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路径研究(精选8篇)
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篇1
椒江十二五时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是“十二五”时期椒江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对椒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演进过程的分析,对椒江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路径和对策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一、椒江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与重点
(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演进及工业化阶段判定
1、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演进
改革开放30年来,椒江依靠民营经济的创业创新发展,迅速从一个滨海小镇发展成为台州市的主城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发展模式伴随着全国市场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调整,经历了从粗放型、规模扩张型发展模式逐步向比较初级的集约型、内涵挖掘型发展模式转变。先后经历了从农业经济占有重要比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低层次发展,逐步发展到以第二产业为主体,并进而发展到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共同推动发展的新阶段。在1978年以前,椒江三次产业结构为“一、二、三”格局。1978年以后,产业结构调整为“二、一、三”格局。到198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开始超过第一产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二、三、一”格局。此外,进入新世纪,第二产业的比重开始逐步下降,代之以第三产业的快速上升,直至目前的50%左右的水平,这将是椒江经济发展中的比较优势所在。
2、工业化发展阶段判定
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评价与判断是非常复杂的,特别是目前所运用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评价理论是西方经济学家在总结国外工业化发展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不能完全适应于国内区域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特殊性。椒江的工业化源于国有工业,成长于民间,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借助于市场机制的先发优势,通过民间资本,依托国内外市场逐步发展而成,走的是一条市场主导型和靠内资为主的内源性工业化道路。在多年实施优先发展工业战略的过程中,椒江工业经济的实力显著增强,既表现出经济快速增长、工业结构调整加速、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产业结构不断趋于合理的一些重要特点,而且更显露出资源消耗加速、环境污染加剧、要素制约加深、竞争压力加大等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诸多矛盾。因此,从整体上说,目前椒江经济发展水平正处于工业化的中级阶段,并呈现出向工业化高级阶段加快迈进的发展态势。
(二)产业发展状况与标杆县市的比较
椒江的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通过与发展较快的沿海其他县市的比较,来反观自身的差距和问题,进而为加快发展提供借鉴。本文选择中国百强县中和椒江具有相似地理经济环境的江苏江阴等8个市进行了多方面比较分析。结果是,椒江在经济总量规模、人均收入、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方面与百强县中的标杆县市还有一定的差距,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也相对较慢,这些都是椒江进一步发展的劣势。但椒江的产业结构状况优于所有的标杆县市,这是椒江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值得大力发扬并重点推进以实现赶超的关键,也是椒江抢占新的发展先机的战略重点。且通过与标杆县市的比较,借鉴标杆县市的先进经验,也是促进椒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中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主导产业选择
能否正确地选择区域的主导产业,合理地确定其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关系到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方向、速度、边界、空间、绩效与综合实力。根据经典的“五基准”理论,结合椒江实际,主导产业选择可用产业规模、经济效益、发展速度、市场需求、技术进步、比较优势、产业关联等指标衡量。以正常年份2007年作比较,最终可得到主导产业排序结果(详见表1)。可以看出,椒江工业结构中传统的产业如化工、纺织、塑料制品等已处于较低的位次,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力在减弱。同时也表明,这些传统产业仍然在椒江经济发展中占较大比重,将对产业转型升级产生拖累作用,因此椒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在注重发展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的同时,运用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也显得非常重要。
二、椒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趋势
(一)三大产业升级的思路
结合前文分析,对三大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如下:
1、发展生态化的现代农业
要加快推行农业规模经营,发展都市型农业。依靠农业科技进步,重点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和以大陈岛海域为重点的优质水产品养殖。严密防控重大动植物疫病。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积极发展农产品贩销组织、农产品交易市场和农产品深加工业,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大力建设沿海防护林,提高城乡绿化水平和沿海盐碱地绿化技术。同时,要推动和提高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程度,加快农业新品种、新产品开发,培育在全国、全省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农业名牌产品,注册和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农产品商标和服务商标,恢复和发展一批农产品传统品牌等。
2、发展可持续的先进制造业
以现有优势产业为依托,积极鼓励通过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研发、自主研发、引进消化吸收等途径,增强企业创新能力,重点在生物医药、新材料、专用设备、重大机械装备、光电信息产业等领域,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或关键零部件。促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广泛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支持具备较强行业优势的企业积极争取参与国家行业标准编制。积极推进科技项目向产业转化,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支持有一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开展资本经营,积极争取上市筹集发展资金,实现企业制度创新和发展新跨越。着眼于促进就业,重视发展一批资金、技术和劳动密集型兼具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支持传统行业中的若干优势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通过跨行业投资形式积极涉足国家鼓励类产业,谋求自身跨越发展。积极应对国家推行造船业许可证制度,引导船舶修造行业通过联合协作做强做大。从政策上鼓励现有医药、化工、印染等行业通过兼并重组和尝试通过购买排污指标的方式淘汰相对落后的产品和工艺,腾出有效的环境容量新上一批轻污染型、较高技术含量的重大结构调整项目。
具体的途径:继续发挥以缝纫设备为主导的专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以及以家用电器为代表的电力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对整个经济的强大带动作用,加大对这三个产业的技术改造、创新与升级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集群形成,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力争能在未来五年创建一个国际知名的区域品牌,培育5个以上产业集群为依托的区域品牌,每一个产业做大5个品牌企业,发展5个著名商标,提高行业和区域的竞争实力,实现由“椒江制造”向“椒江创造”转型;争创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品牌,力争到2015年,全区30%以上进出口企业拥有自主出口品牌,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境外商标及专利注册,鼓励有条件的品牌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实现建设用地供应量最大化。支持企业改造老旧厂房和老旧经营场所,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水平。加强工业功能区和传统商贸用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块状经济产业整合提升和新兴行业发展壮大。从政策上进一步减轻在结构调整过程中新增的企业负担。
3、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服务业,扩大就业容量,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供更加优质和全面的服务,提升主城区的产业辐射能力,满足全社会消费结构升级需要,加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积极促进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会计、知识产权、技术服务、咨询调查等资金、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继续大力推进文化、旅游(包括餐饮、住宿、交通服务等)、社区服务等就业容量相对较大行业的发展和规范。抓好劳动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具体产业政策,加快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市政公用行业和其他传统垄断经营行业加快向全社会开放。
具体的途径:打造服务业品牌,重点在国际贸易、港口物流等生产型服务业,商贸、餐饮、社区服务、旅游、娱乐等生活消费型服务业,信息、科技、文化、教育培训等知识型服务业,争创服
务品牌;提升专业市场品牌,大力引进品牌企业进场经营,引导专业市场进行服务商标的注册,提高市场的品牌信誉度;保护和发展“老字号”与知名商号。
(二)产业转型升级的未来趋势
1、产值预测
利用经济发展自身的延续性,分别以1990-2008年和2000-2008年的平均增长速度,对三次产业的产值进行预测并计算预测的产业结构,结果表明,由于1990-2008年间第二产业平均增长比第三产业快,使得预测的2015年的三次产业的总产值分别达到14.9亿元、632.4亿元和604.86亿元,而以2000-2008年的三次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预测,2015年的三次产业的总产值分别达到9.4亿元、324.7亿元和469.5亿元。由于经济发展本身的波动性和周期性,以及其他不可控因素的影响,这些数字仅仅是作为一个参考。但从总体发展趋势来看,椒江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必将使得整个经济的结构不断得到调整、优化,从而使经济发展空间得到拓展,而第二产业发展趋缓,这也与前文对椒江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断相吻合。这同时也意味着椒江的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亟待转型升级,并和第三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相配合、协调发展,共同成为未来拉动经济进步的核心动力源。
2、产业结构预测
使用预测的三次产业产值,分别计算2015年的三次产业结构之比,以1990-2008年平均增长速度预测的结果为1.19∶50.50∶48.30,而如果以2000-2008年的数据进行预测,则可发现由于这段时期第三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较快,得到的产业之比为11.75∶40.40∶58.42,二者之所以有较大差异,是因为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椒江第三产业发展开始加速,平均增长速度高出GDP增速约5.7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增长速度高出约7.3个百分点。
三、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与措施
产业转型升级从根本上体现为产业内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企业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体。而政府对企业竞争力提升的支持和促进体现在许多方面,根据产业政策理论和区域发展的实践经验,结合椒江的实际,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支持和促进椒江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
(一)借助工业开发区的复合功能拉动产业升级
一是严把进入关,按量化的产业能级指标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借鉴《上海市工业项目工地导则(试行)》、《上海工业产业导向和布局指南》、《上海市产业效能指南》等,制定高标准、严要求的项目筛选政策,按照产业能级指标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这样既可以解决“好企业没地,差企业地多”的问题,促进产业升级,又能避免用地面积和低价优惠等方面的暗箱操作。二是对入驻企业的产业能级进行持续考核,建立劣势企业退出机制。即使以前效益良好,但如果连续三年达不到要求,则提出整改建议,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让其退出开发区。对于效能很低但占地面积又比较大的企业,开发区给予一定的补贴让其退出。三是把工业开发区自身管理能效作为产业能级提升的组成部分。工业开发区本身也存在投资效益问题,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营管理理念先进的开发区已经对自身的投资效益和管理水平进行量化评估。椒江发展工业开发区的过程中,也应该对自身的投资效益进行分析,并进行全项目管理。
(二)建设有针对性的公共研发平台
公共研发平台是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社会背景下,政府为弥补企业资源封闭对科技创新的阻碍作用,解决中小企业创新经费不足,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科技创新而建设的科技资源共享体系。公共研发平台的内容包括科技文献检索系统、科技数据共享系统、仪器设备共享系统、试验基地协作系统、专业测试检测系统、技术成果转移系统、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和资源条件保障系统等子系统。椒江可利用处于台州市区中心的便利,探索与市政府合作建设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在大型科学仪器、信息数据库、研发试验室等方面实现共建、共享。同时,椒江也可以在优势明显的一两个产业(如家电、医化),在公共研发平台的基础上自成体系,形成特色。
(三)建立科技孵化和创新支持体系
2004年投入使用的台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作为台州的代表性孵化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椒江的科技孵化器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科技发展相对滞后,椒江应抓住创业、创新意识强的优势,突出重点,走出一条有特色的孵化器建设之路。
(四)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培训和引进
产业升级的关键在于技术进步和管理优化,而这两者都需要相应的人才支撑。为此,一要重视人才的适度超前培养,把人才发展与人才结构调整纳入产业发展规划,使人才结构能够跟得上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二要立足本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此外,要扶持其他民办职业教育机构的成长,与省内外著名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合作建立椒江教育基地。三要大力培养和培训经营管理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不一定需要从大中专学校招聘或引进,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培训和继续教育来解决。四要大力引进各类人才。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理念和原则引进各种所需的人才。劳动、人事和公安部门应按这一理念和原则调整或放宽相应的制度,包括暂住证、档案管理、职称评审、社会保障等方面。
(五)培养和扶持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也称为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商业模式的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国内外著名的高科技公司和新兴商业模式的公司大多数获得过不同类型的风险投资支持。椒江的产业发展以本地资金和创业者自有资金为主,由于本地资金和企业自有资金相对充裕,对风险投资的需求也不是特别强烈。因此,椒江的风险投资事业基本上没有得到发展,不仅本地没有专业的风险投资机构,而且也没有外来风险投资在本地投资的典型案例。因此需要转变观念,重视风险投资的发展,通过政府引导示范,扶持风险投资的发展,同时要拓展风险投资和准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渠道,争取国际风险投资。
(六)研究出台财税优惠政策
在财税政策扶持上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常州市的经验值得借鉴。如常州市早在1996年和1997年就制定了系列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这些政策针对的对象既有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企业,也包括高新区外的企业,还有科研单位、人员,包括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土地使用税,以及税前列支成本、奖励、资金配套等30多项具体的政策。又如常州市还专门成立“积极财政政策课题组”,对国家和本地的财税政策专门研究后,实施了新的财政政策等等。
