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竞争力

2024-08-09

县域经济竞争力(通用12篇)

县域经济竞争力 篇1

一、前言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无论是从县域所拥有的人口和地域规模来看, 还是从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及其投资、消费需求来看, 县域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县域经济的发展如何依托于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区位、技术、知识、文化等条件, 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增强竞争力, 己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当前, 面对市场经济的浪潮, 信息产业的崛起和知识经济的挑战, 文化储备、经济伦理、科学技术、产业结构等新兴制约因素层出不穷, 对于县域内的竞争优势如何、竞争力增长点在哪里, 怎样培育竞争力人们的认识往往不是很清楚, 对竞争力的培育也重视不够。甚至放弃自身固有优势, 盲目追逐、模仿克隆先进县的发展模式, 造成县域经济产业趋同, 县域经济竞争力下降。因此,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尤其是培育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应该成为当前十分迫切的要求。

二、县域经济的含义

县域经济指的是空间地域内的经济活动, 是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区域性社会再生产过程, 是县域范围内国民经济各部门再生产各环节和各种运行机制构成的综合体。县域经济又是一个中观性区域经济范畴。中观经济是指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经济层次。宏观经济考察的是整个国民经济活动, 研究国民经济的总量构成、相互关系及其变化。微观经济考察的对象是单个、具体的企业、家庭生产者的经济活动, 研究的是单个企业、家庭生产者运行状况及其发展趋势。而中观经济分析和研究的是介于宏观经济总量和微观经济个量之间的中量。其现实形态主要是省县域经济、市县域经济 (地域经济) 、县域经济等等。可见, 县域经济在中观经济中处于低层次, 是中观经济的基础, 同其他层次比较, 更接近微观经济, 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结合的前沿。

三、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内涵

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县域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通过人口、社会、经济、科技、环境、资源间的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和相互促进而形成的具有良性循环态势的社会发展, 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系统。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县域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能使整个县域有效配置资源、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现实或潜在竞争优势的自组织系统, 是县域经济发展中人口、社会、经济、科技、教育、环境、资源等子系统综合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

四、如何加强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1、优化第一产业

三农问题是县域经济的核心问题。要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 致力农村经济转型。一是要全力推进中心镇建设。根据“优化产业布局、促进要素集聚、合理错位发展”的原则, 建设新型城镇, 打造特色产业, 提升产业集聚水平, 逐步形成与新型城镇相适应的布局合理、行业齐全、业态先进的商贸服务体系,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二是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农业特色产业。在县域农村经济发展中, 生猪、水果蔬菜、淡水养殖、花卉苗木等已显示出比较优势, 要继续做大、做优这些产业。三是要大力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经纪人、种养大户等各类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经营主体。四是要实施农民自主创业“领头雁”工程, 培育一支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经营需要的农业经营人才队伍。五是要规划建设面向长三角的区域性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 进一步拓宽农副产品销售的渠道。

2、坚持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

全县上下都增强招商引资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慢进也是退的危机感, 要形成无外不快、无外不活、借助外力求发展的共识, 积极策应对接“广东、上海、福建、浙江”、承接他们的产业转移、融入全球化战略, 积极创新思路, 坚持实行以商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亲情招商, 重点做活驻点招商、产业招商和开发式招商, 主攻劳动密集型产业、挂靠配套型产业和外向型产业。要着力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落户, 达到“一子定乾坤”的效果;要有针对性引进已落户企业的上下游产业落户, 形成“落户一个, 带来一批”的滚雪球效应, 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3、引进高新技术, 培养各类人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要发展县域经济, 必须要广泛开展技术协作, 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一是要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协作, 运用新的科学研究成果, 改造传统产业, 提高市场竞争力。二是引进人才。发展县域经济, 关键在人。要不拘一格引进人才, 特别是各类科技人才, 培育人才高地。三是培训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 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的市场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因此, 要采取多种形式, 培训劳动力, 提高劳动力的技能, 以满足县域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

四、结语

发展县域经济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工程, 又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任务。我们相信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可以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迎来县域经济更加美好的明天。

摘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尤其是培育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已经成为当前十分迫切的要求。本文首先阐述了县域经济的含义和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内涵, 其次从三个方面对如何加强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建议

参考文献

[1]、董志尚.郑州市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 中国市场, 2009, (22)

[2]、曾朝芬, 吴先春. 刍议威信县县域经济的发展[J].生态经济, 2005, (09)

[3]、王震, 李长如.沿海县域经济发展比较研究[J]. 海洋信息 , 2008, (01)

县域经济竞争力 篇2

──在全区县域经济研讨会议上的发言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既是增强县(市)区域内国民经济整体实力的主题,也是国家增强综合国力的基础。加快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是提高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县域经济竞争力是县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它包括资源优势、比较优势、潜在优势、市场优势、区位优势、环境优势。有了竞争力,县域经济发展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如何提高县域经济的竞争力?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我认为,以力促力、以力带力、以力借力,才能实现县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具体地讲就是:一、以观念更新产生的能动力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思想新,才能一新百新;观念变,才能一变百变。我们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固然有物质基础方面的因素,但追根溯源,最大的差距还在于思想僵化,观念陈旧。加快壮大县域经济,要特别注意克服几大观念误区:一是见物不见人的“资源误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固然要凭借自然、人文、区位等资源优势,但一个县发展的主导思想、工作思路、战略决策,才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所在。作为一个县的领导,是否具有战略眼光、全局意识、创新能力、开拓精神,对于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至关重要。二是多多益善的“支柱误区”。县域经济的发展要克服“多、小、散、乱”的通病,确定支柱产业不益太多,关键是要有特色,走专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的路子。三是南橘北枳的“经验误区”。发展县域经济不能盲目“跟风”,不能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不能把别人的经验作为一种成规。一定要从本县实际出发,创造性运用别人的经验。四是画地为牢的“界线误区”。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打破所有制界限,破除条块分割,强化区域意识,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分亲疏,为我所用,共同致力于县域经济的发展。二、以资源优化配置的整合力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按照现代社会的标准和市场的法则,需要人们重新认识资源的内涵和外延。它不仅包括自然资源,还包括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信息资源,只要是能够加以开发利用,作为市场要素参与经济活动,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的,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应该看成是一种资源。这就要求我们在市场经营活动中,不仅注重自然资源等有形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应重视人才、技术、信息等无形资源的开发利用,全方位提高资源利用率。当前,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要特别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工业化上,园区建设的实质其实就是对资源的整合,把众多的工厂聚集在一起,便于统筹土地的征用、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政府的行政杠杆作用,实现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和信息交流,整体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xx市确定了“六区一带”的工业园区建设新格局,就是要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区,特色产业的培育区,城市发展的新区。在城市化上,要重视和加快县城建设,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从资源的优化配置方面看,搞小城镇遍地开花不可取。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在3000美元以下时,人口和生产要素主要向大城市转移。尽管从我国国情来看,不能单纯依靠大城市来提高城市化水平,但也不能走另一个极端,即主要依靠小城镇的.做法。首先,小城镇对人口的吸纳能力弱,不可能满足中国人口城市化的需求;其次,由于小城镇的规模太小,达不到规模化的要求,导致资源利用率低、效益低下;再次,小城镇的大规模发展,必然减少大量耕地,引发新的问题。城市建设要突出战略规划和依法管理,要借鉴西方国家在城市规划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总体规划突出超前性和特色化,城市管理突出法制化。xx在城市建设上的重点是实施小坝城区北扩东进工程,不断扩张城市规模。五年内,将城市规划区内的农业人口全部转为城市人口,城镇人口达到15万以上,城市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以上,城市化率提高到50以上。在农业产业化上,坚持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注重农业的投入和产出,着眼于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强化市场意识和效益观念,引导群众转变生产方式和生产习惯,实现从低投入、低产出向高投入、高产出的转变。今年以来,我们采取了重点抓、抓重点的工作方法,改变了过去乡乡建温棚、村村搞养殖,点多面广、形不成规模、浪费人力、物力等资源的弊端,着力抓了一些规模养殖示范园区和种植基地,突出抓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实现农业工厂化、农民工人化、服务市场化、产供销一体化。三、以产业结构升级的带动力提高县域经济的竞争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有没有优势主导产业,是衡量县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依据。只有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选择重大项目,建设一批资源型、开发型、造血型项目,做到改造一批,新建一批,争取一批,储备一批,依托大项目、大投入,才能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带动县域经济的大发展。从xx的实际出发,在依托现有资源、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注重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主要是

县域经济竞争力 篇3

县域经济是指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县级政权作为调控的主体,地域特色明显和功能齐全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主要包含城镇经济和农业经济两大类,是两大类经济在县域的有机结合,具有地域性、农村性、层次性以及不平衡性等鲜明特征。当前,县域经济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构成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重要环节。然而,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首先要具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质量监控和导向的作用,以确保实现县域经济的预期目标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

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本着客观反映我国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为目标,从系统角度出发,多层次、分侧面地构建县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尽可能地涵盖了当前县域竞争力评价的成果和影响县域经济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文章先是采用问卷调查法调研可能影响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相关因素。共计发放120份调查问卷,有效回收111份,调查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2.5%,经汇总分析后初步确定了25项指标。接下来,邀请燕山大学和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区域经济学专家对该25项指标进行打分。评分表采用李克特五分制量表设计,请专家对每个评价指标进行打分(1-5分),分值越高代表该项指标对于测量相应属性的重要程度越高。最后,相关专家确定了25项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对该25项指标的重要性排序后,建立了本文的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该评价体系共包含3项一级指标、9项二级指标和25项三级指标,主要从经济发展能力、产业资源配置能力和城镇化发展能力三方面来衡量县域经济发展竞争力。其中,经济发展能力作为基础的结果导向性指标,旨在衡量各县(市)在某一阶段内经济增长和投资建设等方面情况,共包含经济增长能力、经济发展外向力和投资与开发能力三方面。三级指标在设计时选用正向指标,且多为时点性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指标为阶段性指标;对于产业资源配置能力指标,旨在衡量各县(市)三大产业产出及发展能力,包含三大产业产出能力、第三产业发展能力和产业发展支撑能力三方面,三级指标为正向指标;城镇化发展能力指标旨在衡量各县(市)当前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共包含居民生活水平、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以及教育和生活配套服务能力三方面,其三级指标同样为正向指标和时点性指标。

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对策

基于上述县域经济发展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我国绝大多数县(市)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三项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发展对策。

农业产业化与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协同发展。随着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县域的工业、商业以及配套的服务业也会快速发展,因而推行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协同发展将成为今后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将县域农业转化为商品经济,推行农贸直接结合,是低级形态的结合,并且农产品在波动的市场需求中极易处于不利的地位。通过制造加工企业将在流通中退出来的初级农产品,再一次加工增值之后重新进入流通领域,可以扩大市场需求,增强地区经济增长。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协同发展有力地发挥了农业在县域经济中的基础作用以及商业的融通作用,加快了县域经济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形式的转化过程。

加快农村城镇化,走城乡经济互融之路。社会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生活方式的转换是城镇化的重要内涵,而不断提高城镇经济实力,完善其功能以优化农村社会经济结构是城镇化的基本目标。加快发展城镇化不仅可以吸纳农村富余的劳动力,达到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民收入的目的,而且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

扩大县域对外开放水平。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且成为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趋势。在这种背景下,扩大县域开放水平,充分利用外资才能更好地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并且应从以下两方面重点抓起。

一是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职能应从管理型更多地朝服务型方向转变。首先要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地区经济活力。既要加强思想观念的转变,又要强化制度改革,简化政府服务企业的办公程序,实行一条龙乃至一站式的服务;二是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确保对县域经济的有效投入,增强发展县域经济的驱动力。不同县(市)可根据地区的资源优势进行招商引资,大力打造地区特色产业链经济;同时还应建立良好的优惠政策环境,加大对外商的吸引和扶持力度;此外,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也非常重要,应充分地发挥各类人才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作者宋晓明系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产业经济;赫连志巍系经济学博士,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提升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研究 篇4

一、做细做实主体功能区规划, 优化县域产业布局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于2011年正式颁布, 将我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大类主体功能区。因此, 提升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也需要根据县域人文传统与资源禀赋不同, 统筹安排产业布局, 做细做实县域主题功能区规划:将山区县或农业县划为限制开发或禁止开发区域, 重点发展旅游休闲生态农业等产业;将产业基础较好、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的县域作为重点开发区, 着力打造上下游完整产业链的产业集群式园区;将空间容量有限、通行成本增加的中心城区划为优化开发区, 争取在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方面形成集中连片发展。另外, 还要对承担重要生态职能而在发展工业经济方面受到制约的县 (市) 或乡镇、村等, 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创建“全国生态县”等。

