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法指导(共12篇)
体育学法指导 篇1
《中国学校体育》“案例研析”总第1期研讨,针对体育学法指导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从一线教师们积极踊跃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对体育学法指导是什么?体育课堂上如何实施等问题都颇感兴趣,而且,有些教师对学法指导的认识已经比较到位,还有一些教师已经将体育学法指导渗透在课堂中,只是尚未对其进行归纳和理论提升。如同李春林老师说的那样:“其实学法指导经常会被教师有意识和无意识地运用着。在教学各环节,对学生的个别指导上,同样运用着学法指导”。然而,从对众多的讨论内容进行梳理后发现,为了能够在体育课堂上将体育学法指导工作做得更明确、更有效,大部分教师还对体育学法指导与相关概念的关系问题,以及学法指导的基本理论的清晰化问题十分期待。为此,笔者通过十字象限法进一步对体育学法指导的关键问题做进一步探讨,希望能够给广大一线教师带来一些启发。
一、体育学法指导的理论认识
体育学法指导究竟是什么?是属于教法范畴,还是独立的元素?从其概念上来看,体育学法指导的实质应该是什么?就该问题还很有必要做进一步探讨。因为,目前对体育学法指导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还存在一定的分歧。在探讨某一件事情时,概念是否清晰直接影响到在实践中应用的有效性。
1.体育学法指导与教法不完全是一回事
在讨论中发现,有不少教师认为体育学法指导等于教法,或归属于教法的范畴。还有教师对该问题产生困惑后提出:“学法指导究竟归于教法,还是独立于教法与学法之外的一种教学行为,希望于老师给予解答”。实际上,体育学法指导与教法并未完全等同。而且,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二者并非在一个层面上,体育学法指导属于行为范畴,而教法属于方法范畴,行为与方法是有本质差别的。行为,简单来说是举止行动,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如,做出动作或发出声音等。而方法,一般是指为获得某种知识或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因此,二者的本质区别,我们可以定位于一个是行为本身,一个是行为方式,即方法是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方式达到预期的目的。教法一般指的是教师教的方法,而学法指导属于教师教的范畴,是一种教的行为,假如我们将学法指导看作是教的行为的话,学法指导方式,即教的行为方式,在这种层面上才可以基本上将学法指导归属到教法之中,因此,学法指导本身并不等同于教法,只是相当于一种教的行为。正如李春林老师所言:“学法指导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研究和认识途径的教学行为”,即已经把学法指导当作教学行为而非教学方法。
2.体育学法指导的概念的释义已趋于统一
学法指导是什么,目前基本上达成了共识,大多数教师都认为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但是,在认识上略有细微不同,一线教师对概念的界定或释义如表1所示。
从以上一线教师给出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教师都已经认识到,学法指导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即教学生会学,这是《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的第三条基本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教师们也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贯彻落实《课标》这一基本理念主要通过学法指导来具体实现。从这些概念的具体表述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有些概念释义更加具体和深入,如任洪章老师和何祥国老师,都深入地阐述了学法指导的概念。由此看来,对于“学法指导是什么”基本上达成了共识,且相对比较具体。从概念层面上尚不存在明显的歧义。
3.体育学法指导的分类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体育学法指导该如何归类,这又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在讨论中,一线教师就该问题也都分别谈到了自己的认识,下面将一线教师对“学法指导”的归类列举如下(见表2)。
如表2所示,一线教师对体育学法指导的分类或指导环节的认识,可以归纳为:基本上,大家都能够找准指导的时机,归纳的也较全面,如,陈昌福老师归纳的,在教师示范之前、讲解之前,学生练习之前、讨论之前、展示之前、评价之前等都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最佳时机。另外,臧向前老师还将学法指导分为预设指导和生成指导,实际上,他告诉我们,学法指导不仅仅是在备课撰写教案阶段预设,对某些教学环节的学法指导也应预设。另外,还包括课堂生成的及时性指导。这样的指导往往更能体现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实际上,体育的学法指导除了上述大家讨论到的分类以外,还要对学法指导有一个层次之分,即清、懂、会的层次性。如,当教师给学生做示范动作时,学生对教师的示范动作进行观察,此时此刻的观察法指导就可以划分为如何让学生看清的指导、如何让学生看懂的指导及如何让学生看会的指导。能力较强的指导者可能将三个层次的指导同时预设,部分指导者可能只预设到前者或前两者。另外,根据教学的需要,有时或许仅仅需要看清,那么就要适时做出如何看清的指导方式。
4.对体育学法指导的目的和意义较为明确
为什么要进行学法指导,从大家的讨论中发现,很多教师已明确其目的和意义。如,陈昌福老师认为:“学生运用学法的过程正是其知识内化的过程,因此说,学法指导是加速学生内化的有效凭借”。涂敏老师认为:“通过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这是体育教学改革核心所在”。又如,任洪章老师认为:“首先,学法指导可以提高学生能力素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注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教会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学习与锻炼的方法;其次,学法指导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发挥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李春林老师还用比喻的方式进一步指出了学法指导的作用,他认为:“学法指导是教师和学生直接的媒介,为教法和学法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关于学法指导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何种作用,以及为何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及时有效地指导等问题,一线教师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概括起来是:加速对知识的内化过程;学会有效学习;提高能力和素质等。实际上,还可以将教师施教的体育学法指导进一步理解为:通过教师有效的学法指导,能够使学生达到三个转变,即实现从“不学”到“学”,从“不会学”到“会学”,从“会学”到“善学”的转变。
二、体育学法指导的教学实践
该期“案例研析”对体育学法指导的研讨,一线教师们除了就相关理论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还对“学法指导如何在教案中呈现”进行了交流,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对“体育课堂上如何进行有效学法指导”等问题进行了积极探讨。根据教师们的研讨内容,笔者收获很多。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一谈个人的认识。
1.预设的学法指导可以呈现在教案合适的位置
受臧向前老师对体育学法指导分类(预设指导和生成指导)的启发,在教案上只能对预设的指导呈现出来,而生成指导由于具有随机性或不确定性,因此,很难在教案上体现。然而,应如何、在哪里体现预设的学法指导的内容呢?
