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气功能

2024-10-17

通气功能(精选7篇)

通气功能 篇1

临床中,用力肺通气功能指标(如FVC、FEV1等)已经作为诊断和评价慢性阻塞性肺气肿(COPD)疾病的必需指标。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或药物在应用于临床之前,必须首先得到相近动物实验的证实。

临床检查中,在测试用力肺通气功能的过程中,需要测试者的配合:开始时,让测试者用力吸气至肺总量(TLC)的水平,然后再用最大力气将肺内的气体呼出至残气容积(RV)。

动物实验中,动物不能够主动配合,自身无法完成用力吸气和呼气。因此,我们设计了一种近似的方式来测量动物用力肺通气功能的相关指标,通过自动控制的方法辅助实现用力吸气和呼气的功能。

1 测定原理和方法

测量过程中,动物的肺容量经过传感器、信号放大处理、模数转换为计算机可以识别和处理的数字信号,当判断为一个呼吸周期的呼气末时,计算机通过串行接口向呼吸机发送一个测量开始信号,呼吸机接到控制指令后,将工作方式转为持续吸气方式,当计算机监测到吸入的气量达到所设定的肺总量(TLC)的时候,向呼吸机发出用力呼气的命令,呼吸机接到指令后,将工作方式转为用力呼气方式,动物将在一个负压的环境下被动用力呼气,呼气过程结束后,计算机向呼吸机发出测定结束指令,呼吸机随后转为普通的机械辅助通气方式。

用力肺通气功能指标主要包括:FVC(用力肺活量)、FEV0.1(用力0.1s呼气容量)、FEV0.3(用力0.3s呼气容量)、FEVx(用力任何时间的呼气容量,由用户设定)、FEVX/FVC、MET(最大呼气中段时间)、MMF(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TT(用力呼气肺量平均排出时间)、FEF25(呼出25%用力肺活量时的流速)、FEF50(呼出50%用力肺活量时的流速)、FEF75(呼出75%用力肺活量时的流速)、PEF(最大呼气流速)等参数。

采用体积箱法测定动物的肺容积。测定时,动物被放入一个密闭的体描箱内。动物呼吸时,胸廓的扩张与收缩压缩了箱内的气体,使箱内气体容积发生变化。容积的变化又引起箱内压力的改变。通过测量箱内气体压力的变化值,间接获取肺容积的变化。根据波义耳定律推导,肺容积变化与体描箱内压力变化呈线性关系,其比例关系大小可以通过定标确定。

压力信号通过精密压力传感器转换为模拟电信号,经过信号放大、滤波、A/D转换转化为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数字信号。其处理过程如图1:

其中低通滤波器是容许低于截止频率的信号通过,但高于截止频率的信号不能通过的电子滤波装置。巴特沃斯滤波器是滤波器的一种设计分类,采用巴特沃斯传递函数,有高通、低通、带通、高通、带阻等多种滤波器类型。巴特沃斯滤波器在通频带内外都有平稳的幅频特性,但有较长的过渡带,在过渡带上很容易造成失真。

2 系统构成

测定系统采用压力型体积描记模式,主要包括体描箱、信号调理器、智能小动物呼吸机、负压器、软件分析系统,其框图如图2:

体描箱是一个可以密闭的测定仓,包括活动体、固定体、密封圈、密闭螺钉等部件。活动体上含有动物支撑板、呼吸机通道、气道压力通道、肺容积通道、心电通道、自动平衡通道等。实验时,将麻醉后的动物气管做插管术后,将其与呼吸机通道相连。对于大动物,如兔子,可以采用特殊的气管插管进行无创测量。

传感器在本系统硬件设计中是一个关键性的部件,选用进口的精密硅微结构压阻式微弱压力传感器,满量程为1kPa,线性度为0.05%,此类传感器采用三维膜片结构,并且由离子注入工艺形成、经激光修正的X型电阻代替惠斯通电桥。用硅刻蚀工艺将产生的应力集中在传感器电阻处,压力更为集中,压阻的变化明显增加,大大提高了灵敏度。此传感器具有精度高、线性度好、重复性好、稳定性高、可靠性高等优点。同时此传感器由于采取了温度补偿措施,在0~70℃范围内传感器的满量程和零点有很高的稳定性。

信号调理器的功能是对传感器送来的变化信号(气道压力、肺容量、心电、血压等)加以放大和处理,以满足系统对信号的要求。其质量、性能的优劣是决定系统精度的另一个关键。本模块采用美国BB公司生产的高精度仪器仪表放大单元,共模抑制比大于120dB,精确度误差小于0.1%。

小动物呼吸机为实验中的动物提供氧气支持,以无油空气压缩机为动力,通过单片机的智能控制,将气体有节律地输入气道,使肺扩张,以达到气体交换的目的,之后将交换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排出体外。为了实现负压呼气方式,拥有两个排气通道,一个通道排出至大气,一个通道排出至负压器。呼吸频率调节范围为1~300次/min,潮气量调节为0.01~300mL,呼吸比调节为1:1、1:1.5、1:2、1:2.5、1:3、3:1、2.5:1、2:1、1.5:1。其原理图如图3:

负压器是产生一个稳定负压的装置,其由真空泵和平衡容器组成。负压的大小等于容器内水的高度,通过改变玻璃密闭容器内水的高度调节负压的大小。其原理图如图4:

软件分析系统(见图5)包括数据采集、实时分析控制、曲线动态显示、趋势图、数据转换、数据存储、回访分析、打印等模块。程序是在windows visual studio.NET 2003环境下编写的,运行于Windows98/2000/XP平台,采用模块化结构,系统为中文界面,功能很强、易于扩展、稳定性好、操作简单。数据采集模块采用独立线程,增强了处理速度和控制的实时性、不会发生丢点现象。

3 应用

本系统主要用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COPD)等阻塞性气道疾患的生理和药理学研究。气道阻塞或狭窄引起的气体流量下降,会反映出相应用力肺通气功能指标的下降。

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要成功应用到临床中,必须先在相近的动物实验上得到证实,一般分为三个组,一组为正常组,一组为模型组,一组为治疗组。正常组为正常健康的动物,模型组为患有疾病的动物,治疗组为通过某种方法治疗过的动物。图6数据是一组正常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COPD)模型组、某中药治疗组、某西医治疗组的大鼠的实验数据比较曲线。纵坐标轴代表FEV0.2/FVC的百分比值,横坐标轴代表样例顺序。从数据可以看出:某中药治疗方法与某西药治疗方法对患有慢性阻塞性肺气肿(COPD)的大鼠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4 结束语

本文设计开发了用于测量评价动物用力肺通气功能的测定系统,随着电子技术和测量方法的不断发展,也会不断地减小控制的延迟时间,进一步提高测定用力肺功能相关指标的检测精度,为医学研究提供更加准确的实验数据。

参考文献

[1]Steven A,et al.Pulmonary Function Testio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e[M].New York:Churchill Livionggtone,1984.

