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民经营体系

2024-05-27

新型农民经营体系(共12篇)

新型农民经营体系 篇1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 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会经营是增强创业能力的关键, 对农民进行市场营销思想和策略的培训和宣传, 让农民建立以市场需要为导向的生产、经营思想, 掌握市场营销策略, 对于提高农民市场经营能力和创业能力至关重要。

1 认识市场特性

市场作为联系生产与流通的桥梁, 对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近期在农民创业培训班上了解到, 当前农产品销售难仍然是制约农民发展产业的重要原因。如种植的水果找不到销路, 尽管品种改良是其重要因素, 但认真分析, 市场问题仍然是关键。市场是生产经营的前提, 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没有市场, 创业就是一句空话。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农村一直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模式, 农产品的商品率低, 自给比重较大, 因而商品交换的广度、深度都很有限, 一直处于次要地位, 导致广大农民对市场了解甚少。因此, 指导农民全面认识和理解市场, 是农民进入市场的前提。

市场包含“供给—需求”两级, 作为企业和生产经营者, 既有服务对象市场, 也有上游产品市场。从现实角度讲, 作为供应方, 需求就是市场, 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这三个要素结合起来决定着市场规模和容量。农民走市场, 首先要懂得如何从人口、购买力和购买欲望三个因素全面把握市场, 知道如何判断自己即将创办的企业、生产的产品有没有市场、市场有多大以及发展前景如何;作为需求方, 供应就是市场, 生产者、生产能力、可供量这三个要素结合起来决定着上游产品市场。上游市场将直接制约生产经营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商品货源、经营成本等, 尤其对初创企业来讲, 畅通上游市场, 才能够确保“惟有源头活水来”。

2 尊重市场规律

走市场必须按规律办事, 不懂得市场规律、违背市场运行规律, 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要指导农民了解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认识价值规律, 就是要树立讲成本核算、讲生产效率、讲社会需求量和等价交换意识;认识供求规律, 就是要学会观察市场供求变化、把握市场供求变化的规律, 尤其是要结合生产经营特点, 研究所生产经营产品的市场供求特征, 掌握驾驭市场的主动权;认识竞争规律, 就是要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和创新求变理念, 不断地持续改进产品质量, 增强竞争力。浙江省建德市莲花镇养鸡大户郑竹良, 2000年从事蛋鸡养殖, 一开始就对销售的鸡蛋价格一一记录, 绘起了曲线图, 平时只要一有空闲, 老郑就会对曲线图的走势和规律进行分析和研究。为了让自己吃透一些市场规律和知识, 才初中学历的他, 只要有全国性的家禽交易会和专家讲座, 他都赶去赴会。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农民创市场, 必须认识和学会运用客观规律, 才能掌握市场营销主动权。

3 树立现代营销观念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 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 市场营销观念是创业者在组织和谋划生产经营活动时所依据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 是企业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市场观念的核心问题是以什么为中心来开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随着人类进入到21世纪, 市场营销观念已从一切生产经营活动以生产为中心发展到以消费者为中心。由于我国农业生产中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分散经营模式, 大多数农户还是以生产为中心, 产品生产出来以后再找销路, 还没有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生产经营观念。水果销售难, 品种改良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 根本原因还是市场问题。要么你生产的水果不符合消费者的需要;要么虽然有人要, 但对方不知道你的产品, 生产与市场脱节。

生产经营以市场为导向, 就是要按照市场需要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树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 就是要指导农民更新观念, 无论是搞养殖业还是种植业, 无论是办工厂还是开超市, 首要前提就是以消费者为中心, 了解市场需求, 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创办什么企业, 生产什么产品, 生产多少产品等;树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 就是要指导农民懂得企业提供任何产品或服务时, 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和符合企业的利益, 而且要符合消费者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在此基础上谋求企业利润目标的实现。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 我国生产的肉类、蛋类、奶类、蔬菜、茶叶、水果、花卉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将获得更多机会, 外国人不能在出口配额、出口税率等保护措施方面限制中国产品的出口, 但可以利用质量卫生标准为由来限制中国产品的出口。当前, 就是要树立绿色营销观念, 生产出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绿、特、名”产品, 提高竞争力, 参与国际竞争。

4 准确理解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是通过市场交换活动, 引导商品流向顾客, 以满足顾客需要, 实现企业目标的综合性商务活动过程。包括:市场调研与预测、选择目标市场、产品的开发 (研制、设计、生产、定价) 、选择销售渠道、产品促销、产品流通 (储存、运输、销售与服务) 等一系列活动。“市场营销”不等于“推销”或“销售”等, 理解市场营销, 要把握三个方面: (1) 市场营销不仅仅是推销和广告, 它们只是市场营销全部内容的一部分活动; (2) 为谁生产、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的决策, 实质上是市场营销, 而不是生产活动; (3) 市场营销很重要的两项内容是市场调查和售后服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传统的“橄榄型”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合市场经济的需要, 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的、先进的“哑铃型”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指导农民准确理解市场营销, 就是要引导农民由重生产转向重产品开发和市场销售与服务。要让农民明白, 办什么类型的企业、生产什么产品、经营什么商品是市场决定的, 要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决定创业投资方向;要重视促销和售后服务, 与消费者建立稳固的联系, 不断改进生产经营方式, 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这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

5 注重市场调查

注重市场调查, 把握市场脉搏, 就能够掌握市场的主动权。企业投资要注意市场研究, 企业发展更要注意市场调查, 指导经济的发展要依靠数据的理性分析而不能仅凭感性的主观意识。史玉柱的二次创业就是最好的案例, 1998年, 史玉柱重新回到了原本建立了较好根基的保健品市场, 他有针对性地将目光瞄准了江苏省江阴市, 戴着墨镜在江阴走村串镇, 挨家挨户寻访。从聊天中, 史玉柱不但了解到什么功效、什么价位的保健品最适合老人, 而且知道了老人们吃保健品一般舍不得自己买, 也不会张口向子女要。这些极其鲜活的第一手素材为史玉柱创意“今年过年不收礼, 收礼还收NBJ”提供了灵感。

没有市场调查, 就没有全面、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 生产经营活动就是盲目的。要指导农民创业者认识市场调查的重要性, 密切关注市场变化、经常了解市场行情, 预测市场走势, 使生产经营具有前瞻性、预见性, 做到未雨绸缪。

6 掌握市场营销策略

农民闯市场, 一怕盲目跟风, 二怕受骗上当。市场营销策略一般包括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 既指单个营销策略, 也指四要素组合策略。市场营销优势的形成, 不仅与单个策略的优劣有关, 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策略变量组合的优劣。要指导农民学会运用营销组合策略, 主动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营销环境, 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和技巧。长期以来的“重农轻商”思想, 使得我们的农民不知道促销的重要性, 也不知道如何促销。要指导农民认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道理, 学会推销自己的产品, 指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 学会包装自己的产品, 运用现代技术, 提升产品档次, 提高经济效益。

当前, 农民创业走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加快, 帮助农民学会经营已是当务之急, 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培训机构, 要高度重视对农民市场营销思想、策略和技巧的培训, 使农民创业者都能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企业家。

摘要:对农民进行市场营销思想和策略的培训和宣传, 让农民建立以市场需要为导向的生产、经营思想, 掌握市场营销策略, 是增强农民驾驭市场能力的关键。就如何帮助农民树立现代市场营销理念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新型农民,会经营,培养

参考文献

[1]邹东涛.发展和改革蓝皮书[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 2008.

[2]杨汉东.营销调研[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3]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创办你的企业[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3.

新型农民经营体系 篇2

韩长赋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今年中央1号文件对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作出了系统部署,这是中央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为进一步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大好形势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当前“三农”工作的重大课题。

实践证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客观要求;是减少农产品市场波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是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应对“谁来种地”问题的迫切需要。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

一、积极稳妥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搞现代农业要有适度规模,要适度规模必须有土地流转,土地流转的前提是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国内外的实践充分证明,家庭经营不仅适应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也适应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农业,是当前各国农业经营的普遍形式。我国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要不断完善。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必须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首先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但是,现在一些地方仍然随意调整承包地,甚至违背农民意愿,违法收回农户承包地,引起农民上访。为此,要研究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具体实现形式,推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不仅不排斥土地流转,而且有利于土地流转。引导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今后的发展方向,这一点应当明确。2012年底,全国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比例已达21.2%,优化了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但也有一些地方片面追求流转规模,定指标、下任务,甚至变相强迫命令,存在着求大、求快的倾向。土地流转要与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业人口市民化的步伐相适应;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户而不是干部,机制是市场导向而不是行政干预,目的是发展现代农业而不是搞非农产业;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尊重农民的意愿,政府主要搞好指导服务,绝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强迫命令,这是土地流转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为此,要研究完善促进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和服务体系。

引导土地有序流转,方向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目前我国乡村户数2.68亿户,户均耕地不到7亩,这样的规模显然难有较高的效率。但土地规模经营还是要与人地关系相匹配。从我国资源禀赋和当前工农就业收益看,一年两熟地区户均耕种50—60亩,一年一熟地区户均耕种100—120亩,就有规模效益。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小规模经营与适度规模经营将共同构成我国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基础。