首先,最为理想的位置是在过去的教案上写“要求”的位置,哪个环节需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就可以将该部分的要求提得更为详细和具体,而且,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如何学提出明确的要求。如,过去我们有可能会在学生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部分提出要求:要认真观察。今后要体现出学法指导的内容,在教案中可以将该要求提得更为具体,提出如何观察,即观察哪儿,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观察过程中要思考什么等,而不是简单地提出“认真观察”的要求,因为,实际上即便是过去提了“认真观察”的要求,学生还依然不知道该如何观察,因为他们有可能注意力不集中,有可能抓不住重点等。
其次,假如新课改以后,体育课的教案格式发生了变化,没有了“组织教法与要求”要素,而是变成了“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由于学法指导属于教师教的行为,因此,也作为“要求”放入“教师活动”部分较为合理。或许有教师认为,学法指导的对象是学生,可能会提出放入“学生活动”中是否恰当?笔者对该问题的认识是:放入该处依然有其合理的一面,学生应如何活动,可以提出学生学习活动的具体要求。因此,实际上学法指导放入哪里并不重要,关键的问题在于,备课环节任课教师要考虑哪些环节需要进行学法指导、如何指导等。这或许会改变过去备课的思路与方法,这样会使教学的有效性有所提高。
2.体育学法指导要在课堂上体现出准确有效
体育学法指导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认识显然是不够的,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实施,这是学法指导作为“案例研析”研讨的最主要的目的。从一线教师对这一实践问题的讨论中发现,有些课堂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实施着十分有效的学法指导。如,万立江老师在教授篮球传接球时,首先,让学生明确传接球练习要扩大篮球传接球的视野,培养传接球意识;其次,制订了练习规则,明确了练习的方法:全场在防守情况下进行传接球进攻击打篮球柱子的练习。并提出了具体的练习要求:在传接球练习时,不运球、不投篮,只能在有防守的情况下传接(特殊规定:只要运球了就不能再传了)。万老师的分析告诉我们:这样就能逼迫学生把头抬起来看同伴的位置,只有通过跑动才能选到最佳位置,同时都是在防守的情形下完成,这就要求学生如何摆脱防守去完成上述任务,其难度是很大的,但是能够让学生明确传接球的目的,取得传接球的最佳效果。这样的学法指导,准确找到了学生过去的不良习惯(传球之前先运球,容易失去最佳传球时机)和掌握该项技术的关键点,实现了有效的学法指导。
同样,在教师们的交流讨论中还发现,有些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学法指导具有明显的引导启发作用。如,韦民老师在教授“持轻物投掷动作”时,选择了羽毛球作为投掷器材,并对该项技术动作的练习进行了高度概括,即“方向:抬头举臂找目标;准备:侧身转体移重心;难点:转肩翻肘成反弓;重点:蹬地发力快又狠”进行的学法指导,一是让学生先集体朗读一遍所归纳的动作要领;二是教师边做示范边提示,让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和示范中的提示,逐一说出各部分动作的关键点;三是教师找一名学生配合示范,并明确提出了其他学生观察的要点,即“(1)老师是怎样帮助他完成难点‘转肩翻肘成反弓’练习的?(2)老师的右手放在哪里,左手在干什么?(3)转向时,练习同学的身体是怎样转过去的,变成什么动作了?观察后我提问”。这一番指导语,采取有效地引导启发的方式,学生听了不仅知道如何观察,而且还会认真观察,并能观察出门道来。为此,学法指导要落到实处,教师要把握好指导的关键点和具体方法。除此之外,还要充分认识到体育学法指导的针对性和相对性,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及时、准确、有效的指导。
最后,笔者用李春林老师在讨论中的一段话,结束本次关于“体育学法指导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探讨。在该期关于学法指导“案例研析”讨论时,李春林老师说:“应该说‘学法指导’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一直都在做,这次于素梅老师提出来,我认为能够让大家从思想上对‘学法指导’有更深、更清晰、更系统、更准确地认识,将‘学法指导’从一个分散的无意识行为或模糊的教学行为,转化为概括性、原则性的知识,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教学行为”。愿体育学法指导能够在未来的体育课堂上生根、开花、结果,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体育学法指导 篇2
所谓的学法指导,就是体育教师通过一定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使学生会学、善学、乐学、好学、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能力,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自评、自己锻炼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最终达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的目的。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包括以下几方面: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延伸性学习、信息化学习、评价式学习等几个方面。
一、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教授教学内容目标的同时,不是要教会学生学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么学,培养提高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合理调节课堂教学情趣,满足学生心理和生理的需要,形成自主锻炼的良好氛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必须正确理解学法指导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过程,尽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时间和活动空间,使学生的学习成为独立自主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体育与健康课不仅要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相应的水平目标做好文章,选择教材内容、组织教学形式,使之适应学生、适应于社会发展的大形势。同时在教学中要留有时间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大胆实践反复思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进行求异式思维的探索。或者说,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动体验和领会。要允许学生犯错,允许学生走有价值的弯道。一堂课上,不应追求教学生多少东西,而是注重让学生体会如何去获取知识、如何运用知识和技能。
二、指导学生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合作学习能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合作学习还能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合作学习能增进同学与同学间、同学与老师间的感情交流,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
三、指导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及非智力因素