[2]Miller A.Pulmonary function tests.In:Clinical and Occupational Lung Disease[M].Orlando:Grune&Stratton,1986:249.

[3][美]Kate Gregory.Visual C++.NET编程详解[M].蔡众众,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4]朱蕾,等.临床肺功能[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5]穆津魁,林友华.肺功能测定原理与临床应用[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

[6]胡昌华.基于MATLAB的系统分析与设计-小波分析[M].第3版.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7]梁虹.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基于MATLAB的方法与实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周新,陈宇清.机械通气波形分析与临床应用[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2.

[9]叶榆,贺国权.基于Pspice的八阶巴特沃斯低通滤波器设计与优化[J].山西电子技术,2006(3):61-63.

[10]金春林,邱慧芳,张皆喜.AVR系列单片机C语言编程与应用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机械通气后儿童远期肺功能改变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NICU2000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住院的危重患儿,经机械通气治疗痊愈出院的40例患儿,男27例,女13例,年龄(7~14)岁,体质量(25.49±5.63)kg;出生胎龄<30周~34周17例,(34+1~37)周12例,≥37周1 1例,平均胎龄34+5周;其中早产儿29例,为早产儿组,足月儿11例,为足月儿组;两组在疾病种类和严重程度上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平均出生体质量(2.20±0.40)kg。应用机械通气的原发病:先天性心脏病2例,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3例,吸人性肺炎7例,硬肿症5例,肺出血3例,其它疾病10例。机械通气<3d9例,(3~7)d20例,≥7d 11例,平均通气时间(5±1.3)d。机械通气时间≥7d与机械通气时间<7天分为两组。

1.2 机械通气方法

因呼吸衰竭予机械通气治疗,所有患儿经鼻气管插管,呼吸机上机指征,参照《实用新生儿》标准[2]。依据病种和严重程度选择初调参数,1h后测动脉血气,及时调整了参数,维持SO2在85%以上,动脉血气维持在PO2≥6.67,3.3 kP≤P 2CO2≤7.3 kP,ph 7.30~7.45。根据病情好转程度逐渐调整参数。自主呼吸良好、气道分泌少、病情稳定、血气分析正常时吸气峰压(PIP)<0.196 KP,RR<10/min,FiO2≤0.4,试行撤机,2 h再次测血气决定是否继续停机。同时给予常规的抗感染对症治疗及护理。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进行率的检验,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儿出生后7年随访,出院3年后肺功能改变,40例中出现反复呼吸道症状的28例(70.0%),其中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15例(37.50%),肺出血5例(12.50%),败血症3例(7.50%),颅内出血2例(5.0%),气胸2例(5.0%),支气管发育不良1例(2.50%)。其中早产儿组与足月儿组常见并发症见表1。早产儿与足月儿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P<0.05)。

两组比较,*χ2=15.39,P<0.01;**χ2=0.88,P>0.05。

两组比较P<0.05

机械通气时间≥7d组与机械通气时间<7天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1)见表2。

3 讨论

机械通气是呼吸衰竭目前最具有肯定疗效的治疗手段之一,随着呼吸机在NICU的普及,新生儿抢救成功率大为提高,但其并发症主要是VAP,VAP是影响机械通气的危重新生儿治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3],也成为医院内主要的获得性感染,本资料中VAP15例(37.50%),早产儿组、通气时间≥7d组感染发病率明显高于足月儿组、通气时间<7d组。其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呼吸道与全身防御机制受损,上消化道定植菌逆行和吸入,细菌生物被膜形成等。新生儿气道相对狭窄发育不完善,管壁易变形、纤毛运动差、自身免疫功能不成熟等因素均易引起感染。另外,机械通气时,气道开放及通气时间越长致呼吸道损伤越严重。气管插管由于建立了人工气道,易损伤咽部及气道黏膜,破坏呼吸道防御机制,使感染迁延。有资料表明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和D分泌量与感染发病有关,分泌量越少感染发病高,这也是早产儿及体重低的患儿易引起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强NICU消毒隔离很重要。在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中,较高压力正压通气和较高氧浓度吸入可致新生儿肺损伤,严重者致支气管肺发育不全,新生儿机械通气患儿往往同时存在早产、RDS、低出生体重及支气管肺发育不全,这些因素也是引起肺功能异常的重要因素。机械通气后并发症中肺出血和败血症也占有一定比例,本资料分别为肺出血5例(12.50%),败血症3例(7.50%),早产儿组、通气时间≥7d组肺出血发病率明显高于足月儿组、通气时间<7d组。原因为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肺发育未成熟,气道阻力大,血管丰富组织脆弱,凝血酶原合成减少,因此吸气峰压过高时可以造成肺泡厂及小气道损伤出血;也可发生于病情好转时未及时降低通气参数致主动脉压力过高,发生肺出血。说明应选用适当的通气模式,及时调整机械通气参数,保证机械通气治疗效果的前提下,避免机械通气肺损伤。在机械通气后7年肺功能检测中反复呼吸道疾病者28例,占70%患儿有肺功能异常,提示机械通气在对近期肺功能影响较大外,远期影响依然存在。机械通气主要影响患儿通气功能,机械通气后,可能有支气管平滑肌数量增加,支气管反应性增高,可引起哮喘发作。因此反复呼吸道疾病可能与肺功能异常、气道高反应有关,加重肺损伤。提出在选择新生儿通气模式时,要考虑到疾病的病理生理,肺的成熟度,要权衡气体交换与潜在损伤关系。建议在治疗RDS患儿时,选用适当潮气量以减少或避免肺损伤。正确、合理地选择机械通气的模式和调节参数是抢救呼吸衰竭成功的关键。在可提高ARDS抢救成功率。

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机械通气对反复呼吸道疾病和远期肺功能改变的影响。方法:新生儿期用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40例患儿,7年后随访,了解并作肺功能情况并分析。结果:患儿出生后3年肺功能改变,40例中反复呼吸道症状的28例(70.0%),其中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5例(37.50%),肺出血5例(12.50%),败血症3例(7.50%),颅内出血2例(5.0%),气胸2例(5.0%),支气管发育不良1例(2.50%)。早产儿与足月儿并发症发生率有显著差异。机械通气时间(?)7d组与机械通气时间<7天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有显著差异。早产儿和机械通气时间(?)7d组的并发症明显高于足月儿和机械通气时间<7天组。结论:新生儿机械通气可影响远期肺功能。儿童期反复呼吸道疾病可能与肺损伤后支气管反应性增高有关,可致哮喘发作。

关键词:新生儿,机械通气,肺功能

参考文献

[1] 蔡柏蔷.呼吸内科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657~675

[2]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70

通气功能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2012年收治的60例慢性咳嗽患儿的临床资料,记为观察组,选取同期60例健康体检患儿的资料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5~13岁,平均(8.5±3.1)岁;对照组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6~12岁,平均(8.4±2.8)岁。

