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机械通气

2024-06-10

ICU机械通气(精选9篇)

ICU机械通气 篇1

机械通气是严重呼吸衰竭患者在患病期间的一种呼吸支持疗法, 机械通气患者住进ICU后产生多种心理反应, 做好心理护理必不可少。

1 心理问题

1.1 紧张、焦虑

陌生的环境的改变, 交流的障碍及病情的加重, 常使机械通气患者感到紧张和焦虑。

1.2 孤独、抑郁

患者远离亲人容易产生孤独感;人工气道的建立使患者失去了与外界语言交流的权利, 增加了孤独感和抑郁。

1.3 不安全感、恐惧

(1) ICU环境陌生, 呼吸机报警铃响及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等因素使患者产生不安全感。 (2) 死亡患者的威胁常使患者充满恐惧, 不敢入睡。

2 护理措施

2.1 良好的沟通技巧

除了必要的语言沟通外还要善于从患者的面部表情、体态、眼神、手势等理解其情感活动与需要。

2.2 减少不良刺激

主要对环境的控制。如痛病室的患者去世时, 应以屏风或挂帘遮挡。为防止患者自行拔管, 可用约束带保护性约束, 但要向患者和家属解释清楚, 以取得配合。

2.3 撤离呼吸机前的心理护理

长时间应用呼吸机, 患者对呼吸机产生依赖, 对撤机有恐惧心理, 告诉患者病情已好转, 耐心解释。

2.4 恢复期的心理护理

拔管后, 有效咳嗽、排痰是护理的关键, 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讲解咳痰的重要性, 定时翻身、拍背、雾化吸入等护理。

3 体会

ICU内机械通气患者没有家属陪护, 护士是患者的精神支持者, 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 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 使其配合治疗、护理,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早日康复。

ICU机械通气 篇2

医疗风险是指医院因病人在医疗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1]。医疗风险始终贯穿在医疗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和过程中[2]。由于ICU是危重患者和先进监护抢救仪器集中的科室,潜在的医疗安全问题也相应增多[3],机械通气病人的气道管理意外事件发生率占首位,尤以气管脱落至体外或自动拔除的风险最大[4],因此如何在医疗工作中减少气道管理的医疗风险成为ICU医疗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我科自2017年8月开科起特设立了专职机械通气管理小组,情况如下: 组长:王波

成员:丁光华

闵新光

刘家东

杜靖柳

准入资格

1.1具有良好的医师职业道德,热爱危重病专业工作,有良好沟通能力的医师。

1.2具有执业医师及以上资格,临床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在ICU工作5年及以上的医师。

1.3具有良好业务素质,技术操作水平高,对于气道管理相关专业知识丰富、应急反应灵敏的资深医师。

产生方法

2.1 对于符合条件的医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法产生候选人。

2.2由科主任、医务部负责培训的主任共同制定理论考核试卷、现场答辩题目以及与气道护理相关的技术操作考核项目。

2.3统一进行闭卷理论考试(成绩占40%),抽签进行相关技术操作项目(成绩占40%),抽签进行现场答辩以及现场阐述作为专职呼吸道管理医师个人的工作思路(成绩占20%)。

2.4最后成绩汇总后确定专职呼吸道管理小组成员5名,科室内每个医疗小组都有1名专职呼吸道管理医师负责专项工作。人员安排好后上报医务部进行备案。

再培训与阶段考核方法

3.1对于选拔出来的医师进行为期2个月的气道管理方面的专项再培训,培训老师为取得会ICU专科医师执业上岗证书的主治以上医师以及呼吸专业的科主任进行专项授课,同时建立与浙江呼吸治疗研究中心呼吸治疗师的长期网上联系,进行学术上的请教和交流,进一步提高小组成员的气道管理水平。

3.2培训结束后进行再考核合格后上岗,在工作期间继续有计划的参加各项培训,每6个月进行阶段考核以促进小组成员不断学习气道管理方面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

3.3每年进行竞争上岗,小组成员享受岗位补贴以资奖励,并优先安排参加气道方面的系列培训。

气道管理小组的管理

4.1科室制定呼吸道管理小组的工作制度,小组成员工作计划、小组成员专项继续教育培训计划以及相关的专项管理制度,并上报医务部审批。

4.2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和工作范围。

4.3详细制定小组成员各班的工作流程以及设计各种记录表格。

气道管理小组的工作职责

5.1负责科室危重病人的所有有关气道的医疗工作,保证病人气道医疗的安全。

5.2负责指导年轻医师的夜间气道医疗工作,并协助科主任做好气道方面检查督导工作。

5.3作好所有病人的气道医疗记录,分析病人的具体问题及时与上级医生沟通解决。

5.4每月末负责书写本月气道管理工作汇报上交科主任,并组织召开气道管理分析会,将上月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并制定整改措施,持续改进工作。

5.5每季度负责组织进行气道管理方面新进展的讲座,提高年轻医师的气道医疗方面的知识水平,整体提高科室的气道医疗水平。

5.6科主任随机抽查小组各成员的医疗质量,对由于责任心不够出现的问题给予相应的处罚。每半年进行一次阶段考核,动态考核工作质量。并及时沟通了解专职医师的工作质量。

5.7每年撰写有关气道管理方面的论文,积极进行科研工作,每年年终进行工作总结以及述职。

6具体工作方法

6.1专职医师不具体分管病人,只负责本班内所有病人的气道管理工作,记录专门的气道管理记录。

6.2通过系统评估后有针对性制定出不同病人每天的气道医疗计划(包括肺部听诊情况记录、电动机械排痰如何实施、气囊管理、气道灌洗、胸部物理治疗的实施等)并进行详细的专项交接班。

6.3科主任每天晨间以及晚间查房时评估专职医师气道管理的质量,及时将存在的问题反馈,并做好记录。对于经常出现气道管理不到位的专职医师进行指导教育,加强气道管理督导,持续改进气道管理质量。

6.4专职医师每班要与上一接班医生进行必要的沟通,对于评估的病人痰液情况,管道的异常情况等及时向科主任汇报,共同判断后及早处理解决,及时干预,避免出现严重的意外事件,危及病人生命。

