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功能(精选11篇)
基础功能 篇1
伴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逐渐重视, 中职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中职教学面临着困惑和挑战。为了培养应用型的人才, 中职教学要重视职业教育, 优化教学过程, 丰富教学内容, 突出教学功能, 提高教学的能力, 并一切服务于应用, 一切作用于教学目标。职业教育要走出专业发展和教学结合的道路, 提高磨练的能力, 形成专业课的发展特点, 重视提高教学的效果。因此, 要发挥中职数学的基础功能。
一、根据专业的类别考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中职专业类型很多, 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成绩区别很大, 因此, 在教学中, 要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 选择不一样的教学内容。为了学好专业课, 就要抓好数学基础课, 为了提高专业知识与能力, 就要形成和发展数学学习能力, 促进数学知识的丰富和累积, 形成数学的专业思考能力, 要重视丰富学生的数学教学内容, 重视形成数学学习能力, 就要实施好数学专业平台的教学能力, 形成模块化的、弹性的、互动性的、层次丰富的数学教学, 并满足专业岗位建设的需要, 重视体现实用型的、适用型的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并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二、根据数学专业类别来对数学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
1. 加强对数学专业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教育学生学好立体几何, 重视形成对学生立体几何能力的培养, 形成专业学习能力, 重视打好学生的数学专业基础, 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形成学生的识图能力, 形成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2. 提高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重视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 重视拓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重视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 重视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潜力, 并在数学基础知识的奠定过程中, 实现学生数学学习和专业学习相互结合, 相互促进的能力, 促进学生学习才能的提升。
3. 重视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的培养。
中职数学教师要增加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 给学生补充数学知识, 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理解, 并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好知识基础, 形成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
4. 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教师要重视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 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发展数学学习能力, 重视帮助学生积累数学知识, 形成数学学习能力。
三、科学化、高效化地应用好数学教材
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需求运用好数学教材, 发挥好数学教材的作用, 重视专业数学教学, 认真组织数学教学, 增强数学学习的广度, 重视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 重视学生数学介绍, 增加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在专业背景下,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数学学习, 考虑到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 了解学生的数学专业学习能力的提升, 丰富、扩充学生的数学知识, 重视拓展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 重视积累学生的数学知识, 以及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深化学生的数学知识, 并拓展到学生的数学学习体系中, 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知识链, 充分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 深化学生的数学理解。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积累知识, 教育学生学会科学高效地掌握数学知识, 更要丰富并完善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 形成顺应学生数学专业发展的、节省时间、提高效果的数学教学行为。
四、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
中职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专业课的教学与学习, 因此,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课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这就需要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入手, 积极付诸行动。
1. 提升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中职数学教师要深化专业课的教学能力, 积极进行职业教育的分工和合作, 重视提高数学教学的能力, 重视增加数学学习的服务性能, 重视牢固树立数学为专业课服务的指导思想, 重视拓展数学教学, 重视丰富学生的数学教学内容, 为学生的数学专业课服务。教师在这样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 要重视科学取舍数学教学内容, 重视形成数学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的实施, 重视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和舍弃, 重视根据不同的教学计划, 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 并积极为数学专业课服务, 增加学生的数学专业素养。
要积极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专业, 挖掘学生的学习能力, 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 重视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学生的学习, 增强学生学习的选择性, 把握教学的时机, 重视丰富学生的教学内容, 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 并促进学生的专业课的学习, 拉近学生与专业课的距离, 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并作用于今后的教学。
2. 通过数学基础的夯实, 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中职学生数学学习基础需要教师认真夯实, 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要积极重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重视提高学生的专业课的学习潜力。在中职阶段, 教师要重视学生基础的落实工作, 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让学生学习更认真, 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重视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中职学生要科学进行数学的学习, 增强对教材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充分发挥数学学习的能力, 为专业课的学习打好知识基础, 提升专业课的学习能力, 并科学高效地形成专业素养, 促进专业课学习能力的提升, 成为高素质人才。
摘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中职数学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让学生学会科学地进行数学学习,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科学高效地应用好教材, 将数学知识与所学专业联系起来, 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并能学会应用。
关键词:中职数学,学习能力,基础功能
基础功能 篇2
沟通联络作用 运输气血作用 感应传导作用 调节机能平衡作用
人体是由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所组成,这些脏器组织虽然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是相互协作,并保持协调和统一的。这种机能功能活动的协调统一,主要是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络作用而实现的。十二经脉、十二经别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循行络属于脏腑和官窍之间;奇经八脉则联系并调节正经;十五别络则能加强表里两条经脉之间的联系;十二经筋与十二皮部则联络筋脉皮肉。因此,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络作用,则使人体不仅组织上成为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在生理上亦成为一个协调共济的有机整体。其联络的具体形式是:
· 脏腑同外周肢节之间的联系
· 脏腑同官窍之间的联系
· 脏腑之间的联系
· 经脉与经脉之间的联系
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均需气血以濡润滋养,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而气血之所以能通达于全身,发挥其营养脏腑组织器官,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则必须依赖于经络的传注方能实现。故《灵枢·本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感应传导,是指经络系统对于针刺(或其他刺激)感觉具有的传递通导作用,又称为“经络感传现象”。
经络感传现象,是目前已知的几种经络现象之一,是指当刺激一定穴位时,人体会产生某种酸、麻、胀、重等感觉,并可沿经脉的循行路线而传导放散,这种感传现象,即是通过经络的感应传导作用而产生的。
基础功能 篇3
关键词:关系数据库三级模式结构;关系代数;关系演算;SQL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5-30606-03
Simply Talking about the Three Theoretics Foundation of the SQL Query Function
FU Si-ping
(Quanzhou Economic & Trade Polytechnic,Quanzhou 362000,China)
Abstract:The text uses the Data Base Management System-Visual FoxPro 6.0 as a flat-top building, expands on the 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 how to explain the three layer structure of relation DB through the select example and how to reflect the thought ofrelation algebra and relation mathematical calculation.
