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正压通气

2024-06-02

持续正压通气(精选10篇)

持续正压通气 篇1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NRDS) 又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是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 (pulmonary surfactant, PS) 缺乏及肺部结构发育不成熟所致[1]。以孕周不足37周的新生儿最为常见, 胎儿娩出后数小时出现渐进性呼吸困难、青紫和呼吸衰竭, 易导致脑室出血甚至死亡, 因此及时干预治疗对保障新生儿的生存质量和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临床实践表明, 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 (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Bi PAP) 是对有自主呼吸但呼吸不足患者进行的一种无创通气, 可显著增加肺有效通气量, 已逐渐应用于多种成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2,3]。目前, Bi PAP在新生儿呼吸道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尚不多见, 基于此, 本文探讨了Bi PAP在NRDS中的应用,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8月期间在本院新生儿监护室 (NICU) NRDS患儿78例为研究对象。 (1) 纳入标准: (1) 新生儿娩出后不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鼻扇、呻吟、吸气三凹征、呼气性呻吟及青紫, 双肺呼吸音减低, 并具有典型的NRDS的X线表现, 如颗粒样阴影、支气管充气征、白肺等, 符合邵肖梅主编的《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关于NRDS的诊断标准[4]; (2) 经猪肺磷脂注射液治疗后仍存在呼吸窘迫症状; (3) 具备无创通气的适应证。 (2) 排除标准: (1) 由感染、胎粪吸入、湿肺或产时窒息等其他明确原因导致的呼吸窘迫; (2) 严重先天性畸形, 心脏疾病; (3) 需要立即予以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的其他情况; (4) 入院后24 h内死亡。 (3) 脱落标准: (1) 中途转院失访患儿; (2) 中途退出研究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39例。观察组中, 男22例, 女17例;胎龄 (31.6±3.2) 周, 体质量 (2.5±0.5) kg, 1 min Apgar评分 (8.4±0.9) 分, 5 min Apgar评分 (9.5±0.2) 分。对照组中, 男20例, 女19例;胎龄 (32.0±3.0) 周, 体质量 (2.4±0.6) kg, 1 min Apgar评分 (8.5±0.7) 分, 5 min Apgar评分 (9.3±0.3) 分。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所有患儿监护人自愿参加本研究,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胎龄、体质量及Apgar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取综合急救措施使新生儿渡过极期, 包括进入新生儿病房予以保暖、鼻导管吸氧、立即进行血氧和生命体征监测及其他对症治疗等。连接瑞士哈美顿新生儿/小儿呼吸机给予正压通气支持并早期给予PS (商品名:固尔苏, 意大利凯西制药公司生产) 治疗。应用美国GE多功能监测仪持续监测心电、呼吸、血压和血氧饱和度, 监测动脉血气指标, 及时调整呼吸机相关参数, 使监测指标维持于适当水平, 两组通气模式如下。

1.2.1 对照组

给予经鼻持续正压通气 (NCPAP) 治疗, 采用呼吸机配套的通气管道及型号合适的短双孔鼻塞置入鼻孔内约1 cm, 进行持续正压通气。参数设置:吸入氧浓度 (Fi O2) 30%~50%, 呼气末正压 (PEEP) 4~6 cm H2O, 氧流量6~8 L/min, 温度36.8~37.3℃。

1.2.2 观察组

给予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 (Bi PAP) 治疗, 选择呼吸机双水平正压通气模式, 采用呼吸机配套的通气管道及合适的鼻塞型号, 保证鼻部密封, 将同步装置的传感器探头固定于患儿腹部。参数设置:呼吸频率20~30次/min, 气道峰压 (PIP) 12~15 cm H2O, PEEP 4~6 cm H2O, 氧流量8~10 L/min, Fi O230%~50%, 并使血氧饱和度 (Sa O2) 保持在88%~92%。

1.3 观察指标

1.3.1 血气分析

于患儿治疗前 (T0) 、治疗后1 h (T1) 、治疗后12 h (T2) 及治疗后24 h (T3) 清晨7时进行动脉血气分析, 比较患儿p H、血氧分压 (Pa O2) 、Pa O2/Fi O2及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 的动态变化。

1.3.2 临床表现及疗效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的临床表现、X线片情况。根据临床表现、X线片情况及血气分析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比较两组患儿的通气时间 (无创通气时间+有创通气时间) 、氧疗时间、住院时间。

1.3.3 并发症

比较两组患儿死亡及并发症情况, 并发症包括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胸、腹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BPD) 、早产儿视网膜病 (ROP) 等。

1.4 疗效评价标准

分为: (1) 有效 (符合以下全部条件) :治疗后, 气促、呻吟、三凹征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发绀消失;血气分析明显改善, 胸部X线片恢复正常。 (2) 无效 (符合1条即可) :治疗后, 气促、呻吟、三凹征及发绀等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血气分析无好转, 胸部X线片未见好转或加重, 出现气胸, 或转为机械通气。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正态分布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动脉血气指标

研究期间对照组1例患儿中途转院治疗而失访, 计为脱落对象。两组患儿各时点动脉血气指标比较见表1。可见T0时点, 两组p H、Pa O2、Pa O2/Fi O2、Pa CO2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00~0.93, P>0.05) 。对照组T2、T3时点的p H、Pa O2、Pa O2/Fi O2与本组T0比较均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36~6.52, P<0.05或P<0.01) 。观察组T1、T2、T3时点的p H、Pa O2、Pa O2/Fi O2与本组T0比较均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41~6.29, P<0.05或P<0.01) ;T2、T3时点的Pa CO2与同组T0比较均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30, P<0.05;t=6.11, P<0.01) 。观察组T3时点的p H, T2、T3时点的Pa O2, T1、T2、T3时点的Pa O2/Fi O2均高于对照组相应水平,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10~7.39, P<0.05或P<0.01) ;T2、T3时点的Pa O2均低于对照组相应水平,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21、4.87, P<0.05) 。

2.2临床疗效

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和效率比较见表2, 可见观察组治疗有效率稍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11, P>0.05) 。观察组通气时间、氧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17~6.25, P<0.05或P<0.01) 。

2.3 并发症

研究期间, 两组均无死亡患儿。对照组出现3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1例气胸, 5例腹胀, 1例颅内出血;观察组出现1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1例气胸, 4例腹胀;两组均未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BPD) 、早产儿视网膜病 (ROP) 等其他严重并发症, 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发症率分别为26.32%、15.3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27, P<0.05) 。

3 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几乎仅见于孕周不足37周的新生儿, 常见于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孕妇罹患毒血症或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由此导致新生儿肺发育不成熟、肺表面活性物质合成与分泌不足, 肺泡萎缩导致肺顺应性下降, 肺泡萎陷, 肺泡内通换气功能不足, 从而引发氧合功能不足及二氧化碳潴留而致进行性呼吸窘迫, 患儿常出现呼吸困难、呻吟、三凹症、发绀, 是早产儿最常见的呼吸危重症之一, 占早产儿死亡率的21%[5]。

