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益探索

2024-05-23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益探索(精选8篇)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益探索 篇1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益探索

别必雄

2010年第3期 ——经济建设

双剅口村是天门市统筹城乡发展试点村,也是湖北省国土资源厅新农村建设重点扶持村。该村现有耕地面积3112亩,村民586户、共2580人。2008年以来,双剅口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着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现了村民居住由分散向聚集转变,农业产业由传统型向特色型转变,公共服务由行政管理型向社会服务型转变,项目资源由各自为阵向整体联动转变。如今的双剅口村,田成块、路相连,渠成网、水贯通,楼成排、树成林„„干部群众精神焕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环境

——因村制宜,科学编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双剅口村傍依杨林河,与邻近两个村交汇处有一个自然形成的百年集市——河埠头,方圆数十里的群众历来都有到这里赶集的习惯,每天市场人流量达2000人以上。双剅口村因村制宜,按照“依市而建、靠市而兴,科学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聘请规划设计专家编制了双剅口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规划,确立“以商带农、以农促商”的发展思路,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把双剅口村建成连接城乡的“承接点”、城区休闲观光的“首选地”、辐射十里八乡的“中心区”。

——迁村腾地,引导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近两年来,双剅口村在省国土资源厅的支持下,借助实施国家土地整理项目的机遇,大力推进土地平整、迁村腾地,引导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全村由原来的26个自然湾改造成18个自然湾,规划搬迁农户260多户,可腾出土地600多亩。通过采取招商引资或农民自主出资建设的方式,实施统规统建和统规自建,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心区。其中,首期规划统规统建用地50亩,建设100户;首期统规自建用地20亩,建设40户。

——发挥优势,认真做好水乡园林文章。双剅口村充分发挥杨林河的自然资源优势,认真做好水乡园林文章,沿河畔兴建了近1000米长的绿色走廊——亲水平台、水泥驳岸,绿树掩映、小桥流水,呈现出一派清新自然的田园风情。精心打造村民学习、娱乐、休闲、健身于一体的文化场所,村里设置了图书室,图书达到2000册;建成了篮球场,配置了露天乒乓球桌;建设了休闲广场,安装了13台(套)健身娱乐器材。全面实施绿化工程,2009年共栽景观树1500多株,为村庄增添了一片新绿,形成了一道风景。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集并土地,扩大蔬菜种植规模。一方面,实行土地经营权总体打包、总量不减、田块集中的承包方式,促进家庭种植结构的调整优化;另一方面,通过迁村腾地等方式,共集并土地500亩,大力推动适度规模经营。该村引进黄金蔬菜公司发展阳光冬暖式大棚高效生态种植模式,重点推广以色列西红柿、茄子和水果黄瓜等优特品种,带动农户发展高效生态种植,亩平增收5000元以上,既提高了特色农业生产水平,也增强了全村产业发展后劲。

——“农超”对接,增强抗御市场风险能力。2009年3月,在省商务厅的协调下,天门市在双剅口村成功举办了全市“农超”对接现场推进活动。中百集团、武商集团等企业的负责人到双剅口村进行了实地考察,达成了合作意向。由双剅口村蔬菜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收购农副产品,直接供应到超市,形成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有效改变了农户经营分散、销售无序、产品质量无保证、农民收入不稳定的现状,增强了抗御市场风险能力。

——招商引资,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双剅口村通过招商引资和扶持加工企业发展,培育壮大了农产品加工企业。该村成功引进了一家投资500万元的生鲜农副产品加工包装厂,推动了“杨霖”牌蔬菜品牌与市场建设。此外,该村通过积极宣传和示范引导,以杨林河垂钓、蔬菜(果品)采摘、农家餐饮为依托,大力发展现代观光休闲农业。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路桥、沟渠建设力度。两年来,双剅口村争取项目资金420多万元,完成了2.8公里通村路、8700米通组路的硬化工程,疏浚灌溉沟渠2500米,新建桥梁12座,维修涵闸泵站42处。同时,还加大了田间作业路、中心渠及支渠的护坡建设。

——加大村庄整治力度。双剅口村采取得力举措,广泛筹集资金,全面推进村庄整治工程。先后投资230万元开展全村沿河公路综合整治工程,重点包括3400米的入户路建设和126户改厨改厕项目。按照“前园后厨、统一绿化”的要求,形成每家每户“房前花坛一个样、屋后院墙一条线”。此外,该村配备12名保洁员,落实保洁责任,做到“卫生天天有人管,垃圾天天有人清”。村民的一些生活陋习正在悄悄革除,文明乡风正在渐渐养成。

——加大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双剅口村与周边村积极同凯迪水务合作,共投资400多万元建成了覆盖全村及周边庙新村、龙台村、刘新村的自来水管网,解决了1.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其中双剅口村586户农民全部喝上了放心水。

——加大部门合力共建力度。双剅口村与帮扶部门密切协作,合力共建,积极争取多方支持,拓宽资金来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现在,全村基本实现了农村电网、通信信息一体化,较好地解决了农村上学难、看病难、饮水难、行路难、听广播看电视难、废弃物利用难等“六难”问题。健全完善农村公共服务

——以商业服务为突破口,为中心区居民创造便利的生活环境。双剅口村引进投资商在中心区内投资700多万元,建起了一座经营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中百祥龙超市,带活了中心区内的160多家商铺,经营品种应有尽有,村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获得便捷的商业服务。

——以改善教育、卫生等设施为重点,满足居民生活的基本需求。投资400万元建设占地30亩的现代中心小学;吸引民间资本250万元兴建村幼儿园;吸纳民间投资50多万元配套建设村医疗卫生室;投资2万元建设村广播室。

——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核心,提高“两委”管理服务水平。双剅口村通过加大基层党组织建设力度,不断强化社会服务和管理功能。村里建立了村民科普、劳动培训、矛盾调解等活动阵地,创建了“党员阳光便民服务站”,建立了“一站五队”便民服务体系(即在党员阳光便民服务站下设农技服务队、事务代办队、公益服务队、矛盾调处队、文体活动队等5支党员工作服务队),为村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作者系中共天门市委书记)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益探索 篇2

一、基本情况

嘉陵区共有五保供养对象9980人, 其中集中供养4061人、分散供养5919人, 管理人员3100人, 2011年累计发放五保供养金2927.24万元。根据乡镇敬老院现状、五保老人人数, 结合行业要求和嘉陵区实际, 以省、市统一规定标准建设敬老院, 2011年全年完成总投资608.4万元, 新建敬老院4所, 改扩建敬老院5所, 维修敬老院20所。新增床位300张, 集中供养“五保”对象90人。全区敬老院达到52所, 其中已通过验收的省一级敬老院3所, 省二级敬老院8所, 市级规模达标敬老院33所, 集中供养人数4061人, 集中率供养率为36%。生活不能自理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100%。

二、取得成效

近年来, 嘉陵区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宗旨, 着力从机制上、政策上为农村敬老院建设提供保障, 积极筹措资金, 整合各方力量, 大力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 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 统筹规划, 全面提升敬老院规模和档次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思路, 立足新建敬老院达到省一、二级敬老院标准, 加快乡镇敬老院规划建设。2008年以来, 嘉陵区相继新建了大观、礼乐等全省高标准样板敬老院。针对区财力紧张现状, 充分利用农村闲置村小学校、乡镇 (村) 闲置公房、已撤并搬迁的乡镇政府用房等闲置资产, 坚持改扩建与新建结合, 广泛兴办农村敬老院。近年来, 嘉陵区共利用闲置资产1.4万平方米, 改、扩建乡镇中心敬老院15所, 节约财政资金1000多万元。目前, 全区已建成省一级达标敬老院7个、省二级达标敬老院8个, 市级模范、达标敬老院34所。今年嘉陵区将改扩建敬老院3所, 年内全区敬老院将达52所, 可集中供养4150人, 集中供养率达到41.6%。敬老院建设成规模、上档次, 有效保障了农村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 初步实现了农村五保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二) 多管齐下, 整体推进敬老院规范化管理

加强管理、强化服务是办好敬老院的关键。嘉陵区在加大敬老院建设力度的同时, 着力健全敬老院管理制度、提高供养对象的生活水平, 做到硬件、软件两手抓。一是建好服务队伍。采取乡镇干部派、大学生村官中选、村组干部兼、面向社会招等方式, 精心选聘善服务、会管理、懂经营、有爱心的人担任院长和管理人员。二是加强敬老院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了院长负责、管理服务人员工作责任等制度, 确保了敬老院管理人人有责任, 事事有人管。三是大力兴办院办经济。将敬老院划分为生活区、生产区, 配套4-5亩适用菜地, 根据五保老人自身特长和劳动能力, 分成种植、养殖、文化等6个小组, 实行统一的作息和劳动制度, 安排力所能及的劳动, 以按劳计酬的方式激发入院对象劳动热情。四是全力保障供养水平。为确保五保供养工作的落实, 嘉陵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实施意见》, 明确规定五保供养经费由区财政负责, 有效地保障了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

(三) 协作联动, 全力推进工作落实

为促进农村敬老院建设这一民心工程的顺利开展, 嘉陵区政府成立了敬老院建设领导小组, 区政府领导总揽, 区民政局牵头, 区级相关部门配合, 各乡镇 (街道) 实施, 积极整合各方力量, 群策群力抓好敬老院建设。教育部门将闲置村小学校交由乡镇兴办敬老院, 建设、国土部门一条龙免费办好相关手续, 供电、广播电视、电信部门在相关设施设备安装方面提供帮扶, 乡镇 (街道) 积极组织建设施工, 发动党员群众义务投劳捐助, 民政部门现场指导, 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形成了敬老院建设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区政府把敬老院建设任务纳入年度考核目标, 区目标办每月进行一次督查通报, 严肃追踪问效, 严格逗硬奖惩。通过县级领导联系片区督促, 区级部门联系乡镇帮扶, 区乡上下有效联动, 确保了敬老院建设管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存在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 嘉陵区的五保供养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 供养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基础设施薄弱