Key words:the three layer structure of relation DB ;relation algebra;relationmathematical calculation;SQL
1 引言
现代生活中,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人们利用它来存储数据,并方便地从中查询所需的数据。DBMS利用SQL来实现其查询功能,为了更好地体现查询机制,文章先介绍与查询功能密切相关的三个理论基础——关系数据库三级模式结构、关系代数、关系演算,然后用实例来阐述查询功能如何反映这三个理论基础。
2 关系数据库三级模式结构
关系模型遵循数据库的三级体系结构,即关系模式、关系子模式和存储模式。SQL语言支持关系数据库三级模式结构,但是术语与传统关系模型术语不同。在SQL中,关系模式称为“基本表”,关系子模式称为“视图”,存储模式称为“存储文件”。三者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1关系数据库三级模式结构
存储文件是指数据表存储在硬盘上的结构,与外部存储器上的一个物理文件对应。
基本表是用户看到和使用的数据的描述,是用户与数据库的接口,它由存储文件通过映射关系得到。一个基本表可以跨越一个或多个存储文件,一个存储文件也可以存放一个或多个数据表。基本表是本身独立存在的表,视图是从基本表或其他视图中导出的表,它本身不独立存储在数据库中,也就是说数据库中只存放视图的定义而不存放视图对应的数据,这些数据仍存放在导出视图的基本表中,因此视图是一个虚表。
SQL用户可以是应用程序,也可以是终端用户。用户可以用SQL语言对视图和基本表进行查询。在用户眼中,视图和基本表都是关系,而存储文件对用户是透明的。
3 关系代数
关系数据库的查询语言分为两大类:关系代数语言和关系演算语言。
关系代数语言的查询操作是以集合操作为基础的运算。最基本的五种操作为并、差、笛卡儿积、投影和选择。
并:设有R和S具有相同结构的关系模式,R和S的并是由属于R或属于S的元组组成的集合,记为R U S。
差:关系R和S具有相同的关系模式,R和S的差是由属于R但不属于S的元组组成的集合,记为R-S。
笛卡儿积:设关系R和S的元组数分别为r和s。定义R和S的笛卡儿积是一个(r+s)元的元组集合,每个元组的前r个分量来自R的一个元组,后s个分量来自S的一个元组,记为R X S。
投影:该操作对关系进行垂直分割,得到关系的某一列(字段),记为Πi1,i2,…ik(R)。
选择:该操作对关系进行水平分割,得到关系的某一行(元组),记为σF(R)。
4 关系演算
关系演算语言的查询操作是以数理逻辑为中心的谓词演算为基础的运算。
谓词(predicate)指明一个条件,通过对它的求解可得出下列之一的值:“真”、“假”、“未知”。常见的谓词有比较谓词:>,≥,<,≤,=,≠;包含谓词:IN;存在谓词:EXISTS。关系演算有元组关系演算与域关系演算两类,前者以元组为变量,后者以域为变量。
4.1 元组关系演算
在元组关系演算中,元组关系演算表达式(简称为元组表达式)用表达式{t│Q(t)}来表示,其中t是元组变量,它表示一个定长的元组,Q(t)是公式,公式是由原子公式组成的。原子公式有下列三种形式:
R(s),其中R是关系名,s是元组变量。它表示这样的一个命题:“s是关系R的一个元组”。
s[i]θu[j],其中s和u都是元组变量,θ是算术比较运算符。该原子公式表示这样的命题:“元组s的第i个分量与元组u的第j个分量之间满足θ关系”。例如,s[1]
s[i]θa或aθs[i],这里a是一个常量。前一个原子公式表示这样的命题:“元组s的第i个分量与常量a之间满足θ关系”。
在一个公式中,如果一个元组变量的前面没有存在量词Э或全称量词▽等符号,那么称之为自由元组变量,否则称之为约束元组变量。元组表达式的一般形式{t│Q(t)}中,t是Q中唯一的自由元组变量。
关系代数的五种基本操作均可用元组表达式来表示。其表示如下:
1)并:R∪S={t│R(t)∨S(t)}
2)差:R-S={t│R(t)∧┓S(t)}
3)投影:Πi1,i2,…ik(R)={t(k)│(Эu)(R(u)∧t[1]=u[i1]∧t[2]=u[i2]∧…t[k]=u[ik])}
4) 选择:σF(R)={t∣R(t)∧F’}
5) 笛卡儿积:R×S={t— ($u) ($v) (R(u) ∧ S(v) ∧t[1]=u[1] ∧ t[2]=u[2] ∧ t[3]=u[3] ∧ t[4]=v[1] ∧ t[5]=v[2] ∧ t[6]=v[3] )}
4.2 域关系演算
用表达式{x1,x2,…xk|φ(x1,x2,…xk)}来表示,其中x1,x2,…xk是域变量,是由关系、域变量、常量及运算符组成的式子。
{x1,x2,…xk|φ(x1,x2,…xk)}表示所有使φ(x1,x2,…xk)为“真”的那些x1,x2,…xk组成的元组的集合。每一个关系代数表达式有一个等价的域演算表达式,反之亦然。
域关系演算和元组关系演算是类似的,不同之处是用域变量代替元组变量的每一个分量。与元组变量不同的是,域变量的变化范围是某个值域而不是一个关系。可以像元组演算一样定义域演算的原子公式。域演算的原子公式有以下两种形式:
·R(x1…xk),R是k元关系,每个xi是常量或域变量。
·xθy,其中x,y是常量或域变量,但至少有一个是域变量,θ是算术比较运算符。
域关系演算的公式中也可使用∨、∧、┓等逻辑运算符,还可用(Эx)和(▽x)形成新的公式,但变量x是域变量,不是元组变量。
5 Visual FoxPro的SQL数据查询功能
SQL用来与数据库管理系统通信,集数据定义、数据操纵、数据管理的功能于一体,是一个通用的、功能极强的关系数据库语言,已被众多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所采用,既可以用于远程的基于服务器的数据,如ORACLE、SQL Server,又可以用于本地数据库,如Visual FoxPro、PowerBulider和ACCESS以及符合ODBC的数据库。SQL功能包括数据查询、数据操纵、数据定义和数据控制4个方面。
本文利用Visual FoxPro的SQL查询功能来阐述观点,分为三步。
第一步:建立需要的数据表。
利用Visual FoxPro6.0定义一个教学数据库,包括五个基本表S1(计算机1班学生表)、S2(计算机2班学生表)、SC2(计算机2班选课情况表)、CO(课程) 、TY2(计算机2班团员表)。表结构如下:
S1(SN,SNAME,AGE,SEX)
S2(SN,SNAME,AGE,SEX)
SC2(SN,CN,GRADE)
CO(CN,CNAME,TEACHER)
TY2(SN,SNAME,AGE,SEX)
其中SN代表学生学号,SNAME代表学生姓名,AGE代表学生年龄,SEX代表学生性别,CN代表课程号,GRADE代表成绩,CNAME代表课程名,TEACHER代表任课教师。
图2教学数据库
表1计算机1班学生表
表2计算机2班学生表
表3计算机2班选课情况表
表4课程表
表5计算机2班团员表
第二步:反映三级模式结构。
所看到的S1、S2、SC2、CO、TY2五个数据库表属于三级模式结构中的第二层,具体五个表如何存放在存储设备上(即第一层),对我们而言是透明的。那么,第一层和第二层之间如何转换呢?是通过映射关系得到的。
数据查询是在相互关联的表中查询所需要的数据,本质是对第二层执行SELECT命令。第一层对SELECT命令来讲,也是透明的。通过查询看到的结果属于三级模式结构中的第三层,是建立在第二层之上的一种满足用户需求的“映射假相”。
第三步:体现关系代数和关系演算的思想。
Visual FoxPro中在对关系数据库中的数据表进行查询时,找到用户感兴趣的数据,就需要对关系进行一定的关系运算。关系运算的基本运算有两大类:一类是传统的集合运算(并、差等),另一类是专门的关系运算(选择、投影、联接),沿用了关系代数和关系演算的概念。
在第二步了解了三级模式结构的互相参照关系之后,来了解SELECT命令结构,结构如下:
SELECT子句:说明需要查询的数据项目—必需;
FROM子句:数据项目的来源(表或视图)—必需;
WHERE子句:查询的条件或多表联接条件,运算符:比较、LIKE、IN、BETWEEN… AND…、OR、NOT、AND;
下面通过查询实例,说明关系代数、关系演算的五种基本操作和关系演算的谓词运算如何体现在SQL的查询功能中,及其它们的对照写法。
功能一、并
例如:要查看计算机班的所有学生记录,需要合并S1和S2两个学生表的内容。
关系代数写法:S1∪S2
关系演算写法:{t│S1(t)∨S2(t)}
SQL写法:SELECT * FROM S1 UNION SELECT * FROM S2
通过两个SELECT语句,找出两个表的内容。把一个SELECT语句的结果看作一个集合,结果为两个集合,利用UNION实现两个结果合的合并操作。
表6 S1并S2结果表
功能二、差
VFP中,标准 SQL没有直接提供集合的差运算,但可以用其他方法实现。
例如:查询计算机2班学生表中不是团员的记录。可以通过对计算机2班学生表S2和团员表TY2做差集操作(即所有学生扣掉团员学生)。
关系代数写法:S2-TY2
关系演算写法:{t│S2(t)∧┓TY2(t)}
SQL写法:SELECT * FROM S2 WHERE SN NOT IN (SELECT SN FROM TY2)
先用内层查询查找团员表TY2的学号SN,传给外层查询作为外层条件语句的一个限制值,学生表S2中的SN不在团员表TY2中的记录为最终的结果,实现了差操作。
表7 S2差TY2结果表
功能三、笛卡儿积
例如:对S2和CO两个表做笛卡儿积。
关系代数写法:S2 X CO
关系演算写法:{t— ($u) ($v) (S2 (u) ∧CO (v) ∧t[1]=u[1] ∧ t[2]=u[2] ∧ t[3]=u[3] ∧t[4]= u [4] ∧ t[5]=v[1] ∧ t[6]=v[2] ∧ t[7]=v[3] )}
SQL写法:SELECT SN,SNAME,AGE,SEX,CN,CNAME,TEACHER FROM S2,CO
结果学生表S每条记录和课程表CO的每条记录搭配一次,通过SELECT语句指定两个表的字段在无限制条件的情况下选择到一个新的关系中,实现了笛卡儿积。
表8 S2和CO笛卡儿积结果表
功能四、投影
例如:查找S2表中学生的姓名和年龄。
关系代数写法:Π姓名,年龄(S2)
关系演算写法:{t(2) │(ЭU)S2(U) ∧t[1]=U[2] ∧t(2)=U(3)}
SQL写法:SELECT SNAME,AGE FROM S2
结果显示了学生表S的姓名SANME和年龄AGE两个字段,对关系进行了垂直分解,实现投影操作。
表9 S2投影
功能五、选择
例如:查找S2表中性别为男的学生资料。
关系代数写法:σ性别=“男”(S2)
关系演算写法:{ t|S2(t) ∧t[4]=”男”}
SQL写法:SELECT*FROMS2WHERE SEX=”男”
结果显示出性别SEX为男的记录,得到筛选的结果,对关系进行了水平分解,实现选择操作。
表10 S2选择
功能六、谓词
SQL中,谓词用在嵌套查询语句中,谓词有IN、NOT IN、EXISTS和NOT EXISTS。
例如:通过计算机2班学生表S2和计算机2班团员表TY2,查询计算机2班不是团员的记录。可以用谓词来实现。
谓词检查子查询中是否有结果返回,在团员表TY2中不存在的元组,而在学生表S2中存在的,即为满足条件的结果。
关系演算写法:{ t1t2t3t4∣S2(t1t2t3t4) ∧┓TY2(t1t2t3t4)}
SQL写法:SELECT * FROM S WHERE NOT EXISTS;
(SELECT * FROM TY WHERE S.SN=TY.SN)
表11 谓词操作
6 结束语
SQL是专为数据库而建立的操作命令集,是一种功能齐全的数据库语言。在使用它时,只需要发出“做什么”的命令,“怎么做”是不用使用者考虑的。但当我们了解SQL怎么做的一些原理,有助于在实现不同层次的查询功能时,思路更清晰,效率更高。
文章阐述了SQL查询功能的三个相关理论知识,以及SQL查询功能如何体现这些理论点。SQL功能强大,还有很多知识需要大家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王利.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王春森.系统设计师(高级程序员)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49-277.
