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服务业(精选12篇)
加快发展服务业 篇1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明确提出“构建多元化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任务, 要求把发展服务业作为自治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 这为全区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新的更加良好的机遇, 也提出了新的更加艰巨的任务。
一、发展服务业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一)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看, 发展服务业是现代化进程中推动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金融、研发、设计、物流、商务、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是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现代产业链的高附加值部分主要在服务环节, 加工制造环节附加值最低。美国苹果公司的发展主要靠产品研发、设计和营销。2010款苹果手机, 每部售价600美元, 研发和销售环节获利高达360美元, 我国加工组装企业只获得6.5美元的“代工费”。我区蒙牛乳业的发展, 一是靠产品研发、设计, 能够不断推出新的产品, 保持竞争力。二是靠营销, 树立了企业品牌, 建立了覆盖各地的销售网络。三是靠物流, 从原奶收购到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乃至海外, 主要有专业化的物流支持, 2010年蒙牛乳业在物流、营销环节支付的费用就达50多亿元。当前, 加快发展服务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推动经济转型、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着力点。据世界银行统计, 全球服务业产值比重平均超过60%, 发达国家超过70%, 发展中国家平均也超过50%。在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全球500强中, 从事服务业的跨国公司超过半数, 即使从事制造业的, 大都也把重点放在产品研发、设计和营销上。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形势下, 我们要掌握发展主动权, 就必须重视和加快发展服务业。
近年来, 我区经济快速发展, 但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层次较低、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仍然存在。这与服务业发展滞后直接相关。2010年, 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只有36%,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个百分点。其中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只占服务业总量的37%, 缺乏对自主创新和产业链延伸的有力引导和支撑。我区发展还面临着日益突出的资源环境约束, 服务业以人的智力、体力等非物质投入为主, 具有低碳的特点。据测算, 服务业万元GDP平均能耗只有0.4吨标准煤, 仅为工业的三分之一, 服务业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 万元GDP能耗可以降低0.75个百分点。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有效途径。
(二)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水平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 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我区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5.5%, 超过全国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但是我们的城镇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从世界范围看, 城市经济由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业主导型转变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城市的经济转型、功能完善、品位提升, 都有赖于服务业的发展。现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不再是工业城市, 而是以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纽约、伦敦、香港等在全球有影响力的城市, 都以金融等服务业为主导产业。也有许多工业城市通过发展服务业成功实现经济转型, 如西班牙毕尔巴鄂曾经是欧洲著名的冶金和工业城市, 20世纪中叶以后由于矿产资源枯竭而衰落, 1997年提出“以文化带动城市发展”, 建设了古根海姆博物馆, 被称为“世界上最有意义、最美丽的博物馆”, 成为著名旅游城市。还有一些工业城市如美国的底特律, 因为没有及时转型而失去原有影响力。我区许多城市尽管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超过了60%, 但主要是以传统的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服务业为主, 金融、研发、设计、物流、商务、信息、旅游、文化等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小, 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发展不足, 还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服务业中心。只有全面加快发展服务业, 才能有效增强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 提升城市的品味和宜居度, 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三)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
保障和改善民生, 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第一位任务是促进就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把“吸纳就业能力强”作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一个基本要求。服务业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领域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总人数的比重已经达到75%以上, 发展中国家大多在50%以上。根据自治区就业服务局统计, 这几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的60%以上都在服务业领域。随着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 一、二产业领域吸纳就业能力减弱, 服务业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 加快发展服务业有利于将就业压力转化为人力优势, 也有利于解决经济发展中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服务业在一定意义上还承载着一个地区的精神文化建设, 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可见, 发展服务业不是单纯服务业一个产业发展的问题, 而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任务, 我们不仅要深刻认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必要性, 还要深刻认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紧迫性。
二、我区发展服务业的基础和条件
自治区“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 要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 力争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服务业就业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达到40%。这一目标充分考虑了自治区的发展基础和发展需要。我们不仅有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的基础和条件, 也有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基础和条件。
李克强副总理在去年的服务业发展改革座谈会上强调:“中西部地区要转变只有工业发展后才能发展服务业的观念, 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应当看到, 随着科技发展, 服务业对当地工业依附性减弱, 许多服务业可以独立发展。上世纪90年代, 印度的发展水平并不高, 却在全国成功建立了十几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软件技术园区, 成为全球重要的软件产业基地。这些年, 我区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开发地下资源带动工业发展, 丰富的自然景观和草原文化等地上资源尚未得到很好开发利用, 这些资源和我们独特的区位优势, 恰恰是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要依托。
比如, 在物流业方面, 我区对外毗邻俄蒙两国, 有19个口岸, 进出境货运量占全国铁路、公路和航空口岸货运总量的40%以上。对内毗邻八省区, 是全国重要的能源、新型化工、有色金属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2010年全区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1.1万公里, 居全国第一位, 公路通车总里程15.8万公里, 居全国第8位, 发展物流业基础好、潜力大。“十一五”时期, 全区开工建设了78个投资亿元以上的物流园区, 注册的物流企业达到1900多户, 物流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也存在物流企业规模小, 专业物流、第三方物流发展相对滞后, 农村牧区物流体系薄弱等突出问题, 与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国务院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将物流业列入重点支持范围, 提出要把满洲里建设成为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 同时建设一批地区物流中心。今后五年我区还将全面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口岸建设, 加快能源、新型化工、有色金属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四大基地建设, 这将有力促进物流业的发展, 也对物流业提出更高要求。
在文化产业方面, 我们也有巨大发展潜力。我区是草原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承载地, 草原文化源远流长, 对世界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灿烂厚重、独具魅力的草原文化, 是我区的重要优势资源。我们有红山文化、大窑文化、居延文化和辽文化等文化遗存;有成吉思汗、忽必烈等著名历史人物;有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经典史诗;有影响深远、可歌可泣的红色文化;还有特色浓郁、受到广泛喜爱的民族音乐、舞蹈和乌力格尔传统艺术, 等等。发展文化产业具有良好基础和条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 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快速增长,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既是客观要求, 前景也十分广阔。目前我区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我国平均水平是2.6%, 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等省市超过了5%。美国达25%, 日本达20%。我们有这样丰富的文化资源, 经过努力, 完全可以将文化产业建设成为支柱产业。
从旅游产业看, 我区旅游资源丰富, 草原、森林、沙漠、冰雪、地质奇观等, 都是人们非常向往的。在世界旅游组织预测的未来五大时尚旅游产品中, 我区除海洋旅游外, 文化、生态、沙漠和探险旅游都有资源优势和开发潜力, 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得天独厚。旅游业不仅是个重要产业, 还可以有力促进相关服务行业的成长和壮大, 对提升地区形象和软实力也具有重要意义。据国家统计局和旅游局统计, 旅游业直接和间接影响相关行业110多个, 对住宿业贡献率超过90%, 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贡献率超过80%, 对文化娱乐业贡献率超过50%, 对餐饮业和商品零售业的贡献率超过40%。近年来, 我区旅游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29%, 还逐步培育出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 像“呼伦贝尔大草原”、“苍天般的阿拉善”等, 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呼伦贝尔市旅游业总收入已经相当于GDP的15%。但是我区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 2010年全区旅游业总收入只相当于GDP的6%, 全国有13个省区市已经达到10%以上, 北京、贵州达到20%以上。我们一定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要求, 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认识和对待, 努力取得新的突破。
从金融业看, 这些年, 我区经济快速发展与金融的有力支撑是分不开的, 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金融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从金融业发展态势看, 已经形成了平稳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十一五”时期, 全区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8%, 超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4.2个百分点。银行业金融总资产、存贷款余额的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 金融机构在我区呈现集聚趋势, 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以及绝大多数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保险公司都已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 国外金融机构也开始进入自治区。地方性银行业金融机构逐步成长壮大。全区农村信用合作社资产总额已经超过2400亿元, 居全区各金融机构之首。内蒙古银行和包商银行不仅在区内全面拓展业务, 还在区外设立了多家分行。包商银行的小企业贷款业务形成了品牌, 受到世界银行的高度评价, 还被评为全国大型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第1名。鄂尔多斯银行、乌海市商业银行都实现了跨盟市发展。我区还是全国小额贷款公司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省区。目前金融机构主要集中在呼包鄂三个经济比较活跃的地区, 其他盟市金融机构相对较少。2010年, 东部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五个盟市的贷款余额仅占全区的22%。证券、信托、基金、金融租赁、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发展也相对滞后。上海、重庆、广东等省市通过发展非银行类金融机构, 有效促进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促进了资金要素的合理配置。我区正处于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要阶段, 金融需求巨大, 同时金融业的发展空间也是巨大的。
