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支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024-10-10

建设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支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精选8篇)

建设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支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篇1

建设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支撑农业科技

成果转化

近年来,安徽各地围绕新农村建设,强化自主创新,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促进了一批先进实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创新了基层科技模式,涌现了一批典型和示范。

一是依托星火科技项目实施,探索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农业科技特派员、农村专业合作社等体系建设,创新各类服务体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了适应农村特点、满足农民需要、市场化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在专家大院建设中,按照“市场指导、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原则,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专家为一体,项目为载体,通过完善管理协调机制,强化创新服务功能,搭建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全省2500名科技特派员已成为推动农村科技进步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科技特派员以入股、承包等形式,与农民群众、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签订合同,组建利益共同体,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调动了双方的积极性;以专业大户为主体,以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为依托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产学研合作,促进了主导产业和地方优势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是发挥信息化在农业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通过星火科技12396等科技服务模式,推进农村信息化服务。构建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共享数据库,包括农业生产、农业标准、病虫草害、农产品市场、土壤、气象、水情、乡镇企业管理、农村经济、农村能源、人口与劳动力资源、党员远程教育等数据;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多层次、分布式的省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发现代农业技术、农产品市场、农业电子商务、基层电子政务、农村社会信息化等应用服务系统;在乡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点)、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等设置“星火科技”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终端;开展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开展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农超对接科技示范行动,主办对接会,开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开展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成果的试点示范,针对农产品(农资)生产到加工、运输,进入超市和餐饮企业,通过物联网技术支撑,最终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产业链的信息可追溯。

三是强化农村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服务。广大科技特派员以“实体创业,服务农民”的模式,深入农村,扎根基层,把科技、信息、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直接导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与农业、农村、农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了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实践证明,科技特派员制度已成为全省农村科技推广体系中最有生机和活力的部分,全省在册的2532名科技特派员分布在1300多个乡(镇),共开辟了1850个创业点,涵盖了全省大部分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辐射带动18.7万多农户,56万多农民受益,成为推动农村科技进步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四是建设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95个省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按照“聘一位专家,建一处示范园,办一所培训学校,孵化一批科技产业,振兴一方经济”的总体思路,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以农业科技园区、星火技术密集区和科技扶贫示范基地为载体,推进科技基地与科教单位的紧密结合,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创新,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基地、人才和项目的整合,为成果转化搭建了平台,提供了支撑。专家大院覆盖我省16个市75个县360个乡镇,先后聘请了省内外20多个高校院所的180多位专家在产业基地开展科技研发活动,共投入研发经费近2000多万元,实施科技开发项目260多项,引进和转化科技成果220项,解决产业发展技术难题480多个,组织重点攻关课题175项,取得了160项重大科技成果,建设各类生产基地220个,培训农民15.4万人次,实现经济效益25.2亿元,促进了区域优势及特色产业发展,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五是强化保障,落实措施,创新方法,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提供条件支撑。在建设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建立管理制度,引导地方积极探索,建立服务新模式,同时确保经费投入,落实支撑措施。全省专家大院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形成省级专家大院引导、市级专家大院全面推进的良好局面;同时将专家大院的建设主体和依托主体拓展到农业企业,在首席专家、支持机制等方面都进行了探索改革,使专家大院工作从点到面,逐步扩大影响。农业专家大院创新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升了区域农业科技水平,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民增收,建设了一批优质绿色农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基地,已经发展成为科技培训的基地、技术示范的基地、成果扩散的源地。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不同于“科技下乡”、“科技进村”和单纯的农技推广服务,它是以科技人员为主导,以实施开发项目为纽带,带动农民一起进行创业的长期行为、经济行为和系统运作的市场化行为。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核心是创业,关键在机制创新。选派科技特派员,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调动科技人员自身的积极性,以“自觉自愿、双向选择”方式落实选派措施,认真组织好供需对接,实现科技人员与基层现实需要的最佳结合,不断发展和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

专家大院和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农村工作与科技工作的结合点,得到了科技部门和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管理办法和工作细则,并加大投入,成立了领导组,召开年度工作总结会、培训会、观摩会、专家座谈会,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推行,有效地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推动了科技工作的重心下移,提高了科技服务的手段和质量,优化了农村科技发展格局。

专家大院和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源于实践的创新,源于基层的创造。它适应了“三农”发展的客观要求,为依靠科技解决“三农”问题开辟了新的渠道;同时,也使基层科技工作真正找到了一个抓手,搭建了一个平台,织起了一个网络,掌握了一支队伍,吸纳了一批专家,树立了一批典型,培训了一批农民,走出了一条推动农村科技普及与产业提升共进的科技兴农的新路子。通过省、市、县三级科技部门合作联手,强力推进,不断丰富和拓展实施模式和工作内涵,较好地发挥了职能作用,也扩大了科技部门的社会影响,为服务三农、服务基层促进城乡统筹、推进三化同步提供了坚实基础。

建设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支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篇2

1 搭建农业科技服务平台, 成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针对以前农业新科技推广应用松散的状况, 结合新华分公司实际, 整合技术资源, 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实现了企业和科技、农民和科技的成功对接。农业新技术推广, 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创新农技推广机制, 提高农技推广质量, 发展现代农业;同时结合国家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落实,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进一步优化农业技术服务体系, 将原来的三站一队 (植保站、土壤化验站、气象站和人工影响天气高炮队) 与原来种子分公司的试验站合并, 成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形成集研发、引进、实验、示范、培训、宣传、推广于一体的新技术推广体系。既组织大范围科研活动, 又快速地把科研新成果、新技术转换为生产力, 引导农户进行专业化、标准化地科学生产。

