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精选12篇)
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篇1
一、目前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合作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中, 我国大致将其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第一个部分就是从我国建国之后开始, 土地改革到1956年之间的互助合作时期。这个时候是将那些得到了土地的农民组织起来建立生产合作社, 这样就能够有效的避免小农经济所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而第二部分就是进行了集体化的人民公社, 这个时期农业经济发展非常集中, 正是因为如此, 农民的利益有所忽视, 违背了自愿、平等、民主的原则, 最后以失败告终。而第三个部分就是农村家庭承包的经营实施直到现在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时期。如今我国现阶段所施行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已在很多地区实现了规模大, 管理水平高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结构。但是存在问题也很多, 具体分析如下:
1. 许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行为不够规范
农业合作经济中农民是依据自愿原则进行组织合作的, 因此他们会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协会, 这是国家认可的重要组织, 并且要遵循很多原则, 分别为自愿公开原则;互助合作原则以及自主和不负债原则、教育培养、信息原则等。这些原则在我国一部分农村地区被执行的不够彻底, 因此会导致很多不规范的现象出现。一部分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无法确定目标, 进行商业化生产的程度太高, 过于追求盈利忽视长远利益, 管理流于形式, 无法得到真正落实等等这些都是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突出问题, 并对于农民的合作经济发展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2. 多数农民受传统意识影响严重
我国农业生产一直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 那么小农经济的思想根深蒂固, 加之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都相对落后, 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不高, 素质低, 对于利益的追求明显又过度, 因此, 根本无法用发展眼光来看待问题, 过于追求自身利益, 没有从集体的角度出发, 对自身有利的事情就做, 对集体和他人有利而对自己利益不大的事情就表现的冷漠, 总是盘算自己的小道道, 对于合作经济组织所给予任务不认真完成。这样的意识严重的阻碍了组织内部的统一发展。除此之外, 一部分人还会收到传统大锅饭思想的影响, 认为现在的合作经济组织就是人们公社化, 从而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阻碍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3. 政府支持不够
虽然我国政府在“三农”问题上非常重视, 但是一些偏远地区, 依旧存在地方政府管理不严格, 工作人员不重视本职工作的现象, 很多经济组织发展政策虽然制定了, 但是无法切实落实下去, 尤其是缺少相关法律的支持, 如果没有法律的支持, 那么就便无法保障农业合作经济的顺利开展, 其法律地位更加无法保障。这样必然会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的增产增收。
二、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议
根据上文对现阶段存在于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中的问题进行的分析, 针对其组织发展具体提出如下建议:
1. 加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作规范
我国还有一部分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运行过程中不够规范, 常常和村委会、党支部混为一体, 经常出现领导在三者之间相互兼职的状况。这就使得本来应该是为农民服务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很大程度上与政府组织和社会组织相互混淆, 职能不清。所以, 在以后的实践中, 应该明确管理责任, 增强运营规范。要使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活动围绕服务于农民、服务于农业生产而展开, 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中的机械化和规模化。
2.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农业经济的发展向来与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因此持续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是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各个政府必须要将组织领导、宣传工作以及各项指导工作落实到位。尽快完成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相关法律的制定和实行, 使得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法可依。
3.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我国政府必须要大力支持农业发展与建设, 除了给予大量的经济支援之外, 还需要在农村大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与教育工作, 由于我国农村的教育事业普遍发展缓慢, 农民的文化素质低, 对于各项农业经济政策的认识就十分浅薄, 不深刻, 无法彻底的从小农思想意识中解脱出来。另外, 强化宣传力度也非常重要, 只有不断的宣传, 将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深入人心, 才能够激发农民的热情, 促进其主动行为从而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结束语:
农业是我国立国之本, 农业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部门, 因此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 推动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是现阶级各级地方政府和工作人员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王延华, 王延凤.关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04) .
[2]郭怀亮, 魏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障碍分析[J].南方农业学报, 2011 (01) .
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篇2
经营体系
2013年2月22日
近年来,我县把培育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创新农业经营机制的重要抓手,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种养大户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一、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截止2012年底,全县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49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8家、市级13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年加工产值达到23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19家,入社社员2.25万人,联系带动农户5.45万户、生产基地12.5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收入达到6.84亿元;规模种养大户917户,其中种植业424户,种植面积达到3.6万亩,养殖大户493户,全县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61%。新型经营主体的壮大,带动和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和城乡一体化发展。201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9.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239元。
我县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从技能培训上入手,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立足提升传统农民、引入新型农民的发展思路,以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农民创业培训项目为载体,以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为重点,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近年来,全县培训新型农民超过1.3万人,培育科技示范户2000余户,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100多名。设立了返乡农民工创业投资引导资金,鼓励与支持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户从事农业创业,市级以上农民创业带头人达118人。
二是从土地流转上入手,保障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村土地流转是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前提与基础,我县先后制定了《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施意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实施办法》等相关文件,在21个乡镇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规范了土地流转程序、流转合同文本,健全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促进耕地、茶园、山场等资源要素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集中,目前全县共流转耕地2.5万亩,茶园2万亩、山场10万亩。
三是从优化服务上入手,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我县每年摸排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示范社创建联系帮扶制度,帮助解决在销售渠道、人员培训、内部管理、品牌建设等方面的问题,截止目前全县市级以上示范性合作社达到8家,其中省级4家,全国示范社1家;结
合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建设,完善了农技服务责任制度,为农业科技示范户“一对一”配备农技服务人员;建立银企对接工作机制,积极帮助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解决“贷款难”问题,开展了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抵押贷款试点,2012年全县林权抵押贷款达到6041万元,抵押面积3.74万亩。
