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和孩子建立规矩

2024-09-11

如何和孩子建立规矩(共7篇)

如何和孩子建立规矩 篇1

如何给孩子建立规矩

一个建立了规则的孩子,并不仅仅是“乖”,“听话”和“好调教”,更重要的是,遵守规则的生活保证孩子在秩序中成长,让孩子们判断是非善恶,自发地建立良好秩序与和谐的氛围。规则会节约孩子的成长成本,也会保护孩子的成长自由。

每个妈妈都可能遇到这些挑战:孩子在玩具柜台前躺在地上撒泼打滚;在“翻斗乐”抢别人的玩具;不好好吃饭而被姥姥满屋追着喂;跟钢琴老师讨价还价,斗智斗勇;在书店把书弄了一地却僵着不肯归位……

儿童教育专家认为,这些问题,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是为孩子建立良好的规则。“对孩子来说,规则就是界限,就是什么事情不可以做。”

首先是让孩子明确界限,然后守住自己的界限,再尊重别人的界限。遵守规则的生活会保证孩子在秩序中成长,让孩子们能自己判断是非善恶,自发地建立良好的秩序与和谐的氛围,这也就是教育家们倡导的“规则内化”。规则会节约孩子的成长成本。规则不是限制,它保护孩子成长的自由,让孩子自由地发展潜力,自由地解决问题,自由地承担责任,自由地得到他想得到的答案……最终成长为一个在心理、精神甚至体态上有尊严的成人。为孩子建立哪些规则?

对于0~6岁的孩子,国际儿童教育界的通行规则是以下3点:

不伤害自己

不打扰他人

不破坏环境

其中,不伤害自己是最基本的。先明确不可以伤害自己,孩子就能学会守住自己的界限,保护自己。只有有了不伤害自己的体验,才知道如何尊重别人,这是遵守社会道德的基础。孙瑞雪教育机构在从事教育的十几年中,具体地总结出以下6条需要为孩子设立的规则:

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

3.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4.玩具和所有公共用品,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5.不可以打扰别人。

6.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这用简单的语言表达的6条规则,其实建立了最基本的社会化秩序。妈妈给孩子制定规则时不能随心所欲,“听话的孩子才是乖孩子”“坐着不动就是好孩子”“乖,不要弄脏手”“不睡觉,狼就来叼你了”“不给别人玩,就是自私的孩子”……这些混乱的、临时性的规则,并不能使孩子养成正确的规则意识。

这些规则妈妈也要遵守

规则不是仅仅设立给孩子的,而是针对所有人的,家长和教师应该与孩子共同遵守规则。仅仅让孩子按你的要求去做是“权威”,而规则却是带着界限的感觉,让孩子通过自己的眼睛、心灵、身体去体会。

有一个孩子曾经这样问他的妈妈:“为什么我打人就是坏孩子,你打人就是爱?”希望这个妈妈的回答不会是:“因为我是妈妈!”

执行规则的几个关键词

以下几个关键词,相信只要妈妈能够掌握,就能更成功地为孩子建立良好规则。妈妈的难题1

定下一个规则后,孩子过一段时间就失去了耐心,开始讨价还价。这时是否需要变通地修改一下规则?

场景:小波妈妈允许小波每天上网半小时,前提是必须练完琴。开始小波能遵守,后来就开始提出:“我能今天不练,明天补上两天的课吗?”“我打完这个电脑游戏就练琴行不行?”

应对关键词:弹性

规则要有弹性,不是规则本身可以变来变去,而是根据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有执行规则的弹性。

学过琴的人都深知练琴是非常辛苦和枯燥的事情。教育专家建议,如果孩子表现出对琴棋书画的兴趣,家长不妨先带他去听,看或体验,比如小波的妈妈可以提前告诉孩子,学琴不是件容易的事,时间会很长,过程也很枯燥。当孩子遇到了瓶颈产生厌烦的情绪,可以告诉孩子,“是的,我知道这个过程是很枯燥的,但是当你走过了,克服了,会非常棒。在你到达那个目标之前,妈妈愿意在这里陪着你。”

资深钢琴教师达达则坚决反对5岁以下的孩子学琴,因为孩子注意力和领悟力都没有发展成熟,往往花半年学会的东西,到了七八岁,一个星期就通了,那为什么还要受这个罪呢?达达说,跟我学琴的孩子,我保证他入门,但我有一个要求,就是,从此以后,你一生,都要每天花10分钟来练琴。10分钟噢!如果你说,大年三十儿要放炮,可不可以不练?我就说:可以放炮,但是宝贝,你连10分钟也没有么?

