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2024-07-24

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精选9篇)

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篇1

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中国共产党开封市第十次党代会,是我市迈入“十二五”新征程召开的极为重要的大会,是全市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大会指出: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现代农业发展保障能力。结合我市实际,就如何贯彻大会精神,促进农业产业化,我进行认真的思考,现整理如下。

一、打造产业基地。按照“优势产品区域化、大宗产品优质化、基地建设和标准化”的原则,继续围绕十大主导产业链建设,因地制宜,高起点、高标准制定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规划,建设一批优质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以规模化种植小区、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为依托,巩固提高己建成生产基地,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新机制、新途径,遵循“自愿、依法、有偿”原则,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加快新基地的建设。

二、培育龙头企业。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中之重,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重点培育具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积极培育特色明显、带动力强的企业集群。对已经确定并有明显优势、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集中力量将其培养成国家级、省级、市级龙头企业,使之成为具有更大带动能力的龙头集团。对现有经营状况一般的企业,加大改革盘活和嫁接力度,使之发展壮大。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加大招商引进力度,不断催生新的龙头企业。

三、发挥品牌效应。坚持以品牌农业引领市场,按照“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基地化管理、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品牌农业。一方面,重点选择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强化技术、提升质量、加强管理等反面给予重点扶持,打造一批有影响的名牌产品,为农业产业化深度发展打基础。另一方面,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测体系、认证体系和监督执法体系,全面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和有机农产品。加快农产品市场升级改造步伐,构建现代农业物流体系。按照生产、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一体化的要求,加快推动城乡产品批发市场的横向联合、协同运作,积极发展适应现代化农业的物流产业,构建大市场、大流通网络。

四、创新经营机制。农业产业化是企业、基地、市场、农户的共同体,企业和农户作为市场主体,要坚持“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逐步发展适合不同条件的一体化的利益共享机制,探索完善“企业(公司)+农户”、“市场+农户”、“协会+农户”等多种组织形式,稳定农户与企业即农产品加工销售主体的关系,引导龙头企业完善“订单农业”等利益联结模式,探索股份合作制的参股方式,构建农户与企业新的产权联结关系,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五、优化发展环境。坚持优化软硬环境相结合,进一步完善项目审批、工商登记、土地征用、税费减免、交通运输、信贷支持等优惠政策,以政策优势结合资源优势,吸引更多的客商到开封投资兴业,鼓励本地能人大户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

六、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围绕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鼓励龙头企业、技术部门和农村能力、专业大户、经纪人等建立农产品行业协会,推动松散型合作组织向紧密型经济利益共同体转变。加大对具有法人地位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引导和扶持力度,使生产资料供应、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运输、储存、营销等环节紧密结合,形成大联合、大运营网络。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是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我市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效益。

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篇2

这里, 笔者就将针对这一话题, 结合自己在2012年11月13日接受朝阳区常态课质量督导的检查活动, 所作《秒的认识》一课, 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关于时间单位这一部分的内容, 不像长度和质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 特别抽象, 单位之间的进率相对来说也比较复杂。想让学生充分建立1秒、1分等时间观念的正确表象, 不是很容易, 而且自己同时教两个班, 两个班的情况也不太一样。这节课学生的操作、体验活动又比较多, 对课堂纪律的把握和调控也比较难。于是, 我翻看同属于数学“常见的量”这一领域的第一个单元《测量》单元教案上的教学反思。通过对比我发现, 一班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强, 能按照老师的要求作出快速反应, 能做到随时动随时停, 所以如果明天在一班上课, 可以多给一些让他们自己或两人一组的探究时间;二班有一部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弱, 但是一旦别人演示出来, 他们能很快做出总结性的发言, 表达能力比较强, 如果明天在二班上课, 可以多一些3~4人为小组的合作探讨。

第二天上课铃响, 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走上了一班的讲台……也许是课前准备的还算充分, 又或许是学生渴望知识的目光带给我的力量, 随着课堂活动的展开, 渐渐地, 我忘记了紧张, 忘记了教室里还坐着听课的领导, 与学生的互动也越来越自然。由于感受不到我的紧张和对他们的限制, 学生也没有拘束, 就如往常一样, 质疑、问难都在有序地进行着。虽然在学生的回答和操作中有一些小小的错误出现, 但是最终呈现出来的却是一节常态的、真实的课堂。而且根据一班学生的特点, 我给了学生大量的感知体验的时间, 每个人都能动起来, 所以学生感知得很充分。

课后, 我首先反思了一下自己这节课目标的达成情况。本节课的目标定为:通过看一看、拨一拨,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 知道1分=60秒。通过体验活动, 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1分的时间观念。借助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遵守、爱惜时间的意识与习惯。通过学生对课堂的小结, 以及后来两位听课老师给我反馈的课后测试成绩来看, 本班学生课堂测试的优秀率达到69%、合格率为100%, 说明学生已经较好地完成了我所设定的教学目标, 也表明课前我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

其次我反思了自己在突破重难点的过程中, 做得比较好的环节。本节课的重点是要求学生认识“秒”, 知道1分=60秒, 难点是建立1秒的时间概念, 形成正确的表象。在课堂教学中, 我注意抓住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当学习材料来源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时, 对学生产生的吸引力才会强烈, 记忆才会深刻。所以在导入环节, 我没有出示教材的主题图, 而是选择播放了学生熟悉的“神九”发射的录像, 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 使学生直观认识了生活中“秒”的存在, 初步感受了“1秒”的短暂, 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让学生在探索中感悟

秒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为了让学生切实感受和体验1秒并形成表象。我让学生通过看看电子钟上数字的变化, 观察闹钟上秒针的走动和试一试一秒钟可以做什么等方式体验“秒”的实际意义, 让学生感觉秒是可以看到, 可以感受到的, 起到了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的作用。当提到“秒”时, 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再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 而是和数数、拍手、眨眼等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了, 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通过欣赏在高科技的今天, 1秒钟卫星可以绕地球行进大约1000米, 动车大约可以行进200米等等, 让学生深刻感悟到了1秒虽短但不能忽视, 所以学生进行课堂小结的时候, 很多学生都提到了一秒钟也很重要, 珍惜时间要从一秒钟做起。

最后, 我反思了自己在这节课中, 自己处理得不到位和不足的地方。在课的结尾部分, 我请同学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学生的发言很积极, 有的说:“我认识了时间单位——秒”;有的说:“我知道了1分=60秒”, 还有的孩子说的是:“我知道了要珍惜时间”。通过孩子们的回答, 我发现, 孩子们收获到的、能总结出来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了知识和技能两个方面, 对于新课标提出的“新两基”——基本的数学思想和基本的活动经验, 没有总结性的发言。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呢?我觉得是在以下两个方面出现了遗漏。

第一, 在学会认识秒的过程中, 从几到几经过了几秒?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让学生掌握不同的认识秒的方法, 在这一点上由于我播放的钟表突然不能暂停, 于是自己在处理时有些慌乱, 导致没能灵活驾驭课堂, 其实完全可以让学生对照自己的钟表进行观察和总结。由于我的疏忽, 学生在课后检测填空题“秒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 一共 () 秒”这道题中, 有个别学生就出现了错误。