还比如, 在科技服务业方面, 自治区已经建成科技园区26个、科技产业基地48个、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个, 全区各类科技人才达到50多万, 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不断改善。以旭日干院士为代表的一批科研人员在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随着科技进步加快和产业分工不断细化, 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越来越离不开专业化的科技服务支持。目前发达国家科技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在3%以上, 我国的北京、天津等地也超过了3%, 我区为0.5%。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显示, 我区的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科技活动产出水平指数、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稀土为例, 我区稀土储量居世界第一, 但是研发水平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 在其他资源的开发上同样存在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的问题。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十分紧迫, 潜力也是巨大的, 特别是围绕发展煤化工、冶金、稀土新材料、新能源和现代农牧业等重点产业, 有条件也有可能取得长足进步。
在教育服务业方面, 终身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它既包括学校教育, 又包括社会教育, 具有终身性、全民性、灵活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发展教育服务业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先导和基础性作用。我区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尤其要重视加快发展教育服务业, 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在中介服务业方面, 会计审计、资产评估、工程招投标、法律服务、家政服务等市场需求日益旺盛。目前, 我区中介服务业的规模总量、服务水平等, 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自治区“十二五”规划提出, 要构建种类齐全、运作规范、与国际接轨的中介服务体系。我们要抓住机遇, 努力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公信力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中介服务机构, 实现中介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
在对外贸易方面, 我们已经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 有700多种商品进入国际市场。但是自治区进出口企业规模小、缺乏骨干龙头企业, 2010年全区出口规模超过千万的企业仅有54家, 进口规模超过千万的企业有156家,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外贸易的发展。2010年我区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不到5%, 全国平均水平是49%, 西部许多省区都在8%以上。国务院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就自治区对外交流合作, 提出许多重要政策措施。按照国家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 我们在深化与俄蒙两国经贸合作的同时, 还要在更大范围开拓国际市场, 推进对外贸易发展。
在会展业方面, 我们也可以大有作为。发展会展业对餐饮、住宿、旅游、休闲等相关产业具有广泛的带动性。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品牌效应, 让达沃斯成为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心, 通过举办国际会议, 达沃斯每年就获得3亿瑞士法郎的收入。近年来, 我国会展业得到快速发展, 在促进贸易、招商引资、拉动经济、交流信息等方面,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许多省区市的会展业已经从培育阶段进入成熟阶段, 形成了会展品牌。我区会展业刚刚起步, 会展基础设施薄弱, 现有条件下我们可以重点发展中小型专业特色展会, 逐步培育发展大型综合展会。
前面讲到的几个服务业产业, 主要是想说明我们有基础和条件加快发展服务业, 不但新兴服务业领域蕴藏着巨大潜力, 而且传统服务业领域也需要不断扩大覆盖面、提升品质。2007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来, 各省区市都高度重视发展服务业, 把发展服务业摆在优先位置, 服务业发展理念、规划和工作起点都比较高。我们一定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战略重点, 作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大任务。
三、正确处理四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 要正确处理发展服务业与第一、二产业的关系。服务业既是一个产业, 又是一个支撑体系, 一、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提高, 都需要服务业的支撑。从世界范围看, 服务业与一、二产业融合发展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要紧密结合我区一、二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与主要方向, 大力发展能够支撑一、二产业的金融、研发、设计、物流、商务、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等服务业, 充分发挥对一、二产业的带动作用, 实现有机融合、互动发展。要研究制定政策措施, 积极推动从工业企业中分离发展服务业。区外在这方面作了积极探索。温州在2009年就积极推动中小企业联合, 与科研单位共同建立专业的应用研究机构, 探索科研产业发展之路, 推动从工业企业中分离发展物流业, 促进了专业化物流的发展。
第二, 要正确处理发展服务业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关系。城镇是区域经济以及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龙头, 也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城镇人口和产业集聚是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基础。国际经验表明, 城镇化深入推进的过程, 是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快速成长的过程。我们发展服务业必须主要依托城镇, 着力推动城镇功能完善、经济转型和品味提升。城镇经济有了发展, 才能够较好辐射带动农村牧区以及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同时, 还要大力推动金融、物流、商贸等各类服务业向农村牧区延伸, 推进农村牧区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快发展农村牧区服务业, 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要着眼解决农牧民工市民化的问题, 大力发展教育、职业培训和公共服务业, 提高农牧民工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让农牧民工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待遇。
第三, 要正确处理推进服务业集聚发展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发达地区实践表明, 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 是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途径。2009年自治区政府召开全区服务业集聚区现场经验交流会以来, 各盟市在推进服务业集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服务业集聚发展态势初步显现, 呼包鄂地区已经初步形成全区的服务业中心区域, 三市的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的65%。各盟市要认真分析总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 发挥比较优势, 积极创造条件, 进一步推动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服务业集聚区。在推进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过程中, 必须充分考虑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根据地区的产业特色和优势, 坚持差异化发展, 使区域服务业形成分工协作、有序竞争、互动发展的格局。服务业发展相对薄弱的地区要因地制宜, 努力加快发展, 避免在发展中拉大差距, 形成新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
第四, 要正确处理扩大服务业总量与调整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关系。我区服务业发展滞后, 不仅表现在占GDP比重低, 也表现在服务业产业层次较低。服务业内部以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为主, 金融、研发、设计、物流、商务、信息、旅游、文化等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加快发展服务业, 扩大服务业总量, 必须以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为基础。要根据一、二产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对服务业的需求, 巩固提升传统服务业,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促进服务业结构优化和比重提高。
要重视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 在开放中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和提高水平。主动承接国际、国内服务外包和服务业转移, 引进服务项目、资金、管理、技术和人才。要提高服务贸易水平, 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对俄蒙两国的物流、旅游、劳务输出等传统服务贸易, 推进文化艺术、广播影视、信息服务、金融等服务出口。近年来, 我区小尾羊等一些服务企业, 在“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方面, 已经显现出成效。要进一步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服务企业“走出去”投资创业。加强与周边省区市在物流、旅游、金融、文化、信息服务等领域的合作。
四、认真落实工作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强调, 要大力发扬真抓实干精神, 改进工作作风, 建立健全抓工作、抓落实的责任制, 切实把各项工作抓出成效。
2007年以来, 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以及促进旅游、物流、文化、体育、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文件, 既指明了服务业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重点任务, 也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扶持措施。国务院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明确了支持我们发展服务业的重点领域和具体措施。自治区“十二五”规划和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对今后一个时期全区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思路、目标和任务作了总体部署。抓好这些政策文件和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就是抓机遇、抓发展。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抓落实的责任制, 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工作。要研究完善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 加强对服务业发展形势的预测和分析。
要着力解决制约服务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近年来, 全区对服务业的投入逐步加大, 但与服务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 仍然明显不足。从投入结构上看, 交通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行政建设及房地产投资占了80%以上, 物流、信息、商务、居民服务等领域的投入较少, 2010年仅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1.4%。加快发展服务业, 要做好项目储备, 加强财政资金引导, 拓宽投融资渠道;要认真抓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努力创新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要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加强服务业人才培养工作;要严格依法行政, 切实增强服务意识, 建立公开、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 为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加快发展服务业, 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攻坚任务, 需要我们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进一步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扎实工作, 努力开创全区服务业发展的新局面。
加快发展服务业 篇2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培育现代服务业重大增长极,是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近年来,淮海街道认真贯彻落实 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以城区服务业发展为龙头,研究发展思路,选定发展路径,突出发展特色,强化保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城区服务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有力地引领带动了全区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2009年,我街道服务业实现增加值万元,同比增长%,占全街道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街道区服务业提供地方税收亿元,同比增长%,占街道区全部地方税收的比重达到%。
一、加强宏观引导,合理布局配置
城区具有人流旺盛、物流集聚、商业繁荣、交通发达的优势,是一个地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龙头,近年来,该街道高度重视辖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制定发展办法、召开专题会议、强化考核、加大政策扶持、建立工作机构等措施,切实加强对街道服务业工作的宏观引导与组织指导,增强了街道上下加快服务业发展的积极性、紧迫感和责任感。为进一步促进城区服务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增强城区服务业对全街道服务业发展的辐射带动力,2009年,街道坚持科学定位、优化布局、发挥特色、培育骨干、提升层次的原则,立足打造长三角北部地区最佳商贸街道总体目标,对服务业重点产业进行合理布局,从抓大扶强、招商引资、优化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努力将淮海辖区打造成服务业发展的强势板块,引领带动全街道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
二、突出发展重点,培育新兴产业
在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该街道坚持传统服务业与新兴服务业并重,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举,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商贸餐饮、金融保险、科技信息、文化传媒等五大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城区重点产业规模不断膨胀,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新兴、高端服务业的培育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不断涌现出新的增长点和亮点。2009年,辖区内品牌商贸企业、品牌餐饮企业运营取得突破性发展,金融保险、文化传媒产业等稳中有升,全年税收同比增长40%以上,增幅列全区7个同内街道、办事处之前列。