达达强调,成不成钢琴家不重要,但要让孩子知道,当你决定做一件事,你就要习惯,每天贡献给这件事10分钟,一生。

这个规则不仅适用于学琴,也适用于任何目标,不仅适用于孩子,也适用于成人。它就这么地简单——每天只有10 分钟,却又这么地坚定——这一生的每一天,你都要为你的梦想和目标付出10分钟。

妈妈的难题2

规则一旦建立,肯定就有违规的时候,这时家长是否需要为此设立惩罚的原则?其中的分寸又是什么?

场景一:小熊妈妈规定:不许摸电源和电视荧屏,摸就打手心,小熊就先摸一下电视,再主动伸出手来让妈妈打。

应对关键词:探究儿童心理的秘密,他为什么这么做?

教育不提倡惩罚,而主张探究儿童内心的秘密。

这个场景是家长与孩子间最常见的冲突。孩子在三四岁的时候,正处在执拗敏感期,你越不让他做的事情,他越要做。

正确的做法是在家中和幼儿园封住所有的电源插座,不给孩子犯错的条件。对于其他的危险物品,比如热水、门(可能会夹伤手指)、刀具、剪子,则要告诉孩子正确的使用方法,告诉他在什么情况下身体可能会受到伤害。

孩子摸电视荧屏,可能因为他不明白为什么电视里有人有房子。妈妈可以告诉孩子,那不是真正的人和房子,可以给他电视机的包装盒,让他坐在里面体会,也可以说,电视屏幕上的静电对身体不好,去摸它是违背了“不伤害自己”的规则。

妈妈的难题3

孩子吃饭是很多妈妈感到头疼的问题,应该如何设立规则,执行规则呢?

场景:天天妈妈深知,儿童教育专家都在强调减少孩子吃饭的压力,但天天的确是不追

着逼着喂,就不好好吃饭。妈妈试过很多办法,比如,这顿不吃,到下顿开饭中间没吃的,连水果也没有;比如,吃饭时只能在饭桌旁,离开就没的吃,又比如在饭桌上放个闹钟,20分钟内必须吃完。但这些办法都不是特别有效。

关键词:松弛,安静,悠闲

在吃饭的问题上,教育专家主张先调整妈妈的心态:请妈妈深呼吸,接纳孩子。比如孩子在1 到2 岁时有一个“和饭”的过程,他喜欢将饭从这个碗倒到那个碗,往往弄得一桌子都是饭,但是,孩子的发育过程中,需要这种玩儿饭的自由。比如孩子在2岁左右表示出对零食的兴趣,如果这时孩子对品尝的发展需要受到了压抑,等三四岁进入执拗敏感期时,心理上对零食的占有就超过了品尝的需要。

吃饭的良性循环是: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吃饭,为孩子演示优雅的餐桌礼仪,全家吃饭时有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孩子知道吃饭不仅是为填饱肚子,也是一种精神享受,还是难得的与家人朋友沟通、表达情感的美好时段。

吃饭的恶性循环则是:妈妈担心孩子吃不饱,这种紧张情绪令孩子恐慌或反感,然后更吃不好了。家长于是更着急,想方设法要求孩子进食,直至追着喂,最终让孩子对吃饭的兴趣彻底丧失。

其实一个人饿两顿不会影响身体健康,但如果连续两顿饭都是在压力和逼迫中进食,他一定会反抗。妈妈不妨先在吃饭的问题上学习如何尊重孩子的需要。允许孩子选择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

场景一:小熊妈妈规定:不许摸电源和电视荧屏,摸就打手心,小熊就先摸一下电视,再主动伸出手来让妈妈打。

应对关键词:探究儿童心理的秘密,他为什么这么做?

教育不提倡惩罚,而主张探究儿童内心的秘密。

这个场景是家长与孩子间最常见的冲突。孩子在三四岁的时候,正处在执拗敏感期,你越不让他做的事情,他越要做。

正确的做法是在家中和幼儿园封住所有的电源插座,不给孩子犯错的条件。对于其他的危险物品,比如热水、门(可能会夹伤手指)、刀具、剪子,则要告诉孩子正确的使用方法,告诉他在什么情况下身体可能会受到伤害。

孩子摸电视荧屏,可能因为他不明白为什么电视里有人有房子。妈妈可以告诉孩子,那不是真正的人和房子,可以给他电视机的包装盒,让他坐在里面体会,也可以说,电视屏幕上的静电对身体不好,去摸它是违背了“不伤害自己”的规则。

妈妈的难题4

孩子在家、在幼儿园里学会了遵守规则,但在其它场所,遇到来自不同教育理念的孩子,抢他的玩具或打他时,家长怎么向他解释这种矛盾?怎么说服孩子继续执行规则?家长又如何平复自己因孩子受侵害而带来的愤怒情绪?

