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友谊(通用13篇)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友谊 篇1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搭建知识架构的基础,但培养起一种良好习惯的过程都是漫长的,而对于需要将之前的不良习惯拨乱反正的同学来说,改正自己的学习习惯更是一个非常痛苦和艰难的过程。希望孩子在改变自己学习习惯最痛苦的时候,能有家长能够陪伴在孩子身边。因为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孩子学习的希望。
一、处罚
处罚是什么意思呢,处罚就是打骂的意思,这招很管用。为什么这招管用呢?对一个初中的学生说道理,他们比家长说得还深刻,给他们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因为他们都是脑袋管不住手脚的人,只有打骂是最管用的,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古人讲,玉不琢,不成器。但乐恩特教育专家提醒家长,在处罚时一定要注意五项基本原则,否则就是滥杀无辜了:
1、处罚是最高级别惩罚。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家长说:“我的孩子已经成了滚刀肉了。”为什么呢?他的孩子犯了一个很小的错误却一直承受最高级别的刑罚。
2、处罚的最高境界是爱自己的孩子。要爱自己的孩子,当家长准备动手的时候,要是发现自己孩子已经哭了就不要再打骂了,点到为止,起到威慑力就可以了。
3、处罚前要让孩子明白处罚的规矩。当周末家长看见孩子看电视时说:“你,写作业去。” 有很多孩子离开电视机时有两个问题搞不清楚:第一个是为什么家长可以看而他不可以看;第二个问题是什么时候可以看电视。因为你的家里没有规矩。
4、就事论事的原则。犯了错误以后要就事论事,不要数罪并罚。
5、立即处罚的原则。有的母亲当孩子犯错误后心软了,总是说:等你爸回来收拾你。
二、陪读
紧密式陪读:适于不自觉的、注意力长度低于10分钟的初一以下的孩子。方法是孩子做作业,家长坐在孩子同桌,以免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现象。
松散式陪读:适于注意力相对集中的孩子。方法是,每天晚上孩子写作业时要求他把门打开,家长把电视机关掉,保持家里安静。这扇门必须打开,有的家长说孩子房间的门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都打不开。有的孩子关着门,在自己的房间里一学就是两个小时,你相信吗?可能吗?他们把门关上以后肯定发生了许多“见不得人的事”。一个孩子不良的学习习惯就是在关上门以后形成的。
三、表扬
表扬对孩子是一种激励,但要注意不能滥用。
举个例子,一个初一的孩子家长听完赏识教育以后说:听了赏识教育,我把我的孩子整整表扬了一年,也没有把学习表扬上去。所以,表扬只对弱智和小学生适用对于一个智商正常的初中生,家长滥用表扬的话,他们是很容易看出家长的阴谋诡计的。
四、监督
学习计划做好以后,家长要陪伴孩子做好监督工作,以前讲过坚持21天,就可以使量变到质变,孩子学习不好,习惯没有形成,第一个放弃的人不是孩子而是家长。家长能坚持21天学生也能坚持21天。
乐恩特教育专家指出:单一的教育方法都会导致学习习惯的失败。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女。只有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将这四招融汇起来使用,才会有成效。不能只批评不表扬,也不能只表扬不监督。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友谊 篇2
家庭作业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部分, 它能巩固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技能, 是学校学习的延续和拓展, 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条理性和独立性, 尤其对学习兴趣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 学生在家学习, 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是必需的。那么, 家长该如何指导孩子完成好作业呢?下面是我多年来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点体会, 愿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家长应给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主客观环境
所谓客观环境, 是指家庭为孩子学习而提供的物质条件, 如安静舒适的房间。房间不可过大, 过大可能东西就多, 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或显得空旷, 不利于孩子学习;过小会使人产生压抑感, 如果气温再高, 更令人烦躁, 孩子会做各种小动作, 以减轻这种压力。
所谓主观环境, 是指家长为孩子创设一个温馨祥和的学习氛围。在孩子学习时, 父母最好不看电视, 或玩电脑, 而是应跟孩子一起学习。创设一个群体学习的氛围, 父母言传身教, 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大大激发孩子的学习意识和欲望, 对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
二、家长应注重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的某方面兴趣与他的志向结合起来时, 那么, 离成功就不远了。而小时候培养的兴趣往往为一生的事业奠定了基础。所以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这方面, 我的做法是:在孩子处在小学低年级时, 我主要看其字迹是否写端正, 做题是否马虎, 如工整、正确, 就夸赞他真好, 并记录下来:某月某日, 作业做得非常好。如字写错或题做错, 先不要指出具体错误之处, 在有问题的地方画上一个小记号, 让孩子自己找出错误之所在, 若孩子找出来了, 就称赞孩子聪明、能干, 也做记录:某月某日你自己发现错误, 并改正。如此训练, 孩子便由“不爱写”到“爱写”作业, 有了乐趣、兴趣。
孩子喜欢玩玩具、看电视, 不喜欢学习, 是因为他觉得学习远不如玩玩具、看电视有趣, 家长可以通过各种形式与孩子一道发现学习中的乐趣。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 可以采用这样的办法:让孩子当老师, 父母作学生, 父母中有一个充当爱马虎、爱溜号的“学生”, 让孩子觉得要好好地“教你”不可。或者母亲充当老师, 父亲充当学生, 与孩子来比赛, 做题又准又快的优胜者有奖。当然充当学生的父亲, 不能回回输。让孩子觉得有竞争时, 但只要认真努力就能学好做好, 获得无穷的乐趣。久而久之, 孩子也就自然有了学习兴趣。
有一些家长喜欢盯着孩子做作业, 一旦发现错误, 就一边帮着孩子涂擦, 一边批评、埋怨、责怪孩子:“怎么搞的, 又做错了, 总是马虎。”“说过多少遍, 就是记不住, 气死人了!”可以想象孩子在这种紧张、焦虑的氛围中, 学习的兴趣还能高吗?这时, 家长再怎么说教, 他也是听不进的, 是改不过来的。因此, 对小孩子而言, 责备与呵斥远不如表扬、赞美更能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学习或做作业时, 会发现并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父母千万不要压抑他们的好奇心, 禁止他们发问, 而要鼓励他们, 有头脑才能发现问题, 如果家长一下子也答不上来, 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想办法解决, 比如去图书馆查资料、问有关的人、求助于互联网, 等等。这些都会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如果有些问题一时难以查到, 就可以告诉孩子, 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以后的学习来解决。
要让孩子对学习有兴趣, “好奇心”是源头。它代表喜爱接触新事物, 当一个人对新事物接触得越多, 他就会越想知道更多;想知道更多, 正是学习动力的来源。孩子有了学习兴趣, 对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
三、家长应重视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