二、加快培育以农民为主体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根本,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紧迫任务。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农业分工分业不断深化,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这些经营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从事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能够优化集成利用各类先进生产要素,代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目前,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处在起步阶段,自身实力还不强、面临的问题还不少,要研究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根据不同主体的特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行差别化扶持政策。当前重点是围绕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在农业补贴、资金奖补、项目建设、金融服务、农业保险及税务登记等方面加强扶持,不断提高其自身实力和发展活力。当然,切忌拔苗助长,人为“垒大户”。

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以农民为主体,绝不能排斥、忽视农民,不能排斥、忽视千家万户的承包经营农户。农民处在“三农”的核心地位,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既要解决农业问题,也要解决农民问题。如果只是实现了规模,解决了农业问题,而把众多农民排斥在外,将给维护公平、社会稳定带来严重隐患。我们鼓励工商企业进入农村、投资农业,但应着眼于服务、带动农民,与农民共同发展、共同富裕,而不是取代农民、兼并土地。工商企业应重点投资发展种苗、饲料,农产品收购、储藏、保鲜、加工、销售,以及种养业副产品和废弃物加工处理等农业产前产后业务,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带动农户特别是规模种养农户,实现合理分工,增值增效,共生共赢。对那些只“代替”、不“带动”农民,甚至违反土地流转“三不得”(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规定的工商企业经营行为,应加以引导和规范。要研究建立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准入和监管制度。

三、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内容。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兴起,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全国公益性服务机构已达15.2万个,经营性专业服务组织超过100万个。实践证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上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路径。

公益性服务机构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基础。这两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机构基本建立,支撑保障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但与农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农民的期盼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下一步,要在全覆盖、有保障上多下功夫,重点在那些具有较强公益性、外部性、基础性的领域,经营性服务组织不愿干、干不了的领域积极发挥作用。

经营性服务组织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生力军。相关资料显示,目前美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农业GDP的比重已达到12.7%,而我国仅为2.3%,农业经营性服务业还大有潜力可挖。下一步,要研究制定支持经营性服务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按照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原则,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引导各类服务组织,在农产品保鲜、贮运、加工、销售环节,以及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要充分发挥专业化服务组织的作用。从事专业化的生产经营服务活动,其服务渠道和模式相对成熟,服务水平较高,经营有效益,有较好的发展前景。要加大对专业化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和支持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农机作业、农资供应、农产品流通等服务。

新型农民经营体系 篇3

一、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现实性

(一)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要看到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不断融合与发展,我国的农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随着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升级、农产品工业用途需求的增加,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不仅呈刚性增长,而且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二是农业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强,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这对以分散、小农户为主要特征的我国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出了双重挑战,它迫切要求我们必须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积极培育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充分激活释放农村生产力。

(二)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解决农业后继无人的客观要求。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也出现重大转变。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土地经营规模小、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民社会地位不高,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务农,纷纷进城打工,使得传统农户生产开始分化,老人、妇女成为了农业生产的主力,导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严重不足、农业劳动力素质出现整体下降,季节性和区域性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已经显现,加剧了农村的老龄化和农业的兼业化、副业化,小规模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难以为继,对农业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因此,培育发展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可以有效解决农业后继无人的问题。

(三)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虽然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农业的对外开放程度得到了快速提升,但随着国内外市场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国际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农产品价格的上下波动对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体现在对我国农产品市场价格影响波动幅度加大、频率加快。尤其是近年来国际市场主要农产品价格出现的下跌,使得我国农产品进口规模不断扩大,尤其大豆、棉花、玉米、油料等大宗农产品进口急剧增加,对国内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或以小规模农民生产合作组织为购销主力的生产经营体系,难以抵挡剧烈变化的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和大量农产品进口的冲击。所以,只有加快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延长产业链,推动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等各环节深度融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才能应对市场风险和国内外市场的挑战。

(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近年来,资源和环境对我国农业生产的约束越来越强烈,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了挑战。尽管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11年连增,总产量达到了60710万吨,但是这种一味追求产量,采用化肥催、农药灭、大水漫灌,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依靠资源、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劳动力、化肥、农药等要素大量投入推动农业增长的粗放式、掠夺式的方式已经到了尽头,难以为继,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土壤严重退化,耕地质量的下降,水资源的短缺污染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在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和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需求增长双重矛盾的制约下,只有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规模经营主体聚集现代生产要素有效集成的载体,接受和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构建食品质量安全体系的重要保障。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也明显增强,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的兴起所带来的资讯畅通,极大地增强了消费者的安全健康意识,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以传统农户的小生产和小商贩农民为主体无标准的落后分散生产方式与流通交易相结合的生产供应模式,不仅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带来了难度,也不利于建立覆盖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和质量追溯体系。只有培育发展新型经营主体,通过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等组织形式,才能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统一生产资料供应和技术规格,按质量要求,进行标准化生产,才能实现农产品全过程、全产业链的质量管理,才能建立“从餐桌到田头”的质量追溯制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满足城乡消费者的要求。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特征和组织形式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特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适应市场经济和农业生产力发展要求,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营方式,与传统的小规模农户经营方式相比具有现代农业经营组织的特征,它是从事农业专业化、集约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与传统“小而全”、兼业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代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它是以市场化为导向,以从事专业化生产为手段、以规模经营水平和组织化程度较高为基础、以集约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为标志、充分优化集成利用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实现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大生产。

新型农民经营体系 篇4

1 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现状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的生存之源,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是农业。因此,农业作为整个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任何阶段,其基础作用都要不断加强,且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是在提高农业现代化基础之上实现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出现,迈出了农业现代化最关键的一步。这一群体是以农民为主体,尊重市场规律,具备与时俱进的创新观念、良好的综合素质以及一定的经营管理理念,并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新型职业农民不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是希望在市场环境中,用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发挥农业新技术的最大力量。

首先,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于农民的看法总夹带着“贫穷落后”思想,农村地区,大多数农民的科技素质不高,没有很好地学习和掌握现代农业在生产、深加工、营销等方面的技能,重视农业生产过程,忽视了对农产品加工、营销技能的培训。其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内容中有着丰富的理论,但缺乏支撑理论的实践操作。培训老师和新型农民的知识结构体系不同,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农民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并且目前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政策较少,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得不到根本保障。最后,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意识普遍还比较淡薄,对市场经济发展大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缺乏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能力,导致农产品销售面狭窄,经济利益缩水。

2 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能力的构成

现代农业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根据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进行科学合理管理的社会化农业方式。传统的人畜劳动被现代技术性能优良的农业机器所取代,农业生产过程同加工、销售紧密联系,实现农工商一体化。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必须放眼于市场大环境,拥有一定的农产品经营管理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由战略规划、战略决策、资源整合能力、研发设计能力等组合而成。应用于现代农业则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2.1 战略规划———了解市场、学会分析市场

新型职业农民在以市场为主体的大环境下,明确农业未来发展走向。了解农产品从产到销全过程中市场所起的作用,熟悉流程,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多渠道收集信息,调查不同农产品的市场份额,分析市场上某一农产品目前的供给状况,合理判断,进行正确的预测,降低农产品上市后出现的各种销售风险。

2.2 战略决策———摆脱传统观念,做出正确决策

市场多变环境下,规律的发现与自身的决策能力密不可分。农产品在市场上的发展规律和趋势,要通过不断比较、研究才能发现其本质,从而指导自身对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做出正确决策。

2.3 资源整合能力———加强金融知识的学习,将生产及人力管理资源不断整合发展

以往的农业生产中,农民对于掌握金融方面知识的意识比较薄弱,对生产成本没有一个合理的控制且农业生产计划不明确。新型职业农民要通过系统学习了解金融知识,学会控制成本。在农业发展规律下,协调生产与人力资源的管理,对从种植、培育、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进行生产资料和人力资源的合理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2.4 研发设计能力———农产品创新培育模式,向高品质、高产量、低风险方向发展

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让农产品市场对产品检验更加严格。农产品的质量从种植到营销中要有全面的质量监控。网络时代,运用农业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化平台,对农产品的各个环境实行精准监控。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数据支持,创新培育模式,为农产品的高品质创造条件。

3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策略

经营管理能力的培训是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针对其培训要讲究策略。地方相关部门首先要根据培训对象、培训要求、培训形式、培训内容、培训环境合理开展培训活动。培训计划要事先拟好,内容的选取要根据培训主体的需求进行分析。在调查中,了解农民对于经营管理培训方面的期望和需求,总结新兴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知识和能力状况,提出新形势下培训的需求与期望。从实际出发,在符合农民的期望下,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培训中。培训形式要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变换,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发展出一些新培训模式,因地制宜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并负责在课后收集培训主体对培训内容的反馈。

其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想达到一个新高度,需要集经验知识与实践技能于一身,综合素质强的教师团队,除了具备深厚的经营管理能力外,还需要对农业有一定的了解,具备灵活多变的教学能力。