四是从政策扶持上入手,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我县从资金投入、项目支持、金融服务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先后出台《农业产业化发展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奖励办法》、《农民专业示范合作社扶持奖励办法》,县财政每年对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的奖补资金超过300万元;同时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涉农项目资金投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地建设;在基础设施、登记税收等环节给予各类新型农业生产主体政策扶持,有效形成了各部门合力推进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发展的整体合力。
二、下步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主要措施
(一)培育“三大主体”,优化农业经营主体结构。一是以提素质、强技能为重点,着力培育新型农民。结合我县实际,围绕“四茶二花一叶”特色产业,强化技能培训、鼓励自主创业、加快土地流转,着力培育一批专业种养大户;鼓励农户以土(林)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或者以林权出资
成立合作农场;积极探索家庭农场认定管理办法,2013年重点在茶叶、养殖、粮油、蔬菜等产业,选择条件较好的专业大户,扶持建立一批家庭农场;二是以建制度,促规范为重点,着力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促进农民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积极开展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县和省级示范合作社创建活动;以产业链、产品、品牌为纽带,选择1-2个主导产业开展示范联合社的建设,力争2013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8家,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达到10家以上;三是以强实力、增带动为重点,着力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挥自身产业和品牌优势,大力引进资金和现代管理技术,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强强联合,借力发展。围绕我县的“三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区、茶叶茶干产业集聚区),以农业企业为龙头、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专业大户和规模基地为基础,选择1-2个产业开展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建设试点。
(二)完善“三大机制”,增强经营主体发展动力。一是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完善县、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开展流转供求信息、合同指导、价格协调、纠纷调解等服务,积极推广委托流转、股份合作流转等方式,重点探索推进整村整组连片流转;完善森林资源交易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林权有序流转,力争全年土地、茶园、山场流转面积1
万亩以上。二是完善服务指导机制。健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市场营销”等服务体系,全面落实农技推广责任制度,支持涉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进行对接,建立长期协作服务关系;积极组织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参加省、市、县各类展会,做好“农超对接”工作,鼓励与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在杭州、上海等大中城市开设农产品专卖店。三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采取订单、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参股农业龙头企业,实现融合发展。加强对“订单”农业的指导,推广应用规范的合同文本,提高合同履约率。
(三)强化“三大保障”,改善经营主体发展环境。一是强化政策保障。制定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实施意见,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在技改投入、产品认证、品牌创建、市场拓展等方面奖补力度;扩大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技推广等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规模基地为重点,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二是强化基础保障。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龙头企业规模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田林网、水利设施、良种良法的集成配套;加大农机具补贴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力度,积极引导农民专
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引进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合理安排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工项目用地,优先保障新型经营主体项目用地需求。三是强化资金保障。大力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探索设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专项贷款、小企业联保贷款等特色信贷产品,简化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办理流程。积极探索扩大对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组织的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降低经营主体生产风险。
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篇3
一、大力发展专业农场,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的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上世纪80年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仅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还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许多农民已经不满足于现实,因为固守在户均1.6公顷的耕地上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而生活并不富裕。一些农民开始选择进城或到国外务工发展及兼业发展等出路;另外还有一部分农户通过流转土地、发展规模化经营提高经济收益。为适应新时期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顺应延边州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州委、州政府提出了“发展专业农场,促进土地流转”的工作思路,在经过大胆探索、试点先行的基础上,2011年州委、州政府出台了《关于发展专业农场促进土地流转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若干意见》。实施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借助专业农场这个载体,让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脱出来从事二、三产业,既得到土地流转的收入,又实现工资性收入的更大价值。
延边州成立的专业农场是城乡自然人或法人,通过承租农民自愿流转的承包地从事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农业生产经济组织。截至2015年末,全州专业农场总数已发展到1137家,经营土地面积达到7.8万公顷,其中流转土地面积占86%,涉及土地流转农户3.5万户,平均每家专业农场经营土地面积69公顷。在发展专业农场,促进土地流转当中,由农民创办的专业农场占绝大部分,占比为91.1%;城市个人创办的占6.9%;工商企业创办的占2%。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我们积极发展家庭农场,全州已认定、注册家庭农场1360家,经营土地面积2万公顷。同时,延边州坚持多元并存的发展原则,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主体。据统计,全州各类规模经营主体已发展1万余家,全州专业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经营土地面积已达到23万公顷,占全州耕地面积的60.2%。
二、制定扶持政策,促进规模经营主体发展
(一)出台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为了利用有限的资金,在多种规模经营发展中起到示范带动和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延边州陆续出台了六项优惠政策扶持规模经营主体发展。一是贷款贴息政策。州、县财政对专业农场贷款各贴息30%。二是享受国家惠农政策。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专业农场,可享受各项国家农业财政补贴政策(含钢骨架储粮仓补贴),不受身份和户籍的限制。三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原本一次性1台套农机具购置补贴标准基础上,专业农场可以一次性享受5台套农机具购置补贴。四是提高政策性保险保额。在原农作物政策性保险基础上,专业农场每公顷水田提高保额3000元,旱田提高保额2000元。对所增保费部分,州、县两级财政各补贴三分之一。五是支农政策资金倾斜。捆绑使用政策性支农资金,采取以奖代补、项目扶持等形式,重点向专业农场倾斜。六是税收优惠政策。专业农场享受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免税收政策。
(二)规范土地流转,保障农民权益。为鼓励和引导农民规范流转土地,切实保障农民权益,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建立保障鼓励机制。一是固化农民利益政策。进城落户的农民继续享有原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权。宅基地变为耕地的,其土地使用权不变,已签订承包合同的由政府给予复垦补贴。二是出台农民进城定居配套政策。农民进城定居者,要求落户的给予办理落户手续;没有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按照相关规定自愿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可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者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子女就学享受市民待遇;符合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条件的,可享受相关政策;符合城市低保条件的可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三)纳入立法程序,提供法律支撑。为依法保障专业农场健康发展,延边州人大常委会把制定《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促进专业农场发展条例》纳入立法计划,并于2013年延边州人大常委会颁布了该《条例》。对专业农场设立申报、土地流转、农民利益保障、扶持专业农场发展政策、进城农民优惠待遇等方面进行了规定。《条例》的实施为专业农场的发展及农民利益的保护提供了更加充分的法律保障。
三、创新农村金融改革,破解融资难题