第二, 在教学的整个环节中, 我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让学生能发现“当完成同一件事情的情况下, 谁用的时间少, 谁的速度就快”和“当时间相同的情况下, 谁完成的工作量多, 谁的速度就快”这两个辩证的观点, 但在实际操作中, 学生虽然通过系红领巾比赛和口算比赛发现了这一现象, 但是我觉得学生在表述上可能会比较难, 就没有让学生去小结。后来吴校长在评课时对我说:“老师对学生有什么样的期待, 学生就能拥有什么样的能力。”新的课标提出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 但当这个机会摆在我面前的时候, 我却错过了, 可以说是本节课的一大遗憾。

中午的时候, 我主动找到两位听课的老师帮我评课。两位老师首先告诉我, 给我的课评价为A级课, 她们感觉在这节课上,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态度是积极、主动地, 整个课堂气氛是宽松、融洽的, 能看出课前老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有预设, 所以课上能灵活地针对学生的不同答案做出快速反应, 进行不同的评价, 抓住生成点。

其次, 两位老师也给我的教学环节指出了一些不足, 并给了我一些调整的建议。例如针对认识1分这一环节, 殷校长说:“舍得给学生时间去观察, 方法是对的, 但是在学生观察的时候, 不应该给孩子统一的起点, 这样每个学生观察秒针转动一圈的起点都不一样, 但是学生却可以发现不管起点是哪, 只要秒针转动一圈, 分针就是走了一个小格, 就说明时间过了一分钟。相应的, 从任何一个起点出发都能找到1秒或者几秒, 这样, 测试卷上‘秒针’从数字‘3’到数字‘6’一共过了 () 秒?这道题孩子就不会出错了。”一句话使我茅塞顿开。

最后, 殷校长还针对我的反思问了我一个问题:你的反思为什么只提到了自己的做法, 为什么没记录孩子精彩的回答呢?我一脸困惑, 孩子的话能算是我的教学反思吗?当然算!今天你们班上那个孩子对时针的介绍多精彩啊, 时针是最胖的, 那是多富有孩子气的回答, 比你告诉他们的“时针又短又粗”好记多了, 也生动多了。如果孩子是第一次认识钟表, 你像他这样告诉孩子, 相信孩子一下子就能记住时针了, 这也是教学的经验啊。哦, 原来还可以这样!

有参与就会有收获, 借助今天这个平台,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这次迎检做课后体会到的关于教学反思的点滴收获。

首先, 课前一定要反思。

在我以往的观念中, 我认为教学反思应该是课后的事, 但是通过今天这节课, 我感觉, 反思不仅仅是做在课后, 课前也应该进行反思。在课前反思, 反思以往教学过程中有哪些知识点还不够扎实, 哪些知识点这节课要用到, 该怎样让这节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数学的迁移思想我要在哪一点或哪一环节充分运用, 这是课前反思的重点。尤其是像我这样教两个教学班的情况, 更要准确把握两个班学生的特点, 才能在新的备课中进行查漏补缺, 或者拓展延伸, 才能制定更加符合班级学情的教学目标。

其次, 课后反思“思”什么?

第一, 要反思自己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与教学展开过程中的亮点。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 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 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时间而产生瞬间灵感, 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 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 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 令人遗憾不已。如, 哪个教学程序安排得富有科学性?哪个问题的提出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些都可以作为教研的第一手素材。

第二, 要侧重与审视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 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学生能否对本节课做出概括性的总结?……尤其是要关注学生的小结, 那是自我课堂反思的一面镜子。学生这一节课学到的知识是流于表面, 还是发展成了他能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通过学生的小结, 教师一下子就能明了。这样就能对其进行深刻反思、探索和剖析, 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时应吸取的教训, 找到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教学的新思路, 写出改进的策略和教学的新方案, 才能不断强化有效教学的意思,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 要记录学生的独到见解。在我们平时课堂教学过程, 都有这样的体会:下课后我们总是乐于把这节课上学生的独到解法, 学生的精彩回答, 学生的创新思维等, 与老师的交流, 让他们共同分享其中的喜悦, 这种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精神世界的独特感受, 是一种无比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 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到以推广, 而且对他们更是一种赞赏和鼓励。同时, 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 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 可以作为以后教学的宝贵材料。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 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由此可见, 教学反思对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写一点教学反思, 与心灵对话, 做个主体的人, 自身的经历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 学会从自身的经历中学习, 只要长期坚持, 必定能逐渐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篇3

1.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丰富了为农服务的内容,提高了服务的水平,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对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充实、完善和发展。

2.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对农产品品种和质量、农业区域布局和产后加工转化进行全面调整的过程,也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向深度进军的过程。

3.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有力措施。农业产业化经营造就了一批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龙头企业通过组织农户,实行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充分发挥家庭经营和农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再依靠精深加工和提高科技含量,创出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农产品。

4.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村最基本的经营制度,是各项农村政策的基石。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由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与千家万户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和特点分析

1.通过契约方式联结

包括“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和“公司+大户+农户”三种形式。

“公司+农产”是以一个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的公司为龙头,以分散的农户生产为基地,利用合同形式把农户生产与公司加工、销售联结起来。“公司+合作社+农户”是由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求预测,通过合同与合作社约定本年度生产的数量、品种及主要品质和技术指标。

2.联合农户直接进入市场

专业协会或合作社为中介组织,联合农户直接进入市场。专业协会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信息、调剂资金、协调生产、帮助交易谈判等,农户拥有完全的自主经营权。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减少了农户单独寻找交易机会和完成交易谈判的成本,更有利于凝聚众多农户,有利于实现规模效益。

3.企业组织模式(垂直一体化运行机制)

这种模式指农户融入农业企业,即农户既是企业的所有者又是生产单位。此时,农业企业已经成为农业经营的基本盈亏单位,农户基本上只是一个生产承包者,其自主决策权进一步失去,家庭承包经营制已经被进一步扬弃。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或贸工农各环节集中在一个企业内;是一个产权独立的市场主体、决策主体;有属于企业自己的相对独立的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

二、提高农业产业经营水平的对策

目前,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处于发展初始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比较低,突出的问题是:龙头企业和组织数量偏少、规模较小、竞争能力比较弱;产业化经营组织的一些政策还未到位。

1.要加大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力度。政府要在政策、资金、服务上重点扶持。要制定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实施的政策,改革与产业化经营不相适应的体制;加强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支持,发挥资金的导向性作用;为农民及龙头企业提供各种信息,对道路、商场等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和有效的管理。

2.要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进行农产品深度加工,为农民提供服务和带动农户发展商品生产的“龙头企业”。

3.建立产业化经营的合作组织。要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多类型、多层次、多领域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努力提高运行水平,突出内部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价格保护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财务公开制度。