新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服务机构, 以核心示范区为主体, 建立了水田、旱田示范试验区和土壤化验室。先后投资330多万元, 建设示范田18.5hm2, 其中旱田10.0hm2, 水田8.5hm2;建设具有先进检测设备的土壤检测室, 建筑面积443m2, 具备电化教室。配备专职科技人员16名。实现主要作物玉米、大豆、水稻等的科技试验和示范, 担负全公司的测土配方施肥和土壤养分监测任务。由分公司农业副总经理负责领导。做到了财务独立, 专项资金专用。业务上分担农业测土undefined配方施肥、植保、栽培、耕作、新品实验与示范, 以及气象、人工影响天气、农业协会及信息等服务工作。

2008年充分利用现有力量, 明确分工, 分类到人, 抓好典型, 突出主题。实行全新的管理机制, 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强化服务功能, 为促进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发挥很好的作用。确定农业生产的关键技术、集成技术开展攻关研究, 解决主要生产的技术难题, 带动农业良好发展格局。

2 搭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因地制宜地引进新技术、新品种

加快农业新技术示范核心区建设。加大与农业大学及科研单位的合作力度, 研究、引进、转化农业科技成果, 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引进当地适用的新技术、新品种, 经过试验、示范, 推广普及。加强作物新品种引进与选育和新技术推广应用。

2008年, 新华农场共承担各类试验项目43项, 包括品种审定、肥效、药效、耕作栽培等试验。成功引进新品种4个, 筛选新农药5个, 总结并推广增产技术经验和良种良法配套措施。2008年稳步完成国家农业部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 实施测土面积2.86万hm2, 共计采集化验土壤样品1540个, 为农户发放施肥建议卡3420余份, 为农户配肥提供依据。同时进行了寒地水稻移栽田硅肥与磷肥关系等的研究。利用高炮、火箭影响天气技术, 全范围实现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明显提高了农作物生产的抗灾减灾能力。搞好田间调查及灾害测报工作, 为领导指挥和农业生产当好参谋。针对部分地号土传病害严重发生的情况, 提出相应的农艺措施, 有效地指导农户积极防控。

3 搭建农业科技信息平台, 加强科技培训

一是通过办班讲座培训、电视讲座与宣传、印发专业信息等方式, 培训农业科技人员、基层干部和员工, 提高分公司全员的科技意识和技能。二是组织专家、技术人员成立科技培训团, 深入到各作业区进行课堂培训和赶“科技大集”, 并现场解答疑难问题和技术指导, 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三是召开现场示范会, 现场讲解关键技术, 手把手培训, 2008年先后召开现场会6次。四是及时印发农业技术作息表, 2008年共出版发行5期信息报, 发放到单位, 到农户手中。运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培训基层干部、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 宣传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 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

建设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支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篇3

一、以培育创新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努力在培养引进使用科技创新人才上取得新突破

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探索形成支持和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大力弘扬“四尊四创”精神,深入推广尚德电力科技创业和法尔胜集团科技创新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引导和鼓励全社会投身科技创新创业。加大力度组织实施“530”计划,进一步完善“530”计划实施办法,制订面向国内高校科研院所高层次科技人员的科技创业计划。不断扩大资助扶持政策的覆盖面,吸引更多高端人才落户无锡、扎根无锡,力争三年再引进海外留学人员1000人。深入推动“国家60条”和“省政府50条”政策在无锡市的贯彻实施,不断完善科技投融资环境,大力发展各类种子基金,加快健全和完善风险投资体系。一是全面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通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构建创新平台,完善资助办法等方式,凝聚创新团队,培养领军人物。二是建立科学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完善科技人员的职称评定、成果奖励、分配激励政策,完善技术要素参与股权投资和收益分配政策,进一步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深入实施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战略。继续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立足区域经济,以企业为主体,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跨国公司共建创新载体,团队式引进高层次人才与核心技术。四是大力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围绕引进技术、引进智力,突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联手共建一体化、开放型的创新体系。

二、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构建创新载体和创新平台。努力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按照三创载体建设“五年目标四年完成”的要求,强力推进三创载体建设,确保到“十一五”期末全市三创载体面积累计达到600万平方米以上。加快推进以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太湖国际科技园、太湖科教产业园等为重点的三创载体建设,使之成为创新创业的主阵地。更加突出载体内涵和质量建设,积极探索三创载体协作网络、多元化建设投入模式,不断完善优化投融资体系建设,努力建成一批标准高、配套好、功能全,具有较强吸引力和孵化育成功能的科技载体。切实加快建设“六个一批”创新载体,即择优扶持发展一批重点企业研发机构、一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一批重点科研机构、一批重点科技企业孵化器、一批重点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一批重点科技中介机构。在此基础上,整合各类创新载体和创新资源,采取理事会、股份制、会员制等形式,组建一批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一批行业创新平台、一批区域创新平台,形成若干行业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区域创新集群,努力改善行业技术进步和区域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着力建设国内外一流的科研机构、公共科技创新平台。

三、以节能减排为抓手,立好重大科技专项。努力在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上取得新突破

积极推动科学治水,深入开展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的推广示范。加快推进新一轮高新产业“双倍增计划”。着力培育新兴优势产业,加快建设“无锡硅谷”。进一步发展壮大工业和IC设计产业,推动科技工作与高端服务业更紧密结合。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围绕高效节能技术、重大机电装备,组织实施重大重点科技项目。一是加快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翻两番”行动计划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计划,明显提升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培育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重视发挥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独特的生力军作用,促进产业技术水平的跃升。二是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加快发展,明显提升农业农村科技创新能力。构建由科技源头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农技推广三大体系和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农业创新中心=三大载体组成的新型科技创新体系。三是围绕建议生态市,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明显提升资源环境和健康安全等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四、以集成创新资源。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为取向。努力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

