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的金融试验

2024-09-30

县域经济的金融试验(共12篇)

县域经济的金融试验 篇1

引言

地方政府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线, 科学构建县域经济主体框架。地方政府要立足地方特色, 在市场、投融资、土地征用、技术人才招聘等方面, 支持、鼓励和引导县域企业尤其是科技型小企业健康发展, 引导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 提高市场适应能力, 使其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地方政府要大力培育核心企业, 提高其产品质量, 创造名优特产品, 通过强强联合、强弱搭配等形式打造一批优强企业, 带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

1 县域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近几年该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发展县域经济必须首先发展县域金融, 县域金融是保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县域经济发展对县域金融服务多元化需求不断增加。

在当今市场竞争条件下, 无论农业企业还是工商企业的发展都需要县域金融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品种的金融服务。如多层次多种类信贷服务, 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的汇兑服务, 多种形式的电子货币服务, 多种类的投资理财服务等。同时还需要县域金融提供便捷的结算工具和现代化的结算服务等。

1.2 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县域金融不断加大支持力度。

农村经济对县域金融的依附性加大, 农民从事个体工商业离不开县域金融的支持。同时, 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包括乡镇基础建设的发展, 农民生活保障医疗保障事业的发展、农村教育及文化事业的发展等, 这些事业的发展所需的主要资金都必须依靠县域金融的支持。

2 当前县域金融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金融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 我国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存在着巨大差异, 县域经济的发展相对呈现出“弱势经济”的趋势, 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和结构调整步伐。

2.1 金融服务政策缺失。

由于金融部门防止金融风险的理由到目前还没有给农民金融合作的权利。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农村和农业发展经验表明, 如果小农没有金融合作的权利, 其它合作是很难有效开展的, 甚至没有金融合作的农民组织基本上都会处于半凋敝的状态, 更难强大起来。

2.2 信贷支持乏力, 作用持续弱化。

在县域国有商业银行不愿做“小”, 农村信用社又难做“大”。由于农村信用社多年积累的历史问题多, 包袱重, 致使农信社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过程中力不从心。加之各银行间的政策和内部对信贷政策的种种制约条件下, 支撑县域经济的中小企业、私营个体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信贷需要的满足率十分有限。

2.3 金融机构萎缩, 对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作用减弱。

近年来, 国有商业银行从降低管理成本、增强盈利能力、优化资产质量的角度出发, 实行“退县进市”集约化的经营战略, 大量撤并县域金融机构低效网点, 裁减人员, 缩小规模, 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

2.4 企业信用观念淡薄, 逃废债现象严重。

县域企业普遍存在信用观念淡薄, 还贷意识差的现象, 部分企业借改制之机, 大量逃废、悬空银行债务, 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后管理难, 债权无保证, 严重制约了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能力和贷款投放信心, 出现了中小企业“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的两难局面。

2.5 资金大量“上存”, “外流”严重。

国有商业银行将组织的存款“上存”, 使县级商业银行从过去的“贷差行”变成现在的“存差行”, 大多数信贷资金被上划, 调离县域层面。邮政储蓄利用自身的网络等优势, 想方设法的“抢”存款, 最终也是为了资金的上存, 逐步形成相对单一的“筹资”结构。县域金融机构只“抽血”不“输血”的经营做法, 正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

3 县域金融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生命“。县域金融支撑县域经济的发展, 既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又是县域金融自身发展的需要。县域金融机构应当主动积极地承担起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任。当前我国县域金融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是:

3.1 加大金融创新力度, 开拓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品种。

研究制定适合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标准、贷款方式和具体操作流程;努力探索公司担保自然人贷款、仓单质押贷款或仓库物权抵押贷款等贷款方式;在个体私营经济中开展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工作;大力发展票据融资业务, 方便中小企业办理商业汇票的承兑、贴现业务等, 全方位为县域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3.2 实现政银企信息共享, 不断提高县域融资市场活力。

一是应建立政府职能部门与金融机构联席会议制度, 经常以银企恳谈会、贷款营销推介会、项目洽谈会等形式, 及时发布和反馈经济信息, 保证银行信贷投放的准确性。二是积极扩大县域直接融资功能。建立专为县域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政策性中小金融机构或地方性金融机构, 扩展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范围, 使之具备为县域小企业服务的能力;可将邮政储蓄银行与农村信用社合并, 进行股份制经营, 扩大其为小企业服务的辐射面。三是逐步开辟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和有条件的民营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引导、推动并规范中小企业通过合资、合作、产权出让等方式利用外资进行改组改造。

3.3 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构建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县域金融体系。

根据县域各金融机构的职能和特点, 合理进行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布局和经营格局的调整, 从而有效整合县域金融存量资源, 完善县域金融服务整体功能。加快推进正规金融机构改革开放, 充分发挥其支持县域经济主力军作用。国有商业银行应切实转变经营理念, 强化支持县域经济尤其是“三农”发展的义务和责任, 适当下放贷款权限, 加大对县域经济建设的信贷投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切实转换经营机制, 着力提高对农户贷款的覆盖面, 使农村信用社真正办成广大农民发展生产、走向市场的支持者和金融纽带。强化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功能, 完善财政对农业政策性金融持续投入与补偿机制, 扩大农业政策性银行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

3.4 打造社会信用文化, 营造良好融资环境。

加强全社会金融知识普及和诚信意识教育, 大力推进征信系统建设, 加大农村、企业、社区和区域等信用工程建设力度, 着力培植“信用村镇”、“信用社区”、“信用企业”、“信用户”等微观信用主体, 增强县域经济主体诚信意识。

地方政府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线, 科学构建县域经济主体框架。要立足地方特色, 在市场、投融资、土地征用、技术人才招聘等方面, 支持、鼓励和引导县域企业尤其是科技型小企业健康发展, 引导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 提高市场适应能力, 使其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大力培育核心企业, 提高其产品质量, 创造名优特产品, 通过强强联合、强弱搭配等形式打造一批优强企业, 带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的金融试验 篇2

徐 新

2012年第5期 ——经济建设

湖北省农信联社自2005年成立以来,坚持立足社区、面向“三农”、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主三化”,大力实施“铺天盖地”和“顶天立地”两大工程,不遗余力支持全省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2011年,累计投放贷款1724亿元,净投放404亿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达1730亿元。农信社县域贷款总量、贷款增量均居全省第一,66家县域行(社)中51家贷款市场份额居当地第一,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2009至2011年,湖北省人民政府连续三年授予省农信社“支持湖北经济发展突出贡献奖”。

三个对接:支持县域工业化

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全省农信社主动实施“三个对接”:对接国家和省级重点项目,对接工业园区建设,对接招商引资项目,累计发放贷款285亿元,支持县域骨干企业2590家,着力推进工业化。

——对接国家和省级重点项目。对国家和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各级行(社)及时落实贷款支持。全省农信社共向十堰堵河潘口水电公司、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等重点建设项目贷款52亿元。

——对接工业园区建设。采取“园区(开发区)+企业(商户)”的捆绑融资方式,加大对先进制造业、各类产业集群、物流园区的支持,提升园区的聚集效应,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全省农信社共对襄阳光彩台商产业园等107个工业园区的1910家企业和商户贷款125亿元。

——对接招商引资项目。各地农信社主动承接招商引资项目,采取存货抵押、母公司担保等方式解决了企业固定资产抵押少、抵押手续繁琐的困难,吸引外地企业投资,确保招得进、稳得住;共向亚通塑胶、三利新材料、金威麦芽等680家招商引资企业贷款108亿元。

三块联动:推进农业现代化

建设产业基地,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全省农信社围绕当地支柱产业,累计发放贷款430多亿元,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涉农龙头企业发展,三块联动,通过金融手段提高农村经济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现代化。

——支持农业板块基地建设,促进农业集约经营。全省农信社结合各地实际,大力支持优质稻、双低油菜等种植、养殖业板块基地建设。共向仙洪试验区优质稻种植基地、宜昌茶叶种植基地、麻城蔬菜种植基地、恩施药材种植基地、潜江小龙虾养殖基地等150多个基地的22万农户贷款160多亿元。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促进小生产对接大市场。采取合作组织成员联保方式,创新粮油协会联保贷款、柑桔协会联保贷款等20多个贷款产品,支持合作组织做大做强。全省农信社贷款95亿元,支持宜城粮油协会、宜都柑桔协会、罗田板栗协会、仙桃水产协会、大悟花生协会等150多个专业合作组织及成员融资发展。2011年4月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专题报道了我省大悟联社贷款支持花生协会发展情况。

——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做长产业链。围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大力支持国家、省、市、县四级涉农龙头企业发展,延伸产业链,促进农副产品转化增值,做大优势产业。累计发放贷款176亿元,支持稻花香集团、萧氏茶业集团、奥星粮油公司等78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三新融合:缓解民营经济融资难

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支柱,中小企业是民营经济的主体。由于中小企业风险相对较大、担保机制不健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难”成为世界性难题。全省农信社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创新担保方式、创新联保机制,缓解“融资难”,累计发放贷款550多亿元,支持6220家中小企业发展。

——创新信贷产品。对中小企业除广泛使用常规机器设备、土地、房产等不动产抵押外,允许把股权、商标权、经营权、收费权、应收账款、活物等一切有效资产用于贷款担保,创新了商标专用权抵押贷款、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大宗农副产品仓储动产质押贷款、活物抵押贷款。2011年,向福娃集团发放商标权抵押贷款8000万元,向京山昌盛水产发放活龟抵押贷款1000万元,向其他2320家企业共发放各类不动产、动产抵质押贷款306亿元。

——创新担保方式。引进担保公司担保,是借助外力突破中小企业自身抵押不足瓶颈、扩大融资的重要途径。农信社积极与担保公司合作,协调担保公司为民营企业担保,推出“农信社+担保公司+中小企业”贷款模式,进一步扩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全省农信社共与黄石、十堰等地70多家担保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担保业务覆盖所有县(市、区)。2011年,向2070家企业发放担保贷款135亿元。

——创新联保机制。中小企业面临的难题除需要借助外力解决外,也需要企业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同做大。我们创新“信用共同体担保”机制,积极鼓励、引导、支持中小企业相互联合,组成信用共同体,相互为贷款提供担保,进一步解决实物抵押与担保公司担保不足的问题。全省农信社通过联保方式向2030家企业贷款109亿元。