三、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发展后劲
近年来,该街道积极优化辖区投资结构,引导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把服务业领域作为投资重点,不断加大服务业投入,2009年,街道区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40.1%,为进一步增强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强化人流物流载体建设,该城街道围绕基础设施、商贸流通、现代物流、文化传媒等服务业重点领域,先后引进淮安龙游城、金发豪苑、尚客优连锁等全国知名品牌企业、集团落户淮海,引进了一批投资规模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服务业重点项目,列入区委、区政府重要考核项目,落实责任部门,强化协调调度,加大政策扶持,加快项目建设。目前,金发豪苑项目已拿到土地规划用地许可证,即将进行拆迁和安置公告;其他项目也正在顺利推进。这些项目的建设,必将对推动重点城区服务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四、加快开放步伐,提高发展水平。
为尽快扭转我街道服务业开放滞后的局面,努力提高服务业发展层次和水平,该街道紧紧抓住国际服务业资本加速转移、我国服务业扩大开放领域以及国内发达地区调整服务业结构的有利机遇,加大国内外招商引资力度。近年来,先后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服务业专题招商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2009年,目前,由浙江客商投资10亿元的淮安龙游城项目,建成后的服务档次和水平必将引领长三角北部商贸服务业潮流。
五、强化政策支持,优化发展环境
为加大服务业支持力度,该街道先后研究出台了《关于促进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办法》、《关于街道服务业重点项目若干激励措施》、《关于鼓励和引导特色商业步行街发展的几点设想》等文件,从放宽市场准入、实施税收优惠、实行规费减免、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土地供应等方面,积极主动向区委、区政府汇报,并认真协调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建设资金方面,街道积极协同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组织召开银企对接洽谈会,为银企合作提供平台,帮助企业解决融资困难。街道每年对城区服务业重点项目、示范工程、服务名牌和特色商业街等加大扶持力度,有力地推动了主城区重点区域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加快兵团现代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 篇3
一、兵团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从基础看,体系已经形成。兵团六十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服务业产业的基本框架体系,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及提高生产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商贸流通、交通运输、房地产成为重点产业,对服务业增长拉动作用突出;金融、现代物流、科技咨询、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有效提升了服务水平。
(二)从规模看,总量继续壮大。西部大开发以来,兵团服务业发展较快,规模不断扩大,增加值由2000年的56.25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438亿元,增长了近8倍,对经济贡献率为25.2%,拉动经济增长4.6个百分点。2000-2013年,兵团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6.1%,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逐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三)从投入看,投资增势强劲
2013年,兵团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09.90亿元,比2000年增长 19.5倍,服务业735.26亿元(占投资总额的48.7%),比上年增長54.2 %。这种高投入水平极大地提升了现代服务业的整体规模水平,增强了现代服务业的持续发展能力,有效的改善了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较好地拉动了整体经济的增长。
(四)从就业看,吸纳能力增强。随着兵团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众多就业渠道。2000年到2013年,兵团就业人员总数从92.58万人增加到125.34万人,增长35.4%,而服务业从业人员总数由27.36万人增加到49.03万人,增长79.2%。2000年兵团服务业就业人员仅占就业人口的29.6%,而2013年增长到占总就业人口的39.1%。从兵团就业人员比重看,三次产业中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比重由2000年的47.3%、23.1%和29.6%调整为2013年的33.9%、27.0%和39.1%,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逐步下降,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稳步增加
二、兵团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兵团服务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规模较小、比重偏低、发展不快、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同时,服务业发展不快也受发展阶段、体制障碍、市场机制、要素保障等因素的制约。
(一)思想观念陈旧,体制机制不畅。长期以来,兵团以农业大生产为主,第一、二产业在经济发展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且兵团自身的特殊体制,市场化程度低,各师(市)布局分散,对服务业发展的思想认识不统一,服务业的许多领域被当作非生产性活动,许多行业过于依赖政府的投入,缺乏自我发展机制。兵团服务业发展缺少一个市域性的规划和产业发展目录的指导,对服务业的支持政策不明确,基础支持体系缺乏,尤其是大型专业化市场的硬件建设不配套,园区建设相对滞后,产业集中度较低,也难以形成服务业联动聚集的平台。
(二)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处于较低水平。与内地省份相比,兵团服务业总体规模偏小,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偏低。同时,兵团服务业增加值所占比重的增长速度一直低于劳动力所占比重的增长速度,兵团服务业的产值比重小于其就业人数占比,说明兵团服务业就业人员对服务业产值的贡献率低,兵团服务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较低,兵团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处于较低层次。
(三)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发展水平滞后。兵团服务业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兵团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却没有稳步增加。服务业内部不同部门发展速度各不相同。其中: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行业发展速度较快;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行业发展速度较慢。
三、兵团服务业发展对策建议
“十二五”时期是兵团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要立足现有基础,抓住发展机遇,把握发展趋势,针对发展中的瓶颈制约,采取有力措施,助推服务业实现突破性发展,在工作推进着力突出以下几点。
1.创新服务业转型发展模式。由于兵团的市场化在许多重要方面严重滞后经济发展,服务业发展空间急需拓宽,加之市场体制中的法制建设滞后,服务业客户需求与经济总量相比严重不足。如何加快补上服务业“短板”,对经济实现新的增长事关重大。李克强指出,中国要打造经济升级版,必须推动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而推进“新四化”都和服务业不可分割。工业化联动、信息化带动、城镇化拉动、创新驱动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动能,是加快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2.加快服务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完善服务体系,服务业门类更加齐全,实现服务业与“三化”深度融合与互动发展。以提高竞争力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为手段,推动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围绕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成果的作用,积极发展科技含量与劳动生产率高的现代物流、金融、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使其步入集聚、专业化发展道路;围绕城镇化发展,适应职工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新趋势,大力发展房地产、旅游、文化创意、社区服务、物业管理等面向消费者的新兴服务业,形成新的增长点。
3.建立健全兵团金融服务体系。坚持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共同发展,逐步形成多层次、广覆盖、互为补充、良性竞争的金融组织体系。加快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小银行在兵团所辖城市(镇)设立分支机构,组建兵团法人金融机构,加快兵团银行业机构建设,完善兵团金融机构布局。
4.推动商贸流通业发展与升级。以兵团城镇化推动商贸业发展。兵团城市要重点规划集传统特色商业与现代购物、休闲、娱乐、餐饮于一体的多功能的城市综合体、购物中心和特色商业街区。兵团师部城区重点规划大型百货店、大型超市、购物中心、专业批发市场及商贸综合体。城镇和团部重点发展中小型购物中心、商贸中心、特色餐饮等。以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推动生产资料流通网络建设。加强煤炭、化工、建材等重要生产资料交易市场、集散中心建设,重点打造一批区域性的商品交易市场,搭建重要原材料及工业品流通平台。支持农资经营企业加强联合与合作,建设农资现代物流设施,完善农资流通网络,拓展服务功能,为职工提供多样化服务。
作者单位
浅析加快发展廊坊服务业 篇4
一、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有利条件
1. 政治环境
“十七大”以来各项方针政策为加快发展服务业提供了政治和政策保障, 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发展机遇, 加快发展服务业。
2. 经济环境
廊坊市已具备加快发展服务业的经济基础。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 市场建设、房地产、交通、电信、教育、旅游、会展等都有了长足发展;仓储经营、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专卖店经营已经成为商业业态的主流;东方大学城、天下第一城、文明中华城、新世纪步行街及会展中心、廊坊国际展览馆和华日国际展览中心等的建设和投入使用, 使廊坊具备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基础。
3. 社会环境
廊坊市通过广泛利用信息技术, 商业、交通运输业等传统服务业得到改造和升级, 焕发新的活力;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网上购物、远程教育等新的服务方式加快发展。廊坊市通过引进人才和培育人才等一系列措施, 为加快发展服务业提供了人才支撑。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民消费观念不断更新, 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教育、旅游、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医疗保健等服务性消费比重将会有较大提高, 成为消费的新热点, 也将拉动服务业的加快发展。
4. 地理环境
廊坊市毗邻京津和环渤海的特殊区位, 形成了发展服务业的比较优势。在实施“大北京地区规划”和京津廊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必将促进廊坊市的服务业迅速崛起。
5. 市场环境
富士康、华为等大型企业相继落户廊坊, 既带来了税收, 又增加了消费人口。仅富士康、华为就增加劳动力十万人。沃尔玛、国美电器、苏宁电器、北京京客隆、屈臣氏、保龙仓等国际国内知名零售企业相继在廊坊开业, 必将带动周边商圈的经济崛起, 会使更多的国际型企业、品牌关注廊坊, 走进廊坊, 并会有更多的廊坊地方特色进入国际市场。
二、发展服务业的主要措施
1. 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冲破一切陈旧的思想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 牢固树立新思想、新观念, 用新的思维、新的思路付诸实践, 推动服务业各项工作的开展。
2. 加大服务业项目工程力度, 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
要突出战略性、前瞻性、科学性和市场化等特点, 以扩大就业、拉动经济增长为目的, 加大谋划实施力度, 谋划建设一批对廊坊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决定作用的服务业大项目。同时, 筛选建立并不断完善优化服务业项目储备库, 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储备一批前景良好的后备项目。此外, 加强对服务业项目的包装和推介, 推动项目工程的深入开展。
3. 坚持“请进来”和“走出来”相结合, 加快服务业人才培养
人才是企业的根本, 发展的源泉。要加快发展服务业, 必须培养出一批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较高的服务业专业人才和管理人员。发展人才要实施“请进来, 走出去”战略, 请进来就是要积极引进域外先进人才;走出去就是选派优秀专业人才到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或发达地区进行学习培训。同时, 大力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
4. 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一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正常秩序, 维护市场秩序是政府的责任。要建立起统一、竞争、公平、有序的市场体系。二是加强政府对服务业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扶持。建议在土地、税收、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一些优惠政策。三是加强宣传, 转变居民就业观念。破除那种认为服务业工作低人一等的传统就业观念, 引导劳动者积极从事各种服务业工作,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5. 提升形象, 聚集人气, 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
要充分挖掘资源, 发挥潜力, 改善环境, 美化城市形象和提升城市知名度, 以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大力发展对相关产业带动性极强的假日经济、会展经济, 聚集大量的人流、物流、商品流, 促进廊坊会展、旅游、购物、娱乐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继续做好河北“5·18”经贸洽谈会、“10·18”农洽会等大型会展, 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6.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转变城乡居民消费观念
社会保障制度完善, 老有所养, 病有所医, 子女上学、生活、住房有保障, 定会刺激消费, 改变城乡居民传统的消费方式、消费结构、消费行为, 鼓励城乡居民扩大服务性消费, 鼓励超前消费、信贷消费。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 就会停滞不前。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部署, 从廊坊市的实际出发, 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发展服务业工作。
参考文献
[1]范增英, 隋志文, 王更.廊坊服务业[J].廊坊发展, 2003, (4) :24-27.