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篇2
1 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难题
1.1 技术创新能力弱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来自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 技术和资本的不断积累, 势必会为产业转型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提升技术研发能力, 提高资源加工效率, 减少资源浪费, 同时注重增加产品附加值, 开发研制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促进产业发展。煤炭产业能否成功转型升级将直接决定煤炭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和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而节能减排关键在于技术创新, 科技创新研发经费投入不足, 产品技术创新能力弱, 会使煤炭产业在较长时期内转型升级陷入困境, 制约产业的发展。
1.2 产业结构不合理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促进煤炭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 产业结构可以反映出一个产业的发展程度和健康程度。现阶段, 煤炭产业经过兼并重组、强强联合, 增强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实现了规模量级的快速扩张, 但也存在人力资源结构与企业新的产业、产品结构不均衡、不匹配的突出矛盾, 目前煤炭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生产销售结构、进出口结构等方面明显不够合理, 从而导致研发投入不足、技术更新缓慢、经营状况差、发展后劲不足、经济效益差、企业竞争力弱等一系列问题, 制约了煤炭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3 人才流失问题严重
煤炭产业人力资本比较匮乏, 普遍缺少技术型专业人才和有经验的管理人才, 加上人员流动性大, 高素质人才储备不足, 人才流失问题成为煤炭产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障碍。煤炭行业普遍存在专业人才短缺、断档、后继乏人等问题, 企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总量偏少, 创新能力普遍不足, 与煤炭企业对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有很大差距。长期以来, 煤炭企业井下工人大多数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程度, 井下一线技术人员中, 受过正规大中专院校教育的比例也很低, 不利于煤炭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2001至2008年, 大中型煤炭企业科技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为2.75%, 2009年, 研发科技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分别为1.75%, 2010年, 研发科技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为1.59%, 近几年比例虽有所上升, 但仍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煤炭产业科技人才无法满足技术创新的需求, 人才的流失和短缺对于产业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2 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因分析
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关乎企业未来发展方向, 不仅仅是企业个体的行为, 通常是企业自觉、政府推动和市场引导的综合过程, 需要企业自觉的参与, 政府有力的规划和管制和健康的市场竞争机制的建立, 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2.1 企业主动进行转型升级
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 企业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家认知的改变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前提, 企业精神的塑造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长远之道。转型升级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才储备, 也需要有卓越的管理人才带领企业成功实现转型, 同时企业的制度与文化, 也会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为此, 企业需要加大研发、生产、经营各环节人力资源的投入, 建立人才开发、激励机制, 夯实人才、技术和资金基础, 促进自身的转型升级。
2.2 政府推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
政府有效引导和推动, 对煤炭企业转型升级会起到关键作用。政府在产业规划、市场规制和人才储备、政策、基金扶持等方面对新产业发展的作用显著, 能够提高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积极性。企业的转型升级会促进经济的发展, 提高就业, 实现低碳环保, 因此, 政府会积极推动企业向就业带动效应强、节能减排能力强的方向的转型升级力度, 进而赢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3 市场引导煤炭产业转型升级
市场对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资源的分配、企业产品市场的需求、市场的进入等都离不开市场的调节和引导作用的发挥。对企业来讲, 是否决定选择进入一个新的产业发展, 需要市场的引导。传统企业向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 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 需要对传统企业现实收益进行评估, 也需要对转型升级的经营成本和市场前景进行评估。如果新产业市场需求和利润空间大, 发展前景广阔, 对传统企业来说将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传统企业会选择进入新的产业领域。
3 探寻与煤炭产业结构特征相吻合的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产业转型升级本质是产业形式、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模式上的变化, 产业从高消耗向低消耗转变, 产品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化, 将使煤炭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3.1 业务过程的转型
在产业转型升级路径选择上, 围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节能降耗”发展目标, 构建低碳化、生态化发展模式, 引导煤炭产业获取新的竞争优势, 向生态化可持续化发展转型。矿产资源型企业应遵循生态经济发展规律, 综合运用生态工程手段和现代科学技术改进生产方式, 消除造成高能、高污染的根源, 协调好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之间的关系, 实现集约、高效的无废、无害、无污染生产, 在原有产业基础上, 向前或向后延伸产业链条, 打通制造业对其他产业发展的技术人才支持通道, 推动资本及部分传统制造业企业向现代服务业领域转移。
3.2 产品市场的转型
在产品基本功能的基础上, 向技术驱动、强化品牌、产品创新方向转变, 实现从OEM到ODM, 再到OBM的升级转化。从科技人才培养、研发体系建设、创新资金投入等几方面来加以改进, 重视生产模式和技术工艺的改进, 以技术创新来转变增长方式, 加大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和技术开发力度, 努力突破劳动力供给结构的限制和能源、原材料等生产成本上涨给企业带来的影响, 培养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3.3 产业结构的转型
通过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来实现产业转型发展。通过产品经营、品牌经营, 重点培育和扶持排头兵企业, 加快培育打造一批拥有自主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专、精、特创新型企业。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严把新建项目准入关, 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 淘汰改造产能落后、工艺设备陈旧的企业。在打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的同时, 把发展高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 逐步形成资源集约化、布局集中式、经营集群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3.4 管理模式的转型
从传统家族管理向现代科学管理转型。重视管理人才的引进, 运用现代管理模式和方法, 加强内部规范, 对企业进行科学的管理。重视对员工的生产技能、管理技能培训, 培养与引进并举, 促进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一方面, 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和储备高技术人才, 促进企业研发创新能力的提升。
摘要:本文针对煤炭产业的特征, 分析了煤炭产业转型过程中面临技术创新能力弱、产业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失严重等方面的问题, 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关乎企业未来发展方向, 是企业自觉、政府推动和市场引导的综合过程, 并从业务过程、产品市场、产业结构、管理模式四个方面提出了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篇3
关键词:转型,二次开发,金桥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9138-(2016)05-0051-58收稿日期:2016-04-10
1 研究概况
1.1 宏观背景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整体进步,上海面临着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同时也受到了来自城市功能转型、人口持续增长和资源环境约束的多重压力。
从产业发展来看,一方面,随着世界产业分工体系的变化,中国制造业正在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广泛地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之中,世界产业的信息化、全球化、环保化趋势对中国产业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广泛和深刻的影响,那就必须探索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另一方面,上海由第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局面逐步开始步入服务经济主导的发展阶段,但上海现代服务业能级与国际大都市发展目标仍不适应,先进制造业产业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产业用地偏大、布局分散、效率低下。
而我国城市工业用地的低成本快速扩张,不仅造成了国有土地资产收益的流失,而且导致我国城市工业用地的产出效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工业园区逐渐形成规模,当地方政府开始着力培育产业集群,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增强园区的综合竞争实力时,却发现这些园区的土地经过长时期的低成本扩张,可供使用的增量土地已所剩无几。
上海正处于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存量工业用地是城市转型的重要方面。为了能够更好地盘活存量工业用地,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应积极探索工业用地转型的可行方案。
金桥开发区原来是以出口加工区为主的开发区,近年来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提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实现“五个转变”:从单纯的制造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并行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外资为主向内外资并举转变;从出口为主向国内市场为主、国际市场为辅转变;从扩张性、粗放型向资源集约利用转变。为适应产业转型的要求,金桥开发区建设了4个生产性服务园区,总建筑面积约150万平方米。这些原工业用地迫切需要进行转型,从二产转向2.5产业或从二产转到三产。
1.2 政策背景
2014年3月,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制定的《关于本市盘活存量工业用地的实施办法(施行)》经市政府批准同意,并以沪府办〔2014〕25号文(以下简称25号文)下发执行。
文中要求规范并盘活本市存量工业用地,以提高土地利用质量和效益为目标,全面实施“总量锁定、增量递减、存量优化、流量增效、质量提高”的基本策略,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资源,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品质,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25号文允许部分零星工业用地进行转型升级,但明确了相关要求,必须要经过评估、政府集体决策、签订补充出让合同补缴土地出让金后方可进行开发。比如“应向政府无偿提供不少于10%比例的建设用地用于公益性设施、公共绿化等建设”,“对转型为商务办公用地的,开发单位须持有60%以上的物业产权”等。
1.3 研究范围
根据项目情况,适当扩大转型规划研究范围至金桥现代服务园(Ⅱ期)范围,即东起东陆路,西至金港路、金豫路,南起新金桥路、金湘路,北至金海路,包括金桥出口加工区的3#、5#、6#、8#地块。用地以周边道路中心线和河道中心线为界,总用地面积约为52.54公顷。
转型地块为金桥开发区地铁板块,四至范围为东至东陆路,西至国际纸业项目边界,北至金海路,南至金皖路、金沪路,用地面积约为2.72公顷。项目基本面情况符合25号文中关于零星工业用地的门槛要求,现对该地块进行转型规划研究,以推动项目通过存量补地价形式获得土地并进而实施建设(见图1)。
1.4 研究思路
本次规划研究在现状地块情况分析的基础上,主要针对权属关系、用地情况、现状交通等,对本次金桥开发区地铁板块转型意向进行科学分析,论证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见图2)。
2 区域发展诉求
根据《上海市浦东新区总体规划修编(2011-2020)》,浦东新区划分为浦东主城区、南汇新城和中部城镇群三大地带,形成10个综合片区(见图3)。其中,金桥出口加工区(上海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以外环以内的中心城为主体的浦东主城区,张桥-金桥综合片区。
张桥-金桥综合片区的功能定位是“国际一流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转化辐射基地、国际顶端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创新人才集聚的综合生活基地”。发展策略是“重点推进张江高科技园区创新和金桥出口加工区转型,形成科技孵化创业的服务承载区,引导国际制造企业向商务、管理、研发转型。适时推进滨江地区的城市更新”(见图4)。
金桥出口加工区(上海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中部,西连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北靠外高桥保税区,南接张江高科技园区(见图5)。距虹桥国际机场25公里、浦东国际机场30公里、外高桥港区9公里。功能区用地规模27.38平方公里,其中北区19.94平方公里,南区4.61平方公里。
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于1990年成立,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电子信息整机及配套件制造业、生物医药及食品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和家用电器及配套件制造等支柱产业,成为国内外大公司的现代化工业生产基地。
金桥出口加工区规划分北区和南区。
北区主要分为东、西两个板块:西部为金桥国际社区,是低密度、生态型、配套设施齐全、适合国际人士生活的高标准国际社区;东部主要为新兴产业园区和现代商贸服务园区。
南区为工业区和海关监管区,重点发展面向出口的零部件加工、利用国内元器件组装出口及来料加工的整机工业。
目前全市的产业结构逐渐从工业和服务业“双核带动”发展为服务业为主,创新发展成为未来上海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金桥出口加工区也面临着从“金桥制造”到“金桥创造”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进一步实施园区空间创新策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依据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发展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创造包括科技研发、创意设计、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中介等内容,具有知识型、高附加值、服务范围广、增值潜力大为特点的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用地集约、环境一流的现代化产业园区,满足发展研发、营运中心等高端产业的要求,并与周边地区协调互补,促进地区的整体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3 地区发展需求
金桥现代服务园(Ⅱ期)位于金桥技术经济开发区(北区)的中心位置,这使得服务园空间成本最低,服务半径最大,并能够对整个金桥开发区实现最有效的功能辐射。尤其是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和发展的大趋势下,其优势显得更为明显。
服务园道路交通条件十分便利,杨高路、金海路、申江路三条城市主干道在这里交汇,使得园区与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曹路大学园区、外高桥保税区、张江高科技园区连通便捷。规划中的轨道交通9号线(R4线)及金桥东路站点的设置,进一步大幅提升了园区的交通优势和土地经济效益。
服务园北侧紧邻金桥集镇,具有生活配套需求。同时,金桥开发区现状商办设施主要集中在金桥路以西,相对于整个工业区来说,位置相对较偏,影响了公共设施的有效辐射范围,而且发展余地不足,不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金桥现代服务园(Ⅱ期)的位置可以很好地服务于工业区东部的产业发展,并提供一部分餐饮、生活服务等商业设施,有力支撑金桥开发区未来的整体转型需求(见图6)。
由此,服务园定位为公共设施与居住配套相结合的核心功能区,并且通过东侧的曹家沟及两侧的绿化带为园区提供良好的外部生态景观环境。
4 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趋势
