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快经济发展

2024-09-23

如何加快经济发展(通用8篇)

如何加快经济发展 篇1

“发展才是硬道理”。随着新一轮加快发展重要时期的到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已是形势所逼,形势所迫,形势所驱。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加快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经济建设重于一切,壮大实力决定一切。要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争取发展先机,要更聚精会神地、一心一意地谋发展、抓发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凝聚、借助各个方面的力量加快发展,绝不能错过机遇。一定要从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危机意识,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咬紧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形成想发展、求发展、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营造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

解放思想是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思想不解放、观念不更新,就不可能萌发新的思路、产生新的动力。这些年来,虽然一直强调要大胆解放思想,但有些传统观念的残余仍在阻碍着生产力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最主要的差距还是思想解放上的差距,最突出的表现还是干事创业的激情和胆略不够。关键还是没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还是没有强烈的发展意识。要有大发展,必须在解放思想上有新作为、有大突破。

要解放思想,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经济和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绝不能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牢固树立加快发展的意识,必须坚决做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一切工作都围绕经济发展来安排,一切工作成效都以发展实绩来检验。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要解放思想,必须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解放思想就是要实事求是。不同的地方,条件不同,情况各有不同,贯彻落实中央的政策,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比如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在着力发展农业的同时,突出发展工业,工业发展上去了,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带动三产,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随着财政实力的增强,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对中央的方针政策一定要正确理解,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不能从本本到本本、从条条到条条。

要解放思想,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市场运作,扩大对外开放。市场经济意识不够强,对市场规律的认识不够深入,政府职能转变缓慢,不大会用市场的手段、开放的手段来搞经济建设,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充分运用市场力量,充分吸纳民间资金,必须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重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率,努力营造廉洁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必须深入学习研究市场经济知识和规律,不断提高运用市场的办法和手段来发展经济的本领,多从市场中、从对外开放上想办法、寻出路、求发展。

要解放思想,必须营造敢干事的良好氛围。只要有利于发展,在党纪国法范围内,就应放开手脚去试、去闯、去干。共同努力营造这种环境。要很好地统一思想,统一认识。wmxz.cn头脑中少一些条条框框,少一些担心顾虑,多一份激情,多一份闯劲,大胆去闯、去试。

二、立足实际,突出重点,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加快发展,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一定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真抓实干,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工业强县工作思路,引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要把发展工业作为当前的最重要工作来抓,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抓。要抢抓当前难得的机遇,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主动接纳发达地区的企业转移以及工业扩张,打造优势特色工业品牌,迅速扩大工业经济的规模,提高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

(二)加强工业园区建设,为加快工业发展提供载体。要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县域经济迅速发展,必须加强工业园区建设,使园区经济成为我县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强对工业园区的规划和管理,按照一区多园的建设模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引进进度,努力使工业园区成为聚集产业、企业、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小高地,为县域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兴起全民招商的热潮。要加快发展步伐,壮大县域经济,必须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大招商招大商的浓厚氛围。要站在加快全县经济发展的高度,加大为招商引资项目服务的力度,对引进项目实行全程服务,做到多支持、少干预,绝不能门槛低而巷子深、陷井多,保证外来资金“低门槛进入、低成本发展、高效益回报”。要破除传统思想障碍和思维定势,不要怕外商赚钱,眼红外商赚钱。只要对我们的长远利益有利,对增加就业有利,对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有利,要坚决地引进来,并帮助他们加快发展。

(四)认真落实政策,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必须进一步从思想上深刻地认识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意义,认真学习研究有关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落实好财政、税收、用地、信贷、劳动保障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除国家明确限制的投资领域外,都要对民营资本开放,凡是我国政府承诺对外商逐步开放的领域,都要引导民营资本加快进入。要让民营经济投资者和从业人员在社会上有地位,在政治上有荣誉,在经济上有实惠,在权益上有保障,为各种所有制经济竞相发展、平等竞争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

(五)加强小城镇建设,构筑二、三产业集聚平台。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着力推进城镇化进程,通过城镇化集聚二、三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要把小城镇建设与工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与工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要以县城行政区划重新调整为契机,加强县城旧城改造力度,加快中心城镇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增强中心城镇的辐射能力。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规划和管理,增强小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开拓以县域城镇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六)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要坚持城乡“一盘棋”思想,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实行统一规划、一同实施,逐步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要以发展工业的理念来发展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产业整体开发;要深化和巩固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抓好劳务输出工作,增加农民从事二、三产业的收入。

(七)要加强人才培养,为加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促进县域经济大发展,必须加强人才工作,想尽一切办法,造就出一大批各类优秀人才,充分利用各类人才的智慧和力量,推动经济加快发展。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围绕加快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的激励机制,消除人才引进中的区域、行业、身份和所有制限制,使所需要的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对当前最缺乏的企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要下大力气培养和引进,为招商引资服务,为经济项目发展服务,为壮大县域经济服务。要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要充分尊重各类人才的创造性劳动,提高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通过各类人才的高新知识、创新能力和丰富经验,带动干部群众更新知识、转变观念,增强发展意识,创新企业管理机制,加强产品更新能力,增加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要加强对各类人才的教育,进一步提高他们对加快经济发展紧迫性的认识,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各项建设事业之中,为县域经济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如何加快经济发展 篇2

一、准确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内涵

中央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内涵, 至少要从两个层次去把握。首先, 所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指由几十年来形成的、我们大家熟悉的重国际市场、轻国内需求;重投资、轻消费;重低成本优势、轻自主创造能力;重物质投入、轻资源环境;重GDP数量增长、轻民生福利改善的传统发展方式转变为重内需、重消费、重自主创新、重资源环境、重民生改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 实现了质与量统一、好与快统一、物与人统一、人与自然统一的崭新的科学发展方式。其次, 要弄清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之间的关系。党的十七大之前, 我们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区别来看:

1. 概念不同

(1) 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主要是指不同时期投入变化导致产出数量的增加, 是偏重于数量的概念。它的核算常使用GDP总量、GDP增长率、人均GDP三个指标。经济发展是指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 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的进程和人口素质、生产质量、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经济发展不仅重视经济规模扩大和效率提高, 更顾及可持续性, 顾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以及顾及就业、消费、分配等一系列社会需要, 也即更强调经济系统的协调性、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增长成果的共享性。其所指向的价值目标是以人为核心。

(2)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等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指由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 即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则蕴含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更含有结构 (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地区结构等) 、运行质量、经济效益、收入分配、环境保护、城市化程度、工业化水平以及现代化过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它不仅要求数量的增长, 更强调经济运行质量的提升和社会的和谐。具体来讲, 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的“三个转变”:一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凋拉动转变;二是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三是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 转变的目标不同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标一般是单一的经济增长数量目标。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 除了经济增长数量目标外, 还有结构目标、成本目标、协调发展目标、民生目标等等。也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更全面。

3. 转变的过程不同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般涉及的是资源利用效率如何提高的问题。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涉及资源利用效率如何提高的问题外, 还涉及结构如何优化、生态环境如何有效保护、人与自然关系如何协调、经济社会如何均衡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公平分配等等。也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更复杂, 难度更大, 要求更高。

4. 转变的衡量指标不同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衡量指标一般就是经济指标。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衡量指标, 除了经济指标外, 还有非经济指标, 如政治、社会、民生、生态、分配等方面的指标。也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衡量指标更系统。

从联系来看, 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即发展包含了增长、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含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即发展是目的, 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经济增长是手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目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手段;是结果与基础的关系, 即发展是结果, 增长是基础、经济发展是结果, 经济增长是基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结果,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基础;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即发展是整体, 增长是部分、经济发展是整体, 经济增长是部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整体,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部分。

总之,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不是对过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否定, 而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完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指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础上,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还要重点做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自主创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文化产业发展、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八项工作。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表明了我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一步步深化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蕴含着党和国家指导经济发展的思路发生了重大调整, 体现了我党对发展理念的转变、发展道路的选择和发展模式的创新。

二、深刻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1. 必要性

(1)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传统发展方式下, 我国经济外贸依存度高达60%以上, 过度依赖国际市场, 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偏弱, 走的是一条“风险之路”。科学发展方式下, 外贸依存度适当, 拉动经济“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 把消费放在第一位, 即经济发展立足扩大内需, 这才是一条“平安之路”。

(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传统发展方式下, 我们主要依靠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来支撑经济增长。我国的严峻现实是:资源———十分有限, 有的已近枯竭。如淡水资源:一方面, 我国人均淡水资源为2250立方米, 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左右。全国有300多个城市缺水, 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 每年因缺水所造成的损失在2000亿以上。另一方面, 单位产值耗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美国的8倍、日本的25倍。再如能源资源:一方面, 我国人均化石能源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 能源总量仅占世界的3.9%;另一方面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日本的6.6倍、德国的4.97倍、美国的2.1倍、印度的1.65倍。

再来看看环境。环境———污染严重, 生态不堪重负。如水污染:目前, 我国70%以上的河流、湖泊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 全国3.6亿人饮水不安全。全国七大水系一半以上河段达不到三类水质。36.6%河段水质属五类, 劣五类达27.9%。主要污染物系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中的高锰酸盐、氨氮、石油、磷、汞、镉、铅、砷、农药、化肥、亚硝酸盐、氰化物、多氯联苯、芳香烃、多环芳烃等。再如生态退化: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青藏高原、北方地区、云黄高原、西北地区等生态恶化和退化都相当严重。资源和环境的严峻现实告诉我们:传统发展方式不可持续。

2. 重要性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第三次重大抉择。我国之所以有今天, 取决于上个世纪的两次重大抉择:第一次是“社会制度”抉择。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完成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转变———社会制度转型, 这是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第一次重大抉择。这次抉择打下了中国现代化的制度基础, 创造了新中国60多年国强民富的辉煌成就。第二次是“经济体制”抉择。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拉开了改革开放的恢弘巨幕, 开始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体制转轨, 这是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第二次重大抉择。这次抉择激活了中国现代化的动力源泉, 带来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飞速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我党又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命题, 并以国家整体发展方式的转型来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性变革———发展方式转变, 这是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第三次重大抉择。这次发展方式“抉择”, 将确立中国现代化的正确路径。奠定未来中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格局。

3. 紧迫性

国际金融危机波澜未平, 一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役”已悄然打响, 机遇难得、稍纵即逝、时不我待!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技术革命。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第三次技术革命。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断言: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将引发以新能源为标志的第四次技术革命。世界现正处在第四次技术革命的前夜。人类历史上技术革命的演变历程表明:伴随每次技术革命都有大国崛起:第一次技术革命, 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 以蒸汽机为标志, 英国崛起;第二次技术革命:开始于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中叶, 以发电机为标志, 美国崛起;第三次技术革命: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以后, 以电子计算机为标志, 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第四次技术革命, 以新能源为标志, 谁将崛起?谁能解决新能源的所有技术问题, 谁将主宰世界?所以现世界各国都在为抢占“新能源”这个制高点较劲。机不可失, 时不我待!第一次产业革命中国落后了100多年;第二次产业革命中国落后了至少50年;第三次产业革命发生于二战之后, 中国真正迎头赶上也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第四次产业革命即将来临, 这次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我们中国不会也不应该落后了!我国新能源发展虽然起步较晚, 但发展速度较快, 形势喜人:太阳能热水器保有量占世界总保有量的50%以上, 生产量和使用量均居世界第一;风力发电世界排名第二;光伏产业其中太阳能电池生产发展迅猛, 世界排名第三。

