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业体系

2024-09-25

新型农业体系(通用12篇)

新型农业体系 篇1

本刊讯:我省通过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引导土地向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经营发展, 激发了农村土地活力。

临沭县农民陈江有6亩地, 半年前, 老陈跟村民一起, 把其中的2亩丘陵地流转给了丰源农资公司, 2亩水浇地入股村里花卉合作社。春节前, 由合作社统一销售的鲜花价格持续攀升。

临沭县临沭街道前官庄村村民陈江:“那2亩地流转费用有1600块钱, 关键是我能腾出时间来种植鲜切花, 这2亩棚一年六七万的收入。”

老陈说, 现在不但收入上去了, 自己以前种植不好的丘陵地, 流转到农资公司手里也成了宝。

临沭县供销联社丰源农资公司总经理董书通:“现在我们正在做的是对这个土地进行土壤肥力提升, 这一百亩我们做果木种植, 就是按照一些高标准的, 绿色无公害逐步达到有机的水平, 这个一亩地的收入应该能达到一万五到两万。”

2013年, 更多的农民像老陈一样, 选择把地交给会种的人来种, 全省超过1300万亩土地流转到农户、合作社、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手中, 流转面积占家庭土地承包经营面积的14%, 但这还远远达不到国家25%的平均水平。

山东省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秦庆武:“因为山东50%以上的劳动力是在县内转移的, 那就是说他们离自己家里种的地很近, 这就造成了山东农地的兼业化程度比较高, 所以流转意愿不是很高。”

数据显示, 土地流转、规模化种植后, 经济效益可提高25%以上。为此, 山东连续三年出台政策, 扶持培育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粮食种植、农机、化肥等一批专业化的合作社兴起, 带动山东农业社会化服务走在全国前列。

据统计, 目前山东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9.5万家, 家庭农场有4000家, 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9100家, 年销售收入近1.4万亿元。2013年, 山东提出, 要用三年时间完成农村土地确权颁证, 加速土地流转。

山东省农业厅经管处处长肖培强:“下一步, 要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这一块大力发展, 这里面要注意的问题是, 不再以速度和数量为追求目标, 关键是提升他们的发展质量, 培育他们做大做强。”

新型农业体系 篇2

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三位一体”农民合作是构建新兴农业经营体系的核心内涵。所谓“三位一体”源于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构想,后来逐步完善与发展,已经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在实践上,很多农村都已经开始落实,实行“统分结合”的经营方式。即农业的规模化生产与家庭的分散经营相结合。一些农民让出土地经营权给新型经营主体。自1978年中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以来,中国一直都是这种小农小户的分散经营,面对市场化、信息化的今天,这种经营模式已经不能让小农创收增收,所以有计划地进行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经营可以实现农民利益的最大化。

但是,总书记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提出“三位一体”的构想,是在商业化程度高、信息流通便捷的浙江,所以成效很大,但是我国相当多的农村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商业程度低,所以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有很多工作需要做。首先要修路,“要致富,先修路”这是我过很早就提出的口号,这口号依然适用于今天,只有路畅通了,信息才能灵通,农产品才能方便外销,资金也方便进入。同时,修路这一明显的表象特征也能让农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他们自己就能感觉到新时代就要来了。其次,对农民进行再教育也很有必要。现在很多农村因为消息闭塞,广大农民的视野狭隘,所以一定要有配套的教育,才能保证农户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让农民富裕起来。“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人生”,如果不进行相应的教育,农民不懂得筛选信息,不能从根本上理解党和国家的决策,只是盲从,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当然,教育不是喊口号,仅仅喊口号的话,万一遇到失败,反而会造成农民思想上的混乱,从而不利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要保证农民真正深入到再教育中,比如可以分批次地让农民代表去试点学习。其次,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最主要的是增加收入,改善生活,不管是个体经营也好,规模经营也好,什么能让自己的收入翻番,什么就是好的。所以,国家也要有政策的保护,首先要解决让出土地经营权的农民的出路。他们把土地经营权让出来了,就等于把生计也让出来了,怎么让他们有比种地收益大的出路,是极其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需要国家提供有效的信息,或者获得有效信息的途径,不然土地规模经营了,产销问题怎么解决,仅仅靠农民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比如我国推行的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服务模式。还要教导农民正确地筛选信息,防止投机倒把的机构进行欺诈。还有就是,国家的政策要保证“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不可冒进,毕竟我国的农村生产力水平还是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冒进的话有可能重蹈五六十年代的覆辙。

总体来说,自“三位一体”实施以来,我国一些农村已经出现了新的风貌,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也许出现了一些挫折,比如由于政府指导和监管不到位,农户主体地位不能保障,农民利益没能充分实现,所以有关政策得不到多数农户的积极支持和响应,但是必须认识到,任何一项改革或新措施的实施都不一定是一帆风顺的,因为新措施的实施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就像前面提到的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而且一定要全方位全方面地区落实,让农民真正理解这一政策的必要性,当然只有让农民看到真切的利益,他们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调动起来,所以可以用资金补贴、信息提供的方式鼓励那些转让土地经营权的农民搞多种化经营。

关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思考 篇3

一、威海市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现状

威海市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大力培育专业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目前,全市成规模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322个,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499家,种植养殖业大户1545个。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和种植养殖大户把先进的经营理念、生产技术等要素引入农业,加快了农业科技进步,推进了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壮大,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近年来,威海市注重发挥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市场、带基地、帮农户”的纽带桥梁作用,设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扶持资金,采取多种模式,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提高了农民群众抱团闯市场的能力。目前,全市已注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499家,注册资金总额8.9亿元,社员7.24万户,辐射带动17万多农民,促进农民增收5.5亿元。主要呈现四个特点:第一,辐射范围广,涵盖十几个农业相关领域,涉及全市所有的农业主导产业及特色产业,其中,果品552家、蔬菜155家、畜牧养殖233家、粮油212家、水产养殖93家、药材24家、农机105家、其他125家。第二,领办主体多元,龙头企业领办占8%,村两委领办占22%,专业大户领办占51%,供销社领办占11%,基层农技服务组织领办占3%,其他占5%。第三,服务内容全面,涵盖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主要为社员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副产品的贮运销售、技术信息指导等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第四,带动作用初显,通过引导创建示范社、开展“三品”认证等方式,增加辐射能力,带动农民增收。全市省级以上示范合作社7家,市级示范合作社39家。据统计,这些示范社年经营收入可达上千万元,盈余可达上百万元,可带动农民户均增收3000余元。

