减缓波浪的冲击力, 起到长久的防潮作用。
2.2 建造复合型地基
新型海堤的下部基础主要是复合型地基, 复合型地基的不同与传统的地基, 复合型地基包括各种地基桩。采用复合型地基能够有效的阻止海堤下沉, 并且给海堤地基上的其他设施打好牢固基础。
2.3 采用机械化设备施工建造
机械化设备施工是新型工程建设的标志, 机械化为新型海堤建造节约的劳动力, 促进了海堤建造的效率, 降低了海堤建造的难度, 保证了海堤建筑的质量。是新型海堤建设的技术保障。
2.4 堤坝与港口相结合
新型海堤的建造必须满足人们对多功能海堤的要求, 海堤和港口都是海岸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海堤和港口的分离导致海堤对港口无任何帮助, 降低了海堤的使用效益。海堤与港口相结合能够为港口提供相应保障, 促进港口安全, 是新型海堤结构模式的建造需求。
3 建造新型结构海堤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注意波浪冲击力分析
防波堤的建造要建立在对波浪冲击力的分析基础上, 根据对当地海域长时间的监测和分析, 判断波浪冲击力的力度范围, 保证防波堤能够有足够的能力抵挡波浪的冲击和侵蚀。
3.2 注意建造地基的地质特征
因为每一个地方的地质特征都有所不同, 所以在建造地基的时候要首先分析当地的地质特征, 根据地质特征来选择地基的建造模式。注意一些地质疏松的地区要建造范围广的地基, 并多采用辅助措施, 保证地基建造的稳固性。
3.3 防止渗透
由于堤坝不仅面临着海水的压力而且还要经受海水的冲击, 所以堤坝一旦出现一点小问题就会导致海水的渗透。渗透会严重侵蚀堤坝, 而堤坝作为一项大的工程, 渗透难以避免, 所以要在建造堤坝的时候注意做好相应的防渗透措施, 提前预防渗透发生。
3.4 充分模拟实验
由于海浪是一种较复杂的力量, 所以在建造堤坝前仅凭预测和分析无法保证堤坝后期的实用性能, 只有在建造前对堤坝采取模拟实验的方式, 模拟海水的冲击力和堤坝的防冲击能力, 才能够更好的保证堤坝的实用性。
4 总结
新型海堤建设是我国沿海建设的重要安全保障和基础, 关系着我国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关系到沿海的生态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加强新型海堤结构形式探究, 促进新型海堤结构建设, 能够给沿海城市人民提供安全保障, 能够满足我国人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愿望, 符合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新型石木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篇8
1 模型设计及制作
由于振动台尺寸及其承载力的限制,现将模型根据原型结构进行1/4缩尺,现模型为两开间,开间轴线尺寸分别为0.825 m和0.9 m,进深1.275 m,房屋净高0.8 m,单层结构,内外墙厚均为62.5 mm。墙体材料采用C15混凝土,用铁丝模拟钢筋,在房屋的4个角部放置4根ϕ6钢筋,将其锚固在基础中,同时在墙体四角、内外墙交接处沿墙高125 mm处放置2根ϕ4铁丝,圈梁尺寸为62.5 mm×55 mm,其截面四角放置4ϕ4铁丝,屋面采用木檩条,上搁5 mm厚木望板,最后铺上35 mm厚的草泥。模型平面如图1所示。
2 原型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
2.1 结构的计算模型及恢复力模型
本文研究的是新型石木结构房屋,为单层结构,墙体为素混凝土结构,结构的转角部位及纵横墙连接处沿高度每隔50 cm处有拉结筋及一根竖向钢筋布置,拉结筋承担了弯曲力矩产生的拉应力,竖向钢筋承担了倾覆力矩产生的拉压应力,有效地限制了混凝土墙体弯剪区水平裂缝的出现和发展,墙体的变形主要以剪切型变形为主,当结构的变形主要表现为集中质量层之间的错动,且这种错动总体上可视为层间剪切角变为的结果时,即可将结构简化为剪切模型。
2.2 地震波的选择
通常选用的地震波有Ⅰ类场地的滦河波、适用于Ⅱ类场地的El-centro波(1940年,N—S,最大加速度αmax=341 gal)和Taft波(1952年,E—W,最大加速度αmax=175 gal)、适用于Ⅲ类,Ⅳ类场地的宁河波等。本文根据场地要求采用El-centro波作为输入波进行动力分析。
2.3 运动方程的建立
单自由度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振动方程为:
令
式(2)一般采用数值解法求解,常用的方法为逐步积分法。逐步积分法可分为两类:1)迭代法,逐步迭代求出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反应;2)拟静(动)力法,将动力增量方程变为拟静(动)力方程,逐步求解。
2.4 原型结构参数
本节ANSYS的计算模型取模型的原尺寸进行地震反应分析。原型房屋所建场地为Ⅲ类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墙体及圈梁均采用现浇混凝土,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15,弹性模量为Eh=2.2×1010N/m2,ρ=2 700 kg/m3,层高为3.2 m。
2.5 模态分析
依附于原型结构的基本尺寸、材料参数及其边界条件,在ANSYS中建立几何模型并输入相关参数后,即可进行模型基本频率的计算及振型分析。自振频率见表1。
Hz
从表1中可以看出,横向和纵向的自振频率较大,说明结构刚度较大,与试验结果基本相符,由此可以得出此种结构的建模方法比较精确,可以进一步进行结构地震响应分析。
3 原型结构时程分析
通过有限元分析,可以得出在输入加速度时程函数后,每个荷载步在结构的Z方向位移反应云图及σ1应力云图,见图2,图3。
从图2,图3可以看出,房屋的顶面位移变化明显,幅值比较大,尤其在墙体门窗洞口处位移变化特别明显,这也正说明此处乃是整个结构的薄弱部位;门窗洞口处的屈服应力及主应力也较其他部位大,此时结构门窗洞口处的地震反应比较强烈,易先于其他部位屈服,同时应力分布不太均匀,门窗洞口处的应力分布较为集中,因而此处圈梁钢筋易先屈服。由此可以看出以上的各种结论与试验模型在振动台试验中所得出的结论是比较吻合的,因而此有限元的动力反应分析计算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为了能真实准确地与试验数据作比较,在此取各个输入加速度峰值作用下结构的顶面位移曲线、顶面加速度曲线、房屋高度1.48 m处位移曲线及加速度曲线。
各个工况下的位移曲线与加速度曲线波形基本符合实际情况,位移峰值及加速度峰值均出现在时间历程3 s附近,结构振动特性明显,峰值位移及峰值加速度非常明显,变化幅度明显,说明结构的整体刚度比较大,抗震性能良好。能够满足8度大震的抗震设防要求,这与试验所得出的结论相当吻合。
4 结语
1)通过对石木结构的振动台试验研究及对其进行的有限元分析计算可知,此结构在地震时,墙体的门窗洞口处细微裂缝居多,结构主体与基础的交接处有多处贯通裂缝,结构主体与基础有脱离的倾向,由此表明此些部位为结构的薄弱部位,在抗震设计中应采取适当措施,以避免结构的局部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倒塌。2)从结构的各个反应曲线可以看出,在弹性阶段,石木结构在反应过程中呈剪切型变形,可以用底部剪力法进行结构的地震反应计算。3)通过ANSYS有限元的计算分析,可以认为此结构类型在8度抗震区中能够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要求。4)通过模型结构地震反应测试结果及破坏特征表明,采用该新型石木结构形式建造的单层小开间住宅房屋整体性好,满足基本烈度为8度(0.2g)地区的抗震设防要求。
摘要:利用ANSYS有限元程序,对新疆新型石木结构进行了弹塑性时程分析,通过试验与数据分析得出石木结构类型房屋抗震性能良好,能够满足基本烈度为8度(0.2g)地区的抗震设防要求的结论。
关键词:抗震安居,石木结构,地震反应
参考文献
[1]JGJ101-96,建筑抗震试验方法规程[S].
[2][美]H.G哈里斯.混凝土结构动力模型[M].朱世杰,译.北京:地震出版社,1987:2-5,36-40.
[3]王勋成,邵敏.有限单元法基本原理和数值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56-58,448-452.
[4]GBJ11-8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5]江贝鲸.建筑结构计算机分析及程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8-25.
[6]朱镜清.结构抗震分析原理[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2:54-56.
[7]姚谦峰,陈平.土木工程结构试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4-38.