加快发展服务业 篇5
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吉林经济发展步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得到长足发展,服务业平均增速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速度.据国家统计局核算,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很显然,服务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与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相比,吉林省服务业对经济贡献的比例还很小,现代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势头强劲,潜力巨大,只要很好地规划,现代服务业将会成为吉林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作 者:闫春英 作者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长春130033 刊 名:经济视角 英文刊名:ECONOMIC VISION 年,卷(期): “”(24) 分类号:F719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就业 经济增长
加快发展服务业 篇6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院长
国务院关于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意见的发布,给上海跨越式发展现代服务业带来重大契机。上海要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必须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率先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要以国家层面政策突破和地方层面环境营造为重点,加快扩大高端服务业发展规模,全面提升高端服务业集聚辐射力,推动上海经济发展转型,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准确把握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内涵特征和客观规律
高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高端领域,是现代服务业中技术含量最高、附加值最高、集聚辐射力最强的行业,被誉为现代服务业皇冠上的“明珠”。
1、高端服务业的兴起是经济结构向服务经济高级阶段演进的结果
20世纪30年代,新西兰经济学家费舍尔提出著名的经济发展三阶段论,即社会经济的发展首先从农业占优势的经济形态,逐步过渡到工业占优势的经济形态,然后再过渡到服务业占优势的经济形态。高端服务业起源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时期,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结构高度化而发展,是服务经济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然结果。
高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与信息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全球信息革命的兴起带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与产业的加速融合,产生全新的高端服务行业,如通信、广播影视、服务外包等;促使中间服务环节从制造业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性服务业,如研发、设计、技术支持等;加快对传统服务业的信息化改造,赋予其崭新内涵,如金融、现代物流等行业。
与传统服务业相比,高端服务业具有高附加值、高知识含量、高信息技术含量、高开放度、高产业带动力、强辐射、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征,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税收;有利于集中资本、技术、人力等高能级生产要素,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拉动高端消费,推动消费升级;有利于推进技术外溢,激发自主创新;有利于创新体制机制,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有利于增强集聚辐射力,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国际竞争力。
2、国际化大都市高端服务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和基本趋势
国际化大都市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一般遵循从传统服务业向高端服务业演进、从低层次服务业向高层次服务业演进、从最终消费向中间消费演进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
(1)从传统服务业向高端服务业演进。在工业化前期,商业、交通等传统服务业占据服务业主导地位,高端服务业处于萌芽状态。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化的蓬勃兴起带动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等高端服务业开始发展,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20世纪以来,全球发达经济体向服务经济时代快速迈进,金融、保险、商务服务、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高端服务业加快发展并在全球范围内扩张,成为推动发达经济体发展的强大动力。
(2)从低层次服务业走向高层次服务业。低层次服务业包括零售、餐饮、邮政、洗染、修理等,属于普遍性服务需求。随着经济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运用,部分低层次服务业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能级提升并发展成为高端服务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交通运输业转变为现代物流业,医疗业转变为医疗保险服务业,生活服务业转变为保健护理业等。
(3)从最终消费走向中间消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企业生产经营的规模不断扩大,复杂性日益提高,引发了对中间服务的大量需求,推动以最终消费为主的服务业向以中间消费(生产者服务)为主的服务业加快演进。大部分中间消费属于高端服务业,如金融、法律、研发、创意、广告、物流仓储等。
3、高端服务业是国际化大都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目前,高端服务业产值已经占到全球GDP的40%以上,国际化大都市高端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60%以上,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1)高端服务业成为服务业的主要产出。当前,国际化大都市经济增长80%以上来自服务业,其中服务业的60%以上来自金融、电信、设计、咨询等各类高端服务业。高端服务业已经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2)高端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高端服务业占据服务业金字塔的顶层位置,和其他产业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比如,发达的金融市场能够为所有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和融通功能,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3)高端服务业具有极强的集聚辐射力。高端服务业具有较高的开放度和国际化程度,能够在全球范围内集聚资源和辐射能量,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
从内涵和特征看,根据联合国经济活动标准产业分类和我国国标分类,高端服务业主要为十个门类:(1)金融业,包括银行、证券、期货、信托、保险、基金等金融相关行业;(2)航运与现代物流业,包括航运业及相关行业、现代物流、仓储、分拨等行业;(3)房地产业;(4)专业服务业(中介服务业),包括研发、会计、审计、评估、法律、咨询等行业;(5)信息服务业;(6)文化、体育、娱乐业,包括广播影视、媒体传播、创意设计、体育、文化娱乐等行业;(7)旅游、会展、酒店业;(8)教育业;(9)卫生、社会保险业;(10)服务外包业,主要指为第三方(国外)客户提供信息管理、数据处理、财会核算、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等各类服务。
二、高端服务业发展供求“双约束”是结构调整的主要瓶颈
上海要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必须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率先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目前,上海结构调整面临的突出瓶颈是,高端服务业发展存在供求两方面的双重约束。
1、高端服务业发展存在供给约束
(1)产业能级不足。从供给角度看,上海高端服务业能级总体偏低,主要集中在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集中在服务产业链的中低端,金融、航运、信息服务、文化、医疗等高端服务发展不足。
(2)产业渗透性不强。上海高端服务业发展“单兵突进”现象明显,对整个产业链的带动作用,以及对相关产业的渗透作用不强。比如,上海金融市场无论是规模还是广度都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比重过低,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较低。
(3)高端服务创新不足。对高端服务业而言,创新不仅是丰富高端服务的重要手段,而且创新本身就可以创造高端需求。上海高端服务业在产品、业务、工具、制度等方面的创新能力不强。比如,金融衍生产品缺乏,期货市场品种较少,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尚不健全。
2、高端服务业发展存在需求约束
(1)中间需求不足。中间需求行业(生产性服务业)目前已经占到国际化大都市全部服务业产出的70%以上,上海高端服务中间需求仅占到服务业总需求的40%左右。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量的中间需求尚未从产业链中脱离出来,产业链的社会分工体系尚未形成,导致中间需求弱化。
(2)最终需求不足。2008年上海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传统服务需求趋于稳定,高端服务需求潜力巨大,但一些高端服务需求还没有充分激发出来。
3、高端服务业发展存在人才约束
(1)高端人才需求缺口巨大。目前上海通晓国际惯例、具有国际市场经验的开放型、创新型高端服务人才十分缺乏,成为制约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2)高端人才生活成本较高。突出体现在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低、税率高,导致人力成本高企。从所得税率看,上海最高档所得税率为45%,而香港为16%,新加坡为28%,横滨为37%,巴黎、伦敦为40%。较高的所得税率不仅导致金融、保险等高端人才难以留在上海,而且容易产生收入跨国转移的避税行为。
(3)高端人才市场主体缺乏。目前上海中外合资高端人才中介服务机构30家左右,仅占全市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总数的4%,且普遍规模较小,难以满足上海高端服务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大量需求。
三、以体制制度创新激活高端服务业的市场活力
上海高端服务业要加快发展,必须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着力构筑国际化、市场化、规范化的运作模式,不断增强市场主体的活力和竞争力。
1、放松行政管制。放松行政管制是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条件。要调整完善现有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着力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
(1)放松进入管制。降低高端服务业准入门槛,扩大非公有制经济在高端服务业中的比重,强化多元市场主体发展格局,促进高端服务企业的数量和规模的增长。
(2)放松经营管制。放宽高端服务业企业经营范围限制,打破垄断,强化行业竞争格局,着力增强高端服务业整体竞争力。
(3)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推动服务业国有资本向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集中,加快竞争性领域国有服务企业股份制改造,推进事业型服务机构企业化改制,使其成为市场化的竞争主体。
2、扩大服务业开放。扩大开放是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打破所有制限制和地域限制,鼓励外资、民资加快进入高端服务行业,鼓励外地企业来上海参与服务业资本重组,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高端服务业竞争。
(1)大力集聚吸引国际高端服务企业。鼓励外商投资现代服务业,鼓励国际高端服务企业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与上海企业开展合资合作、战略联盟、品牌共享、技术交流、管理创新,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2)鼓励企业集团向高端服务转型。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推动有条件的企业集团加快剥离生产性服务业,或整体实现向高端服务业的战略转型,大力推进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加快培育高端服务业市场主体。
(3)鼓励高端服务企业“走出去”。拓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的带动力和辐射力。支持上海高端服务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支持有条件的高端服务企业到海外资本市场融资。
3、完善政策法制环境。政策法制是高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高端服务业发展更需要建立一整套规范的政策、法律法规体系,以规范服务业市场发展,特别是高端服务业发展全球化一体化趋势,客观上需要符合国际惯例的政策法制环境。
(1)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对一些高端服务企业和项目实施财税、政策扶持,如对从事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的生产性服务企业;高端服务企业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的落户,国际服务外包企业,金融市场各类机构投资者,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等。
(2)进一步完善法制环境。加快完善高端服务业法律法规体系,及时清理制约高端服务业发展的不合理法规,加快制定和完善促进高端服务业发展的规章制度。
(3)进一步完善人才环境。积极构建宽松的人才引进环境。调动各方力量在住房、医疗等方面,强化人才奖励和保障制度。努力形成灵活的人才引进、培养和保障机制,增强服务业发展的智力支持。
四、以政府管理创新营造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环境
服务业发展环境与制造业截然不同,特别是政府管理方式和手段不同。必须加强政府管理创新,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着力营造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1、加强市场规范
(1)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按照知识产权国际公约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打击侵权、不正当竞争等行为,加大对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等的保护力度,规范服务业市场秩序。