1.2方法

入选患儿除了进行必要的胸片、血常规检查,还需要在治疗前后进行肺功能检查,仪器选用上海产CJ-FZ31E肺功能自动分析仪,严格控制质量,按照程序逐项进行肺通气功能检测,检查项目包括FVC、FEV1、PEF、PEF25%~75%。肺功能检查由专职医务人员进行操作,连续进行3次,选择最佳效果值,然后选择FVC%最大值、曲线光滑、起止点清晰的一条作为测量图线,为降低性别或个体对肺功能测定的影响,以实测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表达。同时对儿童进行气道反应性测定,测定基础肺功能,后吸入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后重新测试上述指标并进行对比。对观察组患儿进行干预治疗,气道高反应者接受皮质类固醇和茶碱类雾吸治疗,气道反应性正常者接受病毒唑治疗。

1.3入选标准

大部分患儿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后,持续或反复发作性干咳≥3周,排除慢性咽炎及慢性鼻炎病史,胸部X线检查排除肺内病变,异味刺激性相关咳嗽除外,近期没有上呼吸道感染,有上感症状但治疗8周以上仍咳嗽[2]。

1.4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undefined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儿FVC、FEV1、PEF、PEF25%~75%观察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肺功能相关指标比较见表1。

经过干预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观察指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慢性咳嗽是呼吸系统较为常见的症状,多数根据咳嗽的持续时间分为急性咳嗽(<3周)、亚急性咳嗽(3~8周)、慢性咳嗽(>8周),许多患者只有咳嗽为主诉[3],在反复检查后难以发现确切的诊断依据,常出现漏诊和误诊,其发病原因可以由单一病因引起,也可以是多种病因共同作用,咳嗽变异性哮喘是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哮喘,以持续性咳嗽为主要表现,以夜间和凌晨多见,多为刺激性咳嗽,这些咳嗽按照哮喘治疗后大部分能缓解[4],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该病的缓解有积极意义。慢性咳嗽患儿的气道平滑肌处于敏感状态,遇到冷空气、运动、延误、挥发性有机溶剂更容易使气道平滑肌痉挛而刺激慢适应牵张受体,皮质醇类药物能减轻气道炎性症状[5],减少快适应感觉受体并激活纤维末梢受体,因此患者在接受皮质醇治疗后症状可明显改善。

肺功能检测是判断病情、评价疗效、判断预后的较为客观的指标,本研究选择FVC、FEV1、PEF、PEF25%~75%作为判断患儿通气功能的指标,FEV1能反应大呼气道呼气期的阻力[6],PEF主要反映呼吸道的不稳定性,对判断病情轻重有重要价值,PEF25%~75%主要是对小气道的通气功能进行评价[7]。在本组资料中看到观察组患儿的观察指标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在经过干预治疗后各项肺功能指标明显改善,说明慢性咳嗽患儿能引起气道阻塞和气流受限[8],且大小气道均有损伤。在本组资料中,对气道高反应患儿按照哮喘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

对于慢性咳嗽患儿,肺通气功能检查对早期诊断明确病因、有效治疗、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磊,王大卫,赵高平,等.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肺通气功能的改变[J].宁夏医学杂志,2010,32(7):614.

[2]王玉芬,黄苏东,余中方,等.婴幼儿支原体肺炎和衣原体肺炎的肺功能变化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6(2):35.

[3]陈亚萍.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J].临床肺科杂志,2008,13(6):764-765.

[4]刘越.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8,14(4):359-36.

[5]林剑,周筱春,张海邻,等.肺炎患儿潮气呼吸肺功能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浙江临床医学,2007,9(8):1026-102.

[6]PATRICK H.Treatment of chronic cough[J].Medical NorthAm,1995,79(2):361.

[7]IRWIN RS,CORRAO WM,PRATTER MR.Chronic persis-tent cough inthe adult:thespectrum and frequency of causesand successfuloutcome of specifiethempy[J].Am Rev RespirDis,1981,123(4):413-417.

通气功能 篇4

目前, 放射治疗仍然是不能手术或不愿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而放射性肺炎则是影响NSCLC疗效的最常见并发症, 其发生几率和严重程度与放射剂量、照射面积、照射部位、肺功能情况、同期或序贯化疗等均有密切关系[1,2]。很早以前的研究证实[3]肺癌放疗过程中, 当V20<22%时, 两年内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为0;当V20达到22%~31%、31%~40%或>40%时, 两年内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可达7%、13%、36%。如何减少放射性肺炎的发生, 一直是放疗界关注的重点。

日常放疗计划设计时并未考虑肺功能的差异, 即对所有区域的肺组织未加任何区别。但实际上, 肺组织, 特别是肺癌患者的肺组织各区域的肺功能并非一致, 且不同功能状态的肺组织对放射线的反应也不一样。NSCLC病人放疗后各区域肺功能下降的程度与该区域的照射剂量呈线性相关[4];当对肺功能不良的区域进行照射时, 放疗后其功能下降程度较受照剂量相同的正常区域小。如果在放疗计划设计时, 让射线通过肺功能不良区域对肿瘤进行照射, 尽可能减少对正常功能区域的照射, 则有可能减少放疗对肺功能的损伤和放疗并发症的发生。本文拟探讨基于肺通气功能分布的调强放疗 (IMRT) 计划设计, 以达到保护肺功能的目的。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拟行放射治疗的NSCLC患者16例, 其中男14例, 女2例。年龄38~73岁, 中位年龄55岁。其中12例为鳞癌, 4例为腺癌。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确诊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4D-CT肺通气图像的获取与处理

对患者进行放疗前的CT模拟定位, 在仰卧下分别进行呼气和吸气后屏气扫描, 主要扫描参数:120 k V, 100 m As, 层厚为2.5 mm, 矩阵512×512, 扫描范围覆盖整个胸部。扫描后, 将图像传至研究组开发的肺通气功能分析软件系统 (ZHANGShuxu 4D-CT LF, V1.0, 软著登字第0396648) 进行肺通气功能分析[5]:以呼气末图像作为参考图像, 吸气末图像作为浮动图像, 进行三维B样条变形配准, 获得吸气末CT图像中各体素单元相对呼气末CT图像中各体素的变形函数, 再把该函数转化为雅可比矩阵。通过变形配准得到雅可比, 它表示一幅图像形变到另一幅图像时局部体素的扩张和收缩度, 雅可比>l, 形变后体素扩张;雅可比<1, 形变后体素收缩;雅可比=1, 表示体素无变化。研究中, 先将雅可比矩阵转化为灰度图, 再把灰度图伪彩化后与CT融合, 并进行三维重建, 可得到直观的三维通气分布, 见图1。再由肺通气功能分析软件系统自动勾画出雅可比值分别为0.5、0.7、0.9所对应的功能肺区域, 见图2。