新型组织结构 篇9
关键词:双结构层,地下室外墙,防水
地下室外墙防水工程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对地下室外墙防水工程的复杂性、综合性认识不足,或受经济因素和设计思想陈旧的限制,地下室外墙工程的渗漏现象层出不穷[1]。 尤其是在雨季来临的时候,很多住户就会发现,地下室的北面外墙以及东、西面外墙往往会发生渗透水的质量问题。造成室内白色墙体变黑,使物资受潮乃至腐烂变质或失效,严重者还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度和降低使用功能[2]。从整个建筑的防水来看,目前建筑物外墙渗水率已高于屋面渗水率,并且外墙防水破坏修补难度较大且质量不稳定。很多业内人士提出了关于外墙防水的做法,虽有改进但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地下室外墙渗漏问题[3,4]。目前地下室外墙防水的普遍做法是外贴防水卷材加自防水混凝土。但是很多工程案例证实其防水效果并不理想。其渗漏原因除施工时的认为因素外,还有其防水思想的束缚性。因此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针对现有防水技术和做法的不足,提出双结构层防水的思想并设计了双结构层地下室外墙防水结构的施工工艺流程[5]。该防水结构在理论上具有显著地防水效果。为验证其防水效果,在实验室进行了对比模拟等效试验。实验结果表明,该地下室外墙防水结构防水效果比传统做法的外墙防水效果高出很多倍。与传统外墙防水做法出现渗漏再查漏修补相比,本防水结构更省时、省工,并且施工简单, 经济效益好。并且由于内、外层外墙防水层共同抵抗土压力,内、外层外墙防水层不需要设计得太厚, 达到了减小 截面尺寸、节省钢筋,控制裂缝 的目的[6]。
1双结构层地下室外墙防水结构的防水机理
双结构层地下室外墙防水结构主要包括: 外层外墙防水层、内层外墙防水层及排水系统。其防水机理为: 首先通过外层外墙防水层进行第一道防水, 在建筑建成后的几年内,地下水一般不会渗透外层外墙防水层或出现极少的渗漏。此时通过双结构层之间的空气流动带走表面的渗漏水。若出现大面积渗漏,此时渗漏水会通过地下室底板的分水线进入外墙排水集水井。然后通过设在集水井中的排污泵将渗漏水排到建筑物的总排水管进入市政排水系统。经过一防一排,渗漏水浸润到内层外墙防水外表面的几率几乎为零,再加上第二道防水———内层外墙防水层的作用,渗漏水最终进入到地下室内的几率为零。因此该外墙防水结构防水效果显著,保证了地下室的正常使用功能。
2双结构层地下室外墙防水结构方案
双结构层地下室外墙双防水结构主要三部分: 内层外墙防水层、外层外墙防水层及排水系统( 见图1、图2) 。内层外墙防水层主要包括保护层、柔性防水卷材层、保温层和自防水钢筋混凝土墙体。外层外墙防水层主要包括保护层、外表面防水层、找平层和自防水钢筋混凝土墙体。外层外墙防水层与内层外墙防水层之间通过外墙防水支撑系统进行结构连接。外墙防水支撑系统材料可以选择钢材或者钢筋混凝土。排水系统包括分水线、排水沟、外墙排水集水井和排污泵。在钢筋混凝土板上设观察口,以便观察渗漏情况决定是否启用排污泵( 见图3、图4) 。
3双结构层地下室外墙防水结构施工工艺流程
针对前面提出的结构方案提出相应的施工流程如下:
第一步: 在浇筑完成后的地下室地板上在预定位置浇筑外层外墙防水层的自防水钢筋混凝土墙。 若外墙防水支撑系统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浇筑墙时要在支杆位置处预留钢筋; 若采用型钢则在墙体上预留孔洞但不穿透墙体,最后插入型钢并灌浆。 待自防水钢筋混凝土墙强度达到要求后在外表面依次做1∶ 3的水泥砂浆找平层、外表面防水层、保护层。施工质量要达到《地下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8—2011中规定的要求;
第二步: 在地下室底板上规划好的位置设置外墙排水集水井、分水线和排水沟。集水井、分水线和排水沟的位置、大小和数量均可以根据需要设置;
第三步: 根据内、外层外墙防水结构层之间的距离设置内层外墙防水。其距离可以根据外墙排水集水井的尺寸调整。内层外墙防水层的自防水钢筋混凝土墙完成之后在其外表面依次做找平层、保温层、 防水层和保护层。防水层的施工质量也必须达到规范中的要求;
第四步: 浇筑上面的钢筋混凝土板,浇筑时要在与集水井位置相同的地方预留孔洞,以建成观察检修孔。观察检修孔要突出600 mm,洞口盖板做成分离式,平时敞开洞口进行通风,遇特殊情况可关闭洞口( 见图4) 。最后在集水井中安装排污泵。
4双结构层地下室外墙防水结构对比模拟等效试验
本试验模型为58 cm × 32 cm × 51 cm的立方体 [见图5( a) ]。由于在模型侧面施加水压力难度很大,所以本实验采取等效的办法进行模拟,即将模型翻转过来 将外层外 墙防水结 构层朝上 [见图5( b) ],在其上面布满自来水等效地下室外墙受到的地下水。上部两层模拟双结构层地下室外墙双防水结构,下部空间模拟地下室内部。实验采用聚苯乙烯泡沫板( EPS) 模拟内、外层地下室外墙结构防水层,在上层聚苯乙烯泡沫板上人为刻划三条裂缝 ( 宽度约为0. 03 mm) 代表使用若干年后外层外墙防水层可能出现的细微渗漏。为便于观察效果,采用着色的自来水等效地下水,自来水对顶层聚苯乙烯泡沫板的水压力等效为地下水对地下室外墙的侧压力。采用蓝色墨水作为自来水着色剂,顶层着色自来水积水深度为2. 0 cm,积水量为3 712 m L。
