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员职业化社会体育

2024-11-06

指导员职业化社会体育(精选12篇)

指导员职业化社会体育 篇1

自1993年以来,我国对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一直很重视,建立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相应的资格证书,并将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正式职业列入国家标准,促进了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化进程。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素质的提升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建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素质结构及其构成要素,并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自身职业素质认知现状进行分析,旨在为社会体育指导员整体职业素质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1 素质

素质的概念有多种表达方式,其中最有权威性、代表性的经典性定义表述形式虽详略有别,表述、用词、提法略异,但内在涵义基本上是一致的。狭义的素质概念也就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先天素质”;广义的素质概念,也就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它泛指整个主体现实性,是在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教育大辞典》中定义素质是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作家素质等,都是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1]。

2 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素质的一个分支,属于广义的素质,是从事某种职业的人群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基本品质,是一个人在职业活动中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综合体现,它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方面,它具有职业性、稳定性、内在性、整体性、发展性等特征。李会欣认为职业素质结构应该包括:能力素质(智力、特殊能力、从业能力、知识、社会智力、创造力)、人格素质(气质、向性、情感)、理念素质(道德修养、责任心、观念、意志力)、健康素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2]。

3 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素质结构的构建

《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3]中规定社会体育指导员所从事的工作主要包括:指导社会体育活动者学习、掌握体育健身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组织人们进行健身、娱乐、康复等活动;协助开展体质测定、监测、评价等活动;承担经营、管理及服务工作。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素质是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本品质,是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以新世纪体育发展的基本理念—“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教育大辞典》中定义的素质的概念为理论依据,结合社会体育指导员自身职业性质及特点,经过专家调查、筛选确定了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素质结构中的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职业精神和职业形象5个一级指标及40个二级指标为构成要素。

4 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素质要素分析

在本调查中,共向吕梁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发放问卷100份,回收份96份,回收率96.00%,有效问卷份92份,有效率95.83%[6]。

4.1 社会体育指导员道德素质要素分析

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其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随着现代社会专业化程度的加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道德的好坏对其服务质量会造成直接的影响。指导员认为自身应该具备的道德素质排序依次是诚实守信占75.00%,热爱本职工作占64.13%、办事客观公正占64.13%、做事讲求质量占63.04%、服务热情周占51.08%、接受社会价值体系的评判占39.13%[6]。锻炼者的健身指导需求不断增大,不仅需要有人指导,而且希望能够得到高水平的、优质的指导服务,在体育健身锻炼的过程中希望给予自己体育健身指导的指导员能够热爱健身指导这种工作,诚实、守信并给予热情周到的服务;一个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还意味着一个人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应该接受社会价值体系的评判,不应该忽视而且避而不谈,甚至关起门来自说自话,指导员的健身指导活动作为一种社会化行为,应该接受社会价值体系的评判,指导员也应该具备这方面的道德素质。

4.2 社会体育指导员知识素质要素分析

现代社会,人们对科学健身指导的需求在不断增加,指导员作为群众体育的重要人才资源,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用掌握的科学体育锻炼理论知识与方法、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从事技能传授、锻炼指导,因此,一名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并有效地运用到实践当中去,这样才能保证体育指导的科学性,为锻炼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指导服务。指导员对职业理论知识的认识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组织管理知识占72.53%,其次是专业基础知识占59.34%,次之是公共基础知识50.55%,最后是政策理论知识27.47%[6];指导员对相关知识的选择中社会心理学居首位占72.83%,安全卫生知识占65.22%,计算机知识占34,78%,劳动法规占30.43%,而外语知识占22.82%,环境保护知识占29.35%[6]。作为一名我国社区体育迫切需要的指导员还应该掌握与之相联系的公共基础知识、组织管理知识、政策理论知识、英语能力和计算机能力。健身人群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指导员既有丰富的健身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实践指导能力,又有人际关系协调能力,使健身人群形成团结和谐的集体,并能更好的掌握健身者、经营管理者的心理状态,在自身利益不受侵犯的情况下更好的为其服务。

4.3 社会体育指导员能力素质要素分析

能力是人们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可能性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必备条件。能力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是活动顺利完成的最重要的内在因素。完成任何一项活动都需要人的多种能力的结合。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是影响人们职业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们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基本要求。67.39%的指导员认为指导员应该具备健身指导能力,61.96%的指导员认为应该具备表达能力,55.43%的指导员认为应该具备组织管理能力,42.39%的指导员认为学习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是社会体育指导员所应该具备的能力素质[6];现代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显著特征之一,是把体育锻炼与群众性的体育竞赛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指导员必须熟悉和掌握有关训练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加强教学训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认识与提高;同时,作为一名优秀的指导员应该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具备开展社会体育工作调查分析、问题研究及撰写调研报告和科学论文的实际能力,应该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主动探索社会体育的科学规律,来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水平。

4.4 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精神素质要素分析

孕育在职业宗旨中的道德规范,体现了职业的传统积淀-职业精神,它贯穿于职业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精神是最基本的素质要求,是内在的精神动力,是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这种职业的价值观与态度,而不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要注重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内在的职业精神。调查结果显示,吕梁市指导员对职业精神的选择顺序依次是创新精神74.73%、敬业精神71.43%、规范精神64.84%、专业精神能.64%、协作精神61.54%、责任精神54.95%[6]。作为一名从业人员首先要具备的就是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出吕梁市指导员在创新精神、敬业精神方面表现出较高的认知水平;其次,指导员也应该具有规范精神和专业精神,在指导的过程中应该按照社会体育指导员这种职业规范办事,体现出较高的职业规范来满足锻炼者“专业”的体育健身需求;再者,协作精神是组织管理能力表现的一种升华,一名具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的指导员也能表现出较强的协作精神,指导员与锻炼者的协作,也需要锻炼者具有协作精神,在健身指导过程中能够与指导员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最后,一名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应该具有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只有对被指导对象有很大的责任,才能给予锻炼者比较高质量的健身指导服务,同时才能在锻炼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来培养锻炼者的合作精神。

4.5 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形象素质分析

现代社会,随着人们“花钱买健康”健身观念的逐渐形成,人们对健身指导的需求不仅仅体现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技术技能上,而且还体现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形象上,作为一名健身指导员应该具备最基本的身体健康素质,注重自身健康体魄的塑造、从容、自信的语言、大方得体的举止以及干净整洁的整体形象。调查结果显示,指导员对外在形象的选择依次是从容自信的语言占73.91%,健康匀称的体魄占70.65%,大方得体的举止占67.39%,干净整洁的整体形象占53.26%,其他占9.78%[6]。一名指导员给锻炼者的印象非常重要,他们的直接对象就是锻炼群众,锻炼者可以通过这些外在形象判断一个指导员的资历、水准以及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态度等,因此指导员有必要在日常的指导过程中对自身的外在形象给予足够的重视。社会体育指导员内在形象包括:健康向上的气质、独特的个人魅力、足够的亲和力、十足的自信心、外向的性格;指导员对内在形象的选择依次是足够的亲和力占74.2%,健康向上的气质占65.16%,独特的个人魅力占58.43%,十足的自信心占50.56%,外向的性格占46.1%[6]。我国目前的群众体育健身网络不健全,指导员能否有一种亲和力和感召力,把群众发动、吸引到健身活动中来,对群众体育健身网络的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力。指导员在给予锻炼者健身指导和对锻炼人群进行健身组织时,能否更积极有效地对锻炼者进行科学的健身指导,动员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能够参加到全民健身活动中来,独特的人格魅力起到了很大作用。如果一个指导员没有自信心,在他指导的过程中,其健身指导质量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十足的自信心也是指导员应该具备的内在形象。

5 结论

1.构建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素质结构为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职业精神和职业形象5个方面。

道德素质方面:指导员应该具备热爱本职工作、诚实守信的道德素质,在健身指导的过程中要做到服务热情周到、做事讲求质量、办事客观公正;知识素质方面:指导员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丰富的组织管理知识、公共基础和政策性知识,同时也应该掌握与本职业有关的相关知识;能力素质方面:指导员应该具备专业的健身指导、教学训练及科研能力,较强的组织管理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要不断培养学习、独立工作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精神方面:指导员首先应该具备敬业精神,其次在健身指导的过程中对锻炼者要有责任精神、创新精神、专业精神、协作精神以及规范精神;职业形象方面:指导员不仅要具备干净整洁的整体形象、健康匀称的身体、大方得体的举止,而且还应该表现出健康向上的气质、足够的亲和力以及独特的个人魅力。

2.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素质中尤其要注重:服务意识的加强,专业基础知识、政策理论知识水平、教学训练及科研能力的提高,干净整洁的整体形象、健康向上的气质以及责任精神的培养。

摘要:结合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性质及特点,构建了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素质结构: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职业精神和职业形象。以吕梁市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例,对其自身职业素质认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指导员职业素质要素并得出结论,为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素质的提高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职业素质,构建,社会体育指导员,认知

参考文献

[1]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M].南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7.

