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功能提升(共7篇)
产业功能提升 篇1
摘要:作为华中地区中心城市, 武汉市具有“承东启西, 贯通南北”的核心地理优势。然而, 交通优势不等于物流优势, 交通枢纽不等于物流中心。如何处理好现代物流与地区经济发展, 提高物流的聚散能力和信息化水平是建立物流中心的关键要素。文章通过调研发现, 武汉市目前的物流现状还存在经营模式落后、规划布局不完善, 以及物流企业现代化程度较低等问题, 因此, 需要进一步发掘物流资源优势, 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以及促进企业经营业态的升级。
关键词:现代物流,物流中心,物流企业
1 问题提出:交通枢纽不等于物流中心
武汉市处于“承东启西, 贯通南北”的核心位置, 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两通 (交通、流通) 突破”发展理念。但是, 交通优势不等于物流优势, 交通枢纽不等于物流中心。区域物流中心建设, 最重要的是处理好现代物流与地区经济增长, 特别是与工业发展的关系;其次是物流中心对周边地区的物流的聚散能力;再就是对物流信息的综合处理和应用的能力。
交通优势只是为物流中心建设提供了基本的硬件, 是基础性设施;区位优势, 只是物流中心的一个充分条件, 而非必要条件。
发展现代物流产业, 首先就必须提高政府部门和物流经营者的现代物流意识;其次是发挥城市的区位优势, 利用产业布局的特征构建区域市场物流体系;最后才能在利用好自身优势的基础上, 大力提升产业服务能力, 适应武汉市“工业倍增”计划要求, 促进中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崛起。
2 武汉市物流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2.1 总体概况
据2013年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单统计, 武汉市的货运指数 (城市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四种运输方式的总运量及人均运量加权计算而得) 在省会城市中排名第4位。在2013年上半年, 武汉市全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0 538.51亿元, 同比增长12.2%;物流总费占GDP的比率为14.7%, 低于全国水平, 与沿海地区存在一定差距。可以看出, 虽然近几年武汉物流业发展迅速, 但是整体运行效率不高, 管理费用偏高, 主要是以粗放式的发展为主, 限制了交通优势的发挥。
从交通运输方式的货运量结构看, 公路运输一直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 2012年全年公路货运量占到总货运量的55%以上, 但是从货物的周转量来看公路运输所占比例却相当小, 2012年公路货运周转量仅占总货运周转量的14%。这一方面说明武汉的物流业主要是以公路运输为主, 例如武汉市拥有的近3 000家物流企业中, 大多数是原始的汽运公司, 由于公路运输成本高、运量小等特点, 制约了公路运输的辐射范围, 使其周转能力不强;另一方面说明武汉市的水运、铁路两大运输方式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 根据国外的经验, 发达的水铁联运是降低物流成本的关键, 国外很多物流园区都有水铁联运中转站, 而武汉市的水铁联运还远未发挥起应有的作用。可以看出, 武汉市物流产业的经营模式比较落后, 还处于原始的运输、配送阶段, 缺乏现代物流经营理念。
数据来源:由2007~2013年《武汉市统计年鉴》整理而成
数据来源:由2007~2013年《武汉市统计年鉴》整理而成
从物流产业信息化程度上看, 武汉市物流业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上, 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一是武汉市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偏低, GPS、物联网等现代物流技术的普及率不高, 而且缺乏高效的社会信息平台, 无法为物流服务需求方提供全面、快捷的物流信息服务;二是在各物流企业、物流园区及物流港口的物流设备、产品包装、管理信息系统上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难以形成有效的衔接, 制约了物流智能化、信息化、一体化的发展;三是物流产业的综合服务能力不足, 要建设全国物流中心, 不仅要使区域内的货物畅通运输, 而且要吸引周边地区的货物来此中转, 发挥物流节点的集聚效应。
2.2 物流节点布局不合理, 亟待整合资源, 加强内部衔接
物流产业一般是指由物流节点 (物流园区或物流港口) 、交通设施和物流企业组成的“点、线、面”立体网络系统, 物流节点的合理布局以及衔接畅通是整个物流网络高效运转的前提。
2.2.1 物流园区建设功能重叠, 形成物流力内部耗散
就目前的情况看, 武汉市现有的大型综合物流园区主要分布于交通条件优越的城郊地带, 初步具备对周边产业的辐射能力, 但园区功能规划上多有重叠。以武汉西大门———东西湖区为例, 目前已经拥有成熟的舵落口物流园区 (含农产品交易区、建材交易区、五金交易区、摩托车交易区、汽配贸易区) , 十二五规划中还将重点建设东西湖综合物流园 (高桥保税物流园、非保税物流园、高桥集装箱配送中心) 。此外该地区还拥有全国首批开放的武汉集装箱中心站。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范围内, 不同形式、不同特色的物流业态叠加, 不可避免地形成不合理的物流业态结构, 竞争力优势无从发挥, 在系统内就会发现耗散效应。
数据来源:根据2005~2012年《东西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2.2.2 物流园区间衔接协同程度低, 多式联运无法发挥作用
从国际上物流园区发展经验看, 物流园区利用自身条件发展多式联运 (特别是水铁联运) 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但目前武汉市社会物流发展滞后, 运输工具单一, 多式联运的潜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制约着武汉物流业产业结构升级。如武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是全国18个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之一, 且地区地位十分突出。据调查武汉中心站年运量设计能力为25万标箱, 但是目前处理量在9.5万标箱左右, 只有设计运量的三分之一,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铁路与阳逻港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衔接, 致使货柜转场不便, 多式联运的成本优势无法发挥。这一现象也折射出武汉物流园区规划不全面、不细致, 致使后期运营效率不佳, 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造成了社会资源极大浪费。
2.2.3 港口规划功能单一, 辐射能力不强
长江横贯武汉市区, 优质的港口条件, 为武汉发展现代水运物流提供了天然的优势。但是这一优势在武汉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具体表现在港口功能规划上, 过于依赖某一单一行业, 形成高度的产业依赖。例如武汉新港作为长江中下游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2013年上半年的货物吞吐量累计完成5 866.73万吨, 处于全国中下水平, 其中, 武汉市完成3 780万吨, 同比下降0.45%。处于武汉市的阳逻港临近武汉钢铁集团和武汉石油化工厂的物流需求量占阳逻港大宗货种吞吐量30%左右, 受到全国钢铁产量过剩和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 属于高能耗的钢铁产业和石油化工产业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产量下滑情况, 这直接导致阳逻港货运吞吐量的下降。可以看出, 武汉港口的规划一直注重对钢铁、石化、矿石等大宗货物装卸功能的设计, 而忽视了以港口物流增值服务为核心的物流综合服务系统的建设。因此, 武汉市港口物流规划应该改变单一的行业依赖思维, 建立以港口物流增值服务为核心的系统思维, 强化港口与物流园区间的协同和互动, 以综合服务带动港口物流业的发展。
此外, 2012年负责经营阳逻集装箱港的武汉国际集装箱转运有限公司完成15.27万标箱, 同比下降2.68%, 存在明显的“吃不饱”现象。集装箱业务经营乏力, 一是说明了武汉港口对本地经济的辐射能力不足;二是说明武汉港口对中部地区其它城市的影响力较弱, 无法汇聚区域内的货源来此中转。
2.2.4 物流企业现代化程度低, 第三方物流发展严重滞后
武汉市的大多数物流企业多是从传统的运输公司改变而来, 能提供综合服务的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数量非常少 (A级物流企业的数量, 武汉市只有75家, 其中5A物流企业4家, A级物流企业只占武汉物流企业总数的3%不到) 。以货运为主的单一经营模式不再能满足企业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协会对我国重点物流企业的调查, 一体化物流业务、信息及相关服务收入成为2013年内物流企业收入增长最快的两项业务 (如图4所示) 。
而这两项增长最快的业务, 都与传统意义上的运输业态无缘。物流业的发展, 在今天已经向第三方物流服务和第四方物流服务过渡, 如果不从物流业态上进行根本的变革, 武汉的物流业在全国市场的竞争能力将会迅速下降。提升武汉物流业整体水平, 加大物流企业运营模式的转变, 成为当务之急。
3 建设武汉物流中心的对策与建议
3.1 进一步发掘物流资源潜力, 推动第三、四方物流发展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已经不再只是局限于传统的仓储、装卸、运输, 而是与产业链的上下游紧密融合, 与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紧密相联, 同时, 从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系统看, 物流业是由不同层次的、不同运输方式、不同经营组织模式构成的复杂系统。物流业服务功能的升级, 依赖于高端物流服务模式的带动。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 是物流业发展的最新模式, 代表着物流业发展的潮流趋势。武汉要想成为中部的物流中心, 就必须在物流业态上要有新的突破, 才能对周边物流业发展起到带动和幅射作用。
