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鼻持续正压通气

2024-10-01

经鼻持续正压通气(共8篇)

经鼻持续正压通气 篇1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NRDS) 又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是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 (pulmonary surfactant, PS) 缺乏及肺部结构发育不成熟所致[1]。以孕周不足37周的新生儿最为常见, 胎儿娩出后数小时出现渐进性呼吸困难、青紫和呼吸衰竭, 易导致脑室出血甚至死亡, 因此及时干预治疗对保障新生儿的生存质量和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临床实践表明, 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 (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Bi PAP) 是对有自主呼吸但呼吸不足患者进行的一种无创通气, 可显著增加肺有效通气量, 已逐渐应用于多种成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2,3]。目前, Bi PAP在新生儿呼吸道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尚不多见, 基于此, 本文探讨了Bi PAP在NRDS中的应用,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8月期间在本院新生儿监护室 (NICU) NRDS患儿78例为研究对象。 (1) 纳入标准: (1) 新生儿娩出后不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鼻扇、呻吟、吸气三凹征、呼气性呻吟及青紫, 双肺呼吸音减低, 并具有典型的NRDS的X线表现, 如颗粒样阴影、支气管充气征、白肺等, 符合邵肖梅主编的《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关于NRDS的诊断标准[4]; (2) 经猪肺磷脂注射液治疗后仍存在呼吸窘迫症状; (3) 具备无创通气的适应证。 (2) 排除标准: (1) 由感染、胎粪吸入、湿肺或产时窒息等其他明确原因导致的呼吸窘迫; (2) 严重先天性畸形, 心脏疾病; (3) 需要立即予以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的其他情况; (4) 入院后24 h内死亡。 (3) 脱落标准: (1) 中途转院失访患儿; (2) 中途退出研究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39例。观察组中, 男22例, 女17例;胎龄 (31.6±3.2) 周, 体质量 (2.5±0.5) kg, 1 min Apgar评分 (8.4±0.9) 分, 5 min Apgar评分 (9.5±0.2) 分。对照组中, 男20例, 女19例;胎龄 (32.0±3.0) 周, 体质量 (2.4±0.6) kg, 1 min Apgar评分 (8.5±0.7) 分, 5 min Apgar评分 (9.3±0.3) 分。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所有患儿监护人自愿参加本研究,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胎龄、体质量及Apgar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取综合急救措施使新生儿渡过极期, 包括进入新生儿病房予以保暖、鼻导管吸氧、立即进行血氧和生命体征监测及其他对症治疗等。连接瑞士哈美顿新生儿/小儿呼吸机给予正压通气支持并早期给予PS (商品名:固尔苏, 意大利凯西制药公司生产) 治疗。应用美国GE多功能监测仪持续监测心电、呼吸、血压和血氧饱和度, 监测动脉血气指标, 及时调整呼吸机相关参数, 使监测指标维持于适当水平, 两组通气模式如下。

1.2.1 对照组

给予经鼻持续正压通气 (NCPAP) 治疗, 采用呼吸机配套的通气管道及型号合适的短双孔鼻塞置入鼻孔内约1 cm, 进行持续正压通气。参数设置:吸入氧浓度 (Fi O2) 30%~50%, 呼气末正压 (PEEP) 4~6 cm H2O, 氧流量6~8 L/min, 温度36.8~37.3℃。

1.2.2 观察组

给予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 (Bi PAP) 治疗, 选择呼吸机双水平正压通气模式, 采用呼吸机配套的通气管道及合适的鼻塞型号, 保证鼻部密封, 将同步装置的传感器探头固定于患儿腹部。参数设置:呼吸频率20~30次/min, 气道峰压 (PIP) 12~15 cm H2O, PEEP 4~6 cm H2O, 氧流量8~10 L/min, Fi O230%~50%, 并使血氧饱和度 (Sa O2) 保持在88%~92%。

1.3 观察指标

1.3.1 血气分析

于患儿治疗前 (T0) 、治疗后1 h (T1) 、治疗后12 h (T2) 及治疗后24 h (T3) 清晨7时进行动脉血气分析, 比较患儿p H、血氧分压 (Pa O2) 、Pa O2/Fi O2及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 的动态变化。

1.3.2 临床表现及疗效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的临床表现、X线片情况。根据临床表现、X线片情况及血气分析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比较两组患儿的通气时间 (无创通气时间+有创通气时间) 、氧疗时间、住院时间。

1.3.3 并发症

比较两组患儿死亡及并发症情况, 并发症包括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胸、腹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BPD) 、早产儿视网膜病 (ROP) 等。

1.4 疗效评价标准

分为: (1) 有效 (符合以下全部条件) :治疗后, 气促、呻吟、三凹征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发绀消失;血气分析明显改善, 胸部X线片恢复正常。 (2) 无效 (符合1条即可) :治疗后, 气促、呻吟、三凹征及发绀等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血气分析无好转, 胸部X线片未见好转或加重, 出现气胸, 或转为机械通气。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正态分布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动脉血气指标

研究期间对照组1例患儿中途转院治疗而失访, 计为脱落对象。两组患儿各时点动脉血气指标比较见表1。可见T0时点, 两组p H、Pa O2、Pa O2/Fi O2、Pa CO2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00~0.93, P>0.05) 。对照组T2、T3时点的p H、Pa O2、Pa O2/Fi O2与本组T0比较均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36~6.52, P<0.05或P<0.01) 。观察组T1、T2、T3时点的p H、Pa O2、Pa O2/Fi O2与本组T0比较均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41~6.29, P<0.05或P<0.01) ;T2、T3时点的Pa CO2与同组T0比较均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30, P<0.05;t=6.11, P<0.01) 。观察组T3时点的p H, T2、T3时点的Pa O2, T1、T2、T3时点的Pa O2/Fi O2均高于对照组相应水平,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10~7.39, P<0.05或P<0.01) ;T2、T3时点的Pa O2均低于对照组相应水平,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21、4.87, P<0.05) 。

