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写作(共14篇)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写作 篇1
Upgrade Yourself @ Studio English 幼小衔接: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暑假到了,很多幼儿园的小朋友要升入到小学学习,家长们最担心的就是孩子接下来的功课问题,英语作为主要学科之一,并且是未来的一项重要技能,受到了很多家长的重视。
如今,很多孩子在幼儿园就能受到双语教学,也有一些孩子进入小学才开始学习英语。不论起步早晚,进入小学以后,孩子们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很多家长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就可以,而教育需要家长与学校的配合。家长如何帮助小朋友提高英语水平呢?
1、主动丰富孩子的生活经历;
2、引导孩子切换不同的思维模式;
3、让孩子充分感知这个世界。
语言的表达不仅仅来源于词汇、句型,更多的是表达一个思维和展示自己的认知。尤其到了小学高年级,写作成为考试拿分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积累从小做起,如果家长们等到孩子到了高年级才去让他们积累,就是拔苗助长,适得其反。英语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
在孩子幼儿园大班及小学低年级时,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进行一些简单的英语写作!空中英语的少儿语言教学专家给您提几点关于培养孩子英语写作能力的建议:
一、带孩子去户外体验生活
其实英语写作不止关乎语言能力,和中文写作一样,它同样需要从生活中汲取灵感。
在美国,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每周都会进行写作训练,内容大多和日常生活直接相关。
例如,他们每天会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描写当日天气,或记录当天的趣味活动;每周,老师们都会带孩子去动物园、公园等户外场所,要求他们写下当天的见闻。因为有了实际经验,孩子们在写作文时,能够有感而发,写出更多生动有趣的细节。
家长多带孩子体验生活,视野拓宽了之后,写作内容自然而然也就更多了。
二、和孩子一起头脑风暴写作要点
在开始准备简单的段落写作前,为了拓宽孩子的写作思路,尤其针对幼儿园大班至小学低年级学生,家长可以先与孩子一起头脑风暴,回忆活动细节,列出写作主题以及素材要点。
比如,可以先和孩子聊聊,最近生活中有没有发生比较有趣、难忘的事情,用哪些词来形容它最合适?在此过程中,让孩子记录或画下关键信息。
在此我们为您提供两个可行的思维引导方式:
1、让孩子描述“五感”
Upgrade Yourself @ Studio English
针对幼儿园大班及小学低年级孩子,家长可以让孩子描述“五感”(视觉、听觉、感觉、嗅觉以及味觉),回忆整个活动。
在描述事件时,家长可以遵循这样的方式引导孩子:What did you see/hear/feel/smell/taste?(你看到/听到/感受到/闻到/尝到了什么?)
2、回忆“5W+1H”关键要素
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回忆“5W+1H”要素,写作生动有趣的英语作文,包括When(何时)、Where(何地)、What(何事)、Who(何人)、Why(何因)以及How(怎样发生?)
要注意,孩子的思维跳跃性,如果在互动过程中,蹦出一些语法错误的句子,家长千万不要去评判对错,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因为,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初学者的语言输入程度不够,没有逻辑组织能力,但是随着学习的进一步加深,孩子语言表达逻辑性会自然而然的提高。
此外,如果孩子对事件的描述与成人所见的不同,家长千万不要限制孩子的想象力,比如,如果有孩子说I saw flowers in swimming pool.家长千万不要告诉他们泳池里没有花,而是进一步引导孩子,这朵花长什么样、它是什么颜色的,鼓励孩子的创作热情。
三、家长和孩子共同整理写作思路
有了第二步零散的记录后,接下来,就是思路的整理阶段了(categorization),此时,家长可以要求孩子从刚才零散记录的关键词中,选出他们认为重要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归类整理。
家长甚至可以和孩子一起画一张思维导图(mind map),一起构思写作思路。
四、给孩子提供写作句型模板
针对幼儿园大班及小学低年级孩子,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家长可以自己编或找一些简单的写作模板,让孩子填上刚才讨论到的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写出一篇三、五句话的小段落文章。
比如:I feel very()today because().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阅读,并完成较为丰富的短文写作。通常而言,每个段落包含三个部分:主题句(topic sentence)、观点论证(justification)和举例子(example)。主题句是每个段落的主要观点,论证则是对观点的进一步解释,那如何解释呢,则需要足够多的例子来支持你的观点。
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三个部分到底如何相互配合。
主题句:It is()to keep the planet clean.One way to keep the planet clean is().观点论证:This is important because().When you(), you().举例子:For example().Upgrade Yourself @ Studio English
括弧内是孩子可以自由发挥的内容,或者根据阅读中的内容来回答。这样循序渐进的练习,既能帮助孩子积累足够多的范例句型,又能了解并掌握英语作文的框架搭建。这种辅助写作的方法在教学中称为Scaffolding(支架式教学)。孩子积累了足够的写作辅助支持,才能更有信心和足够多的积累过渡到自主写作。
通过以上的步骤,家长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帮助孩子打好写作基础、积累写作经验,孩子的写作能力自然就培养出来了,日积月累孩子的写作能力自然也就能了、提高了。
空中英语整理收集 http://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写作 篇2
家庭作业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部分, 它能巩固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技能, 是学校学习的延续和拓展, 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条理性和独立性, 尤其对学习兴趣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 学生在家学习, 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是必需的。那么, 家长该如何指导孩子完成好作业呢?下面是我多年来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点体会, 愿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家长应给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主客观环境
所谓客观环境, 是指家庭为孩子学习而提供的物质条件, 如安静舒适的房间。房间不可过大, 过大可能东西就多, 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或显得空旷, 不利于孩子学习;过小会使人产生压抑感, 如果气温再高, 更令人烦躁, 孩子会做各种小动作, 以减轻这种压力。
所谓主观环境, 是指家长为孩子创设一个温馨祥和的学习氛围。在孩子学习时, 父母最好不看电视, 或玩电脑, 而是应跟孩子一起学习。创设一个群体学习的氛围, 父母言传身教, 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大大激发孩子的学习意识和欲望, 对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
二、家长应注重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的某方面兴趣与他的志向结合起来时, 那么, 离成功就不远了。而小时候培养的兴趣往往为一生的事业奠定了基础。所以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这方面, 我的做法是:在孩子处在小学低年级时, 我主要看其字迹是否写端正, 做题是否马虎, 如工整、正确, 就夸赞他真好, 并记录下来:某月某日, 作业做得非常好。如字写错或题做错, 先不要指出具体错误之处, 在有问题的地方画上一个小记号, 让孩子自己找出错误之所在, 若孩子找出来了, 就称赞孩子聪明、能干, 也做记录:某月某日你自己发现错误, 并改正。如此训练, 孩子便由“不爱写”到“爱写”作业, 有了乐趣、兴趣。