场景:妈妈教洋洋,公共场合的玩具,谁先拿到谁先玩;不可以打人。但在游戏场,洋洋拿着一个小铲子玩得正高兴,另一个孩子上来就抢,洋洋不松手,他就打了洋洋一巴掌。妈妈看着洋洋吃亏,心疼得不得了。

关键词:上善若水

一个在规则中成功建构了自我的孩子,是有一种内在力量的。强大的内心力量像水一样,柔软,包容,却拥有改变对方的能量。

当这样的孩子面对冲突,可能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不主动伤害别人,同时有明确告诉对

方“不许伤害我”的勇气,在对方一再伤害自己的时候,敢于反击。

另一种是,选择离开,意味着接受这种现实,但不愿陷入这种斗争的姿态,这是一种更高级的修为——你打我,我知道你怎么了,我也知道我怎么了,我离开,因为我不想介入你这种不好的状态。而此时妈妈的鼓励和肯定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内心强大的自我。

作者:育儿专家小巫

* 给孩子树立规矩,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他遵守,反而会让他糊涂。

* 立规矩,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你讲的道理也许他一时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尊重他的态度,却会让他信任你的判断,顺从你的要求。

* 实在复杂或者讲不明白的道理,应该和蔼地告诉孩子:“这是这里的规定”或者“这是咱们家的规矩”,“所有的人都要遵守的”。

* 立下的规矩,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比如在家不许随地吐痰,在外边也不许。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外边一套。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无所适从。

* 所有的规矩都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而是家长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比如,要让孩子规律进食,家长自己就要在饭桌上举止规范,不挑食,不浪费。要让孩子懂礼貌,家长自己就要对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以及其他所有的孩子——使用文明用语。

* 规矩不是绝对不能够打破的,在孩子的要求下,偶然“放宽政策”——比如,以零食代替正餐、中午看一场电视、晚睡一个小时,等等——会减轻压力,让孩子更加自觉地遵守规矩。人类的天性本如此: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向往,越要拼命去争取。孩子也一样,你不让他做的事情,他非要做,那你不妨让他做一次。目的达到了,兴趣也自然消失了,他会

觉得没多大意思。相信孩子,不要以为偶然的一次“放纵”就会养成什么坏习惯(从数学角度来看,一次不足以称为习惯;习惯是多次积累的后果)。

* 有些事情,可以放手让孩子亲自体会一下“放纵”的后果。

* 有些事情,规劝不管用,就换一种办法,不一定正面要求。

* 有些我们看着不恰当的行为,比如,说“狠”话(“我要拿枪把他打死!”)、咬人打人,更正无数次也不见效,甚至发脾气、惩罚孩子都没有用,就干脆“冷处理”好了,多给别人道歉,少对孩子做过激反应。这些行为是阶段性的,孩子在试探自己的力量。过激的反应倒会强化他的印象,感到自己有能力激怒他人,就更不愿意放弃了。耐心等一段时间,他看着观众反应不强烈,也就索然寡味,不再“表演”了。

* 不要以成年人的行为准则来规范约束孩子,不要把孩子的一些淘气行为统统斥责为“犯错误”。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体会到在他看来,向你身上泼水、把东西弄的稀哩哗啦什么的,是非常好玩儿的事情。(他小时候你用哗啷棒逗他,怎么大了反倒不允许他摇晃东西弄出响动?)这样你就不会恼火,而是和缓地告诉他,“我知道这样挺好玩儿的,但是我不喜欢你这样做,衣服湿了会让我不舒服,请你不要再向我身上泼水了。”

* 不要因为成年人之间的“面子”问题,给孩子树立自相矛盾、难以理喻的规矩。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带孩子出去玩儿,大人们往往顾及了“面子”,却把孩子弄糊涂了:为什么别人抢走自己的玩具,自己要抢回来时,大人一边拦着一边说“让这位弟弟/妹妹玩儿会儿,别这么小气”,而当自己抢走别人玩具时,大人却强行夺走,说不许抢?

* 我们给孩子立了那么多规矩,他能够每天每次每一条都完全地遵守吗?当然不可能!甚至说了N次不可以做的事情,他还会做。这不是他不明白道理,也不是他忘了,而是他还小,自我控制能力没有那么强。兴致所在,他控制不住自己。体谅了这一点,我们就会耐心地对他讲N+1次,“不可以…”不要怕麻烦,重复、重复、再重复,也是儿童学习的必然过程。

* 记住,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也没有十全十美的成年人),不要时时处处紧绷着阶级斗争的弦,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生怕有什么差池。大的规矩有了,小处不妨宽松一些。苛求完美只会把你变成碎嘴婆子,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让孩子心烦意乱,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你对他的规范越精简,起的作用越大。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慎用惩罚手段。打孩子是万万要不得的,暴力会摧毁孩子的自尊,在孩子的心里埋下恐惧、愤怒和仇恨的种子,也在教导孩子一切问题都可以运用暴力来解决。其他的惩罚手段也不可多用,尤其要注意,行为和惩罚之间一定要有通顺的逻辑关系,比如,“你要是把弓箭对着别人发射,我就必须没收它,不让你玩儿,以免你伤害别人。”做出这样的承诺之后,一定要履行诺言,而不是威胁了又威胁,雷声大雨点小,让孩子觉得你只是在吓唬他,久而久之他也就不把你当回事了。

如何和孩子建立规矩 篇2

爱他,他很快没了规矩;管他,他很快感觉父母不爱他。一爱就乱,一管就死!怎么办?