目前, 多数经济发达地区的医疗机构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传统的机械辅助通气治疗NRDS, 实践表明该方案虽然具有较好的疗效, 降低了死亡率, 但也显著增加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且治疗费用较高, 增加了患儿家庭的负担[6,7,8]。近年来, 无创通气联合PS治疗轻中度NRDS成为国际上推崇的治疗手段, 本文中观察组所采用的Bi PAP为无创正压通气的一种[9]。Bi PAP模式下, 呼吸机在每次呼吸时给予患儿吸气相和呼气相不同水平的气道正压, 相当于压力支持通气 (PSV) +呼吸末正压 (PEEP) , 即在呼气末增加了一定频率的吸气正压, 该压力被传输至下呼吸道, 增加了潮气量和每分钟通气量;更重要的是能够维持肺泡正压防止肺泡萎陷, 保证气道处于扩张状态, 进而增加了肺泡的气体交换, 提高了氧合水平[10,11]。双水平通气还具有增加气体交换面积、降低肺内分流的优势。同时, Bi PAP无需进行气管切开, 可保护患儿气道完整性, 对气道防御作用有良好的保护效果, 能增加患儿舒适感, 避免治疗过程中躁动、不安等现象发生[12]。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对照组T2、T3时点的p H、Pa O2、Pa O2/Fi O2较同组T0均升高;观察组T1、T2、T3时点的p H、Pa O2、Pa O2/Fi O2较同组T0均升高, T2、T3时点的Pa CO2较同组T0均降低, 表明两组患儿的动脉血气指标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观察组T3时点的p H, T2、T3时点的Pa O2, T1、T2、T3时点的Pa O2/Fi O2均高于对照组相应水平;T2、T3时点的Pa O2均低于对照组相应水平, 这提示在改善血气指标方面, 观察组具有更迅速、更优化的特点。观察组通气时间、氧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表明观察组具有更高的治疗效率, 从而减轻了患儿痛苦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发症率分别为26.32%、15.38%, 表明Bi PAP模式下对患儿的损伤较轻, 进而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这与类似文献[13-15]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在临床疗效方面, 尽管观察组治疗有效率稍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这可能与疗效评价标准比较宽泛、不够细化有关, 若进一步细化评价标准, 则临床疗效可能具有统计学差异。

综上所述, 可见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通过多种机制增加了肺泡气体交换, 提高了氧合能力, 进而改善了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动脉血气指标和临床症状, 且具有更高的治疗效率和更低的并发症率,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优于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 对基层医院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持续正压通气 篇2

【关键词】CPAP;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透明膜病;疗效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271-02

机械通气、抗感染治疗是肺炎及透明膜患儿治疗中较为常见的治疗方式。但是机械通气治疗方式在应用中可能会对患儿的肺部造成损伤。而CPAP治疗方式的应用,则可帮助有效避免出现肺萎陷,尽量减少高浓度氧气的肺部损伤,为患儿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促进其身体的尽快康复痊愈。为了探究对新生儿肺炎及透明膜患儿应用CPAP治疗的效果,文章选取了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患此疾病患儿56例,对其展开观察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取对象为56例新生儿肺炎及透明膜患儿。在56例患儿中,男29例,女27例。出生体重低于2.5kg,胎龄27~32周。依照随机方式对56例患儿进行分组,即常规组与观察组,每组均为2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和病情危急程度等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且两组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协议书。

1.2 方法

1.2.1 常规组治疗方式

对常规组患儿采用抗感染、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法,促使其肺部逐步趋于成熟。

1.2.2 观察组治疗方式

对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CPAP治疗方式,具体操作为:依照患儿的鼻腔大小为其选取一个适宜的鼻塞,将其固定于鼻部。以此确保患儿的鼻孔及鼻腔能够紧密相连而不漏气。将流量设置为6~8L/min,吸入氧浓度范围为30%~60%。而呼吸末压力则设置为3~5cmH2O。

1.3 观察指标

有效:患儿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得以明显改善,其生命体征逐渐趋于稳定化,血气分析指标也得以改善,不存在肺气肿、肺出血等表现。无效:患儿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血气分析指标并无明显改善,逐渐出现肺出血、肺气肿表现。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 12.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和x2 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对比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对比[n(%)]

组别例数治愈改机械通气死亡治愈率

常规组281114389.29

观察组28243196.43

通過对表格的对比分析后发现,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愈率96.43%要高于常规组的89.29%,且两组存在差异极为明显化,P<0.05。由此表明,对新生儿肺炎及透明膜患儿运用CPAP治疗方式能够帮助获取到较好的效果,为患儿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促进其身体的尽快康复痊愈。

3.讨论

新生儿肺炎及透明膜病的出现主要是指:新生儿的机体免疫功能发育尚显不足,有待进一步的完善[1]。患儿的呼吸中枢调节能力较差、肺容量较小,气体交换能力也偏弱,极易导致出现肺炎等病症。再加上患儿无论是气管还是支气管均较为狭窄,粘膜表面的纤毛运动能力偏差,咳嗽反射偏弱,痰液留置于体内无法顺利排出,导致出现肺炎等病症。患儿缺乏II型肺泡上皮细胞分泌的肺泡表面活性物,其肺泡表面张力逐步增高,肺泡逐渐趋于萎陷化,呼吸困难。在肺泡萎陷之后,通气活动减少,通气及灌注血流的比例逐渐失调,机体在缺氧的状况之下出现代谢性酸中毒的状况,进一步引发肺动脉高压、动脉导管及卵圆孔开放,缺氧及酸中毒程度加重。患儿的肺部组织缺氧、血浆纤维蛋白逐渐渗出,知识其肺泡表面开始形成透明膜,并出现恶性循环状况。

在本次研究中发现,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愈率96.43%要高于常规组的89.29%,且两组存在差异极为明显化,P<0.05。由此充分表明,对肺炎及透明膜患儿采用CPAP的治疗方式能够帮助获取到较好的效果,为患儿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促进其身体的尽快康复痊愈。而且,在CPAP的治疗中,其安全性较高,不会出现什么不良反应。