6.5专职医师工作时,利用一定的时间可以对本班内年轻实习医师的工作进行指导,逐步提高年轻医师的气道管理水平,做好人员梯队储备。

6.6 以上实施方案,自开科之日起试行。

嘉兴邦尔骨科医院

ICU机械通气 篇3

【关键词】ICU;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舒适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0-0164-02

笔者结合多年护理经验,以常规护理为基础形成了一套可行的舒适护理模式,在改善患者心理和生理状态以及护理配合方面有很好的效果,现对其临床优势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ICU收治的92例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符合《西医诊断学》[1]呼吸衰竭相关诊断标准;②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0mmHg且伴有或不伴有動脉二氧化碳分压高于50mmHg;③有机械通气插管指征。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难以耐受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者;②无插管指征者;③合并严重呼吸系统感染者;④不能配合完成本研究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实验组(舒适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实验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1例;患者年龄为36~78岁,平均年龄为(54.72±4.71)岁;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为(4.05±2.33)d;对照组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龄为35~78岁,平均年龄为(53.88±4.82)岁;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为(4.02±2.29)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包括健康教育、心理护理、体位护理、吸痰护理以及并发症预防等。实验组患者采取舒适护理,即以常规护理模式为基础进行整体性和个体性优化,具体如下:①患者入ICU后即对其个人资料、营养状态、意识状况、社会及家庭背景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②营造舒适的住院环境,包括轻声慢语、手机静音、控制温度湿度、调节日间阳光照射量和夜间灯光刺激、定时消毒灭菌等;③改变交流沟通方式。采取手势、图画、写字板等其他交流方式代替语言交流,加强护患交流,尽量满足患者个人需求[2];④体位护理。患者因需长期卧床治疗,可使用气垫床代替普通病床,每日交替充气、放气增加患者体位舒适度。护理人员协助患者摆放舒适体位,定时为患者翻身、改换体位,同时配合按摩,促进患者局部血液循环;⑤吸痰护理。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咳嗽动作,配合吸痰操作,同时使用气管套管内吸痰,降低对患者气道黏膜的刺激,提高耐受性;⑥心理护理。患者意识清醒时,可通过多种交流方式给予患者鼓励和心理疏导,定时播放音乐舒缓患者心情,为患者讲解各种成功案例,提高患者治疗信心[3]。

1.3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经有效护理干预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呼吸功能(用力呼气量、肺活量、气道峰压、潮气量)及住院时间,并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不记名调查,内容包括:入院健康宣教、护士服务态度、护士沟通交流能力、护士专业技术技能、护士对病情了解度、住院期间知识讲解、解决问题能力、对责任病房的管理8项问题,每项总分10分,按照患者个人主观意愿进行评分。总分>60分为满意,40~60分为较满意,<4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满意+较满意)/总病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比较实验组患者术后发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表1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HTSS](例)

组别口鼻粘膜损伤声带损伤呼吸机相关肺炎呼吸机相关肺损伤并发症发生率(%)

实验组(n=46)10002.17*

对照组(n=46)430219.57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两组患者术后护理满意度比较[HTSS](例)

组别[]例数满意较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

实验组[]462816295.65*

对照组[]4618141469.57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患者呼吸功能及住院时间比较实验组患者平均用力呼气量、平均肺活量和平均潮气量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气道峰压值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两组患者呼吸功能及住院时间比较

组别例数[]

呼吸功能

平均用力呼气量(%)平均肺活量(L)平均气道峰压(cmH2O)平均潮气量(ml)

平均住院时间(d)

实验组[]4688.28±6.52*3.74±0.23*24.54±2.37*538.22±77.19*8.25±3.37*

对照组[]4663.62±6.683.07±0.1228.95±3.05420.44±81.1013.44±5.5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呼吸衰竭患者多处于意识清醒状态,长期治疗易产生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加之不能通过语言表达个人需求,导致患者消极面对治疗、配合度差[4]。笔者通过优化常规护理模式形成了一套可行的舒适护理模式,在加强护患沟通、提高患者舒适度和配合度方面显示出了明显优势。其中入ICU后调查基本情况,是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的基礎,为舒适护理的人性化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营造舒适的住院环境则能够消除患者住院的紧张感和陌生感,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休息和睡眠环境,利于患者康复;改变交流沟通方式彻底颠覆了以往的护理交流模式,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护患交流,使护理人员随时掌握患者的不适情况,及时采取措施,提高舒适护理的实施效果[5];体位护理则是针对患者插管后引起的不适症状以及长期受压导致的痛苦,对提高患者舒适度有重要意义;吸痰护理能够有效避免吸痰操作时引起的呼吸道刺激,提高吸痰效果;此外,必要的心理护理干预则能够疏导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提高患者对治疗和护理工作的配合度[6]。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平均用力呼气量、平均肺活量和平均潮气量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气道峰压值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舒适护理在促进患者护理功能恢复以及缩短康复时间上有明显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舒适护理对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较高,护理人员不仅需要掌握相关护理知识和技巧,还需要定期进行培训和组织经验交流,不断优化护理内容,提高护理质量。

总之,舒适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 王汝琨. 西医诊断学[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214-215.

[2] 孙小丽. 舒适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的清醒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4, 22(10):166-167.

[3] 杨艳. ICU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加强人文关怀护理体会[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14, 4(10):127-128.

[4] 徐小欣, 张锦丽, 仇柯柯. 舒适护理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进展[J].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2, 18(4):14-17.

[5] 游芸芸. 舒适护理在ICU呼衰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3):712-713.

[6] 黄妮娜, 刘爱侠, 卢嫦清, 等. 舒适护理在ICU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10(22):34-35.