小孩子在学习上的表现各不相同:有的勤奋, 有的懒惰;有的认真, 有的马虎;有的能把明天要讲的内容提前预习, 可也有的能找各种理由把今天该完成的作业都拖到明天。这就是不同的学习习惯所带来的不同结果。孔子在《论语》中说道:“性相近, 习相远。”就是说, 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 但由于习惯不同便相去甚远。难怪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英国哲学家培根, 在谈到习惯时也曾深有感触地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 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人应该从幼年起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在诸多的好习惯当中,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孩子成才至关重要。家长该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我认为首先要培养孩子学习的责任感。要告诉孩子, 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如同工人师傅做工, 农民伯伯种地一样, 是自然的、主动的行为, 让他们从思想上意识到学生完成作业努力学习是必需的。接着, 有耐心, 多鼓励和夸赞。孩子写作业的时候, 可能会有磨蹭的行为, 不专心的表现, 只要不是太过分, 就让他动一动好了, 毕竟家里是一个歇息的地方, 比学校要自由得多。但如果行为过分, 家长就可在旁边提醒一下, 如“已经做了10分钟了, 快啊!做完可以到外面玩一会!”或者来到孩子身边, 用手边摸摸他的头:“不会做了吗, 用不用妈妈帮你一下?”家长这时可了解孩子的作业量, 心里估计一个完成的时间, 采用计时鼓励法, 这样就会把孩子的注意力拉回到学习上来。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 但字写得潦草, 还做错了几题, 这时, 家长要有耐心, 鼓励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可这样说:“你很聪明, 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了作业, 奖励你一个苹果 (孩子最爱吃的水果等) , 继续加油。只是有两道题做得不对, 你自己再去检查一下好吗?如果你能自己发现错误并改正过来, 那你就能太厉害了。”我想, 如果这样对待孩子, 那么他一定会高兴接受的。再者, 要帮助孩子制订学习计划, 制订学习计划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方法, 计划上注明什么时间做什么事。 (跳过动画片时间, 使孩子易于接受) , 可以列短期计划, 也可以列长期计划。这个计划最好让孩子自己制订, 家长监督执行。除非遇到特殊情况 (如生病等) , 否则就要不折不扣地执行这个计划。长此以往, 习惯成自然, 这不仅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而且能培养孩子做事坚持到底的意志品质。
英国作家萨克雷有一段至理名言:播种一种行为, 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 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 收获一种命运。是的, 知识累积千万, 不如养成一个好习惯。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种优良素质便犹如美好的天性坚不可摧, 成为以后成人、成才、成功的原动力。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减负” 篇3
有人觉得“减负”仅仅是学校与老师的事情,其实,家庭也可以并且必须帮助孩子“减负”。
首先,和谐、民主和宽松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减轻孩子学习的压力和负担。
调查显示,孩子的学习压力主要来自于家长过高的期望和“高压政策”。鉴于此,家长要努力打造一种和谐、轻松的家庭环境,为孩子的学习减轻外在压力。家庭环境的构建,重在和谐,这里的和谐包括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以及夫妻、子女与家庭生活中的其他成员之间的和谐。和谐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体现在每天的家庭生活中,并无时不刻不影响着孩子的心理成长,它需要全体家庭成员的相互支持与共同努力。
为此,我和爱人约法三章:一是尽量不在孩子面前吵架;二是坚决不能为孩子的问题在孩子面前吵架;三是绝不允许任何一方把孩子拉进来一起吵架。
和孩子交往的“艺术”也直接影响家庭的和谐。我们家崇尚“以理服人”、“以德服人”,提倡民主解决问题。孩子虽然小,但是并不是完全不懂道理。当然孩子的知识与经验有限,有些道理确实不是非常懂,那么越是不懂的道理,我们就越要通过和他讲道理来帮助他较快地明白事理。就算孩子的道理有问题,我们也会给他机会表白,这是对孩子的尊重,让孩子认识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很多,他有表达意愿和通过合理手段争取权益的权利。这就让孩子有一种被接纳的感觉,为家庭的和谐奠定了基础,也为孩子学习减轻了来自家庭环境方面的压力,避免了不必要的分心、走神以及情绪问题。孩子的内心有了安全感与支撑力,承受外界挫折的能力就增强了,挑战压力的能力就提升了,这是一种“积极抗压法”。
其次,注重孩子的情商发展,提高孩子的情绪力,从心理上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感与厌倦感。
对于小学生来说,提高他们的情商与情绪力的核心就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与信心。
中国的教育一直都注重孩子智力的培养和知识的灌输,这源于我们对人才发展乃至社会发展的错误认识,是教育功利主义的具体体现。所以,很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教孩子计算、写字等,并把孩子取得的一点“进步”作为炫耀的资本和安慰自己的依据。这样就无形中给孩子增加了很多心理负担和压力,不利于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甚至会严重打击孩子的学习信心。这种做法从根本上违背了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有“揠苗助长”的嫌疑。
我的女儿上小学后,我们家围绕着是“加重孩子负担,力促孩子学习领先”,还是“减轻孩子负担,培养孩子兴趣和信心”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每天放学后是让孩子先在户外玩耍一段时间后回家写作业,还是先写作业再玩耍的问题;二是周六、周日要不要补课,补什么课的问题。经过协商,我们达成了如下协议:一方面,每天下午,孩子先在户外玩耍一段时间,五点之前回家写作业。这样满足了孩子喜欢玩耍和游戏的天性,孩子回家后写作业就很专心、很愉快,即使作业很多也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另一方面,周末坚决不参加学科类、知识类的培训班,而是有选择地参加一些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兴趣班,如画画、跳舞、乒乓球等。这些兴趣班不仅没有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反而提高了孩子的社会阅历与综合素质,对孩子情商的提高大有裨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孩子的学业负担。
生活中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学习 篇4
俗语常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甘作舟”,在普通父母看来,好像学习就必定充满艰辛与苦涩,根本不知道该怎么要求孩子们爱学习,结果使活泼可爱的孩子在枯燥烦琐的简单学习中日益缄默、消沉。学习的确不是一件轻松地只要抬抬手就能做好的事,但也不像许多人想像的那样苦不堪言。会学习的人,会把学习视为一件乐事,时时饱含热情充满兴趣,从而爱学、乐学、勤学。即使作为普通家长,父母也有责任帮助孩子学会学习,让他们发现学习的乐趣,不再将学习视作畏途,变苦于学习为乐于学习。
生活中如何帮助孩子学习呢?这就需要普通父母擦亮眼睛,借一双慧眼,用心去寻找和捕捉每一个机会,把生活中的零碎的小事转化为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有力材料。那么,普通父母该怎么去下功夫呢?
