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XX县域经济发展之浅析(通用6篇)
加快XX县域经济发展之浅析 篇1
加快XX县域经济发展之浅析
XX县发改局 XXX
一、XX县情及经济发展现状
(一)XX县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地处长江上游,隶属宜宾市,位于宜宾、泸州和自贡三市交界接合部,成渝经济带辐射区域,幅员面积约910平方公里,37.8公里长江横贯县境而过,分为南北两个片区,属于典型的浅丘地形。全县总人口约55万人,人口密度相当大,每平方公里约600人。
(二)200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5。4亿元,人均不足5200元,三次产业比为33:39:28,三次产业比例结构不合理,一产偏高,二产过低,三产不突出,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很小。2005年XX县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仅为6.2%。人均GDp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2.5%、全省59.1%、全市66%。2005年全县城镇化水平为21%,分别比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低22个、12个、8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不到4000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7100元、3020元。以上数据充分反应出到“十五”期末XX县仍处于工业化前期、城市化初期和低收入地区,是一个典型的中国西部经济欠发达县。
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经济发展落后、不足、不协调是当前XX县的基本县情。
二、存在问题和突出矛盾
1、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市场机制不完善,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发挥未充分。具体表现为外销产品比重小、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水平低、城乡消费市场不活跃、优势资源市场配置水平低。
2、产业发展处于低端产业链。XX现有的“硫化工、食品加工、竹加工”三大支柱产业,不仅规模小,产值也仅有10亿元左右,均处于产业链低端,属初级加工,增长方式粗放;产业关联度低,未形成产业链;产品档次低、成本高,缺乏应有的竞争力;主导产业方向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多而杂、小而全”,导致主导产业难以发挥关联效应。
3、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一是城镇化水平低,2005年城镇化只有21%,县城人口只有6.5万人,集镇人口超过5000人的乡镇仅有3个,城镇辐射功能弱。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只相当于城镇的42.5%,其消费支出只有城镇居民的30%多一点,城乡居民就业形势严峻。经济要素在城乡流动不畅,城乡经济缺乏互动,城镇经济不能有效反哺农村地区,难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4、发展基础脆弱。一是基础设施薄弱。交通相对落后,长江把XX分割为南北二乡,全县至今仍有44个村未通公路。能源严重滞后,全县11万千伏输变电站仅有一站,22万千伏及其以上输变电站仅在规划之中。二是财政税源点严重缺乏。企业对地方财政收入所占比重仍然不高,产值上千万、纳税上百万的企业屈指可数,政府负债高达2亿多元。三是土地资源利用率低。突出表现在人地矛盾突出,人均土地面积不到2.5亩,工业、城镇、交通用地低于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标准,用地偏紧,土地集约化低,制约了XX县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四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教育观念、教育质量亟待提高,职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师资和生源外流严重。科技意识不强,投入严重不足,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偏低。公共卫生服务薄弱,公共卫生应急反应机制尚待完善。养老、失业、医疗保障水平低,不适应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5、思想观念落后,盆地意识严重。
三、机遇
1、外部产业转移与结构调整机遇
XX作为宜宾东大门,在全市经济发展重心向东转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以宜宾天原化工为代表的外部产业转移项目的实施,必将拉动XX阳春工业功能区建设,承接更多的产业转移项目,带动XX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
2、区域一体化发展契机
随着川渝经济合作的加强、川南城市群的初步形成以及成渝、川南高速公路环线的建设,高速便捷的交通网络,必将促进XX迅速并入成渝经济圈的快车道,融入成渝经济圈人流、物流、财流的循环网络。
3、旅游产业的崛起,是今后发展的亮点发展。
川南旅游环线区是省上确定的旅游优先发展的重点区域,XX作为环线上重要支点,它的建设将极大地推进XX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2006年第四届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在宜宾市召开,在XX设立分会场,必将进一步加快旅游资源大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中心城市功能完善,全面提升城市形象,为XX经济的腾飞带来前所未有的契机。
4、国家扶持落后地区发展的政策机遇
为促进落后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快落后地区发展的政策,诸如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发展特色农业、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农业技术引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XX县经济发展提供了诸多政策机遇。
四、对策
1、加抉县域经济发展,要抓住主要矛盾。目前,阻碍我县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还是结构性矛盾。县域经济发展中第一产业所占比例过高,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导,而作为具有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双风险”产业,农民仅靠种地富不起来,仅靠农业也发达不起来。可以说,目前我县县域经济发展不够快、效益不够好,主要是结构性矛盾起着制约作用。要加快发展,就必须改变县域经济主要靠农业支持,工业经济主要靠零散的小企业支撑,财政支出主要靠转移支付支撑的局面。
2、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坚持以产业项目建设和园区开发重点推进“三化”。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三化”互动战略。在工业化起飞阶段,是以工业制造业迅速发展带动整个产业结构剧烈演变、农业从业劳动力快速递减、城市化加快发展的时期,工业部门比重的扩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最为突出。因此,必须坚持新型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互动战略,在政策制定、资金安排、项目布局等方面正确处理好“三化”的关系。持续开发和实施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关联度强、科技水平高、增创税收多的工业化、农业产业化重大项目,继续建设一批规模化、高质量的基础设施项目和城镇项目,加快阳春工业园区天原化工项目、江北物流园区、夕佳山民俗文化园区和江北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开发建设步伐,江按长江公路大桥的早日竣工,是实现“三化”的重要步骤。同时,要广泛筹措建设资金,争取国债资金,加强银企合作,激活民间投资,扩大招商引资。建立实施重大建设项目责任制,加强对推进项目建设工作的考核,确保项目建设按期高质量完成,提高项目建设的综合效益。
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方式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的竞争力一头在市场,另一头在基地和农户,特别注意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连接接的方式带动基地和农户的发展;推进工业化,通过发展工业带动第一、第三产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推进城镇化,必须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城乡之间由隔离走向互动。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通过发展城镇化来解决产业聚集、服务业加快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3、在扩大开放中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一种开放型经济,市场是没有边界、没有国界的。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范围,也是没有边界的。发展县域经济面临一个障碍,县域之内的生产要素供给不足,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要克服这个障碍,必须借助外力,克服自己的比较劣势,充分利用现有的比较优势,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寻求合作,寻求突破,切实融入成渝经济圈,高度重视与周边县的区域经济协作,加速与周边县的经济往来,共同促进经济发展。
4、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于XX这样一个市场化程度不高,经济欠发达县,不改革就没有希望,不创新就没有出路。目前,县域经济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包括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改革、产权制度改革、社会组织制度、户籍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文化、科技、教育等等,都需要深化改革,大胆创新。县域突破首先要在改革和创新上突破,才能真正实现县域经济的突破。
5、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关键在于干部转型,领导素质优化升级,领导思想观念的转变。县域经济发展、产业要转型,干部先要转型,要由农业型转为工业型,由计划管理型转为市场服务型。经济结构要想优化升级,领导的素质必须先优化升级。县域经济发展观念要转变,领导思想观念先要转变,特别是过去那种落后的思想观念必须要转变。再好的思路如果没有优秀的干部带领群众去艰苦努力就没有出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重视学习,要懂经济,特别是要懂工业经济,熟悉和掌握金融、税收、科技、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只有充分了解我县县情,认清我县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所处地位,找准改变我县经济发展落后路子,突出“产业立县、以港兴城、开放门户、文明崛起”四大发展战略,实施“三化”并举方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久的将来一个绿色、文明、开放、和谐的新XX将崛起在长江之滨。
加快XX县域经济发展之浅析 篇2
现状:优势与不足并存
(一) 绿色生态是崇义最大的优势、最鲜明的特色。崇义位于赣湘边界罗霄山脉东麓, 是赣西—赣西北山地森林生态屏障主体分布地区, 也是罗霄山脉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的核心区域。一是生态环境秀美。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8.3%, 位居全国县级第三、全省首位, 拥有齐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阳岭、陡水湖两个国家森林公园和章江源、阳岭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境内汇集了阳岭和陡水湖4A级风景区、上堡梯田、聂都溶洞、齐云山等特色旅游资源, 集山、水、洞、田、湖、温泉于一体。二是矿产资源丰富。以钨矿资源为主, 钨矿保有储量20万吨, 在全国县级排名第一, 其资源储量、矿山数量、年产值各占全市三分之一, 形成了探矿—采矿—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 超细氧化钨、纳米钨粉、纳米碳化钨粉等产品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打造了章源钨业、耀升钨业等矿业龙头企业。硅石和煤等非金属矿产储量大、品质好、开发前景广阔。三是木竹资源富足。全县林地面积264万亩, 占国土总面积的87.7%, 其中生态公益林108万亩、商品林15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386万立方米、毛竹9861万根, 森林质量全省第一, 年产商品材20万立方米、商品竹1000万根。四是农业资源富集。现有高产南酸枣1.8万亩、刺葡萄2000亩、笋竹两用丰产林20万亩、花卉苗木4000亩、高产油茶林7000亩、茶叶2.8万亩、脐橙7.2万亩, 初步形成了以齐云山南酸枣糕、君子谷刺葡萄酒为龙头的绿色食品产业体系, 为崇义加快生态经济发展升级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 优势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是崇义面临的最大难题。一是林业大而不强。全县共有木竹加工企业162家, 其中木材加工58家, 毛竹加工104家, 90%以上是粗级加工, 产品竞争力不强, 深加工企业少且规模小。虽然有林业规模以上企业8家, 但产品同质化较为突出, 没有形成各自的品牌, 带动力不强。近年来, 林业年产值均在16亿元以上, 但对财政贡献相当低, 2013年林业税收1800万元, 仅占县财政总收入的2.4%, 与林业资源大县的地位极不相称。二是矿业强而不精。矿产资源分布点多面广, 部分矿山仍以小规模、分散开采为主, 加上业主之间利益协调难度大, 整合集聚任务较为艰巨。钨矿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较低, 钨伴生矿以及硅、石灰石等非金属矿开发利用不足。尾矿综合回收利用率较低, 达不到全国60% 的平均综合回收率, 浪费了尾矿资源。同时, 经过107年的钨矿开采历史, 造成部分河流、土壤重金属污染较为突出, 治理跟不上, 部分企业、矿山环保设施不完善, 污水排放不达标, 影响生态安全。三是农业杂而不优。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低, 大多数是产业户单打独斗、各自为战, 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合力。发展思路不宽, 局限于销售初级农产品, 在推进深加工以及统筹发展林下经济、观光农业等方面办法不多、力度不够。比如:竹笋年深加工仅为500吨, 85% 以上鲜笋以外销为主, 茶油、茶叶深加工几乎为零。同时, 品牌效应发挥不够, 农产品的品牌打造、宣传推介力度不大。四是旅游业散而不大。配套设施不完善, 通往上堡梯田、聂都溶洞、陡水湖、齐云山等景区及景区内公路等级低、通达性差, 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服务设施较落后。旅游内容不丰富, 缺乏多样化的游乐项目, “二日游”游客仅占10%, 人均综合消费仅为627元, 与全市人均798元, 上犹县人均820元, 大余县人均790元相比差距较大, 旅游业对经济发展带动力不足。同时, 旅游产业招商实效不明显, 旅游开发较为滞后。