在新生儿肺炎及透明膜病的治疗中,CPAP的应用能够帮助增强患儿的跨肺压,将萎陷状态中的肺泡重新扩张起来,进一步增强患儿的肺功能残气量、弥散面积。将肺内的分流降低,尽可能地减少PS消耗,改善新陈代谢,增强其肺部顺应性,以此帮助改善患儿的氧合。另外,CPAP治疗方式的应用能够帮助尽可能地避免出现呼吸肌疲劳状况,对其肺牵张感受器予以刺激,将其胸廓支架稳定,避免出现胸部塌陷的状况,进一步提升患儿的呼吸肌功能。由于CPAP的应用是运用压力方式对患儿自主呼吸进行辅助,并不会对其吸气峰压造成什么影响[2]。只有在新生儿呼吸运动、膈肌下降的状况之下才会产生负压容量,出现适当潮气量。如果患儿存在呼吸微弱的状况,则不适宜运用CPAP治疗。另外,鼻塞式的CPAP治疗方式还可在患儿的呼吸周期中提供部分压力,增强其功能残气量,增强PaO2,降低PaCO2,减少肺间质水肿,尽量减少呼吸做功。与此同时,鼻塞式CPAP的湿化功能极佳,避免在患儿的呼吸道中滞留、集聚一些黏液,为其呼吸的畅通提供助力[3]。

整体而言,在肺炎及透明膜病的治疗中,在条件适宜的状况之下,对患儿应用鼻塞式CPAP治疗方式能够帮助获取到较好的效果,且治疗的安全可靠性较高,能够为患儿的身体健康提供全面保障,促进其身体的尽快康复痊愈。

参考文献:

[1]汪际英,朱冬庆.鼻塞式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治疗婴儿喘憋性肺炎的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3,53(5):77-78.

[2]陈映雪.NCPAP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7):186.

持续正压通气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3年3月在本院收治的30例毛细支气管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 (除外合并先天性心脏病, 入院后直接给予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者) , 均符合第7版儿科学相关诊断标准[1]。所有患儿年龄1~6个月,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n IPPV组和鼻导管组, n IPPV组15例, 其中男10例, 女5例, 年龄1~3个月者10例, 4~6个月者5例, 平均3.4个月, Ⅰ型呼吸衰竭8例, Ⅱ型呼吸衰竭7例, 心力衰竭10例;n CPAP组15例, 男9例, 女6例, 年龄1~3个月者9例, 4~6个月者6例, 平均3.8个月, Ⅰ型呼吸衰竭9例, Ⅱ型呼吸衰竭6例, 心力衰竭9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予雾化吸入解痉平喘、抗感染、祛痰、纠正酸碱和水电解质平衡及心力衰竭等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 n IPPV组使用纽邦E360呼吸机给予鼻塞式间歇指令机械通气辅助通气, 主要参数为:n IPPV, 初调呼吸机参数:R 20~30次/min, PIP 10~20 cm H2O, PEEP 2~3 cm H2O, 潮气量6~10 m L/kg, Fi O2一般0.25~0.50;n CPAP组采用双鼻塞方式, 使用斯蒂芬CPAP机, 初调参数:PEEP 2~3 cm H2O, Flow 4~8 L/min, Fi O2一般0.25~0.50, 根据Sp O2调节 (维持Sp O285%以上。当参数降至Fi O2<0.4, 待患儿自主呼吸有力、双肺听诊呼吸音正常、啰音明显减少及血气分析正常后撤离呼吸机, 予撤机, 改用鼻导管吸氧。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分别在治疗4 h、12 h及24 h采血进行动脉血气分析, 记录心率、撤机时间, 两组治疗失败需要气管插管的例数。若患儿经n IPPV或n CPAP治疗病情改善不明显或继续加重, 需要改用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指征为: (1) 需Fi O2为0.6时, Pa O2<50 mm Hg (或Sp O2<85%) ; (2) Pa CO2>70 mm Hg伴p H 7.25。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心率、动脉血p H、动脉血Pa O2、Pa CO2、Sp O2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心率、动脉血气分析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给予呼吸支持治疗后, n IPPV组于治疗4 h、12 h、24 h后, 心率、动脉血p H值、血气分析Pa CO2、Pa O2、Sp O2与n CPAP组和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2 两组呼吸机使用时间比较

n IPPV组、n CPAP组呼吸机使用时间分别为 (77.75±5.56) h和 (85.53±4.90) h, n IPPV组明显少于n CPAP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290, P<0.05) 。n IPPV组重新插管上机发生例数2例 (13.3%) 明显少于n CPAP组的8例 (53.3%) ,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P<0.01;△同一时间与n CPAP组, P<0.05

3 讨论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多发于2岁以下, 多数在6个月以内, 常为首次发作, 本组入选的患儿均为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喘憋和肺部哮鸣音为其突出表现, 主要表现为下呼吸道梗阻症状, 出现呼气性呼吸困难, 出现口周及口唇发绀、呼吸浅快、心率快, 重度者可有Pa O2降低, Pa CO2升高。重症患儿由于存在呼吸肌疲劳, 经氧疗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雾化吸痰等药物治疗后, 病情仍会继续恶化, 常可出现呼吸衰竭力衰竭意识障碍等严重并发症, 及时予辅助机械通气治疗十分必要。n IPPV是在n CPAP的基础上, 通过产生间歇升高的压力, 增加平均气道压和潮气量, 提高肺容量, 支持肺泡复张, 从而起到改善肺部氧合功能的作用[3]。n IPPV模式不但明显减少了有创通气的并发症, 而且有效地防止肺泡萎陷, 扩张小气道, 改善氧合, 较n CPAP有更好的呼吸支持作用[4]。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病例生理过程和哮喘相似, 目前无创通气对临床抢救治疗重症哮喘的作用逐渐得到肯定, 有报道使用n IPPV治疗哮喘取得了很好的疗效[5]。在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能迅速改善患者缺氧状态和临床症状。近年来, 由于n IPPV较n CPAP并发症降低, 肺部氧合功能改善迅速, 明显减少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降低再次插管上机率[6]。本研究n IPPV组患儿采用SIMV+PEEP+PSV通气模式, 采用小潮气量, 符合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的通气策略及近年所推荐的肺保护策略[7]。本组研究中n IPPV组患儿心率、经皮氧饱和度、二氧化碳分压等使用4 h后即有明显改善, 疗效优于对照组;12 h后改善更明显, 且再次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率较n CPAP组明显下降。能够早期改善重症毛细支气管炎发作患儿的病情, 可能是由于PEEP的使用增加了呼气时的经呼吸道压, 产生了机械性支气管扩张作用, 因此有利于呼气时的气体排出;还可使通气不良而萎缩的肺小叶膨胀, 降低呼吸道阻力, 改善肺的顺应性, 减少呼吸功, 改善通气血流比值。另外,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由于呼吸道阻塞引起气流受限, 产生内源性PEEP, 而联合通气能够抵消此内源性PEEP, 减少吸气肌负荷, 改善呼吸肌疲劳减轻氧耗, 使无创通气治疗达到理想效果[8]。由于小婴儿呼吸系统的特点, 患毛细支气管炎时, 上皮细胞坏死和周围淋巴细胞浸润, 黏膜下充血、水肿和腺体增生, 使用机械通气时应尽量避免气管插管, 无创通气时在做好雾化吸痰, 防止痰液堵塞的同时, 更便于患者管理, 对患儿的气道损害小。NIPPV治疗呼吸衰竭患儿可减慢心率和呼吸频率, 缓解呼吸困难, 纠正发绀, 减少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有创机械通气的使用率[9]。有研究显示n IPPV有助于病情的尽早改善, 并可降低危重患者的病死率[10]。

