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2024-09-28

如何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共10篇)

如何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篇1

如何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不仅需要培育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以拓展经营形式,更需要建立一套新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支撑。因此,加快建立新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仅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应有之义。

为什么要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早在1991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指出,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一项伟大事业,对于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健全双层经营体制,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小康目标,促进农业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时至今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新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与之配套:

一是因为在家庭经营规模较小,农业劳动力又呈现低质化、老龄化、妇女化的趋势的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对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二是因为在农业市场化、国家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农业服务供给既存在市场失灵问题,又存在政府失灵问题,建立适应农业新阶段特征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迫在眉睫。

三是因为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完善必然要求一个覆盖全程、形式多样、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来支撑。

建立什么样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从全国各地在开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来看,各种创新模式也不断涌现,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根据供给主体、服务性质和服务内容的差异,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应呈现如下架构:

(一)根据供给主体分类

实践表明,目前农业社会化服务功能明显的主要有七类供给主体:一是依托政府涉农部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二是农口以外部门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三是村集体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五是龙头企业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六是不同民间服务主体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七是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

(二)根据服务性质分类

从上述各供给主体的经济和社会特征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必然具有公益性服务主体与经营性服务主体相结合的特征。这也符合农业服务供给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并存的特点:政府失灵的地方,用经营性服务来补充;市场失灵的地方,用公益性服务来补充。此外,由于一些经营性服务也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公益性支持,所以具有半经营半公益的性质,如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

(三)根据服务内容分类

从供给方来看,不同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主体所提供的农业服务有所不同。就种植业而言:政府起着较大作用的服务项目为提供水利设施服务;村集体是提供水利设施服务、灌溉服务;合作组织是农产品储存、打药技术指导;龙头企业是收购与销售服务、加工、包装和运输服务;科研单位是购买农药、良种和化肥的服务。就畜牧业而言:政府在养殖业各环节单项服务的提供中占比重较大的是畜禽防疫、饲养技术;村集体是畜禽产品的运输和加工服务;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是饲养技术的提供、畜禽的销售、畜禽的治病及优良种畜禽提供等。

从农户需求角度来看,研究发现农户对综合性社会化服务需求率从高到低的顺序分别为:技术信息、价格信息、政策法律信息、信用等级证明、贷款担保、介绍贷款渠道、组织集体贷款和组织外出打工。农户对种植业单项社会化服务需求的顺序分别为:购买化肥、购买良种、购买农药、灌溉服务、收购与销售服务、水利设施提供服务、购买农机、机耕服务、播种服务、打药的技术指导服务、施肥服务、租用农机、大宗农作物收割服务、农作物采摘服务、大宗农作物脱粒服务、农机修理、运输、农产品包装服务、农产品储存服务、农产品加工服务。农户对养殖业单项社会化服务需求顺序分别为:畜禽防疫、畜禽治病、畜禽销售、饲养技术、优良种畜禽提供、饲料供应服务、屠宰服务、畜禽产品运输和加工服务。

可见,无论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供给方还是需求方,都有着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之分,所以在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时要注意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的协调发展。

十八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为新时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就是要按照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建立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服务体系,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主体、多样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格局。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将有利于强化农业双层经营中“统”的功能,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经营变为相互联结、共同行动的合作生产、联合经营,实现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我国农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具体的,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制度建设。制度建设要围绕十八大提出的“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的“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要求展开,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业生产性服务、农村商品流通服务、农村金融服务、农村信息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等方面进行制度优化,形成长效机制。

二是主体建设。就政府主体而言,要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提高人员素质,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其中,县级技术推广机构的改革是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点之一。无论是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管理体制创新,还是乡镇农业服务机构健全、村级服务点建立、高素质农技推广人才队伍的培养,都需要在县级技术推广机构的指导下进行。同时,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此外,还要认识到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两个方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的发展会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配套;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配套反过来又会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建设水平,促进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适度)规模化发展。

三是市场建设。市场机制是除政府之外的优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力量。为此,一要开拓农村市场,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加快农村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网络建设,建设以绿色农副产品物流交易中心为龙头的农副产品流通网络,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在农村流通现代化中的作用;二要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减免运销环节收费,长期实行绿色通道政策,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三要保障农用生产资料供应,整顿和规范农村市场秩序,严厉惩治坑农害农行为。

如何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篇2

一、构建信息服务平台

信息不对称是当前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因此, 信息服务显得特别重要。一是依托网络建立“线上”平台。在展示园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 重点为园区内业主提供各种信息服务, 如园区供求、园区服务、市场行情等。在最重要的“园区供求”板块, 将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和服务主体的供应情况发布到网络平台上, 让供需双方能更加便捷、有效地对接。供求信息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 除种苗、农机、植保、劳务、销售等方面, 还包括气象预测、土地流转、金融保险等。同时配套开发手机平台, 定向分类发送短信通知, 便于随时随地查询、操作。二是设立“线下”实体服务中心。在乡镇土地流转服务公司或者农村公共服务阵地, 将网络平台上一些信息下载, 并以纸质形式印刷, 便于一些不会、不常运用网络的人员来咨询、取阅资料和联系。

二、培育经营性服务主体

一是依托“龙头”开展服务。园区内现有几家农业企业、合作社经营规模较大, 为满足自身产业基地生产需要, 逐步建立起土壤改良、有机质提升、农资采购、农业技术规范、农业机械耕作、农产品运输、冷链仓储、粮食烘干、电子商务等涵盖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服务。园区运用市场机制, 对这些主体的资源进行整合, 鼓励其为种植户提供有偿的社会化服务, 依托“龙头”解决园区业主社会化服务问题。二是鼓励能人创办服务组织。针对园区社会化服务的不足和缺项方面, 通过政策激励, 支持、引导村社干部或者村社能人组建、领办相对单一、分工更细的经营性、专业化服务公司, 开展劳务组织、田间管理、统防统治、农业设施安装等有偿服务。

三、强化公益性服务组织建设

一是乡镇政府成立土地流转服务公司, 全程引导农村土地有序、规模流转。首先由农户向村委会申请自愿参与土地预流转;村委会收集、整理、汇总农户愿意流转土地情况, 向镇土地流转服务公司提出委托申请, 公司与农户签订土地信托流转协议, 再由公司发布信息, 招引业主, 业主直接与土地流转服务公司签订土地流转协议。这种做法可以解决引进业主实力考察、群众工作、用地连片、相邻土地租金差异过大、农民租金和务工工资领取、土地复垦等问题。二是健全区县、乡镇两级农业服务组织体系, 落实经费保障, 稳定公益性农业服务队伍, 不断充实、完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人员配置和硬件设施, 拓展服务内容, 提高服务效率, 推动公共服务向村社和经营主体延伸。

