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2024-08-26

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精选5篇)

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篇1

突出重点

狠抓落实 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

今年以来,我县各级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年初经济工作部署,认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全县国民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势头。初步预计2004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5.77亿元,比上年增长8.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7亿元,增长2.7 %,第二产业增加值1.4亿元,增长14.9 %,第三产业增加值2亿元,增长12.5 %。全县一般预算预计收入1905万元,增长10.1%。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预计2562元,增长6.4%;职工年人平工资预计12464元,增长6.5%。

(一)2004年县或经济发展情况

2004年我县在发展县域经济中,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抓特色农业,推动农业全面发展

一是抓品牌农产品生产。重点抓好传统知名品牌连山大米、连山沙田柚、连山蔬菜的生产。预计全年稻谷总产

万吨,增长

%;沙田柚 6800 吨,增长 8 %;蔬菜5.8 万吨,增长 3.6%。二是抓基地建设。切实加强对东山羊和瘦肉型猪养殖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和带动作用。预计全年东山羊饲养量 9000 只,增长 60 %;瘦肉型猪 3 万头,增长15 %。

二、抓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

扩大劳务输出是增加农民收入最快最有效的途径。今年县委、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通过举办劳动力现场招聘会、劳动力技能培训班等行之有效的办法,共向县外输出富余劳动力 5063 人。仅此项,估算可直接增加农民收入2000万元。

三、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根据我县县域经济实际,借鉴民间投资小水电建设的成功经验,我们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准入领域,凡是鼓励和允许国有、外商投资进入的领域,均鼓励和允许民间投资进入,并给予优惠政策。今年进入重点服务业投资项目的民企有2家,总投资额达2000万元。其中南门综合市场已完成总工程量的40%,计划明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旅游宾馆正抓紧前期各项工作。

四、抓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优势

一公路建设。全年公路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5688万元,已完成投资9000万元。G323线改建工程、小三江至加田公路、永和至禾洞公路、付屋至赤黎塘公路年内基本建成可投入使用。

二电网建设。电网建设滞后是阻碍我县电力工业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为加快电网建设步伐,我县积极争取上级支持。重点项目35KV福堂至加田输变电工程、35KV上帅、上草输变电站已开工建设,计划明年5月建成投入使用。

三城镇化建设。2004年全县城建和社会事业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6987万元。其中连山高级中学已累计完成投资3000万元,计划明年建成投入使用。经积极争取,我县吉田镇、小三江镇分别列入全国重点镇和全省中心镇,对推动我县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将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抓重大项目,培育经济增长点

重大项目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和支柱。搞好重大项目建设,能够有效地培植支柱产业,壮大主导财源;能够加快资源整合,推进新型工业化;能够带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综合竞争力。经充分论证,我县把“连山燃煤电厂”作为推动今后经济跨越发展的一项重大项目来抓,在上级的支持下,我县积极开展项目的各项前期工作,现该项目已通过专家论证,通过初可研评审工作。

今年我县县或经济和社会稳步协调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经济运行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步伐不大、建设项目资金短缺、电网建设滞后对经济发展瓶颈制约突出、招商引资难度大等。

(二)2005年经济发展思路

2005年我县经济工作的初步基本思路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保护、引导、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抓住机遇,继续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为加快我县县或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我县着重抓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1、稳定传统农业,突出特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确保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农民逐年增收。在增加优质稻种植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继续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生态农业和“订单”农业。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继续加大对东山羊和瘦肉型猪养殖的扶持力度,辐射和带动农户发展养殖业。继续抓好劳务输出,加强劳务培训,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积极争取上级奖金扶持。加快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