综上所述, 合理应用n IPPV配合常规药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较n CPAP有助于减缓病情恶化, 提高疗效。n IPPV是一种安全的抢救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有效方法。由于本研究病例数较少, 尚有待于扩大样本量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为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治疗提供更好的方法。

摘要: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 (nIPPV) 和nCPAP在毛细支气管炎合并呼吸衰竭中的作用比较。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3年3月在本院收治的30例毛细支气管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nIPPV组和nCPAP组各15例。两组均在雾化吸入解痉平喘、拍背吸痰、抗感染、纠正酸碱和水电解质紊乱等综合治疗基础上, 于出现呼吸衰竭时分别予nIPPV治疗和nCPAP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4 h、12 h及24 h心率、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失败后需要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例数。结果:nIPPV组于治疗4 h、12 h、24 h后心率、动脉血pH值、血气分析PaCO2、PaO2、SpO2与nCPAP组相比均有明显改善;nIPPV组患儿使用无创通气方式失败例数明显少于nCPAP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应用nIPPV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合并呼吸衰竭能较快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有创机械通气的使用,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毛细支气管炎,呼吸衰竭,无创正压通气

参考文献

[1]沈晓明, 王卫平.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65-266.

[2]赵祥文, 樊寻梅, 魏克伦, 等.儿科急诊医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497-502.

[3]Kieran E A, Walsh H, O&apos;Donnell C P F.Survey of 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s pressure (NCPAP) and nasal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NIPPV) use in Irish newborn nurseries[J].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 Ed, 2011, 96 (2) :156.

[4]Pantalitschka T, Sievers J, Urschitz M S, et al.Randomised crossover trial of four nasal respiratory support systems for apnoea of prematurity in very low birthweight infants[J].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 Ed, 2009, 94 (4) :245-248.

[5]袁方, 张明军, 张建华, 等.无创正压通气在重症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1, 26 (16) :1265-1267.

[6]史源, 唐仕芳, 沈洁, 等.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09, 6 (4) :494-498.

[7]杨田军, 刘宝.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对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J].国际呼吸杂志, 2011, 31 (2) :151-154.

[8]蔡莹.支气管哮喘患者应用无创正压通气的临床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3) :37.

[9]Sai Sunil Kishore M, Dutta S, Kumar P.Early nasal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versus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for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Acta Paediatrica, 2009, 98 (9) :1412-1415.

持续正压通气 篇4

关键词 无创正压通气 慢性阻塞性肺病 肺性脑病CO2潴留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伴Ⅱ型呼吸衰竭合并肺性脑病患者16例,男10例,女6 例;年龄40~68岁,所有患者均符合第三次全国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的肺性脑病诊断和分型标准,治疗前PaCO2均>88 mm Hg(平均117 ± 29.0 mm Hg),pH值均<7.35。均无下列情况:自主呼吸弱;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气道分泌物过多,需要气道保护者。

治疗方法:16例患者除常规积极抗炎、平喘、止咳、祛痰治疗及营养支持外,治疗前均抽血气分析,采用美国伟康BiPAP Vision、Synchrony呼吸机,经口鼻面罩辅助通气,调节氧浓度Fion使经皮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左右,多数情况下Fion<0.4 。通气时间为>20小时/天。采用S/ T模式,吸气相压力(IPAP) 为12~16 cm H2O,呼气相压力( EPAP) 为4 cm H2O,备用支持频率为16次/分钟。调节口鼻面罩松紧度,使漏气量<30Lpml。观察指标:采用自身对照方法,观察无创通气治疗前和治疗后2小时,24小时,48小时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比较无创通气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变化。

结 果

临床情况:16例患者经NIPPV治疗24小时后胸闷气促,唇指(趾)发绀,辅助呼吸肌活动等症状减轻,肺性脑病症状如嗜睡、烦躁甚至意识模糊等亦于上机2小时后开始缓解,1天后明显改善,2天后病情基本稳定,与动脉血气指标改善一致。本组16例患者中有2例因气道分泌物多,治疗2小时PaCO2升高昏迷加深而改行气管插管并继续使用美国伟康BiPAP Vision进行IPPV,均仍取得良好效果。

NIPPV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见表)。NIPPV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显示:NIPPV无创通气治疗前后患者pH及PaCO2明显改善(P<0.01),PaO2升高明显(46.5±10.0到94±12mmHg)。PaCO2在NIPPV治疗2小时就有明显下降(P<0.01),PaO2逐渐上升,尤其在上机1天以后,第2天达高峰;pH升高与PaCO2下降同步。

讨 论

本组观察的16例COPD呼衰患者,均为极重度CO2潴留者合并肺性脑病,经NIPPV治疗2小时后PaCO2即明显降低,PaO2不同程度升高,pH值随PaCO2下降而升高,临床症状也相应改善,2例因气道分泌物多,治疗2小时PaCO2升高昏迷加深而改行气管插管并继续使用美国伟康BiPAP Vision进行IPPV,仍取得良好效果。肺性脑病的发生与否主要取决于PaCO2升高和pH值降低的程度 [1]。由于病情重,常规治疗不能有效改善病情、预后。机械通气可以有效改善呼吸衰竭的预后。有创通气费用高,并发症多,难于护理,家属拒绝气管插管等因素制约了有创通气的应用。近10年来,以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为代表的、通过鼻罩或面罩与患者相连接的无创正压通气(NIPPV)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治疗[2]。以往对鼻(面)罩通气的应用价值有很大争议,随着通气模式和鼻(面)罩的改进,患者对NIPPV的耐受性明显提高,合理地应用NIPPV技术,给患者以呼吸支持,帮助病人度过急性呼吸衰竭期,增加慢性通气受损病人的气体交换,改善或纠正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和酸碱失衡,有意识障碍甚至昏迷的患者也可试用。NIPPV可明显降低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PaCO2,改善低氧血症及CO2潴留,纠正酸中毒,严重的高碳酸血症和肺性脑病并不是实施NIPPV的禁忌证。我们认为对严重二氧化碳潴留的COPD呼衰患者,在积极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应用NIPPV辅助患者自主呼吸,可减轻呼吸肌疲劳,防止呼吸生理功能进一步恶化,保护重要脏器功能。NIPPV可作为COPDⅡ型呼吸衰竭并极重度二氧化碳潴留患者的一线治疗手段,从而避免或减少气管插管。本组有2例患者因气道分泌物多,治疗2小时PaCO2升高而改行气管插管后,继续使用BiPAP Vision进行IPPV,并在IPPV治疗2天后拔除气管插管顺利过渡回NIPPV,仍然取得良好效果。本组资料显示治疗后多数患者1~4小时清醒,pH值、PaO2显著改善,PaCO2明显降低。BiPAP呼吸机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缺氧状况。我们体会对COPD呼吸衰竭合并肺性脑病的患者,无创通气疗效确切,可以在密切监护的条件下使用,从而避免气管插管有创通气。

参考文献

1 朱元珏,陈文彬.呼吸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80-610.