四、发展农业保险

农业经营面临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土地向业主集中, 风险自然也向业主集中。风险要降低, 保险要跟上。传统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由于保额低、覆盖作物少, 这些保险对园区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吸引力不强。园区同四川锦泰眉山中心支公司反复磋商,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 开发适合园区作物的保险新品种, 如水稻制种保险、蔬菜保险、水果保险、蔬菜价格指数保险等, 拟根据园区实际情况, 陆续推开。为了鼓励新型经营主体投保, 园区拟在区县财政补助的基础上, 用园区专项发展资金中对投保的规模经营业主自缴保费再给予适当补贴。

五、创新金融业务

园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自身积累、向亲朋好友借款等, 因不能以土地经营权、基地基础设施和农产品作为有效抵押物, 很难从金融部门获得大额贷款。一是探索农业生产抵押物贷款。为加大扶持力度, 支持业主壮大规模, 在完成园区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和土地正规流转的基础上, 稳步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长期收益权和基地农业生产设施等作为抵押物试点, 拓展抵质押物范围, 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二是建立互助联社。园区拟选择2~3家有实力、有意愿的合作社创建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 组织符合条件的合作社申报成立农民资金互助组织。探索通过业主联合成立担保互助基金, 为业主银行融资提供担保。

六、强化品牌和质量安全服务

园区要创品牌, 需要叫得响的产品。为保障园区农产品质量安全, 引导业主争创品牌。一是加强质量监管。依托市、区县农业质量检测中心, 逐步加大园区内农产品抽检的频率, 并利用网络平台公布质量检测报告, 通过科学、权威的发布, 取得市场的信任, 让付出较高成本、恪守食品安全生产规则的业主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二是开展品牌认证。在园区信息平台上, 发布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驰名商标等相关认证程序、资料, 引导业主进行申报。由园区联系组织为园区业主提供申报指导、培训。对获得品牌认证的业主给予适当奖励。

如何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篇3

一是确定发展主导产业。凉州区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东部,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镇。南依祁连山、北接腾格里沙漠,千里沃野、四季分明,既有传统畜牧业的优势,又有现代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特色。在富民产业发展上,突出日光温室蔬菜、设施畜牧养殖和特色林果三大产业,大力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至2015年,全区累计建设设施农牧业39.8万亩,建设特色林果业75.7万亩。当年新建设施农牧业2.3万亩,当年新增特色林果20.6万亩,实现了“户均2亩棚、1亩特色经济林”目标。农民人均设施农牧业收入占到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1%。

二是建立发展服务队伍。依据各村产业状况,从本村动物防疫员、科技助理员、“土专家”、“田秀才”和大中专毕业生中,公开择优选聘540名村级农技人员开展技术服务,做到了“接地气”,方便了群众。择优选拔126名乡镇农牧林业专业技术干部,下派到试点村担任技术指导员,负责村级服务站日常管理工作,监督和指导村农技员正常开展技术服务。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畜牧兽医局、林业技术推广中心分别牵头,通过“先培训,后上岗”,对选聘的村农技员和乡镇下派技术指导员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了乡村农业技术员的技术服务水平,形成了由区级技术中心、乡镇农技站(畜牧兽医站、林果站)、村农业技术人员的三级农业技术服务队伍。

三是创建多元服务机制。以基地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骨干,以合作组织为纽带,创新农业服务模式。第一,组织农技人员跟踪服务。以农技推广体系为主渠道,建立“首席专家+专业技术服务小组+合作组织+农户”的服务模式,实行区乡技术人员包村、村级技术员包户服务责任制,开展“面对面”技术服务,边指导边培训,提高技术普及率。第二,积极探索技物结合的有偿服务模式。村级农技人员结合服务实践,把技术服务和农资推销有机结合起来,增加了服务收益,增添了服务动力,增强了服务效果。第三,采取种养大户带农户形式,每个村培育种养大户30户以上,每户种养大户指导周边10户农户的技术服务,扩大了技术服务范围,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增强技术服务社会效益。第四,引导合作组织抓对接。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人员通过领办合作社、创办专业协会、集约化育苗、畜禽良种推广等科技服务实体,引导农户发展订单生产,提供产品营销指导服务,不断提高农民合作组织生产经营能力。第五,鼓励龙头企业建基地。依托甘肃诚坤公司、百利种苗公司、金帆农业科技公司等龙头企业,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30多个,试验、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100多项。

四是建立有效管理制度。制定村级农技人员选拔、管理、考核制度,建立了优胜劣汰、奖优罚劣的动态管理机制。第一,建立试用期制度。聘用后试用三个月,试用期内群众不满意、考核不合格者不予聘任。第二,建立绩效薪酬制度。制定技术人员服务绩效考核办法,推行绩效考核和末位淘汰,年底按责任书进行绩效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予以解聘。技术人员考核结果作为其报酬发放、享受奖励和能否续聘的重要依据,考核合格者发放基础报酬,年底按考核情况再发放绩效奖励。第三,建立服务台账制度。所有技术人员均按年度、季度、月制定服务工作计划,细化量化工作任务,落实各项服务工作。第四,建立归口服务支持制度。村农技人员按岗位不同,分别由区农技中心、畜牧兽医局、林技中心三个业务单位归口管理,具体负责技术人员聘用、管理、培训、考核等相关工作,区试点办负责协调和监督,确保试点工作健康有序运行。

五是给予经费保障。充分利用试点项目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试点村亮点突出、示范带动作用大的产业基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等给予重点支持,扩大生产规模,增强示范引领作用。为20个村级社会化服务培训中心配备培训桌椅、投影仪等设备,积极为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培训指导服务搭建平台。对试点村装备了动物防疫冷链设施和中小型特色林果技术服务设施。在技术人员培训工作上,按照岗位开展专项培训,通过业务主管单位定期组织培训,使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得到及时更新,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技术指导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村级农技人员通过现场为农户提供实用、实效的“菜单式”技术服务,有效提高了农户的种养水平,从而使农业实用技术普及率和整体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凉州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示范基地建设亮点突出,通过试点带动,全区建成了羊下坝镇五沟村、下双镇下双村、松树镇南河村、古城镇五畦村等一批产业规模大、示范作用强、辐射带动好的现代农业示范村。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成效显著,今年新组建合作社88家,累计达到3132家,入社成员16466户,带动农户56780户,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户培育成效显著,今年全区流转土地14.2万亩,累计达到43.58万亩,全区共发展50亩以上规模种植户378户,累计建成各类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1161个,规模养殖户4.6万户,当年新建规模养殖场(小区)51个,新增规模养殖户3000户,规模化程度达到80%,为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闻