推动无锡市与各院校在项目、人才、成果等领域合作的全面深化。加快引导在锡科研院所围绕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等开展科研活动。一是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调整生产要素比价,降低企业技术创新成本,引导企业健全技术创新机制,促进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创新活动的主体和成果应用的主体。发挥企业在整合全社会技术创新资源中的核心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主动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联合建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等技术创新组织。二是坚持“四位一体”、推进“五个转变”,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坚持环境、人才、平台、项目四位一体,推动科技管理由重项目向重综合管理转变,由重审批向重培育转变,由被动受理向主动设计转变,由重前期立项向重全过程管理转变,由重经费分配向重使用绩效转变。建立健全科技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省市县集成联动,专家咨询与行政决策相结合的科技管理新体制。优化科技经费使用结构,改变财政科技经费支持方式,对企业投入为主的科技项目实行事后补助和贷款贴息。努力提高政府科技管理水平和科技经费使用绩效。

建设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支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篇4

宋洪远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由国家公益性农技推广、企业营利性农技推广和专业合作组织非营利性农技推广构成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初步建立起了由中央—省—县—乡镇四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基本形成了产品认证为重点、体系认证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不能完全适应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建设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首先,公共服务机构服务能力不强,尚不能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依托力量。随着新一轮农技推广机构改革的推进,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虽有所加强,但基层农技推广管理体制依然不顺、队伍素质依然不高、设施条件依然落后、服务能力依然不强:部分地区县乡两级动物疫病防控机构不健全,难以及时发现、报告和有效控制重大动物疫情暴发和传播;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尚未形成,省级以下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和公共质检机构不足,对农业投入品和产地环境缺乏有效检测监管。

其次,合作经济组织不健全,难以发挥基础性作用。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取消和乡镇综合改革的推进,部分地区村集体经济组织有名无实,长期处于瘫痪状态。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虽然发展势头很好,但是农民参与率仍较低,部分合作经济组织自身发展困难,对农户带动能力不足。

第三,龙头企业等营利性机构与农户缺乏长期稳定的利益链接,不能真正发挥骨干性作用。一些龙头企业在与农民签订的购销合同中,不少是“霸王条款”,农民只有义务,没有权利或者权利很弱;有的不履行合同,与农民签订“订单”

时好话说尽,但到了收获时,市场行情不好,就单方面撕毁合同,让农民承担损失。

第四,专业服务公司、农村经纪人等其他社会力量难以发挥有效作用。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农业领域内的专业服务公司实力较弱、服务能力不强,农村经纪人队伍规模小、组织松散、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手段落后,一些农业科研院所科研项目与农业生产需要严重脱节,不注重技术推广。

2.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分工不明、定位不清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部门、合作经济组织和营利性服务组织之间的角色经常串位。原本应由农业技术部门承担的职责却往往推给乡村集体,比如农业科技推广、良种供应、植保、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可由营利性组织或合作经济组织承担的职能,政府农业技术部门却常常插手,比如种植品种选择、农产品经营运输等。在一些财政开支较困难的乡镇,原本属于政府所有的社会化服务组织被承包或转包给个人,而且不加监督管理。

3.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供需矛盾突出

随着农业经营商品化、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农民对农业服务的需求已经逐渐由单纯的生产环节服务向资金、技术、信息、加工、运输、销售、管理等综合性服务扩展,但是现有的服务主体在产前、产中提供的服务较多而产后服务较为薄弱。同时,由于服务收益较低、自身积累能力不足、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差、技术服务手段相对简陋等多种原因,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在公益性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无法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4.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监管力度不够

一些社会化服务组织,在经营过程中违法乱纪,有的故意压价或者恶意提高自己的效益,侵害和剥夺农民的利益;有的坑蒙拐骗,弄虚作假,出售假化肥、假农药、假种子;有些个体组织,长期不办工商登记,一旦发生违约事件难以追

究其责任;一些官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甚至以种种服务的名义,向农民强收各种名目的服务费,而收了费又不提供相应的服务,农民往往有苦难言。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应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在改革方面,对于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主要是进行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活力;对于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主要是降低进入门槛,加强监督管理。在发展方面,对于政府而言,主要是要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一方面,各级财政要逐步加大对公共农业服务的财政投入,让农民能够得到农业科技、信息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服务。另一方面,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从政策扶持、投入保障、法制建设等方面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1.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和村级站点。

加强能力建设。明确各级政府在支持公共农技推广方面的职责,统筹安排各项资金,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建立农技推广经费保障机制。同时,中央应设立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加强乡镇和村级防疫员队伍建设,健全村级防疫网络。逐步建立包括农业环境检测、生产过程监控在内的体系健全、功能完善,具有较强监测能力的农畜产品质量监督监测网络。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工作,形成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为主体,以有机食品及农业投入品认证为补充的认证体系和工作格局。

创新管理体制。按照强化公益性、放活营利性、引导非营利性的原则,加快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要在加强财政支持的基础上,加快改革公益性农业

推广机构,形成对区域性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的公共科技支撑体系和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区域支撑平台。

提高人员素质。制定相关政策,以优厚的待遇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农业公共服务工作;同时加大对现有基层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将技术培训经费列入县级以上各级财政预算。