嘉陵区部分乡镇敬老院房屋利用村小、乡镇闲置办公用房等改建而成, 普遍存在占地面积小、房屋数量少, 建筑结构不合理, 设施陈旧老化差等问题, 乡镇没有专门的维修经费, 上级补助资金非常有限。大多数敬老院没有配备足够的生活娱乐设施, 如彩电、冰箱、文体器具等。农村敬老院基础设施落后与每年增加五保集中供养住户之间的矛盾突出, 虽然近几年加快了改扩建步伐, 但历史欠账较多。

(二) 建管资金不足

受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的影响, 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嘉陵区敬老院建设、管理的瓶颈。一是转移支付的供养资金少。目前, 嘉陵区集中供养人员转移供养金距离全省平均水平尚存在一定差距。由于物价不断上涨, 敬老院运行成本不断增加, 敬老院的经济压力较大。二是农村敬老院建设资金紧缺。按照相关规定, 敬老院由乡镇 (街道) 负责兴办, 区政府给予支持。但受自身财力制约, 乡镇 (街道) 除了划拨部分土地外, 基本无资金投入, 敬老院建设资金主要依靠向上争取。三是敬老院设备更新困难。由于缺少资金, 目前嘉陵区敬老院部分陈旧设备难以更换, 急需添置的设备及院民生活必备物品难以落实。

(三) 集中供养率低

嘉陵区现有乡镇敬老院52所, 集中供养人数4061人, 集中率供养率仅为36%。主要原因有:一是部分敬老院规模小, 基础设施条件差, 由于资金缺乏, 除了新建和改扩建的敬老院外, 其他敬老院的生活设施、娱乐设施、居住条件相对落后, 对五保户缺乏吸引力。二是敬老院管理经费没有保障, 管理人员报酬难以落实, 人员素质较低, 流动性大, 部分敬老院由乡村干部兼管, 管理不规范, 服务水平低。三是五保户思想观念陈旧, 本土意识浓厚, 到数公里外的敬老院集中供养, 缺乏地域认同感和亲情感, 生活不习惯。尤其是尚有生活自理能力的五保户, 有房屋、水田、山场等生活生产资料, 入住敬老院后怕乡镇政府、村委会没收他们财产, 更不愿入敬老院。

(四) 管理服务水平差

敬老院的管理主体是乡镇 (街道) , 虽然业务部门常要求、常检查、常布置, 但整体水平仍然不高。敬老院的机构性质不明确, 工作人员配备不齐, 目前, 全区敬老院院长大多由乡镇民政干部或村干部兼任, 缺乏先进管理经验和管理水平;工作人员以岗选人标准不高, 多为聘用的当地农民, 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大多数敬老院没有专业医疗、护理人员。另外敬老院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偏低, 工作积极性不高;一些敬老院还存在脏、乱、差现象。

(五) 社会参与不够

国家明确提出:“要坚持政府举办为主, 同时支持以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以及鼓励社会力量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办农村敬老养老事业”的工作思路。但由于嘉陵区大部分敬老院基础设施较差、缺乏必要配套设备, 服务功能十分单一, 仅局限于保障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 难以与社会养老有机结合。加之政策支持体系尚未完善, 民间资金参与敬老院建设、管理回报率很低, 真正投入到敬老院建设、管理中的民间资金微乎其微。

四、贫困地区农村敬老院建设的对策研究

嘉陵区的实践表明, 贫困地区农村敬老院建设要以提高认识为主导, 抓住破解难题的切入点。各级党委、政府要增强责任意识, 把敬老院工作摆上议事日程, 列入目标管理考核内容, 作为新农村建设和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抓实抓好, 将考核结果与干部的升迁使用挂起钩来。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制度, 明确分工, 强化责任。要进一步加大对敬老院的宣传, 摒除陋习和偏见, 让群众正确认识敬老院, 营造敬老、爱老的舆论氛围。让五保老人“进得来”、“住得好”, 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社会的温暖。

具体来说, 贫困地区农村敬老院建设, 重点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集中供养率

要通过对现有的敬老院扩建、闲置资产整合利用、重新规划建设等途径, 加快敬老院建设步伐。立足长远, 组织力量重点攻关, 争取拟建中的区域性敬老院项目尽快申报批准, 投入建设。与此同时, 对原有敬老院统一评估论证, 对于有保留价值能够改造保留继续使用的。按照标准化要求, 进一步加强硬件建设, 健全配套设施, 巩固扩大集中供养规模。对于房屋陈旧、宜向区域性敬老院就近安置的, 则就近集中。对于空出的原有敬老院资产, 应妥善处置。要落实好新增入院五保户的供养经费和敬老院工作经费, 及时更换、添置室内用品, 安排五保对象入住, 切实提高新增床位利用率和集中供养率, 确保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逐年提高, 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二) 多方筹集资金, 落实资金保障

大力争取上级扶持和项目建设管理资金, 多渠道筹措社会资金, 千方百计加大财政投入, 加快敬老院基础建设, 更新完善设施设备, 推动农村敬老院健康快速发展, 建议将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生活补助缺口资金和敬老院运行管理经费和管护人员工资列入财政预算。要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吸引和支持社会资金参与农村敬老院建设, 根据敬老院自身条件, 利用现有资源开展以副补院。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做好五保供养工作的重要性, 加强领导, 统一部署, 把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摆上重要工作日程, 确保五保供养资金政策落实到位。

(三) 完善制度, 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服务见真情, 规范出效益, 各敬老院要在服务管理上狠下功夫, 以切实提升敬老院的服务管理水平。一是实施法人登记。组织机构编制部门尽快完成全区农村敬老院事业单位法人登记, 明确敬老院公益性社会福利事业单位性质, 依法赋予其事业单位法人资格, 明确资产产权归属, 确保其依照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独立核算, 依法独立开展业务活动, 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确保各项资金足额到位和安全使用。二是设立专门机构。借鉴其他县区经验, 积极筹建专门的农村敬老院建管机构, 主要职责为组织编制全区敬老院建设与发展规划;参与敬老院建设的组织协调、监督管理, 开展创建省一级、省二级和市级模范敬老院活动;研究制定农村敬老院管理办法, 强化对农村敬老院管理的业务指导;加大敬老院工作人员的考核力度。三是加强队伍建设。队伍建设是敬老院持续健康发展的组织保证。各乡镇要严把敬老院院长和工作人员的入门关, 要将一批富有爱心、热爱为老人服务、吃苦肯干的人员选配进来, 特别是要注重从乡村干部、退伍军人和大中专毕业生中选聘一批年轻有为、专业知识较高的人员充实管理服务队伍。组织编制和民政部门要按敬老院实际供养人数不低于10:1的比例核定管护岗位、聘用工作人员。同时, 要注重加强对敬老院管理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 采取集中技能培训和外出考察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培训, 以切实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四) 创新体制机制, 积极引导社会养老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益探索 篇3

【关键词】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 财务管理 现状 措施

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是以个人交纳为主,通过集体补助和国家政策的扶持,在自愿前提下进行的个人储蓄积累式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我国广大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保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1991年,政府正式将农村养老保险列入了我国的社会保险基金当中,虽然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集体补助太少,政策扶持不足,使得农保较之其他的社会养老保险,还是十分落后,不能跟上我国当代农村的养老形式和需求,因此积极探索和推行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势在必行。本文就如强化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财务管理进行有益的研究和探索,以期促进和推动我国农村养老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1. 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财务管理的内容

1.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

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不同于其他的社会基金,它的主要内容包括调剂金和责任金两种。调剂金主要包括基金中的捐赠、应付利息的超出部分和其他收入等,主要作用是弥补和调剂管理费及责任金的不足和亏损等,是农村养老保险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责任金主要是农保经办机构对保险对象的负债,也是未来农保金支出的重要来源。其重要内容包括净保费和其应付利息积累费用等。

1.2农村养老保险的支出与收缴

1.2.1农村养老保险的支出。农村养老保险的支出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即:养老金、退保金、继承保证金和丧葬费。

1.2.2农村养老保险的收缴。农村养老保险的收缴主要内容包括:净保费、各类捐赠款项、运营利息收入、其他收入等。

2. 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农村养老保险缺乏规范的管理

2.1.1缺乏规范的基础管理。由于我国的农保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很多基础性的管理还不够规范,再加上近年来村班子换届、乡镇撤并等,导致有些村镇存在投保缴费的记录不符等问题。这些都造成了新旧农保在衔接时的困难。

2.1.2退保范围大。在我国,农户退保必须符合以下要求:保险对象在户口迁入地未新建农保;保险对象轉为非农业户口;保险对象在缴费期内死亡等等。这些都属于正常退保,其集体补助和个人交纳金在扣除相应的管理费用后会将本息全部返还保户。而非正常的退保则不予返还全部的集体补助。目前,我国农村以农转非为借口进行退保的现象大量存在。

2.2农村养老保险的整体水平偏低

2.2.1领取水平偏低。虽然新农保提高了其养老金的最低支付标准,但目前我国的规定农村养老金基础金额为55元,有些地区只有30元,基础养老金的保障水平仍然偏低。

2.2.2参保覆盖范围较小。目前,我国的农保制度规定的投保对象只局限于农民,但随着城乡-体化的不断发展,农村与城镇在户口界限上逐渐模糊,只能农民参保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显然已不能满足当前新农村的发展需求。