最后,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方面的能力与意识,国家要同步制定科学、系统的考核方案,加快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逐步提高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在政策支持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同时,保证农民的主体地位,给农民一定的产业发展空间,鼓励创新。构建新型农民培训教育体系,地方相关部门整合各种农业培训资源,定期检查农业培训机构,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育体系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4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策略选择的保障因素

4.1 政策是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指导方针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新型农业体系的发展,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纳入现代农村建设发展的规划中,提出利于农民培训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培训教育的资金投入,改善基层农民培训教育条件,鼓励农民根据本地区的发展进行自主创业。

4.2 法律是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保障

地方政府可以针对区域农业经济出台相关法规,使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有法可依,用法律的形式进一步细化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使新型职业农民这一新兴职业逐步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

4.3 资金投入是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必要条件

没有一定的资金投入,会导致地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难以开展。资金除了可以运用在农民培训学校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还可以对在新型职业农民中评比出学习突出,并具有一定创新技术的先进分子进行奖励,调动农民学习的积极性。

4.4 制度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考核的标准

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引入竞争机制,邀请经营管理方面的专家和企业代表定时进行讲座,同时将考核放入农业部门年度总结工作中,让农业部门工作人员更加关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成果,用制度的力量提升双方的效率。

5 结语

当前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任务仍然艰巨,新型职业农民的建设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通过合理有效的策略讲解,并引入竞争机制,构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平台,帮助新型职业农民更好地理解经营管理,从而达到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乐杰,沈蕾.城镇化视阈下的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模型构建[J].西北人口,2014(3)

[2] 童洁,李宏伟,屈锡华.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方向与支持体系构建[J].财经问题研究,2015(4)

[3] 赵彦彬,陈醒.基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成人教育策略[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2)

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调研报告 篇5

近年来,我县在做好土地流转,坚持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上,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涉农企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人才为重点,以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技能为核心,以政策扶持为动力,突出机制创新,培育了一批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新型农民队伍,造就了一批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涉农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推进了我县农业农村发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走出了一条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探索之路。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县共发展各类涉农龙头企业55家,组建农民合作社400家,有5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40个、各类专业大户2776户。全县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5万人次,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805个。

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日益壮大。一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实做强。我县始终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重要抓手,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为平台,通过精心包装农业项目,积极引进外地客商,引导本地工商资本和民营资本向农业产业开发,发展规模效益农业,培育壮大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运而生。目前,全县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55家,资产上千万的10多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3家。特别是金农米业集团成功跻身国家级龙头企业,实现了我县国家级龙头企业零突破。20xx年,龙头企业已实现销售收入28.8亿元,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带动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骨干作用。二是农民合作社发展迅猛。20xx年4月,绿万佳种养专业合作联社正式成立,该联社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在原有的17家合作社、龙头企业、经营服务部等基础上创建而成,有效地改善了当前合作社生产单一、经营粗放、服务环节脱钩、经济效益较低等现状,为农民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和机械化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途径。联社现有成员3286人,建立种养基地583个,实现双赢利润8000万元,极大地带动了我县农民合作社的迅猛发展,将千家万户的农民有序带入产业发展轨道,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目前,我县共有农民合作社400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6家、省级示范社12家、市级示范社32家,登记入社农户3万户,带动农户4.9万户,建立基地14.5万多亩。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被评为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先进县。三是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蓬勃兴起。在劳动力加速转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村土地流转不断增加等因素影响和推动下,我县种养专业大户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种养大户大量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集约化水平日益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全县现有种粮大户186户,其中百亩以上85户;养殖大户1000多户,其中万头以上4户,1000头以上110户,500头以上433户。一些种养大户在不断扩大土地经营规模的基础上,积极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市场化经营方式,生产经营模式已转为家庭农场模式。这种家庭农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农业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具有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的经营特点。四是新型职业农民绽放异彩。我县多渠道、多形式组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为培育对象搭建项目对接、技术信息、行业交流、融资等四大平台,有力地推动全县农业企业、种养大户规模化发展。以“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阳光工程、金蓝领工程、雨露工程、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为平台,培育了一批有文化、有技术、有素质的技能型、管理型和专业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农业大军的“领头羊”。几年来,共培训农民10万余人次,其中新型职业农民4.5万人次。传统农民转变为职业农民,既增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又为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持续动力。日前我县被列为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成为全市入围的4个县市区之一。

2、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一是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以农技推广制度改革为契机,积极创新机制,已全面完成14个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站,实现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100%覆盖。现有基层农技专业技术人员254名,涉及粮油、种子、蔬菜、茶叶、果树、畜牧,土肥植保、机械、病虫害防治、农村能源等专业。二是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动物疫病防疫检疫防控体系,其中设立了14个乡镇防疫检疫站,选聘了61个防检员,实行财政全额拨款,做到定岗、定编、定人。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上,达到免疫密度100%目标,有效控制了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通过做好免疫物质调拨,组织开展免疫技术培训等措施,实现动物疫病监测全覆盖,全面保障了免疫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推进农产品质量监管。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制,坚持农产品品质和数量并举,质量监管与品牌培育并举,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并举,形成了培育、发展、检测、保护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打响了“三辣”、“桃苑金猪”、“鱅”等一批无公害、特色农产品,产品远销国内外。目前,全县拥有中国绿色食品标志6个。四是加快农产品市场流通。着力引进发展了百亩锦江农产品物流中心、恒龙物流、和达天下物流等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使之成为区域性的农产品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同时,大大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等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积极拓宽与乡村消费相匹配的农贸市场、农资超市、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渠道,继续实施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社对接,构建一体化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激活了农村消费潜力。

3、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一是推行土地流转新机制。我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探索、推行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新机制,推进流转主体多元化,使土地流转从单一的农户之间流转向农业企业、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等共同参与流转转变,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和生产效益。我县共有耕地总面积38.57万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11.7万亩,涉及农户近万户,流转率达33%;林地面积103.5万亩,流转面积26.87万亩,流转率达25.96%。土地流转后的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有力地解决了农村有地无人种、有人没能力种、有地无技术种等问题,促进了农民增收。二是创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和土地流转服务平台。逐步建立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平台,构建县、乡、村三级流转服务网络。20xx年,我县就设立了县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在14个乡镇建立了乡镇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所和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服务中心设置了咨询和综合接件、信息服务、农村产权流转审查办理、金融服务和纠纷调解等窗口,主要办理信息发布、组织交易、成交备案、代办登记、融资服务等业务,为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体系奠定了基础,进一步促进了农村资源向资本转化。三是加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自今年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以来,我县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由县领导任团长,从县直各单位抽调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为成员,组建了14个驻乡工作团,全力指导协助村组开展土地确权登记、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实行县、乡、村、组四级责任落实制。目前,已完成全县14个乡镇、186个村、1614个村小组、68794户农户的测绘,确权面积达38.57万亩,下一步等待市里软件安装并着手进行数据录入。该项工作得到了省、市的高度肯定,人民日报于8月24日对我县在土地确权方面的做法、成效和成功经验进行了报道。四是推动农村融资体制改革。我县积极探索金融机构改革新途径,组建了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引进农业担保和保险机制,通过银保合作、银企合作、银政合作,积极拓展业务空间,缓解农户和涉农企业资金难题。今年8月份开展的“财政惠农信贷通”融资试点工作,是当前创新财政支农体制机制、强化财政资金引导、撬动金融资金支持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举措,既是一种探索创新,更是今后改革的方向和必然趋势,对广大农民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说,是“及时雨”,是“雪中送炭”。我县迅速行动,成立领导小组,进行调查摸底,合理调配信贷资源,并向农民合作社倾斜。自我县第一批1个亿的信贷计划批复下来后,省500万、市250万和县500万的配套资金已全部到位,部门与合作银行也已签订协议,放贷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此举极大的发挥了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加大了融资资金对农业的信贷投入,切实解决了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融资困难问题,促进了新型农业主体做大做强。

二、三个共性

从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发展来看,有以下三个共性:

1、规模化。适度规模化,是确保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稳定开展生产经营的重要基础。没有规模化就不能保证足够的收入,没有足够的收入就不能保证新型经营主体的稳定性。我县已流转的水田面积达11.7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3%;已流转林地达26.87万亩,占总面积的25.96%,且流转的水田、山地大多集中在龙头企业、合作社、经营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手中,规模经营效率明显显现。比如,九峰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在芦洲乡建成了一个全省最大、连片面积达1.1万亩的花卉苗木基地。公司以每亩90元租赁农民土地和雇聘当地农民等方式,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至今已种植花卉苗木4.5万株,发展花卉苗木基地3万余亩,辐射带动农户2.6万户,成为我县首当其冲的花卉苗木富民产业龙头企业。

2、专业化。当前我县基本生产模式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基地+农户”,但实践证明,社会化服务必不可少。专业化的社会服务可以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生产成本,促进增产增收。我县已建成14个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站,实现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100%覆盖。现有基层农技专业技术人员254名,涉及粮油、种子、蔬菜、茶叶、果树、畜牧,土肥植保、机械、病虫害防治、农村能源等专业,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3、标准化。举例来说,作为粮食大县,我县在推行高标准农田、粮田方向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生产资料投入、整地、播种、育苗、栽培、灌溉和收割等生产全程都推行标准化。与此同时,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保障机制,坚持农产品品质和数量并举,质量监管与品牌培育并举,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并举,形成了培育、发展、检测、保护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打响了“三辣”、“桃苑金猪”、“蒙山猪”等一批无公害、特色农产品,产品远销国内外。目前,全县拥有中国绿色食品标志6个,有力推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升级。