如何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篇4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对我国这样一个正处于转轨阶段的大国而言,它对农产品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广东省无疑是农产品需求大省。但是广东现在的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制约,一方面国际市场的农产品价格受全球工业化浪潮的影响波动日益剧烈,农产品求助于国际市场解决面临很大的风险;另一方面,国内CPI居高不下,农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给政府和老百姓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国际和国内环境的制约下,如何促进自身农业生产体系的完善,保证工业和农业的协调发展就成为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无疑是根本解决途径。

一、广东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指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服务的一系列社会组织与服务体制的集合。下面拟对广东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做一些分析。

1、农业生产服务体系不健全

(1)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不力,流通体系不健全。广东省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始终没让人放心,2009年3月,广东省农业厅化肥质量监测所对广州、汕头等8个地级以上市流通市场的肥料产品质量和包装标志进行春季肥料产品

监督抽查,共抽取了30个肥料经营单位销售的肥料产品100批次。经检验。71批次产品合格,29批次产品不合格,合格率为71.0%;对复混肥料和精制有机肥抽查,合格率分别为66.7%和45.5%。假农药、假化肥、假种子屡禁不绝事件凸显广东省农业生产资料的市场监管和流通环节仍需要不断完善。

(2)农业科技服务推广工作基础薄弱。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引导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步伐的加快,广东省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日益显露其薄弱的一面。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整体素质较低。调查发现,在农技推广的人才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员知识结构老化,专业人员比例偏低,乡镇一级的农业科技人员队伍由于缺乏合适的工作环境,科技管理人才逐渐脱离农业战线,少数留在农村一线的也不安心工作。

(3)产后服务体系不健全。广东虽然是一个工业化发达的省份,但是农业的信息化和组织化程度依然不高,大部分农业生产还是小农户散养、种的生产模式,农户经常面临大市场的冲击。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较小,制约“农超对接”的发展基础。我省供销社系统领办的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虽然规模和效益优于其他主体领办的合作社,但仍普

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弱的问题,难以做到大批量和优质化生产,与连锁超市对农产品标准、品质等方面的高要求有不小差距。另一方面,零售终端资源分散,制约“农超对接”的带动效应。我省供销社系统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企业28家,实现连锁经营的网点3094个(大多还属中低水平的连锁经营),占全省系统日用消费品经营网点总数的比例不到20%,还有大部分网点设施破旧,经营手段落后,经营质量不高,带动能力有限,制约了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效对接。

2、农业生产体系配套制度建设滞后

农业生产离不开人力资源、资金、农业保险等配套制度的支持。近些年来。广东农业生产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农村教育体系不完善,农民整体素质不高。

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而广东省在农村教育体系方面相当不完善。具体表现在:一是大部分农村地区缺乏基础教育资源,还没实现高中的普及,虽然早在2001年 广东省就率先对农村困难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免收书本费和杂费制度,从2007年秋季学年起,进一步免收课本费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全免费。但是农村教育仍然存在师资力量薄弱、大学毕业生不愿意下乡教书、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等缺陷,很多偏远的山区文盲率仍然很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低下的现状很难满足日益市场化的农村和农业;二

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地区间差异巨大,在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政府财力雄厚,地方政府基本都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在人力、物力和财力都大力支持农村职教,同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系发展迅速,为现代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产业工人。与此同时,欠发达地区部分镇区的农民成人文化学校因财政经费紧张,没有开展活动,除了部分单位举行了一些短期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外,农村职业教育供、需都不足。

一、广东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

1、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建设

(1)整合农业科技服务资源。首先,按照产业重点、区域特色和服务对象,调整片区布点和人员的配备,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作为农业科技源头和人才源头的作用。其次,要完善农技人员录用制度并加大培训力度,更新知识结构。再者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农技人员的积极性更新知识结构。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和技术咨询服务活动。最后,调整农业科技服务经费支付手段工作经费和服务经费可根据公益性服务项目进行测算,并由财政以专款划拨到乡镇。

(2)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首先要加强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和健全市场监管制度,特别是防止所谓的“洋

品牌”进入省内。其次,要大力推进放心农业生产资料下乡进村,改变贸易发展方式。积极鼓励信誉良好的企业在各个农村设立网点,为农民提供优质的生产资料。

(3)加强信息化建设,帮助农民获取更多市场信息。充分利用现有的一些农产品网络平台,帮助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布农产品信息。同时,优化农村流通资源配置,建成以无形市场为依托,与有形市场相结合的商务平台,提高农产品销售量。在社会化服务组织方面,应积极学习国外先进合作组织的运作,发挥合作社的市场组织职能。合作组织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整理国内外市场信息,为农民生产经营中提供帮助。

2、加快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如何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篇5

2016上海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解析: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2016上海公务员考试备考资料,上海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上海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热点预测,申论热点解析。上海华图公务员考试网整理。

背景链接

自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社会化服务”的概念以来,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经历了八十年代的服务内涵拓展期、九十年代的服务体制机制调整期和新世纪以来的战略地位全面提升期等发展阶段,初步形成了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基本格局。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要求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新时期,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供给和需求面临新的复杂环境,亟待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进一步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制度创新不充分,体制机制尚未理顺

在思想认识上,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缺乏明晰的思路。在支持措施上,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相关扶持不多,尤其缺乏针对经营性服务主体的补贴种类。从政府层面来看,条块分割严重,为农业服务资源缺乏统一整合。从市场层面来看,伴随着基层服务机构改制,公益性组织从事经营性活动而丧失公共服务功能等问题的存在,制约了社会化服务体系整体效率的提高。

二,供求结构不合理,多元化需求尚难满足

从服务内容上看,农户对综合性社会化服务需求度最高的前三项分别为:信息服务、金融服务、销售服务;而农户接受外部服务最多的前三项分为:技术指导与培训、农产品销售服务、农资购买服务。可见服务的供给并没有与需求的优先序相匹配,特别是农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从服务主体上看,公益性服务主体因管理体制不顺、队伍素质不高、工作经费缺乏等问题越来越无法满足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对农业服务的个性化、全程化和综合性需求。