4.1 国际现代服务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中的第一产业
世界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近20年来呈现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移的总趋势。以2002年为例,美国服务业增加值占美国GDP的比重为78%,欧盟为70%,中国香港为87%,上海为51%;同期美国商业服务出口占商品出口的比重为39%,英国为44%;同期英国的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77%,法国为73%,澳大利亚为75%。新加坡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产业还是以出口导向型为主,80年代之后逐渐向多元化和知识型经济转型,现阶段主要是鼓励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这也是与新加坡特定地理位置和条件相适应的,到2004年,原本作为新加坡主导产业的制造业在GDP中占的比例约33%,而服务业所占比例约50%,制造业和服务业今后10年仍然是新加坡经济发展双引擎,制造业在今后10年年GDP贡献率在20%-25%,服务业所占比重还会提升。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和重要性。
国际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是在制造业发展全球分散化和相对成熟以后发展起来的。服务业正在成为一、二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利润来源。进入新世纪,商务、信息、金融和创意正成为国际现代服务产业中发展最快的领域。
4.2 全球现代服务产业中低端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发达国家向低收入国家转移服务业工作岗位的速度近年来明显加快,转移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低附加值领域,如后勤、财务、寻呼、经管、财务分析、办公支持和售后服务等。国际服务贸易增长强劲,服务外包成为大企业经营的主流形式。
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的速度和发展的规模在发达国家已经超越生活性服务业,相当一大部分生产性服务业随着跨国公司全球竞争战略的调整,逐步进入到发展中国家,使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全球投资的方向与热点,科技和产品的研发功能输出是当前的重要特点。
4.3 上海和浦东正成为中国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高地
上海城市“四个中心”的功能定位,使上海城市国际竞争能力和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主要取决于经济结构中的服务业比重。
随着长江三角洲资本流动的加剧和国际资本向长三角的转移,以跨国公司区域总部为特征的营运中心、投资中心、市场中心、研发中心、技术中心等集聚上海,生产基地移往长三角的分工格局正在形成。上海服务业GDP比重2005年重新超过51%,标志着上海服务业及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规模重新走向快速通道。上海“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已经明确提出将建立20个现代服务产业园区。
以金融中心集聚功能深化为重要特点的上海浦东新区现代服务产业已有了长足的发展。“1+4+4”(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商业贸易、会展旅游+文化服务、房地产、专业中介、教卫体)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露出端倪。
4.4 现代产业服务园区一期成功开发标志着金桥开发区将出现第三功能板块
金桥先进制造业功能和国际社区居住功能通过多年开发不但定型,而且成为上海市的领先功能区域。金桥OFFICE PARK的成功开发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产业规划,已经为金桥出现生产性服务产业功能板块提供了基础条件。
金桥开发区由先进制造业基地走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并举的大格局已成趋势,金桥开发区由单一功能的工业区向综合功能的产业城区转型已见清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金桥现代服务业是围绕着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其现代服务业的主要构成是生产性服务业。
5 补地价方案及途径
5.1 转型条件
5.1.1 符合发展要求
通过对地块现状和规划的梳理,金桥开发区地铁板块从工业用地转型成为商业、办公类综合用地不仅符合现有规划对该地块的要求,同时可以为整个服务园的转型升级提供有效的支撑,是符合片区发展的整体发展利益的。
5.1.2 符合政策要求
地铁板块项目属盘活存量工业用地中零星用地转型类。
对于零星工业用地转型,25号文中要求应满足以下条件,根据年度计划,经区县政府常务工作会议集体决策同意后,由原土地权利人采取存量补地价的方式,按照规划用途开发:(1)规划用途为非住宅类的经营性用地;(2)未纳入旧城改造范围的;(3)权利主体单一且周边无规划开发建设用地,具备独立开发条件的;(4)拟转型发展的项目,经区县政府相关部门评估,具有明确的产业和功能,并满足投入、产出、节能、环保、本地就业等相关准入标准。
同时,25号文还要求,转型地块的开发主体在转型过程中,应向政府无偿提供不少于10%比例的建设用地用于公益性设施、公共绿地等建设,具体空间由各区县政府按照规划,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同时,对转型为商务办公用地的,开发单位须持有60%以上的物业产权。
5.2 实施途径
第一,根据具体的转型地块,由政府部门编制相关的转型规划。
第二,项目实施单位向规划土地管理部门申请补缴土地出让款。规划土地管理部门根据25号文的相关规定,区县规划土地部门通过委托土地评估机构,按照批准时点进行市场评估,经区县政府集体决策后,由单一主体或联合开发提,按照新土地使用条件下土地使用权价格与原土地使用条件下剩余年期土地使用权价格的差额,补缴出让价款,并按照规划用途取得新的建设用地使用权。
第三,应根据上海城市房地产评估有限公司的评估结果与规土部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的补充合同,并根据合同补缴土地出让金。
6 结束语
金桥未来的发展要更加注重体制创新、优化招商方式、提倡集约利用土地、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转型、加强自主创新、大力发展服务业。在土地日趋紧张,全市建设用地减量供应的大环境下,工业园必须加快实施“二次开发、跨越发展”新战略,努力向世界一流的产业园区迈进。在成功实施了二转三项目的政策突破后,站在历史发展的转折点上,我们有理由相信金桥开发区一定会抓住上海自贸区建设机遇、提升开发区软件、硬件环境,勇于挑战转型升级,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施建刚 刘金灿 冯玉冰 杨安琪.我国城市工业园区土地资源、资产、资本三资一体管理研究——以上海市工业园区为例.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
2.卢为民.工业园区转型升级中的土地利用政策创新.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3.罗小龙 梁晶 郑焕友.开发区的第三次创业——从产业园区到城市新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周俊杰,硕士研究生,工程师、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土地管理。
Abstract:Shanghai JinQiao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formerly Shanghai JinQiao Export Processing Zone) after more than 20 years of development,the urgent need the change which from mainly the export processing zone to the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agglomeration area.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encountered a bottleneck in the planning and land policy.In this paper,through the specific case of the district metro plate from the second industry to the third industry,I want to explore and study the the policy innovation.And it can provide the transformation path for other types of projects.
Keywords:Trasformation,Second development,JinQiao
义乌传统市场转型升级研究(下) 篇4
(2)构建区域合作共享体系。提高区域合作水平是义乌市场转型升级的外部保证,也是作为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发挥市场品牌、政策优势,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要围绕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挖掘和深化“金华一义乌”特色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优势,扩大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政策影响的范围,加快区域内优质专业市场资源的整合,促进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互利互惠。打造区域国际化市场群,将各专业市场不可取代、不可复制的优势以市场群的形式整合,形成集群规模效应,提升区域发展品质、能力,提高市场对国内外采购者、旅游购物者的吸引力。
(3)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品位。义乌市的发展已经进入以城市化推动市场转型升级的阶段,市场建设应与城市功能提升有机结合、互为促进。城市要充分发挥人才、技术等高端要素集聚的作用,为市场建设提供综合服务:加强义乌城乡建设规划布局,合理划分市场交易、产业集聚、物流服务、总部经济、城市生活、生态休闲等功能区,合理规划各专业市场布局,促进市场之间畅通往来;大力加强义乌国际贸易枢纽、国际会展城市、国际物流节点城市等的建设,完善城市配套设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引进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发展各类教育,满足城市与市场发展需求。
4.构建现代市场管理体制,提升市场质量
(1)加强市场标准化管理。作为国际化市场,义乌要加快建立具有国际水平的质量标准体系,为形成全国标准与国际标准提供样本。建立小商品分类体系,完善国家标准与国别标准、合同标准相结合的商品标准体系;建立市场准入标准体系,针对供应商、经销商等市场主体,明确准入标准;建立分类与过程管理体系,在大宗商品管理、佣金代理管理、电子商务管理、合同管理等方面,都要建立标准化服务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小商品质量监管体系,完善质量追溯与责任追究制度。
(2)规范市场秩序。依法进行市场清理整顿,打击假冒伪劣、价格欺诈、合同诈骗等违约违规行为,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在义乌开展的国际贸易活动,务求“通得快”和“管得住”,实现商品源头可追溯。继续探索和完善应对贸易摩擦、突破贸易壁垒的措施,要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行业协会为主体,企业、境外进口商共同参与的贸易摩擦预警和应急机制,依托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建立应对贸易摩擦和壁垒的公共平台和体系,组织中小企业联合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同时,立足长远,探索建立国际贸易伙伴长期互信机制,突破贸易保护主义壁垒。
(3)建设现代市场信用体系。义乌作为国内比较成熟和发达的市场,要率先建立现代社会信用体系,为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探索。主要包括:建立针对供货商、经销商等各类市场主体的信用分级评定体系,重视加强企业道德建设;健全各类专业市场与综合市场的征信管理办法;完善网上商品交易信用保障体系,建立市场商品运行的过程管理、绩效评估和责任追溯制度;完善市场信用约束机制,强化违约责任追究,维护公平竞争的贸易环境和市场环境。
三、推动义乌传统市场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义乌传统市场转型升级,不仅需要义乌市政府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更需要从国家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使之能够在市场建设和转型升级方面探索新思
路,作出新贡献。
1.明确义乌传统市场转型升级的战略定位
义乌传统市场转型升级,应按照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要求,充分发挥义乌传统市场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独特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与现代流通规律,着力提升义乌的现代流通能力和竞争力,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应坚持国家政策与本身创新发展并举、调整存量与优化增量并举、批发与零售并举、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并举、提升市场功能与提升城市功能并举。坚持立足自我、有扬有弃、创新驱动、高端布局、市场主导,以新的发展理念和新的发展模式,把义乌建设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先行区、现代大流通的先导区、家庭和法人单位的国际日用消费品发展的总部基地、制造企业的生产性日用消费品的采购中心、区域物流重要枢纽城市、现代社会信用体系的践行区、宜商宜居宜游的国际精品城市、区域合作联动的新高地、全球专业性采购市场平台,为全国传统市场转型升级创造新鲜经验。
2.明确义乌传统市场转型升级的实施步骤
(1)到2015年,义乌市场转型升级初具规模。“十二五”时期,以现代流通为先导的市场体系基本建立,新的市场布局、产业布局、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布局基本完成,建成先进展示交易平台和便捷国际贸易通道;市场内电子商务应用率超过90%以上,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翻番;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氛围,各类市场主体诚实守信、依法经营;浙江中部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建成,商贸服务业集聚区、航空口岸等支撑平台成型,义乌市场集聚辐射能力显著提高,区域联动加速发展。
(2)到2020年,实现打造一个新义乌的目标,形成国际化市场体系。贸易效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基本完善,统筹内外贸发展、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的能力显著增强;企业信用体系与个人信用体系基本形成并发挥作用,形成比较规范的社会信用约束机制和惩戒机制,诚实守信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市场规范和道德准则;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明显提高;义乌市场带动效应更加凸显,区域和产业联动不断深化,成为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
3.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1)在义乌市场体制机制建设方面给予特殊权力。义乌传统市场转型升级,首先要在创新贸易方式与贸易体制上先行先试,建立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贸易方式和体制。建议在港口、外汇、检验检疫、通关等方面,给予义乌先行先试和特殊监管权,制定与国际通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政策措施,包括支持义乌市设立国家级保税区或保税物流中心;制定与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配套的外汇管理政策,把义乌确定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城市;制定符合市场商品采购的检验检疫便利化政策;建立健全义乌内陆港的通关便利化机制。
(2)对义乌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给予重点政策支持。建议将义乌作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试点示范城市,并给予必要的金融财政支持,使之成为“十二五”时期引领浙江省乃至全国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桥头堡和示范区;制定义乌市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科研支持政策;支持义乌市探索专业批发市场税收征管改革,制定与新型贸易方式配套、符合专业批发市场实际的税收政策和办法;建议提供中小企业开拓“两个市场”的便利化政策;全面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包括给予中小企业金融信贷支持,设立中小企业多层次融资担保机制,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和能力。
(3)适当提高义乌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为更好地推动义乌传统市场转型升级,保障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顺利进行,可以考虑突破现行政府管理模式和架构,支持相关部委、专业管理部门在义乌直接设置管理机构,一些行业协会在义乌设置总部,根据改革发展需要,允许义乌突破县域级别人员编制和配备体制,适当扩大一些行政机构的人员编制及管理权限,增加行政资源。创新城市管理体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以建立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作者简介]陈文玲(1953-),女,河北人,经济学博士,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总经济师,兼任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中国太平洋学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博士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流通G30论坛成员,主要从事现代流通、现代物流、现代商业的理论、实证和政策研究,多次参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历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务院领导讲话等一些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作了有关扩大内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问题、现代物流、市场经济秩序、信用问题、开拓农村市场、农业节水、第三产业发展、纺织业应对WTO、经济适用房发展、药品市场、保健品市场、棉花市场等多方面的重点调研,向国务院领导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近几年系统研究并提出了社会化大流通的新理论,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周京(1983-),女,湖南省益阳市人,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