3.2 强化物流资源整合, 推动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协同发展
物流业的发展, 取决物流服务于经济发展的能力。伴随着武汉建设中部中心城市的进程, 对物流业的布局与规划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良的地理区位, 良好的基础设施 (铁路、公路、航空、水路) , 是武汉发展物流业的充分条件, “工业倍增计划”则为武汉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贴身服务, 要求物流企业尽量靠近服务主体, 完善的物流园区则是为这种贴身服务, 提供了更加周到全面的综合服务。但目前武汉市物流园区规划上, 各种物流园区间缺乏有效协同, 配套服务不全, 制约了物流资源在全社会层面的整合。保税园区、港口园区、铁路集装箱中心站, 这些特色园区间没有便捷通道, 也没有统一开放的信息平台, 障碍了武汉物流业的发展, 在某种程度成为了物流业向高端发展的瓶颈。推动园区内物流企业信息共享, 推动不同物流园区间的协同, 是发展多式联运, 提高物业附加值的重要措施, 也是提高物流中心聚散能力的关键所在。
数据来源: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中物联《2013年全国重点企业物流统计调查报告》
3.3 提高物流业信息化水平, 促进现代物流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现代物流非常强调物流信息的采集和分析能力。包括无线射频技术, GPS定位技术, 物流配载优化及智能物流管理和控制技术等在内的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物流业态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印象。没有现代物流技术的支撑, 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第四方物流业态。要想把武汉建设成为引领中部地区的物流中心, 就必须加大对物流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 加快信息技术在物流业中应用。只有这样才能站在物流发展的制高点, 也只能占据了产业的高端, 才有可能对周边地区物流产生巨大的吸附力和辐射能力。只有传统的低端物流业态, 无法担起中部物流中心的重任。
3.4 打破现有物流业发展瓶颈, 促物流企业业态升级
解放思想, 革除体制障碍是改善物流企业外部环境的应有之义。为了充分发挥物流局的统筹能力, 建议将物流局的隶属关系由交通局直属划归为市经委直属, 这样不仅会大大强化物流局的协调能力, 有利于社会物流体系的形成, 还可以消除人们对物流局只管运输的误解, 有利于现代物流观念的确立。
此外, 散、乱、差的小企业为主导的物流业内部结构, 是很难成为现代物流业的主力军。因此, 对武汉市物流业态的升级, 一是在商贸流通领域重点支持企业由“内部化”物流, 向“社会化”为特征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模式的转变。二是在社会物流方面, 支持核心企业通过横向兼并来整合资源、扩大规模, 推动其与制造业的纵向联动发展, 扶持核心企业快速成长, 整合分散资源, 为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环境支持。同时, 还要鼓励物流企业积极创新经营模式, 用定制式服务、特许经营、战略联盟等现代物流经营模式去实现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春森.关于武汉物流发展的思考[J].科技广场, 2013 (6) :211-217.
[2]占长安.重谈武汉物流战略问题[J].企业导报, 2011 (12) :112-113.
[3]雷学勤.武汉物流圈建设三大管理难点探视[J].湖北社会科学, 2012 (9) :53-55.
[4]吴玉梅.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协会工作全局走改革创新路打造千亿物流产业——吴玉梅会长在武汉物流协会第一届二次理事大会上的工作报告[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0 (2) :11-13.
[5]黄跃华.武汉物流走上复兴之路[EB/OL]. (2012-04-12) [2014-02-25].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name=CCND2012&filename=CJTB201204120071.
整合实验功能 提升科学素养 篇2
关键词:整合实验,培养能力,提升素养
在新课标实施多年的今天, 因迫于升学、就业的压力, 对学校、教师的评价体系基本不变。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未能摆脱各级考试指挥棒的束缚, 使得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一直存在轻过程、重结果的问题。条件差的一些学校, 科学教师甚至采取讲实验、背实验的方法完成实验教学。缺乏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而这种情形与我国大力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背道而驰, 更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现代教育要求培养社会需要的、能解决实际问题、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科学学科人才必须具有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基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科学新大纲在教育目标中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分列出来, 强调教育目的的多元化, 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 也不是只要结果, 更不是只进行单一智力的培养。
笔试题只能考查学生的语言智力、逻辑或数理智力两方面的水平。而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 (Howard Gardner) 认为, 人的智力除以上两种智力以外, 还有其他7种智力, 它们是视觉或空间关系智力、音乐或节奏智力、身体或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科学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根据这个理论, 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处理问题, 注重个性与合作的统一, 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 通过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 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受到同样良好的教育, 并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该理论应用到科学实验教学中, 同样也可以指导教师努力去挖掘每个学生或多或少拥有的多种智力。总之, 如果能把单一验证性实验、讲实验、背实验, 变为发展学生多元智力、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并且, 对科学实验的功能进行整合, 那么科学实验教学将会发挥它应有的强大功能, 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完成科学实验教学育人的任务。
一、对初中科学实验功能的整合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开发科学实验的其他作用, 并将其整合,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以便进一步提高科学实验的功能,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实验对记忆方面的作用。
通过实验记忆不但轻松愉快, 而且长时间不容易忘记。比如:做了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实验后, 硫酸铜溶液是蓝色溶液, 氢氧化铜是蓝色沉淀, 就容易记住。通过光的反射的实验, 学生很容易记住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通过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很容易记住现象是火星四射, 生成黑色固体, 放出大量的热。
2.实验对自信心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有些学困生由于种种原因, 基础比较差, 老是觉得比不上人家, 但在做实验时因感兴趣, 且平时对某一方面有一定基础功底, 做起来比较顺手。比如:对电方面, 他们小时候经常用废电线将电池、小灯泡连接起来, 使小灯泡发亮, 因而做起实验来反而比某些成绩好的人快。如三 (2) 班的汪洋, 初一时科学成绩只有及格左右, 对自己的学习几乎及去信心, 在做实验过程中, 有3个实验都是他第一个完成, 老师及时给予表扬。后来, 他自己对学习的信心大大增加, 再加上其他各方面的努力, 学习成绩逐步提高, 中考时, 科学成绩为185分。
3。实验对学生无意注意的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初中生在上课大约25分钟后, 注意力容易分散, 若此时加一个相关实验, 可以把有意注意转化无意注意从而减轻学生负担, 又能提高课堂效益。比如:在上电路的串联、并联这节内容时, 当上到25分钟左右时候, 把教室中的前排三盏电灯开亮, 而后两排的6盏日光灯不亮。这样, 学生很容易明白后面6盏灯和前面3盏灯是并联。这时, 提问学生:前排三盏电灯是什么连接? (学生大部分都错误地以为是串联) 接着老师把其中的一盏灯泡拿掉, 结果发现另两盏灯还亮着, 学生很容易理解前面的三盏灯是并联。这样学生在无意注意中学会了如何区分串联和并联电路。