(二)农业龙头企业稳步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威海市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围绕特色优势产业,通过设立奖励资金、贷款贴息等方式,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比重占全市农业经济的70%以上。目前,我市已培育成多个优势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以青山包装、富盛食品为代表的苹果运销产业集群,以华隆食品、威盛食品为代表的花生烤制产业集群,以威茗茶业、正华茶业为代表的茶业产业集群,以好当家集团、泰祥集团为代表的水产养殖加工产业集群,以俚岛水产、海之宝为代表的海藻养殖加工产业集群,以天智皮毛、普利姆皮草为代表的裘皮加工产业集群,以福喜农牧、荣华食品为代表的肉鸡产业集群,以嘉盛乳业、鹏程食品为代表的乳品加工产业集群,等等。全市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322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93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6家。2012年,全市农产品出口额15.12亿美元,全省排名第三;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年实现销售收入700多亿元,累计带动农户90多万户;全市龙头企业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各3个,省著名商标25个,省名牌产品40个,品牌密度居全省前列。

(三)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威海市坚持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加大农技推广力度,积极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工程、科普惠农兴村示范工程等,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农作物良种率达到96%,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1%。广泛推广统防统治、水肥检测、测土配方施肥等专业化生产服务,全市统防统治面积达48万亩,测土配方施肥实现全覆盖。加快推进农资供应网络化建设,依托供销、邮政等系统,建立了覆盖市(区)、镇、村三级封闭运行的农业投入品配送体系,保证了农资产品的质量安全。

二、存在的问题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偏小、带动能力不强。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总体数量可观,但普遍存在规模偏小、带动能力不强的问题。1499家合作社中,发展相对规范并具有一定带动能力的约占50%,以经营农资为主的约占30%,徒有虚名或名存实亡的约占10%。有的合作社办社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免工商税收和享受优惠政策,有的借合作社的名义经销化肥、农药,等等。同时,专业合作社吸引入社成员仅占农户总数的13.5%,办社规模小、吸引能力弱的问题十分突出。322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中,真正形成规模、具备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不多,龙头企业大都存在自有基地面积较小、与农民联系松散等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发挥不明显。

(二)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虽然威海市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户间已初步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机制,但联结还不够紧密。一方面表现在产销合同约束力不高。由于部分农民的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薄,企业与农户之间签订合同的约束力和执行力不够,一旦市场价格高于企业的收购价格,农户就会选择违约销售,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另一方面合作社吸引力不够。从目前情况看,对农民而言,合作社的吸引力大多体现在统一购买生产资料时,能够给予入社农户一定优惠,但在农产品统销环节,由于没有价格优势及盈利能力,对农民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不足,合作社自身也因不盈利而动力不足。

(三)基层农业服务力量薄弱。基层农技推广力量分散,虽然每个镇都有固定的农技推广人员,但由于基层机关工作人员数量较少,而镇村发展、稳定等任务比较重,许多农技推广人员需要兼职做其他工作,牵扯了很大的精力。镇村土地流转缺乏专职服务人员,收集归档主要靠农村会计完成,受会计个人素质影响,部分村土地流转信息不全面、不及时、不真实。

三、几点建议

(一)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制定出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优惠政策,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对流转规模大、程序规范、比例高的农户、村和经营主体给予奖励;鼓励经济基础和群众思想基础好的村进行股份制改造,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加强对土地流转的服务、指导和管理,规范流转行为,保障农民持续收益。

(二)加强农业装备与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将补贴资金重点向大型农机具、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倾斜;支持蔬菜、苹果及畜牧等优势产业发展,推进设施农业、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提升农业发展效率和效益;整合各项涉农资金优先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建设,大力支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土地开发整理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推进土地流转奠定物质基础。

(三)加大新型经营主体的政策扶持。一是安排资金大力培育发展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提高农户生产经营的产业化水平。按照“生产有规模、产品有标牌、经营有场地、设施有配套、管理有制度”的要求,研究制定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及其扶持政策;二是完善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扶持合作社拓宽业务范围,从原有的生产型业务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使社员分享到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深入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提高合作社运行质量,扩大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三是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正确发挥政府作用,从市场体系建设、金融支持和法律支持等方面对龙头企业的发展给予政策和财政支持。同时要引导各类资本向龙头企业集中,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四)加快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充实服务力量,改善服务条件,增强服务功能。从市场准入、税费减免、资金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运作市场化。积极探索“专业化服务公司+合作社+专业大户”、“专业化服务队+农户”、“农经部门+龙头企业+农户”等多种服务模式,使农民享受到低成本、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财政局)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模式探索 篇4

1 因地制宜, 科学制定发展方式

坚持“入社自愿, 退社自由”、“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 鼓励大中小型农业专业合作社共同发展。土地承包费缴纳、惠农政策发放、生产费用缴纳、农事作业均以合作社为单位进行管理。为了保护土地资源, 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国家粮食安全, 由农场、管理区两级单位对各合作社进行监管, 实行“六统一”管理, 即:统一轮作、统一地号设计和作物种植、统一作物品种和施肥标准、统一控制农药使用、统一农业标准化管理、统一大机械作业。

以管理区为单位, 在其管辖土地范围内, 由种植户自愿组合成立合作社, 实行社员代表大会制度, 公选监事会、理事会成员。农场、管理区对合作社应用检查、监督、指导服务的职责, 合作社的整体运行由管理区进行监管、检查, 包括资金管理、账目、政务等项目, 合作社的资金运作由农场、管理区两级单位进行监管, 确保资金安全;农场、管理区提供生产所需的生产技术、信息、物资统供等产中、产前、产后全方位的服务支持。

2 服务强社, 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强化农业服务体系的服务作用, 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 为合作社发展及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通过优化、整合现有农业生产技术力量, 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依托, 不断完善农场、管理区两级服务体系, 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相结合的、综合性的服务体系。

2.1 技术服务

采取理论培训、田间课堂、现场会等形式相结合, 为农业技术人员、合作社管理人员及广大社员进行技术培训, 发放技术资料, 实现人员素质标准化。一是每年选派优秀技术人员参加总局、管理局组织的阳光培训, 邀请各行业的专家、学者来我场授课, 对广大社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二是在春播、夏管、秋收等各个生产阶段, 组织召开现场会, 针对当时的气候条件、土壤状况、生产需求, 进行相应的技术指导及培训, 明确作业标准, 提高农业生产应变能力;三是以合作社、管理区、农场为单位进行农业大拉链, 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不断改进管理及技术措施,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四是把课堂建在田间, 以农田作为“标本”, 指导社员识别各种病虫害, 掌握标准化、优质高效生产技术, 提高社员对科学知识的接受程度, 提高综合素质。

2.2 信息服务

农场职能部门、管理区为合作社提供信息服务, 由相关职能部门收集分析、整理有关的市场信息、社会信息、技术指导资料, 依次分送到管理区、合作社, 由合作社分送到每位社员手中。同时, 通过建立虚拟网络, 通过收集短信、微信、飞信、QQ群等手段, 向社员发布各种信息, 包括气象、粮食价格等信息。