2、继续抓好能源工业,积极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继续抓好在建电站的管理工作,规范投资程序,帮助业主妥善处理好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尽快发挥小水电资源效益,对已立项的电站进行检查,争取资金到位,对长期占用资源不开发建设的项目,给予期限要求,力争早见效、快见效。实施能源工业扩张战略,主动加强与周边县的合作,认真做好2×30万千瓦火力发电厂的各项前期和“西电东送”、“北电南送”等可开发能源项目的调研工作,积极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3、狠抓投资工作,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为完成2005年预测计划目标,应着重抓好如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重点项目的建设。二是认真做好预备项目的各项前期工作。切实加强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增加项目前期经费投入,扎扎实实抓好一批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增强发展后劲,争取一批项目在2005年动工。三是努力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我县基础设施项目,大部分资金都要靠国家和省支持,如何抓住机遇,及时、足额争取到建设资金,是我县投资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项目是争取资金的载体,我们要抓住省委省政府构筑华南经济协作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区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把G323线县城至鹰扬关、禾洞至湖南黄石、福堂至广西南乡、三水至广西大宁等公路项目列入省投资计划。同时要储备一批上一定规模的能源、环保、卫生等国家扶持项目,通过项目要政策,通过项目要资金。进一步加快县通镇公路建设速度,加快镇通村公路硬底化工程。

4、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整合,做强做优旅游产业。近几年我县旅游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目前还有大部分没有开发利用,已开发经营景点管理分散零乱,旅游项目少,旅客停留时间短,经济效益低,没有形成产业优势。因此一方面应加快我县旅游资源开发,在完善老旅游景点设施改造的同时,应抓紧开发一批新旅游景点,如金色鸡山风景区、马头山风景区等,另一方面应加强我县旅游景点和旅游行业的整合管理,形成一个统一整理,把旅游产业做强、做大、做优,让游客在连山多住、多玩。

5、加快服务业改革步伐和市场设施建设,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服务业改革方面:一是根据国家的要求和当地实际情况,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企业与事业分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的原则,对政府部门内部设置的营利性事业单位,要改制为企业或实行企业化管理,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二是打破垄断格局,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打破服务业部分行业垄断格局,要改变市场准入限制过严和透明度低的状况,按市场主体资质和服务标准,逐步形成公开透明、管理规范和全行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公用事业、旅游、文化、教育等行业,要逐步放宽对非国有经济的准入限制和扩大对外开放,并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市场建设方面: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逐步建立上一定规模的专业市场和边贸市场,努力把我县交易市场培育为大米、沙田柚等农产品流通和批发中心。在抓好服务业改革和市场硬件设施建设等工作的同时,要积极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房地产和旅游业,大力开发疗养、渡假、会议等综合服务的房地产项目和生态旅游项目,将房地产和旅游业做大做强。

6、加快信息化、小城镇和科教文体卫建设。抓住省从2003年至2007年每年安排3500万元用于扶持山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认真做好我县信息基础设施项目的各项前期工作,如期实现“网络到镇、信息进村”,镇全部配备计算机并实现终端设备上网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有关政策,认真做好中心镇的规划,并进一步提高城镇环境质量,完善城镇配套设施建设,引导农村人口和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聚,把中心镇建设成为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居住中心。继续积极做好国家级生态县的申报工作。加快县体育馆建设进程,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继续抓好教育卫生硬件设施建设。

7、继续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发展壮大民营经济。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主动出击,千方百计抓好招商引资,迎接“大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好劳力密集型、资源加工型工业。放手放胆发展民营经济,壮大民营经济发展规模。在我县交通尚未根本改善的情况下,招商引资不可能一下子有很大突破,必须把发展本地民营经济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来抓。在市场准入、投资领域、筹融资、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使民营经济与外来投资享受同等待遇,为民营经济提供更多便利,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

8、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一是继续推进行政区域调整;二是大力推进机构改革;三是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四是加大农村税费改革力度;五是抓好医疗保险改革和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六是建立和完善行政服务中心。

9、加大职能转变力度,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按照现代政府建设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逐步建立有限政府、高效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进一步强化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创造公平环境职能,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协调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率。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进一步精减会议和文件,狠抓各项决策部署的检查落实;注重调查研究,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浮夸风。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厉行节约,勤俭办事。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方针,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工作。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特别是要坚决查处大案要案。对腐败分子,发现一个,查处一个,绝不姑息手软。自觉坚持和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按照立党为、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其它各项工作也要抓紧抓好,促进“三个文明”全面进步。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发展计划局

2004年11月22日

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篇2

经过一年的奋力拼搏,回头看看我们艰辛而扎实的足迹,心中充满了自豪感。

这一年,我们高水平制定目标、高标准推进工作、高速度实现赶超。按照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对经济形势提早判断,对国家政策准确把握,对工作措施先手谋划。通过扩大投资保增长、扩大消费保民生、扩大就业保稳定,全省经济走势企稳向好,主要经济指标明显好于预期、高于全国。