针对农业生产贷款由过去一家一户小额贷款为主体,向专业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额贷款为主体的转变,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抵押物不足、融资难、贷款贵的实际,延边州近几年先后创新了土地他项权证抵押贷款、“县(市)农业局+银行+担保公司”联合推荐担保贷款、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政银保”贷款等主要针对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大额金融贷款产品。2014年,延边州又针对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的土地大多数是流转一般农户的土地,农户把土地流转给规模经营户不会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也交出去,規模经营户有二手土地经营权但是没有政府或有关部门颁发的经营权证明的实际情况,按照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的精神,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有《农村土地流转合同》就可到县(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持有《农村土地经营权证》,贷款户就可以到金融部门申请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2015年省政府《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方案》下发后,我们按照省政府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受理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贷款行由农业银行扩大到了的邮储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多家银行,全州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额达到了3.6亿元。2016年延边州积极推进农地贷工作,截止到3月末,全州共计发放“农地贷”资金2.2亿元。
通过不断创新农村金融贷款形式,积极推进和简化规范贷款程序,有效解决了延边州规模经营主体发展中存在的融资瓶颈问题。几年来,由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参与为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加贷款10亿余元,为全州各类规模的经营主体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四、经营主体规范发展,实现多赢局面
在加快发展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促进土地规范流转过程中,延边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一是降低了生产成本。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实现规模经营,平整土地、打掉地块之间的隔界、扩大地块面积,使土地利用率增加了5%。实行规模化经营,使粮食产量增加15%左右,平均每公顷耕地多增收1000~3000元。二是农业农场成为推广农业新技术的主力军。测土配方施肥、高光效栽培、新品种应用等科学技术成果被专业农场广泛采纳应用,落实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比倒达到90%以上。三是实现了农场和农户的双增收。2015年,全州2497家专业农场中98%实现了盈利,共实现净利润5亿元,平均每个专业农场盈利20万元。同时,土地流转农户的收入也得到了较大提高,不仅得到了土地流转租金,还获得了更大的劳动力价值。全州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收入比在家经营土地劳动力增收2倍多。龙井市东盛涌镇龙山村农民张雁春将自家半公顷耕地流转给专业农场并在农场打工,僅劳务收入一年就达10万元。四是加速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进程。发展规模经营主体,促进土地流转,初步破解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单一的难题,土地流转后使部分“亦工亦农”的兼业化农民,摆脱了土地束缚,安心发展二、三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同时,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使部分农民实现了就地转移,由“为自己打工”,变为“为别人打工”,变农民为工人。几年来,延边州共转移农村劳动力5万余人。2013年,全州城镇化率达到70.6%,比2008年增加4.4个百分点,居全省首位。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篇4
1 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需要进一步稳定完善
中国农村改革的核心任务就是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这项改革把农户确立为农业经营的主体, 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和经营自主权, 极大地调动了几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由农业的特性所决定, 家庭经营始终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和主体, 这已为中外农业发展的实践所证明。从实践上看, 家庭经营加上社会化服务, 能够容纳不同水平的农业生产力, 既适应传统农业, 也适应现代农业, 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不存在生产力水平提高以后就要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问题。
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形势下, 家庭承包经营也面临新的挑战。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数据计算, 平均每个农业生产经营户只能经营0.606hm2耕地, 每个农业从业人员只能经营0.346hm2耕地, 这样, 如果扣除物质成本后每667m2耕地一年的净收益按500元计算, 一个农业从业人员一年的纯收入也就2 500元, 还不如在外打一个月工的收入。显然, 这样小规模的经营农户无法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的, 也无法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和使农民从事的农业经营成为体面和受人尊敬的职业。家庭经营不等同于小规模经营。中国农业生产要再上新台阶, 必须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适度扩大经营规模,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在保持和提高土地产出率的基础上提高农业的超越于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劳动生产率,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2 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中国农村地域辽阔, 自然条件千差万别, 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必然呈现出多元化、混合型的发展格局, 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及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等都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但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或是从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或是与家庭经营的农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农村现有2亿多小农户, 同时, 还有近2.7亿农村劳动力已转移到非农领域, 从事非农产业。他们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不是土地。这就有条件在依法、自愿和有偿的前提下, 一部分种田能手将那些离土离农的农村人口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过来, 扩大经营规模, 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打造家庭经营的升级版。当前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 从事专业化、集约化农业生产的家庭农场正在兴起, 现在全国已发展到87万家, 平均规模达到13.333hm2。可以预见, 家庭农场在将来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在土地流转工作的推进下, 一批以土地流转为发展基础的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纷纷成立, 这种探索在土地确权到户的基础上, 将农户的承包土地折股量化, 农民以承包地入股组建合作社, 通过自营或委托经营等方式发展农业规模经营, 经营所得收益按股分配。这种组织形式让合作社自身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企业, 从而使农户成为企业的主人 (所有者) , 既实现了农业的规模经营, 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又避免了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大规模租赁农户承包地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这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一种值得注意的有可能具有导向性和示范性的模式。
近年来, 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 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 自愿联合起来, 遵循民主管理的原则, 成立了多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 全国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到103.88万家, 7 829万农户入社, 带动农户已经达到全国农户的30.1%。农民合作社正在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 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及农业龙头企业一起, 构成了农业生产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经营服务体系, 为家庭经营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 夯实了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 确保了我国的粮食安全。
3 辩证地看待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问题
在中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进程中, 在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 工商资本或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的产前领域 (提供农业投入品) , 产中领域 (提供农业技术服务) 以及产后的流通及加工领域一直受到鼓励和提倡,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公司 (企业) +农户、”“公司 (企业) +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模式就反映了这方面的实践探索。长期以来, 在农业现代化道路与经营模式的选择上, 争论焦点是如何看待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生产过程, 大面积租赁农户的承包地, 直接经营农业的现象。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 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 《决定》为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提供了明确的政策导向。