一、课内外联系法
这种方法在孩子课堂学习某种知识的前后都可使用。在上课前使用,可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加强其课上的注意力,有利于顺利掌握课堂学习内容。课后使用,则可加深孩子的印象,巩固课上所学,并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如有的家长在孩子要学习“水蒸气”以前,先有意识地带孩子去外面“赏云”并向孩子提出“云是怎样形成的”问题,引以起孩子强烈的好奇心。这样,当孩子得知明天上课老师要讲与其有关的问题时,就会带着疑问去听讲,结果听得特别认真投入。
二、生活小事锻炼法
这种方法通过让孩子参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使他们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巩固加强其学校学习的结果,帮助孩子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概念理论。如让孩子去买油盐酱醋等生活日用品,在买东西找钱这一自然过程中,让孩子熟悉单价、数量、实付额等常用概念。既锻炼了孩子的生活能力,交往能力,又使孩子巩固了相应的数学知识,一举多得。这样的机会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关键是父母在善于发现,善于利用。
三、情境创设法
这种方法着力于创设一种情境,实际的或模拟的,让孩子解决这种情境下可能出现的问题,帮助其开拓思路,利用已有知识,锻炼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有位家长送孩子上学时,看见有个人骑自行车的速度很慢,就上孩子找出10种以上影响车速的原因。孩子经过思考,结果找出了上坡、顶风、破车、骑车人有病、下大雪等15种情况。或者在夏季吃西瓜时,请孩子思考如何快速美观地切好西瓜,如何切的刀数最少也能切成同样多的块数,等等。
四、趣味游戏法
这种方法旨在由家长带领土完整孩子进行一些有趣的游戏,或做一些简单的小实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心,使其乐于学习掌握游戏,实验背后蕴含的知识。如和孩子一起玩“压不弯的纸条”游戏,让孩子把一张宽带纸条架在两本书上,这时家长往纸条上放一盒火柴,纸条立刻会塌下去,然后将两本书靠近一些,让纸条向上拱起,卡在两书之间,再放上火柴盒时,纸条就不会往下塌了。这个游戏利用了一个原理,即向上凸起的拱形物体能承受较大的力。因为它能把受到的压力分解,传到支撑它的物体上去,这样,压力对它本身的影响就大大减小了。当孩子对此感兴趣时,可告诉他,许多大桥和建筑物的屋顶都做成向上凸起的拱形,也正是应用了这个原理。和孩子一块,找出生活中常见的与此原理有关的事物,或者让孩子设计一个与此有关的别的游戏,加深孩子对此的理解。
五、角色表演法
这种方法或用于许多方面,由家长和孩子一同参与,随所要表演的内容不同可采用独白、对话、场景等不同形式,观众可由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小朋友担任。角色表演法可以把希望孩子理解或掌握、遵行的知识、规范以孩子喜欢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孩子由于身临其境,印象会更深刻,也更易于接受和掌握。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更好的学习 篇5
一、活到老,学到老
家长除了告诉孩子学校教育的重要外,还必须向孩子灌输学无止境的道理。现在很多家长在工作之余都忙攻读高一级的学位,这为孩子做出了榜样,树立了一面镜子,无疑会赢得孩子的`敬佩。经常让孩子看到自己如何学习,带孩子去书店、博物馆等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
二、说到不如做到
孩子对某门功课不感兴趣,家长的劝说和引导十分必要。但家长与其花费巨大精力对孩子说教,不如亲自为孩子做些什么。家长尽可能多地陪孩子一起做事情。
三、有效的沟通
相互不沟通常常成为家长与老师沟通交流的最大障碍。目前很多学校都开通了老师——家长热线,家长可以很方便地与老师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
四、培养孩子的计划能力
孩子从学校背着重重的作业回到家,家长没有必要一遍又一遍地督促孩子快写作业,重要的是要教给孩子如何计划和安排学习。大多数孩子都缺乏自我管理和组织计划能力,不妨在孩子的书桌前挂一本小日历,让孩子把一天的学习任务写在日历上,教会他如何把诸多任务划分成有很强操作性的小部分。
五、餐桌也是书桌
有研究发现,那些经常与父母同桌进餐的孩子的智商水平和文化素养较高。专家认为,孩子越是经常在餐桌上耳闻目睹父母具有描述和解释性的谈话,其词汇量就越高,而词汇量恰恰是衡量一个孩子未来阅读能力高低的重要的因素。
六、重成绩,更重过程
如果孩子在学校总是得“优”而并不清楚是如何得到的,对孩子来说这是一种不完善的学习。因为这样一来,他只会注重结果的对错而忽视对结果的探究过程。所以,当孩子有问题请教家长时,家长不要直接告诉孩子答案,不妨说“到哪儿能找到答案呢?是查字典、上书店还是上网?”等类似的提示。
七、教孩子树立切合实际的目标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友谊 篇6
要规定孩子放学后必须做完作业、必须检查。口头作业、复习、预习作业也不容草率。要检查作业质量,督促做作业的同时兼顾自觉性的培养。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希望家长们能耐心地做好配合工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平日里我们每学习一篇课文之前都要让孩子预习,课后要复习巩固,因为现在一般学校的作业量都比较打,课程紧,完全靠学校的时间根本不行。
第二,抓态度。
要求孩子学习专心、细心,勇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书写要工整、清洁、准确,不能“虎头蛇尾”或“龙飞凤舞”。当天的作业以及预习课程,当天完成。
第三,抓能力。
初中是孩子能力培养的关键期,阅读、理解、思考能力都有待提高。
老师平时的上课时间对孩子阅读、思考、解题能力的培养是有限的。因此孩子需要多看课外书:写作是需要语言的,而课外阅读将能极大的提高孩子们的语言素养。另外解题的技巧也是需要通过练习和总结的,所以希望家长能够配合老师,督促孩子多看课外书,完成相应的课程练习,在课余生活中,培养孩子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与思维力。
第四,关心孩子的假期。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假期完成作业后,应鼓励孩子多看书少看电视,拓展孩子的开放性思维。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友谊 篇7
受害者孤独和抑郁
“校园霸凌”的严重受害者通常会感到极度孤独和抑郁,会对自我认知和目前状况感觉十分糟糕,经常受到伤害的孩子会在日后社交和外表方面极度不自信,容易对药物或酒精产生依赖,以及形成不良的饮食习惯等。如果发现孩子遭受这样的伤害,建议家长及时和老师联络,也可以鼓励孩子去寻求帮助和解决途径,从而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变得坚强。此时家长要一直在孩子身旁打气,并在孩子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尽早采取措施,避免情况进一步恶化。