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篇4

一、加强引导,为农村劳动力转移营造宽松环境

离开赖以生存的家乡和土地外出务工,对于祖祖辈辈守着家门和土地的农民来说,存在着种种困难和不便。为此,我市采取四种方式进行引导。一是组织引导。市政府建立了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市长主抓,分管市领导具体负责。各乡镇也都相应成立了以乡镇长为组长的组织领导机构,村上由村委会主任具体负责协调落实,乡镇、村均设置劳动保障专(兼)职信息服务员,各乡镇、办事处均有3—5人具体负责劳务信息工作。各乡镇、村都提供了办公室和一定数额办公经费。与此同时,我市主动出击,为富余劳动力找出路。每年都组织开展企业用工调查,同当地企业负责人座谈,征求企业用工意见,实行订单培训,有组织输送,受到企业欢迎。今年调查企业265家,空岗1867人。如保温瓶厂、瓷砖厂先后吸纳当地农民工1000多人。二是政策引导。为了让富余农民走得放心,加强了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首先,推广农民培训绿色证书制度。利用各类培训网点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使其具有在外长期转移的技能。凡参加培训的农民除食宿自理外,免收其它一切费用。仅今年上半年,已发放技能培训合格证书875个。其次,狠抓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优惠政策的落实,明确规定在城区买房或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可免费在城市落户,其子女入托、就学、就业、参军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同等对待。第三,加强劳务输出管理和跟踪服务工作,发现问题,提前介入,及时解决,切实保障外出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第四,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市财政每年至少拿出10多万元用于支持劳动力转移工作,各乡镇也用当年财政收入的2%支持转移劳动力工作。三是信息引导。针对以往信息闭塞,农民转移成本和转移风险较大的实际情况,我市狠抓信息服务工作,使富余农民无论通过哪一级网络,都可以了解用工信息。首先,市、乡镇全部配备了电脑,实现微机联网,建立起覆盖全市的信息服务网络;其次,建立了市、乡镇两级劳务市场,及时向富余劳动力发布信息;第三,建立了咨询服务中心,解决富余劳动力遇到的疑难问题;第四,市劳动部门在根据企业需要,有计划地培训农民,发展订单劳务的基础上,还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联络,扩大劳务输出空间。从2002年起,我市连续向吉尔吉斯坦输出种水稻的农民18人次,并积累了向外输出劳务的经验。四是活动引导。在采用电视、各种会议、培训班等传统宣传手段的基础上,今年,我市筛选组织了十几名劳动力转移致富能手,分赴各乡镇、村进行宣讲30多场次,受教育群众达1万多人。通过介绍自身在转移过程中是怎么想的和怎么做的,战胜了哪些困难,取得了哪些成绩,谈经验,谈感受,谈体会,从而影响身边群众。同时,各乡镇组织了具有现实说服力的展示活动,引导鼓励广大农牧民外出务工。尤其是铁厂沟镇举办的“农家乐”烤全羊技能大赛和羊毛工镇举办的清真饮食制作大赛,设四大类,十多个小类,参赛选手达200多人,吸引4000多观众,由区、州专家评审,现场发放劳动力技能培训上岗证书。今年,当场有10多人被6家宾馆聘走。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帮助广大农民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激发了广大农民转移出去的积极性。据了解,今年在这两个乡镇累计转移出去的8834人中,就有2967人是受到这些活动的影响,占转移出去人数的34%。

二、加大劳动力市场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劳动力市场功能发挥不充分是劳动力转移的一大瓶颈。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市先后规范和建立了市、乡镇级7个劳务市场,并支持成立了2个劳务派遣公司、3个民办职业介绍所。每年由市人才劳务市场牵头举行2次大型人才交流会的基础上,今年举办乡镇级人才交流会60场次;除此之外,因企业生产需要每年还定期举行人才交流会23次。灵活的交流形式,激活了人才资源,以今年上半年为例,通过人才交流就使新就业的人数达1100人。

三、加大综合素质培训力度,为劳动力长期转移提供技能保证

无技术、低素质是走出家门的富余劳动力的一大弱点。劳务输出的关键是必须把农民培训成技术工人,实现角色转换。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市想方设法在培训上下功夫,一是合理配置、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加强对农牧民的教育培训,从根本上杜绝新“文盲”、新“科盲”的产生。二是加强技能培训。建立以职业培训中心为主体的“米泉市就业培训中心”,通过“阳光培训工程”和“春风进万家”等培训活动,分别由该中心和市成职教中心有计划地培训转移农民,使之拿上技能证书走上岗位。目前,我市先后有5000多人取得岗位就业证书,占外出农民总数的17.1%。三是加强科技、法律、法规综合培训。劳动、就业、科教部门建立市、乡、村三级立体培训体系,对外出农民工进行劳动政策法规、特种安全操作、餐饮服务、食用菌栽培技术、牛羊育肥等实用种(养)技术共10个专业的培训,今年举办专题培训班213期,培训人员10246人。其中技能培训18期,培训人员2000多人。四是加强基地培训。我市分别建立了食用菌、养殖业、种植业、旅游业多个实践性培训基地,让有培训需求的农民免费进入基地接受技能培训,通过跟班学习,现场操作,获得最直接的工作技能。

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篇5

新闻中心-中国网 news.china.com.cn时间: 2013-02-21发表评论>>

近年来,为解决“三农”问题,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这从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几乎无一例外把强调促进农民增收作为重要内容可见一斑。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农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

一、延庆镇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

延庆镇地处城乡结合处,是全县乡镇人口最多,农村劳动力资源最大的乡镇。2009年延庆镇投入资金200多万元,新建全县规模最大的服务大厅,大厅面积550平方米,设立15个便民服务窗口。除了社保服务大厅外,还设置了残联办、民政办、生态就业办、劳动监察办、职业指导室、培训室、财会室8个部门,同时管理着延庆镇职业介绍所、北京夏都拓时劳动服务中心、北京延农阳光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延庆镇公益性墓园4个单位,办公总面积1030平方米。下设9个社会保障事务工作站和45个村级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站,构成三级工作网格化社保服务体系。近几年来,延庆镇社会保障机构逐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健全,劳动监察协助执法能力逐渐增强。

1.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

全镇45个街村,6个自管小区,截至到2010年常住本地户籍农业人口22461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3579人,在一、二、三产就业11177人,尚有就业愿望而不能实现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还有2402人,就业率达到82.3%。

在就业保障服务方面,建立了完善的信息网络和配套服务机构,掌控了动态劳动力市场,以绿色生态就业为主,生态工商旅游业为辅,国外劳务派遣为点缀,有目标、有重点、有计划地进行农民技能培训,指导农民通过就业增加收入。2010年全镇从事生态管护类的就业2706人,乡村旅游业就业1015人,二、三产用工7456人。

2.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

延庆镇农村劳动力培训注重实际实用实效,以尊重农民意愿为前提,以市场运作为基础,以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全面提高其职业技能素质,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和稳定就业能力。层次上以农业产业化培训为主,初级技能和绿色证书“订单式”“定向式”培训为辅,发展技能、专业技师和女性特长培训为点缀;人员类别上,把城镇“就业困难群体”也划分到“定向式”培训范围,2010年培训人缘5325人次,其中在局学校参加技能培训达到850人。