4.实验对学生动作协调性方面的作用。
在电学实验——导线间的连接中, 用接线柱连线时, 既不能用力过度, 防止损坏螺丝;又不能用力过小, 导致连接不好接触不牢固。再如化学实验中, 把导管插入橡皮塞中及把试管夹在铁夹中时, 都需要用力恰当, 不可用力过重, 也不可用力过轻。在做粗盐溶解实验的过程中, 用玻璃棒搅拌溶液, 平时积极做实验的人, 搅拌的声音不太响或者不会碰到烧杯, 而不积极做实验的人, 错误操作率就较高。
5.实验在引题解题中的作用。
从实验引题解题, 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能把实验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比如:用一束光射向透明水箱时发现, 斜射入时, 方向发生了改变, 从而引出光的折射现象, 学生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有水的池底比实际看起来更浅”这个问题了。又比如:把一块豆腐放在一枚铁钉头上, 结果豆腐破了, 而把一块豆腐放在多枚铁钉头上 (多枚铁钉都钉进木板后, 露出的铁钉头在一个平面上) , 结果豆腐不破, 从而引出压强问题, 学生也就能解释“用宽的带子做的书包背带比用窄的带子做的书包背带背起来肩不痛”这个问题了。再比如:在实验中, 通过电路连接得出什么是串联、并联, 并且得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学生同样也就能解释“街上的路灯是否串联”这个问题了。
二、对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形式内容方法的整合
1.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激发学生创新的动机。
对于中学生来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学生兴趣入手, 可大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创新的积极性, 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把学生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否则学生就不可能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也就没有发现问题、发展能力的机会, 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让学生亲身体验, 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使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更浓, 探索、创新的动机更强烈。
2.开展探究性实验, 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中的实验多属于注入式, 在整个演示过程中, 学生始终处于观众的位置上, 不能使学生主动思考, 某些具体的操作细节或现象一晃而过, 不能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克服此弊病, 应变被动为主动。我在课堂教学中, 通常除提出问题、做适当的引导外, 主要给学生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 (实验现象、思考、讨论、改进) , 使学生亲自去感受、探索、查明问题的关键所在, 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例如:在介绍铁的化学性质时, 安排一个回家做的小组实验:如何使铁更快生锈, 说明道理, 并提出不容易使铁生锈的几种方法。
3.设计贴近课本知识的实验课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验课题既是科学教学上的一种特殊习题, 又是要求较高的特殊形式的学生实验。实验的原理、使用的仪器和药品、操作的步聚和注意事项等都由学生自己设计, 这对于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学生借助实验研究解决某些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如何证明鸡蛋壳的成分是碳酸钙。再比如:叫学生到池塘底的污泥中采集气体, 看它能否燃烧, 如何证明其中含有氢元素、碳元素。
三、重新设计实验教学, 整合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在“三自”设计中, 培养能力。
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关键是让学生考虑好实验原理。自主选制实验器材:在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后, 有的同学从学校实验室借仪器或利用旧材料进行制作, 有的学生找老师帮忙安装实验装置, 这样变纯观察性实验为创造型操作性实验, 使学生手、眼、脑相结合, 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制作、操作能力, 培养了实践精神。自由组合探索研究:经交流后发现, 班上总有一些学生的实验方案是相近的, 于是他 (她) 们就自动组合在一起, 进行共同研究, 这样也就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使互帮互学蔚然成风。
2.在“三不”设计中, 培养能力。
“测定小灯泡的功率”是一个重要的分组实验, 如果仅仅指导学生按教材安排的程序进行实验, 让学生注意观察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在等于额定电压、高于额定电压的1/5和低于额定电压这三种条件下的发光情况, 并将每次测得的电压、电流值填在实验表格内, 算出三次功率值, 那么实验的目的单一, 无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质。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我采取了“三不”措施, 收效甚好。 (1) 不限定实验原理:上课时只讲清本实验的目的, 并说明小灯泡上标的“3.8V”或“2.5V”和“0.3V”的意义, 至于实验原理由各实验小组讨论决定, 并要求画出实验电路图, 结果出现了三种实验原理:P=UI、P=U2/R、P=I2R和对应的三种实验电路图, 并通过三种实验方案优劣的深入分析, 确定用P=UI为实验原理的方案为最佳方案,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2) 不框死实验步骤:进实验室要求不带课本、实验册, 动手前只说明实验中要观察灯泡亮度、触摸灯泡热度、计算灯泡的功率和电阻, 并不限定实验有三个步骤。结果在巡视实验中发现, 有的小组实验有五六步, 并设计出了开放性的记录表格, 其中有灯丝在不亮、较暗、正常、发光、较亮、烧坏几种情况下的电压、电流的测量值和功率, 电阻的计算值、灯泡热度的触摸感。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实践和发现问题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3) 不定向实验归纳:实验后不固定方向, 让学生多方向、多角度, 深入细致地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 从而开放性地归纳出实验结论。如有的小组分析真实的实验数据, 得出了如下结论:①伏安法既可测电阻也可测电功率;②灯丝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③灯泡的实际功率随其两端实际电压的增大而增大, 灯泡的亮度随实际功率增大而增亮;④灯泡只在额定电压下正常发光, 实际电压过高会烧坏灯泡。通过归纳, 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实验结论的能力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加强了前后知识的联系。
3.在“三思”中, 培养能力在强调学生注意安全的前提下, 倡导学生利用星期天时间做实验, 比如做“利用电能表测电功率”的小实验, 要求学生进行如下“三思”:
(1) 思考小实验有无其他作用: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和课外阅读, 可根据W=Pt用电能表测定电冰箱每天消耗的电功, 还可根据P=UI、P=U2/R、P=I2R和调压器 (能改变家庭电路实际电压) 测定家用电器的实际电阻和实际电流, 根据电能表上标的“每千瓦时的转数”判定电能表本身是否准确。 (2) 思考主题器材有无什么缺点:学生通过联想, 发现该实验的主要仪器——电能表有如下一些缺点:①夜间看不见读数;②白天站在地面看不清读数……还有学生针对上述缺点找出一些改进措施, 如, ①数学显示带夜光;②读数窗玻璃用放大镜做, 并用平面镜把数字反射向地面 ……有同学还将建议用书信形式寄给了电能表生产厂家。 (3) 思考能否利用其他器材达到小实验目的:当然, 由于知识限制, 该小实验的此“思”学生会“卡壳”, 教师可适时介绍家庭电路中的电流是交流电, 应用伏安法来间接测定, 以拓宽知识视野。
通过以上“三思”, 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迁移能力会得到提高, 学生的观察力、实践力和创造力会得到锻炼, 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广阔性。
总之, 科学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我们应该重视实验教学, 及时开发实验、整合科学实验,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更好地贯彻新教学理念, 全面地完成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顾光霞.例谈改革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素质能力.中学物理, 2002 (4) .