ICU患者机械通气的观察和护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5月-2013年6月我院ICU病房收治的危重症患者78例, 男49例, 女29例, 年龄48~82岁, 平均年龄65岁。包括:呼吸衰竭42例, 心功能衰竭18例, 颅脑损伤10例, 药物中毒3例, 其他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机械通气治疗。将所有患者根据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39例, 对照组39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给予机械通气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措施, 具体措施如下: (1) 观察记录监测指标:在使用前应提前监测呼吸机的工作状态, 设定好各项参数, 使用呼吸机后应密切观察呼吸机的运转情况, 并对呼吸机的各项报警原因及时正确处理。做好各项监测指标的记录, 定时做动脉血气分析。 (2) 病情观察:由于正压通气影响回心血量, 使血压下降、心率增快、尿量减少, 因此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对各种参数做合理调整。密切观察神经精神症状, 及时调整呼吸参数, 纠正通气不足或通气过度所致的酸碱失衡。 (3) 心理支持:ICU患者通常从手术室、急诊室或医院的其他科室转入, 病情比较危重, 由于ICU病房特殊的环境要求, 亲人不能陪护在旁, 清醒患者常因处于生疏环境等原因而产生严重的心理失衡。机械通气的患者, 由于人工气道的建立失去正常的发音功能, 往往产生某种心理障碍, 医护人员应树立“患者至上, 真诚关爱”的价值观, 加强人性化和个性化护理。因此, 在治疗过程中, 不仅仅要减轻患者原有疾病所带来的生理不适, 还应注患者的心理变化, 解除患者的各种心理问题。 (4) 营养支持的实施:机械通气时, 机体处于高分解状态, 耗能增加, 因此, 应根据病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 (EN) 及肠外营养 (PN) 支持, 纠正负氮平衡。 (5) 加强基础护理, 预防并发症:口腔护理2~3次/d, 会阴护理2次/d, 长期导尿者应行膀胱冲洗;使用眼部润滑剂防止眼部并发症;在病情允许下每2h翻身按摩机体受压皮肤;加强和鼓励患者的被动和主动活动, 积极开展康复锻炼。 (6) 管道的护理:翻身时要防止过度牵拉致导管脱出, 对不能合作、极度烦躁的患者, 使用约束带适当固定双上肢, 或使用镇静药。掌握有效的吸痰指征, 吸痰前后给予纯氧, 可有效防止低氧血症的发生, 吸痰过程中密切监测心率、心律、血压、氧饱和度;动作轻柔, 注意无菌操作。 (7) 并发症的预防:保证室内空气清洁, 定时通风换气消毒, 每个月进行细菌学监测。相对隔离感染患者, 严格限制陪护及探视人员, 严格无菌操作, 严格六步洗手措施, 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一洗手[3]。呼吸机管道、氧气湿化瓶应每周更换2次;雾化器、氧气湿化瓶内的无菌液体应每24h更换;细菌过滤器应每2d更换1次;呼吸机管路及接水瓶内的冷凝水是高污染物, 应及时倾倒, 以防反流入肺内;吸痰管应一次性应用。

1.3 疗效评定标准

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 包括服务态度、基础护理、操作技能、健康教育、心理应激5方面, 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和不满意4个级别。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χ2) ,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机械通气时间及并发症

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为 (9.0±3.2) d, 明显短于对照组的 (16.5±4.8) d;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26%,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3.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满意度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4.9%,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随着呼吸机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 其治疗作用已受到高度重视。ICU患者病情危重及自身疾病的困扰、人工气道带来的损伤等使其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明显的不适, 其巨大的心理压力会影响到治疗的效果[2], 因此, 护理工作对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通过对ICU患者实施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措施, 如基础护理、人工气道护理、心理护理等多方面的精心护理, 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ICU监护时间明显缩短, 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高了治疗效果和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作为ICU护士, 平常多熟悉呼吸机性能和工作原理, 学会常用参数的调节与观察, 呼吸机使用效果观察以及各种故障的处理, 是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技能[4]。

总之, 对ICU机械通气患者实施有效的治疗及综合性护理措施可以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于夕妍, 孙卫英.机械通气患者的观察及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 25 (24) :3093-3094.

[2]罗彤, 曹盛生.对ICU机械通气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 (17) :115-117.

[3]鲁桂英, 程文丽, 罗瑜.早期护理干预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25) :4-5.

ICU机械通气 篇5

结合在综合ICU中16例使用呼吸机进行人工呼吸的患者情况, 总结出在机械通气中护士应掌握的相关知识和护理工作要点。

1 临床资料

2011年1~5月间共收治各种原因需要行机械通气的患者16例, 男10例, 女6例。年龄12~65岁, 平均 (24±18) 岁, 其中4例为心肺复苏术后患者 (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 药物过敏性休克2例) , 6例为重症肺炎的患者, 有机磷农药中毒3例, 肺癌晚期2例, 格林巴利综合征1例, 使用呼吸机时间为2~76d。

2 结果

本组12例患者上机后1~15d脱机, 1例重度颅脑损伤术后患者上机24~36d, 1例格林巴利综合征上机60d, 脱机后已全部恢复, 其他2例患者因病情危重, 死于原发病或并发症。抢救成功率87.5%。

3 讨论

患者机械通气参数调节的重要依据是患者呼吸情况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由于机械通气改变了患者的正常呼吸反射过程, 为维护患者呼吸功能, 必须加强对患者呼吸情况的监护。

3.1 患者每分通气量的观察

该组患者中曾有2例患者 (12岁患儿和25岁患者) , 发生率为12.5%, 在机械通气中出现过烦躁和心率加快, 后经检查并调整潮气量后患者转为安静。由此可见, 正确估计和预设、调节通气量是保证有效机械通气的根本条件。一般成人可用相对大的潮气量 (8~10mL/kg体质量) 和较慢频率, 以便使患者对呼吸困难的敏感性降低, 微弱的自发呼吸消失, 患者感觉舒适。同时呼吸频率变慢, 吸:呼比的呼气时间延长, 有利于CO2排出和静脉回流。但儿童潮气量以10~12mL/kg体质量为宜, 由于儿童个体差异大, 潮气量微小变化常可引起通气明显改变[1]。护理上应仔细观察患者的反应, 一般通气情况良好时, 患者表现较为安静, 自发呼吸抑制或与呼吸机同步较好, 两侧肺呼吸音清晰、对称, BP、P平稳。反之, 若通气不足, 患者则表现烦躁、皮肤青紫或出汗、气促, 与呼吸机不合拍, 呼吸音减弱或不对称, 或表现为血压上升和心率加快, 严重者甚至发生心律失常。