2.3 生产服务

根据实际生产需求, 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型服务。一是农资服务, 农场、管理区根据合作社需求定点、定品种、定量供应种子、化肥、农药, 确保农资的质量及数量需求;农场不断完善良种繁育体系, 有计划性进行大豆种子生产, 确保农业生产的种子需求。二是产后保管及销售服务, 合作社经营后需要大面积的、规范的粮食仓储设施, 以管理区为单位, 为管辖单位内的社员提供粮食储存、玉米烘干等服务, 确保粮食储存安全, 同时, 农场及时向合作社提供粮食价格及销售信息, 帮助联系粮食收购企业。三是技术指导服务, 农场制定并下发全年的农业生产方案及各阶段的农业生产方案, 不定时地深入田间进行实地指导, 同时, 农场职能科室随时向社员提供各类技术咨询。

3 专业分工, 构建立体合作经营

3.1 合作社专业化, 形成农业、农机合作社共同发展的立体经营模式, 实现生产专业化

农场在鼓励发展种植业专业合作社的同时, 鼓励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 并形成农机、农业合作社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大好形势, 以现有机务队为单位, 各车组自愿组合成立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 由农场对其实行标准化管理。农业专业合作社根据自己的实际生产需求, 实行“点车制”, 自主选择作业车组, 农机合作社为农业专业合作社提供专业的、标准化的有偿服务, 管理区根据各合作社的耕作需求及各车组的工作量, 合理安排作业顺序, 最大限度提高作业效率、保障作业质量。一旦发生作业质量问题, 由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双方协商解决, 农场与管理区成立仲裁委员会。

3.2 职能分工专业化

农场、管理区、合作社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农场负责对合作社进行监督、监管及综合管理、提供专业服务并为合作社积极争取惠农政策;管理区负责对合作社进行具体业务管理及技术支持;合作社理事会负责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活动, 包括种植、管理、销售、财务公开等, 及时向管理区、合作社提出物资采购计划, 以提前准备所需物资。

4 产业延伸, 构建“产加销”一体化发展

新型农业体系 篇5

【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新年伊始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要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农户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加快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和管理网络。探索建立工商企业流转农业用地风险保障金制度,严禁农用地非农化。有条件的地方,可对流转土地给予奖补。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要尊重农民意愿,不能强制推动。【中公教育解析】

一、可用社会热点使文章更有时代感

(1)大三学生内地首种100亩有机棉 当起家庭农场主

在东营区牛庄镇岳家村内一百亩的耕地上,塑料薄膜下一粒粒非转基因种子正在发芽,有的已经捅破薄膜茁壮成长„„农场的主人是年仅23岁的大三学生岳镇。这片土地不仅是他创业的天地,也是他发展有机棉梦想的发源地。

岳镇今年23岁,是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专业的大三学生。当同龄同学还在学校里无忧无虑地学习、玩乐时,岳镇已经为未来做了规划。“最早成立家庭农场这个思路来源于,中央一号文件土地流转里的家庭农场,得知现在家庭农场是土地流转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岳镇告诉记者,他弄家庭农场的一个思路就是,从种植到生产一条龙完成。“创业是艰难的,同样创业也是美好的,年轻就要有点激情。有句话说“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把年轻付诸自己想干的事业,给自己一个疯狂的理由吧。”岳镇告诉记者,4月28日,他刚刚从银行申请下贷款来,他的创业之路刚刚起步。

(2)英媒:中国官方积极帮助新兴大型“农场主”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网站5月3日文章,原题:“地主”归来?中共一直看大地主不顺眼。在共产主义文化里,地主无异于恶魔。然而,就允许个体农户控制大片耕地而言,中共领导人正改变看法。

去年1月以来,“家庭农场”成为中共流行语。它不是指中国农村常见的每家都有小田地;而是在欧美更常见的那种大得多的经营活动。去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家庭农场”:鼓励和支持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

(3)合作社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

中兴村茭白远销20个省、市,店上村淡水虾供不应求,茜槽村黑山羊订单生产,龙岗村“沁春”茶叶获有机产品认证„„3月26日,记者在宜丰县潭山镇感受到一股股浓浓春意。镇领导告诉记者,“一村一品”在潭山基本形成,这得益于农业产业的规模经营。据了解,目前全镇成立了1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它们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规模经营,每年创造农业产值3200多万元。

近年来,该镇充分利用国家利好政策,按照“一村一品,扬优成势”的发展理念,引导农民抱团闯市场,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站,规范运行,确保依法、自愿、有偿,保证了土地合法流转和农民的切身利益。目前,全镇成立了1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面积达6852亩,初步形成了以茭白、皇菊、荸荠等为主体的种植业和以黑山羊、有机鱼、淡水虾为主的养殖业产业格局。

中兴村成立的移民果蔬专业合作社,以“村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茭白产业。去年,该社通过土地流转,种植茭白面积1500亩,总产量达260多万公斤,入社农户单季亩均纯收入达3000元,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发展茭白种植4000多亩。

该镇大力扶持农业规模经营,成立了特色产业推进办公室,一方面安排专业科技人员对口帮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对种植养殖户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一方面积极争取了80多万元项目资金,鼓励优势产业创建品牌,扩大生产,成功申报了茭白无公害产品认证。产业科技含量的提升,加快了农民增收的步子。

二、可用政策使文章更有高度

(1)十八大报告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允许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3)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

“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并“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

从当前政策可以看出,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力度正在进一步加大,其方向就是多种经营主体、多样经营方式,目标是惠农、富农、强农。

三、可用名言警句使文章更为生动

民之大事在农。——《国语》

工不出则农用乏。——汉代文学家 桓宽

农业生产是我们经济建设工作的第一位。—— 毛泽东

土地也能产黄金,但是小块地不行,要靠大块。——李克强

大家到所有世界上已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看,我想看到的一定是家庭经营,无非是规模大小问题,但是一定是家庭经济。——陈锡文

江西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篇6

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快速完善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体现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制度。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这一制度又需要根据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加快推进家庭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是丰富和发展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伟大实践。为此,江西省近年来进行了艰难而又积极的探索。

1.夯实家庭经营基础。以稳定农民承包权为抓手,针对二轮延包工作中所遗留的一些突出问题,2014年4月份全面启动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2014年年底,江西省111个有确权任务的县(市、区)、1501个乡镇都在整体推进此项工作,其中96.38%的村民小组完成了第一次公示,60.9%的农户完成了调绘勘测,48.61%的村民小组完成了第二次公示。各级财政安排工作经费8.4亿元。由于江西省工作主动、措施得当、成效明显,农业部领导多次给以表扬肯定,多个兄弟省份来江西省考察交流,中央和省内外多家主流媒体竞相报道,《农民日报》更是把江西省的做法称为“江西工作法”,并向全国推广。新华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赣版报告”》专稿中指出,江西多项改革举措蹄疾步稳,走在全国前列,唤醒了“沉睡”多年的农村土地,极大地激发了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2.发展合作经营。农民合作社是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江西省始终坚持把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组织制度,一手抓单个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一手抓农民合作社的合作与联合,有力推动了农民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