1.3 计划设计

利用Nucletron公司生产的Oncentra计划系统 (V4.1) 进行靶区勾画和计划设计。由有经验的放疗医生在CT解剖图像上勾画大体肿瘤区 (GTV) 和危及器官, 如脊髓、食道、心脏等;GTV外扩6~8 mm形成临床靶区 (CTV) ;CTV外扩8 mm形成计划靶区 (PTV) ;脊髓、食道外扩5 mm边界。X射线能量选用6 MV;医用加速器为Clinac 23EX, 120叶多叶准直器;在呼气末CT图像 (下称解剖图像) 上进行普通IMRT计划设计。

首先, 进行角度设置相同, 且均为5野的IMRT计划设计, 每个射野的子野数限15个, 最小子野跳数>2, 最小子野面积>2 cm2。主要的剂量约束条件:全肺V20<30%, V30<20%, 平均剂量<20 Gy;PTV最小剂量65 Gy, 最大剂量70 Gy, 95%体积>66 Gy;食道超过55 Gy的体积<35%, 平均剂量<34 Gy;脊髓最大剂量<45 Gy。剂量计算采用三维卷积迭加 (Collapsed Cone Convolution Superposition, CCCS) 算法, PTV处方剂量为66 Gy, 2 Gy/次, 每周5次。

然后, 在上述条件的基础上, 增加对高功能肺的剂量约束和限制, 进行肺通气功能图像引导的f-IMRT计划设计, 功能肺相对应的剂量约束条件为:f-V20<20%, f-V10<35%。功能肺雅可比值为0.5、0.7、0.9时, 对应的计划分别记为f0.5-IMRT、f0.7-IMRT、f0.9-IMRT。

1.4 统计学处理

根据剂量体积直方图 (DVH) , 对比分析IMRT和f-IMRT计划的剂量学差异。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描述采用均值±标准差 (±s) 。对f-IMRT各组计划数据分别与IMRT计划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IMRT计划靶区的适形度和均匀性比较

所有IMRT和f-IMRT计划都可满足临床要求;而从PTV适形度指数 (CI) 和均匀度指数 (HI) 来看, f-IMRT计划中的PTV的适形指数降低, 剂量均匀性较IMRT计划差, 但仅f0.9-IMRT和IMRT计划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f0.5-IMRT、f0.7-IMRT和IMRT计划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IMRT组比较, at=0.303、0.019、-0.861, P>0.05;bt=1.015、-0.774、1.426, P>0.05;ct=-1.144、-0.001、0.118, P>0.05;dt=-1.510、-0.788、-0.122, P>0.05;et=-0.676、0.156、1.104, P>0.05。Vx为接受X Gy照射的体积占总体积百分比。

注:与IMRT组比较, at=2.736、3.802、4.42, P<0.05;bt=2.202、4.175、4.744, P<0.05;ct=2.079、2.121、4.761, P<0.05;dt=1.090、1.245, P>0.05;et=2.258, P<0.05。

注:CI=VPTV/V95%, 其中, VPTV为PTV体积, V95%为95%等剂量曲线包绕的体积, CI越接近1表示适形度越高。HI=D5%/D95%, D5%和D95%分别表示5%和95%PTV体积受照剂量, HI值越大表示剂量分布均匀性越差。

2.2 脊髓、食道和心脏等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对比

与IMRT计划相比, f-IMRT各组计划中脊髓、食道和心脏等受照剂量变化不明显,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全肺受照剂量对比

统计结果显示, 与IMRT计划相比, f0.5-IMRT、f0.7-IMRT以及f0.9-IMRT计划中全肺的V5、V10、V20显著下降 (P<0.05) ;而全肺的V30的变化不显著, 差异仅f0.9-IMRT计划中的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f0.5-IMRT、f0.7-IMRT计划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2.4 不同雅可比值的功能肺的受照剂量对比

与IMRT计划相比, f0.5-IMRT计划功能肺的V10、V20显著下降 (P<0.05) , 而V5、V30变化不明显 (P>0.05) , 详见表4。与IMRT计划相比, f0.7-IMRT计划功能肺的V5、V10、V20显著下降 (P<0.05) , 而V30变化不明显 (P>0.05) , 详见表5。与IMRT计划相比, f0.9-IMRT计划功能肺的V5、V10、V20和V30均显著下降 (P<0.05) , 见表6。

3 讨论

在肺癌的放疗计划设计时, 可对靶区和高功能肺进行剂量约束, 利用IMRT优化技术, 在满足剂量约束的前提下, 使子野尽量通过低功能肺区, 减少对高功能肺的损伤, 达到保护肺功能、减少并发症的目的。研究发现, 在SPECT肺功能图像引导下进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3D-CRT) 可减少3%~17%功能肺受照体积[6,7]和平均剂量[8]。Lavrenkov K等[9]报道, 结合SPECT肺灌注显像的f-IMRT能明显降低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功能肺的V20和平均受照剂量, 且高功能肺区散在分布于两肺者下降更为明显。

其他功能图像还包括超极化的3He-MRI, 病人吸入超极化的3He气体后在MRI上能够选择性地显示通气区域。与SPECT技术相比, 3He-MRI不需要使用放射性元素, 而同样能得到肺通气分布图像, 而且3He-MRI图像还能与放疗计划用CT图像进行配准, 基于3He-MRI的IMRT放疗计划, 能使功能肺受照体积f-V20减少1%~3%[10]。上述几种功能图像各有不同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SPECT/CT是临床上应用的标准肺功能评价手段, 但由于所用的99Tcm标记的放射性气溶胶会在气道沉积而产生伪影, 且利用SPECT在肺功能显像时无法量化使用。而利用13N进行PET肺功能成像时, 需要附带气体发生装置的回旋加速器即时产生13N (半衰期9.97 min) , 极大地限制了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同样, MRI在进行功能成像时需要示踪气体和特殊的设备, 而且示踪气体超极化的程度具有时间依赖性, 难以得到量化的生理学参数。