2.3借支基金制度存在漏洞

目前,我国的农保基金制度实行的是专款专用、专户储存,任何单位、部门及个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截留、挪用、平调保险基金。但由于目前我国的农保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资金上需要大量的投入,因此国家批准基层管理机构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解决资金不足问题。这就给农保基金的支取埋下了管理隐患,以此为借口进行农保基金违法挪用、调用等现象层出不穷。

2.4缺乏高效合理的农保基金运营模式

2.4.1投资利率低、渠道少,且运行不稳定。目前,我国在农保金的投资上只限于银行储蓄和国债,其模式看似安全,实则存在贬值的风险。随着我国在宏观经济政策上的改变,银行利率多次下调,国债收益率不断降低,造成了只依靠银行储蓄和国债投资的农保基金的贬值。

2.4.2基金的运行层次低。目前,我国现行的农保制度规定农保基金的运营由县级行政单位负责,这就造成了农保基金的运行范围小、层次低、经济效益不高。

3. 加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财务管理的措施

3.1完善新农保基金的财务管理政策制度

各级相关管理单位和机构要不断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财务管理的政策和制度,遵照国家统一实行的农村社保相关法律法规,根据本地区实际的农保管理参与情况,制定科学、合理、切实、有效,符合当地农户切身意愿和利益的新农保措施,规范新农保财务管理的工作行为,完善新农保管理制度体系,使新农保政策的意义和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3.2 加强新农保基金发放流程的管理

为确保新旧农村养老保险衔接的顺利进行,各级有关部门和机构要加强对新农保基金发放流程的管理和控制。具体措施如下:

3.2.1制定科学、合理的发放制度。各有关单位要科学、合理的制定基金发放流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和规范,明确各环节的财务操作要求和标准,规范岗位职责,实现新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法制化管理。

3.2.2严格查核新农保档案。要彻底清查原有的旧农保的明细表、缴费卡、缴费手册等,并逐一核查投保人的身份证、缴费时间、投保数额等。做到户不漏人、村不漏户、乡不漏村,确保能够彻底掌握农保底数。

3.2.3严格退保流程。要积极的借鉴企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和方法,严格农保的退保流程和审批手续,确定只有其保户死亡才可退保。

3.3加强农保基金的管理

要加强对新农保的基金财务管理,调整和改革基金运营模式和管理方法,努力维护新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3.3.1稳定利率,推行复利底线的农保政策。要调整和改变原有农保利率随银行利率而调整的模式,推行复利底线制度,使农保基金有各级财政作保障,平衡新农保基金的收支情况。

3.3.2提高基金运营的层次。要积极的开拓市场化运作的新农保模式,在保证新农保完整、安全的基础上,将新农保的运营提高至省属财政部或劳动部,以便提高新农保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4加强新农保基金的财务核算

各级管理责任单位要加强对新农保基金的财务核算,对调剂金和责任金的管理、核算进行严格的监督和审查,严格审查财务报表及报告,坚决杜绝非法挪用、调用、借支基金等行为的发生。

结语:

目前,我国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制度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因此,各级有关部门要及时的进行政策调整,做好其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紧跟社会发展新形势,不断的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不断推动农保制度的建设发展,使其真正做到惠农惠民。

参考文献:

[1] 张璐.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的探究[J].新财经(理论版),2010(06).

[2] 凡秋霞.浅议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治困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3] 何志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活力,2011(06).

[4] 孙铁男.水库农村移民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1(05).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有益探索 篇4

安全生产是煤矿的天字号大事,是经济效益的保障,企业发展的基础。搞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煤矿企业安全状况根本好转的重要途径。近年来,XX煤矿把建设企业安全文化作为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党的安全生产方针的重要载体,把安全投资、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培训、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活动融为一体,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企业安全文化,提升了安全管理水平,确保了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自XX年元月份以来,已生产原煤1300多万吨,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0.16之内,实现利润近6亿元,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矿井先后获得全国高产高效矿井、全国文明煤矿、全国“安康杯”竞赛先进单位、省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20余项荣誉称号。

明确安全文化功能,坚定创建决心

XX矿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零散的活动到逐步建立健全机制的过程。多少年来,XX矿职工和全国煤矿工人一样,在向社会奉献光和热的同时,也付出了牺牲,历届领导班子为实现安全苦心积虑,工人因担心安全心有余悸,职工家属盼安全而忧心忡忡,安全管理费劲不少,但总是缺少可靠的把握,难以进入“自由王国”。这虽与煤矿生产的恶劣环境有关,但安全管理与国内外先进 水平的差距却显而易见,安全文化建设则是明显的弱项。通过认真总结回顾,学习先进经验,矿党政逐步认清了建设企业安全文化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安全生产方针重要途径;逐步认清了安全教育培训与安全硬件投资和强化法制管理的辩证关系,认清了安全管理与职工技术素质、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密切关系,认清了法规制度管理与构筑安全防线、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紧密联系;从而增强了积极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自觉性。

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该矿的企业安全文化基本形成了四个板块,即安全理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规则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主要内容包括安全生产方针的贯彻、安全理念的确立,包括安全技术的教育培训和行为控制,包括安全生产法规制度管理,还包括思想上和行动XX度重视安全技术研究和硬件投资。党政工团分工协作,落实“一岗双责”,组建了矿党政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线负责、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创建网络,健全了责任体系、管理体系、监督体系和考核体系。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践,展示了大政工网络的功能,深化了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调整了职工安全心态,凝聚了职工群众,调动了广大职工安全生产的积极性,使安全管理逐步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要我安全”转向“我要安全”,初步由“不可知型”向“可知型”转变,掌握了安全生产的主动权,塑造了良好的企业安全形象。

建设安全理念文化,强化全员安全意识

安全理念文化是培育正确的安全生产的思想、理念和观念、打造良好的安全思维态势的途径和过程,其目标是“安全自主化”,是安全行为文化、安全规范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的基础,是建设安全型企业的前提。XX矿目前所定位的的安全理念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持续改进、依法管理、以人为本、保障健康”的职业安全健康方针,“一个转变、两个坚持、三个加大、四个强化”的安全工作思路,“责任为天、关爱生命、规范严谨、精细过程”的管理理念,“三严、四不”的安全工作精神,“安全是最大的幸福,违章就是自杀、违章指挥就是杀人”的安全价值观念,“高标准,高档次,高品位”的质量理念,和“上标准岗、干标准活”的工作理念等。通过建设安全理念文化,使广大职工增强了安全生产意识,提高了安全警觉性和责任心。矿党政突出抓干部安全观念的转变,在强化教育引导、明确要求的基础上,实现干部安全素质的逐步提高。对于个别干部不思进取,不负责任的则坚持不换思想就换人,毫不迁就。各级组织和管理人员时时处处把安全放在首位,坚持安排工作首先安排安全,检查工作首先检查安全,总结工作首先总结安全。在建设安全理念文化的过程中,该矿做到了“四个坚持”。一是坚持安全“四会”制度,保证安全决策的导向力和影响力。所谓“四会”,即月度的安全办公会,周六的安全碰头会,每天早晨的安全调度会,职工班前安全动员会,通过会议排查安全思路、安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的隐患,敲响安全钟,及时采取针对性整改措施。二是坚持职工状态和心理分析,把握思想脉搏。为消除职工群众思想上的隐患,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基层,为职工释疑解惑,使大家认清“三违”的危害,帮助职工解决具体困难。采煤三队等单位经常有针对性地开展 “五互”帮教活动,互讲不足、互揭疮疤、互查隐患、互找问题、互相帮助,提高了职工的安全意识,增强了安全生产的自觉性。三是坚持创新安全教育方法,营造浓厚的安全舆论氛围。在学习兄弟单位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在全矿推行安全教育“十六法”,主要内容有:媒体宣传、班组学习、专题教育、承诺评议、专题辩论、安全对话、谈心家访、典型宣传、案例教育、知识竞赛、安全演讲、家属协管等。为适应形势的发展的深化教育的需要,方法又不断创新,内容在不断充实。XX年第三季度的安全辩论会和第四季度的安全对话,形式新颖,扣人心弦,深受职工欢迎。安全教育十六法的实施,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使职工受到了潜移默化地教育。四是坚持重点突出,强化宣传教育。煤矿的安全生产的环境和条件是在不断变化的,企业的生产重点和要求是不断变化的,职工群体的善和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安全教育的重点和内容必须随着作相应的调整。近两年来,针对不同时期安全工作的 难点和重点,姚桥矿坚持每个季度组织开展一个主题教育,有针对性地扫清思想障碍,把“安全第一”的方针落到实处。