体育老师通过指导学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教会学生科学的体育学习和锻炼方法。教学中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的,着重发展学生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运动方法,认识运动本质,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以篮球教学为例:采用创新教育的方法,可以先让学生动起来,从整体学习开始,让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得到健康发展、学到技术、学会技能。就是说先不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只要求学生学会打篮球,让学生自己思考。给学生提供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先进行运动。
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在接触篮球运动的过程中产生要了解篮球运动的特点、比赛方法以及基本技术和基本战术的想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掌握篮球知识,分析篮球技、战术的运用。这样,学生学习篮球运动的过程,不仅是不断认识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的过程,反复提炼运动思维的过程,进行成功尝试的过程,更是进行创新思维实践的过程。
四、指导学生养成探究式学习的兴趣
1.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究式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前提。
2.教师的探究兴趣是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兴趣的途径。
3.成功的体验是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兴趣的手段。
五、指导学生进行体育延伸性学习、信息化学习
学生的体育延伸性学习及信息化学习是学生获得课堂外知识、能力,创新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可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让体育课走出限定的圈圈,与学生的课余活动、家庭和社区、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这是现代体育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中兴趣小组是体育延伸性学习的主要形式,例如在课外活动中组织篮球俱乐部、排球俱乐部、羽毛球俱乐部等。
六、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自我评价
体育学习的目标是多元化的,一般包括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除了传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技能考评外,体育态度,体育意识,合作精神等从学习的深层动力机制上影响着体育学习过程与结果,同时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养成有很大的影响。对体育课程改革的评价也应该而且必须是多元化的。在学生学习的评价标准上,应放弃竞技体育的评价体系,不能以一个人跑的快慢,跳的高低,投的远近来评价好坏。只有使学生分数的精确度变得模糊,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做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体育学法指导 篇3
一、简单易学类的学习内容选择自主学习法
自主学习法就是教学生学会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练习方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教师的帮助与指导,最终实现学习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生理都各不相同,都有自己的学习能力,都有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需要;其次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在体能、技能、兴趣和爱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最后在一些简单易学类的学习内容,如田径项目中的跑、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的技术含量并不亚于其他运动项目,但如果不过分强调技术参数的话,笔者相信每一位学生在不需要体育教师的指导下也能独立完成。所以对这一类学习内容,我们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在动作的技术参数和质量上提出不同的要求,并与学生一起制定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完全有能力可以实现的学习目标。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项目成绩,我们可以通过激励机制或加分的形式鼓励学生向更高目标冲刺,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努力营造学生超越自我、挑战极限的练习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到成绩提高后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斗志。
二、掌握技能类的学习内容选择探究学习法
探究学习法是体育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类似于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运动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
对于掌握技能类的学习内容,如篮球、排球、足球等。由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各不一样,他们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也不一样。我们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内容的特点,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习基础和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为组长,在课堂上做“小老师”,教会其他学生学习。同时,体育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设置问题,如篮球中的跳投:为什么跳不起来?为什么跳投时出现出手时间或早或晚?为什么会出现边跳边投等等。让每一个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带着问题去练习,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动机。与此同时,体育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练习情况,适当加以点拨、引导,使学生通过小组的集体智慧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群策群力,各显神通,取长补短,同时还应有目的、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创新。我们还要学会去“欣赏”学生,发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不足甚至错误,要给予足够的宽容和理解,切忌粗暴、讽刺、挖苦,从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最终不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三、集体项目类的学习内容选择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对于集体类的学习内容。体育教师要根据班级的规模、场地器材情况和学习内容,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根据教学单元的学习主题,指导小组的全体成员共同确定学习目标,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如武术教学内容中的套路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结合文字和图示说明看懂武术套路的练习方法,必要时体育教师要对一些难度动作和组合动作进行示范,最后要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转化到武术学习上来。