三、统一明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

1. 破解三大难题

(1) “不愿意转”。这个难题的性质属于思想认识问题。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二是不愿意打破眼前的利益格局。破解这个难题的对策也是两条:第一条是全党全国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站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全局高度来深刻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二条是要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2) .“不知道怎么转”。这个难题的性质属于工作水平和方法问题。破解这个难题的对策主要是三条:

第一, 政府调控、政策引导。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经济转型的成败取决于政府的战略主导, 因为企业是自发的、盲目的。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实际上就是经济大转型、结构大调整。美国政府历史上三次成功主导经济大转型, 对我国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很有借鉴意义。第一次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当时面临轻纺工业转型重工业。美国政府及时抓了资本市场, 鼓励发展资本市场, 引导资本高度集中, 结果出现了很多大垄断工业, 美国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第二次是二次大战之后, 美国当时面临军事工业转型民用工业。美国政府果断实施了“三位一体战略”:军事工业在科学技术上起先导作用;住宅、汽车、钢铁作为战略支撑;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作为市场空间;塑造一个中产阶级占主导地位的伟大社会。结果成就了长达几十年的美苏“两强争霸”。第三次是冷战结束之后。美国当时面临工业经济转型知识经济。美国政府通过里根制定了一个星球大战计划, 后来星球大战没有搞起来, 但搞了一个信息高速公路, 促成了美国信息经济的大发展, 完成了美国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的转型。结果成就了美国的“一强独霸”。尽管美国当前面临金融危机, 但瘦死的骆驼比马肥, 到今天仍然没有谁能撼动美国的霸主地位。美国政府历史上的这三次成功主导经济大转型, 对我国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至少有三点启示:一是国家经济大转型, 政府要实施有效主导;二是关键取决于政府对公共资源的使用和配置;三是政府还要有一个合理的制度供给和政策导向, 为经济转型提供条件。

第二, 找准路径、重点突破。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前应做好的八项重点工作之首———经济结构调整, 具体包括优化三个结构 (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 和调整四个结构 (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国土开发空间结构) , 显然需求结构和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需求结构包括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 显然要以国内需求为主。国内需求包括政府需求、企业需求、居民需求, 显然要以启动居民需求为主。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迁一发动全身, 显然是调整四个结构 (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国土开发空间结构) 中的重点。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目的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收入水平。重点是着力提高两个比重:即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再如:产业结构调整, 具体包括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发展服务业。显然,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发展服务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而就改造传统产业来讲, 显然重点是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

第三, 自主创新, 形成优势。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通过中央文件关于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定位的措辞我们就能够强烈的感受到。如2005年10月,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定位为“国家发展战略”;2006年1月, 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定位为,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定位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从“国家发展战略”到国家的“重大战略”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中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其深层原因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瓶颈。例如:纺织印染行业:停留于简单的来料加工、订单式加工、贴牌生产, 大量企业只赚取微薄的加工费, 未形成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小汽车行业:自主品牌太少;电脑行业:CPU和操作系统这两个关键的东西依赖进口;互联网:没有自己的国家网。这些现象的背后是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差距。因此,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归纳起来, 有如下十个方面:一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二是集成创新。即形成单项相关技术的集成创新优势, 实现关键领域的整体突破。即用系统集成的方式实现重大装备和产品的国产化;三是依托重点工程, 通过国际招标、技贸结合, 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如“三峡模式”;四是通过国际并购获取国外技术资源, 如“联想模式”;五是通过国际合作进行技术研发;六是通过委托国外开发拥有知识产权, 如煤炭直接液化技术的“神华模式”;七是自主研发设计, 由国外制造或进口关键零部件, 即“华为模式”;八是扩大加工贸易高技术产品进口零部件在国内研制配套的比例, 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九是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形成创新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主要源泉;十是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外部环境。具体包括: (1)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重点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急需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激励体制框架; (2) 建立和完善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法律体系。如:通过立法确保政府采购中对自主创新的促进; (3) 加大资金投入。一方面要提高国家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投入占政府全部科技支出的比重:目前我国为7%;美国为20%;另一方面要提高企业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目前我国1.34%;美国2.6%;韩国2.64%;日本3.12%。 (4) 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 (5) 增强税收对自主创新的激励作用。 (6) 努力吸引集聚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

(3) “如何确保持续转”。这个难题的性质属于长效机制问题。破解这个难题的对策也主要是三条: (1) 要尽快制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规划; (2) 要健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利益补偿机制; (3) 要完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绩考评机制。全新的政绩考评机制目前有两个方案:一是由全国人大财经委牵头设计的以福祉指数取代GDP。福祉指数包括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公共服务共四个方面。其中涵盖收入与消费、收入分配、健康状况、环境治理、环境满意度、安全感、政府治理 (政府廉洁、司法公正等) 、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设施等44项指标。二是由国家统计局牵头设计的以GDPW取代GDP。GDPW———国内生产福利总值。是指一国 (或地区) 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经营活动所创造的最终福利总值。GDPW=国内生产正福利价值-国内生产负福利价值=现行GDP+正内部性生产价值-负内部性生产价值-负外部性经济价值。究竟选择哪个方案?有待进一步考究。