这一年,我们勇于直面难题,强化要素保障,切实履行责任。在应对金融危机的非常时期,我们深入困难企业,破解发展难题,提供要素保障,千方百计保企业、保运行。破解发展用地制约,保证了土地供应需求。扩大资金渠道,开拓资本市场,保证了资金供应,从而掌握了化危为机的主动权,打开了辽宁发展的新天地。

这一年,我们一手抓当前、一手抓长远,突破关键环节、谋求全局发展。通过抓产业集群壮大了工业经济实力,通过抓“双百”工程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抓“一县一业”推动了农业产业化,通过抓工业园区建设促进县域工业化。我们还明确了城区在服务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实施了服务业“三年倍增”计划,加速服务业发展。

这一年,我们上下同心,群策群力,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艰巨繁重的任务,在省委的领导下,全省上下目标一致、思路统一、步调一致,齐心协力保增长,万众一心促振兴。省直厅局包园区、下基层、办实事、解难题;各地区自加压力,奋勇争先,形成了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喜人局面。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二五”的关键之年。不仅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发展激情,树立更高目标,突出发展重点,狠抓工作落实,实现更快发展,还要思考和回答好事关辽宁发展的重大问题。比如,如何实现辽宁的全面振兴,尽快进入东部沿海发达省份行列;如何实现三大区域发展战略任务,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如何建成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如何构建具有世界当代水平的基础设施,形成高能效、低能耗、少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等等。

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篇3

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光镭

宜宾地处川南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是传统农业大市。长期以来,市县经济呈现“市强县弱”状况,县域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多数县经济结构单一并且不够合理、财政收入较低并且增长缓慢。2006年,全市仅有2 个区县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0亿元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1亿元,仅1个县工业增加值上10亿元,区县属工业利税仅有6个县上1亿元,最高仅3.1亿元。

近年来,特别是2006年以来,宜宾大力扶持发展县域经济。从2006年上半年起,帮助区县转变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强化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思路。在此基础上,我们建立了优化目标考核、激励扶持、干部任用等工作机制,促进了县域经济快速强劲发展,初步改变了长期以来“市强县弱”的状况。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0亿元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1亿元的区县分别增加到8个、6个;有7个县地区生产总值增幅超过全市平均水平,最高达22.2%;区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4亿元,占全市比重达到36.13%,比2006年增长 1.27个百分点,其中5个县增幅超全市平均水平,最高达61.1%;区县属工业增加值150.1亿元,增长48.83%,比全市规上工业增幅高27.43个百分点,最高达71.96%。在全省丘区县主要经济指标监测中,全市有3个县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包揽了前三名;在全省181个县(市、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比较中,有4个县进入前10名,7个县进入前50名。主要做法体现在“四个突出”上:

一、突出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区县主观能动性

一是明确区县主体地位。强力扭转“县域经济由市上主抓、由市上负责推动”等陈旧观念,明确区县领导班子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主体。对区县发展充分放手放权,市里侧重于对区县加强指导和服务,让区县拥有充分的自主权。通过明确下达区县发展的目标任务、区县发展绩效用数据说话、每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

交账等途径,把区县放到同一平台去竞争,促进区县你追我赶、竞相发展。同时,要求区县将发展目标任务层层明确到乡镇,落实乡镇发展责任。二是加强政策扶持。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实施意见》。坚持多予放活原则,理顺利益关系,强化激励约束,落实扶持政策,让区县最大限度享受到发展带来的成果和实惠,着力调动好、保护好、引导好区县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三是强化考核激励。从2006年起,改革完善了对区县工作的考核办法和制度,把各区县工作绩效通过报刊等载体进行公布和评比,对实绩突出的区县班子和主要领导进行实实在在的表彰奖励,让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有突出实绩的干部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同时,及时调整配强区县党政领导班子,把最优秀的干部、善于抓发展的干部配备到区县担任主要领导,为区县快速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二、突出主导作用,大力发展区县工业