建设安全行为文化,提高职工自律能力

安全行为文化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的职工安全行为准则、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转化、提高和规范的过程,其目标是“行为规范化”,其内容主要包括规范思想行为、约束上岗行为、戒免“三违”行为,是以职工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为主体,企业组织实施教育引导的过程。当然这一过程要依靠企业组织和广大职工的双向努力。的其目的就是通过学习、教育、训练或反省,在增强安全意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职工安全技能水平,养成遵守安全法规制度、自觉按照规程施工、严格按照标准作业、以个体保安确保整体保安的良好习惯,实现职工良好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实现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逐步迈向“本质安全化、安全自主化”的境界,实现企业整体安全水平的提升。为建好安全行为文化,姚桥矿着重从三个环节上狠下功夫。一抓安全技能培训,提升职工技能。完善了企业内部培训管理模式,使培训工作逐步走上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做到了日常培训“五到位”,培训计划“五兑现”,教学实践“五融合”,三年培训职工2.8万余人次。通过学习和培训,干部增强了安全法规、施工技术和 科学管理的能力;工人提高了遵守规程措施、分析查找安全隐患和落实安全十项权力的自觉性。二抓行为规范教育,统一思想和工作行为。“三违”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大敌。姚桥矿在建设安全行为文化的过程中,把减少和杜绝“三违”作为工作的重点常抓不懈。深入开展了“行为规范月”、排查“不规范行为”自我“对号入座”和“落实安全责任,人人遵章守纪”等教育活动,使职工明确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XX年,为实现安全生产目标,年初职工人人写出安全承诺书,展示自己实现安全生产的决心和措施,在规范行为上找差距、找问题,在认真整改上狠下功夫。教育干部和管理人员尽职尽责,落实安全责任,强化现场管理。掘进四队在职工行为规范教育活动中适时开展现身说教和“病房说教”活动,让 “三违”和受伤住院者讲事故经过,谈“三违”危害,统一了“违章作业就是杀人或自杀”,“违章指挥就是谋杀”的认识。就是通过这样长期的行为规范教育,引导职工规范作业行为,履行岗位责任,杜绝违章行为,减少安全隐患,避免或将事故及时消除在萌芽状态。三抓激励鞭策,调动职工积极性。为增强职工规范自身行为的自觉性,矿大力开展了以争创安全班组、安全示范岗、争当安全标兵、安全卫士、安全好矿嫂等争先创优竞赛活动。坚持动态检查,月度自我总结,季度评比考核,评选安全标兵等办法,今年已经表彰各类安全先进 集体25队(科)次,先进个人已达136人次。比学赶帮超的竞赛活动,使广大职工安全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上标准岗、干标准活蔚然成风。“管理科学化、工作规范化、工程精品化、质量标准化”的目标已初步实现。

建设安全规则文化,完善安全管理机制

人的行为的养成,一要靠教育,二要靠约束。约束就必须有机制,有制度,有标准;同时,还必须有完善的管理和严格的考核。因此健全安全管理机制,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强化现场管理是建设安全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管理法制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是搞好企业安全生产的有效途径。姚桥矿矿把建设安全规则文化看作是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需要,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内在规律和客观要求,是落实职工的职责、义务和合法权益的需要,是完善企业管理的重要方面。突出四个重点来建设安全规则文化,使安全管理步入了法治化、人格化、科学化的境界。(一)健全安全管理机制,编织了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科学管理网络。在矿党政的统一领导下,职能部门和科队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工会抓网,共青团抓岗,纪委抓安全联保互保,女工家属协管安全。健全了“二全”、“三查”、“四勤”、“五保”、“六落实”的闭路式管理机制。(二)认真整合并完善各类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增强科学性、严密性和可操作性。去年以来,矿以往常的规章制度为基础,整合各类安全生产责任制、岗位责任制等管理制度36类496条,把现场作业或操作者融入安全管理的系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管理的原则,实现了人格化管理。如明确了党、政、技主管人员分别为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跟班队长为现场安全“第一责任人”。同时,下大气力组织学习贯彻落实安全法规和规章制度,使职工明确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怎样干、不应该怎样干,违反什么规定应受到什么样的惩罚;明确为确保安全随时有权行使安全生产“十项权力”,对危害安全的行为进行斗争。今年以来,为杜绝一些恶性“三违”行为,该矿在认真贯彻集团公司《关于斜巷运输的五条禁令》的同时,又先后下发了《关于消防设施五条的禁令》和《关于通风瓦斯管理的七条禁令》和《禁酒令》,增强了制度规章的严肃性,有效地扼制了“三违”现象的发生。(三)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工作质量、工程质量和管理质量,夯实安全基础。积极贯彻(ISO9001)质量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S018001)职业健康安全体系,严格质量标准,落实“三高”要求,努力提高各系统、各方面的工作质量、工程质量、管理质量和监督质量,使完善的质量体系成为保护职工健康、实现安全生产、建设环保型企业的重要保障。在工作中,坚持质量管理“零缺陷”,上道工序要为下道工序负责,下道工序为市场负责,人人处处严把质量关。为提高监督质量,矿领导对 质量管理和验收人员的工作更是经常动态检查、“严”字当头。(四)强化现场管理,确保把规程措施、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落到实处。现场安全管理的强弱是安全能否实现的关键。该矿始终把安全管理的重点放在现场,把安全管理的主要精力投入到现场。基层干部和生产管理人员坚持现场跟班把好安全关,领导干部和职能部门坚持动态检查、及时消除安全管理的盲点和死角;全矿认真落实以隐患、三违、事故为内容的三级考核,对“三违”人员和安全事故责任人坚持过“七关”教育。为避免安全罚款单位职工平均摊的做法,推行安全罚款落实到个人,一律到财务科交付现款的管理办法,突现了安全管理的严肃性。针对生产现场的薄弱环节,适时了开展“防灭火”、“一通三防”、“提升运输”、“顶板管理”等专项治理会战,改善了安全环境,强化了现场安全管理。

建设物质安全文化,注重安全和技术投资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思考 篇5

介绍

一、正确认识和估价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1、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确立长期思想,更不可急功近利。省委“九次”党代会提出的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是今后河南长期发展的战略决策,时间可能5年10年或更长些时间,豫北、平顶山等地的实践证明,新型社区建设3年才有了看相,也可能5年10年才能完善。

2、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这是一项新的工程,必将受到各个方面的干扰,包括思想领域、政策领域、物质方面束缚。必须敢想敢干、敢创新、敢担当。

3、通过社区建设集约、节约用地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但不是立竿见影的,必须从关心农民出发,着重引导激励,而不能强迫命令,搞“一刀切”。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是实现农民的集中居住。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按照城市标准设计、目的是实现人口的集中居住、公共设施效益的最大化、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民生活方式的转 1

变。人口入住是核心,其他都是为核心服务的。工作中必须坚持这个核心,一切措施都要围绕这个核心。不要把房产开发当成社区建设的全部,只能作为有益补充。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6个难题解决好,建设才能有成效

1、规划问题。

规划关键是高标准,一方面找一个好的设计单位,另外一个是政府拿钱,而不是开发商投资搞规划,只有这样,设计单位的才不受开发商理念主导。比如舞钢枣园社区,政府一次拿出160万做规划,修建性规划又拿了80万。多高的标准?新乡县古固寨社区规划设计确保五十年一百年不落后,这就是高标准。

2、土地问题。

土地问题是最难的问题,它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如何争取上级批准,二是地如何拿到手。针对占用农地的社区,总的原则是“占补平衡、集约用地”,市政府文件已经给出了答案,除去正常报批用地指标外,更多的是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开展土地综合整治解决社区建设用地指标,这个需要立项审批;二是利用“三项整治”增减挂钩政策,解决用地问题;三是先建后拆的,县、乡、村和建房农户层层签订拆旧复垦协议,三年完成复垦归还挂钩指标。这是最大的政策、最好的政策。关于土地如何拿到手问题,土地是农村

集体所有、一家一户管理使用。要想用地有三种方案,一个是征用;一个是先行租赁,限期置换归还农户;比如,平顶山舞钢林楼社区,每亩地付给农民1000元租金,开发商一次补偿农户15年共计1.5万元,15年后土地重新发包时,调整土地归还农户,有效的解决了用地问题。第三个是相邻兑出,地滚到社区,谁建房谁兑地,这个工作量比较大,但这种方法最好。

3、资金问题

资金问题是建设社区中的瓶颈问题,解决不好,社区无法启动,启动之后无法顺利建设。学习外地经验,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和公益服务项目,这个由政府主导,主要是上级财政和本级财政的投入;各类项目资金,如农、林、水、文教、卫生、交通、新型社区建设、小集镇建设、扶贫开发、环保、广播、通讯、电力等;土地开发收益资金。二是市场化服务项目靠招商解决。三是居民住宅和商用房建设资金,这个事情说明白了就是从群众袋子里掏钱。具体办法各地多种多样,比如:群众自己拿钱的统规自建、统规联建,由建筑商拿钱的统规统建、提前预售、现房销售等,驻马店还有群众无偿提供土地,房产分成的办法,豫北滑县的老宅基地换房,金融部门创新金融产品提供的新民居贷款等等。对于经济困难的,还可以整合经济适用房、廉租房资金、城建部门的危房改造资金、民政部门的倒房重建资金。

4、农民入住问题。

这是政府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通过完善功能,打造环境,吸引群众是正确的,但不是根本。外地经验一是低房价,甚至成本价卖给农户。新乡古固寨祥和社区二期工程,已经不盖独体、连体别墅了,全部是多层和小高层,多层是6层,均价每平方500元,第6层250元,小高层是11层,均价1100元。二是入住优惠政策,先拆后建达到复耕条件的奖励1万元,先建后拆补助少,先入住可以享受城市低保、政府安排就业培训和免费提供就业机会等实惠。三是协调贷款,解决农户资金不足问题。四是宣传发动充分,对象准确,居民住宅建设前进村入户调查宣传,对象定位于急需建房户、符合分户条件的、打工经商的、居住条件差经济条件差的困难人口等。五是堵住乱建房口子。

5、如何开发建设。

全部把社区建设交给开发商来建设,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社区建设需要了,开发不能包打天下。外地的经验一是公益设施全部由政府主导,二是房产建设开发商主导或群众主导。三是开发与群众入住紧密结合。政府与企业共同测算拿出具体的实施办法,包括房价、入住范围、付款办法、如何奖励优惠、拆旧建新等等一整套措施,交由群众讨论。通过预售宣传发动,让农民主动来社区来订购房屋,交订房保证金,让开发商不愁房屋销路,缓解资金压力,加快推进。