三,村集体服务能力弱,区域供给能力不平衡

我国大多数村集体经济组织经济实力薄弱,组织机构涣散,难以有效承担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职能。此外,由于我国不同区域间农业资源配置、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因素相异,各地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成本不同,服务能力差异也较大。

四,农民职业化程度不高,采纳现代农业服务的积极性偏低

华图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_上海分校

农户经营规模普遍较小,限制了采用新型农业服务的经济动力。部分农民固守传统的农业理念,主动采用新的技术或经营模式的意愿不强,接受起来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目前农村的劳动力老龄化、妇女化、低质化现象突出,部分农户即便有接受现代农业服务的主观需求,也缺乏相应的实际能力。

[重要意义] 首先,是“三农”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

随着国家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三农”发展亦呈现出农业生产成本持续走高、农村劳动力有限剩余、农业经营方式日益多样化、农民工资性收入与家庭经营收入双增长等阶段性特点。特别是农业投入和产出的商品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增长动力更多地来自农业外部因素等趋势日益突出。这必然要求农业社会化服务须紧紧围绕这些新特点和新趋势,不断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制机制。

其次,是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新一届党中央提出要“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在实践中,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农业生产经营在多个层次上交织融合。因此创新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制本身就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内容。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将有利于强化农业双层经营中“统”的功能,为农业突破分散经营的局限提供多种可能。

最后,是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举措

当前,伴随我国“四化”进程的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必然趋势。然而,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必然绕不开亿万农户分散经营的基本事实,以服务的规模化来弥补经营的细碎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战略取向。

[上海华图对策建议] 首先,要强化公益性服务机构建设,在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能力上下工夫,使公益性服务机构真正做到全覆盖、有保障,切实发挥其主导性作用;

其次,要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引导经营性组织参与公益性服务,大力开展农技推广、农机作业、抗旱排涝、统防统治、产品营销、农资配送、信息提供、沼气维护等各项生产性服务,满足不同经营主体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

华图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_上海分校

如何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篇6

一牢织基础网

王家镇目前的残疾人现状。做好登记工作,王家镇现有残疾人800多名,占全镇总人口的3.48%,其中:听力残疾1410人,言语残疾1671人,肢体残疾6360人,视力残疾1920人,智力残疾2019人,精神残疾1620人,多重残疾1470人。

做好残疾人事业首先要解决有人办事的问题,要有一支爱岗敬业、稳定实干、乐于奉献的残疾人工作者队伍。在区委组织部和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指导下,区残联会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按照实施意见的要求认真操作,到2010年6月底,16个村(社区)残联全部配备了专职理事长,选聘了残疾人专职委员,1个社区、15个村的107个村民小组﹙居民小组﹚选聘了残疾人助理员,并将残疾人专职委员、助理员的误工补助和学习培训等经费列入镇财政预算,按照残疾人专职委员每人每月360元、社区残疾人助理员每人每月160元、村残疾人助理员每人每月100元标准。村和社区都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助残队伍。

政策优惠:相关政策,结合王家镇实际,在救助标准等方面大力的向残疾人倾斜,农村低保每人每月100元,政府贴20元,城镇残疾居民医保每人每月180元—220元不等,政府补贴40—60元不等,同时,在新农村养老保险、新农村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中,对一、二级重残实行免费政策,对三级以下的残疾人,实行政府补贴制。通过上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既减轻了残疾人家庭的经济负担,又让残疾人享受了各项优惠政策 二织好就业网

劳动就业是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提高社会地位,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

“我终于娶上媳妇了”社区残疾人杨二娃有点不好意思的说,这位杨先生现年38岁,肢体二级重残。

以前,他常听别人背后议论他是个“抓手”(方言,意思是有没用的手),正值年少的他是在灰色中度过自己的青春的,他说“那个时候,我就常常觉得命运的不公平,甚至是常常责怪自己的父母”,“后来随着年岁的增长,随着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我渐渐发现,其实残疾人也可以生活的很幸福,只不过这种幸福要比别人来的艰难些,“后来,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我就去学习修电脑,后来,有了一定的基础,我还开起了网吧”

是的,杨二娃是一个身残志坚的人,目前他已经是个小老板,有了自己的楼房,有了自己的事业,当这一切都有了之后,他还娶了个健健康康的新娘子。

在我镇,像杨二娃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但是由于王家镇山高地远,没有大型的企业单位,造成残疾人的就业增加了一定的困难,万事有其弊就有其利,近年来,根据农村的特点,镇党委政府多次在上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组织开展残疾人猕猴桃、茶叶、养鸡鸭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6次,引导和扶持残疾人发展特色产业,鼓励残疾人创业致富,同时发放各类就业信息260余条,免费赠送小鸡鸭1400余只。

三精织关爱网

关爱残疾人一直以来都是我镇社会事业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年初年末,党政领导都会下到村社,慰问残疾人,年初给他们送去春耕的种子、肥料,帮助他们种下春天的希望;年末给他们送去大米、菜油,祝福他们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

王家镇和平村村主任王明容(全国人大代表)的老公也是一名残疾人,每年都会和同村的十几名残疾人一起参加镇农业服务中心组织的种植、养殖等方面的培训,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对今后就业和自主创业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扶贫助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建设和谐社会、文明社会的重要内容。大力提倡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提升我镇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责任感,倡导乐观、积极、珍爱生命的生活态度,对于残疾人我们应该有着同样尊重的目光。希望全社会都能理解残疾人,关爱残疾人,提倡多一点尊重,少一点偏见,全社会每个人都能伸出自己关爱的手,奉献自己的爱心,让每个残疾人都

能感受到人间的温暖。

今年来国家加大对惠农政策的资金投入,让广大的残疾同胞“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我镇一直以来免费为广大残疾人购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等,减轻广大残疾人的经济负担的同时,让他们生产、生活无后顾之忧。

建立健全残疾人帮扶制度,也就是“一个党员联系一个残疾人,一个党员帮扶一个残疾人”,积极、主动、及时的了解残疾人家庭的生产生活情况和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大力构建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篇7