形势: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一) 发展生态经济是大势所趋。随着国家对土地、资源、环保等方面的控制越来越严格, 生态经济已成为现代市场竞争的主要内容和手段, 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活力。崇义是赣州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 境内总库容8.2亿立方米的陡水湖又是赣州今后的饮用水源地之一, 对加快生态经济发展升级有着更迫切的需求, 既是大势所趋、发展所至、民心所向, 也是实现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最佳路径和最优选择。
(二) 发展生态经济的政策叠加效应显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决定、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作出的“绿色崛起”战略部署, 《若干意见》将赣江源列为国家生态补偿试点、加强陡水湖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支持赣州打造全国旅游扶贫示范区等为赣南量身定做的特殊扶持政策相互叠加, 将产生前所未有的放大和裂变效应, 为崇义加快生态经济发展升级带来重大机遇。
(三) 发展生态经济已具备较好的区位优势。赣崇高速公路的开通, 到赣州仅四十分钟, 距离赣州机场仅半小时, 到湖南郴州也只需要一个小时, 极大地改善了该县的交通环境。同时, 井冈山龙市至大余省道升级为国道已列入《国家公路网规划 (2013年—2030年) 》, 崇义作为赣州西大门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 崇义的生态优势、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
(四) 发展生态经济已具备较好的要素平台。市委四届五次全会上提出:促进南康、赣县、上犹、崇义与中心城区同城化。赣州将建设成为城市人口超300万, 城市建设用地达330平方公里的特大城市。届时, 崇义公共服务、城乡住区、产业发展布局、都市绿网、综合交通、市政基础设施都将融入中心城区, 崇义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方面将实现空前融通, 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崇义生态经济发展。
决策:走生态立县、绿色崛起之路
加快生态县域经济发展升级, 要把生态建设贯穿振兴发展全过程, 始终坚守生态保护底线, 使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推动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 全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 把环保变成产业, 把生态变成业态。
(一) 紧扣“强”字做文章, 推动林业产业发展升级。加快推动崇义林业发展升级, 促进林业大县转变为林业强县。做好资源整合文章。进一步整合林业资源, 通过转让、兼并、租赁以及合股经营等多种方式, 淘汰一批规模小、耗能高、技术含量低的竹木初加工企业, 实现企业优势重组。重点发展以培育速生丰产林、高产油茶、林下特色产业、特色经果林、野生动物繁育、精品花卉苗木以及高产笋竹两用林为主要内容的10万亩现代林业产业园建设, 推进资源集聚发展。做好精深加工文章。加大林产品研发, 加强与林业高校院所、科研单位合作, 抓好现代生态复合板式家具、现代杉木园艺制品、年产1万吨活炭等重大项目建设, 促进竹木加工产业链向高档家具、工艺制品、活性炭等应用型领域延伸, 提高产品附加值。做好龙头带动文章。重点扶持红杉木业、新泰昇炭业、华森竹业做大做强, 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积极走出去、引进来, 与科研相结合, 与市场相接轨, 与企业相对接, 力争引进2 - 3家精深加工企业, 带动林业产业发展。
(二) 紧扣“精”字做文章, 推动生态工业发展升级。坚持把生态理念贯穿到矿业发展全过程, 按照绿色、循环、可持续的发展要求, 加快生态工业发展升级。抓好环境整治。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奖惩机制, 严把工业项目准入关, 严禁新上高污染、高耗能、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深入开展环境治理年活动, 关停并转一批小型矿山和粗加工企业, 重点抓好重金属污染源治理和污染土壤修复、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抓好产业升级。引导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改扩能, 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 建立研发中心院士工作站, 抢占技术研发高地。抓好章源钨业碳化硅、耀升钨业硬质合金等精深加工项目建设, 支持耀升钨业加快上市, 推动钨产业向硬质合金、刀钻具等高端、终端产品延伸, 打造全国钨产业精深加工基地。发展循环经济。抓好钨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环保产业园、活性炭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 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完善污水防治、尾矿处理等环保设施, 推进清洁生产, 培育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绿色企业, 争取矿产资源“吃干榨尽”、“变废为宝”。抓好其它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引导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向钨伴生矿加工方向发展, 深度开发利用锡、硅、石灰石等矿产资源。推动丰宝源矿业深精度硅粉加工、华昌锡业深加工、钼矿加工 (贸易) 、有色金属矿产品加工 (贸易) 、新硅源硅石矿精深加工项目建设, 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打造矿业新的增长点。
(三) 紧扣“优”字做文章, 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升级。着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促进农业生产向科技化、产业化、效益化、生态化发展, 提高农业效益, 把生态农业做成富民产业。做强龙头。围绕刺葡萄、南酸枣、高山有机大米等特色农产品, 培育壮大君子谷刺葡萄酒、齐云山南酸枣糕、新世野有机大米等一批绿色食品龙头企业, 辐射带动茶油、茶叶、葛根等系列绿色食品精深加工, 延伸扩展绿色食品产业链。打造品牌。实施品牌化发展, 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 在进一步扩大“齐云山”、“君子谷”等品牌影响力的同时, 打响“绿色、有机、富硒”金字品牌。多样发展。支持个体工商户、农村经纪人、产业大户以技术和资金入股投资农业开发, 鼓励以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风貌、特色村镇为依托, 发展设施农业、创汇农业和观光农业。建立农产品电商销售平台, 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走出生态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加快陕西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篇3
2012-7-26 8:50:00陕西统计局
最近几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陕西县域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2011年全省83个县(市)实现GDP已经达到6671.26亿元,占全省的53.8%,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但是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依然是陕西县域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当前陕西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推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对确保当前全省稳增长,而且对全省实现“十二五”末“三个上台阶”和进入中等发达省份行列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差距与问题
当前,陕西县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与全国及发达省份相比,实力较弱,差距较大。2011年,陕西83个县(市)县均GDP80.38亿元,仅相当于全国2010年县均水平的79.8%;县均地方财政收入3.52亿元,仅相当于全国2010年县均水平的69.2%。陕西“十强县”县均GDP248.84亿元,也仅相当于全国“百强县”2010年县均水平的52.3%;县均地方财政收入15.42亿元,也仅相当于全国“百强县”2010年县均水平的53.1%。如果与发达省份江苏、山东相比,实力则更弱。2011年,陕西“十强县”县均GDP仅相当于上述两省“百强县”2010年县均水平的40.6%和51.4%。
二是从自身发展看,问题较多。首先,区域差距悬殊。2011年,关中县均实现GDP76.95亿元,是陕南的1.8倍,陕北县均GDP126.57亿元,是陕南的3倍。其中榆林市神木和府谷两县GDP总量达1178.95亿元,比陕南三市之和还多出111.93亿元;其次,产业结构层次低。2011年,全省县域三次产业之比为14.4:60.8:24.8,农业占比偏高,不仅比全省高4.6个百分点,也比全国高4.3个百分点,而服务业占比相对较低,不仅低于全省10.2个百分点,也低于全国18.3个百分点;第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2011年,全省83个县(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2:1,该比值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全国水平相当,但与江苏2.4:
1、山东2.7:
1、浙江2.4:
1、辽宁2.5:
1、福建2.8:1相比,明显偏大。第四,强县依靠资源产业支撑。2011年,陕西“十强县”除高陵县外,其余均是矿产资源富集县(市),经济增长对矿产资源严重依赖;第五,多数县(市)经济发展滞后。2011年,全省一半以上的县(市)GDP低于全省80.38亿元的平均水平,近四成的县(市)GDP不及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12个县GDP不及全省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面对这些差距和问题,既需要我们冷静思考,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更需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断丰富壮大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扎实有效地做好推进发展工作。
二、发展条件利弊并存:优势大于劣势
陕西83个县(市)虽然地理区位、经济基础不同,资源禀赋各异,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经济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总体来看,优势大于劣势,有利于经济发展。分区域看:
陕北地区,矿产资源储量丰富,不仅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也是陕西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陕北榆林、延安2市下辖23个县,按照矿产资源蕴藏情况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矿产资源县,另一类是非矿产资源县。从矿产资源县看,县域总数达到19个。其中,煤、油、气资源较为丰富的神、府、靖、定、横以及吴(起)、志、安、子、甘、黄(陵)、延川、延长13个县,近年来依靠能源经济的强力带动,工业发展迅猛,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1年13个县实现GDP达2513.1亿元,占陕北县域的86.4%,占全省县域的近四成,有6个县位居全省“十强县”,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目前虽然这些县产业结构单