三、四点体会

在发展过程中,我县根据现状,不断进行创新摸索,逐步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主要有四点体会:

1、要从制度上赋予农民更加完整的土地财产权。农民需要政策激励,更需要制度公平。我们的.土地制度与管理体制改革还不到位,农民土地权益保护仍存在重大制度缺失,土地收益分配明显是向城市、向非农部门倾斜,农民得到的太少。要赋予农民更加完整的土地财产权,是维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关键。要通过产权的有效分割和清晰界定,赋予农民更加完整的土地权利(包括排他的使用权、独享的收益权及自由的转让权),使农民感觉到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一是坚持农民主体,推进土地确权。近年来,虽然我县涉农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到快速发展,但农业生产经营“一家一户”单打独斗、“靠天吃饭”落后意识仍然存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迫切需要。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始终是农业生产的主人。要依法稳妥开展土地确权登记,确保合同、证书、地块、面积“四到户”,清晰产权归属、强化物权登记管理,赋予农民更加完整的土地权利。通过产权的有效分割和清晰界定,使农民成为土地真正的主人,是确保土地流转的关键。今年我县开展了整县推进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由县领导任团长,从县直各单位抽调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为成员,组建了14个驻乡工作团,全力指导协助村组开展土地确权登记、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实行县、乡、村、组四级责任落实制,确保全面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二是开展农村产权交易,创新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完善以土地流转为主要业务的农村产权市场体系,是保障土地管理机制创新、规范、平衡推进的关键。我县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建立了县级农村产权综合交易中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让市场发现农村产权价值,实现农村资源效益最大化,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有利于引导农村“三资”资本化进入流通市场,切实破解农村“三资”入市难、流通难、增值难、议价难问题。探索建立土地信托公司,引导农村集体组织或农户个人将合法拥有或具有处置权限的农村土地使用权作为信托财产,委托信托公司进行经营管理,使农民收益由过去的单纯收租金变为“基本地租+浮动效益”。积极完善交易流转、抵押登记、处置变现等中介机构和服务体系,切实盘活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为农村各类产权流转和抵(质)押贷款提供配套服务。建立土地增值评估机制,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土地增值收益。探索建立农村闲置宅地置换、流转、退出机制和农村闲置宅基地综合治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偿使用机制,努力在土地资源自由流动、集约使用方面积极突破,把土地资源变为土地资本。

2、要引导土地、政策、资金、人才向新型农业主体靠拢。一要引导土地向新型主体流转。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土地确权,建成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承包服务平台和经营纠纷调处体系,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登记、鉴证和合同备案制度。通过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推广租金动态调整、土地入股保底分红等利益分配方法,积极引导农村土地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二要引导资金向新型主体流入。培育农村“内生”的金融组织,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完善“龙头企业十农户”、“基地十农户”的贷款担保模式,解决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贷款难的问题。三要引导人才向新型主体聚集。深入实施新型农村人才培养工程,通过创业培训、市场指导、资金支持等措施着力培养一批职业农民。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大中专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投身农业、扎根农村。

3、要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取得农村融资新突破。融资难题是个普遍问题,主要体现在“贷款难、费用高、网点少”。要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创新。一是转变观念。金融部门要与时俱进开发更多适合农业、农村、农民的金融产品,土地、房屋、农产品是农村最大的资源资产,要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农村静态资产,为农村金融抵押担保提供支撑。二是培养农村金融的本土力量。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社。培养农村金融的本土力量。农业贷款关键是担保,成立农业担保公司,专门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提供贷款担保。推广综合性农民合作社发挥农民资金互助组织作用,调剂农户间资金余缺,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自主解决融资难题的能力,成为农户与金融机构搭建融资的桥梁。三是创新贷款品种。开展农产品订单、保单、仓单等权利质押,探索农业企业通过融资租赁等方式进行融资的新途径。进一步增加抵押贷款品种,盘活农民土地资源,赋予农民更多土地财产。积极探索开展农村宅基地、农村类知识产权等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服务,创新涉农贷款担保方式、实物抵押方式、资金发放和结算方式,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开辟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新渠道。四是加强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建设。引导金融机构网点下延,在居民多的大村增设网点,对偏远村和人口少的村点增设村级金融服务站。五是完善农业保险机制。需要继续深化农业险种改革,不断完善现有险种与理赔机制,更加有效的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与支撑,让保险为农业的发展遮风避雨。除水稻、油菜、棉花、能繁母猪等险种之外,要发展农业保险新险种,将优势特色农产品等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畴,扩大农业保险实施范围。同时进一步扶持农业商业保险的发展,实现双赢双保险。

新型农民经营体系 篇6

一、中卫市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

目前,中卫市沙坡头区共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884个。其中:农业龙头企业33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自治区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6家,市、县(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68个(国家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6个,自治区级示范合作社14个,市级示范合作社6个);种养专业大户3327户(种植大户2752户,养殖大户575户)。经工商部门注册、农牧部门备案的家庭农场56个,其中,自治区级示范家庭农场3个。经过多年建设,中卫市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成效明显。

一是带动主导产业发展。中卫市财政局每年安排2500万元农业贷款贴息,撬动5亿元农业贷款;安排1000万元农业贷款担保资金,撬动农业贷款5亿元。这些贷款主要用于果蔬、枸杞、硒砂瓜、粮食、制种、草畜、葡萄酿酒7大主导产业。

二是促进产业品牌发展。目前注册商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35个,农产品质量认证25个,涌现出了一批知名专业合作社品牌,如天瑞果蔬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的天瑞牌化肥、农药、种子、种苗,沙坡头牌脱水蔬菜,万齐水稻产销专业合作社注册的万齐大米等品牌。

三是改变市场产销格局。提高了农民组织程度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有效解决了多年难以解决的农产品“销售难”和“谷贱伤农”等问题。

四是拓宽农业融资渠道。充分利用土地、特色产业、品牌效益、市场份额和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吸引社会资金,改善了生产环境,增强了新型农业产业后劲。

二、中卫市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成片土地流转较难。当前农民存在“两怕”(怕失地、怕失业)、承包地存在“两化”(分散化、细碎化)现象,农户情况千差万别、众口难调,成片流转较难,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发展受到一定制约。

(二)规模档次有待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缺乏有品牌、有影响的龙头企业,规范运作的合作社以及高水准种养大户较少,多数合作社未发挥作用,家庭农场大多不规范,深加工能力不强,处于出售原料或生产初级农产品的阶段。

(三)农技服务体系滞后。农技推广“断层”、网络分布“断面”、专业指导“断线”的问题较突出,公共服务不能满足经营主体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同时,土地流转中介服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以及动植物疫病防治服务等农业支持与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型农业生产主体的快速发展。

(四)投入保障有待改进。新型经营主体经营规模扩大,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涉农贷款缺乏有效的抵押和担保、经营主体融资难的问题较为突出。

(五)示范带动作用不强。 部分专业合作社只生产单一的农产品,抗风险能力较弱,带动作用明显不足。

(六)扶持监督力度不足。部分合作社争取到一定财政资金,因为缺少监管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难以发挥推动合作社快速发展的作用。

三、进一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建议

(一)推进立法建设,培育土地流转法制环境。要制定有关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包括土地流转申报、审批、登记,流转合同签证、流转合同纠纷调解与仲裁以及日常监管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特别要尽快拟订出台土地流转合同书的规范格式,明确土地的农业用途、流转形式、土地的位置和面积、流转的价格及支付方式、流转年限和双方责权利关系等,把农村土地流转纳入法制化轨道。

(二)加强试点示范,激活新型农业经营活力。结合中卫市农业产业发展特色,选择带动农户多、发挥作用好、发展潜力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规范化试点,每年安排一定试点经费用于内部建设、内部管理、宣传发动等启动工作,经费数额可以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开展情况、覆盖面和农民满意度等挂钩。

(三)锁定融资方向,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中卫市财政局与宁夏农业综合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宁夏农投公司”)合作,共同建立“宁夏中卫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融资担保基金”,支持农业产业做大做强。中卫市财政安排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基金2000万元,农投公司配金1000万元,按照5倍担保贷款比例,撬动银行贷款,进一步提高中卫市金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四)加强宣传引导,提升新型农业规模档次。以培育和发展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专业大户为重点,坚持“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普通农户”的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模式,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媒介,广泛宣传提升新型农业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为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同时,建立健全现代农业发展培训体系,以农林牧技术中心、农广校、乡镇示范基地等为前沿阵地,大力推进“阳光工程”等农业专项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帮助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掌握实用技术、提升职业技能、拓展管理理念,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生产初级产品向农业产业深加工迈进,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档次。