一要大力培育服务主体。要积极推广农机大户与种粮大户“双向发展、机农兼融”的经营模式, 鼓励引导种粮大户、普通农民、农村职业经理人等以土地、资金、技术加入合作社, 改变单一农机大户、普通农机手以机械入社的结构。要加强阳光工程农机培训, 重点培养一批既精通农机操作、维修技术, 又懂农业、农艺栽培技术的新型农机手, 造就一代新型职业农民。要组织开展全省农机操作技能竞赛活动, 评选“十佳农机大户”“明星农机合作社”等, 强化农机从业人员的职业满足感, 宣传农机创业典型, 吸引更多的年青人投身农机, 创业兴业。

二要大力提升发展活力。要指导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规范运作, 完善“服务组织+基地+农户”利益链接机制。引导农机合作社通过全程托管、土地流转等方式, 既成为周边农户、规模经营主体全程机械化的农机服务主体, 又成为经营流转土地的农业生产主体, 全链条获取收益, 增强服务组织快速壮大的“造血”功能。要特别注重建立科学的分配机制, 对合作社获得的财政投入, 应公平地量化到每位入社成员, 对合作社经营的盈余, 应合理地按社员所占股份分成分红。同时, 要拓宽服务领域, 从主要农作物产中环节向产前、产后环节扩大, 从机械耕播收延伸到农资供应、粮食烘干和初加工, 从粮食作物拓展到经济作物, 为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供全程、全面、高效的农机社会化服务。

三要大力开展典型示范。要加强农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 发展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特色明显、效益良好的省级示范合作社。继续推进企社共建, 着力打造一批资产上500万元、作业面积上3 333.33 hm2、流转土地66.67 hm2以上的农机合作社。同时要按四川省农业厅要求, 优先推荐具有推动粮食规模经营的服务能力、突破农机化薄弱环节的带动能力, 以及社员年轻化、机手职业化的农机合作社参加省级示范社的评选。

如何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篇8

关键词 江西 ;农业社会化服务 ;特点 ;模式

中图分类号 F324

Characteristics and Operation Pattern of The New Agricultural Socialized

Service System in Jiangxi Province

XUE Gang LU Kun LI Yup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CATAS, Haikou, Hainan 571101)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new agricultural socialized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present situation in Jiangxi Province, combin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operation mode of the Jiangxi Province, with the local in the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problems appeared in the process,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period.

Key words Jiangxi ; agricultural socialized service system ; characteristics ; pattern

进入“十三五”,在社会新常态下,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加速推进市场化、集约化、规模化,倒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农业生产服务提出了新需求。同时,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对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也提出了新要求。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有覆盖全程、配套齐全、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根据调研实际情况,现将江西省目前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特点与运行模式进行分析,以期为其他省份发展提供参照模板。

1 江西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特点

1.1 服务主体多元化

中央一号文件从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3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明确要求“支持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涉农企业等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务,发挥经营性服务组织的生力军作用。”、“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大力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等[1]。同年,江西省委、省政府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意见》(赣办发[2013]17号)。据悉,这是中国首个以省委、省政府为主体,全面、系统地规划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文件。文件中确定从2014年起,江西省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三定向”办法,计划5年内在全省培养3 000名左右基层农技人员。全省各级农业部门深入推进“十百千万”活动,健全完善以“专家定点联系到县、农技人员包村联户”为主要形式的农技推广工作机制,采取“专家+农技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着力提高农业科技入户率和到位率[2]。

1.2 服务内容全程化

江西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涵盖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各农产品生产领域,并触及农产品生产过程的全程,包括产前的推介和供应良种、农机、农资等,产中的农技推广、农民培训、动植物疫病防治、农机维修护理和测土配方施肥等服务,以及产后的销售、储备、物流、贷款、保险等。目前,江西省逐年加大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十二五”期间,江西省深入开展“十百千万”科技兴农活动,组织300多名干部组成100个工作组,举办各类讲座和培训,培训指导农民,发放各类农业科技书籍和技术资料,赠送种子、化肥和农药等物资,组织农机展示及机具维修,为农民解答各类技术难题等。2015年江西省于都县被农业部列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国家级示范县,举办了多期退耕还林成果农业技术培训班,向农户推广了脐橙、油茶、水稻、花生、西瓜等农作物的种植技术。

1.3 服务手段现代化

江西对本省特色优势农业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试点,支持赣州打造脐橙电子商务平台。将溯源标志广泛运用于赣南脐橙防伪上,目前已有80 %的脐橙生产加工企业在使用脐橙防伪技术[3]。以江西万年县为例,县植保局在成功实施《病虫电视预报》基础上推出了“数字植保”,通过引进田间小气候分析仪、电脑、成像等高科技设备,制作了万年县农作物病虫测报地形图,为病虫预报提供详实的分析数据,使全县中长期预测准确率达85 %以上,短期预报准确率达95 %以上。同时,该县还大力推进病虫防治信息传递数字化,着力实现病虫预报可视化和提供服务有形化。县土肥站在《电视施肥预告》成功播出后推出了“智能化施肥平台系统”,利用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和电脑触摸屏技术,开发了触摸屏智能施肥咨询系统,供农民免费使用,专门用于测土配方施肥相关信息查询和施肥技术指导。

2 江西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典型模式

2.1 “一县一业”发展模式

2013年,江西全省投入财政经费2.34亿,投资360个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218个龙头企业和142个农民合作社,带动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农户们投入5.8亿元的农业开发资金。重点建设绿色安全的农产品基地,建成绿色标准化果园3.33万hm2、有机蔬菜1.33万hm2,新增项目区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5万个,带动15万农民脱贫致富,每家农户年平均收入6 000多元,通过发展地方优势特色产业,致富当地老百姓,带动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如永新县重点打造319国道沿线特色产业精品示范带和井冈蜜柚千家万户富民老乡工程,已在示范带范围内围绕苗木花卉、果业新发展规模基地13个,连片面积达133.33 hm2,使示范带范围内面积达400 hm2。并成立了县林地流转中心,全年共计流转林地233.33 hm2。

nlc202309040919

2.2 “专家定点联系”推广模式

2013年,江西农技推广模式进一步创新,组织农业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与95个农业县对接,建立专家定点联系制度,全面开展定点联系包村联户活动,合力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308个,组织9 750名基层农技指导员,建立包村联户制度,每名指导员包1-2个村落,联系10个农业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100户周边农户,充分利用村级服务网点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

2.3 “双百创建”服务模式

2013年,江西大力开展农技推广的“双百创建”活动,在冬春农闲时节,通过阳光工程培训农民20.62万人,认定阳光工程培训基地206个,组建中级以上职称的阳光工程师资队伍2 213人。在南康、黎川、高安等14个县(市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认定近2 000名新型职业农民。从环境、制度、政策等层面积极探索与江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等互相衔接配套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制度和体系。