工商资本直接经营种养业首先要处理好与广大小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发展现代农业不能忽视经营自家承包耕地的普通农户仍占大多数的基本农情, 工商资本要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 不是代替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对农民要形成带动效应, 而不是形成挤出效应。工商资本主要是进入农户家庭和农民合作社干不了或干不好的农业生产环节和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如发展良种种苗繁育、高标准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和开发农村“四荒”资源等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 并注意和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确保以农户家庭为主体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要抑制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负面影响, 防止可能出现的非农化、非粮化倾向, 首先要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 各地对工商企业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农户承包耕地要有明确的上限控制, 要按面积实行分级备案, 建立健全资格审查和项目审核制度。其次要建立动态监管制度, 有关部门要定期对租赁土地企业的农业经营能力、土地用途和风险防范能力等开展监督检查, 查验土地利用、合同履行等情况, 及时查处纠正浪费农地资源、改变农地用途等违法违规行为。第三要加强事后监管, 建立风险保障金制度, 防止损害农民土地权益, 防范承包农户因流入方违约或经营不善而遭受损失。
大规模的市场化、商品化农业的发展需要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 这就涉及到非农建设用地的指标问题, 工商资本及其他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进入农业后的合理诉求应该得到满足。201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在国家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配套辅助设施”, 这方面的政策有待地方政府的落实。关于工商资本直接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大面积租赁农户承包地的经营活动, 要规范经营者的行为, 保护其合法权益。但由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 这种模式不应该成为农地经营模式的主流。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篇5
2013年03月17日04:59大江网-江西日报 我有话说
本报特派记者 邱 玥
当前,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青壮年劳动力紧缺已成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面对新形势,在支持普通农户提高生产集约化程度的同时,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显得尤为迫切。“目前,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如总体实力较弱、规范管理不够、政策落实不够、人才引进机制欠缺等等。”全国人大代表、省农业厅厅长甘良淼建议,要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扶持力度。
构建新型农业合作经营体制 篇6
根据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与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我们应当积极发展农业合作经营方式,构建新型农业合作经营体制。
合作经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经营方式的基本形式
在我国构建农业经营体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农民合作社不仅是经济落后国家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改造的过渡形式,而且是其社会主义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形式。农民合作社的主要特征是:第一,合作社的主体是农民,而不是农业工人;第二,合作社是在合作社所有制基础上实行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统一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第三,合作社的生产经营不是按照国家统一计划进行的,是由市场机制来调节的。
从历史上看,中国是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的国家。因此,在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后不仅应当实行农业合作经营方式,而且应当广泛发展“土地共有、合作经营”为基本特征的农民合作社。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所实行的“土地入股、合作经营”的初级社实际上就是落后国家发展农民合作社的具体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形式。但在“左”的理论指导下,在认识上把初级社仅作为对个体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中介环节与过渡形式;在实践上盲目升级,急于从初级社向高级社过渡、从高级社向人民公社过渡。这样,农业经营体制就从合作经营转变为“政社合一”的高度集中的体制。这不仅违背了社会主义农业合作经营的基本原则,而且脱离了中国基本国情、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要求,在农业经营方式的探索实践中既不能走保守僵化的老路、实行高度集中的农业经营体制,也不能走改弦更张的邪路、实行土地私有化与资本经营方式,而应当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土地共同占有的基础上实行合作经营,以新型农民合作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合作经营的基本形式。
新型合作经营体制是当代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条件
改革开放后,实行农户承包经营调动了农民生产经营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但由于生产经营规模狭小、高度分散化与农户结构趋同等严重缺陷,出现了规模不经济、资本投入不足、技术进步滞缓、农产品市场竞争无序或过度竞争和控制风险能力较差等问题,导致农业比较利益低下、农民增收困难与农产品买难卖难。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连续多年徘徊不前,小农经营方式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目前,中国农业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迫切要求实现从小农经营向社会化的规模经营的历史性变革,实现我国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的第二次飞跃。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出台了许多相关文件,积极推动农业实行合作经营。到目前为止,农业合作经营不仅有一定发展而且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实践证明,只有构建新型农业合作经营体制,才能从小农经营方式向社会化经营方式飞跃,才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农业经营规模化与农业现代化。
构建新型农业合作经营体制,也是保障农民利益的根本要求,只有实行合作社占有和合作社经营,才能既实现大规模的经营方式又保障农民的自身利益。在我国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要保证农民作为土地所有者、农业经营者与劳动者的利益,就必须引导农民走新型合作化道路,把农民的个体占有与个体经营变成合作社占有和合作社经营,构建新型农业合作经营体制。
构建新型农业合作经营体制的着力点
构建新型农业合作经营体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在基本方向与主要内容方面,应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只有生产合作才能体现社会主义性质。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发展农业合作经营必须在土地共同所有的基础上实现农民的联合劳动与合作生产,构建以生产合作为核心的新型农业合作经营体制。而且,中国人多地少,农户家庭经营规模小,市场抗风险能力弱,农民需要根据生产和生活需要在生产及流通的广泛领域全面进行合作经营,建立以生产合作为核心的综合性合作经营体制。
在目标模式与实现形式方面,应适应中国实际国情,广泛发展农民股份合作农场。根据中国实际与发展要求,我们要在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构建以土地股份制为基础、以劳动合作制为核心、以农场制度为载体的新型农业合作经营体制。所谓土地股份制,就是鼓励与支持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实现农民以土地产权为主的资本联合,创新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所谓劳动合作制,就是以农民的合作劳动取代其分散的个体劳动,创造社会主义联合劳动的崭新形式。所谓农场制度,就是在农民产权联合与劳动联合的基础上,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农业企业化经营。从总体上说,我国农业合作经营体制变革的目标模式就是构建股份制、合作制与农场制三位一体的新型农业合作经营体制——农民股份合作农场。这既能够体现土地公有、联合劳动的社会主义性质,又适应社会化、规模化与市场化的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实现途径与对策措施方面,应当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全面实行国家帮助。首先,应深化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构建股份合作的土地产权制度。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精神,应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使农民拥有明晰的股权和收益权。在物质形态上,改变土地分散占有的格局,实行合作社共同占有,构建农民“联合所有—共同占有”的双层土地产权模式。其次,变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将目前行政化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造成为社区性或股份化的农民合作社,建立农民集所有者、经营者与劳动者于一身的“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民合作经营的组织机构。最后,国家应当对农业合作社给予大力帮助与有效支持,在法律、财政、金融、税收与政策方面给予农业合作社大力支持。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浅析 篇7
近年来, 临淄区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已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区”、“全国蔬菜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荣誉称号。截至目前, 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23 家, 其中国家级1 家, 省级以上7 家, 总资产规模突破30 亿元, 固定资产达13 亿元, 销售收入达50 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达435 家, 创建国家级示范社2 家、省级示范社6 家、市级示范社30 家、区级示范社103 家, 成员17891 个, 带动非成员农户29346 户。2014 年3 月, 根据《临淄区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意见》 (临农字[2014]27 号) 要求, 规范了临淄区蔬菜、粮食种植业家庭农场的认定规模及申请程序, 目前临淄区家庭农场发展35 家, 经营土地668.9hm2。
2 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遇到的困难问题
2.1企业融资贷款难, 流动资金不足
大多数农业企业都是中小企业, 固定资产少, 加上担保体系不健全, 获银行贷款难。部分企业受困于银行贷款手续繁琐, 要求较高, 审批时间长。例如像兔巴哥、巧媳妇等农产品加工企业, 由于农产品收购季节性强, 产品市场价格受季节影响较大, 为保证常年加工, 须在短期内收购足量的原材料, 导致资金暂时性缺乏。