(五)强化培育扶持,提高群众增收致富水平。积极帮助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申报、争取国家及自治区农业产业化等相关项目扶持,为各类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争取资金。用活用足市政府压砂瓜品质品牌保护扶持资金,通过一系列资金扶持政策,促进新型经营组织的发展壮大,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六)加强培育保障,改善经营主体发展环境。要始终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农村农业工作的重要内容,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任务纳入部门、乡镇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之中,落实责任单位,分解任务指标,细化量化考核内容,加强督查考核,提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组织保障。要认真清理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的各类生产经营主体的收费项目,定期开展针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乱收费、乱罚款行为的专项治理活动。涉农部门要切实发挥协调、指导职能,开展组织引导、技术指导、监督管理和统计监测等服务工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nlc202309021004

(七)突出优势产业,拓宽合作发展渠道潜力。在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过程中,要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优化农业品质和布局出发,围绕农业、牧业、渔业等有特色、有规模的主导产业,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产业大户等与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联合经营,利用龙头企业具有的资金、技术优势帮助解决发展难题,最终实现规模发展。在操作模式上,可以实行“合作社+公司+农户”、社企联合运作模式,走双赢发展道路,巩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优势,进而转化为发展潜力,进一步拓宽合作发展渠道。

(八)正确处理关系,保障特色产业发展潜力。要正确处理好家庭经营和合作经营的关系,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按照自愿、民主原则,由农民自行成立民办、民有、民营、民受益的互助性经济组织。要正确处理好自我发展与政府推动的关系。政府要不断引导和促进农民自愿联合,不搞强迫命令,更不能包办替办,做到引导不强迫,支持不包办、服务不干预。要正确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一个渐进过程,不能一哄而上、一步到位,要作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要在满足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注重支持具有凝聚力、带动力和发展潜力的区域项目培育工作。

(九)加大资金投入,落实经营主体资金监管。一是完善综合服务机制。通过各级财政资金扶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信息交流服务平台,政府通过项目资金、农业发展担保基金、农业贷款贴息等形式,撬动银行发放农业贷款,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支持农业产业做大做强。二是强化规范建设机制。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财务记录、管理、运行不规范的现状,举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人员培训班,提升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程度。三是建立市场拓展机制。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参与各类农博会展示展销、“农超对接”营销活动,鼓励生产经营主体“走出去”。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标准化生产、创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体系、实行品牌战略等作为发展宗旨,指导合作社、龙头企业开展产地认定、商标注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品牌。

(十)强化内部管理,拓展创新农业服务体系。要依法建立健全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各项制度,积极探索现阶段符合农村实际的运行机制,在发展中体现公平,体现效率;既讲效率又求服务,又讲赢利;既注重分配,又注重积累。采取边发展边规范的办法,切实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构建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的目标。积极培育和扶持各类民办科技服务组织。允许和鼓励由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购销大户、龙头企业、涉农单位及科技人员牵头,由广大农户参加的各种专业协会、研究会、合作社、产业服务中心等民办科技服务组织,为会员及农户提供服务,使科技与生产结成利益共同体。

(十一)针对农技断层,加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应建立健全现代农业发展培训体系,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掌握实用技术、提升职业技能、拓展管理理念,完善各类服务,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闻

新型农民经营体系 篇7

1 新型农村经营体系含义

在我国,新型农村经营体系这一概念第1次出现是在党中央文件中,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种新的趋势及发展战略。所谓的新型是与过去的农业传统小规模分散经营特点相对而言的,其实农业经营有着相当丰富的内涵,具体涉及了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的所有环节的内容,同时还包括各种生产性服务。总的来说可以看成是农产品产前、产中以及产后各活动的总称。所说的体系,按照词义的内涵解释就是将相关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所指的体系主要指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各类主体之间的联结机制,也可以理解为各类主体及其关系的综合[1]。

2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特点

从中共十八大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四化”要求,这也是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特点的体现。这“四化”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中,集约化、专业化处在一个分的层级,而组织化、社会化处于一个统的层级,2个层级的着重点各不相同,前者着重农业的生产效率等方面的内容,后者注重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的问题。但“四化”有着相同的目标,即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以及实现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继承与发展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另一大特点。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提出,是创新我国农业经营机制的最新理论成果[2]。

3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侧重点

3.1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国家是十分注重农业经营主体这一方面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确立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并将其作为我国农村经营的基本制度。党中央将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商企业等作为“统”的层次,并强调组织对农户的服务功能。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表明: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的经营主体。这是我国党中央第1次在文件中将上述几类组织加入到农业经营主体当中。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一起构成了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其作用功能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即由参与社会化服务扩展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各个环节。因此,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过程中,应将加快培育其经营主体、努力建设一支优秀的骨干经营主队伍作为工作的重点内容,使得各类经营主体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并起到对小规模农户的带动作用。农产品的生产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基础环节,要不断强调专业大户、家庭农产这类经营主体商品生产的功能作用,同时注重发挥小规模农户的示范性作用。此外,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过程中,应向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与生产手段方向的转变,不断提高农业技术含量,加大资本等相关生产要素的投入,着重提高集约化水平。

3.2 稳步发展规模经营

在发展新型农业规模经营的过程中,主要侧重2个方面的内容。努力实现规模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并始终坚持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走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规模经营道路。从我国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规模发展现状分析来看,主要的方式有农户承包地的“互换并地”、社会化服务下的农户横向联合、农户间承包地的流转、土地股份合作、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等。像一些高度集约化的、生产要素投入成倍增加的小规模经营,也可将其归属于规模经营这一范畴。所以,发展规模经营一定不能简单的定义为土地大规模的流转,不能走欧美国家规模经营的道路;规模经营的发展必须有原则的进行,其发展过程应是循序渐进的、稳步的,要以当地的城镇化、工业化水平为基础。如果产业的规模不能够支撑就业以及城市对人口的容纳,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3.3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

根据相关的中央文件的指示,不断加强农业的社会化服务,能够有效解决分散经营下,统一功能不足的问题。在加强社会化服务的过程中不仅要着重培育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各类培育组织的比较优势。怎样有效的对社会服务化组织进行有效的培养,党中央的相关文件做出了相应的部署,主要做好“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落实工作。积极引导公共服务机构职能的转变,使其逐步退出经营性领域。经营化社会服务组织的培育将会成为我国当前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重点培育对象,这也是未来社会化服务的主力军。此外,我国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相关政策应注重社会化服务主体、拓宽产后服务以及创新服务模式等方面。对于经营主体的培育,应该将农资经销企业、农机服务队、农技服务公司、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合作社等纳入政策的支持范围,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在这方面多做努力。为了切实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水平,还要强化产后服务这一块领域,因为一直以来,产后服务这一块的发展并不理想。但农产品的加工、储藏、包装、品牌创立以及宣传等仍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在服务模式上,应该开发出深受农民喜欢的、方便的、证明强的以及效益高的服务模式,不断开发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化服务。

3.4 不断创新组织模式

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化体系的过程中,实现各类农业经营主体间的协同发展的组织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目前,虽然我国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都有了各自的利益经营模式,但其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龙头企业与农户的相互结盟过程中,农民在利益获取方面处于一定的劣势地位,参与谈话的权利与话语权都不具分量。对于“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相对比较松散,很多行业出现订单履行率不高的情况,这不仅会给农户的经济方面造成一定的损失,而且还会打击农户经营的积极性。此外,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的制度还有待完善、缺乏民主的管机制,运作管理有很大的随意性,经营收益的分配权往往掌握在少数负责人的手里。因此,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应加强组织模式的创新。进行组织模式的创新,主要把握2个方面:提高小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其话语权;不断完善利益联结的关系,加深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的融合[3]。

4 结束语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推动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大措举,党与政府相关部门都给予最大的政策上的支持;还应该加强农村经营体制的改革,对其不断创新,开发出最切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经营体制模式,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煜,赫伟.稳步推进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16-18,21.

[2]符毅.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4(2):77-78,81.