产业功能提升 篇3
孔子学院是在不断升温的世界性的“中国热”中产生的, 而孔子学院的快速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全球的“汉语热”, “语言文化推广热”。很多国家纷纷效仿孔子学院, 成立了自己国家的语言文化传播机构, 如韩国在海外建立了传播韩语和韩国文化的“世宗学院”, 日本在海外建立了日语培训中心, 印度也大力宣传发展了“甘地学院”等。截至2013年底, 孔子学院在全球共设有440所孔子学院, 其中, 亚洲32国 (地区) 93所, 非洲27国37所, 欧洲37国149所, 美洲16国144所, 大洋洲3国17所。
二、孔子学院教育功能优化的必要性
孔子学院发展迅速, 在国际国内社会备受关注, 国内外人士都对孔子学院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有人从政治层面进行分析, 认为孔子学院是中国软实力工程的重大项目, 反映了中国的政治布局和世界各国在“软实力”上的竞争;有人从经济层面进行分析, 认为孔子学院带动了中国经济发展, 建议构建成熟的商业模式, 实现市场化运营;有人从文化层面进行分析, 认为这是我国政府在西方文化主导的国际格局中采取的相应对策, 是中国文化参与世界竞争的重要路径。更重要的是, 在教育层面上, 孔子学院作为一个语言国际推广机构, 与世界上其他语言国际推广机构有很大的不同。但一直以来, 人们没有形成对孔子学院教育功能的系统研究, 在研究定位、研究模式、研究方法、研究视野等方面需要不断深化。首先, 人们对孔子学院教育功能的分析重视不够, 形成了单一化、简单化的思维定势, 缺少对孔子学院教育功能的全面分析与准确把握, 难以深入剖析孔子学院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其次, 在研究模式上, 人们对教育功能的研究大多是对功能结果的研究, 而对教育功能的研究很少受到关注。再次, 在研究方法和视角上, 人们对教育功能的研究常常囿于教育学等单一学科, 难以形成对教育功能实践特征的全面分析。
三、孔子学院教育功能优化的具体措施
优化孔子学院的教育功能, 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 界定孔子学院的教育功能, 构建孔子学院教育功能分析的结构框架。其次, 重视对教育功能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的分析, 形成, 从功能取向、功能行动、功能结果、功能拓展的过程分析模式, 确立教育功能提升的具体措施。再次, 从学理层面探讨影响教育功能实现的主要因素及相互关系, 为地方政府提升教育功能提供理论支撑和解决途径。最后, 提出提升教育功能的优化建议, 探索可持续性的语言文化传播策略。从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环境等方面进行完善, 以更好地适应和满足不同学习需求;教育传播者需要培养与提升传播素养与传播能力, 从而实现有效沟通与交流。
四、孔子学院教育功能优化对地方政府提升教育功能的意义
孔子学院教育功能优化对地方政府提升教育功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具体体现在:
1. 理论意义。
地方政府提升教育功能, 可以充分借鉴和吸取孔子学院教育功能优化的经验教训。因为孔子学院教育功能研究是来自于教育改革实践的理论诉求。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时代的来临, 教育在全球化语境下面临着巨大变革, 出现了各种新型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 教育的功能和角色定位也面临着新的洗礼, 出现了“中国高校功能定位刻不容缓”、“现代大学要延伸功能”等的呼唤。孔子学院作为一种跨境教育合作形式, 是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产物, 它秉承了无边界高等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等理念, 以一种中外高校合作办学的形式参与了教育国际化浪潮, 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教育的发展。
2. 现实意义。
地方政府应该积极为全面建设国际化大城市而付之行动, 教育的发展也应该与国际接轨。对教育功能进行研究, 是促进地方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地方政府要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 更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使特色文化“走出去”。而孔子学院教育功能研究也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消除世界文化隔阂、促进世界文化交流的现实需要。地方政府提升教育功能有利于其彰显文化自信, 增强城市软实力, 进一步打牢人文基础的需要并有利于提高大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城市综合竞争力既包括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硬实力, 也包括以文化、科技、意识形态、城市精神、道德水平、传媒、制度、服务等体现出来的软实力。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借鉴孔子学院教育功能研究的经验教训, 不但对地方政府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对文化的互动交流, 国际化城市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蔡亮.《孔子学院一全球体系下中国知识权力的外化》.国际展望, 2010 (10) .
[2]张西平.简论孔子学院的软实力功能[J].世界汉语教学, 2007, (3) :25-27.
[3]王坤, 李亚楠.办好孔子学院, 打造国家名片[J].才智.2008, (17) :245-246.
[4]郝柯羡.从“拿来主义”到“送去主义”——孔子学院的建设[J].新学术, 2008, (2) :146-149.
[5]汤哲远.全球化视野下孔子学院建设的时代意蕴[J].北京高等教育 (高教版) , 2007, (Z1) :81-83.
[6]卢连伟.从“孔子学院”看汉语和中国教育的国际化认同[J].管子学刊, 2008, (4) :77-79.
首都文化创意产业辐射功能研究 篇4
1 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创意产业早已不再局限于理念, 当代的文化创意是能够带动经济效益的直接现实。据统计, 英国近十年的整体经济增长为70%, 而创意产业增长则达到93%。在美国, 创意经济则成为知识经济的核心, 2001年仅核心版权产业一项就为美国国民经济贡献了5 351亿美元。由此可见, 创意产业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目前, 文化创意产业是首都经济增长的第二大支柱性产业。2005~2009年,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以年均19.7%的速率增长。2006年, 仅12月北京市10个挂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就入驻企业4 687家, 其中1 101家企业容纳89.5万从业人员, 这一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益占全市GDP的10.3%。2007年, 北京市从业人员增加了10万, 集聚企业总数6 000余家, 实现营业收入478亿元。至2009年, 首都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总计5万余家, 并实现增加值1 489.9亿元, 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2.3%。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增长显示出其潜在的上升空间, 每年巨大的效益充分带动了区域的经济发展, 不仅为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同时也覆盖了更多的企业, 为其创造了深度发展的契机。
北京作为我国内地创意产业的“元老”, 近年来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以北京为核心辐射周边”的创业集群雏形。以文艺演出、古玩艺术、广播影视为主的首都创意文化逐步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发展, 并为所在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文化创意产业在飞速发展中, 北京市以其雄厚的整体实力成为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示范性城市。丰富的资源种类和巨大的经济效益促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产业发展的优势, 并吸引了诸多的投资目光。目前北京已经形成21个市级集聚区, 随着社会资本的大量投入与政府支持力度的提高, 文化创意产业开始出现辐射状发展的趋势。以北京中关村文化产业园为先导基地, 逐渐建立起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集聚区、中国怀柔影视基地、北京798艺术区等10个文化园区。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不但带动了北京经济的发展, 更成为北京与其他省市合作的源泉。以影视为例, 2004年中国票房超过1亿元的3部电影就是由北京华谊兄弟等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映艺娱乐等合作拍摄。北京为香港创意人才提供了足够的市场, 同时香港为北京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经验, 双方互利互赢。2007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主办的“北京国际文化创意联盟”吸引了来自20余个国家的80多家创意产业机构、组织、单位等成为联盟成员, 并在国际、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的25个城市设立理事单位, 为北京及中国其他城市发展文化创意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在2008奥运会期间, 北京紫禁城影视公司就与香港合拍以奥运为题材的电影, 香港特区投资了集商务休闲、文化创意为一体的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可以看出, 文化创意产业辐射式发展在促进城市中心结构布局变化的同时集聚了大批创意型人才。
2 首都文化创意产业辐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处于发展初期, 在效益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尤其是与英、美等国家相比,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各个方面都存在极大的不足。
2.1 创新力量不足