2.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

积极探索建立以农机股份合作公司、农机合作社等专业服务组织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户为基础,农机中介组织为纽带的农机中介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手段,集示范、推广、服务为一体的新型多元化农机服务机制。

健全农资销售服务体系,鼓励农资流通企业将农资销售与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开展配送、加工、采购、技术及农机具租赁等多样化服务,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建立有效的农资价格调控机制,科学把握农资市场价格干预的时机、力度、形式、方法和手段,保护广大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建立和健全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机制,加强对农资生产、经营、使用行为和农资市场秩序的监督,严厉打击制售假冒劣质农资产品等坑农害农行为,确保农民用上质量优良的各类农业生产资料。

建立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培育多层次、多类型的市场营销主体,构建集约化、系统化、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农产品营销平台。

3.加强服务条件设施建设。

增加条件设施建设方面的经费,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和村级站点的办公场所建设,改善基层公共服务机构的条件和工作手段,购置必要的交通、通讯和信息工具,配备必需的专用仪器设备。

4.加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农村人才的引进和开发利用机制,改善人才的开发利用环境,通过完善激励措施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要面向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的需求,把鼓励企业家阶层成长、培育鼓励企业家创新创业环境和服务平台,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本文为农业部经管司委托课题《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宋洪远,课题组成员:张红奎、方华、吴仲斌。(作者系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建设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支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篇5

——金平县科学技术局(2012年4月6日)

一、金平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南部,哀牢山脉的东南端,东与个旧市、蒙自县、河口县、屏边县隔河相望,南与越南接壤,西与绿春县、北与元阳县相邻。全县国土面积3677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93个村委会1107个村民小组,世居着苗、瑶、傣、哈尼、彝、汉、壮、拉祜、布朗9(莽人)种民族,总人口37.97万人。境内最高海拔3074.3米,最低海拔仅105米,海拔高差达2969.3米。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谷子、豆类、薯类等;主要经济作物有橡胶、香蕉、草果、石斛、八角、花椒、南板蓝根等。多年来,金平县在建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完善技术推广服务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和探索;由单一政府主导型的服务体系逐步发展到以政府服务机构为主体,农业、科教部门、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共同参与的社会多元化服务体系。目前,金平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9类科技服务机构492个,其中有农林水和科学技术局1个、生态研究院1个、农技推广中心1个、乡镇农科站13个、乡镇畜牧兽医站13个、大中小企业318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31个、农村专业合

— 1 — 作组织6 个、农村科技活动室 99个等。

(一)农村科技服务机构

1、农林水和科学技术局。2010年底,政府机构改革后,撤销了科技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畜牧局,合并为农林水和科学技术局,主要负责指导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和服务体系建设;做好新品种实用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培训、推广,以及招商引资、经济技术协作等工作;负责涉农、涉林、涉水及知识产权等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

2、生态研究院。生态研究院是新成立的科技局的下属部门,主要从事生物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以及生物质能源的研究和开发;提供生物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宣传教育及培训;举办生物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可扶续利用方面的国内外学术活动和学术会议。

3、农技推广中心。农技推广中心是农业局下属部门,主要是组织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指导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指导农业教育和农业职业技能开发工作。

4、乡镇科学技术委员会。属于科技局的下属部门。全县有乡镇科技助理员13个,均由乡科协专干兼任。主要负责编制各乡镇科学技术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计划;负责各类科技计划的申报、立项与组织实施;协同有关站所推动农村和企业科技进步。

5、乡镇农科站。农科站是农业局的下设部门,全县有农科站13个,共有农技人员48 人,主要负责开展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积极引进农业新技术项目。抓好良种良法的推广和运用;广泛而有效地开展农业科普宣传工作,积极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咨询服务、现场指导等活动。

6、乡镇畜牧兽医站。畜牧兽医站是畜牧局的下属部门,全县13个乡镇均有畜牧兽医站,有技术人员34人,主要负责开展畜禽品种繁育改良工作,开展畜禽养殖技术培训、咨询,推广优良畜禽品种和饲草饲料等;做好规模养殖场的协调和服务工作。

7、农业专业合作社6个23户。有白马河石斛专业技术合作社、金平得金农副产品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等等。主要制订合作社发展规划,组织实施相关农业项目。

8、专业技术协会31个3825户。有草果协会、石斛协会、香蕉协会、橡胶协会等,协会主要负责农技协会的综合统计、人才培训、信息咨询,组织建设等管理工作;组织开展协会间的合作与交流、科技培训等。

8、科技活动室99个。在第一轮云省边疆解“学科技难”惠民工程中在全县93个村委会各建一个科技活动室,部份自然村也建立了相应的科技活动室。科技活动室的建立,为农村劳动者提供了科技培训、技术咨询、交流学习条件。

(二)农村科技队伍建设情况

1、专业技术员:2011年底,全县有各类科技人员3821人,其中:高职361人,中职1807人,初职1248人,其它在岗未聘381人,其中:本科以上1047人,专科1671人,其他学历1103人;年龄结构:35以上下的1532人、35—45岁1527人、45—55岁749人、50—60岁13人。

2、科技特派员:全县有科技特派员13人,科技辅导员93人,科技特派员、科技辅导员主要责任本辖区内的科技指导和科技培训。

(三)农村科技工作取得的成效

1、领导重视、部门合作共同推进体系建设。一直以来,金平各级政府加强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和指导,一是成立了农村科技服务领导小组,每年定期召开会议,商讨解决在推进基层农村科技服务推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制订建设发展规划,提出加快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具体政策和措施,理顺基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服务功能;三是加强合作,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分工。