孩子喜欢玩玩具、看电视, 不喜欢学习, 是因为他觉得学习远不如玩玩具、看电视有趣, 家长可以通过各种形式与孩子一道发现学习中的乐趣。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 可以采用这样的办法:让孩子当老师, 父母作学生, 父母中有一个充当爱马虎、爱溜号的“学生”, 让孩子觉得要好好地“教你”不可。或者母亲充当老师, 父亲充当学生, 与孩子来比赛, 做题又准又快的优胜者有奖。当然充当学生的父亲, 不能回回输。让孩子觉得有竞争时, 但只要认真努力就能学好做好, 获得无穷的乐趣。久而久之, 孩子也就自然有了学习兴趣。
有一些家长喜欢盯着孩子做作业, 一旦发现错误, 就一边帮着孩子涂擦, 一边批评、埋怨、责怪孩子:“怎么搞的, 又做错了, 总是马虎。”“说过多少遍, 就是记不住, 气死人了!”可以想象孩子在这种紧张、焦虑的氛围中, 学习的兴趣还能高吗?这时, 家长再怎么说教, 他也是听不进的, 是改不过来的。因此, 对小孩子而言, 责备与呵斥远不如表扬、赞美更能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学习或做作业时, 会发现并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父母千万不要压抑他们的好奇心, 禁止他们发问, 而要鼓励他们, 有头脑才能发现问题, 如果家长一下子也答不上来, 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想办法解决, 比如去图书馆查资料、问有关的人、求助于互联网, 等等。这些都会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如果有些问题一时难以查到, 就可以告诉孩子, 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以后的学习来解决。
要让孩子对学习有兴趣, “好奇心”是源头。它代表喜爱接触新事物, 当一个人对新事物接触得越多, 他就会越想知道更多;想知道更多, 正是学习动力的来源。孩子有了学习兴趣, 对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
三、家长应重视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
小孩子在学习上的表现各不相同:有的勤奋, 有的懒惰;有的认真, 有的马虎;有的能把明天要讲的内容提前预习, 可也有的能找各种理由把今天该完成的作业都拖到明天。这就是不同的学习习惯所带来的不同结果。孔子在《论语》中说道:“性相近, 习相远。”就是说, 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 但由于习惯不同便相去甚远。难怪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英国哲学家培根, 在谈到习惯时也曾深有感触地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 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人应该从幼年起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在诸多的好习惯当中,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孩子成才至关重要。家长该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我认为首先要培养孩子学习的责任感。要告诉孩子, 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如同工人师傅做工, 农民伯伯种地一样, 是自然的、主动的行为, 让他们从思想上意识到学生完成作业努力学习是必需的。接着, 有耐心, 多鼓励和夸赞。孩子写作业的时候, 可能会有磨蹭的行为, 不专心的表现, 只要不是太过分, 就让他动一动好了, 毕竟家里是一个歇息的地方, 比学校要自由得多。但如果行为过分, 家长就可在旁边提醒一下, 如“已经做了10分钟了, 快啊!做完可以到外面玩一会!”或者来到孩子身边, 用手边摸摸他的头:“不会做了吗, 用不用妈妈帮你一下?”家长这时可了解孩子的作业量, 心里估计一个完成的时间, 采用计时鼓励法, 这样就会把孩子的注意力拉回到学习上来。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 但字写得潦草, 还做错了几题, 这时, 家长要有耐心, 鼓励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可这样说:“你很聪明, 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了作业, 奖励你一个苹果 (孩子最爱吃的水果等) , 继续加油。只是有两道题做得不对, 你自己再去检查一下好吗?如果你能自己发现错误并改正过来, 那你就能太厉害了。”我想, 如果这样对待孩子, 那么他一定会高兴接受的。再者, 要帮助孩子制订学习计划, 制订学习计划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方法, 计划上注明什么时间做什么事。 (跳过动画片时间, 使孩子易于接受) , 可以列短期计划, 也可以列长期计划。这个计划最好让孩子自己制订, 家长监督执行。除非遇到特殊情况 (如生病等) , 否则就要不折不扣地执行这个计划。长此以往, 习惯成自然, 这不仅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而且能培养孩子做事坚持到底的意志品质。
英国作家萨克雷有一段至理名言:播种一种行为, 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 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 收获一种命运。是的, 知识累积千万, 不如养成一个好习惯。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种优良素质便犹如美好的天性坚不可摧, 成为以后成人、成才、成功的原动力。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减负” 篇3
有人觉得“减负”仅仅是学校与老师的事情,其实,家庭也可以并且必须帮助孩子“减负”。
首先,和谐、民主和宽松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减轻孩子学习的压力和负担。
调查显示,孩子的学习压力主要来自于家长过高的期望和“高压政策”。鉴于此,家长要努力打造一种和谐、轻松的家庭环境,为孩子的学习减轻外在压力。家庭环境的构建,重在和谐,这里的和谐包括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以及夫妻、子女与家庭生活中的其他成员之间的和谐。和谐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体现在每天的家庭生活中,并无时不刻不影响着孩子的心理成长,它需要全体家庭成员的相互支持与共同努力。
为此,我和爱人约法三章:一是尽量不在孩子面前吵架;二是坚决不能为孩子的问题在孩子面前吵架;三是绝不允许任何一方把孩子拉进来一起吵架。
和孩子交往的“艺术”也直接影响家庭的和谐。我们家崇尚“以理服人”、“以德服人”,提倡民主解决问题。孩子虽然小,但是并不是完全不懂道理。当然孩子的知识与经验有限,有些道理确实不是非常懂,那么越是不懂的道理,我们就越要通过和他讲道理来帮助他较快地明白事理。就算孩子的道理有问题,我们也会给他机会表白,这是对孩子的尊重,让孩子认识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很多,他有表达意愿和通过合理手段争取权益的权利。这就让孩子有一种被接纳的感觉,为家庭的和谐奠定了基础,也为孩子学习减轻了来自家庭环境方面的压力,避免了不必要的分心、走神以及情绪问题。孩子的内心有了安全感与支撑力,承受外界挫折的能力就增强了,挑战压力的能力就提升了,这是一种“积极抗压法”。
其次,注重孩子的情商发展,提高孩子的情绪力,从心理上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感与厌倦感。
对于小学生来说,提高他们的情商与情绪力的核心就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与信心。
中国的教育一直都注重孩子智力的培养和知识的灌输,这源于我们对人才发展乃至社会发展的错误认识,是教育功利主义的具体体现。所以,很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教孩子计算、写字等,并把孩子取得的一点“进步”作为炫耀的资本和安慰自己的依据。这样就无形中给孩子增加了很多心理负担和压力,不利于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甚至会严重打击孩子的学习信心。这种做法从根本上违背了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有“揠苗助长”的嫌疑。
我的女儿上小学后,我们家围绕着是“加重孩子负担,力促孩子学习领先”,还是“减轻孩子负担,培养孩子兴趣和信心”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每天放学后是让孩子先在户外玩耍一段时间后回家写作业,还是先写作业再玩耍的问题;二是周六、周日要不要补课,补什么课的问题。经过协商,我们达成了如下协议:一方面,每天下午,孩子先在户外玩耍一段时间,五点之前回家写作业。这样满足了孩子喜欢玩耍和游戏的天性,孩子回家后写作业就很专心、很愉快,即使作业很多也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另一方面,周末坚决不参加学科类、知识类的培训班,而是有选择地参加一些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兴趣班,如画画、跳舞、乒乓球等。这些兴趣班不仅没有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反而提高了孩子的社会阅历与综合素质,对孩子情商的提高大有裨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孩子的学业负担。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学习习惯 篇4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搭建知识架构的基础,但培养起一种良好习惯的过程都是漫长的,而对于需要将之前的不良习惯拨乱反正的同学来说,改正自己的学习习惯更是一个非常痛苦和艰难的过程。希望孩子在改变自己学习习惯最痛苦的时候,能有家长能够陪伴在孩子身边。因为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孩子学习的希望。