一是帮助和引导区县迅速确立工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深入区县分析研究区情、县情,召开现场会,积极帮助各区县转变传统发展观念,理清工作思路,相继确立了“工业强区(县)”战略,在全市上下形成了“重工业、抓工业、兴工业”的浓厚氛围。多渠道多层次提高企业家素质,对企业家“高看一眼,厚爱三分”,营造改革创新的宽松环境,让企业家放手创业、尽展才华。二是突出优势优先,发展优势产业。引导各区县充分挖掘发展工业的潜力和优势,围绕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能源、电力、化工、机械制造、建材等优势产业。目前,珙县电厂、高县福溪电厂、长宁普什醋酸纤维素、宜宾县惊雷科技、筠连煤田综合开发等项目顺利推进,发展态势良好。三是扎实抓好区县产业园区建设。坚持统筹规划,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分类推进产业园区建设,为区县工业发展提供平台。目前,全市已发展了13个产业园区,每个区县都打造了1-2个,且企业入驻情况良好。四是帮助区县承接市内大企业辐射延伸和东部产

业转移。五粮液、天原、丝丽雅等市内大企业向南溪、江安、长宁、屏山、兴文等区县拓展步伐加快,扩张形成的企业已成为所在区县的骨干企业和重要增长点。鼓励区县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和配套产业,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特色中小型企业群,扶持发展一批成长型企业。2008年全市各区县招商引资市外履约项目378个,实际到位市外资金181.48亿元,同比增长32.67%。近两年,区县工业迅猛发展,与2006年相比,2008年区县属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例达48.31%,提高了个16.08百分点;区县属工业实现利税占全市工业利税总额的65.34%,提高了44.47个百分点。

三、突出增收富民,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

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取得了明显成效。2008年,全市一产业增加值比2006年增加40亿元;新增规模以上龙头企业46户;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1181元,达到4512.74元。一是突出龙头带动。扶持壮大叙府茶业、高洲酒业、凯华丝绸、高金食品等一批龙头企业。2008年,新增市级龙头企业28户、省级龙头企业4户,亿元企业8户、5亿元以上2户,500万元企业23户。如酒类企业发展迅速,今年一季度,五粮液销售收入107.2亿元,同比增长13.49%,高洲酒业、叙府酒业、华夏酒业、红楼梦酒业的销售收入分别比同期增长58.7%、70%、126%、104%。二是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壮大酒、茶、竹、烟、桑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打造一批“百万元”、“千万元”村。2008年底,全市“一村一品专业村”发展超过300个、“百万元村”达到810个。如通过举办“早茶节”等活动大力发展茶产业,不断扩大宜宾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培育名优茶品牌40余个,今年宜宾春茶产值达4.25亿元,比上年净增1亿元。三是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提高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程度。2008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达到1155个,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149万户(次)。四是积极发展

劳务经济。培养新型农民,狠抓农民工培训,拓展劳务输出市场。加大政策扶持,搭建创业平台,通过干部结对帮扶、建返乡农民工创业园等措施,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2008年,全市输出农村劳动力117.3万人(次),实现劳务总收入80.7亿元,比2006年增加21.5亿元。

四、突出城乡统筹,大力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篇4

——侯锡林副校长在我校2011年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1月14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2011年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精神和辽宁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总结我校2010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经验;分析新形势、明确新任务,全面部署2011年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臵,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教育规划纲要也强调“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中央的决策部署为做好2011年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指明了大方向。去年11月19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同志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在总结经验,分析形势的基础上,对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同日召开的辽宁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辽宁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主任督学,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何晓淳同志就做好我省2011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性意见。下面,我主要讲两个问题.一、2010年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各项重点工作扎实推进

2010年,我校毕业生总数为4583人,其中研究生256人,本科生3190人,高职专科生1137人。在校党委、行政的高度重视和直接推动下,招生就业处、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真抓实干、狠抓落实,实现了我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基本稳定和就业人数的持续增长,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圆满完成。截止到去年年末,已落实就业单位4389人,就业率为96.1%,其中,研究生就业221人,就业率为86.3%。本科生就业3092人,就业率为96.9%,高职专科生就业1091人,就业率为96.0%。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学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对就业工作的统一领导,确保我校初次就业率的稳定和提高。2010年,为了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对我校就业工作产生的巨大压力,学校党委会议和校长办公会议曾几次专题研究就业工作;先后召开了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部门就业工作会议,研究和部署就业工作;孙校长专门抽出一周的时间,深入二级学院调研、检查和指导就业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各单位就业工作努力的方向,工作重点和策略,极大地增强了全校教职员工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信心。