实验过程: 首先向外层外墙防水层表面( 即顶层聚苯乙烯泡沫板) 灌自来水水并滴入蓝色墨水, 然后每隔3小时观察并记录一次渗漏情况,一天以后外层外墙防水层表面开始出现渗漏水,此时通过内、外两层防水层中间的空气流动就可以把渗漏水吹干或者蒸发掉。此前的过程模拟基于传统做法的地下室外墙防水效果的情况,同时模拟本双结构层地下室外墙双防水结构前期外层外墙防水层出现细微渗漏的情况。然后在模拟外层外墙防水层的泡沫板上划出更多的裂缝,模拟地下室外层外墙防水层出现严重渗漏的情况。此时用注射器吸走渗漏到外层外墙防水层的水,模拟严重渗漏时渗漏水由地下室底板表面的分水线经排水沟最终进入外墙排水集水井中,然后经由排污泵抽走进入结构总污水管道最终市政地下排污管道。
模拟试验数据表明: 由于设置了双结构层进行地下室外墙防水,即使使用多年之后外层外墙防水层发生渗漏,出现少量渗漏水,但是由于内、外层防水结构之间的空气流动可以把渗漏水蒸发带走。若渗漏情况严重,渗漏水最终也会由排水系统排出地下室,渗漏水接触到内层外墙防水层的概率为零,从而保证了地下室的正常使用功能。从对比试验中可以看出传统做法的地下室外墙防水结构一旦出现渗漏,渗漏水就会进入地下室内,影响地下室的使用。
5结语
通过分析总结现有地下室外墙防水做法的发展现状,首次提出了设置双结构层进行地下室外墙防水的思想并设计了双结构层地下室外墙防水结构及其施工工艺。模拟试验表明双结构层地下室外墙防水结构的防水效果比传统做法的地下室外墙防水效果更为显著,有效防水期限大为延长。本新型防水结构抓住了地下室防渗的关键所在,从根本上解决了地下室外墙渗漏问题。并且其内、外层防水结构之间为中空结构,因此具有保温效果。通过设置的观察检修孔可以形成空气流动,有利于保持地下室内层防水结构干燥。在经济效益方面,该结构比传统做法的地下室外墙出现渗漏再修补要经济、省时、 省工。本地下室外墙防水结构为地下室外墙防水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张汝谦,冯燕妮.地下室混凝土外墙的渗漏及治理方法.广东土木与建筑,2003;(2):8—9Zhang R Q,Feng Y N.The leakage of basement concrete wall and treatment method.Guangdong Architecture Civil Engineering Methods,2003;(2):8—9
[2] 赵菁.地下室外墙渗漏原因分析及对策.天津建设科技,2013;23(2):18—36Zhao J.Cause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leakage in external wall ofbasement.Tianjin Construc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23 (2):18—36
[3] 付秋心.工程建设中对地下室外墙防水施工技术的浅析.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203Fu Q X.Analysis on waterpro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basement exterior wall i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14;1:203
[4] 吕丛,刘杰荣.地下室防水的设计与应用.山西建筑,2007;33(1):138—139LüC,Liu J R.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basement’s water proofing.Shanxi Architecture,2007;33(1):138—139
[5] 刘晓辉,颜庆智,李春宝,等.中空双结构层防水屋面及其施工方法.中国专利:201410395572.4,2014-8-13Liu X H,Yan Q Z,Li C B,et al.The construction method of hollow double-deck structure roof for waterproof.GB201410395572.4,2014-8-13
叉车货叉架新型下横梁结构 篇10
下横梁作为货叉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有足够大的抗弯能力。我公司某型叉车原有货叉架下横梁由一个厚板加工而成,其加工时加工量很大,所用工时较长,对加工设备要求也较高。此外,由于此厚板为热轧钢板,其材料组织容易产生缺陷。
为了降低原有货叉架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我们设计出提供一种承载能力大、质量轻、加工量小的货叉架新型下横梁。