篮球、排球、足球的技战术教学也是如此,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工,加强引导和释疑。同时,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活跃教学气氛,体育教师要选择恰当时机让各小组轮流进行汇报和展示。体育教师和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分析,并作出合理的评价,让每一位学生都分享到学习与研究的成果,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能学”、“想学”、“会学”,体育学习才能真正取得实效。所以,我们体育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营造学生探究学习的氛围,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要让学生在我们的指导下,学会学习,并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从而达到每一节体育课的最佳实施水平,为学生身体素质的大幅度提高作出我们应有的努力。
初中体育教学学法指导之我见 篇4
一、体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我们都说教学相长, 而教法与学法的区别在于教法是侧重于教师如何去教, 学法则侧重于学生如何去学。作为体育工作者, 我想大家都知道教师教的好并不等同于学生就一定学的好。
我们通过对金华市二十所中学的走访调查发现, 有70%以上的体育教师认为提高课堂效率的主要途径是改进教法, 普遍体育教师认为只要采取了有效的教法以后, 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随之提高。
而对于1000位学生的走访调查却发现, 有62.3%的学生认为提高课堂效率根本性因素并非在于教师的教法, 而是在于学生, 学生认为, 教师不能决定学生的学习, 顶多只能是影响, 只要他们想去学, 那么他们才会认真去练习, 要不然就是在走过场、等下课。因此, 只有激发学生的运动参与热情, 上体育课的积极性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二、学法指导的实施策略
1. 教师要转变观念。
教学中, 教师不能再满足于教过就好, 不能再理解为教过就算是学生学会了。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用等号相连, 有待我们教师要走的路还有很长。正是在此背景下, 教师更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能力来制定方法、技巧。而不是立足与自身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来设计教学。试想一个十几岁的懵懂少年对于运动技术的理解能和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师相提并论吗?因此, 教师势必要转变观念, 什么是好的教学方法, 那就必须是学生可以接受的, 必须是适合学生的, 而不是适合其他人的。
2. 备好学生, 做足学情分析。
(1) 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同时, 一定要认真备学生。教师认真备课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不应该只备教案, 而不去备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直接反馈对象, 他们对于学习信息接收程度才是确定课堂效率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指导时一定要尽可能的把教法转换成学法指导, 只有实现学生对于课堂教学信息的有效接收, 才能成为真正学会的技能。在做学法指导时,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学段特征及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指导, 学法的指导和安排应以促进学生全面锻炼为主, 促进学生身体各项素质的发展。 (2) 在设计教学时, 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设计教学, 多问问自己: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而言会太难吗?或是会太简单吗?适合学生吗?等等。每次设计教案能考虑到这些问题, 那么最终设计出来的教案基本上是适合学生的。同时, 教师在设计学法指导的时候要做足学情分析, 不仅要分析学生对于这次课所要学的技术的理解程度, 还要分析学生对于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积累能力, 每次课中所学到的知识能否产生量的积累从而形成质的飞跃。教学实际中才能避免学生学了那个以后过段时间又忘了这个, 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终身体育的可能。
3. 制定分级的学习目标。
(1) 学法指导与教法的最大区别在于, 学法更加侧重于学生如何学的好。因此, 在课堂中实施学法指导需要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目标分级。毕竟, 一个班的学生个体差异非常显著, 如果用一种标准去要求学生, 那可能就会使很多学生因为长期无法实现目标而逐渐丧失积极性。因此,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多级、多层的目标,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保持运动积极性与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而且, 这个目标设置要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不能简单的把所有项目都进行单一的分级, 要根据运动项目的难易程度等灵活的进行设置。 (2) 分级制定学生的学习目标还应该是弹性的、灵活的, 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 有些学生在初一的时候1000米能跑满分, 到了初二的可能就不一定也能跑满分了。有些学生也努力了, 可能因为身体发育速度、学习方法等诸多因素;因此, 暂时在分数上看来退步了。这样的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去评价呢?难道就真的评价退步吗?这样的评价很可能摧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是多维度的、灵活的, 还应该是有弹性的。这样的评价模式才是对学生负责任的评价。
4. 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主动学习。
在进行学法指导的时候, 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去掌握新的技术, 还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只有学生学会了观察, 才能尽可能多的接收到教师所要传达的教学信息, 才能具备学会的可行性基础条件。让学生学会观察的能力, 还可以让学生相互之间形成互补, 相互指出在练习时的不足。毕竟, 一个班这么多的学生, 教师在一堂课里不可能把每位学生都考虑的很全面, 这个时候就要求学生具备主动去观察教师及同学的正确动作及科学的练习方法。
学法指导是以学生为出发点, 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先考虑的因素, 教师就需要对学生的练习提出明确的指引。教师若想要学生能够会去练习就要指导他们怎样去练习, 因此, 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主动去学习, 主动去接受学习信息。主动学习是学生积极练习的先决条件, 只有学生想去学, 主动去中学, 那么他们才能去积极练习。
5. 教学中提高学生练习比重。