[2]李会欣.职业素质[M].人民出版社,2002: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6.

[4]程华.对我国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结构和培养的思考[J].贵州体育科技2004,9(3).

[5]相建华,田振华.现代健身房私人教练员职业规范[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1.

[6]张润红.吕梁市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素质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0.

指导员职业化社会体育 篇2

基本信息

书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滑雪 原价:31.80元 作者: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4月1日 ISBN:9787040321692 字数: 页码:169 版次: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458 g 编辑推荐

《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滑雪》还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滑雪课程教材,以及各类滑雪场所从业人员的业务参考用书。内容提要

《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滑雪》是以《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编写的,经全国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专家指导委员会审定,作为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培训的主要教材,主要内容包括滑雪运动的基本理论,高山滑雪、单板滑雪运动技术、教学指导方法,滑雪运动损伤及其预防,滑雪运动的体能训练,滑雪场所的客户服务与管理,最后介绍了常用的滑雪运动英语。目录

第一章 滑雪运动概述/1 第一节 滑雪运动的起源与发展/2 第二节 常见的滑雪运动项目/11 第三节 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简介/15 第二章 滑雪运动的场地、设施和装备/21 第一节 滑雪运动的场地和设施/22 第二节 滑雪运动的装备/27 第三章 高山滑雪运动技术/37 第一节 高山滑雪运动技术原理/38 第二节 高山滑雪运动技术/49 第四章 高山滑雪运动教学/75 第一节 高山滑雪运动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式/76 第二节 高山滑雪运动的教学准备和教学流程/80 第三节 高山滑雪运动的技术教学/89 第五章 单板滑雪运动技术/107 第一节 单板滑雪运动常识/108 第二节 单板滑雪运动基本技术/111 第六章 滑雪运动损伤与体能训练/119 第一节 滑雪运动损伤及其预防/120 第二节 滑雪运动体能训练/125 第七章 滑雪场所的客户服务与管理/137 第一节 滑雪场所的客户服务/138 第二节 滑雪场所的管理/145 第三节 滑雪学校的管理/155 第八章 滑雪运动英语/159 第一节 滑雪场所客户沟通基本用语/160 第二节 滑雪运动技术术语/163 第三节 滑雪运动教学的反馈与评价/168 参考文献/170

指导员职业化社会体育 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等学校辅导员;《能力标准》;职业守则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218-03

一、引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命题一提出就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此后学者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张志丹(2009)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又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它的提出,不仅有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使其更具体、更丰富,也可促进相关学科加深对社会转型、历史变迁、文化建设以及对价值观构建等重大理论问题的深入探讨。”①钱燕娜(2012)综述了近五年来学者们围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渊源、紧迫性和重要性、概念界定、基本内涵以及建设路径等问题所展开了分析和论述。②也有很多学者结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辅导员工作进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可谓研究成果丰富。本文结合《能力标准》中所确立的辅导员职业守则,探讨其中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与凝练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③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部分中第一次从意识形态的战略高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了提升: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④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进一步的凝练。“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⑤

三、《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

2014年3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通知”,目的是“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2013-2017年)》(教党[2013]9号)精神,构建高校辅导员能力标准体系,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⑥专门制定、印发《能力标准》(以下简称《能力标准》)的目的是“为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⑦ 《能力标准》共包含三大部分: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和职业能力标准。对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政策导向、专业内涵和工作范畴做了明晰而具体的规定,对于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心和职业归属感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结合目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对其中第二部分高等学校辅导员的职业守则进行解读,探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守则中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能力标准》所确定的辅导员职业守则。

《能力标准》第二部分确定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的五条职业守则并作了具体阐释,分别为:(1)爱国守法。(2)敬业爱生。(3)育人为本。(4)终身学习。(5)为人师表。⑧

(二)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守则的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2001:1164)对“守则”一词的解释是“共同遵守的规则”。⑨因此,守则一般是指由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制定的、要求所属人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辅导员职业守则就是从事辅导员职业的人员所共同遵守的规则和行动规范。既然这是需要全体高校辅导员共同遵守的规则,那么,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守则也必须符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要求。

四、辅导员职业守则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辅导员必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教育部2006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和2014年颁布的《能力标准》中都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存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⑩高等学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身实施者,对于维护社会尤其是高等学校的和谐与稳定、对于全面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对于真正全面落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凝练为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可行的要求。高等学校辅导员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实践行者。从个人方面来说,高等学校辅导员首先要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社会层面来讲,辅导员要树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理念;从国家层面来讲,辅导员更要积极拥护和支持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职业守则从不同侧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守则从不同侧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完全吻合的。

1.“爱国守法”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为辅导员守则的第一条,该守则体现了“爱国和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最根本的一条,没有这一条,其他都无从谈起。因为爱国是一个公民应有的道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爱国在一定程度上是保证人的生存自由权利的需要。社会主义国家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是国家真正的主人。爱国实际上就是热爱自己国家的人民,捍卫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于辅导员来讲,工作对象是学生,具体来说就是要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利益不受侵害。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根本体现,实施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总体要求,也是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爱国,首先就要守法,守法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是爱国的基础和底线。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每位中国公民都应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在高等学校中,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必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去。辅导员必须学法、懂法、知法,因为法律是秩序的前提,文明的基础,并按照法律规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履行教育职责,确保党和国家的利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2.“敬业爱生”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该条守则体现了“敬业、公正和法治”的核心价值观。作为辅导员,敬业就是专心致力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必须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立足于本职工作岗位,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敢于担当,志存高远。“爱生”就是关爱学生。从“公正”和“法治”的高度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引领学生思想和服务学生成长,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关爱学生,不仅是一名辅导员人品、学识、情感与亲和力的展现,实际上更多的是倾注了辅导员对国家、对人类、对未来的热爱。因为有爱,才有对学生的耐心;因为有爱,才有对学生的关心;因为有爱,才有对学生的贴心。只有关爱学生,才能教书育人,才能做一名合格的高等学校辅导员。

3.“育人为本”从国家和个人两个层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该条守则体现了“民主、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文规定:“‘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实施教育的主导思想。教育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11辅导员务必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成长规律,从“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高度,以“诚信和友善” 的态度,在尊重学生独立人格和个人隐私、保护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的前提下对大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4.“终身学习”主要是从个人层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该条守则主要是体现了“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做好辅导员的工作,必须具备辅导员工作的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力标准》明确规定辅导员要“具备宽广的知识储备,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12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要想“学高”,就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意思是老师要比学生懂得更多更丰富的知识,才有资格成为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辅导员需要更加宽广的知识储备,尤其是在信息高速发达,社会快速进步的今天,辅导员要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来扩充自己的知识。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必须要有长流水,这“长流水”就是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不断创新,这样才能满足大学生的越来越广泛的知识需求,才能拓宽自己的视野,积累丰富的学识,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5.“为人师表”是从三个层面全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指导员职业化社会体育 篇4

关键词: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培训,研究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在群众体育活动中进行组织管理、科学健身指导和运动技能传授工作的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是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现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力量。当前,我国社会指导员数量与质量仍无法满足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制约着社会体育的发展。而高校体育专业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的主要阵地,因此,应加大高校体育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与培训的力度。本文针对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情况进行了分析。