[3]史嘉权.数据库系统基础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121-145.
[4]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耿素云.离散数学(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信访制度存在的基础及其功能定位 篇4
(一) 理论基础
现代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提出了影响深远的“社会安全阀”概念, 即敌对情绪的发泄具有安全阀的功能。他还认为, 紧张的释放不一定要通过原始冲突行为, 还可以寻找替代手段:第一, 积累起来的敌意不仅可以向敌意的原始对象发泄, 也可以向替代目标发泄。第二, 如果没有发泄相互之间的敌意和发表不同意见的渠道, 群体成员就会感到不堪重负, 也许就会用逃避的手段作出反应。通过释放被封闭的敌对情绪, 冲突可以起维护关系的作用。第三, 社会系统提供排泄敌对和进攻情绪的制度。这些安全阀制度通过阻止其他方面可能的冲突或通过减少其破坏性的影响而有助于维护这个系统[1]。
当前, 很多研究者都普遍将科塞的“社会安全阀理论”作为我国信访制度存在的理论基础。
其实, 当法律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领域, 其本身固有的统一性和稳定性必然导致其功能的有限性。从这个意义上讲, 无论什么样的制度安排, 都不可能彻底地解决所有的社会冲突。所以, 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在主体制度之外, 存在一些社会冲突的“余量”。因此, 即使是西方法治发达的国家, 通常都会在主体制度之外, 设立专门的补充性制度或机制, 解决这些“余量”[2]。
也就是说, 信访制度在我国扮演的就是名符其实的社会安全阀的角色, 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信访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缓解冲突并减轻冲突对社会的破坏程度。
(二) 宪法基础
我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 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 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 负责处理。”
我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国家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管理社会事务。”
为了从制度上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落到实处, 宪法在规定了选举权、罢免权等民主权利之外, 把“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 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作为公民的一项重要民主权利, 在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加以规定。与此规定相对应, 宪法规定, 一切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必须“经常保持同人民的联系, 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 接受人民的监督”;“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 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 负责处理。”这就是说, 在我国, 人民的声音和主张是由公民权利与国家机关义务组成的实实在在的法律制度。
据此, 我们可以认为, 信访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 是我们国家的基本民主制度, 也是我们国家法律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信访权就是受宪法保障的申诉、控告、检举及批评建议权的总称。
所以, 我国信访制度的存在不仅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论基础, 同时也是将公民的宪法性权利予以落实的一种制度安排, 在中国特色的国情下, 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特殊性。因此, 其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究竟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信访制度的功能定位
功能是进行制度分析时一个常见的概念, 通常解释为“功效和作用”[3]。据此, 我们可以认为, 信访制度功能是指信访制度本身应当具备的功效和作用。
透过对信访制度存在的宪法依据的探询, 以及大量相关研究成果结论可知, 诸观点基本上都认可信访权具有政治参与与权力监督的性质, 相应地, 信访制度具有权力监督和政治参与的功能基本上是不存疑的。然而对于信访权是否属于救济权, 换句话说, 信访制度是否具有权利救济的功能, 却引发了广泛的争论。而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认识, 进一步导致了对待信访制度改革的不同态度和观点。
2004年下半年, 于建嵘主持的课题组发表了一份《信访的制度性缺失及其政治危害》的调查报告。报告指出, 信访制度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参与和权利救济制度, 虽在计划经济时代起到过一定的作用, 但由于这一制度存在诸多缺陷, 已不适应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 在客观上成为了国家政治认同性流失的重要渠道, 如不进行彻底的改革, 将会产生十分严重的政治后果[4]。这些观点引发了一场对信访制度改革的争论, 大致可归纳为四种倾向:
1.“强化论”及其依据。“强化论”主张重新构建信访体系框架, 整合信访信息资源, 探索“大信访”格局, 并通过立法统一规范信访工作, 从而建立高效的信访监督监察机制。其核心观点是扩大信访机构的权力, 使之具有调查权、督办权甚至弹劾权、建议罢免权。在中国这样一个行政主导的国家, 在司法难以真正独立的情况下, 需要信访这样一套没有门槛的反馈系统来了解社会存在的问题和民众的需要, 并通过赋予信访机构实实在在的权力, 树立信访机构的权威来解决社会问题[5]。
2.“弱化论”及其依据。“弱化论”又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主张从国家宪政的高度来认识信访制度改革。首先, 从政治体制现代化的视野来重新确定信访功能目标, 即在强化和程序化信访制度作为公民政治参与渠道的同时, 要把公民权利救济方面的功能从信访制度中分离出去, 还原其民意表达的本来定位, 不再承担司法和行政的救济功能, 以确定司法救济的权威性。这种意见以社科院研究员于建嵘为代表。第二种主张撤销各部门的信访机构, 把信访全部集中到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通过人民代表来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 以加强系统性和协调性。
3.“废除论”及其依据。“废除论”认为, 应该站在政治现代化的大局高度, 来看待信访制度的存废问题。黄钟认为, 当一些人把信访制度当成中国特色的人权救济方式时, 却忽视了如果从国家制度的大处着眼, 现行信访制度的许多规定, 其实是直接跟宪法或法律相抵触, 出现了行政权僭越立法权或者司法权的现象。这既体现在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或者政策中, 也体现在具体的实践里。这些都有悖于建设法治国家的大方向, 信访制度应该废除[6]。张耀杰则进一步指出, 在宪法和法律框架之外所设计的叠床架屋且等级森严的信访机构, 是一种制度陷阱。因此《信访条例》可以废除[7]。