一、公有制成分较偏重、水资源匮乏、后续产业不足,但能矿资源储量丰厚,发展潜力巨大,今后随着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引黄工程的加快实施,加之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普遍改善,工业将持续发力,县域经济将保持较快发展势头。与矿产资源有关的米脂、佳县、吴堡、子洲、富县、宜川6个县,矿产资源开发有限,工业发展迟缓,特色农业发展不足,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2011年6个县实现GDP146.72亿元,占陕北县域的5%,仅占全省县域的2.2%,县域经济发展处于全省中下游水平。但是今后受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带动,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同时面临国家、省上在吕梁山区、白于山区和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实施连片扶贫政策的良好机遇,加上较好的农业特色产业基础,这些县的经济发展潜力将会得到有效发挥;从非矿产资源县看,仅清涧、绥德、洛川、黄龙4个县。其中,洛川工业相对较强,其他3个县以农为主,工业基础十分薄弱。2011年4县实现GDP251.26亿元,占陕北县域的8.6%,占全省县域的3.8%,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除洛川发展靠前外,其他3县均居全省后10位。但是这4个县农业优势资源明显,特色产业突出,洛川的苹果产业、清涧的红枣产业、绥德的小杂粮和物流产业、黄龙的林特产业等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且紧邻矿产资源县,具有发展配套工业的区位优势,加上国家、省上实施连片扶贫政策,县域经济发展空间较大。
关中地区,文化积淀深厚,科教实力雄厚,产业基础良好,在我省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关中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示范区5市1区下辖35个县(市),按照区位产业发展特点大致可分为三类,即矿产资源县、工业县和农业县。从矿产资源县看,包括两大块,一个是地处渭北黑腰带的煤矿资源县,一个是地处秦岭腹地或周边的非金属、金属矿产资源县。煤矿资源县主要是韩城、合阳、澄城、蒲城、白水、彬县、旬邑、长武、宜君、麟游、陇县11县,多年来这些县(市)依靠煤炭资源和优势农业,大力发展煤炭、煤炭配套产业及特色农业,县域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有了较大提升。2011年11县(市)实现GDP755.05亿元,占关中县域的28.0%,占全省县域的11.3%,有2个县位居全省“十强县”,是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板块。目前虽然黑腰带东部个别县(市)煤矿资源枯竭,但钢铁、电力、建材产业快速跟进,黑腰带西部彬、旬、长、麟、陇煤炭资源陆续开发,以及农业特色产业的不断壮大,这11个县经济将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非金属、金属矿产资源县主要是凤县、华县、潼关3个县,依靠丰富的矿产资源,大力发展铅、锌、钼、黄金产业,带动精细化工、新型材料等相关产业发展,县域经济也取得了较好发展。2011年3县
实现GDP210.08亿元,占关中的7.8%,占全省县域的3.1%,其中凤县位居全省“十强县”。目前虽然存在矿产资源开发产业链条短及矿产品粗加工问题,但矿产资源丰富,设施农业、特色旅游业等发展势头良好,特别是在矿产品价格向好的情况下,将会保持较快发展;从工业县看,主要是地处关中腹地的高陵、凤翔、岐山、华阴、户县、三原、兴平、眉县、富平、乾县10个县(市),工业基础较好,近年依托大企业集团或传统工业,强力发展制造业,县域经济较快发展。2011年10个县(市)实现GDP1073.89亿元,占关中县域的39.9%,占全省县域的16.1%,其中高陵县位居全省“十强县”,是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目前虽然部分县存在工业不大不强的问题,但随着关天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深化实施,以及临靠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和技术优势,抢抓机遇,大力招商引资,积极发展高端制造业,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将会进一步加快;从农业县看,主要是扶风、千阳、太白、泾阳、礼泉、永寿、淳化、武功、大荔、蓝田、周至11县,以农为主,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2011年12个县实现GDP654.13亿元,占关中县域的24.3%,占全省县域的9.8%,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处于中下游水平。目前虽然工业发展缓慢,农业龙头企业少或规模小,但区位优势优越,苹果、蔬菜等优势产业发展较好,又有关天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带动,以及国家六盘山连片扶贫政策的实施,加上最近几年招商引资项目的建设与投产,县域经济发展机遇良好。
陕南地区,水、生物、矿产、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是我国南水北调重要的水源地,而且是我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主战场。陕南安康、汉中、商洛3市下辖25个县,按照工业发展水平大致可分为2类,一类是工业县,另一类是农业县。工业县主要是石泉、柞水、南郑、勉县、平利、略阳、旬阳、白河8个县,拥有一定的工业基础,特别是近几年大力发展循环工业,积极培育林特产业,县域经济发展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11年8个县实现GDP418.53亿元,占陕南县域的39.2%,占全省县域的6.3%。目前虽然综合发展实力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处于中下游水平,支撑全局的大项目、大企业不多,但是县县拥有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和林特资源,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入驻县域工业园区,加上国家秦巴山区连片扶贫政策实施,以及陕南避灾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全力推进,县域经济将会迈出新的步伐。农业县主要是除上述8个县之外的其他17个县,工业基础薄弱,县域经济发展滞后,2011年17个县实现GDP648.49亿元,占陕南县域的60.8%,占全省县域的9.7%,大部分县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处于下游水平。目前虽然工业基础薄弱,以农为主,但拥有上述8个县同等的发展机遇,且在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引导下,凭借丰富多样的优势资源,大力招商引资,实施大工业战略,一批大项目已引进落地并加快实施,加上林特产业整合提升,旅游资源有序开发,县域经济发展将会提速发展。
三、加快发展之路:路径与措施
当前陕西县域经济继续保持着竞相发展、跨越发展、科学发展的良好势头,只要我们坚持发展不松懈,不断完善发展措施,更加突出优势,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就能在整体水平上推进县域经济实现大提升。分区域看:
陕北地区,要把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就矿产资源县而言,首先,发展的重点在能源化工产业,关键是要加大能源深度转化,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同时要提早动手,做到未雨绸缪,从陕北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加快发展非矿产资源工业,力争形成多元化工业发展格局;其次,要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大力发展地域优势特色农业。陕北矿产资源县其实也是特色农业县,神、府、吴(堡)、佳及两延(延长、延川)的红枣,富、宜、延长、子长、黄陵的苹果,神、府、靖、佳、横、吴、志、安、两子(子长、子洲)两延(延长、延川)的马铃薯和羊子,以及横、志等县的小杂粮,品质优良,驰名中外,是传统产业,也是富民产业,关键是要从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上扶持这些特色产业发展,培育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提高产品竞争力,形成农工互动、产业相融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第三,积极发展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工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服务业发展能力,推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清涧、绥德、洛川、黄龙非矿产资源县而言,发展的重点在农业,要立足优势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按照规模化、企业化、品牌化发展要求,做大做强县域支柱产业。此外,要充分利用与矿产资源县相邻的区位优势,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发展“飞入地”工业,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新突破。
关中地区,要把创新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对地处渭北黑腰带的煤炭资源县而言,首先,与, , , , , , 陕北能矿资源县一样,要依靠高新技术加大煤炭资源转化力度,提高煤炭产业附加值。面临资源枯竭或开采后期的县域,要尽早加快产业转型,借助区位优势招商引资,借助中心城市科技优势大力发展制造业。其次,地处渭北黑腰带的煤炭资源县同时也是我省苹果产业的优生区,要继续发展壮大果业和果品加工业,带动农民收入上台阶;对地处秦岭腹地或周边的非金属、金属矿产资源县而言,要加强技术创新,改造生产工艺,加大矿产品加工深度,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矿产品附加值。同时要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如华县的设施蔬菜、凤县的花椒,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业,推进县域经济协同发展;对于关中腹地的10个工业县而言,高陵、凤翔、岐山、户县、兴平要依靠大企业、大集团加强配套协作,特别是在招商引资上提高产业关联效应,壮大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眉县、三原、华阴、富平、乾县要立足工业园区,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提升,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工业发展水平;对于关中农业县而言,一方面要突出农业发展特色,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加快粮食生产向种粮大户集中,建设现代农业。同时要规划农业特色产业功能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农业支柱产业;另一方面,要抢抓关天经济发展区战略、六盘山及秦巴山区国家连片扶贫机遇,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区位优势,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发展民营工业,拓展县域经济发展空间。
陕南地区,要把循环产业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不论是工业县还是农业县,都要围绕水、生物、矿产、旅游四大产业发展优势,实行生态优先,集约化发展,规模化经营。对于工业县而言,首先,要加大对绿色食品、蚕桑丝绸等优势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促其转型升级;其次,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优化环境,整合优势矿产资源,大力招商引资,使更多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大企业、大集团落地发展。第三,要围绕优势林特产业和特色旅游景区,打造产业亮点,提升县域综合实力;对于农业县而言,发展的重点在农业。首先,要把林特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力争形成一批茶叶产业大县、绞股蓝产业大县、魔芋产业大县、中药材产业大县等特色产业大县。其次,要把旅游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做大做优,加大投资力度,搞好景点开发,使旅游产业上水平、出效益,带动关联产业快速发展。
加快发展县域民营经济政策方略 篇4
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经过初期的资本积累、小规模办实业的阶段,现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在2001年全国的GDP中占到了33%。但是它的进一步扩张面临着发展环境欠佳、信贷支持不足、管理机制落后、经营行为短期化等一系列挑战。本文通过对县域民营经济目前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就今后如何促进县域民营经济总量的扩张和竞争力的提升、进一步强化其在城乡经济融合方面的作用,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政策建议。
县域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欠佳
1.法制环境不健全,民营经济的合法权益保护存在问题
尽管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一再得到肯定,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民营经济的认识存在误区和禁区,使民营企业在与集体和国有企业竞争中处于不公平地位。由于目前国家没有较完备的保护民营投资权益的法律、法规,各地区只有依靠地方性规章予以保障,缺乏统一而明确的法律界定,因而对县域民营经济经营过程中的各种经济纠纷的处理和裁定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民营企业的利益受损现象屡见不鲜。
2.管理执法部门作风急需改善
有的执法部门(包括上级部门)为了某种利益将“执法”变成“执罚”,以各种名目收费。有的则对民营企业吃、拿、卡、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民营企业审批程序仍很繁琐。通过调查发现,私营工业企业,从考察、立项、审批、筹建、运营到产品投放市场,关卡达20余个,涉及对民营经济收费(税)的单位38个,收费(税)项目40多项,正常办理需要3个月,如果不顺利,则时间更长。
3.硬性环境亟待改善