正是由于SPECT/CT、PET/CT、MRI等功能成像设备在放疗应用中存在上述不便或不足, 因此, 近年来从CT图像中获取人体功能信息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本研究结果显示, f-IMRT计划较IMRT计划明显降低了高功能肺区的受照剂量和体积, 尤其是显著降低了低剂量区的体积, 同时全肺的实际受照剂量也明显下降, 说明降低肺受照剂量的效果是整体性的;而周围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未见明显增加, 但f-IMRT计划同时也降低了PTV内剂量的均匀性和适形性。Yamamoto[11]等报道, 当靶区PTV范围与高功能肺区的体积重叠较多时, 高功能肺受照剂量在f-IMRT计划中下降明显;而当重叠区较少或远离PTV时, 高功能肺受照剂量在f-IMRT计划中的下降并不明显。但当PTV与高功能肺区域重叠较多时会产生另一个问题, 即在IMRT计划优化过程中, 当高功能肺区受照剂量下降时, PTV的剂量适形度和均匀性也下降。因此, 在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时, 在减少功能肺受照剂量的同时需要考虑靶区内剂量的均匀性和适形度, 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研究还发现, 在计划设计时将高功能肺区和低功能肺区分开比较, 分别评估其DVH, 并定量分析放射毒性, 可有助于准确预测放疗后肺功能状况[12]。但4D-CT肺功能成像还处在实验研究阶段, 随着三维图像配准技术的发展, 其生理准确性需要进一步提高。由于研究的时间尚短, 患者病例数还非常少, 还未能细分不同的病例类型条件下IMRT和f-IMRT计划的差异, 还需要在大宗病例下进行严格的统计分析和随访证实。

参考文献

[1]Mazeron R, Etienne-Mastroianni B, Perol D, et al.Predictive factors of late radiation fibrosis:a prospective study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10, 77 (1) :38-43.

[2]Ding X, Ji W, Li J, et al.Radiation recall pneumonitis induced by chemotherapy after thoracic radiotherapy for lung cancer[J].Radiat Oncol, 2011, (6) :24.

[3]Graham MV, Purdy JA, Emami B, et al.Clinical dose-volume histogram analysis forpneumonitisafter 3D treatment for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1999, 45 (2) :323-329.

[4]Woel RT, Munley MT, Hollis D, et al.The time course of radiation therapy-induced reductions in regional perfusion:A prospective study with 5 years of follow-up[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02, 52 (1) :58-67.

[5]张书旭, 余辉, 林生趣, 等.基于4D-CT和变形图像配准获取肺通气功能的三维分布[J].中国医疗设备, 2013, 28 (11) :19-22.

[6]Bates EL, Bragg CM, Wild JM, et al.Functional image-based radiotherapy planning for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A simulation study[J].Radiother Oncol, 2009, 93 (1) :32-63.

[7]Shioyama Y, Jang SY, Liu HH, et al.Preserving functional lung using perfusion imaging and 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for advanced-stag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07, 68 (5) :1349-1358.

[8]Yin Y, Chen JH, Li BS, et al.Protection of lung function by introducing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lung perfusion image into radiotherapy planning of lung cancer[J].Chin Med J (Engl) , 2009, 122 (5) :509-513.

[9]Lavrenkov K, Singh S, Christian JA, et al.Effective avoidance of a functional spect-perfused lung using intensity modulatedradiotherapy (IMRT) for non-small cell lung[J].Radiother Oncol, 2009, 91 (3) :349-352.

[10]Stavngaard T, Sogaard LV, Mortensen J, et al.Hyperpolarized3He MRI and 81mKr SPECT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 2005, 32 (4) :448-457.

[11]Yamamoto T, Kabus S, von Berg J, et al.Impact of four-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pulmonary ventilation imaging-based functional avoidance for lung cancer radiotherapy[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11, 79 (1) :279-288.

通气功能 篇5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受试者为2008年6月~2010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部分哮喘患者,告知研究目的,填写知情同意书。137例患者均符合《国内2008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63例,女74例,平均年龄31.7岁(范围6~65岁),平均病程9.5年(范围3个月~29年)。文化程度从小学到博士(哮喘急性发作期的重度、危重患者不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肺通气功能监测方法

肺通气功能监测采用意大利产的Fony PX便携式肺功能测量仪三台,分别编号A、B、C。A作为标准仪,用于校正其他两台仪器,每位病人固定用一台肺功能仪,在监测前让受试者用标准肺功能仪和其固定的肺功能仪测定肺功能,要求两台仪器测定的FEV1、FVC、PEF的误差小于5%,确保仪器所提供的数据准确可靠,每次最多监测两位患者。各项肺功能指标存储于个人档案中。

1.2.2 哮喘日志的内容

每天有五个必须检测时间,即5:30、9:30、13:30、17:30、21:30,各由三部分构成:(1)哮喘的自觉症状及其严重程度记录表;(2)哮喘对活动和睡眠的影响程度的记录表;(3)哮喘患者用药情况记录表。另外还附有一页日记,记录自己当天的感觉、心情、用药情况、对监测的评价等。除此之外,还有续页,以便患者随时监测和记录用。

1.2.3 具体的对应监测方法

对入组的患者先根据常规肺功能和临床情况进行分级,患者暂时仍按原方案治疗。哮喘日志填写和肺通气功能监测培训合格后进入临床研究。患者必须接受每天清晨5:30到入睡前21:30每隔4h的对应监测,每次进行自觉症状评价后立即进行肺通气功能检查。根据当地方言,可供选择的症状共有10项,包括:气短、咳嗽、胸闷、咳痰、嗓子发紧、喘不过气、嗓子吱吱响、上不来气、憋气、出气粗。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评分:没有=0,一点儿=1,轻度=2,中等=3,重度=4,很严重=5。哮喘对睡眠或活动的影响也分级:没有=0,很少=1,较多=2,经常=3,严重=4,很严重=5。10项症状及其对睡眠、活动的影响累积分反应监测当时病人的症状多少及严重程度。如果患者觉得我们提供的症状不能准确描述他的感觉,可自己加以描述,并记录在哮喘日记上,严重程度要按我们评分进行。每晚把自己当天的症状、心情及用药、对监测的评价等做一简单的总结写在日记上。连续测定一周,最后获取所有记录进行统计分析。

除上述必测时间外,受试者可在任何时间测定。测定场所可以在肺功能室,也可在监测病房、楼道、医院花园、操场等医院的任何场所。如患者不能住院,掌握监测方法后,可携带仪器在院外自己监测。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软件设计计算数据库录入界面。对每位研究对象的症状累积分、PEF%、FEV1%用均数±S表示,计量资料主要描述均数、标准差、频数分布、构成比,统计学分析采用SSPS13.0统计软件,支气管哮喘症状与PEF%FEV1%之间的关系分析用Pearson法。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检测完成的基本情况

137例哮喘患者,在监测过程中由于重度急性发作,退出研究11例,经治疗进入缓解期。完成监测的126例,其中43例(34.13%)患者肺功能的异常发生在凌晨或夜间,也就是我们常规肺功能工作人员还没有上班的时间。

2.2 症状、肺通气功能指标的关系

完成监测的126例患者虽然都可按现行分级标准进行分级(表1),但监测后发现仅有61例(48.41%)患者的症状伴随肺功能的相应改变,症状与FEV1和/或PEF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可按现行病情分级方案进行分级治疗。65(51.59%)例患者的症状与肺功能不存在相关性,不能进行分级。发现了27例(21.43%)患者有很多症状,但肺通气功能指标正常或基本正常,这例患者就是所谓的症状感觉敏感型;33例(26.19%)患者几乎无临床症状,但肺功能有明显损害,也就是所谓的症状感觉迟钝型[2,3](表2)。另6(4.76%)例患者无法归类。