3.推进企业经营。以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建设为抓手,推进企业经营,着力抓好“接二连三”工程。各级各类农业龙头企业正在成为向农业输送现代经营理念、投入现代生产要素、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农业规模经营快速发展

2014年年底,江西省家庭承包地流转面积973.8万亩,流转率超过30%,近半数流入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中流入农民合作社的174.2万亩,流入农业企业的130.2万亩,流入家庭农场的66.2万亩,流入专业大户的93.2万亩。同时,为做好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工作,各地建立了1个市级、88个县级、952个乡镇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适度规模经营已经成为全省农业的一道亮丽风景。

三、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增长

2014年年底,江西省农民合作社3.26万家,实有社员165.9万户,国家级示范社名录库中全省入库合作社有408家;家庭农场22618家,经营耕地总面积达190.1万亩;发展种养专业大户4.08万户;全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854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40家;认定新型职业农民3000人。

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快速形成

江西省在全国首创“综合建站”模式,基层农技体系改革基本完成,农技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农技服务人员基本到位,服务经费基本得到保障。全省所有涉农乡镇均设有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共定编15978人,从业人员13093人。经营性农业社会化服务正由自发的起步阶段向有序的壮大阶段转变,全省各类经营性社会化服务组织已达10.02万个,成员数超90万人。其中农机服务组织21043个,植保服务组织15357个,农业技术服务组织10033个,农资供应服务组织7918个,产品销售服务组织34120个,综合类服务组织11729个。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体系 篇7

一、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主体是新型职业农民,要在壮大队伍上下功夫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绝不是把农民从农业中剥离出来,在解决“谁来种地”的多种路径中,最有效的就是培养出千千万万的新型职业农民。最近,我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意见》,提出按照“政府主导统筹、农业农村部门牵头、专门机构实施、社会力量参与、农民自主自愿”的方针,培育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力争到2017年全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达到10万人。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解决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关键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制度,培育新的种地人。包括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积极培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和返乡农民工等新型职业农民,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认定、扶持体系。二是制定以土地流转等集聚资源要素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扶持政策,促进土地资源向新型职业农民集中,使愿意种地的人获得更多的土地经营权。同时,加大财政、金融、用地、税收等方面支持力度,如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优先承担涉农项目,新增农业补贴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等。

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础是家庭经营,要在加快发展家庭农场上下功夫

国内外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农户是最适合农业生产特点的经营单位和形式。在已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当中,不论是美国的“大国大农”、还是日韩的“小国小农”,占主要地位的都是家庭农场。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马上就解决了温饱。只要农业生产的特点不变,这种经营形式的适应性就不会发生变化。所以中央反复强调要“守住一条底线”,那就是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绝不能动摇,我们在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同时,决不能忽视普通农户的作用。家庭农场是传统农户家庭经营模式的升级版,不仅保留了农户经营的优势,符合农业生产特点,同时也克服了小农户经营的弊端。家庭农场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家庭经营。二是专业务农。三是规模适度。家庭农场有较大的种养规模,务农收入相当于当地二、三产业务工收入,土地经营规模相当于当地户均承包土地面积10~15倍。如我省安邦公司的代耕户以种植水稻为主,一对夫妇年收入10~15万元。我认为:我省的家庭农场种地100亩左右,养牛20头左右,这大致就是这两类产业家庭农(牧)场的适度经营规模。目前,我省制定出台了《发展家庭农场指导意见》、《家庭农场登记工作意见》,今年启动实施“百企千社万户”现代农业发展工程,将重点培育10000户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家庭农场。

当前我省有种粮大户14万余户、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超过70%,首先要从这些规模专业种养大户中培育更多的家庭农场。扶持家庭农场发展壮大,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进度,强化权能。鼓励各地整合涉农资金建设连片高标准农田,优先流向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农户,扩大土地经营规模。二是完善农业补贴政策。通过新增补贴向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倾斜、优先安排农机具购置补贴、开展生产者补贴试点、目标价格保险试点、营销贷款试点、逐步实现“愿保尽保”等措施,重点扶持家庭农场发展。各级财政设立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示范家庭农场创建。三是加强财税和金融支持。针对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特点,鼓励创新金融产品,解决家庭农场在支付土地租金、购买农资、改良土地等方面的资金需求。

三、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农民合作社,要在坚持数量质量并重上下功夫

农民合作社是实现农民利益的有效组织形式,从产生之初就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已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力量和带领农民闯市场的主力军。农民合作社与家庭农场、农业企业有明显区别:一是合作目标具有双重性。二是经营结构具有双层性。三是组织管理具有民主性。

目前,我省农民合作社已发展到2.9万家,入社农户195.6万户,占农户总数的14.1%,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我们提出还是要以发展为主,一方面在数量上做文章,“十二五”期间,全省将重点培育1000个省级示范社,组建100个联合社,力争到2020年,全省30%以上的农户加入合作社;另一方面要促进规范管理,帮助农民合作社健全内部组织机构和章程,在发展中规范。当前,推动农民合作社持续快速发展,必须落实以下几项关键举措:一是项目对接。创新政府财政支农方式和机制,促进财政投资项目与农民合作社广泛对接,逐步扩大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等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二是信用合作。全面开展农民合作社信用评定,建立信用档案,将农户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机制引入农民合作社贷款领域,满足小额贷款需求。同时,鼓励探索农村资金互助,用农民自己的力量解决自身发展问题。三是用地保障。落实相关土地政策,按程序给予办理农用地使用手续。

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载体是农业产业化,要在提高农产品加工和市场营销水平上下功夫

我省农业产业化要迈上一个新台阶,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推进力度:一是加快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振兴规划。以开放促发展,鼓励引进国内外农产品加工知名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采取参股、并购、直接投资等多种形式,培育聚集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向园区集聚。二是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支持。组织龙头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洽淡,引导信贷资金投放到优势主导产业、重点龙头企业和优质产业项目上去,缓解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融资困难。三是着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副产品加工重点县建设。农业产业园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要集聚农业项目资金集中打造。我省实施的“百片千园万名”科技兴农工程,将在全省建设现代农业特色园900个,综合园100个,使园区成为现代农业的示范区、农业投资的集聚区。农副产品加工一直是我省的短板,2012年,我省启动了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工程,其中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扶持重点,3个重点县每年投入1亿元,滚动扶持3年,效果十分明显,今年又启动了第二轮。我们感到,扶持的力度还要加大,扶持的范围还要扩大,扶持的产业还要集中。通过这项工程的实施,真正使农副产品加工业成为我省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四是加大电子商务和物联网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力度。农产品销售必须适应新形势,在稳固现有门店销售渠道的同时,拓展新途径。

五、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保障是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要在创新服务模式上下功夫