一、处罚
处罚是什么意思呢,处罚就是打骂的意思,这招很管用。为什么这招管用呢?对一个初中的学生说道理,他们比家长说得还深刻,给他们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因为他们都是脑袋管不住手脚的人,只有打骂是最管用的,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古人讲,玉不琢,不成器。但乐恩特教育专家提醒家长,在处罚时一定要注意五项基本原则,否则就是滥杀无辜了:
1、处罚是最高级别惩罚。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家长说:“我的孩子已经成了滚刀肉了。”为什么呢?他的孩子犯了一个很小的错误却一直承受最高级别的刑罚。
2、处罚的最高境界是爱自己的孩子。要爱自己的孩子,当家长准备动手的时候,要是发现自己孩子已经哭了就不要再打骂了,点到为止,起到威慑力就可以了。
3、处罚前要让孩子明白处罚的规矩。当周末家长看见孩子看电视时说:“你,写作业去。” 有很多孩子离开电视机时有两个问题搞不清楚:第一个是为什么家长可以看而他不可以看;第二个问题是什么时候可以看电视。因为你的家里没有规矩。
4、就事论事的原则。犯了错误以后要就事论事,不要数罪并罚。
5、立即处罚的原则。有的母亲当孩子犯错误后心软了,总是说:等你爸回来收拾你。
二、陪读
紧密式陪读:适于不自觉的、注意力长度低于10分钟的初一以下的孩子。方法是孩子做作业,家长坐在孩子同桌,以免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现象。
松散式陪读:适于注意力相对集中的孩子。方法是,每天晚上孩子写作业时要求他把门打开,家长把电视机关掉,保持家里安静。这扇门必须打开,有的家长说孩子房间的门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都打不开。有的孩子关着门,在自己的房间里一学就是两个小时,你相信吗?可能吗?他们把门关上以后肯定发生了许多“见不得人的事”。一个孩子不良的学习习惯就是在关上门以后形成的。
三、表扬
表扬对孩子是一种激励,但要注意不能滥用。
举个例子,一个初一的孩子家长听完赏识教育以后说:听了赏识教育,我把我的孩子整整表扬了一年,也没有把学习表扬上去。所以,表扬只对弱智和小学生适用对于一个智商正常的初中生,家长滥用表扬的话,他们是很容易看出家长的阴谋诡计的。
四、监督
学习计划做好以后,家长要陪伴孩子做好监督工作,以前讲过坚持21天,就可以使量变到质变,孩子学习不好,习惯没有形成,第一个放弃的人不是孩子而是家长。家长能坚持21天学生也能坚持21天。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更好的学习 篇5
一、活到老,学到老
家长除了告诉孩子学校教育的重要外,还必须向孩子灌输学无止境的道理。现在很多家长在工作之余都忙攻读高一级的学位,这为孩子做出了榜样,树立了一面镜子,无疑会赢得孩子的`敬佩。经常让孩子看到自己如何学习,带孩子去书店、博物馆等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
二、说到不如做到
孩子对某门功课不感兴趣,家长的劝说和引导十分必要。但家长与其花费巨大精力对孩子说教,不如亲自为孩子做些什么。家长尽可能多地陪孩子一起做事情。
三、有效的沟通
相互不沟通常常成为家长与老师沟通交流的最大障碍。目前很多学校都开通了老师——家长热线,家长可以很方便地与老师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
四、培养孩子的计划能力
孩子从学校背着重重的作业回到家,家长没有必要一遍又一遍地督促孩子快写作业,重要的是要教给孩子如何计划和安排学习。大多数孩子都缺乏自我管理和组织计划能力,不妨在孩子的书桌前挂一本小日历,让孩子把一天的学习任务写在日历上,教会他如何把诸多任务划分成有很强操作性的小部分。
五、餐桌也是书桌
有研究发现,那些经常与父母同桌进餐的孩子的智商水平和文化素养较高。专家认为,孩子越是经常在餐桌上耳闻目睹父母具有描述和解释性的谈话,其词汇量就越高,而词汇量恰恰是衡量一个孩子未来阅读能力高低的重要的因素。
六、重成绩,更重过程
如果孩子在学校总是得“优”而并不清楚是如何得到的,对孩子来说这是一种不完善的学习。因为这样一来,他只会注重结果的对错而忽视对结果的探究过程。所以,当孩子有问题请教家长时,家长不要直接告诉孩子答案,不妨说“到哪儿能找到答案呢?是查字典、上书店还是上网?”等类似的提示。
七、教孩子树立切合实际的目标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写作 篇6
要规定孩子放学后必须做完作业、必须检查。口头作业、复习、预习作业也不容草率。要检查作业质量,督促做作业的同时兼顾自觉性的培养。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希望家长们能耐心地做好配合工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平日里我们每学习一篇课文之前都要让孩子预习,课后要复习巩固,因为现在一般学校的作业量都比较打,课程紧,完全靠学校的时间根本不行。
第二,抓态度。
要求孩子学习专心、细心,勇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书写要工整、清洁、准确,不能“虎头蛇尾”或“龙飞凤舞”。当天的作业以及预习课程,当天完成。
第三,抓能力。
初中是孩子能力培养的关键期,阅读、理解、思考能力都有待提高。
老师平时的上课时间对孩子阅读、思考、解题能力的培养是有限的。因此孩子需要多看课外书:写作是需要语言的,而课外阅读将能极大的提高孩子们的语言素养。另外解题的技巧也是需要通过练习和总结的,所以希望家长能够配合老师,督促孩子多看课外书,完成相应的课程练习,在课余生活中,培养孩子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与思维力。
第四,关心孩子的假期。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假期完成作业后,应鼓励孩子多看书少看电视,拓展孩子的开放性思维。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写作 篇7
一、情感共鸣法
言为心声, 文章是人类感情的凝聚和释放。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一不寄托了作者丰厚的情感, 传达着历史和时代在文章中赋予的特殊感情。所以, 优秀的文学作品肯定是感人的作品。对广大中学生来说, 技巧上的稚嫩, 言语上的苍白, 这些缺陷都不是短期内可以弥补的。如何帮助中学生找到情感抒发的触动点, 让他们在水到渠成的情况下, 写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 既言之有物, 又真实感人, 我觉得语文课本是一个很好的媒介。
我们的语文课本上的每一篇文章都可堪称经典, 每篇文章都凭借其某个方面的独特优势, 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然而, 无论哪篇文章,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具备着震撼人心的力量。要让中学生有话可写, 首先要让他们产生说话的冲动, 要想法提起他们倾诉的欲望。这就需要帮助他们找到一个发泄情感的突破口。在教读课文《背影》时, 我想到我们的学生从接触作文开始, 写父爱母爱的作文可谓老生常谈了, 可写出来的作文中父母亲的形象却几乎千篇一律。无非是深夜冒雨送发烧的“我”上医院;大暴雨为“我”到学校送雨具;考砸了后对“我”百般理解和鼓励, 不但不令人感动, 反而让人觉得虚假和厌烦。所以, 学习《背影》时, 我特意把邹韬奋的《我的母亲》和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两篇文章提出来一起讲解, 并把重点放在选材上。学生很快就领会到:原来, 在生活中, 只要我们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父母亲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儿女眼中最美的风景, 生活琐事反而会给人最真实的感动。作家们的父母亲也都是一群普通的人, 在孩子的记忆里留下的也无非是背着儿子看花灯、讲故事、做鞋袜、卖橘子、做饭洗衣等小而又小的生活细节, 但我们读来会觉得这样的人才是一个真实的人。于是我趁热打铁, 请学生回忆自己与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 从中寻找令你难忘的某些细节, 以小事表现父母子女的亲情。这篇作文全班同学完成得出乎意料的好, 作文中少见了那些又空又假的套话, 多了许多琐碎的温情。一个女同学回忆自己因一头长发, 所以每到周末回去, 母亲都会不顾劳累为她洗头, 以前总觉得是理所当然, 现在却倍感温馨。她把自己在母亲温柔的动作中所思所想娓娓道来, 连我都觉得感动万分。我们很多时候总抱怨现在的孩子感情淡薄, 挑剔孩子作文缺乏真情,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想想, 是否是我们没有给孩子提供表达的良机呢?