二、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建设, 优势产业集群崛起

实践证明, 园区成为发展经济、吸引投资的关键平台, 而园区内产业的集群式发展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除经济较发展地区外, 许多县域经济的园区建设往往存在产业结构雷同、经济功能相似、规模普遍偏小等问题, 更多同处于产业链上游的企业之间恶性竞争还相当残酷, 致使产业无法实现集群式发展。因此, 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以生态文明理念搞好园区规划。园区谋划需要重新定位, 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应将生态理念融入园区规划与建设中, 从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探索园区生态转型之路。二是园区要成立由领导带队、企业参与、以专业招商人员为主的专业化服务团队。目前, 通过招商引资提升产业竞争力成为后发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捷径, 为吸引优质投资商, 必须打造相关产业的专业化招商团队。为此, 昆山开发区根据其主导产业分别成立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等专业化招商队伍, 对招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后“持证上岗”, [1]这种专业化运作强有力的提升了其招商成功率和县域产业竞争力。三是创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未来有竞争力园区的发展趋势都要形成上下游紧密衔接的产业链, 共同的利益诉求有利于搭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吸引相关企业共同投入解决技术、市场、资本、知识产权、品牌等共性问题, 这种战略联盟不仅提升了产业创新能力, 增强产业集群的联动效应, 还能使园区获得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培育企业家精神, 增强产业发展活力

提升县域经济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和关键恰是企业家精神。因传统人文地理差异, 相比经济先行地区, 内陆地区多数企业主普遍存在着“小富即满”、“小富即安”心态, 缺乏“敢攀登、争一流”的企业家精气神儿, 敢冒风险永不言败的企业家精神还远未形成, 亟需地方政府出台扶持政策, 培育企业家精神。一是为企业家成长“搭桥铺路”, 鼓励企业家勇攀高峰。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组织协调能力, 将企业家培训纳入各级政府培训计划, 帮助企业家们开阔视野、增强企业做大做强的信心。还可以对不同企业分类指导, 帮助他们制定“跳一跳、够得着”的发展规划, 形成重点企业集团一马当先、中小企业万马奔腾的竞相发展局面。二是大力宣传表彰优秀企业家, 营造企业家光荣的浓厚社会氛围。对投资大、提供就业岗位和纳税多的企业经营者在经济上给予奖励, 在政治上给予应有的地位和荣誉, 吸收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发挥更大作用。三是激发民众创业激情, 打造企业家梯队。可以考虑成立“全民创业扶助基金”, 真正激发起民众的创业激情, 涌现出一批支撑县域经济竞相发展的支柱产业;制定实施“小巨人成长工程”。定期筛选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重点扶持, 培育一批、成长一批、成熟一批, 并形成梯次发展。

四、搭建多元融资平台, 创新产业发展投融资机制

县域产业发展往往层次较低、实力较弱、规模较小, 在谋求转型升级时多数遭遇融资瓶颈, 因此, 县域产业亟需政府出面牵线搭桥, 帮助搭建多层次融资平台。一是设立县域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明确安排财政性资金用于促进县域产业发展, 重点支持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推进、引进高层次人才等。二是创建企业信用信息中心, 拓宽社会资本投资渠道。从税务、海关、社保、银行、司法等多方面采集企业信用信息并向社会无偿提供, 畅通资金供求渠道, 不仅解决企业融资“瓶颈”, 还能拓宽社会投资渠道。三是充分发挥商会、行会、工商联等社会团体作用, 成立企业之间的互助基金会, 创建各种形式的企业家联谊会, 相互沟通信息形成良好的信任机制等。四是借鉴北京等地做法, 成立再担保机构, 放大资金使用额度, 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当担保机构不能独立承担担保责任时, 再担保机构将按合同约定比例承担相应责任, 通过再担保公司, 担保公司可将放大倍数从3至5倍提高到8至10倍。[2]

当前, 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成为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力量的坚强纽带, 然而, “小康不小康, 还要看老乡”, 县域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 必须扭住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这一核心, 才能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并最终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郡县治则天下安”,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奋斗目标的关键环节, 而产业竞争力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和根本, 提升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 必须做细做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园区、培育企业家精神、拓宽产业发展融资渠道等。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产业集群,企业家精神,融资

参考文献

[1]倪琳.“后危机时代”昆山经济的发展与创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0 (10) :148-149.

如何提高县域农行的竞争力 篇5

提升县域农行竞争力专题研讨会综述

编辑:admin 时间:2008-8-27 8:47:00

面向“三农”是农行股改的首要原则,而“三农”业务的主阵地在县域。作为连接城乡的县域业务一直是我行的传统优势,但近年来,随着其他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和机构网点纷纷向县域(特别是经济强县行)下伸,我行的这一优势已经受到了严峻挑战。如何充分利用我行在县域的资金、网络和专业等优势,更好地为“三农”和县域经济服务,提升县域农行的竞争力。2008年8月7日,省农金学会和省分行县域业务处联合举办了提升县域农行竞争力专题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共收到论文65篇,其中20篇进行了会议交流。内容涉及县域农行经营定位问题、提升县域农行竞争力的制约因素、县域农行的市场拓展与营销体系建设、县域基层行的网点转型问题、提升县域农行风险防范能力等等。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县域农行经营定位问题

定位问题至关重要。县域农行要在目前多元、激烈的竞争格局中保持强劲、持久地竞争力,就必须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和战略目标。与会者普遍认为,目前县域农行的业务经营定位不够清晰,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区域定位上,由于受前些年农行经营重心向大中城市转移的影响,县域农行在资源配置、网点设置等方面呈收缩状态,造成了在城区竞争力不如工行、建行,在乡镇竞争力比不上农村信用社的尴尬局面;二是在客户定位上比较注重大客户、大项目的营销,而对县域经济的主体中小企业和个人优质客户,缺少系统的分析研究,存在服务不到位的问题,形成了经济强县行竞争力不强、特色块状经济区域没有特色行的现状;三是在产品定位上注重了城市产品的开发和大客户金融服务方案的量身定做,忽视对县域小客户、农村市场所需金融产品的研发,业务发展上简单比照城市行的管理办法,无法满足县域农村市场的金融需求。针对这些问题,《关于基层行面向“三农”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探讨》一文认为:要根据经济发展程度和发展模式的不同,分别建立经济强县、特色资源县、特色市场县、传统农业县的金融支农服务体系。经济强县支行要以建设全能型现代商业银行为目标,以优质中小企业、个人客户和农村城镇化为重点,全面营销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不断丰富和完善服务功能;特色资源县支行的新增涉农贷款主要投向资源开发及其配套设施建设,支持当地特色产业中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并根据特色经济链延伸金融服务;特色市场县支行要突出网络优势,大力发展电子银行、银行卡以及现金管理等中间业务,积极介入县域特色产品生产、销售的优质企业,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适当发展商铺按揭贷款、运营车辆贷款等市场需求量较大的个人生产经营性业务;传统农业县支行要围绕当地特色农业发展,支持有一定规模、辐射带动范围广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农业合作组织、农资超市、基地内农户和种养大户。

《浅析县域农行服务“三农”策略》一文认为,目前县域农行服务“三农”的重点是:一是优先发展涉农企业,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特色农业。立足农业发展现状,促进农业产业带、产业链的形成,支持旅游观光型、生态型现代农业企业的发展。要有选择的支持有一定规模、辐射带动范围广的农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养殖大户。可以借鉴广东的成功经验,推行“农户+协会+银行”的模式对县域的农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养殖大户进行大力支持。二是加快发展中小企业,着力扶持个私经济发展。要在分类指导,制定差别化的政策、操作流程和专门小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指标体系外,还需增大县域农行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审批权限。三是加强与当地政府的联系,主动介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力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拓宽信贷营销范围。四是立足于配合国家新农村建设重大项目,支持农村地区重大交通网络、能源体系、水利工程建设,支持城市道路、供排水、公用事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对纳入财政预算内由财政安排资金的乡村医院、乡村公路、学校建设等农村公益性项目,可适当给予信贷支持。五是积极探索服务“三农”的渠道建设工作,或开辟“绿色通道”,或是通过设立与入股村镇银行,或是成立小额信贷部,或是通过委托与合作的形式,或成立金融租赁公司等,拓展服务渠道,开展农户小额贷款业务。

二、提升县域农行竞争力的制约因素

与会者认为,竞争力是我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也是能否控制未来、掌握未来市场竞争主动权的根本。《对提升嘉兴地区县域农行竞争力的研究》一文指出,目前农行在县域市场的传统优势并不稳固,在大部分经营指标上都有被他行赶超的势头。当前制约县域农行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有:(1)经济强县支行授信权限偏小,客户准入门槛高,与市场环境不匹配,在与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我行目前对非省级开发区限制进入的政策使得基层行行介入一些新投入建设的、区位优势良好的开发区项目造成困难。而他行对园区贷款相对较宽,跟开发区合作较好,由于目前政府对园区落户企业的有绝对的话语权,我行对园区贷款支持相对不足的现状也使得落户企业无法快速增加,业务发展的各

方面都受到制约。(2)网点转型较慢,布局不合理,网点功能不健全。农行虽然已在去年开展网点转型工作,并取得了较大成效,但由于起步较晚,但工、中、建三家行自从股改上市后,网点改造力度更大,目前与这些行相比在网点功能和配置上还存在不小差距,特别是在网点视觉形象上,建行、中行都有与其标识相统一的外观形象和装修色调,使客户一进门就有强烈的品牌认同感,相比之下农行网点的视觉形象与品牌标识不太协调。还有网点分区不明显,功能偏少。网点在人性化和多样化营销功能建设上还有很多不足。(3)尚未建立符合市场要求的营销体系。目前农行县域支行的营销体系存在两大弊端。一是支行本级直接经营力度偏小,普遍存在后台管理部门多于前台经营部门的情况,且前台经营部门营销与管理职能混合,甚至更加偏重管理,而直接营销职能弱化。二是分层经营管理实施力度不够,上下联动效应不明显,项目贷款审批流程过长。在项目贷款审批上,农行仍采取县支行调查,市分行、省分行层层审批的传统流程,而工行、建行、中行则对重点项目全面确立了以客户为导向的营销管理体系,采用层幅对称的营销机制,重点项目由市分行甚至省分行直接开展调查工作,层面高、操作流程短、运作效率高。(4)产品创新较为滞后,缺乏与市场的良好衔接。与同业比较差距在:一是在针对高端客户的投行业务方面,与工中建行相比步子较慢,目前农行在投行业务上还没有实质性开展,仍处于贷款利息收入调换的阶段,影响高端企业客户的拓展能力。二是在中小企业等潜力客户的融资需求上,农行要求新准入优质中小企业以有效房地产作抵押,对非全额房地产抵押的,销售收入与授信总额之比在5∶1以上,授信手续繁琐,进入门槛相对较高,部分信贷政策、业务流程和运作效率等方面显现出与本地县域市场不相适应的方面。(5)我行科技系统支撑力度不足,人力资源未得到有效解放。目前科技系统建设偏慢,许多业务品种尚未进入信息化管理模式,仍以手工操作为主,上级行对下级行业务情况的了解过程也以手工统计,层层上报为主,工作耗时繁琐且质量难以保证。这直接造成在县域支行业务经营人员本职营销工作时间被占用,客户经理往往将大量时间用于数据统计和报表编制等与营销无关的工作上,导致业务营销人员的人力资源利用率大大降低,使本来就薄弱的客户经理队伍的有效营销能力进一步下降。

三、县域农行的市场拓展与营销体系建设

与会者认为:浙江是全国县域发展三大特色模式之一——江浙模式的发源地,这种模式主要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民营经济、个私经济,特色块状经济和专业市场比较多,因此农行在县域市场拓展上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各地经济的发展实际,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和手段,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管理措施。