改进后的货叉架结构如图1所示。其由2块立柱板1、上横梁2、2块侧板3、下横梁5和腹板4组成框架结构,共同承受货叉传递的力和力矩。2块立柱板1的上部分别连接上横梁2,下部分别连接下横梁5。2块侧板3分别连接上横梁2与下横梁5两端,腹板4则安装在上横梁2和下横梁5中部。
新型下横梁5结构由加强板、长条状竖板和封板组成,如图2所示。2块长条状竖板由均布的7块加强板连接,用以增加下横梁的强度。加强板的顶部、底部分别安装有封板,封板的外侧面为凸弧面。加强板顶部与底部的封板外侧与2块长条状竖板之间形成凹槽。托架下挂钩9在货叉架的下横梁5上部的凹槽内滑动,对托架可起到前倾限位作用。
1.立柱板2.上横梁3.侧板4.腹板5.下横梁6.加强板7.长条状竖板8.封板9.挂钩
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思考 篇11
摘要:如何顺应发展,转变功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围绕经济建设帮助农民走向全面小康,是当前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关键词:合作经济组织 党建工作
0 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迅猛发展,过去那种以“村支部与村委会兼容统一”发挥党组织作用的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如何顺应发展,转变功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围绕经济建设帮助农民走向全面小康,是当前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当前,有很多地方正在积极探索,其中“党支部+合作社”的模式非常成功,本文就党支部如何在农民合作社中发挥作用加以探讨,以期寻求新形势下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思路与模式。
1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党组织的必要性
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也给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一是党员难管理。部分党员跨镇(街)村甚至跨区流动加入各类合作社,流入地党组织不了解情况,疏于管理;流出地党组织不清楚流向,难以管理;合作社又没有成立党组织,无法管理,造成部分党员教育管理“挂空”的现象。二是党员作用难发挥。个别党员因为脱离党组织,党员意识不断淡化,责任感和荣誉感缺失,很难发挥作用。三是基层党建工作与专业合作社发展不相协调。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有党员无组织现象的客观存在,制约和削弱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专业合作社里的一些经济能人虽然政治上要求进步,但由于合作社没有建立党组织,只能长期在党组织边缘徘徊,只能追求经济发展,不能追求政治进步。这些问题的存在,迫切要求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把党的组织领导、政策引导、发动群众等方面的优势,同专业合作组织在技术、信息、市场、资金上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党支部建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内,走出一条“围绕经济抓党建”的新路子。
2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党组织的现实意义
在专业合作社建立党支部,是党在基层社会中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的创新,它成功实现了乡村社会发展中党对农民利益的表达与整合,突出了党的工作以乡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为核心,把群众吸引到党组织的周围,扩大了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渠道,把党的自身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党建和经济的和谐发展。