4.“折中论”及其依据。“折中论”是对“强化论”和“弱化论”的折中, 即对信访制度, 不强化不弱化, 以规范为主。它不主张对信访制度做出制度性的大手术, 同时强调保护信访人的权利和政府责任。
有意思的是, 不管信访制度到底应不应该具有权利救济功能, 他们却基本上都是基于目前的信访制度已经事实地发挥着权利救济功能的认识基础之上的。因此, 笔者认为, 无论是强化、弱化、废除, 还是折中, 都是针对信访制度的“权利救济功能”而言的, 而非是某些研究者认为的“信访制度”本身。也即是强化信访制度的“权利救济功能”, 还是弱化其“权利救济功能”;而非是强化“信访制度”, 还是弱化“信访制度”。
笔者认为, 信访制度具有权利救济功能。
从信访权的宪法依据可知, 其包含的申诉权实质属于救济权的范畴。我国宪法列举的批评权可以认为属于政治自由的范畴;建议和检举权不能包含在救济权内, 因为这种权利的行使不能使公民基本权利受到侵害时得到救济。而控告权和申诉权包含在诉讼权内。既然宪法的目的在于保障公民权利, 当权利受到来自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侵害时, 公民有权获得国家赔偿是宪法确定公民权利得到救济的应有之意, 也是法的正义性必然要求。我国在制定公民宪法权利时同时制定了保障权利实现的救济权, 这种保障的提供是国家的义务, 而对于公民来说则是权利。
从信访制度存在的理论基础看, 科塞的社会安全阀理论能够说明, 我国规定的信访是为了解决社会冲突中的“余量”而专门设立的一种补充性权利救济制度, 因为司法途径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社会纠纷。而世界各法治国家对公民权利救济的立法, 一般是通过三种救济机制来实现, 即行政救济机制、社会救济机制和司法救济机制。从我国已有的立法来看, 在公民个体权利的救济方面, 法律主要确立了行政救助和司法救助这两种机制。正是由于我国权利救济制度存在的缺陷及其功能发挥的有限, 进一步表明了信访制度权利救济功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基于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 从国家层面理解, 信访具有反映社会矛盾和接受人民监督的功能。从个人层面理解, 信访目的绝大部分是为了寻求救济。因此, 信访制度具有也应该具有权利救济的功能。
正确理解并科学对待信访的权利救济功能, 是解决中国涉诉上访困境的关键环节。
摘要:信访制度的存在不仅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 同时也有着现实的宪法依据, 是将公民的宪法性权利予以落实的一种制度安排。信访权利属于救济权的范畴, 信访制度作为一项中国特有的制度, 具有政治参与、权力监督以及权利救济的功能。正确的功能定位, 是信访制度得以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好重要作用的前提。
关键词:信访制度,理论基础,宪法基础,功能定位
参考文献
[1]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9:25, 33.
[2]王晓莹.法治进程中的信访制度困境及其出路[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 2006.
[3]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545.
[4]于建嵘.信访的制度性缺失及其政治后果[J].风凰周刊, 2004, (32) :19.
[5]赵凌.信访改革引发争议[N].南方周末报, 2004-11-8 (3) .
[6]黄钟.信访制度应该废除.http://www.aisixiang.com/data/detail.php?id=4802.
基础功能 篇5
主,有主持、管理之意。血,指血液,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脉,指经脉,为气血运行的通路,中医又称为“血府”。所谓心主血脉,即指心脏推动血液在经脉内运行的生理功能。
心脏位于胸中,有经脉与之相连,形成一个密闭循环的系统。心脏在人的一生中不停地跳动,通过经脉把血液输送到各脏腑组织器官,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心脏有规律地跳动,与心脏相通的脉管亦随之产生有规律的搏动,称之为“脉搏”,在人体的某些部位,可以直接触及到脉搏的跳动。例如在颈侧部(人迎脉)、腕部(寸口脉)、足背部(趺阳脉)均可触及脉跳。中医通过触摸这些部位脉搏的跳动,来了解全身气血的盛衰,作为临床诊断疾病的依据,称之为“诊脉”。
心脏的搏动,还可以在左乳下触及,中医将此部位称之为“虚里”。触摸虚里跳动,有助于对心病的诊断。
人体面部的气血比较丰富,心脏气血的盛衰亦常通过面部的颜色与光泽显现于外,故称心“其华在面”。望色,亦是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
中医学认为,心脏之所以能够正常搏动以推动气血的运行,均依赖于心气的作用。
在生理情况下,人的心气强健,推动血液运行的生理功能正常,气血运行通畅,全身的生理机能正常,表现为面色红润而有光泽,脉搏节律均匀,和缓有力。
如果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即可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心气不足:即心的精气虚少,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减低。可见心慌心跳,面色无华,脉虚无力等。
2. 心血瘀阻:若心气不足,血运无力,可导致心脏血液瘀阻。可见心悸,心前区憋闷疼痛,面色灰暗,口唇青紫,脉搏节律不整等。
3. 心血亏虚: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以心气强健、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网站收集如果心血虚少,脉道不充,则可见心悸、面色口唇苍白,脉细无力等。
心主神志
心主神志,又称心主神明或心藏神。
1. 神的概念:神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常指事理的玄妙、神奇。如谓“阴阳不测之谓神”、“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在中医学中,神的基本含义有二,即广义的神和狭义的神。
2. 心主神志的理论依据:现代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是大脑的生理功能,即大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中医学把神志活动归属于心,其理论依据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神志活动分属于五脏。
二是认为心为神志活动产生的场所。
三是血液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基础功能 篇6
战役是游戏中最主要的内容,没有之一,你可以理解成RPG游戏中剧情。在战役里你可以获得几乎一切资源:经验、装备、灵魂石等等。不过这里除了经验之外,其他的资源都是随机获取。战役分为普通和精英两种难度,除了难度不同,英雄的灵魂石只会在精英难度中掉落。
时光之穴:经验和金钱的宝地
随着游戏时间的推进,你会发现需要培养太多的英雄而培养他们就需要经验和金钱(用于升等级和技能等等),尤其前者除了战斗就只能通过经验药水等解决。所以游戏中的时光之穴提供了让你直接获取这两种资源的副本,潮汐神庙(掉落经验药水等道具)和矮人军工厂(掉落只能用于变卖金钱的道具)。随着副本难度的增加,获得资源也越多。不过除了周日两个副本都开放外,其他时间两个副本轮流开放,而且每天都有次数限制。
英雄试炼:基础装备获得地
刀塔传奇的装备种类和合成公式和DotA是一样的,但是在游戏中从高端的一级装备(似乎是DotA中1000元以上的装备),比如敏捷之刃等等,都需要碎片才能合成。所以对于很多装备的基础合成装备,这些一级装备的碎片需求量非常大,只通过打战役很难满足需求。因此英雄试炼就是给你提供这些装备的碎片而存在。和时光之穴类似,随着难度的提升你能获得更好的一级装备碎片(比如鹰角弓)。英雄试炼有三个副本,他们分别掉落敏捷、智力和力量系的装备碎片。但是每个副本都有自己严格的限制:敏捷系副本怪物物理攻击免疫、智力系副本怪物魔法攻击免疫、力量系副本只能用女性角色。仔细看看,这种限制是不是很有道理?