2 刘励军,蒋志彬,余世全等.非呼吸系统病理因素对面罩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1,13:107-109.

持续正压通气 篇5

1制作方法

采用CVP无毒塑料透明软管制作, 双腔鼻塞, 鼻塞长0.7cm, 两鼻塞间距1cm, 两端连接软管腔长各20cm, 管端制作成锥形接头长3cm, 接头外口直径0.8cm, 具体说明是由锥型接头、连体管腔、鼻塞1、鼻塞2、连体管腔、锥型接头组成。锥形接头与各种品牌的CPAP机器接头都适合。连体CPAP鼻塞管的实物图见图1。

2使用方法

连体CPAP鼻塞管, 是与CPAP连接的鼻塞部件, 主要用于需要CPAP治疗的新生儿肺功能残气量减少和肺顺应性降低的肺部疾病, 如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RDS) 、吸入综合征、感染性肺炎、肺不张、肺水肿、肺出血、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暂停、长期应用机械通气, 在撤离呼吸器前应用CPAP过渡, 或预防拔管后肺不张等患儿的无创通气。使用范围是胎龄26周~40周, 体重600g~3 000g的新生儿, 使用时连接好CPAP各部件, 调节好所需呼气末正压, 将鼻塞插入鼻腔, 用胶布固定于如图双侧鼻翼[1], 3d更换1次, 一次性使用。

3优点

连体CPAP鼻塞管使用时简便, 保障了患儿的安全, 改变了传统CPAP鼻塞的大内经、粗鼻塞, 难固定、易松脱、要戴帽、反复消毒使用、压迫接触面宽的缺点。尤其是胎龄小、体重轻、皮肤幼嫩, 角质层发育欠佳的患儿, 易发生鼻中隔压伤及医源性皮肤损伤。采用软性CVP无毒材料制成一次性连体鼻塞管, 避免了多个中间接驳环节, 减少脱管机会, 接触面小, 不受活动影响, 压迫皮肤面少、明显预防和减少鼻中隔压伤及医源性皮肤损伤, 病人舒适度增加;连体管腔延长, 管道易摆放固定, 脱管机会少, 节省人力护理, 达到治疗、护理目的;CPAP能使氧气与空气混合, 有效控制氧浓度, 预防视网膜病变、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 医生、护士喜欢使用, 患儿治疗效果显著。连体CPAP鼻塞管的制作与使用, 满足了患儿的需求。适用范围新生儿, 其制作方法简易, 销售价钱便宜, 约每件5元, 易于实施和推广。

1—锥型接头;2—连体管腔;3—鼻塞1;4—鼻塞2;5—连体管腔;6—锥型接头

关键词:持续正压通气,鼻塞管,连体

参考文献

持续正压通气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月本医院收治的80例OSAS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65例, 女15例。年龄10~85岁, 平均年龄 (56.73±5.02) 岁。所有患者全导睡眠检测仪确诊, 均符合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SAS) 诊断标准。

1.2 方法

在进行检查前的24 h之内禁止患者食用刺激性食物及安眠药物, 并给予患者对症治疗。特别是提醒患者必须做到戒烟酒, 睡前不宜进食过饱, 坚持多餐少食的原则, 以控制体质量, 患者均采取侧卧位睡眠治疗。在治疗前针对患者的口鼻气流、脑电、下颌肌电、体位、心率、经皮血氧饱和度等项目做出全面检查。给予患者CPAP呼吸机进行治疗, 每天治疗时间8 h左右, 于晚餐后2 h进行, 同时给予患者低流量吸氧, 平均疗程为14 d。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后患者的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治疗前, 血二氧化碳分压明显低于治疗前, 对比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附表。

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血二氧化碳分压, 对比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2 治疗前后患者不良症状比较

治疗前, 患者出现夜间打鼾多汗、疲乏、睡眠结构紊乱、日间嗜睡、记忆力下降、晨起头痛、通气不足等不良症状的发生率为26.83%, 治疗后, 患者的上述不良症状得到良好的控制, 发生率仅为5.73%, 治疗前后不良症状对比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OSAS属于一种常见的综合征, 由于患者每天出现睡眠结构紊乱、低氧血症, 导致患者全身系统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且并发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的可能性非常高。故针对OSAS患者必须采取综合性治疗, 首先采取睡眠体位训练方法, 此方法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控制体质量等;针对中青年患者可以考虑采取手术、矫正器治疗, 但是必须要严格选择病例, 最重要的是确定上气道阻塞部位。目前, 持续正压通气呼吸机在OSAS的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持续正压通气治疗能够增加患者的功能残气, 降低上气道阻力, 扩大上气道肌肉张力, 从而使患者上气道开放, 有效防止出现睡眠时上气道塌陷现象。在睡眠过程中, OSAS患者的呼吸暂停及低通气时间都不一致, 血氧下降、压力水平在不同的时刻也处于不同的程度。持续正压通气呼吸机 (CPAP) 可以感知气流受阻的变化, 不断调节自动调节CPAP的压力, 可达到合适的治疗压力。

持续正压通气呼吸机 (CPAP) 可以通过以下机制治疗OSAS[3]: (1) 可缓解上气道内的负压, 并有效撑开上气道软组织塌陷区域, 使上气道保持良好的开放状态; (2) 持续正压通气呼吸机 (CPAP) 有利于流刺激上气道周围软组织, 不断增强其紧张度及扩大咽腔等; (3) 持续正压通气呼吸机 (CPAP) 可改善患者的缺氧症状, 不断调节呼吸中枢的调节功能; (4) 持续正压通气呼吸机 (CPAP) 可以改善上气道软组织缺氧症状, 使局部组织水肿得到快速改善或者基本消失[5]。

持续正压通气呼吸机 (CPAP) 可以通过以下机制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适应证[4]: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必须>20次/h;有轻度的白天嗜睡、四肢无力、记忆力衰退、晨起头痛患者;手术未成功或是复发频率较高的患者;无法耐受其他治疗方法的患者。禁忌证为:处于昏迷状态, 并发肺大庖、咯血、气胸等不良症状, 以及血压不稳定的患者[6]。

综上所述, 持续正压通气呼吸机治疗OSAS, 疗效显著, 提高患者的舒适性依从性与耐受性,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宗红.持续正压通气呼吸机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 5 (2) :846-847.