2.1 党支部+合作社的模式有利于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首先,有利于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在专业合作社建立党支部,有利于把那些基本素质好、致富能力强的社员发展成党员,尽可能地吸收懂技术、高素质的党员人才,不断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同时,合作社具有较为成熟的运作模式,其成员具有共同的利益需求和兴趣爱好,党员过组织生活时有共同的话题,从而提升党的凝聚力。
其次,有利于彰显党员先进性。在合作社建立党支部,让一大批党员致富能手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成为合作社中的骨干,有利于充分发挥党员在产业发展中的带头作用;合作社周围聚集了一大批致富能手,党支部的成立有利于对他们的教育培养,把这些经济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人。同时,一些长期从事生产技术和营销的党员找到党组织。在党员致富能手的带领下,带动周围农户发展效益农业,在实现自身富裕目标的同时,带动群众共同致富,充分彰显农村党员先进性。
2.2 党支部+合作社的模式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民合作组织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农民的组织能力、合作意识、合作文化及基本的从事经营活动所需要的知识都有所欠缺,党组织可以利用掌握的资源优势,为合作社发展提供相关支持。合作组织走上正轨后,党组织仍可以大有作为。如果合作社产业链不能延伸到消费者环节,我国农户的小规模农业本身的收益终究有限。但怎样延伸并能够控制涉农产业的产业链,就不仅是技术和组织能力的问题,还包括政策环境。将来不同合作社之间还要进行联合,实现优势互补,以期增强在市场价格方面的谈判能力、对农户扶持的能力,而且合作社最终要从地方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这都需要党组织在政策方面给予引导和支持,创造更好的政策、法律环境。将来合作社的发展还会同既有的部门利益发生冲突,如合作社要搞供销,就会对供销社系统造成冲击;如果要扩大技术服务,则会影响到原来的农技推广系统的利益。这时,党组织就可以从全局利益出发,发挥协调和引导的作用。合作社党组织上联党委政府,下联会员群众,外联销售市场,改变以往农户分散经营、单打独斗、自我摸索的固有模式,产业党组织依托专业合作社这个平台,带领群众共同闯市场、抓生产,有利于改进党组织服务群众的方式,提高服务水平,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2.3 有利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无论四川省乐山市的“支部+协会”的模式,还是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的“党支部+合作社”模式,都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与合作社的经济优势结合在一起,基层党组织始终站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沿,充分发挥和调动了农民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由自产自销走上产业经营轨道,引领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农业的稳定发展和农民的持续增收,达到了“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村经济,富一方百姓”的目的,开辟了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路。
3 在专业合作社建立党组织关键在“加”
如何在专业合作社建立党组织,射阳在探索中采取的方式是推动基层党建工作的“三个转变”:一是转变基层党组织工作重点和职能,即紧紧围绕经济工作和致富目标来开展工作;二是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发展目标,将“能人”因素作为入党和选拔党支部书记的标准,为党员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奠定人才基础;三是转变党组织设置方式,根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明显加快、农村党员从业的多样性和流动性明显增强的新情况,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等方式,形成了属地领导、行业指导、横向联合、纵向链接的党组织设置新格局。通过这种模式,把党组织的政治领导、政策引导、发动群众等优势,同合作社在技术、信息、市场、资金上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党建与富民相融共进。四川省乐山市“支部+协会”的模式,就是党组织领办、创办协会,依托协会带动和服务农户,通常情况是由一个村支部创办一个协会,并且按照规定程序实行党支部班子成员与协会负责人“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对于一些规模大、地域广的行业,则由乡镇党委牵头,跨村建立协会,形成专业乡镇、专业村的格局,以扩大优势产业。