虽然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在国民经济中确立起支柱地位, 但创意产业的发展却存在一定的障碍, 创新力量不足。近年来, 以北京为核心的创意产业园区大力强调辐射发展, 集聚多家企业入驻园区, 并建立起与其他省市之间的相互合作, 逐步形成了一个网络型发展模式。十一五期间, 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 其核心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战略基点。然而国家政策的支持并没有为创意产业创新成果带来显著的改善, 产品种类依旧滞后于其他国家。日内瓦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专利统计数据显示, 2005年美国申请国际专利45 111件, 日本25 415件, 德国15 870件, 而同年我国的专利数目则为2 452件。相比之下, 我国的创新力量远远不足。
2.2 发展速度缓慢
首都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创意产业园区, 如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等, 但这些园区并没有带来与之规模相适应的效益。据统计, 创意产业每天能够为世界创造220亿美元的价值, 同时以5%的速度上升, 显然首都创意产业额仅占其中的一小部分。据悉, 英国伦敦2001年的创意产业总产值就达到210亿英镑, 占英国创意产业总产出的1/4;创意产业人均总产值约为2 500英镑, 约为英国创意人均总产值的2倍。而2000年伦敦创业产业的从业人员就达到52.5万。相比之下, 我国首都创意产业与国外差距较大, 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2.3 工业化不成熟
由于创意产业还处于探索阶段, 因此难以形成规模。我国人口较多, 各省市、地区发展不均衡, 创意产业成果难以广泛推广。世界经济的发展表明, 人均GDP为1 000~5 000美元时, 制造业、加工业、传统服务业是国内经济的主要支撑;当人均GDP为5 000~10 000美元时, 科技创新、创意产业、高科技产业等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我国仍处于人均GDP为1 000~3 000美元的阶段, 尚未形成支撑创意产业发展的产业结构和基础, 首都经济虽能支持区域内创意产业的集聚发展, 但难以与其他城市进行相当规模的交流与合作。
2.4 同向化竞争激烈
在美国, 各创意产业之间往往呈现出多元化、特色化、创新性的特征, 产业种类繁多, 因此并不会形成产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一直以来, 我国大力支持创意产业的发展, 并提出多种优惠政策, 但很多地区并不以实际发展为基础盲目跟风, 忽略自身特色的挖掘与优势发挥, 这样不但阻碍了自身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对创意产业结构形成压力。
3 首都文化创意产业辐射发展的对策
3.1 发掘创新人才
文化创意其宗旨在于创新, 文化创意产业则是通过一定载体表现出创新能力, 并将之转化为经济实现的载体。经济发展最终要依靠知识的推动, 创新则必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中心力量。在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 人才是创意产业的根本, 创新力是其发展的原动力。唯有大力引进创新人才, 培育创新精神, 不断积累创新知识才能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打下基础。发达国家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其优先项目, 在美国有超过30所学校开设艺术管理专业, 培养高素质的创业产业经营、管理者。人才的引进必定会带来创新力量的强大, 最终会使产业种类趋向多元化, 形成适宜各地区自身条件的创意产业, 构建起稳定的产业结构。这样才能实现产业之间的互补, 例如东部与西部产业之间的合作, 或沿海地区、内陆地区的相互借鉴等。这样不但会减轻产业发展的压力, 同时还可促进其网络式的辐射发展。
3.2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文化创意产业是基于知识的开发, 创意活动的开展、产业规模的形成均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护, 否则将无法形成成熟的产业。同时, 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够打击知识侵权行为, 有效保护创新者的利益不受损害, 使创新产业人享有知识带来的回报。如此一来, 不仅保证了创新者的自身利益, 同时还会激发其他人的创新思想, 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 建立完整的司法保护机制势在必行。
3.3 建立良好的产业基础
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多重基础的支持和保护。随着消费者观念的增强, 文化消费将成为消费的主要构成, 北京文化产业的理念已经初步形成, 但其他地区的文化消费落后必将制约首都的发展, 在“孤立”式进展的情况下, 首都创意产业也无法向外推广, 难以形成一条跨省的发展链。同时创意产业依赖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需要在知识产权保护、金融、通讯、技术服务等方面形成完整的保护伞, 首都文化创意产业要带领其他城市逐步形成产业基础, 为未来创意产业的发展建立产业基础和物质保障。
摘要:近年来,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在全世界广泛兴起, 并创造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如今, 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体现国家、企业实力的标准, 文化创意产业是继高新技术之后的经济新发展。阐述了首都创意文化的发展现状并对辐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辐射功能,对策
参考文献
[1]张一钒.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关联效应分析[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2010.
产业功能提升 篇5
产业融合理论最早提出于1978年,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尼古路庞特用三个重叠的圆圈来描述计算、印刷和广播三者的技术边界, 并且认为圆圈的交叉处将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融合区。欧洲委员会的绿皮书 (green paper) 认为, 产业融合是指“产业联盟和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等三个角度的重合” (European Commission, 1997) 。“绿皮书”同时还指出, 如果通过创造一个支持甚至把握产业融合变化进程的环境来迎接这一变化, 那么就将为增加就业、经济增长、提高消费选择和促进文化繁荣创造一个强有力的发动机。植草益 (2001) 从动因的角度分析认为, 产业融合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间的壁垒, 从而加强各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Lind (2005) 建立了一个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模型指出, 产业融合是指由技术变革引发的产业边界重新界定。
虽然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讨论最早是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产业交叉现象, 但是不能由此认为产业融合只是一种技术现象。事实上, 产业融合并不仅限于信息通讯产业融合或数字融合, 产业融合现象早已超出信息通讯领域而渗透到很多传统和新兴产业领域。所以说, 产业融合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 更是涉及到服务、商业模式以及整个社会运作的一种新方式 (European Commission, 1997) 。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厉无畏综合各方观点, 从更广泛的视野, 认为所谓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通过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 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1]。其特征在于融合的结果出现了新的产业或新的增长点。这一现象如同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会产生新的学科一样。高新科技及其相关产业的作用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1+1>2的生产效率和较高的经济效益则是产业融合发展追求的目标。本文也利用这个更加广泛的定义。
一个产业的经济活动实际上包含了从技术到产品、从组织到业务等多层面的内容, 一般产业的产生也始于一项新技术的诞生, 终于一个产品的成功发布, 而过程中也涉及其中的企业组织等微观主体。所以根据上面的产业融合的定义, 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来源于行业边界的模糊或消失。所谓的行业边界具体包括了技术边界、产品边界、市场边界以及产业经济活动的业务和运作边界。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 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市场需求改变等外部因素的推动下, 都有可能引起这些边界的模糊或消失, 并最终导致新型融合产业的形成。
二、动漫产业的产业融合
动漫产业是以创意为动力, 以动漫文化为基础, 以版权为核心赢利模式, 广泛涉及影视、网络、音像与书籍出版以及玩具、文具、服装、食品等行业的现代文化产业[2]。作为创意产业的典型代表, 动漫产业被称作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 它对现代社会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经济文化渗透力。研究动漫产业的产业融合, 先根据前面论述的定义来说明一下动漫产业的技术、产品、市场边界。
对动漫产业来说, 由创意而成的动漫作品是该产业的“原材料”, 通过现代制作技术将这些素材加工成具有特定技术标准的动漫内容, 以书籍、影视、网络、电子等媒介通过特定的发行或播出渠道销售给消费者。在这个过程中, 创意和特定的制作技术构成了动漫产业的技术边界, 以特定媒介承载的动漫内容形成了动漫产业的产品边界, 而相应的动漫产品的发行和传播渠道及依此形成的动漫产品的生产制作流程则分别构筑起了动漫产业的运作和业务边界。
如前所述, 传统的动漫产业就是动漫本身的产品市场, 而现代的动漫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 在现代信息技术、移动信息技术、新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基础上, 通过与移动通信产业、信息产业、旅游产业等若干传统和新兴产业相互融合形成的一种产业形态。它突破了原先动漫产业的技术边界、业务边界、组织边界和市场边界, 但它又并不是几个产业的简单相加, 而是通过相互作用融为一体, 显示出新的产业属性, 而且这种技术、产品、市场边界还将继续扩大。