三法并举:提升县域金融服务效能

县域经济发展需要信贷支持,同时也需要优质、快捷、现代化的金融服务。在全力提供贷款支持的同时,全省农信社努力创新机制、改进方法、提高效率,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全面开展上门服务。2011年,全省农信社开展了“万名信贷员进万企入万户”活动,县级行(社)领导人员作为大客户经理包大户、包重点企业,其他信贷人员包中小企业,开展上门服务,建立企业信息库,开展评级授信工作。通过联席会、恳谈会等形式建立社企交流平台,跟进服务,加强合作。2011年,全省共召开社企交流会320余次,建立企业档案超过2.4万份。

——全面实施“阳光信贷”工程。实行贷款“六公开”,向客户公开贷款条件、资料清单、期限额度、利率政策、服务流程、监督方式,提高办贷效率;实行贷款“零费用”制度,减少办贷费用,降低客户成本。

——全面推广“金融套餐”服务。我省农信社系统整合服务措施,在做好信贷服务的同时,向客户推出理财、财务辅导、市场信息咨询、资金结算等“金融套餐”服务,让企业享受全方位金融服务。

五点思考:谋求金融与县域经济发展共赢

县域金融是县域经济的核心。加大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对实现湖北“十二五”规划战略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支持还相当薄弱,必须多方给力,建立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机制,抑制县域资金外流,促使县域资金切实服务县域经济;进一步优化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推进金融服务创新,不断提升县域金融服务功能,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县域金融要勇担社会责任,支持县域发展。县域金融必须准确把握市场定位,切实落实“十二五”规划要求,在促进县域工业化、改善“三农”服务水平、发展县域绿色低碳经济和提高老百姓幸福指数等方面发挥作用,才能助推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问题,缓解春运期间交通拥堵、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生活等社会矛盾。一方面,要发挥政策性金融的资金投入导向作用,引导其他金融机构参与支持县域基本建设。另一方面,要按照“金融支农力度决不能削弱、涉农信贷投放决不能减少”的要求,创新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切实化解贷款难。

——整合县域金融资源,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整合县域金融资源,一是加快推进农信社组建农村银行进程,加强城商行和农信社等地方性金融的机构整合。做大农信社统一法人,壮大资本实力,形成规模效应,满足县域中小企业及农村经营大户的大额资金需求。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和银行业协会的指导、协调作用,加强县域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之间的资源整合。要引导县域金融机构既要公平竞争,又要合作共赢,通过银团贷款、社团贷款等方式,满足县域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三是加快培育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本土化金融机构,加强民间及县域的资本整合。

——构建信用担保体系,切实解决担保难题。突破融资担保瓶颈制约,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强力推进县域信贷担保体系的创新。一是要充分发挥地方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放大效应,引导组建多形式的担保机构,积极扶持涉农担保机构做大担保实力,发挥担保效力,切实缓解“三农”贷款抵押担保难。二是要放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让农村闲置资产活起来,进一步拓宽贷款投放渠道,增加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投入。三是要切实改进社会中介机构的服务,减轻贷户负担。四是要加大县域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建立金融风险规避机制。县域金融面对的信贷主体,主要是中小企业和“三农”等弱势群体,特别是农村金融处于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的经营劣势,迫切需要完善政策扶持和风险补偿机制。一是建立政策性补偿机制。二是建立经营性补偿机制。三是建立商业性补偿机制。

——优化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县域信用环境是推进金融服务的一个重要前提。信用体系越健全,金融服务的约束条件越少,县域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水平越高,信贷投放的空间也会更大更灵活。一是要通过立法加强社会征信体系建设,整合金融、司法、工商、税务、劳动等部门的信息,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二是以各级政府为主导建立金融生态环境评价考核体系,通过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组、信用农户评比活动,大力倡导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诚信氛围,全力推进信用县市创建工程。三是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坚决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

促进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对策 篇3

关键词:安徽省 县域经济 金融制约 金融生态

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壮大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标志着县域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提升。发展县域经济对解决“三农”问题,缓解城镇就业压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县域经济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济的发展主题和方向。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重要任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新时期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是小城镇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一、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安徽省地处我国中部,面积13.9万平方公里,人口6500万,是我国典型的农业大省。安徽省县域GDP由2000年的1461.7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465.5亿元,增长了68.7%,占全省的比重为45.9%;其中,2005年县域经济GDP增速为11.9%,比全省平均高0.1个百分点。虽然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但仍不够。2005年,安徽省县域GDP不到全省的一半;而河南县域GDP为7250.7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达到68.8%;浙江县域经济的比重也在2/3以上。2004年全国百强县GDP平均为200亿元,安徽省2004年县GDP最高的无为县只有85.8亿元。在最近一次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中,安徽省各县市仍未进入第六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名列。在中国中部百强县(市)排名中, 安徽省仅有10个县市进入,与安徽临近的河南省则有40个,其中占中部百强县(市)前10名中的6名。可见,虽然近几年安徽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但与周边城市相比较县域经济的发展步伐仍较慢。

二、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制约

安徽省是我国粮油和水产的重要产区之一,是典型的农业大省。要促进安徽县域经济发展不能忽视农村的经济发展,这里主要从金融方面分析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

(一)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运营效率较低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向农村提供资金的包括正式金融组织和非正式金融组织,本文主要讨论正式金融组织。正式金融组织是处于货币当局监管的那部分金融组织,向农村提供资金的正式金融组织主要包括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合作信用社、邮政储蓄所等。但是,这部分农村金融服务组织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在农村运营中往往缺乏竞争意识,改革不够彻底,致使农村金融体系处于相对低效率的运行状态。2005年安徽金融机构贷款总额34814390万元,其中农村贷款4305971万元,仅占总贷款额的12.37%。

四大商业银行在进行商业化改革过程中,更加注重集约化经营,自1997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县城内的国有商业银行机构大量撤并,纷纷向中心城市收缩,县及县以下机构被大幅撤并。安徽省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机构撤并情况如下表。

可见,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国有银行从县域金融市场退出,安徽省农村金融体系出现了正规金融机构种类单一化、垄断化趋势。虽然2007年年初银监会发布六项文件为村镇银行服务“三农”提供制度保障,但是,短期内要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和提供高水平的农村金融服务仍有相当距离。

(二)县域金融市场发育滞后,金融产品单一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实行的是银行、证券、保险分业制度,证券业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部分县及绝大多数县以下地区特别是农村没有证券交易网点,更没有信托投资公司、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截至2007年7月,安徽省证券公司证券营业网点共131家,除省会合肥以外,只有少数经济较发达县市有两家及以上营业网点,但部分县城仍没有任何证券公司营业网点。在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和金融电子化产品则更少,农户和农村企业很难享受不到现代金融的便利。因此,可供选择的金融产品仍极为有限,农户购买证券、保险很不方便,其剩余收入只能选择储蓄存款,缺乏多样性的投资渠道;传统的存贷款仍然是储蓄——投资转化的主渠道,农村企业融资只有通过间接融资方式,很少能采用发行股票、债券来筹措资。

(三)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建设

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县域经济的,虽然安徽省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仍存在阻碍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其一,县域金融生态的自我调节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仍存在政府及主管部门的干预问题;其二,社会信用观念不强,缺乏一个统一信息处理、查询的信用系统;其三是法制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执法效率较低下,法律制度与金融业市场运作需求不协调,增加了金融业保护自身的难度。

三、促进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对策

(一)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加强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

金融组织体系是金融运作的基础,要加强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必须先要完善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目前首先要充分重视农村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使之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拓展政策性金融业务范围,加大政策性金融的支农力度等;扩张和新建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组建新型的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为服务“三农”和新农村建设提供金融保障。其次要把竞争机制引入到农村金融体系中,提高其运营效率。

(二)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加强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

除了利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外,还可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吸引社会直接投资,利用租赁和信托等多种手段和方式筹集农村经济发展资金,促进安徽省县域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农村地区建立综合性金融投资机构,如投资股份公司、风险创业基金和信托投资基金等。丰富农户和农村企业融通资金的渠道,构建农户储蓄——投资转化机制,使农户手中的闲置资金得到更好利用。其次根据农户需求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服务农户生产生活。在农村推广电子银行、银行卡、保险、基金以及个人理财等金融新产品,为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提供更高层次的金融服务。第三要发展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帮助农户发展和提升消费结构。

(三)完善安徽省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

县域经济的金融试验 篇4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基础的区域经济, 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县域金融发展较快, 有力地支持了县域经济发展。实践证明:没有县域金融的大力支持, 中国县域经济就不可能快速发展。发展县域经济必须首先发展县域金融, 县域金融是保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县域金融不断加大支持力度。

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要部分。发展农村经济是加速县域小康建设的主要内容。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 发展农村经济首先是发展现代农业, 逐步推进现代农业的特色化、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 由此使农业产业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资本密集趋势增强, 对县域金融的依附性加大。现代农业的发展必然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富裕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农村个体工商户日益增多。农民从事个体工商业离不开县域金融的支持。同时, 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包括乡镇基础建设的发展, 农民生活保障医疗保障事业的发展、农村教育及文化事业的发展等, 这些事业的发展所需的主要资金都必须依靠县域金融的支持。

2. 县域中小企业的发展更需要县域金融支撑。

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农业的发展、县域中小企业的发展。其中中小农业企业、中小工业企业、中小商业企业、中小交通运输企业、中小建筑企业是县域经济的骨干。在这些中小企业中, 除极少数有较充足的自有资金外, 其余绝大多数企业的自有资金都比较少, 它们从筹建、挂牌成立到发展壮大都离不开县域金融的支撑。

3. 县域经济发展对县域金融服务多元化需求不断增加。在

当今市场竞争条件下, 无论农业企业还是工商企业的发展都需要县域金融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品种的金融服务。如多层次多种类信贷服务, 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的汇兑服务, 多种形式的电子货币服务, 多种类的投资理财服务等。同时还需要县域金融提供便捷的结算工具和现代化的结算服务等。

