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如何教育孩子(共6篇)
家长应如何教育孩子 篇1
高中教育与初中教育有明显的区别,初中教育更加重视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和基础性,高中教育则不仅要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和基础性,同时更加重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和选择性。因此,相当一部分初中生即使考上了高中,也未必能很好地适应高中教育,此时,如果家长对孩子高中阶段的学习缺少理性认识,往往会表现得格外焦虑,就像案例中小王的家长。这就需要学校教师引导家长对高中教育和自己的孩子有更加理性的认识,以为孩子提供适切的教育和有针对性的引导,促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一、高中的学习对学生提出了新挑战
高中阶段的学习需要较好的智力基础、学科知识基础、学科学习兴趣和必要的学习努力。高中教育虽然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但由于其承担直接为普通高等教育输送合格乃至优秀生源的重要任务,因此,高中阶段的知识学习难度和强度等方面都远远高于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分化最大,比如示范性高中比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业成绩要高出许多;即使在同一所示范性高中,学生的学业成绩差异也很大。所以,能够通过中考顺利考入高中的学生虽然在学业上还是不错的,但进入高中后将会面临新的、更严峻的挑战。如果未能及时经受住新的考验,可能就会陷入暂时的发展困境。案例中的小王虽然在中考时取得了优异成绩,但到了高中却遭遇重新“洗牌”,一学期下来成绩在班级靠后,这也不足为奇。
高中阶段与初中阶段学习的差异性,使得一部分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和靠“勤能补拙”的学生难以适应更为复杂的知识学习,特别是理科知识的学习。在初中阶段,数理化知识基本是相应学科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难度和深度都非常有限,学生容易理解与接受,再加上强化训练和刻苦勤奋,取得优秀成绩并不是很难的事情。但到了高中,情况就有了较大的变化,单靠强化训练和刻苦勤奋,很难在这些复杂知识的学习中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出现成绩下滑在所难免。若是一段时间成绩始终不理想,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心,影响学生课堂学习新知识的效率。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兴趣,而一旦没有了学习的积累和成效,勤奋是难以持久的。案例中的小王进入高中后,不能很好地适应高中的学习,“尤其在理科方面,感觉完全不知所措”,可能就存在这方面的原因。
二、父母对孩子要有客观的认识和合理的期待
高中阶段的学习除了对所有学生提出新挑战外,还存在着性别差异。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实验表明,女性的语言表达能力、短时记忆能力优于男性,男性的空间知觉、分析综合能力及观察、推理和历史知识的掌握方面优于女性。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认为,到高中,男生逻辑思维能力平均水平略高于女生,男女生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存在着差异。上海中学原校长唐盛昌认为,在数学学习中,初一的时候女生要略占优势,初二、初三的时候男生开始慢慢赶上甚至会超过女生,到了高一、高二,男生就有了明显的优势,男女生有了显著的差异。
可见,男女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存在着性别差异,这种性别差异不仅是由生物遗传因素决定的,还包括非智力因素、文化因素、环境因素、家庭因素等,况且这种性别差异是就群体而言的,具体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可能更大。案例中的小王在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数理化都没及格,可能与她数理化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下降有关。但不管什么原因,作为父母应该本着平等、理解、宽容的态度与小王进行深度交流,听听小王的想法或苦恼,让小王自己或者在父母的引导下分析成绩下降的原因,是自身学习能力问题还是学习兴趣问题,是教师讲解的缘故还是学校学习氛围的缘故,等等。特别是要帮助小王认识到自己在数理化学习方面的优势与不足。