二、阅读积累法
中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学生, 因为受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影响和限制, 所见所闻都只限于一隅, 这也大大影响了学生选材的灵活性和广阔性。俗话说:读万卷书, 行千里路。可是中学生的生活状态又决定了他们没有充裕的时间去体验生活, 这也是中学生作文普遍内容空洞、行文苍白的主要原因。怎样给学生提供一个最简便又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呢?我认为帮助学生多阅读, 从阅读中汲取营养来充实自己, 还是较为妥当的。在这点上, 我的做法是:首先提供充裕的时间让学生阅读同龄人的文章。相同的年纪, 类似的心态, 同龄人的作文肯定会给我们的学生提供很好的借鉴, 又因为不受天南海北的地域限制, 我们的学生可以借助同龄人的眼睛看到不同的风土人情、山川美景, 可以感同身受地体会同龄人的生活学习、喜怒哀乐, 产生心有戚戚的同感。所以, 他们极容易对在作文中看到的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 并进行适当的转接和情感上的融合。其次, 我还大力提倡学生看各类杂书。天文地理, 野史传说, 奇闻逸事, 这些文章不但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更开阔了孩子的心胸, 丰富了他们的情趣。须知语文的学习不但要求短期的收益, 更重视素养的长远发展。甚至在不沉迷的情况下, 我还允许他们看一些武打和言情的小说, 让他们感受作者天马行空式的想象和环环相扣的严谨是怎样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作家们在描写深刻复杂的内心时, 笔触是如何的细腻, 感情是怎样的委婉。这些都是我们的学生亟待学习和提高的。
三、范文模仿法
语文课本蕴藏的魅力绝对值得我们认真挖掘。对于写作困难, 不知怎样写、写什么的中学生来说, 范文有一个最好的利用之处, 就是借鉴模仿作用。例如:写景作文一向是农村孩子的弱项, 他们对于日日面对的景色早已磨灭了内心的好奇, 缺乏了澎湃的激情, 又鲜有机会接触外界的环境, 所以写到这类作文时, 翻来覆去地无非就那么几句话。学习《春》时, 我让学生把自己写的同题作文拿出来比较讨论, 学生们惊讶地发现自己写得枯燥之极的内容, 竟可以被作家通过这么多的层次、角度、感觉表现得如此生动而优美, 而这些却都是自己熟悉而又被忽视了的。接下来, 我让学生模仿《春》一文, 从构思、内容甚至语言和修辞等方面描写夏、秋、冬之景, 或者就写春天的景色。学生知道了写什么、怎样写, 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也许有人会产生质疑, 害怕这样会让学生产生过度的依赖。但试想, 哪一个婴儿不是在大人的牵引搀扶之下, 从蹒跚学步到放手奔跑的呢?
四、随笔记录法
为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积累素材的需要, 我们很多语文教师都要求学生写日记,
有的教师为防止学生敷衍了事, 甚至规定了每篇日记的字数和内容。殊不知, 这种做法恰恰挫伤了学生写日记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从而扭曲了让学生写日记的最初本意。我在尝试了让学生写日记、周记、小作等以后, 决定让学生记随笔。随笔长短不论, 内容不限。可以是今天看到的一则新闻、一个笑话, 碰到的一件小事, 偶然想到的一个朋友, 与同学、家人、教师相处时的愉快和烦恼, 解出一道题时的兴奋, 甚至是一句印象深刻的话, 一片落叶, 一棵小草, 一只猫或狗。只要他觉得有记录下来的必要, 便统统抱着接受和肯定的态度。也许, 同学们记录下来的东西不一定全都有用, 或者短期内看不出有明显的效果, 但我相信:长期的积累不但会给学生带来知识上的充实, 更会留给他们一份美好的回忆, 对他们以后的成长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写作 篇8
受害者孤独和抑郁
“校园霸凌”的严重受害者通常会感到极度孤独和抑郁,会对自我认知和目前状况感觉十分糟糕,经常受到伤害的孩子会在日后社交和外表方面极度不自信,容易对药物或酒精产生依赖,以及形成不良的饮食习惯等。如果发现孩子遭受这样的伤害,建议家长及时和老师联络,也可以鼓励孩子去寻求帮助和解决途径,从而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变得坚强。此时家长要一直在孩子身旁打气,并在孩子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尽早采取措施,避免情况进一步恶化。
但是在帮助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也要注意尊重孩子的意愿,适度参与,不要让孩子感觉家长是在侵犯他的隐私,例如直接打电话给同学的父母告状。另外,家长也不要因为孩子的事情而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从而背负沉重的感情包袱。如果自己的孩子是女儿,父亲要了解在女生的世界里是存在社交等级的,女生会比较在意彼此的外表、穿着、人品和对异性的品位等。
但是如果孩子长期出现抑郁、焦虑、拒绝、发怒、拖延和饮食紊乱等症状,家长则要考虑向专业医师和机构求助;在事情过去以后也要不断给孩子安慰和支持,与他讨论以后如何解决此类事情,让他不要太在意别人的意见,多发展一些个人爱好,扩大交友圈等。在这个过程中,父亲的帮助、合作和母亲一样重要,可以多倾听孩子的心声,不要做出个人评价。如果自己的孩子是女儿,父亲可以从男性角度跟孩子分享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
“校园霸凌”常被忽略
说到“校园霸凌”,人们常常想到的是孩子身体上受到伤害,而专家指出,比身体更严重的是心理上受到的伤害和打击,因为心理伤害一般轻易不会被发觉,所以这种伤害常常被老师和家长忽略。
心理上的伤害行为通常包括五种:在一个群体中完全忽视某一个孩子的存在;不让某一个孩子参加这个群体中所有的活动(与第一种不同的是,他们一般会让这个孩子知道自己被排斥在圈外);在某个孩子背后散播其谣言,破坏其名声;直接到对方面前羞辱对方;提出有条件的友谊,要求对方必须为自己做什么等。
在以上列举的五种心理类的伤害行为中,霸凌一方多喜欢通过这种方式来确立他在一个群体中的地位。这类霸凌者多从小就被警告不要攻击他人,并拥有超出一般孩子的情感记忆,善于观察别人的肢体语言,比较会用情感的方式去伤害他人。
在诸如此类的“校园霸凌”案例中,为什么这种霸凌方式会在女生中居多呢?因为许多女孩子都是从周围的人群,包括邻居、父母和老师等人身上看到并学会这种行为的。另外,女孩子非常在意自己在一个群体中的影响和地位,较易产生团体感,当感觉归属一个团体时,就会把其他人当作外人。还有,女生常常容易被女生小团体当作外人来对付,包括比同龄人发育快或慢、穿衣风格、或是仅仅跟这个团体都喜欢的一位男生聊天等。
“群体伤害”排斥、欺负小伙伴
孩子在家长眼中是天真无邪的,但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经研究发现,因为外部生长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孩子从4~5岁开始就懂得故意从一个团体中排斥和孤立自己的小伙伴,并给对方造成一定的心理伤害,这种行为在女生身上尤其明显。
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男生和女生一样都会有抱团伤害某个特定人物的行为,但由于女生一般更擅长社交和拥有语言上的天赋,因此这种行为更为普遍。为了避免这种行为的发生,家长可以通过从小培养孩子对他人的同情心来预防。
该报道还指出,这种行为比起身体上的伤害较不易察觉,和语言上的伤害很像,但主要目的是威胁和伤害对方的友谊关系,例如跟其他孩子商量不和某人玩,或是如果不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就威胁单独不邀请某人参加以后的生日派对等。美国宾州州立大学Erie分校心理学系主任尼克森指出,在他的研究中,发现有一半5至12年级的孩子每个月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有7%的孩子是每天或每周遭受这样的欺负。
美国杨百翰大学网站报道,该校研究发现,从4~5岁开始,孩子们就懂得利用社交关系中的主导地位来有意支配和破坏他人的关系。具体包括:不让某一个孩子参与到他们的小集体中;要求其他孩子不许跟某一个孩子玩;威胁不跟某一个孩子玩;如果讨厌一个孩子,会捂住耳朵拒绝听其讲话;等等。
这项研究的主要负责人尼尔森指出,女孩子为了确保她们在社交中的等级地位,会在青春期期间使用这些手段,但令人震惊的是,她们在学龄前就已经有了这种行为,比同年龄段的男孩子要复杂得多。
该研究还指出,一般会支配和破坏他人关系的这些孩子是充满争议的,他们在群体中既有很多同龄人喜欢,也有很多人不喜欢,他们比一般的孩子更擅长社交,也更具有攻击性,身上具备正面和负面两种混合特质。
美国一家非营利机构网站调查显示,一般女生会在她们的朋友小圈子中变得较有攻击性,而男生通常会在朋友圈外具有攻击性。对于女生来说,突然失去某段被认为是最好朋友的友谊极具伤害性,可能会改变她整个的生活安排,包括之后她会和谁一起坐公车、一起吃中午饭、一起做科学实验项目等。同时,女孩子也更喜欢交流彼此的秘密,但不幸的是这些秘密也可能被她们日后用来伤害彼此。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今科技的发展更是增加了“群体伤害”的手段。比如,通过三方通话,让第三方听到两方对话中的一方是如何羞辱自己,或是向对方传送骚扰性的短信等。这类伤害对于女生来说常是严重的。
家长面对“校园霸凌”的防范措施
家长该如何避免孩子发生“校园霸凌”的种种攻击行为呢?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家长协助网站建议,家长应注意如下五点:
第一,家长要检讨一下自己的价值观和对他人的言行是否有问题,应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第二,家长要向孩子了解他们在学校的情况,倾听孩子的看法。如果孩子是伤害他人的那个人,要向孩子传递自己的期望,并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
第三,家长应注意孩子在网络和手机上的行为,一旦发现有不妥的言语交流应该马上制止。
第四,家长要多和学校老师、辅导员、行政人员保持互动,如果发现孩子的学校有了这种行为,可以委婉地跟学校人员沟通,商量如何解决。
第五,家长之间要相互积极沟通,了解其他孩子情况,若是遇到同样的问题,可以一起向学校反映,要求学校为孩子们举办教育培训讲座,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校园霸凌”现象发生。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写作 篇9
九月,是新生入园的时候,不少新入园孩子的家长往往为孩子哭闹着不愿上幼儿园而感到困惑。怎样才能使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能高高兴兴的上幼儿园呢?