燃烧远征:发财的地方
燃烧远征是一个高级别挑战的场所,每次一挑战的目的就是为了走的更远,获得更多的奖励。但这里每次挑战英雄的状态都会被记录,每一次战役结束,英雄不会恢复状态,而且如果死亡,在这次挑战中就真的死了。所以燃烧远征里面的奖励也很丰富,除了掉落装备(没有碎片,很可能是高级装备),还掉落专有的货币可以换取游戏中最高级的装备。当然,这些东西一般需要大量的货币,所以对于普通玩家来说,燃烧远征最大的好处就是掉落大量的金钱!没错,如果你有实力拿到4、5次金钱奖励,可以说你已经脱离了金币的困扰。
竞技场:PVP的乐园
竞技场顾名思义,在这里你可以和其他玩家进行PK,获取服务器更高的排名以及特殊的奖励。当然作为RPG游戏,等级和装备还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不过当你和实力对等的玩家PK时,那还是需要很多技术:技能加点的顺序、英雄的组合、附魔装备的选择等等。每天竞技场会根据你的排名给你结算奖励,包括最重要的资源钻石和竞技场的货币。
TIPS:刀塔传奇资源小解
在这篇文章中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可能就是资源了,在刀塔传奇中有很多资源,这里对他们进行统一的解释。金钱、体力和钻石:游戏中的三大基础资源,主要决定了你是否能够继续游戏(金钱一般用于升级和购买东西,而所有副本和战役几乎都要消耗体力),其中钻石最为宝贵,可以转化成金钱和体力。经验,分为战队经验和英雄经验,前者的高低决定了你所有英雄的等级上限,后者只是决定每个英雄等级的高低,英雄经验除了战斗获取,还可以通过各种加经验的道具获取。灵魂石:简单地说是英雄碎片,有两种作用,一是召唤新英雄,二是升级你英雄的星等。装备和碎片:顾名思义,装备是英雄可以使用的道具,而对于很多高级装备来说,只有碎片达到一定数量,你才能合成出可以使用的装备或合成卷轴。
论民族基础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篇7
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在一个独特的自然、文化生态系统中, 在谈教育的社会化功能时, 我们必须考虑到这一特色, 不能用传统的主流民族意识形态下的教育社会功能论述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社会功能。笔者认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社会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人口功能。
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在促进每一个个体的发展时, 必然带来的直接效用是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人是自然的中心, 人创造一切。在这里我对人口功能不加以过多的赘述, 只是为了给接下了我在论述政治、经济、文化功能提供方便。毕竟, 政治、经济、文化功能的实现是以人为依托的。
2. 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政治功能。
在我国这样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中, 为了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统一, 我们不得不谈到民族基础教育的政治功能。我国的民族基础教育在尊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向少数民族学生传授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认同, 让少数民族树立中华民族核心文化价值观, 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树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支持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同时, 民族基础教育也促使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民主、平等的政治理念, 推动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 加快我国民主化进程。总之, 通过民族基础教育的政治功能, 我们最终要实现的是我国各民族的大团结与大繁荣。
3. 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经济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 在党和国家一系列民族政策的支出下,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总体来说, 少数民族地区与我国主流汉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追其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发展中, 少数民族一直受封统治王朝的盘剥, 少数民族没有受到应有的平等发展待遇, 另一方面,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位置也不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所以, 尽管党和国家在新中国成立以来, 一直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但在短时间内还难以还清所欠的历史债。近几年来, 国内一些学者提出在民族地区教育更要优先发展就是基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问题的。鉴于此, 民族基础教育就是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科学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同时让学生树立服务家乡, 改变家乡贫困的理想, 发挥教育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功能。
4. 民族基础教育的文化功能。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 可以说, 如果没有少数民族的文化, 中华文化就不会显示出它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等优秀的特质。然而, 由于目前我国在一位追求经济效益, 没有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问题。少数民族文化不断受到当前市场经济价值观和主流文化的冲击, 民族文化在传承上出现前所未有的危机。但然, 这只是民族文化危机的外部原因。教育是一种精神文化活动, 传承文化是教育的应然走向, 可悲的是我们的基础教育在这方面是显得相当的苍白。基础教育在发挥民族文化的传承上发挥着相当重要的功能。首先, 民族基础教育发挥着文化传递和保存的功能。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一方面, 民族基础教育要让民族优秀文化在时间上代代相传。另一方面, 也应让民族文化在空间上向周边地区扩散, 让各民族共享优秀的文化。其次, 民族基础教育发挥着文化的活化功能。文化表现为物质、制度、精神等方面, 但这些方面本生是客体的东西, 只有人对其加以解读, 这些客体性的东西才会有文化上的意义。基础教育通过让人产生新的价值观, 让学生对人类文化做出新的解读, 赋予文化新的意义。其次, 民族基础教育发挥文化批判和选择功能。任何事物都存在一个好坏的维度, 文化也不例外。民族基础教育在传递文化时, 必然要选择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成分, 同时教会学生以批判的态度看待文化, 对文化的好坏做出鉴别。最后, 民族基础教育发挥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功能。民族基础教育塑造学生包容和尊重的品质, 让学生树立兼容并蓄的价值观, 尊重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 并以本民族的文化为基质, 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部分, 通过与其它文化的交融来促进本民族的文化发展。
民族基础教育作为一种学校教育具有所有学校教育具有的普遍功能。但由于民族基础教育是生在少数民族特殊的生态文化环境中的, 这就决定了它在功能上不同于主流基础教育的特点。在认清这种特殊性的基础上, 我们力图找出实现这种功能的途径。笔者坚信, 这种探索会对民族教育理论的完善添砖加瓦, 丰富我国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更重要的事, 通过这种理论的探索来启发政策的制定, 最终促进我国民族基础教育的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下的民族团结与繁荣,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摘要:本文从教育学的视野出发, 以少数民族的特殊性为立足点, 从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民族基础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并指出认识这种功能的意义。
关键词:民族,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29-49.
[2]滕星.20世纪80年代后的中国民族教育研究发展综述[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07 (2) :81-89.
[3]张诗亚.和谐之道与西南民族教育[J].当代教育与文化, 2009 (1) :55-57.
[4]金志远.60年中国内地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本土经验[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9 (6) :5-16.
热处理炉基础自动化控制功能浅析 篇8
关键词:热处理炉,自动化,功能
根据不同钢种、用途、有关标准、规范和用户要求制定热处理的工艺制度。运至热处理炉输入辊道处的钢板, 经过测长和对中, 完成入炉前的准备。当热处理炉装料区域有足够的空间, 同时满足与前一块钢板尾部之间的间隔距离要求时, 在接到允许入炉的信号后, 钢板快速入炉。钢板在炉内按相应的加热制度加热, 后经均热由炉辊运送出炉。
1 热处理炉主要技术特点
热处理炉长度80.1m, 有效布料宽度3.3m。热处理炉炉辊以上炉墙、炉顶采用耐火纤维模块砌筑而成;炉辊以下炉墙采用多层隔热材料、轻质砖组成复合砌体;炉底采用多层隔热材料、轻质砖、粘土砖组成复合砌体。热处理炉采用辐射管烧嘴供热, 沿炉长方向设置12个供热段, 共24个温度控制区, 分别对炉温进行自动控制, 烧嘴布置在炉辊的上部和下部。炉底辊为耐热钢离心浇铸辊, 单独变频传动, 单独速度闭环控制。为防止炉内钢板氧化, 炉内通有N2保护。
热处理炉主要技术特点:a.严密性的炉体结构, 通过精确的炉压控制, 极大程度地减少炉内钢板的氧化和脱碳, 提高钢板的表面质量;b.为保证钢板的热处理质量, 在有效的炉区长度内采用连续式操作制度;选择轻型炉衬结构, 炉体具有很高的保温性能, 很低的热惰性, 炉温调节灵活, 对热处理工艺变换响应迅速;c.采用循环脉冲ON/OFF控制模式, 实现弹性分区以适应不同热处理制度的控制要求, 满足多品种温度制度调整的灵活性。ON/OFF循环脉冲操作模式将根据各燃烧区加热负荷的要求, 对各燃烧区所有烧嘴采用循环脉冲控制;d.独特的线性升降温控制, 炉温控制更加精确;e.所有板坯炉内全程动态跟踪, 最大限度利用炉内加热空间;f.采用自身预热式煤气脉冲烧嘴, 保证温度均匀性, 实现烧嘴自身排烟;g.在烧嘴废气出口末端装有翅片对流型自身空气预热器, 将助燃空气预热至450℃, 节约燃料消耗;h.采用先进、可靠、实用的仪、电扭设备, 并配备完善的仪、电自动化控制系统, 确保滥度控制精度, 既满足各钢种的热处理要求, 又保证炉子的安全、正常、稳定、低耗运行。