正确的办法是:用爱的方式给孩子立规则,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规则是爱的一部分;如果我们用惩罚的方式给孩子立规则,那么孩子感受到的是恨,而不是规则。这就是我要讲的重点——替代惩罚的方法。

生活中,“惩罚”已经成了一些家长最常用、最爱用的手段了,这招的确好用,也省事,似乎大家都这么做。但是,大家都认可的选择就一定科学吗?当然不是。大家都认可的选择有时是无奈的选择,因为除了这招,我们实在想不出什么好招了。这里,我要告诉您一些可以代替惩罚的好方法,供参考。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惩罚”的背后是什么:

1.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是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

2.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放在如何报复家长上,而不是对自己的不当行为进行反省以及思考修正错误上。惩罚,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3.惩罚作为一种行为会被孩子效仿,家长“以强欺弱”惩罚孩子,孩子在和别人相处时,也会这样处理问题。

4.孩子受到惩罚,会减轻他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认为“惩罚”可以抵消“罪行”,可以心安理得地重复自己的错误;

5.孩子应该承担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在相互关心的亲子关系中,应该是没有惩罚的。

其次,让我告诉您代替惩罚的7个技巧及案例参考:

1.转移注意力: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助家长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适合:不太严重或者偶然性的问题。

案例:孩子在超市随意拿货架上的商品

反例:“你再乱拿,等你爸爸来了,看他怎么收拾你!”

正例:“宝贝,你来帮我挑三个最红的苹果吧。”

2.明确表达自己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适合:行为后果较严重,需要及时予以纠正、明确态度的问题。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

反例:“你太鲁莽了,晚上不许看电视!”

正例:“我不喜欢你这样,你在过道上乱跑会干扰别人购物的!”

3.表明你的期望:对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并表明对孩子正确行为的期望。适合:问题不大,属于主观上非故意的行为。

案例:孩子把从家里带出去的玩具弄丢了

反例:“你怎么又把玩具弄丢了?以后不许你带玩具出去了!”

正例:“我希望你能保管好自己的玩具,下次让它和你一起回家!”

4.提供选择:提供给孩子合理的、我们能接受的选择,给他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强迫感。适合:行为相对顽固,但有可替代的选择的问题;也可用于引导孩子开始某种行动的建议。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

反例:“你再乱跑,我就不带你回家了!”

正例:“别跑!你要么好好走路,要么坐在购物车里,你来选吧。”

案例:孩子在看电视不愿意洗澡

反例:“过来洗澡,你再不过来,我就关电视了!”

正例:“你是愿意现在洗澡,一会儿听两个故事呢,还是现在看电视,洗澡后没故事听呢?你来选吧。”

5.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适合:由于无知而导致的失误,需要补充孩子相关常识的事件。

案例:孩子用水彩笔画画时,把没盖笔帽的笔放在沙发上,给沙发染了一大片颜色。

反例:“看看你干的好事,以后别用水彩笔了!”

正例:“看沙发都花了,以后用完笔要把笔帽盖起来,放在桌上!”

6.采取行动:对于反复建议多次的问题仍然没有改正,可以采取适当的行动。适合:相对严重的原则性问题,特别是屡教不改的问题,需表明正确的态度。

案例:孩子在吃饭时反复玩弄桌上的物品

反例:“你再不专心吃饭,就干脆别吃了!”

正例:“宝贝,专心吃饭!”数次劝说无效,可以把桌上的东西拿远点,说,“吃饭的时候应该专心吃饭,吃完饭你可以随便玩这些东西。”

7.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适合:孩子存在一定的主观上的故意,即“明知故犯”,需要承担因此引起的后果。

案例:孩子在满是油的餐桌上玩小汽车玩具

反例:“别在上面玩,都是油,听见没,是不是要我没收玩具才行!”

正例:“桌子上有很多吃饭时洒下的汤和油,把小汽车都弄脏了,你要负责把它们洗干净。”

再次,针对特别顽固且不易改正的习惯,您可以采取相对复杂的措施:

结合案例分析理解:孩子晚上总想玩耍、说话,不愿意睡觉

第一步:讨论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如:坐在一起,问问孩子睡觉前都喜欢做什么?

