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2024-10-01

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精选12篇)

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篇1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县域经济是联结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 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 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纽带。县域经济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才能早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是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大任务, 县域的最大特点是农村, 县域经济中最大的特点是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完成十二五期间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任务。

目前大多数的县域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 主要原因是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县域最大的特点是农村性, 农村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占了很大的部分,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势必使得县域经济发展较慢, 虽然现在很多县域加大力度发展工业制造业, 建立民营企业, 但是民营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融资难等的发展困境, 使得民营企业在县域中发展困难, 导致很多的民营企业家不愿意到县域投资。对于县域中的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更是落后, 金融业是服务业的核心, 但是县域金融业的发展也还存在着网点少, 产品少, 服务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不利于农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因此, 金融业的发展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在推动县域经济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金融业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为第一第二产业提供支撑。首先, 金融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金融支持农业实现现代化和集约化, 增强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农村金融主要把信贷投放到农业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方面, 增加对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加工企业的贷款从而强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第二, 农村金融在大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银行相结合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信贷支持。其次, 金融业的发展为县域经济中的民营经济拓宽融资渠道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目前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现在已经涵盖各行各业, 成为县域经济中最具有竞争力, 最积极, 最活跃的经济成分, 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的困难就是融资难的问题, 县域中金融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

可见县域金融业的发展对于县域经济发展作用重大。但是, 就目前县域金融的发展现状而言, 并不能充分发挥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推动支持作用。目前县域金融的发展还存在很多的问题。第一, 金融业中的银行网点在县域尤其是在农村中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四大国有银行也只有在县城有网点, 除了农业银行, 其他的三个国有银行在农村中的网点几乎没有, , 这给生活在农村的人带来很大的不便, 使得银行不能为农村的企业服务。农村信用社在农村有网点, 但是服务意识比较弱, 平常办的最多的业务就是存款业务, 贷款放款的动力不足。而且现在银行的主要业务主要都在大城市展开, 在县域中金融产品的创新不足, 宣传不足, 没能够很好的发挥金融业的作用。第二, 在县域股份制银行的发展不足, 股份制银行的主要客户是中小企业, 县域经济中的民营经济大部分是中小企业, 但是这些中小企业由于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 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 股份制银行的发展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再次, 县域的金融人才不足。县域经济不是很发达, 机遇较少, 对于很多高素质的人才的吸引力不大, 留不住人才, 使得县域中的金融人才缺乏, 县域金融行业中大部分是老员工, 缺乏创新, 使得县域金融不能够很好的服务于县域经济。

因此, 改善目前县域金融业的发展现状, 支撑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当务之急。要改善目前县域金融业的现状,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 完善当前县域的金融体系。县域金融中不仅要有国有银行的发展, 还要鼓励支持股份制银行在县域设立分支机构, 为股份制银行金融县域创造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如果有可能的话也可以鼓励外资银行在县域设立分支机构, 只有这样才能在县域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使得各个银行有动力改善自身的经营管理, 不断的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 创造出适合中小企业和农业发展的金融股产品, 在竞争中不断提高服务的水平, 从而更好的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其次, 县域政府可以对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的银行实行一些税收优惠的政策, 鼓励银行为县域经济中的民营经济提供信贷支持, 支撑民营经济的发展。再次, 县域政府可以鼓励国有银行以及其他的股份制银行在县域中设立网点, 为各家银行进入县域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第四, 国有银行或者股份制银行可以采取一些适当的吸引人才的政策, 使得一些高素质的人才愿意回到而且能够回到县域工作, 为县域金融的发展出谋划策, 为县域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篇2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发展模式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与机遇,转变旅游发展思路、变革旅游发展模式势在必行。针对全域旅游这一新的旅游发展模式进行基本阐释,从全域旅游视阈下指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就全域旅游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全域旅游;县域发展;旅游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084-02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直接表明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态势,在新的经济常态下对经济发展起着无法忽视的承载作用。在县域经济需要迫切发展以适应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全域旅游成为重要的经济突破口,开启了全新的经济发展之路,无法否认,在这一极具建设性的发展之路上全域旅游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一、全域旅游的基本阐述

(一)全域旅游的概念

2016年1月29日,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中指出要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提出了“全域旅游”这一概念。全域旅游模式不同于以往的“景点旅游”模式,它指的是在将一个行政区域发展成为一个旅游景区,又将旅游景区发展成为一个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服务完备的科学旅游体系,这一旅游产业的发展、这一旅游体系的完善又同时带来了区域的经济高速发展,是高效循环的旅游发展模式。

(二)全域旅游模式带来新经济增长机遇

全域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模式概念,是一种区域一体化的旅游新模式。这一模式不是盲目的无所依据的,而是对传统旅游模式的继承和创新,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的更为适合现代国民经济发展的一种旅游新模式。

1.全域旅游更能拉动消费者对旅游的需求,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传统的旅游模式下,游客容易受制于景?^规模,无法尽情的开拓视野,各方面的服务也存在欠缺,而全域旅游大大的突破这些限制,将整个的行政区域作为一个旅游景区,极大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使得消费者在旅游进程中享受到更为完备的服务。因此,全域旅游更能将区域建设、交通运输、环境保护、餐饮等等各方面统一相调配,从而服务于整个的旅游产业,带来新的旅游经济收益。

2.全域旅游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当全方位的资源都最大化调配和用于支持旅游产业的时候,不仅旅游业得以巨大发展,游客的大量增加也给其他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销售机遇。

全域旅游考虑到整个旅游模式运行下是否可以妥善保证游客的游览质量问题,更多关注旅游质量。与其单一制造旅游景观的表层感受,不如将旅游的最大追求放置在游客对于美景的感受上,放在游客对于当地风俗的全新体验上,因为文化和大自然风光的享受比任何东西都更有价值。旅游业在发展,新的旅游模式应该向更高更远的层次去追求去达标,使得旅游业不仅带来物质上的丰富和满足,更能极大程度的满足当地的文化传播需求和旅客的精神享受需求,从而促进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完善。

二、从全域旅游视阈下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一)县域经济独特发展态势与旅游产业相契合县域经济作为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更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但是,县域经济又明显与国民经济不尽相同,国民经济需要着眼全局谋经济发展,而县域经济更注重凸显优势,不在于完全,而要发挥其内在优势,在重点产业上做突破,这也是符合县域经济特点的。

县域经济虽与市域、省域经济在规模上存在差距,但是小规模更有利于资源的集中配置,打造出更具地方特色更具区域特色的整体形象。相比较乡镇的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市场的导向性更为明显,经济发展相对开放,在旅游产业上更能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

(二)全域旅游模式能够很好弥补县域经济发展不足

县域的小规模利于资源的集中调配,但是也带来了优势不足的现状。落后偏远的县域无法在旅游业上构成完善的产业链,其所形成的地域特色也因此分散,无法带来游客的关注。那么,县域经济的发展又将着眼何方?既然问题的原因已经有所了解,那么解决的对策也应该立足问题的根源所在。对于一个县城来说,新型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恰好可以弥补发展的不足因素,变废为宝,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正适合规模上有一定限制的地域。反观规模太大的地域,其资源分散,所打造的特色也相对分散,无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也无法带来更广阔的消费领域。因此,充分开发县域特色,如地理区位、历史文化、风俗人情等;同时,积极调动工业、农业提供最大的支持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为旅游业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进一步满足消费者需求,全力打造出完整的产业链。

(三)全域旅游助力县域经济增长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首先就要立足于县域旅游。县域作为行政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旅游产业中处于相对独立的一个基层单元。同时,立足我国发展的国情,县域属于我国基层单位行政区,其中分布着我国绝大多数的民众,其经济的增长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甚至构成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在县域建立相对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代表了我国旅游产业体系的发展水平,一旦县域旅游发展妥当,县域的经济增长就能稳定递增,成为县域经济转型的重要发展条件,从而带动我国整个旅游体系的发展完善。

三、全域旅游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一)全域旅游促使县域经济产业完美转型

县域的发展无疑成为新常态下发展的重点,同时也是比较困难的一个环节。全域旅游的发展不会来自一朝一夕也不会来自一人之力,而是需要各个行业、各个部门的支持和融入,这也正是全域旅游的重要优势。它从周边产业中汲取所需要的服务设施,吸引大量游客的同时又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也对外加强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对内则给当地居民带来警醒,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素质,爱护身边的文化环境和景区资源。吸收全域旅游这一发展模式,在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在带来物质上的丰富之外也能够保持区域的地方特色,不至于将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这是在发展又是在保护,在不改变城市的生活方式的前提下带动经济的升级和转型。全域经济不得不说是未来县域的一个重要的产业转型选择。

(二)全域旅游带动县域经济旅游产业链

全域旅游重点和难点都是旨在打破景区景点对产业发展的限制,将整个区域打造成为旅游的集中地。全域旅游的发展模式自提出之日就引发大量的关注和讨论。我国的旅游资源并非优势十足,世界级国家级的旅游景点少之又少,景点的丰富程度和密度都不能算得上顶级的水平,想要达到知名旅游产品的区域也是一项具有挑战的目标。但是,全域旅游的特点就是针对这类地区,推动其形成自己的旅游产业链,带动自身的同时也刺激周边产业的丰富和发展。对于一些旅游丰富的县域来讲,通过测算其旅游环境容量,可以向着全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的前进。而对一些生态相对脆弱的地区,也可以采取全域旅游的发展模式,通过对旅游资源的扩展界定,进行开发制造,用全新的发展理念和产品的创造性设计来为当地旅游业提供更具有特色和挑战性的多功能景点。

(三)全域旅游促使经济收益和区域特色兼顾发展

在全域旅游的发展模式下,致力于智慧型旅游,从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出发,运用科学的信息技术,实现传统的旅游向智慧型服务、智慧型管理和智慧型营销的高效化转变,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保持区域特色,是一种积极的保护性开发模式。从全域旅游的巨大优势上,我们似乎看到了未来县域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在此之前也少不了大胆的求证和试验。全域旅游虽然潜力十足,而是国内对它的研究和实践终究还是少数,发展全域旅游应该实现区域旅游业态互补,从点推线、从线到面,实践的过程就是检验的过程,检验的过程就是选择的过程,正确的选择取舍才能最终得到更大的发展效益。

在巨大投入的同时,全域旅游也不能给予及时的反馈回报,因为要做到旅游的各个行业的投入和不断完善,投资的回报将是全面调动正式运行之后的事情,无疑其回报周期将会大幅度延长。相比较传统之下的旅游景点式,相对较长的回报期是否会带来企业投资积极性的消极影响,不得而知。全域旅游固然先进实用,但政府和企业也要在此完全实施之前静下来做最全面的思考和准备,对旅游资源调动配置、对旅游管理销售等等多方面进行规划和设计。全域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全新方向,需要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但在此之前一次次的小心尝试和假设也是必不可少的。任何新的发展模式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成功固然欣喜,准备和思考做最坏的打算也不是多此一举。

全域旅游适应县域旅游发展的未来局势,将是县域经济发展必将走向的突破之路。由于各个区域的发展还存在不同的差距,在经济发展具体采取的措施上也无法完全一致,但必须肯定全域旅游这一旅游模式的巨大价值,认识到它将成为县域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选择方向,这一旅游模式无论是在助推县域经济发展上还是提供升级转型都有无法忽视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肥西速度”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篇3