但是在帮助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也要注意尊重孩子的意愿,适度参与,不要让孩子感觉家长是在侵犯他的隐私,例如直接打电话给同学的父母告状。另外,家长也不要因为孩子的事情而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从而背负沉重的感情包袱。如果自己的孩子是女儿,父亲要了解在女生的世界里是存在社交等级的,女生会比较在意彼此的外表、穿着、人品和对异性的品位等。
但是如果孩子长期出现抑郁、焦虑、拒绝、发怒、拖延和饮食紊乱等症状,家长则要考虑向专业医师和机构求助;在事情过去以后也要不断给孩子安慰和支持,与他讨论以后如何解决此类事情,让他不要太在意别人的意见,多发展一些个人爱好,扩大交友圈等。在这个过程中,父亲的帮助、合作和母亲一样重要,可以多倾听孩子的心声,不要做出个人评价。如果自己的孩子是女儿,父亲可以从男性角度跟孩子分享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
“校园霸凌”常被忽略
说到“校园霸凌”,人们常常想到的是孩子身体上受到伤害,而专家指出,比身体更严重的是心理上受到的伤害和打击,因为心理伤害一般轻易不会被发觉,所以这种伤害常常被老师和家长忽略。
心理上的伤害行为通常包括五种:在一个群体中完全忽视某一个孩子的存在;不让某一个孩子参加这个群体中所有的活动(与第一种不同的是,他们一般会让这个孩子知道自己被排斥在圈外);在某个孩子背后散播其谣言,破坏其名声;直接到对方面前羞辱对方;提出有条件的友谊,要求对方必须为自己做什么等。
在以上列举的五种心理类的伤害行为中,霸凌一方多喜欢通过这种方式来确立他在一个群体中的地位。这类霸凌者多从小就被警告不要攻击他人,并拥有超出一般孩子的情感记忆,善于观察别人的肢体语言,比较会用情感的方式去伤害他人。
在诸如此类的“校园霸凌”案例中,为什么这种霸凌方式会在女生中居多呢?因为许多女孩子都是从周围的人群,包括邻居、父母和老师等人身上看到并学会这种行为的。另外,女孩子非常在意自己在一个群体中的影响和地位,较易产生团体感,当感觉归属一个团体时,就会把其他人当作外人。还有,女生常常容易被女生小团体当作外人来对付,包括比同龄人发育快或慢、穿衣风格、或是仅仅跟这个团体都喜欢的一位男生聊天等。
“群体伤害”排斥、欺负小伙伴
孩子在家长眼中是天真无邪的,但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经研究发现,因为外部生长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孩子从4~5岁开始就懂得故意从一个团体中排斥和孤立自己的小伙伴,并给对方造成一定的心理伤害,这种行为在女生身上尤其明显。
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男生和女生一样都会有抱团伤害某个特定人物的行为,但由于女生一般更擅长社交和拥有语言上的天赋,因此这种行为更为普遍。为了避免这种行为的发生,家长可以通过从小培养孩子对他人的同情心来预防。
该报道还指出,这种行为比起身体上的伤害较不易察觉,和语言上的伤害很像,但主要目的是威胁和伤害对方的友谊关系,例如跟其他孩子商量不和某人玩,或是如果不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就威胁单独不邀请某人参加以后的生日派对等。美国宾州州立大学Erie分校心理学系主任尼克森指出,在他的研究中,发现有一半5至12年级的孩子每个月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有7%的孩子是每天或每周遭受这样的欺负。
美国杨百翰大学网站报道,该校研究发现,从4~5岁开始,孩子们就懂得利用社交关系中的主导地位来有意支配和破坏他人的关系。具体包括:不让某一个孩子参与到他们的小集体中;要求其他孩子不许跟某一个孩子玩;威胁不跟某一个孩子玩;如果讨厌一个孩子,会捂住耳朵拒绝听其讲话;等等。
这项研究的主要负责人尼尔森指出,女孩子为了确保她们在社交中的等级地位,会在青春期期间使用这些手段,但令人震惊的是,她们在学龄前就已经有了这种行为,比同年龄段的男孩子要复杂得多。
该研究还指出,一般会支配和破坏他人关系的这些孩子是充满争议的,他们在群体中既有很多同龄人喜欢,也有很多人不喜欢,他们比一般的孩子更擅长社交,也更具有攻击性,身上具备正面和负面两种混合特质。
美国一家非营利机构网站调查显示,一般女生会在她们的朋友小圈子中变得较有攻击性,而男生通常会在朋友圈外具有攻击性。对于女生来说,突然失去某段被认为是最好朋友的友谊极具伤害性,可能会改变她整个的生活安排,包括之后她会和谁一起坐公车、一起吃中午饭、一起做科学实验项目等。同时,女孩子也更喜欢交流彼此的秘密,但不幸的是这些秘密也可能被她们日后用来伤害彼此。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今科技的发展更是增加了“群体伤害”的手段。比如,通过三方通话,让第三方听到两方对话中的一方是如何羞辱自己,或是向对方传送骚扰性的短信等。这类伤害对于女生来说常是严重的。
家长面对“校园霸凌”的防范措施
家长该如何避免孩子发生“校园霸凌”的种种攻击行为呢?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家长协助网站建议,家长应注意如下五点:
第一,家长要检讨一下自己的价值观和对他人的言行是否有问题,应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第二,家长要向孩子了解他们在学校的情况,倾听孩子的看法。如果孩子是伤害他人的那个人,要向孩子传递自己的期望,并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
第三,家长应注意孩子在网络和手机上的行为,一旦发现有不妥的言语交流应该马上制止。
第四,家长要多和学校老师、辅导员、行政人员保持互动,如果发现孩子的学校有了这种行为,可以委婉地跟学校人员沟通,商量如何解决。
第五,家长之间要相互积极沟通,了解其他孩子情况,若是遇到同样的问题,可以一起向学校反映,要求学校为孩子们举办教育培训讲座,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校园霸凌”现象发生。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友谊 篇8
赤峰三中 闫迎春
一、小学升初中面临的变化
1、学习环境的变化
学生到了初中立即会感觉到的是校园环境变了,天天接触的同学和老师一下子变了,特别是教师不仅都是陌生的,而且不像小学里只有几个教师给自己上课,中学里一门课一个老师,加上课程门类又多,老师像走马灯似的,真让学生有点应接不暇,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陌生感和紧张感。
2、管理方法的变化
小学对学生管得严,指导得细,从上课到下课始终有老师监管,从上学到放学,学生基本上都在教师的视线下;中学的管理则逐步向自我管理、制度管理过渡,要求学生为集体承担义务和责任,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自由度,这样一部分学生往往会产生错觉。认为中学管得松,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3.教学内容的变化