2、加大投入,为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我县本级财政每年按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中安排专项资金,而且资金逐年增加,资金主要用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基础设施、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技术培训、技术示范应用等。二是采取政策引导、财政贴息、奖励补助等方式,— 4 — 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入体系。

3、营造良好环境,为体系建设提供社会氛围。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加强自主创新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实施办法(试行)》、《关于贯彻落实“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推动金平新发展的意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专利申请资助标准(暂行)办法》、《金平科技局关于新闻报道、信息采用奖励办法(试行)》等一系列加快科技进步的政策措施,有力推动了我县科技的全面进步,为农村科技服务提供有力的保障。

4、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成效显著

近五年来,边疆解“学科技难”惠民工程取得新成效,超额完成了“六个一”工作目标任务;全县有7项科技成果获得县级科技成果进步奖;申请专利13件,授权8件;在产业培植上,全县发展橡胶产业40.23万亩,产量5370吨,产值1.12亿;香蕉产业17.88万亩,产量34.2万吨,产值6.47亿元;草果产业发展到12.1万亩,产量1600吨,产值5600万元;茶叶产业2366万亩,产量486吨,产值580万元;组建石斛组培室两个,完成育苗300万株,推广石斛产业963亩,产量239.4吨,产值6247.8万元;板蓝根面积发展到3.2万亩,产量7800吨,产值2340万元;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取得明显的成效,如:野生三

七、重楼、红豆杉、橡胶新品种“77—4”、“7346”、杂交玉米红单3号、远单1

— 5 — 号等。

三、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服务功能下降。目前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普遍存在着经费短缺问题,乡镇没有科技服务经费。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农村科技服务部门的科研和培训条件落后,工作正常开展没有物质保障,农业科技到位率大大下降,难以为农户提供有效的服务。

(二)机制管理混乱,科技服务受影响。由于机构改革后,撤销了科技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畜牧局,合并为农林水和科学技术局,这样一来,给工作带来诸多的不便。

(三)乡镇没有专职科技助理员,给工作的开展带诸多的不便,科技服务在乡镇出现断层,导致科技服务事业滑坡。

(四)农技人员知识老化,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长期以来,由于基层农村科技服务部门条件艰苦,经费缺乏,绝大多数从业人员没有机会参加必要的学习、培训、进修、考察,造成知识老化,技术过时,观念陈旧,创新能力较差。在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农村科技服务队伍现有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很难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广大农民对“专、精、特、新”的技术需求不能满足。

三、加快我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一)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虽然我县本级财政每年按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中安排专项资金,而且资金逐年增加,但是资金增加幅度不大,难以为农户提供有效的科技服务。

(二)科技机构独立运作。2010年底,政府机构改革后,撤销了科技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畜牧局,合并为农林水和科学技术局,原科技局只是农林水和科学技术局中的一个科室(科技科),原科技局局长变成了副局长,有些综合性的工作要求要大局来做,可是这家推给那家,推过去推过来,最后还是自己来做,严重影响了工作的开展,确实给工作带来诸多的不便,因此,希望能分开独立运作。

(三)配备专职科技助理员。全县13个乡镇没有专职科技助理员,也没有编制,科技助理员均由科协专干兼任,给工作带来诸多的不便,希望给各乡镇配齐科技助理员,使工作正常运转。

建设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支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篇6

关于构建我国农村科技金融支撑体系框架的政策建议

2013年05月15日 17:24《中国农村科技》我有话说

文│本刊特约评论员李才元

当前,关于中国经济的空多争论非常激烈,如何转型、如何升级的顶层设计更是众说纷纭。笔者认为,目前农村科技和农村科技金融的战略价值多被忽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主导模式是中国出口初级商品和服务获得美元等外币,再用美元等外币进口技术和石油等大宗资源及服务。从地理经济学看,中国经济形成了“农村生产城市消费、城市生产国外消费”的外向型经济格局。

这一模式的伟大意义在于:中国以“市场换技术”等形式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造后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现代经济体系,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并分享了国内稀缺的石油等世界自然资源。这一模式的历史局限在于:能够换来的技术基本换来了,能够买来的自然资源越买越贵了,而且手中的美元、美债等庞大的外汇储备既加剧了国内通胀又承担着贬值风险。

现在,我们不想也不可能继续这一模式了,于是中国经济大局要转变为以内需为取向的调结构。首先要调的就是“农村生产城市消费、城市生产国外消费”的内外大格局。我们知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因此,上述格局出现的原因就在于农村科技落后于城市科技、城市科技落后于国外科技,所以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是调结构的第一要务。

现代经济的核心是金融,因此要发展科技还必须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笔者认为,中国科技金融的发展要沉到农村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里的农村指的是新型农村,以县级城市为中心和基地。笔者认为,“农村生产城市消费、城市生产国外消费”是一种“线性双向进出口格局”,全球金融危机打断了这一链条。如何建立新的链条?打造“农村→中小城市←大城市”的“线性双向上下格局”至关重要。这里的“中小城市”主要指县级城市。通过新格局的构建,实现农村“上到”县级中小城市,大城市“下到”县级中小城市。目前,中国的县城有一个特点、两个可能:中国建制完整的最基层行政单位,一府两院、学校、医院、中介机构等一应俱全,具有引进甚至发明科技的可能和引进甚至创新金融的可能。而村庄和乡镇都不完全具备这个特点和两个可能。最主要的是,相比于大中城市,县级中小城市的土地等成本低,产业相对落后,具有后发优势。所以,县级中小城市是中国农村科技金融最好的主战场。

建设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支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篇7