若真是在数理化学习方面没有兴趣或感觉吃力,也可以引导小王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多些积累。毕竟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优势潜能或智力结构,文理科俱佳的学生毕竟是少数。与此同时,小王的数理化成绩也要保持一定的水平,不至于严重影响总体成绩。在日常学习,或者是报补习班时,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数理化的基础知识上,保证一定的得分率即可。比如,可以报一些基础性的补习班或者一对一的辅导班,没有必要去报那些强化班、冲刺班之类的补习班。正如2015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强调的那样:“中学生家长要培养孩子积极学业态度,与学校配合减轻孩子过重学业负担,指导孩子学会自主选择。切实消除学校减负、家长增负,不问兴趣、盲目报班,不做‘虎妈’‘狼爸’。”总之,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要有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对孩子将来的发展定位有一个比较合理的期待。
三、教师要引导父母多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
《指导意见》强调,要“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可以看出,案例中小王的父母受过高等教育,在一般的科学文化素养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家庭教育方面,特别是在教育引导孩子方面可能有所欠缺,这就需要学校、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师要经常与家长进行沟通,不断地交流教育科学知识,让家长真正能够放下分数,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高中阶段不仅是孩子知识学习的重要阶段,更是他们人格健全的重要阶段。案例中的小王考试没有考好,心里特别难过,不愿回家,总想躲着父母。相比文化补课,小王现在更迫切需要的是精神补课,是父母对她的尊重与理解、宽容与鼓励。
南京师范大学杨启亮教授在一次学术讲座中谈到他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他认为孩子只要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素质才算是一个健全的高素质的国民,即心地善良、脑袋不笨、身心健康、自食其力。这一观点对父母怎样看待自己孩子的成长是有启发的。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教育”一词是这样解释的:“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今天,在物质上抚养一个孩子已属不易,而要在精神上教育一个孩子更是困难。但是难做到并不代表做不到,按《说文解字》对教育的理解,父母就是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可亲可近的榜样,要做一个善良的人。父母要学会在孩子的点滴成长中与他们一同成长,认识到自己孩子的独特性,宽容孩子的平凡与失败,鼓励孩子成长为真正的自己,让孩子收获幸福的人生。
家长应如何教育孩子 篇2
幼儿入园后,同伴之间的交往就成为幼儿生活向社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幼儿在交往过程中,有时会产生争执或打架现象。儿童心理学认为,孩子间的冲突、纠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孩子在纠纷中可以提高与人交往、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也能锻炼坚强的意志。
造成幼儿打架行为的原因:
1.生理因素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打架行为倾向与雄性激素水平有关,所以,通常男孩比女孩的打架行为多,这是生理因素造成的。当然,那些身体强壮、精力旺盛、易怒、易哭闹的幼儿容易出现打架行为。
2.心理因素的影响
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开始喜欢友伴和团体的.游戏活动,同时又是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两者相互冲突矛盾的结果,便产生了打架行为。
3.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
有的家长无原则地溺爱、娇宠、迁就孩子,导致孩子任性、蛮横、不讲道理,在与同伴交往中,愿望得不到满足,就发生了打架行为,还有的家长经常采取恐吓、打骂的教养方式,结果造成孩子模仿。
因此,家长应理智地分析孩子打架的行为,积极引导,帮助孩子纠正打架的坏习惯。