2. 加强党的领导

(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2) 统筹兼顾、驾驭大局。

(3) 用好干部、组织保证。习近平同志在去年二月七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结业式上的一段讲话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要围绕科学发展选准干部、配强班子、聚集人才、建设队伍, 真正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态度坚决而又有能力的干部选拔上来, 从干部和人才上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保证……”“真正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态度坚决而又有能力的干部选拔上来”这句话就很有新意, 过去选拔干部强调德才兼备还要有实绩, 而习近平同志在这里没有强调要有实绩是什么原因?过去讲有实绩是指显绩即GDP, 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多的是潜绩。习近平同志这里没有强调要有实绩, 一方面体现了我党实事求是的精神, 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我党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不惜一切代价、毫不动摇的坚强决心。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

如何加快乡镇经济的发展脚步 篇3

【关键词】乡镇;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对策

乡镇经济可以说是一条纽带,连接了城市与农村两者间的经济发展。乡镇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能够直接反映出其所在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及市场化的程度,同时也能折射出乡镇区域内城市的经济强弱和其下附属农村的经济水平,因而加快乡镇经济的发展脚步对城市和农村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往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管理方面体制陈旧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虽说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都在不断提升,但有许多乡镇区政府在针对自身经济发展上仍旧沿袭着以往陈旧的管理体制[1]。当前,我国乡镇政府在经济发展上并未具备主要指挥权,对乡镇发展的各项事宜的指挥权都由上级政府决定。乡镇政府在对乡镇经济管理体制实施更新或改革时,因上级政府的干预而造成体制更新无权利、无资金进行,导致乡镇经济发展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脚步,致使乡镇经济水平落后。

2.经济产业方面结构失调

当前,许多乡镇经济发展中都存在产业结构不平衡的现象。从土地管理来说,部分乡镇仍旧是“自家地自己种”的模式,并未对土地进行统一的管理,这不但无法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致使人力资源的耗费;从企业管理来说,许多乡镇跟风现象普遍,看其它乡镇做什么盈利便盲目跟着一起做,并没有深入考虑是否具备相应的技术条件及资源优势,不仅无法实现自身经济的发展,还进一步雪上加霜,造成人力及物力资源的浪费。

3.乡镇自身没有突出特色

有特色便表示有经济发展重点,而乡镇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个显著问题,便是自身发展特色不够突出[2]。若乡镇企业在建设发展中不能打造出自身特色,则无法更好的吸引社会各界的眼球,其产业产品的发展也会受到束缚。虽说乡镇区域中存在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风俗文化、地理风景及地方特产,但部分企业在发展中方向盲目,存在严重的企业同质化,造成乡镇经济没有突显特色,难以与较为成熟的城市企业进行市场竞争。

4.政府并未起到积极作用

乡镇政府干部领导理应对其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当前部分乡镇政府领导人并未端正自身权利和责任两者间的平衡,盲目开展面子工程建设,进而从中谋取利益,这极大的阻碍了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另外,政府并未深入农民群众中,在农民心中没有树立较好的威信感和依赖感,政府与农民间协调程度不够,导致政府号召力弱,相关工作很难有序开展,不仅打击了干部的工作热情,还使乡镇经济以及农民生活水平无法达到有效提高。

二、加快乡镇经济发展脚步的建议

1.建立完善政府管理制度

一方面,鄉镇政府应充分了解各部门职员的实际工作状况建立完善的政府管理制度,赋予其相关权力,另外对职员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实施绩效考察体制,针对工作任务完成优秀的职员予以相应物质或精神奖励,进而提高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乡镇政府还应深入调查当地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并针对此向上级政府提出适当的财政申请,同时大力扶持乡镇本地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提升乡镇自身经济水平。

2.调整平衡乡镇产业结构

乡镇政府应紧跟城市和农村“三个集中”步伐,即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既要注重乡镇本土农业的发展,同时还要加强对非农业经济的重视力度,促使资金、政策、土地等重要资源向优良企业聚集。并且,在没有先进技术条件以及丰富资源的情况下,坚决杜绝盲目跟风现象的产生,进一步提高乡镇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确保乡镇产业结构的平衡发展。

3.打造乡镇经济品牌特色

乡镇经济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必须要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品牌经济。加强乡镇企业对先进生产技术方法及高效管理模式的引进,能够有效促进乡镇区域内企业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品牌优势。乡镇企业唯有建立自身特色品牌,才能实现“走出去”的目标,进而才有机会与大企业间联合,引入科学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因此,乡镇必须注重对本地特色品牌的建立,增强当地特色产品在本地区域内或外部市场上的辨识度。

4.加强政府服务整体质量

乡镇政府整体服务质量的高低对当地企业发展的成效性及联动性都有着直接影响。因而政府应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乡镇经济建设中,提供有目的、有方向、有计划的整体服务,另外还要积极渗入经济建设中的各个部分,确保建设项目可以有序开展。加强乡镇政府整体服务水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吸纳更多的品牌企业入驻其中,促使乡镇自身企业规模的扩大,提升乡镇经济效益,进而形成汇集资金、人才及技术为一体的乡镇经济发展体系。

三、结束语

要想更好发展乡镇经济,乡镇政府必须要充分了解本地发展实际情况,从群众出发,紧密联系实际开展各项经济活动。另外,还应进一步优化乡镇产业和产品结构,加强资金投放力度,使乡镇经济逐步向集约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同时加强政府整体服务质量的提升,进而全面推动乡镇经济的发展脚步。

参考文献:

[1]孙福伟.当前乡镇经济发展措施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4,(14):449.