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篇5
推动学习转型升级
近年来,**市委中心组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目标,以推动学习转型升级为重点,以打造**特色的“三学”品牌为抓手,着力提升理念,创新方式,优化载体,积极探索“研学”、“选学”、“联学”新路径,在规范化、制度化、品牌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群众》杂志等对我市以“三学”推进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的做法给予了推介。
一、开展“专题式研学”,增强学习实效
传统的学习往往以书本为中心,以掌握知识为目标。而学习型组织建设对学习的要求是带着问题去学,以问题为中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近年来,我们坚持学用结合,学用相长,围绕“学经验、破难题、谋跨越”,开展专题式研学,形成了学习一个专题、调研一个课题、解决一个问题、推动一项工作的新模式。一是深入开展调研。去年,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梳理出事关发展全局的25个重点课题,分别由市委中心组成员牵头,从相关部门抽调力量,组成课题组,深入开展调研,通过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理念和做法,结合**实际,形成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的高质量调研报告。二是注重成果转化。课题组拟定相关配套文件,提出调研成果转化方案。本着成熟一个落实一个的原则,市委召开专题会议逐个讨论研究,出台相关的政策意见,把调研成果真正转化为推动工作的长效机制。去年共有16个课题实现了成果转化。今年在继续抓好结转的9个课题基础上,又确定了推进沿江一体化、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深化一区四园体制机制改革等新课题。三是谋定发展目标。在认真调研、反复讨论的基础上,市委中心组成员形成了推进我市科学、跨越、和谐发展的共识,在继续推进沿江开发和招引大项目、培育大企业、集聚大产业、建设大园区“四大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确立了“争进‘苏中五强’行列、紧跟‘全省十强’方阵、提升‘全国百强’位次”的奋斗目标,为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专题式研学”,市委中心组成员深化了对市情的认识,找准了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明确了科学发展的思路,形成了科学发展的决策措施。为解决“发展不够集约、产业层次偏低、创新能力偏弱”的问题,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见》和《关于调整工业园区体制机制的意见》,对分散于各乡镇的工业小区梳理整合,重点打造经济开发区、虹桥工业园、城东工业园、黄桥工业园、农产品加工园为主体的“一区四园”,调整完善了园区体制机制,分别采取区镇合一、以区管镇、区镇并行、区镇共建等模式,同时完善了对园区的考核政策、分配机制,明确了各园区产业发展方向及定位,推动了整体实力的提升。为深入推进文化**建设,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建设的意见》,全面实施“868计划”,启动建设城市规划展示馆、名人馆、博物馆,推进文化招商,开展了“世博**互动日”、“激情广场走进**”等活动,文化软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开展“自主式选学”,激发内在活力
信息时代,每个人都是自己学习的主人。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必须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围绕各自的需求开展有的放矢的学习,激发内在的学习活力。一是开展自学活动。中心组成员由市四套班子负责同志组成,大量的学习任务要靠自学完成。我们对中心组成员的自学提出明确要求,并在领导干部中开展了以提升能力、提升素养为主题的“好书季季读”活动,由秘书组定期推荐新书目,中心组成员根据自身需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自学,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原动力。二是开展讲学活动。中心组成员根据学习内容,结合自身实际,围绕一个专题,在市委中心组集中学习时作专题辅导,人人有任务,个个上讲台,变传统的读、听、记“灌输式”学习模式为写、说、做“主动式”学习,以“讲学”来检验、展示、分享、深化学习成果。三是开展网络选学活动。拓宽学习的平台,在党政办公网设立中心组学习网页,及时上传学习资料和中心组成员撰写的心得体会、调研报告,供随时点击、下载,使学习变得方便、灵活、快捷。
在坚持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为避免学习变成应景式的短期行为,我们不断完善学习制度,对学习的责任分工、学习时间、次数、形式、考核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尤其突出“六个一”,即每月集中学习一次,每季度组织一次专题研讨,每个成员进行一次讲学,作一次重点发言,撰写一篇高质量调研报告,联学一个基层党委(党组)中心组,使学习由“软任务”向“硬约束”转变,由“抓活动”向“促常态”转变,提高了学习的科学性、制度性。开展“自主式选学”,进一步激发了领导干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增强了干部自主学习的活力。
三、开展“共享式联学”,发挥示范效应
在充分发挥市委中心组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龙头带动作用、示范辐射作用的基础上,始终坚持把学习作为各级党组织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积极参与、共同推进,在学习中实现整体提升、共同进步,形成了市委中心组与基层“共享式联学”的新机制。一是挂钩联学。市委下发了《市委中心组成员与基层党委(党组)中心组挂钩联学的意见》,每个中心组成员联学一个基层党委(党组)中心组,年初帮助联学单位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理清学习思路;年中旁听基层集中学习,对阶段性情况分析指导,解决学习难题;年末开展督查,总结学习情况。二是媒体导学。市委中心组集中学习,安排媒体报道,发挥导向作用;将学习计划、月度学习安排及时发布到**宣传网,共享学习计划;将中心组成员理论文章、调研报告通过专刊印发,共享学习成果。三是对口参学。市委中心组在围绕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等重大理论、重大决策部署举办高层报告时,安排乡镇、机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一并听取讲座;在围绕专业知识邀请专家辅导时,安排相关部门人员一起接受辅导;在研讨论证调研成果时,邀请相关乡镇、部门人员一起参加讨论、发表建议。
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篇6
报告导读:本报告立足于当前经济转型升级整体发展形势,对新形势下中国保险行业的发展情况、经济运行数据、主要细分市场、进出口、竞争格局、重点企业等进行了分析及预测,并对2012-2016年保险行业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下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和研判,最后在前面大量分析、预测的基础上,研究了保险行业今后转型升级下的发展与投资策略。
报告名称:《新形势下保险行业转型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报告简介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跌宕起伏,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区域一体化的逐步抬头,实体经济面临错综复杂的环境,世界经济前景难以乐观,我国经济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除成本、资金等因素外,我们面临的压力有3方面:一是项目重复建设、扎堆上马;二是需求萎缩、市场低迷;三是国际竞争对手的打压。面对严峻形势,我国必须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另外,中国尽管成功地避开了金融危机,但是中国过去三十年经济持续增长严重依赖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发展中积累的一些问题开始凸显:产业低端化、环境压力大、通货膨胀、贫富差距拉大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不仅势在必行,而且是恰逢其时。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正逐渐减弱,国内经济增速因此逐渐放缓。此外,随着材料、劳动力成本增长,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力正在增强,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了传统企业的生存发展。要顺利渡过这一瓶颈阶段,企业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我国企业转型升级面临巨大的压力,但同时也拥有巨大的机会和空间。目前国内消费市场正处于加速扩展时期,蕴藏在民间的巨大消费潜力,将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进一步创造出新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此外,科技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投入的提升,也将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此时此刻,推动企业技术、管理的创新升级恰逢其时。
当前各个行业及省市都在抓紧制定转型升级战略,保险行业也应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培育和健全企业创新机制。同时,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储备,提升创新能力,重点突破制约产业价值链提升的关键环节,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标准、物流、营销等生产性服务环节,促进生产服务化和服务知识化。同时,通过“创造性破坏”,建立新的技术和生产体系,以生产效率的提升抵消、对冲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
未来五年,我国保险行业发展的着力点不在于追求更高的增速,而在于正确处理好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环境保护等的重大关系,改善和提升产业整体素质,着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012年1月,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把整个工业作为规划对象,并且由国务院发布实施的综合性中长期规划,指导未来五年我国工业发展方式转变方向。
广告机 http://
报告用途及价值
本研究咨询报告,主要依据国家统计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国家商务部、中国海关总署、行业相关协会、国内外相关刊物的基础信息以及保险行业研究单位等公布和提供的大量资料,结合深入的市场调查资料,立足于当前经济转型升级整体发展形势,对新形势下中国保险行业的发展情况、经济运行数据、主要细分市场、进出口、竞争格局、重点企业等进行了分析及预测,并对2012-2016年保险行业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下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和研判,最后在前面大量分析、预测的基础上,研究了保险行业今后转型升级下的发展与投资策略。
为保险行业生产、贸易、经销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洞察先机,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为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和公司领导层做战略规划提供了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对银行信贷部门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注:本报告将保持时实更新,为企业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提供最新资讯,使企业能及时把握局势的发展,及时调整应对策略。
报告目录
第一部分 全国经济转型升级大背景
第一章 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及迫切性 1 第一节 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1
一、我国经济面临的形势 1
(一)2012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1
(二)中国2012年经济形势比09年还严峻 1
二、我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2
三、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4 第二节 转型升级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 7
一、工业是转方式的主战场 7
二、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 7
三、结构整体优化迫在眉睫 8 第三节 环境倒逼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9
一、形势趋紧倒逼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9
二、完善环境倒逼机制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10
(一)完善环境倒逼机制有助于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10
(二)完善环境倒逼机制有助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10
(三)完善环境倒逼机制有助于发展新兴产业 10
三、完善环境倒逼机制的切入点 10
(一)完善项目准入机制 10
(二)完善市场运作机制 11
(三)完善政府监管机制 11 第四节 “中国制造”需加快转型升级 11
广告机 http://
一、应对欧美“再工业化”:“中国制造”转型提速 11
二、应对新兴国家“同质竞争”:重构“新比较优势” 13
三、应对国内“双重挑战”:向改革要“新空间” 13
四、“中国制造”要实现“中国创造” 14
五、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成为艰巨任务 15
六、以新兴产业带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 16 第五节 转型升级成企业唯一出路 17
一、转型升级成企业唯一出路 17
二、转型升级成中小企业唯一出路 18
三、转型升级是民企未来生存唯一途径 19
第二章 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环境——PEST分析法 21 第一节 经济环境分析 21
一、国内经济形势 21
(一)2012年国内经济运行形势分析 21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 33
(三)2012年国内经济运行发展展望 35 1、2012年国务院部署一揽子稳增长政策措施 35
2、未来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分析 35
(三)2012-2016年国内经济运行发展展望 36
二、国际经济形势 41
(一)2012年国际经济运行形势分析 41
(二)2012年国际经济运行发展展望 43
(三)2012年发达国家实体经济回归 45
(四)2012年欧美制造业现小规模回迁趋势 45
1、欧美制造业回迁 46
2、回迁趋势 46
3、退出还是转型过渡 47
4、回迁策略 48
5、制造业回迁欧美的警示 49
6、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50
(五)2012年希腊退出欧元区对中国经济影响几何 50
(六)2012-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 52
三、经济环境新变化和转型升级新动力 53
(一)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导致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弱化 54
(二)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空前提高 54
(三)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明显上升 54
(四)代际之间的消费倾向正在发生显著变化 54
(五)东部沿海地区遭遇增长困惑和转型压力 55
(六)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加快 55
(七)来自国际社会的多重压力上升 55 第二节 政策环境分析 56
一、完善产业政策支撑工业转型升级 56
二、商务部:加大外贸转型升级力度 56
广告机 http://
三、加快金融改革创新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57
四、中国出台首个国际级文件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60
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出台 61
六、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 61
(一)加强宏观引导 62
(二)加大要素支持 62
(三)加快体制改革 62
(四)强化科技创新 63
(五)积极培育市场 63
(六)开展国际合作 63
七、“十二五”工信部将营造良好环境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64
(一)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65
(二)着力加强企业技术改造 65
(三)着力推进企业的兼并重组 65
(四)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 65
(五)加强企业的质量品牌建设 65
(六)深化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65 第三节 社会环境分析 66
一、中国经济社会面临大转型 66
二、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转型 68
(一)“东亚奇迹”中的经验和教训 68
(二)保持我国经济上行态势面临的挑战 69
(三)在人口发展中打造“人力资源红利” 71
三、转型时期的社会管理创新 72
(一)社会管理问题增多是我国特殊发展阶段的正常现象 72
(二)当前创新社会管理的战略思维 73
(三)创新社会管理的具体措施 74
四、改善民生与社会稳定是经济转型成功的标准 75
五、企业家应加快探索转型升级之路 77 第四节 科技环境分析 77
一、科技是推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要素 77
二、科技创新是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78
三、科技创新决定经济转型成败 79
四、科技创新是转型的根本出路 80
五、中国转型的科技支撑 81
(一)中国科技发展现状 81
(二)中国科技发展思考 83
(三)建立适应发展的科技体制 84