2.2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不高, 示范带动效应不强
临淄区现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3 家, 农民专业合作社400余家, 家庭农场几十家, 农产品品牌数量多, 但像“巧媳妇酱油”、“翠竹蔬菜”这样知名度高的农业品牌数量太少, 市场竞争力不强。由于近年来, 农资价格大幅波动, 用工价格上涨, 农业比较效益下降, 农民依靠农业增收的积极性不高, 导致示范带动效应不明显。
2.3农业产业链条联结机制不够健全
大多数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的产业联结松散型多、紧密型少, 尚未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体。尤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由于存在服务层次低、运作不规范等问题, 与市场和企业的联动组织能力较弱, 不能及时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咨询等, 服务、带动作用不明显。
3 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几点建议
3.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兴衰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 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稳步发展。当前, 应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 在政策、资金、税收、信贷等方面加大对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对重点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可给予一定年限税费减免。财政每年可安排部分贴息, 引导金融部门加大贷款扶持力度。
3.2引导农业经营主体
拓市场、创名牌。政府要制定品牌培育计划, 引导农业经营主体树立现代营销观念, 加强技术引进、科技攻关、科技创新,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创造名牌产品。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积极争取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安全卫生认证、环保认证, 从而赢得国内外消费者的信任。
3.3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化水平
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积极培育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组织机构, 发挥其在市场准入、信息咨询、规范经营行为等方面的作用。完善组织管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监督追究机制, 增强中介组织的凝聚力, 提高经营主体组织化程度, 促进各项功能更好地发挥。
3.4鼓励发展家庭农场
临淄区制定了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意见》, 规范了家庭农场的认定规模及申请程序。截至目前, 临淄区家庭农场发展到35 家, 经营土地668.9hm2。
3.5壮大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
以现有的103 家示范社为带动, 引导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规范化创建, 培育发展联合社。立足蔬菜产业发展, 计划成立蔬菜行业协会, 形成参与市场竞争的利益共同体, 提升蔬菜种植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和经营产业化水平。
3.6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以齐城农业高新区为核心, 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 发展现代种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 积极拓市场、创名牌。
3.7大力实施品牌兴农战略
认定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3.3 万hm2, 全区“三品一标”农产品总数达74 件, “临淄西葫芦”、“临淄西红柿”、“边河小米”、“柳店韭菜”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
4 结束语
总之, 临淄区需按照深化农村改革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要求, 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和培育支持力度, 不断完善“龙头带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 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
摘要:临淄区按照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思路, 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提升农业产出效益为主线, 依托优势产业和科技支撑, 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发展区域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抓手, 加大政策倾斜, 深化服务管理, 突出发展大基地、培育大产业、打造大品牌, 进一步提升了全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本文主要对临淄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以及遇到的问题和具体解决措施进行了具体分析。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探讨 篇8
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概况
近年来, 南京市高淳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 初步形成以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全区8个乡镇现有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763家, 覆盖全区134 308人。二是家庭农场数量急剧增长。截至2013年末, 已有285户各类种植 (养殖) 大户到各镇农业服务中心和工商部门登记, 其中粮油类37户、蔬菜园艺类43户、畜牧养殖类53户、水产养殖类125户、种养结合类27户。三是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迅速。截至2013年末, 全区区级以上龙头企业已达61家, 其中国家级企业2家、省级企业6家、市级企业19家、区级企业34家, 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数量居全市第一。全区农业龙头企业总资产规模达到15亿元。四是种养专业户大量涌现。截至2013年末, 种养大户已有1 912户, 其中种植业87户、园艺120户、畜牧545户、水产1 160户。
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科技应用率低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经营方式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化、规模化经营的方向转变, 但受调查的大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只有高中以下学历, 受教育程度低, 文化素质不高, 学习和接受以及运用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较弱[1]。一方面应用新品种、新技术需要投入更多成本, 但当前农产品的比较效益仍然偏低, 对生产要求较高, 经营主体往往持怀疑态度;另一方面农技推广部门没有做好调查分析, 对新型经营主体的需求了解不充分, 导致需要的技术得不到、得到的技术不需要, 造成了供需矛盾。
2.2 科技服务渠道单一
在目前获得技术服务的途径中, 调查对象选择当地农技推广部门的占87.9%;农技推广部门在国家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中的突出地位,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其认可和信赖。科研单位、农资经销商和电视网络等应用率不是很高, 技术来源比较单一。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农业科技服务渠道的不畅通和现有多元化社会化服务发展不均衡。在调研中,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表现出对科技服务需求的渴望以及对农技推广部门提出更高期望, 他们不仅希望得到产中技术和信息服务, 更需要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系列化服务, 以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现代农业发展新阶段的需求。
2.3 农产品品牌建设相对落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 追求优质、安全、名牌农产品已经成为人们消费的新趋势, 打造品牌也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但在调查中发现,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除了少数龙头农业企业有自己的产品品牌外, 大部分经营主体都没有品牌意识, 营销观念落后, 没有长远的规划, 无公害、绿色产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的数量比较少[2]。目前, 高淳区无公害食品认证数69个, 绿色食品认证数25个, 有机食品认证数30个, 农产品的附加值没有挖掘出来。
2.4 融资困难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都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 但在融资集资方面存在着担保困难、申请手续繁杂等问题, 没有有效的抵押和担保, 合作社、家庭农场不能直接贷款, 农业设施、土地使用权也不能直接用于抵押贷款, 只能依靠民间借贷或以个人名义担保的银行贷款,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营主体的发展。
3 进一步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服务的对策
3.1 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成效
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重要途径。要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成效, 农技推广部门首先要做好摸底调研, 调查了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科技需求。其次, 针对不同的经营主体对科技需求的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 制定培训方案, 优化培训内容, 加强营销理论、农产品质量安全、生物农业等现代农业新内容。第三, 创新培训形式, 通过组织现场观摩示范讲解, 加强实用技术应用的培训, 开展同行业交流培训会, 以座谈会形式让经营主体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3.2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推广应用率
一方面要加强产学研衔接, 科研单位、农技推广部门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要紧密联系, 依托其科研力量和技术优势, 加强技术合作, 使农业科技新成果能及时有效进入生产一线,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又能及时反馈得到解决。另一方面要建设科技成果试验示范基地, 进行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 让经营主体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 真正做到“做给农民看, 带着农民干”。