对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关于县域农行拓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提升县域农行竞争力的探讨》一文认为:农行在拓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拓展明显短腿。以长兴县支行为例,贷款增加主要在原有存量客户上新增贷款,优质中小企业拓展处于萎缩的态势。二是信贷体制、机制不尽人意,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三是与同业相比,我行由于对中小企业实行几乎是一刀切的信贷政策,未能一户一策,造成了大量的优质中小企业流失。四是与同业相比,我行信贷准入门槛较高,对中小企业贷款营销吸引力不大。表现在贷款进入担保方式上,严控中小企业保证贷款,片面追求贷款抵押率,失去大量优质客户。五是上下联动,务实营销力度不大。针对这些问题,该文认为:要在县域信贷业务中取得优势,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根据县域中小企业资金的需求特点,切实改进和提高信贷决策水平,再造信贷决策流程,优化信贷营销体系。首先要完善信贷业务转授权管理,科学配置信贷权力资源,对于经济强县行要特别转授权,一行一策,扩大信贷审批权限,建议授予支行单户1000万元以内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审批权,个人单户100万元以内的信贷审批权。同时在信贷优惠政策、利率定价机制上要给以一定的经营自主权,不能再搞效率低下的层层审批与一刀切。要按照贴近市场、贴近客户和精简高效、权责对称的原则,扩大直销客户的范围。要十分注重上下联动及立体式营销。对直销的重点法人客户,由直销部门一站式调查,开一次贷审会,减少审查审批环节。对于超权限的信贷业务,实行先纵后横,由客户部门逐级报有权审批行客户部门,中间环节不再审查审议,并建立限时服务机制和利益挂钩的上下联动机制。对于优质客户信贷业务,开拓绿色通道,实行特事特办。

《县域农行发展个人信贷业务的分析与思考》一文认为,加快县域农行个人信贷业务发展首先要理顺系统内个人信贷业务管理体制,个人生产经营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和个人其他经营类、消费类贷款都要集中在一个管理部门,并要求做到上下对口,以保证贷款政策、办法制定的统一性,下级行贯彻执行的一致性,实现个人信贷业务管理系统的完整性。同时,要严格实行个人信贷业务管理前后台分离。其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搭建一个符合我行个人信贷业务经营需要、具有较强同业竞争力的个人信贷业务经营平台。在机构功能定位上、个人贷款审查审批中心设置上不搞一刀切,关键处决于个人信贷业务经营的需要,机构该怎么设、业务怎么做、应授予哪些功能?一定要经过充分的调查论证,不能由管理部门简单决定。第三要对现有经营类、消费类个人信贷业务产品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并在此基础上对个人信贷业务产品进行整合。第四要对现有涉及个人信贷业务的各项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凡是各制度间有不一致的地方,要进行统一;凡是一个制度能管住的,就不要再制定类似制度,包括一些产品的格式合同文本,也要进行归并,尽量不要一个产品一个格式合同文本;凡是上级行已有制度规定的,下级行就不要再制定类似制度,也尽量不要再在上级行制度外加补充条款;凡是上级行制度规定允许的,下级行不要设置门槛;凡是制度间有矛盾的,要纠正。五是要尽量简化个人信贷业务操作流程,除部分金额较大个人贷款外,个人信贷业务可以实行调查、审查岗位分离,有权审批人审批,不必上贷审会审议。第六要加强个人信贷业务的考核力度,要选择部分有条件的二级分行,建立事业部制,直接开展个人信贷业务的经营,并

在条件成熟时,将个人信贷业务量较大的辖属经营行纳入事业部制内,按照管理会计的原则,实行内部成本、利润核算,实现经营效益最大化。《农行如何加强欠发达地区中心镇金融业务的几点思考》一文认为,多年来,农行在中心镇的发展具有很深的根基。农行系统性资源优势非常明显;另外,从农行的产品、服务、资金等方面来说都具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我行应充分发挥上述传统优势和资源优势,成为中心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金融市场的主力军。一是要从中心镇的产业结构的调整、销售产值的大幅提升来重新认识中心镇地位,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方针政策。二是可对部分经济较好的中心镇可采取与城区一致的贷款审批条件。对一些规模较大、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经营效益较好的中心镇可考虑上升其经营层次,由分理处升级到二级支行,这样也便于与当地政府更好地进行对接,促进业务的全面发展。三是对中心镇客户营销时应把握其重点,做到有的放矢。如对一些专业市场的农产品经营大户,则主要是营销个人存款、贷记卡、个人网银,对于工业比较发达的中心镇,则可以营销其企业贷款、承兑汇票、贴现,进而营销代发工资、贷记卡、投行业务、代理保险等。四是强化产品宣传、提高农行知名度。对于市场营销体系问题,有观点认为:要加快扁平化市场营销体系的构建,强化联动营销,缩短管理链条。主要是强化管理层和执行层,尽量减少中间层,形成一条最短的指挥链。一是加强执行层建设,将客户营销体系重心下移。调整一级支行前台部门职能,充实业务一线人员,强化县级支行的经营职能,有些管理监督职能上收市分行;二是强化管理层职责,由市分行营销管理委员会统筹营销工作,统一制定全行营销计划、营销方向和重点,提供政策面信息。同时市分行委派产品经理协同客户经理做好客户授信方案设计、产品组合方案,对客户提出的产品需求进行研究;三是在重大项目贷款营销时,实施省、市、县三级联合调查,尽量减少审批层次、缩短审批流程,以工作效率带动竞争力的提升。

四、县域基层行的网点转型问题

网点是农行最重要的竞争优势和最具防御力的发展资源。对于网点转型有作者认为必须从转变传统网点管理模式和客户服务模式的角度出发,从网点转型的各项具体要求着手,加大网点转型工作力度,提高县域支行的竞争力。

有作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尽快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优化网点布局,撤并低效网点,要继续按照网点发展规划撤并低效就近网点,特别是城区网点;二是改变网点设施陈旧的问题,要按标准化硬件水平更新改造一批现有陈旧营业网点,打造一批精品网点,提升县域农行的社会形象。三是自助设备的问题,要加快电子化办公设备的更新,增加ATM等自助服务终端设备的投放量,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四是网点功能转型的问题,要加快营业网点功能转型,完善对法人客户落地服务和低端个人客户的业务分流服务,增强网点对优质客户和优质资源的竞争能力。同时,为充分发挥网点的经营功能,提升县域农行的核心竞争力,在网点建设中要把握三点:一要树立农行作为现代商业银行的社会形象;二要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三要让客户办理业务感受到尊重,员工开展工作心情舒畅。

在县域农行精品网点建设方面,《浅谈县域农行精品网点的转型与打造》认为:一是着眼挖掘网点潜力,调整柜员职能分工,打破传统的前台和后台、对公和对私岗位的分工限制,根据业务性质和种类、员工能力和素质等把员工分别设置为综合柜员、多项柜员或单项柜员,实现二线转向一线、后台转向前台。二是着眼挖掘组织潜力,调整柜员级别体系。摒弃把与客户接触的一线员工置于组织结构底层的传统做法,将一线员工视为“二阶客户”,形成一线员工直接为客户服务,其他员工为一线员工提供服务和支持的组织结构,使得客户与员工交流的信息以最低的失真程度传递给管理决策层,提高决策支持效果。三是着眼挖掘员工潜力,调整柜员培训体系。丰富柜员培训内容,加大网点员工聆听能力、营销技巧、沟通技巧、服务礼仪等的培训,在网点构建流程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交易与后台处理流程,也包括迎宾、营销、管理等各种运营流程。

五、提升县域农行风险防范能力

与会者认为,县域经济起点较低,整体信用环境不够理想,加上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涉农贷款业务潜在风险不容忽视。有作者认为,在服务“三农”工作中,必须将风险控制贯穿于业务经营全过程:一是针对“三农”的特殊性,在加快产品创新的基础上,需加大制度创新,以适应服务“三农”需要。二是创新业务担保方式,扩展担保品的范围。三是积极引导、鼓励农民参加农村和农业保险业务,分散农业经济各类风险,增强金融支持的信心。四是根据农业产业的特点,合理确定贷款期限,有效控制因期限不合理产生新的不良贷款。

《寻找那一片“蓝海”——浅析农行小企业信贷战略》认为,在规避小企业风险方面:一是要配备专门的机构人员设置,进行独立核算。可以考虑建立小企业经营中心,把小企业信贷业务从传统信贷业务中分离出来,并对小企业信贷业务进行独立核算,从而正确评价小企业客户的优劣和利润贡献度的高低,优化资源配置。二是调整细化相应的信贷制度,以适应小企业信贷金额小、笔数多、时效要求高的特点,提高服务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对传统的企业审贷流程从风险识别、审贷决策程序到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变革。建立贷款风险定价机制,按照覆盖资金成本、营运成本、风险成本和实现一定利润回报的原则对小企业信贷进行合理定价。三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业绩评价考核机制。必须改变传统的适合于大中企业客户业务发展的业绩考评机制,重构符合小企业信贷业务相应特点的激励约束机制和企业文化。四是建立健全人员培训机制。要针对小企业普遍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信息不透明等现实问题,加强对小企业信贷业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加强对这些人员在业务理念、信息搜集、风险识别、客户关系管理、市场营销、风险内控方面及职业道德的培养。

另外,还有很多好的观点,如县域支行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绩效考核问题、加快中间业务发展、县支行的收入结构问题等等,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省农村金融学会秘书处 陈荣林)

相关文章

邮编:310025

县域经济竞争力主成分分析评价 篇6

[关键词] 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体系主成分分析

自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后,全国各界关注县域经济,专家学者研究县域经济,许多省、区、市还制定了有关县域经济的政策,县域经济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得到了快速发展。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新时期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县域经济承担着如此多的历史重任,可以说,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一个历史性的选择。辽宁省是县域经济大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内涵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竞争力是县域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县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相比于其他县市所具有的集聚、争夺、整合和转化资源,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县域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能力。本文认为,县域经济竞争力具有丰富的内涵,不能只评价经济实力,应考虑多方面发展潜力,主要包括综合经济实力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人才与科技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和发展竞争力七个方面。

二、县域经济竞争力主成分分析结果

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客观的评价辽宁省各县市的发展状况,有利于认识自我,探讨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在经济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的基础上设计的,运用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朱允卫、杨万江,2003),把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充分考虑在内,形成了指标总数为46的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表1 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以上评价体系的指标众多,有些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着相关性,因此利用较少的综合指标分别综合存在于各变量中的各类信息,主成分分析就是研究如何通过少数几个主成分来解释多变量的分析方法,也就是求出少数几个主成分,使它们尽可能多地保留原始变量的信息,且彼此不相关(高惠璇,2005)。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辽宁省44个县进行分析,得结果如下:

1.综合经济实力竞争力:提取两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接近80%,说明2个主成分能概括绝大部分信息。第一主成分对地方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额四个方面有绝对值较大的系数,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变量的原始含义将它定义为经济支付能力因子,其特征值贡献率高达51.95%。第二主成分包含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个变量,将之定义为收入水平因子,并不是决定县域综合经济实力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2.产业竞争力:可以提取两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9.56%。第一主成分对二三产业产值比重、金融保险业比重、高新技术产值比重有解释能力,将它定义为工业化程度因子,特征值贡献率达53.42%。第二主成分代表了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3.企业竞争力:可以提取三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6.74%。第一主成分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新产品产值率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可以取名为企业的创新与竞争能力,特征值贡献率高达46.94%。第二主成分包含产品销售收入一个指标,第三主成分也只包含每百元固定资产实现利税一个指标。

4.人才与科技竞争力:提取两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6.95%。第一主成分结合了大专以上教育程度人口比、教育支出比重、科技人员平均经费、企业研发经费四个指标,根据其含义,取名为社会知识与技术积累水平因子,特征值贡献率为52.53%。第二主成分代表了万人科技人员数和专利申请数的信息,被称为技术研发能力因子。

5.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可以提取三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1.3%。第一主成分把工业用地产出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万元产值固体排放、万元产值废气排放、万元产值废水排放五个指标纳入其中,根据其原始含义将之定义为工业发展的社会成本因子,特征值贡献率为45.92%。第二主成分包括了城乡居民收入比、城乡人均公共品比例兩个指标的信息,被称为城乡福利水平因子,特征值贡献率为18.42%。第三主成分包括了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电耗的信息,称为工业能耗水平,特征值贡献率为16.92%。

6.基础设施竞争力:提取了两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79.02%。第一主成分代表了旅客周转量、公路密度、新增固定资产额、全社会基本建设投资、竣工房屋建筑面积五个指标,可以定义为固定投资水平因子,特征值贡献率为58.1%。第二主成分代表了百户拥有电脑数、百户拥有移动电话数、电话普及率三个指标,可以视为信息技术普及水平,特征值贡献率为20.92%。