第三章 2012年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现状分析 87 第一节 2012年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状分析 87
一、总体经济运行态势良好 87
二、把加快转型升级放在第一位 90
三、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91
广告机 http://
第二节 2012年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特征分析 91
一、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91
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有效进展 93
三、进一步拓展现代制造服务业 95
四、继续推进实施走出去战略 96
五、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攻关取得实效 97
六、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推进低碳发展 98
(一)我国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 98
(二)2012年我国工业节能减排目标 98 第三节 2012年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重点关注方面 99
一、发展高端产品,促进结构调整 99
二、提高创新能力,加快转型升级 100
三、转变粗放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03
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103
五、整合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 104
六、中国发展前景依靠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105
第四章 2012年主要行业经济转型升级情况分析 107 第一节 2012年工业转型升级发展分析 107
一、2012年工业增速 107
(一)工业增加值 107
(二)工业企业利润 108
二、未来发展更重转型升级 109
三、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助力工业转型升级 110 第二节 2012年新兴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分析 110
一、2012年新兴产业发展状况 110
(一)节能环保产业 110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112
(三)生物产业 112
(四)高端装备制造业 113
(五)新能源产业 114
(六)新材料产业 115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 115
二、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6
三、新兴产业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117
(一)必须强调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和关键所在 117
(二)当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应措施 118
四、2012年国务院讨论通过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119 第三节 2012年农业转型升级发展分析 120
一、2012年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120
二、2012年科技部十措施促传统农业转型 122
三、2012年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转型引发投资热 122
四、农业转型方向就是农业投资方向 123 第四节 2012年服务业转型升级发展分析 124
广告机 http://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城市转型升级的内在推动力 124
二、现代服务业全方位促进城市转型及可持续发展 125
(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升了城市能级 126
(二)现代服务业是城市外部效应的重要源泉 126
(三)现代服务业优化了城市空间资源 126
(四)现代服务业创新驱动城市竞争方式的转变 126
三、“十二五”期间现代服务业推动城市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 127
(一)借鉴“城市发展阶段理论”,超前谋划城市转型 127
(二)借鉴“城市差异化理论”,强化产业发展战略导向 127
(三)以制度创新突破“体制束缚” 128 第五节 2012年对外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分析 128
一、2012年对外经济形势 128
二、转型升级是出口解困的根本途径 129
三、我国大批外贸出口企业成功越过转型期 130
四、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步入加速转型升级期 134
五、以对外投资促经济转型 134
(一)优化经济结构的切入点 135
(二)日本、印度经验借鉴 137
(三)战略实施需顶层设计 139
六、2012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指导意见》 140 第六节 2012年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发展分析 142
一、通信业 143
(一)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143
(二)发展面临六大挑战 143
(三)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143
(四)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驱动产业增长 144
(五)云端协同推动移动互联 144
二、机械业 145
(一)下行压力急剧增大 145
(二)成本继续高速增长 146
(三)倒逼行业加快转型升级 146
三、石油业 147
(一)2012年石油产业景气指数 147
(二)非常规油气资源引人关注 151
(三)产业亟须转型升级 151
四、化工业 152
(一)化工行业将进行调整 153
(二)“十二五”化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153
五、医药业 154
(一)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154
(二)目标在前任务艰巨 155
(三)转型升级策略 156
六、钢铁业 157
(一)2012年钢铁行业亟需转型 157
广告机 http://
(二)钢铁产业的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是必然选择 157
(三)“十二五”期间是中国钢铁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 158
(四)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策略 159
七、机床业 160
(一)须加速转型升级 160
(二)机床行业转型特征 161
(三)“转型升级”已成为机床行业的热题和主旋律 163
(四)我国机床行业未来转型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164
八、汽车业 165
(一)汽车产品升级转型现状 165
(二)自主品牌乘用车转型升级情况 166
(三)十二五中国汽车工业转型主要战略取向 167
九、家电业 168
(一)形势依然严峻 168
(二)转型效果显现 170
(三)家电业进入转型关键期 170
(四)家电连锁企业进入新转型期 171
十、金融业 172
(一)以金融转型助推经济转型的必要性 173
(二)金融转型助推经济转型的着力点 174
(三)实现金融转型的途径 176
十一、船舶工业 179
(一)十二五船舶转型升级成关键 179
(二)十二五船舶转型升级的挑战 180
(三)十二五船舶行业转型升级投资重点 181
十二、动漫产业 182 十三、五金行业 183
十四、电子信息业 186
十五、装备制造业 188
十六、服装纺织业 190
十七、有色金属业 193
十八、出版传媒业 194
十九、食品饮料业 194
二十、建筑房地产业 196
第五章 2012年主要省市经济转型升级情况分析 201 第一节 广东省 201
一、2012年广东转型升级成效 201
二、2012年广东主动转型升级 202
三、2012年广东转型升级策略 203
四、2012年广东主要城市转型升级策略 204
(一)广州 204
(二)深圳 206
(三)东莞 209
广告机 http://
(四)佛山 210
(五)中山 211
(六)佛山 212
五、2012年国家工商总局出台政策大力支持广东转型升级 212 第二节 上海市 213
一、2012年上海转型升级成效 213
二、2012年上海转型升级策略 214
三、文化产业成上海转型升级主战场 214
四、上海探索多种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216
(一)上海积极探索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式 216
1、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强原始创新 216
2、承接国家标志性创新工程,抢占产业制高点 217
3、推进国有企业兼并重组,激发国企活力 217
4、改造老厂房,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218
5、延伸产业链,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18
(二)上海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18
1、路径依赖制约自主创新 218
2、创新投入仍与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存在差距 219
3、创新环境建设仍有较大改善空间 219
4、部分制度不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219
5、宏观调控政策与创新扶持政策协调性不够 220
(三)启示和建议 220
1、完善倒逼机制,打破路径依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220
2、优化要素配置,完善法律法规,为产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环境 220
3、把打破制度约束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着力点 221
4、增强政策连贯性和协调性,着眼于长期能力的提升 221 第三节 江苏省 221
一、2012年江苏转型升级成效 221
二、2012年江苏转型升级策略 222
三、2012年江苏主要城市转型升级策略 223
(一)南京 223
(二)无锡 225
(三)苏州 225
四、2012年《江苏省“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纲要》等九项发布及解读 226
(一)2012年《江苏省“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纲要》等九项发布 226
(二)“绿色制造”成硬约束指标 229
(三)将建156个中小企业技术平台 229
(四)4万余家企业将实现阶段性转型升级目标 230 第四节 山东省 231
一、2012年山东转型升级成效 231
二、2012年山东转型升级策略 232
三、2012年山东主要城市转型升级策略 233
(一)青岛 233
(二)威海 236
广告机 http://
(三)济宁 237
(四)潍坊 238
四、2012年山东印发《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239
(一)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239
(二)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 240
(三)强化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措施保障 247 第五节 浙江省 249
一、2012年浙江转型升级成效 249
二、2012年浙江转型升级策略 256
三、2012年浙江主要城市转型升级策略 257
(一)杭州 257
(二)宁波 258
(三)温州 260
(四)舟山 261
四、工业转型升级成浙江省经济增长主要动力 261 第六节 北京市 264 第七节 河北省 265 第八节 湖北省 266 第九节 甘肃省 267 第十节 河南省 269
第二部分
保险行业转型升级现状及形势分析
第六章 2011-2012年国际保险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情况分析 271 第一节 世界保险行业发展概况 271
一、世界保险历史发展概况 271
二、2011年全球保险业发展分析 273
三、世界保险工业的发展趋势 278 第二节 2011年世界保险工业发展情况分析 280
二、2011年全球保险工业发展分析 280
二、2011年全球保险企业发展分析 285 第三节 世界保险发展特点及趋势 287
一、2012年全球保险需求增长预测 287
二、2012年全球保险生产预期 287
三、2013年全球保险企业经营环境预测 288 第四节 世界主要国家保险业发展状况分析 289
一、美国 289
(一)2011年美国保险产量 289
(二)2012年美国保险企业业绩 290
(三)美国保险需求研究分析及保险企业发展趋势预测 292
二、欧洲(除俄罗斯)294
(一)2011年欧盟保险产量 294
(二)2011年第四季度欧洲保险企业分析 294
(三)2011年欧盟保险进口情况及2012年预计 295
广告机 http://
三、俄罗斯 295
(一)2011年俄罗斯保险产量增长 295
(三)2012年欧盟保险进口情况分析 298
四、日本 300
(一)2011年日本保险产量 300
(二)2011年日本保险订单量 301
(三)2011年日本保险出口总量 301
(四)2012年日本保险出口情况研究分析 302
(五)2012年日本保险发展预测 303
五、印度 303
(一)2012年印度保险发展分析 303
(二)2015年印度保险消费预测 304
第七章 2011-2012年我国保险行业发展现状及形势 306 第一节 2011-2012年中国保险行业运行情况分析 306
一、2011年中国保险工业运行情况 306
(一)保险企业景气情况 306
(二)保险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307
(三)保险生产情况 309
(四)保险需求情况 314
(五)保险价格变动情况 321
(六)保险行业经济效益分析 322
二、2011-2012我国保险及成品保险产量统计 326
三、2012年我国保险行业运行状况分析 328
四、2012年我国保险业经营情况总结分析 328
五、2012年我国保险产业景气度分析 329
六、2012年我国保险行业兼并重组趋势预测分析 336 第二节 2012年中国保险行业发展障碍分析 340
一、供过于求仍是保险市场主要问题 340
二、2011年以来中国保险行业运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341
三、2012年我国保险行业存在三大问题亟待解决 344
四、2012年保险市场要关注4个方面问题 345 第三节 2011-2012年我国保险企业行业危机原因分析 346
一、2011年中国保险业濒临的危机点评 347
一、2011年中国保险业濒临的危机点评 347
二、2012年中国保险业面临亏损危机 347
三、2012年改善保险企业经营环境三个建议 349
四、2012年我国保险业发展策略研究分析 351
第八章 2011-2012年我国保险行业转型升级发展形势分析 353 第一节 2012年我国保险行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及迫切性 353
一、2012年保险行业亟需转型 353
二、保险产业的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是必然选择 353
三、“十二五”期间是中国保险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 354
广告机 http://
第二节 2012年我国保险行业经济转型升级环境分析 354
一、2012年我国明确加快推动保险工业转型升级 355
二、2012年新一轮经济刺激政策出台对保险业的影响 355
三、“十二五”保险行业将把产品升级放在首位 357
四、“十二五”保险业成为国家节能减排政策调控重点目标 358 第三节 2012年我国保险行业经济转型升级现状分析 359
一、2012年保险业转型调整成关键词 360
二、2012年保险业进入全面过剩促进企业转型 362
三、2012年保险业已经走到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364
第三部分
保险行业转型升级下竞争格局
第九章 2011-2012年保险行业转型升级下竞争形势分析 366 第一节 2011-2012年世界保险行业竞争状况分析 366
一、全球保险竞争力排名分析 366
二、全球保险业出现新的竞争格局 369
三、2010年全球保险业并购重组解析 375
四、2011年亚洲保险市场竞争新格局正在形成 378 第二节 2011-2012年中国保险行业国际竞争布局 380
一、中国保险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 380
二、中国保险业国际竞争力的优势 381
三、中国保险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着眼点 383
四、中国保险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 386 第三节 2011-2012年中国保险行业国内竞争概况 388
一、中国保险产业竞争力分析 388
二、2011年中国保险行业企业重组并购情况 391
三、2012年中国保险行业企业重组并购情况 393
四、“十二五”期间保险业将加快兼并重组 396 第四节 中国保险企业应对竞争的策略 396
一、中国保险企业竞争策略的多角度分析 396
二、中国保险业竞争策略的改变 400
三、中国保险行业提升竞争力战略 405 第五节 保险业未来竞争的定位 407
一、控制保险业供应链下游 407
二、以用户为方向创造价值 408
三、政府创造稳定的政策环境 411
第十章 2012年保险行业重点省市转型升级分析 413 第一节 河北省保险产业 413
一、2011年河北省保险产业发展分析 413
二、2012年河北省保险行业发展分析 414
三、“十二五”河北省保险产业发展预测 415 第二节 湖北省保险产业 416
一、2011年湖北省保险业发展分析 416
广告机 http://
二、2012年湖北保险出口逆流而上 420 第三节 山东省保险产业 423
一、2011年山东省保险业发展现状分析 423
二、山东保险工业发展的对策及保障措施 425 第四节 江苏省保险产业 438
一、江苏省保险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438
二、未来江苏省保险工业调整目标 439 第五节 广东省保险产业 440
一、广东省保险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440
二、广东省保险产业面临的形势 442
三、广东省保险产业发展目标 442
四、广东省保险产业主要任务 443
五、广东省保险产业政策措施 445 第六节 江西省保险产业 446
一、2011年江西省保险业运行分析 446
二、2012年江西保险产业发展新格局 447
三、“十二五”江西保险产业发展预测 450
第十一章 2012年保险行业重点企业转型升级分析 451 第一节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451
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451
二、企业组织结构分析 451
三、企业竞争力评价 452
四、企业SWOT分析及BCG分析 452
五、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453
六、企业主营产品分析 455
七、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458
(一)企业营收情况分析 458
(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458
(三)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459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459