2.2临床疗效

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和效率比较见表2, 可见观察组治疗有效率稍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11, P>0.05) 。观察组通气时间、氧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17~6.25, P<0.05或P<0.01) 。

2.3 并发症

研究期间, 两组均无死亡患儿。对照组出现3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1例气胸, 5例腹胀, 1例颅内出血;观察组出现1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1例气胸, 4例腹胀;两组均未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BPD) 、早产儿视网膜病 (ROP) 等其他严重并发症, 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发症率分别为26.32%、15.3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27, P<0.05) 。

3 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几乎仅见于孕周不足37周的新生儿, 常见于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孕妇罹患毒血症或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由此导致新生儿肺发育不成熟、肺表面活性物质合成与分泌不足, 肺泡萎缩导致肺顺应性下降, 肺泡萎陷, 肺泡内通换气功能不足, 从而引发氧合功能不足及二氧化碳潴留而致进行性呼吸窘迫, 患儿常出现呼吸困难、呻吟、三凹症、发绀, 是早产儿最常见的呼吸危重症之一, 占早产儿死亡率的21%[5]。

目前, 多数经济发达地区的医疗机构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传统的机械辅助通气治疗NRDS, 实践表明该方案虽然具有较好的疗效, 降低了死亡率, 但也显著增加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且治疗费用较高, 增加了患儿家庭的负担[6,7,8]。近年来, 无创通气联合PS治疗轻中度NRDS成为国际上推崇的治疗手段, 本文中观察组所采用的Bi PAP为无创正压通气的一种[9]。Bi PAP模式下, 呼吸机在每次呼吸时给予患儿吸气相和呼气相不同水平的气道正压, 相当于压力支持通气 (PSV) +呼吸末正压 (PEEP) , 即在呼气末增加了一定频率的吸气正压, 该压力被传输至下呼吸道, 增加了潮气量和每分钟通气量;更重要的是能够维持肺泡正压防止肺泡萎陷, 保证气道处于扩张状态, 进而增加了肺泡的气体交换, 提高了氧合水平[10,11]。双水平通气还具有增加气体交换面积、降低肺内分流的优势。同时, Bi PAP无需进行气管切开, 可保护患儿气道完整性, 对气道防御作用有良好的保护效果, 能增加患儿舒适感, 避免治疗过程中躁动、不安等现象发生[12]。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对照组T2、T3时点的p H、Pa O2、Pa O2/Fi O2较同组T0均升高;观察组T1、T2、T3时点的p H、Pa O2、Pa O2/Fi O2较同组T0均升高, T2、T3时点的Pa CO2较同组T0均降低, 表明两组患儿的动脉血气指标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观察组T3时点的p H, T2、T3时点的Pa O2, T1、T2、T3时点的Pa O2/Fi O2均高于对照组相应水平;T2、T3时点的Pa O2均低于对照组相应水平, 这提示在改善血气指标方面, 观察组具有更迅速、更优化的特点。观察组通气时间、氧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表明观察组具有更高的治疗效率, 从而减轻了患儿痛苦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发症率分别为26.32%、15.38%, 表明Bi PAP模式下对患儿的损伤较轻, 进而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这与类似文献[13-15]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在临床疗效方面, 尽管观察组治疗有效率稍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这可能与疗效评价标准比较宽泛、不够细化有关, 若进一步细化评价标准, 则临床疗效可能具有统计学差异。

综上所述, 可见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通过多种机制增加了肺泡气体交换, 提高了氧合能力, 进而改善了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动脉血气指标和临床症状, 且具有更高的治疗效率和更低的并发症率,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优于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 对基层医院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经鼻持续正压通气 篇2

【关键词】正压呼吸;婴儿;新生;呼吸功能不全;血气分析

【中图分类号】R56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0-0047-01

急性呼吸衰竭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低氧血症、酸中毒等病理变化常常累及机体多个系统器官。如何采取快速而有效的方法纠正呼吸衰竭,终止其病理损害过程,提高疗效,防止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提高存活率,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CPAP自1971年开始用于肺透明膜病后己广泛应用于临床,CPAP可使萎陷的或行将萎陷的肺泡扩张,从而改善通气,减少肺的功能分流,使PaO2升高,从而迅速有效地缓解患儿缺氧情况。2007年1 月~2008 年12月对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使用经鼻CPAP 的效果进行了观察,比较头罩吸氧与经鼻CPAP 对患儿的血气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07年1 月~2008 年12月期间我科收治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70例做对象,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38例,其中早产儿12例,足月儿23例,过期产儿3例,体重<1500gl例,1500~2499g12例,2500~3999g21例,≥4000g4例,对照组32例,早产儿10例,足月儿20例,过期产儿2例,体重<1500g0例,1500~2499g11例,2500~3999g18例,≥4000g3例。并发症:新生儿肺炎12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5例,胎粪吸入综合征26例,肺出血5例,HIE 9例,低血糖症3例。两组新生儿间胎龄、出生体重、性别、发病年龄、原发病及呼吸衰竭类型相似,具有可比性。

1.2新生儿呼吸衰竭诊断标准①临床诊断:呼吸困难、表浅、不规则,呼吸暂停,呻吟,皮肤青紫或苍白,反应差,肌张力降低,未梢循环差。②血气指标:I型呼衰:pH≤7.30,PaO2<50mmHg。II型呼衰:pH ≤7.30,PaO2<50mmllg,PaCO2>50mmHg 。