体育课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练习的重要性, 在此, 在很大程度上也印证了学法指导比教法指导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更有推进意义。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要实施有效的学法指导。要想实施有效的学法指导, 就需要提高学生的练习比重, 可以结合学生自练、互练、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在练习的时候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的掌握情况进行实地的指导,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 逐步巩固各项技术动作, 对于学生扎实的学习目标才能具有实际的推动意义。
社区体育指导 篇5
2、社区体育的构成要素:社区体育组织;社区成员;场地设施;经费;理者和指导者;社区体育活动。六大要素的关系:社区体育组织是社区体育的主导(核心)要素;社区成员是社区体育活动的主体;场地设施和经费是社区体育的物质保证;体育管理者和指导者是联系社区体育各要素之间的纽带;社区体育活动是社区体育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直接目标。
3、社区功能:互动功能;人际影响功能;互助功能;组织和参与功能;赋予地位的功能。
4、社区划分标准:1.根据社区组织结构划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2.根据社区受益者目标和受益者的关系划分为:互利组织、工商组织、服务组织、公益组织。3.根据社区组织对成员的控制方式划分:强制组织、实用组织、规范组织。4.根据社区组织人数的多少划分为小、中、大、巨型组织。5.根据社区组织的性质以及活动内容划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群众、宗教等组织。
5、社区服务经历了哪些阶段:社区服务的起步阶段(1986-1989);普及阶段(1989-1993);深化阶段(1993至今)。
6、社区体育经历的阶段:自发形成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1995年);政府倡导阶段(1995-1997);加速发展阶段(1997至今)。
7、社区体育的管理体系:社区体育的组织领导体系包括领导体系(市体委、区体委、街道办事处文教体科、社区居委会)、协调体系(市体育总会、区体育总会、街道社区体协、社区文体委员会)、操作体系(市单项体育协会;区单项体育协会;街道单项体育协会、文化中心、俱乐部、体育活动点;俱乐部、体育活动点、体育辅导中心、文体中心)三大组成部分,有市、区、街道、居委会四个层次。
8、社区体育服务的三种服务形式:无偿、低偿、有偿。
9、制定社区体育的工作步骤:1.科学论证:要进行必要的社区调查、掌握全面、具体、典型、普遍的体育生活现状,再初步制定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工作方案。2.小范围实验:将计划分别在一定范围和周期内进行实验,再看效果。3.动态调整:在实验中不断调整、完善计划是社区体育工作良性发展。4.全方位推广:在经过一段时间实验后,将成功的计划全方位推广。工作计划中应包括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措施保障等内容。
10、我国社区体育组织划分为几个层次:1.城市社区体育组织(晨晚练活动点;社区居委会体育组织;街道社区体育协会)。2.农村社区体育组织(镇乡文化体育站;村级体育活动室;农村社区体育民间组织)。3.小城镇社区体育组织(镇级体育行政组织;镇级体育协会;自发性社区体育组织)。
11、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包括《制度》(分为三级、二级、一级、国家级)和《标准》(分为社会体育指导师、高级、中级、初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四个级别)两个部分。
《制度》的作用:1.推动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2.增进公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3.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标准》的作用:1.制定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鉴定规范的基础依据;2.是衡量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能力的重要依据;3.是确定社会体育指导员劳动报酬水平的主要参考依据;4.为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依据;5.为合理利用社会体育指导员劳动资源提供依据;6.除《制度》的作用外还具有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扩大劳动力市场、增加就业渠道、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规范和工作质量。
《制度》和《标准》的关系:《标准》是对《制度》内容的发展与补充,是对《制度》中从事经营性指导活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职责标准的具体规范。
区别:《制度》中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业余的、无偿或低偿的,其性质不进入国家系列的劳动管理体系,属于公益事业。而《标准》中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是职业的,有偿的指导工作,其性质是纳入国家劳动服务管理体系。
12、社区体育参与主体:1.社区居民;2.社区内非政府组织;3.体育专业人士与专业机构。
13、社区: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由具有相互联系、共同交往、共同利益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所构成的一个社会实体。
14、社区体育:指在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提高居民身心健康水平、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近就便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
15、社区服务:是在政府的倡导下,为满足社会成员生活方式的多种需求,以社区组织为依托具有社会福利性的居民服务业。
16、社区体育服务:社区体育服务是在政府的指导和扶持下,利用和开发社区体育资源,发动和组织社区内成员,应用体育原理和方法,开展各种互助性的健身、娱乐和休闲活动,以不断提高和维护社区成员的健康水平,满足人们相互交往、联络感情等精神生活需求,是具有福利性质的社会服务。
17、社区发展:是指依靠人们自身和政府当局的共同努力,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使社区融入国家生活并对国家进步作出充分贡献的过程。
18、社区体育发展:
19、社区文化:是一定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社会形态等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其形成和发展具有本社区特有的风格的一种文化。20、社区体育文化:社区居民在长期体育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体育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21、社区体育管理:是指由社区体育的管理者根据社区的具体情况,去整合社区体育资源、组织和协调社区体育活动、发挥社区体育的高效、和谐优势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管理活动。
22、参与:是为社区所有成员创造机会,让其能够为更广泛的社会积极贡献与影响的一个发展过程,平等地分享发展成果。
23、社区参与:是政府及非政府组织介入社区发展的过程、方式和手段,更是社区居民参加社区发展计划、项目等各类公共事务与公益活动的行为及其过程,体现了居民对社区发展责任的分担和对社区发展成果的分享。
24、社区体育参与:是社区体育管理部门、社区体育组织、群体以及其他社区体育组织和社区居民介入社区体育发展的过程、方式和手段,各方共同承担社区体育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共享社区体育发展的成果。
25、单位体育:是在厂矿、企事业和机关等单位的职工中所开展的体育活动。
26、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历史使命。
27、家庭体育:是社会形态中的一种,是在家庭环境中,家庭成员按照一定的体育要求所进行的志在增进身体健康、养成良好锻炼习惯的各种体育活动。