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跟不上民营经济的发展。近几年由于经济增长较快,各地方普遍出现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现象,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增长的瓶颈,对于民营经济的发展也不例外,因此对于硬件设施的投入需加大力度,改善基础设施环境,也可以采取措施引导民营投资积极参与,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二)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缺乏足够的信贷支持
尽管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要求,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其效果不尽如人意。
一是融资渠道单一。我国县级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依赖民间借贷资金、职工保险金、社会集资等有限形式等集发展资金,只有少数民营企业能够从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县级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融资。县域民营企业很难通过风险投资基金、资本市场等融资方式筹集资金;二是贷款困难。在县域范围内,民营企业难以真正享受“国民待遇”,县域民营企业在贷款过程中条件相当苛刻,与国有企业相比较,在贷款资质方面具有明显的劣势。有资料显示,我国民营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获得的资金仅占其发展资金的15%,这与其对国民经济发展高达60%的贡献率很不相称,我国县域民营企业也是如此。担保难、抵押难是县域民营企业贷款难的主要表现。
导致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所有制歧视现象在县域范围内仍很严重,由于县域民营经济是非国有经济,所有制歧视导致县域民营企业在银行贷款过程中困难重重。
2.县域民营企业自身的缺陷也是影响其顺利获取贷款的原因之一。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发展潜力有限甚至没有发展潜力,因而无法获得银行青睐,不在优先融资的行列,同时由于某些民营企业管理上的非规范性和非科学性,导致县域民营企业资信度偏低。一些地方民营企业还存在恶意逃债的现象,影响了同类企业的信誉,导致银企关系紧张。
3.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存在的多方面问题也是制约民营企业融资的重要原因。一是大中型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限制苛刻,在对县域民营企业贷款过程中还要附加许多额外条件,同时对能够获得贷款的民营企业额度限制比较普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经济的规模;二是缺乏针对民营企业的中小型银行。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通常建立专门针对民营企业贷款融资的政策性银行,对企业的发展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现行县域中小金融机构(信用社)自身发展不完善,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对县域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力不从心。
(三)以家族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随着规模不断扩大,管理机制问题逐步凸现
在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初期,家族式企业能够充分调动既有的人力资源,降低机会成本,理顺利益关系,降低内部沟通成本,降低监督、代理费用,有利于有效地完成原始积累的过程。随着家族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家族管理机制的问题凸现出来。
1.家族式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利用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存在裙带之风,绩效评价不公平,压抑了家族外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工作积极性,不利于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引进。民企虽然可以利用亲朋好友的可信度来降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但是随着“关系”资源的枯竭,再增加这种资源成本就会很高。
2.县域家族式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决策随意化,对企业的发展难有长远规划。在碰到需要做出重大决策的时候,民营企业往往要么凭借自己的经验,要么跟别人学,缺乏符合市场和自身条件的长远规划,还处在小农经济“庄稼人不要问,人家种啥咱种啥”的初级阶段。全国工商联在国内21个城市做过一次抽样调查,大多数民营企业在决策中竟然以新闻报道、道听途说作为自己的决策依据。
3.在一些县域家族式民营企业中,由于公司治理结构薄弱,导致公司财务状况复杂,账目混乱,企业信用状况堪忧。
(四)经营策略和经营手段上短期行为严重
私营、个体经济在经营策略和经营手段上追求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比较严重。一些私营、个体企业不是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来获得经济效益,而是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侵害国家和消费者利益。有的经营思想不端正,违法经营,生产、经营假冒伪劣产品;有的偷税、漏税、逃税,逃避国家税收。
(五)产业升级困难较大
当前民营企业中的一些佼佼者已发展到较高水平,但大多数仍处于小规模粗放发展阶段。表现为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产品技术水平低、质量差、污染严重、资源浪费、经营中存在无序和违规问题、管理水平和经营者素质较低、市场竞争意识滞后等。“大生产小销售”、“坐店经营”这些陈旧观念仍在县域民营经济中占据主要地位。企业仍停留在劳动密集型的一般工业产品加工领域,目前有过度竞争的倾向,倒闭和新建的频率加快。受筹资能力、经营
者素质、技术开发能力等限制,产业升级进展缓慢。
(六)县域民营经济中的劳资状况较差
私企中工人的利益往往被业主忽视。工人,特别是农民工常常超时工作,工资却不能按时发放,住宿、医疗、工作条件都很差,没有保险和养老金,经常引起劳资纠纷,劳资双方缺乏沟通的渠道。
(七)民营企业主的素质急需提高
在民营经济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中专文化的占0.75%,高中文化的占31%,其余的均为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文化素质低下使他们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瞬息万变。同时,民营企业技术人才十分匮乏。私企很难得到技术精良的工人,因为国企能提供较为有保障的岗位和社会保障,包括住房、户口和医疗等,而私企相应的激励措施有限。
发展县域民营经济政策建议
(一)改善民营经济生存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1.要促进县域范围民营经济的发展,首先从大的体制环境方面,对于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的地位问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从思想上消除民营经济发展的观念性障碍,强调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使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职能部门的干部职工受到教育,深化认识,转变观念,为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要加强对县域民营经济的理论研究,目前在民营经济运行规律、发展趋势、成功经验和失败启示、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无法对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2.在县域范围内,加大监督和整治力度,从根本上消除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和政策性的障碍。理顺各职能部门的关系,规范部门行为,明确一个对民营经济实行统一管理的权威部门,坚决杜绝只收费不服务和相互扯皮现象的发生;严厉整治“四权”,即对民营经济有审批权、收费权、检查权、执法权的单位和执法人员,采取专门监督、社会监督并定期组织开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关部门负责人、私营业主代表参加的单独或联合执法检查监督活动,强化对执罚执收部门的法律和民主监督,禁止对民营企业各类税外收费项目,提高职能部门依法行政水平。
3.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强化政府社会服务和管理方面的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政府应该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宏观上及时向民营经济提供行业和地域分布方面的指导信息,防止其盲目发展而导致的分散、低水平重复和过度竞争等问题。同时要注意培养行业的龙头企业,提高民营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为中小企业升级创造条件。由于民营经济有一定的行为短期化的特点,特别对环境保护注意不够,因此政府应该在这些方面加强管理,制定必要的标准,给以必要支持,提高民营企业生产的环保水平。
(二)积极发展民营经济的融资体系
在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资金匮乏一直是制约民营企业的瓶颈,需要加大落实金融改革力度,完善民营资本借贷机制。
1.积极创造条件,及早筹建和完善政府管理下的民营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对符合申贷条件的民营企业实行担保,以降低银行(信用社)的贷款风险;对于确有发展前途的民营企业给予财政贴息;采取具体措施推进民间贷款担保基金的建立和扩展。
2.建立专门以县域民营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小金融机构。目前,城市商业银行、县级合作银行及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放贷对象主要是国有企业,需要积极发展面向县域民营企业等中小企业的专门银行。可以考虑在原有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中小企业信贷部的基础上成立专门银行,促进对县域民营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
3.通过适当方式放宽民营企业贷款抵押条件。可以在评定企业信用等级的基础上,允许其以土地、有形资产等作抵押,降低申贷“门槛”。
4.为确保信贷投向对民营经济的有效支持,可以将各级金融机构对民营经济的支持成效与其经营业绩和经济利益挂钩,实行综合考评,同时可以考虑制订相关政策给基层银行信用社扩大授信额度并简化贷款手续。
(三)将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家族制,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既保留家族制,又淡化和提高家族制
1.首先要明晰产权,按照公司法来组建企业,家族式企业主要负责人之间要有明确的合约,分清各人的权利和义务及发生纠纷时承担相应的职责。
2.在家族式企业中引入职业经理人。通过职业经理人可以规范企业运作,避免企业在经营决策中的盲目和随意性。目前我国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发育滞后,应尽快完善与之相应的聘用契约以及解决纠纷的法规依据,形成相应的职业经理人的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
(四)政府应加大工作力度,切实解决民营经济发展措施不落实的问题
首先要加强领导。县、乡两级在原来的基础上,应重新确定发展民营经济的专门班子,充实领导和工作力量,对民营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其次要严格考核。定期督察各地、各部门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情况,对发展快的予以表彰,对效果差的进行批评,直至做出处分。考核结果要纳入干部提拔使用标准。
(五)发展中介组织
通过中介组织,包括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审计所、咨询公司等为民营经济提供各种服务,帮助民营企业改进它们的制度,规范民营经济的发展。通过这类中介机构对企业的服务,可以提高企业效率,改善产品质量,降低成本。
(六)协助中小民营企业建立自治组织
目前,我国的行业组织还带有很强的行政管理的性质,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应建立属于民营企业自己的民间性、自治性的组织。一方面有利于民营企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通过行业组合形成集体力量,开发共用性技术,提高资信和开拓市场;另一方面还可以以自治组织为依托,加强业界的行业自律。在这方面,温州的民间商会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它是当地民营企业家自己的组织,可以保护企业家自身利益,同时能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执行纪律。
(七)县域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品牌建设促进落后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品牌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通向市场的门票、市场竞争制胜的重要法宝。针对目前县域民营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特点,可以通过几家企业共创一个名牌的方式,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引导企业由过去的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
(八)解决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家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