3.劳动监察协助执法工作

协助县人力社保局监察部门规范用工,尽量减少用工企业就业人员的流动性,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对辖区近六百家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劳动合同进行了监督检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了90%,续订率达到了80%,工资发放率100%,保护了用工单位和劳动者双方合法权益,维护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农村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非农就业比重上升。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就业经过了漫长而艰苦的体制变革、观念更新,家庭经济就业、自主创业、城市就业这三种基本的就业形式,构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多元结构。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在1979~1999年的20年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高达14%,即在GDP年均近9.6个百分点的增长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GDP增长的贡献达1.4个百分点。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趋势表现为,本乡内非农就业比例下降,流向城市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上升,县级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的趋势明显。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继续减弱,以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逐渐被外出务工和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就业方式所取代,外出务工人员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稳定性增强,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根据延庆镇、村两级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抽样调查,结合延庆镇社保所网络系统数据与各街村上报数据、镇统计所和镇农经站三级核对后,综合分析了延庆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还存在以下问题:

1.多为社会特殊人群。有就业愿望人员,首选本地就业,女性、大龄困难就业人员、新生态劳动力(80后、90后)占多数;无就业愿望人员,拖家带口、身体残疾或体弱多病、低保人员占多数。

2.劳动力市场需求总量逐年增长。年轻、中等以上学历、专业技能师需求量大;服务业、建筑业、公益行业需求量大;镇域外、北京市区需求量大。

3.适合困难人员就业的岗位少。目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专业化、技术化,各单位各部门都想选择适合本单位具体岗位的人才,所以纵观各大招牌会及招考公告,用人部门对选人的条件是越来越多,对应聘者的素质及各方面的能力是越来越看重,用人单位的目的是要求选聘的人员能够为单位带来价值,这就造成了可提供给社会困难人员的岗位越来越少,使得困难人员就业更加困难。

4.新生态劳动力择业要求高。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均收入也在不断提高,这就促使了一些年轻人有了较高的就业眼光,期盼收入较高的工作。但由于自身条件较差,文化水平低、无专业技能,又无吃苦耐劳精神,导致出现了挣钱少的活儿不想干,挣钱多的活儿干不了的现象。

三、延庆镇在拓宽农民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1.就业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和健全

目前,延庆镇对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服务体系建设还较滞后,劳动力市场发育缓慢,规模小、档次低,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功能体系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对劳动力信息的搜集、整理不及时、准确性较差;劳务信息发布覆盖面窄、手段落后,时效性差、中间环节多,不能对农民外出转移就业提供快捷有效的就业信息服务,导致不少农民盲目流动,走了很多弯路。对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措施,缺乏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和指导,缺乏必要的组织协调,缺乏有效的扶持手段。

2.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农民认识存在偏差

农民思想较为陈旧,观念不新。首先表现在第一产业生产上,很难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组织生产适销对路产品;生产手段相对落后,生产成本高,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许多农民从事农业开发只随季节转,而不跟市场走,缺乏信息引导和市场观念,容易出现清一色的单一产品。其次表现在对一些惠农政策的不了解,如有些农民把绿色生态就业每月500元补贴当成工资,认为工资太低,不愿意或不安心在生态岗位工作。

3.劳动力区域转移比重失衡、产业转化覆盖面小

目前镇域二三产业仍然难以满足“4050”人员和新增劳动力等的就业岗位需求,企业提供的岗位和劳动力就业意愿之间存在差异,供求对接不尽顺畅,提供岗位的数量、质量有待增加,劳动力可选择空间较窄。延庆镇待转移劳动力结构较为复杂,包括毕业大学生、“4050”人员、对农业有较强依赖人员、困难群体等,群体划分不够详尽,在开展群体化转移就业方面针对性不够强,暂未能实现分类就业、形成特色。

4.就业人员技能素质偏低,专业技术水平亟待解决

目前,延庆镇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程度不高,职业技能素质偏低,已不能适应二三产业

加速发展的要求。同时,农村劳动力期望值过高,存在攀比、跳槽等现象,珍惜岗位意识较弱,就业稳定性差。劳动力自主创业氛围较为淡薄,大部分劳动力习惯于依附性就业,缺乏自主创业意识;一小部分有技能、有创意的农村自主创业者缺乏资金等基础,组织化程度低,自主创业者的积极性和创业热情未能被调动起来。

四、拓宽农民就业渠道的对策措施

1、创新机制,建设完善服务窗口

继续完善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劳动者就业服务机制,把社保服务纵深推进,服务窗口延伸到农村田间地头,为求职者和用工单位搭界无缝隙平台。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基地,加强与企业的联谊协作,发挥企业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中的带动作用。建立劳务输出基地,探索市场化运作、一体化服务的劳务输出模式,规范输出程序,采取带动式、订单式、定向式、合作式等方式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完善县、镇、村三级联动、内外协调的输出网络。根据劳动力的不同需求,推荐不同的就业岗位,逐步实现由过去的传统的密集型企业的纯体力劳动就业向管理型、公益型乃至更高档次岗位转变。

2、创新宣传,普及落实惠民政策

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农村劳动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努力促进全镇农村劳动力工作有位、劳有所得、业有所为。多角度、多途径、全方位宣传惠农政策,打消农民顾虑,激励农民走生态就业。

3、创新服务,协助执法劳动监察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实行积极的农村就业措施,做好劳动力就业所涉及的各项服务工作。提高社保工作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加大协助县人力社保局监察部门执法力度,维护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4、创新培训,培养储备实用人才

按照我县生态涵养区的要求,紧追劳动力市场需求,组建各类培训班,尝试与县有关部门联袂解决新生态劳动力转向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培训问题,引导农民引进新科技,走上产业转化就业道路。从改变培训方式、方法入手,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建立劳动就业培训网络,不断加大就业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力度,逐步由过去的政府推介就业向劳动力自主择业转变。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和专项技能,使每名劳动力掌握一两项乃至多种技能,适应就业工作的需要,从而实现劳动力自主择业的目的。通过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职业技能,用减少农民的办法来富裕农民。

5、创新形式,多项并举促就业

(1)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科学合理规划。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后,农业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农产品供求格局将发生根本变化。谋求农民增收的途径,必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市场农业,引导和带动农民融入新型农业发展道路。要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扬长避短,培育特色主导产业。

通过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促进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布局,形成优势产业带。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的连接点,其发展壮大可以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集聚,也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小城镇建设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是农业发展融入工业化进程的必由之路。

(2)加快二、三产业发展步伐,促动农村劳动力转移。随着农业新科技的不断运用,以及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量可能继续增加,转移的压力也将进一步加大。应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繁荣农村非农产业,加快一产向二、三产业转移步伐,增加农民就业渠道。

(3)多项并举,为农民就以提供平台,确保农民增收。近年来,延庆镇积极探索提高

多渠道提升校园安全管理水平 篇6

多渠道提升校园安全管理水平

国庆长假期间,府场镇小学对全校43名教职员工进行高标准的专职安全保卫人员培训,多渠道消除各种安全隐患,提升校园安全管理水平。

府场镇小学利用国庆长假,聘请市公安局安保科长前来对本校教职工进行专职安全保卫知识培训,校长颜昌毅与教职工鉴定了“安全承诺书”,切实提高教职工的安全防范意识,确保校园平安和谐。学校政教室负责人对目前安全形势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向师生逐条解读了承诺书中教职工的安全责任和义务,强调学校、教职工的安全意识,进一步明确了学校、教职工在安全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学校将校园分片切块管理,专人控防。针对学生午饭在校外“小饭桌”就餐存在的诸多问题,联合公安、工商、食品、卫生等部门对学校周边的“小饭桌”进行了综合清理整顿,并与店主签订了“学生安全事故责任书”,本次整顿的重点放在清理不合格及过期食品,“小饭桌”脏、乱、差现象,乱收费、乱涨价行为三个方面。此举消除了学生食品安全的事故隐患,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在进出校门的主道旁,设立警示牌,警诫机动车辆缓行,确保师生出入安全。