第二步:说出你的感受和需求。如:告诉孩子,妈妈每天上班很累,所以回家后需要早点睡觉,第二天才能精神抖擞地去上班。

第三步: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所有的想法都写下来(不加任何评论)。一边讨论,一边将双方所有的想法逐一记录,让孩子有受到尊重和参与决定的感觉,有利于日后提高孩子行动的主动性。如记录“孩子:听3个故事、看会儿电视、翻跟头、10点睡觉……家长:1个小时的游戏时间、9点上床后可以聊会天、9点半准备睡觉……”

第四步:挑出哪些建议是你们能共同接受的,哪些是不能接受的,哪些需要马上付诸行动。这里,如果家长给予适当的让步,会带动孩子主动地学会让步。

如:分别在各自能接受的方法上“打钩”,不能接受或者想去掉的方法上“打叉”,在双方达成共识的方法上画“五角星”。

第五步:找到大家都同意的解决方法,达成共识,双方共同努力完成。如:我们都同意每天8点半到9点自由活动,晚上讲两个故事、9点半睡觉(可以写在纸条上,贴在墙上)。

最后,给家长朋友们一些要点提示:

1.当发生冲突时,不要把精力用于彼此的对抗,或者担心谁输谁赢上,而要把能量和精力放在解决问题、寻找方法上,让每个人的需求都得到尊重;

2.在气头上时不要解决问题。当自己足够冷静时再着手解决问题。再科学的语言、技巧,如果是在叉腰、瞪眼的情况下说的,都不会有效果;

3.挑选建议时,不要评价“这主意不好”、“那不行”,而是记录每个想法,让想法得到尊重;

4.一个计划执行一段时间后贯彻不下去了,可以选择回到老路,也可以选择再做计划;

5.如果孩子不愿意坐下来商量解决问题,可以用写便条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想法(适合相对较大的孩子):“亲爱的某某,我想听一听关于……的问题,你是怎么想的?你是不是觉得……,我觉得……,请告诉我,你有什么解决方法,我们都能接受。爱你的爸爸妈妈”

我的个人心得:惩罚的目的是让孩子改正错误,却常常成了父母发泄自己情绪的出口,我们痛快了,孩子却受伤了。如果我们多一些对孩子的尊重,孩子就会多一些对我们的尊敬。

如何和孩子建立规矩 篇3

8年多前初为人母,我心中的喜悦无法形容。但压力也随之而来:如何让儿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我自身是在一种“学习成绩高于一切”的环境中长大的,但成人后进入社会的经历告诉我,“学习成绩不能高于一切”,父母对我的教育方式是不科学的,我对自己小孩的教育不能再重复上一辈的那一套,我需要重新学习。王涛博士的《规矩和爱》这一书,给了我很多启发,我想重点谈谈以下两个方面:

一、情商优于智商的原则。王涛博士在书中列举了卢刚杀人并自杀的事件。这个事件我在学生时代在另一本书中读过,当时对我的震撼非常大,我没想明白卢刚为什么要这样做,嫉妒和恨就能让他做出这么极端的事吗?这个问题这么多年来偶尔我还会思考一下。无独有偶,王涛博士在他的书中详细了讲解了整个事件过程,并分析了卢刚的极端行为与他的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王涛博士也借卢刚事件告诉我们:情商优于智商,这是一条真理。卢刚事件并不是偶然,2013年发生的林森浩事件也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对小孩的教育。我细心地发现,在诸多类似卢刚事件中,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极端,这也许是男孩天生的内向性格所致。所以男孩更需注重情商的培养。在书中,王涛博士对情商定义为“认识自我、控制情绪、激励自己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参与团队合作等相关的个人能力的总称”定义中认识自我是比较抽象的,王涛博士对怎样培养孩子客观积极的自我意识,给出了详细的阐述:“规矩和爱,规矩可以让孩子懂得敬畏,约束自我意识的不客观膨胀。爱能让孩子得到安全,看到自己的价值,因为自己被尊重而懂得尊重他人。但是爱和规矩需要结合。如果只有严厉的规矩而没有爱,孩子的行为也许能够得到暂时的约束,但是内心就容易产生极端的自卑。如果只有爱而没有规矩,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就是上帝。”这段话让我知道了培养孩子自我意识的方向:规矩和爱,但落实到具体的生活中,还需要自己不断地模索、学习和总结。

二、不占有原则。我想先说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上周六带孩子去上小提琴课,在台阶上遇到了一个母亲在严厉的打骂一个小男孩,从她的片言碎语中我大概知道了打骂的原因是因为小男孩平时在家练琴时敷衍了事,上课时没有通过老师的检查,被老师批评了。这位妈妈觉得自己很没面子,把火气一股脑儿往孩子上洒。小男孩在不停地抽泣,恐惧的眼神让我非常心疼。在读这本书前我也做过类似的事,虽然没有这位母亲这么凶狠,但也是在公共场所。读了王涛博士的不占有原则,我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很懊悔,以后再也没在公共场所大声斥责小孩。“爱你的孩子,但不能以占有作为条件。和孩子相处,最重要的原则是尊重孩子。要把孩子看做一个完整的灵魂,即一个有自己独立人格的个体。”“孩子不属于你,他们属于他们自己。他们有自己的归属,也会寻找自己灵魂的归属,但这归属一定不是你。”现在我会把孩子当作亲人、同事、朋友一样相处,给予他完全应有的尊重,给予他完全应有的独立。现在我喜欢与他一起分享学校的趣事,也会告诉他我公司的趣事,而不像以前只是关心成绩;家里的家务我会让他参与进来,而不像以前自己全包干,让他像小宠物一样待着。这种相处方式,让感觉到他的进步,学会了关心人,学会了容忍。