[2]许艳, 陈春.自动调节压力和固定压力持续正压通气呼吸机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治疗中的对比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 2011, 3 (23) :171-172.

[3]黄依琴, 傅卜年.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应用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中影响依从性的因素及对策[J].现代实用医学, 2012, 10 (45) :1169-1170.

[4]杨志花.持续正压通气治疗脑梗死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和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 (2) :19-20.

持续正压通气 篇7

肺炎是儿童的常见病也是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患重症肺炎时气体交换面积减少以及病原微生物的影响, 缺氧和呼吸功能障碍突出, 易出现一系列并发症, 导致病情逐步恶化, 甚至死亡。因此, 紧急纠正缺氧, 有效氧疗显得尤为重要。我科于2004年开始对重症肺炎患儿采用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CPAP) 辅助治疗, 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4年9月—2008年12月, 选择我院PICU的住院患儿, 符合重症肺炎并发呼吸衰竭及心力衰竭诊断标准, 共90例, 其中男47例, 女43例, 年龄18个月~3岁。入院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45例。临床表现有气促、发绀、心动过速和呼吸困难等。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采用相同的综合性治疗, 包括抗感染、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 支持疗法, 吸痰、平喘及并发症处理等。治疗组在上述综合治疗基础上采用鼻塞式CPAP吸氧。CPAP治疗仪由新西兰费雪派克公司提供, 型号为MR 850型。使用条件:治疗组氧流量4~5 L/mim, Fi O20.4~06, 呼气末压 (PEEP) 2~6 mm Hg (1 mm Hg=0.133 KPa) , 使用时间21~125 h;对照组采用面罩给氧, 氧流量4~5 l/min, Fi O20.4~0.6, 使用时间36~203 h。

1.2.1 血气分析。

所有患儿由于氧疗前30 min经股动脉抽血做血气分析, 并于氧疗后24 h复查血气分析, 并监测呼吸心率TCSO2。

1.2.2 呼吸心率HR评估疗效。

显效:24 h内呼吸困难消失, 患儿安静, 心率正常, 连续48 h未复发, Pa O2≥80 mm Hg好转;治疗24 h后上述症状改善, Pa O2较前提高;无效:治疗24 h后临床症状、体征及血气分析无改善。

1.3 统计学处理

两组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四格表计算, 两组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软件。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主要症状、体征持续时间

mm Hg

患儿在发绀消失、气促、呼吸困难缓解、心率恢复正常、肺部体征消失及住院天数等方面,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治疗中未见不良反应 (表1) 。

2.2 血气分析动态比较

治疗组, Pa O2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而Pa CO2改善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2.3 治疗转归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 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3 讨论

小儿重症肺炎目前仍是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 其中, 绝大多数患儿是死于各种肺炎并发症[2]。小儿时期由于肺的弹性组织发育差, 血管丰富, 毛细血管及淋巴细胞间隙偏大, 肺泡数量少而间质发育旺盛, 使肺含血量多而含气量少, 气体交换量小, 一旦肺部发生感染容易导致广泛支气管黏膜肿胀及分泌物堵塞, 出现严重的通气和换气障碍, 导致严重机体缺氧。此外重症肺炎还可进一步导致肺损伤, 影响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造成肺泡萎陷,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形成难治性低氧血症, 易出现中毒症状和一系列并发症, 严重影响疾病预后, 采取快速有效方法纠正缺氧是抢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肺部感染启动异常全身炎症反应, 在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参与下, 可造成急性肺损伤, 病情重, 进展快, 临床表现为急性心衰、呼吸衰竭, 在有先天性心脏病时更易发生。近年的研究认为, 其重要机制之一是心肺互相影响, 胸腔负压急速增加导致左室跨壁压增加, 左心后负荷增加, 使左室心搏出量急剧下降, 造成肺淤血、肺水肿和肺出血, 使肺部病变迅速加重, 表现为严重低氧血症, 普通给氧不能缓解, 需要给予呼吸末正压支持通气。CPAP可通过呼气末提供一定的压力, 使萎缩的或将近萎缩的肺泡扩张, 增加功能残气量并减少肺内液体渗出, 从而起到减少肺内液体分流, 提高氧合能力的作用, 合理的CPAP可以增加呼吸气末肺容量, 减少呼气末肺泡和小气道的萎陷, 防止吸气过程中再开放时的剪切力损伤, 改善肺的通气血流比与氧合功能。

我们的资料显示, 重症肺炎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 及时加用CPAP, 有93.5%的患者救治成功。治疗组Pa O2上升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经比较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1) 。且临床呼吸困难, 发绀及心动过速等症状体征迅速得到有效缓解, 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疗效显著。也有少部分患儿虽有所改善, 但呼吸窘迫并未得到缓解, 说明CPAP应用之初Sp O2好转并不意味着救治成功。因此, 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按需调节参数, 不断完善各项治疗, 一旦出现恶化即建立人工气道, 进行有创通气。本研究中发现重症合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 早期使用CPAP能防止疾病发展为呼吸窘迫综合征。因此, 降低其插管率和死亡率。大多数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表明, 只要严格掌握适应症, 正确操作, 严密的观测, 对于呼吸衰竭的治疗能显著减少有创通气的应用。同时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 如呼吸机相观性肺炎等[2]。此外CPAP应用后通过增加肺容量使肺血管阻力轻度增加, 从而减少肺血容量, 加速肺部罗音吸收, 鼻塞式CPAP治疗小儿重症肺炎有良好效果, 特别是对I型呼吸数衰竭疗效更佳。

本组资料显示, CPAP对改善呼气疗效不显著, 其原因可能为CPAP在呼吸回路中呼吸终末时提供正压, 是患儿的呼吸功能增加所致。同呼吸衰竭一样, 保持气道通畅和有效氧疗纠正缺氧是抗心衰的基础。缺氧可导致肺血管痉挛, 肺动脉高压, 使心脏后负荷增加同时缺氧又可导致心肌收缩性损害及心动过速[3], CPAP虽不能改变心肌收缩性, 却可以通过降低心室跨壁压增加衰竭心脏的心输出量。CPAP可纠正低氧, 缓解缺氧引起的肺血液痉挛, 减轻心脏后负荷来增加输出量。与此同时, 动脉血氧增加还可改善重要脏器、特别是心肌的氧合, 通过有效氧疗, 使患儿心率减慢, 一方面可延长心室舒张期充盈;另一方面可降低心肌氧耗, 改善其能量代谢。从而对心衰起到直接或间接的治疗作用。

综上所述, 对重症肺炎患儿早期及时给予鼻塞式CPAP治疗相当重要, 对改善预后, 提高治疗率, 缩短病程, 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鼻塞式CPAP是一种无创辅助通气方式, 结构简单, 可作为抢救重症肺炎的常规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赵祥文.儿科急诊医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290-291.