第一,家长自己要克服焦虑不安的情绪,欢欢喜喜地送孩子上幼儿园,用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和鼓舞孩子。千万不要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孩子哭,家长也眼泪汪汪,孩子不肯上幼儿园,家长也表现出依依不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必须坚持天天送孩子入园,不要犹豫,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送送停停,家长的“妥协”只能延长孩子不适应的时间。唯一的办法是送到班上立刻就走,班里的老师是有办法安慰孩子的,一般几天,最多两周,他就能基本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了。
第二,进一步加强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如独立的吃饭、喝水、上厕所、洗手、睡觉、穿拖衣服等。平时多提供孩子与人交往的机会,多带孩子到公共场所或朋友家去,多接触陌生的环境和人。要使孩子学会用言语而不是手势表达自己的感觉和要求,当然,家长要在一旁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
第三、平时千万不要用“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去”之类的话恐吓孩子,以免孩子对幼儿园产生畏惧心理,可经常告诉他:“幼儿园里有许多小朋友,老师天天教小朋友唱歌、跳舞、画画、讲故事、做游戏可好玩了。”使孩子产生盼望上幼儿园的心情。
第四、尽量按照幼儿园的生活制度安排孩子在家的作息时间,培养遵守集体生活规则的习惯。要了解幼儿园对幼儿午睡、起床、盥洗、进餐等生活上的一般要求,使孩子的行为符合幼儿园的要求,便于孩子尽快适应集体生活。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写作 篇10
考生落榜了,家长怎么办?
虽说“家有落榜生”不是一件开心的事,但如果此时家长再表现不佳,轻者孩子受气,心理遭受打击,重则可能引发孩子与父母的激烈冲突,导致孩子离家出走,甚至为此而做出某些极端行为。
父母怎样才能“善于”甚至是“巧于”面对、处理这样的事情呢?家长可以采取哪些积极的应对措施?
1、及时进行心理调整
面对“家有落榜生”,家长必须及时调整心态,正确地认识现实,走出心理死胡同。既然考试已经过去,既然录取已经无望,一个劲地唉声叹气又有何用?家长一定要让孩子从自己的言行中体会到:成败并非只此一举,一次的失败其实没有什么大不了,尽量淡化落榜对家庭、对父母自身、对孩子的心理压力。恢复健康、向上的家庭生活气息。
2、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
落榜的学子大多处于青春期和生理、心理待健全期,因为心理和生理等诸多原因,处于易冲动、定力不够的成长阶段。如果不加以及时有效地教育、引导,高考落榜的打击就很容易造成他们暂时性的心理失衡,从而使他们陷入自暴自弃、放任自流的境地。专家的意见是,一方面要及时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引导孩子认清现实,正确对待成功与暂时的失败,正确面对现实,并尽可能利用自己或者亲友中的例子对孩子进行有目的的教育,让孩子尽快从失意和消沉中走出来,客观地看待自己,正确地面对现实。
如果孩子出现了沉湎网吧、迪吧、电子游戏厅、酒吧等行为,家长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对孩子加强管理,并尽可能地组织孩子外出旅游、走亲串友活动。切忌不管不问、言必称伤透心、话必说失望极,要从根本上消除孩子极端言行和心理失控现象的发生。
3、莫在孩子面前夸人之长
高中毕业的孩子,正处于自尊心强烈、心理敏感时期,外界的一个小刺激也极有可能在孩子的心中掀起轩然大波,因为社交等原因,在孩子的周围肯定有金榜题名的学子。在生活中,家长要尽量避免落榜的孩子与这些金榜题名者的接触。如果避不了,家长要先引导孩子正确对待金榜题名的同学。同时,要在同学面前多谈谈自己孩子的优点,正确地与孩子以及同学们一道分析一下失利的原因。家长切忌在外人和亲友以及中榜者面前说类似于“看看人家看看你”、“人家某某就是聪明”、“你怎么不跟人家比比学习呀”等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语,尽量不人为地在孩子心中造成大的心理和精神波动。
4、帮助孩子选择道路
“天生我才必有用”,成材之路有千万条,家长要根据孩子失利的事实情况,分析孩子是暂时性的意外失利、不适合走高考这条路,还是不适合继续求学,从而有选择地为孩子的下一步成长提出指导性的建议: 上海市张江专修学院学历+技能考证这一新模式也渐渐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欢迎。相对于拥有迥异文化背景、生活成本昂贵的国外留学,同样具有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教学环境的上海市张江专修学院为高考落榜生提供了一条更合适的成才之路。
张江专修学院其国际化的资深师资团队、丰富的学院文化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已培养了大批像包禹这样的优秀毕业生。希望高考落榜的学子们尽快走出阴霾,与其身陷高考失利的痛苦中,不如摆正心态,走出一条同样会带你走向成功的成才之路。
如何帮助悲观的孩子 篇11
什么是乐观的孩子,什么是悲观的孩子?让我们用一个故事来说明吧——
一位父亲想对一对孪生儿子的性格进行改造,因为其中一个过分乐观,另一个过分悲观。有一天,父亲买了许多色彩鲜艳的新玩具给悲观的孩子,又把那个乐观孩子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货仓里。过了一会儿,父亲看到悲观孩子正泣不成声,便问:“你为什么不玩那些玩具呢?”孩子哭道:“玩了就会坏的。”父亲叹了口气,走进货仓,发现乐观的孩子正兴高采烈地在马粪里挖着什么。“告诉你,爸爸,”那孩子得意洋洋地向父亲宣称,“我想,马粪堆里一定藏着一匹小马,我要把它挖出来!”
现实生活中,悲观的孩子并不鲜见,他们不管面对什么,总倾向于看到事物消极的一面,做什么事都不积极,提不起精神,成功了总是把原因归结为外部环境,失败了总是把原因归结于自身,对未来没有信心。调查数据显示,相对于乐观的孩子,性格悲观的孩子更容易在学业上遭受失败,也更容易生病。所以,家长切不可掉以轻心。
悲观的三种表现
孩子的悲观性格是怎样形成的呢?家长多半认为是基因遗传的问题,其实,基因遗传只是因素之一,孩子的悲观性格更多是后天形成的,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以下三个案例,是幼儿悲观性格的主要外在表现,从中可以看出父母教养方式的失误:
【案例1】父母溺爱,孩子不知足
5岁的欢欢上幼儿园大班,是个爱生气的娇气女孩。生日那天,妈妈在家里给欢欢操办了一个聚会,邀请幼儿园和小区的小伙伴来家里做客,又唱又跳地玩了整整一个下午。等小客人都回家睡觉了,欢欢和妈妈一起拆看收到的礼物。妈妈问欢欢:“宝贝儿,你觉得今天的聚会怎么样?高兴吗?”“没意思,”欢欢撅着嘴说,“卡卡说好要来的,可是她没有来。”妈妈安慰道:“她不是打电话了吗?她感冒了,怕传染大家。再说,她说已经准备了生日礼物,回头补给你。”欢欢不但没开心起来,反倒抽泣起来,说:“不可能!卡卡从来不生病的,她不来是因为她根本就不在乎我!”