7.发展竞争力:在提取的三个主成分中,第一主成分包括了大部分信息:劳动力流动性、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外贸出口额增长率、出口净额、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五个指标,根据其含义定义为经济外向程度因子,特征值贡献率为37.37%。第二主成分:恩格尔系数、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千人医院床位数被定义为医疗卫生水平因子,特征值贡献率为16.16%。第三主成分: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人均贷款余额被定义为社会储蓄水平因子,特征值贡献率为13.87%。

表2 辽宁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综合排名

原始数据来源:辽宁统计年鉴,2005,辽宁省统计局。

三、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县域经济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先进省市相比,辽宁县域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落后。全省各县发展水平相差悬殊,县域工业企业发展滞后,县域经济结构也不尽合理。科学技术竞争力偏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加快社会发展,就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相对较弱,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保护环境、保护资源,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既要讲求经济效益,也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基础竞争力和发展竞争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以保证经济发展的后劲。

在招商引资中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 篇7

1 招商引资工作开展的情况

(1) 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浓厚的工作氛围辽阳县已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动力摆在突出的位置上。为此专门成立了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并将招商引资纳入对各乡镇的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量化考评制度。对于重大招商项目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参加谈判,组织实施。通过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全县上下现已形成“重招商,重项目,人人争先做贡献”的良好工作氛围。

(2)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密切与境外企业联系。辽阳县抓住一切对外交往的机会,围绕领导出访、参加经贸洽谈会、展洽会、接待境内外企业参观考察、接待外国政府官员访问等机会,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对外,我们先后组团赴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加拿大等地开展招商洽谈和招商项目推介会。在国内,我们先后赴上海、广东、浙江、福建、山东等省就重点项目如电子专用材料、铜材深加工等进行招商,先后促成辽宁汇福汽车冲压件、本铜集团贾家堡子铁矿、辽阳千山水泥等重大项目落户辽阳县,促进了投资1.5亿美元的风力发电机组核心部件、投资2000万美元的现代物流园、投资1000万美元的LED电子路灯等项目的合作。同时美国考察团、香港九龙商会、日本环保节能产业、韩国钢铁企业代表团等也先后多次来辽阳县进行实地考察和洽谈业务。这些活动不仅为辽阳县招商引资搭建了平台,也扩大了辽阳县知名度,提升了县域经济的竞争力。

(3) 突出工作重点,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重点地区、突出重点项目,有针对性招商是我县招商引资工作的一个重要举措。在区域上,我们针对电子电器信息产业重点在港、澳、台、日、韩及东南沿海进行招商;针对钢铁精深加工产业在重点在福建进行招商;针对轻工产业重点在浙江和江苏进行招商。在集中区上,形成以辽阳铜业集团为龙头的电子电器信息产业;以辽阳钢铁有限公司为核心的钢铁精深加工产业;以辽宁新风企业集团高压共轨项目和辽宁汇福公司汽车冲压件项目为重点的汽车零部件产来。在重点项目上,对年产100吨精铁矿粉、铜产品深加工、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房地产等能牵动地区发展的、有发展潜力的项目进行重点推介。在招商方式上,以招大商、引巨资、兴办大企业为主攻方向,通过以商招商、定点招商、上门招商等多种方式,广泛加强与国内外企业、商会的接触和联系,加深彼此间的了解。

(4) 强化软环境建设,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辽阳县把招商引资的软环境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来抓。一是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先后出台了《辽阳县境内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辽阳县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辽阳县关于加强招标投标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二是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坚持司法公正、文明执法、严格执法,严厉打击各种干扰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使企业和投资商充分享有平等的权利,为各类投资者创造一个“统一、公平、规范、有序”的发展环境。三是优化服务水平。我们强化了“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建设,最大限度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减少收费标准、提高办事效率。在工作中,我们坚持“六项服务”,即联审服务、全程代办服务、跟踪服务、承诺服务、公开服务和文明服务。四是搭建企业融资服务和担保平台。一方面在充分调动和发挥驻县金融机构作用的同时筹建2家民营贷款公司,拓宽速效渠道;另一方面做辽阳县信用担保中心,县财政拿出相应资金,并抓紧研究政府资产评估,为放大企业担保额做准备。五是严格控制行政执法和各类检查活动的随意性。进一步完善《外理干扰破坏经济发展软环境行为暂行办法》和《对民营企业实行五项保护制度》。各有关部门特别是行政执法部门针对企业的各类执收、执罚、检查、验收等工作在年初提出工作计划,并在每月初明确时限和执行人员,报主管县长审批、监察局备案。除特殊性突发事件外,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影响企业正常生产和经营活动,否则一律严厉惩处。

2 对招商引资工作的思考

县域经济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省 (市) 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当前,从我国县域经济的总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态势来看还是不错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面对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从宏观调控的角度至少还要处理好以下“六种关系”,才能更有效的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力。

(1) 处理好招商引资与内部盘活的关系。招商引资工作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各地区都把招商引资工作放在了首要位置。但从目前来看县域经济的招商引资工作多属于“外部输血”式的,若从长远发展来看,县域经济的发展还是要放在强根固本上。所谓的根就是指自身优势,而本是指现有资源。只有在充分地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地开展好招商引资工作,才可以内强筋骨。因此,在处理招商引资和内部盘活的关系上既要“两手抓”,又要“两手硬”。其中,内部盘活更重要。只有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才能使招商的“力度”更大和引资的“资本”更雄厚。

(2) 处理好全局联动和部门突破的关系。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全局统筹协调联动,更需要各方面力量的通力配合。从当前一些县 (市) 招商引资工作的实践来看,一般采取的是“主管领导负责、主要部门出击、相关部门协同”的方式方法。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这种方式方法下更需要积极营造一种“齐抓共管、齐头并进、齐心协力”的良性氛围,重点放在乡镇的重点项目和重要产业上,县农委、经委、发改委要充分发挥的“冲锋”作用,并结合各自的工作职能,制定相应的主攻方向和协调保障措施,确保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各司其责,同频共振。

(3) 处理好强村富镇和抓小扶大的关系。全面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力,不能只依靠县域内几个大项目的达产落地,而忽视了乡村小作坊和小产业的发展。常言说的好:“小河没水大河干。”他们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这种关系对于县域经济发展同样适用。我们的发展模式应该是“村村有作坊、镇镇有企业”。特别是要针对各村镇的实际情况和产业特色,逐步成为各具特色的乡镇“主打品牌”,真成形成“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

(4) 处理好项目落地和人才到位的关系。“经济发展,人才先行,”这句话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好的项目落地,如果缺乏好的管理、专业技术和组织协调的人才,最终也不会收到成效的。大多数的县区在招商引资上常将眼睛盯在“商”和“财”上,却忽视了人才的配置,这在一定程度上了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说,在引进项目后,首先要把人选准用好,然后定岗、定编、定责,从而有效地促进项目的落地和生成。

(5) 处理好长远发展和阶段利益的关系。县区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只追求阶段性利益和发展,面对着产值和效益,拍板就上马,却常常忽视了其长远的发展和河流、土地、大气等环境污染问题。县域经济发展,既不能忽视对阶段利益的追求也不能缺少对长远利益的谋划。要立足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确定招商引资项目。对于那些规模小、投资少、见效快、符合环境要求的无污染项目,要多上快上。而对于那些看似规模大、潜力大的所谓大项目,则要经过精心调研和细心论证,只有符合本地经济发展特色和经济发展规律,并能得到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响应的项目,才能落地上马。

(6) 处理好省市帮扶和自谋发展的关系。当前,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效的帮扶方式,如“省直部门对口帮扶”、“强县带弱县”、“强市扶穷县”、“大城牵小城”等救活了一些县区。但这种“授鱼”的方式解决不了县域经济长远发展的问题。当前,一些县区在经济发展中一遇有困难,就打报告和申请要资金、要“优惠政策”、要“特殊照顾”,或等省市对口部门来指点和帮扶,如此,就淡化了自我发展的意识,从而导致县区发展失去活力。在县区的未来发展中,不管是省直接管县,还是县域的发展,帮助其“自造血”才是最重要的。

摘要:招商引资工作成效如何, 直接决定着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辽阳县政府在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下, 抓住了我国经济企稳向好的有利时机, 在招商引资工作上大做文章, 有效地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从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 只有处理好“六种关系”才能更有效地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力。

关键词:招商引资,县域经济

参考文献

县域经济竞争力 篇8

关于县域经济的专门研究源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但县域经济真正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 也还是近几年的事。由于县域经济的综合性和复杂性, 因此研究方法亦多种多样。苏方林 (2005) 使用地理加权回归方法, 以辽宁省27个县为例, 研究了县域经济的空间差异。刘霖等 (2005) 运用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法研究了浙江省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差异[1]。黄启才 (2008) 将基于面板数据的二次加权动态评价方法引入县域经济实力评价研究之中, 并以福建58个县市为实证分析对象, 对其2000~2005年的经济实力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王义宏 (2009) 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县域经济的增长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江阴县域经济系统发展程度评价的主要因素为城镇化率和劳动者就业率。周泽炯 (2010) 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安徽61个县域经济单位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 安徽县域经济整体竞争力较弱, 县域之间经济竞争力差距较大。

2 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

2.1 评价方法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河源市五县一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分析, 使用软件Qstat3.5进行数据处理。因子分析法是一种经典的数理统计方法, 能将多个相关变量化为少数几个无关的新的综合因子, 能用较少的综合因子来反映原始数据中的绝大部分信息。利用因子分析可以克服其他分析方法在确定指标权重时的主观性缺点, 形成反映因子和指标包含信息量的权数, 以计算综合评价值, 有助于保证客观地反映样本间真实关系, 是评价地区发展实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影响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 本文在参考现有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的基础上, 结合河源市县域经济的实际情况, 建立了包括发展规模、发展潜力、发展活力3大类共19个指标的评价体系对河源市五县一区经济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估 (见表1) 。本文数据资料来源于《河源市统计年鉴 (2010) 》。

3 河源市县域经济经济竞争力的因子分析

3.1 对原始数据标准化

数据标准化包括同趋化处理及无量纲化处理。由于指标中不存在逆指标, 因此无需对原始数据进行同趋化处理。无量纲化处理主要解决数据的可比性。无量纲化的方法有很多种, 常用的有“最小—最大标准化”、“Z-score标准化”和“按小数定标标准化”等。本文对各个指标进行Z-score标准化处理, 以消除量纲的差异, 利用Qstat3.5处理得到相关系数矩阵, 大部分变量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大于0.3, 说明原始变量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 对本问题进行因子分析是合适的。

3.2 确定主因子数目

变量的差异一般通过方差来反映, 本文用主成份法提取因子, 得出初始方差及其贡献率结果 (表2) 。因子选取的标准是因子方差累积贡献率 (一般取值85%以上) 及特征值大于1来确定, 本文中选择前者, 提取的公因子数目为3。

从表2中可以看出, 前3个公因子的累积贡献率已达88.669%, 总体上原有变量丢失的信息较少, 因此可以用前3个公因子的变化代表整个样本的相关变量。

3.3 因子命名解释

由于原始因子载荷矩阵在因子解释过程中未能达到理想效果, 所以选择了方差最大化方法 (varimax法) 进行因子旋转, 得到旋转后因子特征值及贡献率 (表3) 。

由表3可见, 因子旋转后, 累计方差比没有改变, 但却重新分配了各个因子解释原有变量的方差, 因子特征根贡献率分别为35.595%、32.529%、20.539%, 改变了因子的方差贡献, 使得因子更易于解释。

此外, 为了知道每个主因子的意义, 以便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确定主因子后, 还需要进行因子旋转, 通过适当的旋转得到比较满意的主因子。旋转的方法有很多, 这里采用常用的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法 (Varimax) ,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 公共因子A1中X1_s、X2_s、X4_s、X5_s、X6_s、X7_s、X8_s、X13_s、X15_s具有大的载荷, 这些指标代表的县域经济的发展的总体规模, 因此可以命名为发展规模因子。公共因子A2中X3_s、X14_s、X18_s、X19_s具有大的载荷, 这些指标表示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充分的财力支持, 代表的是未来经济增长潜力, 因此可以命名为发展潜力因子。公共因子A3中X9_s、X10_s、X11_s X12_s、X16_s、X17_s具有大的载荷, 这些指标反映的是经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和外资利用情况, 代表的是经济增长的活力, 因此可以命名为发展活力因子。

3.4 评价结果分析

运用Qstat的因子得分功能分别对五县一区在三个公共因子上进行评分, 得分及排序, 最后根据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与三者累计的方差贡献率之比对得分进行加权汇总, 得到各县区的总因子得分及排名 (见表5) 。