小学到初中,课程门类突然增加,小学只重视语文、数学和英语,初中又增加了政治、历史、生物和地理,教材内容多,跨度大、要求高。就拿语文来说,小学六年级的一册书约五万字,而初一的一册书就达十四万字,初二更达到十八万字,而且初中的篇目多、篇幅长,文体种类多,在小学里,一篇课文,语文教师往往要上两到三节课;而中学老师面对一篇篇幅比小学长许多的课文常常一两节课就结束了。学生进入初一后,往往会因为骤然增多的学习科目、内容和较长的学习时间而感到学习任务加重,产生紧张、惧怕心理。4.教学方法的变化
小学教师的教学方法示范和重复比较多,学生的学习基本是模仿和记忆,以听讲为主;中学教师的教学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除记忆外更要思考和理解,初中课堂上学生的多种感官都要同时参与活动,要有一边听讲、一边看书、一边思考的本事。进入初中,自习课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比较新鲜的,如何把握自习的时间学会自我学习很重要,许多孩子不会利用自习时间。5.考试及评价方式的变化
初中的考试增多,和小学的评价标准也有很大的不同,在小学考试得了80多分是比较差的,一般都在90分以上,而初中考试的班级平均分一般只有70多分,初一时会高一点。学生往往会觉得我比小学下的功夫多,成绩反而比小学差,如果不及时给与指导,有的就会丧失信心。
6.生理和心理的变化(青春期)
小学到初中不仅在生理上处于个体发育的关键时期,而且在心理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进入青春期的发育和活跃时期,从初中开始就进入一生中长身体、长知识和心理发育最主要的时期,也是容易出问题的危险时期。它是人从幼稚、朦胧走向成熟的时期,必然带来心理的动荡,必然面临着新的人际交往的适应问题。所以对青春期的关注,就是对人生关键期的关注。青春期的症状如下:烦躁、叛逆、独立、不交流、厌学、追求另类、意气用事、对着干、顶嘴、寻求刺激、网瘾
二、家长帮助孩子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学习过渡的办法
1、帮助孩子明确目标,制定三年计划
初中不同于小学,突出表现为“三多”:课多、书多、老师多。不少孩子感到不习惯,对功课应接不暇。因此,家长要帮助孩子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初中三年的打算,聊一聊孩子的人生梦想与三年目标的关系,并且一定要落实到纸上,把人生梦想一步一步分解,而后,让孩子写下初中三年的目标。家长也要郑重地签上自己的名字,写上对孩子的祝福。最后,可以把它贴在家中的醒目处,或收藏起来。计划要随着时间以及孩子的成长要修改,更主要的是要执行和及时总结。制定计划时要关注两方面: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方案,也就是日程表。试想,当孩子的心灵插上梦想的翅膀之后,这初中三年,乃至于今后的岁月,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心中装着目标、满怀激情的孩子会用可爱的、真诚的行动去创造自己的未来。
2.鼓励孩子采取行动,融入新环境
每个人到一个新环境,总会有一个适应过程,成人也如此,何况孩子。但这个过程,我们要让它尽量缩短,这样我们前进的步伐才会更快。怎么办?就要一步步鼓起勇气战胜自己的困惑,一次次勇敢地亮出自己。因为,面对新的班级、新的同学、新的老师,谁都非常渴望融进这个新环境,每个人都在忐忑不安地试探,那就看谁能更早投入更快的适应。不妨鼓励孩子试试以下方法:
第一、自我打气。要时时这样暗示自己:我是个很特别很出色的孩子,我一定要让老师和同学看到我的亮点,我一定行!
第二、勇于行动。古语说:“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积极参加每一次活动,哪怕是为班级搬一次作业,领一回新书;主动举手抢答问题„„不要放过亮出自己的机会。有些家长认为做哪些事情都没有用,只要学习好就可以了,那是大错特错,因为孩子的威信并不完全是看学习,还要看你的贡献和对他人的帮助等。
第三、不怕失败。记住一句话:试一试,我有时可能会失败,但不试永远不会成功。我们要做自己最该做的事,做最自然的自己,这样,我们才会享受生命的快乐!
第四、乐于助人。要有这样的为人处世态度:让他人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样,无论老师、同学、家长都会因为你而快乐,而助人就是助自己。当每一天都能快乐地投入学习和生活时,就会感觉初中生活是多么的美好。
3、告诫孩子把握课堂,学会主动学习
上初中后,学习科目增多,难度加大,而且初中更要求学生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思维创新、自学能力、笔记能力、倾听能力等。尤其是,在一个新的班级里,可能会强手如林,每个同学都会很棒。这时,如果还用小学的方法很随意地学学,突击一下,就能应付过去的学法,肯定会招架不住,甚至会在学习中落伍,丧失信心。怎么办?
第一、认真听讲是最重要的。课堂上的一分钟,大于课下十分钟。老师备课的心血,老师知识的精华都会在课堂上展示。所以,课堂上要极专注地听课,积极思考问题,同时认真地做好笔记。
第二、要严格落实老师们的要求。一位中考状元介绍过自己的学习经验,她说,我的秘诀很简单,就是“听老师们的话。”也就是说,无论是老师口头要求还是书面作业,都要一丝不苟地完成。不但孩子要落实,家长也要落实老师的要求。
第三、帮助孩子总结学习方法。不懂就要多与老师交流,找到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但所有学科又都有相同的学习规律,如五个学习环节是必需的:预习、听课、笔记、复习、作业。“该做什么事做什么,做什么事就做好什么。”如果自己真的一步步地遵循这种规律,一环扣一环的去落实,又加上运用不同学科的方法,那么,再多的科目也不怕,学习便成为了乐趣。
学校把学习方法指导已列入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备课时,既要备知识又要备方法,课堂老师指导,家长在家也要积极配合。
4、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克服马虎的不良习惯
初中阶段孩子的学习任务增多,学习量加大,一节课如有几分钟的时间溜号,就有可能导致本节课的知识学不懂、不扎实、整个知识链条就断裂开来,为以后的学习设置了障碍,因此,我们要有耐心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切记以下做法:孩子专注做事,哪怕是玩的专注,也不要打扰他;学习时不要随意打扰他,送水果、送水等吃的,提前把这些工作做好,要么就在休息时吃;更不要看到孩子很累就心疼,让孩子休息,抱怨老师的作业多;也不要在孩子面前不停地催促快点,因为你很累等原因;如果孩子坐不住,不停地出来,大人一定要在他的书房陪读,严格限制他出来,必要的话可以训斥。我们一定要有耐心,慢慢的就把孩子陪出来了。
有些人认为孩子不是不会,就是马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至于马虎,就是不认真、不熟练、或者不会。解决的办法非常简单,加大训练,做到熟能生巧,看谁还马虎。我女儿在初二生物地理考试的时候,做了大量的练习,马虎一点都没有了,而且地理100分,生物98分,因为她把该出的题都做遍了,而且特别熟练,所以永远都不会马虎。
5、回家及时复习巩固,监督孩子完成作业