三、动漫产业融合的市场依据
产业的发展能力来源于其竞争力, 而产业融合则通过相关产业的产业优势相互渗透和不断发展来获得持续发展的竞争力。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的“钻石模型”是其竞争力理论的集中体现, 强调要素环境、需求状况、竞争战略及对手、相关支持机构或产业以及机遇和政府的作用。其中前四者为基本影响因素, 后两者为附加影响因素。根据“钻石模型”, 产业融合主要改善了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以及企业策略及结构与竞争这四个因素而形成了各自的优势。因此, 产业融合的动因就在于单个产业或企业所不具备的却由产业融合带来的一系列发展优势。这些发展优势则成为了动漫产业融合程度的市场依据。
(一) 成本优势
产业融合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影响了要素条件, 提升了相关产业的竞争力。盖蒙巴德拉和托里斯的研究表明, 产业绩效与技术状况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其他学者通过对信息产业的研究而得出结论:由于拥有共同的基础资源, 导致产业的单位平均成本减少。这说明信息技术的融合对减少企业成本具有正相关影响。因此, 产业融合有利于整合资源, 避免重复建设, 实现资源共享, 提高产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对于现在各地正在如火如荼建设的动漫产业园区, 现在很多只是单纯的动漫制作企业的聚集地, 丧失了其作为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集聚区的意义。事实上, 各动漫产业园区的前期投入非常大, 本身也是动漫产业发展的一项宝贵的资源。作为一个原创型的动漫产业基地, 在地域空间上和旅游业的部分功能实质上是可以融合重叠。在园区现有动漫产业经济活动的基础上, 通过增设以提供动漫场景游乐体验的动漫游乐区;以演示、销售、服务为主要功能的体验区;以及服务于玩家集散、会议节庆活动举办而设置的商务接待区等旅游功能区, 可将其产业活动延伸到旅游业, 拓展其旅游功能, 并以此作为动漫研发、教学及生产的重要配套和互动基础。采用这种融合化发展模式, 可带来大量的玩家和游客, 有利于品牌效应的形成, 又能够有效地弥补动漫产业短期赢利不足的缺陷, 逐步实现核心产品的直接赢利。可见, 将动漫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实现了资源共享, 有利于各方面资源的配置, 可以提升动漫产业的竞争力。
(二) 创新优势
动漫产业和其他产业之间优势的相互吸纳和渗透, 影响和改变产业产品的市场需求和产业核心能力。产业融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使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提升, 创造出源源不断的市场需求, 改变了需求条件, 提升了产业竞争力。韩国的动漫发展模式就是最好的一个例证。近年来, 伴随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信息产业和文化娱乐产业融合互动为动漫产业扩大并且催生了许多需求。2004年, 我国互联网接入用户达7963万户, 互联网网民数突破1亿大关, 上网人数在1.2亿~1.3亿之间。上网用户中以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出生的青少年为主, 而这部分人正是动漫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动漫的图形化特点就十分适合网络媒体的传播, 网络帖片广告模式和无线下载收费模式逐渐在形成。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动漫的传播和运营模式, 扩大了原有产品的需求, 也创造了新的需求。网络游戏就是将动漫制作与网络技术进行结合, 它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动漫产品, 也成为一个新的、更加强调大众参与的互动娱乐形式, 同时迅速形成了良好的商业运营模式。因此, 动漫产业与信息通讯产业的融合, 改变了人们对动漫的消费结构和消费心理, 网络技术的创新也创造出了新的消费需求。
(三) 技术优势
技术革新可以说是产业融合的内在动力, 通过技术的革新, 产业融合可以改善相关和支持性产业的竞争优势, 提升了产业竞争力。技术革新开发出了替代性或关联性的技术、工艺和产品。这些开发内容渗透、扩散和融合到动漫产业中, 改变了动漫产业的技术路线, 丰富了动漫产业经营的内容和形式, 从而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消费特征, 也使得动漫产业的价值链不断得到扩展。因此, 产业融合不仅仅是技术融合、产品融合和市场融合, 还实现了价值链的融合。动漫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关联度非常高, 而且垂直联合, 即内容提供商与发行、播映等平台的合并、收购或者联盟也势在必行。在原本的连接两个相关产业的价值链接点处融合了两个或多个产业的价值, 与原产业相比, 融合产业不仅具有更高的附加值与更大的利润空间, 而且为消费者创造了更多、更方便、价值更高的产品或服务, 代表着需求发展的必然趋势, 产业的竞争力自然会随着需求趋势向消费主流的转变而逐渐提高。
(四) 效率优势
产业融合改变了企业战略, 通过业务、组织、管理等资源的整合, 使得该产业本身和参与融合的各企业获得成本降低、效率提升的优势。通过产业融合, 提高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进而提升了产业竞争力。著名产业竞争力专家波特教授认为, 企业战略是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竞争力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产业竞争力其实就是企业竞争力在概念上向更高层次的延伸, 其源泉和实质是企业竞争力。例如, 在动漫企业发行环节的跨行业经营可以具有创造跨多个不同经营层面的、明显的协作优势。迪斯尼的动画片票房固然显赫, 但是如果没有迪斯尼遍布各大洲的主题公园、动画人物的衍生产品以及经典动画带来的名牌效应, 迪斯尼光靠出产动画片也难以成为世界第二大传媒公司。由此可见, 动漫产业要得到发展, 并真正占领市场, 企业经营者们需要重视跨行业经营的产业融合战略。
四、我国动漫产业融合的市场趋势
对动漫产业的发展来说, 可以分为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 也是最为核心的层次, 是动漫本身的产品市场, 例如动画片、漫画书、漫画周刊杂志、音像制品 (DVD/录像/VCD) 等。第二个层次, 是依靠动漫产品的市场向外衍生的市场, 与动漫作品具有很强的关联性, 例如, 以动漫形象为主要特征的玩具、文具、日常小用品、服装、食品、手机图片等。第三个层次, 也是借助动漫产品的创意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的市场, 与动漫作品有一定的关联性, 例如以动漫为主题的儿童乐园、动漫主题公园、动漫博览会、虚拟代言人、COSPLAY秀、动漫咖啡 (茶坊) 连锁店, 等等。
可以说第一个层次是动漫产业的基础, 而第二层次的产品是现在动漫产业巨大利润的来源, 如果仅是依靠动漫作品的播放和出版是无法回收大量的投入成本的。我们知道现在我国动漫市场80%以上赢利都流向了海外, 史努比、Kitty猫、皮卡丘等每年都从我国动漫市场卷走数十亿元人民币[3]。事实上这些作品并没有全部在中国市场上播出, 但是这些赢利都是依靠玩具、服装、食品等动漫衍生产品。由此可以看出, 动漫产业的本身就是产业融合的结果, 这与动漫产业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度有关。一开始动画和漫画的传播就需要出版和电影、电视等行业的支持, 只有与这些行业相互结合, 才诞生了传统的动漫产业。之后, 美国迪斯尼可以说开创了动漫产业融合的先河, 先后与玩具、服装等行业合作, 向它们出售版权, 获得了长期的经济利益, 其中最为成功的还是与旅游业的合作建立了迪斯尼乐园, 将受人们欢迎的动漫形象放入了主题公园使其较之其他主题公园具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产业增值能力, 也使其经久不衰。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知道, 产业融合可以提升动漫产业的竞争力, 因此, 动漫产业的特点也决定了该产业的发展趋势也将是产业融合。动漫产业与其他文化产业相比, 与高新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动漫的未来发展趋势就是网络和数字技术发展的产物, 因此, 动漫作品的创作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撑来更好地为内容表现服务。而产业融合最容易发生在高技术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 高技术融入到其他产业中, 影响和改变了其他产业产品生产特点、市场竞争状况以及价值创造过程, 从而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市场需求和产业的核心能力。在这个方面可以说韩国开创了动漫产业融合的一个先例。韩国动漫产业的飞速成长的关键原因, 在于将动漫产业与网络技术结合, 利用后发优势, 从以2D为中心的制作方式迅速扩大到FULL3D、2D&3D的合成方式, 以较低成本的FLASH和颇具赢利能力的网络游戏为载体, 打造出系列动漫形象。就是这个极有创意的结合, 诞生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娱乐方式和新兴产业, 不仅改变了许多人的文化生活样式, 还造就了一个有影响的产业, 并为创办者赢得了巨大的利润。相关数据显示, 2006年韩国动漫产业的规模达到6亿美元, 2007年更达到7.5亿美元。
总之, 产业融合影响了钻石模型的重要因素, 可以提升动漫产业的竞争力。同时动漫产业竞争力的增强也可以使动漫相关企业群获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稀缺资源、雄厚的资本积累以及较大的发展空间, 为动漫产业的新技术研发引入活动又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和市场条件。产业技术研发能力的不断提高, 转而又积极地推动了技术融合的发展, 从而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内在驱动力。因此, 产业融合与产业竞争力的发展过程具有相互推动的作用, 也是我国发展动漫产业、建立完整的动漫产业链的一条可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厉无畏, 王慧敏.国际产业发展趋势研判与理性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 2002, (4) .
[2]谭玲, 殷俊.动漫产业[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6.
[3]http://www.zjwb.com.cn/zjwb/200510/zjwb20051015/02.htm[EB/OL].2005-10-15.
[4]厉无畏.产业融合与产业创新[J].上海管理科学, 2002, (4) .