如何和孩子建立规矩 篇4

落到实处

严守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总的要求,就是中央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提出的“五个必须”。这“五个必须”既强调了全体党员干部应该严守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的主要内容,又指出了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的方式方法,十分具体,十分明确,条条可执行,条条可落实,条条可检查。各级领导干部和各级党组织要以上率下,带头认真学习,带头坚决贯彻落实。

一、带头学纪律、懂规矩,不断筑牢思想防线

1、深入学习中央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领会核心要求,把握精神实质,始终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

2、深入学习以党章为核心的党规党纪,进一步明确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需要按照这样的程序和步骤做,哪些事又必须严格遵照另外的程序和步骤做,自觉按原则和规矩办事。

3、敢于同错误思潮作斗争,对以任何名义否定党的领导、否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对歪曲、丑化、否定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历史的言行等等,都必须坚决反对和自觉抵制,增强政治定力,看清政治方向,坚定政治信念。

二、带头守纪律、遵规矩,不断把纪律和规矩落实于行动与实践

摆在第一位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就是中央总书记一再强调的,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权威。

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不是一个空洞口号,而是一个重大政治原则,要靠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具体而实际地予以落实。在指导思想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关系全局的重大原则问题上,全党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中央的政令多数是以上级决定的形式向下贯彻的,不能把中央和上级的部署割裂开来,变成口头上原则上拥护中央和上级的决定,在具体工作中不贯彻执行或者打折扣执行。

要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正确处理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和立足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关系,任何具有地方特点的工作部署都必须以贯彻中央和上级的精神为前提。要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本位主义,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搞变通。

《党章》规定,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必须坚决执行,不同意见可以保留,但是,决不允许散布违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意见,决不允许公开发表违背中央决定的言论,决不允许泄露党和国家秘密,决不允许参与各种非法组织和非法活动,决不允许制造、传播政治谣言及丑化党和国家形象的言论。

三、加强监督检查,不断强化纪律和规矩的执行

1、铁面执纪。在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面前,各级党组织要立场坚定,态度鲜明,敢抓敢管,有纪必执,执纪必严,决不能听之任之、置身事外,决不能语焉不详、闪烁其词。

2、压实责任。各级党组织特别是一把手的主要责任包括两点:①教育引导责任。

②监督执纪责任。

别让“规矩”禁锢了孩子的天性 篇5

——读奥贝尔《读懂孩子——学生心理学手册》有感

为什么同样的教育环境,学生差异会那么大?为什么越到高年级就会越来越对学习不感兴趣?为什么总觉得现在的学生“一代不如一代”?为什么学生的心理会那么脆弱?为什么……

带着一个个为什么,我翻开了法国奥贝尔的《读懂孩子——学生心理学手册》,企图从中快速地找到答案,而且也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们认识世界的途径。认知冲动自然地、本能地促使孩子动用他所有的能力去听、去看、去品尝、去触摸他的环境和他所能触及的各种东西,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逐渐认识和掌握并逐渐摆脱对环境的依赖,这些体验、这些发现、感觉都将促进其心智潜能的发展。

然而,家庭、学校、社会的某些“规矩”,我这里说的是某些看似合理,实则严重抑制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不合理的条条框框和那些严格的禁令(“不能做这个”“不能动那个”“别乱动”),说到底是家长、老师等大人们为了减少自身的麻烦保护自己而强加给孩子的。

在家里,一些家长不耐烦孩子不停地问那些“为什么”或者“怎么样”的问句,总回答“我不知道”“别烦我”“给我安静点!”孩子得不到满意的答复,总有一天孩子就不会再提问,他还会逐渐对这个世界和各种问题丧失兴趣。于是乎,活泼可爱的孩子不见了;于是乎,孩子变得沉默寡言了。

在学校里,因为担心学生安全出问题,老师就会再三强调不准追逐打闹,不准爬树,不准玩一些器材,为了方便管理,甚至课余时间都不许出教室。于是乎,学校里的一些设施成了摆设;于是乎,学生的活动空间被缩小到了教室。

说实在的,作为一名教师,尽管知道这些不应该有地规矩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但是确保学生安全的巨大责任使我们不得不去制定并严格执行这一些规矩。这些“规矩”是对孩子们的探索精神带来极大的压制,认知冲动也可能会被减弱。于是乎,天真、好动、爱问的孩子不见了,孩子的个性消失了。