(2)鼓励高端服务企业成立行业协会或建立跨领域高端服务联盟。研究制订行业行为规范和自律规则,建立健全高端服务业务流程、服务内容、市场价格和质量评估等标准体系,推进高端服务标准与国际接轨。
(3)完善高端服务行业信用体系。建立和完善高端服务业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信息数据库,纳入全社会征信服务系统,促进高端服务企业加强自身信用建设。
2、加强政府服务创新
(1)尽快制定高端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上海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行业、规划布局、政策措施、管理体制等。
(2)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高端服务企业的审批事项和收费项目,提高行政效能,为服务业创新发展创造条件,降低高端服务企业进入市场的成本。
(3)加强和改进政府服务。把握服务业领域的国际惯例和规则,提高服务业公共管理水平。帮助企业运用WTO规则,提升应对竞争能力。强化政府服务意识,深入了解高端服务企业诉求,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问题。
3、健全服务业统计制度
(1)扩大服务行业统计覆盖面。结合基本单位名录库,建立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和滚动调查相结合的统计制度,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2)建立高端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研究建立符合国际惯例,反映上海高端服务业发展特点和水平的统计指标体系,特别是要完善制造业企业向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发展的统计体系,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统计体系,创意、会展、时尚等新兴服务业统计体系等,加快形成上海服务业统计信息定期发布制度。
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篇7
一、在养老责任方面,要明确各方责任,发挥各自作用
老有所养,是千百年来普通百姓的美好梦想。面对严峻的养老形势,不是任何一方独自所能应对的,只有举全社会之力才能实现老有所养。那么,在养老方面,只有明确政府、社会、公民个人各自应该承担责任,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
一是政府要起主导作用。政府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制度保障、政策导向、资助扶持、示范引导、监督管理等五个方面。把重点放在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上,加快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政府购买社会养老服务,动员并扶持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机构的建设工作。要加大养老资金投入,设立老年人关爱基金,统一管理运作,帮助解决那些无儿女或无生活来源等状况的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市场监督与维护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养老环境。
二是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关注、关心、关爱老年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要进一步拓宽社会养老保障渠道,制定优惠政策,从制度上鼓励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投资建设养老院、福利院、老年活动中心以及老年公寓等养老社会服务型设施并有偿提供各种服务,促进形成多元化养老模式。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主体和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等。要注重完善志愿者(义工)服务体系,在帮老帮困上发挥积极作用。2014年,漳州市社会福利院采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模式积极引入漳州市弦歌社工服务中心介入临终病床服务,社工与医护人员相结合,向临终病人提供生命陪伴、精神慰藉、需求满足、遗嘱订立等服务,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福利院的专业服务水平,扩大了“福鹤之家”的影响。同时,要大力发展慈善事业,通过福利彩票公益金、慈善机构、社会捐赠或其他市场化运作方式拓宽经费来源,为养老服务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三是公民个人增强自我养老意识。要积极倡导公民从年轻时就树立起自我养老的保障意识,做好人生的养老规划,走社会养老与自我养老相结合的道路。同时要认真履行赡养扶助家中老年人的责任和义务,给予老年人精神上的安慰和生活上的照料,管好自己的家人,减轻社会养老负担。在舆论宣传上也要引导老年人转变思想观念,培养老年人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自强自立,做好自我保障。
二、在养老模式方面,要多元化发展,满足多样化需求
一是支持发展居家养老。从养老方式看,超过90%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选择居住在家庭中安度晚年生活的养老方式,是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提出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其特点是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这种服务模式既满足老年人希望居家不愿进养老院的愿望,方便子女就近照顾,减轻年轻人的经济压力,又解决了传统家庭养老服务不足的难题。具有成本低、覆盖面广、服务方式灵活等优势,是一种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新型养老模式,很受老年人欢迎。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刚起步,各地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投入普遍严重不足,加上受用地用房限制,许多服务平台尚未建立,制约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快速发展。这就需要政府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推动居家养老健康发展。
二是探索发展社区养老。面对庞大的老年群体和不断增多的高龄、独居、空巢老人,养老服务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除了大力发展居家养老作为养老服务体系的主流外,还应当拓宽养老模式,积极探索社区养老。要支持社区养老设施建设,在新建居民小区和进行旧城改造时,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作为公共配套服务设施,与项目一起规划,一并实施,一同检查验收,创造比如托老所、老饭桌等能让老人有个能居、能乐、能食、能学的环境。
三是继续发展机构养老。社会机构养老虽然能提供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但目前床位紧张,而且费用较高,缺乏亲情和感情,更多的是机械式的生活管理,老人易产生孤独感,很多老人难以接受。所以,要从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水平入手,继续发挥好养老机构作用,同时要积极寻求与企业或民间资本合作,出台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各种经济组织及外资合资合作兴办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多元化需求。
四是着力发展乡村养老。乡村养老作为农村地区的特有方式,因空气好、乡情浓、互助性强、成本低被广大农村老人所喜爱,同时也正逐步被城里的老年人所认可和接受。要立足美丽乡村建设,增加农村养老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把农村社区养老中心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同步推进,大力发展乡村养老,以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近年来,正在兴起的互助养老是属于家庭之间自发的一种方式,其优势作用日益明显,需要加以正确引导和鼓励。总之,各种养老模式都有其自身优势和局限性,只有充分发挥各自养老优势,才能解决养老多样化需求。
三、在养老服务方面,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养老服务工作的成功与否,很大因素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支专业的管理和服务队伍。养老服务业的管理和服务人员要求有专业的管理或医疗、护理知识,而目前参与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大多数文化程度较低,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必要的护理常识和技能,加上服务人员劳动强度大,待遇差,社会地位低,致使养老机构管理服务人员队伍极不稳定。因此,专业服务人才是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最重要制约因素,其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一是要加强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定期组织培训提高专业服务水平,推行职业资格制度,保证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推动养老护理工作职业化、规范化;二是要提高养老机构管理服务人员的待遇,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并制定养老服务专业人才薪酬标准,鼓励和吸引专业社会工作者和社工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形成具有较高素质管理人员养老服务管理队伍,不断提高养老机构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三是要加快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可通过合作培养、定向培养、委托培养等方式加快家政和护理等养老专门人才培养,鼓励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立养老服务专业,培养中高级管理人才;四是推进志愿者服务机制形成。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社区人才资源,积极组织壮大各种类型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如成立由社区低龄、健康、乐于奉献的老年人组成的老年志愿者服务队伍;成立由辖区内的党员干部、教师、青少年志愿者服务队伍;成立由社区中具备家政、水电维修、医疗、餐饮、理发等专业特长的人员组成的专业服务队伍,开展深化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志愿者服务的经常化、制度化。在发展志愿服务方面,要提供完善的激励措施和保障机制,也可借鉴德国“时间银行”的办法,引导年轻一代当义工为老年人服务,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实现结对帮扶工作长效化。同时,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扶持发展管理规范、制度严明的家政公司,培养一批专业的家政服务和陪护队伍,竭力为老年人生活提供便利。
四、在养老内容方面,要积极创新,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
养老不能只是为了活着而养老,而是要让老年人过上快乐开心的生活,活得更有尊严。城市住宅较为封闭,邻里缺少来往。老年人除了需要物质上的保障,如果精神生活缺乏,就会陷入孤寂烦恼、精神恍惚,健康容易出现问题,给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特别是那些既没有一技之长、特别喜好又没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老人,步入老年后,不知如何参与社会活动,整天无所事事,出现抑郁症状。因此,既要照料好老人,还要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加强对老年人的精神关怀也是养老服务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是开展对社区老人的家庭情况、健康情况、服务需求进行了解登记,建立社区老人健康档案;二是要从老年人的需求出发,因地制宜地兴建老年人活动场所,积极开展适合老年人的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如棋类、球类、书法、健身、评书、聊天等,为老年群体提供一个精神乐园,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三是要重视、珍惜老年人的知识技能、经验和优良品德,积极创造条件,发挥老年人的专长和作用,保障老年人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四是引导老年人“自助而乐”的观念,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可按照年龄相近、志趣相投的原则,由老年人自己组织成立老年人互助团队,开展各种互助活动,欢乐常伴,通过集体的活动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获得生活的乐趣,做到快乐养老。
五、在养老氛围方面,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营造尊老爱老社会氛围
“养儿防老”是中华民族传统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就业压力、社会竞争使得不少子女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相应地减少了对老年人的照顾,使得不少人陷入工作与尽孝的冲突当中。特别是当今子女数减少,家庭规模向小型化发展,老人与子女从共居向分居转变,往往造成情感缺失和生活困难。而在农村,为了增加收入,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选择离开农村外出务工,导致空巢老人的现象越来越多,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越来越激烈,这就对传统的养儿防老形成极大的挑战。为此,一是要加强伦理道德的社会教育宣传,弘扬中华民族优良孝道传统,主动承担起赡养自己长辈的责任,在整个社会营造一种尊老爱老的良好道德风尚;二是孝道教育要从小抓起,进学校进课堂,让年轻一代懂得对父母感恩,明白赡养老人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也是为自己将来获得子女照顾创造道德基础,这种供养与反哺的循环使家庭养老能够延续;三是要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的宣传,加大执法力度,让人们知道,不赡养老人是犯法的。同时,要抓好落实“常回家看看”的法律规定,促使家庭成员经常回家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将“精神赡养”从道德责任“硬化”为法律义务,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以及合理要求,发挥好家庭在养老方面的重要作用。
老年群体是最值得尊敬和爱戴的群体之一,也是最需要关心和帮助的群体之一。做好养老服务工作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举措,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要充分认识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重要意义,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养老服务工作纳入各地民生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评内容,认真解决老年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妥善处理涉及他们切身利益的各种矛盾,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促进养老服务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尚全,傅治平,李一鸣,徐连林.创新政府[M].人民出版社,2012.