二、县域金融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理论和实践上看, 县域经济的发展都需要县域金融的支持和服务。没有县域金融的支持和服务县域经济就不可能持续快速发展。县域经济需要县域金融支持其持续快速平衡发展。但从实际情况来看, 县域金融的支持及服务明显滞后于县域经济发展。其主要表现是:

1. 县域金融机构不断收缩, 农村金融网点覆盖率降低。

自2003年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以来, 县域银行业机构出于自身效益考虑, 大幅收缩撤并基层分支机构后, 没有新的相匹配的银行机构、金融服务方式及时跟进, 致使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降低, 县域金融服务明显不足。

2. 县域存款资金持续外流, 县域经济发展缺乏资本动力。

近几年, 随着县域金融格局的调整和县域资金趋利性的加剧, 县域除了机构网点供给不足外, 县域资金外流渠道在增加, 资金外流增量逐步扩大, 导致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总量减少。如国有商业银行实行“抓大放小”的经营战略后, 把大中型企业和大中城市发展作为主要支持对象, 一方面将县域基层机构资金层层向上级银行集中, 将县域农村大量资金转移到城市或非农领域, 导致农村经济发展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在加大资金组织力度的同时资金运用权限层层上收, 大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县级以下机构只能发放小额存单质押贷款和部分足值资产抵押贷款, 其余新的贷款发放或者建立新的信贷关系均须逐笔、逐项报上级审批, 导致县域金融机构存贷比降低, 县域贷款余额不增反降。

3. 县域信用担保抵押难, 经济主体融资障碍大。

一是县域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缓慢、担保能力弱。无论是政策性担保机构还是商业性担保机构都规模小、费用高、放大倍数低, 反担保条件高, 尤其是县域信用担保机构发展十分缓慢, 信用担保能力更低。二是中小企业抵押担保贷款难。因为这些企业多为租赁经营, 自身积累少, 大多没有可供抵押的房地产, 难以拿出让银行信服的资产作为贷款抵押物。而银行的贷前调查过分注重担保物和抵押物。三是县域中小企业办理抵押贷款成本高、环节多、手续繁、收费高, 既要花费房产及其他资产评估费、抵押登记及公证费, 又要支付财产保险费、印花税、工本费以及他项权转让手续费等诸多费用, 使符合贷款条件的中小企业贷款成本增大。

4. 县域金融功能不健全, 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能力弱。

目前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主要还是农村金融机构和其他国有商业银行。而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是“抓大放小”, 县域资金层层上存, 贷款权限高度集中, 基层银行贷款无自主权, 县域经济发展融资难。同时, 为控制信贷风险, 贷款审批链条加长, 延长了贷款发放时间, 很难满足县域小企业使用资金上的“快、急、短、频”的特点。二是农村金融服务手段单一, 现仍是传统的存款、贷款和汇兑业务, 个人消费信贷和投资、理财、代收代付、代理买卖证券等中间业务, 乡镇银行机构基本没有开展。现代金融服务手段, 诸如信用卡、自动柜员机、承兑汇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城市已十分普遍, 但在农村则基本上是空白。涉农贷款的期限较短、额度较小, 与现代农业生产周期不相适应, 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需求。

5. 县域社会信用文化缺失, 银行机构缺乏放贷积极性。

当前县域经济主体实力较弱, 技术含量较低, 产品结构不合理, 缺乏市场竞争力;绝大多数县域个体民营企业规模较小, 加工产品简单, 附加值低, 其产品的市场饱和度较高。它们生产经营的市场风险和信贷违约风险较大。在一些中小民营企业中逃债有理、赖债有功的风气盛行;不少企业常借破产、改制、转制之机, 有意或恶意逃废金融债务。同时, 中国现阶段的金融执法效率不高, 银行胜诉案件执结率较低。对借款人逃避银行债权的行为, 银行诉诸法律, 个别地方法院对银行债权案件判决不及时或判决后执行难, 或执行周期很长, 对金融债权的有效维护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县域金融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生命”。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说“县域金融是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柱石”, 当然也是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柱石。所以有人说, “县域金融资源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禀赋”, 合理高效的县域金融资源配置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县域金融支撑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又推动县域金融业务的不断扩大和县域金融体系的日益完善。因此, 县域金融支撑县域经济的发展, 既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又是县域金融自身发展的需要。各地县域金融机构应当主动积极地承担起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任。当前中国县域金融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是:

1. 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构建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县域金融体系。

在有利于三农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 根据县域各金融机构的职能和特点, 合理进行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布局和经营格局的调整, 从而有效整合县域金融存量资源, 完善县域金融服务整体功能。其主要措施一是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充分发挥其支持县域经济的骨干作用。国有商业银行应切实转变经营理念, 强化支持县域经济尤其是三农发展的义务和责任, 适当下放贷款权限, 加大对县域经济建设的信贷投入。如农业银行应按照“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 适当恢复撤离乡镇的部分机构网点, 发挥其贴近农村的传统优势, 着力提高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地方骨干企业、农村中小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二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充分发挥其支持三农主力军作用。农村信用社应尽快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切实转换经营机制, 逐步恢复已撤销的乡镇金融服务网点, 着力提高对农户贷款的覆盖面, 使农村信用社真正办成广大农民发展生产、走向市场的支持者和金融纽带。三是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县域保险是县域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 加大金融创新力度, 开拓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品种。

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也是促进城镇人口就业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县域金融创新主要是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 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的新金融产品或新金融服务项目。如国有商业银行改进信贷管理体制和信用评级体系, 对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县域中小企业, 下放贷款审批权限, 扩大授信额度。各银行机构开拓更多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信用工具, 推出更多、更新、更具有灵活性的信贷产品;研究制定适合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标准、贷款方式和具体操作流程;努力探索公司担保自然人贷款、仓单质押贷款或仓库物权抵押贷款等贷款方式;在个体私营经济中开展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工作;大力发展票据融资业务, 方便中小企业办理商业汇票的承兑、贴现业务等, 全方位为县域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3. 打造社会信用文化, 营造良好融资环境。

当前中国公民的信用意识不强, 许多中小企业信用度较低, 由此造成县域经济融资的社会信用环境较差。打造社会信用文化, 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已迫在眉睫。为此, 首先, 应加强全社会金融知识普及和诚信意识教育, 大力推进诚信系统建设, 加大农村、企业、社区和区域等信用工程建设力度, 着力培植“信用村镇”、“信用社区”、“信用企业”、“信用户”等微观信用主体, 增强县域经济主体诚信意识。对培植的信用主体要在信贷资金、税收等方面实施政策倾斜, 发挥典型示范效应, 推动区域社会信用环境改善。其次, 健全金融法律制度, 加大金融执法力度。第三, 努力提高金融消费者和执法者的素质, 打造社会信用文化, 营造良好的县域信用环境, 提高县域金融市场的吸引力。

4. 实现政银企信息共享, 不断提高县域融资市场活力。

县域金融承担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任, 成为真正的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必须实现政、银、企协作, 建立高效运作的县域经济金融互动交流平台, 使银行、企业、政府信息共享, 工作上相互联系、相互协作。为此, 应建立政府职能部门与金融机构联席会议制度, 经常以银企恳谈会、贷款营销推介会、项目洽谈会等形式, 及时发布和反馈经济信息, 保证银行信贷投放的准确性。

5. 努力提升县域经济主体自身实力, 为县域信贷持续增长提供良性载体。

县域经济主体是县域金融服务的主要对象, 也是其向县域金融机构融资的主体。它们的素质和经济实力状况对县域金融的发展影响很大。因此, 县域党政应采取各种之有效措施促使其经济主体苦练“内功”、“强身健体”, 加快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换代, 努力提高自身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从根本上改善自身融资环境。

四、安徽省肥西县金融机构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举措

1. 整合金融资源, 确保县域资金用于县域经济发展。

要采取措施, 建立有利于减少县域资金流失的机制。一方面加强县人民银行的“窗口指导”作用, 有效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经济建设实际, 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 适时发布信贷政策指引, 引导金融机构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 确保县重点项目资金需求, 加大对中小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另一方面, 规定各商业银行从县域吸收的资金按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并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 将上存资金调减到最低水平。同时, 鉴于邮政储蓄银行开展了存单小额质抵押贷款业务, 应支持邮政储蓄银行开展好小额质押贷款业务, 不断提高地方性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实力。同时, 对肥西地方经济发展贡献较大的金融部门, 政府要在用地、规费等方面予以倾斜。

2.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要加强金融知识的宣传普及, 打造诚信政府、诚信金融、诚信企业, 加大对守信企业、村镇和个人的信贷倾斜, 促进全社会诚信意识不断提高。要加大对金融环境治理力度, 全力支持基层商业银行保全和维护债权, 加大对欠、赖、逃债行为的打击力度, 防止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 通过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调动金融部门增加信贷投入的积极性。要督促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和中介机构增强服务意识, 提高工作效率, 切实解决资产评估、公证、转让中的收费过高、手续过繁等问题, 为基层行开办抵押担保贷款业务创造条件。

3. 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加大对县域中小企业的支持。

贷款风险防范措施无力, 是企业融资难的首要问题。要出台政策, 改善环境, 按照支持发展与防范风险相结合、政府支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开展担保与提高诚信相结合的原则, 加快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的建立, 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担保难问题。政府要逐年增加现有担保机构担保基金数额, 提高担保能力, 扩大担保范围, 也便于金融机构贷款操作, 满足企业信贷需求。要不断创新担保方式, 允许农民以住宅、林权、土地使用权等有效权利作抵押, 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4. 加强银企对接, 建立新型银企关系。

金融机构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创新贷款方式, 加大投入力度, 支持全县经济发展。要克服“零风险”的信贷意识, 转变观念, 积极开拓客户市场, 加大对诚信企业、优势客户的信贷支持, 发挥资金效益, 提高银行自身的投资回报率。企业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 从产品档次、开发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入手, 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要规范经营, 依法经营, 诚信经营, 提高企业的资信度, 增强金融机构对企业投放信贷资金的信心;遇重大经营事项要及时与银行沟通, 及时反馈信息, 定期反映生产经营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企业发展策略等。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搭建平台, 定期召开银企对接会等, 为加强银企合作创造条件。

5. 加强银政沟通与合作, 建立经济金融信息共享机制。

要加强政府部门与金融部门的沟通和合作, 建立经济金融发展协调机制, 成立支持县域经济金融协调工作领导小组, 定期召开经济金融联席会议, 通报经济、金融情况, 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磋商和协调。平常要建立和完善经济金融信息共享机制, 加强县域经济金融信息双向交流, 促进经济与金融协调发展。一方面, 县域经济主管部门要及时向金融部门提供经济信息, 包括资金需求信息、生产经营信息、市场信息;另一方面, 金融部门要及时向县经济主管部门传导金融政策、金融产品和金融信息。要建立县域经济发展项目库, 并及时向各金融机构发布,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

摘要:近年来, 县域金融机构大幅收缩, 县域信贷管理体制过于僵化, 使县域金融资源大量流出, 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力度不断减弱, 因此, 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创新金融产品, 打造社会信用文化, 营造良好县域金融环境, 实现政银企信息共享, 不断提高县域金融市场活力。安徽省肥西县金融机构也探索了县域经济发展的举措。

关键词:县域金融,县域经济,思考

参考文献

[1]闫恩虎.构建促进和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体系[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7, (5) .