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学习市场经济知识,提高其预测市场趋势,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学习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则,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做到合法经营,依法纳税。对于落后地区的民营企业家,可以通过到发达地区如温州、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经验,进一步拓宽视野,转变观念,增强求高、求强、求大的胆识和气魄,引导他们步入现代企业家的门槛。在民营企业留住人才方面,除了支持企业提高人才待遇外,可考虑通过
适当的政府行为,对有突出贡献者给予重奖,提高其社会地位。
发展县域民营经济政策建议
(一)县域民营经济主要集中于传统行业,产业趋同特征明显
我国县域民营经济主要分布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简单的加工产业,如建筑装潢和房地产业、冶金机械及加工制造业、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服装业、运输业、餐饮业。这些行业进入壁垒低,制造技术及工艺简单,因此初期有利于民营经济的进入和资本的积累,随着国内的市场由卖方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以及行业竞争的加剧,民营经济在传统行业的原始竞争优势开始面临来自其他方面的挑战。
(二)县域民营经济中,私营企业和个体户经营规模较小
近10年来中国私营企业平均注册资金由9.3万元增加到68.1万元,增加了6倍多,但是与国有企业及外资企业相比,增速较慢,资金规模依然相差很大。而个体户的注册资金平均只有1.4万元。1999年底民营经济的就业中2/3是个体户,1/3是私营企业,个体户是当时县域民营经济的主体形态。近几年,个体工商户的增长速度已经放慢,私营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三)县域民营经济主要以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为主
由于特定的发展环境,因此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县域民营经济表现出很强的家族控制特色,“董事长兼总经理”是最普遍的老板身份,大部分企业投资者与经营者一体化。某地区抽查50家私营企业,企业厂长(经理)、营销副厂长(经理)、主管会计等主要管理人员是家庭夫妻关系的占调查总数的62%;是父子、母子、兄弟、姐妹等直系血缘关系的占调查总数的16%;是叔侄、表亲、姨亲等家庭非直系血缘关系的企业占调查企业总数的10%;而没有亲戚关系的只有6家,占调查总数的12%。
(四)1998年以来,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县域民营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型期,呈现出新的特点
1.各地的县域民营经济均以本地资源为基础,依托本地特色发展。
2.县域民营经济随着原始积累的初步完成,其发展模式和途径也出现新的变化,随之出现企业吸收就业能力弱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等现象。
以加快县城建设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篇5
杨一中
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县域经济,难点也在县域经济。县城作为县域经济的“龙头”,在带动地方各项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在突出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同时,优先发展县城经济,全力加快县城建设和发展步伐,以支撑和带动全县经济发展。
切实发挥政策引领作用。要综合运用经济、政治和法律手段,引导和发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积极投身于县城建设。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引领作用,积极制订出台有利于县城建设和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优先安排建设项目和用地指标,做到人、财、物等各种资源向县城集聚。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取消一切不利于吸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限制性、歧视性政策,降低农民进城“门槛”,最大限度地吸纳农村人口到县城落户定居。通过政策引领,支持县城拓展城区面积、提升城区品质、培育主导产业、完善城市功能,努力增加县城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和人口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
加快推进县城扩容提质。发挥县城对县域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首要的一条,就是要做大县城规模,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全力把县城打造成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一要科学编制规划,明确发展定位。同时,要搞好各类规划衔接,合理引导城市发展的规模、速度、节奏和布局,使城市所有土地的开发和建设置于规划的严格控制之下,保证详细规划成为国有土地有偿出让与转让的基本前提条件,和对各类建设工程进行规划许可的直接依据。二要搞活城市经营,筹集发展资金。坚持市场运作的办法和经营城市的理念,通过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用足用活上级扶持政策、扩大招商引资等。三要加强项目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四要加强城市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大力培育壮大支撑产业。繁荣的城市,必须以发达的产业做支撑。因此,一定要把产业建设作为县城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将产业建设纳入县城建设的整体规划,抢抓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县城集聚,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要充分利用农产品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充足、交通便利、信息畅通的优势,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都市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导向,进一步创造良好环境,鼓励创业,扩大就业,努力引进和打造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的主导产业、优势行业、规模企业和名牌产品,努力实现二、三产业双重升级,带动城区周边现代农业发展,进而带动人气、财气的聚集,充分发挥其在推进城市化进程、吸纳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作者系辰溪县委书记)
加快XX县域经济发展之浅析 篇6
根据《关于协同省政协开展加快湖南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通知》要求,益阳市政协及时成立调研组,就加快我市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益阳市辖7个区县(市)和益阳高新技术开发区,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7万。其中县域单位有安化县、桃江县、南县和沅江市,县域面积9800平方公里,人口326万,分别占全市81.7%、68.5%。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发展作为“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后发赶超、建设绿色益阳”的重要抓手,县域经济呈现了速度加快、质量提升、实力增强的良好态势,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
1、经济总量迅速扩张。至2010年,全市县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6亿元,比上年增长率4.3%,是2005年的2.2倍,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57%。财政总收入18.5亿元,增长37%,是2005年的2.6倍,占全市的41%,其中一般性财政预算收入9.78亿元,比2005年翻一翻,占全市的40.3%。沅江市从2005年起,在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中连续6年进入20强。
2、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十一五以来,我市县域经济全面发展,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全面提速。县域GDP五年依次为212亿元、256亿元、306.6亿元、406亿元,年均增长21.2%。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农民纯收入除安化外,其他3个县(市)年均增速均超过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
3、发展质量明显提升。2010年,县域经济的三次产业结构明显改善,二、三产业比重比2005年大幅提高。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共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1.6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44.6%。财政收入逐步优化,2010年县域人均财政收入达到562元,比2006年增加298元,五年年均递增20.8%;税收收入占财政比重为83.24%,比2006年提高10.08个百分点。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加强,桃江、安化、沅江、南县万元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为2.74、0.86、1.1、0.76吨标准煤,分别下降19.3、17、14.5、13.2个百分点;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均完成了市定目标。
4、发展后劲逐步增强。招商引资规模扩大,2010年县域引进内资形成固定资产
— 1 — 投资71亿元,占全市的42.5%。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大。2010年完成投资193.5亿元,占全市的42%,沅江完成投资67.6亿元,总量为县域最大,安化县投资比上年增长46.3,为县域最快。非公经济快迅发展。沅江市非公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68.3%,桃江县民企达到1135家,其中年产值过亿元民企16家。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益阳市委市政府全面加强对县域经济的领导,相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实行统筹发展、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成效明显。
(一)优化结构促转型
坚持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点,推动三大产业合理发展。
1、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将新型工业化作为转型发展的主要突破口。一是抓产业科学布局。按照《益阳市2004—2020年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县域资源凛赋和产业基础,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沅江市基本形成了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纺织、化工等主导产业;桃江县食品加工、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冶炼、竹木加工等优势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安化县跻身全国茶叶十强县,“安化黑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南县的食品加工和纺织产业成为县城经济的核心增长极。二是抓园区建设。坚持“工业强市、园区兴工、项目兴园”的发展思路,始终把工业园区作为县域工业化的主战场、招商引资的主阵地、新型城镇化的主推力来抓,形成了以省级经开区、市级工业园为龙头,以乡镇工业小区为补充的园区发展格局,园区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目前,县域有省级开发区4个,市级工业园1个,乡镇工业小区15个。2010年,县域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30.5亿元,同比增长62%,实现税收3.1亿元,增长70%。沅江市船舶产业园被确定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级小型船艇动员中心”,太阳鸟游艇于去年在深交所成功上市。三是抓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重点,扎实推进了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拉动了投资的快速增长。资水梯级开发已建成6个水电站,累计投产装机125.1万千瓦,年发电量为56.8亿千瓦时,年产值近20亿元。桃花江核电站累计完成投资37亿元。2010年,全市34个投资过亿元的重点调度项目中,县域有21个。“十一五”期间县域培育产值 10亿元以上的企业9家,涌现了中联重科沅江分公司、南方水泥等龙头企业。四是抓科技创新。采取设立财政专项资金、与高校和科研单位对接成立研发中心、大力引进专业人才、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登高计划”等形式推动县域企业加快自主创新能力。至2010年,县域共有高新技术企业76家,完成工业增加值32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
— 2 — 25%。克明面业获“中国驰名商标”殊荣,湖南辣妹子“辣椒酱”等42家企业产品获“湖南名牌产品”称号,26家企业获湖南著名商标。桃江尤其注重人才引进工作,2006年来通过各种形式引进各类人才700余人。