【分析】不知足是悲观孩子的突出表现。俗话说“知足常乐”,反之,不知足则不乐,经常不知足则经常不开心。有不满足心理的孩子人际关系通常不好,因为他们很难相处。他们凡事喜欢比较,坚持认为朋友有的东西他们也必须有;如果偶尔遇到小麻烦,自己的利益受到别人无意的侵犯,他们便郁郁寡欢,甚至夸大事实,大发脾气。孩子之所以不知足,可能是父母溺爱孩子的结果。父母过于关注孩子,让孩子过于关注自我,把自己看成最重要的人,其他人都要围着自己转。孩子需要知道他们只是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是世界的中心,他们需要善待自己,也需要对别人的付出表示感谢和欣赏。
【案例2】父母期望高,孩子消极
4岁,正处于天真烂漫的年龄,但芹芹的小脸上整天愁云密布。她特别在意幼儿园老师和父母对她的评价,但长辈的好评似乎并不能使她开心。比如,老师表扬她字写得端正,她会怀疑老师的诚意,别的家长夸她画画得好,她却听出了反意,认为是在挖苦她。甚至妈妈的夸奖她也不相信,认为妈妈在骗她。所以,芹芹天天闷闷不乐,总是紧绷着小脸,凡事都往坏处想。
【分析】像芹芹这样的孩子,似乎每时每刻都在找自己的缺点和毛病,从来不看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满眼都是负面信息,看什么都持否定态度,怎么会快乐起来呢?这样的心态发展下去,很可能形成自我评价过低、不能悦纳自己、自信心不足、人际交往障碍、做事消极、不信任别人、没有幸福感,甚至悲观厌世等心理问题。孩子消极、悲观,很可能是因为父母对孩子各方面期望过高造成的。父母如何看待孩子,孩子就会如何看待自己,父母夸孩子聪明、懂事,孩子就认为自己聪明、懂事;反之,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孩子的努力总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甚至说孩子笨、傻、没出息,那么孩子同样会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从而产生悲观心理。孩子一旦形成悲观心理,别人的夸奖统统无效,因为消极的认识已先入为主,难以改变。
【案例3】父母专制,孩子畏难
6岁的然然明年就要上学了,爸妈给他报了英语启蒙班,希望他有一个较高的起点。爸妈给然然买了好多学习资料,制订了详细的学习计划,为了练听力,还买了录放机和磁带。但是然然似乎不大热心,耐着性子学了一个月就打了退堂鼓。妈妈问然然为什么不好好学,然然没好气地说:“我太笨了,学不好英语,你们就别操心了!”启蒙班的老师反映,然然其实挺聪明的,英语发音也挺准,就是不大自信,上课发言不积极,总说自己笨。
【分析】然然说自己笨,一定是受父母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孩子不会刻意贬低自己,甚至害怕自己不如别的孩子,但是,如果父母总是有意无意地贬低孩子,向孩子灌输负面信息,孩子就会接受这种评价。为什么父母要贬低孩子?一是父母期望过高,二是父母太专制,有关孩子的事情不问孩子的意见,代替孩子做决定。比如,然然可能不喜欢学英语,起码没有做好准备,他看父母张罗得挺积极,便不敢反对,只好消极应付,哪里还有快乐可言?这样的事发生得多了,然然就感觉不到生活的意义,难免形成悲观性格。
克服悲观并不难
性格悲观的孩子其实是极少数,但有悲观情绪的孩子却大有人在,如果不及时干预,任其发展,则很可能积重难返,使孩子出现抑郁倾向。如果发现孩子经常不开心、缺乏上进心、自我评价过低、凡事朝坏处想等情况,父母切不可等闲视之。要帮助孩子克服悲观心理,除了上述案例分析以外,父母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别问悲观的孩子“你过得怎么样”“你高兴吗”之类的问题,试试用评级的办法。比如,父母周末带孩子去游乐场玩。回家的路上,如果想知道孩子的感受,就对孩子说:“如果打分,从1到10的话,你觉得今天能打几分?”十个级别总比好或坏两个极端选择多,有利于孩子准确定位自己的感受,更全面地看待问题。
第二,对孩子的感受表示同情。孩子抱怨的时候,要安静地听他诉说,不要帮他解决问题,有时孩子抱怨只是为了得到你的理解,你不必去安慰或反驳。教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用“我觉得……因为……我希望……”这个句型。比如:“我觉得很难过,因为我一整天都没有见到妈妈。我希望妈妈不要总是把工作带回家,多陪陪我。”
第三,接受孩子的个性。父母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找找你的孩子在哪些方面很特别,告诉他你的发现。这样做,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第四,如果孩子总是把自己的问题怪罪到别人身上,要礼貌地听他诉说,然后告诉他:“那是他的责任,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引起这件事情的?你在当中负有什么责任?你想得到我的帮助来解决问题,还是只想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情和你的感受?”语调要轻柔,语速要慢一点,引导孩子思考。通常情况下,孩子会马上告诉你他的真实意图。
第五,有些孩子爱抱怨是因为想得到父母的关注,所以父母每天要花些时间和孩子待在一起,认真听孩子诉说。孩子的问题在父母看来可能不算问题,但对孩子很重要,父母切不可以成人的口气嘲笑孩子。不管怎样,父母的关注会令孩子感觉安全和舒坦,他就不会用抱怨来吸引父母的注意了。
第六,教给孩子积极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行为策略。父母可以明确告诉孩子:“我愿意听你诉说各种扫兴的事情,但也想听一些积极正面的事情。”具体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父母要鼓励孩子接受已经发生的事情,并看到问题积极的一面。要让孩子明白,已经发生的事情不会因为抱怨而改变,只会让我们更痛苦,而看到积极的一面,则会让我们心情愉悦起来。比如,妈妈可以用小朋友送的礼物转移欢欢的注意力,使她尽快从卡卡爽约的不快中走出来。
2.父母要鼓励孩子放宽视野,享受自己已经拥有的,并心存感激。比如,妈妈可以对欢欢说:“卡卡没来是挺遗憾的,可是,有这么多小朋友喜欢你,还送了这么多的礼物,我们有理由开心起来,不是吗?”不要让孩子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盯着一两件不如意的事情愤愤不平或自寻烦恼。
3.鼓励孩子向前看,积极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比如,妈妈可以鼓励欢欢给卡卡打电话,问候病情,顺便告诉卡卡,家里还给她留了一块蛋糕,并约定,明年的生日一定得到场。想必卡卡会非常感动,欢欢也会开心起来,开始向往明年的聚会了。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写作 篇12
再次、要注重培养孩子适应初中学习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专家建议,家长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资助孩子考试:
辅助孩子考试,家长第一需要资助孩子学会预习和复习。小学可以反复讲一个内容,而中学则差别,信息量会成倍增加,初一一年的信息量几乎相当于小学六年的信息量。今天没听懂,明天在这基础上又有新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养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
第二、从模仿到理解。初一的学生经常反映,上课时听得懂,下课后回家不会做。原因在于,小学老师讲完例题后,都会出几道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模仿解答方法。而中学练习题跟例题不完全一样,要求在掌握概念和公式的基础上灵活运用。
第三、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小学老师说得多管得多,中学提倡自觉学习、独立意识。如果不会自主学习,不自觉、不主动,考试时就要吃苦头。
第四、注重学习方法。有的孩子上课挺认真,但总是考得不睬想。原因挺简单,老师一节课孩子可能都听明白了,但是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却没弄清楚。