(五)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460
八、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460
九、企业未来发展展望与战略 461
十、2011-2012年企业转型升级策略 463 第二节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64
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464
二、企业组织结构分析 465
三、企业竞争力评价 465
四、企业SWOT分析及BCG分析 466
五、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467
六、企业主营产品分析 468
七、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471
(一)企业营收情况分析 471
广告机 http://
(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472
(三)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472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472
(五)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473
八、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473
九、企业未来发展展望与战略 474
十、2011-2012年企业转型升级策略 476 第三节 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77
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477
二、企业组织结构分析 478
三、企业竞争力评价 479
四、企业SWOT分析及BCG分析 479
五、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480
六、企业主营产品分析 482
七、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485
(一)企业营收情况分析 485
(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485
(三)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486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486
(五)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487
八、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487
九、企业未来发展展望与战略 488
十、2011-2012年企业转型升级策略 490 第四节 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 491
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491
二、企业组织结构分析 492
三、企业竞争力评价 492
四、企业SWOT分析及BCG分析 493
五、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493
六、企业主营产品分析 495
七、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498
(一)企业营收情况分析 498
(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498
(三)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499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499
(五)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500
八、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500
九、企业未来发展展望与战略 501
十、2011-2012年企业转型升级策略 503 第五节 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504
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504
二、企业组织结构分析 505
三、企业竞争力评价 506
四、企业SWOT分析及BCG分析 506
广告机 http://
五、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507
六、企业主营产品分析 508
七、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511
(一)企业营收情况分析 511
(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512
(三)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12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512
(五)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513
八、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514
九、企业未来发展展望与战略 514
十、2011-2012年企业转型升级策略 516 第六节 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517
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518
二、企业组织结构分析 518
三、企业竞争力评价 519
四、企业SWOT分析及BCG分析 519
五、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520
六、企业主营产品分析 522
七、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525
(一)企业营收情况分析 525
(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525
(三)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26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526
(五)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527
八、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527
九、企业未来发展展望与战略 528
十、2011-2012年企业转型升级策略 530 第七节 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531
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531
二、企业组织结构分析 532
三、企业竞争力评价 532
四、企业SWOT分析及BCG分析 533
五、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533
六、企业主营产品分析 535
七、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538
(一)企业营收情况分析 538
(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538
(三)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39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539
(五)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540
八、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540
九、企业未来发展展望与战略 541
十、2011-2012年企业转型升级策略 543 第八节 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544
广告机 http://
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544
二、企业组织结构分析 545
三、企业竞争力评价 546
四、企业SWOT分析及BCG分析 546
五、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547
六、企业主营产品分析 548
七、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551
(一)企业营收情况分析 551
(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552
(三)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52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552
(五)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553
八、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554
九、企业未来发展展望与战略 554
十、2011-2012年企业转型升级策略 556 第九节 天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557
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558
二、企业组织结构分析 558
三、企业竞争力评价 559
四、企业SWOT分析及BCG分析 559
五、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560
六、企业主营产品分析 562
七、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565
(一)企业营收情况分析 565
(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565
(三)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66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566
(五)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567
八、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567
九、企业未来发展展望与战略 568
十、2011-2012年企业转型升级策略 570 第十节 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571
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571
二、企业组织结构分析 572
三、企业竞争力评价 572
四、企业SWOT分析及BCG分析 573
五、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573
六、企业主营产品分析 575
七、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578
(一)企业营收情况分析 578
(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578
(三)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79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579
(五)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580
广告机 http://
八、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580
九、企业未来发展展望与战略 581
十、2011-2012年企业转型升级策略 583
第四部分
保险行业转型升级趋势预测
第十二章 2012-2016年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趋势 585 第一节 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585
一、“十一五”工业发展回顾和“十二五”形势分析 586
(一)“十一五”工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 586
(二)“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形势 588
二、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589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589
(二)主要目标 590
三、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 592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593
(二)加强企业技术改造 594
(三)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595
(四)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 597
(五)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 599
(六)推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协调发展 601
(七)优化工业空间布局 602
(八)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603
四、重点领域发展导向 604
(一)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604
(二)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 607
(三)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 610
(四)增强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 612
(五)提高国防科技工业现代化水平614
(六)加快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相关服务业 615
五、保障措施及实施机制 617
(一)完善保障措施 617
(二)健全实施机制 618 第二节 转型升级是“十二五”工业发展中心任务 619
一、中国工业转型升级规划明确未来五年政策取向 619
二、转型升级要适当放缓工业发展速度 620
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621
四、发展实体经济,防止产业“空心化” 621 第三节 2012-2016年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研究分析 622
一、以质量和效益提升为中心 622
二、着力内涵式发展 623
三、切实营造有利制度环境 624 第四节 2012-2016年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探讨 625
一、中国经济转型提升的战略标志 625
广告机 http://
(一)推动绿色发展 625
(二)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提升 625
二、中国经济转型提升的结构特征 626
(一)内外结构:由出口导向向消费主导、内外联动转型提升 626
(二)产业结构:由工业立国向产业协同转型提升 626
(三)区域结构:由板块崛起向区域协调转型提升 626
(四)城乡结构: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发展转型提升 627
第十三章 2012-2016年保险行业转型升级发展趋势 628 第一节 “十二五”期间保险工业发展趋势分析 628
一、市场消费预测 628
(一)发展环境 628
(二)2015年保险消费量预测 628
(三)中远期保险消费量预测 629
(四)关键保险品种需求预测 629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630
(一)指导思想 630
(二)基本原则 630
(三)主要目标 630
三、重点领域和任务 632
(一)加快产品升级 632
(二)深入推进节能减排 634
(三)强化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 635
(四)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637
(五)优化产业布局 638
(六)增强资源保障能力 639
(七)加快兼并重组 639
(八)加强保险产业链延伸和协同 640
(九)进一步提高国际化水平640
四、政策措施 640
(一)完善行业管理体系 640
(二)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640
(三)加强行业标准化工作 641
(四)加强政策宏观引导 641
(五)促进国际交流合作 641
(六)推动两化深度融合 641
(七)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641 第二节 2012-2016年行业发展前景 642
一、2012年全球保险表观需求预测 642
二、2012年保险行业发展趋势展望 642
三、“十二五”期间将优化保险区域布局 643
四、全球保险行业面临的趋势 644 第三节 2012-2016年保险市场预测分析 647
一、2012-2016年保险市场需求预测 647
广告机 http://
二、2012-2016年保险市场供给预测 648
第五部分
保险行业转型升级战略研究
第十四章 国外经济转型升级成功案例及经验借鉴 651 第一节 德国经济转型升级成功案例及经验借鉴 651
一、实行市场经济是经济转型不可或缺的基本前提 652
(一)经济全球化是德国经济转型的主要背景 652
(二)具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成功经验 652
(三)经济转型的主体是企业 652
二、服务化趋势是经济转型的主要导向 653
(一)产业结构的优化趋势非常符合发展规律 653
(二)现代服务业已经占据主导地位 653
(三)注重新兴产业发展 653
(四)强调总部经济的作用 653
三、因地制宜是经济转型的重要策略 654
(一)不同城市产业特色十分鲜明 654
(二)传统产业继续发扬光大 654
(三)落后产业综合改造升级 654
(四)中小企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655
四、高水平的教育培训是经济转型的支撑条件 655
(一)颇具特色的教育体系 655
(二)转型升级教育先行 655
(三)德国高等教育留有缺憾 656
五、政策支持是经济转型的助推力量 656
(一)加强组织和规划 656
(二)注重科技和环保 656
(三)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 656
六、完善的社会保障是经济转型的稳定机制 657
(一)德国是社会保障制度最完善的国家之一 657
(二)极其重视结构转型中的就业矛盾调处 657
(三)德国的社保制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657 第二节 日本经济转型升级成功案例及经验借鉴 658
一、日本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历程 658
(一)战后至50年代初的经济恢复阶段 658
(二)50—60年代的重化工业化阶段 658
(三)70—80年代的技术密集型产业阶段 658
(四)90 年代后的新技术立国阶段 659
二、日本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经验 659
(一)产业政策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推动力 659
(二)技术进步是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659
(三)依法调整是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手段 660