[5][日]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 2001, (2) .
[6]陈岳虹.我国动画产业如何走出“有产无业”的困境[J].经济师, 2006, (8) .
产业功能提升 篇6
一、挖掘学校的历史文化, 为校园文化建设定好基调
隐性课程作为一种潜在的校园文化, 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 具有情境性、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和愉悦性等特点。校园文化正是以它形象直观的表达形式, 把思想教育寓于各种具体可感的情境之中。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正是通过学校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以及优美的物质环境所带给学生的积极影响而实现的。
长期以来, 由于对校园文化建设认识存在偏颇,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 人们把校园文化建设片面地理解为校容校貌建设。于是出现你也建草坪、我也塑雕像现象, 千篇一律的校园文化建设很难凸显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许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除了达到美化校园环境的目的, 学校往往忽视了思考为什么要在这里建雕像、雕像的设计有没有历史渊源等等。由于校园文化建设一味地盲目学习与模仿, 于是辛辛苦苦才完成的校园绿化美化工作除了让学校比以前新了、好看了, 其文化内涵很难让人恭维。这种抛开学校发展史的做法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这样的校园文化建设再美也显得虚浮、空洞。
笔者认为, 校园文化建设应以学校的历史文化为基调, 哪怕是制定办学理念、校训、三风时, 也应围绕学校的历史文化去制定, 这样才能使校园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如我校制定的办学理念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以爱育教、广培桃李”, 其中“广培桃李”就是在挖掘学校的历史文化之后提炼出来的。建水三小原名“金碧小学”, 在金碧小学十周年校庆时当地知名人士曾赠送“广培桃李”的牌匾给学校, 并悬挂于礼台屋檐下,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 学校以此为办学理念并使之作为每一位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行为指针, 也是对学校办学历史传统的延续和传承。再如教风“厚德、博学、修身、敬业”中的“修身”也是源于学校的历史文化, 学校所在地点东林寺, 半闲亭原本就是古代名士修身养性之所, 作为今天的教书育人的教师更应该注重修身, 以自己良好的人格修养教育培养学生成长成才。可以说建设基调的确定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 但准确定位校园文化建设基调需要建立在认真了解学校办学史的基础上。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校的一个个修饰性建筑既能美化学校, 又有来龙去脉, 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学校的校风、校训也才不会成为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
二、紧扣学校的办学目标, 为校园文化建设作好规划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存在这样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有学校领导把校园文化建设简单地等同于校园、教室的环境布置, 一到开学或某一节日, 学校组织各年级、班级布置校园、教室, 并进行“校园文化环境布置”评比。在此过程中, 学校、教师往往只注重形式, 而忽视育人的针对性、人格培养的完善性、德育的系统性, 以学校的一堵墙、一个角落, 搞一些赶时髦或应急性的活动, 为素质教育贴上一个醒目的标签, 这种现象是校园文化建设缺乏长远规划所造在的。俗话说“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的校园文化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它是一项艰巨而又漫长的工程。所以, 学校在对校园文化建设时仍需作远、中、近期规划。只有这样, 才能避免校园文化建设的盲目性和零散性, 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也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而要规划好校园文化建设, 又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 确立校园文化的价值观
要使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向纵深处推进, 实质上就是要为创建校园文化而对各种文化要素, 包括原有的校园文化进行选择、整合、改造。这种选择、整合、改造, 首先依赖于校园文化主导价值观的确立, 主导价值观是对校园文化构成具有导向性作用的观念, 也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是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为此, 我们在确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时, 要把它放在首位。
2. 整合校园文化的要素
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及其深入推进离不开以各种形态存在的校园文化要素的整合, 校园主文化与亚文化、子文化的求同存异是形成多元统一的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 相对于校园主文化, 校园内的子文化、亚文化是更为活跃的因素, 以不同形态存在的子文化, 有群体层面的教师文化、学生文化、领导者文化, 也有组织层面上的班级文化、团队文化、自由群体文化, 还有其他层面上的课程文化, 活动文化, 休闲文化等。对这些文化进行整合, 使之能补充、丰富校园主文化, 构成多彩生动的校园文化, 这是体现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度的重要方面。
3. 培育校园文化的现代意识
目前, 校园文化建设面临封闭性强、传统色彩浓重的现状, 我们要把开放性校园文化的建构与富于现代意识的校园新文化的培植作为校园文化规划的目标, 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 使之更富于现实意义, 更能跟上时代潮流, 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抓牢学校的“三风”, 为校园文化建设拓宽渠道
“学校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是办一所更好的学校, 而是为孩子创立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学校应该是一个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大家庭式的学校需要大力倡导人文精神, 构建健康、平等、团结、奋进的校园文化, 使学校成为一个目标明确、能相互交流思想、充满温馨、和谐的场所。而要实现这一目标, 就要根据学校实际,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努力拓宽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
1. 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渠道
我们不能把校园文化建设孤立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之外, 而要通过“教”与“学”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教学依然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 丝毫不违背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教师的无私奉献与锐意进取、开拓创新, 学生的意气风发、刻苦好学、永不言败, 以及教师间、学生间、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助合作、公平竞争、相互取长补短, 应是校园文化建设成功的最佳展示。教学是促进学生的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全面发展的主要手段, 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渠道。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部分, 应渗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同时, 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首先应体现在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上。我们不能只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表面现象, 而忽视学生心理上的认同和内化, 忽视文化内在的熏陶和积淀。如果把校园文化建设与教育教学工作分离开来, 就会形成校园环境与学校三风的反差, 并最终显示出教育的无奈和苍白。
2. 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化渠道
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场所, 校园环境作为学校教育资源的一部分, 只要突出了教育性特点、科学性原则和艺术性原则, 就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潜在的导向功能。陶行知老先生说, “一草一木皆关情”。发掘、培育校园的环境文化, 使能说话的一草一木、一墙一板、一事一物对青少年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促使他们主动、热情、积极地参与其中, 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操自然而然地得到陶冶, 心灵在无形之中得到净化。