从表5总排名结果可以看出, 龙川排名第一 (总得分为0.66) , 依次排名分别为源城 (得分为0.559) 、东源 (得分为0.185) 、紫金 (得分为-0.136) 、连平 (得分为-0.618) 、和平 (得分为-0.55) , 综合差距不大, 但是三个公因子的评估结果差异显著。

(1) 发展规模因子得分最高的是龙川 (1.88分) , 最低的是和平 (-1.08) 分, 这表明龙川的经济发展规模在全市五县一区中最高, 主要原因在于龙川具有较厚的经济底子, 同时, 人口数量及地域方面的优势, 有利于促进社会消费、加大固定资产投资。

(2) 发展潜力因子排名靠前的是源城 (1.72分) 、东源 (0.47分) , 表明两者的经济发展潜力处于全市五县一区中前列, 主要原因在于两地的区位优势比较明显, 属于全市县区经济的发展中心, 依托高新区承接产业转移, 在利用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具有其他县区无可比拟的优势。

(3) 发展活力因子排名靠前的是源城 (0.986) 、东源 (0.731) , 表明两个地区在GDP、工农业增长、出口贸易和外资利用方面领先于其他地区。

4 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途径

为了提升河源市县域经济的总体竞争力, 减轻各县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 弥补各县经济发展中的短板, 实现河源市县域经济快速、均衡发展,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4.1 加快源城区与东源县的城市化建设进程

在竞争力分析过程中可以发现, 源城区及东源县在县域经济发展规模方面排名较为靠后, 可以在现有的发展基础上, 扩大源城、东源的行政区域范围, 提高城市化水平, 争取吸引更多外来人口安居、创业, 进而更好的促进消费、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发展第三产业, 弥补两者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短板, 实现两者在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全面提高。

4.2 加大力度支持和平、紫金、连平承接产业转移

区域竞争的实质是产业的竞争, 产业园区是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尽管和平、紫金、连平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明确了自身发展方向, 但是由于位置偏远、园区硬件建设相对落后、在吸引外资、劳动力方面不如源城、东源, 承接产业转移工作进展较为缓慢, 工业对经济社会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因此应进一步推动县产业转移园建设, 以此来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潜力。

4.3 整合利用县域内资源优势, 做好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尽管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不对称性, 但在资源利用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优势。就县域个体而言, 可充分盘点县域内的资源, 进行大力度的整合, 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新型产业基地。同时, 要深化合作, 聚集项目, 依靠项目带动产业优化升级。以特色资源聚集项目、以良好环境吸引项目, 全方位接轨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 形成资金、技术、企业和人才向县域流动的凹地效应。

参考文献

[1]苏方林.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因素分析——以辽宁省县域为例[J].学术论坛, 2005 (5) .

[2]刘霖, 秦宛顺.县域经济的判别分析与聚类分析——兼论政府层级效应与“温州模式[J].统计研究, 2005 (1) .

[3]黄启才.县域经济实力综合评价研究:2000~2005——基于Panel data的二次加权动态评价方法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 (1) .

[4]王义宏.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县域经济发展程度的评价——以江阴为例[J].生产力研究, 2009 (18) .

县域经济竞争力 篇9

1.1 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县域经济内涵和特点及烟台市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以芝罘区、福山区、牟平区、莱山区、开发区、龙口市、莱阳市、莱州市、蓬莱市、招远市、栖霞市、海阳市和长岛县13个烟台市所辖县市区为样本,选取16项社会经济指标:X1国内生产总值GDP、X2地方财政收入、X3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5外贸出口总额、X6实际利用外资额、X7工业生产总值比重、X8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比重、X9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比重、X10非农业劳动力比重、X11人均

GDP、X12人均地方财政收入、X13农民人均纯收入、X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15人均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X16科教文卫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这16个指标均为正向指标,基本上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烟台市经济竞争力水平。根据2008年《烟台市统计年鉴》获得相应数据,使用SPSS15.0统计软件按照2008年的截面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1.2 分析过程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的Factor过程,对13个样本的16个指标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可得表1和表2。

续 表

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3个主成分,方差累积贡献率达到87.767%,即反映了原有信息的87.767%。因此可以选取这3个主成分作为烟台市县域经济差异分析的综合变量。

从表2中可以看出X5外贸出口总额、X6实际利用外资额、X11人均GDP、X12人均地方财政收入、X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第一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因此可以称为对外经济和富裕程度主成分;X1GDP、X2地方财政收入、X3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7工业生产总值比重、X8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比重、X15人均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在第二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因此可以称为发展规模和工农主成分;X9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比重、X10非农产业劳动力比重在第三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 ,因此可以称为第三产业主成分。

用表2中数据除以主成分相对应的特征值开平方根便可得到3个主成分中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系数。见表3。

分别计算出3个主成分得分为F1,F2,F3:

F1=0.251ZX1+0.255ZX2+0.269ZX3+0.005ZX4+0.302ZX5+0.299ZX6+0.235ZX7-0.192ZX8-0.115ZX9+0.231ZX10+0.303ZX11+0.324ZX12+0.212ZX13+0.311ZX14+0.236ZX15-0.255ZX16

F2=0.289ZX1+0.291ZX2+0.303ZX3+0.419ZX4-0.092ZX5+0.138ZX6+0.301ZX7-0.307ZX8-0.059ZX9-0.273ZX10-0.166ZX11-0.120ZX12-0.249ZX13-0.187ZX14+-0.338ZX15-0.146ZX16

F3=-0.113ZX1+0.045ZX2+0.050ZX3+0.332ZX4-0.144ZX5+0.190ZX6-0.182ZX7-0.246ZX8+0.659ZX9+0.361ZX10-0.24ZX11-0.139ZX12+0.232ZX13+0.080ZX14+0.152ZX15+0.199ZX16

其中ZX表示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处理后的数据,这一过程可以用SPSS15.0完成。同时,利用各个主成分所对应的贡献率与累计贡献率的比值再乘以各主成分再求和来求出综合主成分F。

表达式F=(0.55380/0.87767)*F1+(0.22269/0.87767)*F2+(0.12118/0.87767)*F3

根据以上模型计算各主成分得分值,并对其按综合主成分值进行排序,即可对各样本进行综合评价比较,结果见表4。

1.3 结果评价

首先,就单个主成分来看,在第一主成分对外经济和富裕程度主成分中,开发区、龙口市的排名靠前,说明开发区和龙口市在招商引资、发展对外经济、提高生活水平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尤其是开发区。2007年开发区对外贸易总额65.35亿美元,比其他12个县市区的总和还多。这与开发区的地理位置、产业结构和政府政策有关。开发区在地理位置上比其他七市一县更靠近韩国和日本,因此在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中具有时空上低成本的优势;开发区自1984年成立时起就一直努力在产业结构上不断进行优化调整,为此开发区主动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通过与世界500强企业合作,目前开发区已形成了对外关联度较高的汽车制造和电子信息产品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开发区为充分承接日韩先进制造业转移的机遇,在招商引资和产业政策方面也提出了优惠条件。开发区在产业引导和政策扶持下,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开发区人均收入较高、比较富裕的原因,一方面是开发区经济发展较快,另一方面也在于开发区人口总量少,在13个县市区中,开发区的人口是龙口市的1/4,仅高于长岛县人口,这样人均量较高。

在第一主成分中,五区的排名位居中上游,说明在对外经济和富裕程度方面,中心城区总体上还是走在周边县市前列,两者还是存在差距,这对烟台市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不利。

在第二主成分发展规模和工农主成分中,龙口市和莱州市排名靠前。2007年龙口市的地方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入总额均列烟台市榜首,在经济总量和发展规模方面处于领先位次。这与龙口市雄厚的工业基础是分不开的,龙口市是烟台市工业大市,现有工业企业4393家,其中规模以上361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60.1亿元、利税146.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8.3%,2008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48家[1]。制造业是龙口市的主导产业,目前已形成以南山集团和丛林集团为龙头的铝制品产业集群,以丛林、隆基、海韵等企业为龙头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以及发展迅速的能源产业集群、食品产业集群、纺织皮革产业集群、建材产业集群等,以各自龙头企业为核心,不断集聚、膨胀、聚变,逐步形成了具有“新陈代谢”功能的产业“生命体”,构成龙口市制造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成为拉动龙口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劲动力[2]。

莱州市排名靠前主要原因在于莱州市丰富的渔业资源和矿产资源。莱州有108公里海岸线,可供开发的浅海面积150万亩,滩涂总面积15万亩,盛产鱼、虾、贝、藻类海产品200多种,建成全国最大的海湾扇贝养殖基地,对虾、梭子蟹、文蛤、鲈鱼等鲜活产品可直接出口。境内现已探明开发的矿产有30多种,可供开发的有黄金、花岗石、滑石、萤石、菱镁矿、卤水、石墨以及铁、银、铜等资源。其中,黄金储量约占全国的1/6;卤水可开采储量3.3亿立方米,居山东省之首;石面用大理石、花岗岩储量3.8亿立方米,被国家确定为“中国北方石材出口基地”;滑石、菱镁石储量居全国第二位,出口量约占全国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3]。

在这一主成分中,开发区的排名没有靠前而是位列最后,这一方面与开发区在面积、人口方面的总量比较小有关,也与开发区的产业结构有关,开发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不以农业为主,因此在强调规模和农业因素的成分中其排名自然靠后。在这一主成分中,五区排名整体靠后,这说明在经济规模、工农业发展总量方面,五区要远落后于周边县市,这虽与五区行政面积人口数量相对较小因素有关外,自身发展能力的缺失还是落后的重要原因。

在第三主成分第三产业主成分中,芝罘区、莱山区排名靠前,龙口市位列第三。芝罘区和莱山区服务业发达,主要原因在于这两个城区的主要功能与其他县市区不同。自从烟台市政府机构由芝罘区迁移到莱山区之后,芝罘区的行政功能淡化,商贸休闲功能强化,这使得芝罘区的服务业越来越发达,目前芝罘区的商业、金融、物流、旅游、会展等方面发展良好。政府机构迁往莱山后,莱山区的行政服务功能强化,再加之高校聚集于此,所以莱山区教育科研方面发展的也比较好。

在这一主成分中,五区排名总体来说靠前,可以看出主城区的功能正在发生变化,生产功能逐步向服务和行政功能转化,但开发区例外,由于其发展目标不同、主体产业不同,使得开发区主要以第二产业为主,服务业在总体上来说比重小。

从综合主成分的排序上来看,开发区、龙口市和招远市名列前三位。开发区虽然名列第一位,但从其单个主成分排名(第一主成分中位列第1,第二主成分位列第12,第三主成分位列第13)来看,开发区发展并不均衡或全面,这也是开发区的特色,因为开发区的目标主要是打造烟台市对外经济发展的龙头,而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开发区在这方面确实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且开发区之所以能够在第二、第三主成分排名严重落后的情况下总体排名还能居榜首,可见开发区在对外经济和富裕程度的领先程度。与开发区相比,龙口市和招远市的单个主成分之间的排序差距不大,说明经济发展比较平稳,尤其是龙口市。

总的来说,对于第一主成分对外经济和富裕程度主成分,开发区因其地理位置、产业结构、政府政策等因素排在第一位,说明开发区在对外经济和生活水平有较大的发展。第二主成分发展规模和工农主成分,龙口市因其雄厚的工业基础,主导发展制造业,是烟台市的工业大市,在经济规模和发展总量上处于领先地位。第三主成分第三产业主成分,芝罘区因其行政服务功能淡化,商贸休闲功能加强,第三产业得到较大发展。对于综合主成分,开发区、龙口市、招远市名列前茅。同时也可以看出在对外经济和富裕程度方面,中心城区总体上走在周边县市前列,两者存在差距;在经济规模、工农业发展总量方面,五区要远落后于周边县市,中心城区的集聚效应和和对周边地区所起到的辐射带动效应还远远没有发挥,而周边各县市的经济发展也水平不平衡,存在着差异。

2 基于聚类分析的烟台市县域经济类型分析

2.1 分析过程

将13个样本的3个主成分得分应用SPSS15.0软件采用Hierarchical Clustering Method中ward's method对烟台市县域经济类型进行聚类,结果如表5所示。

续 表

从表5可以看出,13个样本被聚类成4类。按照综合主成分排序来看,第一名开发区为单独一类,第2名到第7名的龙口市、招远市、莱州市、芝罘区、莱山区、蓬莱市和福山区为第二类,第8名到第12名的莱阳市、牟平区、海阳市、栖霞市为第三类,第13名长岛县为第四类。