一、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的基本情况

根据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历程和有关资料分析,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社会体育发展中的具体作用主要有:进行体育相关知识和方法的基础指导,提高人们的体育知识与体育锻炼水平;提高社会体育运动技术的专业水平;进行体育保健指导与医学监督;制定体育锻炼计划;组织管理群众体育,并通过讲座、教学等活动动员更多的人参加体育活动;群众体育研究;商业体育设施指导与管理;健康管理与安全管理等。可以说,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发展社会体育事业、促进全民健康计划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与培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而高校体育专业是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主要阵地,其在培养模式、培训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内蒙古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是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在自治区、盟委行署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已经成长为采用蒙汉双语教学,集医学护理、机械电力、煤炭化工、草原生态、畜牧兽医、民族艺术与体育等多专业协调发展的综合类民族职业院校。

学院围绕民族体育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建设了民族体育实训中心。2013年,经内蒙古自治区体育局审核通过,锡林郭勒盟职业学院正式成为自治区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同年,全区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在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举行,并完成了100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任务。自此拉开了学院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序幕,这为提高当地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整体素质,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在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工作具备一定的优势。首先是师资方面存在优势。学院拥有一批受过正规体育教育、具备多年教学经验的体育教师队伍。他们在体育理论基础知识、体育教学方法、对群众体育活动的了解以及组织管理群众体育活动的经验等方面,都足以胜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工作。其次是在场地、设施等方面存在优势。学院拥有完备的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有各种室内活动场馆和室外活动场地。在学院体育中心管理下的体育场馆设施不仅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公共体育服务,更有利于促进社会体育指导员参加实践活动。再次,在图书资料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优势。学院拥有大量的体育理论、运动保健等方面的图书与资料,有利于学习社会体育指导员相关的知识。最后,存在教学方面的优势。学院体育专业设置规范,教学资源优势明显,有能力培养业务能力强、技能全面、符合相关要求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虽然学院存在一定的优势,但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学院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工作的时间仍然较短,经验有待提高;二是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过程中,实践活动需要进一步加强;三是学院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和沟通有待于加强,要尽快建立起学院与管理部门、社会各界共建的培养模式。

三、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与培训的建议

(一)建立起具有学院特色的培养体系

除了可以在公体课中开设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有关课程外,还应根据学院的实际,加强特色建设。例如,在社会体育指导员基础课、实践课、公共基础课等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员广泛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

(二)深入挖掘社会体育指导员教材的内涵

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主要使用的是2012年版《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培训教材》。在教学活动中,应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根据社会体育指导员实际工作的需要,增加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项目及健美操、太极拳等传统运动,并结合当地实际大力突出摔跤、民族舞蹈等极具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教育,从而满足社会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

(三)完善教学设施

尽管学院拥有体育场馆和丰富的体育设施,但随着社会体育需求的不断提高,应持续购置、完善体育教学器材,提高体育场馆和设施的利用效率。

(四)加强师资建设

社会体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体系,学院应积极应对社会发展形势,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

(五)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社会实践体系建设

指导员职业化社会体育 篇5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有机整合体育与健康教育两门学科中相关的内容、方法、原理,以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综合类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传授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文化知识、体育技能和方法,通过科学指导和安排体育锻炼过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体能素质、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为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

二、课程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

认真上好体育课,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应按学校安排进行1小时的课外体育锻炼。自觉与同伴组成小组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和运动竞赛。学会制定和实施简单的个人锻炼计划。具备选择利于提高职业素质运动项目的意识、自我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能力。

2.增强体能

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要求,努力提高以耐力、力量和速度为主的体能素质水平,积极参与国家、地方及学校组织开展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等各类体育活动。

3.体育技能

基本掌握两项以上体育技能,不断提高运动能力。形成自己的运动爱好和专长,有能力参加班级、校际和更高级别的体育运动比赛。

4.身体健康

了解一般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懂得营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逐步养成健康向上的良好生活方式。具有改善与保护身体健康的意识,能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我健康状况的科学健身手段,特别是有氧健身手段,学会用养生保健的方法改善身体健康。对所从事的体育活动可能发生的伤害有初步认识,有意识控制和回避不规范动作的产生,懂得紧急处臵运动创伤的简单方法。

5.心理健康

了解与体育有关的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认识青春期性心理的变化规律。具有良好的情绪和自控能力,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坚强的意志、提高抗挫折能力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缓解性格差异导致的心理冲突。通过运动竞赛中的胜与负,领悟积极进取对形成稳定心理状态的重要意义。能有意识通过轻松、休闲的体育活动,缓解学习紧张带来的心理压力。

6.社会适应

参与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学会与同伴和谐相处,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能主动关心与帮助同伴,共同完成体育锻炼过程,培养“竞争、团结、友谊与合作”的精神,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协调沟通能力。

7.职业素质

根据未来职业工作的特点,学习与职业相关的健康保健知识,提高防范职业病的意识和

能力,选择有助于防治职业病的体育手段进行锻炼。学习与职业生涯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认识体育对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的价值,提高自己的综合职业素质。

三、教学内容结构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个部分组成。

1.基础模块是对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必选内容,教学时数为72学时。

2.拓展模块是对二年级学生开设的选项内容,教学时数为72~90学时。其中,拓展模块A是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身体状况开设的,以健身、娱乐、养生和保健为主的选项课;拓展模块B是根据某些对体力和技能有特殊要求的专业的需要,创造条件开设的与职业生涯有关的限选内容。

顶岗实习期间,应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达到《标准》要求,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基础模块

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在第一学年把有利于提高健康意识、发展体能素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适应生存环境和体现合作精神的运动项目、技能和方法列为必选内容,主要包括田径类、体操类、球类和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等四个系列。

1.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的内容应侧重与体育教育相关的常用健康和保健知识,可包括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和营养、青春期健康、安全教育、运动创伤的预防和处臵、疾病预防(职业病防治)等,有些内容可融入体育实践教学中进行讲授。

2.田径类项目应包括跑、跳、投等内容;体操类项目包括支撑、攀爬、悬垂、腾跃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过多地强调运动技术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规范性,可采用游戏或其它经改造的运动形式进行教学。鼓励教师创新,通过自行组合与排列,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综合练习(包括与职业有关的拓展训练内容),但必须有利于提高耐力、力量和速度这三大基本体能素质。

3.足球、篮球、排球的教学,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从中至少选择两项。在传授必要基本技能和简单战术的同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降低难度和变换规则等手段,多组织对抗性游戏或比赛,同时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以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二)拓展模块 1.拓展模块A

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或不同健康水平的需要,在第二学年应把能促进身心健康,培养审美能力,适于娱乐、休闲的运动项目、技能和方法列为拓展模块A中的选项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健身类、娱乐类、养生保健类和新兴类运动项目等系列。

(1)凡被批准免予执行《标准》的因病或残疾学生,应按系列3中的内容选择保健体育课(一年级亦可参照执行),学校要配备有经验的教师,为开设保健课创造条件。

(2)为了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职业素质,鼓励学生按不同专业特点,选择拓展模块A或B中的内容;学校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开设其它能满足不同专业需要的项目。

(3)本模块相关的体育理论,体育文化和健康教育知识,不再专门安排理论课学时,应将其融入体育实践课中。

2.拓展模块B

为满足某些职业岗位对体力和技能的特殊要求,在第二学年应把拓展模块B中的水上运动、野外运动、冰雪运动和防卫运动等系列中的某一项列为相关专业学生限选内容,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创造条件进行教学。教学时数为18学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从不同系列中选择一项。

(1)本模块中部分教学内容(如定向越野等),可利用课外活动或节假日时间组织进行。(2)本模块中的内容可作为选项内容供其它专业学生选择。

五、教学实施

(一)教学时数安排建议

本课程教学时数总计为144~162学时。

拓展模块B规定的内容可在上、下学期灵活安排。对体力和技能有特殊要求的专业,学习拓展模块B的内容时可利用拓展模块A的36个学时,共计54学时;其它专业学生如选择模块B的部分内容,不另外增加学时。

教学时数分配表

(二)教学实施建议 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他们的兴趣和潜能开发需要。引导学生积极运用自主、探究和合作等学习方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提高应用知识、技能的能力。