学习了新知识,如果不及时的巩固和训练,那就是事倍功半的效果。老师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训练的程度肯定不够,需要通过作业来进一步强化,因此一定要认真对待作业问题。作业量虽然大,如果合理的安排时间,没有问题的。具体做法是:(女儿的例子)第一,每天固定好先写那一科作业,成为晚上学习的规律。第二,写着一科作业之前先复习当天所学这一科的内容,然后动笔。第三,作业写完后,在对照一下课程表,看今天哪一科没有作业,必须复习一下。
第四,所有的科目复习并写完以后,针对自己今天不太熟练的科目再次复习,直到完全弄懂为止。
第五,家长检查,查数量和质量,但是不要指出那错了。
第六,对于史地生政四科来说,一定不要偏科,当天有那一科,就利用晚上10-15分钟时间复习一下,如果等到期末再去背,就相当于10天的饭菜一顿吃了的概念。
第七,周六和周日,一定要把本周所学的知识在巩固一遍,做到天天清,周周清,学习起来就轻松了。千万不要偏科,那样既不能全面发展有不利于中考。
6、加强与孩子的交流,排除各种困扰,减小青春期的不良反应
初一学生的学习任务加重,加之青春期的来临,会出现成绩下降或者情绪低落等状况。家长要从实际出发,和孩子仔细谈谈心,帮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碍,及时疏泄不良情绪。
第一、多用激励的语言肯定孩子。让孩子感到,“只要努力和付出了,无论成败,我都是父母心中最棒的宝贝!”而孩子有什么事情,也会愿意与父母交流。要在乎他们的想法,当好孩子的大朋友。要积极、及时、准确的发现孩子的优点,并给以肯定,及时表扬。到了初中在糊弄孩子可是不行了,做事情一是一,绝对不可以应付,否则孩子会学习你的做法用在您的身上,糊弄大人是孩子的特长。
第二、要理智科学的爱孩子。既要关心又不要过分溺爱,做事要有原则,万事以身作则,让孩子学会感恩父母,学会负责。对孩子既要督促又不苛求。要赏罚分明,发现问题解决一定要及时,千万不可以攒着,那样会出大问题的。生活上我们一定要关心到位,学习上要求孩子的时候也好执行。
第三、和孩子共同成长。买一些通俗易懂、实用的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家庭必备的书籍如《意林》《读者》《青年文摘》《格言》等,挤时间学习,或者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读书,做孩子学习上的伙伴。和孩子一起运动、听音乐、唱歌、弹琴、看电视、逛街等,做生活中的好朋友。
第四、多关注孩子平时的学习环节和学习过程。勤翻一翻孩子的作业本、教科书以及考试卷等,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不了及时与老师沟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帮孩子调整,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学习过程把握好了,结果自然会很理想。
第五、与孩子谈理想,设计美好生活。
上初中后孩子已经有了对物质的追求,开始有对自己未来生活的设想,我们要抓住这个心理,让它成为激发孩子前进的动力,让孩子有达到目标的冲动。
上初中后,孩子和家长真正交流的时间减少了,所以,我们必须利用有限的时间和孩子交流,让孩子快乐成长、轻松学习。例如,我女儿就好像没有青春期,因为------
7、培养孩子的习惯,从家长自身做起
孩子的智力水平相差无几,最终决定成败的就是学习习惯和方法。正如培根所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常见的不良习惯:
第一,晚上睡的很晚,早晨不起床,精神状态差 第二,进家的第一件事是打开电视或电脑 第三,做事不认真,不严谨,应付差事,得过且过 第四,在家召集人打麻将或打扑克,没人管孩子
第五,在家讲话粗声大气,爱嚷嚷,絮叨,导致孩子不爱回家 第六,大人闹矛盾不避开孩子,或拉拢孩子,或把气撒到孩子身上 第七,说脏话,抱怨生活和社会的不公,意气用事 第八,在孩子面前表露消极的情绪,缺少坚强的意志
第九,缺少宽容和忍让,用刻薄的话挖苦和讽刺孩子,以自己为中心第十,强烈的攀比
第十一,长时间梳洗打扮,过分追逐时尚 第十二,善于妥协,没有主见,尤其向孩子妥协 三 消除错误的观念,成就孩子美好人生 孩子聪明,就是不用功 努力很长时间就是不见成绩提高 孩子的职业就是继承 有钱随便花,谁也管不着 老师的要求太多,任务太重 只要学习好,所有的要求一律满足 校信通没用,就是收费
老师找家长不是收礼就是收拾孩子
四、提几点具体的要求
1、校服
2、做早饭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友谊 篇9
2014-09-01 20:56:39| 分类:默认分类 | 标签:一年级|举报|字号订阅
孩子即将成为一名一年级小学生了,许多家长的心情十分矛盾,既喜于孩子的成长,又忧于孩子能否适应新的学习生活,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渡过幼小衔接阶段,作为家长可以帮孩子做好哪些准备呢? 首先,家长需要了解一下孩子在入学后可能会在哪些方面产生不适应现象,从而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行引导和教育。根据我们对一年级教研组及学生家长的调查了解,新一年级生的不适应主要表现为:
一、日常作息方面。
(一早起:孩子年龄小,睡眠时间长,进入小学后,早上到校的时间提早了,而且不能随意迟到,因此每天早上叫孩子起床,并快速做好出门的准备成了许多家长头痛的一件事(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可见,在入学前帮孩子养成早上按时起床,并能主动穿衣、吃饭的习惯,并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品质是十分必要的。
(二无长时间的午睡:孩子在幼儿园时习惯了每天午饭后两个多小时的午睡,而小学则没有这一安排,所以有一部分特别喜欢午睡的孩子常常会在下午的课上不由自主地打瞌睡,影响了学习。如果你的孩子是这种类型的,那么家长就需要在入学前逐渐减少孩子的午睡时间,并在开学时向老师说明一下孩子的情况,使老师能多注意到孩子,从而采取一些有效的手段来帮助孩子顺利度过犯困时间。
(三无课间餐:孩子在幼儿园里除中饭外,一天还有两次点心时间,但入学后则没有这两次课间餐了,所以有些孩子也会感到不适应。因此,家长需要有心地教育孩子少吃零食,吃好正餐,帮孩子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使其在入学后每天都能自己好好地用完中餐,摄入足够的营养,从而保证一天的学习。
二、上课纪律方面。
进入小学孩子就要正式开始系统地学习各门学科的知识了,因此老师对课堂纪律的要求也比幼儿园时高了许多,有些孩子就会在这方面产生一些适应性困难,具体表现在课堂上主要有“坐不住”、“听不牢”、“说不清”、“写不完”。
(一坐:刚入学的孩子活泼好动,每节课都要端端正正地坐好四十分钟,对他们来说十分困难,所以常常会坐不住,做些小动作,从而影响听课效果。而
能让孩子坐得住的关键还在于孩子对知识的兴趣。因此,家长培养孩子对新事物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学前准备。
(二听和说:认真倾听是学习知识的基本要素,倾听的对象包括老师和同学,现在有很多孩子自我中心比较强,爱表现自己,往往不能认真听完别人的想法,总是迫不及待打断别人或是插嘴,而且由于没有认真听,在回答时常常是表述不清或是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这种行为肯定影响学习。因此,家长要关注孩子是否有这样的表现,如果有的话就要从现在起加强培养孩子认真倾听,先听后说的习惯。