2.4 “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模式

江西正式启动该省的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从省财政经费划拨专项经费扶持产业技术体系试点建设,组织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岗位专家和综合试验推广站站长的申报遴选,已经启动大宗淡水鱼、茶叶和生猪等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试点,建立3个产业技术研发中心、12个综合试验推广站。

2.5 科技入户推广模式

多年来,江西一直保持“技术指导员-专业户、专业户-辐射户”科技入户推广模式和“试验-示范-推广”技术推广模式,每年县建立4-5个百亩核心示范片,各乡镇农技站建立3.33-6.67 hm2高示范方,每个基层农技人员都有自己的高产示范田。为有效解决科技信息入户“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以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与信息传播手段,与周边农户组成社会化服务网络,促使各种农业科技信息、技术成果和市场项目有效传递到农户手中,从而达到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增收致富的效果[4]。

2.6 “综合建站”模式

近年来,江西结合实际,积极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初步形成了以“综合建站、财政保障、‘三权’归县、能力提升”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建站”改革发展模式,如以乡镇为单位,整合多站为乡镇农技推广综合站,加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站牌,推行站长负责制,站内实行统一组织领导、统一工作协调、统一财务管理等。同时实施改乡镇主管为三权归县、改创收促服务为公益性职能、改差额拨款为全额拨款、改分块办站为综合建站,与创新用人机制、创新考评机制、创新培训机制、创新服务机制结合,搭建宣传、技术、信息、示范4个平台,做好产业、项目、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化服务4个结合[5]。

3 小结

目前,江西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层农技推广资源明显优化、财政保障明显增强、工作条件明显改善、推广能力明显提高,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针对“十二五”期间,江西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出现的问题,建议“十三五”发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应做到以下几点:

(1)加大检查监督,促进法规政策落实,对落实不及时、不到位的,采取坚决有力措施加以纠正,确保各项扶持政策及时落实到位;

(2)加强服务机构队伍建设,强化公益性、搞活经营性的总体要求,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通过顶层设计,高位推动,确保每个乡镇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有场所,切实保障基层公益性服务机构能正常履职,社会性服务组织活力四射,有效满足农民对政策咨询、市场信息、良种良法、机耕机收、统防统治、质量控制、品牌创建、金融保险等多环节、多层次、全过程服务的需要;

(3)加快农村金融改革,解决“贷款难”、“保险难”,支持农民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推进涉农抵(质)押担保方式创新,创新农村信贷服务产品,支持农民开展互助保险,创新农业保险产品等。

“十三五”期间,按照“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方针,坚持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江西省发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升级,促进农业稳产增产、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将一定会开创省区“三农”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高 强,孔祥智. 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演进轨迹与政策匹配:1978-2013年[J]. 改革,2013(4):5-18.

[2] 江西农林网. 江西农业科技服务实现“三提升”[EB/OL]. [2013-07-05]. http://3n.jxnews.com.cn/system/2013/07/05/012500777.shtml.

[3] 刘晓斌. 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 助力江西农业现代化[J]. 江西农业,2014(1):21.

[4] 李 俏,王建华,吴林海. 农业社会化进程中的个体服务形态及发展思路[J]. 贵州社会科学,2014(2):49-53.

[5] 平先良,江金林,余永福,等. 江西省基层农技推广“综合建站”模式的探索[J]. 江西农业学报,2014(5):129-131.

如何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篇9

大力推进服务社会化

农业支柱产业开发走生产规模化、布局集中化、产品品牌化、运作专业化、经营组织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就必需销产供相衔接、产学研相结合、贸工农相匹配、政企农相联手的,涵盖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

最大限度地整合各方力量。所有涉农的行政事业单位、科研院校、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及其它社会力量都应该被吸引在相关的专业“产业链”和“工作链”上,在其最具优势的环节上发挥作用,形成最大合力。作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既不能停留在抱怨体制障碍、在一些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无所作为,也不能“闭门造车”,搞“小而全”、“大而全”。要突破体制束缚,“跳出部门抓农业发展”,引导和集聚各方力量共同合作,由“包打天下”向“领打天下”转变。我省不少地区抓住烟水配套工程需要轮作的机遇,主动对接,茬口有机组合,“借‘基’生蛋”,作出了很好的示范。

最大限度地整合涉农资金。中央早就提出各类涉农资金可“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相对集中、重点使用、各记其功”。省财政厅“以支农资金整合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带动支农资金整合”思路的提出,更使这一原则的落实具有了可操作性。实践证明,用项目和产业争取资金和主动整合资金,是可行的。在茶产业发展中,省农业厅即以3000万专项资金为引导,整合了省直有关部门、7个市(州、地)、56个县(市、区、特区)及中央财政共约3.11亿元资金专项用于茶产业发展。

大力培育“龙头”和“抓手”。龙头企业、合作经营组织和农村经纪人可以在引领产业发展、领军技术进步、引导培训农民等方面发挥政府部门难以发挥的作用,也可以作为“二传手”,有效地放大部门的服务。如贵阳市开阳县2002年引进台农公司良种猪场项目,引导了全县范围的“养猪技术革命”,养猪规模和技术水平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因此,各级农业部门应当将引进及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大力配合地方党委政府招商引资。在龙头企业培育问题上,要更加注重小企业和农村经纪人的发展。

积极探索农业服务外包的有效形式。政府职能服务外包是美国小企业服务社会化的一大特点。sba扶持服务小企业、培训企业家、培训老百姓就业创业的项目,多数采取外包的形式。国务院也提出“采取委托、招标等形式,引导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社会力量承担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项目”。我省农业项目服务外包中,国家信用制度和体系缺失、信用信息不对称,我们难以掌握、也没有逐步建立起较规范、较系统的相关企业的信用信息数据库,企业弄虚作假、失信成本太低。因此当前,我们应先从重点企业着手采集和整理信用信息,逐步建立全省农业系统统一的涉农企业及服务机构征信系统数据库,并在系统内先实行信息共享。同时,建立相关信用监督和惩戒制度,对不守诚信甚至违法乱纪的企业坚决列入“黑名单”,以严厉惩戒倒逼诚信的建立。