3.3 创新农技推广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寻求科技服务时, 选择上门服务指导的占79%, 选择手机短信服务的占34%, 选择示范观摩的45%, 选择技术培训的占60%, 农技推广部门要根据经营主体需求,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农技推广方式, 真正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里路的问题[3]。一是农技推广单位要经常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进村入户, 深入田间地头, 认真进行调查研究, 掌握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上存在的技术问题、生产难题, 准确把握经营主体生产需求、技术需求。二是农技推广部门要加强创新带动能力。如高淳区螃蟹养殖历经十几年发展, 规模逐渐加大, 但养殖模式单一、产能过剩等问题随着消费结构的转变逐渐凸显, 造成养殖风险增加, 如何引导养殖大户转型发展、如何创新养殖模式并适度推广成为当务之急。三是着力培养科技示范户, 增强其示范带动作用。
3.4 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和引导
相关部门要加强联系和沟通, 整合资源, 合力推进。一方面要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出台扶持政策, 解决农业生产建筑用地, 积极搭建农产品销售平台等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要帮助解决融资难问题, 引导和推动相关银行将符合条件的新型主体列为优先支持对象, 进行信用等级评估, 确定授信额度, 适度简化贷款手续, 优惠贷款利率, 增加贷款投入。
3.5 加强信息服务指导
参加调查的很大一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认为市场信息对他们至关重要, 但缺乏准确的信息分析判断能力, 难以掌控准确的市场信息, 常常造成丰产不丰收。农技推广部门要加强产前的农产品市场信息收集与发布, 对农作物种养规模和产量预测、动植物疫病疫情预报进行统计分析, 为经营主体及时调整生产和经营决策出谋划策, 降低市场风险[4]。
摘要:在对南京市高淳区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服务需求调查的基础上, 针对其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提升职业农民培训成效、提高科技成果推广率、创新科技推广方式、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加强信息服务等进一步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服务的对策, 以期为更好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经营主体,科技服务,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陆陈红, 吴永军.南通市通州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12) :280-281.
[2]张道明, 乔宝建.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建议[J].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13 (10) :51-52.
[3]沈玉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23) :324, 326.
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篇9
中国共产党针对农村制定的相关政策的基石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曾明确的指出, 在保持并逐步完善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 按照相关的法律政策保护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权利;对住宅占地的使用权利;享有集体所有制利益分配的权利, 等等。逐步发展扩大农村集体经营的经济实力, 大力推进专业合作社与股份制的建设, 通过一系列的方式方法开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培养, 努力建成集多种经营模式于一体的专业化、社会化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这明确了农村未来经营制度的发展方向———在逐步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同时, 发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新型农业过渡的重要阶段。农村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也由多年来的传统的个体小规模生产逐渐向社会化大规模生产过渡。由于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落后导致收益不好, 使得农村劳动力出现大规模的转移, 使得现有农村有效劳动力持续减少, 就目前来讲主要面临着两个大问题:第一是谁来种地;第二是谁能种好地。为了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就必须要加速建设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以发展多模式的混合经营模式为主, 逐步提高农民素质, 实现新型现代化农业的持续发展。
2 限制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的因素
我国各地区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在新型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条件的限制如土地、资金、政策、人才等等。这些都是目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2.1 新性农业生产经营的发展
在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的过程中, 国家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给予明确的定义, 这使得大多数省份都是按照自己的情况自行处理界定, 不具有普遍性。国家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各领域的专业大户以及家庭农场的相关认证准则, 这样可以推进经营的规模化集中化进程。
2.2 土地问题制约了新型农业的发展
第一, 由于在农村土地承包不稳定, 这导致了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的资金、技术投入被限制。通过对农村土地承包情况的实地考察不难发现, 农村居民在转租土地所签订的转租合同多为一年期或三年期, 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这使得专业大户以及小规模的家庭农场难以获得较长时间的土地使用权, 限制其对该区域进行投资。第二, 由于农村的居民的法律意识相对单薄, 这导致在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时, 很多的流程都不规范, 容易产生法律纠纷。甚至某些专业大户在与农户进行租赁交易的过程中签订的仍是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的口头协议, 这使得纠纷产生的几率变得更大。第三, 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发展还受到土地分布较为分散的条件限制。由于农村土地的分散导致了即使获得了大规模土地的使用权, 也会由于土地不集中导致新型现代化的农机设备无法进行连续作业, 影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发展。
2.3 现行的农村金融体制也使得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第一, 根据现在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的情况来看, 由于其发展规模一般较大, 而又缺少充足的资金储备, 这就使得在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的过程中, 需要依赖于贷款。这是影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的最主要因素。第二, 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还处在逐渐完善不断发展的阶段, 由于农业保险的覆盖面积有限, 保障水平有限以及政府没有给予大力的支持, 这导致了农业保险发展势头不好, 农户对其没有信心, 不愿意参保, 这使得农业保险在农村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4 由于政府制定的扶植政策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 这使得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发展收受限制
2.4.1 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
政府出台的相关扶植政策, 对于事物的发展主要起到支持与引领的作用, 这对于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目前来看, 各地为了配合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发展均制定出台了相关的扶植政策, 虽然对新型农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一是现行的扶植政策有一定的盲区;二是所制定的扶植政策缺乏变通, 在实际工作中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2.4.2 扶植政策效果不明显
在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的过程中, 需要政府予以一定的政策扶植才能解决在发展初期遇到的种种问题, 但是我国所制定的扶植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 效果并不理想。
2.5 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服务支撑
第一, 我国现有的服务组织发展不全面, 导致现行的服务层次不高。第二, 缺少相应的自然灾害防控制度。
3 对策及建议
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要以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为主要任务, 要加速推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发展, 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在发展的过程中, 以大户、家庭农场以及农村合作社为发展的主体;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由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以及相关的社会服务组织提供相应的发展保障;三是通过研究制定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的相关标准;四是以具有创新性的发展方式提高农村土地的流转效率;与此同时要注意在发展过程中避免风险的出现, 并尽量说服政府给予最大程度的政策支持, 以加快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的进程, 大力发展职业化、专业化的农民。
摘要:随着时代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已经逐步取代传统型农业生产经营的模式, 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推动农业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益增加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就目前我国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发展状况来看, 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主要有政策、土地、金融等相关方面。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业化,政策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J].求是, 2012, (11) :4-6.