(三写:孩子在课堂上写不完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及时跟上老师的教学步子,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第一还是要学会专心地听,第二则是要从入学前就注意形成及时按要求做完老师和家长布置的任务的好习惯。因此,对于做事情拖拉的孩子,家长要特别重视这一习惯的培养。
为了帮孩子更好地适应课堂上的听说读写,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坚持做一些注意力和倾听能力的“练兵”。
方法1: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拼图,拼图的难度要逐渐增加。
方法2:爸爸妈妈可以在给孩子讲故事前,先向小朋友提出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去听,听完故事后让孩子回答问题。带着问题听故事,孩子会比较集中注意力,听故事会格外仔细。
方法3:在生活中,爸爸妈妈可以经常请孩子帮忙拿各类小东西,从一件到几件不等,请孩子一次性完成。还可以经常让孩子向其他长辈传话,语句可以从简短的过渡到长一些的。
方法4:给孩子准备一些CD和图书画面内容相配套的图书,这种图书是以听磁带为主,用图片来加深理解,这种听看结合的学习方法,对孩子将来的小学学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要让孩子做事专心致志,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是爸爸妈妈需要长期努力的一项工作。爸爸妈妈要耐心地对待孩子,看到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鼓励他们。同时也有几点需要注意: ★鼓励孩子在一段时间内专心做好一件事。
★孩子在完成“作业”的时候,要有时间概念,不要给孩子太充裕的时间。★给孩子一个固定且安静学习的地点,一个固定的学习时间,尽量不要在孩子的学习时间打扰他们。
★帮助孩子获得自控能力,避免各种干扰。比如,尽量避免在孩子的书桌上放零食和玩具。
★避免跟孩子说话一再重复。对孩子谈事情,只说一遍是培养他注意力的一种好方法。
三、完成作业方面。
读小学了,每次上完课语数课后都会有课堂作业,放学后老师还常常要布置一些家庭作业,一年级主要以口头作业和实践作业为主。对此,孩子们往往一开始觉得新鲜逐渐感到烦恼,特别是作业有困难的孩子。困难的原因主要有(1上课不能抓紧时间(2课后要忘记作业(3不会听老师讲评作业。为了让孩子更好地适应这一点,家长可以从现在起就抓住生活中的教育机会,给孩子布置一些任务,观察一下孩子在对待
任务时的情绪,做任务时的习惯,并尽可能让孩子体验完成后获得的成就感,使孩子喜欢上做这样的事情,让孩子知道能完成这些作业是能干的表现。
四、人际交往方面。
有些孩子比较内向,刚上学时往往不能较好地与老师和同学交流:(1遇到困难说不清(2有些孩子表现为爱哭。对于这种个性的孩子,家长要多问问学校里的事,听听他有什么困难,告诉他解决的办法,多与老师交流,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生活,家长尽可能配合学校的规定。
上述不适应导致孩子可能会出现的情绪:刚入学新鲜、有趣,过了半个月左右开始逃避上学,找各种借口,有的出现应激反应,往往表现为身体不舒服。
其次,孩子入学前家长在学习方面往往只关注于学科知识的提前储备,如学计算,学拼音,学写字等,而忽视了一些看起来不重要但其实很关键的细节,其实这些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往往能使孩子的学习事半功倍:
一、学会正确流利地书写自己的名字,能准确地说出父母的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父母的工作,家里人口等。
二、培养孩子能按指定口令翻书的能力,如在孩子阅读时要求快速把书翻到第几页,找到第几行或第几幅图等。这方面能力的准备有助于孩子在学习时跟上教学节奏。
三、引导孩子掌握“上下前后左右”这些方向,并在日常生活中多训练孩子用这些方位词说话,讲述事情,这一点在数学学习中十分重要。
四、帮孩子养成保管好学习用品的能力,对于易丢的物品可以提早做好标志,并教会孩子及时进行整理。学会作业的整理,各项作业要带齐,学会有序地分类放好,对于经常要找不到东西的孩子,家长可以为他准备一个作业袋。
五、关于学具的准备:(1实用为主,不宜花哨,如使用笔袋、去污效果好的橡皮、普通的卷笔刀、尺子等(2安全第一,尖利的学具不使用,铅笔不要削两头(3铅笔数量要备齐,橡皮、尺子每天要带上。
六、对于提早进行各项学习的孩子,家长一定要注意把好关,因为错误的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纠正。(1拼音的学习要注意读音标准,拼法正确。(2写字时要注意写字和握笔的姿势,字的笔画笔顺是否正确,包括数字的书写。(3学计算要多问问孩子为什么这样算,以理解为基础,不要让错误的思维影响以后的学习。
七、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在阅读中认识一些常用字。孩子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就会使自己的词汇更丰富,无论是平时的交流还是上课的表达都会更准确,对将来的写作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每个家庭都能保证每晚20分钟的“家庭读书时间”,以此来代替让孩子看电视,那对孩子将会是终身有益的。
第三,孩子将要步入人生中的新阶段了,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也会更高,此时,家长还应做好的一项准备工作就是调节好自己的心理,搞好家庭教育的氛围。
(一准备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从父母身上学到一些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二正确看待孩子,客观地评价孩子,切忌急于求成。(三别把重复做练习看成第一位,兴趣永远比做题重要。(四少批评,多鼓励,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友谊 篇10
(哇啦哇啦少儿英语Tom老师分享)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家长们越来越注重孩子的教育问题。那么家长该如何配合学校帮助孩子学习呢?主要可以归纳为三大点:兴趣、环境和习惯。
一、培养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也容易被一些家长所忽视,家长给孩子的教育往往是英语对自身,对以后发展的重要性,不断的灌输给孩子学习英语有多么多么的重要,有一种“你学也得学,不学也得学”的心理,这样的方式是不对的。
家长着重要重视的是培养孩子的兴趣,要让孩子觉的学习英语也是一种乐趣,用英语交流也是可以很好的沟通的,让孩子自觉的、自发的学习英语,家长适当给以鼓励,让孩子在学习的乐趣和成就中持之以恒。
二、创造良好的学习英语的环境
家长要给孩子创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要重过程,不要重结果。多鼓励、多具体关心甚至参与孩子的学习,在学习问题上尽量不要去批评孩子,更不能讽刺、打骂孩子。对孩子学习英语要多加鼓励,鼓励他们多听、多说、多举手、多做表演,而不是挑他们的毛病、唠叨说讽刺话,或态度冷漠、不关心。