3.2 管道堵塞与气道压力

气道压力的高低决定于胸肺顺应性、气道通畅度及潮气量多少三个因素。当胸肺顺应性未受影响, 潮气量正常时, 气道压力过高常常预示管道不通畅或气道有痰堵塞。该组患者中发现过2例次气道压力过高现象, 发生率为12.5%, 1例因为患者呕吐后有误吸现象, 气管部分堵塞所致, 经过反复清理呼吸道后, 气道压恢复正常。1例患者为人机对抗, 报告医师后给予患者肌注安定10mg, 气道压恢复正常。良好的呼吸机治疗是以最低通气压力获得适当潮气量, 同时以不影响循环功能为原则。气道压力一般维持在15~20cmH2O (成人) 和12~15cmH2O (小儿) [2]。当体位改变或肺受压 (机械性或血气胸)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可使胸肺顺应性降低。而咳嗽或自主呼吸与呼吸机不同步时气道压力也明显增高, 应根据情况迅速处理和调节, 或及时报告医师给予处理。

3.3.1 湿化不足

呼吸道只有保持湿润, 才能保证维持呼吸道黏液-纤毛系统正常功能和防御功能。因此, 呼吸道内保持湿度和温度是非常重要的, 正常情况下, 这一功能鼻腔的加温滤过和湿化来完成, 人工气道建立后, 鼻腔的这些作用丧生, 故需人工湿化和加温吸入的气体。机械通气往往通过人工气道连接, 吸入气体未能经患者上呼吸道的充分湿化和温化, 吸入气体湿化不足, 使气管和支气管黏膜水分丧失过多。造成气道脱水·分泌物干结纤毛-黏液转运系统受损和黏膜上皮细胞变异和坏死[3]。甚至诱发肺部感染或肺不张而进一步引起肺泡通气不足, 通气与血流比例严重失调, 肺顺应性下降, 因此呼吸机提供的气流应经过适当加温湿化才能进入气道。

3.3.2 湿化过度

本组患者中有5例患者 (31.2%) 在使用呼吸机初期出现湿化过度情况, 通过减少气管滴入量, 并调低加温湿化器的温度 (从34℃调至27℃) , 4~6h后患者痰量逐渐减少。一般情况下若患者无明显肺部及呼吸道感染情况, 每2~3h吸痰一次属正常, 但若频繁吸痰, 间隔<1h, 且痰液稀薄, 则湿化过度, 需适当调节湿化量。根据气温情况24h湿化量保证在400~600mL为宜。相关理论认为呼吸道湿化对气管、支气管黏膜具有保护作用, 湿化适度时纤毛运动活跃, 将附着于纤毛的一层黏液不断向上推移, 达到咽喉部, 可随咳嗽排出, 借以清除进入呼吸道的尘粒、微生物及其他有害物质, 自然条件下, 为完成这项工作, 每日蒸发量达250~500ml之多[4]。因此, 在湿化充分时, 即使在没有咳嗽反射的深昏迷患者, 依靠活跃的黏膜纤毛运动和积极的呼吸道吸引和护理, 仍可保护有效的呼吸道分泌引流。痰液的黏稠程度和引流是否通畅是衡量湿化情况的可靠指标, 如果分泌物稀薄, 能顺利通过吸引管, 无结痂或黏液块咳出, 说明湿化清单;如果痰液过分稀薄, 而且咳嗽频繁, 需要经常吸引排痰, 提示湿化过度, 应酌情减少湿化量, 晚间为保证患者有充分的睡眠休息, 一般应减少湿化量。分泌物稠厚易积滞, 可在次晨加强湿化后而清除之。

3.4 血气分析与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 监护

血气分析是诊断呼吸衰竭, 判断呼吸衰竭类型及酸碱程度, 观察病情变化和机械通气疗效, 判断预后的最重要最客观最准确的指标[5]。该组使用呼吸机的16例患者中, 有8例患者均在使用呼吸机初期出现过较重的呼吸性碱中毒, PaCO2在21~23mmHg之间, 通过降低潮气量和呼吸频率, 在气管套管与机械呼吸机之间加一段10~30cm长的导管后, 患者的呼吸性碱中毒得以纠正。由此可见, ICU患者由于其原肺功能良好, 一旦使用呼吸机要密切注意观察和防止呼吸性碱中毒的发生。正常情况下, 使用脉搏血氧饱和度仪监测得SpO2与同时作血气分析所得的SaO2 (动脉血氧饱和度) 高度相关, 准确性较高, 因此临床上常把SpO2值作为血液氧合的重要指标。当指脉波的灌注良好而血氧饱和度下降至90%, 即提示有轻度缺氧;降至85%以下时, 即有较严重的低氧血症。然而SaO2或SpO2与氧分压 (PaO2) 仅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相关, 当PaO2>13.3kPa (100mmHg) 时, 氧解离曲线平坦。在患者肺功能良好的情况下, PaO2在13.3kPa (100mmHg) 以上范围内变化时, SpO2仍保持在100%不变。故当氧分压 (PaO2) 高于13.3kPa时SpO2不能正确反映PaO2。另一方面, 某些病情改变时氧解离曲线可左移或右移, 也影响了SpO2与PaO2相关性。因此, SpO2主要用于持续监测患者有无低氧血症和去氧饱和血症, 以便根据SpO2及时调整吸氧浓度, 但需注意SpO2对过度换气及呼吸性碱中毒情况却不能正确反映, 故SpO2的观察并不能代替血气分析。此外在使用脉搏血氧饱和度仪时应注意指脉波的灌注显示图形, 当脉压过低, 指脉波的灌注不良, 休克患者血压过低, 心房纤颤等心律失常或心率过快影响指脉波的灌注时, 则影响其对脉搏血氧饱和度的监测, 此时须使用血气分析, 方能准确反映动脉血氧饱和度。护理人员在监护机械呼吸效果时必须随时注意血气分析的结果, 并能理解其意义。特别是注意PaCO2值可反映通气不足或通气过度情况。一般动脉血正常pH值为7.35~7.45, PaCO2为4.6~6.0kPa (35~45mmHg) , PaO2为10.6~13.3kPa (80~100mmHg) , 当PaCO2>6kPa (45mmHg) 常有通气不足, 可发生高碳酸血症致呼吸性酸中毒;PaCO2<4.6kPa (35mmHg) 则常有过度换气, 尤其当<3.3kPa (25mmHg) 时可产生严重的低碳酸血症和呼吸性碱中毒, 低碳酸血症可使脑血管收缩, 脑血流量减少, 脑压降低, 严重时可产生脑缺血, 以及因呼吸性碱中毒而使血中游离钙离子减少而出现手足抽搐。但一些病理变化会影响血氧饱和度与动脉血氧分压之间的相关性, 从而影响临床情况的判断, 应予以排除[6]。