二是,就业工作制度和机制不断完善,全员参与就业工作的局面初步形成。去年,学校先后制定和修订了《就业工作暂行办法》、《就业工作奖励办法》、《学院就业工作考核评估办法》等有关制度,使学校就业工作逐步走向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有效地促进了全员参与就业工作局面的形成。部分二级学院根据学校的就业工作制度,结合本院实际也制定了各具特色的就业工作制度,如机械学院、资土学院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专业教师参与就业工作的积极性。

三是,深入用人单位走访调研,积极扩大对外合作,广泛收集就业岗位信息,努力拓宽就业领域和渠道,校园就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走访调研用人单位总计达到155家,其中招生就业处走访调研用人单位20家,部分二级学院(材冶学院、机械学院、化工学院、电信学院、资土学院、经法学院、高镁学院、高职院等)走访调研用人单位135家,与用人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建立就业基地60余个,累计搜集发布就业信息5600余条,先后举办了校园大型招聘会3场、行业性招聘会11场、用人单位专场招聘会196场。全年入校招聘的用人单位超过700余家,校园各类招聘会毕业生实现就业有3089人,占落实就业单位毕业生总数的70.6%。

四是,二级学院主动抓就业工作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不断创新就业工作机制和模式,超常规地推进了本单位的就业工作。2010年,二级学院主动承担起就业工作责任,“一把手”对本单位就业工作负总责,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具体主抓就业工作;辅导员深入到毕业班级、宿舍具体指导;专业课教师结合毕业生的实习、设计和答辩环节,有针对性地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难题;各单位抢先抓早,制定精细化的就业工作实施方案,坚决贯彻了“一院一策”“一专业一策”的就业工作方针。例如,软件学院实行“3+1”教学模式,增加就业实习见习时间,帮助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高职学院部分专业试行“2+0.5+0.5”教学模式,压缩理论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安排毕业生顶岗实习来积极促进就业;高镁学院与省镁办合作建设就业基地,并成功举办专场招聘会来提高就业率;管理学院建立导师推荐毕业生就业制度,并结合课程学习、毕业设计和论文答辩等环节不断促进就业;电信学院依托电子协会等学生社团,与荣信电子等企业合作推荐协会学生就业;经法学院加强毕业生司法资格考试培训,积极引导毕业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来提升就业层次。

五是,进一步加强了就业创业教育指导工作和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0年,学校成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委员会,并依托二级学院组建了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增设了专职教师,有效地开展了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活动。与此同时,为了不断提高专职教师和辅导员的就业指导能力和水平,我们先后选派12人外出参加国家和辽宁省组织的专项培训,其中有8人先后获得职业指导资格证书;针对毕业班辅导员,组织了专门就业指导培训;积极开展就业指导讲座,强化毕业生就业创业意识和观念教育,如先后邀请了省人社厅、中公教育集团、市税务局、市中小企业局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给毕业生做就业政策、公务员报考、求职择业方法等方面的专题报告;毕业班辅导员还积极利用班团会和谈心等形式对毕业生择业观、就业心理等进行个性化指导;招生就业处针对新生和毕业生组织了职业规划和就业形势与政策讲座;校团委、各学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就业创业教育活动。例如,化工学院举办了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素质;管理学院成立大学生创业者协会,承办了“金蝶杯”创业团队大赛,挖掘出了108项创业项目,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热情;经法学院开展“四个一”活动,即“一段清晰的自我介绍、一份精美别致的自荐材料、一身整洁大方的职业装、一项拿手的专业资格特长”,使学生尽早了解面试环节,学会如何表达和推介自己。在加强就业创业教育指导工作的同时,我们也加强了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倡导“先就业后择业”,鼓励广大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六是,就业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就业率结构得到优化,就业层次有所提升。截止到2010年末,就业率为96.1%,与省内同类院校相比较处于先进水平。从就业率水平变化来看,研究生、本科生和高职专科生就业率同比分别提高30个百分点、3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从就业率结构变化来看,毕业生协议就业率为78.9%,同比提高了13.7个百分点;升学率为6.5个百分点,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项目(西部计划、辽西北计划、村官计划、参军等)就业率为2.6%,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合同及灵活就业率为8.1%,同比下降了12.5个百分点。与往年相比,签约、升学和项目就业比重上升,合同和灵活就业比重下降,就业率结构得到优化。从就业单位性质来看,到国有大中型企业就业占36.8%,同比提高3.2个百分点;到党政机关、科研院所和事业单位就业占1.1%,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到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就业占38.7%,同比提高了4.1个百分点。从专业对口来看,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及岗位与所学专业对口占89.1%,到行业外或从事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占11.9%。从就业地区上看,到北京、上海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占10.9%;到东北、中部地区等中等发达地区和城市就业占85.1%;到国家西部及偏远地区就业占4.0%。2010年,辽宁生源毕业生约73.8%,其中在辽宁就业的占66.1%、到省外就业占33.9 %。