肥西,这个全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祥地,如今旧貌换新颜,依托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这三驾马车,肥西县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催生了令人瞩目的“肥西速度”。

据了解,2007年经济运行高开快进,几项主要经济指标预计3项全省第一、2项全省第二、2项全省前10位,即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8亿元、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3家、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50亿元,均居全省第一;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22亿元,财政收入12.5亿元,均居全省第二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07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50元,进入全省前十位。

肥西县县长陈晓波表示,在2008年,肥西将按照“工业化增强县域实力,城市化改善城乡面貌,产业化促进农民致富”的工作思路,努力做好“新型工业、副中心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旅游服务业”四篇大文章。

新型工业显优势

肥西县坚持“工业为上、投资为本”,不断引导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大力打造“129”工业平台,把园区经济作为县域突破的重中之重,大力实施“129”战略,构建全县工业经济多极增长新格局。

据肥西县长县长陈晓波介绍,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53家、达到136户,产值亿元以上企业22户,其中江汽产值高达65亿元、安利达10亿元,新增工业平台17平方公里,桃花工业园成为全省首个工业产值超百亿元省级县域工业园。产业特色加速彰显,江汽轿车、 格力电器等大项目相继投产,汽配、家电两大产业迅速扩张,汽配产业产值78亿元,占据全部规上工业产值半壁江山;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新引进项目180个,协议投资额120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3个;到位市外资金50亿元,其中外资2000万美元,分别增长71%、98%,首次成为全市招商引资先进县,填补市属三县招商先进县的空白;进出口总额7000万美元,冲进全省前五位,增长54%。

陈晓波表示,在2008年的工作的当中,将突出工业强县战略,强力推进工业经济大跨越。以“园区建设年”活动为统揽,扩平台、抓招商、攻项目、促提升,全力实现工业“12458”目标,即新增园区平台10平方公里,努力打造两大特色工业园区,桃花汽配产业园新增5km2,长安家电产业园新增3km2,上派、小庙、紫蓬山、花岗共新增2 km2;实现规上工业产值200亿元,其中汽配产业过100亿元,家电产业超40亿元;新增规上企业40家,完成工业投资50亿元,新开工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80个。

现代农业促发展

走进安徽省肥西县上派镇三岗村,放眼望去,真可谓村村花扶树、户户绿绕门。

目前,肥西县苗木花卉种植面积约15万亩,居全国第3位。涉猎苗木、盆景、草皮等6大类400多品种,产品远销全国除台湾、西藏外各省市,年销售额6个亿。为做大做强这一产业,总投资2000多万元的安徽三岗花木大市场二期市场已于去年11月运营。旺季时每日交易额达20多万元。

“买全国、卖全国”是肥西600多名苗木花卉经纪人从事苗木花卉经销的真实概括。目前肥西全县有苗木花卉协会20多家,仅上派镇苗木花卉经纪人协会就有400多名会员,正是这些协会把全县的花卉苗木生产销售大户有序地组织起来,开展技术、信息交流,联合起来闯市场,让苗农花农们家家户户赚得盆满钵满,生活过得殷实而富足。

苗木花卉业成了肥西县发展特色经济打造的六大产业带中的一个亮点。如今,上派至小庙24公里长的公路两侧,苗木花卉展示区已见雏形。

作为全省养禽第一大县,肥西县紧紧瞄准市场,不断提升档次,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131个,涌现出正旺、东方、益农、江夏四大龙头禽业公司,家禽养殖量高达7500万只,居全国第6位;年出栏家禽近8000万只,沿312国道的小庙、南岗等乡镇到处可见养殖大棚,56天出栏一棚鸡,净赚万把块。

“现在我们村的青壮年劳力一心迷上养鸡,谁还希罕出门打工去赚那几个血汗钱?”肥西县小庙镇养殖大户胡庆宝告诉记者。肥西政府扶持和引导,加之身边养殖户的榜样示范,滚雪球样逐步壮大起来的养殖业正一天天地撑破越来越多的农人腰包。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临巢湖的圩区发展水产养殖,岗头地区发展花生产业……六大特色产业带把全县绝大多数农户链接到集团作战的队伍中来,其收益远比单枪匹马来得实蕙。

乡村旅游绽活力

肥西东吞全国五大淡水名湖巢湖,中衔紫蓬山国家森林公园,南拥千年水乡古镇三河,西落全国农村包产到户发源地——山南小井庄,境内有太平天国“三河大捷”古战场、清代淮军将领圩堡群等重要遗址,是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两广总督张树声的故乡、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的客居地。

人文底蕴丰厚的肥西高起点、大手笔进行全县旅游总体开发规划、主要风景区及功能分区规划和标志性景点的单体设计,以建设合肥后花园和城市生态屏障为目标,把旅游作为朝阳产业精心打造,现已形成以紫蓬山、三河镇、巢湖西岸风景带为框架的县域旅游开发大格局。小井庄中国农村包产到户纪念馆、上派苗木花卉产业园绿色精品游吸引了周边大量游客,紫蓬山生态游正在向大潜山、圆通山腹地拓展。

为了建设好省城合肥后花园,肥西县实施“83310”工程,充分发挥名山、名寺、名镇、名湖、名人、名园、名村、名企综合效应,承载省城旅游市场,构筑旅游精品线路。建设紫蓬山风景名胜区、三河镇休闲观光区、三岗苗木花卉休闲区3大景区,筑3条精品旅游线路,建10大旅游景点。07年共接待游客140万人次,综合旅游收入4亿元。

2008年是肥西县奋力实现“第二个翻番”、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的推进之年。全县的主要经济指标已经确定,即生产总值150亿元,财政收入15.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30亿元,引进市外资金7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20元。

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篇4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底座, 目前县域经济创造的生产总值占全国的51%, 财政收入约占1/4, 具有发展速度快、潜力大等特点, 省直管县等政策的实施将进一步为县域经济发展松绑放权, 创新县域经济发展中需要强化金融的服务作用。

1 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 县域经济具备快速发展的空间

“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县域经济将迎来一个发展的历史机遇。

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指明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 中央和地方配套政策陆续出台, 县域经济发展环境更加优化。新一代农民现代化意识也逐步成形, 各级政府推动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合作社、专业服务组织逐步进入发展快车道, 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机制逐步构建, 县域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台也为农业规模化经营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带来农业机械、生产技术的全面进步, 集约生产将再次提升生产效率, 为县域经济贡献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 人民生活水平和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 消费者愿意为安全、绿色、环保食品支付更高的成本, 从源头保障食品安全成为趋势, 越来越多的资本将涌入种养殖源头领域, 县域经济迎来快速发展的空间。

1.2 县域经济发展将引发大量资金需求

首先, 随着原粮价格、运输费用、人工成本等生产成本的上涨, 农业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的资金需求将明显增加。其次,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巨大。第三,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流转成为可能, 小型农业机械向大马力农业机械升级, 农业机械化资金需求将大幅增长。第四, 农业科技发展资金需求快速增长, 包括良种培育、新型种养殖技术、农产品深加工实施研发等均需大量资金支持。最后,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资金需求量大。维持现代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必须充分考虑水、土等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 必须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1.3 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阶段瓶颈

从县域经济现状看, 大部分农业设施薄弱, 抗灾减灾能力弱, 仍未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一是农业生产总体仍处于散户经营状态, 专业合作社数量多, 但参与规模产业化经营少, 家庭农场、经营服务组织等新型组织主体还处于摸索发展阶段,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二是随着国民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 社会各界非常关注农业以及食品生产的负面报道, 抗风险能力相对脆弱。三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逐步深入, 但地方政府配套措施以及农村产权流转、抵押的平台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健全, 农民和企业手中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等产权难以体现资本的作用。此外, 与城市相比, 农村征信体系建设仍有较大差距, 失信客户联合制裁机制尚未建立。

从金融机构自身看, 还存在商业运营与社会责任博弈、产品创新局限和服务能力不足等制约。涉农贷款不良率明显高于二、三产业贷款, 占用经济资本高, 计提拨备多, 按照完全覆盖风险的原则去提高利率, 企业和农户都难以承受。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和农村金融机构的共同支持, 受制于各地政府政策、财政及自然环境等情况, 一些好的产品、模式难以大范围复制推广, 产品创新成本较高, 加之农民可抵押资产有限, 制约了信贷的投放。

2 强化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设想

农村金融机构可以针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环节, 创新产品和服务, 尽快破解业务发展的瓶颈, 努力形成与县域经济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2.1 进一步提升核心环节的服务水平

1) 做精做深农业产业化经营金融服务。围绕龙头企业上下游产业链, 重点支持粮食与油料基地建设、规模化养殖场建设、农产品深加工、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节能减排和污染物治理与循环利用等方面优质项目。创新农产品订单融资产品, 围绕农产品订单提供积极的信贷支持, 推动订单农业加快发展。加强投行服务, 积极提供并购贷款、财务顾问、境内外联动等现代金融服务, 支持大型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 组建现代企业集团。依托银行间债券市场, 积极创新龙头企业区域集优融资模式, 推动龙头企业迈向直接融资市场。

2) 继续做好农产品流通金融服务。积极支持农超对接等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 提高流通效率的项目。支持农产品市场改造升级、规范市场建设, 通过市场带动模式, 支持场内商户的融资、结算和银行卡服务。积极推广农产品网上交易, 支持企业建立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以及扩大农产品物流速递项目, 建立线上交易与线下交易互补的农产品交易体系。

3) 加大农业科技支持力度。抓住农业科技的核心环节, 重点支持具有自主产权、省级以上实验室、近年来获得国家进步奖或省级奖励的农业科技企业、科研院所, 加大技术研发, 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4) 支持农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发展。结合当地县域经济情况, 重点支持一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以及在全国具备竞争优势的农业产业集群, 以区域、产业综合服务方案的方式创新金融产品与集群服务模式, 化散为整, 提供从融资、结算到理财的一揽子标准化、模式化的服务。积极探索发行园区集合债、产业集合债等现代金融工具,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5) 大力推动农户金融业务转型。优化调整农户贷款客户结构, 重点支持具有产业链依托的“链条户”、与龙头企业签约的“订单户”、合作社内经营能力强且信用记录好的“增信户”以及从事专业化种养殖的“规模户”等优质农户。积极研究、实践龙头企业带动、市场带动、合作社带动、专业担保公司带动等模式, 通过信贷杠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 积极推进农户贷款, 向有产业支撑、有还款保障、落实有效担保方式的规模化经营集中。

2.2 加强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创新

农村金融机构应注重金融创新, 满足农户不同的融资需求, 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根据农户金融需求的动态变化, 及时设计多元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信贷工具。针对农户家庭收入不稳定的现实情况, 为了规避贷款风险, 当地监管部门可以协助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健全“农户征信体系”, 对农户进行征信等级评定, 通过信用创建活动, 全面掌握了解农户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等信息, 从而有效简化贷款手续, 满足农户随用随贷的需求。要通过不断创新来拓宽金融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范围。