从射阳和乐山的探索我们可以看出,党支部加合作社模式的建立,关键是如何“加”。因为这个“加”反映的是党巩固执政基础、实现执政使命的一种积极进取的主动精神,不是党组织的简单进入、加入,而是党组织要“加强”工作。因此,不能把“加”仅仅当成解决党组织在农村的覆盖问题,也不能理解为党组织在合作社里简单地挂个牌,贴个党组织的标签。党组织进入合作社,关键是要加强党的工作,发挥党组织的功能,党组织要善于运用自己的“社会资本”,整合各种利益关系,更好地服务群众和社会。具体的做法,笔者以为有以下几个步骤:
新型蓄热式烧嘴结构优化设计 篇12
1) 蓄热式燃烧技术简介
蓄热式烧嘴加热系统烧嘴成对设置, 一个蓄热式燃烧单元由一对烧嘴本体、一对装有蓄热体的蓄热室及一套配有控制系统的换向阀所组成。成对的两个烧嘴分别担任燃烧和预热以及排烟和蓄热的任务, 交替工作。
2) 蓄热式燃烧技术的研究方向和适用领域
高温低氧炉的首先必须是高效的蓄热炉, 能实现极限热回收和燃烧空气的高温预热。因此, 提高燃烧温度扩大了稳定燃烧的边界, 加速了燃料的蒸发、裂解、自燃的过程。
在过去几十年中, 国际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1) 提高工业炉和电锅炉的热效率;
(2) 降低NOx和CO、CO2污染排放;
(3) 减小工业设备规格尺寸。
3) 蓄热式燃烧器
目前, 国内外对蓄热式的燃烧技术的研究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蓄热式燃烧器的传热过程及热工特性、应力特性、燃烧室内的气流混合特性、炉内温度分布特性、NOx氮氧化合物生成特性、CO碳氧化合物的排放特性及其控制、非定常的燃烧器工质温度的特性对炉内非定常燃烧过程影响等方面。
从数值模拟方法角度分析, 则涵盖稳态和非稳态、冷态流场和燃烧过程数值模拟等。总体上来说, 还缺乏严格的数值模拟和实验室实验测量结果详细对比, 相关的部分研究还欠系统和深入分析, 需要进一步研究。
4) 本文研究内容
研究重点针对一种目前生产中常用的高炉煤气双预热蓄热式燃烧器进行了实验研究, 通过借助商业CFD软件完成了对该蓄热式燃烧器产品的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 以确定燃烧器组织燃烧的两大关键结构尺寸: (1) 空气和煤气喷口距离; (2) 空气和煤气喷口角度。对烧嘴的燃烧性能———重点是炉内温度的均匀性和燃烧烟气中CO、O2和NOX的含量的影响关系, 为高性能烧嘴产品设计提供参考。
1 蓄热式燃烧器结构优化和实验研究
1.1 燃烧器主要结构和影响因素
工业炉窑上使用的蓄热式高温燃烧器的结构特征及其工作原理和换向式蓄热室类似, 都是成对出现的, 每一对烧嘴可视为这一新型燃烧器系统的一个完整单元。这一单元包括两只耐高温材料的喷嘴, 两个耐火材料制成的蓄热体, 一个换向阀组 (一个换向阀也可以带若干组烧嘴) 和一套操纵快速换向阀的自控单元。
烧嘴可能会影响燃烧性能的关键的结构主要是由空气喷口和煤气喷口间距以及喷口角度大小等。
1.2 烧嘴的结构优化工作内容
本文研究重点针对一种工业炉生产中常用的高炉煤气双预热蓄热式燃烧器进行了实验研究,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 借助商业CFD的软件完成了该蓄热式燃烧器的产品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 以确定燃烧器组织的燃烧的两大关键的结构尺寸: (1) 空气和煤气喷口距离; (2) 空气和煤气喷口角度, 对其燃烧性能———重点是炉内温度均匀性以及燃烧烟气中CO、O2和NOX的含量的影响关系。
2) 现场试验针对烧嘴组织燃烧的两个关键尺寸:空气喷口和煤气喷口距离D (工业炉中两烧嘴间距离) 图2、图3, 烧嘴的喷口角度来进行优化图4, 并依据现实客户实际使用的结果进行论证。
通过验算和实验结果得到一下结果:
1) 烧嘴喷口的距离和喷射的角度的关系
烧嘴喷口的距离和角度的关系, 对炉内的整体温度的水平和温差的大小结果的影响, 燃烧的高温区主要集中在炉膛的位置.温度梯度问题, 温度分布情况, 炉膛中心区域内温度差范围, 综合分析烧嘴结构在烧嘴喷口间距和喷口角度范围内, 燃烧效果最优, 性能最稳定。
2) 烧嘴喷口的间距和喷射的角度的大小产生的燃烧结果关系
确定烧嘴喷口距离和喷射角度在什么样的组合状态或者选择范围内, 燃烧效果最优性能最稳定, 通过冷态和热态的模拟计算以及现场的试验, 验证烧嘴喷口的距离范围调整和角度的范围改变对炉内整体温度水平和温差大小结果的影响。
3) 喷口的距离和喷射的角参数验证计算结果
验证喷口间距15D、18D和20D, 以及每组间距的喷口入射角分别为3°、5°、7°和9°时烧嘴的性能。
2 总结和后续工作建议
2.1 全文总结