关键词:农村科技,金融,农村信用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五项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每一项要求要真正落在实处, 都必须以坚实的农村科技进步为支撑。农村科技发展需要金融体系的支持。然而现在我国农村科技的发展受资金不足的影响比较严重, 国家可以借鉴美日等国的做法加强我国农村科技和金融的结合, 充分利用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力量和资源, 加大对农业科技发展的财政补贴和优惠贷款, 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水利实施建设, 促进农村生产活动的正常开展, 这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我国农村科技发展特点

1、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

我国农民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高, 全国农村住户用于文化教育的支出甚少, 使得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 文化素质得不到提高。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差异非常明显。2000年, 每10万人口中各种受教育人口数量, 大学程度人口数量, 城镇是农村的18倍, 高中程度人口数量, 城镇是农村的4倍, 初中程度人口数量, 城乡基本接近, 只有小学程度的人口数量农村才大于城镇。据不完全统计, 95%以上的农民对电脑知识缺乏了解或未接触过电脑, 同时也几乎看不到有利用电脑网络发布搜索信息的现象。

2、农业科技投入不足

(1) 农业科技人员投入规模较小。我国农业科研人员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数量的比例仅为2.8%, 每百万农业经济活动人口拥有的农业科研人员数只有世界平均数的一半左右, 90年代以来, 我国农业科研人数大幅度减少, 年均递减约4.47%。然而我国农业科研战线较长, 又由于农村改革的压力, 使得很多地级市以下农业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不能全身心的投入本职工作。

(2) 农业科研经费不足。我国对农业科研经费的财政拨款从1985年开始不但增长缓慢, 而且有的年份还出现了负增长。“七五”期间呈负增长 (-1.4%) , “八五”期间年增长率为6.7%, 从1994年以后开始呈下降趋势, 到1996年时已经下降到0.36%。例如辽西北地区的县区市财政专款投入农业科技的资金很少, 科技活动经费则更少, 年仅为几万元至十几万元;各乡 (镇) 用于农业科技项目的经费更是寥寥无几, 甚至分文皆无, 无法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更难以实施科技战略。

(3) 农业科研人员投入质量不高。我国农业科研人员中学士学位获得者不到30%, 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人员比重仅为5%和0.5%, 明显偏低于西方发达国家水平 (农业科研人员硕士以上学历占80%) 。农业科研人员质量不高阻碍了新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使得先进的农业技术不能及时被农民掌握。

3、农村科技体系不完善

(1) 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不健全。在我国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中, 综合管理部门与行业管理部门分工不明确, 农、科、教和产、学、研的联系机制尚不完善, 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基层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管理体制不顺。譬如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多数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经营, 维持工资;乡一级科技推广站多是随着乡政府工作中心而工作, 很少专门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村一级还没有农业技术人员。一些农业技术协会组织也少有活动。科技组织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的不完善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

(2)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其主要特征是科技研究与推广机构层次不清, 分工不明, 造成低水平重复研究现象屡见不鲜, 同时还导致科研资源和研究力量分散。另外是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任务不明确, 机构设置不统一, 各市之间、同一个市各个县 (市、区) 之间、同一个县 (市、区) 内的不同乡镇之间机构设置不同。其次就是某些农村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部门有机构、有编制、有人员, 但没有职工工资福利待遇, 没有农业科技服务经费, 也就没有科技推广与成果转化的相关经费投入。

(3) 农业技术市场不健全。首先是我国农业技术市场没有建立网络式的信息沟通渠道, 难以发挥群体优势, 影响小, 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速度慢, 范围小, 难以快速形成技术优势。其次是我国农业技术市场管理体系不健全。目前, 全国尚未设立专门的技术市场管理机构。还有许多单位在农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方面还没有设专人管理。此外, 对于开展技术咨询服务的质量标准、收费标准和转让成果评价标准等没有统一的法律依据。

二、构建我国农村科技金融支撑体系的必要性

农村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需要金融支撑体系。从图1可以看出农业科技投入产出整个过程能够得以顺利开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农村科技活动经费等各项资金的支持。构建我国农村科技金融支撑体系的必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支持可以加大农民培训和农村技术推广

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的提高对农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金融体系的资金支持, 可以请科技特派员或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给农民进行专业农业知识的培训, 专业技能的学习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 增强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同时金融的支持也可以帮助农村建立起一整套科学完备的网络化、规模化的信息传播与沟通的渠道, 发挥群体优势, 增强资源共享程度, 不断加快普及农业技术推广的速度, 扩大农业技术交易市场的效率。

2、金融支持可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财政支出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从总量上看国家投入大幅提高, 但与需求量相比还存在巨大差额。没有把农业基础设施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加以统筹规划和安排。一些关系到农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项目如农业品质改良、重大病虫害控制、食品安全保障、社会化服务体系等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基础设施投入有限, 难以直接带动农业发展和农业增收。现在国家提倡金融体系携手三农,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金融机构获得优惠贷款, 这些贷款主要用于兴修水利、推广农业机械、土地改良、土地开垦、农产品储藏设施建设等等, 满足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巨大发展。

3、金融支持促进农业生产活动的正常开展

金融支持可以提供给农民更优惠的贷款, 可以帮助农民购买土地, 购买种子和饲料, 修建房舍等, 还帮助农民通过购置和建设先进的设备和设施实现科技进步。如韩国政府将低息的政策性资金通过农协提供给农民, 美国的农村电气化管理局直接将政府资金贷放给农民;还可以专门为一些有困难但发展潜力大的农林企业提高优惠贷款担保, 帮助这些企业进行发展;还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 解决农村地区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推动农村各项建设事业的顺利开展。