大力推进服务手段信息化

加强农业信息化的软件建设。近年来,贵州有线无线信息网络硬件建设已具一定水平,“远程教育”等信息化工程已取得一定成效。在这两大状态并存的情况下,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三农”服务、提高服务水平,毫无疑问是一个穷省实现“四两拨千斤”最为费省效宏的有效途径,理当摆在相当重要的位置。贵州农业信息化的“短板”和突破口是软件建设。涉农网站有十来个,打开后大多是领导、部门活动信息、各类简报文件等。服务对象需要的、具体的、实用的、个性化的服务项目极少。因此,应当将贵州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点由硬件建设转移到软件建设上来,认真研究梳理现有硬软件现状、“短板”及其“填平补齐”的措施,以有效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

创新和完善信息化服务机制。农民收入和文化水平不高及单家独户劳作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必须为他们提供简单明了、适时实用、操作性强的农科知识及其他信息,这是贵州农村信息化的生命力之所在。

当前,一要抓紧“造车”。围绕支柱产业,花相当的人力、资金和时间抓紧开发相关软件和编辑适应信息化传递方式的技术、市场及其他相关信息。同时推上农业信息网、贵州信息港等大众通道,实行信息资源共享。二要建设队伍。建设多层次、多专业、多成分、大批量、广覆盖的信息化专业技术和法规政策服务人才队伍,专门从事网站软件开发以及市场信息、专业技术、经营管理和法规政策等电子信息资料的研究、收集、整理和信息化服务。以“用钱养事”的思路,在条件允许和自愿的前提下启用相关退休专家以及开发利用在职技术人员的业余时间。三要加强宣传和培训。各种提供服务的信息化渠道都要广而告之,同时要加强农民、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村干部信息技术培训(可先培养一大批农村信息化带头人)。四要打造平台。痛下决心盘活存量、因地制宜,打造或改造几个真正对农户和企业有用的网站及融互联网、手机、电视台、广播电台等于一体的综合立体平台,多形式、多渠道提供信息化服务。

大力推进管理规范化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行政管理方式已经从单纯的运用行政手段,转变为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综合手段,农业行政执法已成为农业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省在全国较早推出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开设集中受理行政许可的政务大厅两项改革,向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由于长期以来农业部门定位于抓生产、开展技术推广等,农业行政执法和农业行政许可工作长期不甚规范。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非进即退,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

一方面,要深化改革,以人民群众满意、发展环境优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政务大厅的功能,实行完全集中行政许可;进一步深化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改革,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要追究。同时,大力推进电子审批,扩大网上办公范围,实行电子监察;减少行政执法层次,适当下移执法重心;腾出大量人手来抓发展、抓示范、抓培训、抓信息、抓服务;建设“法治部门、责任部门、服务部门、效率部门”。

另一方面,以规范行政行为、规范服务行为、规范政策行为、规范办事行为为目标,加强制度建设。围绕“权、钱、物、人”关键部位,建立健全用制度管人、管事、用权的行风建设长效机制和相关制度,并全面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以防止不廉洁行为。

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化

如何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篇10

一、我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状

(一)社会化服务机构健全。目前,农技、畜牧、农机、水产等机构,承担着对全县的农村种养殖业的技术推广、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服务和管理工作。

农技包括县农技中心和13个街道(镇乡)农技中心。乡镇机构改革后,农经、农技、林业、水土保持并入农技中心。全县有农技人员390人,其中街道(镇乡)在编人员364人,在岗人员259人。在岗人员在年龄结构上,35岁以下的占26%,36岁至49岁的占67%,50岁以上的占7%,结构年轻化;在文化程度上,中专及其以上的占84%,中专以下的占16%;在技术职称上,有专业职称的仅占17%。

畜牧设有县畜牧中心和1个畜牧兽医联站,乡镇建制调整前的26个乡镇畜牧兽医站。有职工312人,其中在职251人,在年龄结构上,35岁以下的占31%,35岁至45岁的占34%,45岁以上的占35%,结构趋于合理;在文化程度上,中专及其以上的占66%,中专以下的占34%;在技术职称上,有专业职称的达83%。

农机体系,截止2003年6月底,镇乡农机站尚有在岗招聘干部24人,录用干部2人,合同制工人5人,提前退休1人,共32人,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目前70%的农机站成了“牌子站”、“空壳站”,余下的也主要经营油料和承揽零星金加工业务,承担新机具推广、提蓄水灌溉和农业机械维护工作的很少。

水产只有县水产站,在岗人员9人,大专以上学历的8人,有职称的8人,但镇乡无1名专职水产员。

(二)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较快。初步建立了县、街道(镇乡)、村、社四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成立了农村专业技术协会36个,其中县级8个,镇乡级19个,村级9个。组织和引导农民发展了以健龙藕协、狮子泰山果协等为代表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延长和加粗了产业化链条,促进了农业板块经济带的建设。建立了城北蔬菜示范基地、丁家花卉繁育示范基地等13个科普示范基地,培育了一大批科技带头人和示范户,带动了农民依靠科技致富增收。供销合作社开展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服务,建立农资超市10个。积极参与“两社两化”建设,发展综合服务社33个,兴办正兴薯业、大路蜜柚和璧城养殖等专业合作社5个,创办乡镇联佳超市16个,满足了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资料的需要。

(三)社会化服务领域不断延伸。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由产中服务向产前和产后服务两头不断延伸。建立了璧山农业信息网,并与相关农业网站实现了链接,全县各镇乡和龙头企业也设有信息网点;成立了中国农函大璧山分校,举办了蔬菜、果树、畜禽、种植等14个专业,各镇乡也相应建立了辅导站,对农村党员、干部、专业户、示范户进行了培训,为农业提供了产前服务。在产后服务上,支持和鼓励农民,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原则,发展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者按照“公司+农户或生产基地+农户”的形式,形成了一批如原野食用菌产销合作社、新堰蔬菜营销合作社、三业茶叶有限公司、温氏集团等实体。全县现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2个,会员1818人,带动了5176农户,经营总收入达2639万元,农户增加纯收入达314万元。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不足。县级社会化服务机构人员经费仍按工改时人员编制核算,以后按照增人不增资进行预算,经费严重不足,造成了由工作经费来支付人员工资现象。调查中了解到,畜牧在从事春秋防疫、疫病普查、仔猪防疫等公益性工作时经费未纳入财政预算。镇乡(街道)社会化服务机构经费预算标准不统一,有全额、差额拨款或自收自支,经费紧张,工作正常运转困难,只有安排部分人员进行经营创收,三合、福禄农技中心有近40%的人员从事经营创收,削弱了对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和服务。经费的不足,职工待遇低,致使个别中心负责人频繁更换,调查中了解,在这次乡镇建制调整中,二级机构负责人竟争上岗,有镇乡竟无一人参与农技中心主任报名。