2 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组成
自动化系统分为2级:基础自动化系统L1, 过程控制系统L2, 同时带有与制造执行级L3的接口。
2.1 基础自动化系统。
基础自动化系统L1设置两层通讯网络:开放式的工业以太网和Profibus总线。基础自动化系统L1与过程控制系统L2之间、PLC之间、PLC与HMl之间均采用开放式的工业以太网通讯;PLC与远程I/O采用Profibu, 总线通讯、PLC与传动装置之间采用Profibus总线通讯, 且两现场总线分开设置。
基础自动化系统L1按照工艺流程设置4台分布式PLC控制系统。其中抛丸机用一套S7-300PLC, 热处理炉电控和仪控系统分别用一套S7-400PLC。矫直机控制用一套S7-300 PLC, 系统软件主要采用STEP7O HMI及工程师站操作系统采用Windown XP中文版。HMI监控软件使用西门子Wincc监控软件。炉区传动级控制器全部采用Siemens6SE70系列变频器。对入炉辊道、炉底辊道和出炉底辊道进行控制, 炉底辊道变频范围可达1~200Hz, 完全满足热处理炉底辊道的速度控制要求。
2.2 过程自动化系统。
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涵盖的工艺范围包括:钢板上料、抛丸机抛丸、辊道输送入炉、热处理炉、冷床冷却、矫直机以及前后辊道、物料下线。
过程控制计算机系统主要设备组成:2台服务器 (互为备用) , 3台操作终端用于热处理线LZ系统的数据输入和修改以及工艺过程的操作与监视。
系统软件平台采用通用、开放的Windows 2003Server和Windows XP Professional, 图形化操作界面使系统管理维护直观、简单、软件的移植、系统升级方便。采用TCP/IP协议, 与L1及L3级系统通信。
3 自动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
自动化系统配置图如图1所示。
3.1 过程自动化系统功能。
过程控制系统L2主要完成初始数据输入, 生产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物料跟踪, 生产参数设定, 生产操作管理, 设备监视管理, 报表打印及通讯功能。
3.1.1 初始数据输入。
过程控制计算机可从MES系统接受初始数据, 或手工在过程控制计算机终端输入生产计划, 以便进行过程控制和物料跟踪。3.1.2物料跟踪。工艺生产线的物料跟踪, 根据钢板在辊道上移动时冷热金属检测器、编码器产生的信号, 来更新钢板的跟踪指示记录。跟踪的区域:抛丸机区、热处理炉区、冷床区、矫直机区。3.1.3数据设定。数据设定的范围:钢板抛丸处理、钢板热处理、冷床过程控制等所需的指令和参数。数据设定包括的主要项目:热处理炉钢板输送速度、热处理炉炉温、炉内钢板间距、冷床输送速度、钢板间距、矫直机的辊缝。3.1.4热处理炉燃烧模型。热处理炉燃烧模型按生产工艺要求, 对热处理炉内的钢板进行合理的加热, 准确控制钢板的出炉温度和均匀度, 在提高加热质量及产量的前提下节省能源。炉温设定值计算软件周期性地计算, 以确定热处理炉每个燃烧控制段的合适的温度设定值。模型计算过程包括:获取热处理炉内物料的当前温度、预测钢板的出炉温度、确定各燃烧控制段的炉温设定值、出炉允许判断、自学习。3.1.5热处理工艺速度设定。钢板的热处理工艺速度可以根据加热系数或保温时间确定。确定在炉时间后, 再根据有效炉长就可以确定钢板的热处理工艺速度。若工艺速度小于辊道允许的最小速度, 则可以通过摆动的方法来到达平均的工艺速度。3.1.6数据收集。自动采集基础自动化系统的数据并进行相应处理存人硬盘, 用于各种设定计算、显示和报表打印等。3.1.7数据记录、统计及报表。记录原料信息、生产数据、质量数据、报警信息等, 并进行分类、统计, 形成生产报表。3.1.8画面显示。用户登陆画面, 钢板核对画面, 热处理炉设定画面, 冷床设定画面, 跟踪画面等。3.1.9数据通讯。过程控制计算机系统。基础自动化系统:抛丸机、热处理炉内辊速设定、钢板出炉目标温度、炉温优化设定、热处理炉出口钢板信息、冷床过程控制所需数据。
过程控制计算机系统、基础自动化系统:物料到达抛丸机核对点、物料离开抛丸机、热处理炉辊道速度信号、摆动信号、热处理炉装出钢完成信息、热处理炉出口温度、物料离开热处理炉、物料进入和离开冷床、物料进入和离开矫直机、设备状态、跟踪修正信号等。
3.2 基础自动化系统功能。
基础自动化系统L1主要完成设备的顺序控制、自动位置控制、速度控制、物料跟踪、燃烧控制、介质监控、各种操作界面、故障报警、数据采集等实时控制功能。在L2离线状态下能维持生产。
3.2.1 抛丸机电控PLC:
基础功能 篇9
1. 国家审计的概念
国家审计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经济监督活动, 其审计主体是国家或者国家审计机关, 其审计对象为国有企事业单位、国家金融机关、各级政府机构等的财政收支、会计凭证、会计账簿, 是一个对财务收支、财政收支的效益性、合法性以及真实性进行监督、审查以及评价的过程, 是一种国家监督活动。
2. 我国国家审计的理论基础
分析我国国家审计不能孤立、抽象, 思维方式要联系、系统, 将审计视为完整的系统, 并将其置于一定的空间及时间内对其理论基础进行研究, 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国家审计存在的必要性, 对国家审计的发展规律进行更加深入的探析。
2.1 政治环境
审计工作的展开是以政治环境为基础的, 政治环境与审计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目前,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创造了优良的政治环境, 为经济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 政府更加重视并积极的推进审计工作, 反过来, 审计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也服务于政府工作, 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我国, 有关查处以及反腐败的经济案件越来越多, 涉及的人员更加广泛, 涉及的金额数量急剧增加, 审计在反腐倡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有力地促进了廉政建设, 不仅被政府肯定, 还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好评。
2.2 经济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审计由此产生。审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经济因素的深刻影响, 并随着经济发展的情况产生发展和改革的变化。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 审计也会产生不同的作用, 作用的力度以及广度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由于在计划经济末期, 我国的国家审计才逐渐地形成, 这一时期赋予了国家审计强烈的行政色彩, 国家审计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也切实产生了很大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形成并不断地健全和完善, 政府与企业的职能产生了新的变化, 政府的工作重心开始淡化对企业的管理, 转移到企业运作环境的完善方面, 国家审计工作重心也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发生转移。
2.3 法律环境
对于国家而言, 不管是政治生活还是经济生活, 还是其他方面, 其约束力量不仅来源于道德, 还来源于极具针对性的相关法律法规。随着法律法规的不断地建立健全, 法治社会开始形成并实现了较大的发展, 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 都不得有任何的特权, 其行为要遵守法律规定, 一旦产生违法犯罪行为, 都不得逃脱法律的制裁。审计人员及机关也是如此, 必须在国家法制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审计工作。法律环境有利于利用法律手段指导和干预审计, 促进国家审计工作的顺利展开, 也有利于保障依法审计人员的合法权益。我国的法律也对国家审计的范围以及权限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明晰了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权限以及职责等, 为执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有利于使审计机关和人员在自身的职权内开展审计工作。
3. 我国国家审计的制度功能
3.1 责任监督职能
作为我国的国家审计基本职能, 责任监督职能在审计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并反映了审计的本质。无论在哪一个时期, 不管是传统还是现代, 责任监督都是审计的基本职能, 然而必须要注意的是, 这一项职能虽然重要却并不唯一。国家一般是通过督促、监察以及审查等方式发挥责任监督职能, 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的运行情况进行审计;对经济责任者进行督促以及监察, 确保其经济责任的履行;除此以外, 对于造成浪费和损失的行为进行稽查, 对违反纪律和相关法律的行为进行揭露, 同时查明存在弊端和错误的行为, 谨慎的判断存在缺陷的管理, 另外, 还应对这些行为相应的经济责任进行追究。国家审计是以审核检查通过为工作的重心, 对被审计的经济事项进行查明, 并通过相关标准对审计单位经济活动有效性、合法性以及真实性做出有关的结论。责任监督职能贯穿于依照法律对审计单位经济活动进行检查、评价和处理的整个过程中。
3.2 责任鉴证职能
责任鉴证职能主要包括责任评价以及责任鉴证两个部分。我国的国家审计的责任鉴证职能即通过检查以及验证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资料和会计报表等对其经营成果以及财务状况的合法性、公允性以及真实性进行了解以服务于政府的职能, 这项职能的有效发挥有利于社会公众信服度的提高。我国国家审计的评价职能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的计划、方案以及预算等的可行性进行审核及检查, 确保经济活动按照目标以及决策方案展开, 以有效提高经济效益, 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完善, 不断地发现并深入地挖掘存在的偏差, 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通过有针对性的建议以及建议使被审计单位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经营管理, 促使经济效益的提高。
总之, 除了责任监督职能以及责任鉴证职能外, 我国国家审计的制度功能还包括了其他多种职能, 本文就不进行赘述。
总结
总之,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 经济社会领域产生了更多的问题, 我国国家审计工作要正确认识并重视这些问题, 除了政治、经济外, 国家审计的性质和职能还深受文化、法律、意识以及道德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开展国家审计工作的过程中, 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充分的考虑。
摘要:新形势下, 国家审计工作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将简要地提出国家审计的概念, 并从一定的角度对我国国家审计的理论基础以及制度功能进行研究, 希望推进我国国家审计制度的改革, 同时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意义上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国家审计,理论基础,制度功能
参考文献
[1]蔡春, 蔡利.国家审计理论研究的新发展——基于国家治理视角的初步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2, 27 (2) :3-10, 19.