如何加快经济发展 篇4

摘要: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必须要有规划、有组织及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关健词: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

经济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也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载体。对于和谐文明的新农村,加快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做好农业与农村工作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及社会建设与党的建设。目前,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并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始。

2、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及农民持续增收

从根本上说,经济是基础,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与发展农村生产力。无论何时何阶段都要始终紧密围绕这个中心。发展农村经济,大力建设现代农业以及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尤其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另外,要加快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村的二、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切实使农民收入得以增加。

3、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1)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并通过品种更新、土地整理、田间排灌与“沃土工程”等措施,提高土地的产出率与粮食单产,加快建设优质的粮食产业带,逐步实现区域化、专业化与标准化生产,切实提高粮食品质与生产效益。

(2)要抓好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具有地方优势的特色产业,以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要加快龙头企业的发展。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品牌农业,以提高龙头企业的效益。

(4)要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做好农村市场经济综合信息网络的建设,对农民提供市场预测、价格信息、营销物流及产品加工等多种服务,形成产前、产中与产后系列化服务网络。努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并推广“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新型经营模式,以增强农民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1、提高农产品的吸收力与竞争力,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

(1)树立农产品就是商品的观念。

市场条件下的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与产品一样,有商品属性,那么出路只能由市场来决定,要抢占市场份额、开辟未充分开发的市场及创造新的消费市场,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就显得特别重要。农产品价格问题,不仅由价值决定,而且还会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为适应形势的发展与市场的变化,制定农产品价格既要顾及国内市场,而且还要考虑国际市场。

(2)坚决实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农产品质量是农产品吸引力与竞争力的核心。目前国际农产品贸易,大多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生产方法与加工过程,农产品成分、性能以及卫生检疫,农产品包装与储运环境,认证与审批制度,均提高了标准与限制,使得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面临的困难日益突显,究其原因就是缺乏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与质量监测体系,用标准化手段来为提高我国农产品提供技术保障。保证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质量升级及农产品出口贸易与农民增收的前提下,就要加快制定与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并强化其实施、示范及加强和监督。

2、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提升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与创造力

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在全国农村深入地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学习贯彻党章,坚定理想信念和坚持党的宗旨。要结合农村实际,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与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及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切实取得实效。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不断搞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强化政策理论、法律法规与实用技术培训力度,积极引导农村基层干部发扬求真务实与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广泛联系群众,增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

三、今后的发展趋势

1、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

发展经济离不开本地的实际与资源,农业也如此。资源,从一定程度上说就是特色、优势与发展潜力。只有不断革新观念与创新机制,才可建设小康社会及和谐社会大业。发挥地区优势,比如气候、土壤特点等。只要转变观念,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抓住特色,找准项目,精心培育,就可推动农业经济良性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向更高与深层次发展。

2、调整农业结构与布局,促进农业提质增量

实现农业强、农民富,政府的作用尤为重要。如发展规模农业、订单农业是壮大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抓手,但问题是要有大量的成片土地来作支撑。政府要主动介入,一方面要协调好农民出让与出租土地的工作,做到公道与合理,以促进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另一方面要做好企业的服务工作,为企业排忧解难,积极创造企业生产发展的良好软件环境。因势利导及有计划地予以推广,并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农业及经贸等部门应加强规划、勘测与指导,切实配合好推广工作。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城乡经济发展失衡与城乡差距过大,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与制约。所谓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所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只有不断解放与发展农村生产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了,才能更好地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与问题,才可推动全面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远大目标。

如何加快经济发展 篇5

我国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原因: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这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是对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的深刻把握。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不能再仅仅靠GDP数量的增长,而应当纳入到社会这一大系统中去统筹兼顾,要有更为全面、更为辩证的要求,要更深刻、更自觉地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反映了党中央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我们党对世界经济发展和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走向深化、理智和清醒。

如何加快经济发展 篇6

对于地域经济发展来说邮电通信业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流通部门,其主要通过邮电、电报、电话、无线电广播和电视等形式来满足地区内个体及社会对各种信息的分享与交流之需要。邮电通信业所涉及的主要对象为信息资料,其生产成果即为信息资料的分享与转移,也正是由于这一点,邮电通信业具有不同于其他生产实物产品的经济部门而具有其独特的经济属性。①对于邮电通信业来说,其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与其消费过程是并肩而行的,密不可分;②由于信息资料的特殊性,邮电通信业在实现信息资料的分享与交流时不能做任何的实质性加工,而要原封不动的保持产品的原始性,类似于交通业仅完成空间及对象的转移;③由于消费者对于信息资料的迫切需要,邮电通信产品应当保持一定的时效性。

1我国邮电发展情

在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中,邮电通信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其涉及到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四大资源的管理,能够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公民基本通信权利。建国后,我国邮电实行“邮电合营、政企合一”的经营管理

要是分析计量系统历史故障情况来分析故障种类;单表阈值逻辑检测主要是通过读取电能表相电压、相电流、功率因数并通过其历史参数对比来找出异常情况,从而诊断故障;多表阈值检测是主要是分析母线平衡率、线损、网损历史运行参数是否有超出阀值来判断故障。从多个计量表上提取多个功率参数,以此计算母线平衡率,如果母线平衡率在剔除电力系统自身损耗后,依然偏出了正常范围,且这种情况连续出现在两个工作周期内,则可以判断与母线连接的计量表存在故障。

长期以来,我国邮电普遍服务依靠电信业务、邮电储蓄和 邮电专营来补贴。邮电分营后,国家在前4年共给与邮电170 亿元的运营补贴和113亿元的建设资金补贴,要求邮电实现自负盈亏。邮电储蓄银行成立,从邮电体系分离,储蓄不再对邮电交叉补贴。以来国家财政恢复对邮电普遍服务的补贴(含特殊服务补贴),年补贴额超过50亿元。虽国家每年投入大量补贴,但我国邮电普遍服务水平仍难有效改善,不但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与发展中国家也有较大差距。