2、努力建设现代农业。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推动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一是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益阳农村土地流转总量、耕地流转率、土地流转的规范程序均居全省前列。目前4县市流转农村土地172.6万亩,南县、沅江、桃江、安化的耕地流转率分别为42.8%、44.2%、44.4%、37.7%。沅江市草尾镇农村土地信托流转试点成效显著,已流转土地34.5万亩,受益农户5.52万户。二是发展特色农业。以黑茶、竹木、蔬菜、生猪、水产、棉花等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县域建成优质稻米基地380万亩、棉花基地10万亩、苎麻基地45万亩、水产基地50万亩、茶叶基地27万亩、油基地菜140万亩、蔬菜基地120万亩,发展杨树300万亩、竹林200万亩、芦苇45万亩。南县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桃江县成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安化县被授予湖南省第二批生态农业示范县称号。三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成功打造克明面业、口口香米业、益华水产、白沙溪茶业等一批龙头企业。克明面业全国市场占有率达10%,近三年销售额年均增长65%,挂面销量全国第一。沅江、桃江建立农产品工业园,加大农业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去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安置劳动力8万人,40多万农户受益。加强对规模农业的引导,目前4县市发展各类业经济合作组织500多个,覆盖38%以上的农户。四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益阳05年确定为全省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市,坚持以乡镇机构改革为突破口,历经先行试点(沅江市)、全面铺开、纵深推进三个阶段。至目前,乡镇机构改革全部到位,财政管理体制等其它综合改革基本完成,改革得到了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和省里的高度评价,经验向全省、全国推介。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森林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和文明城市为契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桃江县五年完成新农村建设资金近1亿元,新建成示范村20个,桃花江示范片被确定为省级示范片,2个村被授予“省级新农村示范村”称号。
3、加快发展服务业。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切入点。一是大力发展旅游业。建成了茶马古道、梅山文化园、周立波故居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开发了安化黑茶、桃江竹艺、大通湖大闸蟹等知名旅游产品,举办了桃江竹文化、沅江洞庭渔火等文化旅游节会,向北打造以何凤山墓、“山乡巨变第一村”、屈原文化、茶马古道、梅山文化为主的山区精品旅游路线,向南打造以三国文化、— 3 — 胭脂湖、南洞庭湿地、大通湖为主的湖区精品旅游路线。2010年县域接待游客1296万人次,综合收入76亿元,分别增长14%和21.5%。二是发展好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做大做强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去年县域实现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152.8亿元,增长17.3%,占全市的58.6%。积极开展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及以旧换新活动,去年县域下乡销售家电34万台、摩托车4.6万台、汽车9800辆、直接拉动消费16.5亿元;开展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4县市累计完成1500多家农家店建设,有效促进了农村消费、拉动县域经济发展。三是有序发展房地产业。十一五期间,4县市拥有房地产企业80多家,五年累计完成投资91亿元,建设商品房面积280多万平方米。沅江房价均价达2000元。
(二)扩大投资促转型
益阳是典型的外源型经济为主的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投资拉动。
1、积极争资立项。抓住国家扩内需的重大政策机遇,切实加大争资立项力度,在工业发展、交通建设、农业生产、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争取了中央和省里的大量项目和资金。“十一五”期间,4个县(市)累计争取和发放各类政策性补贴资金3.66亿元;投入科技项目建设资金30.1亿元。
2、狠抓招商引资。连续几年扎实开展以“优化发展环境,强化项目落户”为主题的招商引资年活动,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开展科学招商、实效招商,引进了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和战略投资者。中联重科、三一重工落户沅江市;安化县引进了天工集团、紫金矿业、海螺水泥等战略投资者;桃江县成功引进了中核集团、南方建材、中国五矿等一批优势企业。“十一五”期间,4个县域单位新引进项目624个,实际到位资金近400亿元。
3、扩大金融投入。制定了一系列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工业、农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的信贷资金投放。连续3年开展了“金融促发展、信贷早春行”活动,努力推进“政、银、企”对接合作,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题。桃江县组建了建行系统第一家、湖南省第二家村镇银行——桃江建信村镇银行。2010年,4个县(市)的县域金融机构贷款金额141.8亿元,占全市的45.4%。
(三)夯实基础促转型
1、提升城镇化水平。全面加强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努力推动县城和重点镇扩容提质。沅江市两年投入10亿多元,实施基础设施和生态景观项目53个,经过几年努力,沅江市区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南县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加大城市建设的融资力度,3年累计融资4亿多元,实施各类城建项目30多个。安化县实
— 4 — 施“北改南扩、再造新城”战略取得重大成果,县城北区道路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南区开发已完成投资5.7亿元。桃江县引进大汉集团等战略投资者,先后融资30多亿元,在大力改造旧城的同时,2010年启动了加快县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拓宽城区面积10平方公里。与此同时,沧水铺、灰山港、梅城、马迹塘、草尾、茅草街等一批重点镇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目前,沅江、南县、桃江、安化的城镇化率分别达到45.36%、35.74%、35.46%、24.49%。
2、加快交通建设。按照“建网提质、内外畅通”的思路,大力推进县域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客货站场、水运及铁路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快速推进,交通条件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93.4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9倍。至目前,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2428公里,其中国道165公里,省道598公里,农村公路11665公里;拥有铁路142.05公里;拥有港口5个,航道里程1429公里。洞庭湖区主要渡口都实现了“渡改桥”;完成了4个县级汽车站和36个农村客运站建设;所有乡镇和95.9的行政村实现了通达,98.6%的乡镇和75%的村实现了通畅。
3、加强水利建设。益阳最大的市情是水情,最大的忧患是水患,坚持把水利建设作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十一五期间县域水利建设总投资达42亿元。加固提防河道整治,新建提防1.637千米;完成9座中型水库、18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7处大型排涝泵站枢纽工程更新改造;完成水利血防工程项目127处;兴建供水工程457处,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67.4万人;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7.4平方公里,完成水土保持工程1万多处。
(四)优化环境促转型
1、着力优化发展软环境。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和《湖南行政程序规定》,出台益阳优化发展环境“十不准”和整治重点项目环境“五个一律”规定;着力削减行政审批项目、简化办事程序、推行政务公开,严格行政审批代理制、服务承诺制和限时办结制,增强县域政府透明度;连续两年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抓好行风评议和机关作风评议,落实行政执法过错追究制,进一步规范县域各级政府部门行政决策和执法行为,行政效率和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
2、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按照《建设绿色益阳行动纲要》要求,狠抓绿色创建、污染减排。去年我市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35个,开展了11项环保专题行动,取缔污染企业20家,勒令整改74家。投入环保资金6.5亿元,完成污染治理项目70个,各县城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场均已建成并投入运行,重点建制镇污水处理厂及垃圾场建设正在加快推进。
3、加强生态建设。利用建设绿色益阳,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契机,大力实施蓝天碧水青山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对县域内矿产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不具备开采条件的资源实施保护禁采,有条件的实行公开招商,集约、有序开采;连续两年对资水流域沙石采挖进行集中整治,严惩滥挖乱采行为;加强洞庭湖的综合治理,逐步恢复县域山体水体生态。十一五以来,县域森林覆盖率由46.8%增加到53.84%,林业用地由890万亩增加到948万亩建设,生态公益林由210万亩增加到460万亩,改造低产林50万亩,形成南洞庭湿地、梅山文化园、塞子笼原生态公园、会龙森林公园等一批生态建设典型。
三、存在问题
益阳县域经济发展势头虽然良好,但也存在不可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1、经济总量偏小。我市县域经济发展速度虽在加快,但与全国、全省相比,我市县域经济总量、县均财政总收入和县域工业化水平等主要指标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没有能与中国百强县、全省20强县相齐并论的大县、强县,沅江市虽进入了全省20强,但一直处于末位。
2、经济结构不优。经济结构是反映地域发展活力的关键性指标。我市突出表现为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偏低,工业发展仍然滞后,虽然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在全省前例,但只是低基数上的较快发展,总量始终排在全省第10位左右。农业产业化、组织化、商品化程度还不高,农业企业龙头少、规模小、带动力不强。第三产业虽上升较快,但仍以传统行业为主,新兴服务行业发展滞后,整体规模不大。城镇化水平低,特别是县城和重点镇规模不大,功能不够完善,对要素资源的聚集和吸纳能力不强。
3、发展瓶颈制约。县域财政普遍困难,县域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规模都处于全省中下游水平,收支缺口日益扩大,财力难以满足转型发展多方面的支撑。金融支持乏力,至2010年底,我市各类金融机构存贷款差额接近300亿元,安化县达67.3亿元,金融现状严重地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粗放式增长方式没得到根本解决。水、电、路、通讯、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经济转型发展的要求。县域人才流失严重,先进生产方式、技术、管理难以在县域推广。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时期,资源承载和环境容量压力加大,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压力很大。沅江、南县位于洞庭湖腹地,安化是湖南的暴雨中心、干旱走廓,频发的旱涝灾害,不仅消耗了大量的防汛抗旱物资,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牵制了各级干部大量精力,严重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
4、体制机制滞后。发展软环境不优、服务效率不高等障碍依然存在。政府职能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土地流转、公共事业、社会管理、民生保障等领域的改革还必须深化。
四、发展方向
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新理念,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益阳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坚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转型发展的第一推力
整合优势资源,建设重大项目,培育产业集群,壮大支柱产业,打造核心企业,以新型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后发赶超。