三、构建我国农村科技金融支撑体系的政策建议

构建我国农村科技金融支撑体系主要从人才支撑体系、政策支撑体系、资金支撑体系、市场支撑体系和管理支撑体系等五个方面加强建设。其构建框架图2所示。

1、建立人才支撑体系

我国农村科技金融支撑体系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就是建立人才支撑体系, 即加强基层农技人员的再教育, 营造有利于人才使用和成长的激励机制和教育机制。一是要加大对基层人员再教育的投资力度。二是要鼓励邀请科技特派员, 农业技术专家和金融教授到基层讲学, 从事农业技术和金融业务的推广教育, 加强基层人员全面知识技能的培养, 提高农村干部队伍的金融信用意识, 尽快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三是要发展多层次的技能培训教育, 既要面向所有农技人员开展普及型教育, 传授新的基本文化知识和金融知识, 又要面向较为优秀的农技人员开展提高型教育, 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农业现代化及农业技术推广所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以使他们成为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具有较高水平的农技推广专门人才。四是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可以采取根据绩效给薪、根据成就进职的激励方式, 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此外, 这样还可以引进高素质的人才, 提高农业科技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2、建立政策支撑体系

建立政策支撑体系是我国农村科技金融稳健开展的保障。我国制度框架和社会发展进程的特殊性, 决定了我国的“政府引导型”基本格局, 导致农村, 农业, 农民对政府存在较强的依赖性。为此, 首先政府应该将农业科技与金融结合纳入法制建设轨道。要以法规的形式把农业科技与金融的结合确定下来, 以便各个部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要把农村科技金融支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放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加强对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规范、指导、服务和监督。三是制定出农村科技产业发展的目标、战略方针, 把发展农村科技产业升级作为政府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制定相关相配套政策对那些先进技术升级达到节能, 降耗, 增效, 减污的农企进行奖励和重点扶持。四是建立健全的农业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政策支撑体系。如制定农业科技与金融结合的若干政策规定、农业科技经济评估机构管理暂行规定、农业科技经济评估机构管理暂行规定实施细则、农业科技风险基金管理办法等系列配套法规。最后政府要减少行政性干预, 但可以通过政策、法律等适度干预引导, 改善社会环境, 努力搞好服务, 提高农村科技金融结合的预期效益, 降低风险, 增强体系的整体服务功能。

3、建立资金支撑体系

(1) 加大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力度。省政府应当出台专门扶持农村科技金融支撑体系的优惠政策, 加大财政金融对体系的扶持力度。一是政府部门可以设置专项基金, 如农业科技贷款风险担保金、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周转金、农村科技基金和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基金等, 采用直接拨付办法, 避免行政干预, 确保专项扶持资金足额到位。二是制定和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对农村科技金融服务机构从事的一些经营性服务所得收入应免征所得税和营业税等。三是要加大政府投入的引导力度。由于政府投资的资金总量有限, 政府可以通过贴息支持调动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增加投入的积极性, 扩大农业科技金融贷款规模, 重点支持专业大户办的科技服务组织, 加快农村科技金融支撑体系发展的进程。在2001—2005年期间中央财政支持共投入科技资金13.5亿元, 支持了2333个项目。转化资金的实施中, 共吸纳地方和企业配套资金32亿元, 转化应用动植物新品种1623个, 开发新产品1803个, 实现工业增加值43.4亿元, 新增近5万个工作岗位。

(2) 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一是要根据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 调整农业银行分支机构, 在经济和金融发达的乡镇设立营业网点, 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保留营业网点, 重点开拓中间业务市场, 充分发挥商业性资金融通的功能。二是农业发展银行可以拓展其业务范围, 首先可以在原有的支持粮棉油等农副产品收购的基础上, 转向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 支持绿色生态资源的开发和优势主导产业开发;其次可以积极承担农业基础建设, 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贷款等业务, 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升级提高金融支持。三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增强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实力, 明确农村信用社的“三农”服务目标。推行多种信贷服务方式, 有效满足科技兴农资金的需求。例如全面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解决农民小额生产资金需求;实施农户联保贷款, 有效解决农民贷款担保难问题和推行干部支农项目贷款授信制度等。南平市通过农村信用社创建支农服务系统工程后, 2003年上半年, 全市农业总产值中畜牧业产值同比增长10.13%, 1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0.5%, 上缴税收同比增长55.8%, 共带动7.11万户农户发展生产, 形成良好的经济增长点。四是调整农村邮政储蓄资金流向, 例如邮政储蓄可以与农村信用社签订协议存款, 将资金交由农村信用社投入农村和农业。五是要加快民间金融的合法化建设, 纳入可控范围, 有利于降低监管成本和防范金融风险, 有利于在农村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有利于打破农村信用社垄断农村金融市场的格局, 增强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活力, 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良性发展。

4、建立市场支撑体系

首先需要建立起完备的网络化和规模化的农业技术市场, 扩大技术交易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其次是要加强农村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以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国家政策性计划为支持, 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为重点, 以星火技术密集区、星火产业带、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 集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资源, 实施一批跨区域的重大科技示范项目, 转化、推广和应用。到目前为止, 共实施国家级星火科技示范项目近2万项, 覆盖了全国90%以上的县 (市) , 建立了134个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和一批星火产业带, 发展了227个国家级星火区域支柱产业和数以千计的地方支柱产业, 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辽宁省在国家政策的帮助下共取得市厅级以上农业科研成果5000余项, 其中重大科技成果2600余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35%, 推广率达到70%, 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份额达到53%, 良种覆盖率达到95%。2001—2004年, 全省农业科技成果获奖合计182项, 先后选育出60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 使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3—4次。最后健全技术市场应着重抓好评价机制、担保机制、风险机制三个环节。评价机制需要对各个地方是不是不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担保机制需要政府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 建立区域性信用再担保机构;风险机制需要建立以不良资产比例、资产流动性比例、信贷风险度的变化等的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 建立农村信贷保险制度, 和有效的存款保险机制消除政府承担隐性担保的责任, 保护存款人的利益。