(二)服务队伍庞大,人才断层与知识老化严重。在镇乡农技中心反映尤为突出。一是人员臃肿、混岗现象突出。调查中统计,全县镇乡农技中心有在编人员364人,被安置到其他部门的有105人,占总数的29%。二是非专业技术人员过多。非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高达47%,学农业技术专业的仅占14%,其余39%学农经管理的,其中有一部分是党校经济管理函授生。三是知识断层。在职函授进修的119人中,进修农业专业的仅1人,进修非农专业的达99.16%,导致了农技推广队伍知识断层及知识老化现象。据统计,全县有3个镇乡农技中心找不出1名专业农技人员,他们根本无法有效向农民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和推广最新的农业技术。

(三)服务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一是服务体制是计划经济时期沿袭下来的体制,带有一定的行政命令,往往以“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方式进行。服务的层面只停留在镇乡级上,服务指导的形式绝大多数是以会代训的方式进行。在调查中发现,镇乡农技人员因经费紧张未驻村下社,真正到田间地头与农民接触的很少,农民得不到专业培训和技术指导。二是管理体制不

规范。如镇乡农技中心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关系不明确,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农机局都是主管部门,都可管,但都不便管。加之,服务体系(除畜牧外)“三权”下放到镇乡,镇乡管理模式不统一,县、乡两级业务出现断链,如镇乡水产、农机业务无法开展。

(四)服务市场不规范。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从事肥料、农药、种子、兽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经营户增加,无照个体经营比较严重。经营户进货渠道混乱,有假货充斥市场,加上监管市场力度不够,造成体系技物结合收入低,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如畜牧游医现象突出,三合镇就有游医30余人,游医因缺乏专业培训,滥用药物,使畜牧诊治得不到保障,肉品质量下降。

(五)社会化服务质量不高。政府行为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存在公益性与经营性职能不分,公益性服务较少,有偿经营成为主业,服务功能弱化,服务机构有名无实。加之农民主动接受服务的积极性不高,大多依赖传统经验和习惯,致使农业社会化服务效果不明显。民办的各类经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太少,2003年底全县434个村民委员会中仅有12个,约占3%,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专业合作组织在发展中普遍存在会员综合素质不高,周转资金困难,信息来源和传递渠道单一,主要依赖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提供,组织化程度较低,带动力也不强等问题。

三、加强我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议意见

(一)改革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强化服务功能。各级农业部门是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力军,必须有正确的定位,要理顺行政、事业和社会服务组织职能,对服务体系实行“一稳一放两分离”,稳定公益性、放开经营性,实现公益性机构与经营性组织彻底分离。根据我县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实际,合理设置公益性机构,所需经费(包括工资、工作、项目等)由财政全额拨付,服务人员不再从事任何经营创收活动,只对农技推广、指导等进行无偿服务。经营性服务组织实行企业化管理,通过创办科技示范场、开展农资连锁经营、实行多形式的技术承包等方式,全面推向市场。现有镇乡农技推广机构的经营门市、物资等资产,可以通过变卖、配送分流人员等方式改制成私人经营,保留其为农技推广服务的性质。农业主管部门对公益性和经营性组织进行业务指导,重点对公益性机构实施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对经营性组织实行行业管理,确保经营市场有序竟争。

(二)强化服务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社会化服务组织转变观念,找准位置,积极主动加强自身机构和队伍建设。公益性服务人员实行竟争上岗,双向选择,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新进人员实行考试聘用制度,保证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推行全员聘用合同制度,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公益性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与职员可按85%和15%比例配置,逐步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建立服务人员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使收入与实际工作成绩挂钩,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并适时对从业人员施行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实行辞聘、解聘制度,形成以岗定酬、奖优罚劣的分配激励机制,切实为农业服务。

(三)更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农技推广理念,将服务重点由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指导逐步转移到提高农民素质上,运用教育、交流、咨询、提供信息等形式,帮助农民做出农业生产、经营等方面的科学决策;加强与农业科研、教育的协作,引导农民经济组织健康发展。二是利用农业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技推广方式,整合现有的信息网络资源,开通农技110工程,利用广播电视等通讯系统,向广大农村传递生产、技术、管理及市场等信息。三是服务中注重点面结合,突出面上咨询培训,点上示范指导,建立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点,推行“一人一村”农技推广制度。

(四)发展各类经济组织,实现服务主体多元化。

一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在担负管理集体经济资产的同时,应努力开展村级公共服务工作,如组织农民统一购买良种、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统一组织浇水、灭虫和户间互助,统一销售农副产品等等,充分发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中的统一经营职能。另外,还可通过信息服务、科技服务、设立营销协会、农副品代办及深加工、货物中转等形式,兴办社会化服务产业,以突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合作功能,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

二是大力发展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资源优势,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坚持多样化发展,合作类型上可以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可以是农业产业协会,可提供技术、农资、信息、产品收购等一项或多项服务,也可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可分村、乡镇、县三级兴办,可围绕一、二、三产业办,同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还可组建联合组织等,扩大合作领域。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新生事物,要坚持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重点对组织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规范,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利益分配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以及其他的议事规则。

三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服务领域。采取“公司+农户”、“生产基地+农户”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解决农民生产经营中的“一进一出”问题。龙头企业通过产业化经营带给农民技术信息,这是“一进”。“一出”就是农产品通过龙头企业进入了市场,劳动力走出了传统的农业生产领域。同时引导和壮大龙头企业,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储存、保鲜等产业,引导龙头企业主要抓产前和产后服务,把一般的种养环节让给农民,使农民在产业化进程中得到实惠。

(五)加大对体系的投资力度,为社会化服务提供保障。政府应继续加大投入,但必须调整投资方向,转变对农业的投入机制。投资主要用于农业的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实行普惠制,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息工程、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引进和推广、成人教育与培训、环保工程和自然资源保护等公共服务事业,建立起以职业培训、农函大为主体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提供先进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畅通县、乡镇、村、社四级信息网络支持体系,建立起财政支持信贷体系、农产品品牌扶持体系、农资供销加工出口体系。

上一篇:跟岗学员开题报告下一篇:焦化厂事故防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