检测前、后患者的症状与肺通气功能指标相关性如下:

根据监测前患者的症状和肺功能分析,126例患者的症状和肺通气功能指标FEV1%、PEF%之间的相关性很差,FEV1:r=-0.37,P=0.07;PEF:r=-0.35,P=0.06。检测后,除5例患者不能分类外,121例感知不同患者症状与肺通气功能指标的相关性与监测前比明显不同,27例感觉敏感者症状与肺通气功能指标之间没有相关性:FEV1:r=-0.16,P=0.52;PEF:r=-0.18,P=0.44;33感觉迟钝者的的症状与肺通气功能指标之间也没有相关性:FEV1:r=-0.21,P=0.17;PEF:r=-0.25,P=0.13;61例感觉正常者的症状和肺通气功能指标之间呈现出高度相关性FEV1:r=-0.71,P<0.01;PEF:r=-0.74,P<0.01。

3 讨论

哮喘是一种对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都有明显影响的慢性疾病,近几年,哮喘患者的死亡率呈现上升的趋势[4]。在2008年新修订的哮喘防治指南中,明确指出在支气管哮喘长期治疗方案的确定上,要以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为基础,根据其控制水平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肺功能测定有助于确诊哮喘,也是进行哮喘分级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部分哮喘患者的气道功能异常发生在夜间和/或凌晨,而我们常规采用的肺功能检查都是在白天上班时间,不能发现这些患者的肺功能的异常。哮喘患者的症状是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然而部分患者不能准确感知气道阻塞的严重程度[5],也就是说他们的症状不能准确反映他们疾病的严重程度。

我们对137例哮喘患者进行了每天最少5次的自觉症状和肺通气功能对应监测,而且连续监测一周。丰富的反映气道功能的数据结合相应时间的症状监测,保证了对哮喘患者的症状和气道功能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入组的患者都已按国内2008年哮喘防治指南进行分级,监测后却发现仅有61例(48.41%)患者的症状伴随肺功能的相应改变,肺通气功能指标可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65(51.59%)例患者的症状与肺通气功能不存在相关性,肺通气功能指标不能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也不能根据症状和肺通气功能指标进行分级治疗。其中症状感觉敏感者27例(21.43%),患者有很多症状,但肺通气功能指标正常或基本正常;症状感觉迟钝型33例(26.19%),患者几乎无临床症状,但肺功能有明显损害。126例患者中43例(34.13%)肺通气功能的异常发生在凌晨和/或夜间。

我们的监测结果证实,不是所有的哮喘患者的肺功能异常都发生在白天,也不是所有的哮喘患者都能准确感知气道阻塞的严重程度。所以说,常规肺通气功能检查在支气管哮喘患者诊治中的作用具有局限性,在白天上班时间做的常规肺功能检查只在评价症状伴随白天气道功能异常哮喘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中具有可行性,不能准确评价气道功能异常发生在夜间和/或凌晨的哮喘患者的气道阻塞程度,也不能识别出症状感知偏差的哮喘患者。我们进行的自觉症状与肺通气功能的对应监测,可以识别出症状感知偏差的哮喘患者,也可以发现气道功能异常发生在夜间和/或凌晨的哮喘患者,在评价哮喘患者气道阻塞程度中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摘要:目的:重新评价常规肺通气功能检查在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中的价值。方法:对137例哮喘患者,根据2008年哮喘防治指南进行病情评估后,进行连续一周的自觉症状与肺通气功能对应监测。对他们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和综合分析。结果:完成检测的126例患者,监测前病情严重程度分级情况是:间歇发作43例,轻度持续40例,中度持续26例,重度持续17例。监测后发现其中仅61例(48.41%)患者肺通气功能指标可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而65(51.59%)例患者的肺通气功能指标与症状不存在相关性,肺通气功能指标在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中不可信。126例患者中43例(34.13%)肺通气功能的异常发生在夜间和/或凌晨。结论:常规肺通气功能检查只在评价症状伴随白天气道功能异常哮喘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中具有可行性。对于症状感知偏差及气道功能异常发生在夜间和/或凌晨的哮喘患者都不能作出准确评价。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疾病严重程度,肺通气功能检查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及教育和管理)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31(3) :177~185

[2] Magadle R.Berar-Yanay N.Weiner P The risk of hospitalization and nenrfatal and fatal asthma in relation to the perception of dyspnea[J].Chest,2002;121(2) :329~333

[3] Teeter JG.Bleeker ER Relationship between airway obstruction and respiratory symptoms in adult asthmatics[J].Chest 1998,113(2) :272~277

[4] 刘颖,贺正一.救治突发致死性哮喘8例分析[J].中国现代临床医学,2005;(7) :81~81

通气功能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病例选择

本组54例中,男性37例,女性17例,年龄19~72岁。入住ICU诱因为严重多发伤(ISS≥25)26例,脓毒性休克18例,胃肠穿孔手术9例,食管癌术后食管胸膜瘘4例,支气管胸膜瘘2例、侵袭性真菌感染3例,重症胰腺炎2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3例。合并症有糖尿病11例,高血压9例,心功能不全12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9例,高位截瘫2例。

1.1.2 病例分组

54例患者循环稳定后均经家属同意后持续静脉应用改良冬眠合剂进行镇痛镇静,改良冬眠合剂配制方法:200mg哌替啶+50mg/ml异丙嗪+50mg/ml氯丙嗪+0.9%生理盐水配制成50ml。见表1。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应用德尔格多功能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压力支持(PSV)或同步间隙指令通气(SIMV)模式,PEEP3~18cm H2O,采用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及手法进行肺复张,拔出气管插管前均给予胃复安10mg及地塞米松10mg。机械通气过程中严格液体管理,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常规保护肝肾功能。应用多巴胺及或多巴酚丁胺(3~12)μg/(kg·min);硝酸甘油或硝普钠(0.5~5)μg/(kg·min)泵内持续注射辅助心脏功能31例,重症胰腺炎及胃肠穿孔者用奥美拉唑及生长抑素抑制消化液分泌。

1.3 评价参数

参数比较:均取3天变化值的绝对值计算算数平均值进行数据统计。所有患者连续动态监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及平均动脉压,不定期检测血常规、动脉血CO2分压(Pa CO2)和氧合指数(OI=PaO2/FiO2)。每天三次按照Rasmay评分动态评估镇静深度、多功能监护仪监测心率变化幅度(ΔHR)、并以监护仪中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的标准差计算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通过呼吸机监测气道压和平台压变化(Paw、Pplat)、自主呼吸潮气量(Vt)、气道阻力(R),平均动脉压(MBP)、中心静脉压(CVP)的变化情况。