2.2 结果评价

从产业特色角度可以将这4类分别命名为外贸型、工商型、农业型、海洋型。

2.2.1 外贸型

开发区地理位置优越,靠近日韩,易于接受产业转移;加之海陆交通便利,便于招商引资,发展对外贸易;又有国家和地区的投资政策和产业政策支持,所以外向型经济已成该区的经济特色,成为区域对方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龙头,所以称之为外贸型。

2.2.2 工商型

龙口市的铝业、招远市的黄金业和莱州市的矿石业都是各自的特色,并且各自在特色资源的基础上发展了相应的工业,使得三者的工业经济比较发达;芝罘区、莱山区、福山区和蓬莱市的商贸、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比较发达。综上,可以将这一类称之为工商型。从地理位置来看,工商型的县市区主要集中在烟台市北部沿海地区。

2.2.3 农业型

莱阳市、栖霞市、海阳市、牟平区的食品、粮油、水果、蔬菜等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传统农业和生态农业等都有较大发展,而且农业产业化经营趋势比较显著,对当地经济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因此可以称为农业型。从地理位置来看,农业型的县市区主要集中在烟台市南部地区。

2.2.4 海洋型

长岛县是我国16个海岛县之一,因此,长岛县主要依据海洋资源的优势主打“海洋经济”,这里被命名为“中国鲍鱼之乡,中国扇贝之乡,中国海带之乡”。除传统的渔业、养殖业外,近几年水产品精深加工为龙头的海岛工业迅速崛起,集中水产加工、滨海旅游、海洋生物、海洋医药等多门类、全方位的“蓝色”产业体系正在构建中。因为其海洋经济特色明显,因此可以称之为海洋型。

3 烟台市县域经济竞争力提升的对策分析

3.1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

根据上面分析的结果,烟台市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应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持续发展特色经济。县域经济的成长力及核心竞争力最终体现在特色经济的发展。烟台市可以根据四大经济类型区域的不同产业特点,科学规划,因地、因产业制宜,持续发展特色经济。蓬莱市的旅游业,长岛县的海洋业,龙口的工业都已是特色经济的成功例子。但要看到莱阳、栖霞、海阳市等,虽然他们的特色是农业经济,但这种特色的农业经济是以低水平、粗放式为特点的,因此,在发展特色经济的同时,必须加大农业产业化,发展都市农业,做好产业结构调整。而且要充分发挥沿海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同时,加大中心城区发展,解决烟台中心城区与经济强县的矛盾,充分发挥中心的辐射作用。

3.2 加快信息化建设,缩小县域差距

提升烟台市县域经济竞争力除了要考虑特色之外,还要在技术上下功夫,而信息化建设在缩小县域经济差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进县域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加强城乡信息沟通,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有利于整合信息资源,服务“三农”,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引进发达地区先进管理理念、高新技术和大量信息,提高各级干部和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强化政府服务智能,提高服务经济的能力,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因此,加快推进县域经济信息化,对缩小县域经济差距,提升县域经济实力,加快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烟台网通在烟台县域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中发挥了强大的辐射作用、聚集能力和发展潜力,从政务、农业、企业、社区多方面拓展信息化市场,推动了招远、龙口、长岛等地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但烟台市县域经济信息化建设的范围和程度都还有待提高,还远远没有发挥信息化对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因而,烟台市还要在县域经济信息化建设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摘要:烟台市县域经济发达,但发展不平衡,影响了烟台市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在选取16个指标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烟台市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差异进行了综合评价,并运用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对县域经济类型进行了划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烟台市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对策,尤其指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关键词: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信息化,烟台市

参考文献

[1].中国.山东龙口政务网:龙口概览[EB/OL].http:∥www.longkou.gov.cn/0/001.jsp.2004

[2].水母网:龙口发展六大产业集群,全力锻造“制造业舰队”[EB/OL].http:∥www.shm.com.cn/newscenter/2006-05/26/content-1586341.htm,2006-05-26

辽宁县域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 篇10

辽宁县域产业竞争力提升面临的困境

(一) 差距明显, 产业发展不平衡

1. 三次产业发展不平衡

第一, 第一产业比重较大, 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从整体来看, 辽宁省的第一、三产业发展迅速, 但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如第一产业比重是县域经济发展最好的江苏和浙江的2倍和2.5倍, 而与广东相比, 也高出2.89%;第三产业比重则分别比江苏、浙江和广东低5.25%、6.33%、和5.56%。

第二, 第一产业中, 农业所占比重过大, 产业化水平低。在辽宁省44个农业县市中, 有27个 (约61%) 县市的农业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超过40% (见表2) 。由此可见, 辽宁县域第一产业中农业 (种植业) 所占比重过大, 林业、牧业、渔业以及相应的附加值产业发展相对不足。而且目前辽宁农业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步伐缓慢, 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经营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创新。

资料来源:根据《2010年辽宁统计年鉴》、《2010年江苏统计年鉴》、《2010年广东统计年鉴》、《2010年浙江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资料来源:根据《2010年辽宁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2. 镇村产业发展不平衡。

县域内部也存在不同发展水平乡镇村, 而从目前来看, 县政府所在的县镇经济资源投入较多, 产业发展较好, 二三产业发展较为迅速;而其他乡镇, 特别缺乏较明显特色的乡镇, 则仍以农业为主, 二三产业极少, 且大多停留在最低层次水平上。

3. 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

辽宁是一个县域产业发展差别显著的省份。首先从三次产业来看, 全省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的县域最少, 仅为9.09%, 但大多集中在西部, 而且多仍是靠天吃饭, 天气条件等自然因素对其农业发展的影响巨大。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的县域最多, 占77.27%, 且大多集中在中部和东部, 也就是传统老工业聚集区, 现在仍在不断承续着新的工业。第三产业比重较大的县域次之, 占13.64%, 分布比较分散。工业强县几乎成为各县域的口号, 由此形成的这种局限于单一的产业和地方的发展模式无疑是不利的。其次从工业化水平看, 排在全省前五位的县 (市) 是大石桥市、海城市、瓦房店市、本溪县和东港市, 这五个地区大多处于辽宁的东部和南部;排在最后五位的是昌图县、西丰县、朝阳县、阜新县和彰武, 这五个县基本上都是典型的农业县, 大多处于辽宁的西部和北部地区。

(二) 选择不合理, 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

第一, 主导产业选择雷同。一是总体上主导产业选择雷同。辽宁一直作为我国重工业基地, 工业基础雄厚, 受宏观环境和传统认识的影响, 化工业、钢铁业、机械等往往成为县域主导产业的最优选择。特别是在辽宁这样的老工业基地, 这种选择更为突出。在确定县域主导产业中, 辽宁80%以上的县域都将加工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二是相邻县域主导产业选择雷同, 面对直接竞争。以渤海的辽东湾为例, 从葫芦岛、锦州、盘锦、营口及大连, 每个城市都在建设自己的造船基地, 相关县域的主导产业选择也都围绕着辽河流域已经建设成、正在建设中或准备建设的造船业而展开。这种缺乏科学而合理的发展规划, 不仅造成谁也没有优势可言, 直接竞争的结果也会多败俱伤, 而且还会带来极大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

第二, 选择的主导产业没有发挥主导产业应有的作用。一是县域政府一般认为对GDP贡献最大的就是主导产业, 而缺乏对本地相对优势的考虑。由此, 尽管花巨资引进大项目, 但很难带动本地经济发展。二是主导产业的产品附加值过低, 没有为县域经济成长带来多大的收益。以某品牌洗涤剂为例, 原材料都是出自于辽宁省F市, 而外地企业把原料运往上海经过灌装后却走向了全国, 附加值大大提高。通过对44个县域前五名的企业比较发现, 90%以上的企业销往外地的大多为附加值较低的原材料或初级产品。三是大企业不一定是支撑主导产业的最优选择。在县域产业发展中, 县域纷纷关注大企业。大企业固然有其发展的优势, 但实际上, 过度强调创办大企业不符合目前辽宁县域产业发展的特点, 而扶持民营中小企业却是目前促进县域主导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有效的手段。

(三) 聚集性低, 产业集群效应较弱

1. 集群层次低, 难以形成聚集效应

目前辽宁产业集群支撑作用开始显现, 然而, 其中仍然存在着集群层次低的问题。一是生产层次低, 创新能力不足。辽宁省的大多数县域的产业集群刚开始起步, 由于其自身经济实力和产业发展所限, 基本是建立在低成本、低价格的产品生产上, 技术含量小, 产品附加值低, 如沈阳的法库陶瓷产业集群和康平塑编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具竞争力的高附加值产品较少, 企业技术开发能力薄弱, 粗放经营, 大多是主营销售, 以简单加工为辅, 能否具有持续的发展能力还尚未可知。二是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层次低决定了经营主体呈现分散和小规模的特点, 由此, 集群内的经济实体大多是个体及家庭企业, 因此, 小生产管理方式占有很大的比重, 难以发展壮大。三是缺乏具有影响力品牌的本地企业, 市场竞争能力弱。辽宁今年年底突破百亿产值的8个县域的产业集群内, 一些有名气的也大多是“外来户”, 能在省内有些名声的本地企业屈指可数。如此短期内经济效益会增长, 长期而言, 不利于培育地方性企业的持续竞争力。

由于集群层次低, 集群内各企业基本处于一种相对独立、各自为战的格局, 这样极易出现一些问题。一是产业关联程度较低, 上下游企业之间缺乏有效联系与配合, 产品生产配套能力不强, 从而造成效率低下、成本增加、产品竞争力下降。辽宁省某著名大企业的配套产品不是从外部采购, 就是自己来加工生产, 而在本地却没有一家为其配套的中小企业。二是集群内部产品生产结构雷同现象比较突出, 导致群内企业价格竞争、劳动力竞争、原材料竞争过于激烈, 相互拆压。也正因为于此, 目前辽宁县域集群看似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但其仍然只是简单的数量加总而形成的产值结果, 并不是真正通过“1加1大于2”的集群效应实现的, 如果考虑“内耗”, 实际经济效益则要打个折扣。

2. 产业集群大多局限在县域内, 县域间集群较少

目前, 由于县域企业和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范围较小, 辽宁县域产业集群大多集中在县域内, 跨县域的产业集群较少, 缺少类似江苏江阴、山东即墨等为代表的强县组团, 如此形成强者恒强、弱者常弱、各自为战的局面, 必然也限制产业集群的聚集性和集群效应的放大效应的发挥。县域产业集群要跨越式发展, 实行开放联合战略, 打破囿于一个县域行政边界之内的设计、运作。在前面探讨县域主导产业存在问题时, 我们提到辽东湾相关县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弊病, 但如果转换一个思路, 相关县域构建一个跨县域的造船业的产业集群, 形成一个完善的产业链, 依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合理分工, 由此产生共生效应, 最终会提高产业竞争力, 扩大产业集群的聚集性和集群效应。随着各县域产业和企业的发展, 县域联合的产业集群必然会发展壮大。

(四) 缺乏特色, 产业同构现象严重

一是农产品品种雷同, 特色产品少, 低质产品多, 优质产品少。辽宁农业县区的生产仍然以粮食生产为主 (见表3) , 而粮食生产也是以供自身消费的粮食生产为主, 因此农产品品种只要适于高产就可以, 所以农产品的基本结构是大路产品多, 低档产品多, 原料型产品多, 优质产品少, 高档产品少, 深加工产品少, 精深加工的更少, 不能适应新阶段的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专用化消费的需求, 因此农产品市场上就出现了过剩和短缺并存的现象。品种差、质量低的农产品供过于求而滞销, 品种好、质量高的农产品供不应求。

二是县域工业与城市工业重叠。由于辽宁是老工业基地, 工业发展模式和思维较为固定, 县域工业发展计划也大多追求工业门类齐全, 或者只要有投资项目, 不管可行性或未来竞争力如何, 先上马再说。由此就造成其大多与城市较为成熟的工业项目重叠, 从初始就面临着一个艰难的竞争格局。如目前县域建设较多的小钢铁厂、小化工厂、小矿山等等。