七是,创新创业教育及创业孵化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所有增强。一年来,我们在创新创业教育引导、营造氛围、开展大赛、项目选拔和典型树立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成立了学生就业与创业协会、职业发展协会,并依托学生社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校组织毕业生参加“昆山杯”全国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大赛、“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在“昆山杯”全国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大赛中,我校获辽宁赛区选拔赛优秀组织奖,“天一团队”获得辽宁唯一晋级参加全国比赛50强团队殊荣。学校组织推荐“海文信息服务”等6个项目入驻省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其中“海文信息服务”“网络联盟”和“远东电子商务服务”三个项目获的批准。此外,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鞍山市创业大赛,并获优秀组织奖。

我们在肯定成绩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校的就业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理文经管法”等学科专业就业难及就业质量不高的局面没有得到有效改善;毕业生就业观念陈旧,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个别单位就业工作思路不清,缺乏主动性、创新性,行动迟缓。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力以赴做好2011年我校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总体是好的,但是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在宏观就业形势方面,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

做出这样的判断主要有两个依据:第一,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十二五”时期,我国人口将达到13.7亿人,劳动年龄人口增长仍处在高峰期,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年均2500万人,比“十一五”时期多100万人。综合考虑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城镇化加速、服务业加快发展等有利因素,以及出口增速趋缓、结构调整产生新的失业等不利因素,预计每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能继续保持在900万个,再加上补充自然减员,年均也只能提供1200万个就业机会,劳动力供求缺口仍高达1300万人左右;第二,青年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十失业人员再就业三大群体就业问题依然突出。仅以大学毕业生为例,二五”期间,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就业问题十分突出,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年均规模为667万人,加上往届未就业的毕业生,每年总量超过800万。

所以,从宏观角度看,今年,乃至整个“十二五”时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将会持续严峻,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60万人,同比增加50万人;辽宁普通高校毕业生26.3万人,同比增加了1.8万人;我校毕业生总计4829人,同比增加303人。截止到目前,已经签约1638人,就业率为33.9%,其中硕士研究生签约76人,签约率为22.0%,本科生签约1171人,签约率为34.9%,高职专科生签约391人,签约率为33.1%。2011年,我校制定的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可概括为三句话: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2010年水平,排名在辽宁省同类院校前列;分层次就业率指标分别是:研究生要达到88%;本科生为94%以上;高职专科生为95%以上;毕业生就业领域不断扩大、就业质量进一步提高。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所要完成的就业工作目标任务,我们不能松懈,不能动摇、要花真功夫、下大力气,要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力以赴做好今年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这里,我重点强调五项工作要求: 一是,要坚持“一把手”对本单位就业工作负总责,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具体主抓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体制;要贯彻 “一院一策”“一专业一策”的就业工作方针;要进一步完善全员参与就业工作的制度和机制。各学院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切实落实“一把手工程”,院长、书记要亲自抓。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务求把就业工作做实做深做细;要针对就业市场的需求状况,结合本学院、各专业的毕业生的实际

情况,制定就业工作实施方案;要发动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就业工作。二是,要做好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工作,深度挖掘就业岗位需求信息,精心组织好校园招聘活动。几年来,毕业生就业工作实践证明,巩固和拓展就业市场,多渠道搜集并有效利用就业岗位需求信息,是我们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今年,学校将启动“就业市场建设年”活动,拟制定市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以巩固和拓展我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在“就业市场建设年”活动中,各学院要结合自身的学科专业特点、特色,利用好校友关系、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单位、教授的科研渠道等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抓好全国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企业的岗位需求信息,自行组织和邀请用人单位到校举办专场招聘会,学校将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