1.主动帮助和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适当的情感表达模式,并不断地强化。这是每个家长必须要做的功课。这种模式的建立如果出现问题,后果也是十分严重的。
2.主动传递正确的信息。例如教孩子亲吻家长、轻轻抚摸家长,以表示对家长和别人的爱。跟孩子玩布娃娃,让孩子拍布娃娃睡觉,给布娃娃盖被、喂布娃娃吃奶等。
3.经常带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儿,学习互相游戏,团结协作。养小金鱼等小动物,种花,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对大自然的兴趣。
4.要经常跟孩子互相沟通,陪孩子一起游戏,不要让孩子一人独自游戏。经常逗孩子笑,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性格。
5.经常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交活动(亲子活动),让孩子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
6.当孩子打人时,家长当时的态度和做法很重要。家长应该以“平和”的态度来对待孩子,既不要表示高兴,也不要严厉批评,更不能粗暴制止。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等孩子平静以后再跟孩子讲道理。
家长应如何科学的对待孩子的分数 篇3
一、片面夸大分数功能,以分数高低为判断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准
分数从形式上看简单直观,一目了然。家长看到孩子考试分数比前次考试高了,就喜上眉梢,认为孩子在学习上下功夫了,成绩进步了,进一步推论孩子懂事了,在学校各方面表现肯定优秀。于是乎各种奖励接踵而来。更有甚者,放松对孩子的要求,对孩子的缺点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之,若分数下降了,就认为“不争气”“没出息”,枉费了老师、家长的一片苦心,进而推论出孩子“太笨”“没有希望”,甚至认为孩子分数既然不高,那么在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方面肯定表现不好。因此在批评帮助孩子时容易失去耐心,甚至恶语相讥,拳脚相加,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例如某地小学生因考试分数未达到家长的要求而被家长活活打死的惨痛事件,就是家长片面夸大分数功能而导致的恶果。
片面夸大分数功能的另一典型现象表现为:有部分家长将孩子的考试分数作为在单位同事、亲戚朋友面前“露脸”“争面子”的重要内容。若孩子得了高分,就感到光彩,有面子,很自豪。若分数不如人,则觉得脸上无光,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教育好,出门矮人半截等等。
以上这些行为,均不考虑分数的多重功能,迫使孩子以获取高分为学习的唯一目的,忽视思想品质、性格修养、身体素质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忽视孩子的个性差异和能力差异的客观存在,无疑会对孩子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有的孩子在获取高分无望的情况下,采取作弊涂改分数等不正当行为欺骗家长。这样不但不能促进孩子的学习,反而影响孩子思想品质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二、机械地、片面地分析分数,从而得出错误结论
产生这一误区的原因是有些家长不完全了解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分数的高低,有很多因素会影响既得分数的信度与效度。有的家长,机械的比较同一门学科前后几次考试的得分多少,以此来判断孩子这门学科的学习好坏。也有家长机械比较同一次考试中几门学科分数的高低,以图发现孩子学习上的弱点和不足。有许多家长在学期初规定孩子期中和期末考试必须达到的分数,作为本学期学习的“硬指标”,要求孩子完成。
不能正确分析分数,会被表面现象迷惑,最终将使家长、孩子都被误导而进入学习的误区。仅因某次分数的下降就否认孩子学习的进步,会使孩子失去学习兴趣。而仅依据某次分数的表面分析来指导孩子学习时间与精力的分配,无疑会使孩子得不到真正的帮助,使学习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久而久之,等到问题暴露时,很可能良机已失,悔之晚矣。那么家长应如何对待孩子的分数,以充分发挥分数的功能,使分数成为促进孩子学习的有效催化剂呢?以下就这个问题谈几点建议:
第一,了解测试目的。测试目的不同,反映出来的问题就不同。就学科测试而言,有进度测试、摸底测试、总结性测试和诊断性测试等。也有偏重知识水平的测试与偏重于能力发展的测试等等。只有弄清测试目的,才能看出测试反映的问题。比如,有的孩子在偏重于知识识记的测试中分数高,而在偏重于知识运用的考试中分数可能不高。家长就不能简单地以两次分数高低来判断孩子学习退步或进步,忽略孩子能力发展方面的问题。再比如,学期中的进度测试题的难度往往要小于诊断性测试和期末总结性测试。因此,期中考试的高分并不一定就预示期末考试也会“丰收”。