[2]樊吉.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弱化问题研究[J].华北金融, 2010, (2) .

[3]刘瑞清.对欠发达地区县域金融信贷支持的思考[J].华北金融, 2010, (3) .

县域经济的金融试验 篇5

陈蓝萍 李育峰

我省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农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经营方式,有利于提高农业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不断夯实农业基础,对于实现我省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近年来,甘肃省内各县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在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方面,形成了一批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特色产业集群。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兴起,农业产业化经营趋于集约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日渐丰富,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甘肃迅速成长。但在县域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随之显现。比如龙头企业较少,规模普遍偏小,带动能力不强。比如农民产业组织结构松散,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服务水平都较低。特别是农业产业化是一个相对封闭的链条,从龙头企业设立、农产品的购进到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目前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为了促进我省县域农业产业化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寻求突破: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机制,加大金融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一是金融机构要健全和完善信用担保服务体系,落实林权抵押贷款政策,探索活体畜禽抵押等新的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抵押担保方式,扩大担保范围,提高县域经营主体的融资能力。二是要鼓励和引导县域金融机构改革服务方式,优化信贷流程,提高效率,及时满足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资金需求。三是金融机构要创新金融产品,增加新的贷款业务品种,调整优化信贷结构,有计划地发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加工企业中长期贷款,满足企业技术改造、扩大生产线和建设生产基地等长期资金需求。四是加快建立完善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保险体系,通过财政资金补偿机制,推动商业性农业保险业务的发展,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其次,要巩固基础,进一步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把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大力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并通过健全的服务体系,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便利。还要牢固树立名牌意识,重视研究国际国内市场,加大营销力度,运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和方法宣传、推销产品,强化营销机构、网络和队伍建设,不断开辟新的营销渠道和新的市场。

最后,要充分利用现有科技力量和科研成果,不断开发、引进新成果,不断提高农产品基地和加工企业的科技水平,并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鼓励和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其真正成为连接农户与龙头企业、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县域经济的金融试验 篇6

一、主要做法:与时俱进抓服务

(一)多方吸储揽存,力抓资金回流。为有效实施“信贷资金回流工程”,持续加大对县域小企业、三农经济的信贷投入力度,郧县信用联社通过注入“观念促动、机制带动、营销推动、服务互动”四大动力,提升服务层次,赢得了存款市场的主动权和制胜权,出现了存款工作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局面,是历年来增速最快、增量最多的时期。到7月末,全县信用社各项存款净增4.94亿元,同比增加4.29亿元,完成上级联社下达年度净增计划的103%,余额达到25.92亿元。一是以存款“春天行动”活动为契机,抢占组织资金制胜权。在一季度“春天行动”活动期间各项存款净增3.33亿元,较好地完成了“春天行动”活动任务目标。二是以财政性存款为重点,加大了对财政、社保、教育、民政、卫生、移民等部门和辖内大项目的攻关力度,狠抓财政性资金归集、系统大户和大项目资金到账。三是以代收代付资金为重点,有效稳定和提高城镇公职人员及定补农户存款总量。四是全面提高资金归社率。坚持把贷款客户资金回笼率与信用等级评定、核定授信额度、信贷规模分配、贷款调查审查和贷款定价全面挂钩,牵引客户资金归社,增强存贷款业务的依存度。

(二)优化经营机制,促进信贷资金回流。为搭建县联社直接经营平台,郧县信用联社科学设计业务流程,突出“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进一步优化经营平台,在全县信用社实行市场营销、柜台营销、分类营销的基础上,特成立公司业务部和个贷业务部,公司业务部负责前台办理县域内法人客户金融业务工作,执行特定的贷款发放内部操作流程,增大贷款审批权限,推行限时审贷服务, 落实审查环节信贷业务“零库存”制,实行随时受理,随时审查,随时研究,最大限度地缩短客户的等待时间,提高办贷效率。个贷业务部主要营销需要提升到县联社直接经营、管理、服务的个人类存款、贷款、中间业务客户。今年前七个月,公司业务部和个人业务部累计营销贷款6.5亿元,占全县信用社累计营销贷款总额的82%。

(三)创新金融产品,保障信贷资金回流。为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郧县信用联社在金融产品供给的满足方面很下真功夫,不断满足广大农民对信贷资金的需求。目前,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下岗职工再就业贷款、妇女创业贷款、农村青年致富能手贷款、消费贷款、安居贷款等贷款品种,覆盖了农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抵押+质押”、“抵押+保证”、“抵押+质押+保证”、最高额抵押循环贷款、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贷款、仓单质押贷款、中小企业贷款、“白领通”贷款等覆盖了全县粮果畜菜矿产旅游六大支柱产业的各个层面。所开发出的“新农村建设安居贷款”、“农村妇女就业贷款”、“白领通”等信贷品种开辟了信贷市场新领域。

(四)创新服务方式,畅通信贷资金回流。为了提高办贷效率,郧县信用联社在全县扎实开展“进农户、入社区、走百企、访千店”活动。与此同时,为打造支农样板工程,郧县信用联社认真贯彻落实上级联社“一村设立一块支农服务公示牌、一户发放一张联系卡、一人一本信贷日志、一人一本业绩台账、一社一张业绩公示栏”的“五个一”支农服务要求,建立起了长效的支农机制。所实行的阳光信贷工程,将贷款条件、审批流程和优惠政策张榜公布,公开贷款审批承诺制,努力提高办贷效率。

二、取得的成效:不断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需求

(一)与产业对接,优先支持“三农”发展。全县农村信用社紧紧围绕“农民银行、市民银行、地方银行”的服务宗旨,始终高举“三农”旗帜,围绕“农业抓产业、产业抓特色,特色抓优势”的发展思路,突出产业优势,突出特色规模,突出重点扶持,累计投放特色产业贷款12万户(次),3亿元,使7万户农民受益,户均年增收在1000元以上。在特色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为延伸产业链条,信用社又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拓展信贷需求,已扶持8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二)银企对接,竭尽全力支持企业。在满足“三农”资金需求的前提下,郧县信用联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中小企业“产权明晰,机制灵活,决策链条短”等与小银行具有诸多相似的性质和特点,不断调整经营思路,搞活营运机制,确立了“中小企业主办银行”的地位,实现了与众多中小企业的共同发展,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与中小企业真诚合作、并肩发展的共赢之路,及时、有效地支持了68家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融资对接,重点支持项目建设。郧县信用联社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项目兴县”战略,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金融服务的重点,充分发挥本部门的职能作用,密切跟踪地方政府发展规划中确定的重大建设项目,积极落实好企业融资问题,为项目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金融服务,强力推进郧县所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已累计发放涉及支柱产业、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民生工程等项目贷款1.8亿元。

(四)民生对接,支持新农村建设锦上添花。全县农信社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契机,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构造“同生共赢”的经营模式,创造出新农村建设和信合事业发展的“双赢”局面。郧县信用联社已投放新农村贷款1.8亿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支持了1.2万户农户建起高大宽敞的新楼房、支持40户打造了“蚕业家园”、支持335户打造了“鸡业家园”、支持8900户打造了“猪业家园”。积极介入城市和重点镇、中心村的道路、供水、供电、通讯、广播电视、普及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几点启示:信贷资金回流需多管齐下

(一)升华认识是基础。信贷资金回流是一个系统工程,更是一项民生工程,需要各个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各界共同支持。银行作为经济发展的信贷核心,理应责无旁贷地履行信贷扶持职责,在支持发展县域经济中发挥“输血、补血与造血”的特殊功能。因此,郧县信用联社从落实科学发展的高度,逐步树立了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就是寻求新的信贷载体、就是实施“两转一提高(转变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提高发展质量)”的信贷经营理念,具备了强烈的政治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为信贷资金回流较好地解决了认识问题。

(二)创新金融产品是关键。辩证地看,社会薄弱环节发展既对金融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金融创新提供了广阔舞台。郧县信用联社充分把握和利用这一机会,立足实际,认真研究县域金融服务需求的特点和趋势,按照“风险可控、成本可算、信息透明”的原则,在实践中积极开发和引入多样化、有特点、适应县域经济需求的金融产品,提高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三)强化金融服务是保证。社会薄弱环节金融服务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银行对其分支机构管得太多、统得太死,信贷激励约束不相容和信息决策不对称等问题严重抑制了基层机构的积极性、创造性。因此,为改善县域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郧县信用联社创新基层机构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赋予其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度。在此前提下,全县信用社明确功能定位,探索差异化经营,通过细分市场、细分客户,找准支持社会薄弱环节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在强化信贷风险管控意识的基础上,为信贷资金投放寻求新的载体,努力实现信贷资金的保值增殖,最大程度地支持与满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信贷需求,实现银企双赢、银农共赢。

(四)业务发展是根本。信贷资金的理性回流,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信用社自身业务的快速发展,到7月末,各项存款净增4.79亿元,同比增加4.29亿元;贷款增加4.77亿元,同比增加5.91亿元;清收盘活不良贷款671万元,不良贷款占比为1.4%,比上年底下降1个百分点;实现账面利润2177万元,同比增加1713万元,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县域经济的金融试验 篇7