关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思考 篇8

关键词:新型,集约化,职业

1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含义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一概念在2013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是首次提到。所谓“新型”是对我国传统的小规模的分散经营制度方面的1种创新, 是对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和发展。“农业经营”主要是指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一系列的过程。“体系”通常指的是相关各个过程中的相关事物按照相关的规则和事物之间的联系而组合在一起的。在农业经营方面就指的是各个农业经营主体, 主体间的关联机制, 是1种统称。[1]综上,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指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求, 是在原有的农业经营的基础上对农业的1种完善。

2 创新农业经营体系面临的挑战

2.1 现代农业发展条件不容乐观

2.1.1 农村的劳动力结构出现畸形

首先是许多的剩余劳动力出现, 并迅速向城市转移。外出务工的农民超过2.5亿, 而且以每年1000万左右的速度不断增长。我国农村上述情况的长期存在导致农村出现空心化和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这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2.1.2 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比较低

目前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低, 这也造成了生产率低, 收入低, 导致农业技术水平低, 进而造成农业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造成农业发展前景的不乐观。

2.1.3 农业组织化程度较低

由于农业中相关机制还不够健全, 科学性建议和指导性措施比较少, 使得农户大多各自经营, 造成农业发展的规模小, 效率低, 进而出现农业规范化和组织化程度偏低的问题。

2.2 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刻不容缓

农业农村领域的创新和发展首先要做到以农民为本, 尊重农民意愿, 维护农民利益, 承认农民在“三农”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 不仅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要尊重农民意愿, 而且在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中也要做到维护农民利益, 只有做到这样才能使得农民新兴职业队伍的壮大。

3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路径思考

3.1 提高对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本质的认识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指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求, 是在原有的农业经营的基础上对现在存在的农业的1种完善。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我们要做到的重点是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支骨干力量, 尊重农民, 维护农民的利益。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建设是提高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的一项关键和基础性措施。

3.2 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 无论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还是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 要做到尊重农民的意愿并以农民的利益为重。[2]还要吸引大量的高素质人员投入到农业经营当中, 保证农业发展的人员需求, 进而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建设。

3.3 积极扶持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

要做到积极扶持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 培育核心农户, 将土地承包以及经营的权利交给核心农户, 加大对核心农户的农业补贴。其次, 加大对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资本和技术的投入, 提高家庭经营的专业化和集约化。

3.4 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经营中的基础性地位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对传统农业经营体系的继承和发展, 不会离开对原有体系的全面否定。在以后的农业经营中我国始终要做到坚持以农户为主要经营主体和以家庭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 保证家庭经营在农业经营中的基础性地位。

3.5 着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党中央一贯重视农业社会化服务, 十八大又明确提出构建社会化农业经营体系, 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功能定位提到了新的层次。农业社会化服务是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后盾, 农业社会化服务同样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点过程。我国要做到发展公益性的农业服务机构, 重视各类社会化服务的组织, 并充分调动各个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优势。做到引导经营性组织农业社会服务组织的有序发展。发展专业化的社会服务组织, 对农资、植保和农产品要专业化。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对传统农业经营体系的继承和发展, 是在继续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经营中的基础地位, 以农户为主要经营主体和以家庭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 积极扶持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 要面对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的问题, 改善措施, 构建现代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参考文献

[1]魏国强.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打牢中原经济区发展基础[J].种业导刊, 2011 (04) :58.

新型农业体系 篇9

1 新型农村经营体系含义

在我国,新型农村经营体系这一概念第1次出现是在党中央文件中,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种新的趋势及发展战略。所谓的新型是与过去的农业传统小规模分散经营特点相对而言的,其实农业经营有着相当丰富的内涵,具体涉及了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的所有环节的内容,同时还包括各种生产性服务。总的来说可以看成是农产品产前、产中以及产后各活动的总称。所说的体系,按照词义的内涵解释就是将相关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所指的体系主要指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各类主体之间的联结机制,也可以理解为各类主体及其关系的综合[1]。

2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特点

从中共十八大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四化”要求,这也是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特点的体现。这“四化”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中,集约化、专业化处在一个分的层级,而组织化、社会化处于一个统的层级,2个层级的着重点各不相同,前者着重农业的生产效率等方面的内容,后者注重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的问题。但“四化”有着相同的目标,即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以及实现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继承与发展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另一大特点。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提出,是创新我国农业经营机制的最新理论成果[2]。

3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侧重点

3.1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国家是十分注重农业经营主体这一方面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确立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并将其作为我国农村经营的基本制度。党中央将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商企业等作为“统”的层次,并强调组织对农户的服务功能。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表明: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的经营主体。这是我国党中央第1次在文件中将上述几类组织加入到农业经营主体当中。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一起构成了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其作用功能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即由参与社会化服务扩展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各个环节。因此,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过程中,应将加快培育其经营主体、努力建设一支优秀的骨干经营主队伍作为工作的重点内容,使得各类经营主体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并起到对小规模农户的带动作用。农产品的生产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基础环节,要不断强调专业大户、家庭农产这类经营主体商品生产的功能作用,同时注重发挥小规模农户的示范性作用。此外,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过程中,应向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与生产手段方向的转变,不断提高农业技术含量,加大资本等相关生产要素的投入,着重提高集约化水平。

3.2 稳步发展规模经营

在发展新型农业规模经营的过程中,主要侧重2个方面的内容。努力实现规模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并始终坚持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走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规模经营道路。从我国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规模发展现状分析来看,主要的方式有农户承包地的“互换并地”、社会化服务下的农户横向联合、农户间承包地的流转、土地股份合作、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等。像一些高度集约化的、生产要素投入成倍增加的小规模经营,也可将其归属于规模经营这一范畴。所以,发展规模经营一定不能简单的定义为土地大规模的流转,不能走欧美国家规模经营的道路;规模经营的发展必须有原则的进行,其发展过程应是循序渐进的、稳步的,要以当地的城镇化、工业化水平为基础。如果产业的规模不能够支撑就业以及城市对人口的容纳,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3.3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

根据相关的中央文件的指示,不断加强农业的社会化服务,能够有效解决分散经营下,统一功能不足的问题。在加强社会化服务的过程中不仅要着重培育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各类培育组织的比较优势。怎样有效的对社会服务化组织进行有效的培养,党中央的相关文件做出了相应的部署,主要做好“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落实工作。积极引导公共服务机构职能的转变,使其逐步退出经营性领域。经营化社会服务组织的培育将会成为我国当前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重点培育对象,这也是未来社会化服务的主力军。此外,我国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相关政策应注重社会化服务主体、拓宽产后服务以及创新服务模式等方面。对于经营主体的培育,应该将农资经销企业、农机服务队、农技服务公司、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合作社等纳入政策的支持范围,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在这方面多做努力。为了切实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水平,还要强化产后服务这一块领域,因为一直以来,产后服务这一块的发展并不理想。但农产品的加工、储藏、包装、品牌创立以及宣传等仍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在服务模式上,应该开发出深受农民喜欢的、方便的、证明强的以及效益高的服务模式,不断开发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化服务。