2邮电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1邮电通信业对地域农业发展的影响

作为一项传统产业,农业信息不发达是是其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对于农业由传统化向现代化的过渡,而言,必须实现农业和信息的快速化。信息化不但给农业带来新的生产技术,以推动技术革新,更使得农产品的销售不再闭塞,能使农产品尽快进入市场,以创造更大的价值。而邮电通信业给农业带来的影响却不止步于此,信息技术能够进一步深化对于资源、物质的认识,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使得决策者在对地域农业经济系统演进过程中体现的关键性问题进行思考时,能脱离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以充分获取必要的信息资料,使得地域农业生产、流通和消费脱离时空的限制。此外,邮电通信业的发展对于政府准确的进行宏观调控、农业生产者进行决策及地域农业经济的平衡发展都极为关键。

2.2邮电通信业对地域工业发展的影响

浅谈如何加快铁路林业的发展 篇7

1铁路林业发展概况

在铁路林业的经营与发展过程中, 始终明确其经营目的:一是巩固路基, 加强自然防御能力, 有效抵抗自然灾害, 提高铁路运行安全性;二是对铁路线路的美化, 使铁路运输整体环境进一步绿化, 提高人们满意度与舒适度;三是经济效益方面, 能够促进收入增加, 创造更好收益。因此说, 铁路林业是铁路建设发展中的重要内容。

目前铁路林业建设已逐步实现科学化, 对其安全、稳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同时铁路林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大沿线绿化面积, 逐渐实现正规化林业建设。但就其发展前景来看, 仍存在一定发展空间, 如目前铁路企业缺乏独立自主经营创收项目, 且较侧重依靠上级拨款。针对这种现象有效加快铁路林业发展十分必要。

在加快铁路林业建设中要注重防护林建设, 以起到更好的巩固路基、防风固沙的作用, 充分发挥防护林保证铁路运输安全作用。铁路沿线环境相对复杂, 且线路长、点多, 要加强重点地段防护林建设, 如加强护坡造林工程建设等, 营造好铁路林业发展环境, 促进铁路运输安全, 始终保障铁路线路安全。

另外, 铁路林业建设还要注重对沿线绿化工程建设。将绿化建设提到工作日程上, 加大绿化面积, 保证绿化质量, 这对促进铁路林业建设质量的提升有着积极作用。铁路运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电气化线路众多, 因此林业建设中对植被的选择十分重要, 也要坚持造林原则, 避免全面种植乔木, 提高造林效果, 为铁路旅客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

2进一步加强铁路林业发展建设对策

2.1立足实际, 正视问题, 强化观念。基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情况与市场经济长期发展实践, 铁路林业建设当中的相关领导、人员都已经在思想观念上出现了较为深刻的转变。这个过程中已经开始不断在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以适应市场经济以及现代化林业发展为主要, 在具体的工作当中从传统的工作方式方法当中走出来, 从粗放式的管理经验向集约化方向发展。针对当前阶段存在的问题, 也采取多种途径与渠道进行解决。

铁路绿化建设工作对铁路运输行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为此, 也就在全国范围内开设了多种针对林业建设的专门性机构, 从事对铁路林业工作的管理与建设。从而达到充分满足铁路运输安全等宗旨。

2.1.1实事求是的解放思想, 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结合科学发展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等相关先进思想, 通过进一步学习先进的技术经验, 在实际工作当中充分发现问题、预见问题。通过理论文分析问题解决实际当中出现的问题。

2.1.2优化实际发展理念, 拓展经济发展思维。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进一步优化发展理念, 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以及现代化的林业发展思维指导下, 冲破传统经营管理模式, 拓宽苗木种类, 形成以联合经营与开发为主的发展模式。加快林业发展的现代化经济理念形成。

2.1.3创造林业发展活力。为林业发展创造新的生机与活力, 并能够在市场经济发展环境当中抢占更多的份额。

2.1.4优化观念, 形成突破。在针对铁路林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当进一步加强对素质、业绩以及公论原则等方面的学习创新与突破。在此基础上形成较强的开放性意识, 同时需要提升营销与外联能力。

2.1.5树立创优理念, 营造良好环境。想要将铁路林业工作做好、做精, 需要始终坚持发展的大方向, 并以更加积极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具体工作当中, 形成目标定一流, 工作干一流的观念。

2.2更新发展思路、实现“育造分离”。育造分离是将铁路林场担负的育苗和造林两项职责分开。育造分离后, 林场主要负责圃地管理和苗木生产经营, 组建林站专门负责沿线造林和管护。

对林场, 全面放开搞活, 全部推向市场。林场收入主要来源于圃地, 要在提高圃地经济效益上下工夫。一是多品种育苗。由于林场地理位置、土壤质地不同, 由林场从实际出发, 选择适合当地生长、成活率高、绿化效果好、市场需求量大的苗木品种择优培育, 在保证路内造林需要的前提下, 投放市场。二是发展花卉。目前, 花卉生产已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有条件的林场应把握机遇, 利用林场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和技术设备条件, 大规模发展花卉, 推出精品。三是开发农副产品。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 在保证生产的前提下, 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 搞好农副业生产, 改善和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四是发展多元经营。坚持以林为主发展多元经营, 是林场加快发展、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可以利用林场居城区、邻公路的优势发展商业经营, 全面提高经济效益。五是坚持科技兴林。要加大对科技的投入, 重视对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 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 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 创造高效率、高产值、高效益, 实现向圃地要经济效益的目标。