1.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 城镇化水平不高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发展体制是“二元结构”, 即以牺牲农村为代价, 获得城市的较快发展, 从而导致县域经济不能独立自主地发展, 上升的空间也很狭小。从现实情况看, 不完善、落后的通讯及交通等基础设施, 低水平的城镇化, 使得小城镇难以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来实现产业聚集, 从而造成县域人力和自然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2.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 劳动力素质较低

(1) 不甚合理的、较单一的产业结构

尽管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 但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给县域经济打下的深刻烙印, 至今仍没有完全改变, 经济的自给自足倾向依然明显, 产业结构还比较单一。

(1) 工业。工业生产的产品大多为原材料或半成品, 技术含量很低, 附加值也不高, 而且不同地区之间产品的差异很小, 所以市场竞争力很弱。

(2) 农业。由于农业资金不足, 所以推广新产品与新技术的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质量低劣的农产品销售不出去、进而造成大量积压的情况经常发生。

(3) 第三产业。在县域经济中, 第三产业的比重非常低, 根本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2) 普遍偏低的劳动力素质

根据统计资料, 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人口在县域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竟然高达43%。教育水平严重落后, 既掌握一定技术、又懂市场、对法律也很熟悉的、层次较高的人才的匮乏, 会直接削弱县域经济的发展基础, 使得县域经济快速而健康发展成为不可能, 进而影响农民增收并严重威胁国家的粮食安全。

3.农业企业发展乏力, 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

由于在县域招商引资有相当大的难度, 所以项目建设任务完成起来就很吃力。绝大多数县域都没有龙头企业, 即带动能力较强而又规模较大的企业。因而, 县域的产业化经营因为链条短, 所以附加值也很低, “拳头产品”和品牌产品稀缺, 农民和龙头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也无法真正建立起来。

二、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金融服务主体不丰富, 主力农村金融体系功能不足

一段时期以来, 特别是1997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以来,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 以农业银行为主的服务县域经济和农村发展的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大幅度的发展战略调整, 向城市位移的趋势非常明显。根据调查, 在现阶段,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主体是农信社或其升级版农商行, 辅助是农发行与中国农业银行, 补充则是小贷公司和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及邮储行。从表面上看, 这一体系还算合理, 但实质却是, 无论是在产权关系方面, 还是在经营机制与管理体系上, 各家金融机构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对县域金融的健康、快速发展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作为主体的农信社由于管理体制不合理, 造成产权制度不健全。具体说来, 其省联社的性质是政企合一的, 显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 导致其与下级联社之间, 职权和股权的配置相违背, 没有形成“权、责、利相称”机制。作为辅助的农业银行近几年也进行转向, 大力发展县域及农村经济, 虽有一定程度改观, 但改革步伐仍需加快, 如“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3年之久, 许多地方还没有按照改革方案及支持方向去履行职责, 致使银行大量信贷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投入农村、农民群体较少。农业发展银行还处于转型阶段, 其政策性银行优势和辅助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作为补充的邮政储蓄银行内部管理和业务创新还存在缺失, 缺乏实施不同业务、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化管理, 加之人员素质偏低, 还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金融企业的发展需求。村镇银行受制于机构数量少, 资本金小, 结算渠道不畅等因素, 其补充作用有限。与此同时, 农村信贷市场形成农信社垄断地位, 农村信贷市场缺乏竞争。

为加强金融支付环境建设, 人民银行从2012年大力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 以满足县域农民群众领取支农补贴、小额取现、余额查询等基本金融服务需求。这是金融支农、惠农的一项系统工程, 是构建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主要途径。然而, 县域偏远地区农民的基本金融服务需求仍未能得到有效满足。如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只能满足农户取现、余额查询的需要, 还不能办理存款、转账、代理缴费等业务。

2“.两多两难”困局没有根本好转

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 县域中小企业和涉农产业在保障地方经济增长, 稳定就业等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 但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外贸出口受挫、内需消费不足的影响, 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企业转型发展需要, “融资需求多、贷款难, 民间资金多、投资难”的困局, 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主要反映在几个方面:一是贷款抵押制度不合理, 造成贷款担保难问题。中小企业作为县域规模最庞大的主体之一 (另一个为农民) , 就其来说, 由于其自身可用作抵押的有效资产很少, 社会上的信用担保机构又比较稀缺, 再加上其管理不是很规范, 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财务不透明, 都使得其贷款的难度大大增加。二是农村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就农民而言, 要取得贷款其抵押物只有住房和承包土地, 受目前政策约束, 农村住房没有产权证书, 承包的土地为集体土地, 均不能作为抵押物, 农民申贷难度很大, 农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制约。三是贷款金额和期限设计与农业生产周期不匹配。中小企业的本身弱质性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嫌贫爱富”的本质, 导致了县域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经济发展需要资金支持, 资金求而不得, 必然阻碍县域经济的发展。从实践上看, 满足农户资金需求的主要渠道是农信社发放的小额信贷, 然而, 与农户的实际资金需求相比, 这种小额信贷的额度显然过少, 对单个农户发放的小额信用贷款的额度一般在2万元以下, 农户联保贷款的额度则一般在5万元以下。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1年, 期限与生产周期脱节, 根本不能满足农村种植大户和养殖大户的资金需求。

3.服务品种单一, 竞争不充分

一是抵押贷款占比过大。据统计, 抵押贷款占贷款总量的63.5%。银行发放贷款之所以以抵押为主, 根本的原因在于县域的整体社会信用环境仍然较差, 银行与借款人信息不对称, 迫使银行只能以“一刀切”的方式进行贷款发放, 即无论是谁, 要想获得银行贷款, 都必须向银行提供合格的担保人或者足额的抵押品, 二者必居其一, 否则不能贷款。二是我国的长期资金市场尚未全面对县域经济开放。我国的长期资金市场, 亦即资本市场, 无论是其中的债券市场, 亦或是其中的股票市场, 均主要是用来满足国有企业的融资需求的, 县域经济则很难利用其来为自己的发展融通资金, 即使是县域龙头企业, 也是如此。对县域的龙头企业来说, 无论是发行公司债券, 还是努力争取到额度直接上市, 或者是转让自己的股权间接上市, 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三是支农贷款产品不能满足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资金需求。金融产品创新动力的不足, 使得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不能得到很好满足, 转而向理财公司等影子银行寻求相关服务。

4.宏观调控与县域发展需求矛盾依然突出

贯彻稳健货币政策, 要求人民银行引导货币信贷合理适度增长, 指导金融机构在用好信贷增量、盘活存量、调整结构上下功夫。地方政府出于发展的需要, 要求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 不注重产业是否符合调控政策, 只看“贷存比”, 个别县还通过政府发文的形式, 给金融机构下达贷款任务指标。西部县域骨干企业大多主要是水泥、钢材企业、煤炭、冶炼等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 受产能过剩、环境评估等因素影响, 很难通过金融机构信贷审批。然而, 骨干企业又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 无论对地方GDP、还是税收方面都有举足轻重的贡献, 不予支持就会大大影响县域经济发展。银行要实施支持行为, 又违背宏观调控, 不予支持, 金融机构处在当地, 业务发展、子女就学、生活配套等必须要依靠当地政府, 金融机构往往处在“两难”的境地。

5.缺乏保障机制, 影响金融机构发展

由于农村经济受政策和市场、自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及影响, 因而具有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及风险, 对此提供金融产品的金融机构也需要承担一定风险, 而目前保险和担保机制尚未完善。一是缺乏完善的风险保障措施。在支持县域发展过程中, 因为县域基层缺少农业保险, 涉农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等保障制度又不完备, 金融部门所承担的风险和损失得不到及时的补偿, 从而使其心存后顾之忧。二是财税政策等综合保障因素乏力。支持县域发展的财政与税收政策的力度还远远不够, 相应的优惠措施很少, 财政贴息也没有配套跟进, 最终导致金融部门没有太大的动力去支持县域发展。

6.有关配套体系及为融资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发展相对滞后

这是目前县域金融面临的很大的一个问题。与县域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源源不断的融资需求相比较, 融资中介及配套服务发展明显滞后。一是担保公司不但数量少, 而且规模也很小。二是抵押贷款的评估过程存在很多问题, 登记环节多, 甚至出现重复登记的现象, 高收费、乱收费也时有发生。特别涉及土地、林权等相关资产评估、产权交易等中介机构定价、估值方面等缺乏统一的规章和授权, 评估费用定价上下幅度过大, 据调查, 资产评估、抵押登记等费用一般要超过贷款总金额的3%。县域资产登记、评估部门无论企业在银行贷款时间长短, 对抵押物的评估有效期限只定一年, 在次年贷款虽然没有到期, 企业还得重新进行资产评估, 市场的不规范变相加大了企业融资成本。三是仍然很不全面的农业险险种, 还有众多的农副产品, 如蔬菜和水果以及水产等的风险没有被农业险覆盖。

7.基层货币政策工具功能的弱化, 制约了货币政策的传导能力

从再贷款工具来看, 以支农再贷款为例, 自2005年起, 支农再贷款申请逐年减少, 限额逐年下降、余额逐年萎缩。至2011年支农再贷款余额才逐步回升。制约支农再贷款政策效果发挥的主要因素一是贷款目标过于单一, 风险过高, 且缺乏风险分担机制。从再贴现工具来看, 票据市场发育不全等因素使得再贴现政策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近几年由于票据业务特别是商业汇票业务发展缓慢, 票据品种单一、参与票据流通、转让的企业和金融机构较少, 在这样一个发育不全的票据市场, 人民银行再贴现政策很难在基层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主要表现:一是再贴现资金投向不尽合理。如近几年再贴现资金集中投向大型企业, 对“三农”及涉农行业和资信状况好的中小微企业及非公经济尚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二是目前再贴现作为缓解中小金融机构流动性不足的主要政策措施有所走样。调查结果显示:申请办理再贴现大部分为可以扣减信贷规模的买断式再贴现, 使得当前将再贴现作为缓解中小金融机构流动性不足, 以增强其对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的金融服务能力的措施有所走样。

摘要:本文论述了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及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探讨 篇8

研究金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关系, 早已成为金融实践研究领域之焦点问题, 且已在以往诸多经济学家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被充分证实。