新型农民经营体系 篇8

农业经营模式是指在农业生产经营中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 涉农企业及农户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中涉及的各种资源进行特定的组织、整合及管理的方式。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存在着不同的农业经营模式。随着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推进, 农业内部正在发生裂变, 农业新型主体不断涌现, 从而出现了多种新型经营模式。

现代农业新型经营模式基于农民的主体行为向四个方向发生转变:一是农民的联合, 如各类专业合作社、合作联社;二是农民的委托, 以生产全部托管和部分托管为主, 但是农民依然掌握生产经营的主动权, 如委托机械播种、收割等;三是农民的退出, 即资本下乡, 工商企业经营, 农民可能成为农业产业工人, 也可能转入城市或转入农村第二、三产业;四是农民坚守, 如家庭农场、农业大户等, 但是面临着土地、技术、资金的压力。

二、现代农业新型经营模式的类型

(一) 自主经营型

自主经营型一般包括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和生产型合作社, 土地使用权由农民承包和流转获得, 农业设施自建, 自主经营, 自产自销, 自负盈亏。这类模式中, 农民掌握生产经营的主动权, 投资成本较高, 而且市场、技术的风险很大, 面临人才、资金、管理三大瓶颈, 特别缺乏“能人”带动。

(二) 雇佣经营型

雇佣经营一般指农业企业通过土地流转获得土地使用权, 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和农业设施;自主经营决策, 产品统一品牌、包装, 自建销售渠道;农民被雇佣参与农业生产, 获得工资报酬。这种模式中, 农民成为农业产业工人, 企业投资成本巨大, 土地、技术、资金、管理、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的压力都非常大, 同时雇佣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低下问题一直难以解决, 目前中层管理人才和中坚技术人才的缺乏也是农业企业面临的较大问题。

(三) 租赁经营型

租赁经营一般由政府或农业企业通过土地流转获得土地使用权, 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和农业设施;投资主体不进行生产和经营, 只是将建成的农业设施 (如大棚、养殖场等) 出租给农民生产和经营, 通过收取租金回收成本和产生效益;农民承租农业设施, 缴纳租金,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种模式中, 农民掌握部分生产经营的主动权, 承担一定风险;投资主体投资成本巨大, 但是风险由农民部分承担, 投资回收期较长;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建设, 是推进区域农业产业化、规模化、设施化较好的途径。

(四) 承包经营型

承包经营一般指农业企业提供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 提供技术指导和生产规程或标准, 将劳动外包给农民 (如需设施由农民自建) 并回收产品的模式。这种模式中, 农民保留土地使用权, 只提供劳动, 无需承担风险, 农民基本不掌握生产经营的主动权, 可以理解为农业产业工人的一种形式;农业企业一般有较好的品牌和市场占有率, 销售渠道畅通;企业的投入主要是生产资料, 承担市场、技术等的风险, 同时面临着对农产品质量难以控制、农民违约转卖产品的巨大压力。

(五) 订单生产型

订单生产一般由农业企业下生产订单, 交付一些定金, 农民承接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 (如需设施由农民自建) , 产品由企业收购。这种模式中, 农民保留土地使用权, 农民基本不掌握生产经营的主动权, 承担企业违约的风险;农业企业自主加工、经营、销售农产品或接受订单, 企业的投入主要是定金, 承担市场风险或转移风险, 同时面临着对农产品质量难以控制、农民违约、买方违约的问题。近些年, 出现的CSA (社区支持农业, 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 也可以归类为订单模式。

在有些区域, 这些模式不是单一出现的, 而是组合出现的。这些模式各具优势, 在现代农业建设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各类型经营模式的比较分析

通过分析上述五种现代农业中常见的新型经营模式, 我们发现, 土地使用权、设施建设、农民自主性、劳动力关系、产品去向、风险承担等是各模式的主要要素。按照类型和要素列表重新排序后, 我们发现, 对于企业来说, 劳动力关系与风险承担正相关;对于农民来说, 劳动力关系与风险承担负相关。这就是说, 劳动力关系越紧密, 农民承担的风险越低, 企业承担的风险越高, 如表1。

四、案例分析

谷里现代农业示范园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谷里街道, 2007年开始建设。园区先后获“南京市现代农业园”及“省级高效园艺示范创建园区”称号, 被评为全市重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累计获得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6个、绿色食品8个、有机食品12个, 成为南京最大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目前, 该园区核心区面积已达到22000亩, 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2000亩, 高标准良田8000亩, 年总产值超过2.64亿元, 利润达12600万元, 设施蔬菜平均亩效益9800元, 谷里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8000元。该园带动农民增收的效果非常明显, 农民收入每年平均以18%的速度递增, 其具体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成立农业发展公司

从2007年起, 谷里街道转变发展思路, 探索新型的农业经营模式, 以政府为主导成立谷里农业发展公司。目前, 公司注册资金已达到3500万元, 年底将进一步增资到5000万元, 公司下设五部一室 (即办公室、财务部、农业部、林业部、工程部、招商部) 和四个子公司 (南京靓绿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南京靓绿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南京靓绿水利工程建设有限公司、谷里风波茶叶有限公司) 。2011年, 公司被市政府评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在园区管理办公室的领导下, 该园通过公司化运作, 广泛采取合作招商方式, 全面推进园区各项建设。

(二) 土地统一流转

为使农民增收得到持续可靠保障, 街道以社区为单位积极探索, 成立了农民增收土地股份合作社, 对入股农户实行“保底分红”, 农民土地流转收益每年以12%的速度递增。

(三) 设施统一建设

园区土地由几家分公司分别承担土地平整、水利、道路、绿化和设施大棚等建设, 实现“八通一平”。集中新建连片钢架大棚达8000亩, 建成华东地区单体面积最大的有机叶菜防虫网200亩, 陆续建成10000m2连栋温室育苗中心、1000m3蔬菜保鲜冷库和包装配送中心以及农资联锁超市, 建立完备的蔬菜田头生产电子档案和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四) 设施分租

为提高效益和运作水平, 街道将示范区内的所有设施大棚分租给80余户农户承包种植, 其中本地农户占1/3, 街道靓绿公司负责引种示范、繁育种苗、技术指导及农产品销售等环节的全程服务。

(五) 农民多种选择

土地流转后, 该区域农民可以有多种选择, 收入渠道也相应增加。农民可以选择租赁设施大棚种植, 土地流转收益和租赁补贴可以抵消租金, 经营风险大大降低;农民可以选择为农业企业雇佣, 获得工资收入;农民也可以选择参加园区子公司提供其他工作;农民更可以自己成立农业公司或合作社, 承包租赁大量设施大棚生产经营。

在基础设施、农业设施齐备, 产业化成熟的园区, 农民没有投入的风险, 没有销售的困难, 没有技术的压力, 增收是必然的结果。

五、结论

笔者认为, 新型的经营模式属于农业生产关系的范畴, 只能部分反应农业生产关系, 但是具有生产关系的特性, 即由农业生产力水平变化带来的阶段性的生产关系的表现模式。农民增收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进程的根本目的, 也是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根本目标。新型的农业经营模式都是阶段性的产物, 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营模式会应运而生, 推动生产发展的经营模式会延续并壮大, 不适应甚至影响生产力发展的经营模式会消亡。

摘要:随着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 出现了一些农业新型经营模式。笔者总结了五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模式, 比较各类型经营模式中农民承担的风险和增收渠道, 得出新型的经营模式属于农业生产关系的范畴, 受农业生产力发展影响。文中还分析了南京谷里现代农业示范园的一些经验。

关键词:农业新型经营模式,农民增收,农业生产关系

参考文献

[1]魏延安.关于农业模式转型的思考[J].新农业, 2013 (10) .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模式探索 篇9

1 因地制宜, 科学制定发展方式

坚持“入社自愿, 退社自由”、“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 鼓励大中小型农业专业合作社共同发展。土地承包费缴纳、惠农政策发放、生产费用缴纳、农事作业均以合作社为单位进行管理。为了保护土地资源, 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国家粮食安全, 由农场、管理区两级单位对各合作社进行监管, 实行“六统一”管理, 即:统一轮作、统一地号设计和作物种植、统一作物品种和施肥标准、统一控制农药使用、统一农业标准化管理、统一大机械作业。

以管理区为单位, 在其管辖土地范围内, 由种植户自愿组合成立合作社, 实行社员代表大会制度, 公选监事会、理事会成员。农场、管理区对合作社应用检查、监督、指导服务的职责, 合作社的整体运行由管理区进行监管、检查, 包括资金管理、账目、政务等项目, 合作社的资金运作由农场、管理区两级单位进行监管, 确保资金安全;农场、管理区提供生产所需的生产技术、信息、物资统供等产中、产前、产后全方位的服务支持。

2 服务强社, 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强化农业服务体系的服务作用, 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 为合作社发展及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通过优化、整合现有农业生产技术力量, 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依托, 不断完善农场、管理区两级服务体系, 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相结合的、综合性的服务体系。

2.1 技术服务

采取理论培训、田间课堂、现场会等形式相结合, 为农业技术人员、合作社管理人员及广大社员进行技术培训, 发放技术资料, 实现人员素质标准化。一是每年选派优秀技术人员参加总局、管理局组织的阳光培训, 邀请各行业的专家、学者来我场授课, 对广大社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二是在春播、夏管、秋收等各个生产阶段, 组织召开现场会, 针对当时的气候条件、土壤状况、生产需求, 进行相应的技术指导及培训, 明确作业标准, 提高农业生产应变能力;三是以合作社、管理区、农场为单位进行农业大拉链, 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不断改进管理及技术措施,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四是把课堂建在田间, 以农田作为“标本”, 指导社员识别各种病虫害, 掌握标准化、优质高效生产技术, 提高社员对科学知识的接受程度, 提高综合素质。

2.2 信息服务

农场职能部门、管理区为合作社提供信息服务, 由相关职能部门收集分析、整理有关的市场信息、社会信息、技术指导资料, 依次分送到管理区、合作社, 由合作社分送到每位社员手中。同时, 通过建立虚拟网络, 通过收集短信、微信、飞信、QQ群等手段, 向社员发布各种信息, 包括气象、粮食价格等信息。