一是积极尝试土地流转抵押。吉林“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枣庄“土地流转合作社土地使用权证抵押贷款”试点为创新贷款抵押方式探索出了新的路径。下一步, 可围绕土地流转制度改革, 开发新产品, 解决融资担保难题。条件成熟后, 还可将林权、海域使用权、滩涂养殖权等逐步纳入, 统一构建县域经济相关产权的流转、抵押平台。

二是积极开展农业机械金融服务。农业机械对县域经济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明显, 从法律实践上也已基本具备流转、抵押的条件。因此, 可依托大型农机生产企业, 制定农机产业链金融服务方案, 开展农机抵押贷款业务, 为广大农户、家庭农场、新型经济组织扩大生产规模提供有力支持。

三是加强与保险等金融同业的合作。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银行、保险、信托等各方面农村金融和非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特别是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 农业保险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应结合各自的专业优势, 加强保险与银行的合作, 联合控制风险。

四是充分发挥财政的风险保障作用。金融与财政联手支持县域经济, 充分发挥财政对金融的撬动效应和保障作用, 是财银合作的最有效模式。在传统的做法下, 财政出资成立专业的担保公司, 银行对担保公司核定一定放大倍数的担保额度, 运作起来程序较为复杂。可探索政府设立风险补偿基金, 财政和银行共同建立贷款项目库, 入库贷款形成不良, 由风险基金补偿银行的新机制, 提高财政资金对经营风险缓释能力。

2.3 多渠道加强县域经济的融资能力

我国在经济相对发达、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地区建立了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 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在传统地区, 由于地方政府财政实力较弱, 集体经济不够发达, 此类中小金融机构尚未建立, 可选择的融资渠道较少。建议传统地区采取“省、市、县、乡 (镇) ”联动的机制, 在全省范围内统筹安排, 普遍建立起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多层次的中小农村金融机构, 搭建满足县域经济融资需求的区域性小额贷款平台, 增加融资渠道。

2.4 完善非金融机构的补充作用

非金融机构以其独特的优势, 为县域农户提供了金融机构难以企及的便利与服务, 在维护农户日常生活、扩大生产经营活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 政府部门应该引导非金融机构有序发展, 对于非法集资、谋取暴利等扰乱农村金融市场的非正规借贷行为, 坚决予以取缔;对于亲朋借贷的小规模信贷活动采取不干涉的态度, 但对于此类金融活动中的契约应给予法律上的保护, 促使其规范化发展, 充分发挥非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有益补充作用。

摘要: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基础性关键作用, 创新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强化金融的服务作用。文章分析了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建议从提升核心环节服务水平、多渠道加强融资能力、完善非金融机构的补充能力等方面强化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

关键词:金融,县域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篇5

——信用工程创建工作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某某县“农村金融信用县”动员会隆重召开,信用社作为组织实施单位,我们感到非常高兴,这既是上级领导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是对我们工作的鞭策和促进。根据会议安排,我就信用社开展该项工作的情况和打算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作汇报,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信用工程创建总体情况

2009年,我县启动信用工程创建工作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按照“政府主导、信用社实施、农民参与、多方配合、整体联动”的创建思路,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我们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信用农户的评定、信用村(组)、信用乡镇的创建工作,形成乡(镇)、村(组)、农户三级联动,政府、信用社、农民多方参与的创建氛围。截止2015年8月末,全辖总农户数51478户,剔除(长期外出务工、65周岁以上、其它原因未参加评级农户)2437户外,应建档49041户,应建档农户占总农户95.3%,已建档农户48331户,建档面98.6%,已评级农户46476户,评级面96.2%,其中特优级3216户、优秀级10639户、较好 级19551户、一般级12755户、等外级315户。总授信金额19亿元。创建信用组529个,信用村40个,信用乡镇3个,信用乡镇达27%。8月下旬省级验收组已对平庄、天星两个乡镇进行验收。

二、主要做法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及相关单位的关心和精心指导下,我社积极组织全辖网点扎实开展信用工程创建工作。一是构建诚信建设评价体系,确保创建工作质量。根据相关标准,我们制定了信用农户、信用村(组)、信用乡(镇)评价体系。在农户资信评定中吸纳村支两委主要领导和农民代表加入农户信用评级工作小组,参与农户评级授信工作,并通过张榜公示接受广大农民群众监督,增强评级授信工作透明度,提高公信力;始终遵循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强化检查监督,严把评定验收质量关,保证创建工作质量。二是加强领导,周密部署。县联社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细化实施方案,形成了理事长亲自安排,经营班子主抓,农村业务部部具体抓,包片部室配合抓的组织领导体系,工作组定期、不定期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导,使创建工作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三是加强考核,确保创建工作得到有序推进。为使创建工作取得成效,我社把各基层网点的信用工程创建工作纳入考核内容,明确奖惩。四是加强经验交流,积极吸收其他地区的先 进做法为我所用。五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采取召开座谈会和定点宣传等方式,通过印发宣传单、宣传资料、在公路沿线、乡镇主要街道、交通要道制作固定标语、广告牌、悬挂横幅标语、开展“金融夜校”等形式加强宣传,提高群众知晓率和参与率。六是走访调查,开展信用乡镇“回头看”和健档评级。我社基层网点积极与村支两委、村民小组干部深入田边地头、进村入户开展农户建档评级。对已创建成功的信用乡镇开展指标监测。

三、取得的成效

信用工程建设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选择,是助推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地发展的有效措施,是地方党委政府、金融部门联系农民的桥梁和纽带。从开展“信用工程”创建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一是切实解决了农民“贷款难”、“担保难”问题,信用乡镇的信用农户授信额度最高可达到50万元。二是信贷资金加大投入,2009年我县信用乡镇创建试点推开以来,我社累计投放农户贷款35.38亿元,加快了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茶叶、蔬菜、水果、烤烟等经济作物规模种植以及畜牧水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走上了市场化、专业化、协会化和龙头化的路子,产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有力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助推了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三是践行“三严三实”的具体 体现,增强全县基层党政干部、信用社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高了地方党政和村支“两委”在百姓心目中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改善了农村信用环境,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四是农民得实惠,减轻了农民负担。按平均利率计算,每年可为诚信农民优惠1000余万元贷款利息。反之,信用工程的创建,县委、政府为全县诚信农民增收1000余万元。五是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以开展信用工程创建为契机,我们积极实施农村金融“三大工作”建设,在城区和11个乡镇安装ATM机20台,POS机172台,在全县80个行政村安装农信银自助存取款终端83台,实现了农村金融服务全面覆盖,打通了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四、几点体会

总结近年来的信用工程创建工作,我们深刻体会到:

1、必须坚持党委、政府主导这个保证。过去的实践证明,单靠农村信用社不可能完成如此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县委、县政府发挥全局组织领导作用,依靠各乡镇党委、政府发挥牵头领导和调度作用,才能真正干好这项工作。

2、必须坚持整体联动这个工作机制。只有通过各级政府加强协调,有关部门积极支持配合,形成整体联动合力,才能把信用工程工作开展好,维护好。

3、必须坚持真抓实干这个作风。只有全县信用工程创建工作者统一认识、团结一心、真 抓实干,讲求质量,才能完成诚信建设规划的各阶段目标,给县委、县政府交上满意的答卷。

五、“某某农村金融信用县”创建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信用工程创建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联动机制和多方协调配合不够。按照“党委政府主导、信用社主推、各部门联动、群众积极参与”的创建工作机制,信用乡(镇)创建工作虽然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但是支持的力度还不够。从创建过程到后期管理,信用社承担了十分繁重的工作任务,由“信用社主抓”变成“信用社单干”的局面,乡镇创建领导小组各成员之间协调配合和联动机制还需要加强,迫切需要地方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

(二)创建工作进度仍需加快。虽然已经按照工作计划有序开展了信用乡镇创建,但“农村金融信用县”申报要求信用乡镇要达到辖内乡镇的80%以上,而我县目前才创建有信用乡镇3个,才达27%,工作进展缓慢,仍需加快工作进度。

(三)信用环境仍不容乐观。虽然信用工程创建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县域信用坏境,但信用社不良贷款仍然居高不下,仍有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及干部职工长期拖欠贷款,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严重影响了我县信用工程的创建。全县信用社共起诉借款户18户,金额为825.08万元,全部收回4户,金额30.5万元,部分收回8笔,金额320.69万元,仍有14笔,473.89万元没有收;行政企事业单位拖欠贷款4笔,本金732.1万元、利息181.17万元;干部职工及家属拖欠贷款87笔,本金267.94万元、利息194.96万元,金融生态环境治理难。

(四)宣传力度弱,营造信用工程创建氛围急需加强。虽然我们已经制作了墙体广告、宣传折页、召开动员会、座谈会等,但宣传力度不够,还没有在电视等媒体上进行有声有影的宣传,群众知晓率不高。

(五)目前,仍有部分财务预算单位和农口部门未在信用社开立账户存款,还没有达到金融信用县申报验收标准(按照公平对等、效益优先、贡献度与政策倾斜度相匹配的原则,清理并取消对农村信用社开户歧视性政策。县直单位在农村信用社开户存款比例达60%以上,财政、农业、林业、水利、供销、水产、畜牧、农村医疗、农村保险、移民等农口部门开户存款比例为100%,农口部门在农村信用社存款资金比例不低于农村信用社在县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比例要求)。信用社按照“资金取之于地方,用之于地方”的要求,以占全县金融机构56%的存款,支持全县70%的贷款,支持地方资金缺口大。

六、几点建议和请求

信用工程创建工作需要各方面大力支持。

1、建议各级 党委政府坚持把信用工程创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同落实,形成政府主导、信用社主抓、各级部门大力支持的良好局面。

2、建议各级党委政府搭建好“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产业支持、科技支撑、市场信息”五个平台,努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县域发展,为巩固信用工程建设成果奠定坚实基础。

3、请求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帮助信用社组织资金,使“金融信用县”评定验收标准早日达到。

4、请求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帮助信用社清收干部职工不良贷款,归还行政事业单位拖欠贷款。各单位、部门广泛参与“信用单位”评定,依托“薪动力”干部职工贷款参与建档评级,进一步扩大信用建设氛围。

5、请求党委政府协调新闻媒体,加大信用工程创建宣传力度,努力营造“某某农村金融信用县”创建氛围,让广大人民群众从思想上重视诚信建设,树立信用意识,切实把严守信用当作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主动参与到创建活动中来。

6、请求各级党委政府加大对信用社的支持力度,帮助信用社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信用社稳步健康发展,使我县创建“农村金融信用县”能早日达到申报验收标准。

七、下一步工作打算

各位领导,同志们,虽然我社在开展诚信农民建设、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做了一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距县委、县政府以及上级部门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 较大差距,距“三农”发展对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需求还存在很大不足。因此,我们将努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继续坚持“政府主导、信用社主抓、各乡镇、部门密切配合、群众积极参与”的“四位一体”创建模式,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二是开展以信用单位,信用社区、信用园区、信用商圈、信用商户建设活动为重点,强化对信用乡镇、信用单位,信用社区、信用园区、信用商圈、信用商户的动态管理,严格按标准进行考核,确保全县信用工程建设顺利开展。三是认真落实优惠措施,对已授牌的信用乡镇、信用村组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服务优质,使全县群众真正感受到诚信建设的实惠,看到讲诚信带来的好处,切实提高基层组织和广大群众参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推动“金融信用县”的有效开展。四是进一步规范信贷管理,创新信贷模式,强化金融服务,建立和完善信用档案和信用评价体系,加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放力度,有效支持“三农”发展。五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千家万户宣传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目的、意义、条件和标准等;通过发放宣传资料,通过新闻媒体,悬挂、张贴标语,开展“金融夜校”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使诚信农民建设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六是将“某某农村金融信用县”创建工作与精准扶贫工作相融合,促进我县扶贫开发工作上台阶。主动与县相关部门做好对接联系,摸清扶贫户基本情况,及时的 对扶贫户开展建档评级工作,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以惠农“双加”贷款方式积极的给予信贷资金支持,助农增收脱贫。

各位领导、同志们,某某县农村信用社是某某人民自己的银行,为“三农”服务是我们的共同目标,也是共同的责任。开展“信用工程”创建活动,是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更是农村信用社和基层党政干部践行“三严三实”和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的具体体现,也是为广大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的重要举措。我们将认真总结,大力推广,共同建立地方政府、农村信用社、村(组)和农户“四位一体”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为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力争在2016年成功创建成为“某某农村金融信用县”

汇报结束,谢谢大家!