1.3疗效评估标准①显效:患儿安静,呼吸平稳,面色红润,皮肤润泽,反应好,心音有力,四肢肌张力正常,手足温暖。血气分析:PH7.30~7.40,PaO2>80mmHg.PaCO235~45mmHg.血氧饱和度≥95%。② 好转:患儿安静,呼吸浅促,偶有呼吸暂停,而色红润,口唇发绀,反应尚可,四肢肌张力正常,手足凉。血气分析:pH≥7.30,PaO2≥50mmHg,PaCO2<50mmHg,或PaO2较前提高20~30mmHg,血氧饱和度>80%。临床症状及血气分析无改善。

1.4方法先给鼻导管吸氧0.5h无明显效果后,对照组改为头罩给氧,治疗组改为简易鼻塞式CPAP。材料如下:鼻塞、橡胶管,二通管,水封瓶,氧气,流量表,湿化瓶。吸入氧流量对照组4~8L,氧浓度0.75~0.85。治疗组氧流量3~5L,氧浓度0.80~0.90,CPAP压力4~6cmH2O。治疗组38例患儿在CPAP前和CPAP后30分钟,分别经指尖取做血气分析。

2结果

治疗组38例患儿经CPAP治疗,血气变化(见表1),经统计学处理,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氧饱和度(SaO2)有显著性差异(P<0.01),余项目均无显著性筹异(P>0.05)。

经鼻CPAP治疗后,23例患儿0.5h内而色转红,青紫消失,患儿安静,剧围循环良好,11例患儿4h内上述症状改善。4例患儿改善不明显。对照组有5例上述症状0.5h内改善,6例患儿4h内改善,2l例改善不明显,治疗结果见表2。

3讨论

小儿呼吸衰竭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尤其是新生儿时期,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高,采取快速有效方法纠正缺氧是抢救过程中重要环节之一。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肺容量及功能残气量较小,肺泡容易萎陷,肺不能完成机体代谢所需的气体交换,导致动脉血氧下降和二氧化碳潴留,即为呼吸衰竭[1].因此,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且用一般给氧和通畅气道无法纠正呼吸衰竭时,常采用CPAP予以治疗。CPAP通过维持呼气末一定的正压扩张呼吸道,增加功能残气量,增加肺泡稳定性,保持呼气末肺泡扩张或使萎缩的肺泡扩张,从而改善肺泡通气,减少肺内分流,减轻通气/血流失衡,使PaO2增加,PCO2降低,并减轻肺间质水肿,减少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消耗[2]。由于呼吸机的使用操作技术要求高,价格昂贵,一般基层医院难以开展,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设备简单,操作容易,副作用少,可广泛应用于新生儿肺炎、湿肺、呼吸衰竭的治疗。经鼻CPAP给氧是70年代初开始用于新生儿的一种给氧方法,其特点是设备简单、操作容易,可解决湿化及氧浓度两大问题,通常对患儿无损伤,是纠正新生儿低氧血症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对新生儿无创伤的有效给氧方式。效果明显优于普通给氧方法[3]。经鼻CPAP还可减少呼吸机的使用,有时可起到代替呼吸机的作用。使用经鼻CPAP需注意以下几点:①临床出现早期呼吸衰竭表现即应使用CPAP,尽快纠正缺氧,阻断病情恶化,指征不要太严;②对呼吸情况尚未完全稳定的患儿,尤其是早产儿、低体征儿,可适当延长CPAP使用时间,以预防肺出血发生[4]。因早产儿、低体重儿肺组织分化不完善,肺泡少、肺血管多,加上凝血机制缺陷,更易有出血倾向,正压呼吸可使肺泡扩张,减少肺血管渗出。③气流量一般在4~6L/分,太小不能形成正压,不能呼出CO2,太大易形成气道损伤;④选择合适的CPAP压力。CPAP压力取决于肺的顺应性,对肺顺应性好的疾病,压力在2~3cmH2O即可,而对肺顺应差的疾病压力要4~6cmH2O,有时甚至达10cmH2O方能有效。本组患儿最大CPAP值用至8cmH2O;⑤加强呼吸道管理,常规1~2h吸痰,清理鼻塞及口腔,更换体位,以预防鼻中隔糜烂及肺部感染。本组有2例发生鼻中隔糜烂,CPAP撤退后,继予局部清洁,最终痊愈。⑥在合理调节CPAP参数下仍不能缓解低氧血症时,应行气管插管机械呼吸。因此,早期使用经鼻CPAP可避免气管插管,减少机械通气应用,并减少院内感染,减少许多呼吸机相关性并发症,是新生儿最基本的呼吸管理技术,适用于基层医院,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诸福棠,胡亚美.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5-35

[2]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6

[3]邓建明.简易鼻塞式CPAPi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疗效观察及预后分析[J].华夏医学,2002,6:804-805