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教育在提高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殊作用,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认真研究、积极探索教学模式与方法,可采取课程设臵模块化、优化课程内容和灵活变通实施方法等措施,改革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遵循体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应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年龄特征、身心发展的需要,按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和技能形成的规律,对不同运动项目的技能教学采取淡化(如田径类、体操类项目)、简化(如球类项目)、美化(如健美操)和细化(如滑冰、游泳)等措施加以区别对待;提倡按男、女生分别授课。

(三)教学安全建议

组织教学要把安全教育放在首位。教师应认真研究和分析教学中可能发生的情况,课前要认真检查并合理布臵场地器械,课上要随时进行安全教育,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杜绝各种事故隐患。在拓展模块B中水上、野外、冰雪和防卫运动的教学中,更要强化安全意识。要对学生中存在的不安全行为,采取适当方式进行严格管理,防止各类危险事故的发生。学校要建立校园意外伤害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

(四)教学设施建议

学校应建有足够的体育运动场地,配备能满足教学的体育器材与设备,配备标准应符合《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中的有关规定,并逐步增添室内体育馆,在原有基础上使体育设备现代化和多样化;应配备保证《标准》测试正常进行的检测仪器;学校应为体育教师正常开展教学训练活动提供运动服装、运动鞋等必要的装备。

(五)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应以本指导纲要为依据。内容的选择符合指导纲要的规定,体现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并与教学时数安排相匹配。教材的编写应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多样、简明、灵活和综合等特点,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相关内容的有机整合,根据时代性和职业性要求,重点突出提高体能素质、职业技能、生活质量、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促进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内容。教材应包括学生用书、教师参考书、数字化教学资源等。

六、考核与评价

(一)考核内容

1.第一学年把《标准》的要求和基础模块内容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第二学年把拓展模块的内容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第三学年为《标准》测试,成绩按毕业当年得分和其它学年平均得分各占50%之和进行评定,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肄业处理;《标准》成绩不及格者,在本学准予补测一次,补测仍不及格,则学年《标准》成绩为不及格。

2.要把学生上体育课的出勤率、进步幅度、学习态度等因素列入考核范围。体育课无故缺勤,一学年累计超过应出勤次数1/10者,其《标准》成绩记为不及格,该学年《标准》成绩最高记为59分。

(二)考核方法

1.采取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可采取观察记录、口头评述、相互比较、对照量表和自我反思等方法,重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进步幅度和发展潜能。

2.为了体现考评中的激励机制,凡《标准》测试成绩优秀者和各类体育竞赛优胜者,以及能积极提高职业体育技能和素质的学生,可视情况予以加分。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浅析 篇6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出台使辅导员的任务和要求更加明晰,辅导员队伍建设再次成为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课题,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方向,走“职业化”的发展道路正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要探索和实践方向。本文将从辅导员职业化的现状着手,阐述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分析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认真阐述辅导员职业化路径选择,以期对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1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现状

1.1职业定位问题

一直以来,高校对于辅导员的职业定位都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在辅导员的工作性质问题上,辅导员教师与行政人员的“双重身份”都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辅导员所特有的“职业化的工作岗位”属性缺失,致使高校辅导员队伍处于一种“非职业化”的状态,多数人只是将它作为将来转换到另外工作岗位的一个过渡性职位;在辅导员的工作内容问题上,辅导员角色泛化,为大学生日常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各种烦琐事务奔波,缺乏进行专业研究的精力。上述有关辅导员职业定位的问题都严重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发展。

1.2辅导员职业缺乏职业认同

我国辅导员建设长期处于滞后水平,辅导员的身份及地位均比较尴尬,非专业教师,同时亦非学校管理者,因此并未受专业知识的培训,也没有接受管理方面的培训,导致其无职业归属感,对职业认知不全面,滋生职业倦怠感。大部分辅导员并未全面的思考及了解自身的工作,对自身的职业规划较为迷茫。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基础是辅导员队伍自身对辅导员职业化的认知,而辅导员身份地位较低,这些都制约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发展。

1.3职业素养不足,专业化程度低

辅导员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不仅对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要求,而且还应该具备“日常管理、党团建设、心理健康指导和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职业工作能力”,所以也需要具备相应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力素质、知识素质以及道德素质等。由此可见,辅导员是一项对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的职业,不仅要思想觉悟高,而且还需要具备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等。但是在现实情况中,辅导员文化参差不齐,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不对口,对党的方针政策了解不透彻,思想觉悟低,无法对学生进行正确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和职业规划指导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些现象反映出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素养不足,专业化程度低,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进行,也制约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向职业化发展。

2辅导员队伍职业化问题的对策探讨

2.1提高辅导员准入门槛

要促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发展,务必先改变入职前对专业要求过于宽松,入职后职业化推动乏力的现状。要充分发挥有着丰富学生干部工作经验的优秀本科生投入工作速度快、实际操作能力强的优势。尽可能使辅导员的学科背景与所管理学生的专业对口。现阶段还应当优先聘用具备辅导员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提升整个队伍的专业化水平。选聘程序上,保证公平、公开、公正,按照“德才兼备”原则对应聘者进行全面的考核,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认真选拔辅导员。

2.2完善辅导员的工作机制

辅导员需要对学生的工作进行全面管理,这就导致辅导员在工作中无重点,同时压力大。想要改变这一模式,就要求辅导员仅需在自己专长领域工作,突出其工作特点,改变传统的工作专业化程度低、工作分工不明确、专业提升滞后等状况,细化辅导员的分工,设置不同

的岗位,突出辅导员工作特色。

2.3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

机制的完善和专业化的建设都属于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外部条件,只有提高高校辅导员素质,转变自我认识、提高自我发展意识才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内部动力,也是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长久动力。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首先,要有高尚情操,在工作中乐于奉献,爱岗敬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第二,要有全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采用灵活的工作方法和技巧,严谨果断的工作作风获得学生和领导的认同;另外,当代大学生眼界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这需要高校辅导员具备渊博的知识来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欲;第三,拥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学生就不可能兢兢业业地在辅导员岗位上工作,也不会深入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3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是改变高校辅导员“非职业化”现状的要求

虽然辅导员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地位逐渐提升,但辅导员队伍的“非职业化”倾向却也是不可忽视的。首先制度建设不健全、传统观念、舆论氛围等原因,使辅导员作为一种“过渡性”职业的观念在许多人心中根深蒂固,从而导致辅导员岗位流动快,因而使许多辅导员不能、不愿也不会潜心本职工作。其次,尽管中发16号文件,教育部第24号等文件,多次明确辅导员岗位职责,但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岗位职责模糊,这种职责不清的现状常常使辅导员不知所措,整天忙于事务。再次从辅导员受训程度、政策水平、工作技能等方面审视当前辅导员的现状,辅导员职业素质普遍偏低,絕大部分辅导员还不是某一领域的专家,离职业化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另外辅导员“非职业化”还表现在工作考核不规范,长远发展无规划等方面。辅导员队伍“非职业化”的现状制约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发展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新形势下教育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

[2]潘晴雯.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困境与消解[J].理论导刊,2010:72-73

指导员职业化社会体育 篇7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2014年高校毕业生规模为727万人,比2013年增加28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今年也被称作“最难就业年”。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成为高校职业指导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设计科学的职业生涯,顺利度过从 “校园人”到“社会人”的适应期,实现成功就业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工作范畴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就业心理、就业技巧等方面的咨询与指导; 开设就业指导课或举行就业指导讲座; 探讨和研究学生就业工作的特点、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对策; 定期组织专场或综合类招聘会; 及时发布和更新用人单位招聘及需求信息; 审核、签发就业协议书并做好就业情况的录入; 处理毕业生改派或违约等。可以看出,高校指导人员不仅在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职业指导理论研究、就业工作的组织和管理方面,同样担任着不可替代的社会角色[1]。

二、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承担的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指一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能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权利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2]。 尽管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重要性日渐突出,但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专业标准。然而,角色规定了素质的内容,要想真正把握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必备素质,就必须认清其所承担的社会角色。