加快常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 篇8
近年来, 常州在加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 积极发展服务业, 转型传统服务业, 服务业行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不断优化。进入"十二五"后, 服务业已逐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优化经济结构、保障市场就业的重要支撑, 在常州经济社会科学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 服务业经济总量持续扩大。2014年, 常州市服务业增加值超过工业增加值总量, 达到2296亿元, 比2005年的450亿元提高了4倍以上;服务业税收总量达到305.6亿元, 比2005年的57.9亿元也提高了4倍以上;全市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从2005年的303.3亿元提高到2014年的1621.5亿元, 增长了4倍以上。
(2) 服务业对经济的支撑性逐步提升。2014年, 常州市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 增幅高于全市GDP1.4个百分点, 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 较2005年提高了12.4个百分点;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1%, 增长速度超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个百分点, 超过工业投资11个百分点, 服务业投资额占全社会的比重由2005年的39.4%, 上升到2014年的49.0%, 提高了9.6个百分点。
(3) 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2014年, 常州交通运输行业实现增加值185.1亿元, 同比增长15.7%;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4.2亿元, 同比增长13.1%, 批零住餐业实现增加值超过全市服务业比重的三分之一, 其中饮批发和零售实现增加值超过600亿元, 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突破100亿元, 分别占全市服务业比重的28.7%和5.1%。
2 常州发展现代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 常州现代服务业发展近年来有质的飞跃, 现代服务业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升, 对城市经济发展、就业等的贡献不断增强。但相对于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需求, 还有较大差距, 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内部结构不合理。常州现代服务业行业发展不平衡, 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批零住餐、房地产、交通运输仓储等经过改造和提升的传统服务业占比较大, 成为全市服务业发展的主体;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和地质勘查等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行业比重较少, 发展仍处于低层次阶段。
(2) 区域发展不平衡。常州现代化发展区域分布失衡, 突出表现为中心城区发展较快, 金坛、溧阳发展滞后。
(3) 内资企业缺少动力基础。虽然目前民营经济占据了全市经济三分之二的份额, 但民营经济的发展, 还处于量的扩张阶段, 并没有得到质的提升。民营企业进入的大多是门槛较低的传统产业, 民营经济还属于粗放的增长模式, 质量、效益低下, 不仅制约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也阻碍全市经济的健康发展。全市大多数民营企业还处于技术创新的低层次阶段, 自主创新动力不足。
3 常州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当前是现代服务业大发展的大好时机, 全市制造业生产力水平和群众生活水平都已经提高到一定的水平, 能否在大市场中抓住机遇, 关键取决于我们的发展方向和思路。对此, 就常州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1) 坚持把现代服务业作为战略重点进行部署
常州一直以来就是一个现代化的制造业基地, 各级政府对制造业的管理, 驾轻就熟, 但对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认识还没有完全统一, 随着全市经济的高速发展, 要科学制定现代服务业发展计划, 做强做大服务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企业, 积极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 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产业, 提升服务业的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水平, 不断提高服务业发展层次。
(2) 坚持以科学的空间布局引导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
按照统筹考虑、结构合理、有效创新的原则, 科学规划常州城市空间布局, 引导常州现代服务业规模化、合理化、特色化发展。在常州天宁、钟楼中心城区科学规划建设高档商业中心, 同时合理整合集购物、餐饮、娱乐和游憩于一体的特色商业街区, 在南北两翼 (武进、新北) 规划建设商贸商务集聚副中心和各类超级市场, 特别在南翼充分依托大学城、太湖湾、西太湖的综合优势, 加快建设常州大学城、太湖湾旅游区, 扩大商业规模效应。充分挖掘溧阳的农庄旅游经济和金坛的茅山文化资源, 积极打造常州美丽休闲庄园。
(3) 坚持以完善的统计监测体系促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积极构建以"专业整合、部门协作"为主的大服务业统计监测体系, 整合专业统计调查和部门统计资源, 完善统计调查制度, 基本做到全社会、全行业覆盖。利用部门行政记录及时更新维护服务业名录库, 定期开展对服务业支撑指标的运行监测和原因分析。健全金融、科技、文化等重点服务领域的调查制度和指标体系, 加强江苏凌家塘市场、江苏湖塘纺织城、武进邹区灯具城等服务业聚集区和特色产业统计监测, 探索电子商务、服务外包、楼宇经济等新型业态的统计调查方法, 反映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强化考核支撑, 将服务业统计数据纳入评估各地绩效考评内容, 提高各地区对服务业统计的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1]周二中.常州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调研报告[J].江南论坛.2012 (07) .
加快提升新疆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篇9
一、新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特征
(一) 总量不断扩大, 增速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后, 新疆现代服务业进入全面发展的快车道, 年平均增速超过13%以上, 高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速。2010年新疆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为1806.5亿元, 在GDP中的占比为33.3%, 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为38%。服务业的快速稳步增长, 对繁荣市场经济, 改善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 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改革开放以后, 伴随着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到2000年, 新疆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次序由原来的“一、二、三”型优化为2010年的“二、三、一”型, 呈现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 第二产业、服务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局面。现已基本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 以工业为主导, 服务业占重要地位的具有现代工业化水平的产业结构。
(三) 服务业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
服务业从业人数一直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从业人员数由1978年的66.8万人猛增到2010年的350.8万人, 就业比重上升到了38.5%。在新增加的就业人员中, 服务业吸纳的从业人员占70%以上。第三产业不仅吸收了大量的新增劳动力, 而且还吸收了部分农业和工业转移的劳动力。
(四) 传统服务业保持优势,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传统服务业如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继续保持优势地位, 并采用了新的技术和业态进行改造和升级。同时, 现代服务业如房地产业、旅游业、信息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社会服务业等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五) 区域之间发展差距大
服务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大都集中在天山北坡经济带地区如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等。发展缓慢的主要是南疆地区如和田、喀什、克孜勒苏州等地州。差距不仅表现在总量上, 还表现在内部结构层次上。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昌吉州、塔城等地区经改造的传统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更快, 其在服务业的占比达65%以上;而和田、克州、喀什、阿勒泰、伊犁等地州服务业主要依赖传统服务业、社会保障福利业和公共管理服务业等发展。
(六) 服务企业规模小, 竞争力差
新疆服务业产业化组织程度低, 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 缺乏起龙头带动作用的大集团和大公司。这些中小型服务企业还未形成产业群, 产生不了集群效应, 普遍经济效益不高。服务企业在经营中采用信息、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较少, 多数依赖传统手段, 集中于低端的竞争, 竞争水平差。
二、加快提升新疆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思路
针对新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与特征, 在新时期, 必须清晰地确立加快提升新疆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思路, 即树立一个观念, 推动两轮驱动, 促进三个优化, 加速四化建设。
(一) 树立一个观念
“一个观念”是指先进的产业观、产品观和财富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对促进新疆经济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增加社会就业和地方财政收入, 缓解节能减排压力和提高对外开放合作水平等方面, 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 新疆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从根本上改变重生产轻流通、重工业和农业轻服务业的传统观念, 把现代服务业与工业、农业放在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来抓。要克服小农意识和传统思想的束缚, 在理论和观念上彻底清除过去对服务业的偏见, 不断探索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途径。要正确认识到发展服务业, 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在新疆国民经济中战略地位和先导作用。
(二) 推动两轮驱动
“两轮驱动”是指新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 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并驾齐驱。在当前经济发展中, 工业与服务业之间出现了相互融合的势头。这种融合更多地表现为服务业向工业的渗透, 特别是与生产过程密切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直接作用于工业的生产流程。尤其需要指出的是, 随着专业化分工程度的深化和市场体系的完善, 现代服务业在新型工业化中的作用将不断增强。从时间上计算, 一个产品真正处于生产制造环节的时间只占少部分, 大部分时间处在研发、采购、储存、运营、销售、售后服务等阶段, 产业链条的运转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目前, 许多企业的生产与服务功能已经融合在一起, 作业管理也从制造领域延伸到了服务领域, 模糊了两者之间的界限, 许多企业的经济活动甚至已由以制造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之间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新型工业化的推进离不开现代服务业的支持, 而工业的高速发展也为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市场空间。
“两轮驱动”具体体现在如下两方面:一方面, 现代服务业为新型工业化的建设提供了支撑。现代服务业主要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而发展起来的, 它是知识和技术相对密集的服务业, 主要包括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咨询业、信息服务业、科技开发服务业、教育服务业等。工业的高速发展, 为现代服务业创造了中间需求, 企业可以利用信息化和全球化所带来的好处, 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把一些以前内部操作的业务, 如后勤服务、企业策划、财务会计、员工培训等, 尽可能交给日益完善的现代服务机构去完成, 即实现企业活动的外置。另一方面, 新型工业化发展推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信息技术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信息技术可以促进服务产品设计的创新和服务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 可以推动现代服务业中的通信、信息服务、计算机软件、网络服务、物流等行业的快速发展, 可以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 改善服务质量, 增强服务企业的竞争力。
(三) 促进三个优化
“三个优化”是指产业结构优化、行业结构优化和区域结构优化。三个结构优化的具体思路是:
1. 产业结构优化。
目前, 尽管新疆三次产业比例的“二三一”结构已经确立。但总体上现代服务业的比重仍然偏低。新疆服务业的发展处于相对滞后状态。按照国际经验, 第二产业一般在它的总产值比重占到50%以后将会出现下降趋势, 而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将不断上升, 当经济趋于成熟时, 服务业比重要占到50%以上。所以, 在未来, 新疆一方面要保持第二产业发展迅猛的势头, 另一方面, 更要加快服务业的发展, 要提升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
2. 行业结构优化。
目前, 构成新疆服务业支柱的五个行业依然是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保险业、社会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业, 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所占比重仍很大。所以, 新疆如要实现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就应促进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优化。在巩固和提高以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 积极扶持现代服务业, 优先发展信息、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积极发展教育培训、房地产、旅游、医疗保健、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发展前景较好的新兴服务业。
3. 区域结构优化。
一方面, 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理念, 努力实现新疆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 无论是北疆还是南疆, 无论是地方还是兵团, 现代服务业都要加速发展, 相互协调和共同繁荣。另一方面, 现代服务业发展也应当根据各个地区的情况、资源状况及经济发展水平, 格有侧重和特色, 不要盲目攀比, 相互模仿, 以免出现产业雷同, 整体结构失衡的现象, 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四) 加速四化建设
“四化建设”是指市场化、城市化、产业化以及社会化的建设。
1. 市场化建设。
新疆政府应该坚持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化方向, 放松市场准入条件, 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积极引入竞争机制。主要措施应为:一是新疆各级政府要尽快清理和取消各种限制经营政策, 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 企业投入为主体, 民间资本和境外投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二是建立公开透明、管理规范和全行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 废除不合理的带歧视性的有关规定, 减少行政审批项目, 简化专项审批手续, 在相关政策上贯彻国民待遇原则。三是新疆各级政府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
2. 城市化建设。
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是与城市化进程相辅相成、相伴而生的。只有加快城市化进程, 才能扩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新疆城市化建设的思路应为:一是加快中心城市的建设, 把乌鲁木齐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商贸城, 以乌鲁木齐经济圈带动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发展;二是加速库尔勒市、喀什市的建设, 使之成为南疆地区的大型城市。同时力争把奎屯市建成北疆地区的大型城市;三是根据新疆城市数量少, 规模小, 又被荒漠、戈壁分为点点绿洲, 具有分散而封闭, 发育程度低, 集聚功能小的特点。所以, 新疆应大力发展小城镇。
3. 产业化建设。
推动新疆服务业体制改革, 加大产业化发展的力度, 推进社会事业改革, 除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以外的社会事业都应实行产业化。而且, 必须加快新疆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领域的改革步伐, 推进产业化进程, 凡是适宜产业化经营的, 都要进行经营方式改革, 走市场化道路。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和环境的引导, 从机制上构建起整个社会的专业化分工体系, 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4. 社会化建设。
提高社会化程度, 主要是加快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 提高服务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拓宽其发展空间。目前, 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一系列辅助性或后勤保障性的工作已在传统的体制下形成自我服务体系, 排斥了竞争, 限制了规模扩大, 没有降低成本的主观要求, 对于这一系列自我服务工作要加快推进社会化改革。
参考文献
[1]殷少明.新疆服务业发展历程与战略思考[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09 (2) .