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篇6

一、构建奖惩机制,激发贷款营销活力

2010年,该行通过构建支农营销奖惩机制,全面激发了客户经理营销热情和活力,支农贷款营销工作发生了实质性改变。

(一)完善绩效考核方案。为了充分调动包片客户经理支农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该行适当侧重绩效考核重点,加大了对贷款净投放指标的考核力度,乡镇支行贷款净投放分值在2009年的10分基础上增加了30分,使支农营销绩效考核方案趋于更加科学、合理和完善,充分发挥了绩效考核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二)推行支农试点工程。2010年,该行将蒿坪、凉水河支行作为信贷资金回流试点单位,并将凉水河支行作为全市信贷支农示范点单位,把支农贷款净投放作为硬性指标考核,切实解决了支农贷款投放不力的问题。支农服务试点工程效果明显,蒿坪、凉水河支行分别完成了全年贷款净投放计划的127%和159%。

(三)开展贷款免责认定。该行按照贷款免责认定程序,开展小额到期未收回贷款免责认定工作,消除了部分客户经理惧贷、惜贷心理,鼓励其大胆营销贷款。通过贷款免责认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客户经理营销贷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贷款有效投入不断增大。2010年,审计部门累计认定小额到期未收回免责贷款6笔,金额3万余元。

二、改善服务方式,提升支农服务层次

为了使支农水平上台阶、上层次,该行凭借经营灵活、工作效率高等优势,探索出了支农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子。

(一)开展资金需求调查。该行以开展“进农户、入社区,访百户,走千家”活动为契机,积极发扬农村客户经理背包下乡,走村串户的优良传统,搞好流动服务、上门服务。通过悬挂横幅、制作墙体广告等方式宣传造势。2010年,发放《贷款产品手册》9800份、支农联系卡12000张,悬挂横幅35条。农户走访率达100%,建档率达72%,龙头企业走访率及建档率均达100%。

(二)下放贷款审批权限。为提高支农贷款投放速度,该行根据乡镇支行实际,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自主审批额度从以前的1万元提高至3万元,很好的解决了贷款审批权限过度集中的问题,有效满足了农户资金需求量增大的现状。2010年,农户贷款净增5172 万元,比同期多增2222万元。其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比年初净增2276万元,比同期多增2126万元。

(三)实行贷款利率优惠。为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调节作用,不断改进信贷支农服务,充分体现区别对待、择优扶持的原则,该行实行上、下浮动贷款利率,从而留住了优质客户,培养了优质客户、潜在客户。我们对小额农贷按信用等级实行差别化利率政策,入股股东贷款在入股金额5倍以内享受基准利率。通过实行贷款利率浮动机制,减轻了农户负担,受到了普遍欢迎。

(四)提高支农服务效率。对一些季节性强、需求相对集中的贷款开辟“绿色通道”,做到早调查、快审批、速发放。为了不误农时,2010年,累计投放春耕生产贷款1600余万元、“三夏”生产贷款1200余万元。去年7月,该市相当数量的养殖农户遭遇洪灾,该行立即安排专人及时深入农户调查受灾情况,积极发放养殖贴息贷款,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其送上救灾资金,帮助其恢复生产。累计发放贴息贷款546笔,金额2529万元。

三、创新信贷产品,完善支农服务功能

针对信贷产品少、服务方式单一的问题,该行积极推进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有效地满足了多层次、多种类客户需求。

(一)推行林权抵押贷款。丹江口市柑桔种植达30余万亩,已发展成为全市支柱产业之一。为满足桔农资金需求,该行结合柑桔经济林特点,加强同林业部门的协作,推出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品种。对于承包经营期限在10年以上,具有一定的种植规模,收入稳定的小企业和桔农,按不超过林权评估价值的50%发放抵押贷款。先后向蔡家渡果园场、玉皇顶果园场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500万元,激活了柑桔经济林的融资功能,促进了柑桔经济林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和桔农有效增收。

(二)创办渔业养殖联保贷款。随着该市库区渔业发展和壮大,渔业养殖户在经营中缺资金、抵押难等问题日益突出。面对这一现状,该行创办了渔业养殖联保贷款这一新型业务品种,最大限度的满足渔民养殖资金需求。为从根本上解决渔农“贷款难”,在推出渔业养殖联保贷款之后,又推出了水域滩涂养殖权抵押贷款业务品种。目前累计为8个小组30多户渔业养殖户发放联保贷款900多万元,有效地破解了制约我市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中国农村金融》,《农村新报》,湖北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竞相报道。

(三)开展农村消费贷款。2010年,该行围绕国家实施家电下乡、农机具下乡、汽车下乡“三下乡”工程,加大对农民购买家电、农机具和汽车的信贷支持力度,满足农户购置家电、自用车、自用房和其他各类耐用消费品的信贷需求,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延伸支农服务领域,以实际行动支持扩大内需促进增长政策措施。2010年,累计发放各类消费贷款1737万元,以实际行动支持国家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政策措施。

(四)推出青年创业小额贷款。2010年,为解决农村青年创业致富的启动资金,该行累计发放青年创业小额贷款211笔,金额476万元。现年30岁的刘亮国是习家店镇小茯苓村的一名普通农村妇女,2000年,在外务工的刘亮国回乡创业。在该行累计40多万元信贷资金扶持下,刘亮国创建了年出栏20多万只肉鸡的养殖场、年出栏100多头的生猪养殖场、1000多平米的鱼塘、30多亩柑橘园、10亩的意杨林,年收入达到40多万元。2010年4月刘亮国获得“全国劳动模范” 荣誉称号。

(五)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该行以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突破口,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农户+农合行”的模式,着力在“产、供、销”链条上做文章,优先选择一批信誉好、竞争力强、市场前景好的20家龙头企业扶持,重点解决企业的流动资金需求。2010年,已向14户辖内龙头企业发放贷款2.44亿元,重点支持了以博奥水产为代表的渔业养殖企业;以凤源农牧为代表的肉鸡养殖“一条龙”上下游企业(含孵化、鸡苗、养殖、深加工、制肥各环节企业);以丹澳化工、开泰激素、武当药业为代表的农产品收购加工企业等。

四、提升支农质量,有效防范信贷风险

为确保支农信贷业务持续、健康发展,该行围绕“有效投放、风险先行、检查到位、责任追究”的信贷风险管理要求,从源头上规避和控制信贷资金风险。

(一)提高贷款质量。该行对2010年新增支农贷款业务真实性进行了全面专项审计,建立了新增贷款风险定期识别和分析机制,杜绝“缺陷贷款”。全年共组织新增贷款及相关检查16次。通过一系列的检查督导,纠正了业务操作中的违规问题,促进了各项信贷管理制度的落实,从信贷源头上杜绝贷款风险,提高了信贷管理水平。2010年以来,追究当年到期未收回贷款责任人76人(次),收回2007年以来当年到期未收回贷款242笔,金额1068万元,累计扣划责任人绩效工资12.8万元,其中16人收清了全部责任贷款。

(二)落实贷款新规。虽然贷款营销任务重,但该行没有因为经营压力过大而淡薄合规意识,没有因为同行竞争激烈而动摇合规意识,严格按照银监会出台的“三个办法一指引”要求,严把贷款准入关,对所有贷款,全面执行“按需放贷、实贷实付、贷用一致”三大精髓的内容和要求,重点关注和掌握借款人的第一还款来源、贷款用途去向、支付方式、要件的完整性、面签制度、借款人的承诺等主要内容,坚决杜绝违规贷款。

(三)执行贷后检查。该行不断强化支农贷款贷后管理,着力解决“重放轻管”的问题,增强贷后风险实时监测和动态管控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贷款全程管理的制度化、专业化、精细化水平。风险部门贷后检查人员每月抽查10户至20户进行现场贷后检查,对检查情况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具体措施,并提出风险预警。全年累计出示风险预警提示书100余份,风险预警督办书20余份。通过加强贷后检查,有效地防止了因控制、监督不力而产生的资金风险。

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篇7

关键词:县域经济,沅江,芦笋,农产品加工业

在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四化同步”背景下, 县域经济早已不是封闭的诸侯经济, 而是开放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依靠资源禀赋优势, 因地制宜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沅江市应依托本地特色优势, 做大做强芦笋食品产业, 助力沅江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一、沅江芦笋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特色农业就是利用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 并将其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的“特色”往往与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加工传统、消费习惯有关。

沅江位于湖南省北部南洞庭国际湿地保护区腹地, 拥有湖泊湿地86万亩, 芦苇45万亩, 年产芦笋14万吨, 是亚洲最大的野生芦苇林分布区, 境内的漉湖芦苇场是东南亚最大的芦苇生产地。

沅江芦笋, 植物学名叫“南荻笋”, 是禾本科芒属荻种的水陆两生草本植物, 是芦苇从泥土中初长出的嫩苗。在洞庭湖区将沅江市域内的芦笋俗称为“沅江芦笋”。沅江芦笋生长区位于湖南资水、沅水、澧水和长江松滋口、藕池口、太平口六水交汇之处, 水质中含有大量磷、氮元素和矿物质, 湖水呈弱碱性;长江“三口”和沅、资、澧水裹挟大量泥沙, 长期淤积, 形成了典型的泥沙淤积地貌, 故土层深厚、土地肥沃、有机质十分丰富;沅江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区, 地理坐标在东经112o、北纬28o之间, 受湖泊效应影响, 光热充足, 雨量充沛, 气候温润。因自然条件优越, 沅江芦苇生长茂盛且以皮薄肉厚的荻芦为主, 是湖南省著名的“芦苇之乡”, 曾供应湖南省六成以上造纸原料市场。芦笋作为芦苇的嫩茎亦资源优势明显。与周边12个芦笋产地相比, 沅江芦笋年产14万吨, 产量大且分布集中, 笋嫩、茎粗、无污染, 适合大规模进行食品加工。

沅江芦笋产业是新兴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加工业, 相比清朝末年传入中国并已形成成熟产业的白芦笋、绿芦笋而言, 沅江芦笋产业呈现明显的产业初期特点:

(一)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芦笋食品加工属于传统农产品加工业, 具有悠久历史, 以小作坊加工和民间自采自食为主, 主要供应本地及临近市场。2012年, 沅江只有1家企业进行芦笋食品加工和销售。2013年, 有2家企业进行芦笋食品加工, 生产和销售芦笋产品75吨, 常年从业人员120人, 临时聘用人员约3000人, 所有产品于年前销售告罄。2014年, 有6家企业进行芦笋食品加工, 芦笋企业收购鲜笋6400吨, 社会零散人员收购3000吨鲜笋, 产品种类有7类, 合同销量5300吨, 年产值接近5亿。预计2015年沅江将新增12家芦笋加工企业, 其中投资规模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4家, 预计收购芦笋原料4万吨, 形成成品2万吨, 预计产值接近15亿元。

(二) 产业特色明显但尚未形成品牌效应

沅江芦笋食品加工是湖区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沅江芦笋资源得益于湿地生态环境中水文、土壤和气候条件。沅江芦笋食品产业处于新兴产业初期, 并未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目前, 沅江芦笋以北上广等20个大中型城市酒店、超市销售为主。虽然沅江芦笋在当地是家常菜, 但外地广大消费者知之甚少, 处于“本地轰轰烈烈, 无人不晓;外地寂寞无名, 无人知晓”的尴尬境地。在市场知名度及占有率方面, 沅江芦笋远不及白芦笋和绿芦笋。沅江芦笋当前处于特色强、品牌弱的阶段。

二、沅江芦笋食品产业竞争力分析

本文借鉴迈克尔·波特的“钻石体系”理论体系, 结合沅江芦笋食品产业实际发展情况, 分析沅江芦笋产业的竞争力优势。

(一) 资源优势明显

立足县域自身优势资源, 发展和培育比较特色经济是基础, 量大质优的芦笋资源是沅江芦笋食品产业竞争力优势的基础。

沅江湿地面积86万亩, 年产芦笋14万吨, 约占全国总量的1/5。沅江芦笋粗壮、肥硕, 内壁厚实、肉质鲜嫩, 营养和药用价值极高。虽然临近的12县市都有芦笋资源, 但无论是从数量还是品质上, 沅江芦笋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独特的自然条件以及洞庭湖湿地近十年的生态恢复治理更是有利于芦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二) 符合市场消费趋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理念的转变, 人们对蔬菜的消费已不再局限于时令蔬菜和普通干菜, 而是趋向购买经过加工或半加工的各类蔬菜加工食品。在西方发达国家, 进入流通领域的蔬菜、水果商品化加工已高达90%。

“鲥鱼出网蔽洲渚, 荻笋肥甘胜牛乳”, 沅江芦笋又名“南荻笋”, 本草纲目记载其食药同源, 具有重要的营养和医药价值。2014年11月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对沅江常规理化指标及矿质元素测量结果与分析表明, 沅江芦笋含有大量膳食纤维、16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以及丰富的微量元素, 不含重金属污染物, 且经过蒸煮加工处理后, 其13种氨基酸、还原糖、膳食纤维、总黄酮含量都是不降反, 非常适合商品化加工。2014年沅江芦笋产业有7类, 包括冻笋、腌笋、口味芦笋、休闲即食芦笋、芦笋面条、芦笋饼干、芦根饮料。沅江芦笋食品产业的发展符合当前市场对营养、美味、多样、方便的需求。2014年沅江芦笋合同销量5300吨, 产销两旺的局面证明沅江芦笋符合市场消费趋势。

(三) 具备技术创新条件

技术创新是竞争力优势的源泉。全球化最大的影响, 就是为资源、生产要素、产品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提供了充分条件, 资源优势在慢慢地削弱。沅江芦笋加工企业中辣妹子公司和平芝公司都是跨区域农产品加工企业, 拥有自己的研发团队, 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其中平芝农业科技公司在芦笋速冻冷藏、低盐冷藏方面技术优势明显, 其产品盐分已经控制在3%左右, 且质量稳定, 比传统的高盐腌制类产品更有竞争力。同时, 沅江政府促成了芦笋食品产业与湖南中医药大学产学研合作, 通过与有技术创新优势的科研机构合作, 提高整个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

(四) 产业组织结构良好

产业组织结构是指同一产业内厂商之间的比例关系, 包括大中小型企业的分布状况、产业集中度、产业空间群群度、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助水平等内容。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目前, 沅江芦笋加工企业的产业结构属于寡头垄断型的市场结构, 两家龙头企业的产值占总产值的70%, 其他均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当前芦笋加工企业中有4家集中在沅江高新区食品工业园, 其他都靠近原料场地。沅江芦笋龙头企业拥有完善的科研、储藏、销售网络, 拥有自己的核心产品, 部分产品外包给中小企业。如沅江平芝食品公司的核心产品是酒店特色芦笋菜和芦根饮料, 而其它产品如腌笋、口味芦笋、休闲即食芦笋就交给临近的4家小型企业加工, 并为之提供技术指导和营销渠道。企业间相互合作、有序竞争, 既避免了因产品同质引发的低价竞争, 又共同提高了市场占有率。这种产业结构有利于中小企业的成长以及良好市场秩序的形成。

(五) 政府大力扶植

沅江芦笋属于新兴资源型特色产业, 符合国家绿色产业政策, 但由于初期投入大、风险高、利润少, 仅靠市场的“无形”调控无法规避风险、做大规模, 如果没有政府的扶持很难将沅江芦笋产业做大做强。因此, 沅江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以促进沅江芦笋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上对企业进行“激励型”扶植, 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宣传难问题。2014年由政府联合6家芦笋加工企业, 投资3500万元以解决企业芦笋原料收购及生产费用, 其中固定资金投入550万元。兴建食品工业园区, 芦笋加工企业优先入园、优惠供地、减费租厂。对年产芦笋食品500吨以上的规模企业给予贷款支持。2015年继续投资2000万, 以奖代投, 对企业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营销、科技创新等进行奖励, 积极培育优势企业。在宣传方面, 联合全国40家媒体对芦笋产业进行报道。申请“沅江芦笋”地域性商标, 向全国征集沅江芦笋广告词8000条, 并在重要地段投放大型户外广告。

在行政、法律上通过建立质量、技术标准, 颁布许可证等对企业进行“限制型”扶植。制定了《沅江芦笋生产技术规范》和《沅江芦笋地方产品质量标准》, 建立“沅江芦笋质量检测中心”, 统一执行沅江芦笋产品质量标准。制定了《沅江芦笋证明商标授权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由沅江芦笋产业协会根据其规定和程序统一授牌, 对侵害沅江芦笋品牌的行为, 依法制止、严厉打击。

三、沅江芦笋食品产业发展对策

(一) 重视品牌培育

技术、人才、资本要素与处于同一产业的众多企业在区域内聚集, 会逐步形成区域品牌。特色产品不可替代的地域性、特有的文化内涵、特定的地域环境都应体现在产品的品牌上。市场一直青睐特色明显的品牌商品。沅江芦笋产品的定位是绿色、有机、天然、无污染。沅江芦笋的地域性品牌效应可让每个相关企业都受益, 节省巨额的宣传和营销费用;且比单个企业的品牌更具有广泛、持久的效应。

1. 积极培育和打造地方品牌。

根据国家出台的品牌扶持相关文件, 如《关于品牌促进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做好品牌发展资金管理工作的通知》, 沅江已经依法注册“沅江芦笋”地域产地商标, 正在申请原产地认证商标和地理标志名称, 使品牌保护合法化。

2. 加强“沅江芦笋”商标管理。

对企业加强的品牌意识和知识的宣传, 是政府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沅江制定了《沅江芦笋证明商标授权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对授权芦笋加工企业进行严格审核和管理, 只对生产符合规范并有一定市场销量的企业授权使用“沅江芦笋”商标。政府可以通过对相关企业给予利益承诺, 以及争取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持, 来引领产业内企业自觉投入品牌建设中。

3. 建立集群内相互依存的产业联系。

当前沅江芦笋食品企业主要有18家, 大多是民营企业, 存在数量少、规模小、增长慢、层次低、相互联系少等问题。多数企业受制于技术和设备条件, 选择酱腌芦笋, 造成低端产品过多, 产品雷同, 易出现低价竞争。企业间相互联系少、信任少、合作少, 不利于信息交流和新技术推广。沅江辣妹子公司和平芝公司的“基地+企业+科研机构”发展模式, 以及完善的科研、储运、营销系统使其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宜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 引导芦笋加工企业间密切配合、形成专业分工, 促进产业分层, 促进企业间技术交流以及运输和营销渠道共享, 从竞争走向合作, 共同提高沅江芦笋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

4. 与沅江当地旅游资源相结合。

沅江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 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湖乡特色明显。其中南洞庭湖国际湿地保护区, 蓝天碧水、苇荡鹭飞。沅江芦笋系列产品是洞庭湖区特产, “沅江芦笋”相关产品获得2014年湖南省旅游产品铜奖。宜以文化引路, 将芦笋产业与文化及南洞庭湿地旅游相结合。

(二) 注重产业集聚

1. 加强芦笋原料基地建设。

沅江年产芦笋14万吨, 芦笋一年只采摘一次以及季节性过水, 其生长期基本不依赖农药和化肥, 但天然资源丰富不能代替标准化基地建设。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本措施就是实施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建设, 此项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单凭企业的力量难以完成。沅江计划建设10万~15万亩生态无公害苇山标准化原料基地, 出台绿色生态无害管理及生态补偿措施。

2. 加强冷链物流建设。

沅江芦苇采摘时间只有半个月, 鲜笋黄金加工时间是在采摘后的2小时内, 大量原料需要冷链物流提供“预冷”处理。预冷处理可以将芦笋原料保鲜期延长至12个月, 延长了芦笋这种季节性产品的加工时间。当前沅江芦笋采摘和剥壳过程全靠手工, 加工量大、工期短、效率低。目前沅江芦笋有7种产品, 最有市场价值的是速冻冷藏、低盐冷藏的相关产品, 价格约20万元每吨, 而这类产品的生产和储运非常依赖冷链物流。现有的沅江冷库以中小型为主, 临近原料产地的共华镇新建了2000平方米的冷库, 但随着生产规模扩大, 至少还需要三四千平方米的冷库。在蔬菜冷链物流中, 若要保证货品全程冷链畅通, 需要物流企业、冷藏车生产企业和蔬菜生产商的通力配合。因此, 沅江政府对企业兴建冷库进行适度财政补贴, 并着力建设现代蔬菜冷链物流网络。冷链物流建设对洞庭湖区特色水产品、生禽加工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 注重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和核心源动力。单纯靠规模扩张无法实现沅江芦笋产业的持续发展。技术创新有助于提高芦笋产业的整体效益, 丰富产品种类, 提高产品品质, 延长产业链, 激发新的市场需求, 让传统产业得到真正的传承。政府应加大对企业技术和资金的支持力度, 通过政策引导使经济增长方式从投资驱动型转变为技术进步型。