认知冲动首先源于某种需求的满足,作为天性好动,求知欲旺盛的孩子,当自己爱做的事情不被允许做之后,孩子探索、发现和认知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那么他的求知欲就会受挫,他当前和未来的学习动机就会减弱。

所以说,某些规矩禁锢了孩子的个性发展,减弱了学生求知的动机,进一步对学习没有动力、厌学。

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能够做到的最大限度就是认识到学生的年龄特征,思考其厌学的原因。

自孩子生命之初就有了动机、需求和求知欲。它们的维持、刺激主要依赖于其身边的环境。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周边环境,保护、维持、开发孩子们的天性,让我们的教育环境成为孩子们快乐的源泉,让快乐激发学习动机,使孩子们有愿望,有愿望上学、有愿望回到班级,不仅有愿望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且有愿望去做在家长、老师看来应该做的事情。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尊与自信 篇6

关键词:孩子 自尊与自信 培养

自尊心就是自己尊重自己,愿意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正视自己有能力,能看到自身的优势,看重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一个孩子的自尊与自信表现为较高的自我能力感与自我价值感。有自尊心的孩子,知道羞辱,他们非常看重自己的名誉,自信、稳重,决不干有损害自己名声的事情。自信心就是自己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相信自己的为人处事,同时也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自信和自尊、自强是亲密无间的,有了自信心的人,他们对学习充满了自信,对明天充满了希望,他们才能看到人生的起跑线,能以最大努力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能够面带微笑去迎接自己所遇到的成功和失败,因此,做父母的应从儿童早期就帮助他们建立起自尊与自信,使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

那怎样帮助孩子建立自尊与自信呢?

一、尊重孩子、信任孩子

如果孩子从小就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那么他们就感受到人与人的平等,以及被人的关注和理解的温暖,才能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心理,要坚持发挥孩子的特长,扬长避短,这样孩子在各方面才有了自尊和自信。首先,孩子的自尊与自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孩子的自尊与自信是在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与孩子的观察互相影响下形成的。如一个孩子感到父母喜欢他,那这个孩子就会有较强的自信心。因此,父母对孩子在言行上要注意避免以下几种情况的发生。作为家长应当随时注意检点自己的言行和行为注意说话的语气,家长要怀着理解和同情的态度,用和谐友善的语言循循善诱,这样孩子会乐于接受,否则就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1.不要因为自己的孩子没有别的孩子漂亮、聪明而感到失望,并在言语上流露出来,这会使孩子产生自卑感,从而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要多鼓励孩子、表扬孩子。要看到孩子阳光的一面。

2.不要对孩子的能力和行为指责过多,或经常使用惩罚手段,这会使孩子产生挫折感而丧失自信心。现在很多心理学家都主张用赞许来代替批评,都主张父母应当注意寻找孩子的闪光点予以鼓励和赞扬。当然鼓励孩子,并不是不能责备孩子。要慎选场合,宁小不大。家长在了解事情的经过之后,选择适当的时机,采取适当教育方法,采用适当的措辞去批评孩子,不仅可以弥补孩子的过错,而且还会鼔励孩子努力进取。

3.不要以自己的意志,粗暴地强迫孩子去进行不感兴趣的活动。“硬按牛头不饮水”。这不仅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还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他们对自己的认识都是建立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基础之上的,孩子会在家长的眼神和态度中发现和认识自己,孩子通过家长了解自己,因此,家长所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表现出来的每一种态度都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家长采用积极的言行,通过肯定和鼓励的方式能使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使孩子形成积极健康的自我印象。要善待孩子的好奇心、探究精神和“异想天开”。不要轻率地下结论,应该在肯定其敢于创新、敢于思考的同时,分析孩子的想法中哪些是合理的、正确的,对孩子的“异想天开”不要轻易否定,不能泼冷水而是应该给予鼓励、引导、帮助、完善。因此,家长应鼓励孩子进行独立的思考,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在经过努力做好之后,自尊心和自信心就会被更好地激发出来。

二、应用积极的措施去帮助孩子建立自尊与自信

要信任孩子的能力,当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信任时,他就会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进而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要鼓励孩子敢于竞争,教会孩子学会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作为父母应该当好孩子发展的参谋,当孩子失落时,要善于鼓励孩子;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启发孩子主动寻找克服困难的途径。

1.告诉孩子不要轻视自己。任何人都有缺点和短处,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有长处而不知道自己的长处。因此,要帮助孩子找出自己的长处,并培养爱护鼓励和发展孩子身上的长处。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善于捕捉孩子的闪光点,要鼓励孩子超越自我,要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和进取心。