三是,全面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优质服务年”活动,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教育部决定在2011年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优质服务年”活动。我校应主要围绕着开展优质的就业信息服务;提供高水平的职业咨询和指导;高度重视贫困家庭毕业生群体的就业帮扶和援助工作。

四是,加强就业宣传、引导和动员工作,鼓励广大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今年,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对党和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针政策宣传的力度,教育引导广大毕业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适时调整择业目标;引导和动员毕业生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以及“预征入伍”等项目就业活动;要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

五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指导工作,力争“以创业来带动就业”工作有新突破。

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是目前国家大力倡导和推进的工作,是高校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我们必须要认真抓好。为此,学校已经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办公会议决定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与平台建设基金200万元,相关的工作文件正在制定与修改过程之中。今年我们要在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方面做三件事:第一,要依托二级学院设臵的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加强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力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指导性;第二,将以我校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为依托,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并启动入园项目评审工作;第三,要完成校园内大学生创业项目竞赛活动,对获奖项目开展论证和组织实施工作。

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篇5

一、审视镇情,寻找差距,科学判断基本形势

“十一五”期间,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农业结构不够优化,种植业比例偏高,林果业比例偏低,提高单方水效益较高的林果业比例和降低单方水效益低的粮食作物比例的任务较为繁重;二是基础设施配套相对滞后,尤其是小城镇建设的基础设施配套欠账大,供排水等设施显得尤为突出,城镇化水平低,农产品销售市场、专业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发育缓慢,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健全;三是项目的支撑作用不够强劲,缺乏能够促进结构调整、带动产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大项目、好项目。

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在新的发展阶段,永昌镇加快跨越式发展,也有诸多机遇和有力条件:从外部看,一是这次会议提出的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市区提出的“2211”工程和 “4301”农业结构调整目标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二是近年来省、市、区出台的支持设施农业、大田节水、农产品加工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将为我们加快发展特色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特别是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的实施,将会大大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促进设施农业快速发展;三是市区提出的打造金太阳园区至古浪连接园区的通道经济圈对我镇带动辐射作用较为明显。四是在羊下坝镇实施的武威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项目将极大的辐射带动我镇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农民增收、城乡一体化发展。从内部看,一是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和金武高速

公路的建设,将为我镇小城镇、劳务经济、二三产业、旅游、商贸服务等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二是区上将白云、羊桐日光温室千亩园区列为全区20个重点支持的示范点片,为打造节水高效的日光温室园区提供了动力;三是我镇被列为全区重点发展的七个小城镇之一,将在基础设施、镇域经济方面带来政策机遇,推动我镇小城镇快速发展。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全力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工作思路:“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继续贯彻市委实施“两大战略”和区委“1126”发展思路,按照 “12345”工作思路:突出加快发展这一主题,紧紧围绕实现“节水增收”和“农业增效”两大目标,切实推进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培育壮大设施农业、新能源装备制造业、脱水蔬菜和劳务经济四大产业,在节水高效农业、项目建设、新农村建设、党的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五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凝心聚力促发展,全力以赴抓落实,确保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总体目标:到“十二五”末,工农业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农民纯收入等主要指标比2010年翻一番,通过努力,打造全区乃至全市金武一体化商贸流通的重要节点,建成全区有一定影响的节水高效农业示范基地。

重点工作:

1、推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在建设节水型社会中求突破。认真实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做好用地、用水、用电协调服务工作,完成“十二五”期间区域内项目工程目标任务。加快水权制度改

革,抓好白云村高效节水农业示范点建设,扩大普及节水试点的成果,鼓励农民开展水权交易,积极培育水市场,以水权水价改革控减大田作物用水。加强生态治理和保护,完成通道绿化20公里,配套农田林网2000亩,实现工、农业园区的绿化全覆盖,推进村镇、机关、新农村示范点绿化工程,促进生态环境的逐步好转。