1. 研制芦笋采收和剥壳机械。

沅江芦笋采摘时间短, 因为缺乏采摘和剥壳专用机械, 所以导致在采摘期劳动力严重不足。采摘工人为了赶进度, 大多使用镰刀割收芦笋, 这样对芦苇的后期生长极为不利。

2. 推广新的芦笋加工方法。

芦笋加工新技术催生新产品, 更能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目前的沅江芦笋加工方法在速冻冷藏、低盐冷藏方面虽有所突破, 但企业间联系偏少, 不利于技术交流。沅江和湖南农业大学达成“产学研”合作, 并向全球招标芦笋研究项目。其中芦笋保鲜方法就达到8种, 下阶段的研发重点是加工技术。为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宜向企业积极推广使用新工艺和新设备。

3. 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延长产业链。

目前芦笋加工受制于传统加工技术和设备, 原料转化成品率大约在30%~50%, 加工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废料。这些废料的处理主要是通过焚烧和填埋。焚烧会造成空气污染, 而填埋时废料中含大量盐分会造成土壤污染。而芦苇本身是非常优质的牧草资源, 芦笋加工后的废料仍可以通过清洗、干燥、粉碎、灌装成为优秀的植物类型饲料。芦根加工为功能型芦根饮料, 芦笋加工为食品, 加工后的废料第二次加工成为饲料, 有助于延长产业链条并产生新的价值。

(四) 建设芦笋专业市场

作为中国所特有的商业业态, 专业市场对流通、消费、投资、生产乃至出口都有着重要影响, 对提高就业、创业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发挥了积极作用。专业市场并不等同于一般的批发市场, 而是批发与零售“专门性商品批发市场”。在一个全开放的专业市场中, 企业会借助共享的规模交易平台和销售网络, 节约与批发商的交易成本, 形成有竞争力的批发价格, 从而让交易双方实现效用的最大化, 实现消费者和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 也会给普通民众带来生活上的便利。如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吐鲁番的葡萄市场都属于做得成功的专业市场。

沅江所处南洞庭湖腹地, 三面环水, 属于长株潭一小时经济圈, 水陆交通快捷;沅江芦笋产业拥有海量优质的芦笋资源, 洞庭湖湖区特色农产品丰富, 有数量较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计划将洞庭湖腹地通过完善流通、构建市场、仓储加工, 打造成全国最大的绿色农产品、水产品供应集散地。依托沅江独有的空间地理优势和现有的产业基础, 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植下, 建设芦笋专业市场, 有利于扩大产业集群规模、降低企业生产和交易成本, 扩大市场影响力。

(五) 推广电子商务交易方式

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篇8

一、县域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因素

1. 银行信贷有限投入与民营企业资金紧缺不协调、与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不相称

近年来各国有商业银行加大了信贷资金的集中和统一调配力度, 使信贷资金向经济发达地区、向城市大企业、向基础设施“三集中”。而在县域经济中占重要位置的民营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却十分突出, 2007年9月末吉安市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余额仅占金融机构短期贷款余额的2.8%;2007年1月~9月, 全市民营企业新增贷款24518万元, 占全市金融机构新增贷款19.1%。尽管银行信贷资金投入有限, 但却不能阻挡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 2007年1月~9月, 吉安市非国有工业实现增加值22.3亿元, 同比增长35.8%, 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1.5%。民营企业通过银行获得的支持与其对国民经济发展所作出的高比例贡献是极不相称的, 融资扩大发展的渠道受到较大限制。

2. 金融业务创新滞后与县域民营企业高效服务需求不适应

目前金融服务手段相对落后, 银行结算不十分畅通, 服务品种也仅限于资金结算、账户管理、简单的票据业务、传统的结算业务等, 信用工具比较单一。而近几年县域金融机构银行承兑汇票虽然增长较快, 但市场份额小, 其他如信用证、保函、融资租赁、网上银行等业务有的刚刚起步, 有的几乎空白。2007年9月末吉安市11个县银行承兑汇票余额10520万元, 仅占贷款余额的0.56%。这显然与民营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高效率、高质量需求极不相适应。

二、制约县域金融助推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运行成因分析

1. 从间接融资渠道来看融资难

(1) 国有商业银行在确定信贷计划时, 授信额度的绝大部分安排给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不仅较难获得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 而且在同等条件下贷款的使用成本也较高。

(2) 信贷市场结构不合理。目前对县域民营企业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相对较多的机构主要是各地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 各项存款和贷款的规模占同期金融机构全部存款和贷款的比重仅为6.2%和5.7%, 且其中的至少一半以上是贷给国有或集体企业。

(3) 银行对申请授信的中小企业既没有充分的时间又没有合适的渠道进行了解, 由于信息不对称, 对民营企业的融资存在一定的市场失效现象。

(4) 计划体制固有观念仍存, 人们依旧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思维去要求银行, 往往与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对企业的支持取决于企业的经营成果、发展前景的观念形成冲突, 从而显得银行贷款难。

2. 从民营企业自身角度来看融资难

(1) 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 一方面表现为许多个体私营经济活动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银行因担心民营企业不按科学的程序进行经营决策, 而使银行贷款不能按期收回, 另一方面表现为经营行为不规范, 制度不健全, 管理滞后, 多数民营企业财务透明度低, 财务资料不齐全、不真实。

(2) 信用度差:其一民营企业制度不健全, 经营管理不规范。一些民营企业以家庭作坊式的经营为主, 生产技术落后, 缺乏有效预测机制, 加之企业制度、财务制度未建立健全, 这使金融机构不敢盲目投资, 同时也达不到贷款授信评估标准的要求。其二大部门民营企业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 没有与金融机构建立起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 从而影响了贷款的使用时效。其三民营企业中优势产业、行业与项目较少, 抵抗风险、持续发展能力较差。其四近年来少数民营企业骗取银行信任后又恶意逃废银行债务, 这些恶劣事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累及其他民营企业, 银行管理者不得不加大防范这种道德风险的力度;

三、欠发达县域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对策

1. 加强信贷业务创新, 提高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服务水平

首先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制度要求的个人信用征信制度和企业信用制度, 开展创建守信用民营企业活动, 建立民营企业信息档案, 改善社会信用环境。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等级评定机构。其次建立和完善社会担保体系。健全贷款担保制度, 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实行联户联保, 组织有关部门建立信用机构和担保基金, 解决民营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还可以完善融资社会服务体系。成立民营企业服务中心或在自愿的基础上组建民营企业协会, 集中提供技术指导、信息咨询等服务体系。

2. 县域金融业有效整合

要制定适合民营企业特点的授信评级标准, 既防范信贷风险, 又有利于民营企业快捷获得贷款支持。还要转变金融经营理念。金融部门应当积极改革信贷管理体制, 适当下放权限提高基层银行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减少中间环节, 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再须完善评估制度, 逐步探索建立适合民营企业特点的分类评估制度。统一信贷评估标准, 建立社会中介机构统一客观合理评估, 减少评估的环节和成本。

3. 民营企业增强经营管理水平

一要不断树立市场经济意识, 增强驾驭市场经济的本领, 在市场经济中求改革促发展。二要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 提高市场竞争力, 改善自身融资环境。

参考文献

[1]谢小康:县域经济发展的政府行为选择.南方经济, 2005.11

[2]王华锋: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济南金融, 2004.10

[3]陈国莉:中部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6

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篇9

近年来, 临沭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近五年累计投资近亿元用于学校信息化建设。虽然临沭2006 年成为山东省首批“教育工作示范县”, 但师资力量薄弱尤为突出, 城乡教育均衡化程度依然比较低。面对全县农村学校教师匮乏、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状, 自2012年全国教育信息化电视电话工作会议召开后, 在教育部有关司局指导下, 临沭县依托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基于云计算以用户空间为基础的资源共建共享型交互式网络云平台”, 在全国率先打造县级教育“云平台”。通过“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 逐步实现了教育综合管理的扁平化、教育资源建设的云端化以及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多元化, 有效提高了学校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概念界定

“云空间”是一个网络虚拟平台, 是开展远程互助教育的信息化平台, 是新时代教育教学管理的新方式。建设教师和学生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形成网络环境下的“课堂线性教学和空间非线性教学”、自主学习、交互学习、探究学习的教育新模式是教育信息化核心理念与未来发展方向的体现。其主要内容是:以“任务驱动、促进应用”为原则, 通过在全县各类教育实施“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应用尝试, 引导教师依托自己的空间分层次开展交互式、讨论式、探索式教学, 分年级、按学科开展大网络教研, 积极开展个性化、多媒体教育资源建设。其创新点主要有:全县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等全面实现“校校有平台, 人人有空间”, 并实现所有平台空间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优质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可以便捷地服务社会, 缩小“数字鸿沟”, 促进全县教育均衡、公平发展。

三、主要举措

(一) 面对现实, 抢抓机遇寻找教育均衡发展突破口

1.教育信息化实施的背景形势。临沭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6 年来累计投资近亿元用于学校信息化建设。目前全县所有中小学实现了“班班通”。虽然临沭2006 年成为山东省首批教育工作示范县, 但师资力量薄弱问题尤为突出, 城乡教育均衡化程度依然比较低。全县现有中小学118 所, 其中近百所为乡镇学校。农村学校处数多, 班额较小, 音、体、美、英语、计算机等专职教师匮乏。临沭亟需教学方式改革。经过考察论证, 决定依托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基于云计算以用户空间为基础的资源共建共享型交互式网络云平台”, 在全国率先打造县级教育“云平台”。2012 年底, 在教育部科技司指导下, 依托北京禾田雨橡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世界大学城”云平台建设项目, 一次性投入专项资金696万元, 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建成44 个学校机构云平台, 6 万个教师云空间、班级空间和学生云空间, 云空间一人一个账号, 学校、教师、班级实现了“人人通”全覆盖。

2.“一二三四五”工作策略推进信息化建设。为加快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应用步伐, 临沭县结合实际, 按照“一二三四五”工作策略, 扎实、深入、稳步推进信息化。“一”是紧紧围绕课堂主阵地, 坚持“应用驱动”这一核心理念, 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的实效性;“二”是县、镇两级财政投入, 着力营造信息化建设的环境;“三”是建立完善县政府、局机关到基层学校的三维管理体制机制;“四”是落实工作计划、应用培训、实践活动、典型培植的四步工作推进法;“五”是着力在教育教学、班级管理、网络教研、机构管理、家校互动五个方面创新方式方法。

(二) 借助云平台, 实现教育管理的扁平化

1.教育管理实现“扁平化”。临沭县充分发挥各级云平台的管理优势, 紧紧与教育管理相结合, 力求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性。让教育部门的管理职能延伸到最远最基层的学校, 偏远地区的师生也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上级的教育信息。局机关利用云平台安排部署工作, 各学校可随时掌握上级部门工作动态, 并按要求开展各项工作。各学校结合实际运用云平台, 分别建立适合自己学校的电子政务、处室管理、课程管理、班级管理、档案管理、家长学校、校际交流等各种教育管理板块, 实现了系统内部信息管理的电子化和网络化。

2.依托云空间开展三大网络教研活动。临沭县依托城乡共同体, 充分应用空间平台, 实现了城乡共同体进行联合教研。让驻城学校和乡镇中小学依托云空间, 联合开展观摩学习、平台构建、经验交流等活动就有了更便捷和更广阔的交流平台。依托联动云平台、云空间开展的“空中课堂”、“空中教研”等活动, 让处在偏远乡村的教师足不出户, 便可以与网上名师面对面交流。