3.4 不断创新组织模式

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化体系的过程中,实现各类农业经营主体间的协同发展的组织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目前,虽然我国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都有了各自的利益经营模式,但其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龙头企业与农户的相互结盟过程中,农民在利益获取方面处于一定的劣势地位,参与谈话的权利与话语权都不具分量。对于“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相对比较松散,很多行业出现订单履行率不高的情况,这不仅会给农户的经济方面造成一定的损失,而且还会打击农户经营的积极性。此外,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的制度还有待完善、缺乏民主的管机制,运作管理有很大的随意性,经营收益的分配权往往掌握在少数负责人的手里。因此,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应加强组织模式的创新。进行组织模式的创新,主要把握2个方面:提高小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其话语权;不断完善利益联结的关系,加深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的融合[3]。

4 结束语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推动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大措举,党与政府相关部门都给予最大的政策上的支持;还应该加强农村经营体制的改革,对其不断创新,开发出最切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经营体制模式,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煜,赫伟.稳步推进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16-18,21.

[2]符毅.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4(2):77-78,81.

新型农业体系 篇10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

近年来, 农业生产中存在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成本高、经营规模狭小、组织化程度较低、增收缓慢等难题。这要求必须探索建立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在龙头企业引领、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撑和党委、政府的重视下, 构建了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稳步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本文以永富村为例, 浅谈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1 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1.1 农民合作社

2009年返乡青年刘勇牵头成立了“民意农产品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 2012年加入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 获“白城市市级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 刘勇获“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第四届“吉林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称号, 该村为“省级新农村示范点”。合作社开展多项服务, 特别是有效解决了种田不规范、不科学、农产品产销脱节等问题。2010年, 理事长刘勇担任村书记后, 在全村搞起玉米大垄双行膜下滴灌试点, 全村发展5000亩, 垧产2.6万斤左右, 取得了单产最高纪录。

1.2 家庭农场

2013年创办了“郡平种植家庭农场”刘勇为农场负责人, 座落在喇嘛窝卜屯, 出资500万元注册为个人独资企业。该农场占地2公顷, 办公及生产房6000平方米, 农机设备8台套, 价值77万元以上;肉鸡场年出栏15万只, 收益45万元以上;年出栏育肥羊2400只, 收益31.2万元;酿酒10万斤, 收益31.2万元;流转转入耕地158公顷, 预计收益80万元。

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是相互统一的。合作社高层运作, 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情, 起到统领作用, 形成互助合力;家庭农场作为合作社骨干成员, 发展生产经营积极性高, 物质基础好, 起到支柱作用, 提升了合作社发展质量。家庭农场的成立和稳步发展, 解决了土地流转缺少牵头人、缺资金、缺技术等难题, 是土地规模经营的有效载体。

2 稳步推进土地规模经营

永富村户均耕地2.19公顷, 每户三块以上, 相当分散, 大量劳力拴在土地上, 很难取得较高的家庭收入。刘勇1999年高中毕业后, 选择在家乡创业, 先后从事过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农产品营销等, 积累了资金、技术、经验和较好的人脉关系, 有较强的经营能力, 成为优秀的职业农民。经多年探索, 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已得到永富村农户及当地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认可, 形成了较强的发展合力, 为流转农户土地, 发展规模经营奠定了基础。2013年春62户158公顷耕地流转给家庭农场, 期限3年, 按耕地质量确定流转价格, 每年每公顷达9200元。该家庭农场采用高光效种植技术和保护性耕作技术, 集中连片种植玉米, 实现了土地规模化流转, 已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18.7%, 总产量189.6万公斤, 纯收益78万元。

3 努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是一个有机整体, 只有协调发展, 才能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持续增收。

3.1 农业生产经营初步实现集约化

家庭农场获得流转土地后, 加大了资金、技术和生产资料投入。特别是实现全程机械化耕作, 大幅度降低耕作成本。2013年流转耕地由3名职工操作3台大型农机具在15天内完成耕种, 仅支付0.8万元人工费0.6万元燃油费。与往年对比节省成本10.29万元。土地流转后, 剩余劳动力务工收入约180万元, 家庭养殖增收80万元。全村集约化经营耕地的比较效益为270.29万元, 人均增加1844元纯收入。

3.2 农业生产经营初步实现专业化

家庭农场采用高光效种植技术, 集中连片种植玉米。由于资金、技术和生产资料投入实现集约化, 实现专业化种植玉米, 平均收益9200元, 比原农户自已耕种的效益还好, 这增加了家庭农场的经营风险。这种经营方式, 发挥了集约化专业化的优势, 增产10万斤以上, 预计每公顷扣除直接生产费用和流转费用后, 尚可收益5000元。家庭农场农牧结合, 生产的玉米部分用于发展养殖业、酿酒, 鸡粪、羊粪还田, 酒糟养羊, 实现了循环利用, 进一步提高了专业化生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3 农业生产经营初步实现组织化

如何销售农产品实现增产增收, 要组织分散农户, 建立有规模、有组织、有科学管理的合作体系, 有效解决农户与市场对接不畅问题。合作社的成立切实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成功地实现与“市场”对接。2011年刘勇种了12公顷玉米和杂粮, 出栏肉鸡15万只、猪200头;全村17户养殖大户的畜产品、320公顷膜下滴灌技术生产的玉米, 都是有组织地销售出去的。村民王文权2013年将3公顷耕地流转给家庭农场, 打工收入3万元, 饲养20只基础母羊收入2.5万元, 2000多元的种粮补贴, 一年纯收入8.7万元。村民王海军、赵琴夫妇流转6垧耕地, 每人每天在农场打工收入120元, 一年打工可收入7.2万元。村民纪房国、田世华夫妇流转4垧耕地, 每年在农场打工可收入7.2万元。村民刘统军流转3垧耕, 每年在农场打工可收入3.6万元, 有了稳定收入作保障。村民张春雨流转3垧耕, 育肥600只肉羊年出栏近2000只, 可收入15万元。村民郭志龙流转了3垧耕, 到松原市经商, 开大排档烧烤店, 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以上农户与往年相比, 纯收入一年实现倍增, 并且不用脸朝黄土背朝天地艰辛劳作, 幸福指数大增。

3.4 农业生产经营初步实现社会化

新型农业体系 篇11

一是确定发展主导产业。凉州区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东部,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镇。南依祁连山、北接腾格里沙漠,千里沃野、四季分明,既有传统畜牧业的优势,又有现代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特色。在富民产业发展上,突出日光温室蔬菜、设施畜牧养殖和特色林果三大产业,大力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至2015年,全区累计建设设施农牧业39.8万亩,建设特色林果业75.7万亩。当年新建设施农牧业2.3万亩,当年新增特色林果20.6万亩,实现了“户均2亩棚、1亩特色经济林”目标。农民人均设施农牧业收入占到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1%。