四是开发商提供了低价房屋,其利益通过出让优势地块来解决。

6、项目资金整合问题

社区所在镇政府要积极向上级争取社区建设项目,凡先启动的社区优先申报项目。

四、发展产业是支撑

发展产业一定要走在社区的建设的前面,把发展特色产业,土地流转当成目前重要的事情一起抓。只有产业发展了,才能支撑起农民入住社区的基本需求,没有产业,农民在社区也住不安稳,没有产业,农民也没钱购买社区的房屋。对先来社区购房的农户,镇政府要想办法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和生计问题,并鼓励自主创业,外出务工等措施。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益探索 篇6

(征求意见稿)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我区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选择,是改善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提升农民群众幸福指数的有效措施,也是整合开发资源、集约利用土地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全区农民群众充分享受新区开发成果,加快推进我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特制定本意见。

一、主要目标

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力争完成新区核心区23个行政村村庄改造,使焦作新区成为全市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三化”协调发展的先导区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先行区,努力实现由农村向城市、农民向市民、以农为主向以从事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转变,最大限度保障农民利益,最大程度改善民生,使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农民得实惠、城市出形象、政府零收益”的原则。

(二)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以村为主、群众自愿”的原则。

(三)坚持“规划先行、合理布局、集约用地”的原则。

(四)坚持“社区建设和旧村拆迁挂钩、签订旧村房屋拆迁补偿协议在先”的原则,可先建后拆或先拆后建,也可拆迁和建设同步进行。

(五)坚持人均“两个一分地”的原则。人均两个一分地划定后,旧村拆除后的土地由政府统一征用。

三、具体安排

(一)新型社区建设模式。

1、政府主导型。由新区建设开发公司进行融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在满足村民生产生活安置需要的前提下,用其余房屋出售收益或旧村土地出让收益还贷。

2、村民自建型。可由村集体利用自有资金建设,也可组织村民出资或由新区土地收储中心预征村集体土地,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新区开发建设公司帮助完善国有建设用地手续。

3、村企联建型。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自愿的原则,鼓励开发商介入农村改造,实现村民和开发商利益共赢。村委会选择开发商,开发商通过招拍挂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并投资建设。应按照优先建设村民生活用房的原则进行。开发商在保证村民安置用房和商业用房的前提下,可向市场出售剩余房屋。开发商应按照生活安置用房和商业用房所需资金的10%向区相关部门缴纳押金,在规定期限内完工的,押金全额退还,如不能按期完成的,押金不再退还。具体合作条件由村集体和开发商共同商定。

(二)土地利用。

新型农村社区生产生活安置用地纳入全区用地计划,市政及公用设施用地以划拨方式供地,其它以招、拍、挂公开出让方式或划拨方式供地。

(三)安置意见。

1、生活用房原则上按照人均40平方米进行分配。40平方米可以旧房置换,也可货币结算,超过40平方米的以货币结算。

2、商业用房分配面积在保证村民入住新型社区后基本收入和生活保障基础上确定,原则上人均10平方米,可集体管理,量化成股,年底分红,也可直接分配到户。

3、公共用房建设面积应满足社区需要。

(四)拆迁补偿。

1、拆迁资金来源。

一是村集体先行自筹。二是村集体申请,由新区投融资公司先行支付拆迁费用,待土地出让后有偿退出。三是村委会同开发商商定,由开发商承担旧村拆迁费用。四是对拆迁建筑密度大或地处偏远等原因,享受支持政策之后仍难以实施拆迁的行政村,两个一分地可以捆绑使用,生产安置人均一分地允许转为国有土地。在征得大多数村民同意,充分保证生产安置需要的前提下,由开发商进行开发建设,并承担旧村拆迁的一切费用。

2、房屋拆迁补偿。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开展拆迁工作。在《焦作新区管委会关于旧村房屋搬(拆)迁补偿及奖励办法的通知》(豫焦高[2011]32号文件)的基础上,由管委会委托第三方评估公司对旧村房屋进行评估,按评估价以货币形式补偿。旧村村民原建房屋为两层的,按一、二层评估价全额给予补偿。旧村村民原建房屋为一层的,按一层评估价全额给予补偿,同时给予原建房屋补偿款50%的奖励。旧村村民原建房屋为三层或三层以上的,一、二层按评估价全额补偿,三层及三层以上的只补偿建筑材料成本。旧村合法宅基地未建房屋的,按照全村一层房屋评估价的平均值给予80%的奖励。

3、其它附着物按照《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焦作建设征地土地地上附着物补偿标准的通知》(焦政[2009]46号文件)给予货币补偿。

四、支持政策

(一)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区管委会建立土地收益专用账户,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和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根据规模档次,建设标准及完成时限,给予资金奖励扶持。

(二)搞好规划设计前期工作。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要坚持“配套建设、集约服务”的原则,同步配套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和文化健身广场以及其它便民服务设施,满足群众公益性服务需求。新型农村社区要必须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防止重复建设,避免造成新的浪费。对3年内建设新型社区的村庄,项目可研、立项、环评、地形测量、勘测定界、工程放线、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方案设计等前期工作由管委会组织实施并承担相关费用。

(三)建立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成立专门机构,无偿代理项目单位的各项审批手续。各行政审批部门服务前移,实行一窗受理、内部运转、并行审批、限时办结的一站式审批方式。原则上项目所需办理的所有行政审批手续,办结时间不超过15天。

(四)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区级财政要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优先解决安置区的道路、管网及水电气暖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五)鼓励合村并点。对多个村庄进行合并建设的,管委会将对新型农村社区范围内道路、水、电、垃圾处理等生活配套设施建设予以补贴。除此以外,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给予政策倾斜。

(六)加大拆迁奖励力度。实行先建后拆的,在新型农村社区居民楼交付后,安置分配与旧村拆迁同步进行。以旧村出让政府净收益为基数,加大奖励力度。其奖励标准是从交房之日起,6个月奖60%;7个月奖50%;8个月奖40%;9个月奖30%;10个月奖20%;11个月奖10%。实行先拆后建的,一次性奖励旧村土地出让净收益的60%。如无净收益或净收益特别少,由区管委会出资奖励。拆迁过渡费参照有关政策执行。旧村土地出让净收益除用于奖励之外的剩余资金由区管委会统筹安排,用于完善新型农村社区配套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

(七)搞好生产安置。按照城市总体规划,重点规划建设一批三产服务区。结合新区的实际,集中规划建设商业一条街或企业职工生活服务中心、大型专业市场、高校后勤服务项目、标准化厂房区等项目,可由村集体自建,也可和开发商合作开发。商业经营向商贸区集中,工业向标准厂房区集中,形成规模效应,增加群众非农性收入。

(八)加快土地流转。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农村剩余耕地可流转至公司或种养殖大户经营,走集约化经营之路。

(九)加强农民就业创业技能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实用技能培训,着重培养农民就业创业技能,引导农民从工、从商,增加农民收入。

(十)做好社会保障。重点解决好村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残疾人享受国家各项有关优惠政策;做好城低保和农低保工作,对农村孤寡老人、特困户、五保户做到应保尽保。

(十一)开展无形改造。一是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由公安部门分批次将村民转为城镇居民户口。二是依靠村两委班子,抓紧开展清产核资,量化成股,进行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工作。三是依法、有序、平稳推进撤村建社区,实现基层组织的平稳过渡。四是做好土地转性工作。

(十二)村民自建的,凡本级财政收取的规费,予以减免。与开发商合作的,酌情减免。

五、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群众正确认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最大限度地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把新型农村社区的远景规划、配套设施、优惠政策等,向群众解释清楚,增强政府的公信力,打消群众的顾虑。

(二)确定建设模式。由各行政村结合自身实际,选定建设模式。

(三)制定方案。村两委根据本意见及街道办事处的意见,结合辖区及本村实际,按照“四议两公开”的程序,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拆迁和安置工作方案。

(四)审核报批。各行政村将拆迁和安置方案、以及同村民签订的旧村房屋拆迁补偿协议一并报经办事处和区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后组织实施。

(五)明确工作进度。各行政村根据拆迁和建设实际,制定工作任务和进度安排。

六、保障措施

一是健全组织,加强领导。区党工委、管委会将成立“焦作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全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具体负责推进本辖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各村两委要正确引导,科学实施,进一步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区领导小组将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汇报,通报进度,落实责任,加大力度,统筹协调,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工作顺利开展。

二是完善机制,加强指导。建立区领导联系村、区直部门包村的结对帮扶机制;从区直有关部门、街道办事处选拔一批综合素质好、群众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的干部组成工作组,进村帮助指导开展工作。

三是部门协作,形成合力。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打破条条框框,按照一切有利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原则,切实制定好配套政策。区国土、规划、建设、公安、民政、农业等各相关部门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分别就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建设减免规费的办理及审批程序、村民转为居民、撤村建居和低保、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村集体经济改制、规划的编制和审批等配套政策进一步修改完善,以新区管委会名义发文,区劳动保障部门要尽快制定被征地村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配套措施,将村改居的这部分人员纳入城市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范围,享受城镇居民的社保待遇。在过渡期内,转为城市居民的村民可同时享受原村民待遇。

四是加强监管,规范运作。新型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应依法按程序进行,办理土地、规划、建设、质量安全监督等各项手续,纳入区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监管。村企联建的行政村,必须将村委会与开发商签订的合作协议上报区、办事处审批后方可组织实施。要建立完善公示制度,充分尊重和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建立完善群众意见征集制度,满足大多数群众的合理要求。建立严格的审核制度和透明的资金拨付制度,对相关资金实行专帐专户、专款专用。