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篇7

白岩山苗圃位于镇宁县县城西北3km, 镇宁至普定公路从旁通过, 距清镇至黄果树公路500m处。交通极为方便, 整个苗圃地形比较平缓, 最大坡度7°, 海拔1240m, 相对高差50m。年平均气温在125℃左右, 无霜期在300天以上, 苗木生长期达300天以上, 作物活跃期190天。白岩山苗圃属于国有土地, 原系镇宁县“五七干校”农场, 1983年划给林业局作为林业苗圃, 名称为白岩山苗圃。苗圃总面积2.8hm2, 其中:办公生活用地1.3hm2, 有林地5.3hm2, 果园10hm2, 育苗市场用地10.6hm2, 其他用地0.7hm2。全场干部职工26人, 其中:退休人员7人, 在职人员19人 (管理干部2人, 技术人员4人, 普工13人) 。苗圃有电方便, 通信发达, 具备地理位置上的优越条件, 具备育苗和实践以及生产各种苗木的能力。

白岩山苗圃通过2000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种苗工程的建设, 现拥有400m2的办公楼及实验室1栋, 微机1套, 安装了直拨电话, 购置了运输车1辆, 喷灌设施1套, 病虫害防治器具齐全。建有大棚2座480m2, 全光照育苗设施1套, 喷灌面积10.6hm2。

2 白岩山苗圃的绿化建设措施

2.1 道路绿化建设

苗圃园的道路绿化重点是突出苗圃的个性和特征。它似同于城市绿化, 又与城市绿化不相同。其绿化要具有空间性、视觉性和流线性, 不能过于呆立、古板。所以在绿化树种的选择上以性叶小灌木为主 (例:香樟、小叶女贞球、玉兰科树木等) 。这样能使道路的绿化既不影响行人视觉性, 又能发挥绿化效应, 产生较强的空间层次感。

2.2 林区绿化建设

林区的绿化建设要注重演替, 长短结合。加强林份稳定, 利于观光息养。所以林区绿化需要作针阔叶混交的林相改造。栽植一些常绿、落叶的山野树木。让人们有一种进到山野之中的感觉。其次, 排除部分林区荆棘杂草, 人工种上耐荫、耐践踏的草坪, 方便一万的人们就地闲坐。同时在林区仿生修建自然的树桌、藤椅, 设置吊床等休闲场所设施。

3 必须更新观念, 转变经营机制

3.1 实行股份制育苗

为了提高苗木质量, 增强职工责任心, 调动职工积极性, 增加经济收入, 可实行股份制育苗。以500元或1000元为1股, 采取自愿、股份不限, 风险共存, 年终分红的原则, 扩大育苗面积。育苗前进行培训, 让每位职工都掌握所育苗木技术, 依靠科学技术, 提高科技育苗含量, 并加强指导好监督检查。

3.2 采取联营、租赁方式, 开发休闲娱乐及观光果园

可采用联营的方式利用5.3hm2森林开发休闲娱乐游, 可利用10hm2果园进行改造, 修建走道, 建成观光果园。游人既可观光, 又能品尝到新鲜可口的水果。可利用苗圃场2668m2多的大蓄水池, 改造为游泳池, 同时可筹集资金在池边及周围修建餐厅, 建成集休闲、游泳、餐饮、观光果园为一体的休闲娱乐场所, 采取租赁的方式出租给有经济实力和管理经验的个体户进行经营管理。这样, 既美化了苗圃环境, 又可增加苗圃场经济收入。

4 加强内部管理,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增强市场竞争力

白岩山苗圃要在发展的同时, 一方面作好发展规划, 一方面加强内部管理建设, 建立健全苗圃场的规章制度, 激烈财务、生产、后勤及市场营销等管理制度, 与职工签订生产责任状, 实行责任与工资挂钩, 年终根据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兑现奖惩, 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根据各自职责, 也签订目标责任状, 未完成目标考评的当年考评为不称职, 并扣发当年的年奖金。同时, 还应鼓励干部职工走出大门, 开展苗木销售工作, 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 体现多劳多得。引入竞争机制, 激发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 增强白岩山苗圃在市场竞争上的竞争能力。

5 扩大经营规模及经营发展思路

5.1 深化国营苗圃体制改革

白岩山苗圃在体制上必须作出一些创新, 才能在当今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中有一定的竞争力。要在发展中不断采取引进、联营、扩大经营和生产规模, 逐步完善体制改革,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运行模式实行股份制, 争取在市场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

5.2 创建基地, 扩大经营规模

要不断解放思想, 不断探索创新, 理清发展思路。要走出苗圃办苗圃, 要走出白岩山, 走出镇宁办苗圃。今年, 我们要在六马地区办油桐育苗基地和直杆桉育苗基地, 就地育苗, 就地栽植, 提高造林成活率, 恢复和发展我县的油桐产业基地。

6 结语

回顾本次探讨, 主要针对苗圃发展、改革、创新、拓宽经营渠道等方面进行探索。通过加强苗圃的绿化建设, 管理及对有关改革措施的讨论, 发挥苗圃的资源优势, 激发苗圃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略之路。

(责任编辑荷初)

摘要:镇宁自治县白岩山苗圃场,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 要借西部大开发, 生态先行的政策优势, 立足自身实际为出发点, 为适应市场的需求。必须转变经营观念, 坚持改革创新, 拓宽经营渠道。要在发展的同时, 一方面作好发展规划, 一方面加强内部管理建设,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并通过引入竞争机制, 激发干部职工的责任心, 调动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增强白岩山苗圃在市场的竞争能力。

拓宽教育渠道 篇8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教育工作者应以邓小平同志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三个面向指示,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四有”人才。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很多,我特别注重的是爱国主义教育。多年来,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我下了深功夫,做了许多工作。我觉得,拓宽教育渠道,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效果非常显著。

一.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注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且特别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多年来,我坚持以爱国主义为主线,以革命思想启蒙教育为核心。在讲读过程中,深入分析,挖掘思想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在作文教学中,联系学生的教学和生活实际,抓住思想教育的契机,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鼓励学生立志努力学习,为将来建设祖国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1.在讲读教学中,深入挖掘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树立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怀有最深厚的感情,是中国人民政治品质和道德面貌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中国人民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力量源泉,也是学生发奋学习的动力。所以,应该从小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文。其中有一些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幅员辽阔的课文,如《桂林山水》、《长城》等;有一些赞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优秀人物和光荣传统的,如《难忘的一课》、《我的自白书》、《詹天佑》等,这些课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爱国之情,是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