[4]孙金苹,崔京宁,丁学勤.鼻塞CPAP治疗小婴儿呼吸衰竭12例[J].中国医刊,2000,2:26

经鼻持续正压通气 篇3

关键词:新生儿肺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疗效

目前,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在新生儿肺炎疾病治疗被逐渐推广应用, 简便、易行, 对肺炎新生儿治疗时不存在创伤, 安全性高[1,2]。本研究对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肺炎疗效进行相关的研究及探讨,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所收治的64例肺炎新生儿作为临床研究的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两组, 每组32例新生儿。对照组中, 男22例, 女10例, 新生儿的胎龄为36~41周, 平均胎龄为 (38.37±1.35) 周, 新生儿的出生体重为2012~3614 g, 平均出生体质量为 (2312.62±17.23) g, 新生儿的入院日龄为1~8 d, 平均入院日龄为 (5.76±0.89) d。研究组中, 男21例, 女11例, 新生儿的胎龄为37~41周, 平均胎龄为 (38.36±1.34) 周, 新生儿的出生体质量为2013~3615 g, 平均出生体质量为 (2312.66±17.26) g, 新生儿的入院日龄为1~9 d, 平均入院日龄为 (5.77±0.92) d。研究组和对照组肺炎新生儿的性别比、胎龄、出生体质量、疾病的类型、病情的严重程度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肺炎新生儿家长均知晓本研究的内容, 并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对两组肺炎患儿均实施抗生素、血管的活性药物等常规治疗, 并对对照组肺炎患儿使用头罩吸氧, 氧浓度设为30%~40%;对研究组肺炎患儿使用经鼻持续气道的正压通气, 经鼻持续气道的正压通气的初始的参数设为持续正压通气设为2.3 cm H20, Fi O2设为0.3~0.4, 1 h后测定患儿的动脉血气水平, 如果肺炎患儿的Pa O2仍低, 则调整压力为4~5 cm H2O, 当Fi O2为0.6时, 持续的正压通气为8 cm H2O但治疗效果不佳则改用使用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

1.3 评估标准

分析两组肺炎新生儿的临床治愈率及0、1、8、12、24 h的动脉血氧分压 (PaO2) 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 O2) 。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 计量资料用±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中, 发生呼吸衰竭而改为气管插管通气治疗的肺炎新生儿有10例, 放弃治疗的肺炎新生儿有5例, 治愈的肺炎新生儿有17例, 本组肺炎新生儿的临床治愈率为53.13%, 研究组中, 发生呼吸衰竭而改为气管插管通气治疗的肺炎新生儿有4例, 放弃治疗的肺炎新生儿有3例, 治愈的肺炎新生儿有25例, 本组肺炎新生儿的临床治愈率为78.13%, 研究组肺炎新生儿的临床治愈率高于对照组肺炎新生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研究组肺炎新生儿1h的Pa O2和Pa CO2与对照组肺炎新生儿相比, 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研究组肺炎新生儿12 h、24 h的Pa O2高于对照组, Pa CO2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如表1所示。

3 讨论

新生儿肺炎是临床治疗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新生儿疾病, 严重的肺炎新生儿还有可能会合并存在呼吸衰竭的症状, 对肺炎新生儿实施常规的头罩吸氧治疗常存在一定的通气压力较低的情况, 无法对肺炎新生儿的呼吸困难症状及肺氧合的状况进行有效的改善和缓解, 容易使肺炎新生儿出现气道伤及感染的情况, 严重危害肺炎新生儿的健康[3]。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是指使用鼻塞或者鼻罩管道对患者进行通气, 肺炎新生儿吸入之后随着气体从患儿肺内中呼出, 可以保持肺炎新生儿呼气相的压力比大气压更高一些, 通气的效率比较高, 而且因肺炎患儿的通气量增加, 促使肺炎新生儿的肺组织的气体交换情况更加的迅速和有效, 可有效促进肺炎新生儿的肺血氧合状况, 明显改善肺炎新生儿的低氧血症症状, 并使肺炎新生儿的动脉血气以及呼吸困难的情况得以改善, 防止肺炎新生儿的呼吸衰竭的恶化情况, 有效提高肺炎新生儿的生存机会, 提高肺炎新生儿的临床治疗效果[4,5]。本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肺炎新生儿的临床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可以看出, 对肺炎新生儿实施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临床疗效较好, 可促使肺炎新生儿的机体恢复, 提高肺炎新生儿的治愈率。

本研究还显示, 研究组肺炎新生儿的12 h、24 h的Pa O2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12 h、24 h的Pa CO2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可见, 对肺炎新生儿给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效果较好, 可明显改善肺炎新生儿的Pa O2和Pa CO2, 改善肺炎新生儿的低氧血症及呼吸困难的情况, 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晓华.评价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肺炎的有效性[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4 (35) :366-367.

[2]王伏东, 吴明赴.经鼻持续气道正压呼吸治疗重症新生儿肺炎[J].中国临床研究, 2011, 24 (12) :1111-1112.

[3]黄梅, 韦丹, 何炎志, 等.高流量鼻导管湿化氧疗在新生儿肺炎并呼吸衰竭中的应用[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14, 29 (4) :247-250.

[4]何心.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肺炎100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2014, 12 (29) :61-62.

经鼻持续正压通气 篇4

关键词: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婴幼儿,重症肺炎,效果

重症肺炎是一种病情凶险的危重症, 可合并心功能衰竭、呼吸衰竭、消化道出血, 常威胁婴幼儿生命, 具有起病迅速、病情进展快的临床特点。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具有高效、简便、易操作、无创伤、经济、安全等优点。本实验探讨分析了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婴幼儿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 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实验将2011年6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68例患有重症肺炎的婴幼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4例。68例患儿中, 男39例, 女29例;年龄1个月~2.8岁, 平均年龄 (12.0±4.5) 个月。所有患儿均被诊断为重症肺炎, 均符合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 并排除哮喘病史、先天性心脏病等其他严重性疾病[1]。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综合性治疗, 即抗感染、抗病毒治疗, 雾化吸入治疗, 维持患儿体内水电解质平衡, 病情加重时给予利尿、强心治疗;观察组:除给予综合性治疗外, 再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进行治疗。其中吸入氧气浓度为30%~80%;吸入氧流量4~10 L/min;通过监测患儿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 将患儿的血氧饱和度稳定至90%以上;病情改善后, 逐渐降低通气压力。在治疗8 h和1周时, 比较两组患儿的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和病情缓解情况[2]。

1.3疗效判定标准1治愈:经治疗1周后, 患儿呼吸困难、气促等症状完全消失, 肺部湿啰音消失, 心率恢复正常 (<120次/min) ;2有效:经治疗1周后, 患儿呼吸困难、气促症状缓解, 肺部湿啰显著减少, 心率降低 (<100次/min) ;3无效:经治疗1周后, 患儿体征、症状均无明显好转。总有效率= (痊愈+有效) /总例数×100%。