五是强化督查,严格考核。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是我区开发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将纳入对各街道办事处及区直有关部门的年终目标考核体系。同时逐年增加考核分值权重,严格进行考核。对工作积极、成效显著的,予以表彰奖励;对进展缓慢、不能按期完成任务的,予以通报批评,并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将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区综合办公室和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定期进行督导调度,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做法,通报工作进展情况,促进工作扎实开展。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益探索 篇7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经济园区,农业产业化,城乡统筹,产城结合

新型农村社区与经济园区共建 (以下简称“两区共建”) 即在建设农村新社区的同时, 也规划配套经济园区, 统筹安排社区化条件下的农民生产和生活。它不仅有利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也有利于农业现代化顺利实施, 是以农村特色经济园区建设为载体, 推进农村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步转变、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实现“农业产业化, 农村社区化, 农民居民化”三位一体的有效尝试。从农业产业化角度看, “两区共建”也有利于扩大土地集约化经营范围, 将村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创新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建设高效现代化农业区。

“两区共建”的有益探索

“两区共建”的主要做法是指通过农村居住社区和经济园区共同建设, 推动农民集中居住和农村经济集约发展, 促进农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两个转变”, 增强社区发展后劲, 从而实现农村管理模式、农民生活方式和农业规模经营同步变革, 进而加快提高农村社区化水平, 让广大农民过上幸福小康生活。纵观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可以发现凡是园区经济发达的地方, 社区化水平都高。这说明, 以特色经济园区发展促进农村社区化的建设, 是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的有效途径。

在建设农村新型社区的同时, 同步建好特色经济园区, 是很多地方农村社区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有了特色园区产业的支撑, 农村社区化才拥有底气。农民入住社区后, 愿意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 可以逐步变成职业农民或一定规模的农场经营者;愿意从事二三产业的, 可以就近就业创业, 并将原承包土地通过租赁、入股等方式, 获得财产性收入, 促进居住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步转变。新型农村社区的居民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 做到了社区三次产业并举。产业园为支撑, 社区居民可以通过打工增加收入。“上楼”的农民可以实现在家门口上班、增加收入的同时, 也能过上市民般的生活。

农村经济园区应当是适应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的专业化特色园区。农村社区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核心是要有产业作支撑, 实现产城融合。通过经济园区建设, 可以让农业生产向园区集中, 工业项目、农产品物流向经济园区安排, 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 非农产业从业人员、产值比重不断增加;可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村繁荣, 加快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两区共建”的内在机理

从总体上讲, “两区共建”的目的是为了适应集约式发展的要求, 促进农村社区化与产业化同步发展。很明显, 社区内的广大农民搬进新居后, 必须能够稳定就业并有持续的收入来源, 这就需要同步配套建设经济园区作支撑, 否则新建社区就会形成新的“空心村”。有了产业支撑, 才能产生就业岗位, 社区里的农民才能够安居乐业。经验表明, 在农村新社区发展中, 凡是附近就业机会多的社区, 入住率一般都比较高, 社区的公共服务也比较好;而凡是周围没有或很少有企业提供就业岗位的社区, 入住率就低, 相应地公共服务条件也比较差。

(一) 新型社区与特色经济园区的耦合

不论农村社区建设还是经济园区建设, 都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两区共建工作必须坚持农村社区与经济园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依托产业建园区、围绕园区建社区, 做到安居与富民齐头并进。园区建设应依托当地传统、资源、区位和现有的特定产业优势, 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 做到居住方式与产业发展相协调。农村社区化过程主要体现在城镇人口集中、闲散资金集中、农田耕地集中 (建设用地的节约高效、基础设施的完善系统等) , 与园区建设的要求不谋而合, 二者具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二) “两区共建”的良性互动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但推进农民居住方式的变化, 也必然会带动生产方式的变化。社区化是解决农业生产人口相对过剩的一种有效途径, 目的是要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更加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步伐。经济园区这种集约化的产业组织形式集聚了各种社会资源, 为农村社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石。因此说, 园区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农村社区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园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对农村社区化水平的提升作用越大。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规划与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 对新型社区建设中村庄整治和土地整理后新增的土地实行集约经营, 既能够促进农业现代化, 也能够带动农村社区化发展, 实现居住环境改善、农民增收、社会保障优化的协调共进。经济园区建设是在农村社区化条件下农村经济集约发展的有效途径。既可以解决农民就地城镇化, 又可以促进城镇产业转移、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园区是农民就近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载体, 可以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城镇化”, 从而推动实现城乡统筹、产城互动、集约发展。实践表明, 新型社区与经济园区共建, 是农村社区化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和前提, 既可以合理调节城乡产业和人口的聚散, 又可以增强社区化建设的后劲, 还可以带来耦合效应, 促进社区与经济园区协同发展。

(三) “两区共建”的社会经济效应

其一, “两区共建”能够依托优势农业, 通过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政策, 吸引企业和业主的入驻, 形成新型农村社区和经济园区两区共建、互促共进的新局面;能够使农民的收入有所增加, 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其二, “两区共建”能够提高农村经济集聚集约发展水平, 促进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促进居住向社区集中、就业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其三, “两区共建”能够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分工分业, 引导规模经营和转移就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形式, 促进农民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变化。其四, “两区共建”能够使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新型农村社区比起过去农民单户居住的条件, 基础设施更加齐全、公共服务更加配套, 农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便捷的生产生活服务, 彻底改变了传统农村房屋破旧矮小、村庄脏乱差的状况。其五, “两区共建”有利于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农村社区和园区建设为城市产业转移提供了承接载体, 更有利于城乡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双向流动、优化配置。越来越多的农民入园创业、就近就业, 加快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农村社区建设盘活了农村建设用地, 可以节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能有效缓解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土地瓶颈制约。

一言以蔽之, “两区共建”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 有利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 有利于农村经济和现代农业的升级, 有利于巩固农村基层政权, 开辟了农民就地城镇化的新途径, 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意义。

“两区共建”应当遵循的主要原则

第一, 统筹安排, 建好硬件。在社区选址方面, 不仅要考虑到社区管理所要求的集中性, 而且要考虑到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农村经济的发展、园区建设的需要、公共服务提供的集中性等因素。农民集中居住以后, 一些服务行业也将随之集中起来, 对此应当有所考虑。另一方面, 要加大对农村社区硬件设施的投入, 这不仅有利于方便居民生活, 更有利于园区经济发展。应当由上级政府指导, 地方政府根据未来农村人口非农化趋势和城镇化发展趋势, 制定农村让土地利用、小城镇发展、农村产业布局等规划相衔接的村镇建设规划, 在规划范围内选择条件较为成熟的镇村进行试点。

第二, 因地制宜, 分类规划。“两区共建”要因地制宜, 不宜搞一刀切。社区建设规模、主导产业选择等要根据其区位条件、已有基础、资源状况等因素, 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一般情况下, 远郊社区的建设规模规划宜为500户左右, 靠近城镇、产业集中区、商贸集散中心的社区建设规模可规划为1000户左右。农村新型社区的建设还要考虑现有村庄建制, 原有的行政村建制一般情况下最好不要打乱, 而且最好与园区管理衔接起来。

第三, 适度超前, 分步推进。应当以园区核心区为中心, 促进园区周边相关地区的发展。加大资金投入, 完善相关基础设施, 改善园区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农村新型社区布点和经济园区建设既要着眼当前, 更要着眼长远。要按照现代化和生态化的要求进行建设, 标准适度超前, 又要防止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农民住宅要注重舒适实用。

第四, 规模适宜, 突出特色。新型社区与经济园区建设规模要适中, 既要发挥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 降低建设成本, 最大限度节约土地资源, 又要有利于社区管理、符合农村发展实际和要求。从国内一些地区试点情况看, 不少地方规划布局不适应这一要求, 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布点多、规模小, 这种布局必然会抬高社区建设成本, 难以形成集聚效应, 会使公共服务资源利用不足, 从而造成浪费。也有少数地方规划的农村新型社区规模过大, 过多行政村合并, 这样不便于社区管理。

第五, 搞好试点, 梯度推进。应先在靠近县城、中心镇、工业集中区、商品集散中心的地方选址建设农村新型社区。一般来说, 在这些地方选点交通条件好, 村级经济有基础, 农民收入较高, 产业有支撑, 试点的条件比较成熟, 同时也有利于推进城镇化发展。之后, 在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 再逐步向纯农业地区延伸试点, 根据具体条件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逐步实现农村人口集中居住、集聚发展。

第六, 生态优先, 注重环保。社区建设要按照绿色、低碳、生态、智慧化的要求, 建设绿色生态社区。园区选址要符合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有利于资源的综合利用, 有利于环境综合整治的污染集中治理;园区建设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注重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入区企业生产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坚决杜绝重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入园。排污系统除了日常生活需要之外, 还要提前考虑园区生产需要。

第七, 产城结合, 城乡互动。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思路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和特色经济园区建设, 促进城乡资源相互流动、优势互补、均衡配置。一方面应采取积极政策措施, 着力推动和合理引导农村劳动力富余地区的人口, 向城市群、大中城市适度集中和集聚;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 着力增加公共产品供给, 强化产业支撑, 不断提高农村新型社区的承载吸纳能力, 通过经济园区载体, 承接城市产业链环节的转移。

第八, 多管齐下, 优化服务。应当充分整合以工代赈、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移民后扶、标准粮田建设、通达通畅工程等项目, 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围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的原则, 实行“多村一社区”的社区建设模式, 近距离为农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生产生活服务。在条件较好的中心村设立社区服务中心, 将政府公共管理服务职能延伸到农村, 近距离为农民提供服务。