3.5 其他问题

本组患者共发生报警装置失灵2例, 1例患者是通气良好时, 报警器发出假报警, 另1例是患者通气不足时未报警, 所以使用呼吸机时也不能完全依靠报警装置。此时对患者体征的观察很重要, 包括SpO2、胸腹的起伏、末梢部位有无紫绀及心率、血压等, 以判断患者的通气情况。1例呼吸机依赖患者经过2周反复的脱机训练, 方才安全脱离呼吸机。

4 结论

作为ICU护士, 平常多熟悉呼吸机性能和工作原理, 学会常用参数的调节与观察, 呼吸机使用效果观察以及各种故障的处理, 是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技能。特别对血气分析结果与脉搏血氧饱和度间的相互关系的正确理解, 若患者SpO2总是100%时, 要注意结合患者血气分析结果, 以防患者发生呼吸性碱中毒。由于呼吸机是近年来在临床中应用的新型现代化仪器, 如何正确使用呼吸机, 观察使用效果和防止并发症, 提高呼吸机对挽救患者生命的作用, 还需我们医护人员不断进行临床研究总结。

摘要:目的 总结16例机械通气患者的治疗护理措施, 总结护理经验。方法 正确调节呼吸机各参数值, 做好气道湿化及适时吸痰, 正确处理呼吸机的报警问题, 结合血气分析及脉搏血氧饱和度的数值。结果 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及护理治疗中的不足, 提高危重患者的治愈率。结论 加强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管理, 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ICU,机械通气,观察,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应明英, 罗传兴.危重疾病的监测与治疗[M].成都:华西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5:31-45.

[2]徐丽华, 钱培芳.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08.

[3]黄绍光.呼吸机治疗与监护新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147-150.

[4]孟凡民, 张国生, 许金生.心肺脑复苏[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1:242-279.

[5]汪承滋.实用重症监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65.

ICU机械通气 篇6

关键词:痰鸣音,吸痰护理,时机选择

重症监护病房(ICU)常使用的一种治疗手段为机械通气,机械通气治疗法需要行气管切开和人工气管插管,从而使患者呼吸通畅,改善肺泡的换气功能和通气功能,实现机械通气辅助患者呼吸的效果。通气过程中必须使用吸痰法对患者呼吸道进行清理,吸痰时机对通气效果影响较大,吸痰过于频繁使患者低氧血症加重,吸痰不及时则容易引起呼吸道痰液堵塞,使患者肺通气量明显降低,通气效果不佳[1]。因此,选择安全有效的时机进行吸痰才能确保通气效果。介于此,我们将125例行机械通气的ICU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时机吸痰对通气效果的影响。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5年3月期间收治125例行机械通气的住ICU患者。共行吸痰操作520次,按操作时机不同分为A、B、C、D共4组,对比4组通气效果。A组共30例患者,共操作130次;脑出血13例,脑梗塞9例,肺部感染5例,运动神经元病变3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3.8±5.2)岁。B组共30例患者,共操作130次;脑出血9例,脑梗塞10例,肺部感染7例,运动神经元病变4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44.2±4.5)岁。C组共32例患者,共操作130次;脑出血14例,脑梗塞8例,肺部感染6例,运动神经元病变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44.4±3.8)岁。D组共33例患者,共操作130次;脑出血11例,脑梗塞7例,肺部感染9例,运动神经元病变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43.4±6.7)岁。四组资料接近(P>0.05),有分组研究可比性。

1.2方法吸痰操作均由同一护士进行,操作前对意识清楚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向其详细讲解吸痰时的注意事项,例如吸痰时有憋气等非常短暂的不适,并向患者讲明吸痰时需配合咳嗽,利于呼吸道痰液的清除。时间选择:A组是在听诊肺部出现痰鸣音时进行吸痰;B组是在听到呼吸机压力报警声时吸痰;C组是在患者咳嗽时进行吸痰;D组患者为护士主观认为时。均于吸痰完成后5min观察患者通气效果在操作中要注意压力适中,若压力太大会造成损伤,以不超过200 mmH g为宜,此外注意手法轻柔,不可来回抽插,引起损伤。在吸痰后给予高浓度氧吸入2 min,以恢复体内氧的储备,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对口鼻腔流出的分泌物进行清理,以保证患者舒适。

1.3观察指标通气效果[2]:患者呼吸平稳,与呼吸机同步,血氧饱和指数较吸痰前上升幅度超过2%;气道压力下降3 mmH g以上,痰鸣音逐渐减弱或消失判定为通气有效;若未出现上述指标变化则为无效。若患者治疗后出现以下指标变化说明吸痰导致通气效果不佳:血氧饱和度下降超过2%;心率增加超过20次/min;情绪烦躁。气道痉挛现象说明通气不佳。

1.4统计学分析数据录入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使用t/χ2检验,当P<0.05时,说明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不同时机吸痰后5min通气效果对比A组分别与B组、C组、D组比较更有效,均为P<0.05。见表1。

a为与A组比较,χ2=15.65(P=0.0013)。

3讨论

吸痰是危重症监护病房常用的救治性操作,是一种保持患者呼吸通畅的微创技术。正常情况下,呼吸道的黏液纤毛转运系统有清除气道分泌物及污染物的作用,达到保持呼吸通畅的效果。对于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来说,人工气道的建立破坏了机械通气患者呼吸道的正常防御机能,导致痰液淤积于呼吸道,不能自行排出,分泌量明显增加导致呼吸不畅、二氧化碳积蓄、氧气不足,危险时可发生窒息并威胁生命[3]。因此及时合理吸痰尤为重要。