2结果

2.1治疗8 h后各项指标变化情况1治疗前:心率: (176.8±16.8) 次/min;呼吸: (72.8±11.5) 次/min;Pa O2: (54.7±14.6) mm Hg (1 mm Hg=0.133 k Pa) ;Pa CO2: (51.9±8.8) mm Hg。2观察组治疗8 h后:心率: (150.4±13.1) 次/min;呼吸: (50.9±10.8) 次/min;Pa O2: (91.6±13.1) mm Hg;Pa CO2: (42.6±6.2) mm Hg。3对照组治疗8 h后:心率: (164.2±15.7) 次/min;呼吸: (64.8±12.6) 次/min;Pa O2: (65.1±17.0) mm Hg;Pa CO2: (50.7±7.6) mm Hg。治疗8 h后两组患儿观察指标除Pa CO2外均变化显著, 而且, 观察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Pa CO2仅观察组变化显著,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临床疗效观察组:治愈:18例 (52.94%) ;有效:16例 (47.06%) ;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00%。对照组:治愈:14例 (41.18%) ;有效:17例 (50.00%) ;无效:3例 (8.82%) ;总有效率:91.18%。观察组100.00%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1.1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婴幼儿重症肺炎是儿科常见疾病, 占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患儿的2/3, 多合并心力衰竭、呼吸衰竭, 病死率高。婴幼儿患重症肺炎时会因全身炎症反应, 造成肺损伤, 肺损伤可以严重影响肺的通气功能, 此外, 婴幼儿呼吸系统很脆弱, 肺损伤可以导致支气管严重狭窄, 进一步加重通气功能障碍[3], 造成高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的发生。传统的面罩、鼻导管、给氧尽管无创, 但氧浓度不高, 往往仅能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然而, 有创通气, 尽管氧浓度很高, 但是操作复杂, 并可导致呼吸心跳骤停, 存潜在风险[4]。并发症较多, 如可以增加患儿患肺炎的机会。

婴幼儿重症肺炎可以因二氧化碳和氧气的交换功能障碍导致并发呼吸衰竭, 倘若不及时治疗后果严重, 甚至可以导致患儿死亡。机械通气治疗方法中插管容易造成并发症, 进而使机械通气效果下降, 是限制机械通气插管临床应用的重要原因。本研究中, 治疗8 h后观察组Pa CO2低于对照组, Pa O2高于对照组, 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100.00%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1.1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本研究结果证明,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婴幼儿重症肺炎效果较传统治疗方法显著,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肺通气情况, 进而减少酸中毒和低氧血症的发生率, 改善患儿预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可以使肺泡在呼气末保持开放, 维持持续的气道正压, 从而增加功能残气量,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还可以通过重新开放萎陷的肺泡, 扩大弥散面积, 减少炎症引起的肺泡内渗出, 所以效果明显。

综上所述,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婴幼儿重症肺炎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可以有效的纠正低氧血症, 还具有无创伤、经济、便捷、安全的特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焦淑芳.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及预后观察.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9 (13) :2117-2118.

[2]李汉广, 林方, 王德生.早期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当代医学, 2012, 18 (30) :87-88.

[3]朱海云.经鼻导管吸氧治疗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效果.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4 (4) :970-972.

经鼻持续正压通气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 年3 月—2013 年3 月收治的80 例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对照组40 例, 男19 例, 女21 例, 年龄1.4 岁~10 岁, 平均年龄 (6.7±0.5) 岁, 26 例Ⅰ型呼吸衰竭, 14 例Ⅱ型呼吸衰竭;研究组40 例, 男18 例, 女22 例, 年龄1.3 岁~11 岁, 平均年龄 (6.6±0.4) 岁, 24 例Ⅰ型呼吸衰竭, 16 例Ⅱ型呼吸衰竭。所有患儿经入院诊疗之后, 症状包括不同程度的咳嗽、发热、发绀、气促及心动过速, 听诊双肺有哮鸣音及湿啰音, 2 组患儿在基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2 组患儿均在PICU监护, 采取常规抗感染、利尿、强心、超声雾化及血管活性药通畅呼吸道, 维持脏器功能。对照组采取鼻导管吸氧 (浓度24%~35%) 。研究组患儿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NCPAP) [3], 为患儿选择鼻塞, 设置呼气末正压为4 cm H2O, 流量为8 L/min, 吸入氧浓度不超过50%, 并按照治疗期间患儿的血气分析情况调整呼气末正压值及吸氧浓度。

1.3 疗效评价标准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改善, 患儿咳嗽、呼吸困难症状消失, 肺部听诊未有湿性啰音;有效:咳嗽、呼吸困难症状有所好转, 痰由稠为稀, 听诊双肺呼吸音粗, 湿啰音减少;无效:喘憋、哮鸣音、湿啰音等均未出现好转, 病情甚至加重。总有效率= (显效+ 有效) /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研究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5.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 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1。

2.2 2 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心率及血气恢复正常时间比较研究组患儿治疗后的症状消失时间、心率及血气恢复正常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1) 。见表2。