“两区共建”的发展路径

(一) “两区共建”的运行机制

第一, 同步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经济园区。使各个社区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 以园区建设带动社区发展, 以园区产业发展推动新型社区建设。通过土地流转、旧村复垦等方式, 同步建设社区和园区。

第二, 推动农村发展。一是以园区为载体, 推进农业集约发展。社区居民可以有打工收入、地租收入、分红收入三份收入。二是以园区为载体, 推动企业集群发展。实现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 为农村大批“4050”劳力就业提供条件。三是以商贸旅游园区为载体, 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立足资源优势、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产业特点, 在乡镇和农村社区建设批发市场、商贸物流、休闲旅游等服务业类园区。吸纳商户入园经营, 提供就业岗位。

第三, 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解决农村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一是创新土地管理制度。用足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 利用土地级差收益, 解决社区建设资金制约。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创新农村经营体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以产业为依托、以社区为基点, 创新产业化经营机制, 实行“公司+合作社+农场+农户”的发展模式, 由企业出资为农民贷款担保, 向农民提供系列化赊销服务, 村企共同走上致富之路。

(二) “两区共建”模式下经济园区建设的主要模式

第一, 村企合一模式。优势在于便于解决企业生产与农业、农村工作存在的种种矛盾。具体做法是:村庄以土地入股, 支持企业发展, 参与分红, 村民经培训后到企业上班, 使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以当地龙头企业、股份合作公司或通过吸引中心城区企业搬迁进入等途径, 整合村庄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农业、加工农业和品牌农业, 也可规划建设工业园区、配套发展服务业。最终使村庄与企业成为一体, 实现生产现代化、管理企业化、村庄城市化, 实现共同发展。在村党委统一领导下, 村民委员会和企业集团之间保持“三个统一”, 即:村企重大发展项目统一决策、规划;村企资源互动共享;村企干部统一调配使用、报酬待遇统一考核、发放。“村企合一”的运作机制, 使企业和农村在相互协调中寻求互动式发展, 在相互整合中求得共赢:一是理顺了村企之间的利益关系;二是实现了资源共享;三是可以有效缓解村企矛盾, 最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村民收入的增长。

第二, 一村一品模式。以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和特色农业或服务业为重点, 形成产业主导型经济, 走专业化、规模化路子, 形成一批特色工业专业村。农业资源优势明显的村庄, 可建设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并辅之农业科技、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等必要手段,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形成以特色农产品以及专业批发市场等为主导的专业村, 促进村庄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城市近郊村和镇街周边村可发挥地缘优势, 重点发展商贸流通业和服务业, 提供面向城镇和农村的生产生活服务, 也发挥城郊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 以休闲观光和历史文化旅游为特色, 整合旅游资源, 打造旅游名牌。

第三, 社区联合模式。几个社区联合建设特色经济园区, 避免资源浪费。联合与合并的目的在于实现土地节约、资源整合和集约发展。这一模式的主要实现途径有:一是弱村并入强村, 小村并入大村;二是村庄向镇集中;三是改造城中村, 村庄变社区, 村民变市民。

第四, 村庄改造模式。根据城市农村自然分布状况, 尊重农民住房习惯, 按中心城区、次中心区、中心小城镇、中心村以及自然村的总体布局, 因地制宜设计建设风格。按照“改出一片新居, 改出一批产业, 改出一片景观,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引导农民在规划区内以拆迁新建、整理改造、保留治理等模式, 有计划规划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和特色产业园。逐步实现“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经济发展、环境优美”的目标。

第五, 资源开发模式。以村庄自然资源开发为重点, 以土地资源引进资本或企业集团, 加快山、水、土地、矿产资源和“四荒”资源的开发利用, 增强村庄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农村资源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 以基础设施建设带动自然资源的集约开发。大力发展与村庄资源优势相适宜的产业开发, 带动村庄经济发展。

第六, 城乡合作模式。寻找城市资本与农村生产要素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实现城乡资源利用最大化。组建方式有:产业发展联合式, 就是选择产业相同或相近的村居, 以组织整合推动产业对接;优势互补联合式, 就是将城区居委会的资本优势与外围村的资源优势相对接;后进转化联合式, 从城区选择部分组织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基层工作者进驻部分后进村, 帮助后进村转化提高。

第七, 迁村腾地模式。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积极发展社区股份合作和土地股份合作, 将集体资产和土地以股份形式量化到人, 以利于农村人口流动和增加农民资产性收入。农村宅基地复垦后的耕地要分配给农民, 并适当增加村集体留用地。需要注意的是, 只有在迁村腾地过程中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利益, 妥善解决其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 才能在发挥土地整理潜力的同时, 消除其潜在风险。

(三) 促进“两区共建”的对策措施

钱从哪里来, 人往哪里去, 民生怎么办?这些都是做好两区共建工作的难点所在。建成后农民就业增收问题是新社区建设的首要问题, “两区共建”应当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社会参与”的思路, 推动土地向规模经营流转、社会资本向农村流转、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流转, 促进农村社区化、农民市民化、农业产业化, 做到产业与市场、业主与农民、种植与养殖、生产与生态、园区与社区建设相结合, 把新型社区建设成宜居地带, 把园区打造成为农产品生产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民致富的增收样板区。

第一, 多渠道融资, 解决“两区共建”资金来源。钱从哪里来?伴随着新社区建设的进一步开展, “两区共建”面临的最大瓶颈制约是资金不足, 引进企业参与是决定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成败的关键。对此, 可以通过利用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四权”担保融资、集中利用涉农专项扶持资金、积极引导各类企业参与等方式进行多元化筹资, 还要动员企业参与新社区建设。具体说来, 一是可以在财政扶持方面, 争取财政扶持。设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 支持农村社区建设。还应进一步加大上级政策性资金和银行信贷资金的争取力度, 创造性地开展专项资金争取工作, 用足用尽政策性和金融资金。将现有涉农资金集中打捆整合使用, 向社区和经济园区建设倾斜。二是积极通过市场化运作筹集建设资金。公共服务设施可以通过市场化运作, 由经营业主投资建设, 招引企业垫资建设社区和园区基础设施, 或用其他地块土地出让金支付企业垫资。三是可以动员社会各界、企业和在外本土人员进行帮扶, 支持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 人往哪里去?总体说, 就是要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发展规模大户、农民合作社、壮大龙头企业、培育新型农民;通过大规模的土地流转, 让“想种田的有田种、不想种田的有人种”, 从而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合作化、产业化、职业化。具体说, 一是每个社区附近的经济园区吸纳社区群众就地就业;二是通过建设用地指标飘移到工业集聚区, 用于哪个企业发展, 必须吸纳当地群众到企业打工;三是社区服务业要全部使用社区群众;四是通过土地流转, 农业公司和农业合作社要吸纳部分群众作为农业产业工人, 在公司从事农业生产;五是结合全民创业政策, 鼓励社区居民自主创业增加收入。

第三, 民生怎么办?一是通过务工薪金、土地流转租金、入股股金和惠农补贴等方式, 千方百计提高群众收入;二是为入住新型农村社区的群众办理集体土地房产证, 责任田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切实维护群众的产权, 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其中房产证允许在本县范围内交易、转让、互换、抵押、继承) ;三是通过组织体系创新、管理机制创新、服务方式创新等, 为群众提供更加贴心、优质、高效的服务;四是全面做好群众的养老、医疗、失业、低保等社会保障工作。

第四, 规划发展好特色经济园区。推进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调整, 推进优势产业集中布局、集聚发展, 为农村社区化提供产业支撑。承接城区内企业“退城进园”。立足区域实际, 发挥优势, 发展特色产业和主导产品。着力规划发展好社区范围内的一、二、三经济园区;支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 加快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养殖基地,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利用社区现有的基础条件, 合理规划一批规模适度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 就地消化农产品, 解决农产品销售难、农民增收难等问题。园区建设要树立新形象, 充分搞好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 配套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按照“产业立园、标准建园、旅游兴园“的总体思路, 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区。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努力做到“路相通、渠相连、涝能排、旱能灌”, 尝试开发农业旅游功能, 力求使园区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示范、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科技推广功能的现代农业园区。

第五, 产业规模要谋求新发展。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科技化、集约化要求, 规划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以规模化提升特色产业能级, 以专业化、标准化、科技化拓展特色产业内涵, 以集约化提高特色。新农村建设要实现生产生活现代化, 走社区化的建设道路, 就必须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经营道路必然会增加农业投入需求和农业产出, 开办农产品加工企业, 建立代理销售组织则很容易形成初级的农业产业链。这一方面可带动服务于农业的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经济建设需要制定适合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产业政策, 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现实的选择。为此, 应当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拓展农民就业渠道, 组织农民就近到园区企业或市场就工。

第六, 产业经营要探索新途径。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大户、家庭农场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 要落实各项扶持政策, 扶持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 重点发展新型农民股份合作社, 引导农民以土地、资产、资金入股加入合作社, 按股分红, 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应当扶持发展新型农民股份合作社,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实现互利共赢。还要引导土地向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集中。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专业合作社、现代公司制企业等模式, 不断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第七, 要做大做强涉农龙头企业。应当扶持壮大农产品加工等龙头企业, 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 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加工基地和特色农业园区。要围绕农业生产各个环节, 通过基层组织推动、产业大户带动、营销大户联动等方式, 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同时积极引导合作组织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 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 实现多方共赢。

第八, 延伸区域产业链。推动城区企业向农村延伸, 实施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应鼓励城区企业向农村投资, 使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还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带动农民增收农业龙头企业一头联系着国内外市场, 一头联系着千家万户, 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所以必须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 积极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 促进龙头企业集聚带头作用的形成。通过全力发展工业经济, 夯实以工补农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 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统筹城乡发展。依托雄厚的工业实力、强大的工业经济保障, 为工业反哺农业提供坚实基础,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第九, 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有效解决农业增效困难与农民增收缓慢问题。为此, 应当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 积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 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同时着力推进农业管理服务创新。做到产业与市场、业主与农民、种植与养殖、生产与生态、园区与新农村建设结合, 产业发展、土地流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并举, 把园区打造成富有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示范区和农民致富的增收样板区。

第十, 开辟富余劳动力就业渠道, 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要通过积极推动有条件的城区企业向农村社区延伸产业链条, 在镇街建立特色工业园区和中小企业创业服务基地。通过引导城区商贸企业到农村社区发展联营、连锁门店, 带动农村社区发展商贸园区、商贸经营业户等措施, 为转移农村劳动力、消化富余劳动力开辟就业渠道。还要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推动城乡生活方式对接, 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 使农村社区也要同样享有城镇化的生活条件。

农村经济园区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产业化的本质是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农村社区化则是城市功能在农村的拓展延伸, 农村社区化与农业产业化一样, 也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农村社区化与农业产业化在新型农村社区与特色经济园区共建过程中实现了内在统一, 目标指向就是城乡发展一体化。

参考文献

[1].甘信奎.中国当代新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条件及路径选择[J].理论学刊, 2007, (01) :57-59.