虽然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的影响是间接的, 但力量却是巨大的。正如美国教育家布莱森所说:“任何一所学校环境都在默默的对孩子们发表演说, 而且孩子们的确会注意它, 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和影响。”校园环境不仅反映了一定时代的传统观念, 而且也影响着教学的积极性。因此, 优化育人环境不仅仅看作是一种管理, 更应该说它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和依托。
3. 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化渠道
谈酒店客户档案的收集与功能提升 篇7
一、客户信息是获得客户需要的金钥匙
作为酒店经营者必须经常研究:什么是顾客的需要?用什么方法才能满足这一需要?这些方法给顾客带来什么好处?这些好处与竞争对手相比如何?其实, 一个细节的关怀就会决定顾客是否会喜欢你的酒店。
某地新开了一家酒店, 笔者有位朋友住后很高兴, 说每次到杭出差住酒店就因为松软的海绵枕头而睡不好觉, 出差的日子往往打不起精神, 而在此酒店, 他看到了酒店为顾客提供的枕头菜单, 他挑选了荞麦枕头, 连续几个晚上都睡得很香甜。据了解, 这家酒店因为枕头问题解决得好, 顾客感到很满意。
以上简单例子说明掌握客人信息极为重要, 如何获得客人的有效信息呢?首先, 从管理理念上应该认识到, 要以顾客为中心, 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 让顾客获得满意的消费体验, 要理解酒店与客人之间不仅仅只是一种商业交往的经营行为, 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
其次, 要认识到客人的信息是多样化的, 利用是有层次的, 如客人的宗教信仰, 生活嗜好、习惯等个性化信息比较稳定和不难获得。但有的信息, 例如:顾客向旅行社表明需要预订一间五星级酒店的客房, 这是他用语言表明的需要信息, 而他真正的信息则是选择五星级有高贵身份的象征。顾客往往还有没有表明的需要信息, 如:酒店里有室内游泳池可以休闲娱乐, 晚上可以在酒吧和善解人意的服务员聊天等。顾客还可能有一些不愿言明的需要信息, 如:入住酒店可以获取积分奖励, 方便与某人约会等。这些信息则比较难于解读, 也相对不很固定。以上这些信息都是微观方面的。其实, 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还可以对它们进行整理、分析, 归纳、总结出对酒店经营决策起重要作用的信息, 这样的信息可称为信息的信息, 相对具有宏观性。也就是说, 对于来自顾客的真实信息, 利用上有不同的情况, 若缺乏整理, 归纳, 分析, 则利用层次浅, 利用面较窄, 反之, 则利用具有深度, 也有广度。
信息的开发利用, 可以真正使酒店把握顾客的需要, 提供满足顾客满意的个性产品和服务, 创造自己的特色, 做得比竞争对手更出色, 因此, 可以说, 现代酒店竞争力的关键就在于此。
二、客户信息的采集
客户的信息源于采集, 首先需要确保所采集信息的真实性。因此酒店需要规范信息采集人员的采集行为、明确信息采集人员的责权, 使信息采集工作处于有效的管理之中。
对客人的信息采集, 贯穿在全体员工具体细致的对客服务过程之中。例如有些顾客喜欢或愿意和善解人意的服务员聊天, 酒店的管理人员应好好物色具有这类素质的员工, 做特别的管理, 让他们 (或她们) 在对客服务的工程中, 采集顾客消费的有关信息。
在前厅, 一名优秀的行李员能够在为新客人服务的过程中, 委婉地询问客人的姓氏, 准确地用姓氏尊称顾客, 在与顾客交流时能够得到宾客的一些信息。
在餐厅, 细心的餐厅服务员发现某位客人特别喜欢吃胡玉美酱, 就将这个信息传递营销部, 存入资料库。当餐厅服务员看到顾客品尝某道菜时面露难色, 但并没有吭声, 便要上前询问, 菜是否不合口味, 需不需要回锅重做。并将得到的准确信息传递到营销部, 存入资料库。
具有娴熟服务知识的点菜员在点菜过程中, 可运用婉转的语言与顾客沟通, 并进一步了解客人的喜爱的菜品、爱喝的酒水等。并做好信息传递和记录工作。
楼层服务员也是获得顾客信息的重要渠道。在服务中注意客人的举动, 客人的喜好, 利用与客人沟通机会。
吧台收银员也是接触顾客较多的岗位之一, 优秀的收银员、接待员应熟悉客户的有关方面的喜好、结账方式或特殊需求等。
另外, 管理、服务人员也可通过客户的司机、朋友了解其相关信息。
酒店管理人员应从各方面尽可能了解每一位顾客的信息, 建立详细的客户档案。并对客户档案信息使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来组织, 形成电子化共享平台, 以便充分发挥其功能, 成为支持酒店日常经营管理和各种计划决策的重要依据。
三、酒店客户信息管理和利用的创新
1. 酒店客户信息管理、利用现状
目前绝大多数星级酒店已建立计算机辅助管理信息系统, 通过信息系统整合酒店各个管理部门的信息, 实现对客服务管理的协同和协调, 所有的经营管理数据, 都可在系统中保存, 随时供查询和使用。其中的客户资料信息, 在系统中有的定义为客史资料, 有的定义为客户信息。对这些资料或信息, 大多数酒店只是通过收集-储存-查询来完成管理和使用的整个过程, 缺乏分析、处理的环节, 没有合适的分析、处理工具, 不能在营销决策上起应有的作用。其余少数的星级酒店则引进“COME800来电显示客户管理信息设备”, 其功能有: (1) 来电/呼出号码识别, 电话未接前, 来电客户资料 (已储存) 自动显示在电脑屏, 号码归属地自动判断。 (2) 监听录制功能, 可随时查询听取。 (3) 客户资料储存和查询功能。这种设备支持与已有的信息系统的密切配合, 并融为一体。采用此来电显示客户信息设备, 在客史管理方法上有所进步, 饭店相关服务质量有所提高。但这种客史管理新方法, 仅是使部分查询过程简捷化为自动显示, 也只主要供前台等个别部门在接到客人的电话时, 及时了解客人信息并作出针对性回话。所以, 对于客户信息管理的整体提升来说, 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的。
总之, 客户档案的现行管理方法, 缺乏对其进行分析的环节, 不能从中得到一些能明显提高酒店决策水平、全面改进酒店整体服务质量的有重要价值的新信息。这些信息基本上一直处于“原材料”式的、未加工的状态, 所以这种管理还基本处于粗放式管理, 这种信息利用方式还处于前文所说的低层次的水平上。
2. 引进Mapinfo, 创新酒店客户信息管理和利用
对客户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 使之得到全面利用。首先要考虑的是对客户从宏观到微观进行多层分类。经过对现有客户基本信息的分析、整理, 可以从中找到有多个方面相同或相似的客户群体, 同时这些不同的客户群体对酒店的重要程度、对酒店的贡献价值是不同的。因此, 进行分类是必要的和首要考虑的。那么, 分类的角度怎样确定?目前, 一些酒店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 有的从客户的消费量与频率, 有的从客户的地理位置, 有的从客户的职业, 有的从客户的消费方式等角度来分类。
基于对Mapinfo这种地理信息系统最流行软件的熟悉, 笔者认为, 引进Mapinfo, 与现有的信息系统相结合, 可以使酒店客户信息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这一系统平台上, 以客户的地理位置作为分类的主线, 在此之中, 也完全可以融入客户的消费量与频率, 客户的职业, 客户的消费方式等等因素, 来储存, 显示、分析相关信息。
为什么要以地理位置作为分类的主线?简而言之, 一是由酒店客户信息的根本特点决定的;二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独特优势密切相关。两方面因素相结合形成创新式酒店客户信息管理方法。下面对此两点分别作简要说明。
酒店客户信息的根本特点是什么?可以说是地理性, 即地域性, 典型的酒店客户信息象客户的爱好、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和禁忌, 其实是与客户的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联系, 世界各地近两百个国家和地区, 分布有几千个民族, 每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发展情况千差万别、经济现状也相差很大, 这些情况组合在一起, 是形成酒店客户具有不同爱好、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禁忌及其它观念的基本原因。酒店就是要以这些类型的信息为核心, 构建客户信息系统平台。
MAPINFO是地理信息系统最流行图形软件, 具有强大的图形表达、处理功能, 它可以利用点、线、区域等多种图形元素, 及丰富的地图符号、文本类型、线型、填充模式和颜色等表现类型, 可详尽、直观、形象地完成电子地图数据的显示。
MapInfo软件提供与一些常用数据库的接口, 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与这些数据库进行数据交换。MapInfo软件提供的开发工具Map Basic, 可完成用户在图形、界面、查询、分析等方面的各种要求, 以形成全用户化的应用集成。
由它所建立的酒店客户管理信息系统, 通过地图和其它图形能形象、全面和直观地将客户各种信息表现出来, 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通过图层这个枢纽融为一体, 能提供快捷的查询、分析功能, 与已有的信息系统有机结合, 形成电子化共享平台, 有力支持酒店日常经营管理和各种计划决策。
摘要:以顾客为中心, 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 让顾客获得满意的消费体验, 进而培养自己的忠诚客户, 这已成为现代酒店经营管理的核心理念。因此, 酒店不但要建立详细的客户档案, 更要使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来组织、分析, 形成电子化共享平台, 以便充分发挥其功能, 支持酒店日常经营管理和各种计划决策。
关键词:客户信息,信息采集,管理创新,MapInfo软件
参考文献
[1]邹益民:饭店管理——理论、方法与实践.北京:[M].高教出版社, 2004
【产业功能提升】推荐阅读:
高技术产业功能区09-17
生态功能提升08-28
产业提升07-04
煤炭产业提升07-29
产业提升发言07-31
火狐新功能 提升网络隐私文件保护06-29
产业竞争力提升11-01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08-04
产业升级 提升竞争力08-19
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