(1) 开展“读书伴我成长”活动。网络空间的建设应用, 为开展县域教师读书活动提供了便利有效的条件。县教体局利用学习空间开设了“读书伴我成长”专栏, 并设置了“教育理论”、“科学研究”、“案例赏析”、“名家名作”、“美文欣赏”和“读书沙龙”等栏目, 以引导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提升思想境界、学习典型事迹、感悟教育真谛、陶冶自身情操和交流读书心得。

(2) 开展“校长论坛”活动。空间校长论坛以其方便快捷的方式, 为论坛的长效发展注入了活力。县教体局利用县教育科研网的“校长论坛”专栏开设“交流材料”、“县十佳校长”、“临沂市十佳校长”和“齐鲁名校长”等栏目, 以引导校长们总结科研兴校成果。

(3) 开展“网上研修”活动。活动开设“教育教学”、“科研兴校”、“科研管理”、“课题研究”和“科研网址”推荐等网络学习空间栏目, 引导教师学习、交流研究途径、管理经验, 培养科研能力。县教体局要求各学校定期提供学习、交流材料, 经严格评选后, 择优推荐、上传到县教育科研平台的相关栏目中, 并组织跟帖学习。“三大主题活动”共计4000 余人参与, 发表学习跟帖5 万多条;撰写云空间科研管理暨空间作文书稿, 共计16 万字;先后有16 篇 “网络学习空间”研究论文在《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发表。

(三) 注重资源整合, 加强教学精品资源建设

1.规范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建设。2014 年3 月28 日, 教育部科技司王延觉司长调研中指出, 要在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机制, 加大教师队伍培养力度, 总结梳理资源建设经验, 有目的有系统地建设一套精品课程资源, 以达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目的。为此, 临沭县加强了教育资源建设。自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以来, 县教体局高度重视教学资源建设, 为促进各学校机构平台资源建设, 县教体局出台了《关于加强机构平台教学资源建设的通知》文件, 规定教师以教学常规建设为突破口, 按照教学进度择优上传电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各学校积极推进教师空间“云”资源建设, 通过建立《教育教学资料》《微课视频》夹等, 让教师根据学科教学需要, 自制、收集教学设计、课件等, 按学期进行整理, 形成与当前课程相适应的个人课程资源, 进行资源共享。据不完全统计, 各学校教师自传各类“云”资源达12 万之多。

2. 突出加强教学精品资源建设。县教体局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开展全县中小学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录像活动的通知》《临沭县教体局微课程建设共享应用实施方案》, 依托“临沭县教育云平台”集中研发一批学校精细化管理资源和优质教学资源。资源建设涵盖各个教育阶段, 在每个教育阶段按照学科、学段进行分类, 每一年级又按照单元、章节分类, 包括课件、教案、视频、试题等, 同时又按照表格化设计, 便于教师和学生浏览和使用。自开展“云”资源建设工作以来, 全县教学资源建设质量和数量均有较大提升。目前, 全县各级“云”教育资源累计上传达20000 多个, 极大便利了基层学校教师教学应用。

(四) 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促进县域教育提质增效

1.信息化有效促进素质教育提升。临沭县教育信息化工作坚持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力求实现优质资源的实用性, 促进县域教育提质增效。云平台的建设和应用, 促进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师生沟通、家校互动的深度融合, 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公平化、均衡化发展。该县充分利用 “人人通”工程, 积极开展“网上作文”、“英语阅读”、“网上动画”、“电子报刊”、“网页制作”、中小学电脑机器人教学与竞赛、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 为每一位中小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活动的网上场所, 以丰富学生的生活, 张扬学生的个性, 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 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扎实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信息化促进作文教学改革。该县依托网络学习空间开展作文教改实验, 打破了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 推动了作文教学方式的变革, 使作文教学的互动性更强。语文教师在自己的学习空间创建作文教学课程, 将作文指导、欣赏、评改等课型的教案、课件、视频上传, 上课时, 打开空间, 教学资源信手拈来, 图文并茂地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对作文教学有了更直观、形象的感受, 让学生对作文教学有了更多的期待。学生将自己的文章上传到学习空间, 配上插图, 让自己的习作生动起来, 学生们对作文写作有了更多的喜爱。临沭县白旄中心校解现任老师作文教学的“十百千”工程, 让学生在各级各类作文杂志上发表优秀习作近百篇, 被称为“乡村大学教授”的郑山街道中心校朱崇胜老师引导学生开展的配乐诗歌创作作品, 这些作文成果, 均通过学习空间的共享, 达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

四、应用成效

临沭县实施教育信息化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工程,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 提高了师资水平。通过多轮次的网络技术培训, 提高了教师的信息化技术能力;通过网络应用活动, 提高了教师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二) 提升了教育质量。教育信息化尤其是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推动了教学方式的变革, 使教学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提升了管理档次, 提高了学生兴趣, 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三) 促进了教育公平。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 为全县城乡提供了公平的网络教育教学环境, 利用信息技术能够解决农村教学点“缺师少教”、课程难以开齐开好的难题。

(四) 提高了教育管理水平。信息化手段快捷方便, 实施扁平化管理, 转变了教育管理方式, 有利于教育科学化、精细化、精致化管理。

(五) 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教育资源建设, 实现了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教师利用个人空间开展教学创新活动, 探索出了“微视频”教学、“交互式课堂”等教学改革模式。

(六) 助推了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信息化课堂教学涵盖各级各类学校的所有学科, 特别是农村小学的老教师们也在积极学习应用网络空间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有力推动了教育教学工作由传统思维向现代化思维的观念转变。

五、结束语

下一步, 临沭县推动教育信息化及“人人通”的工作重点是以点带面, 点面结合, 做好全国教育信息化区域综合试点工作;全面加强教育信息化应用培训, 提高教师信息化化素养;加强教育信息化常规性应用, 进一步促进信息化与教育工作的深度融合;开展基于3D打印创新教育应用为主的教育信息化校本课程研究;深入开展微课程辅助教学教研活动, 为变革教育教学方式、促进县域教育教学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 .

[2]陈庆祥, 依托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3, (14) .

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篇10

一、肥西县主要工业园区情况介绍

1、三大园区基本情况

桃花工业园成立于1991年, 现已基本形成汽车及配套、家电及配套、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及生物医药等5大主导产业, 在全省县域园区中, 目前位列县域园区综合实力第一名, 综合竞争力位列全省开发区第4位。

柏堰科技园成立于2005年10月, 是合肥高新区和肥西县共同合作开发的安徽省首家跨区域的工业园区, 以家用电器产业为支柱, 家用电器质量、市场占有率均位居全国前列, 为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新港工业园成立于2008年8月, 是合肥经开区与肥西县合作开发的新型园区, 以电子和医药制造为支柱产业, 合肥出口加工区位于园区内, 为安徽最重要的加工贸易进出口基地之一。

2、三大园区现阶段取得的工作成就

2014年度, 各园区紧紧围绕预定目标任务, 着力实施招商引资、项目服务、转型发展等重点工作, 保持园区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 推进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其中, 桃花工业园和柏堰科技园因建成较早, 企业入驻及开工生产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在招商选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均取得令人满意的业绩。新港工业园因建成稍晚, 目前在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征地拆迁及完善社会管理等方面还存有大量工作。 (见表1)

今年1-5月份, 三大园区共完成产值416亿元, 占全县规上工业产值比重的80.6%。其中桃花工业园1-5月份累计实现产值198亿元, 同比增长17.2%, 占全县规上工业产值比重的38.4%;柏堰科技园1-5月份累计实现产值121.9亿元, 同比增长8.5%, 占全县规上工业产值比重的23.6%;新港工业园1-5月份累计实现产值96.2亿元, 同比增长37.4%, 占全县规上工业产值比重的18.6%。

二、工业园区建设对肥西县域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1、园区建设促进了县域经济的转型发展

历史上, 肥西就是一个农业大县, 在农业生产及创新举措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工业强县、农业富县、三产活县、开放兴县”的发展思路, 依托区位优势, 团结带领全县人民, 闯出了一条符合肥西实际的科学发展、加速崛起之路。随着以桃花工业园为代表的一批新兴工业园区的建立及运转, 肥西的产业结构也由传统的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 再向服务业主导型逐渐转型, 逐步迈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道路。

2、产业链的扩散和延伸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

三大主要园区都拥有各自的龙头或支柱产业, 如桃花工业园的江汽集团、TCL集团、好运机械、亿帆医药及华南城等, 柏堰科技园的人和节能、信维科技、格力集团等, 新港工业园的中烟集团和联宝 (合肥) 科技有限公司等。这些龙头企业不仅同区域外地区有着广泛联系, 同本区域内其他园区企业也有着诸多联系, 产业链扩散和延伸到上派、花岗、山南等乡镇园区企业, 相应带动和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

3、技术创新扩散进一步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园区内众多企业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联系, 积极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2014年度, 桃花工业园推动与中国高新投资集团及省内外部分高校的合作, 推出多项技术创新成果, 实现园区内相关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 不仅推动了本园区经济增长, 还惠及如上派片区、山南片区、新港南区等托管园区的配套企业。柏堰科技园也在引导企业加强新产品研发和资金投入、为龙头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方面积极创造条件, 其创新成果也已惠及县域其他工业园区。

三、对工业园区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1、科学规划, 建设特色园区

工业园区的规划, 要充分考虑区域内的产业特点, 科学规划, 更多突出专业型、特色型园区, 以更好的推进县域各项产业和整体经济的发展。

目前, 柏堰科技园已成为家电制造业基地, 所提供产品从数量到质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围绕支柱产业形成人员、技术及物流业务等的集聚。新港工业园把电子和医药制造作为主导产业, 同时, 借助合肥出口加工区位于本园区内优势, 积极开展外贸业务, 各园区基本形成了自己特色。参考类型相近的南京六合经济开发区, 其从战略规划到产业定位、从项目选择再到政策扶持, 思路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2、培育创新能力, 提升县域经济发展高度

园区的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县域经济发展的后劲, 决定着县域经济发展的高度, 要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方面培育园区创新能力。

桃花工业园以“创新、转型、升级”为主线, 坚持招大引强、招才引智, 园区目前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4家,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及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各2家, 在整合发展平台、创新机制体制等方面也不断推出新举措。柏堰和新港两大园区在学习借鉴桃花工业园成熟做法的同时, 还可借助依托合肥高新区和合肥经开区的优势, 苦练内功, 迎头赶超,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做大做强, 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工业园区内产业集群可以实现各项生产要素的集中, 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对县域经济产生强烈的辐射作用, 推进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达到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效果。

作为肥西县发展时间最长的工业园区, 桃花工业园在招商选资方面严格标准, 瞄准世界和中国500强、央企、知名民企, 开展“点对点”精准招商。同时, 十分关注入园企业与园区内外企业生产的关联性, 打造“产业链”, 如园区内的汽车制造和TCL集团, 其生产制造的链条中就包括部分本县的本土企业, 促进了本土企业的发展, 壮大了县域经济的基础。为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各园区应在制定鼓励产业集聚政策、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和档次、健全中介服务体系等方面多做工作。