5、建立管理支撑体系

我国农村科技金融支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涉及农业、科技、教育、科研、科协及政府农村工办公室等多个部门。但在现实生活中, 我国新型农村科技管理体系中, 综合管理部门与行业管理部门分工不明确, 各部门联系机制尚未建立, 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 这些都是需要在构建农村科技金融支撑体系时需要解决的。建议各级人民政府成立以农村工作办公室牵头科技、农业、财政、民政、工商、供销等各相关部门参与的农村科技金融支撑体系建设和发展协调领导小组, 并指定一名政府副职领导专门负责政府协调领导小组的建立将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各部门的资源优势, 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有效使用。

参考文献

[1]严长德、孙杨:科技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国际经验及启示[J].经济与金融, 2007 (21) .

[2]李贵卿、朱永清:对农业科技创新适应新农村建设科技需要的思考[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7 (3) .

[3]周素彦、卢艳茹:国外农村科技进步中的金融支持及启示[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8 (1) .

[4]唐长久、蒋艳丽、曾祥炎:科学发展科技兴农——衡阳市农村科技现状调查与思考[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09 (5) .

[5]周文平、周素彦、李巧莎:浅谈农村科技进步中的金融支持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 2008 (5) .

[6]廖添土:科技投入的国际比较与科技金融支持体系的构建[J].环球瞭望, 2007 (5) .

[7]蔚承祥、孔怡、张昕颖:泰安市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 2007 (9) .

[8]沈冰: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J].农村经济, 2006 (1) .

建设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支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篇8

关键词:农业技术;模式选择;问题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6.007

随着我国农业的迅速发展,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非常迫切,为能够进一步发展农业,对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模式加以优化就有着实质性意义。面对建设现代农业的繁重任务,现代农业科技尤其是农业技术推广在其中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现状及模式选择分析

1.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现状

从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现状来看,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农业技术推广的网络单一化。从实际情况来看,对传统农业推广网络处在网破以及线断和人散的状态,在改革的措施实施下也没有使实际的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从农业科技的推广网络整体来看,在相关的服务功能方面还没有得到完善,覆盖面积比较小,这一发展状况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作用发挥有着很大的不利[1]。

另外,在组织结构的分割方面相对比较严重,农业技术推广的统一协调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部门和地区的分割造成的整体观念不强以及系统性的缺乏等;在长时间的交流合作比较缺乏的过程中,思想上就相对比较保守;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素质不高以及机构职能定位混乱,保障措施不足以及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等都是比较严重的问题。

1.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模式选择原则

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规模的选择要能够按照相应的原则进行实施,首先就是农民导向的原则,自下而上实施利益为纽带的推广机制,进而促进院校与科研部门结合农民的真实技术需求组织农业技术的研究;遵循市场导向的原则,农业技术是生产要素,所以要对市场机制充分利用,在市场的导向下完善农业技术的应用模式。除此之外还有针对性原则、主体多元化原则和政府主导原则。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模式的选择及完善策略

2.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模式选择分析

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模式选择思路上来看,推广的主体要能将政府推广的机构作为主导,并要对教育科研部门进行鼓励,从而形成多元化的主体共同参与局面。对于农业技术能够分成几种重要的类型,其中公益性农业技术模式主要是由政府推广机构来承担。还有是公益和市场结合型技术推广模式,主要是通过农业教育科研部门进行承担负责。在市场型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上是将商品交换作为重要基础的,主要是依赖市场机制[2]。从系统模式的路径方面来看,公益型的推广路径主要是对准备立项的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实施了财政投入,并通过设立科研项目方式向教育科研部门实施招标。

2.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模式的完善策略

对农业技术推广系统模式的完善策略上,首先要能保证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基层农业技术体系,在有着特色农业产品的产区可构建以高校和科学研究院为中线的基层农业体系,这样使基层农业技术能够得到有效创新;要能够将农业技术的推广方法进行创新,对于基层的农村技术推广体系模式优化要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引导,从具体的措施实施上来看主要就是能够设置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此作用下能有效调动相关科技人员对农业科技学习的积极性;进行组织农业科技家教,形成对农户定期生产技术经营指导。

另外是要对新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形式进行实施,从具体的措施上就是要能够构建农业科技园,这对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为农业市场的繁荣提供了比较充足的动力。不仅如此,还要以构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形式,通过高科技来帮助农业走可持续道路[3]。

要能够不断地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及再教育不断提升,没有农业大学以及科研院专门人才的支撑,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就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所以这就需要对其采取鼓励措施,使农业大学及科研院所的专门人才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结语

在当前的发展阶段,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科学发展,对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加强对农业技术的应用与重视,结合我国的发展背景,各地政府在这一过程中要进行正确引导。只有在多方面考虑的基础上才能保障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模式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陈洪俭.论基层农业科技单位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J].中国农学通报,2014,(03).

[2]王春霞,贠谦吉.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3,(08).

[3]张萍.对基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探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4,(05).

上一篇:小学生作文:我的朋友科学小制作下一篇:霸气短的男生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