28、社区体育组织:指在一定体育社区内,利用社区各种资源,以组织和管理一定社区的体育事业为目的而建立的地域性的社会组织,它是地方性的群众组织,是构成社区的核心要素。(包含规范、地位、角色、权威四个要素)。
29、全民健身路径:是由若干健身器械组成的健身小乐园,是一种公共体育设施。30、我国家庭体育的结构:当代家庭结构主要有:核心家庭;扩大家庭;断代家庭。
31、现阶段我国社区体育的特点:组织管理自主型与行政性结合;参与主体以老年人为主;活动时间以清晨、傍晚为主;活动内容文体一体化;活动场所非正规化、属地化。
32、社区体育研究的意义方法:意义:研究社区体育是熟息社区体育的有效途径;研究社区体育是发现社区体育存在问题的重要手段;研究社区体育是最大限度发挥社区功能的重要保证。
方法:访谈法;问卷法;实地研究法;文献分析法。
33、对老年人进行社区体育服务时要注意哪些问题:1.组织群体性活动(满足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需求,便于老年人交流。);2.要与防病、治病有机结合(防病、治病是老年人参加锻炼的主要动机之一,所以要把体育锻炼和防病、治病结合起来);3.运动要求以老年人自我感觉为主(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强度、内容等一切由老年人自己决定,以他们的感觉良好为原则进行指导)。
34、全民健身路径的特点:1.以体育彩票公益金作为“工程”的投资来源;2.全国以及各省、区、市体育行政部门作为投资与管理的主体;3.以城市社区为主导,逐步推向农村乡镇;4.公益性事业,树立体育彩票形象,遵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人们购买体育彩票,政府用体育彩票的公益金投入人民的健身场所,从而形成良性互动;5.与城市建设、社区建设、农村乡镇的规划相配套,作为美化环境、形成文明健康社区的重要内容之一。
35、居委会评选优秀先进体育社区的要求(社区体育工作评估):1.政策、法律、法规;2.组织管理(主要看有没有工作规划、计划、制度、措施);3.场地、设施、经费;4.专业人员(考察专业人员的构成);5.健康意识和健身氛围;6.居民生活方式(体育在生活中的比重,体育生活的内容、效绩);7.体育人口;8.社区体育活动内容(是否丰富多彩);
9、社区“文明病”发生率(是与医疗部否对文明病进行检测预防);10.医务监督(有无体检、有无与医疗机构进行联合、有无对体育活动的医务监督、有无具备医学知识和能力的人员从事社区体育组织管理)。
36、社区体育与单位体育的关系:
一、单位体育对社区体育发展的促进作用(1.为社区体育发展提供人力资源;2.丰富社区体育的组织关系;3.帮助解决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困难;4.协助社区举办较大型的体育活动)。社区体育对单位体育发展的影响(1.有助于单位体育模式的改革;2.满足职工对体育多方面的需求)。
37、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
一、学校体育对社区体育发展的特殊作用(1.为社区体育提供急需人才;2.增强社区体育活力。);
二、社区体育对辖区学校的影响(1.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2.拓展体育教学资源;3.有助于终身体育的完善)。
38、社区健身运动项目的设计原则:1.坚持健身运动的属性原则;2.坚持从实际出发原则;3.坚持普及性原则;4.坚持趣味性原则;5.坚持创新原则;6.坚持竞争性原则;7.坚持安全性原则;8.难度适宜性原则;9.合理运动量原则。
初中体育竞技教学法 篇6
【关键词】初中体育竞技教学法 语言法 直观法 纠误法 范例法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完整的运动教学方法体系可为师生实现教学目标拓宽途径。例如,初学一种复杂的动作,如果仅有完整的练习法,而没有更多的模仿等辅助练习方法,便很难掌握。运用竞技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模式是:设定目标→方法(桥)→实现目标。
一、培养初中生竞技能力
当代竞技体育急速发展,急需学生具有自我学习和自我更新技术及战术的能力以应付技术和战术多变的运动竞赛。如果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法、训练法、竞赛法、恢复法、评价法等,就有助于培养自我学习、自我训练、自我竞赛、自我恢复、自我评价等综合的自我竞技能力。学生掌握多种竞技方法对于培养综合竞技能力十分重要。过去,我国竞技队伍由于体育老师和运动员的运动知识、方法、能力有限,导致在赛场上多次失去机遇,惨痛现实告诉我们:学生通过体育教学掌握多种竞技的方法,对于培养他们的综合竞技能力很有价值。这是我国未来开展“知识体育”和“智体型竞技”必须要引起足够重视的教育环节。
二、初中体育教学的方法体系
根据初中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性质,可以把初中体育教学法分为教法和学法,这两者构成了初中体育教学的方法体系。竞技运动的教法是体育老师指导学生学习运动技术、战术的方法,也称初中体育教学的指导法,包括语言法、直观法、纠误法、范例法、电化教学法等。
(一)语言法。语言法是体育老师运用各种语言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它包括讲解和口头评定等方法,其中讲解法是最主要的方法。体育老师运用正确、形象、生动、风趣的语言讲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尽快地掌握动作技巧。
1.讲解法。讲解法是体育老师向学生说明教学的任务、内容和要求等有关教学问题的方法。运用讲解法要符合如下要求:(1)讲解技术动作时,要注意潜移默化地培养运动员良好的赛场心理和行为(包括良好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2)讲解要正确,要注意培养能力。讲的内容要科学、准确、不夸张、不庸俗,多采用启发式,培养运动员的学习能力。(3)讲解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明确的目的是指讲解要有针对性,针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讲解。例如,要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讲,还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涉及的范围讲。(4)讲解要清楚。体育老师要讲普通话,音量语速要适中,口齿要清晰。(5)讲解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有逻辑性。讲解要突出教学的中心问题,要有层次,简明扼要,由表及里。
2.语言评价法。语言评价法是体育老师根据教学要求,用简短的语言评价学生行为的教学方法,如“好”“不好”等。口头评定对提高学习自觉性有积极作用,将会使学生明确正误,改正缺点。口头评定应以鼓励为主。
(二)直观法。直观法是在初中体育教学中通过直观教学,引起学生感知运动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常用的直观法有动作示范法、教具演示法等。
1.动作示范法。动作示范法是体育老师以自身的动作为范例,指导队员进行学练的方法。它可使队员建立所学动作的表象,了解动作结构、技术要领和完成方法。动作示范做得标准能激发练习者的兴趣。具体要求如下:(1)示范要有针对性。示范要针对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盲目示范会使队员不明白该着重学什么,反而还会被示范中某些因素所吸引而转移注意力。(2)示范要正确、熟练。只有示范正确才能使队员掌握正确的动作定义。熟练的示范不仅便于运动员掌握正确的动作,而且可以使运动员产生轻松愉快的感觉,从而激发学习兴趣,避免产生畏难情绪。(3)示范要有利于运动员观察。为了使动作示范便于观察,要注意选用合适的示范方位、示范速度和观察示范动作的距离。
2.教具演示法。教具演示法是运用图表、模型等教具进行直观教学的方法,它能使运动员形象、具体地了解动作的技术结构及其过程。
(三)纠误法。纠误法是体育老师了解队员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动作采用的方法。运用这一方法,首先要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其次,选用对应的纠误法,预防或纠正错误动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热情、有耐心。
1.学生易产生错误动作的基本原因:(1)学习目的不明确,积极性不高,缺乏能完成动作的信心,存在怕难、怕脏、怕苦、怕受伤等心理;(2)对所学动作的定义模糊不清,对完成动作的顺序要领和要求不明确;(3)教学要求过高或学生的能力较差,难以达到要求;(4)组织教法不当,教学安排不利于队员完成学练的要求;(5)环境干扰,如观众多、杂音大等。