[2].袁定明, 熊晓梅, 周长春.农村社区化建设的思考[J].农村经济, 2007, (09) :45-46.

[3].冯海发.论我国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协调发展[J].河北学刊, 2001, (05) :19-23.

[4].王立胜.论中国农村现代化的社会基础[J].科学社会主义, 2006, (04) :94-98.

[5].高伟.社区主导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J].经济研究参考, 2008, (03) :36-42.

[6].杨世芳, 文会中, 苏正芳.非农化: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J].宏观经济研究, 2001, (08) :26-28.

[7].刘蓉, 刘楠楠.新型社区公共服务的多维提供模式探讨[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3, (05) :126-133.

[8].黄汉权.农村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动态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 2008, (40) :2-13.

[9].蔡勇志, 郭铁民.我国农村社区化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0, (10) :20-25.

加强基层党员队伍建设的有益探索 篇8

[关键词]党员发展;党员教育;党员管理;管庄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这个基础强不强,关键取决于基层党员队伍的素质。近年来,北京市朝阳区管庄地区工委根据辖区实际特点,积极探索创新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工作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为加强基层党员队伍建设积累了新鲜经验。

一、以提高党员质量为核心,创新党员发展模式

2013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和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2014年5月,又印发了新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对发展党员程序、提高发展党员质量提出明确要求[1]。管庄地区工委在贯彻落实工作中,紧密结合辖区实际,坚持高标准、严程序,深化、细化、硬化发展党员措施,创新探索了“753党员发展模式”,确保了发展党员质量。

(一)坚持发展过程“七联审”。一是组织部门审核发展程序是否完善、相关材料是否齐全;二是计生部门审核发展对象是否違反计划生育政策;三是综治部门审核发展对象在安全方面是否有违法违章行为;四是信访部门审核发展对象是否有违规上访行为;五是610办公室审核发展对象是否参与邪教组织;六是纪检监察部门审核发展对象是否曾被群众反映或举报;七是派出所审核发展对象是否有违法犯罪记录。通过部门联动审查,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发展对象的情况,为确定发展对象提供重要依据。

(二)推进培养过程“五延伸”。一是将教育培训延伸至党员培养的整个过程,通过上党课、学典型、看资料、谈体会等方式,做好发展对象培训。二是将票决制延伸至党员发展各个环节,在选拔积极分子、确定发展对象、讨论发展入党和预备党员转正等过程中均实行会议票决制,有效发挥党内民主。三是将公示制延伸至党员发展的各个阶段,及时向党员群众公示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和转正人员的情况,接受群众监督。四是将征求意见延伸至党员发展各个方面,采取党委组织部门负责人到基层单位听取支部书记、党员代表、居(村)民代表意见,热线电话,意见箱、电子邮件等形式,充分考察发展对象的日常表现和群众基础。五是将责任追究制延伸发展党员的各个阶段,对于不认真履行发展党员工作职责,把关不严、违反程序、弄虚作假、瞒报失察或利用职权干扰发展党员工作的基层党组织及有关人员,追究相应的责任。通过延伸培养过程,更加严格了党员发展程序,为确保发展党员质量提供了保证。

(三)确定发展对象“三把关”。一是报送发展对象的基层党组织把关,了解其日常表现和参与活动情况。二是主管发展对象的地区领导把关,考察其政治素养和工作情况。三是相关部门把关,对曾经有调动、借调、挂职等经历的发展对象,在听取其现在单位意见的基础上,还要请原单位(部门)把关。通过组织的严格把关,更加深入地考察了解发展对象,为确保发展质量提供了前提。

二、以思想建党为永恒主题,创新党员教育模式

思想建党,是党员始终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重要保证。管庄地区工委在工作中,始终坚持政治首位标准,积极借助区委党校、市委党校、北京政法职业学院等师资力量,着力改进党员党课教育工作方式方法,探索形成了“334党员教育模式”,效果明显,广大党员的党性、党风、党纪意识不断增强。

(一)组织方式坚持“三化”。一是党课教育制度化,即由地区工委结合中心工作和形势要求,确定一年4次党课主题,各基层党组织每季度开展一次主题党课教育,使党员定期听党课成为制度,使党课教育这种模式成为长效机制。二是选课模式菜单化。即根据确定的党课主题,由党建办联系授课院校和有关部门领导,列出具体的课程菜单。各基层党组织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四选”,即自主选定授课时间、授课地点、具体课程和授课教师。三是授课方式人性化。各基层党组织可根据党员需求确定授课方式,安排大课堂教学方式,或者与老师进行面对面交流和讨论,还可几个党组织联合开课,或者一个党组织的各支部分别开课。

(二)课程安排坚持“三突出”。一是突出党的历史教育。加强我党历史教育是地区工委确定的基层党员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每年所有基层党组织都要以我党历史为主题,对党员进行专题教育,使广大党员牢记我党宗旨,不断增强党性意识。二是突出最新形势。党的代表大会、重要全会以及每年的两会等重要会议召开之后,地区工委都要对这些重要会议精神传达学习和贯彻落实,借助外力,组织各基层党组织对党员进行学习辅导,使广大党员了解掌握我党最新政策、最新要求、最新提法等。三是突出重要节点。每逢建党庆典、党的重要会议、重大活动等时点前后,工委都要求各基层党组织开展党课教育。

(三)教育效果追求“四增强”。一是增强普及性。进一步拓展教育的覆盖面,将培训对象由原来的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委员扩大至基层全体党员,做到全员教育、不留死角。二是增强服务性。进一步改善培训方式,将原来到机关集中听课改为送学到基层,做到党课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三是增强权威性。改变培训主体,将培训老师由原来的党组织书记讲课改为专家或党校老师授课,努力提高培训的专业水准。四是增强针对性。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培训工作的主导作用,将党课内容由原来地区工委指定转变为各基层党组织自主选课,使培训内容更结合实际、更贴近党员需求,确保了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三、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目的,创新党员管理模式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和带动周围群众共同践行党的纲领和路线,是加强基层党员队伍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管庄地区工委在工作中,创新形成了“154党员管理模式”,在调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上发挥了积极引导作用,收到了很好成效。

(一)实施全员“一册式”管理。管庄地区工委围绕全区党员的统筹管理,制定了《管庄地区党员手册》。通过该手册,实现了全地区近3000名党员个人信息、党费缴纳、教育培训、志愿服务和奖惩的“一册式”管理。

(二)建立运行“五个机制”。一是党员亮身份机制。通过该机制,使辖区内的流动党员全部纳入《管庄地区党员手册》管理范围。二是党员发挥作用机制。广泛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户、党员承诺、设岗定责和党员志愿者活动,推行地区无职党员全部认岗,基层党组织公示党员认岗、承诺情况,规范党员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党员帮扶关爱机制。制定了《管庄地区工委关于做好困难党员关爱帮扶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了困难党员帮扶基金,坚持有情必问、有困必帮、有难必助,经常性地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开展了给党员过“政治生日”、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使党员不断感受到组织的温暖,不断增强党性观念、在党意识,提高了荣誉感、使命感。四是党员考核评议机制。制定年度考核评价办法,年底前采取党员评、群众评的“两票两评”方式,对各基层党组织党员发挥作用情况进行民主测评,对不合格党员,通过发出限改通知书、警示通知书等方式,督促其整改提高,对拒不改正的党员按照有关规定处置,保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五是党员奖励惩治机制。每年对优秀共产党员、党员志愿者之星进行表彰,制作党员风采录,号召地区党员向他们学习。对违反党纪的党员按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规定进行坚决处理,绝不姑息。

(三)开展“四争当”活动。地区工委在辖区组织全体党员开展了“争当建言献策的智囊团,争当开展工作的主心骨,争当排忧解难的主力军,争当为民服务的排头兵”的活动,要求党员在服务群众、服务发展、服务社会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求各基层党组织书记开展“进党员家、访党员事、解党员难”进百家门活动,通过建立书记工作日志,加强督促考核等制度,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学习读本》附录一、二,红旗出版社,2014年

作者简介

马坚波,女,1966年4月出生,江苏常州人,现为中共北京市朝阳区委党校综合教研室副教授。

上一篇:千镜的哲理故事下一篇:高二学生写十一国庆的作业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