加快发展服务业 篇10
“十二五”期间, 青海经济发展已进入全面提速的新阶段,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也进入了关键时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都获得了较快发展, 但与青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 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第一, 结构不合理。从行业看, 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批发零售业为主的传统服务业的比重始终处于较高的水平。从区域上看, 发展区域不均衡, 资源配置不协调, 产业规模、比重呈从城区向农区、牧区依次递减的趋势, 以西宁为核心的东部地区金融、商务、信息、房地产等现代服务型经济明显比较发达, 产业结构更趋高级化。第二, 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不足。仅以青海服务业发育度较好的西宁为例, 2010年该市在城镇单位服务业人员中, 传统服务业人员为45.69万人, 比现代服务业人员多近30.93万人, 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人员之比为3.1:1, 由于缺乏行业标准和高素质的人才, 产业发展的不规范性和盲目性尤为突出。第三, 行业垄断依旧存在, 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得不到最大化的发挥, 导致服务业创新意识和能力欠缺、相关企业经营效率低下、招商引资相对滞后。第四, 与发达省份相比, 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 产业之间的融合度不高。第五, 青海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不足, 城市化水平低, 与发达地区相比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仍有很大差距, 致使青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缺乏有效的需求, 产业发展环境不佳;在新阶段、新形势下,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对于青海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扩大就业、提高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加快发展我省的现代服务业, 应在全行业内树立“服务也是生产力”的理念。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进行全面布局, 目前, 应以发展以下三方面为重点:第一, 大力发展直接为农牧业和工业以及资源开发行业服务的物流、科技、金融保险、信息和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第二, 积极培育产业之间关联度大的新兴服务业, 如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和服务外包业等。第三, 规范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息息相关的商贸流通、中介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十二五”期间, 其发展对策主要为:
以园区经济为依托, 促进服务产业集群发展
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的载体。目前青海省已园区经济已初具规模, 也逐步形成了与制造业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产业群。为了更好地促进二者之间的产业融合, 建议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发展产业集群, 如强化区域之间服务业企业的合作。以大中企业为引领, 积极培育小微企业, 逐步形成分工协作的服务业集群, 强化服务业在空间上的集聚, 不断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 提升产业规模竞争力。重点建设金融、物流、商贸、文化、会展、科技研发和园区产业等服务业集聚区, 使服务业集聚区成为青海新的经济增长点, 成为提升经济发展层次和水平的有效途径。需要注意的是, 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从全省园区经济的整体出发, 统一规划。政府要积极发挥指导、协调和服务作用, 为各利益主体、各行业协调发展创造条件。引导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 努力创新商业服务模式, 通过网络经营、电子商务等方式发展自己的服务并推广自己的品牌, 实现各类资源要素的有效利用, 为青海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开拓广阔的市场空间。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被喻为“产业的中间人”, 既是产品增值的主要来源, 也是服务业中增长最快的领域, 其产业增加值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在70%以上。生产性服务业由于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 不仅科技含量高, 而且在技术、管理、经营等方面的创新也引领世界潮流。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进步与创新已经成为整个产业链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源泉, 在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进步和创新中也起着关键作用。第二次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助推了我国东部一些制造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这无疑也为青海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机遇, 同时,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 应当突出发展一些面向生产、面向企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如前所述, 以园区经济为支撑, 以盐湖化工、油气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光伏、生物技术等几大龙头产业为轴心, 加快培养和发展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生产性服务业, 推动生产性服务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 促进产业融合, 提高我省现代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大力推广服务外包业务
服务外包是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服务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东部发达地区, 企业要缩短差距, 加快其发展步伐, 必须要走出去、请进来, 充分利用服务外包的优势特征, 将信息服务和商务流程等非核心业务以合同方式发包给发达地区的企业或第三方服务供应方, 自己则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发展, 实现优势互补。通过服务外包加快我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步伐, 提升青海省服务企业的整体形和走向国际市场的能力。
加快提升城市化水平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服务业向市区集中的趋势较为明显, 而与服务业的这一特征高度相关的就是工业化进程中的城市化现象。因此, 加快提升青海省的城市化水平将有利于现代化服务业的发展。
首先, 确立三个点。以西宁和格尔木为首建立中心城市双核心两端推进模式。第三个点是环湖地区, 处于西宁——格尔木的中点, 作为现代物流业和旅游业的发展点。
其次, 建立两条轴:一条是民和—乐都—平安—互助—西宁, 此轴为区域城镇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轴线。第二条轴线是西海镇—德令哈—格尔木, 可以将此轴发展为青海现代物流业的一个新亮点。
再次, 加快以西宁为核心的东部城市群的建设步伐, 将其发展成青海现代服务业连绵带。第一, 以西宁为中心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大力发展科研、信息、文化、卫生、体育等现代服务业, (重点发展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文化及藏医药等现代服务业) 。第二, 以西宁为核心的青海南部现代服务业集群可以充分依托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强化生态畜牧业建设, 现代旅游业等的发展。第三, 以青藏铁路为依托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现代旅游业。
最后, 延伸一个带。一个带即是青海现代服务业城市带的一体化发展。第一步以点轴为基础, 由点向线扩散。第二步城镇产业东西轴横向扩散。
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众所周知, 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青海, 要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步伐, 需要高文化知识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劳动力。目前青海省服务业从业人员大部分仍集中在运输、商贸服务等传统服务领域, 适合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现代服务业需求的人才匮乏。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象, 一要多渠道地吸引适合资源大省、经济小省服务业发展的专业人才, 重视人力资本的积累, 尽快形成与青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结构。二要建立完善的人才资源配置体系, 要随时了解企业对服务业人才的实际需求, 不断完善人才引进机制, 通过优惠的政策和条件吸引人才、保护人才、留住人才, 防止孔雀东南飞。三要政府、企业、社会齐抓共管, 持之以恒的做好职业培训, 在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强化在职培训的同时, 还应做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从而建设高素质的服务业人才队伍。
城乡统筹, 促进“四区两带一线”现代服务业共同繁荣、协调发展
目前, 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地区在金融、商贸、物流、科技、教育、楼宇、中介服务、旅游和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具绝对优势, 应予以大力发展。且要对处于核心地位的金融业给予高度重视, 使其不仅成为中心区, 而且成为整个青海省的核心现代服务业。柴达木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化基地、循环经济试验区和支撑全省跨越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应以现代物流业为核心, 进一步加大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为东部地区工业发展提供能源、基础原材料支撑。环青海湖地区作为全省生态旅游和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示范区, 打造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国家级旅游景区, 促进全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打造全省现代高效畜牧业生产基地, 为农牧区畜牧业发展提供优质种源, 为东部和柴达木地区提供优质畜产品;打造环青海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示范区, 为东部地区提供生态安全保障。
把三江源地区建成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国家级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 为全国和省内其他区域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供经验和模式、为高原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种质支撑, 加快草原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转变, 推进全省脱贫致富进程。打造三江源—九寨沟—香格里拉高原生态旅游精品线路, 为全省开发探险、登山、科考等高端旅游市场提供支持。
实施轴线开发战略, 把“两带一线”打造成全省重要的特色农牧业走廊、新型工业走廊、水电开发走廊、生态旅游走廊和城镇化发展带, 成为全省经济、人口的主要集聚区。加快“两带一线”交通、物流、电力、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健全区域合作互动机制, 加强带线之间、上下游之间、园区之间的分工协作和产业延伸, 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带。加快兰新第二双线、格尔木-库尔勒、格尔木-敦煌铁路及地方支线铁路建设, 充分发挥乘数效应, 点轴结合, 经纬交织, 区域联动, 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
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市场经济的发展, 离不开健全的法制、透明的政策、高效的管理和灵敏的信息, 要实现青海省现代服务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首先要构筑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平台, 政府应扮演好政策的引导者、利益主体管理的协调者、法律制度的保障者等角色, 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其次要提高市场准入的透明度和便捷性, 实行政务公开, 简化行政审批制度和程序, 鼓励各种资本进入服务业, 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 提高效率。
结语
加快发展服务业 篇11
一是打造未来服务业重点区域。《意见》提出了加快中央商务区规划建设,使之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新亮点和展现省会城市形象的新地标;着力发展泉城风貌、百年商埠、西部新城、长清大学城和汉峪金谷五大各具鲜明特点的服务业发展特色区;将洪楼、英雄山、经十路纬十二路、北园大街、二环南路等五大服务业集聚区改造提升为辐射更大区域的商业中心。
二是重点发展19个行业和重点领域。《意见》统筹兼顾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对传统的产业进行改造提升,对新兴的增长点加快培育,促进产业升级、消费升级。对金融业、现代物流业、科技创新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设计服务业、商务会展业、节能环保服务业、商贸业、住宿餐饮业、旅游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 房地产业、 养老服务业、 家政服务业、教育服务业、医疗健康服务业、电子商务和总部经济19个行业和重点领域提出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
加快发展服务业 篇12
关键词:现代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对策
现代信息服务业是指充分利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生成、收集、处理加工、存储、检索和利用,为社会提供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专门行业的集合体,主要包括信息传输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和信息内容业[1]。
现代信息服务业是当今世界快速崛起、迅猛发展的新兴产业,是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信息服务业在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已经远远超过了信息产品制造业,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综合竞争力和建设和谐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 现代信息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1 现代信息服务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当今世界,现代信息服务业正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强,并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在发达国家,现代信息服务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大产业。有关研究指出,从世界范围看,现代信息服务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重要引擎。1998—2009年,全球现代信息服务业连续12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从国内范围看,2001年以来,我国现代信息服务业一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
现代信息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领域,在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中日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是核心和关键,它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有关资料显示,1991年以来,全球GDP年均增长率大约在4%—5%,而信息服务业年均增长率达到23%,2004年信息服务业总收入达到3 000亿美元,2008年信息服务市场达到6 825亿美元。
根据国际有关研究机构的资料,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日、德、澳等国信息部门的产值已占到该国生产总值的30%—50%(平均为40%),信息劳动者占总劳动者的38%—65%;同期,“亚洲四小龙”信息部门的产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也达到25%—40%(平均为30%),信息劳动者占总劳动者比重的15%—30%,相当于美国四五十年代的水平。2000—2005年间美国信息服务业增长32.15%,是美国GDP增速的2倍多。2006年美国GDP为132 466亿美元,其中服务业占80.1%,而信息服务业(含政府服务)占服务业的36.25%(来源于《美国总统经济报告》,2007年2月)。美国GDP的各产业构成参见图1所示。