2.3 生产服务

根据实际生产需求, 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型服务。一是农资服务, 农场、管理区根据合作社需求定点、定品种、定量供应种子、化肥、农药, 确保农资的质量及数量需求;农场不断完善良种繁育体系, 有计划性进行大豆种子生产, 确保农业生产的种子需求。二是产后保管及销售服务, 合作社经营后需要大面积的、规范的粮食仓储设施, 以管理区为单位, 为管辖单位内的社员提供粮食储存、玉米烘干等服务, 确保粮食储存安全, 同时, 农场及时向合作社提供粮食价格及销售信息, 帮助联系粮食收购企业。三是技术指导服务, 农场制定并下发全年的农业生产方案及各阶段的农业生产方案, 不定时地深入田间进行实地指导, 同时, 农场职能科室随时向社员提供各类技术咨询。

3 专业分工, 构建立体合作经营

3.1 合作社专业化, 形成农业、农机合作社共同发展的立体经营模式, 实现生产专业化

农场在鼓励发展种植业专业合作社的同时, 鼓励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 并形成农机、农业合作社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大好形势, 以现有机务队为单位, 各车组自愿组合成立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 由农场对其实行标准化管理。农业专业合作社根据自己的实际生产需求, 实行“点车制”, 自主选择作业车组, 农机合作社为农业专业合作社提供专业的、标准化的有偿服务, 管理区根据各合作社的耕作需求及各车组的工作量, 合理安排作业顺序, 最大限度提高作业效率、保障作业质量。一旦发生作业质量问题, 由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双方协商解决, 农场与管理区成立仲裁委员会。

3.2 职能分工专业化

农场、管理区、合作社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农场负责对合作社进行监督、监管及综合管理、提供专业服务并为合作社积极争取惠农政策;管理区负责对合作社进行具体业务管理及技术支持;合作社理事会负责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活动, 包括种植、管理、销售、财务公开等, 及时向管理区、合作社提出物资采购计划, 以提前准备所需物资。

4 产业延伸, 构建“产加销”一体化发展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体系 篇10

一、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主体是新型职业农民,要在壮大队伍上下功夫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绝不是把农民从农业中剥离出来,在解决“谁来种地”的多种路径中,最有效的就是培养出千千万万的新型职业农民。最近,我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意见》,提出按照“政府主导统筹、农业农村部门牵头、专门机构实施、社会力量参与、农民自主自愿”的方针,培育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力争到2017年全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达到10万人。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解决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关键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制度,培育新的种地人。包括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积极培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和返乡农民工等新型职业农民,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认定、扶持体系。二是制定以土地流转等集聚资源要素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扶持政策,促进土地资源向新型职业农民集中,使愿意种地的人获得更多的土地经营权。同时,加大财政、金融、用地、税收等方面支持力度,如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优先承担涉农项目,新增农业补贴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等。

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础是家庭经营,要在加快发展家庭农场上下功夫

国内外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农户是最适合农业生产特点的经营单位和形式。在已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当中,不论是美国的“大国大农”、还是日韩的“小国小农”,占主要地位的都是家庭农场。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马上就解决了温饱。只要农业生产的特点不变,这种经营形式的适应性就不会发生变化。所以中央反复强调要“守住一条底线”,那就是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绝不能动摇,我们在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同时,决不能忽视普通农户的作用。家庭农场是传统农户家庭经营模式的升级版,不仅保留了农户经营的优势,符合农业生产特点,同时也克服了小农户经营的弊端。家庭农场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家庭经营。二是专业务农。三是规模适度。家庭农场有较大的种养规模,务农收入相当于当地二、三产业务工收入,土地经营规模相当于当地户均承包土地面积10~15倍。如我省安邦公司的代耕户以种植水稻为主,一对夫妇年收入10~15万元。我认为:我省的家庭农场种地100亩左右,养牛20头左右,这大致就是这两类产业家庭农(牧)场的适度经营规模。目前,我省制定出台了《发展家庭农场指导意见》、《家庭农场登记工作意见》,今年启动实施“百企千社万户”现代农业发展工程,将重点培育10000户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家庭农场。

当前我省有种粮大户14万余户、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超过70%,首先要从这些规模专业种养大户中培育更多的家庭农场。扶持家庭农场发展壮大,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进度,强化权能。鼓励各地整合涉农资金建设连片高标准农田,优先流向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农户,扩大土地经营规模。二是完善农业补贴政策。通过新增补贴向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倾斜、优先安排农机具购置补贴、开展生产者补贴试点、目标价格保险试点、营销贷款试点、逐步实现“愿保尽保”等措施,重点扶持家庭农场发展。各级财政设立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示范家庭农场创建。三是加强财税和金融支持。针对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特点,鼓励创新金融产品,解决家庭农场在支付土地租金、购买农资、改良土地等方面的资金需求。

三、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农民合作社,要在坚持数量质量并重上下功夫

农民合作社是实现农民利益的有效组织形式,从产生之初就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已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力量和带领农民闯市场的主力军。农民合作社与家庭农场、农业企业有明显区别:一是合作目标具有双重性。二是经营结构具有双层性。三是组织管理具有民主性。

目前,我省农民合作社已发展到2.9万家,入社农户195.6万户,占农户总数的14.1%,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我们提出还是要以发展为主,一方面在数量上做文章,“十二五”期间,全省将重点培育1000个省级示范社,组建100个联合社,力争到2020年,全省30%以上的农户加入合作社;另一方面要促进规范管理,帮助农民合作社健全内部组织机构和章程,在发展中规范。当前,推动农民合作社持续快速发展,必须落实以下几项关键举措:一是项目对接。创新政府财政支农方式和机制,促进财政投资项目与农民合作社广泛对接,逐步扩大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等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二是信用合作。全面开展农民合作社信用评定,建立信用档案,将农户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机制引入农民合作社贷款领域,满足小额贷款需求。同时,鼓励探索农村资金互助,用农民自己的力量解决自身发展问题。三是用地保障。落实相关土地政策,按程序给予办理农用地使用手续。

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载体是农业产业化,要在提高农产品加工和市场营销水平上下功夫

我省农业产业化要迈上一个新台阶,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推进力度:一是加快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振兴规划。以开放促发展,鼓励引进国内外农产品加工知名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采取参股、并购、直接投资等多种形式,培育聚集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向园区集聚。二是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支持。组织龙头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洽淡,引导信贷资金投放到优势主导产业、重点龙头企业和优质产业项目上去,缓解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融资困难。三是着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副产品加工重点县建设。农业产业园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要集聚农业项目资金集中打造。我省实施的“百片千园万名”科技兴农工程,将在全省建设现代农业特色园900个,综合园100个,使园区成为现代农业的示范区、农业投资的集聚区。农副产品加工一直是我省的短板,2012年,我省启动了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工程,其中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扶持重点,3个重点县每年投入1亿元,滚动扶持3年,效果十分明显,今年又启动了第二轮。我们感到,扶持的力度还要加大,扶持的范围还要扩大,扶持的产业还要集中。通过这项工程的实施,真正使农副产品加工业成为我省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四是加大电子商务和物联网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力度。农产品销售必须适应新形势,在稳固现有门店销售渠道的同时,拓展新途径。

五、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保障是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要在创新服务模式上下功夫

新型农民经营体系 篇11

一、巢湖市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情况

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迅速。目前全市拥有巢湖市级龙头企业127家,合肥市龙头企业69家,省级龙头企业14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2013年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141.5亿元,其中,超10亿元企业3家,超亿元龙头企业15家。

2.专业合作社快速兴起。2013年全市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04个,社员2.4万人,带动农户7.2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中, 1家被认定为国家级示范社,4家被认定为省级示范合作社,11家被认定为合肥市示范社,21家被认定为巢湖市级示范组织,2家被认定为合肥市级龙头企业,7家被认定为巢湖市市级龙头企业,合作社业务范围已涵盖了巢湖市的粮油、畜禽、蔬菜、经果、棉花、水产等六大主导产业。

3.家庭农场从无到有。全市拥有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各类家庭农场189家,注册资金达1.2亿元,经营种养殖面积3.41万亩,养殖规模牲畜1.3万头、家禽26万只,家庭农场劳动力总数1064人,平均每家农场5.63人。

4.专业大户逐步发展壮大。全市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发展到572家,种植面积12.25万亩,其中10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12户,种植面积1.78万亩。10亩以上的特色农业种植户473户,总面积4.88万亩,300亩以上规模大户42户。其中,从事花卉苗木生产农户198家,种植面积3.12万亩;经果种植户102家,种植面积0.83万亩;茶叶种植户173家,种植面积0.93万亩。