2.纠正错误动作的具体方法:(1)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消除畏难情绪,增强信心,培养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性格;(2)提高语言法和直观法的教学水平;(3)加强保护,克服恐惧心理;(4)体育老师要认真备课,对可能产生的错误做到心中有数,纠正时要采取相应措施。
学法指导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篇7
1 什么是体育学法指导
体育学法指导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到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去,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自评、自练的能力。体育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因此要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掌握锻炼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树立“以学定教”的理念,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和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而运动技术的学习方法主要有观察、模仿、体验、纠错、迁移来实现的,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引导学生掌握不同的学习方法;二是引导学生认识具体学习方法的适用范围,使学生能够针对具体的学习内容选择并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所以在实际应用中,要针对学生的年龄差异、心理特征、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思维特点、学习环境和条件进行相应的指导。同时,要确立学生是体育教学课堂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中自我明确学习目标、自我激发学习动机、自我保持学习兴趣、自我反馈调节学习行为与策略,从而加速学生对学法的内化过程。
2 学法指导在备课环节中的体现
学法指导并不深奥,简单地说,就是引导观察、指导体验、启发思维、鼓励实践,学法和教法是一对孪生姐妹,教法中蕴含着学法,有的教法本身就是学。就一节课的教案而言,学法指导贯穿于技术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融合于各项教学步骤之间。例如,水平一立定跳远技术的教学,重点是双腿用力蹬地向前上方跃起,落地时屈膝屈髋缓冲,难点是上下肢协调用力,主要的学法指导是引导学生观察、体验、质疑。围绕学法,在示范讲解、组织练习、纠正错误等几个教学环节,重点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观察和体验。在每一次示范之前,都要说清楚观察的重点,第一次示范让学生欣赏老师身轻如燕的技术动作,激发学生学习模仿的欲望,第二次示范要求学生重点观察蹲下去、跳起来、落地后手臂摆动的路径,第三次示范让学生重点观察双腿用力蹬地,落地屈膝屈髋缓冲。三次示范帮助学生建立立定跳远技术的动作表象,再对照图解讲解动作的过程,使之进一步加深印象。还有,在示范时要根据所要示范的内容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点,例如在教授后踢步时,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正面示范,还要进行侧面和背面示范,让学生全方位的观察到完整的示范动作,减少错误动作的发生。因此,教师在备课环节确定好学法指导的时机和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在备课环节中体现学法指导,要求教师对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烂熟于心,对每项教材内容的纵横联系了如指掌,各年级学生的身心特征,认知规律,运动素质,兴趣爱好都能准确把握。只有这样,教案才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 根据学生的学习调整学法指导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生学的法子,学生怎么学,教师就应该怎么教”。因此,学生“怎么学”,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怎么教”起到了关键作用。例如,在进行四年级的前滚翻成蹲立的分组练习时,每一组都有一名学生进行保护与帮助,而且要不断地轮换,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我进行巡视。在巡视时听到有学生提示“收腿”,我循声走去,原来有一个保护的同学在提醒同伴前滚翻过去后要立刻收紧小腿,这样就能做到团身紧,很利于迅速站起来,练习效果很好。这时我立刻鸣哨,集中全班同学,告诉他们在保护与帮助时,要及时提醒同伴“收腿”。指导结束后继续分组练习时,听到每组在保护与帮助的同学都对同伴发出了“收腿”声,之后还听到了从蹲立到站起来的提示音——“蹬地”。练习的同学听到同伴的提示声,更加强调了动作的关键,而且完成动作的质量也有了提高。这样做,不仅体现出是根据学生的学法改进教法,,而且还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做出的学法指导,即要求学生在对同伴进行保护与帮助时,要对动作进行提醒。因此,学法指导要根据教学环节中学生学习的情况及时、准确地进行调整和完善。
4 在学生讨论交流中善用学法指导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这说明思考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学会思考,不仅重要,而且必要。在教学中,进行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使个体的知识、品德、能力变成群体的,并影响到各个个体,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习中,有的学生学习方法得当,对所学内容理解较快,并善于思考,经常能迸出一些巧妙的方法。在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所学内容,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三年级新授武术操踢腿运动时,发现较多的同学踢出去的腿不会到原来的点就落地屈膝。这时我让学生进行分组练习,巩固所学动作,自己则边看边考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巡视过程中,发现一个小组在某个同学的带领下进行了口诀创作,练习起来特别方便,而且腿部动作完全正确。他们的口诀是“一出(左脚向左前45°成左弓步)二踢(蹬右脚)三回(右脚后撤成跪步,膝不触地)四收(左脚并右脚)”。我立即集中全班同学,请这个小组把练习口诀分享给其他同学后,大家边念口诀边进行腿部动作的练习,竟然没有一个同学动作错误。正如这句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发挥榜样的力量,可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还有在进行武术的腿部动作“虚步”的教学时,动作要领是左脚向前伸出,身体重心落在右腿上,两腿屈膝半蹲,称为左虚步,反之为右虚步。可学生在练习时,总有部分同学虚实不清,因此,在跟这部分同学讨论交流后,我总结了这样一个方法,先两腿屈膝下蹲,再伸出左腿,脚尖点地,脚跟提起。这样一来,练习虚步时虚实不清的问题就解决了。
5 在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锻炼中切入学法指导