最后、专家特别提醒广大考生家长:在选择辅导班时要选择有办学资质、办学历史长、师资力量强、升学率高、名校升学人数众多的学校,重点是必然要选择纯小班授课模式、培训专业的培训学校,不要贪图自制,在不具备专业师资、专业教学的培训机构学习。某些培训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往往组织过多的考试,让孩子大量死记硬背,导致很多孩子对学习丧失信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写作 篇13
作者|艾米
一、调整生物钟,尽快收心
寒假生活轻松自在,很多孩子在假期里形成了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晚睡晚起、用餐时间不按时、饮食不节制等等,而开学后生活节奏紧张,学习压力,孩子们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学期的学习和生活。为此,家长要引导孩子调整生物钟,帮助孩子尽快收心,回归到校园的生活状态。
二、制定学习计划,明确方向
计划对学习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率。所以,开学之初,家长要协助孩子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树立新学期的学习目标,帮助孩子明确这一学期的学习方向,然后向着这个方向努力前进。
三、鼓励孩子多与老师同学交流
经过寒假一个多月的分离,不少同学都会发生一些小变化,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开学后多与老师同学交流,分享彼此在寒假里的所见所闻,这样的形式能够增进孩子与同学、老师之间的感情,还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如何帮助孩子走出“伙伴危机” 篇14
孩子篇 被束缚的生活难以忍受
小明(1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
去年暑假,妈妈被单位派到外地学习两个月,爸爸在一家公司做部门经理,上班很忙。我就没人管了。爸爸给了我500元钱,让我自己买早餐和午餐。因为担心我在外面玩疯了,爸爸严格要求我:必须待在家里。我答应了,条件是爸爸周末要带我去海洋馆。
我严格按照爸爸的要求做了,天天一个人待在家里,可父亲答应我的要求却一直没兑现。说实话,我很想出去玩,因为天天待在家里太难受了,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但我不敢出去,怕爸爸生气。后来,我看小区里有户人家养了一条狗,那条狗特别好玩,我就想,要是我也有条狗陪我玩就好了。可当我跟爸爸提出这个要求,说我一个人在家好无聊,想买一条狗时,他不仅没答应我,还嘲笑我:“小孩子哪懂什么是无聊! ”
我决定自己买狗。一连两个星期,我把早餐中餐都改成了方便面,省下钱托我那位养狗的邻居给我买了一条小狗。自从有了那条小狗,我一个人待在家里时就感觉好多了。小狗很听我的话,会陪我玩,我们还能一起做有趣的游戏,比如我把一个东西扔出去,它就会跑过去叼回来,好玩极了。
小刚(13岁,初一学生)
父母都是乡镇干部,长期在乡下工作,很少有时间管我。我跟已经退休的爷爷奶奶生活在市里。或许因为有代沟吧,过去我觉得什么都懂的爷爷奶奶,在我上了初中后说话越来越让我反感,我们之间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在家里,我找不到人沟通,越来越不愿说话。我的学习成绩不太好,父母偶尔回家,不是对我一顿臭骂,就是对我说些鄙视的话。刚上初一的时候,我迷上了网上聊天,在那里,我可以把自己的委屈和不满向网友倾诉,但我的学习成绩却越来越糟。
去年年底的一天,为了一点小事,爸爸在电话里对我又是一顿臭骂,我觉得父母对我还没有我那些网友好,便从家中拿了1000多元钱,乘火车去了外地,并找到了一位网友。我们一起在网吧玩,一起吃饭,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但后来我才知道,我的出走给家里带来了大麻烦。一家人找遍了当地所有我可能去的地方,后来还是叔叔找到了我,他是从我同学那儿得到了我的QQ号码,并装成一个16岁女孩和我聊天,找出了我所在的具体位置。如今,我又回到了从前的生活,虽然父母对我比过去友善了很多,但我仍时常感到不快乐,觉得自己一直生活在束缚中。
学校篇 四大因素导致“伙伴危机”李玲(小学副校长):“伙伴危机”在小学生中已越来越普遍,分析起来,我觉得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独生子女、楼房布局“困”住了孩子
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城市居民独门独户率已达53.99%,因为种种原因,邻里不相往来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楼房布局也影响了孩子寻找小伙伴,好多孩子一进家门就不再出来。加之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一家就一个孩子,没有同龄玩伴。
家长过度保护
现在有不少父母,对孩子的什么事都要管,担心孩子结交不良伙伴,担心孩子在外面玩会出危险,对孩子的交友“严格把关”,不许跟这个孩子玩,不许跟那个孩子玩,以至于孩子举目无“友”,甚至一放假就把孩子“关”在家里,这种过度保护往往使孩子沮丧乃至影响孩子间的交往,从而产生孤独感。
小勇是一名小学五年级学生,因为严重厌学,父母不得不带他去看心理医生。在咨询室,小勇告诉心理咨询师,他在学校没有朋友,有心事不知道跟谁说,加之学习成绩急速下滑,他的精神快要崩溃了。其实,小勇原来是个学习成绩不错的孩子,是父母的过度保护导致了他今天的状况。为了让小勇学业有成,父母替他设计好了一切,包括小勇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父母也通通“包揽”。这让小勇失去了结交伙伴的机会,以至于他在学校没一个朋友。
其实,对孩子的一切事情包办代替,无意中就压缩了孩子的成长空间,会造成孩子独立交往能力差,社会化程度不足。因为没有伙伴,遇到挫折孩子就无法释放内心的压力,长期的心理积压会进一步导致孩子厌学。
“人机关系”导致孩子与同龄人交往减少
如今,“电脑热”持续升温,孩子当然是这一热潮中最活跃的群体。一些孩子已成了名副其实的“电脑迷”,“人机关系”很好,却不愿与周围人交往,从不参加班集体活动,整天沉湎网上聊天,他们的集体意识和交往能力在虚拟世界的挤压中已渐渐丧失。
家长过度限制
中国有句古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深明此理的家长们,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跟学习好、家庭条件好的孩子交朋友。有些家长怕孩子受到伤害或不良影响,干脆阻止孩子和别人交往。一名小学六年级女生,因学习成绩下滑,父母便认为女儿“交友不当”,处处阻止女儿与朋友交往,甚至专门找到学校,向老师了解女儿在学校的交友情况,要求女儿不能和班里“成绩差”的孩子交往,只能和学习成绩前10名的同学玩。女儿在日记里写道:“我在班上不敢和好朋友过度亲密,放学回家也不敢和他们一起走,害怕被父母看到。成绩好的同学又不屑和我玩,现在我交友就像做地下工作,我觉得越来越孤独。”
家长篇 交友和读书同样重要
吴先生(公务员,女儿已读大学)
其实,交际是少年儿童的基本需要。孩子只有与环境相互作用才能得到发展。其中,与人交往是重要一环。女儿小玲性格有些内向,上小学期间一直是班干部。但进人初中后,环境的变化让她突然陷入了“伙伴危机”。
原来,小玲自以为学习成绩好,上初中后仍能当上班干部,可她的那所初中是一所热门学校,人才济济,班干部也不再由老师提名,而要通过竞选。在竞选中,小玲因性格原因落选了。原本善良、纯真的小玲产生了嫉妒心理:她恨当选的班干部,怨不选她的同学,对待同学十分冷漠……渐渐地,小玲感觉到自己在班里很“孤单”,并陷入了痛苦之中,学习也受到了影响。
我们很快发现了女儿的情绪变化,了解到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并投入了帮女儿走出“伙伴危机”的工作。首先,我们开始关心学校举办的一些集体活动,总是鼓励女儿参加,教育女儿关心班集体和同学。小玲是个听话的孩子,按照我们的要求做了以后,发现同学们对她的态度有了变化:一个由班长领导的“学友之家活动小组”主动接纳了她。我们趁机要求,把“学友小组”活动的地点常设在我们家,并把家里的电脑、DVD、影碟、冰箱、书架全部向同学们开放,因为有我们的大力支持,小玲参加的这个“学友小组”的活动十分成功,其他几个小组都十分羡慕,小玲在同学中的形象也大为改观。一个过去对小玲最不友好的女孩主动给她打电话,要到我们家“享受”一次。小玲热情欢迎,并牵头组织了几次“学友小组联谊活动”。结果,通过这种联谊活动,一个学期下来,小玲不仅在家里先后接待了全班同学,而且与班里绝大多数同学处好了关系。