4、多方联动, 解决园区实际问题

随着形势发展, 园区内存在的诸多矛盾逐渐凸显, 在土地规划、征迁安置、引荐招商、升级定位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各自诉求, 问题如不能得到解决, 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园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篇11

【关键词】城市管理;县域经济;绿色发展

城市管理水平,直接体现着一个城市综合实力和文明程度。经济发展,要求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又有力促进着经济的发展。

一、创新城市管理,是开县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城镇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继2014年国家颁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后,最近中央专门召开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城市工作要“彻底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重庆市在《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实施意见》中,要求“推进城市管理网格化、信息化、智能化。”这两个文件,不仅为城市管理指明了方向,更指出了城市管理上水平的实现路径。

按照国家和重庆市的总体部署,开县未来的目标,是建设“50平方公里、50万人口三峡最美滨湖城市”。按照这个目标,开县的城区面积、人口都将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更大规模的发展,城市管理面临的挑战会更大、更多。只有不断创新城市管理,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要求,新变化,才能在加快建设美丽开州上有新的作为。

二、创新城市管理,是提升开县经济竞争力重要支撑

未来的经济竞争,实际上是综合实力的竞争。在“万开云”发展板块中,开县自然资源丰富,人力资源充足,交通运输便捷,区位优势独特,如果城市管理跟不上,这些比较优势就不会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直接影响到开县的经济发展。

1.创新城市管理,事关开县的对外形象。开县的发展需要大项目、好项目的强有力支撑。必须大力引进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必须进一步吸引更多的有技能、有特长的外出劳动力回乡创业,必须做大做强旅游业,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到开县休闲、旅游观光。我们要通过城市管理,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增强开县的吸引力,让开县成为一方发展的热土,创业的乐土。

2.创新城市管理,事关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幸福指数是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论自然条件,开县有山有水有风光,但是这些不会自动转化为居民的幸福感受。从幸福指数的基本需求、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三项指标来看,我们的差距仍然很大。要参照“幸福指数三项指标”,对照不足找差距,补短板,着力推进“三峡最美滨湖城市”建设,打造“中国最佳宜居,宜业城市”,不断提高居民幸福感受和幸福指数。

3.创新城市管理,事关开县经济发展后劲

经济发展后劲关系一个地方的长远发展。我们不仅要重视当前的发展,更要注重长远发展。城市管理跟不上,城市没有吸引力,物流、人流、资金流进不来,发展经济就是一句空话。城市管理工作涉及当下,更关系长远,在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大背景下,抓城市管理,就是抓经济发展,就是抓发展后劲。

三、创新城市管理,助力开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彻底转变粗放型城市管理方式”,是全国城市工作会议的要求,也是开县城市管理的现实需要。我们要通过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努力打造设施功能完善、公共服务优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城市环境。

1.坚持依法治市。坚持挺法在前。一是发挥县人大的法律监督作用,加强对国家和重庆市有关法律法规的监督检查,推动法律法规落地生根。二是实现管理体制法制化,解决好城市管理中多头管理,多头执法的问题。三是实现责任法制化,依法管理城市,解决好有法不依,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四是强化市民的法制意识。坚持不懈开展法律“进电视、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楼院”活动,加强常态化宣传和突击性宣传,让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占领电视、报刊、校园、社区宣传窗口和村镇宣传阵地。讲好“城管法制故事”,提高法制宣传的实效性。

2.建立健全城市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开县已经把城市管理工作纳入各乡镇(街道)、部门的综合目标考评,需要进一步作细、作深入。一是设置好考核指标。能量化的尽量量化,建立起科学、配套、有说服力的指标体系评价,用数据说话。二是严格考核。加强对城市管理工作的统计分析,定期拿出城市管理状况分析报告,找出症结,提出对策,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年终考核积累客观凭据。三是加强对考核结果的运用,考核结果与干部职工的升迁、奖惩直接挂钩,对排名后三名的单位党政一把手和分管领导实行约谈、诫免,真正发挥考核的刚性约束和激励作用。

3.深化市容环境综合整治。一是实施生态工程,创建靓化城市,抓好“点线面结合,四季有花、一街一景”的生态绿化、美化工程。在“三纵十横”的基础上,借助高山移民政策,对县城周边实施生态绿色屏障建设,同时向乡镇延伸,提高全县的道路景观水平。对在滨湖公园开展的生物沟、屋顶花园、雨水花园等五个方面绿化美化试点,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扩大范围,推广到整个城区,让屋顶花园、雨水花园形成开县新的生态景观。二是实施秩序整治,创建净化城市。突出抓好市场管理、占道经营、停车秩序、环境卫生、石材(铝材)加工五个薄弱环节,完善环卫设施,增加公用停车场,深入开展治脏、治乱、治水、治差、绿化、亮化环境综合整治。加大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全面推广“以克论净”精细化保洁模式,“改人工清扫为主,为机扫和冲洗为主,保洁为辅”的作业方式,实行环卫作业、设施作业和执法GPS实时监控,同时做好背街小巷的提档升级;三是实施容貌整治,创建美化城市。规范户外广告管理,编制户外广告设置规划,依规设置户外广告,同时对影响市容美观、破损的,进行整改或拆除;编制灯饰规划,逐步加强灯饰工程建设,美化夜景;在汉丰湖湿地公园、明镜石公园、月潭公园等公共娱乐场所,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增添历史、文化厚重感,让来客有看的、有玩的、有品的,做到常来不怨、回味无穷;对城区裸露的电线,进行入地改造;对城区的路灯进行LED节能改造,实行绿色照明;四是加强交通建设,创建畅通城市。借助开城、开达高速公路,配套环城快速通道,解决进出城交通拥堵问题;对人口密集区的工业品批发市场、农贸批发市场、长途汽车站等公用设施,进行外迁,缓解中心区的人流、车流,解决区域性的交通拥堵问题;五是应用高科技手段,创建平安城市。人口密集区、公共场所、阴暗角落等有安全隐患的区域安装公安电子眼,实行数据化、网络化管理,安装危险源化粪池、井盖丢失和灯杆倾倒监控。把我县建成碧水青山、绿色低碳、人文厚重、和谐家居的生态文明城市。

4.抓好管理创新。在管理创新上着重抓好,一是结合数字城市建设,搭建统一平台,促进各业务系统间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推进手持终端应用,提升城市管理动态监管水平。二是实行“痕迹化”管理,对行政监督检查重要环节、检查结论、发现问题的反馈通告、整改过程的监督等,实行规范化文书,实现履职尽责情况的可追溯,可查证,并与考核挂钩,解决领导干部“不担当”、中层干部和一般职工“中梗阻”的问题,提高城市管理的整体效能。三是推进实行标准化管理。通过制定“城市精细化管理”规范,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定事、定岗、定人、定责,定标准,对每个环节制定出详细的作业标准,按标准提要求,使每一个干部职工明白按什么要求去做,做成什么样,做到什么程度,切实提高工作质量。四是加强地下管网建设和整治。按照建设“海绵城市”的要求,启用管道维护机器人,解决雨、污管网混流、堵塞,畅通地下管网,解决路面积水和污染问题;科学布局雨水调蓄设施,加快渗水人行地砖改造,提升城市品质和舒适指数。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公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新华社,2014年3月16日.

[2]重庆市.《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实施意见》.重庆日报,2014年10月18日.

[3]开县政府办.《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开县府发〔2014〕12号.

为县域名师工作室建设把脉助推 篇12

一是发挥团队指导作用。名师工作室要对工作室内的每一名成员进行综合考查、诊断,就其发展水平、方向、特点等要素共同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估,在此基础上设计适合每一位成员的成长方案。作为一个共享互助的团队,名师工作室要营造催人奋进的研究氛围,搭建民主宽松和谐的学术平台,让所有成员都参与进来。工作室成员在成长方案的每一个阶段的实施过程中,要重视名师的指导作用,吸收同伴的建议,逐步加以改进与完善。让每一位成员明白,这是整个团队在运作,不是个人的单兵作战。以我区为例,我区区域范围广,学校众多,有中小学校120余所(不包括下设的教学点),东西向的苏北灌溉总渠和南北向的京杭大运河穿行而过,将区域自然分解成渠南、渠北、运东、运西四个片区,为了便于工作室发挥团队合作的作用,可以成立片域内的名师工作室,既缩短了工作室成员间的距离,便于工作室成员的活动,各工作室之间又无形中形成了竞争的态势,有利于每一名成员的成长。

二是坚持理论研修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名师工作室应坚持理论研修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原则,推广行动研究,促使成员们积极研究学生、研究课堂、研究学业评价,探索育人规律,努力让每一位成员都有更多的研修和实践机会,促使他们快速成长,打造优秀的教学团队。仍以我区为例,由于我区区域范围广,校与校之间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学生素质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平衡,工作室要研究如何针对学校的实际开展教学研究工作、促进成员共同提高这一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各位成员要在名师的指导和组织下,认真研读教育理论书籍,定期开展研究课、对比课、汇报课、课例反思等活动,制定科学、规范的教学流程,形成“工作中研究、研究中工作”的良好教研氛围。

三是通过项目进行引领。研究始于问题,名师工作室应始终依托课题研究带动教研、科研工作整体推进。面对课程改革,每位教师都难免会遇到新的问题,产生新的困惑。名师工作室成员应紧贴新课程标准与教育改革进程,瞄准课改前沿,全面了解学科教育的新视点、新热点,全面聚焦课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变教学方式,根据自身专业发展需要,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筛选,确立研究目标,形成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的课题。

我区的农村中小学校,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和新出生人口的减少等因素的影响,小学和初中的起始年级生源数量减少,可以把小班化教学作为工作室的主要课题进行研究,针对新的形势,全力聚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再如,我区的渠南各学校,可以进一步推广和完善车桥初中的“循环———差异”教学模式,并在自己的学校进行移植,让其尽快落地开花,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真正让课题为教学服务,让科研为教师服务。

四是通过互动交流促进成长。为了增强沟通交流的力度,更好地营造学习、研究、合作的氛围,名师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不仅需要进行多维互动交流,还需要加强与其他工作室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每次专题研讨,都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展开评议、总结、体验、思考和优化,成员们在相互评价、修正和启发中实现智慧分享,让知识在交流中实现增值,思维在交流中实现碰撞。我区的名师工作室,可每学期到成员所在学校进行三到五次的教学研讨活动,既要为所在学校带去先进的教学理念,又要了解工作室成员在单位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提出下一阶段成员的工作目标,通过互动交流来促进成员学校老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工作室成员的共同成长。

五是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教研的终极目的,不是解决几个具体的教学问题,而是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品质的提升。名师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员都要追求更高的境界,积极倡导终身学习,让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让学习成为习惯,人人争做学习的楷模,积极构建学习型组织。我区的名师工作室规定工作室所有成员每年必须订阅两种以上的专业杂志,阅读三本以上的教育理论专著、五十篇本学科的科研论文,撰写不少于十万字的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文章,以提高工作室成员的理论素养,为每位成员的后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上一篇:模糊聚类:遗传算法下一篇:经鼻持续正压通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