1、加快构建新型工业体系。坚持以总量扩张为主攻方向,以优化结构为主线,以提高宏观效益为中心,优化工业布局,加快构建具有益阳县域特色的新型工业体系。快速发展优势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品牌提升战略,支持优势领域、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和重点产品率先突破,促进产业规模扩张和集群发展。重点支持县市能源产业、装备制造业(船舶制造)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抓住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重点加快县域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产业的发展,使益阳成为全省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坚持利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先进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调整优化以建材、矿冶为代表的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以轻工、纺织为代表的消费品工业,切实提高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促进传统产业现代化、高端化。做优做精特色产业。积极走规模化、系列化、绿色化发展道路,做精做细蔬菜、大米、面条、茶叶、水产、楠竹等特色产品,建成环洞庭湖特色工业区,建成全省最大的挂面、水产品、茶叶、大米等四大加工基地。
2、积极支持企业加快发展。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培育县域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30家以上,产值过100亿元企业取得突破。加快发展中小企业。积极鼓励中小企业向专、新、特、精方向发展。“十二五”期间,力争县域规模工业企业个数年均递增10%以上,产值过亿元企业超过200家。积极培育上市企业。设立“鼓励企业上市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帮助已上市企业进一步提升资本运营和经营管理水平。“十二五”期间培育县市上市企业达到10家以上。
3、推动产业向园区集聚。支持各县市工业园区建设,加强引导协调,实现产业优化配置、功能互补,提升各类园区的承载功能,将工业园区建成为绿色发展先导
— 7 — 示范区、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地,着力加快沅江船舶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建设步伐。到2015年,工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新增工业项目入园率达到80%以上,打造多个100亿元级县域工业园区。
4、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以产业科技创新为主线,以集成创新为主要路径,推进产学研结合。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加大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产品的高新技术含量。加快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和孵化器建设,加强高科技成果应用示范,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实施专利、品牌和标准化战略,培育一批国、省名牌产品和驰(著)名商标,努力形成支撑益阳县域工业发展的品牌体系。继续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登高计划”,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到2015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计研发信息化率提高到75%,生产装备数字化率提高到50%。
(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加强新农村建设
以规模经营和提质增效作为基本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强化基础,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1、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坚持把加快土地流转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牛鼻子”来抓,在县市建立和完善县级耕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信息中心,有条件的乡镇可建立土地流转交易中心和土地信托投资公司,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中介服务体制、价格形成机制和纠纷调处机制。立足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有效途径和方法,大力推广农村土地信托流转。“十二五”期间,全市耕地流转每年新增5%以上,到2015年全市耕地流转率达到60%。
2、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重点抓好粮、棉、油、茶、蔬、果、花卉、中药材、苎麻、生猪、家禽、牛羊、水产等13大优势产业区域布局,建成一批生产规模大、市场相对稳定、标准化程度高的优势农产品基地,继续做大做响具有益阳特色的“淡水鱼都”、“中国黑茶之乡”等品牌。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到2015年,县域建设种植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100个,示范面积250万亩;扶持年出栏生猪1000头以上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00个,出栏生猪250万头以上。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在县市建成一批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创汇农业基地。
3、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坚持用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围绕产业链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全面落实县域税收优惠、金融、人才、用地、信息等扶持政策,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加快技术改造、资源重组、— 8 — 资本聚集、品牌整合等途径做大做强。加强各县市农业工业园建设,引进战略投资者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积极组建企业集团,打造一批生产规模大、工业化程度高,带动能力强、产业链条长的农产品加工“航母”。
4、建立健全农村服务体系。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竞争能力强的第三方农产品物流企业。积极推进供销合作社经营创新、组织创新和服务创新。鼓励农产品经纪人、批发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参与农产品市场营销,加快推进连锁经营、农超对接、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到2015年,县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800个,覆盖60%以上的农户。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抓好优良品种、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实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装备,提高农机化整体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和基地准出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5、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强乡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科学合理确定乡村居民点的布局和数量。切实加大投入,加强农村道路、水利、电网、信息、清洁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引导乡镇工业合理布局、规模发展、集中处污,建设一批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实施农村“四洁”工程,推进以改水改厕为重点的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开展卫生城镇创建活动,改善城乡卫生面貌。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和农村民主管理。认真开展新农村示范片、示范村建设,坚持以点带面,探索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到2015年,建设农村公路里程5500公里;新增沼气用户5万户以上;提高农村集中供水普及率,基本解决各县市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三)加快现代服务业提质发展
以调整改造传统行业,大力发展新兴行业为抓手,全面提升县域服务业的规模和发展水平,促进服务业与工农业融合发展。
1、加快发展现代旅游业。围绕益阳县域特点,打造黑茶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宗教旅游、健身康体旅游、乡村旅游和梅山文化旅游等旅游“名片”。根据益阳各县市区旅游特色进行优化组合,力争纳入省内精品旅游路线,加强与周边行业组织的合作,加快旅游景点对接,建设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开发一批旅游产品,办好一批旅游节会,打造一批旅游路线,将益阳打造成为旅游观光地、休闲地和中转地。到2015年,益阳旅游区域布局合理、产业体系完善、旅游产品丰富、客源市场活跃、基础设施完备、旅游管理高效、具有一定竞争力,基本建成集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旅游城市,国内外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有较大提升。
2、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努力发挥益阳区位优势,着力构建益阳湘中北区域物
— 9 — 流枢纽,加快县域商贸物流发展。支持各县市引进和培育一批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建成大型综合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配送)中心,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不断提高物流社会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以及服务能力。
(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城乡要素优化配置,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力争全市城镇化率到十二五末达到50%。
1、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加速推进具有益阳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以县城和重点镇为支撑,形成以大带小、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现代城镇体系。全面推进县城建设。根据各县城的区位、资源、人文、产业等实际情况,更加科学合理地确定发展方向和发展定位;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推进县城规划建设,精心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现代内涵和人文品位的城镇空间。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依托我市交通发展格局的新变化,扶持马迹塘、梅城、茅草街等交通枢纽重点镇的发展,使之成为区域性的中心重镇。注重发展市际边界城镇,着力支持平口、奎溪、高明、灰山港、南洲等沿边城镇发展,增强集散辐射功能。
2、完善城镇功能配套。围绕提升城镇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承载力,进一步完善路网规划,提升道路建设标准,加强供电、供气、供水设施建设,确保居民生产生活方便、安全;加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继续抓好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建设。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应急处置等平台建设,确保城镇管理运行安全和群众安全感提高;进一步提高城镇经营水平,注重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建设。至2015年,各县市将完成给排水管网改造配套、污水处理、城镇道路拓建改造、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五大工程”。
3、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统筹城乡规划,加快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形成比较完善的城乡规划编制和城乡一体的空间规划管制体系;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引导城镇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合理流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道路、供水、污水垃圾处理、绿化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逐步使城乡居民均等享有医疗、教育、文化、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加快构建“一体两翼”区域经济布局。“一体”,即中心城区包括赫山、资阳、高新区的经济体;“两翼”,即桃江、安化组成的山区经济翼,沅江、南县、大通湖组成的湖区经济翼。未来围绕“一体两翼”科学谋划产业布局、生态环境治理、城镇建设和基础设施,以组团发展为主要模式,以经济带建设为纽带,打破行政区域限制,促进区域之间协同发