3 讨论

小儿重症肺炎是目前我国儿童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 且大部分患儿是由于肺炎并发症而死。因小儿时期肺弹力组织发育差, 血管丰富, 毛细血管、淋巴细胞间隙大, 肺泡数少间质发育旺盛, 使肺含血多而含气少, 气体交换少;若肺部发生感染就会使分泌物堵塞、支气管黏膜肿胀, 通气功能发生严重障碍, 导致机体严重缺氧。重症肺炎能导致肺损伤, 对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产生影响, 肺泡萎陷, 通气/ 血流比例失衡, 发生难治性低氧血症, 往往给氧未纠正, 会出现中毒症状及一系列并发症, 使预后受到严重影响。小儿患重症肺炎时, 肺部感染会引发全身异常炎症反应, 病情重、进展快, 临床症状包括急性呼吸衰竭, 在伴有先天性心脏病情况下更容易发生, 相关研究指出, 心肺的互相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大量临床资料已证实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呼吸衰竭[4], 能够开放已萎陷的肺泡, 增大弥散面积, 同时使肺泡内渗出减小, 并有效克服呼吸道阻力, 改善肺的顺应性, 使功能残气量提高, 有利于肺发挥通换气作用, 均有支持功能;而且呼气末正压可以使不张的肺区域达到扩展集合作用, 使开关肺泡剪切损伤力减至最少, 使肺功能改善, 从而缓解治疗呼吸衰竭[5]。同时还能加大功能残气量, 降低呼吸功能, 改善通气/ 血流比例, 使动脉血氧含量提高, 从而改善重要脏器功能。另外,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应用后因肺容量增加可轻度增加肺血管阻力, 可以明显加速啰音吸收、减少肺血容量[6]。

综上所述, 应用NCPA能够迅速缓解患儿临床症状, 不但能使肺通气及换气情况改善, 迅速纠正低氧血症, 并能降低对患儿的刺激, 减轻家属经济负担, 且操作方便, 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措施,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周慧敏, 靳燕霞, 张培霞.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呼衰、心衰应用CPAP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3 (2) :49-50.

[2]李跃英, 张萌, 伊丽, 等.NCPAP联合氨溴索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症35例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 2010, 8 (3) :339-340.

[3]吴杰斌, 周彬.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价值[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14, 8 (12) :87-90.

[4]苗木, 刘迪, 刘祥伟, 等.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1例救治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 2013, 22 (8) :1435.

[5]李丽利, 肖志辉.NCPAP与CMV治疗早产儿呼吸衰竭的疗效比较[J].中华全科医学, 2011, 9 (7) :1039-1040.

经鼻持续正压通气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取2011年5月~2014年5月经本院诊断并治疗的儿童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58例, 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 各29例。其中常规组男16例, 女13例, 最大年龄10岁, 最小年龄3岁, 平均年龄 (6.78±5.46) 岁;实验组男15例, 女14例, 最大年龄9岁, 最小年龄4岁, 平均年龄 (6.82±5.32) 岁。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给予常规护理, 并完善相关检查。常规组给予抗感染、氧驱动雾化及鼻导管吸氧, 如发生肺内痰量过多给予吸痰, 维护其脏器功能。实验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采用北京中西远大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M312117型小儿无创医用给氧仪给予患儿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分别记录并比较治疗前及治疗2 d后两组患儿呼吸频率、动脉血氧分压及危重病例评分。

1.3 诊断判定标准

危重症评分体系采用小儿急诊医学国内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方式进行评分, 81分以上为非常重;71~80分为危重;70分以下为极危重。

1.4 疗效判定标准[3]

显效:治疗12 h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各项指标恢复或接近正常;有效:治疗12 h内临床症状有所好转, 各项指标明显好转;无效:治疗12 h内临床症状无好转。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实施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生理标准比较

分别记录并比较治疗前及治疗2 d后两组患儿呼吸频率、动脉血氧分压及危重病例评分。结果表明:经过2 d的治疗后, 实验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情况

实验组总有效率 (96.56%) 明显优于常规组 (72.4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两组比较, aP<0.05

注:两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儿童由于出生后自身免疫力功能较弱, 呼吸道较短等因素, 经常会引起儿童出现上呼吸道感染导致肺炎, 其中重症肺炎是儿童严重疾病之一, 引起重症肺炎的主要病因有患儿病毒感染、支原体感染以及细菌感染, 由于近年来抗生素的滥用问题严重, 使患儿机体免疫下降, 容易引发细菌感染等原因, 经常会引起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呼吸窘迫、发烧、口干、皮炎皮疹、精神状态萎靡、嗜睡、食欲不振等症状, 这些症状会引起患儿出现呼吸衰竭、病毒性脑病、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其中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儿童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4,5]。

现代临床应用抗感染药物以及给予雾化吸入等方法治疗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患儿, 抗感染药物可以有效的杀死或者抑制各种病原微生物, 并可以快速的缓解患儿高热症状;给予雾化吸入治疗方法是指应用雾化装置将药物分散呈雾滴, 使其存在气体中, 患儿通过雾化器进入呼吸道以及肺内, 达到清洁气道, 减轻患儿体呼吸道分泌过多, 保证患儿呼吸通畅等效果[6];两种治疗方法相结合可以有效的缓解重症肺炎结合呼吸衰竭患儿的临床症状, 但是长期应用抗感染药物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皮炎皮疹, 使病原微生物对药物产生耐药性, 治疗时间长, 预后效果不良。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是治疗阻塞性呼吸困难或窘迫的一种方法,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是一种新型呼吸模式, 其可以通过持续正压吸氧, 增加患儿终末呼气肺容量, 肺内功能残气量以及通气度, 减少肺内分流, 重新扩张肺泡, 疏通闭塞肺。并可以有效的增加呼吸负荷能力, 减少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减轻患儿肺部液体流失以及减少肺部气道阻力。

综上所述, 经鼻持续起到正压通气治疗儿童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临床效果显著且有利于患儿肺部功能恢复, 是一种优秀的临床治疗手段, 值得临床推广及深入研究。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方法治疗儿童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 58例经诊断并治疗的儿童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 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 各29例。常规组给予抗感染, 氧驱动雾化及鼻导管吸氧, 如发生肺内痰量过多给予吸痰;实验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给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56%, 常规组总有效率为72.41%, 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组, 且实验组患儿呼吸频率、动脉血氧分压及危重病例评分均明显优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经鼻持续起到正压通气治疗儿童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及深入研究。

关键词: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儿童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

参考文献

[1]张银瑞, 张会芬, 石晓娜.儿童麻疹合并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治疗与护理.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14) :59-60.