(四)注重产业组织政策与产业结构政策相辅相成、协调运作 660
(五)政府对衰退产业进行转型和援助 660
广告机 http://
第三节 韩国经济转型升级成功案例及经验借鉴 661
一、韩国产业升级的历程 661
(一)1961年以前的进口替代阶段 661
(二)1962 ~1971 年的出口导向阶段 661
(三)1972~1979年的重化工产业发展阶段 662
(四)1980~1990年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阶段 662
(五)90年代后的产业结构高技术化阶段 662
二、韩国推动产业升级的主要策略 663
(一)突出政府的主导作用 663
(二)推行企业集团化战略 663
(三)优先发展“战略产业” 663
(四)实行推动产业技术升级的财税政策 664
(五)注重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 664 第四节 台湾经济转型升级成功案例及经验借鉴 665
一、保持农业稳定发展 665
二、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665
三、调整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665
四、提升科技水平与人力素质 665
五、扶持中小企业 666
六、推动民营化和金融自由化改革 666
七、实施能源节约措施 666
第十五章 国内经济转型升级成功案例及经验借鉴 668 第一节 从外销到内销转型升级成功案例及经验借鉴 669
一、成功案例 669
二、经验借鉴 670 第二节 从代工到自主品牌转型升级成功案例及经验借鉴 671
一、成功案例 671
二、经验借鉴 672 第三节 从低端到高端转型升级成功案例及经验借鉴 673
一、成功案例 673
二、经验借鉴 676 第四节 从制造到服务转型升级成功案例及经验借鉴 676
一、成功案例 676
二、经验借鉴 677 第五节 整合产业链资源转型升级成功案例及经验借鉴 678
一、成功案例 678
二、经验借鉴 679 第六节 从粗放经营到精细管理转型升级成功案例及经验借鉴 679
一、成功案例 679
二、经验借鉴 681
第十六章 2012-2016年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战略研究 682 第一节 复杂世界经济背景下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682
广告机 http://
一、建立消费导向、环境友好、内向依赖型经济增长模式 682
二、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考 683
三、以全球价值链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684
四、以创新驱动内需的扩张 686
五、以创新和服务业的发展促进转型升级 686
(一)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服务业竞争,大力发展服务业 687
(二)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不断促进产业升级 687
(三)打造世界一流高等教育,為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提供重要保障 687
(四)加强官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688
六、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转型升级 688
七、如何实现无衰退转型升级 689 第二节 经济转型升级产业化路径研究 690
一、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微笑曲线”的产业链整体替代,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690
二、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攀升“微笑曲线”高端环节,提升产业价值创造能力 691
三、突出推动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改造,拉平“微笑曲线”,提升综合制造能力和制造环节的价值含量 691
四、工业转型升级须靠消费转型升级 691
五、创新发展促进转型升级 692
六、健全产业转型升级的倒逼和激励机制 693 第三节 2012-2016年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战略研究 696
一、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矛盾特征与“十二五”时期结构调整面临的起点 696
(一)我国产业结构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向关键环节和生产性服务业滞后的制约 697
(二)“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面临新的起点 697
二、“十二五”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要求 698
(一)基本原则 698
(二)调整目标和思路 698
(三)战略任务 699
三、“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 701
(一)以突破关键环节为重点,提升产业分工层级 701
(二)推进产业之间融合与互动,提高产业发展的协调性 701
(三)支持战略性产业和新兴产业群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704
四、相关政策建议 704
(一)政策重心由结构性政策为主向支持关键环节的功能性政策为主、兼顾结构性政策转变 704
(二)强化制度创新,为促进分工细化深化和向主要依靠非价格竞争转变提供制度性条件 705
(三)促进自主创新,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705
(四)继续加大对教育、职业培训的支持力度,提升要素禀赋 705
(五)加强金融创新和公共平台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706
(六)支持战略性产业发展和促进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 706
(七)支持建立我国自己的全球生产体系 706 第四节 2012-2016年经济转型升级战略研究 707
二、产业链延伸战略 707
广告机 http://
三、品牌升级战略 709
四、终端化战略 711
五、国际化战略 713
六、内涵发展战略 717
七、创新技术改革 719
八、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型 720
九、品牌化、标准化 721
十、资本化、上市化 722
十一、信息化、高端化 722 第五节 央企转型升级需全球视野与顶层设计 723
一、主动全球化,面向全球配置资源 723
二、要转型升级,更要注重顶层设计 724 第六节 转型升级期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考 725
一、转型升级期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意义 725
(一)转型升级期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目的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726
(二)管理创新可以导致竞争力转移,为中小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 726
二、正确理解管理创新内涵,纠正管理创新误区 727
(一)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误区 727
(二)努力构建中小企业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协同互动效应 727
三、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促进中小企业管理创新 728
(一)中小企业具有广阔的信息化市场,信息化建设是中小企业各项创新的重要突破口 728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个性化服务、差异化实施的特点 728
(三)采用便捷高效的“云计算”模式开拓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 728
四、构建优秀企业文化,实现从中小企业行政文化向企业文化转型 729
(一)建设符合本企业特点的组织文化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729
(二)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文化模式 729
五、推进中小企业的管理战略创新 730 第七节 财务人员职能转型升级的路径探讨 730
一、营造财务人员职能转型的有利环境 731
(一)优化现有的财务核算流程和方法 731
(二)加强决策支撑模型工具的建设 731
(三)加强财务系统横向集成和纵向一体化 731
二、财务人员职能转型升级的方法 732
(一)参与制订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计划 732
(二)参与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退市的全过程管理 732
(三)协助营销部门进行市场营销管理 733
(四)参与投资决策的全过程管理 733
第十七章 2012-2016年保险行业转型升级战略研究 734 第一节 2012-2016年我国保险行业转型升级策略 734
一、2012-2016年我国保险行业微利时代发展态势探讨分析 734
二、2012-2016年国内保险产能过剩现状及布局策略分析 735
三、2012-2016年我国保险行业转型升级策略 737
(一)适度减产 737
广告机 http://
(二)创新技术改革 738
(三)适当发展其他产业 738
(四)政府加强政策引导 739
(五)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型 739
(六)下游需求仍是产业发展重点 739 第二节2012-2016年我国保险工业转型升级下结构调整策略 740
一、逐步向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740
二、去产能化将成为保险业的未来趋势 741
三、提升附加值是保险行业发展趋势 741 第三节 2012-2016年我国保险工业转型升级下多元化策略 742
一、避免进入“多元化陷阱” 743
二、加快优化整合,大力培育优势其他产业 743
三、加快由“内生型”转向“市场型” 743
四、建立适合其他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 744
五、造就一批促进其他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 744 第四节 节能减排是促进保险行业转变的发展方式 744
一、保险业成为国家节能减排政策调控重点目标 744
二、保险行业节能减排的有效措施 746 第五节 保险行业:绿色之路是根本 747
一、依靠科技创新 努力转型升级 748
二、绿色低碳技术 保险必由之路 748
第六部分
保险行业转型升级投资策略及风险评估
第十八章 2012-2016年保险行业经济转型期下投资策略探讨 750 第一节 2012-2016年把握经济转型期下的投资机会 750
一、看整体大势 750
一、新兴产业 752
二、消费投资 753
三、科技创新 754
四、服务性消费 754
五、节能减排 754
五、低碳环保 754 第二节 保险行业进入退出壁垒分析 755
一、我国行业进入退出壁垒现状分析 756
二、我国保险行业进入退出壁垒现状分析 757 第三节 2012-2016年中国保险行业投资环境 758
一、投资国内保险行业的有利因素分析 758
二、投资国内保险行业的不利因素分析 759
三、投资国内保险工业建议 760 第四节 2012-2016年保险行业经济转型期下投资策略探讨 761
一、总体原则 761
二、准入标准 761
(一)鼓励类 761
广告机 http://
(二)允许类 762
(三)限制类 762
(四)退出类 763
第十九章 2012-2016年保险行业转型升级风险评估 765 第一节 2012-2016年企业转型的风险与机会 765
一、公司转型的全面观点 766
二、以鞋业追赶为例谈转型八步骤 767
三、转型——风险与机会 770 第二节 政策风险及防范措施 770
一、宏观经济政策 770
二、产业政策 771
三、风险防范措施 771 第三节 宏观经济波动风险及防范措施 772
一、宏观经济波动风险 772
二、风险防范措施 773 第四节 技术风险及防范措施 773
一、技术风险 773
二、风险防范措施 775 第五节 供求风险及防范措施 775
一、供求风险 775
二、风险防范措施 775 第六节 原材料风险及防范措施 775 第七节 竞争风险及防范措施 776 第八节 产品结构风险及防范措施 777 第九节 国别风险及防范措施 778 第十节 区域风险及防范措施 779
第二十章 行业研究部专家建议 780
图表目录
图表:2006-2012年我国季度GDP增长率 21 图表:2008-2012年我国三产业增加值季度增长率 22 图表:2009-2012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走势图 23 图表:2008-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走势图 24 图表:2009-2012年东、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走势图 24 图表:2008-2012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走势图 26 图表:2008-2012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构成走势图 27 图表:2009-2012年我国CPI、PPI运行趋势 27 图表:2008年-2012年企业商品价格指数走势 28 图表:2009-2012年月度进出口走势图 29 图表:2008-2012年我国货币供应量 31 图表:2008-2012年我国存贷款同比增速走势图 31
广告机 http://
图表:2008-2012年我国月度新增贷款量 32 图表:2008-2012年我国外汇储备 33 图表:2011年4月-2012年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 107 图表: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组织结构图 451 图表: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SWOT分析 453 图表: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BCG分析 453 图表:2011年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主营构成数据分析表 457 图表:2009-2012年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财务数据分析表 458 图表:2009-2012年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利润构成与盈利能力分析表 458 图表:2009-2012年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能力分析表 459 图表:2009-2012年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资产与负债分析表 459 图表:2009-2012年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现金流量分析表 459 图表:2009-2012年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能力分析表 460 图表: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组织结构图 465 图表: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SWOT分析 466 图表: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BCG分析 466 图表:2011年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营构成数据分析表 470 图表:2009-2012年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财务数据分析表 471 图表:2009-2012年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利润构成与盈利能力分析表 472 图表:2009-2012年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能力分析表 472 图表:2009-2012年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资产与负债分析表 472 图表:2009-2012年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现金流量分析表 473 图表:2009-2012年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能力分析表 473 图表: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组织结构图 478 图表: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SWOT分析 480 图表: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BCG分析 480 图表:2011年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营构成数据分析表 484 图表:2009-2012年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财务数据分析表 485 图表:2009-2012年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利润构成与盈利能力分析表 485 图表:2009-2012年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能力分析表 486 图表:2009-2012年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资产与负债分析表 486 图表:2009-2012年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现金流量分析表 486 图表:2009-2012年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能力分析表 487 图表: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企业组织结构图 492 图表: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SWOT分析 493 图表: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BCG分析 493 图表:2011年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主营构成数据分析表 497 图表: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组织结构图 505 图表: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SWOT分析 506 图表: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BCG分析 506 图表:2011年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主营构成数据分析表 511 图表:2009-2012年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财务数据分析表 511 图表:2009-2012年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利润构成与盈利能力分析表 512 图表:2009-2012年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能力分析表 512
广告机 http://