面对孩子的失落或者失败,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积极思想,而不能溺爱,护着,要知道孩子经历失败对他的性格是一次很好的锻炼,重要也在于家长正确引导。
三、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帮助孩子回忆上课内容及知识点
2、帮助孩子管理好学习用品教学道具
3、引导孩子进行课前预习
怎样帮助孩子建立友谊 篇11
作为成人来说,和朋友的关系以及友谊的形成是表示一个人是否适应社会,是否成熟的标志。作为孩子就更要从小学习结交小伙伴。
一周岁多到两岁的孩子,虽然很少在一起玩,但他们喜欢注视彼此的活动,也喜欢彼此靠近。不过多数情况下,依然是各玩各的。甚至3岁的孩子,彼此间的交往也是短暂的,往往是两三个人接触一下,很快又各自玩耍。研究材料表明:约有70%的3岁小儿都喜欢个人游戏。父母最好能带孩子到有小朋友的游戏场所,引导他跟别的小朋友玩。但是,一定要在自愿的基础上。
孩子参加群体活动,是以后参加集体生活的前奏。3岁前如果不和别的孩子交往,处于比较孤寂的状态,3岁后再开始参加集体游戏时,就会有不适应的现象,既不习惯和别的小朋友共享玩具,配合行动,也不善于遵守交往规则,结果在集体生活中,像个多余的人,为了避免孩子形成不合群性格,3岁前,父母便应引导孩子习惯于和别的小朋友交往。
在和别的小朋友交往中,出现困难的往往是独生子女。某些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使他比较喜欢支配别人,因为他在家里称王,父母亲和祖父母亲什么都得依他,使他学会了专横。这个特点带到孩子群中,就很难被集体接纳。因为谁也不喜欢一个专横的人来发号施令。于是,这个专横的孩子就会产生另一个偏向,孤独、寂寞,不敢加入伙伴的行列。因此,父母要注意孩子在家里的言行,不能事事依着孩子,听他指挥,使其学会既能支配别人,也可以被别人支配。只有这两种角色都能担任的孩子,才容易加入同伴们的集体。
还有些独生子女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常常从一言一行中流露出对别人的轻蔑,这当然会引起别的小朋友的不满,从而影响彼此的关系。对这个问题,父母们应该培养孩子这样一种品德,多看小朋友的长处,即使对方不如自己,也要热情帮助。宽容大度是建立友谊所必需的,不能容人的孩子,是难以交上朋友的。
另外,有些孩子太“拔尖儿”。争强好胜当然不能算是缺点,但太“拔尖儿”就不好了。任何时候尖子只是少数,如果什么事都想拔尖儿,也很难交到朋友。因为朋友很可能在某些方面比较强,如果因为别人超过自己就生气,就嫉妒,就心里难受,那怎么能交上朋友呢?友谊是需要为朋友的成功而骄傲的。
有些父母往往有意无意地为自己的孩子选择朋友,限制孩子的自由交往。当然,这些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他们担心自己的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等等。这样做等于父母们代替了孩子的思维,代替了他们分析,代替了他们去和伙伴“算帐”,这样做的结果无疑是把自己的孩子推到孤立的地位,而且使孩子产生依赖性,觉得有父母的坚强后盾,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回到父母身边,寻求庇护。这对孩子增长交友方面的知识是极为不利的。
父母是应该帮助孩子的.,当孩子在交友期间,受到冷遇排斥时,父母应该及时发现,给予关心,并且从实际出发,解除孩子心理上的怀疑等,让孩子勇敢地再次接触小伙伴,孩子也只有在通过自己独立结交朋友的过程中,才能增长才智!
我们的研究表明:幼儿同伴交往分为受欢迎型儿童、被拒绝型儿童和一般型儿童。受欢迎儿童情绪稳定、不激烈、活动的强度和速度适中,即不过分爱动,也不过分安静。反应快,敏捷、接受新事物快,适应性强,与人交往灵活。坚持性强、注意力不易分散;被拒绝型儿童特点为情绪不稳定、爱冲动、情绪稳定,其活动的强度大、速度较快,特别好动,感知他人方面反应性习得较低,较外向,适应性一般,注意力易分散,坚持性差;被忽视儿童不爱动,反应较迟缓。
家长怎样帮助孩子学习走路 篇12
直立行走,不仅是一个独立应有的基本技能,还能使孩子更加主动地接触周围事物,扩大孩子的活动范围,增强孩子的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学步期。这个时候,家长怎样帮助孩子学习走路呢?
1.掌握学步时机
学步不能过早,以免负重过早致下肢变形。当孩子能较稳地扶着东西站立时(大多数在9个月左右),就可以准备教孩子学步了。
2.准备合适的鞋子和衣物
孩子在走路前,通常穿软底鞋,但学步时,家长应给孩子穿软硬适中的鞋子。衣裤也较宽松,以方便行走。
3.循序渐进
先训练孩子扶走。起先,成人两手扶着孩子的腋下,喊着“一二一”的口令,迈着适合孩子的小步子,带动孩子朝前走。过一段时间后,可让孩子扶着小床、栏杆或沙发边移步。一般来说,孩子10个月时可以扶着成人的手向前迈步,11个月时可以推着小车向前走。
当孩子可以很稳地扶行时,就可以训练孩子独立行走了。成人与孩子相距二三步远,面对面站立。成人可用玩具吸引孩子,张开双臂迎接孩子,鼓励孩子勇敢地独立迈出第一步。只要孩子迈出第一步,再经过反复地练习,大多数孩子在14个月左右就能稳稳地独立行走。
孩子腿部肌肉力量比较差,容易疲劳,因此,每次练习时间不宜过长,应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从短到长逐渐增加。
4。学步中培养品质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篇13
1、家长要培养学习兴趣,孩子会模仿家长的行为模式。
如果家长看电视的兴趣要高于看书,那孩子也不会专注于学习。家长的这种行为也影响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只有爱看书的家长,才能带动孩子。
2、家长可以常带着孩子接触大自然,用心体味,感受山川河流带来的喜悦之情。
可以将对自然界的好奇心运用到学习中,从而主动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当孩子向你提问问题的时候,就可以引导孩子自己去学习,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以及体会解答问题的满足和喜悦。
3、多方面培养孩子的兴趣,包括跳舞、音乐、体育、绘画等。
4、用多媒体手段加以辅助也可以增加孩子的学习兴趣。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友谊】推荐阅读: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写作11-08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处理好师生关系05-20
家长应如何教育孩子11-05
家长如何正确评价孩子11-09
教会家长如何爱孩子05-21
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征文07-09
家长如何指导孩子读书07-27
高三家长该如何帮助考生准备高考志愿的填报07-10
家长如何教育好孩子10-23
孩子青春叛逆家长如何应对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