[2]崔宁波, 郭翔宇.我国大豆生产技术及应用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探析 篇10
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融资的局限与困境
1.1 市场准入缺乏标准
目前, 国家没有出台统一的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登记标准, 基层工商管理部门对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标准、规模、发展方面认识不一致, 对其注册资本、股本结构、营业场所、经营方式等缺乏统一的注册登记标准。造成注册登记多, 后续市场监管不力, 数量呈现出膨胀式增长态势。
1.2 经营管理不规范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尚处于发展初期, 管理松散, 抗风险能力较弱。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大都是家庭式管理, 内控机制不健全, 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和现代化管理体制。
1.3 生产经营规模偏小
调查显示, 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虽然注册数量众多, 但是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群体, 农业大中型企业, 特别是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偏少。根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经营面积的有限性会制约资金、技术的扩大投入, 进而影响规模经营水平的提高, 抑制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用资本市场组织生产经营的能力, 导致其难以形成规模经营效益最大化, 也影响了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积极性。
1.4 缺少有效的抵押担保资产
担保难、抵押和质押物品缺乏仍是当前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乃至农村地区经济实体融资的最大障碍。
2 政策建议
2.1 各级政府要规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理和市场准入机制
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重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范经营管理, 从规范章程和制度、股金设置、工商登记、组织和内部管理机构、成员管理、民主决策、财务管理、生产经营、盈余分配等方面规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运行机制, 明晰产权, 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如出台家庭农场、农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设立、注销等相关制度规定, 明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法律地位、认定标准、注册登记等, 推动其成为独立的、稳定的承贷主体。
2.2 人民银行要引导金融资源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配置
各级人民银行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 合理调节金融机构的流动性, 增强金融机构的资金调拨、分配能力, 引导和支持涉农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投入。一是继续实施支农再贷款优惠政策, 根据全国各农业生产区域、经济区域的农业生产规律和资金需求, 合理分配支农再贷款在各区域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均衡, 加大对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的供应力度, 为农村信用社有效贯彻落实国家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政策提供条件。二是继续实施有差别的准备金率动态调整政策, 把农业银行“三农事业部”改革、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的监督考核作为实施有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重要内容和依据, 对达到考核标准的金融机构实施“定向降准”, 释放金融机构的流动性, 增强其支农资金实力。
2.3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力度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研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特点和融资需求特征, 在经营理念、支持对象、营销手段、个性化需求等方面进行差异化服务创新, 重点开展在生产、科研、加工、储存、运输、营销市场等农业融资链上金融产品的创新, 满足不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信贷额度、期限、担保方式及用途方面的需求。今年国务院出台了《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意见》, 人民银行根据国务院的工作部署制定了试点工作方案, 指导各地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和农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各银行金融机构要推出专门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产品, 配置足够的信贷资源, 创新性地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
2.4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有效扩大有效抵 (质) 押品范围
各金融机构应在《担保法》、《物权法》等法律规定允许的前提下, 按照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原则, 探索担保方式创新, 突破传统担保方式限制, 扩大贷款抵押物范围。一是扩大不动产抵押品范围。需要结合各地实际, 根据农村地区拥有的可支配特权现状, 只要农村土地属于产权清晰、用途合规、有效足额、可办理登记的情况, 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流转权、耕地经营权、林权、水域滩涂使用权等均可作为抵押品, 充分发掘农村不动产资源的抵押担保作用。二是扩大动产抵押品范围。针对农村地区的农产品加工、种植、养殖等生产特点, 创新性把农机具、生产设备、仓储、活体畜禽、农产品等列入抵押范围, 推行仓储抵押贷款、仓单+联保协会+信贷、农机具抵押贷款、活体畜禽抵押贷款等信贷产品, 同时要规范农机、农具的生产设备交易市场, 提高金融机构处置动产抵押品的能力。三是扩大质押品范围。创新性地把应收账款、股权、农业订单、产品提货单、仓单、结算单、商标专用权、特种行业经营许可证、农业科技产品专利权等权利和物权凭证列入质押品范围, 多角度、多渠道地缓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抵押、质押难矛盾。
2.5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和贷款期限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本着“市场+政策+优惠”的原则, 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合理确定利率水平, 原则上应低于本机构同类同档次贷款利率水平, 在贷款利率之外不得附加收费, 不得搭售理财产品或其他变相提高融资的条件, 切实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成本。在贷款期限设置方面, 要根据各地农业生产周期规律, 针对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合理地设置贷款期限, 必要时要适当延长贷款期限。
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篇11
成立于2007年的德惠市松柏周家村隽星合作社通过产业创新,发展成为集东北民猪良种繁殖、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被誉为十大“种养加”龙头企业(大户)。种、养、加工、销售一体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仅提高了合作社的生存能力,也推动了合作社竞争力的迅速提升。
2008年以来,随着双阳区采摘游、乡村游日趋火爆,双阳区金宝农业专业合作社也萌发了“三产”融合发展的想法,在大院内建起了遮阳棚,用红砖支起了几口大锅,对外开展采摘游、乡村游。2009年,合作社又开始自酿葡萄酒。看农家景、干农家活、吃农家饭、品自酿酒……近两年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合作社的综合效益也越来越好。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指的就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得农村一二三产业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丘陵山区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探索 篇12
1 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探索及效益分析