本文研究工作主要围绕这种典型的蓄热式烧嘴结构型式展开。双通道式的蓄热式的烧嘴关键的结构主要有空气的喷口和煤气的喷口的间距和喷口的角度等。本次数值的模拟计算的范围根据烧嘴的初步设计值分别确定在, 空气和煤气喷口距离为15D~20D (D为空气喷口与煤气喷口宽度的平均值) , 喷口角度为3°~9°。在该范围内, 一共对12种不同组合状态下的燃烧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
采用FLUENT计算软件, 对高炉煤气双预热蓄热式燃烧器燃烧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 湍流流动采用k-ε模型, 燃烧采用涡耗散 (Eddy Dissipation Model) 模型[12], 耦合蒙特卡洛辐射传热模型, NOX生成采用Zeldovich模型, 可燃组分选用两步的包含CO可逆反应和水汽化学反应机理。计算结果与实验测试值对比表明, 模拟计算结果准确, 炉内温度场和浓度场分布规律与实测结果一致, 温度预测最大绝对误在50℃以内, 相对误差在3%以内, 炉尾烟气组分含量CO、O2和CO2与实测值一致, NOX排放水平较实测值偏低。
对烧嘴结构在12种不同组合状态下的燃烧的过程的冷态和热态模拟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得到如下结论: (1) 烧嘴的喷口的距离在15D~20D间的调整和的角度在3°到9°间改变的对炉内的整体温度水平和温差大小结果影响不大, 燃烧高温区的主要集中在炉膛的中部, 且温度的梯度较小, 温度的分布的很均匀, 炉膛的中心区域内的温度差在100℃以内。
(2) 烧嘴的喷口小间距时 (15D) 喷口角度不易过大, 9°时出现的燃烧不完全现象, 炉子出口CO排放达2000ppm。当烧嘴的喷口间距过大时 (20D) , 喷口的角度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 3°和9°时同样出现的燃烧不完全现象。综合的分析可确定烧嘴结构在18D、5°燃烧效果最优, 性能最稳定。
2.2 后续工作建议
蓄热式燃烧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周期性波动的非稳态燃烧过程, 本文的研究工作仅考虑了一个换向周期中燃烧相对稳定的时刻的情况, 并以稳态燃烧进行了简化处理。
本文的研究工作是开展更深入研究的第一步, 为了全方面了解蓄热式燃烧的过程特点, 尤其是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需要进一步考虑非稳态过程。
下步工作计划开展蓄热式燃烧非稳态过程下的数值模拟工作。因此建议在对蓄热式燃烧器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中应将蓄热室内的传热过程和炉内的燃烧过程结合在一起进行。
参考文献
[1]周怀春, 盛.锋, 姚洪等, 高温空气燃烧技术21世纪关键技术之一[J].工业炉, 1998 (1) :19-29
[2]黄文革, 梅鸣华, 李治.高温空气燃烧技术在推广应用中的再认识[J].工业炉, 2008, 11, 30 (6) :8-13.
[3]窦松筠.连续稳定火焰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装置的研究[J].铝加工, 2004, 155 (2) :31-35.
[4]张欣茹, 姜泽毅, 张欣欣, 等.新型档位蓄热器的开发与研究[J].工业加热, 2005, 34 (5) :26-29.
[5]张建军, 邹得球, 肖睿, 等.自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的开发[J].工业炉, 2009, 7, 31 (4) :1-4.
[6]冯自平, 张建军.连续式蓄热燃烧专用四通阀[J].中国专利局, Editor.2009:中国.p.1-5.
[7]Yang Weihong, Numerical study of fuel temperature influence on single gas jet combustion in highly preheated and oxygen deficient air[J].Energy, 2005, 1, 2005 (30) :385-399.
【新型组织结构】推荐阅读:
信息化新型组织结构06-17
创新型组织文化10-15
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05-16
新型艺术教育组织模式05-18
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10-12
创新型组织的特征研究10-28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县级党组织事迹材料09-21
新型钢结构06-29
新型建筑结构形式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