基础功能 篇10
1 农业科技园的理论基础
1.1 农业区位理论
农业区位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地带性、农业地带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区域。1826年,德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约翰·海因里希·冯·杜能从单一地理运输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当时德国社会环境中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农业生产配置问题,形成了农业区位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城市周围应根据距离城市的远近不同来划分不同的农业类型区,才能保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并使农业经营者处于有利的经营地位;农业区位划分的依据有:生产地距离市场的远近、农产品市场价格和农产品生产成本。一般来说,产地距离市场越近,运费越少,在市场价格相同的情况下,距离市场近的农业生产比距离市场远的有利;应该按照运费大小和收益等情况来确定某种类型农业的适宜范围。农业区位理论是在传统农业技术占主导地位、社会交通运输不发达的时代提出来的,其一般性理论对农业生产基地布局、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空间布局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1.2 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Growth Pole Theory)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佛朗索瓦·佩鲁在1955年的一篇论文《略备论增长极概念》中率先提出来的。他认为现实世界中的经济要素的作用完全是在一种非均衡的条件下发生的,即一个经济单元支配着另一个经济单元,经济空间的不均衡最终会造成极化现象,出现增长极。一个经济单元对另一个经济单元施加不可逆的或者部分不可逆的所谓“支配关系”,前者导致后者产生增长现象。经济增长极作为区域发展的新的经济力量,自身不仅形成强大的规模经济,对其他经济也产生支配效应、乘数效应和极化与扩散效应。这3种效应的产生,充分显示了经济增长极的重大意义。
把增长极理论应用到农业科技园建设中,主要是考虑农业高新技术与区域农业经济间的关联效用,农业科技园应成为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极点和中心。当农业科技园的经济实力得到充实和加强后,扩散效应和辐射效应开始发挥作用,并以此带动周边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使农业科技园区具有较强的辐射和凝聚能力,从而向人们生动地展示:改造传统农业最终取决于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的吸纳与应用。
1.3 创新理论
1912年,奥地利经济学家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oseph A.Scohumpeter)在其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创新基本概念和思想,认为创新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包括引进新产品、引进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供应来源、建立产业的新组织,它包含着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等方面的内容。但这种创新思想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创新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创新观念才为各国所接受,创新理论由此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逐渐演化为技术创新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
建立农业科技园区本身就是一种制度创新,它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促进技术与产业结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它包括引进农业高新科技或新的生产方式,开发名特优产品或改进旧的产品,开发国际国内市场,获取新的农业投入品等,通过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生产组织的重新组合,构建一种效益更好、生产率更高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4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
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最早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蒋和平教授提出,他通过对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我国传统农业的问题的研究,紧密地联系我国农业发展实际,从技术创新、技术传递、技术需求和技术转化等4个方面,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基本规律,揭示了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实质和核心。所谓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就是使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领域迅速地渗透和扩散,使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农业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中去,从而造成农业生产资料的不断变革、农业劳动对象的不断扩大、农业劳动者素质的不断提高,形成和构建一个全新的高级农业生产力系统。
把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运用于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中,首先应该明确农业科技园实质上是一个以现代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为依托,立足于区域资源开发和主导产业的发展要求,按照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经营的要求进行科学管理,在特定的范围内建立起的科技先导型的现代农业企业。其次,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应具备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引进和转化、示范及推广辐射等功能。一方面体现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作用的效果,为推动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为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农业企业家和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提供一个载体。第三,农业科技园区本身就是一个龙头型科技企业,通过技术示范和社会化服务的带动作用,吸纳和组织起周边地区的广大农民发展现代农业,从生产、管理、营销等各个环节逐步引导农民走上现代化和产业化经营之路。通过园区与农户的科技对接、市场对接和信息对接,引导和带动周边地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第四,农业科技园是农业发展新阶段的现代化农业经营模式。园区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来组织生产和经营,推动区域的农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竞争需要,促进我国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增加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1.5 国际合作生产理论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Dutcter)曾提出了国际商业和贸易的一个新理论——合作生产。他认为在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当今世界,产品生产将不再由一个国家的企业独立地提供资本、管理者、劳动力、原材料和半成品等全部生产资源,而越来越多地只能是通过国际合作进行生产。合作生产使发达国家中拥有高技术和高级管理技能的公司能更有效地与外国公司进行产品竞争。因此,合作生产实际上是对完全进口的一种替代。目前,合作生产在世界范围内极其普遍,而且正在迅速发展,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享其资源优势,以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提供了一个机会。将国际合作生产理论移植到农业科技园建设中,可为跨国农业合作提供理论基础,而将国际合作生产理论应用于农业科技园建设,尤其是边境地区的农业科技园建设,则为促进跨国农业合作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载体。
2 农业科技园的功能
按照上述理论建立起来的农业科技园一般具有以下功能。
2.1 生产加工功能
农业科技园是一·种农业科技与生产结合的载体,它的发展主要依靠园区企业,因此,产品生产与加工是其基本功能。农业科技园不是提供一般农产品的场所,而是利用高新技术和优良品种来培育、加工优质精品的场所,生产的优质精品一般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能与国外同类农产品展开市场竞争,有利于增加国内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上占据一席之地。
2.2 研发与推广功能
目前,农业科技园大都引进国内先进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著名科学家、专家、教授进入园区开展科技研发。一些园区还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或自主研发,或通过项目引进进行研发,研发功能逐步建全、完善。拥有一定实力的园区逐渐成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使用的重要平台,通过先行先试,大批高科技、高产出、高效益的现代农业科技项目得到推广示范,大大促进当地的农业综合开发和科技推广。
2.3 技术辐射扩散功能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是农业科技园的一项基本任务。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在园区的逐步实施推广,不仅可以促使农业高新技术更加成熟,而且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机制和环境。科技成果进入园区以后,借助资金投入、政策扶持以及人才和市场等方面的配套支持,可以积聚更大的效能,推动向外辐射扩散,并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挥其技术辐射扩散功能。
2.4 资源整合功能
功能完善的农业科技园应该建成农业科技创新试验平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平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平台和农业科技产业孵化平台,通过各类平台向社会呈现品牌的影响力及全面的市场、技术和服务的能力,必然会从外部吸收大量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在此基础上通过整合人才、技术、信息、资金,带动项目建设和资本集聚,促进技术创新和融资创新,使园区的产业聚集程度提高,带动园区的扩张和产业升级。
2.5 教育培训功能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农业科技园逐步加强了与区内外各大中小学的联系,园区成为大中小学生开展农业科技知识普及的生动课堂。借助园区的农业设施、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和科学管理模式,邀请各地的农业官员、技术人员到园区进行交流、讲课或培训,提升他们的农业科技意识。周边地区农民也可定期不定期地进入园区观摩学习,增长农业科技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
2.6 促进合作功能
促进合作功能体现在国际和国内2个方面。国内方面,农业科技园为拥有资金、技术优势的各方合作提供了一种载体。促进国际合作的功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衍生出来的功能。对于那些在边境地区建设的农业科技园来说,促进国际合作功能尤为突出和重要,这主要是因为,农业科技园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技术、人才、资金也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对双方已经开展的农业合作将会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如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和云南红河国家农业科技园在促进中国-东盟农业科技合作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3 小结
农业科技园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产物,其自身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地汲取社会发展的优秀成果以丰富农业科技园发展的理论基础,其自身的功能也会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和拓展。
参考文献
[1]约翰·海因里希·冯·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郭熙保.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8.