注:aⅢ组与Ⅰ、Ⅱ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注:bⅢ组改善最明显,与Ⅰ、Ⅱ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cⅠ组与Ⅱ、Ⅲ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dⅢ组波动最小,与Ⅰ、Ⅱ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数据以(±s)表示,采用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数据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及pearson相关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入ICU情况

Ⅰ、Ⅱ、Ⅲ组患者入ICU时的年龄(岁)、体重/身高指数(kg/m2)、PaCO2、气道阻力均无显著差异(P>0.05),Ⅰ、Ⅱ组急性生理与健康状况评分(APEACHⅡ评分)、氧合指数(OI)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Ⅲ组APEACH II评分较Ⅰ、Ⅱ组高,OI更低,自主呼吸潮气量Vt低、呼吸频率较高,提示病情更危重(P<0.05)。见表2。

2.2 镇静效果评价

三组患者R a s m a y评分分别为(2.2 2±0.9 4)、(2.89±0.74)、(3.41±0.51),各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且Ⅰ组镇静程度较浅,部分患者仍有烦躁,眼神或手指示意疼痛,Ⅲ组镇静较深,部分患者呼之不应,对刺激反应差。心率变化幅度(ΔHR)(47.78±11.82)次/分、(39.53±11.80)次/分、(31.94±10.05)次/分,各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同时显示Ⅲ组部分患者在用药初期心率波动较大,且与中心静脉压呈明显负相关。心率变异性分析(96.77±31.74)ms、(119.11±32.22)ms、(141.71±33.40)ms,各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

2.3 呼吸循环功能评价

应用冬眠合剂后三组患者的气道峰压、平台压、气道阻力变化幅度无明显差异(P>0.05)。Ⅲ组氧合指数改善幅度较大(P<0.05),但Ⅲ组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尿量波动幅度较小(P<0.05),Ⅰ组波动最大(P<0.05)。见表3。

2.4 并发症情况

主要并发症有呼吸抑制、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恶心呕吐、腹胀,以及烦躁、谵妄、欣快等神经系统症状。三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腹胀分别为7、5、7例,新发心功能不全以及心律失常分别为6、4、4例,呼吸抑制及肺部感染分别为6、3、5例。

2.5 机械通气与ICU停留时间

三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72.59±14.23)h,(70.94±15.39)h,(82.06±11.75)h,ICU停留时间分别为(5.35±1.69)d、(5.67±2.05)d、(7.06±1.92)d,Ⅰ组与Ⅱ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Ⅰ、Ⅱ组均与Ⅲ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Ⅲ组与Ⅰ、Ⅱ组比较,均显示镇痛镇静过度延长患者ICU滞留时间(P<0.05)。停药后脱离呼吸机Ⅰ、Ⅱ组无显著差异,但Ⅲ组停药后脱离呼吸机时间较长,三组分别为(1:1:3)h,且Ⅲ组有2例在拔出气管插管后48h内再次插管。

3 讨论

外科危重患者往往需要机械通气,因创伤、手术、各种操作引起疼痛,低氧血症,低血糖、酒精、各种插管、恐惧,机械通气不同步等原因及吸痰等操作导致机械通气患者焦虑、躁动、不耐受气管插管、气道痉挛,氧耗增加,并可能加重心功能不全,因此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常常需要在充分镇痛及处理可逆性原因基础上镇静[1,2]。而通过镇静治疗可使重症患者处于“休眠”状态,降低代谢和氧需氧耗,以适应受损器官的灌注与氧供水平。

通常,ICU常用的镇静药物有咪达唑仑和丙泊酚,但前者常见不良反应为低血压,长时间大量使用该药物具有蓄积作用,对血压影响更为明显。ICU患者使用咪达唑仑进行镇静通常为单一用药,用药剂量较大,对危重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大。后者为机械通气患者首选的镇静药物,但是,对于心脏储备功能差、低血容量的患者不应选用异丙酚镇静,且越来越多的危重患者或成人长时间(>48h)大剂量使用丙泊酚可发生输注综合征(propofol infusion syndrome,PRIS[3],甚至短期大剂量输注丙泊酚也可发生PRIS[4]。ICU使用镇痛药物中,吗啡对呼吸抑制较强,不能产生确切的遗忘,芬太尼具有起效快,镇痛作用强,但其耐受性发展要快于吗啡,在延长给药期间需不断增加剂量,且但芬太尼存在二次抑制呼吸的弊端。

由于哌替啶成瘾性比吗啡轻,哌替啶是临床常用的阿片类镇痛药物,广泛应用于外伤剧痛、癌性疼痛和各种手术的术前、术后镇痛。氯丙嗪在人体内的许多代谢产物为常见的镇静催眠药物,因此具有较强的镇静作用,其在生物体内易于代谢,不易蓄积,对于需要较长时间镇静时应用效果较好。异丙嗪镇静同时有辅助镇痛作用。有计划的镇痛镇静可有效预防过度镇静[5],我们对预计超过3天机械通气患者中,以Ramsay评分3~4分作为目标,自制改良冬眠合剂进行持续泵入具有较好的镇痛镇静作用,持续静脉泵入冬眠合剂患者机械通气时气道压、氧合指数、自主呼吸潮气量,血液动力学指标、心肌相关酶学改变与均持续应用盐酸咪达唑仑配合芬太尼相似[6]。

有研究表明[7]:中小剂量的氯丙嗪预处理能够改善小肠缺血后的运动异常,中小剂量的氯丙嗪预处理能够改善小肠缺血再灌注造成的小肠运动功能异常;对缺血肝脏、心脏的缺血性损害有保护作用[8,9]。近年来,郝艳玲等人研究发现[10]:通过不同剂量的冬眠合剂对小鼠进行预处理后发现,中等剂量的冬眠合剂能有效延长常压缺氧和亚硝酸纳中毒后的存活时间,而高剂量却缩短小鼠缺氧的存活时间。

在本组研究中显示不同剂量冬眠合剂药物有不同的治疗影响。Ⅲ组病情更危重,心肺功能的损害越严重,需要的镇静镇痛剂量也越大,Ⅲ组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尿量波动幅度较小可能与镇静程度较深,患者躁动较少有关。Ⅲ组氧合指数改善幅度较大可能与用药前病情更加危重相关而Ⅰ组与Ⅱ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与ICU停留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与Ⅲ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排除病情更危重需要进行的处理措施较多,仍然提示大剂量冬眠合剂易引起镇痛镇静过度而延长患者ICU滞留时间(P<0.05)。

国内学者王世筠等研究发现[11]:冬眠合剂具有降低严重烫伤早期应激和调控炎症反应的作用。我们在本研究中发现Rasmay评分及心率变化幅度(ΔHR)显示Ⅰ组镇静程度较浅,部分患者仍有烦躁,眼神或手指示意疼痛,Ⅲ组镇静较深部分患者呼之不应,对刺激反应差。心率变异性(HRV)I组与Ⅱ、Ⅲ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Ⅰ组镇静镇痛可能不足,疼痛、插管等各种不适引起的心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加、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减少。