如今,小玲已读大学,提起自己人生中的这段经历,她对我们十分感激,说:“要不是你们及时采取对策。在嫉妒和冷漠中,我的一生可能就毁了。”
专家篇 带孩子走出“伙伴危机”的具体办法
你是否见过这样的孩子:他是班里最乖的孩子,却不擅长与同学交往。很多家长认为,这是好孩子的表现。其实,社交能力是人类必备的本领。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豪沃德·加德勒把“人际关系”的技能列为8岁孩子的基本智商之一。菲律宾大学临床儿童心理学家马·劳迪斯卡兰丹也指出:“一个社交能力低下的孩子比没有进过大学的孩子具有更大缺陷。”但不少家长却不懂得这个道理。
据研究表明:儿童同伴交往分为受欢迎型儿童、被拒绝型儿童和被忽视型儿童。受欢迎型儿童情绪稳定、不激烈,活动的强度和速度适中,既不过分爱动,也不过分安静,反应快,敏捷、接受新事物快,适应性强,与人交往灵活,坚持性强、注意力不易分散;被拒绝型儿童的特点为情绪不稳定、爱冲动,其活动的强度大、速度较快,特别好动,感知他人方面反应性程度较低,较外向,适应性一般。注意力易分散,坚持性差;被忽视型儿童不爱动,反应较迟缓。那么,家长该如何做才能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受欢迎的人呢?下面是专家的几点建议:
从基础开始
儿童心理学家勒纳·屠阿说:“我们应该从最普通的基础开始,教孩子说‘你好‘请‘谢谢,以及回应的话。”
孩子常模仿他们看到的社交习惯和方式。其中,他们最易学到的是家长在家里接待来访者的习惯和方式。如果家长能十分友好地接待客人,孩子就能够从家长的行为中学习到有益的东西。
学会正确地谈话
孩子受益于普通对话,餐桌是家长同孩子交流的好地方,家长应尽量讲些随意的话题,如“这个周末我们想干什么?”如果孩子没有提议,家长可以提出建议。不过,最好还是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意愿。不要把孩子放在旁观者的位置上。
新加坡心理健康博士特里萨·佛格说:“笑话会点燃孩子的说话兴趣和欢快的心情,使其无拘无束。总之,应允许孩子谈论他们喜欢的任何事物,这就是在鼓励孩子的创造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可以同孩子谈谈关于感觉的话题,家长和孩子都把自己的感觉讲出来。
帮助孩子寻找小朋友
如果孩子已经交上了小朋友,家长要及时给以强化,比如对孩子说:“你有了自己的朋友,很好。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或者说:“我很想见见你的朋友,你看可以吗?”如果孩子还没有朋友,则应积极帮孩子寻找。比如让孩子与家附近的小朋友一起玩,与同事或同学的孩子一起玩,最好是同龄、近龄的。适时与孩子讨论他们交往的情况,帮助孩子做出选择。帮孩子选择小朋友有两点应该注意,一是能够合得来,二是能够优势互补。孩子们的优点在互动过程中强化、发展,孩子们的缺点在互动过程中逐渐克服。还可以利用双休日或其他节假日,与孩子朋友的家长约好,带孩子一起出去旅游、度假,制造孩子之间的交往机会。这种方法很有效,家长带动孩子交朋友。此外,亲戚的孩子之间更容易交往,有这方面条件,应充分利用。
欢迎孩子的小朋友到家里来
孩子交朋友,大人对孩子的朋友要当自己的朋友一样,采取热情欢迎的态度。当小朋友来家里时,家长应该说:“我们家来朋友啦,欢迎欢迎!”而且要让孩子认真接待一番。一旦孩子们自己玩起来或学习起来,家长就可以退居“二线”了。孩子们时间观念不强,要适时提醒,提醒的方式要注意:“时间不早了,是不是约定下次来玩(或学习)的时间,你们商量一下,好吗?”
克服害羞
千万不要轻视孩子的害羞现象,这是他们交朋友的最大障碍。研究表明,有11%~15%的孩子有过分害羞的倾向。
过于严肃的家长常使害羞的孩子更加胆怯,说话结巴,这时家长如果强行纠正,孩子的结巴会加重。家长的不断唠叨或用高压手段纠正孩子,只会使孩子更加恐慌。其实,任何威胁行为,如责骂、讽刺、挖苦或唠叨不仅不会对孩子有丝毫帮助,而且会使孩子更加退缩。使孩子从害羞转为严重的心理障碍。
怎样克服孩子的害羞心理呢?家长带孩子去社交场所能够帮助孩子解决胆怯心理。例如,母亲可以把女儿带到某个集会,或带到公园,把她介绍给别的孩子,并建议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拿给对方玩。你也可以让孩子在同伴中放松自己。先让他认识一些人,或带来一个可信赖的人——友善的邻居、愿意帮助你的同事,尤其是朋友的孩子,请他们慢慢接近你的孩子。总之。家长应该给孩子创造更多的与人交往的机会。
让孩子多参加群体活动
小朋友们的群体活动是孩子以后参加集体生活的前奏。如果上学前不和别的孩子交往,处于比较孤寂的状态,上学后参加集体游戏时,就会有不适应的现象,既不习惯和别的小朋友共享玩具、配合行动,也不善于遵守交往规则,会让孩子感觉自己像个多余的人;为了避免孩子形成不合群性格,入学前。父母便应引导孩子习惯于和别的小朋友交往。
让孩子担当角色
如果要参加一次钢琴演奏,孩子可能会提前好几周开始练习,这会使孩子增强自信。但很多家长忽略给孩子参加聚会的实践机会,他们不知道这样的经历将深刻印在孩子的脑子里。
如果孩子想去参加一次活动,比如出席一个婚礼,家长应该告诉他婚礼的一般程序,允许孩子自己去应对。
打扮和衣着也是不应该忽视的,如果孩子衣着不整洁,其他孩子会注意到的,甚至会谈论他(她),这将影响孩子的自信。
在教孩子与人交流时,不要试图改变孩子的基本个性。也不要刻意追求让孩子具备十分优秀的社交能力,如果孩子只有两个但无拘无束的朋友,那也很好,重要的是孩子与朋友能够很好地交流。
给孩子交朋友以具体指导
孩子毕竟是孩子,与小朋友交往中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应该细心观察给予指导。孩子们之间出现摩擦或者裂痕,家长应该细心观察、了解原因、做出分析,指导孩子们化解矛盾。再如孩子们在一起时间过长,影响了学业,应跟孩子们一起讨论,让孩子们认清利弊,主动采取措施。几个孩子在一起,往往有一个自然形成的“头儿”,做好“头儿”的工作很重要。
争强好胜不要过度
争强好胜当然不能算是缺点。但太过了就不好了。任何时候“尖子”只是少数,如果什么事都想获胜,也很难交到朋友。因为朋友很可能在某些方面比较强,如果因为别人超过自己就生气、嫉妒、心里难受,那怎么能交上朋友呢?友谊是需要为朋友的成功而骄傲的。
家长别盲目限制
有些父母往往有意无意地为自己的孩子选择朋友,限制孩子的自由交往。当然,这些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他们担心自己的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等。这样做等于父母们代替了孩子的思维,代替了他们的分析,代替了他们去和伙伴交往,这样做的结果无疑是把自己的孩子推到孤立的地位,而且使孩子产生依赖性,觉得有父母做坚强后盾,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回到父母身边,寻求庇护。这对孩子增长交友方面的知识是极为不利的。
当孩子在交友期间,受到冷遇排斥时,父母应该及时发现,给予关心,并且从实际出发,解除孩子心理上的怀疑等,让孩子勇敢地再次接触小伙伴,孩子也只有在通过自己独立结交朋友的过程中,才能增长才智!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写作】推荐阅读: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友谊05-27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处理好师生关系05-20
家长应如何教育孩子11-05
家长如何正确评价孩子11-09
教会家长如何爱孩子05-21
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征文07-09
家长如何指导孩子读书07-27
高三家长该如何帮助考生准备高考志愿的填报07-10
家长如何教育好孩子10-23
国内外家长如何对待孩子早恋?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