第二,认真分析分数的信度和效度。分数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简单地理解成分数的真实性。有许多因素会对分数的真实性产生影响。因此,家长在分析分数时,有必要与孩子一起认真分析此次考试孩子本人甚至全班、全校考试的分数真实性。只有对分数的真实性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依据“修正”以后的分数来分析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三,善于从分数的分析中发现孩子的进步,并及时给予恰当的表扬,以充分发挥分数的激励功能。当孩子学习成绩进步时,家长的肯定与表扬能使孩子体会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当孩子学习成绩后退时,更需要家长的鼓励与帮助。从孩子的诸多不足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这样才最能体现家长的教育水平。比如:若总分下降,单科分有无上升的?认知识结构看,有无掌握较好,丢分不多的部分?即使孩子某次考试一团糟,帮助他的最好办法仍然是以发展的眼光看他,鼓励他克服困难,相信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迎头赶上,考出好的分数。那种否定孩子的可塑性,一棍子打死的做法,只会扑灭孩子的希望之火,使其自暴自弃,最终毁了孩子的前途。
家长如何教育好孩子 篇4
一、从思想品德教育抓起
思想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 是思想、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孩子应该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提高孩子的思想道德水平, 培养孩子遵守社会公德, 增强社会责任感。让孩子通过不同途径多了解国内外的历史人物, 学习其中人物好的方面, 做到优而吸之, 劣而弃之。家长绝不能钻入学习成绩的牛角尖, 单纯追求孩子的成绩而忽视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及自身其他方面的成长, 要正确引导孩子堂堂正正地做人。
二、逐渐培养孩子的求知信心
首先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要善于利用各种机会让孩子懂得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要多关心孩子的学习, 不要不闻不问, 不要责怪孩子坏的学习习惯, 应引导他们纠正, 重新树立信心;引导孩子养成“不耻下问”的习惯, 独立思考, 善于分析难题等;教孩子学习知识要灵活运用, 举一反三, 不要死记硬背, “读死书, 死读书”的学习方法是不可取的。从小养成的学习习惯对将来的一生和事业的影响是巨大的, 孩子只有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才能茁壮成长。
其次要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 是孩子求知的一种反映, 家长不仅要尊重和正确引导孩子的好奇心, 而且要主动挖潜孩子的好奇心。对孩子提出的问题, 家长要耐心、确切、简单地给予答复, 并引导孩子通过读书、思考寻找完美的答案。随着知识的积累, 孩子渴望认识新的事物, 探求新的知识, 久而久之, 孩子的好奇心就演变成强烈的求知欲。
再次要培养孩子的广泛兴趣和学习毅力。孩子的兴趣广泛了, 求知范畴就扩大了, 知识经验随之增多了。家长在引导孩子学好课内知识的同时, 还要设法培养孩子的广泛兴趣和爱好。帮助孩子妥善安排好做作业和课外读物时间, 选好书籍指导阅读, 逐步提高读书兴趣。家长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多看、多接触大自然和社会, 扩大生活范围, 增长见识。学习必须有恒心, 重要的不是一两天, 而是天天如此, 要坚持不懈。要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 一般要多表扬鼓励, 少批评指责。对孩子的微小进步要给予肯定和表扬, 使他深受鼓舞, 提高兴趣, 增强信心, 要把握好尺度, 不要过分夸奖。孩子考试考得很好, 家长既要肯定成绩, 又要指出不足, 引导孩子找出不足的原因, 并进一步提出新的要求, “谦受益, 满招损”。孩子考得不好, 要找出原因, 帮助孩子总结教训, 增强孩子的信心, 促使孩子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
三、锻炼孩子的自立能力