( 一) 生涯规划的咨询者

舒伯认为在人一生的生涯发展中,各个阶段同样要面对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的问题, 因而形成“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的循环[3]。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需要职业兴趣的探索及培养,在实践锻炼中做出与职业兴趣相关的尝试,在尝试过程中将一般性的选择转为特定的选择,如方向确定则可初步确立职业生涯,如不合适则需重新经历各时期以确定方向。

高校职业指导人员首先应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了解。可利用一些职业测评工具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技能、学习风格、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估,形成职业兴趣的初步报告。参考职业兴趣,鼓励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探索,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将潜在的职业取向转化为确定的职业方向和目标。如果学生遇到困难,职业兴趣较为模糊或者难以转为特定选择,就会产生心理困惑。此时,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该适当地开导学生,对于前来咨询的学生,指导人员应仔细观察并认真倾听,从他们的表情、动作、话语中获取相关信息,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说出困惑,对掌握的信息进行判断和分析,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合理合适的建议。

( 二) 职业知识的传递者

探索阶段的发展课题为: 提升与扩展各种必要的能力; 培养与发展独立意识; 设计与规划学习活动,了解与选择合适的专业与工作; 形成与发展相关技能[4]。学生在进行自我了解后,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采取各种可行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建设及职业技能培养。

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可以通过职业指导课和专题讲座,帮助大学生分析就业环境和专业发展趋势,了解职业具体内容,如职业发展、工作任务、岗位职责等,培养学生积极阳光的心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进行初步职业生涯规划,如有可能,引导学生撰写专业的生涯规划书。此外,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该创造条件,通过模拟面试比赛、职业生态规划比赛及专业实习等活动,为学生模拟实际的面试场景、工作场景,根据学生表现做出评估并及时给予反馈。高校职业指导部门还应主动联系实习机会,为学生提供机会感受真实的职业环境,并且积极建设就业信息网站,发布就业相关的新闻动态,宣传就业政策和形式,及时更新照片信息,提供职业测评的工具和资料等。

( 三) 职业指导理论的研究者

高校职业指导人员不仅是一名职业指导人员,更是一名高校教师。教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 “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良的教师。只有这样的研究者才能带领人们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乃至于科学的精神。只有他才是活学问的本身,跟他来往之后,科学的本来面目才得以呈现。”[5]高校职业指导人员作为高校教师,必须首先对职业指导领域内的理论前沿、学术动态有所研究。

在职业指导的理论研究方面,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研究包括国内外职业指导的历史研究、现状发展研究、具体模式研究、各国间的比较研究等。在职业指导的时间研究方面,则更注重分析现实状况,关心职业指导的应用性研究。主要包括分析每年毕业生的总体就业情况和最新的就业政策,深入探讨其中利弊; 根据本校专业发展特色开展职业指导课程研究,开发职业指导的训练项目; 总结国内外高校职业指导实践经验,立足于本校学生实际情况,为以后的职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和帮助; 开展学生就业心理、就业选择、就业去向、就业发展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分析学生的就业能力等。

( 四) 职业指导工作的管理者

在开展各项工作中,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还是职业指导活动的组织者和决策者。组织者的工作职责是对学校或所在院系的职业指导进行宏观规划和组织协调[6]。而决策者的工作职责是对本校职业指导的发展方向、经费投入、运行模式等进行宏观调控、决策定夺。在组织和决策前,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还要参与职业指导工作的整体规划、年度计划及学期计划的制订。在协调各方关系时, 首先,要协调好学校职业指导与社会发展需要直接的关系,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责任就在于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并帮助学生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其次,要协调好学校内部教育力量间的关系, 加强与各科教师的联系,通过反映学生在职业兴趣、就业选择方面的情况,协助各科教师结合教学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此外,还要协调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反馈,共同处理好其子女的升学就业问题。最后,还要加强与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联系, 及时获取最新的市场信息和就业政策,为职业指导活动的决策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

三、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具备的必要素质

在教育学上,素质不仅包括个人的天赋和后天形成的品质,如心理素质、生理素质、智力素质、 思想素质、技能素质等,而且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各种表现都用素质加以形容,是素质的概念泛化[7]。角色决定了对素质的要求,而素质则是胜任角色的条件。通过分析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社会角色,指出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胜任工作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品质、能力等方面的集合。

( 一) 知识与技能

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必备知识包括职业指导的基本理论知识、与职业指导密切相关的学科的知识、有关职业指导活动的知识[8]。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首要任务是指导学生解决有关职业的各类问题和困惑,掌握职业指导基本理论知识有助于全面了解职业指导的本质与发展,也为职业指导实践工作、科学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问题,对社会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是职业指导活动的前提。因此,社会学知识和社会调查方法是高校职业指导人员所必备的知识。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如青年心理学、职业咨询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职业心理学等有助于高校职业指导人员更好地了解学生,与学生展开沟通。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在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分析职业倾向和个性特点时,需掌握职业测评的知识,能够熟练运用专业量表对学生进行测试,并正确分析测评结果。

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必备技能包括心理咨询与辅导技能、生涯规划与设计技能、职业预测与分析技能。除了学习职业指导的理论知识,还需在实践中掌握各种咨询与辅导技能,积累丰富的经验, 为前来寻求就业指导和帮助的学生提供咨询,传授就业面试技巧,防止就业心态偏差等。在帮助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和设计时,结合学生特点,运用职业能力测评技术和素质测评方法,根据生涯规划实施的具体措施给予指导和建议。高校职业指导人员不仅要关注职业现象的个别问题,更要通过现象分析本质,探索职业发展和变化的一般规律,预测职业发展的前景或趋势,达到指导学生准备职业、选择职业、转换职业的目的。应学会利用各种渠道搜集市场信息和就业政策,分析和总结就业市场规律,评估判断职业发展。

( 二) 职业道德

职业指导关乎学生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 影响学生的生涯发展与职业抉择,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个性品质是决定指导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有效的指导活动中,这种人格特征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指导者知识与技巧的因素[9]。职业道德是指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在从事职业指导工作时的态度和价值观,主要包括浓厚的职业兴趣、稳定的工作情绪、良好的性格特征等。从某种程度上讲,职业指导是对人心灵和思想的指导。如果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对工作本身不感兴趣,往往会觉得职业指导枯燥乏味,甚至把它当作一种负担,从而产生的负面消极的工作情绪。如此不仅自身很难在工作中体验收获和快乐,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接受积极向上的思想引导。除了对职业指导工作感兴趣,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还需培养广泛的职业兴趣,接触和了解各类职业,同不同职业的人交往,对职业的认识和对人的了解越全面,也就越有利于对不同职业倾向的学生进行职业指导。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对职业信息进行预测分析,对学生的职业倾向做跟踪调查,对职业理论进行深入研究。除了兴趣,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还需具备健康向上的工作情绪。稳定的情绪和积极的心境能够帮助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对工作中的各种困难。

职业指导是一种开放性的工作,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具备不断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新知识的性格特征,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职业指导工作主要是以人为对象展开的活动,因此,在指导和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需要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表现出热情友好和善解人意的性格特征,同时,积极乐观的态度也有助于不同性格的人信任和接受自己,建立沟通的桥梁,协调人际关系。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在履行工作职责的过程中,需要强烈的责任意识,勇于承担责任,积极主动地帮学生解决问题,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热心的帮助和耐心的指导。

( 三) 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是指以先天生理素质为基础,在教育和实践锻炼中逐步形成的,影响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职业指导行为有效性、相对稳定的内在心理特点[10],主要包括思考分析能力、表达沟通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判断决策能力、科研学习能力等。

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给予学生合适的职业建议是建立在充分掌握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这就需要他们具备较强的观察和理解能力,从学生的表情动作,语言表达中提炼出关键信息,分析学生的实际困难,给出适当的建议。有些学生可能不善于表达心中困惑,甚至对于自己的问题存在逆反心理,这时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清晰的表达能力和亲和力,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与他们有效沟通。总之,要走进学生内心,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困惑。

在传授职业知识、进行理论研究的过程中,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具备不断学习和理论创新的能力。职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观念不断变化,知识加速更新,在这样飞速发展的形势下,需要他们通过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更新技术、更新观念,突破现状,自我超越。此外,高校职业指导人员作为研究者,更应该关注国内外职业指导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和学术动态,在科研上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摘要: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学生的就业不同于一般劳动者的就业,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在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如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重要性也日趋突出。通过论述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工作的重要性,指出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承担的社会角色和应具备的必要素质。

指导员职业化社会体育 篇8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是靠短期的突击训练和指导就能够获得的,因此,以往的“临阵磨枪”式的就业指导已不能满足学生和市场的要求,必须认识到学生由于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不了解职业现状,临近毕业仍然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和能够干什么,造成了毕业生的培养与人才市场脱节的现象,导致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不强,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不能与用人单位成功签约。学校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任务进行职业生涯和就业技能的辅导,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让他们在知识能力、思想观念、心理素质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帮助毕业生客观、理智地选择一份理想的职业,完成由学校向职场的过渡。

一突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钟谷兰, 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 (第一版)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164.