近年来,OECD和联合国组织了许多著名专家开展对信息经济的研究。其中,Alma’s Aeshmati和Wanshan Yang(February 2006)等人比较深入地利用我国统计的资料,研究信息通信技术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指出,1978—2002年间信息通讯技术对我国GDP增长率的贡献为20%,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为38%。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现代信息服务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1.2 现代信息服务业日益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行业
现代信息服务业作为当今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发展突飞猛进,已经渗透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国际经济一体化最终实现和不可替代的现代化因素[2]。随着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现代信息服务业的领域不断拓宽,范围逐步扩大,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现代信息服务业将是中国的主导产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现代信息服务业已初具规模,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信息已逐渐渗透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现代信息服务的作用也逐渐被人们所广泛地认识并日益受到重视,而且现代信息服务业也得到长足发展。如在2000年,我国信息服务业销售额就达到350亿元,从业人员达到两百万;2006年我国互联网网民数达到1.37亿元,宽带上网人数达到9 070万人,位居全球第二位。近年来我国网民规模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趋势,到2008年6月底达到2.5亿人,而美国网民人数在2008年6月底约为2.3亿人,中国网民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2006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服务业”。2007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改革措施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8]11号),这些政策的公布实施,极大促进了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2007年我国现代信息服务业市场规模达到19 320亿元,比2006年的15 850亿元增长21.9%。截止2008年6月底,信息服务市场规模达到10 170亿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12.4%(参见表1)。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现代信息服务业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其中,电信业务收入增长7%,广播电视收入70%,软件收入增长29.8%,网络游戏和移动增值市场规模分别增长29%和19.2%。2009年上半年,电信业、软件业等都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信息年鉴》整理。
2 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信息服务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软件产业发展相对落后
近年来,尽管我国软件产业增长较快,产业集聚效应更加明显,如2007年我国软件产业销售收入达5 800.1亿元,比2006年增长208%,2009年软件产业增速为20%,但是,软件产业发展水平偏低,占全球软件产业市场的份额还不到9%;商业化和产业化程度不高,目前产业规模偏小,产业结构亟待优化,硬件软件比例失衡,系统集成能力有待提高;软件生产产业化和软件产品商品化程度低,软件质量水平不高,软件人员分散,对软件缺乏系统管理,复合型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匮缺,缺乏行业骨干人才,人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大型软件主要靠进口的状况仍未改观,还形不成与制造业发展相匹配的互动格局。
2.2 现代信息服务业市场化程度不高
受市场准入、社会化改革及对外开放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现代信息服务业市场化程度较低。具体表现:一是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信息市场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一些行业中存在政策性进入壁垒和垄断现象,特别是一些发展潜力较大的现代信息服务业如邮电通信、信息媒体等,存在明显的政策性进入壁垒和垄断现象,各种社会资本难以进入市场,抑制了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二是现代信息服务业市场开放程度不够,竞争不够充分。部分行业过度垄断,市场准入限制多,限制了现代信息服务业竞争力的提升。
2.3 现代信息服务业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存在弊端
我国还没有建立健全信息服务业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现代信息服务业存在多头管理,缺乏统筹规划,体制性障碍较突出。目前信息服务机构分散于各个部门和行业,分属不同的系统或领域,难以进行统一的信息服务业统计工作,甚至缺乏统一的综合性和归口领导部门,也未能形成行业管理组织,因而难以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缺乏强有力的调控和运作机制,也就难以及时制定出扶持政策,而且相关的产业政策落实还不到位,未能形成支持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合力。这些都成为影响现代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阻碍因素。
2.4 人才相对匮乏,缺乏高素质人才
现代信息服务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和人才密集的产业,大多数现代信息服务业具有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特点,其发展需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一个城市的现代信息服务业能否得到良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现代信息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积累和利用。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现代信息服务业的人才积累较少,尤其是与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人才严重匮乏,例如,目前国内的电子商务服务人才每年的缺口达20万左右;另外,高端的软件人才、商用数据库开发和管理人才等都有很大的缺口[3]。高层次服务人才短缺、外流的现象比较严重,制约了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人才短缺,特别是高级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3 加快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3.1 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当前,信息服务业作为服务业中快速发展的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国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4]。加强对现代信息服务业的认识,提高全社会信息意识,是促进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必要前提。信息化对我国跨越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将会起到重要作用,也是我国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性机遇。近年来我国现代信息服务业已呈现迅速发展的势头,在未来的十几年发展中我国现代信息服务业将会形成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将现代信息服务业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加以推进。
3.2 制定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的科学规划
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要以科学规划为依据,做到规划先行。现阶段,促进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应科学规划,创新格局。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规划要克服重硬轻软的倾向,国家规划要突出宏观指导;部门需要明确发展的重点,克服发展的薄弱环节;各区域规划要突出特色,贯彻重点推进和协调发展的原则。要科学合理地构建我国现代信息服务体系和发展的层次性,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都要在发展信息服务业方面起到龙头带动作用;城市要充分发挥人才、物流、信息、资金等相对集中的优势,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提高信息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中西部地区应搞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重视完善信息传输服务业的基础设施,迅速壮大以数据库和软件以及系统集成为重点的信息服务业,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等应用系统建设,通过科学规划,形成充满活力、适应市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格局。
3.3 进一步加快软件产业发展
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和现代信息服务业的核心,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基础。软件产业已成为国内外快速发展的一个重点产业。加快软件产业的发展,既是长远大计,又是当前拉动经济增长的当务之急。为此,一是进一步明确我国发展软件产业的思路和重点。要把软件产业作为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的战略重点,作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一件大事,作为新形势下增加大学生就业的首要选择。二是加强政策引导扶持,实现重点突破。制定配套政策,实现软件产业的重点突破。我国已确立基础软件重大科技专题以及现代服务在信息支撑技术和大型应用软件等优先发展项目,应制定配套的政策加以推进。国家要在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技术的研发及软件重大项目的实施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总体实施方案,加大引导与扶持力度,以促进软件产业快速发展。三是突出发展嵌入软件,重点开发各种先进专用控制软件、专用检测软件、专用设备软件等。四是重点扶持一批骨干企业做强做大。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加快软件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重点支持一批软件骨干企业,打造软件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龙头骨干企业。
3.4 加强现代信息服务业人才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
第一,培养现代信息服务业领域人才,提高现代信息服务业行业素质。要牢固地树立人力资本是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第一资源”的观念,在吸引人才、使用人才、培养人才等方面要有新思路、新机制、新条件。重点要培养引进高素质科学研究的创新人才、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科技管理人才。第二,建立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将现代信息服务人才培养上升到战略层面。要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优势,培养大量熟悉国际规划、高层次、熟悉现代化管理的信息服务业专业人才,大力造就现代信息服务业人才队伍[5]。第三,强化专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技能培训,着力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信息服务业专业人才。第四,制定现代信息服务业人才引进计划,积极从海外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大对现代信息服务业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储备,形成与现代信息服务体系相适应的信息服务业人力资源梯度结构。针对国际金融危机下国外人才向国内加快流动的发展趋势,积极完善各项优惠政策,吸引海外优秀信息服务业人才来我国工作,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
3.5 深化信息服务业体制改革,加快市场化的步伐
加快体制创新,着力解决制约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破除不利用于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因素,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推进现代信息服务化的资源配置由政府为主转向市场为主,放宽市场淮入条件,减少垄断,加强市场竞争,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全面推进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市场化进程。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垄断性信息服务行业的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要以市场为导向,创新发展机制,要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准入制度,支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创造公开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重组、兼并或联合等形式,发展一批以品牌为龙头、以资本为纽带,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现代信息服务业企业或集团,提高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3.6 深化信息服务领域改革,优化信息服务业发展环境
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优化内部结构要与各项配套改革结合起来,特别是要与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结合起来,取消各种体制障碍,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强现代信息服务业的法制建设,规范现代信息服务业市场,加强对现代信息服务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对现代信息服务业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等。总之,通过深化信息业服务领域的各项改革,为加快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
4 结束语
现代信息服务业是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潜力最大的产业[6]。现代信息服务业日益成为当前和未来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成为业界和理论界的关注热点。随着世界信息产业“服务化”趋势的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加快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是新形势下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要求。本文探讨了现代信息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目前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对策建议,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政策研究提供一些有益帮助,以期进一步促进我国现代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信息中心.中国信息协会·中国信息年鉴[M].北京:中国信息年鉴期刊社,2008.
[2]国家信息中心.中国信息协会·中国信息年鉴[M].北京:中国信息年鉴期刊社,2006.
[3]徐丽梅.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5):728-731.
[4]陈建龙,王建冬.我国地方政府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和热点领域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9(24):55-76.
[5]任道忠,张玉斌,孙斌.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国内外比较和发展对策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1):52-56.
【加快发展服务业】推荐阅读:
第五章 全面加快服务业发展06-16
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建议11-22
关于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的建议10-03
加快淳安服务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11-07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07-12
借鉴德国经验,加快沈阳市现代服务业发展07-25
加快发展服务型中小企业专题调研提纲08-28
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助推重装产业发展08-16
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服务业跨越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11-23
加快发展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