锻炼孩子的自立能力在家庭教育中易被忽视。一个人的成长都是坎坎坷坷的,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家长不可能陪孩子一辈子, 家长要多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 引导孩子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给孩子讲述“勤劳是良好的美德, 懒惰是万恶之源”的道理, 不要学习古代的“一屋不扫, 何以扫天下的”的陈蕃。还要培养孩子树立勇于面对挫折的信念, 学会随机应变, 只有不畏风暴的海燕, 才能在广阔的海洋上自由地展翅翱翔。
四、加强交流, 和孩子做好朋友
孩子是一本书, 家长只顾往后翻, 但真正读懂十分不易。家长要与孩子勤交流, 以好朋友的身份关注、帮助孩子。家长要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 设身处地地为孩子考虑。随着孩子的成长, 孩子读懂了这个世界, 家长也读懂了这本书———孩子, 那么家长自然走进了孩子的心灵世界。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 体验孩子的真实感受, 多一份理解, 少一份责骂, 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沟通, 才能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这样, 家长才能把正确的思想和经验灌输给孩子, 有效防止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 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家长一定要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努力配合学校教育, 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宽松的环境, 为社会培养栋梁之才。
这是我最近通过学习得到的体会, 比较以前的种种做法, 我深感惭愧:客观方面, 由于工作太忙有时候无法顾及孩子的学习, 只有在周六周日才能给予辅导, 在很大程度上耽误了孩子的学习;主观方面是占大部分的, 个人脾气比较暴躁, 孩子淘气不爱学习时不能平平静静地讲道理, 而是责怪她……通过学习, 我明白了如何正确对待孩子, 做成功的母亲……希望我的体会会对其他家长有所帮助, 以共同为孩子的成长撑起一片蓝蓝的天。
摘要: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很多家长都加强了对子女的教育,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如何教育子女呢?有时候还会有适得其反的结果。本文以教师身份从几个方面探讨子女的教育方法:要从思想品德教育抓起;逐渐培养孩子的求知信心;锻炼孩子的自立能力;加强交流, 和孩子做好朋友。
期中考试后家长应如何和孩子沟通 篇5
1.在心灵上不要刺激我,要给我自信心,不说伤害我自尊的话,要多给我鼓励安慰。
2.不要总拿我和别人比,拿别人压我,这样我很难过。考试考差了就拿我和别人比,说题
简单还不会,而且别的缺点全出来了,我很反感这样做。
3.不要在别的家长面前揭我的短。
4.4.不要用暴力,好话好说,不要啰嗦起来没完,婆婆妈妈的。
5.应该和蔼一些,多谢快乐的气氛,对我理解一些,不要让我在家里感到比在外边还紧张。
6.和我沟通不能太急躁,要有耐心,批评要适当。
7.不要以成绩为中心,要给我动力。
8.多和老师沟通,找出我的不足。
9.根据我的心情选择适当的话安慰我。
那么,考试后家长应该怎样科学而有效的和孩子沟通呢?除了要注意以上孩子们踢出的意见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急于问孩子的成绩,(孩子的成绩可以先问老师。)要学会暂时给孩子一个空间,尊
重孩子的隐私。有些孩子没考好,本来心情就糟糕,家长一问更烦。其实,家长不问孩子也憋不住,会慢慢流露的,这个时候再让他尽情地说,他会说的滔滔不绝,给他发泄的机会。
2.不要在吃饭的时候谈论,可以转移一下谈论的话题。即使避免不了,家长也要先学点深
沉,让孩子先说,引孩子多说,可以摸清他的心理,暴露他的问题。
3.一定要以鼓励为主,帮助孩子树立信心,特别是当孩子考得不好的时候,要善于引导孩
子找出不足,帮助他采取补救措施,对他表示同情。
4.不要强化孩子的弱科,如“你的数学不行等等”,这样时间一长会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
和误导。正确的做法是,要给孩子以积极的心理暗示:我能行,只是没发挥好,潜力没出来等等。
5.要注意激发孩子对自己考得不理想科目的信心,找到不理想科目中答的理想或比较满意的地方,让孩子看到希望,认识到如果能加强一下其它方面的学习就好了。
6.要提前和老师沟通,较彻底的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然后有的放矢的和孩子沟通,掌握
谈话的主动权和针对性。
7.以民主和商量口气和孩子沟通。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让他感觉到父母是真关心他,在教育孩子时最好把自己先摆进去。比如,这次你没考好我们有责任,你认为我们该注意哪些好呢?