[2]朱宁, 薛艳.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与择业心理调适[J].高等职业教育, 2005 (6) :41-43.

[3]沈雁华, 等.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辅导相结合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 (3) :125-126.

指导员职业化社会体育 篇9

学校社会工作的概念源自西方, 英文为 “school social work”或“education social work”, 通常理解为“由经过认证和许可的社会工作者在教育组织中提供的社会工作服务。社会工作中的这一专业 (指学校社会工作) 是以帮助学生成功地适应和调整, 影响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努力来达到学生发展的目标”。[1]“学校社会工作的任务是通过减少或消除学生从教育中最大程度地获得益于能力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障碍, 保证每个学生的学业成功、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 并给予处于贫困中的、生活于弱势群体中的和家庭危机中的学生特别重视。”[2]社会工作进入中国只有短短的几十年时间, 对于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解可以归纳为“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对正规和非正规教育体系中全体学生, 特别是处境困难学生提供专业服务。帮助学生或学校解决所遇到的某些问题, 调整学校、家庭及社区之间的关系, 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学校、家庭及社区的教育功能, 以实现教育目的乃至若干社会目标。”[3]

对于社会工作的理念最为凝练的表述就是:“以人为本, 助人自助。”“社会工作者相信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和潜能, 坚信人有自我改变、自我成长的能力, 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是帮助人们挖掘自身潜能, 使人的能力最大限度释放出来。”[4]社会工作者的理念是坚信人人平等, 助人者和被助者之间的人格尊严一律平等。人人皆有尊严, 每个人都有自我成长的需求, 社会工作者为服务对象提供建议和指导, 但必须尊重他们的自主选择。

社会工作的主要专业方法包括个案、小组与社区工作方法。个案工作方法主要通过直接面对案主, 协调各种社会资源, 帮助强化个人适应生活和环境的能力;小组工作方法主要以小组活动的形式使个人在特定的人造环境中获得能力实现发展目标;社区工作主要是在社区空间内开展, 通过改善个人成长的社区环境, 促进其全面地发展。综上所述, 学校社会工作是以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原则与方法为依托, 通过整合学校、家庭及社区资源, 帮助学生成功地适应和调整学校生活, 有效的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挑战, 以克服成长中的困难, 实现个人全面发展。

2 辅导员参与学校社会工作的优势与挑战

2.1 优势

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要以原有的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为依托。高校辅导员工作涉及学校各个职能部门和学校运行的各个环节, 是学生和学校沟通的重要纽带, 可以最有效地整合学校现有资源开展社会工作服务。

(1) 工作内容关联学校社工服务领域。辅导员工作中涉及的困难学生群体的帮助、人生发展规划及就业指导、应激条件下心理情感疏导与学校社会工作在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方面有共同性内容, 所以, 学校社会工作的有关原理和方法在辅导员工作中才能够得以运用和扩展“。学校社会工作以全体学生为对象, 尤其是学习和适应有困难的学生。”[5]学校社会工作也需关联学生家长、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朋辈群体及周边社区, 通过专业方法帮助学生提升适应能力解决学习、生活中的成长困境, 促进其全面的人格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2) 工作理念与社工相通。辅导员工作中包括学生日常管理、特殊群体关照、社团活动指导、职业发展规划等, 都是寓教育于管理, 寓服务于管理。社会工作强调服务功能, 对大学生活融入和适应困难者, 正常学习生活功能失调者提供社工服务, 以帮助他们走出暂时困境。这一内容与辅导员紧密关联, 学生管理工作更多面向为大学生整体, 尤其是帮助有困难的大学生完成大学时期的发展任务。

2.2 挑战

(1) 权威型工作方式与社工平等互助理念存在差异。目前辅导员工作中强调管理权威的确立, 管理与服从的行政命令关系是其与学生的关系的主要类型, 特别是工作过程中忽视对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平等人格的必要尊重。在围绕以控制和管制为核心的制度推进过程中, 辅导员往往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处于被支配的客体地位。而学校社会工作强调社工与服务对象的平等, 特别依赖优势视角和增权方式来实现服务对象的适应能力的提升, 产生自内而外的改变。

(2) 缺乏对个体差异需求的关注。学生工作围绕上级布置的任务运转, 辅导员主要通过组织开展各类活动, 遵循自上而下的任务分解模式来开展工作, 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也缺乏发掘学生个体潜能的技巧。学生作为教育服务的受众, 有权要求高校提供差异化和符合其特殊发展需要的服务内容;特别是根据自己的特长与爱好以及就业需要, 发展自己的专业兴趣与实践技能。如果辅导员工作单一行政化管理模式必然难以关注和尊重个体差异。

(3) 缺乏稳定常态的服务工作模式。高等教育已然发展到一个新的常态阶段, 培养对象的群体特性和培养目标的重心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发生了新的变化, 特别是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要求下, 更需要在培养学生独立性、差异性、创造性, 适应性方面有新的工作模式。没有常态化的沟通机制和稳定的服务介入模式, 辅导员工作就会陷入简单的应急处置和单一的危机管理模式。就事论事, 以最有效的息事宁人为工作目标和行为方式选择, 消防员式的事后补救成为常态, 管理工作常常处于被动应付状况。

3 辅导员参与高校学校社会工作的前提条件和制度保障

3.1 前提条件

(1) 理念更新。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是尊重个人价值与尊严, 追求社会正义和平等;特别强调人际关系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等。学生工作在大众教育时代必须跳出精英培养和群体化管理的旧有理念, 充分认识学生成长的环境差异和个性化发展需求;具备认知和处理个体问题能力和技巧“。每个人都不缺少能力, 个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社会互动不断地增加, 社会工作为服务对象所提供的帮助应该着重于增进他们的能力, 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合作性的伙伴关系, 通过提高服务对象的能力实现个人与环境的有效互动。”[6]

(2) 职责厘定。高校辅导员传统上的岗位角色定位为学生事务管理者和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者, 这两种身份与学校社工的工作内容在涉及学生个体问题上有很多关联。但是, 学生管理者的身份要求其强调和保障学校纪律规范的权威性, 通过命令服从的互动模式工作, 而作为学校社工的身份又必须从学生权益保障和增能的视角, 从发展取向出发, 以平等接纳, 移情认同的行为方式进行工作, 难为给辅导员带来身份角色定位的困扰, 这也需要辅导员与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身份和职责必须做出明确的区分, 在此基础上考虑辅导员参与学校社会工作的可行路径。

3.2 制度保障

(1) 完善辅导员的社会工作专业能力培训体系。目前国内有300多所高校设置社会工作专业, 为保障高校辅导员具备和提升社会工作专业能力提供了有利的师资和课程基础。通过有效运用现有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资源, 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应及时建立专门的辅导员获取社会工作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体系, 包括入职培训、专业技能进阶培训和专业资质培训三方面构成的培训体系。

(2) 帮助辅导员获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质。通过对辅导员开展社工师培训, 结合学生工作开展社工服务, 同时也应鼓励辅导员进入社工机构进行兼职服务, 获得更多的社工实务技能, 帮助其获得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资质, 为其专业身份和职业晋升创造良好的条件。