(一) 金融发展理论概述

1955年, E·S·肖以名为《金融中介机构与储蓄———投资》的著作, 格利以名为《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方面》的著作, 开启了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先河。E·S·肖和格利构建了金融发展的模型, 此模型具有从初级到高级, 从简到繁变化的特征。该模型论证了经济发展阶段与金融作用成正相关的命题, 即经济发展阶段越高, 则金融发挥的作用越大。

1966年, 帕特里克在其论文《欠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中, 充分论证了许多金融问题, 核心问题为货币供给和需求推动。研究表明, 金融体系通过刺激投资和储蓄的方式, 来制约资源配置和改进资本构成。如在实践中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 政府会运用金融优先发展方式, 去推动货币供给总量, 从而拉动社会经济增长。

1969年, 在35个国家100年经济发展信息基础之上, 戈德史密斯进行了实证研究, 得出了重要结论, 经济发展水平与金融相关率正相关。这一重大结论奠定了金融发展的理论根基, 为今后的金融理论研究提供了基础参考和分析方法, 很有积极指导意义。

经济在发展, 科技在进步, 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也在逐渐拓展, 其研究结果说明金融要素、金融体系的完善在经济成长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 要研究经济的发展, 必须从金融领域入手, 以这些理论为依据研究金融体系的变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金融体系改革, 减少金融抑制, 最终实现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

(二) 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关系理论概述

就我国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关系问题, 在国外学者理论研究结果的借鉴学习基础之上, 我国的一些学者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列举如下:

1995年, 张杰提出金融成长的定义, 指出金融成长范畴有两个方面, 即金融发展与金融增长。张杰从金融努力、经济结构和经济状态三个角度研究了其对金融成长的影响。最后提出金融成长的内生分析框架理论。

1997年, 王光谦提出金融对经济增长有三方面的贡献。贡献之一:金融借助高科技, 以提高生产力和实现资源再配置及规模效益的方式, 作用于国民经济增长。贡献之二:金融借助经济转型, 来提高储蓄-投资要素, 拉动经济发展。贡献之三:金融产业借助自身价值创造, 为国民生产总值做贡献。

2003年, 计承江提出发挥金融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杠杆”作用, 需找准均衡点。需借助金融“杠杆”找准城乡统筹建设的着力点, 找准发展现代大农业建设的支撑点, 来促进农村信用体系的完善。

2004年, 周小川强调了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在风险防范基础之上, 发挥政策性金融, 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合力, 加大对农民农业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

(三) 县域经济和县域金融两者关系的理论概述

党的十六大会议正式提出“壮大县域经济”之说, 此后, 在我国各地有很多专家就此问题展开了细致深入的研究。

2007年, 郭建民和蔡国华指出, 金融抑制现象在我国各地县普遍存在。其具体表象是县域资金外流和信贷投入总量不充足的问题。他们指出要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特色金融, 实现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职能, 来体现合作性金融的积极作用, 进一步规范和发展民间金融, 去克服县域金融抑制的现象。

同年, 另一学者李文森指出, “三农问题”的发展面临的困境本质上是县域金融所面临困境。因为县域经济范畴几乎涵盖了我国所有弱势群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 在经济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状态良好, 反之则较落后。解决县域金融问题的重点是解决好两组矛盾:即金融企业商业化运作和县域经济效益不高之间的矛盾, 及民间金融良性扩张和金融监管部门监管之间的矛盾。

如今, 在我国学术领域针对县域经济的研究还较少, 还未构成科学、系统的理论框架, 县域经济发展的科学研究还不系统、全面, 这就需要对县域经济与县域金融的关系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

二、金融支持理论综述

金融支持指国家和各级地方金融机构借助多种金融工具, 来推动某个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的活动。其途径是借助金融体系与金融工具的综合利用, 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区域经济发展和金融支持的关系十分密切, 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金融支持的力度越大, 本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就越快, 反之亦然。所以, 经济发达地区的金融业也很发达。

(一) 金融支持和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般而言, 金融支持水平受到金融发展水平的直接制约。当金融发展到相当水平时, 就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的支持作用。金融的发展要求金融机构能高效运行, 金融工具需多样化。金融的发展会导致金融机构增多, 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之间的交易成本也会降低。

(二) 以金融推动主体不同的分类

以金融推动主体的差异, 将金融支持分为两类, 即政策性金融支持与市场性金融支持。

1. 政策性金融支持

学术界对政策性金融支持理解有异, 存在国家金融支持、制度金融支持、政府金融支持等不同认知。政策性金融支持不是根据一般认知的效率准则去实施, 而是根据政府政策目标而制定的, 相关金融领域的政策支持, 它较好的兼顾了社会的效益与政策的。

2. 市场性金融支持

市场性金融支持是将市场机制做为前提, 各产业通过金融机构来取得资金支持的一种融资方式。市场性金融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它以社会存款为资金来源, 借助负债完成信用创造, 以利润最大化为追求目标等特征。从而实现资金支持各类企业, 提供完善的融资服务。

经济发展需要金融支持, 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 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程度和经济的宏观调控息息相关。

(三) 以金融支持形态不同的分类

以金融支持形态的差异, 把金融支持分为:金融制度支持、金融总量支持和金融结构支持三类。

1. 金融制度支持

金融制度支持是研究各种金融制度、政策对经济所产生作用的理论。主要内容有:区域金融政策、金融开放程度、金融法律和金融组织的形式等方面的制度。

2. 金融总量支持

金融总量支持是以多个金融相关指标为依据, 研究某个选定区域的金融机构规模大小、投资总量额度、货币资金量多少等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作用。

3. 金融结构支持

金融结构支持是以金融机构的布局不同, 区域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不同, 金融工具不同等差异, 从而支持该地区经济的发展。

在发展中国家, 金融压抑往往可能造成其经济的落后, 甚至停滞。政府通常是给区域金融机构提供一些激励制度, 刺激金融机构提高货币数量、吸收存款, 促使相关机构增加租金机会, 从而利用创造的租金机会, 来调动国民经济相关机构的投资、生产及储蓄的主观能动性, 来实现区域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

经济增长的重要前提是有力的金融支持, 两者关系密切。地区间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的差异。金融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而金融制度、金融总量和金融结构的差异决定了金融发展水平的高低。故通过金融发展来转变落后的金融现状, 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就成为一条根本途径。

三、金融支持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 金融处于主导地位。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主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融发展水平能从根本上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对经济落后地区亦如此。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环节就是县域的金融发展。

(一) 县域资本与县域金融发展

经济发展以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为结果。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必须以资本合理配置为前提。县域经济存在资本投入不足, 劳动力供给充足等特点。金融工具的多寡, 金融市场类型多样化及金融机构的多少等因素制约着县域金融的发展水平。所以县域金融要发展必须改善以上因素, 刺激县域经济主体投资与储蓄的需求, 集聚丰富的社会资金, 使其流向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 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本支持。

(二) 县域产业结构与县域金融发展

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认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力。只有大力调整优化县域产业结构的层次和水平, 使其合理化, 才能促进县域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部门的成长离不开丰富的资金支持, 否则就不会实现持续的经营与发展。金融机构能借助丰富的金融工具和便利的部门信息, 引导资金流向高效率的经济领域,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县域金融发展的目的就是最终形成资金合理流向机制和资金高效积累机制。资金合理流向机制和资金高效积累机制的形成与发展, 会促使社会资金流向高效率产业部门, 脱离传统低效率产业部门。这样就能优化和更新县域经济产业机构, 加快县域工业化改革的步伐。

(三) 县域城镇化与县域金融发展

非农产业部门与农业人口持续向县域城镇聚集的过程就是县域城镇化。资本、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县域的持续聚集是县域城镇化的前提。县域城镇化使小城镇成长为新的经济活动区域, 借助小城镇经济发展的中心优势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城镇化的发展过程需要运用大量的资金, 来实现县域经济的发展, 如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 完善县域的基础设施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方面若只单单靠县域当地政府的财政拨款, 那是不可能满足资金缺口的。故发挥金融部门能灵活融通资金的优点, 构建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体系就成为县域城镇化建设资金的可靠来源。

综上所述, 县域金融发展可以促进县域资本的形成, 优化县域产业的结构, 推动县域城镇化的进程, 从而最终实现县域经济的稳定增长和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巴曙松.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与重构[J].金融改革与创新, 2010 (7) .

[2].计承江.金融要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杠杆”[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6.

[3].周小川.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几点思路[J].经济学动态, 2004.

[4].富永年.甘肃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D].兰州大学, 2011.

金融业——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篇9

目前大多数的县域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 主要原因是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县域最大的特点是农村性, 农村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占了很大的部分,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势必使得县域经济发展较慢, 虽然现在很多县域加大力度发展工业制造业, 建立民营企业, 但是民营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融资难等的发展困境, 使得民营企业在县域中发展困难, 导致很多的民营企业家不愿意到县域投资。对于县域中的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更是落后, 金融业是服务业的核心, 但是县域金融业的发展也还存在着网点少, 产品少, 服务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不利于农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因此, 金融业的发展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在推动县域经济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金融业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为第一第二产业提供支撑。首先, 金融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金融支持农业实现现代化和集约化, 增强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农村金融主要把信贷投放到农业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方面, 增加对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加工企业的贷款从而强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第二, 农村金融在大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银行相结合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信贷支持。其次, 金融业的发展为县域经济中的民营经济拓宽融资渠道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目前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现在已经涵盖各行各业, 成为县域经济中最具有竞争力, 最积极, 最活跃的经济成分, 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的困难就是融资难的问题, 县域中金融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