[2]马沛然.婴幼儿肺炎并心衰心功能和心肌酶改变的临床意义[J].山东医药, 2003, 42 (19) :6.

持续正压通气 篇8

关键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CPAP,疗效

我们在2009年7月-2013年10月对44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S) 患者进行了持续正压通气 (CPAP) 治疗, 对其疗效进行观察,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收录2009年7月-2013年10月期间, 临床表现为夜间睡眠打鼾、呼吸暂停和白天嗜睡、精神不振、记忆力低下, 伴有晨起头痛、咽干、血压升高等症状, 在我院呼吸科就诊, 经多导睡眠仪进行检查, 确诊为OSAS的44例患者。其中男38例, 女6例, 年龄36~74岁, 平均54岁。20例患者合并高血压, 10例合并扁桃体肥大, 6例体重明显超重, 患者入选前排除有心脑血管疾病、肾功能障碍、呼吸系统严重疾病。

方法:用RHK-5500型多导睡眠监测仪做全夜睡眠监测, 患者入睡前给予无创呼吸机对患者进行CPAP通气治疗, 通过监测胸腹运动、鼾声、口鼻气流和手指血氧饱和度, CPAP压力从8cm H2O开始渐加大至呼吸暂停消失, CPAP平均气道内压力15cm H2O全部病例进行7天以上的治疗, 每天治疗7~8小时, 分别观察患者治疗前, 治疗7天时的临床效果, 包括鼾声、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 (AHI) 、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 (LSa O2) 、血压变化情况, 同时询问是否伴夜尿增多、是否有晨起口干、白天嗜睡精神不振等症状。

统计学处理:将所得数据输入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 自身治疗前后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行配对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OSAS患者经CPAP治疗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 (AHI) 均有明显降低 (P<0.05) , 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 (LSa O2) 明显升高 (P<0.05) , 具体数据, 见表1。

20例OSAS合并血压增高患者经CPAP治疗后, 血压较前明显下降 (P<0.05) , 见表2。

注:*治疗前后对比。

注:*治疗前后对比。

注:*治疗前后对比。

OSAS患者经CPAP治疗后, 鼾声、夜尿增多、白天嗜睡、口干等临床症状较前改善, 见表3。

讨论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SAHS) 不同于某一种单纯的疾病, 大多数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临床心理综合征。患者睡眠中因上呼吸道狭窄、堵塞, 常表现为打鼾, 气流完全受阻时出现呼吸暂停, 肺部较长时间无气体交换, 血液中O2浓度下降, CO2浓度升高, p H值降低, 机体缺氧, 酸碱平衡失调, 患者自身不易察觉, 由此诱发一系列全身症状, 严重影响患者的各种重要脏器功能, 尤其是对脑功能、心血管功能等造成严重的后果。严重者血氧饱和度下降到50%以下, 动脉氧分压在3.73k Pa以下, 患者在睡眠中憋醒, 睡眠变得很浅, 睡眠质量很差, 患者不能充分休息, 导致日间精神恍惚, 记忆力下降, 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甚至可导致患者在睡眠中猝死。通过CPAP治疗OSAS具有无创、高效、易于被患者接受, 可消除各个时期呼吸暂停低通气, 防止气道塌陷, 在我们的观察中, 通过CPAP治疗后鼾声、呼吸暂停消失、低氧血症得以纠正、夜尿增多、白天嗜睡、口干等症状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产意义 (P<0.05) 。OSAS合并血压增高患者血压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CPAP治疗消除了OSAS患者间歇的低氧血症和睡眠片段, 使白天嗜睡症状显著减轻, 记忆力减退现象也有一定的缓解。我们在临床观察中发现经过7天的CPAP治疗, OSAS患者睡眠打鼾症状消失, 呼吸暂停消失, 低氧血症得以纠正, 在患者睡眠时通过呼吸机提供一定水平的气道正压, 可以使狭窄的气道开放, 解除气道的梗阻, 保证有效的气体交换, 从而能够治疗OSAS, 这在国内外许多文献已有报导[1]。我们在临床观察中发现伴有高血压的OSAS患者, 经过CPAP治疗, 患者血压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其中有部分患者血压恢复正常, 血压增高患者例数在治疗前后有较大的改变, 治疗后降低了血压变异度, 使血压稳定。可能是经过CPAP治疗, 睡眠质量的改善, 患者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副交感神经张力下降的神经紊乱机制得到恢复, 有研究证实经过CPAP治疗一段时间OSAS合并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血液中肾素和醛固酮水平明显下降, 也有学者认为OSAS患者的IL-6和IL-8水平升高, 经过CPAP治疗一段时间血压的下降与体内IL-6及IL-8的水平下降有关[2]。我们观察发现经CPAP治疗后, 患者口干症状明显缓解, 一般采用鼻罩呼吸机治疗, 部分患者采用口鼻罩呼吸机治疗, 不仅能起到改变治疗前张口呼吸的习惯, 而且能明显缓解口干的症状。本研究中患者的夜尿减少, 睡眠得以持续, 睡眠质量增高[3]。患者白天嗜睡等临床症状得到缓解, 白天的精神状态改善, 不仅提高了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而且对患者使用呼吸机治疗的依从性也具有一定的提高。综上所述, CPAP是治疗OSAS的有效方法, 值得临床和家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Ferland, Poirier P, Series F.Sibutramine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in obese obstructive sleep apnoea patients[J].Eur Respir J, 2009, 34:694-701.

[3] 李业梅, 俞小卫, 王韬.OSAS合并高血压患者IL-6及IL-8水平的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 2012, 17 (02) :250-251.

持续正压通气 篇9

014040内蒙古包头铁路医院

摘 要 目的:研究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0月~2006年9月对30例COPD急性加重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抗感染、袪痰、解痉治疗的同时,加用无创正压通气,观察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变化(P<0.0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一种非常有效方法。

关键词 无创正压通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Ⅱ型呼吸衰竭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030

无创正压通气(NIPPV)早期主要用来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近10年来该技术广泛用于治疗多种急、慢性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的早期,痰液引流问题并不十分突出,而呼吸肌疲劳是导致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此时予以NIPPV可获得良好的疗效。2003年10月~2006年9月,我院呼吸科对30例COPD急性发作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使用NIPPV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符合下列入选标准者则入组。①呼吸频率>25次/分,并伴有辅助呼吸肌运动。②非吸氧条件下,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了8kPa(60mmHg)。③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6.7kPa(50mmHg)。④pH<7.35。⑤患者清醒能够耐受鼻面罩者。符合上述标准者30例,男24例,女6例,年龄46~78岁,COPD病史平均12年,8~30年。入院查体:神态清醒,均有不同程度紫绀,双肺可闻干湿啰音,心率90~120次/分,动脉血气分析示低氧血压和高碳酸血症,肺功能测定:中度以上气道阻塞,FEV1/FVC降低<70%,入院后,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抗感染、袪痰、解痉治疗同时,应用瑞思迈S7便携式呼吸机,以CPAP模式间断通气治疗。