2.3运用利益机制, 加快林业发展。要充分利用利益驱动机制加快林业发展, 对林场实行“谁育苗、谁受益”的政策。允许职工承包耕种圃地, 由林场划出一部分圃地承包给职工个人, 用合同的形式固定下来。主要培育铁路造林需要的苗木, 由林场按统一的技术规格和市场价格收购, 卖给林站用于铁路造林。林场留出一部分圃地培育生长周期长、经济价值高的苗木花卉, 用于规模较大、规格较高的绿化工程。这部分圃地由职工承包管理, 林场职工的收入与圃地经济效益挂钩, 育的苗越多, 质量越好, 职工的收入越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铁路林业的建设与发展对铁路运输以及地基巩固等有着重要作用。为有效促进铁路林业的发展, 要与时俱进, 按照最新铁路林业建设相关法律文件, 始终按照造林标准进行铁路林业建设, 保证铁路林业建设质量, 进一步保证铁路运输安全, 促进生态平衡, 实现气候调节与环境改善, 进而实现文明铁路建设。

参考文献

[1]陈新志.心系造林绿化情洒中原铁道——记郑州铁路分局林业管理所所长河南省铁路林业局郑州分局分局长卢留杰[J].决策探索, 2002, 6:59.

[2]李文清.浅谈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在铁路林业部门的实施[J].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3, 4:142-143.

[3]沉沉一线播绿忙——铁路系统绿化再上新台阶[J].国土绿化, 2000, 2:26-27.

如何加快经济发展 篇8

[关键词]民营经济工业立市解放思想科学投入改革创新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爱我安丘、加快发展”、“工业立市”的指导思想和王继怀书记在今年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提出的“群众创家业、能人办企业、干部干事业”的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做大好的,膨胀大的,培植小的”的总要求,主要阐述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充分认识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增强抓好民营经济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民营经济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资、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非公有制企业要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民营经济发展如何,是一个影响经济全局的大问题。没有民营经济的大发展,经济战略性调整的任务就不可能顺利完成;没有民营经济的大发展,扩大内需的方针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就难以充分发挥作用;没有民营经济的大发展,财政收支紧张、社会就业压力大、农民增收困难等实际问题就难以切实有效地解决;没有民营经济的大发展,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就缺乏活力和后劲。省委、省政府把发展民营经济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外经外贸列为今年经济工作的三大亮点。我市近几年对发展民营经济也十分重视,将其作为市域经济的重点之一,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王继怀书记在今年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明确指出了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总目标和任务要求是,“围绕”一个总目标,推进“三个新跨越”,实现“六个突破”,强化“六项保障措施”。为什么从上到下对发展民营经济如此重视,为什么说它是市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我认为,主要基于以下两点:

一是从实践来看,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广东、浙江等省为什么发展那么快,主要是得益于他们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广东省、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2009年创造的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96%以上。广东省南海市是一个县级市,去年实现财政收人90多亿元,是我市的20倍,该市财政收入的80%以上来源于民营经济;全市108万人口中,有61.7万人从事民营经济,个体、私营企业达到7万多家。丁业产值过亿元的有100多家,按户籍人口计算,平均每16人就拥有1家私营企业。

二是从理论上讲,发展民营经济和人的本性联系在一起,能充分调动人的生产、工作积极性。人的本性之一就是不断地追求自身的利益。马克思说过:人们的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而民营经济产权清晰,产权属于自己,挣了是自己的,赔了也是自己的,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持把民营经济作为富民强市的根本措施来抓

近几年以来,我市民营经济发展较快,自己与自己比,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与南方和省内先进县市相比,无论是发展速度、规模总量,还是产业档次、管理水平,都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差距差在哪里?关键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可以说。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力度和速度。为什么南方民营经济发展快,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思想解放,没有框框。前几年,社会上评论广东等地在发展民营经济方面,说人家“见了绿灯赶快走,见了黄灯拼命走,见了红灯绕道走”,“打擦边球”等,虽然有“贬”和讽刺人家的意思。但从另一方面却反映了他们思想解放的程度。正是因为他们思想解放的彻底,才很好地把握住了民营经济发展的几次大好的机遇。对于我们在座的来讲,要想真正发展好民营经济,必须首先解放思想。当前,解放思想要着重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解放思想,就要解决歧视民营经济、不愿意干的问题。之所以会出现歧视民营经济的现象,我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左”的遗毒在一些人的头脑中仍然根深蒂固。二是恋农重农思想影响。我国有几千年封建历史,一直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国,致使现在许多农民认为只有种地完粮才是正业,其他都是不务正业,更谈不上发展民营企业了。三是重仕轻商思想的影响。人们习惯以官位的大小来衡量人成就大小,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四是封建义利观的影响。“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封建义利观,教育人们重义轻利,讲义不讲利,扭曲了人们对于利的认识,似乎看重金钱就是小人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认为,只要合法经营、勤劳致富,钱挣的越多,纳税越多,对社会贡献越大,就越光荣。

第二,解放思想,就要解决小富即满、不想干的问题。这几年,我们安丘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有了较快发展,也涌现出了一些经济强镇、强村和大户,部分同志却因此产生了小成即满、小富即安的思想,把过去的成绩变成了影响自己前进、发展的包袱和障碍,这是不应该的。