本组结果显示:A、B、C、D组吸痰后5min通气有效率分别为84.62%、71.54%、61.54%、33.08%,其中A组(肺部听诊痰鸣音时)通气有效率最高。王彧姣等[4]在ICU行机械通气的患者中分不同时段进行吸痰,发现肺部听诊有痰鸣音时吸痰效果最好,是保持患者通气顺畅的良好方法。该研究结果与本次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根据咳嗽判断是否行吸痰不能及时掌握患者呼吸道痰液状况,因为此时痰液已经较多;护士主观判断吸痰时,患者痰液可能较少,吸痰反而刺激患者呼吸道,引起不适感[5]。肺部听诊有痰鸣音时进行吸痰可及时吸出呼吸道内痰液,使患者呼吸道通畅,一般以15 s/次吸痰最佳,动作要轻柔,减小对患者呼吸道的刺激,并在吸痰同时监测患者血压、心率等指标,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波动较大时应停止吸痰。

综上所述,不同时机吸痰取得的效果各不相同,听诊时有痰鸣音进行吸痰是最佳时机,能及时清理患者呼吸道,减小刺激性,达到最佳通气效果。

参考文献

[1]潘佩玲.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时机的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9):1955-1956.

[2]毕红月,王欣然,韩斌如,等.气管内吸痰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4,15(7):775-777.

[3]邓全英,凌璇.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系统排痰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133-134.

[4]王彧姣,王运平,丁玉风,等.人工气道内吸痰的护理[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3,14(8):749-751.

ICU机械通气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9例, 男27例, 女22例, 年龄18~82岁。其中冠状动脉搭桥术后2例, 多发伤9例, 颅脑外伤9例, 心肌梗死1例, COPD 7例, 肺部感染10例, 其他11例。1.2置管我科采用的是复尔凯鼻胃管 (纽迪希亚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 其内有一金属导丝可增加硬度, 置入前先涂石蜡油润滑, 当胃管插入15cm达咽喉部时, 帮助患者曲颈, 下颌尽量靠近胸骨, 清醒患者可嘱其做吞咽动作, 置管后常规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

1.3 喂养方法

我科选用的肠内营养是能全力。在患者肠鸣音恢复的基础上, 从500ml开始, 逐渐增至1 500ml, 我科全部采用营养泵输注法匀速滴入。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2.1.1 营养管的固定:

妥善的固定可以减轻导管对鼻咽部的刺激和防止导管滑脱, 护理人员交班时均检查固定鼻部的胶布, 如有松动立即更换, 我科采用的是3M胶布固定, 有效的减少了鼻部皮肤破损的危险。

2.1.2 营养液的温度、浓度:

营养液用加热棒维持温度在37~38℃, 肠内营养应遵循浓度从低到高、容量从少到多、速度由慢到快的原则。

2.1.3 营养支持的监测:

对于长期鼻饲肠内营养患者, 均给予定期测定上臂中上点肌肉周径、氮平衡、肝功能、血脂, 同时观察患者的机械通气支持条件的变化、痰细菌培养结果、白细胞变化、血气分析、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变化等。

2.2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2.2.1 腹泻及肛周溃疡:

腹泻是EN最常见的并发症。严重腹泻反复刺激患者肛周区皮肤, 出现红肿溃疡等, 此时加强肛周清洁和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除了大便后给予温水清洗, 保持局部干燥, 氧化锌或鞣酸软膏涂抹防止皮肤溃烂发炎, 对于腹泻频繁的患者, 采用一种预防肛周溃疡护理的方法:使用人工肛门袋。

2.2.2 避免反流和误吸及预防肺部感染:

(1) 意识障碍者, 尤其是GCS评分<9分者以及老年患者鼻饲前翻身, 并吸净呼吸道分泌物以降低误吸发生率。 (2) 测定胃内残留量, 胃内残留量<100ml维持原速度, 4h后胃内残留量仍<100ml将速度调整为40ml/h, 随后分别于滴注6、8、16h后监测胃内残留量, 如胃内残留量均<100ml, 管饲速度则由40ml/h次递增至100ml/h, 24h后如胃内残留量<100ml可维持原速度即100ml/h。如患者胃内残留量>100ml或者出现呕吐、反流、腹胀、胃潴留、腹泻等肠道并发症, 则暂停管饲。一旦误吸应立即停止输注, 抽尽胃内容物, 同时抽吸气管内肠内营养液, 必要时行床边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肺泡灌洗以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3) 带声门下吸引的患者应持续吸引, 压力<100cmH2O (9.8kPa) , 同时检查声门下吸引的颜色、量、性状。 (4) 吸入性肺炎是EN最严重的并发症, 多发生在胃肠道排空不良, 存在腹胀及气管插管气切导管气囊充气不足, 因此应严格保证患者正确的体位, 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床头抬高30°或更高, 并且定期检查气管导管气囊的压力, 保持压力在25~30cmH2O (2.45~2.94kPa) , 以免发生呕吐误吸导致吸入性肺炎, 我科目前4h使用气囊压力表测量一次气囊的压力并记录在特护单上。 (5) 检查有无腹胀、反流等误吸危险[2], 听诊胃肠蠕动1次/4h。 (6) 有创机械通气过程中会引起胸内压增加而间接导致腹内压增高, 使胃肠道蠕动减慢引起胃内容物大量潴留出现返流或误吸[3], 腹腔高压的患者需定时测定患者的腹腔压力。 (7) 促胃肠动力药物。 (8) 加强口腔护理:每日口腔护理4次。

2.2.3 管道堵塞:

(1) 连续鼻饲时, 每隔4h用30ml温水冲管一次, 在鼻饲药物及鼻饲输入前后均以10~30ml温水冲洗管道, 减少堵管和药物腐蚀管壁的危险。 (2) 若无禁忌, 固体药物鼻饲前充分研磨。 (3) 发生堵管后及时用20ml注射器抽温开水反复冲洗, 失败后立即更换胃管。 (4) 妥善固定, 防止胃管折叠导致堵塞。

2.2.4 糖代谢异常:

(1) 密切监测血糖的波动情况, 控制目标血糖在6.1~10mmol/L。 (2) 高血糖患者使用持续胰岛素泵。低血糖患者输注含糖量较高营养液。

2.2.5 心理护理:

重症监护室的患者均存在焦虑、恐惧心理, 情绪较不稳定, 不利于医务人员及时发现医疗问题, 在置管及实施肠内营养治疗前, 均需要与清醒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工作, 尽量取得患者的配合, 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过程中, 更需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 我科自制无声交流模板, 将患者常见需求书写于模板上, 例如饥饿、口渴、小便、大便、想念家人等, 通过患者指认来表达自己的意图, 充分满足其基本的生理需要, 还准备了公用的小收音机供患者听些轻快的音乐, 这样有利于患者对自己病情的认识及取得有效的心理安慰, 增强其战胜疾病的自信心, 扩大治疗效果。

3 结果

机械通气同时给予鼻饲肠内营养的时间最短2d, 最长为23d, 其中无1例患者发生误服, 未发生鼻胃管脱落、堵塞。2例出现消化道出血, 予禁食、止血治疗, 1例效果欠佳, 出现DIC而死亡, 另外1例出血停止后恢复肠内营养。腹泻5例, 4例给予抗痉挛和收敛药物控制腹泻, 另外1例予禁食改胃肠外营养, 2例患者出现腹胀, 给予胃动力药物后好转。3例出现MODS而死亡, 2例突发心跳呼吸骤停经抢救无效死亡。3例病情好转出院。

4 讨论

重症监护病房 (ICU) 机械通气患者普遍存在营养不良, 而早期肠内营养可防治感染和代谢并发症, 保护肠道黏膜屏障功能, 阻止细菌和内毒素移位, 因此日益受到重视[4,5]。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发生营养不良, 可导致呼吸肌和膈肌萎缩, 呼吸无力, 对撤机产生直接影响[6]。营养不良、低白蛋白血症等均是机械通气失败危险因素[7]。营养不良可增加细菌对支气管的依附性和院内肺炎发生的危险性[8]。机械通气的患者呼吸负荷重、能耗大, 常因缺氧、心力衰竭、进食少等原因而发生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可改变骨骼肌的代谢和结构, 损坏呼吸肌功能和通气动力, 也严重损坏机体的防御功能, 延长患者的带机时间[9]。因此营养支持是机械通气患者综合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尽早对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支持, 可阻断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恶性循环, 保护肠黏膜结构和功能, 预防肠道毒素和细菌移位, 避免严重感染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的发生[10]。但是ICU内患者多存在肠道等多器官功能不全、长时间意识不清等因素, 因此在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时, 对护理工作的要求更高, 医护人员应该做到及时心理疏导, 让患者拥有舒适的诊疗环境及护理质量, 并且严格执行文中所述注意要点, 避免不良并发症的发生, 有利于患者尽早脱机拔管, 减少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

摘要:目的:探讨ICU患者机械通气期间如何有效实施肠内营养 (EN) 以及减少并发症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9例机械通气患者实施肠内营养的资料, 并对其肠内营养支持综合护理措施进行总结。结果:无1例患者发生误服, 未发生鼻胃管脱落、堵塞。40例成功脱机转出ICU, 6例死亡, 3例出院。结论:对于机械通气仍需要实施肠内营养患者, 应强调综合护理措施, 达到预防各种并发症, 有利于患者早期脱机拔管。

关键词:机械通气,肠内营养,护理

参考文献

[1]Fernandez-Ortega JF, Herrero Meseguer JI, Martinez Garcia P.[Guidelines for specialized nutritional and metabolic support in the critically-ill patient.Update.Consensus of the Spanish Society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and Coronary Units-Spanish Society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SEMICYUCSENPE) :indications, timing and routes of nutrient delivery]〔J〕.Med Intensiva, 2011, 35 (Suppl 1) :7-11.

[2]Bemard GR, Artigas A, Brigham KL, et al.The American-European Consensus Conference on ARDS.Definitions, mechanisms, relevant outcomes, and clinical trial coordination〔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1994, 149 (3Pt 1) :818-824.

[3]王蕊, 阀春梅, 赵艳芳, 等.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3种鼻饲方式的比较〔J〕.护理研究, 2007, 21 (17) :3590-3592.

[4]O′Boyle CJ, MacFie J, Dave K, et al.Alterations in intestinal barrier function do not predispose to translocation of enteric bacteria in gastroenterologic patients〔J〕.Nutrition, 1998, 14 (4) :358-362.

[5]刘先福, 王晓川, 曹枫.早期肠内营养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重庆医学, 2009, 38 (2) :173-174, 176.

[6]连晓峰.中长期机械通气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医学, 2013, 33 (1) :31-32.

[7]俞森洋.现代机械通气的监护和临床应用〔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0:602.

[8]蒲丹, 谭成, 饶莉.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控制策略〔J〕.西部医学, 2011, 23 (1) :178.

[9]姚俊英, 陶应龙, 孙德强.COPD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效果观察〔J〕.新疆医学, 2009, 38 (12) :99-100.

ICU机械通气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机械通气后并发肺部感染的ICU患者65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31例, 其中男18例, 女13例, 年龄36~77岁, 平均年龄 (59.6±4.8) 岁, 平均机械通气时间 (23.7±5.2) d;观察组患者34例, 其中男20例, 女14例, 年龄34~76岁, 平均年龄 (60.3±5.1) 岁, 平均机械通气时间 (24.1±5.5) d。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 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 并为患者的病房环境进行基本的消毒处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接受针对于肺部感染的护理干预措施, 具体干预内容如下: (1) 对机械通气设备进行暂时的拔除, 更换设备的插管, 注意对设备进行消毒处理, 切断感染源。 (2) 采用物理手段让患者的呼吸保持通畅, 常用的手法为背部轻叩, 通过多次扣背的方式, 可以达到为患者通气的目的。 (3) 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以及耳鼻部位的护理, 让患者的外呼吸道随时保持通畅, 避免口鼻部位发生新的的感染。 (4) 与患者进行心理上的沟通, 指导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平常的休息中注意不要让机械通气的插管受到外界环境的污染。在可自主呼吸时, 适时地拔除插管, 降低受到感染的可能性。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对两组患者的护理干预后发现, 对照组患者有9例感染得到控制, 有18例死亡, 有4例放弃治疗或转院, 感染控制率为29.0%;观察组患者有25例感染得到控制, 有4例死亡, 有5例放弃治疗或转院, 感染控制率为73.5%。两组患者的感染控制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机械通气是目前临床上针对于呼吸困难的患者常常采用的一种方法, 对患者的急救处理具有非常高的应用意义。特别是在ICU患者中, 几乎均需要使用机械通气的方式来维持患者的呼吸正常。但机械通气的时间过久, 却存在着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 那就是非常容易引起患者的肺部感染, 从而让患者面临死亡的威胁。经文献调查发现, 我国因为机械通气并发肺部感染的死亡率往往可以达到50%以上, 对疾病的治疗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影响[2]。因此, 在当今的医学领域, 如何对出现机械通气并发肺部感染的情况进行及时的应对处理, 成为了医生及护士的重点讨论内容。