2、抢抓政策机遇,在项目建设中求突破。认真研究中央、省、市、区项目建设政策,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衔接,争取在“十二五”期间有一批重大项目进入省、市、区计划盘子,以项目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重视民生水利,解决2万人的人畜饮水安全问题;申报实施投资1000万元的山高、石碑等村7000亩土地整理项目、投资3000万元的年处理2万吨污水处理项目、投资1000万元的年处理0.5万吨垃圾填埋项目、投资1000万元的镇区5公里道路建设项目;每年完成60公里U型渠道衬砌,力争在“十二五”末,完成80%以上的末级渠系配套工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有3-5个千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落户园区,培育壮大现有龙头企业,健全完善面粉加工、饲料加工、蔬菜精深加工等产业体系,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从多层次、多环节增加农民收入。

3、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在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中求突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按照“以水调结构,以水定产业,以水定规模”的原则,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围绕一个目标(节水增收),突出三个重点(设施农业、特色制种和脱水蔬菜),力求实现“1221”目标(用五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实现户均发展1亩棚(日光温室或养殖暖棚),2亩制种田(特色瓜菜

和玉米),户均2亩节水高效大田作物(脱水蔬菜和露地精细瓜菜),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压缩高耗水和低效益作物,提高以日光温室为主的瓜菜在种植业中的比重,提高以暖棚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在农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培育壮大脱水蔬菜等大田节水高效农业。到“十二五”末,设施农业新增7500亩(其中日光温室新增4500亩,暖棚养殖新增3000亩),累计达到1.2万亩;新增瓜菜制种 0.5万亩,累计制种面积达到2万亩;新增脱水油白菜1万亩,达到2万亩,夏秋比达到2:8,粮经比达到2:8,农业总产值达到3.32亿元,种、养、林比例达到49:50:1。

4、加快新农村建设,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求突破。坚持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相结合,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整体推进。一是抓好试点创建。争取将发展前景广阔、群众基础好的和寨村、石碑村、山高村列为市、区级试点村,将羊桐、张英、烟下、水磨、刘沛等村作为镇上的试点,加大投入,集中扶持,建设一批产业支撑型、工业带动型、休闲娱乐型的新农村示范点。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围绕把永昌建设成为全区商贸流通重要节点的区域定位,结合“一路”(金武高速公路)、“一园”(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园)、“一区”(羊下坝镇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修编完成《永昌镇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并组织实施好规划,大力发展商贸流通、现代物流、休闲观光等现代服务业,使更多农民离开土地,从事非农产业,努力增加农民在二、三产业的收入。三是着力实施“双百”工程(100户商住二层住宅,100座日光温室)。抢抓昌泰路开通的机遇,逐步打破村组界限,实现联村百户,整体推进,进一步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四是抓好环境卫生整治。抓好秸秆青(黄)贮工程,开展以“三清”、“四改”、“五化”为主的村容村貌整治,形成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五是加强农民培训。继续把农民培训作为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及新农村建设的工程性措施来抓,围绕设施农业、制种业、大田节水等特色产业,大规模开展技能培训,使科技武装起来的农民真正成为发展节水高效农业的排头兵。

5、着力改善民生,在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求突破。高度重视和关注民生,结合区上的实事工作安排,每年集中办理一批事关民生的实事好事。按照“一册明、一折

通”的改革方式,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抓好教育布局调整、校舍安全改造等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抓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视卫生院建设,新建改造一批村卫生所(室),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就医难的问题。落实创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的建设任务,严格控制计划外生育,努力稳定低生育水平。抓好镇“文化中心”、村“文化大院”的建设,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6、加强党建工作,在基层组织建设中求突破。按照“建强班子、带好队伍、完善机制、增强活力、推动发展”的思路,突出抓好“创先争优”活动、村级班子建设、阵地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三、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目标任务全面实现

一是解放思想抓落实。着力破除保守封闭、小富即安的观念,敢于冲破传统思维模式,跳出永昌看永昌,实施赶超战略,努力缩小与兄弟乡镇和周边地区的发展差距。

二是强化宣传抓落实。将“十二五”跨越式发展目标作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人心、加快发展的进军号角,形成强大的思想合力,把推动发展变成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是转变作风抓落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加大治庸治懒的力度,以扎实过硬的工作作风保证工作落实。

上一篇:转型升级路径研究下一篇:韩寒精彩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