[3]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M].何畏,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4]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基础理论和指导思想[J].农业技术经济,1996(6).
基础功能 篇11
1.选择教材,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受授课学时的限制, 我们选用的教材是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 由魏无际等主编。 该教材系统地阐述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测试方法, 教材内容全面, 难度适中, 比较适合生物功能材料专业的教学要求。 针对课时较少的现状, 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安排。 对于高分子化学部分, 重点讲解高分子的基础概念、缩聚和逐步聚合、自由基聚合、聚合方法、阴离子聚合等内容, 自由基共聚合、阳离子聚合、配位聚合等可较简单讲解, 聚合物的化学反应章节主要由学生自学。 这样既保证了学生能够掌握高分子化学的基本概念及反应, 又没有因为课程过难给学生造成学习困难。 对课程中的某些内容, 例如聚合动力学的推导, 在物理化学中化学动力学部分还没讲解的情况下, 我们在教学中不要求学生记住所有推导和公式, 仅提出聚合动力学基本知识, 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动力学推导。 对于高分子物理部分, 我们重点讲解高分子的结构、高分子的分子运动、力学状态及其转变, 简单讲解高分子固体的基本力学性质、高分子溶液的基本性质章节, 对高分子电学、热学和光学的基本性质章节主要由学生自学。 这样课程的安排, 重点讲解能够加强学生对高分子学科基本知识的掌握;简单讲解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有科研需求的学生课下加强该部分内容的掌握;自学部分主要为了深化学生对高分子学科知识的理解。 重点讲解、简单讲解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突出了本课程重点、拓宽了学生知识面, 克服了高分子学科教学中内容多、概念多、数学推导多等难于克服的难点。
2.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高分子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如穿着用的化学纤维、自然界存在的棉、麻、丝绸等, 食品行业中的蛋白质、淀粉、纤维素, 建筑行业中用的涂料、各种高分子管材、胶黏剂、有机玻璃, 行驶工具中应用的橡胶、工程塑料、增强纤维等。 高分子科学在人们的日常衣、食、住、行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是一门应用基础型的学科。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教学, 单纯的讲解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不显著。 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在讲解基本知识的同时, 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列举了大量实例。 例如讲解缩聚反应时, 对涤纶、尼龙等一些重要的缩聚物的生产原理进行了重点讲解, 对聚乳酸生物材料进行了系列概述, 包括其生产方法、 原理和应用等;自由基共聚合部分, 讲到聚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ABS树脂) 、丁苯橡胶 (SBR橡胶) 等一些著名共聚物和常见聚烯烃产品及它们的制备原理、主要性能和用途。 其中举例聚四氟乙烯 (PTFE) 用于流量泵、反应釜内衬和搅拌棒外面涂层, 聚氯乙烯 (PVC) 用于各种集成吊顶和各种垃圾袋等。 在高分子发展史中, 讲授诺贝尔奖成果和获得者的发明典故, 例如电高分子的发现、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的发展, 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高分子的发展典故。 此外, 让学生翻看塑料水杯的材质、 衣服标签让学生认识各种标志上一些材质的名称, 指出我们的水杯、服装由哪些合成高分子构成, 并讨论目前常用的化学纤维名称和聚合原理;通过举例讲解方式,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3.多媒体与板书教学方法相结合, 提高教学质量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课程知识面广, 其涵盖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加工等方面内容。 该课程教学信息量大、理论性强, 学生理解相对比较困难。 因此,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同时辅以板书讲解, 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既能够将理论的知识直观体现出来, 又能够将难于理解的教学内容形象地展示出来,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内容。 例如, 在讲解配位聚合时, 利用动画演示双金属活性中心机理和单金属活性中心机理中单体分子的插入过程与链增长过程;自由基聚合实施方法中, 利用制作动画模拟悬浮聚合和乳液聚合过程中单体的分散过程, 高分子物理中拉伸对高分子结晶形态的影响、动态黏弹性模型, 等等。 通过多媒体的运用, 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 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多媒体课件也会存在一些缺陷, 比如讲课节奏过快, 学生难以吸收;教师过于关注幻灯片屏幕, 减少了和学生的交流互动, 等等。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还应注意和板书的有效结合, 对重点知识内容采用板书的形式进行讲解,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4.网络教学方法的运用
针对多媒体教学存在讲课节奏过快, 学生难以吸收等缺陷和板书教学进度缓慢等特点, 对重要章节, 我们采取课堂与课下网络教学相配合的方法。 网络教学在原来多媒体教学基础上, 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提供了全面支持。 目前学校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网上教学支撑环境, 提供多媒体录播室进行教学视频的录制, 最后把课件与录制视频统一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教学有许多传统学习方法无可比拟的优点, 例如学生学习自主性增强, 真正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少了许多限制, 学习的探究性更加深入。 另外, 网络背景下学生在获取不同的资源时可以进行比较, 相互之间取长补短, 知识面更广。 随着现在网络技术的发展, 学生可以在宿舍、 教室和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对课堂内容进行学习。 网络教学方法的运用, 大大弥补了课堂多媒体课件存在一些不足,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5.开展互动式教学,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行为,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 目前高校教学方式偏重以教师“教”为主, 忽视了学生 “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始终处于 “被动学习”地位。 这样的“被动学习”, 导致学生具有学习压力大、心理负担重等特点。 针对这一现状, 我们采取课堂互动的教学方式, 包括师生提问、讨论和学生上讲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取得了一定效果。 比如在下课前教师先提出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 提出一些讨论问题, 例如在讲述缩聚反应时, 提出不同聚合时间获得聚合物分子量是否相同、什么样的单体能够发生缩聚反应、什么样的单体能够获得支化的高分子等问题。 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 自己寻找答案, 并在下次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讨论, 然后教师补充。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 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提高了学习兴趣。 另外, 我校为农业院校, 虽然学习《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基础》课程的学生是非农业专业, 但是部分学生毕业后或许从事涉农相关服务业。 考虑到此种情况, 我们在授课内容安排上, 对目前农业应用的高分子材料和高分子在农业方面的潜在应用进行了讨论, 给他们提供了创造性思维。 比如在讲自由基聚合章节时, 我们就对强吸水树脂的制备现状和发展前景, 主要针对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讲述, 对高分子薄膜在农业中的应用及带来的“白色污染”与应对措施进行了讨论。 通过这样的讨论, 我们锻炼了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这为学生工作与科学研究的创新思维形成打下了基础,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加深了对本课程的理解。
6.结语
通过对本校生物功能材料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一些课程设计特点、面临的问题及目前采取的措施进行了总结。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虽然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但其理论性强、概念抽象难懂, 如何让学生在掌握该课程基本理论的同时,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是教学工作中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我们将在总结已有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继续对本课程教学方法的改善与创新进行探索, 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魏无际, 俞强, 崔益华.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 (第二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
[2]黄海霞.应用化学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教学探索.广州化工, 2013, 41 (12) .
【基础功能】推荐阅读:
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10-14
肾功能、心脏功能不全07-01
应用Word表格功能实现稿纸功能07-24
用地功能07-16
功能涂料10-14
隐性功能10-15
消化功能10-16
功能分离10-16
舒张功能10-17
通气功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