2.在孩子遇到困难或遭到失败时,一些家长对孩子则是溺爱得有些过火,干什么事家长都要抢在前头,替孩子做,导致孩子不会自己克服困难,一遇到困难和失败就感到紧张、急躁坐立不安,长吁短叹,束手无策。做家长的应该为孩子营造学习环境、和睦的家庭氛围,希望孩子能鼓起勇气,用智慧克服面前的困难和失败。家长还应当鼓励孩子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并帮助教会孩子怎样克服困难,争取取得成功。

3.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识,家长要用全面的观点看待孩子,既要看到孩子身上的才干和能力,又要承认孩子身上的不足和缺点。当孩子有了成就感时,家长要为他祝贺、鼔励;当孩子遭遇失败时,家长要真诚安慰、勉励。对孩子的成绩,家长要给予肯定;对孩子的过错,家长要批评帮助。对孩子的兴趣、爱好和选择要因势利导,并依此培养孩子,鼓励他们要认真学习,使他们真正懂得自己的价值。

4.家长给孩子的任务和要求,孩子的感情丰富,情绪波动剧烈,他常常自己都不清楚 心里为什么不舒服。总之,就是不高兴,不愿意接受。因此,你最好的对策就是不要反感和反应强烈。虽然你不能完全明白他的心思,但是你认为他的激动或伤心是可以接受的,对他来说非常有益。一阵暴风雨过去之后,你要抓住孩子的心理波动与孩子交谈,帮助孩子找出因挫折而导致的痛苦,并且找到解决办法。只有这样孩子经过努力才能够完成,以提高成功的机会,增加孩子对办事的信心。

因此,培养孩子成功的自尊和自信的环境既包括家庭内部,也包括学校在内的生活环境。作为家长,在家里的时候,让你的孩子多听到一些对他肯定的话,鼓励赞扬的话,少说一些对孩子冷嘲热讽、损害他的话。同时,对孩子取得的成功要及时地进行表扬。另外,从教师的角度,要结合孩子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活动,使所有的孩子都能获得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尤其要注意那些能力较差的孩子要维护他们的自尊,更应该给孩子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使他们也能找回自我的欢乐和成功的乐趣。

总之,作为一个家长应给予孩子以尊重和爱护,用语言和行动来感化孩子、滋润孩子的心田。用真诚的爱唤起孩子的共同心声,达到他们自己想要成功的目的。因此,一个人能否征服自己,超越自我,取得成功,其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让孩子拥有自信、乐观与自信,这将使孩子走向成功。

在6岁前一定让孩子学的规矩 篇7

1、自己的事自己做

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让他们学着做事,7岁前孩子的自理能力已经足够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就像是自己穿衣洗漱、铺床叠被、收拾物品、然后自己给自己定一些目标,接着完成。在孩子学会自理之前,爸爸妈妈一定要学会放手,把这些时间用来指导孩子应该怎么去做,并且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教会他们改正。

2、举止文明

文明的举止是对每个人的最基本要求,一般都包括不随地吐痰和便溺,在人多的地方不大喊大叫、遵守交通规则、不能够乱插队、不为个人方便妨碍公共利益等。要是想让孩子能够遵守这些规矩的话,爸爸妈妈第一要时刻注意自己是都遵守了这些规定。

3、分内的事必须做

大人要工作,小孩要上学,这既是大家的义务,也是大家一定要去做的事情。因此,要是孩子闹脾气,不想去幼儿园,集体活动不管兴趣就不想参加,报了自己喜欢的兴趣班随意打退堂鼓,爸爸妈妈们要好好注意。当孩子出现情绪波动和退却心理,爸爸妈妈最好是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这样做的原因,帮他们克服。

4、学会等待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应该让孩子学习等待,这样子可以慢慢加强孩子的忍耐力、耐性及坚毅能力。就像是做完了手头的事情才可以去玩、周末才可以去游乐园。刚开始时可先等1分钟,然后再增加到3分钟、5分钟……爸爸妈妈们可以把时间换成一些孩子喜欢的语言,将等待时间形象化,这样子孩子就会更加有耐心了。

5、遵守时间

合理的生活安排、规律的作息能够增强孩子的秩序感,树立时间观念,提高做事效率。可是孩子往往有自己的想法,不会遵守既定的时间。爸爸妈妈以身作则的同时,也可以慢慢培养孩子,可以先跟孩子说:“请你10分钟后关掉电视”、“再睡20分钟就得起床了”,让孩子逐渐做好准备。

6、尊重他人,不任性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师、同学,跟孩子是一样的,所以从小就应该告诉孩子在家尊敬长辈,要是长辈没有让自己的要求实现也不能够乱发脾气;在学校尊重老师、小朋友,跟别的孩子一件不一样的话不能乱发脾气,做错事要向他人道歉。

7、别人的东西不能拿

上一篇:从《假文盲》说起作文600字下一篇:七年级历史学科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