宣汉县始终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到哪里, 农机化发展就推进到哪里, 新型经营主体就培育到哪里, 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就跟进到哪里”。特别是近年来, 宣汉县重点攻关机插秧薄弱环节农机化技术, 成功探索出机插秧轻简化浆泥育秧技术, 突破了技术瓶颈, 创新探索体制机制, 初步完善了盆周山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在全县涌现出了一大批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及专业化服务组织。
1) 主要模式。宣汉县以机插秧推广为突破口, 大力培育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 加强与种植大户、种植合作社的横向融合、互惠互利, 全力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全县主要推行4 种模式。一是“公司+专合社”流转经营型。通过流转土地, 采取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 实现粮食适度规模经营。2013 年, 大学生桂刚毕业后回明月乡创办了大渔村水稻种植合作社、桂刚家庭农场及丰收农机合作社, 与其父亲的桂花米业公司联营, 建成了达州市第一个集生产、烘干、加工、销售于一体, 具有完整产业链条的家庭农场。2013 年流转经营土地33.33 hm2, 2014 年发展到46.47 hm2, 2015 年已在明月乡黄马村、万古村、平等村、大渔池村流转上千亩土地种植优质稻, 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樊哙镇敬启才回乡创办了进财家庭农场, 流转38.67 hm2荒地种植玉米, 自主改土, 自购机具, 基本实现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二是“大户+农户”托管服务型。农机大户与农户签订作业订单, 为农户重点提供育插秧作业服务, 并延伸服务到机耕、机防、机收等环节, 其中机耕2 250 元/hm2, 育插秧2 250 元/hm2, 机收2 250 元/hm2。 2014年, 胡家镇鸭池村袁军托管机插秧超过13.33 hm2、2015 年扩大到20 hm2, 石梁村李磊托管机插秧13.33 hm2。全县涌现出一批从事农机专业化服务的队伍, 大户能赚钱, 农民也划算, 实现了大户与农户双受益。三是“能人+农户”互助作业型。主要是发动当地有威望、能力强的能人带领农户投工投劳, 互助开展育插秧作业, 能人适当收取一定的管理费。清溪镇茶店村、君塘镇洋烈村等均推行此种模式推广机插秧。四是试点股权量化改革。在七里乡新芽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区, 发动社员土地作价、出资入股、技术入股、带机入股以及使用财政支农资金购买农机具, 扶持建设新芽农机合作社, 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 目前入社社员114 户, 托管土地33.33 hm2, 建立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核心示范区。
2) 效益分析。上述4 种模式中, 流转经营型, 如明月乡桂刚家庭农场, 2014 年流转经营46.67 hm2种植优质稻, 主要生产、加工中高端大米, 已成功申报“绿色食品”认证, 生产的优质大米市场价达8~10元/kg, 每公顷净收入在3万元左右。农户除每年有10 500 元/hm2的土地流转租金, 还可到该农场或就近务工, 比农民自己耕种, 大大增加了收入。托管服务型, 如胡家镇鸭池村袁军家庭农场, 2015 年除自己经营了7.33 hm2, 还就近为农户托管经营了13.33 hm2, 仅育插秧托管作业服务收入为1.5万元左右, 加上机耕、机防、机收作业服务, 以及落实省、市、县相关补贴, 单季收入在5 万元以上。农民可全托管或单个环节托管, 由于劳动力成本攀升, 机耕、育插、机收等单个环节就可节约用工成本2 250~3 000元/hm2, 按全程托管计算, 可节约用工成本7 500 元/hm2左右, 托管后农民只需加强后期田间管理, 轻松实现高效种田。三是互助作业型, 主要在育插秧薄弱环节推行此模式, 仅育插秧环节可节约用工成本2 250~3 000元/hm2。四是股权量化型, 既能实现轻松种田, 又能让社员年年享受财政资金投入购买农机具量化的股权分红, 目前还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
2 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 新型主体刚起步, 服务力弱。粮食规模经营离不开农机化。调查中发现, 无论是从事托管服务, 还是流转经营, 经营主体均需配齐耕、育、插、防、收等环节先进适用的大中型农机具, 以及配套建设机库棚, 以及烘干、仓储等场地和设施设备, 投资均超过100万元。如4行步进式插秧机单价2万元左右, 6 行乘座式插秧机单价高达10 万元, 除去农机购置补贴外, 购机户投资仍很大, 而插秧机单个作业季仅有20 d左右。农机具利用周期短, 回报周期长, 降低了购买大中型高效农机具的积极性。目前, 宣汉县通过整合项目, 抓点示范, 虽培育了胡家袁军家庭农场、双河万家粮食生产专合社、明月桂刚家庭农场、七里新芽农机专合社等示范社, 但规模经营服务33.33 hm2以上的还是屈指可数。
3) 现有土地经营制度不适应。受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 全县田地普遍较分散, 加之现行单家独户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 人均水田不足666.67 m2, 且分布在不同的田垄, 部分大田也被人为细化, 除高标准农田区域及平坝浅丘区外, 大部分田块机器下田作业十分困难, 土地细碎化不利于大中型机械作业。生产过程中, 农民大多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种植习惯选择品种和生产时间。现有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以及田间机械化作业条件, 很难适应高效的机械化作业, 成为制约农机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也是推进粮食适度规模化的最大障碍。
3) 农业经营抗御风险能力弱。目前, 农业“靠天吃饭”的现状还未真正改变。种粮大户及生产经营组织还存在着各种顾虑与担忧, 特别是规模经营后, 担心受天灾、虫灾等自然灾害影响后颗粒无收、血本无归。托管服务风险相对较小, 但在育秧过程中同样担心受异常天气影响。而农业季节性强, 一旦遇到灾害错过季节就会有不可挽回的损失, 经营服务主体不但面临没有收入, 还将陷入纠纷。农业生产抗御自然风险能力弱成为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后经营业主的心理顾虑。
3 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对策和建议
1) 加强技术示范培训, 为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人才支持。要加大宣传力度, 大力宣传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模式, 依托“四新”技术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一是强化院县合作。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校紧密合作, 定期选派一批县乡基层农技人员、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及专业合作组织法人赴农业科研院校培训, 培养一批“本土专家”, 促成最新农业科研成果落地试验, 建立良好的院县联动互动工作机制。二是加强示范培训。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 深入田间为新型经营主体培训耕、育、插、防、收等各环节机手, 召开现场观摩会, 蹲点指导技术, 培养一批会操作、懂技术、善经营的农业实用技术人才。
2) 加大引导扶持力度, 为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提供政策支持。借鉴省内外经验, 宣汉县应将农机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转方式, 调结构”的重要载体, 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为农机化发展的重点, 集中力量推广机插秧等薄弱环节农机化技术。建议每年财政预算机插秧示范推广专项, 分年度、分区域, 根据作业负担量, 通过财政累加补贴、争取金融信贷支持, 帮助经营服务主体配置所需的大中型农业机械;并将育秧软盘、播种器、试验示范、技术培训、作业补贴等列入补助范围;除农业政策性保险外, 政府应与保险机构合作, 探索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经营性保险。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为稳定粮食生产,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必要的保障。同时, 整合相关项目, 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推荐阅读: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1-27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_现状08-17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研究12-10
中办国办印发意见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06-12
新型农业体系09-25
新型农业服务主体07-12
新型农业信息管理09-02
农业持续发展新型战略09-11
新型农业社会化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