在讲读课文的时候,我注意引导学生去理解、思索和体会,抓住比较关键的字词、句子、段落,深入分析,挖掘思想内容,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入境动情。

例如,在讲读《詹天佑》一文时,我不只是让学生了解詹天佑是爱国工程师,主持修了中国第一条自己设计、自己施工的京九铁路,而是让学生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詹天佑是爱国主义工程师?他是怎么样修筑铁路的?引导学生们抓住“阻挠、要挟、嘲笑、轻蔑”几个词分析,说明詹天佑修筑铁路有多困难和艰苦;引导学生分析“勘探铁路”、“开凿隧道”、“设计路线”三个重点段,这是具体的事例,这说明詹天佑是怀着为中国人争气的思想来工作。学生明白了,詹天佑为中国人争了气,他的确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作者写这篇文章,赞美了詹天佑的爱国精神。通过分析,学生不仅对这位伟大的爱国工程师肃然起敬,爱国之情也油然而生。

在教学《艰苦的岁月里》一文时,我向学生讲述穷苦人是怎样受剥削和压迫的,是怎样受苦受难的,是共产党领导人民翻身得解放,建立新中国,人民才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在艰苦的岁月里,红军是怎样斗争的。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红军能有多大?他为什么不上学读书呢?你还知道多少像小红军一样的少年呢?学生经过争论,作出了满意的回答。我随即引导说:“是啊,正是因为我们中华有无数像小红军战士.王二小.刘胡兰这样不怕牺牲,英勇奋战,才建立了新中国。你们的年龄相仿,如果你是小红军战士.王二小.刘胡兰,你们会怎么做?”这样提问,大大缩短了学生与课本的差距,把学生的思维扩展到思维领域,进入了更广阔的境地,也坚持了文道统一,对学生进行了具体深入的爱国主义教育。

2.在作文教学中,针对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这个不低于学生的思想实际命题,加强文前指导,加强作文讲评,是在作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环节。要坚持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理想教育,把学生的爱国之情化为具体的勤奋学习.文明守纪的行动。

例如,在学完《一定要争气》一文后,我对学生进行了深刻的思想教育。我让学生口述童第周的事迹,学生能够又一次被这位著名的生物学家发奋读书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不禁赞叹道:“童第周有志气,为中国人争了光。”趁这个机会,我针对部分学生不爱学习的实际,组织学生以《一定要争气》为题,写读后感,全班同学都写了高质量的作文。成绩较差的邵金柱同学在文中写道:“爱国是文明人的首要美德.不好好学习,不掌握丰富的文化和科学知识,怎么做文明人,又怎么去爱过?要爱国,作为学生来说就要学好做人的道理,搞好学习,争口气,将来也好报效祖国。”这个连家长也不认为不是读书料的孩子,竟成了班上的上等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初中。

为了使爱国主义教育深入人心,我鼓励学生树立爱国之志。只有爱父母.爱同学的人.才可能爱集体;只有爱集体.爱人民的人,才能爱国家。让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逐渐将爱心升华为爱国之志。我让学生写《我爱同学》.《我爱老师》.《我爱妈妈》.《我爱校园》.《我爱家乡》.《二龙山新貌》.《富锦变了》等做文。《我和凡卡比少年》一文,歌颂了社会主义祖国,表达了学生对祖国的无比热爱。

二.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结合学校和班级的实际情况,积极创设情境,开展多种活动,对学生能够进行活泼的爱国主义教育。

1.利用主题队会和班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精心设计主题班会和主题队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我的镇级主题队会公开课《社会主义好》、《祖国的今天、明天》,镇级主题班会课《我爱祖国》、《做合格的小学生》,都受到了听课同志与领导的好评。

如主题队会《祖国的今天、明天》,我是这样设计的,搜集四九年以前表现人民生活贫穷、苦难的画片,或者听老人讲述,自己查资料,凭电视、电影上的画面,画一幅画;搜集四九年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画片,或者自己观察,画一幅画;展望祖国的未来,凭想象,画一幅画。这三幅画分别代表祖国贫穷、苦难的昨天,富强、幸福的今天和光明美好的明天。中队会分三段,第一段主持人到入正题,学生齐唱《我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学生讲述第一幅画的内容;第二段主持人的过渡语,学生齐唱《社会主义好》,学生讲述第二幅画的内容;第三段主持人的过渡语,学生齐唱《我们是社会主义接班人》,学生描述第三幅画的内容。学生构思好,描述逼真、生动,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有的同学画的第一幅图是日本侵略者烧、杀、抢掠,人们纷纷躲避的情景;第二幅画的是繁华的市场,人来人往,太平盛世的景象;第三幅画的是,日本客人看到中国现代化的工厂,伸出拇指夸赞的情景。有的同学第一幅画的是破小的茅草屋前,赤脚的农民,背着一口袋粮食去交租;第二幅画的是农民开着装满粮食的拖拉机,来到自己新盖得砖房前;第三幅画的是农民住进了楼房,室内摆放的是现代化的家具。啊!同学们回忆过去,眼看现在,展望未来,在这画里,在这叙述里,洋溢着对祖国深沉的爱,表示了对祖国明天的美好憧憬。

2.利用参观访问的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去敬老院、商店、市场等单位参观访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组织了学生参观北山敬老院,学生看到老人清洁的卫生环境,看到老人们欢声笑语的场面,都非常的感动。有的同学在日记中写道:“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是优越的。那些孤寡老人,能安享晚年,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

我还组织学生参观市场,访问一些商贩。当学生采访一位卖菜的残疾女同志的时候,她微笑着说:“不收我的税,对我很照顾,我一天能挣20多元钱吧。”啊!只有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才会有这样的优待的政策,使那些残疾人有生活出路,为他们提供方便与条件。

3.利用节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利用“五一”、“六一”、“十一”等节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五四”搞演唱会,“七一”搞故事比赛,“十一”演讲比赛,都

选爱国主义教育这一主题,方法灵活,形式新颖,学生踊跃参加。

4.利用晨会时间,让学生介绍最近的国内外新闻,读报纸上的一些爱国方面的文章,让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另外,每年的清明节,我们还搞祭扫烈士墓的活动、野游,每周一搞升旗仪式。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二.优化教育环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环境造就人才。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学生施加有力的影响。

就拿布置班级来说吧,我打破陈规,改变方法。以前设个小红花园地,填个人名,戴上一朵小红花,一带一学期。小红花园地成了一个摆设,不起作用。现在进行了改革,在小红花园地上设了五项:热爱祖国、遵守纪律、努力学习、热爱劳动、艰苦朴素。定期批评,优秀者奖给小红花。学期末,评出的红花同学会给予奖励。

我还在班级设立了小英雄人物专栏,每半月一期。我们搜集一些名人象周总理、朱德司令等人的画报、故事及介绍他们生平的文章,布置在专栏内,以此来鼓励同学们。

班级墙上的横幅,不管怎么换内容,有一个我从来不换。那是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普洛夫的一句名言:“我无论做什么,始终在想着,只要我的精力允许的话,我就要首先为我的祖国服务。”这句话说得多好啊!一些考入中学的学生,来看我的时候,还能背出一些格言。这对学生的影响多么深刻啊!毫不夸张的说,到了刻骨铭心的地步。