— 10 — 展、良性互动,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壮大市域经济,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综合考虑各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因素,严格按照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统筹谋划区域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城镇化格局和国土利用,确定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主要任务、基本目标,逐步形成合理有序、持续高效的主体功能区。至2015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16.8万亩,单位土地生产总值达到1000万元/平方公里以上。
(五)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建设绿色益阳
节约、综合利用能源和资源,坚持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促进工业生产清洁化,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快两型社会建设。
1、大力发展“两型产业”。积极对接国家十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省里12个重点产业振兴实施方案,科学制定县域产业结构调整行动计划。加大科技投入,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引导食品加工、棉麻纺织、服装鞋帽、有色金属、竹木加工、建材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向深加工、精加工及产业高端伸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扶持船舶工业和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尽快形成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加快推进桃花江核电工业园和资水梯级开发,打造低碳核电工业园和水电工业走廊。
2、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严格节能环保准入门槛,坚决杜绝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项目。大力推进建筑节能、交通节能和公共机构节能。科学制定年度减排计划,继续抓好造纸、苎麻、化工、水泥建材、火力发电、有色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的污染整治,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和规模化畜禽养殖集中整治。深化资源环境价格改革,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继续完善现有六座县城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逐步推进重点建制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强制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加强节能减排新技术、装备的研发、引进和应用。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逐步淘汰、关闭污染严重和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继续抓好污染物减排指标、监测、考核三大体系建设与运行。“十二五”期间,县域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数,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数均要完成国、省下达目标任务。
3、加快建设绿色益阳。在更高起点上实施《建设绿色益阳行动纲要》,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绿色生态、发展绿色生产、倡导绿色消费、创建绿色文明。着力抓好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市建设,加快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积极实
— 11 — 施退耕还林、林业血防、长江防护林等八大林业生态工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全民护林,维护林业生态安全。强化重金属污染治理、航道整治,综合利用水资源,加强湿地生态保护,加大资江流域益阳段和洞庭湖综合治理力度。建立生态补偿标准体系和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以环保、生态、绿色为主题,积极开展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主题创建活动。注重对山体、水体资源的保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再造一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优美乡镇和生态示范村。未来五年县域累计人工造林150万亩,低产林改造200万亩,森林蓄积量达到3000万立米,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六)着力改善民生民利
大力实施增收富民、促进就业、社保救助、教育均衡、人口和健康、文化普惠六大行动计划,扩大县域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构建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改善民生民利,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推动县域各项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加快发展,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水平。到2015年,各县市教育、医疗卫生、科技创新、文化和体育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基本建成县域公平高效的社会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
五、几点建议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市域、省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应在更广的范围内对整个县域经济发展进行科学谋划、整体布局、统筹发展。结合我市实际,提请市委市政府向省委省政协从宏观指导、政策支持、要素保障等方面对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提出建议。
1、建立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科学评价体系。根据新形势发展需要,建议尽快建立更加科学、符合各地实际的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评价考核体系。一是把县域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和推进“四化两型”的各项目标任务具体化、量化,形成可以考评的指标,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中。二是考评不可只注重GDP增长和财政收入,应健全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结构优化、自主创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就业和民生改善等全方位的指标体系。三是根据各县市的资源禀赋、历史定位、区位特点,建立分区域、分类型、分层次考核对象的差别考核评价体系。如发展工业对拉动GDP和财政增长效果最明显,而益阳环洞庭湖的南县、大通湖区区位较为偏僻,发展工业没优势,但两地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在当前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农业生产高成本生产、低效益运行困境现实中,两地为应对经济发展压力,不得不拿出很大的精力抓工业,但又无法同工业强县竞争。对于这类特色鲜明的县
— 12 — 域经济发展评价尤其要科学,建议对这类县域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倾斜扶持,使其专心致志发展农业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
2、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一是赋予县域更多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在继续推行好省管县财政体制基础上,按照扩权强县、权责统一要求进一步精减行政层次,确保各项政策法规迅速准确传达县市,让县市在直接向省有关部门报送计划,申请国家和省里的项目资金,审批经贸、税收、建设、土地等方面有更多的自主权限。二是切实增强县域政府的财力。合理运用“分税分成”税收政策,让县级财政获得更多的税收收入,对于“保存量,分增量”的财政措施,应有条件的降低对县级地方税收增加的部分行业的税收(如金融地产业税收)。加大对县级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上级财政应尽可能多承担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县域社会事业支出。重视发挥县级政府宏观调控的主体作用,加快建立县域公共财政体制,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筹,规范地方财力分配与使用。三是争取更多的政策资金项目扶持县域经济。利用湖南为传统农业大省的优势,用好用足中央强农惠农政策,促进我省“三农”问题更好更快解决;利用国家创建“长株潭”两型社会实验区契机,争取更多的国家财政资金投资我省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保护等领域。建议省里从防汛抗灾的角度考虑,以环洞庭湖和资水流域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治理,全面提高防灾抗灾能力。益阳“十二五”计划投资550亿元,全面加快高速公路、铁路、水运为重点的交通网络建设,请求省里给予重点支持。
3、建立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金融是企业成长的“血液”,占县域工业主导地位的中小企业融资难是普遍性问题,建议我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国家政策性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到县市设立办事机构;引进各类金融机构,整合开发地方金融资源,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进一步深化县域金融体制改革,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支持建立产权明晰、市场化运作的股份制或民营信用担保公司,有条件的县市可建立政策性担保公司,解决县域企业融资担保难的问题。
4、加快城镇体制改革。深化城镇体制改革,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步伐。一是向小城镇适当放权,增强镇级政府的统筹协调能力,提高工作效率。二是深化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实行差别化供地政策,探索建立城乡统一土地市场体系,加强土地市场统一监管,有条件的地方可推行农民宅基地换城镇住房、承包地换社保工作。三是改革现行户籍政策,尽快放开县城和小城镇的户口迁移限制,实现县域内人口自由迁移,向重点城镇聚集,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
— 13 — 乡户口的一体化管理,为更多的农民进入城镇创造条件。四是破除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体制,逐渐建立起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制,为完全放弃土地后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农民消除后顾之忧。
5、加快统筹区域发展。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促进区域合作。围绕创建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3+5城市群的有利时机,在明确自身定位的前提下,通过省政府主导,各地方政府协同,致力统筹区域规划、产业布局、项目建设、市场共建,环境治理,提高城市群整体竞争力,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二是按同质性进行区域合作。如环洞庭湖各县(市)地域相连,地理条件、资源环境、经济特征趋同,可以加强合作,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实行资源整合、优化配置,建立环洞庭湖经济带;益阳安化和娄底新化都属山区经济,资源禀赋、历史人文、民风民俗同质性较高,都自称梅山文化正宗,对这类县域应因势利导,促进合作,共同开发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双赢。三是加强同域外地区的合作。利用地理、资源、发展产业相似的特点,加强同市域或省域外的地区进行合作。如益阳同江苏宿迁都是杨树主要产区,桃江同福建建瓯、浙江安吉都是有名的竹子之乡,可在发展产业、打造品牌,建立共同市场上加强联系、强化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加快XX县域经济发展之浅析】推荐阅读:
乡镇在XX区工委经济工作会上的表态发言07-06
镇贯彻XX市长现场办公会议情况反馈05-25
驻XX村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总结06-30
关于XX县乡镇兽医体制改革的思考09-15
教育局副局长在2006年XX电大系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9-12
乡二OOX年基层组织工作计划10-19
加快发展大名县域经济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