二、巢湖市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举措

1.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出台了《巢湖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引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每年由财政拿出200万元,给予龙头企业、合作社和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定的资金补助。二是出台了《关于印发〈巢湖市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施方案〉的通知》(巢政办〔2012〕60号),对集中连片流转土地在500亩以上的,给予受让方每亩50元一次性奖励;1000亩以上的给予受让方每亩100元一次性奖励;2000亩以上的给予受让方每亩150元一次性奖励;3000亩以上的给予受让方每亩200元一次性奖励。对集中连片流转土地,规模经营超过1000亩的乡镇,给予一次性3万元奖励;超过 2000亩以上的乡镇,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三是积极争取国家、省和合肥市有关扶持政策,2013年巢湖市共争取各类扶持资金1000多万元,有力地支持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2.创建农业品牌,促进市场对接。将市场营销理念引入农业发展,实现了由单一抓生产向产后延伸。一是规范建设了一批农业标准化基地和“三品”基地,严格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监管检测体系,形成农产品安全供给的稳定机制。目前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巢湖白米虾、巢湖银鱼),安全认证的农产品82个,其中无公害认证66个,绿色认证9个,有机认证7个,安全认证原料生产基地40万亩,年产量13.91万吨,建立了富硒稻米、巢湖水产品两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创建了2个省级安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二是结合美好乡村建设,通过整合乡村旅游与特色农业资源,建立政府搭台、龙头企业运作,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加盟的市场运营机制,推动休闲农业园区、合作社与高端三产市场对接。目前全市通过合肥市级认定的特色高效农业园区发展到29家。三是通过各类农展会、 “农超对接”和“农企对接”等活动,推动农产品进入市场,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环节,有效提升了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及市场占有率。

3.开展土地流转,促进发展。为土地流转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一是完善流转制度。根据巢湖市实际,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巢办发【2013】10号),制定并下发了土地流转信息报送发布、农村土地流转备案登记、规模经营流转主体预审申报、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农村土地流转档案管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调处等6项制度,指导各地土地流转工作有序开展。二是充实三级网络。进一步强化市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的功能,进一步强化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的职能,进一步强化村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站的职责。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建立土地流转政策激励机制,在政策层面上鼓励引导农户成片长期流转土地,鼓励多种主体进行土地规模经营。

三、政策建议

从总体上看,目前巢湖市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发展态势良好,但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如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融资贷款难、知识技术欠缺和人才储备不足、开展社会化服务的功能不强等,制约了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发展。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项目扶持力度,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创造良好的条件。一是建立土地流转农业项目优先制度。将农村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等涉农项目,尽可能与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相结合,优先且重点安排项目资金。二是整合项目向经营主体倾斜。整合农业、林业、水利、综合开发、扶贫、科技示范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等各类农业项目资金,在符合项目资金管理使用原则的情况下,重点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倾斜,尽可能地为其改善农田水利、土壤改良、农业机械化、设施农业装备、农产品保鲜储藏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进一步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2.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社会化服务。一是在增强和拓展农业公益性服务功能的同时,大力发展互助型服务和农业经营性服务。采取政府采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引导经营性组织参与公益性服务,大力开展农技推广、农机作业、抗旱排涝、统防统治、产品营销、农资配送、信息提供等各项生产性服务,满足经营主体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二是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化服务。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社会化服务,对新型经营主体领办的农机服务、统防统治、抗旱排涝等专业合作社,在开办运营、技术培训等方面予以财政扶持,在用油、用药、机械设备等方面给予补贴。财政要加大投入、强化支持,推动建立公益性机构和经营性机构相互配合、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责任编辑:洪峰

新型农民经营体系 篇12

1目前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现状

1.1 农民整体素质偏低

在我国农民当中, 文盲的存在约在6% 左右, 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农民仅为17% 左右。由于文化程度是衡量农民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所以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还不能达到现代农业基本要求。由于学历水平过低, 导致农民不能在科技方面培训给予足够的重视, 虽然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重视科技在生产中巨大影响, 但是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 导致其不能掌握最先进的相关科技, 和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要求有较大的距离。

1.2 多数农民不能接受专业的科技培训

由于我国目前的现状, 导致对于新型农民的培训工作不能纳入法制体系中去, 所以我国绝大部分的农民一般都不能经受专业的科技培训。他们所进行的农业活动一般都是靠祖辈口口相传或是自身的实践而形成的, 不具有专业性, 也不利于掌握科技新型农民的形成[2]。

2影响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主要原因

虽然传统农民对于科技培训具有着较大的积极性, 但是在实际的科技培训中, 其参与率还是比较低, 影响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因素:

2.1 政府因素

由于在对新型农民的培训过程中, 没有相关的法律要求, 这就导致在进行农民科技培训的过程中, 相关部门无法进行全面的协调部署工作, 使得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不能进行有效落实, 并且即使进行了培训工作也是草草了事, 不能真正的落实到实处。

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在加上政府的不重视, 使得对于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宣传工作也不能正落实, 这就导致了很多农民无法及时了解到相关的培训信息。由于落后的宣传模式, 致使很多消息只能传达到村委会或合作社。由于一些村委会组织不完善, 导致在进行培训的时候, 往往都是通过凑人头的形式来进行, 这就使得培训工作很难真正落实, 无法切实做到新型农民科技的培训工作。

2.2 培训机构因素

相关培训机构在进行信息农民科技培训的时候, 一般都是运用“填鸭式的方式进行”, 使得培训工作不能具有针对性。然而, 由于培训机构的不专业, 导致进行相关培训的时候, 不能根据当地的实际, 并且培训方式单一, 不具有操作性, 多种因素导致农民不愿意参加相关的培训工作, 大大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例如, 在对新型农民进行可以培训的时候, 会对小麦、玉米、西瓜、黄瓜、土豆等多种农作物的知识进行讲解, 这种大杂烩似的讲解结构, 使得农民在短时间内无法掌握, 这就使得培训效果十分不理想, 往往只是走个过场。

并且对新型农民进行培训的讲解人员往往都是只掌握理论知识, 而没有进行相关实际操作, 这就造成了纸上谈兵现象的出现。由于缺少对农村真正实情的了解, 致使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中往往只是进行枯燥理论的传输, 实用性较差。又由于培训内容具有滞后性, 不能对农民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从而农民对于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不感兴趣[3]。

3建设以需求为导向的新型农民培训体系

进行新型农民培训的培训主体应该是政府相关机构, 培训主体应该是农民。对于新型农民的培训, 要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政府要选择高等院校的教师为农民进行培训工作, 而且政府层面还应该加大对新型农民培训的资金投入, 通过设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体系, 使得农民提高自身素质。

3.1 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制度

政府应该加强对于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重视, 通过加强对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相关培训工作制度化。在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培训机构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为完善整体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打下制度基础, 提供法律保障, 并且也应该对新型农民的培训经费、考核制度也做到相关的规范[4];政府应该确定相关职能部门对与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责任, 应该根据农民的实际情况, 对其进行相关的配套完善工作, 使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 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各级政府需要引导相关高校或科研单位走基层, 通过实际的走访对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起到促进作用。

3.2 完善培训模式

政府在对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过程中, 应该树立典型, 通过这种方式带动更多的农民加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中来。政府和相关的培训部门应该从实际出发, 通过对农民真正需求的了解, 进行全方位的培训模式。可以对本地科研生产企业进行大力推广, 通过制度上和技术上的鼓励, 加快其和农民生产互帮互助活动的进行, 通过专业化一对一的帮助, 有利于加强农民和龙头企业利益链条的一致性, 有毅力加强农民组织化的程度[5];可以进行公司加培训加农民的方式, 相关地方标兵企业, 可以通过对农民科技上的培训工作, 确立其在地方的经济地位, 不但可以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 也可以在物质方面对需要帮助的农民提供帮助;可以通过建立示范基地培训, 在进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过程中, 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减少相关示范基地, 通过带头示范的作用, 起到辐射作用, 从而能够带动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传播。

3.3 完善的培训内容和形式

培训机构要按照农民的自身需求对课程的种类进行相应设置, 从而对农民培训方式进行创新, 借此来提升培训课程对农民的吸引力。按照农民需求对课程进行设计, 这是由于年龄稍大的农民急需要专业人员对其进行指导和点拨。例如, 对农作物种植技术以及养殖技术等。而对于一些要出外劳务的青年人来说, 他们希望通过相关培训学到一技之长, 希望以此来获得一份较为稳定和良好收入的工作。而对于有创业想法的农民来说, 他们则是希望通过培训完成创业梦想;培训机构的课程开展要根据农民文化水平的不同来调整课程的形式和难易度。例如, 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则可以使用带领其参观示范田, 观看种植、或者是养殖的影片等形式来完成培训。而文化水平较高的农民则可以使用相应课件或者是教材的形式来进行, 如某市有新型农业培训课件若干个, 其中包含了农业、林业、养殖业等农业知识;编制并印发了关于农业专业技术手册上千本, 其中涉及到水果种植、粮食种植、蔬菜种植、蚕桑养殖等, 并且还印发了大量的养殖业模式图千余张以及与农业有关的科普知识资料等;培训机构还要合理、科学安排农民进行培训的时间, 同时还要做好培训宣传, 做好农民培训工作, 同时还要适应农民的作息时间和生活习惯, 进一步推动农民参与培训的主动性。

4 结束语

在进行新型农民科技的培训工作中, 应该切实认识到目前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以需求为导向, 从实际出发, 从而可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马云启.以需求为导向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体系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 2012 (21) :01-62.

[2]徐磊, 张峭.我国农民科技培训供求及均衡路径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11 (5) :132-136, 142.

[3]张丽.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的新型农民培养[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28) :15946-15949.

[4]董娅.新型农民培训需求与国外经验借鉴[J].世界农业, 2015 (4) :191-194.

上一篇:设计表现方法下一篇:行政业务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