图表:2009-2012年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资产与负债分析表 512 图表:2009-2012年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现金流量分析表 513 图表:2009-2012年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能力分析表 513 图表: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组织结构图 518 图表: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SWOT分析 520 图表: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BCG分析 520 图表: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组织结构图 532 图表: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SWOT分析 533 图表: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BCG分析 533 图表: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组织结构图 545 图表: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SWOT分析 546 图表: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BCG分析 546 图表:天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组织结构图 598 图表:天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SWOT分析 600 图表:天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BCG分析 600 图表:“十二五”时期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指标 591 图表:实施重点产业技术创新工程 593 图表:“十二五”技术改造专项工程 595 图表:发展信息化相关支撑技术及产品 596 图表:工业节能降耗减排专项 597 图表:主要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重点 598 图表:工业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 600 图表:产业集聚区及工业园区提升改造 602 图表:重大技术装备创新发展及示范应用工程 606 图表:原材料行业调整升级重点 608 图表:新材料产业化及应用 609 图表:轻纺工业改造提升重点 610 图表:生物医药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 611 图表:基础电子产业跃升工程 612 图表:物联网研发、产业化和应用示范 614 图表:工业设计及研发服务发展专项 615 图表:2015年关键保险品种消费预测 629 图表:“十二五”时期保险工业发展主要指标 631 图表:十二五下游行业主要用保险产品升级方向 632 图表:十二五保险行业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重点 634 图表:十二五保险行业技术创新重点 635 图表:十二五保险行业技术改造重点 636 图表:十二五保险行业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 637 图表:2012年保险行业风险因素分析表 765
HBM(汇百美)广告机 http://
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研究 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路径选择,研究
一、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
Hum Phrey和schmit (2000) 认为有四种升级方式, 即制程升级 (process upgrading) 、产品升级 (product upgrading) 、功能升级 (functional upgrading) 、跨产业升级 (inter-sectors upgrading) ;Riggs认为 (1998) 从OEM初级生产到OEM深化生产, 以工艺和产品创新方式来提升附加值是一条最切实可行的企业升级路径。林汉川 (2002) 提出中小企业转型的路径包括: (1) 发展核心专长; (2) 重视管理创新; (3) 加入国际网络; (4) 形成产品群聚效果; (5) 推动企业再造工程; (6) 鼓励内部创新; (7) 强化产品与工艺创新; (8) 有效率地投入研究与开发; (9) 发展信息科技产业; (10) 培育企业家人才;李烨 (2004) 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企业转型的四种主流路径:重组式转型、再造式转型、革新式转型、再生式转型;王吉发 (2006) 结合企业外生成长理论和内生成长理论, 提出了企业内生型转型 (管理模式转型、产品与市场转型、业务过程转型) 和企业外生型转型 (行业转型) ;单东 (2009) 分析了企业重组、优化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内部管理体制等三条路径;贺俊 (2011) 指出企业转型有多重路径选择:行业转型、区位转型、市场转型、技术转型、管理转型和治理转型。
二、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的选择
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路径选择既受到企业自身能力的限制, 也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 因此在选择路径时企业必须要结合自身的条件寻找一条比较容易达成既定目标的路径。本文基于企业自身能力将现有的中小型企业分为:谋生型中小企业、成长型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
1. 谋生型中小企业
其特征为:企业经营状况一般;适应环境和整合资源的能力一般;没有进行创新的动力。该类型企业在中小型企业中占较大比例。企业的经营者基于自身经验或特定机会进入到某个产业领域, 对该产业比较熟悉但没有推进产业升级的愿望。限于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无法与大型企业进行竞争, 因而依附于大企业进行配套生产和服务。
转型升级路径:选择工艺升级路径
既然企业已经成功的切入一条全球价值链, 主导该价值链的跨国公司出于提升链条整体效能的考虑一定会积极的推动该企业进行工艺能力的提升, 而且还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这种支持既包括技术支持也包括管理支持。在如此强有力的推动下, 创新能力和愿望都不强烈的谋生型企业可以很容易实现工艺升级。
2. 成长型中小企业
其特征为:企业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适应环境和整合资源的能力较强;有进行管理和技术方面的创新的动力。该类型企业在中小型企业中占有一定比例。企业通过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改善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机会, 在竞争中占有一定的优势。企业经营者有能力也有愿望进行各方面的创新以谋求进一步的发展。企业通常利用自身的竞争优势与大型企业进行合作。
转型升级路径:应选择功能升级或链条升级路径
成长型中小企业由于发展势头良好, 自身具有竞争优势, 所以所切入的全球价值链可能采取的治理模式只能是市场型或均衡型, 主导企业不会限制成长型企业升级的路径和方向。因此可以选择的路径比较多, 参考“微笑曲线”理论结论, 身处薄利制造环节的企业应该选择向利润丰厚的上游设计环节或是下游市场和品牌环节进行转型升级, 这样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分成和投资回报。这种升级路径就是通常所讲的“功能升级”。由于双方是合作关系, 成长型企业也可以选择通过参与更高增加值的链条来实现链条升级。
3. 创新型中小企业
其特征是:企业处于快速发展中;通过科技手段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以技术创新和新技术应用为企业发展的动力。该类型企业在中小型企业中为数不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较强的技术开发和转化能力, 通过推出新产品进行竞争。这类企业一般不会与大企业合作。
转型升级路径:应选择产品升级或链条升级路径
创新型企业以技术创新和新技术应用为核心竞争力, 通过持有自有品牌与其他企业进行竞争或合作。因为规模较小所以自己承担了设计环节、制造环节和销售环节的全部任务, 因此它的升级应该坚持产品升级或链条升级路径, 从整体上完成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升级。
三、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升级时机的选择
从宏观上来看, 中小型企业转型升级的最佳时机是宏观经济的探底回升期。这个时期, 资产价格普遍较低, 中小型企业转型升级的成本相对较小。从微观上看, 单个中小型企业转型升级的最佳时机是企业的高速发展期。这个时期, 企业发展自信心强, 资金充裕, 发展机遇较好, 项目较多, 中小型企业转型升级的条件较为充分 (吴家曦, 2009) [16]。
2. 升级成本的控制
转型升级的第一个限制因素就是升级成本, 成本过高就会导致巨大的转型升级风险。中小企业本身的融资能力又不强, 因此就更要加强升级成本的控制。选择不同的升级路径的成本数量不同, 但成本结构基本相同。升级成本大致包括设备升级成本、新技术引入成本、人员培训成本和升级风险成本。企业要利用财会控制和管理手段来对升级过程所需要的各种成本进行控制。
3. 信息平台的支持
农信社服务战略升级转型路径探析 篇8
当前,推进农信社实施服务战略转型,是农信社一场大的变革,是农信社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也是谋求农信社长远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从思想观念、战略定位、业务发展、网点功能、经营方式、业务流程、员工队伍等方面着手,全面推进服务战略转型,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而要解决服务战略升级的核心问题,就是要解决“3乘3”的问题,一是回答“三个问题”:为谁服务、服务什么、怎么服务;二是提升“三种能力”:业务模式创新能力、内部资源整合能力、干部员工专业能力;三是改善“三种文化”:前台为客户服务、中后台为前台服务、管理为经营服务。
更新经营观念 明确市场定位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观念转型是农村信用社实现一切转型的前提和基础。在当前管理体制逐步理顺的情况下,经营理念的与时俱进就显得尤为重要。长期在旧的管理体制下形成的管理松弛、成本风险意识淡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产品开发设计营销意识缺乏的状况须得到转变,逐步树立起经营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服务意识、风险意识和人力资本意识。应注重市场形象的塑造、品牌资本的积累、市场份额的扩大和市场地位的提高。农村信用社一直以来服务对象单一,坐等客户上门,没有全面树立市场营销的观念,因此必须树立全新的“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理念,实现从被动等客上门到主动营销的服务转变。
农村信用社应主动顺应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综合改革发展形势,围绕打造现代金融企业目标,进一步明确市场定位、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实现科学成功转型,为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多作贡献。一是明确市场定位,走差异化、特色化可持续发展道路。围绕“做优、做精、做专”的发展目标,明确服务“三农”、服务中小微企业、服务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在“三农”、中小微企业市场领域形成比较优势和领先优势。在“增速放缓、增量不减、优化结构、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下,由规模扩张期转入稳健发展期,顺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外部环境变化,加快推进资产结构、负债结构、客户结构、网点结构和收入结构全方位优化调整,走有别于其他类型银行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二是通过管理升级实现一体化运营。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建立集权与分权相结合、激励与约束相统一的组织体系、目标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以实现领导方式由单靠个人魅力和权威到靠魅力、权威和组织化;决策由凭经验、靠直觉到凭信息、靠科学;组织运作由抓具体人、具体事到抓带头人、抓组建功能团队,实现统一目标指导下的功能团队协作;员工成长由单渠道到多渠道;考核激励由单目标体系到多目标体系等。
加快产品创新 推进网点建设
要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向综合金融业务转化,不断加强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电子化业务等非利差收入业务,将利润结构从利差收入为主过渡到多元化收入为主,分散和转移因利率价格变化带来的风险。一是加快发展中间业务。推进业务结构转型,大力发展风险权重较低、资本占用较少、综合回报较高的中间业务。在做大传统中间业务规模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新兴中间业务产品种类,使其与资产、负债业务共同成为农村信用社发展的主要业务线。二是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把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放在重要战略位置,加大电子银行渠道建设,重点发展自助服务银行、ATM存取款一体机、EPOS电话支付终端以及POS机等自助机具的布放,努力提高在商品交易市场、重点小区、重点乡镇、重点乡村的自助机具投放数量,将低端客户小额存取、转账、缴费等日常需求引导至自助银行渠道,加大对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短信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化业务营销推广力度,逐步构建种类齐全、优势突出的电子银行产品体系,形成战略明确、品牌清晰、差异化服务和具有持续核心竞争力的电子银行服务体系,切实提高电子渠道增收能力和推进网点业务经营模式的转型。
在推进网点建设中,一是营业网点要由“交易型”向“营销型”转变。按照统一网点形象、完善功能设置、改进业务流程、优化劳动组合的原则,推进网点业务增长方式和盈利模式的转变,使基层网点真正成为农村信用社金融产品的综合营销服务平台,成为加强农村信用社与客户关系特别是高价值客户关系的重要渠道,充分体现“小银行+大平台”管理模式的独特优势。在网点布局上按照“总量控制、优化结构、功能齐全、优质高效”的基本原则,以内涵式发展为主、外延式发展为辅,构建人工网点、自助网点和虚拟网点相辅相成的高品质服务网络。要加大精品网点和标准化网点建设资金投入,通过严格的标准化建设,提升网点形象。二是强化网点精细化服务管理。按照“农村网点城镇化、城镇网点功能化”的网点建设要求,打造县域领先的社区型零售银行,利用有限的资源为社区优质中小企业和中高端客户提供高质、高效及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加强网点文明规范服务,引入管理顾问机构,提升服务水平,增进客户的认同度。
改善考核模式 优化业务流程
改变网点考核方式,从存贷款规模的考核向资产收益率的考核转变,建立以合理存贷比和资产收益率为重点的科学考核体系。树立资本约束的经营发展观,以经济增加值作为核心指标,对所有利润模块进行多维业绩评价。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结合客户的信用等级和贡献度,科学确定产品价格,通过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成本分摊、盈利分析等模块,实现运营成本、资金成本、风险成本、资本成本和纳税成本的计价以及网点经营目标考核。在薪酬管理体系方面,要按照“绩效分配、效率优先”原则,合理确定经营环境系数,制定相关配套管理办法,形成整套薪酬管理体系;创新绩效工资制度,实现员工由过去的“领工资”向“挣绩效工资”转变,彻底打破吃“大锅饭”的格局。
坚持风险可控前提,准确把握业务核心风险点,通过全面梳理和优化业务流程,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和内控管理水平,提升客户满意度。一是优化对外服务流程。按照商业银行的操作模式,实行网点功能分区,设立大堂经理工作区、客户填单区、客户等候区、自助服务区、VIP服务区、现金区、非现金区。实行业务分窗,设置复杂业务和特殊业务专窗。精品网点配备专职大堂经理,完善大堂经理工作职责,条件允许的可为其配备非现金、非授权的交易终端。将核算交易与销售交易分离,建立信息联动制度,按照“低风险短流程、高风险长流程”的原则,优化对外服务流程。二是优化内部业务流程。结合流程银行建设和“内控与合规年”活动,在对现有各项规章制度及业务处理流程梳理的基础上,通过流程控制来杜绝信任代替制度的现象。重点对各网点的岗位设置、同城业务、网银业务、现金和重空凭证管理等进行规范和完善。三是优化风险控制流程。完善会计监督体系,强化集中对账管理,实行集中在线监控,建立集中的事后监督中心。按照现代银行“扁平化管理、前中后台分离、垂直条线化管理、集中运营”的原则,树立“强大前台、高效中台、集约化后台、有力支持保障”的理念,建立“三道防线”,构建“前台营销服务完善、中台管理控制严密、后台保障支持有力”的组织架构。通过流程的再造和优化,形成“目标明确、反应灵敏”的业务前台,“防控有力、监督有效”的防控中台,“问责严格、执行到位”的管理后台。
加强队伍建设
打造企业文化
在“敢于担当、踏实守信、荣辱与共、奋勇争先”的四川农信精神指引下,树立“科学发展、理性经营、精细管理、效益优先”的经营理念,将企业文化理念作为提升竞争力、凝聚力、创造力的真正源泉。一是建立健全与企业文化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和储备力度,积极鼓励员工特别是年青员工报考会计师、审计师、理财规划师和金融分析师等资格考试,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和专业素养。通过公开竞聘、竞标上岗体现“你有什么样的能力,就给你什么样的舞台”的企业文化要求,开展员工职业生涯设计。二是强化行为规范,创造良好人文环境。将员工日常行为规范情况与绩效考核挂钩,对员工着装、仪容相关行为规范和办公环境情况进行检查和评比,促使员工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提高整体办公环境,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三是充分发挥党团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作用,为员工搭建多种成长、交流平台,成立各类文体兴趣组织,鼓励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展示企业和员工面貌,增强归属感和凝聚力。建设好“员工之家”,搞好小食堂、小澡堂、小卫生间、小活动室、小书屋、小卧室、小花园、小菜园等“八小工程”建设,有效解决员工吃饭、住宿、洗澡、学习锻炼、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困难。尊重员工劳动和智慧,倡导主人翁精神,打造员工家园文化。四是省联社应充分利用好“星河艺术团”的招牌效应,不断推陈出新,创作更多、更好的反映农村信用社题材的作品,让社会、企业和客户了解、关心、参与,取得社会认同和接纳,从而不断改进、充实、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速度与质量。
(作者单位: 四川省隆昌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转型升级路径研究】推荐阅读:
产业转型升级路径06-07
宁波工业转型升级路径解读09-25
产业转型升级研究08-23
河南省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研究05-25
会计转型升级07-14
财务转型升级10-17
装备升级转型06-12
促进转型升级07-23
旅游转型升级08-11
林业转型升级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