(3) 为辅导员设置专门的学校社工岗位。学校社会工作强调个别化原则, 因此, 对辅导员队伍本身必须进行分类, 区分整体性、一般事务管理的行政管理岗位和个案服务的社工岗位。可以在学生工作体系中试点设置专门的学校社工岗位, 引入社工与辅导员合作结对上岗的机制;同时吸收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学生担任辅导员助理, 通过参与辅导员工作, 充分的体验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特定环境和实际需求, 锻炼其专业能力;符合条件可以直接在学校社工岗位从事辅导员工作。

(4) 建立学校社会工作保障机制。高校内部要有专门或兼管学校社会工作的部门和人员来负责学校社工项目和辅导员参与机制的落实;社工专业机构和高校社工专业师资要有渠道对学校社工项目的运行进行督导, 对辅导员培训、社工派遣、项目的讨论设计等进行指导和监督。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和高校规模扩张阶段, 高校成为以提供高等教育为核心内容, 以大学生和教育工作者为主要服务对象, 涵盖餐饮、住宿、医疗、商业、娱乐等综合功能的大型生活社区。在这样的新型社区里,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与学生管理面临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 需要不断地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予以应对。学校社会工作将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方法引入教育领域, 特别为推动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该文在介绍学校社工的概念、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 分析当前高校辅导员参与并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优势和挑战, 提出了辅导员具备社会工作专业能力和参与学校社会工作的前提条件和必要保障。

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优势与挑战

参考文献

[1]NASW.Standards for School Social Workers Ser-vices[S].Washington, DC: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2002.

[2]Nic Dibble.School Social Work in Wisconsin[EB/OL].http://dpi.state.wi.us/sspw/socialwork.html, 2005-11-29/2007-08-25.

[3]陈良瑾.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4.

[4]韦克难.社会工作理论方法与实务[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8.

[5]陆士桢.青少年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指导员职业化社会体育 篇10

一、当前辅导员专业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还远未实现真正的“专业化”。

1. 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模糊, 角色定位不准。

任何一项职业都有其相应的工作职责, 每位从业人员都有责任和义务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 其他人员不能任意干涉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务。虽然当前国家、高校为辅导员制了一定的工作条例, 但是高校中相关工作人员观念上的制约、对于辅导员的多头管理使得辅导员承担了太多的事务性工作, 只要与学生沾边的事都得去管, 工作范围太宽泛, 造成了学生的教育、引导的本职常常难以履行, 本应由其他部门处理的事情却落到了辅导员头上, 辅导员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难以实现, 无形中使他们偏离了主要职责, 造成了辅导员的角色错位, 阻碍了其专业化的进程。

2. 目前辅导员的专业知识结构不能具体化。

辅导员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即要求广泛有要求精专, 因此, 这种结构具有较大的模糊性, 以至于不同高校在招聘、任用辅导员时对其任职资格难以有一个统一、清楚的规定, 使得辅导员无论是在高校还是在社会上的地位都难以提高。

3. 辅导员的行为互动抽象性大, 辅导员的行为方式往往是与

特定的境况联系在一起, 不同的辅导员对于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情况也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所以, 尽管社会、高校对辅导员的行为方式具有一定的道德要求和期望, 但这些要求与期望作为辅导员行为方式的规定, 通常也是比较抽象的。

4. 辅导员职业规定多元性。

辅导员的行为方式既是一种科学, 也是一种艺术, 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是一个充满个性和创造性的活动, 这样一种职业的要求便使得辅导员的职业规定具有更大的多元性, 以及在统一的规定上具有更大的模糊性。

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 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正确看待辅导员专业化问题, 摒弃一些不符合时代要求的观念和做法, 在切实明确学校各部分工的基础上, 落实对辅导员统一管理的体制, 一名辅导员通常是带一个院系的一个年级几个班的学生, 因此要建立辅导员与班主任协调工作的工作机制, 具体的可由这名辅导员与其所带班级的班主任组成学生工作小组, 在辅导员的组织下, 各班班主任可定期举行学生工作总结和经验交流会, 辅导员可根据自身所带几个班生的情况, 统筹其工作, 对于问题突出的学生, 辅导员可亲自对其教育, 对于各班主任较解决的问题, 学生工作小组也可进行“会诊”。

2. 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 增强辅导员职业吸引力。

当前辅导员工作积极性难以提高, 岗位流动性大, 加之社会对辅导员的轻视, 甚至蔑视, 高校难以吸引和留住高质量的人才担任辅导员, 因此, 除了在物质待遇方面可以给以辅导员足以让人羡慕的报酬之外, 还可以为辅导员提供各种优惠政策, 使辅导员的社会地位提高从而受到吸引和追求。辅导员队伍具有鲜明的学生工作特点, 工作性质决定了辅导员队伍是一支动态而又相对稳定的队伍, 对辅导员的生存发展要创造“优”和“多”的出路, 要不断探索、建立和健全一整套高校辅导员专职队伍的选拔、管理、考核、培养、提拔、流动等制度, 使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度化、规范化。

3. 构建辅导员入职、在职培训体系, 推进辅导员再社会化。

根据冲突理论的观点,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即是辅导员在所处的冲突社会状况中, 不断通过主动调适冲突, 并接受利益团体随时调整变的专业价值规范的学习过程, 辅导员要有理性的自觉, 对隐藏于来源不同的文化规范背后的思想意识, 通过真诚的沟通、理性的论辩, 使自己在不断自觉的沟通过程中, 实现专业理想, 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是综合了社会文化因素、专业结构和角色地位、个人特征与人际互动关系等的一种综合性的、动态发展的历程。它遵循着一定的目的或目标, 通过这种建构, 对专业生活、个人成长发生作用, 这些作用对于辅导员来说, 构成了其专业化生活的背景或限制因素, 辅导员处于其中, 不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

辅导员要通过职前阶段和在职阶段的学习培训, 储备和丰富自己的知识技能迅速实现自己的角色定位和角色扮演。做好学生的领路人, 提高育人的实效性。

4. 建立辅导员组织。

组织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结构单位。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专业化组织, 能将具有不同能力的人聚合在一起, 以特定的目标和明确的规范协调人的活动, 从而更有效地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辅导员组织是由辅导员组成的具有专业性、服务性、互利性的专业群体, 其会员涵盖五个大类, 包括:专职辅导员、已退休的老辅导员、学生、自愿入会的其他相关人员及组织。辅导员组织可规定辅导员的行为准则, 维护大学辅导员的正当权益, 通过收集并向会员及时提供相关政策方针及专业信息, 增强辅导员的专业技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合作。

摘要:本文从辅导员专业素质方面探析了辅导员专业化建设中的专业化问题, 分析了当前辅导员专业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并在社会学的视角下提出了推进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辅导员建设,专业化,社会学视角

参考文献

[1]曾恋: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问题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

[2]刘玉:辽宁提升辅导员专业水平.中国教育报, 2005.第1版

试论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 篇11

【关键词】职业指导;教师;职业素养;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09-02

职业指导工作也职业指导是一个进步的社会变革运动的一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变更流动已经成为社会常态。随着我国体制的转轨,结构的调整,社会的转型,就业问题突出,这时候,职业指导就非常关键。职业指导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又是一种教育与辅导相结合的过程,随着当前高校毕业生走向市场“自主择业”的同时,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就势在必行了。高校职业指导是一个以帮助他人为己任的职业,职业指导教师要有一种助人为快乐、助人为荣耀的信念,让学生确切地了解所选职业的特点,职业素质的要求,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为他们事业上的成功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开端。所以在高校职业指导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从事职业指导的教师也显得尤为重要。但同时也给职业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他们有满腔热情和奉献精神,而且还要懂得本专业的理论,学会运用科学、规范的职业指导技术和方法,因此,职业指导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

一、良好政治思想素质和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

职业指导是一项社会性、政治性、技能型很强的工作,在客观上要求职业指导者应具备良好政治思想素质和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这是做好职业指导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它包括职业指导教师在职业指导中表现出来的职业态度,职业道德修养水平,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热爱职业指导工作,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是职业指导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品质。

二、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是职业指导教师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知识掌握水平,是综合职业素质的基础,职业指导教师的职业素质都是以一定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知识为基础而形成的,集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于一体,而职业指导是一个设计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及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体。因此,一个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职业素质的优劣。