提升辽宁县域产业竞争力的配套措施

(一) 建设主导产业, 发挥引领作用

第一, 建设主导产业。一是确定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县域空间小, 经济发展空间有限, 风险承受能力比较弱, 而且市场需求对县域产业发展影响极大, 县域产业调整也应极具灵活性。因此, 县域产业不宜过于专业化, 主导产业不宜划分过细, 以一、二、三产业为基础确定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即可。二是在主导产业形成过程中, 政府的宏观引导和调控作用要与企业微观运作和实施相互结合, 不能用政府的意志代替市场, 要通过市场的筛选和公平的竞争来得以实现。三是主导产业的形成并不是一日之功, 是一个长期的创新和发展的过程, 必须在充分把握县域内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主要产业、企业成长的历程以及县域总体发展环境、优势与发展潜力等基础上选择主导产业。

第二, 正确处理主导产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的统筹。一是主导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统筹。主导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绝不是替代关系, 没有任何一个地区可以只通过发展一种产业而得以生存发展的。但产业之间又有主次之分, 主导产业是需要侧重发展的产业。二是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之间的统筹。产业集群可以形成紧密的产业分工链, 提升产业水平, 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应, 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产业集群优势的发挥离不开主导产业的发展。罗斯托认为, 不论在任何时期, 甚至在一个已经成熟并且继续成长的经济中, 前进冲击力之所以能够保持, 是由于为数有限的主导产业迅速扩大的结果, 而这些部门的扩大又产生了对其他产业部门的作用。

资料来源:根据《2010年辽宁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二) 培育产业集群, 实现产业聚集效应

第一, 依托特色产业, 培育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发展往往得益于特色产业, 因此, 要按照产业链的形成规律来确定产业分工及布局, 依托当地的产业、资源优势、社会人文背景, 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 促进企业集聚, 形成产业集群。

第二, 促进产业升级, 提升产业集群水平。目前, 辽宁县域产业集群普遍以廉价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为比较优势, 这种比较优势具有不可持续性, 极易被其他地区超越, 从而失去竞争优势。因此, 一是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促进技术要素与自然资源要素、人力资源要素、资本要素的有机结合;二是加强上下游产品的相互衔接, 搞好产品的深度开发利用, 完善产业链, 推进集约式发展, 逐步发展为具有较强竞争力、拥有自主品牌的产业集群。

第三, 建设特色园区, 培植产业集群载体。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一个相对较为集中的地域环境, 才能发挥规模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因此, 一个产业发展园区尤为重要, 其是产业集群的载体。一是要按照科学规划、差异发展、互补协作。二是抓好现有产业园区的定位和整合, 进行改造升级。三是加快园区的基础建设, 重点放在扩容提质上, 真正使园区建设上规模、上档次。四是推动园区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 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的模式设计精干高效的管理机构, 并成立园区有限责任公司, 负责统一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对外招商、项目和企业服务以及协调与有关部门的关系。

第四, 构建县域间产业集群协调机制。一是相关县域政府间应该在自愿协商基础上建立协调性机构, 其负责县域间的具体服务性工作;二是从县域间整体利益出发, 梳理各县域现有的地方性政策和法规, 减少县域在税收等特殊政策优惠方面的差异, 力争实现政策的共享和互补, 并制定有约束力的统一公约和法规。

(三) 加快小城镇建设, 实现空间聚集效应

第一, 着力抓好小城镇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小城镇的规划与布局应根据本地的人口、资源、交通、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前景等实际条件来进行, 要切实做到符合当地社会经济条件, 有利于发挥小城镇的聚集功能和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特别是小城镇规划与布局应以区域经济社会综合发展为目标, 其规划不能只着眼于单个小城镇, 而要从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高度和思路来设计规划, 使小城镇与周边农村、城镇以及中心城市之间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

第二, 采取各种措施促进人口与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中, 以强化小城镇的聚集功能。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把调整乡镇企业布局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 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鼓励分散在各自然村的乡镇企业逐步搬迁到小城镇里来, 鼓励更多的人到小城镇办厂、设店, 发展私营及个体经济。

第三, 要建立小城镇建设的多元投资体制, 吸引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小城镇的建设与综合开发。要解决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问题, 从根本上来说是要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 吸引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小城镇建设, 特别是要鼓励农民自带资金到城镇来安家立业, 吸引城市各类经济主体到小城镇投资, 引导城市工业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向小城镇扩散。在小城镇的投资建设上, 要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保障各类投资主体的合法权益。

(四) 壮大民营经济, 增强县域经济活力

第一, 改善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环境优越宽松, 民营经济发展越快。因此, 应放宽民营经济投资领域, 改革县乡财政体制, 通过税费改革减轻企业负担, 加大对民营企业的各方面的扶持, 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二, 促进民营企业产权结构优化。一是可通过以参股、兼并、租赁、收购等方式参与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二是通过与外资企业、国有企业的合资合营做大做强。

第三, 发展特色产业。根据当前的国际国内竞争形势, 县域民营企业可以依靠当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 大力培育和发展区域特色产业, 与城市工业展开“错位竞争”。

第四, 培养民营企业家队伍。企业家是企业的核心灵魂和创新力量。民营企业在创立初期, 企业家的魄力发挥很大作用, 而随着“富二代”的形成, 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突出。因此, 民营企业的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加强对民营企业家进行现代企业管理、政策法规、经营理念等方面的培养。

(五) 扩展资金融通渠道, 加大支持和投入力度

第一, 运用行政手段积极协调金融部门改进授权授信操作模式, 争取提高县级金融机构信贷审批权限, 要增加适合县级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品种。

第二, 政府要定期召开银企项目合作洽谈会, 让企业和银行寻找对接点, 让银行了解企业, 让企业了解银行, 促使金融机构为民营企业发展注入资金。

第三, 搞活民间资本, 组建县域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加强对民间借贷活动的引导, 使民间金融组织逐步演化为规范化运作。

第四, 要积极创造条件组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 担保公司可以采取会员制的运作模式, 由企业按比例出资成为公司的会员, 对需要贷款的会员企业, 由担保公司向银行出具担保。

第五, 建立信用等级评估体系。制定适合民营企业融资特征的信用评级标准, 变重视企业经营规模为重视企业经营效益, 降低有关指标如经营规模的要求, 增加经济效益和成长性、企业法人代表和财务负责人品行等方面指标的权重, 客观评出民营企业的应有级别。

(六) 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

第一, 绿色招商, 从源头上杜绝引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一是提高引进项目的门槛, 做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不准入、环境污染重的项目不准入、资源消耗大的粗加工项目不准入、生产工艺落后的项目不准入, 严格落实科技含量、环境标准和对财政贡献等方面的规定, 真正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二是对项目实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对即将进入园区的企业同时进行环保评审和项目可行性评估, 企业动工建设的同时开建环保设施, 企业竣工投运的同时运营环保设施, 企业生产过程中不定期或定期进行环保检查。

第二, 治疏结合, 对已建成的企业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节能减排。一是坚决关闭、关停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 淘汰一批产能落后、工艺落后、设备落后和产品落后的企业。二是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同时又面临环保压力的企业, 要求其加大环保设施的投入, 通过技改提升环保技术水平, 大力实施节能减排。

(七) 加强县域政府改革, 提升执行能力

第一, 转变政府职能, 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一是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应根据“到位而不越位、引导而不强迫、服务而不代办”原则, 改变过去命令式的计划模式。二是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政绩评价标准。要旗帜鲜明地鼓励干部追求符合科学发展的政绩, 坚决纠正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的行为。三是塑造高效、灵活、法制、廉洁的政府形象, 形成合理、公开、公平的政务环境。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 规范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 建立和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和评估制度、决策听证和公示制度, 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建立和完善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等工作制度。

第二, 加快推进“强县扩权”, 改革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一是推进省直管县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市管县行政体制, 实行市县分治, 由省直管县, 形成省、市县、乡镇三个层级的地方行政管理格局。这样可以赋予县域政府更大的权限, 有效地安排和确定县级政府的责任, 提高其自主性、能动性。二是加快县域财政体制改革, 建立财政体制上的“省直管县”, 实现财权与事权相一致, 减少了收入分享的层次。

参考文献

[1].刘伟东.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 2009, (8) :125-129.

[2].刘伟东.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 2009, (8) :125-129.

[3].李震坚.辽宁县域经济发展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18) :80-81.

[4].李姚矿等.安徽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J].乡镇经济, 2008, (6) :53-57.

[5].蒋秧生.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 2007, (5) :188-190.

[6].罗晓峰等.加快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J].西部金融, 2008, (4) :78.

[7].杨瑞兴.县域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及对策[J].特区经济, 2007, (6) :87-89.

[8].袁中扬, 谭昌宁.突破县域民营企业融资瓶颈的四大对策[J].当代经济 (上) :17.

[9].田文彪.提高政府执行力、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J].学习月刊, 2008年 (9下半月) :47-48.

县域经济竞争力 篇11

[关键词] 县域 金融发展 经济增长 Granger因果检验

一、引言

县域经济是指县域经济是指县级行政区划内的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基本单元,是联系宏观和微观、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的桥梁纽带,在国民经济中占极为重要的地位。2005年,全国县域面积超过全国国土总面积的93%,人口总数占全国总人口的73.3%;GDP总值占全国GDP的57.7%。县域经济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稳定、农民增收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根据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就是资本的投入。要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县域金融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融资渠道,也越来越引起了各方的关注。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学者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并被大量的实证研究所证明。但就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因果方向产生了较多的分歧,并逐渐形成了几种观点:一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即两者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纯属偶然。经济增长的同时,金融机构同样增长,但是两者各自按自身的逻辑发展。二是经济增长导致金融发展,即“需求拉动型”的金融发展。在市场的不断拓展和产品的增长的同时,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金融以更快的速度发展起来。三是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即“供给引导型”的金融发展。金融对动员那些阻滞在传统部门的资源,使之转移到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现代部门,并确保投资于最有活力的项目方面起基础性的作用,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四是以“金融风险论”为代表的观点,认为金融发展带来的风险会导致经济的不稳定,由此会阻碍经济增长。五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互为因果关系。金融发展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同时,经济增长也带来了金融机构的发展,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建立,深化了金融创新,从而更大的推动了金融发展,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加倍的促进了各自的发展。

随着现代经济和金融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起着较强的促进作用。以 Levine(1997)为代表的经济学者认为金融体系主要通过提供五个方面功能来影响经济增长:为可能的投资生产事前信息并进行资源分配;在提供融资后监管投资并进行公司治理;分散风险、管理风险以及便利风险交易;动员储蓄;便利商品以及服务的交易。

以上这些研究主要是集中于国家层次,而我国县域金融发展存在着金融机构数量少,金融产品单一,金融机构服务质量较差,资本市场尚未建立等诸多问题。金融体系的功能还不能完全发挥,因此,金融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并不能简单应用于县域,对于县域金融发展与县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与模型选择

本文采用时间序列的分析方式,检验县域金融发展与县域经济增长关系,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检验两者的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1.ADF单位根检验

传统经济学理论以序列平稳为前提,Granger(1988)指出,当用非平稳时间序列进行OLS估计时,系数估计量将丧失最佳线性无偏性,同时回归系数的t检验也变得毫无意义,也就是会出现伪回归问题。

如果一个序列的均值和自协方差不依赖于时间,就说它是平稳的。非平稳序列的典型例子是随机游动yt=yt-1+εt,εt是平稳随机扰动项。序列y有一个常数预测值,方差随时间增长。随机游动是差分平稳序列,因为y一阶差分后平稳。yt-yt-1=(1-L)yt=εt,差分平稳序列称为单整,记为I(d),d为单整阶数。单整阶数是序列中单位根数,或者是使序列平稳而差分的阶数。对于上面的随机游动,有一个单位根,所以是I(1),同样,平稳序列是I(0)。变量间的协整关系及因果关系检验要求每个变量序列都为等阶单整,且齐次的阶数必须大于或等于1。

2.Johansen协整检验

检验变量之间的关系时,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有基于回归残差的Engle-Ganger协整检验和Johansen极大似然法。由于Engle-Granger法在基于残差检验的基础上,附加了“公共因子约束”而降低了检验的势,因此,本文采用Johansen极大似然法来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

Engle和Granger(1987)指出两个或多个非平稳时间序列的线性组合可能是平稳的。假如这样一种平稳的或I(0)的线性组合存在,这些非平稳(有单位根)时间序列之间被认为是具有协整关系的。这种平稳的线性组合被称为协整方程且可被解释为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协整检验的目的是决定一组非稳定序列是否是协整的。阶数为p的VAR模型可以写成:

yt=A1yt-1+…+Apyt-p+Bxt+εt

其中, 是一个含有非平稳的I(1)变量的k维向量;xt是一个确定的d维的向量,εt是扰动向量。

3.Granger因果检验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是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结构下,检验变量间的影响程度是否显著的影响,从而判断其因果关系。所要检验的参数模型为:

这里m、n、p和q分别表示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εt为白噪声序列。在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中,回归方程中的系数显著性对应着变量之间的 Granger 因果关系(Granger,1969)。原假设为:

H0∶y1j=0,j=1,…,m

检验结果如果认为原假设H0成立,则表明所有前期y3对y1没有解释或预测能力,此时认为两者没有显著的Granger影响。由于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应着模型中部分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因此可以利用模型整体显著性的F—检验进行。

三、数据检验

鉴于目前我国县域证券市场发展几乎是空白,县域金融机构也主要限于银行和信用社的实际,本文选用县域金融机构年末存贷款余额作为衡量县域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选用县域GDP指标来衡量县域经济的增长。根据微分近似公式,对数变量的一阶差分近似等于该变量的增长率。因此,对各变量取对数,分别以LNGDP和LNF代表县域GDP和县域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由于县域经济数据统计上的局限性,本文选用辽宁省1997年~2005年的县域金融与县域GDP数据。

本文首先利用ADF检验来讨论变量的单整阶数。利用Eviews4.0

软件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

注:D表示一阶差分;DD表示二阶差分;表中临界值均表示拒绝单位根假设的MacKinnon临界值;*、**、和***、表示10%、5%、1%显著性水平下检验值是显著的,无标志说明检验值不显著。

检验结果表明,各变量的对数序列均为二阶单整序列,单整阶数相等,满足了协整关系检验的条件。

在确立了金融发展变量与县域经济增长变量的单整阶数的基础上,本文采用Johansen极大似然法对1997年~2005年间的辽宁省县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变量进行了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

注:假设方程个数中的*(**)表示在显著性水平5%(1%)水平下拒绝零假设。

综合分析协整检验的结果,在显著性水平5%下,选定两个变量存在一个方程(括号内为标准误差):

LNGDP=-2.277639 LNF + 0.095719 @TREND(98)

(1.8E-07)(1.3E-08)

协整模型揭示的是变量之间协同发展变化的长期趋同行为。因此,从长期来看县域金融的发展与县域经济增长呈反向关系。

由于LNGDP和LNF两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两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这时用LNGDP和LNF两个非平稳序列进行回归时,并不会造成虚假回归,回归结果是有效的。因此可对LNGDP和LNF两个序列进行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无论滞后期为1年还是2年,县域金融发展都不是县域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县域经济增长也不是县域金融发展的Granger原因。在县域层次,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存在因果关系。这与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相一致。

四、结论

本文通过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关系检验对1997到2005年辽宁省县域金融发展与县域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县域层次,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处于割裂状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既不存在相互促进的因果关系,也不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证明:在县域层次存在着严重的金融抑制。这一结论与我国县域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市场机制不健全,县域经济主体融资难的现状相吻合。导致县域金融抑制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长期的二元金融体制结构。因此,要消除县域金融抑制,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要打破二元金融结构,进行县域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正规金融机构数量,增加县域经济主体的融资渠道,利用金融市场来实现金融发展与县域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Engle R F, Granger C W J. 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 Representation, Estimation and Testing [J]. Econometrica, 1987, 55: 251 -276

[2]Granger C. W. J., “Investigating Causal Relation by Econometric Models and Cross-Spectral Methods [J]”, Econonmetrica, 1969, 37: 424-438

[3]Granger C. W. J. Some recent development in a concept of causality [J].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88, 39: 199

[4]Levine R.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 Views and Agenda [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97, 35: 688-726

[5]Mckinnon Ronald I.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e,1973, 21-27

县域经济竞争力 篇12

一、县域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县域产业集群正在快速发展, 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现以嘉禾县铸造产业集群为例, 分析县域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 集群发育程度较低

嘉禾县铸造产业虽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 境内现在企业400多家, 产值约为100亿元, 但这种优势仍主要由小而弱、小而散的企业 (包括大量手工作坊或家庭工厂) 形成“群体规模优势”, 上规模的龙头企业少, 既缺乏能够整合和带动整个行业的整机装备或先进制造型企业, 又缺乏模具造型、质量检测、技术服务等生产性配套企业, 产品销售、配套服务“两头在外”。集群内无序竞争、产品雷同, 彼此之间内在联系少, 专业化协作水平不高, 企业之间纵向分工和横向合作的产业链都相对较短, 整体凝聚力、实力、效益不高, 产品仍以数量多、价格低为主要竞争优势, 尚不具有质量、品牌竞争优势及多方面的综合竞争优势。

(二) 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铸造企业普遍规模小、档次低, 生产技术和装备差, 自主创新能力弱, 铸件质量和产品附加值不高。在熔炼设备方面, 多为小吨位铸铁冲天炉及中频炉, 热风冲天炉、冲天炉一电炉双联熔炼工艺及炉前控制等新技术还未广泛推广;在造型和制芯方面, 多数企业仍采用砂模工艺, 树脂砂造型刚刚起步;在生产产品方面, 多为生产毛坯件、半成品, 没有消失模造型和高牌号灰铸铁、合金铸造、精密铸造产品, 缺乏自主品牌和营销网络。

(三) 企业融资问题突出

调查发现, 大部分铸造企业主要采用滚动式内源性资金积累, 发展速度缓慢。企业融资难、贷款难问题比较突出, 发展资金十分紧缺, 严重影响了企业做大做强。主要原因:一是多数企业规模小, 内部财务制度不健全;二是县域金融机构放贷不足, 2008年嘉禾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仅为9.2亿元, 存贷差达30.2亿元, 许多企业主要靠民间借贷, 而民间借贷不规范且风险大;三是县域贷款担保能力偏弱, 难以满足广大企业的需要。

(四) 资源环境压力较大

铸造企业资源消耗高, 对环境有轻度污染。目前嘉禾铸造企业主要依靠高投入, 尤其是资源的高消耗来支撑经济的高速增长, 以产品数量和低价来取胜, 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据统计, 在嘉禾每生产1吨合格铸件, 排出废渣300KG、粉尘50KG、以SO2为主的废气1KG、废砂80-400KG。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严格落实, 铸造业面临的压力十分严峻。同时, 嘉禾县是全省区域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的县之一, 发展铸造产业的土地、生铁、焦炭等资源也很紧缺。

(五) 企业主和员工素质偏低

嘉禾铸造从业人员多为家族成员且仅有初中、小学文化。有的企业主思想保守, 存在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思想;有的企业主怕失去市场主导地位, 不愿倚大联强、强强合作, 怕债权债务纠纷, 不愿他人参股、入股。多数企业的发展目标不明确, 规章制度不健全, 管理手段滞后, 财务管理、现场管理、物料管理较为混乱, 还处于“作坊式”生产、家族式管理阶段。员工素质也普遍偏低, 企业文化薄弱, 企业缺乏凝聚力。

(六) 政策引导和扶植欠缺

从嘉禾铸造产业集群的发展看, 政府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表现在:园区规划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园区产业集群效应不足;对企业在资金、技术、人员培训、产品宣传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不够;缺乏行之有效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 对企业的引导不够, 导致产业发展和企业布局欠合理, 延缓了产业集群的发展进程。

二、提升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

提升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当前关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第一, 统筹产业发展规划, 强化产业规划的宏观引导能力。培育产业集群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需要长远的目光和持久的耐心。按照波特的估计, 一个产业从开始集聚到演变成为一个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起码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为此, 通过制定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 将培育县域产业集群作为一届又一届政府持之以恒的事业来做。要结合国家产业、环保、土地政策, 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要求, 突出地方特色, 科学制定产业战略规划, 明确产业空间布局和发展重点, 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选择最具有本地比较优势的产业或产品, 重点培育1-3个特色鲜明、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集群, 如嘉禾当前应重点突出铸造产业集群的培育;按照科学规划、基础先行、差异发展的原则, 抓好现有产业园区的定位和整合或高标准规划和建设新园区, 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向产业园区集中;注重项目引进和产业培植, 努力促使企业做大做强, 由“扎堆”向“聚集”向“集群”发展。

第二, 培育壮大骨干企业, 提升骨干企业的竞争带动能力。骨干企业是推进县域产业集聚, 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的关键。骨干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迅速确立, 有利于形成分工合理、配套完备和减少无序竞争, 对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形成和快速发展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因此, 要把培育壮大骨干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 增强市场竟争力和辐射带动力, 作为推进产业聚集的重要任务来抓;要引导各类社会资源向骨干企业聚集, 培育一批“根植性”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主动承接国外内产业转移, 引进关联性大、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 充分发挥大企业的产业龙头作用和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鼓励骨干企业进行兼并、重组, 转换经营机制, 积极引进和采用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管理水平的现代管理模式和方法, 提高产业集群的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加大对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 相关配套政策应由支持孤立状态企业转向支持产业集群的骨干企业, 由支持单个企业转向支持产业集群的群体企业, 拓展产业集聚空间。

第三, 推进产业技术创新, 增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能力。在一个技术进步不断加快、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的市场中, 提高竞争力、取得竞争优势的最佳方式就是不断地技术创新。为此, 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努力构建全公共研发平台和特色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平台, 加快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关键技术的研发, 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 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 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力促进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 发挥其在工业化中集约倍增和催化作用, 使传统产业通过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等信息技术改造, 实现物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优化;面向社会引进各类不同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 培养一批创新型人才队伍, 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应增进集群内企业的交往, 通过业务往来形成内部网络关系, 增强企业学习能力, 并通过了解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其他企业的信息, 提高对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并获得更多创新源泉。

第四, 促进专业化分工协作, 增强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能力。产业集群之所以能够形成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集群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高, 这种专业化分工既包括产品上下游之间的纵向分工, 也包括相关企业的横向分工。因此, 要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坚持企业自愿原则的前提下, 引导同类产品生产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 进行资源整合, 形成专业化分工明显、企业间协作紧密、产业链完整、服务体系健全的产业集群;要引导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分工协作, 鼓励中小企业主动为大企业配套, 向高、精、专、新方面发展;积极培育战略联盟供应链, 鼓励大企业向中小企业转移零部件生产, 建立以市场配置为基础的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协作关系, 逐步形成以骨干企业为主导、小企业专业化、配套协作的产业组织体系, 促进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积极推进产业集群融入更大区域乃至全球价值链, 不断朝着全球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攀升, 使产业集群形成持久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竞争力。

第五, 推行品牌发展战略, 提升产业集群的市场竞争能力。品牌建设是产业集群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推进产业集聚过程中, 当地政府和企业要把打造知名品牌特别是区域品牌, 放在重要位置。为此, 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加强对地方名牌产品、龙头企业的宣传推介, 进一步提高产业、企业、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美誉度, 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鼓励和支持骨干企业、龙头企业推行品牌经营, 支持名优品牌企业逐步从OEM (贴牌生产商) 向OBM (自有品牌生产商) 或ODM (原始设计生产商) 生产方式转变, 实现从自主品牌到知名品牌、国际品牌的提升。鼓励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区域产品综合品牌, 积极采用国家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促进产业集群内企业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 共创区域品牌, 打造产业名县 (市) 、名镇, 如嘉禾要着力打造“江南铸都”, 提高产业集群与市场对接的能力;加强自有品牌的营运和保护, 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 维护市场秩序和名牌企业的合法权益;除了兴办市场以外, 还可以通过发展电子商务, 通过举办国际性的产品或企业交流会等渠道, 加强集群的推介和品牌的打造。

第六, 加强服务网络建设, 创造产业集群的环境营商能力。服务体系不仅决定着产业集群竞争力外部环境, 并将深刻影响着竞争力资产和竞争力形成过程, 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有时甚至是决定因素。为此, 要加强园区 (或基地) 、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制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财政、金融、法律、土地等相关优惠政策, 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及时有效协调解决产业集群中的关键制约因素, 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重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和监督作用, 逐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包括技术标准体系、物流配送服务体系、人才支撑体系、质量控制体系、营销服务体系、生产管理体系;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壁垒, 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建立产业集群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发展产业集群发展基金、风险投资机构、银行机构 (包括村镇银行) 等金融机构, 拓展政策性融资担保、租赁、企业债券、资产证券化、信托等金融工具, 扩大投融资渠道, 加大产业集群的发展资金扶持;大力推进诚信建设, 建立失信戒惩制度, 加强市场监管, 对欺行霸市、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建立长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 提升企业的整体经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2]、 (美) 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中信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小学自主学练能力培养论文下一篇:缺血再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