[2]熊道学, 冯琰, 彭哲, 等.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儿童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 (10) :3410-3412.

[3]王恩伟.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临床治疗观察.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29) :151.

[4]杨孝亭.小儿重症肺炎的诊断与治疗.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20) :184-185.

[5]崔小川, 李翀, 张希龙.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妊娠晚期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临床研究.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1) :54.

经鼻持续正压通气 篇7

关键词: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儿童重症肺炎,呼吸衰竭

儿童肺炎是临床上常见且多发的儿科疾病, 重症肺炎患儿约占13%左右, 在儿童重症监护室中超过半数, 严重威胁着患儿的生命健康[1,2]。 重症肺炎可引发多种并发症, 其中呼吸衰竭就是其中一种最为严重的并发症。 机械通气治疗是肺炎常用的临床治疗方法, 但是容易引发呼吸机相关并发症, 为了更好地保障患儿的安全, 利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可避免其缺陷[3]。我院对60 例儿童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取了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 旨在观察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疗效。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 年3 月~2014 年3 月的60例儿童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 均符合《儿科急诊医学》中有关于重症肺炎的相关标准[4]。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 例。 对照组中男14 例, 女16 例;年龄3~12 (7.01±2.43) 岁;Ⅰ型呼吸衰竭20 例, Ⅱ型呼吸衰竭10 例。观察组中男13例, 女17 例;年龄4~12 (7.52±2.81) 岁;Ⅰ型呼吸衰竭19 例, Ⅱ型呼吸衰竭11 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给予两组患儿心电监护, 采取常规抗感染治疗, 保持患儿的呼吸道通畅, 给予雾化和吸痰。 对照组采取鼻导管吸氧, 氧浓度在25%~50%。 观察组则采用小儿无创医用给氧仪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 根据患儿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鼻塞, 流量设置为8L/min, 呼气末正压设置为4cm H2O, 并逐次增加, 吸入氧浓度<50%。 根据患儿的血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等对呼吸机参数进行适当调整。 待患儿病情稳定之后再慢慢降低呼气末正压, 直至撤机。 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 记录患儿的呼吸频率、心率以及血气监测。

1.3 疗效评定标准显效:患儿在治疗后24h内无呼吸困难现象, 心率恢复正常, Pa O2>50mm Hg, 48h内无发作;有效:患儿在治疗后24h内呼吸困难症状基本好转, Pa O2显著升高;无效:患儿在治疗后24h内症状无改善或者加重[5]。 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并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经过治疗之后,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 ,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见表1。

2.2 两组呼吸频率、 心率比较治疗后24h对照组的呼吸频率为43.52±5.64 次/min, 观察组为38.64±5.25 次/min,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治疗后24h对照组的心率为143.52±6.64 次/min, 观察组为138.64±6.25 次/min,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气变化情况比较经过治疗, 两组患儿的Pa O2均比治疗前要高, 治疗前后差异显著 (P<0.05) ;观察组治疗后的Pa O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两组治疗前后Pa CO2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儿童在患上肺炎时, 支气管会发生黏膜炎症水肿, 导致管腔变窄, 而肺泡壁变厚, 由于肺泡腔受到炎症渗出物堵塞从而引起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 最终导致低氧血症的发生, 并且呼吸困难症状加重[6]。若不能及时给氧, 容易使患儿出现中毒现象以及产生一系列的并发症, 增加了疾病的风险, 因此要及时采取措施纠正患儿的缺氧症状。临床上通常采用机械通气或者经鼻导管高流量给氧治疗, 但是两者均存在一定的弊端。机械通气治疗容易产生各种呼吸机相关的并发症, 而经鼻导管给氧对减少肺功能残气量以及降低肺顺应性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7,8]。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可降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消耗, 减少肺泡内的液体渗出, 以此达到改善肺泡通气的作用, 纠正低氧血症。另外,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通过呼气末正压可预防开放以及关闭肺泡的剪切损伤, 使患儿减少痛苦。

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而且呼吸频率、心率以及Pa O2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说明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治疗方法比经鼻导管治疗更具有优越性, 能够快速有效地改善患儿呼吸困难的症状, 使心率恢复正常, 改善患儿的肺功能, 尽快使患儿脱离危险。 因此,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儿童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减轻了患儿气管插管的痛苦, 并且增加患儿的氧合能力, 促进肺功能的改善,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杨香红, 李月萍, 李艳莉.NCPAP治疗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 (24) :169-170.

[2]陈凤莲.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小儿重症肺炎并发呼吸衰竭疗效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 2013, 42 (9) :1143-1144.

[3]戴兰芬, 陈宝昌, 张海荣, 等.集束化护理在应用NCPAP治疗婴幼儿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13) :1175-1176.

[4]王欣, 刘翠青.无创经鼻正压通气与常规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比较[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13, 28 (1) :12-16.

[5]易绘, 李鲤, 张美英, 等.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临床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3, 19 (22) :3402-3404.

[6]陈娜.婴儿喘憋性肺炎采用鼻塞式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治疗的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信息, 2014, 27 (19) :447.

[7]华玲玲.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氨溴索治疗新生儿肺炎伴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 2014, 26 (1) :24-25.