拓宽养老渠道拓展养老空间 篇9

**区位于**市北部,与**市相邻,区域面积约52平方公里,辖1个镇、8个街道办事处,现有人口48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83308人,占全区人口总数的17%,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31671人,占全区人口总数的6.4%。据初步统计,我区现有空巢老人13282人,占老人总数的16%,其中,孤寡老人有491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有593人,“三无”老人有136人。

针对我区老龄群体不断增加的现状,我区在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方面,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方法,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制定社会福利社会化发展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共同发展养老事业,利用有效的社会资源更好地开展养老服务,逐步形成社区服务与居家养老、日间照料、机构养老相结合的服务网络,努力构建有立山特色的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基础、社区老年福利服务为依托、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社会化保障体系。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养老工作

发展养老产业是解决未来中国老年问题的必由之路,是现阶段发展中国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要举措,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发展中国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要途径,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对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科学 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区在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活动中,区委、区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给予大力支持,区民政局和试点街道办事处通力合作,精心组织实施:一是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过问、了解此项工作的进展情况,两次听取民政局专题汇报,一次检查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落实情况,并提出了具体要求;二是成立了区、街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领导小组,精心筹划,安排专职人员主抓此项业务,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和责任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创建活动;三是结合《**省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方案》,认真详尽地制定了《**区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方案》,并通过试点街道的相关经验制定了《**区关于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四是认真贯彻落实市民政局关于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的相关精神,并多次召开**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会议,本着组织、协调、引导、扶持的原则,逐步探索养老产业发展模式;五是虚心求教走出去,积极探索引进来,**区民政局及试点街道办事处的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人员利用休息时间去大连学习养老方面的先进经验,把大连的先进养老理念引进来并与立山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还与**市的相关街道结成养老服务社会化友好街道。通过区、街、社区的不懈努力,我区的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养老服务形式,努力构建有特色的养老服务社会化保障体系

养老服务社会化有多层含义:一是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国家、集体、企业、个人多渠道投资、多种所有制养老机构共同发展局面;二是服务对象公众化,养老服务不仅面对“三无”老人、“低保”老人,还要面对全社会的所有老人;三是服务形式多样化,通过上门、包户、日托等服务形式为家庭提供支持;四是服务队伍实现专业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区在努力构建养老服务体系上下功夫,拓宽养老服务渠道,以居家养老、日间照料、机构养老为主要养老服务模式,解决立山区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问题。

(一)、以居家养老为基础,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专业化的养老服务

我区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共有83308人,而子女不在身边、单独居住的空巢老人就有27126人,占老人总数的32.56%,我区现有14家养老院,总计床位1113张,与我区8万多名老人这个数字相比,未免显得杯水车薪,另外,传统的思想观念也在阻止一部分老人到养老院中安度晚年。因此,居家养老就成为颇受老年人欢迎的一种新的养老模式。

居家养老就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养老服务体系,主要分为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文化等几大类,包括做饭、送饭、洗澡、巡诊、打扫卫生、心理辅导等,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区居家养老人员从最初的10位孤寡老人发展到遍及**区80个社区的1028位老人。居家养老既解决了社区资源重组又破解了养老就业两大难题,它投资少、见效快、符合老人恋家的心理需求,在生活环境、服务方式、价格取位等方面,深受老人和下岗职工的欢迎,可谓一举多得。

1、了解需求,做好居家养老的基础工作

为了解老人的需求,我们首先对立山区60周岁以上有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老人进行登记。通过调查显示,有居家养老需求的老人达9%以上。我们选择了**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的97位“三无”老人家庭进行首批居家养老服务。其次选择和培训养护员,全区愿意从事居家养老工作的公益性岗位人员共490人,我们对他们的具体情况分类编排成册,从中选出身体健康、有为老服务意愿并已获得劳动部门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首批上岗从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2、规范管理,使居家养老工作健康发展

为了实现规范化管理,**区民政局下发了《**区关于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规定街道要成立社会化养老(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每个社区成立社区养老服务站,实现“九有六统一”:即有办公室,有办公电话,有专干,有养员、养护员档案,有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有居家养老分布表,有养护员公示板,有养护员考核记录,有被服务对象的信息反馈记录;统一 养护员守则,统一居家养老标识及编号,统一服装,统一协议文本,统一养护工作日记及检查考核记录本,统一日常生活收支帐。

街道和社区对养护员进行跟踪考核,老人不满意的养护员及时进行调整,由于养护员的周到服务,逐步改变了老人的生活质量,赢得了老人的信赖,养护员与老人之间也产生了浓厚的儿女情。如**街道**社区8202栋6号的**老人,今年79岁,因病卧床,老伴也年事已高,儿女由于工作繁忙,无法整天照料他,为了能让父亲得到更好的照料,儿女们找到龙家社区养老服务站,服务站了解情况后,及时与辖区内夕阳圣人养老院取得联系,在第一时间内为老两口送去了可口的饭菜,这样的举动让两位老人非常的感动。现在,**家与**养老院签订了居家养老服务协议,**养老院指定了专门的护理员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他们不仅为老人送饭,还为瘫痪老人提供日间的看护和照料,深受老人的欢迎。

3、政府筹资,做好困难老人的养老工作

对“三无”老人采取政府买单的形式,为他们购买服务,标准为每人每月服务费用200元,对低保特困老人、老劳模、老优抚对象、高龄老人等经济困难者,需要提供服务的,标准为每人每月服务费用100元,有支付能力的老人服务费用视实际情况而定。**街道办事处**社区的**老人,今年80岁,无儿无女,每月靠领取低保金度日,自从我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以来,**社区养老服务站每天派专人到他家里为老人洗衣、做饭等生活照料,使老人生活质量有了提高,活得也更有尊严,老人逢人就说:“没想到政府会对我一个孤老头子这么好,共产党让我享受低保我已感激不尽,现在又有人上门为我免费洗衣、做饭,共产党真是太好了!”纯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老年人的关爱,对老年事业的重视。

现在97户居家养老家庭户户都有感人事,家家都有浓浓情,老百姓夸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是政府放心、老人欢心、下岗人员热心的老人之家。我区的居家养老有关做法还得到了《**日报》、《**晚报》、**网等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

(二)、以日间照料为依托,因地制宜地为老年人拓展白天的生活空间

我区开展日间照料主要是以社区的一站四室为依托,通过图书室、棋牌室、健身室、卫生服务站等设施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休闲场所,这种养老服务形式主要是通过社区服务来实施的,是养老服务社会化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年人独立生活的重要支柱。这种服务是办在家门口,就近就地,离不开故土、熟人,能满足老年人地缘心态的要求。开展日间照料式的养老服务,既是对居家养老的有效补充,又是对老年人孤独时生活空间的积极拓展,同时家庭成员的负担减轻了,后顾之忧解除了,工作的安心了,在家的老人欢心了,社区和谐了。