二是建立发展服务队伍。依据各村产业状况,从本村动物防疫员、科技助理员、“土专家”、“田秀才”和大中专毕业生中,公开择优选聘540名村级农技人员开展技术服务,做到了“接地气”,方便了群众。择优选拔126名乡镇农牧林业专业技术干部,下派到试点村担任技术指导员,负责村级服务站日常管理工作,监督和指导村农技员正常开展技术服务。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畜牧兽医局、林业技术推广中心分别牵头,通过“先培训,后上岗”,对选聘的村农技员和乡镇下派技术指导员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了乡村农业技术员的技术服务水平,形成了由区级技术中心、乡镇农技站(畜牧兽医站、林果站)、村农业技术人员的三级农业技术服务队伍。

三是创建多元服务机制。以基地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骨干,以合作组织为纽带,创新农业服务模式。第一,组织农技人员跟踪服务。以农技推广体系为主渠道,建立“首席专家+专业技术服务小组+合作组织+农户”的服务模式,实行区乡技术人员包村、村级技术员包户服务责任制,开展“面对面”技术服务,边指导边培训,提高技术普及率。第二,积极探索技物结合的有偿服务模式。村级农技人员结合服务实践,把技术服务和农资推销有机结合起来,增加了服务收益,增添了服务动力,增强了服务效果。第三,采取种养大户带农户形式,每个村培育种养大户30户以上,每户种养大户指导周边10户农户的技术服务,扩大了技术服务范围,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增强技术服务社会效益。第四,引导合作组织抓对接。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人员通过领办合作社、创办专业协会、集约化育苗、畜禽良种推广等科技服务实体,引导农户发展订单生产,提供产品营销指导服务,不断提高农民合作组织生产经营能力。第五,鼓励龙头企业建基地。依托甘肃诚坤公司、百利种苗公司、金帆农业科技公司等龙头企业,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30多个,试验、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100多项。

四是建立有效管理制度。制定村级农技人员选拔、管理、考核制度,建立了优胜劣汰、奖优罚劣的动态管理机制。第一,建立试用期制度。聘用后试用三个月,试用期内群众不满意、考核不合格者不予聘任。第二,建立绩效薪酬制度。制定技术人员服务绩效考核办法,推行绩效考核和末位淘汰,年底按责任书进行绩效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予以解聘。技术人员考核结果作为其报酬发放、享受奖励和能否续聘的重要依据,考核合格者发放基础报酬,年底按考核情况再发放绩效奖励。第三,建立服务台账制度。所有技术人员均按年度、季度、月制定服务工作计划,细化量化工作任务,落实各项服务工作。第四,建立归口服务支持制度。村农技人员按岗位不同,分别由区农技中心、畜牧兽医局、林技中心三个业务单位归口管理,具体负责技术人员聘用、管理、培训、考核等相关工作,区试点办负责协调和监督,确保试点工作健康有序运行。

五是给予经费保障。充分利用试点项目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试点村亮点突出、示范带动作用大的产业基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等给予重点支持,扩大生产规模,增强示范引领作用。为20个村级社会化服务培训中心配备培训桌椅、投影仪等设备,积极为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培训指导服务搭建平台。对试点村装备了动物防疫冷链设施和中小型特色林果技术服务设施。在技术人员培训工作上,按照岗位开展专项培训,通过业务主管单位定期组织培训,使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得到及时更新,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技术指导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村级农技人员通过现场为农户提供实用、实效的“菜单式”技术服务,有效提高了农户的种养水平,从而使农业实用技术普及率和整体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凉州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示范基地建设亮点突出,通过试点带动,全区建成了羊下坝镇五沟村、下双镇下双村、松树镇南河村、古城镇五畦村等一批产业规模大、示范作用强、辐射带动好的现代农业示范村。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成效显著,今年新组建合作社88家,累计达到3132家,入社成员16466户,带动农户56780户,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户培育成效显著,今年全区流转土地14.2万亩,累计达到43.58万亩,全区共发展50亩以上规模种植户378户,累计建成各类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1161个,规模养殖户4.6万户,当年新建规模养殖场(小区)51个,新增规模养殖户3000户,规模化程度达到80%,为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闻

新型农业体系 篇12

1 当前“三农”面临的困境催生大量农业经营组织

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2008 年,重庆输出近700 万农民工,而到2012 年,国家发改委统计,重庆输出农民工数量上升至1 208 万,占重庆农村总人口的48% ,甚至一些村镇的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率达到近80% ,留在家中的劳动力以老、弱、病、残居多。留守劳动力对信息、科技、和农村政策了解不够,导致家庭农业生产处于半荒废状态、农产品质量难以保障、耕地大面积撂荒等[1],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离城区较远的山区农村,土地荒芜现象更为严重,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推进的难度。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土地抛荒现象如不及时解决,必将动摇农业的基础地位,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从而会带来更大的问题。出现土地抛荒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 一是因为传统农业效益较低,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设备薄弱,耕作粗放,独立抗灾能力差; 三是耕地流转不畅,土地承包管理不力; 四是随着城市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批农民工入城打工,在家务农的基本为“九九、三八”式劳力结构[2]。

如何切实解决好农村土地抛荒问题,是党和国家各级政府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工作。解决的关键就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强化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土地流转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此,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2 年聚焦三农,为着重解决三农民生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和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于是大量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蓬勃兴起[3,4]。

2 建立农业职业经理人职业标准迫在眉睫

为促进农业经济有效转型,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相应政策保障,提出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这对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农民就业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截至2013 年9 月底,我国有种粮大户68. 2 万户; 全国粮食生产合作社有5. 59 万个; 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到91. 1 万家,入社社员6 838 万户。而重庆自2002 年至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700 余家增加到2 000 余家,其中国家级32 家,市级474 家,亿元以上市级龙头企业121 家,这些农业龙头企业吸纳了大量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但很多龙头企业由于农业类经营管理人才匮乏导致集约化经营后的管理难以到位,甚至有些农业企业因此而半路夭折,若不及时加以解决,必将影响现代农业的长远发展[5,6,7]。因此,建立农业职业经理人职业标准,迅速培养出一批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业职业经理人迫在眉睫。

3 农业职业经理人职业标准实践探索研究

发展现代农业是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基石。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出现,满足了农业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笔者根据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率先在全国开展“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与标准制定的探索研究,以供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及学者参考。

3. 1 标准制订要以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为着力点

农业职业经理人是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下的各类农业经济组织中合法从事农业经营和管理的中高层人员,而不是农业生产技术员,也不是农村经济人,更不是普通的职业经理人,应以市场农业特色为导向,以农业企业、专业大户、农场主要经营管理者及农业院校大中专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一批具有一定农业生产知识和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擅于农业经营管理、会与农民打交道的农业企业行业的引领者。

通过近几年学院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实践,笔者认为标准框架除职业道德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外,重点应包括: 现代农业生产管理、农业企业组织管理、农产品质量管理、农业企业财务管理和农业企业领导力培养等五个模块。