可见县域金融业的发展对于县域经济发展作用重大。但是, 就目前县域金融的发展现状而言, 并不能充分发挥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推动支持作用。目前县域金融的发展还存在很多的问题。第一, 金融业中的银行网点在县域尤其是在农村中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四大国有银行也只有在县城有网点, 除了农业银行, 其他的三个国有银行在农村中的网点几乎没有, , 这给生活在农村的人带来很大的不便, 使得银行不能为农村的企业服务。农村信用社在农村有网点, 但是服务意识比较弱, 平常办的最多的业务就是存款业务, 贷款放款的动力不足。而且现在银行的主要业务主要都在大城市展开, 在县域中金融产品的创新不足, 宣传不足, 没能够很好的发挥金融业的作用。第二, 在县域股份制银行的发展不足, 股份制银行的主要客户是中小企业, 县域经济中的民营经济大部分是中小企业, 但是这些中小企业由于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 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 股份制银行的发展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再次, 县域的金融人才不足。县域经济不是很发达, 机遇较少, 对于很多高素质的人才的吸引力不大, 留不住人才, 使得县域中的金融人才缺乏, 县域金融行业中大部分是老员工, 缺乏创新, 使得县域金融不能够很好的服务于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的金融试验 篇10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底座, 目前县域经济创造的生产总值占全国的51%, 财政收入约占1/4, 具有发展速度快、潜力大等特点, 省直管县等政策的实施将进一步为县域经济发展松绑放权, 创新县域经济发展中需要强化金融的服务作用。

1 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 县域经济具备快速发展的空间

“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县域经济将迎来一个发展的历史机遇。

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指明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 中央和地方配套政策陆续出台, 县域经济发展环境更加优化。新一代农民现代化意识也逐步成形, 各级政府推动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合作社、专业服务组织逐步进入发展快车道, 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机制逐步构建, 县域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台也为农业规模化经营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带来农业机械、生产技术的全面进步, 集约生产将再次提升生产效率, 为县域经济贡献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 人民生活水平和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 消费者愿意为安全、绿色、环保食品支付更高的成本, 从源头保障食品安全成为趋势, 越来越多的资本将涌入种养殖源头领域, 县域经济迎来快速发展的空间。

1.2 县域经济发展将引发大量资金需求

首先, 随着原粮价格、运输费用、人工成本等生产成本的上涨, 农业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的资金需求将明显增加。其次,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巨大。第三,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流转成为可能, 小型农业机械向大马力农业机械升级, 农业机械化资金需求将大幅增长。第四, 农业科技发展资金需求快速增长, 包括良种培育、新型种养殖技术、农产品深加工实施研发等均需大量资金支持。最后,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资金需求量大。维持现代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必须充分考虑水、土等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 必须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1.3 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阶段瓶颈

从县域经济现状看, 大部分农业设施薄弱, 抗灾减灾能力弱, 仍未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一是农业生产总体仍处于散户经营状态, 专业合作社数量多, 但参与规模产业化经营少, 家庭农场、经营服务组织等新型组织主体还处于摸索发展阶段,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二是随着国民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 社会各界非常关注农业以及食品生产的负面报道, 抗风险能力相对脆弱。三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逐步深入, 但地方政府配套措施以及农村产权流转、抵押的平台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健全, 农民和企业手中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等产权难以体现资本的作用。此外, 与城市相比, 农村征信体系建设仍有较大差距, 失信客户联合制裁机制尚未建立。

从金融机构自身看, 还存在商业运营与社会责任博弈、产品创新局限和服务能力不足等制约。涉农贷款不良率明显高于二、三产业贷款, 占用经济资本高, 计提拨备多, 按照完全覆盖风险的原则去提高利率, 企业和农户都难以承受。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和农村金融机构的共同支持, 受制于各地政府政策、财政及自然环境等情况, 一些好的产品、模式难以大范围复制推广, 产品创新成本较高, 加之农民可抵押资产有限, 制约了信贷的投放。

2 强化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设想

农村金融机构可以针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环节, 创新产品和服务, 尽快破解业务发展的瓶颈, 努力形成与县域经济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2.1 进一步提升核心环节的服务水平

1) 做精做深农业产业化经营金融服务。围绕龙头企业上下游产业链, 重点支持粮食与油料基地建设、规模化养殖场建设、农产品深加工、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节能减排和污染物治理与循环利用等方面优质项目。创新农产品订单融资产品, 围绕农产品订单提供积极的信贷支持, 推动订单农业加快发展。加强投行服务, 积极提供并购贷款、财务顾问、境内外联动等现代金融服务, 支持大型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 组建现代企业集团。依托银行间债券市场, 积极创新龙头企业区域集优融资模式, 推动龙头企业迈向直接融资市场。

2) 继续做好农产品流通金融服务。积极支持农超对接等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 提高流通效率的项目。支持农产品市场改造升级、规范市场建设, 通过市场带动模式, 支持场内商户的融资、结算和银行卡服务。积极推广农产品网上交易, 支持企业建立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以及扩大农产品物流速递项目, 建立线上交易与线下交易互补的农产品交易体系。

3) 加大农业科技支持力度。抓住农业科技的核心环节, 重点支持具有自主产权、省级以上实验室、近年来获得国家进步奖或省级奖励的农业科技企业、科研院所, 加大技术研发, 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4) 支持农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发展。结合当地县域经济情况, 重点支持一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以及在全国具备竞争优势的农业产业集群, 以区域、产业综合服务方案的方式创新金融产品与集群服务模式, 化散为整, 提供从融资、结算到理财的一揽子标准化、模式化的服务。积极探索发行园区集合债、产业集合债等现代金融工具,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5) 大力推动农户金融业务转型。优化调整农户贷款客户结构, 重点支持具有产业链依托的“链条户”、与龙头企业签约的“订单户”、合作社内经营能力强且信用记录好的“增信户”以及从事专业化种养殖的“规模户”等优质农户。积极研究、实践龙头企业带动、市场带动、合作社带动、专业担保公司带动等模式, 通过信贷杠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 积极推进农户贷款, 向有产业支撑、有还款保障、落实有效担保方式的规模化经营集中。

2.2 加强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创新

农村金融机构应注重金融创新, 满足农户不同的融资需求, 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根据农户金融需求的动态变化, 及时设计多元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信贷工具。针对农户家庭收入不稳定的现实情况, 为了规避贷款风险, 当地监管部门可以协助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健全“农户征信体系”, 对农户进行征信等级评定, 通过信用创建活动, 全面掌握了解农户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等信息, 从而有效简化贷款手续, 满足农户随用随贷的需求。要通过不断创新来拓宽金融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范围。

一是积极尝试土地流转抵押。吉林“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枣庄“土地流转合作社土地使用权证抵押贷款”试点为创新贷款抵押方式探索出了新的路径。下一步, 可围绕土地流转制度改革, 开发新产品, 解决融资担保难题。条件成熟后, 还可将林权、海域使用权、滩涂养殖权等逐步纳入, 统一构建县域经济相关产权的流转、抵押平台。

二是积极开展农业机械金融服务。农业机械对县域经济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明显, 从法律实践上也已基本具备流转、抵押的条件。因此, 可依托大型农机生产企业, 制定农机产业链金融服务方案, 开展农机抵押贷款业务, 为广大农户、家庭农场、新型经济组织扩大生产规模提供有力支持。

三是加强与保险等金融同业的合作。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银行、保险、信托等各方面农村金融和非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特别是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 农业保险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应结合各自的专业优势, 加强保险与银行的合作, 联合控制风险。

四是充分发挥财政的风险保障作用。金融与财政联手支持县域经济, 充分发挥财政对金融的撬动效应和保障作用, 是财银合作的最有效模式。在传统的做法下, 财政出资成立专业的担保公司, 银行对担保公司核定一定放大倍数的担保额度, 运作起来程序较为复杂。可探索政府设立风险补偿基金, 财政和银行共同建立贷款项目库, 入库贷款形成不良, 由风险基金补偿银行的新机制, 提高财政资金对经营风险缓释能力。

2.3 多渠道加强县域经济的融资能力

我国在经济相对发达、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地区建立了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 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在传统地区, 由于地方政府财政实力较弱, 集体经济不够发达, 此类中小金融机构尚未建立, 可选择的融资渠道较少。建议传统地区采取“省、市、县、乡 (镇) ”联动的机制, 在全省范围内统筹安排, 普遍建立起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多层次的中小农村金融机构, 搭建满足县域经济融资需求的区域性小额贷款平台, 增加融资渠道。

2.4 完善非金融机构的补充作用

非金融机构以其独特的优势, 为县域农户提供了金融机构难以企及的便利与服务, 在维护农户日常生活、扩大生产经营活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 政府部门应该引导非金融机构有序发展, 对于非法集资、谋取暴利等扰乱农村金融市场的非正规借贷行为, 坚决予以取缔;对于亲朋借贷的小规模信贷活动采取不干涉的态度, 但对于此类金融活动中的契约应给予法律上的保护, 促使其规范化发展, 充分发挥非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有益补充作用。

摘要: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基础性关键作用, 创新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强化金融的服务作用。文章分析了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建议从提升核心环节服务水平、多渠道加强融资能力、完善非金融机构的补充能力等方面强化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

关键词:金融,县域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县域经济的金融试验 篇11

[关键词] 县级财政 新型县域金融体系 县级财政金融联动 县域经济

近年来,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发展资金短缺、投入严重不足则是其中之一。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表面上看,缺少金融信贷支持是主要的因素并因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隐藏在资金缺乏问题背后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却是县级财政发展的乏力和滞后。这种情况阻止了县级财政与金融的联动,影响了资金的积聚效应,造成了县域经济发展资金的匮乏。因此,探讨县级财政和金融之间的联动机制,对于加强和改善县域经济的宏观调控过程,挖掘、撬动县内外资金,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要求实施县级财政金融联动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县域经济结构不合理,缺少吸引金融信贷的经济增长点,需要运用财政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发挥作用

除东部沿海地区少数县及县级市外,当前我国县域经济仍是典型的农业经济,产业化程度低、效益差;县域工业规模和比重较小,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小,工业的主体以县属中小企业居多,管理粗放、信用差。面对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金融机构在信贷问题上表现出比较审慎的态度,致使一些工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和龙头企业得不到资金支持,贻误了发展时机。作为县级财政,应根据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对重点行业、重点项目实施财政扶持,增强企业信用水平,消除金融机构对县域金融服务所持“风险大、收益低”的成见,吸引信贷支持。