经鼻持续正压通气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的是本院自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86例婴幼儿重症肺炎患儿, 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 排除由哮喘、心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神经系统疾病、胃肠功能紊乱、血流动力学紊乱等因素引起的呼吸衰竭患者。其中男49例, 女37例, 最小年龄3个月, 最大年龄6岁, 平均年龄3.2岁;其中48例患儿为I型呼吸衰竭, 38例患儿为Ⅱ型呼吸衰竭;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3例,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行PTCU常规监护, 并给予患儿常规抗感染、利尿、强心、血管活性药治疗, 病情严重者则应给予其丙种球蛋白及激素治疗;同时还应给予患儿吸痰、高频雾化等治疗, 从而确保呼吸道通畅;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 (NCPAP) 。选取合适的鼻塞, 将NCPAP气流量设置为8~12 L/min, 将呼气末正压设置为3~6 cm H2O, 将吸氧浓度设置为30%~60%, 以经皮血氧饱和度 (Sp O2) 、动脉血氧分压 (Pa O2) 为依据对呼气末正压值及吸入氧浓度进行调整, 在吸入氧浓度小于等于30%、经皮血氧饱和度大于95%、呼气末正压下降为2~3 cm H2O、血气分析基本正常、稳定12~24 h将NCPAP撤出, 然后给予患者鼻导管吸氧治疗, 并逐渐停止吸氧。对于鼻塞不耐受、张口呼吸、哭闹患儿应应通过口含安慰奶嘴的方式进行安抚, 如果需要可给予患儿静脉持续泵入咪达唑仑治疗, 从而使患儿处于安静状态。常规组患儿则行鼻导管吸氧治疗, 氧浓度应控制在23%~25%, 若患儿病情加重则应给予其面罩吸氧治疗, 若治疗无效则应给予患儿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并在治疗前30 min及治疗后24 h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动脉血气变换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用 (±s) 形式表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展开χ2检验, 计量资料展开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心率为 (168±13) 次/min, 呼吸为 (68±7) 次/min, 危重症评分为 (68.5±9.4) 分, 治疗24 h后心率为 (130±10) 次/min, 呼吸为 (45±5) 次/min, 危重症评分为 (88.3±10.2) 分, 对照组患儿治疗前心率为 (170±12) 次/min, 呼吸为 (67±8) 次/min, 危重症评分为 (67.5±10.3) , 治疗24 h后心率为 (158±11) 次/min, 呼吸为 (58±7) 次/min, 危重症评分为 (69.4±13.3) 分, 两组患儿治疗前心率、呼吸、危重症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两组患儿均有所改善, 但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Pa O2、Pa CO2及HCO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具体见表1。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心率恢复正常时间为 (20.4±7.5) h, 呼吸困难缓解时间为 (18.4±5.6) h, 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为 (30.8±6.4) h, 对照组患儿心率恢复正常时间为 (40.6±9.5) h, 呼吸困难缓解时间为 (46.4±8.6) h, 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为 (48.5±7.4) h, 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

2.4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43例患儿中3例发生心功能不全现象, 4例发生消化道出血现象, 1例发生气管插管, 其并发症发生率为18.6%, 对照组43例患儿中6例发生心功能不全现象, 9例发生消化道出血现象, 4例发生气管插管, 其并发症发生率为44.2%,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肺炎是临床上常见一种疾病, 患者多为婴幼儿, 重症肺炎病情较为严重, 且可发生呼吸衰竭、肠胃功能紊乱、心力衰竭、脑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儿死亡[1]。据调查, 全球每年约有350万五岁以下的儿童死于肺炎, 其越占据了5岁以下病死儿童的28%左右;而我国每年因肺炎而死亡的5岁以下儿童则高达35万, 而重症肺炎的病死率则占据了全部肺炎死亡儿童的20%~30%, 严重威胁着患儿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2]。因此, 及时探讨行之有效的治疗就显得非常重要。

传统的鼻导管、面罩吸氧治疗虽具有无创、操作方便等优点, 然而其氧浓度较低, 氧弥散不足, 且无气道正压, 难以减少呼吸肌做功。有创通气具有气道正压, 可有效的减少呼吸肌做功, 且其氧浓度较高, 可增加氧弥散, 然而该治疗方式有创, 且操作较为复杂, 极易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心跳停止、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等现象[3]。因此, 临床上仍需探讨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逐渐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该治疗方式主要是通过增强胸腔内压力, 减少静脉回流量、降低每搏输量;从而重新开放萎陷的肺泡, 使弥散面积增加, 从而对通气流量比值及氧合进行改善;同时该治疗方式还有助于改善肺的顺应性, 有助于重新开放萎陷的肺泡, 且有助于肺表面活性物质释放。其在治疗心衰方面可有效的对通气及血流比值进行改善, 提高动脉血氧分压, 增加心肌氧合, 从而促进心率减慢, 从而有效的延长心室舒张时间、增加心室舒张期充盈, 使心肌耗氧量降低, 进而有效的减轻心脏负荷[4]。此外, 该治疗方式具有损伤小、操作简单、气道内阻力低于气管插管等多种优点, 因而可有效的避免感染、气压伤等现象发生[5]。因而, 将其应用于婴儿重症肺炎的治疗中必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 给予婴幼儿重症肺炎患儿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可有效的改善患儿临床症状,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碧清, 谢冰, 李小梅, 等.支气管纤维镜治疗婴幼儿重症肺炎患儿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分析.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26 (12) :1550-1551.

[2]俞蓉.多巴胺联合酚妥拉明治疗婴幼儿重症肺炎并发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临床肺科杂志, 2013, 18 (6) :1039-1040.

[3]廖炀, 李秀芬, 朱军, 等.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婴幼儿重症肺炎疗效观察.临床儿科杂志, 2013, 31 (2) :117-119.

[4]董金涛, 梁丽红, 熊静.婴幼儿重症肺炎并发呼吸衰竭高危因素分析.浙江临床医学, 2013, (2) :225-226.

上一篇: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下一篇:课堂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