3. 2 标准的等级划分既要尊重现实又要着眼未来

农业职业经理人技能等级划分要与国家职业大典职业技能等级接轨。国家职业技能等级一般为“五级”标准。鉴于农业职业经理人是指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下的各类农业经济组织中合法从事农业经营和管理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因此“五级”分类不适用于农业经理人的职业等级分类。根据对重庆万州60 余家规模农业龙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摸底调查并参考四川成都部分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学历结构( 被调查的农业企业中: 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40% 、大专文化程度为45% 、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为15% ,而且本科生及以上文化程度多数为后续学历) ,农业职业经理人技能等级不需要设初级,以“四级”标准为宜,即将农业职业经理人划分为一级到四级。农业职业经理人职业等级的“四级”标准建设,既照顾了在农业企业中只具有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从事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多年的实践人员对职业技能的需求,又考虑到了现代农业发展对高素质农业企业管理人员的需求。

3. 3 标准要坚持“实用”“可操作”的原则

农业职业经理人职业标准制定的基本要求应体现以“实用”为宗旨,既要讲理论,更要突出实际操作,让学员一学就懂,学后就能用。因此,农业职业经理人标准制定落脚点首先是要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组织管理知识、农产品质量管理知识、财务管理知识去指导和管理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用领导力培养、提升农业企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方法能力; 其次,标准制定要适合该职业培训所需的教材综合开发和题库建设; 再次,标准制定还要符合农业职业经理人鉴定中对实际操作评价的基本要求,做到“考点明确、操作可行”[8]。

3. 4 标准制定要以“理实相合”为基础

在职业标准内容的制定中,既要强调理论,又要重视实践,做到“理实相合”。理论部分应包括: 种植业相关理论、养殖业相关理论、市场营销和财务管理、成本核算、职业素质、农业政策法规等。实践内容应包含: 标准场园建设、成本核算实际操作、农业项目申报书撰写、财务报表分析、“三品一标”的认证申报、实地考察学习等内容。

在标准的内容培训组织实施过程中,除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外,还应组织进行座谈交流互动: 一是与专家座谈交流; 二是农业职业经理人之间交流; 三是与企业交流等方式,及时消化培训内容,巩固学习效果。

对标准内容培训的整个学时安排,建议除四级农业职业经理人为160 学时外,其余等级农业职业经理人只需120 学时即可。

3. 5 标准制定还需建立“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培训机制

农业职业经理人国家标准的建设还需要配套比较完善的培训机制,以保证该国家标准的顺利诞生。通过近三年的不断探索实践发现,建立“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现代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机制,是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确保农业职业经理培养质量的一种较好的模式和机制。

一是建立“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培训模式。政府作为联动培训中的引导方,可通过建章立制,在政策上建立激励机制,出台免税政策或在经费上给予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支持,建立跨企业培训中心或培训学校,发挥政府在“政校行企”联动培训中的催化引领作用。学校作为“政校行企”联动培训中的主体,要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参照行业企业技术标准,融会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标准,整合政府、行业、企业的优质培训资源。行业协会是职业资格标准的主要制定者,是市场信息的传播者,是整个培训过程的载体,执行监管和质量考核,并通过跨企业培训中心与高职院校合作开展在职员工培训。农业企业应参与到培训中去,保证培训的农业职业经理人真正适合农业企业的需要。

二是建立“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考评机制。首先是要建立相应各级农业职业经理人的考评制度,保证考评公平公正; 其次是组建一支高素质的职业资格考评队伍,考评人员聘请重点高校、示范性高职院校副教授以上教师,同时还可聘请分管农业的地方专家型领导、农业站所高级农艺师、会计师、营销师及相关农业行业专家。各考评队伍经过严格的考评人员培训,真正做到“政府搭台扶持监管,学校行业合作培训,企业市场检验评价”四方联动,从而达到“政校行企”四满意[9,10]。

4 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和发展面临的困境和思路

4. 1 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国家职业标准亟待制定出台

全国已有近十个省区开展了类似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但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对象各不相同,不少省市参照农村经济人或职业经理人来培训,不足以体现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下农业职业经理人这一现代新型职业的特点。因此,农业职业经理人亟待准确定位,其国家职业标准有待制定和出台。

4. 2 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培训评价方式有待完善

在培训上要进一步完善“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培训模式,从而保障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顺利开展。建议由政府组织倡导并给予相关优惠政策,以政府、农业高校、农业行业协会共同组建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基地,以农业龙头企业中高层管理人才为培训对象,培训基地负责培训教学与鉴定,整个过程采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进行。

4. 3 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发展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地方政府应围绕本地区主导产业进行合理布局,制定相应政策,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培育,因地制宜推进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农业企业集群化建设,完善加工区公共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入区兴业,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 把国家扶持资金投入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投入到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中,进一步加大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实施“农业龙头企业规模效益升级工程”; 支持有一定规模和市场影响力、对本地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带动作用明显的企业创建省级、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与此同时,政府还应注重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同步培养,加大培训力度和农业人才资源库建设,以配套农业企业的发展建设。

5 结束语

学院通过四年多的培训和探索,在农业职业经理人的职业能力培训和职业标准建立上取得了一些成果,目前此成果已得到人社部、农业部高度认可,由学院承担并牵头制定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国家职业标准已通过两部委专家评审。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批批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下的高素质现代农业职业经理人将遍地生花,并随着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极大地推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真正做到党中央提出“四化”同步发展。

摘要:一直以来“三农”问题都是全党工作的重点,由于农村大量的土地抛耕和国家对“三农”政策的扶持,由此引发大量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的诞生。然而这些农业经营组织由于人才匮乏导致其在管理水平上参差不齐,严重阻碍其发展,因此急需一批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业职业经理人。笔者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大环境中,通过“政校行企”的创新模式开展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进行农业职业经理人职业标准的探索研究。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业职业经理人,职业标准,探索,“政校行企”模式

参考文献

[1]赵伟,黄婧,范莉,等.重庆近5年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变化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5(7):115-121.

[2]邱道持,郎义华,魏薇.城乡统筹试验区农地流转研究:以重庆市九龙坡农村农户调研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6):130-134.

[3]杨庆媛,信桂新,石彦,等.重庆市农地经营的规模问题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4):143-147.

[4]蔡进,邱道持,王静,等.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探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3):179-184.

[5]王英,刘秀华,刘勇.不同经济区农村劳动力结构失衡及其影响研究:基于重庆市的实证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7):119-125.

[6]郝小斌,贾崇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生产经营组织模式构建[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1,24(3):91-96.

[7]彭莹莹.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家成长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0(7):71-73.

[8]许亚东.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J].中国农业信息,2013(7上):33.

[9]杨建宏.重庆市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实证研究: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3(11):10-11.

上一篇:人事干部的职业道德下一篇:Android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