对于机械通气后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 在临床上可以采用针对性的护理方案, 对机械通气的设备进行消毒处理, 并保持患者呼吸系统的清洁, 避免感染的加剧[3]。在本研究中, 对机械通气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采用了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很好地控制了感染情况, 与常规护理相比, 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下肺部感染患者的感染控制率有了显著的提升。由此可以看出, 对于使用机械通气并发肺部感染的ICU患者, 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护理, 可以很好地控制患者的感染情况, 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万晓蓉, 徐海英, 张春芳, 等.有创机械通气肺部感染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的护理.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2) :157-158.

[2]赵春红, 王兰芝, 柴翠萍, 等.重症医学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中国实用医刊, 2011, 38 (8) :113-114.

ICU机械通气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对象均为随机选取该院2014年6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ICU机械通气患者70例, 其中男性40例、女性30例, 年龄23~89岁, 平均年龄 (49.5±3.4) 岁;根据营养支持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B两组, 每组35例。A组男性20例、女性15例, 年龄23~89岁, 平均年龄 (49.5±3.4) 岁;B组男性18例、女性17例, 年龄23~88岁, 平均年龄 (50.5±3.8) 岁。排除患者肝肾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代谢性疾病史、炎症性肠道等。该次研究经该院伦理文员会批准通过, 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可比性。

1.2 方法

70例患者入院后均给予临床检查、综合治疗及护理干预等, 控制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及维持机体酸碱平衡。A组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机械通气后, 留置胃管, 采用24 h连续滴注和输液泵, 以鼻饲方式补充肠内营养液, 第1日控制在30%, 若患者未出现异常则可在第2日增加患者机体所需热量, 并与静脉输注配合使用, 以营养液温度控制在37℃为最佳。B组患者实施肠外营养支持, 机械通气后, 于48 h内给予患者静脉营养混合液 (深静脉导管24 h滴注) , 成分为电解质、脂肪乳剂、微量元素、氨基酸、葡萄糖、维生素等, 配制过程严格按照规定要求操作, 保证其无菌性。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后的临床效果情况, 检测机械通气后患者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上臂肌围、肱三头肌皮皱褶厚度等, 并详细记录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3]。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后, A组 (肠内营养支持) 各指标水平变化较显著, B组 (肠外营养支持) 中血红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水平略高于营养支持前,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变化 (42.8±3.9) g/L与对照组的 (34.9±3.3) g/L相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临床ICU病房内多为危重患者, 尤以营养不良者居多, 容易造成脏器衰竭, 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故临床营养支持意义重大。目前, 临床中普遍以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方式为主[4], 该次研究探讨肠内外营养支持在治疗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后, A组 (肠内营养支持) 各指标水平变化较显著, B组 (肠外营养支持) 中血红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水平略高于营养支持前,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变化 (42.8±3.9) g/L与对照组的 (34.9±3.3) g/L相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肠内营养支持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患者的炎症反应, 减轻了机体的分解代谢, 促进了机体蛋白质的合成, 明显优于肠外营养支持。而临床监测机体营养状况与代谢状况的常用指标为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等, 且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低蛋白血症则提示患者预后不良[5,6]。上臂肌围和肱三头肌皮皱褶厚度则可反映出机体骨骼肌肉群、脂肪组织的营养情况, 成为临床评价慢性营养障碍的主要指标。该次研究中, 肠内外营养支持前后指标水平变化不明显, 究其原因可能与观察时间较短有关。因此, 临床上需全面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监测肠道功能[7,8], 全面评价后选择适宜的途径、方式给予营养支持, 以便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ICU机械通气患者, 有效的满足了患者维持生命体征热量需求, 保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意义重大,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ICU机械通气患者实施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2014年6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ICU机械通气患者70例, 根据营养支持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 其中35例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作为A组, 另35例患者实施肠外营养支持治疗作为B组, 观察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后的临床效果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后, A组 (肠内营养支持) 各指标水平变化较显著, B组 (肠外营养支持) 中血红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水平略高于营养支持前,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变化 (42.8±3.9) g/L与对照组的 (34.9±3.3) g/L相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ICU机械通气患者, 有效的满足了患者维持生命体征热量需求, 保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意义重大,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ICU机械通气,肠内营养支持,肠外营养支持,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梁振杰, 刘端绘, 陈泽宇, 等.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在ICU机械通气患者营养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3 (5) :47-48.

[2]冯勇.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在ICU机械通气患者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5 (1) :53-54.

[3]刘励军, 华晨.早期肠内营养在危重症病人营养支持中的临床价值[J].肠外与肠内营养, 2011, 18 (1) :1270-1272.

[4]宁为民, 朱丽涛.不同营养支持途径治疗ICU机械通气患者的疗效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 (11) :53-54.

[5]欧荣群, 陈晓华, 李代彪.营养支持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与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6) :27-28.

[6]Guièze, R., Lemal, R., Cabrespine A, et al.Enteral versus parenteral nutritional support in allogeneic haematopoietic stem-cell transp lan tation[J].Clinical nutrition, 2014, 33 (3) :533-538.

[7]Aidar R.Gosmanov, Guillermo E.Umpierrez.Management of hyperglycemia during enteral and parenteral nutrition therapy[J].Current diabetes reports, 2013, 13 (1) :155-162.

上一篇:干扰隔离下一篇:现代水质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