1、整合社区资源,无偿提供照料服务

社区以“日间照料室”为载体,将有服务需求的老人集中起 来,提供健康照料等托老服务,并提供免费茶水、休息场所,提供报刊杂志供老人阅读。**区**街道机电社区养老服务站的日间照料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白天,老人们在“日间照料室”内一起聊天、下棋、娱乐,晚上就可以各自回家,这样既解决了白天子女不在身边,老人独自在家的难题,又将服务对象和服务资源集中起来,降低了养老服务的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真正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老年人养老意愿。机电社区4栋93号的杨占奎老人,白天子女不在身边,老人独自在家感到非常的孤独和寂寞,但又不愿意向儿女倾吐自己的苦恼,担心儿女无法安心工作,自从机电社区养老服务站开放以来,老人就成了这里的常客,脸上也绽放了笑容,他逢人就说:这个服务站就是我的第二个家,这儿我来定了!像这样的社区养老服务站在**区不只**街道办事处一家,**街道办事处的**社区、**社区、**社区、**街道办事处的**社区等也都成立了社区养老服务站,开展了形式各异的日间照料服务,这种养老方式符合现代社会养老的主流认识,对于绝大多数老年人而言,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社区,符合老年人心理需求,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利用社区优势,无偿和有偿相结合,开展特色的日间照料服务工作

利用社区资源开展日间照料服务,可以让更多老年人不出社区就可以得到物质、精神和文化生活的优质服务。这种新的模式,一方面满足老年人既需要照料又不愿离开家庭的要求,另一方面 又与现阶段生活水平相适应,既有效地缓解了老年福利机构缺少的矛盾,又弥补了家庭养老的不足。**街道办事处以**老年服务中心为依托,对辖区内需要提供日间照料服务的老年人分别采取无偿和低偿相结合的服务形式,对生活特殊困难的老人提供无偿照料,对有一定支付能力的老人提供低偿服务,目前已有50多位老人每月自愿出资100元到中心接受服务,他们白天到服务中心参加老年大学,进行各项娱乐活动,享受日间照料服务,中心每天提供一顿午餐,老人还可以享受1-2小时的午睡时间。这种现代的养老模式,秉承了“市场化运作、信息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社区服务理念,建立了“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的长效机制,使之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社区服务的新亮点。

(三)、以机构养老为补充,为老人在养老院中安度晚年打造坚实的养老平台

机构养老就是老人通过在养老院内享受护理、餐饮、医疗、心理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使他们在养老机构中得到多方面的照料服务和精神慰藉的一种养老服务形式。

目前,我区共有养老机构14家,养老院占地面积共计4322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1106平方米,现有职工166人,共有床位1113张,入住人数共计701人。

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养老,我区注重对民办养老机构的培育、扶持、管理和服务工作,不断在做强、做大、做好民办养老 机构上下功夫。

1、加大对民办养老机构的宣传力度,为更多的老人入住搭设金桥

由于受**区的地理位置既不是商业区又不是发达的繁华区所限,14家民办养老机构的情况很多老人不知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床位的入住率,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区民政局有关同志自今年6月份以来先后5次深入到这14家民办养老机构中,详细了解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帮助解决问题、积极提供服务,首先从加大宣传力度入手,帮助他们提高知名度:一是有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网上信息传播渠道予以宣传。二是通过民政系统予以宣传。三是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我区通过电视台将14家民办养老机构中有特色的几家制成系列专题片进行播放,多家报纸也给予专题报导,同时,各养老机构本身也增强了宣传意识,采取了一些宣传措施,通过上述的一系列宣传,扩大了我区养老机构的社会认知面,提高了其知名度,同时也提高了床位的入住率,目前,14家养老机构的床位平均入住率已由原来的55%提高到现在的70%。

2、加大对民办养老机构的培育、扶持力度,为其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服务

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是发展我区养老产业的一条有效途径,近几年来,我区积极培育养老机构,注意引导民营、个体资金兴办养老机构,同时强化政策法规的扶持力度,使14 家民办养老机构由最初的“夫妻店”型逐步发展成现在的“规模型”。在政策的扶持上,我区制定了相关的城建、卫生、环保、煤气、自来水、用电、供暖等方面的优惠和减免政策;在场地设置和房屋的使用上优先保证用于养老,还利用星光计划项目资助养老院建设,并采取改造、资产重组等方式,将区域内的多处闲置场地、房屋用于发展养老事业,仅三年的时间,我区的民办养老院就由三年前的4家发展到现在的14家;在服务上,我们本着你发财我发展的原则尽力为他们办实事、解难题,一方面主动为他们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努力为他们创造和谐发展的环境。今年夏季,座落在居民楼里的万福缘养老院一部,由于环境卫生问题引起了周围居民的不满,居民通过千山晚报读者热线予以投诉,看到报纸后,我们立即协调城管、环保、街道办事处、社区、养老院等相关部门、单位对此事做出了妥善处理,公平圆满地解决了问题。

3、加强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有效监管,使之沿着健康的发展轨道良好运行

民办养老机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迅速发展起来的新的社会养老产业链,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如何对其实施有效监管是民政部门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我区按属地化管理要求,本着管理促发展的原则对民办养老机构进行宏观上的管理。首先是定期召开各养老院负责人会议,用会议统一他们的思想。我们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养老院负责人会议,传达上级有关精神,宣传党和国家关 于发展养老产业的政策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区实际提出明确要求,帮助他们树立敬老、爱老、为老服务理念,确保养老院的发展方向不偏。其次是加强检查、严把安全关。我们坚持每月和重大节日前检查制度,重点对食品卫生、防火、老人安全设施等进行认真检查,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问题的养老院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责令整顿,限期纠正,并进行复查,严把安全关。

目前,我区的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势头良好,有的已开始向规模化发展,这无疑会对我区的养老事业起到积极作用。

三、我区在实施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中的体会

养老服务社会化这一新生事物在我区经过短短几个月的运行,已呈现出了勃勃生机,这项在我区乃至我市都没有现成经验可学的工作,却在我区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总结起来,我们体会最深的有以下三点:

(一)、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财政的大力支持是做好我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我区在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中,区委、区政府的主要领导能把这项工作摆上位置,听汇报、提要求、定政策、抓进度,试点街道的党政主要领导都能靠前指挥、具体操作,区、街两级领导的重视程度为我区全力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奠定了基础。区、街两级在资金的投入和场所的安排上也加大了力度,为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开拓创新,大胆尝试,发展特色是做好我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的重要手段

在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中,我们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敢于创新,敢于尝试,体现特色:一是依托养老机构拓展居家养老和日间照料服务,利用养老机构的专业化服务人员为辖区内的老人提供周到的服务,**街道的**养老院、**街道的**老年服务中心在这方面已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二是发挥一站四室功能在社区中开展养老服务,使老人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居家养老和日间照料服务;三是通过征集会员的方式,将辖区内的各种服务单位和机构吸纳为会员单位,会员单位无偿或低偿为老人提供服务,**街道的**社区已在这方面做了大胆尝试,效果很好。

(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是做好我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以来,我区在市民政局有关领导和社会事务处有关负责同志的关心、帮助、指导、支持下,发扬立山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面对养老服务社会化这项新工作的挑战,为我区全力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摸索出了成功的经验,正是这种责任感、这种敬业精神、这种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才有力地推动了我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顺利开展。

上一篇:生产调度部门负责人工作责任制度下一篇:班组、院系推荐意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