三、过硬的专业技能

目前,高校职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还处于起点阶段,专业教师不多,而且理论准备和实践探索都很欠缺。如笔者所在的安康学院,是一所有近10000名学生的本专科学校,但是只有职业指导师不到30人,生师比存在很严重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所从事职业指导的教师除学院就业处老师外,其他都是各院系辅导员兼任,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就不存在专业化一说,所以提高高校职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就显得更为重要。

职业指导教师要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就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素质。专业技能素质是指职业指导教师从事职业指导时所表现出来的专业技能水平,主要体现在操作技能、组织管理能力、社会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它包括咨询与指导、信息的才给予处理、职业素质测评、职业设计、帮助实施等。

四、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

身体心理素质包括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又称做个性品质。心理素质是人所具有的心理品德和行为模式,它反映了人的身心潜能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作为职业指导教师心理素质尤为重要,概况起来有:思维条理清晰,情绪稳定,心胸开阔,能正视现实,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以理解,信任,宽容,谦逊的态度与人相处,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正确评价自己,责任心强,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意志坚强,对自己的行动目的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够主动支配自己的行为。

职业指导直接针对学生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影响着学生的生涯发展与职业抉择,职业指导教师的这些个性品质是决定指导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甚至在有效的指导活动中,这种人格特征的影响力超过了指导者知识与技巧的因素。美国学者盖伊认为,一名有效的职业指导教师应具备以下特征:对人具有浓厚的兴趣,充满好奇心并喜欢探究;具有倾听的能力;善于沟通,喜欢与别人交流;善于理解别人,设身处地考虑问题;较强的情感洞察力,善于处理各种情感问题;内省,对自己的能力有清醒的认识,并善于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把握自己;宽容,有能力控制自己的不满情绪;幽默,可以发现生活中积极有趣的一面。[1]

五、较强的主体意识和工作创新意识

鉴于高校职业指导教师的职业特殊性,职业指导教师就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有较强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也就是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过程中,把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能力所及考虑进去,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群体中,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自己也就是职业选择的主体。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心里所想,认识学生更需要的是什么,增强授课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然,在实际的职业指导过程中,要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仅仅仅限于主教材、辅导教材、案例库等等纸质资料,要适当的加以创新授课方式,例如:进行实践教学、视频教学等多渠道使得学生了解就业择业知识,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定期有针对性地聘请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知名企业家举办就业指导讲座,开展职前教育,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帮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标准,传授求职择业技巧。“由于市场和企业的需要是在不断变化的,同时还会有更多更好的经验总结、方法技巧、案例和学习内容,只有经过实践中的不断创新、不断改革、不断调整,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指导效果。”[2]

六、及时了解和掌握人才需求信息

职业指导教师要全面了解和掌握社会、企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情况,同时还要对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产业机构,岗位群以及各种职业在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它们的发展趋势,对人事劳资制度和就业政策等有较系统而深刻的了解。于此同时,及时了解和掌握人才需求信息更是职业指导人必备的能力。因为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谁先掌握了信息谁就有了主动权,对于指导学生就业的职业指导人来说,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及时的指導学生了解职场,使得更具时效性和针对性,增加学生就业的筹码;才能在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指导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高校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进行就业指导。在大中专院校中,就业指导应该是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的,而进行职业指导的重任责无旁贷的落到了职业指导教师的肩上,那么作为职业指导人员就应该把一切工作紧紧围绕在促进学生就业和择业选择的教育工作上。然而对于高校职业指导教师来说,其实职业指导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它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职业指导教师更多的职业素养。因此,高校应从现实情况出发,结合自身实际,根据学校的类型、特点和定位进行各自不同特色的职业指导。不断加强职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改革,改进职业指导的方式方法,提升职业指导的层次和水平,促进职业指导向科学化、专业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作为一名职业指导教师,我们有责任帮助每一位学生在走出大学校门前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实现自己与自己理想职业的合理匹配。“以助人为快乐,以助人为荣耀”是每一位职业指导人的职业价值观,那么在进行职业指导服务时,我们必须具备以上6种基本素质,才能满足现代化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才能符合现代大学生的需求。因此。作为职业指导人来说,还要不断地学习,广泛地涉猎就业与职业指导的相关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职业指导技能。

参考文献

[1]李蓉.职业指导教师的专业标准. [J].教育导刊,2002,(7):39.

指导员职业化社会体育 篇12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 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 培养一支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过硬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也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意。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内涵

首先,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24字方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 “是现阶段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最大公约数的表述, 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4], 具有深厚的道德内涵。

其次,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从国家层面提出的道德目标和追求, 是中华民族百年以来孜孜追求的理想和信念“只有在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 人们的道德观念才会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道德生活的品质才会有质的提升”[5]。和谐则是对悠久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追求的高度凝练和概括, 是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方面的崇高的道德追求。

第三,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描述, 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崇尚自由、平等, 市场经济才有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追求公正、法治, 社会生活才有崇德向善的道德风尚”[6]。

第四,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正是从公民层面提出的价值准则, “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各个方面, 是每一个公民都应当树立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追求”[7]。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学生事务逐步扩展,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由最初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向多元的复合的方向发展。高校辅导员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专职队伍。他们的政治素质、品德和作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不仅要有良好的行为和广博的知识, 还应具有高尚的品德, 即具有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处事公正、为人正派的精神和品格”[8]。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也应成为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教育建设的核心内容。应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 坚持师德为上, 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健全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 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 形成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着重抓好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 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 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9]。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我国历史传统、改革实践提出来的, 以先进的理论为基础, 并在实践上具有可操作性, 能够有效地引领我国高校辅导员道德建设向着良性、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辅导员政治素质的提升

过硬的政治素质是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首要要求, “是评判辅导员是否合格的首要标准, 它制约着辅导员的道德准则, 影响着辅导员的文化素质, 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的发挥, 它直接关系到辅导员工作的成效”[10]。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 学生可以接收到五光十色的思想理论, 其中充斥着各种反动思想及言论, 容易受其影响走上不归路。高校辅导员也不例外, 但是高校辅导员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 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 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效途径,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辅导员国家理想的充分表达, 也是辅导员自身及教育育人的目标之一。辅导员只有真正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 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才能成为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领路人和指导者。

(二)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的提高

目前, 高校辅导员已经成为高校一支不可或缺的队伍, 在高校育人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 在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导致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 例如职业定位不明确、发展方向不清晰、考评体制存在缺陷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对辅导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引导辅导员更加坚定地固守自己的岗位。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应遵循的普遍道德原则, 高校辅导员更应该形成“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处事公正、为人正派的精神和品格”[11], 唯有如此, 才能热忱地应对工作, 才能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 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望, 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三)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辅导员文化素养的加强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 业之未精, 有惑而不能解, 则非师矣”[12]。“辅导员既要有理论家分析、综合、雄辩之才, 又要有艺术家想象、概括、表现之才”[13], 辅导员教育的对象是生机勃勃的年轻人, 特别是90后新一代大学生, 他们思维敏捷、兴趣广泛, 新鲜事物接触较多, 这对辅导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岗敬业的要求之一。辅导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还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 把自己培养成一专多能的教育管理者。

(四)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增强

心理素质是影响人整体能力发挥的关键因素。高校辅导员多为年轻人, 他们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政治素养, 也有积极向上的心态, 但是工作经验尚浅, 面临辅导员复杂的工作和学生千变万化的情况, 往往压力倍增, 与此同时, 辅导员还肩负着学生心理医生的角色, 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取决于他的心理发展情况, 而要形成良好的政治、道德素质, 则需要健康稳定的心理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我们展示了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既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又囊括了我们一直追求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尺度, 爱国敬业意味着理想崇高、志向坚定, 诚信友爱意味着真诚、坦然、光明、从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像一盏导航灯为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指明方向和道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统领我国道德建设的重要纲领, 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有指导性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 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必将利于推动高校师德建设发展, 也必将利于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发展。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 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 不断提升辅导员的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才能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上一篇:加快发展服务业下一篇:污染背后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