8.千万别刺激和伤害孩子的自尊,把老师表扬孩子的话转告给孩子,把老师批评孩子的话
婉转的提示给孩子。
9.不要附和孩子和孩子一起埋怨老师,要引导孩子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
家长应如何教育孩子 篇6
【关键词】农村家长;教育;孩子;观念转变
一、不良家庭教育观念产生的原因
1.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源自家长自身素质
一些家长读书少、文化素质低,还有少数家长性格急躁、固执偏激,他们看问题目光短浅,不懂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他们只看到小学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都是去打工,不关心孩子上学,缺乏对教育全面的认识。
2.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受社会环境影响
部分家长看到有钱好办事,有钱很风光,于是认为知识多不如钱多,上学不如打工挣钱。在他们看来,能挣到钱就是本事,就会生活得愉快。身边有孩子上学半途而废,自家孩子辍学也会默许,不重视孩子品性、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注重教育投入。
二、如何转变家长教育观念
1.农村学校教师应该向学生家长讲解教育管理知识
在部分学生家长对教育理念认识不明时,老师会在自己的学生身上察觉到,这时候老师要怀着关心学生的满腔热忱及时家访,指导家长更新陈旧观念,教育学生勤奋学习,使这样的家长懂得人的能力不是天生的,智力比较差的孩子通过努力是可以补救的,也能够成就。相反,如果家长对教育不重视,使用方法不正确,聪明的孩子也难以成人成才的。
2.强化家长的教育责任感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关爱缺失,孩子会前程暗淡。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品格与习惯的养成,与父母的教育息息相关。只有让家长认识到肩负的教育责任,家长才会静下心来思考教育问题、改进教育方法、更新教育新观念。
3.注重家长思想上的矛盾与转变
传统家长对待子女的教育与当下家长已经有着截然不同的改变,特别是电视、网络等媒体对于素质教育的宣传,家长的观念慢慢发生了变化。例如,传统的家长或对子女严厉管束,采取简单粗暴的体罚教育模式;或对子女过度溺爱,造成子女放任自流。而如今,家长更多地认识到家长和子女之间需要的是平等的交流,将子女看作是独立的个体,跟其进行沟通来取得良好的效果。对此,虽然多数家长思想上有一定认同,但在实际行动中仍存在矛盾,即家长和子女很难达成一定的共识,特别是在青春期阶段,不懂得如何与子女进行沟通,而家长的期望也使得他们纵然想实行也力不从心。
当今的家长将子女送去学习各种特长,如乐器、绘画等,他们希望将来子女全面发展,而不像传统的家长逼子女在家里埋头苦读;他们理解子女学习各方面课外知识的需求并积极支持,鼓励孩子的求知欲,还鼓励孩子享受童年。但家长仍存在顾虑,唯恐自己的孩子在玩耍时,别人的孩子在读书,这样就会导致自己的孩子成绩落后,甚至导致上不了好大学等一系列问题。
4.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早发现早解决
老师教学生一时,要考虑学生一生。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工作中发现家长家庭教育观念不正确,要及时沟通,及早去转变。这样做不仅是对孩子健康成长负责,也是提高学校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5+2=0”效应,说明了家校教育不合拍的严重后果。这方面若发现早、转变早,不良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就小,对学校教育影响也小。
5.引导家长走出素质教育的误区
学生素质的核心是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其次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家长不仅要教育孩子专心学习,要求孩子在提升文化素养的同时,让孩子走出家门,到室外与小朋友一起娱乐、游戏,学会交往、处理矛盾、知道是非、健康心理,还要鼓励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和体育比赛活动。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面对名目繁多的补习班,辅导班,不管教师的素质如何、不管有没有合法的行业资格和收费依据,只要你开班,我就让孩子参加。还有的家长认为艺术素养很重要,其它素养可有可无。寒假期间,学校与青少年活动中心联合举办小学生棋琴书画和读书比赛,在器乐和声乐赛场上,家长、学生很多,有的一家三代都在现场,而在图书室、象棋围棋室,只有几个学生,不见一个家长。凡是需要花钱培养的才艺,家长都非常投入;而不收一分钱的阅读和下棋活动,很少有家长关注。所以有人说:在中国,只要是学校收费开展的活动,甚至是不收费开展的活动,一般都受到家长的抵制;如果是其它组织或者是个人举办的活动,收费越高家长越要让孩子参与。在我们瓜州就有许多培训班,没有一个不收费,但没有一个被家长曝光和举报,而且生意很火爆。相反,活动中心免费开放的图书馆、象棋围棋室,双休日只有一二十名学生参与,没有一个家长在门前接送孩子,与那些钢琴培训教师家门口车水马龙的情景形成巨大反差。
【家长应如何教育孩子】推荐阅读:
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征文07-09
家长如何教育好孩子10-23
教会家长如何爱孩子05-21
家长如何指导孩子读书07-27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友谊05-27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处理好师生关系05-20
国内外家长如何对待孩子早恋?08-26
家长如何辅导初一孩子进行期末复习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