2.国家金融改革向纵深化发展,导致县域金融服务萎缩,需要运用财政手段进行扶持和强化

从1998年开始,国有商业银行加大了机构改革力度,纷纷撤并基层网点,导致县域金融机构数量大幅度减少;同时国有商业银行上收审贷权,资金集中向大中型企业和城市倾斜,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资金向县域经济投放。农业发展银行则功能单一,主要执行国家的农业补贴政策,对诸如大型农业基础设施、农业高风险投资项目支持甚少。农村信用社又面临规模小、效益差等问题,无法提供正常信贷服务。邮政储蓄只存不贷,资金全部上解,加剧了县域资金的紧张局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无法通过正式金融安排满足资金需求,只好求助于以民间借贷为主的非正式金融安排。同时,县域金融部门创新能力不足,固守传统的业务领域,不适应县域经济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实际。这就要求县级政府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尤其是运用财政手段降低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为各种金融机构在县域增设网点、不断创新金融业务创造条件,调动他们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积极性。

3.大多数县级财政拮据,难以发挥财政的投融资功能,造成财政“缺位”,迫切需要金融支持

目前,大多数县级财政收入过分地依赖于农业税收入和非税收入,造成财源结构单一。随着未来逐步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农民减负政策的实施,县级财政的状况将不容乐观。另外,现行财政体制中由于分税改革引起的财权与事权不一致、上级政府层层挤压县级财政等一系列因素,进一步加剧了县级财政的困难。如此差的财政状况导致事业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县级政府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县属重点工业项目等领域倾斜的资金寥寥无几,无法解决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瓶颈问题,财政“缺位”现象严重,影响了县域经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金融信贷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二、县级财政金融联动的基本思路和着力点

围绕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充分考虑县级财政和县域金融体系建设的现状,欲使财政金融两个手段相互促进、合力联动,应遵循以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发展为主,财政扶持政策推动为辅,实现财政资金对社会资金“以少拨多、以小博大”的基本思路,切实有效地挖掘、撬动县内外资金,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而循环的起点须是财政先行,通过财政贴息、担保、税收优惠、专项资金配套等“输血”机制,激活县域金融体系的“造血”功能,形成县域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流,从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壮大县级财政。着力点应选在以下几个方面:

1.立足财情,推动新型县域金融体系的构建

(1)配合当地农村信用社改革改制,培植农村金融主力军。根据国家为农村信用社改革确定的“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扶持,地方政府负责”原则,切实加快县级农村信用社改革。对进行县联社一级法人试点工作的地方,县级政府可酌情采用税收优惠和减免规费来减轻其经营成本,扩大资产规模,完善服务设施,增强抗风险能力。对信用社进行增资扩股或实行股份制银行试点的地方,县财政可拿出一部分资金与辖区内民营资本同时入股,壮大信用社实力,改善信用社资产质量。针对信用社历史包袱沉重的现状,可制定财政扶持政策,妥善处理好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使其在短时间内轻装上阵,承担起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任。

(2)创造条件,吸引活力大、又适宜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到县域设点经营。采取适当财政扶持政策,帮助股份制商业银行减轻营业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在条件具备时,可组建县域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这种机构可由县级财政和国有商业银行、政策银行及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县级分支机构牵头,农村信用社、企业,以及个人等均可出资,采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风险自担、自我发展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主要服务于县域工商企业,增强银行服務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感和主动性。

(3)制定相应财政扶持政策,帮助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在县域的分支机构排忧解难,最大限度地争取金融信贷支持。县级政府要帮助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清理大量积淀的不良贷款,在制定涉及银行贷款企业的改革改制方案时,理顺企业与银行的债权债务关系,严禁企业逃避银行债务行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财政扶持的担保公司为企业债务提供信用担保,调动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参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4)多途径培植其他金融机构,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选择符合条件的规模企业,成立财务公司,发挥自身融集资金的能力。发挥银行机构、行业协会等对行业内企业经营资信状况熟悉的优势,创立融资租赁公司,开辟企业融资新途径。在民间资本积累较快的地方,探讨民间金融的实现形式。另外,鼓励保险公司积极从事农业保险业务,证券期货公司提供期货、期权服务,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风险管理和控制手段。县级财政在这些金融机构创建和运营过程中,可视具体情况通过税收优惠、减免规费、财政资金入股资助等措施进行扶持,帮助这些机构尽快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2.借财生势,增强县域企业和居民金融借贷信用水平

县级财政应在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方面做大量工作,解决中小企业信用状况差、信用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可建立财政资金专户或由财政资金牵头、企业自愿入股的多形式、多层次、多元化的担保中心和担保公司,着力改善中小企业金融信贷环境。对于农村产业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县财政可联合农业发展银行的县级分支机构、农村信用联社,共同发起设立农业产业化信用贷款担保服务中心,专门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寻求金融信贷支持。探讨建立县级信用贷款再担保公司,为县域内乡镇村和行业信用贷款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服务,促进县域信用贷款担保机构体系的健康发展。县域中小企业和农村“种、养、加”大户信用水平的提高,必将促进县域金融生态建设,吸引县域金融机构信用贷款的注意力,最终形成县域经济发展资金聚集的“洼地”效应。

3.依靠金融支持,着力解决财政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缺位”问题

依靠新型县域金融体系所带来的充裕的资金流,县级财政可以及早调整支出结构,通过择机退出一些可由社会解决的公共支出领域,有效解决重点公共基础设施和经济结构调整投入不足的现状,实现县级财政向能源、交通、农业等非竞争性政府投资支出领域的倾斜,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县级财政金融联动的配套工作

可以看出,实施县级财政金融联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将涉及到政府、金融业和社会各个层面,需要做大量工作,实施上下配合和社会整体推动。

1.在政府层面,应深化体制改革和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县域财力建设,为实施财政金融联动创造前提条件

实施县级财政金融联动,首先要求财政具备一定实力。为此,县级政府应深化体制改革和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通过加快与经济体制改革配套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撤并职能交叉、运行低效部门和层次,减少财政工资拨款人员;通过推动财政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积极探索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城镇社区建设的运行模式,通过吸收民营资本参与投资和经营,减轻财政支出负担,努力实现财政赢余。同时,加大縣域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突出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培植特色经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增加县级财政收入。国家财政部门也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税收体系。应按照财权与事权相一致的原则,充实县域财源。

2.在金融业层面,应调整和优化金融布局,建立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提高财政金融联动的效力

应针对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所有制结构调整所带来的金融需求变化,按照由金融需求决定金融供给的原则,着眼于资金回流县域尤其是农村,进行一系列的农村金融供给结构调整。中央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应出台相应的监管政策,允许各种投资主体投资县域金融产业,鼓励和引导各种成分、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力度,消除目前县域金融服务逐步弱化的现象,尤其是解决国有商业银行机构、业务萎缩的问题,增加县域证券、租赁、信托、担保、农业保险等服务,形成有利于县域金融机构发展的有效机制。

3.在社会层面,应侧重县域企业和农村信用建设,降低财政金融风险,促进财政金融联动的良性循环。由于财政为企业和农村发展提供了各种形式的扶持,承受了担保贷款替代偿付、配套资金损失、收入减少等风险,同时,信贷金融机构也面临贷款对象的违约风险,这将使财政金融联动失去赖以持续的安全基础。因此,对县域企业和农村信用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在全社会进行信用教育和征信体系建设;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和农民还贷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福刚,孟宪江. 正确认识县域经济的内涵[N].经济日报,2004-03-30.

[2]王保安.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财政政策[J].求是,2005,(16):39-40.

[3]唐双宁. 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改革,完善监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支持[J].中国金融,2006,(5):6-8.

金融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篇12

一、贯彻货币政策对企业要有新举措

县级金融部门服务的对象大都是中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农民百姓,这一状况就决定了金融部门贯彻落实上级行工作会议精神、执行稳健货币政策时要有新举措,不能死搬硬套、照本宣科,必须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全面理解政府工作意图,创造性地执行和贯彻上级行对金融工作的要求。一是要加强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在年度信贷营销计划中要单列小型企业规模,确保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增速高于上年,适当提高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建立贷款审批“绿色通道”,创新信贷产品,积极扩大贷款抵押物范围,支持小型微型企业采取知识产权质押、仓单质押、商铺经营权质押、商业信用保险保单质押、商业保理、典当等多种方式融资。二是要降低融资成本,减轻企业负担。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小型微型企业收费监管,除银团贷款外,禁止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收取“承诺费、资金管理费”等,不得以贷转存,不得存贷挂钩,不得以贷收费,不得借贷搭售,不得一浮到顶,不得转嫁成本,不得将新增贷款作为全额保证金以开具承兑汇票的方式对企业进行融资贷款。三是要拓宽融资渠道。县域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开展小微企业贷款模式、 产品及服务创新,加强对新型融资方式、服务手段、信贷产品及抵(质)押方式的研发和推广,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探索存货、可转让的林权和土地承包权等质押贷款,设立诚信小微企业数据库,鼓励金融机构对信用企业按授信额度发放贷款。四是加强融资性担保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以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主体的县级融资性担保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国家、省、市扶持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发展再担保机构,鼓励符合条件的再担保机构开展再担保业务。加强融资性担保行业监管,促进担保业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二、金融服务民生要有新亮点

县级金融部门在贯彻执行货币政策中要不断探索服务民生的新内容,服务民生的业务要不断向广大农村延伸,进一步为其提供更加快捷、方便的金融服务,使各项金融工作在服务民生中发展,在促进农村、农民、农业发展中壮大。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深入持久地抓好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县级人行要积极协调组织涉农机构开展好“助农卡”的推广使用,使百姓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快捷的金融服务,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同时,要在集镇和乡下市场建立残损币兑付网点,解决农民兑换破币难的问题。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

二是信贷与就业捆绑,促进就业队伍壮大。金融机构要在信贷营销计划中,划分一定比例,用于扶持大学生村官创业,支持他们回乡兴办各类企业,消化农村富裕人员。要通过与工商、妇联等部门联合开展巾帼建功创业、扩大工商户吸纳就业等措施, 促进就业,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综合运用政策引导、项目扶持、 金融服务、技术支撑等手段,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职业化新型农民。

三是各金融机构要不断加快信息化建设。要充分利用政府信息平台,定期公布服务信息,使广大民众对自己的服务项目、 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了如指掌,接受群众监督。要与政府有关部门联合,做到信息共享。要定期召开银企对接洽谈会,面对面的做好服务工作。同时,要认真做好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工作,力争上线率达95%以上,减少资金在途时间,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更好地服务民生、发展经济。

三、维护金融稳定要有新发展

上一篇:英语书面表达教学反思下一篇:损伤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