方法:瑞思迈S7便携式呼吸机为患者提供CPAP模式通气治疗,鼻罩通过单面活瓣螺旋管连接呼吸机,压力设定:开始为6cmH2O,医务人员在患者床边观察20~40分钟。主要观察:①鼻罩与患者面部接触部位的漏气量,及时调整鼻罩及固定带;②人机协调性;③观察通气效果;④与患者交流,予以指导和鼓励,根据患者依从性,压力可调节为8~12cmH2O,每2小时为1个治疗单位,每天使用4~20小时。吸氧浓度(FiO2)则根据动脉氧值而调整,保证血氧饱和度(SaO2)≥92%。

结 果

根据NIPPV后2小时内呼吸困难症状有无缓解,呼吸频率、心率、血气分析指标有无改善等分为有效组及无效组。结果24例好转出院,6例无效,需进行有创通气治疗。

两组患者实施鼻罩NIPPV前、后动脉血气分析比较见表1、2。

实施NIPPV通气2小时末,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已经显示出明显差异,有效组PaCO2明显降低并伴随着呼吸性酸中毒的纠正,血氧饱和度明显改善。

讨 论

COPD急性加重期并呼吸衰竭患者由于气道阻力增高和内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I)影响,使呼吸功耗增加,产生呼吸肌疲劳[1,2]。NIPPV一方面通过正压通气帮助患者克服气道阻力,另一方面通过提供外加的PEEP来对抗PEEPI而减少吸气做功,使呼吸肌疲劳得到缓解。因此当COPD患者在呼吸肌疲劳问题突出,而痰液引流问题相对次要时,是应用NIPPV的最佳时机。本组30例有效组24例,有效率为80%,也验证了这一结论。本报道结果也表明,NIPPV治疗有效组患者PaCO2及PH改善程度均较无效组显著(P<0.05)。然而由于影响NIPPV最终效果的因素并非仅为呼吸功能状态,其他器官功能障碍也会影响NIPPV的疗效。本组6例患者在CPAP通气后紫绀、水肿加重、少尿、血压下降,所以NIPPV对COPD并呼衰的治疗中应注意其适应证。即NIPPV对轻中度的慢阻肺心衰效果好,对Ⅱ以上心衰病人应首先清除气道分泌物,降低气道阻力,纠正心衰与循环障碍,以减少正压通气对循环的影响,再考虑用NIPPV治疗。

参考文献

1 王辰,等.改进慢性阻塞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策略.中华内科杂志,2000,39:369-370.

持续正压通气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60例小儿重症肺炎患儿, 随机分为2组各30例, 年龄在0.4岁~3.5岁之间, 60例患儿发病到就诊时间都不超过72 h, 患儿皆有不同程度的气促、心动过速、呼吸障碍、发绀等临床表现。2组患儿在病情、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治疗方法

2组患儿入院后立即接受抗感染、平喘、并发症处理、吸痰等综合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予以面罩给氧, 氧流量4.5~4.9 L/min, 氧浓度 (Fi O2) 为45%~55%, 持续供氧时间为45 h~201 h。试验组在综合治疗措施基础上采用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吸氧, 治疗仪器采用新西兰费雪派克公司研发并制造的MR850型鼻塞式CPAP氧疗仪, 氧流量4.2~4.8 L/min, 吸入氧浓度 (Fi O2) 为45%~55%, 呼气末正压通气为2.5~5.5 cm H2O, 持续使用时间为25 h~120 h。观察并记录2组患儿的呼吸频率、心率变化等情况, 分别在氧疗前0.5 h及氧疗1 d后进行血气分析。

1.3 疗效判定方法

(1) 显效:患儿经过氧疗1 d内气促、心动过速等现象明显缓解, 呼吸频率、心率基本恢复正常, 持续2 d内无复发, Pa O2大于82 mm Hg。 (2) 有效:患儿经过氧疗1 d内气促、心动过速等现象和心率有所好转, Pa O2值有所提高。 (3) 无效:患儿经过氧疗1 d内的临床症状仍然存在, 血气分析显示无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显效9例, 有效12例, 总有效率为70%;试验组显效16例, 有效12例, 总有效率为93.33%, 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χ2=5.528, P<0.05) 。

2.2 2组患儿临床症状、体征缓解时间比较

试验组的发绀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心率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2组患者的气促消失时间无明显差异 (P>0.05) 。见表1。

3 讨论

小儿重症肺炎发病急, 发病之初体温甚高, 一般在37.8℃以上, 甚至达到39.5℃以上, 患儿中毒症状明显, 常有其他并发症存在如: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因此, 小儿重症肺炎成为目前小儿死因的首位[1]。

小儿患上重症肺炎后, 发热代谢加快, 导致肺泡内渗出大量的炎性物质, 肺泡组织极易坏死形成脓肿, 纤维组织快速增生, 阻碍呼吸功能, 患儿机体处于缺氧状态, 在临床上表现为气促、心动过速、呼吸障碍等症状, 应立即给予吸氧治疗[2]。吸氧浓度应根据临床症状、缺氧程度等设定。目前, 我国在小儿重症肺炎的临床上多采用鼻塞式吸氧方式, 鼻塞中空, 一端与输氧管相连, 用时塞入患儿鼻前庭;也有人采用听诊器胶管, 一端连接输氧管, 另一端塞入患儿鼻孔, 效果与鼻塞相仿。该类输氧措施容易被患儿接受, 尤其是婴幼儿患者。

本文2组患儿治疗后对照组显效9例, 有效12例, 总有效率为70%;试验组显效16例, 有效12例, 总有效率为93.33%, 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试验组患儿临床症状、体征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证明采用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吸氧治疗小儿重症肺炎, 可明显缓解临床症状, 提高治愈率, 缩短住院时间, 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经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小儿重症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60例小儿重症肺炎患儿, 随机分为2组各30例, 对照组在综合性治疗的基础上加面罩给氧, 试验组在综合治疗措施上采用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吸氧。结果 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的发绀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心率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2组患者的气促消失时间无明显差异 (P>0.05) 。结论 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吸氧在小儿重症肺炎患儿的治疗中, 可明显缓解临床症状, 提高治愈率, 缩短住院时间, 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重症肺炎,小儿,经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疗效

参考文献

[1]熊道学, 冯琰, 彭哲, 等.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儿童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0 (29) :3410-3412.

上一篇:对口支援下一篇: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