通气功能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2010年1月至2011年9月来我院呼吸科门诊治疗COPD的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并随机分组,50例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排除重度和极重度、急性发作期和其他系统的合并症患者。观察组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66.3±13.1)岁、病程5~8年;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64.6±8.5)岁、病程6~8年,两组年龄、病程无差异。

1.2 方法

观察组:嘱咐患者回家治疗方式为药物治疗+呼吸肌功能锻炼,必要时使用家庭式氧疗机;对照组:嘱咐患者回家治疗方式为药物疗法+家庭式氧疗机治疗。两组患者均接受门诊专管护士相同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病的健康教育。

1.2.1 锻炼方法

由我科经过培训的专业护理人员为观察组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指导,使他(她)们掌握缩唇呼吸、腹式呼吸、有控制性的缓慢呼吸等方法。各方法如下 (1) 缩唇呼吸:用鼻子缓慢吸气,直到不能吸入气体为止,用时约3~5s,之后屏住鼻子的呼吸,缩唇,用嘴缓慢呼出刚刚吸入的气体,用时3~6s,这种方法既可以增加肺的通气量又可以使肺内的气体尽量排除,有助于延长肺泡间气体交换的时间和肺泡通气量的提高,从而改善通气和血流的比值并改善呼吸状况。 (2) 腹式呼吸:患者取坐位或卧位,一只手平放在腹部,吸气时腹部抬高为主,呼气时腹肌收缩使肺内的气体尽量排出,长期做此锻炼可以锻炼膈肌,提高呼吸功能,改善呼吸状况。 (3) 有控制性的缓慢呼吸:患者先走两步,然后停下来缓慢的深吸气用时3~5s,接着在缓慢行走时缓慢的呼出刚吸入的气体,此方法同样有助于体内气体的交换和排出,使体内的气体分布更加均匀,改善通气与血流的比例从而达到改善呼吸功能的目的。

1.2.2 观察方法

在患者锻炼之前,先对100例COPD的患者进行呼吸功能的测量。在专业的培训人员的陪同下测量其第一次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之后进行5min步行距离的测量,同时观察其每分钟呼吸频率、每分钟心率并给予记录。6个月后,观察患者咳嗽咳痰程度的同时,用治疗前同样的方法测量患者第一次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步行5min的距离、及步行时每分钟的呼吸频率和每分钟的心率。在治疗观察过程中由门诊专管护士进行不定期的电话随访,并提醒患者坚持治疗和锻炼。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本次研究的数据数值资料,可进行t检验分析,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

在随机对照下随机抽样,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无差异(P>0.05),其情况如表1。

2.2 异常情况

在6个月的时间内观察组未出现因病情加重而再次入院治疗者,对照组50例中10例因病情加重而再次住院治疗,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观察结果

6个月后,分别对100例患者进行再次的测量(100例患者都能坚持治疗和锻炼),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测量的结果如表2。经过统计学处理分析,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吸烟及环境的污染,COPD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不仅增加了社会巨大的经济负担也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此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与此同时也是广大COPD患者希望通过有效治疗使症状得到改善的严重问题之一。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致力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就不同体位如何有助于排痰的从而改善肺功能的锻炼,减少肺感染概率的研究[2],也有的研究发现:针对每个患者的进行康复护理对病情的好转有积极作用[3],最近也有研究是说明中医整体护理在COPD患者治疗中的使用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本研究则通过对到本院门诊治疗COPD的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患者观察,观察组除了药物治疗和必要时的家庭式氧疗外还有呼吸肌的锻炼,对照组则只有药物治疗和家庭式氧疗,观察6个月后两组患者呼吸功能变化发现:观察组患者5min步行的距离增加至(349.7±28.5) m、5min内呼吸次数(25.3±5.9)次/分钟、5min内的心率平均(75.1±12.0)次/分钟、FEV1%增加至(79.1±5.6);对照组患者5min步行距离则为(275.3±29.5) m、5min内呼吸次数(27.3±8.5)次/分钟、5min内的心率平均(79.9±21.3)次/分钟、FEV1%为(65.2±6.3),经统计学分析发现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上面的数据可知,通过半年的呼吸肌锻炼之后观察组的患者呼吸功能有了显著的提高,COPD的病情也有了好转,这些都得益于呼吸肌功能的锻炼。

人体呼吸肌包括胸腔的膈肌、肋间肌、胸廓辅助和腹部的腹肌[4]。呼吸锻炼可以锻炼呼吸肌的耐受力,减少过度充气发生的概率、增强肺部气体交换的能力,提高患者肺通气与血流的比例,从而提高患者的呼吸功能并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因此肺通气功能的培训和护理在临床COPD患者的治疗、呼吸功能的改善上有很大的帮助,临床应对COPD患者普及肺通气功能的培训和护理,以提高广大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但此次探索研究中虽然教导患者(或其家属帮助患者)如何进行呼吸肌的锻炼,但每个患者学习和实施效果不尽相同,所以此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不能随时较正患者的不良方法,并对其进行改正,从而可能导致结果的偏差,所以此次研究得到的结果可能还需大量文献进行考证。

摘要:目的 探讨通气功能的技能培训和护理对门诊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通气功能提高的效果。方法 从2010年1月至2011年9月来我院门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并随机分组 (排除重度和极重度患者) , 50例观察组 (男39例, 女11例) , 50例对照组 (男22例, 女28例) 。观察组:嘱咐患者回家治疗方式为药物治疗+呼吸肌功能锻炼, 必要时使用家庭式氧疗机;对照组:嘱咐患者回家治疗方式为药物疗法+家庭式氧疗机治疗, 全部病例随访5-7个月, 平均6个月。结果 观察组:患者5min步行的距离增加至 (349.7±28.5) m、5min内呼吸次数 (25.3±5.9) 次/分钟、5min内的心率平均 (75.1±12.0) 次/分钟、FEV1%增加至 (79.1±5.6) ;对照组:患者5min步行距离则为 (275.3±29.5) m、5min内呼吸次数 (27.3±8.5) 次/分钟、5min内的心率平均 (79.9±21.3) 次、分钟、FEV1%为 (65.2±6.3) , 经统计学分析发现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通气功能减弱是目前影响其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研究发现对门诊患者进行通气功能的培训和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呼吸功能, 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推广。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气肿,通气功能,技能培训,护理

参考文献

[1]蔡柏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010年综述[J].呼吸与危重症医学, 2011 (9) :27-39.

[2]刘步玲.体位排痰护理配合呼吸肌锻炼对COPD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1) :73-74.

[3]刘香平.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康复护理体会[C].第15届全国老年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 2012:392-393.

上一篇:校园安全体系下一篇:园林专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