一是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是不断进步的。我们的生活水平、消费需求也是不断提高的。纵向看,自己与自己比,我们的生活水平确实有了很大提高;但横向看,不仅相互之间不平衡,而且比先进地区差距更大。镇与镇之间,有的可能连工资也不能全额发放。办公经费紧张,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南方民营经济发展好的地方镇干部的年薪达到十几万元。我市坐高档轿车的村支书、村主任没有多少,而南方民营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农村家家有别墅,户户有小轿车。“天下第一村”江苏华西村党委书记吴仁宝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使华西村富裕起来,村里每个家庭都拥有400至600平方米的别墅,100万至1000万元人民币的存款。1-3辆轿车。吴仁宝一共当了48年村书记,他说“老百姓幸福是我最大的满足”,吴仁宝被称为农民思想家。所以,我们一定不能坐井观天、安于现状。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二是富和穷是相对的,富和穷的标准是不断变化的。建国初期谁能穿上“洋布”衣服,就说明谁家生活好;七八十年代,谁家有“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四大件,谁家就是富裕户了。而今天拥有摩托车、洗衣机、电视机、电冰箱、小轿车也不算富裕户了。和过去比有进步了就心满意足、不思进取了。说到底,就是不能小成即满、小富即安,不能当“井中之蛙”,而要想着大富不断地更富,要大富就要发展民营经济,就要上大项目。

第三,解放思想,就要解决怕担风险、不敢干的问题。怕担风险,可以说是人的本性,但如果人人都回避所有冒险,不敢冒一点风险,经济活动就会停止,社会也就不会进步。我市科委

干部丁长显,辞职下海创办了安丘华林防腐技术有限公司和华安铁塔有限公司,2009年公司销售收入完成2800万元,实现利税166万元。搞企业、上项目没有一点风险是不可能的,也不可能不遇到困难,有许多事情的成功是闯出来的。

第四,解放思想,就要解决发展民营经济思路窄的问题。发展民营经济一定要解放思想,眼界宽阔。宽到什么程度?我认为发展民营经济方面起码应该做到以下几个“不限”:一不限产业。一、二、三产业都可以搞,什么挣钱干什么。二不限规模。不论规模大小,只要有效益就行。三不限空间。可以在本村搞,村里不行到镇上,本镇不行到外镇,也可以到县城来,到开发区来。哪里能挣钱就到哪里去,适合在哪里发展就到哪里去。四不限所有制形式。个人可以干,家庭可以干,亲戚朋友合伙也可以干,村集体有钱的,参股干也可以,不论哪种形式,只要灵活有效,只要能调动积极性,都可以大胆尝试。综上所说,只要克服不愿意干、不想干、不敢干、思路窄的问题,解放思想,放下包袱,甩开膀子大干,民营经济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就一定能有大的突破。

三、抓住机遇,选准优势。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今年市委市政府召开的第一个大型会议就是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王继怀书记在会议上就如何把发展安丘经济发展好提出了六项保证措施:一是坚持科学投人;二是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三是全面推行科技进步;四是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五是创新发展环境;六是强化激励考核。进一步加大了对民营经济的领导、扶持力度,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领导力度进一步加大。目前,我市上上下下掀起一个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群众热潮,作为基层领导干部,抓好民营经济是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那么从哪里着手发展民营经济?怎样发展民营经济?我认为,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干部要带头发展民营经济。之所以说干部要带头发展民营经济,我是基于以下二点考虑:

其一,这是由我们所肩负的责任和党员干部的义务决定的。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尤其是党员干部在如何发展民营经济这个问题上。最基本的一项责任和义务就应该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爱我安丘、加快发展”、“工业立市”的中心工作来开展活动。否则的话,就是没有尽到责任,没有尽到义务,就算不上一个称职的干部。

其二。干部带头发展民营经济是群众真切盼望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们在职期间,群众最大的希望就是盼着在座的各位能够带领大家发家致富。日子过得更好。在当前,你要想增加镇财政收入,使村里富起来、老百姓富起来,办法有很多,其主要的办法就是发展民营经济。

由此可见,作为一名干部只有发展好经济,只有让群众富起来,过上好日子,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不辜负群众的期望。反之,若在任职期间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就对不起群众的信任,也就辜负了大家的期望。

(二)依靠能人发展民营经济。干部自己能带头发展民营经济固然很好,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资金、精力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人人都能做到。自己办不到不可怕,关键是我们要善于发现、培养、启用能人来发展民营经济。自己不能干,就要打好谱。让能人来干,要有识才的办法、用人的胆量,善于发现、启用能人。要帮助他们出路子、解难题,支持、鼓励他们发展民营经济,为他们创造好的环境。

(三)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引进资金、项目、人才和技术,借助外力发展自己,是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瓶颈的一条成功经验。谁抓住了这一点,谁就抓住了加快发展的主动权。为什么我们国家建国后头30年里发展比较慢,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搞闭关锁国,没有重视国外先进技术、人才、资金的引进。为什么广东发展这么快?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对外开放的力度大,招商引资搞得好。

(四)利用优势发展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因地制宜,认真分析各自发展民营经济的有利条件,找出优势到底在哪里,是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还是产业优势,然后把自己的优势潜力发挥好,把自己的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天长日久。民营经济就能逐渐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这方面,我市有不少很好的例子。王家庄镇利用莲子屯村铸造业起步较早、基础较好的优势,镇上帮助规划建设了铸造工业小区,鼓励集聚发展、规模经营,积极发动群众大搞铸造加工。目前,该区已有铸造加工业户68家,从业人员1700人,年铸造加工能力达到1.8万吨,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创造利税600万元。

2009年,全市民营经济(不包括市属民营企业)总户数已达35161户,同比增加3359户,从业人员29.7万人,同比增加3.7万人,完成增加值128.5亿元,同比增长43.3%,销售收入467.5亿元,同比增长39.2%,实现利税45.4亿元,同比增长45.4%,实际入库税金2.3亿元,同比增长20.9%,对地方财政贡献率达70.6%,而且这一比重随着民营经济的不断壮大和发展,还会不断增加。

上一篇:又一学期要结束了下一篇:几米的经典爱情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