现代社会培养的人应该是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地、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并为社会的进步作贡献。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明确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要充分激发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如何学好,使学生从单纯、机械地汲取知识技能转变为学会怎样汲取知识,从而主动地去掌握知识。例如体育教材中有许多配套的插图,卫生保健知识图、动作分解图、游戏分解图等,学生对这些插图虽然很感兴趣,但却不知道如何去看,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指导学生看图解,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尝试并练习,教师适时诱导,培养学生成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自主地、独立地、仔细地琢磨动作要领,记住动作的方向、路线、顺序,提高学生的自学、自练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6 结语
体育学法指导 篇8
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既可以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符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
学法指导是指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传授。在体育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为了让学生会学、善学、乐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自评、自主锻炼的能力,最终达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目的。
一、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教师讲解时,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有助于学生理解动作要求、明白技术原理,进而掌握动作要领。如,学习排球自抛自垫球技术时,教师应先展示一下乒乓球拍颠乒乓球动作。
教师:“如果把排球当作‘乒乓球’,怎么用手臂‘制作’‘乒乓球拍’”,学生会认真地模仿出常用的基本手型和手臂动作,两掌跟贴紧,小臂紧靠,两臂伸直“制作”出平整的“乒乓球拍”;教师:“在排球及手臂弹性不及乒乓球和乒乓球拍的情况下,如何用‘乒乓球拍’颠‘乒乓球’?”学生会明白利用下肢力量及手臂由下向上迎击球,从而学习基本姿势和全身协调用力进行完整的徒手垫球动作;教师:“如果乒乓球落在乒乓球拍边或拍柄上能颠好乒乓球吗?应该用什么部位颠球?”学生自然回答要让乒乓球落在平整的拍面上,然后引导其找到手臂的平整垫球部位,即手腕以上10厘米左右两小臂桡骨内侧所构成的平面,结合垫球部位图解,准确找到垫球部位;教师:“乒乓球拍颠乒乓球时,拍面始终与地面是平行的,那么击球时的手臂也应该与地面是平行的,这样垫排球才能让球垂直起落”。学生自然明白垫固定球时,持球同学将排球固定的适宜高度和位置,两名学生如何合作才是正确的、有效的。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识记动作的要点,做出正确动作,学习更轻松、更牢固。
二、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教师示范前,一定要有针对性地提示学生应如何观察教师的示范,让他们有的放矢地去观察学习。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主要观察什么等,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从而学会观察动作,培养观察兴趣,养成观察习惯。特别是在新授课中,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如,教师示范排球自抛自垫球的动作前要求学生结合“抛、夹、抬、压、蹬”几个关键点进行观察,即上抛排球、两手臂伸直夹紧、抬臂、压腕、蹬地伴送。教师示范后再提示动作要点,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动作进一步理解,示范时提醒学生观察教师手臂垫球的部位,并让学生指出垫球的部位,使学生建立清晰而完整的动作表象。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观察示范动作的重点,避免学生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排球上,而不注意观察动作要点。再如,在前滚翻教学中,教师结合图解示范,让学生重点观察用什么部位先接触垫子,学生就知道并能在练习中低头、含胸,用头的后部先接触垫子。
三、教师指导学生学会预防、纠正错误动作
教师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不合理或者不正确,遇到困难或产生疑问、出现错误动作时,为了及时纠正错误动作,教师要教会学生自主评价的方法。通过分析对比,使学生区分好坏或正误,从而学会分析评价动作,形成评价技术动作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动作的症结所在,即发现问题;根据错误点及时给予纠正,即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改善、提高动作的方法和措施,即解决问题,同时指导学生运用辅助手段来解决问题。如,跨越式跳高教学中,让学生明白跳高的关键是通过助跑尽可能地获得最大的垂直起跳速度,改变人体运动方向,带动身体重心腾过更高的高度,身体重心腾起的高度越高才有可能跳得更高,学生便能评价自己与他人的助跑起跳技术的正误。当学生助跑后起跳动作正确,但跳不高,学生很困惑,主动向教师请教时,教师让学生分析除了起跳腿蹬伸地面外,还有什么部位能促进身体向上腾起,逐步让学生找到原因:是自己摆动腿不能积极上摆和两臂没有密切配合,仅仅是起跳腿的蹬伸,身体重心腾起的高度不够。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受准备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助跑摸高的启发,学生也想到用摆动腿触碰物体的辅助练习。于是学生快速助跑后起跳、缓冲和快速有力蹬伸,摆动腿由后向前、向上积极摆动,两臂快速用力上摆突停后,用摆动腿的脚去触碰悬在高处的装在网兜里的球或另一人手持的羽毛球拍,全身协调用力,身体腾起的高度更高了,跳得也就更高了。再如,学习排球自抛自垫球技术时,教师向学生提问:乒乓球拍颠乒乓球时,拍面是水平还是倾斜的?学生自然回答“是水平的”。同样道理,手臂与排球接触瞬间是水平时,球才能垂直起落。徒手练习时,学生明白手臂迎击排球并上抬到水平位置。教师再提问学生:若前倾、后仰、向左或向右倾斜,乒乓球会飞向哪里?帮助学生理解手臂击球瞬间:若前倾,球会向前上方弹起;若后仰,球会向后上方弹起;若向左,球会向左上方弹起;若向右,球会向右上方弹起的道理。明白这个道理后,学生会在之后的练习中避免错误动作,自己找出原因,自行解决问题。
四、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基本规律,尝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师帮助学生抓住技术动作的基本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新生学习广播操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广播操编排的基本规律,如,动作方向、结构等,也可向学生介绍基本手型、基本动作等,了解基本动作后,教师可描述一些动作名称,让学生尝试做简单的上、下肢的组合动作,如,左脚向左侧横跨一步,稍宽于肩,两臂经前摆至上举,掌心向前。让学生尝试用1拍和2拍节奏去做一个动作,一边做动作一边喊节拍,以此来让学生明白1拍1动或2拍1动的区别,训练动作和节拍的配合。再让学生做反方向的动作(动作一样,方向相反)。人人学会喊2个、4个、个节拍,学练到位后,再教授学生第1节动作,教会学生学会看图解:本节操的名称,几个8拍,了解动作的方向、节奏和规律,如,第几拍和第几拍动作一样或动作一样但方向相反。指导学生基本看懂简单的图解,并按动作说明和节拍做出动作。
后面几节操就可以分小组学习,每组推荐1名理解、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组长,教师发给每组组长1张1节操的图解,由组长带领本组成员通过思考、探索、交流、合作等方式去学习。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并进行答疑解惑。每组学1节,再相互教授。那么学生在2个课时内学会动作并能伴随音乐做全套广播操。之后学习新广播操、武术操、集体舞时,学生便可以自己研究图解,逐渐可以自主学习了。
五、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体验感悟,掌握技术动作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体验感悟正确掌握技术动作。如,学习弯道跑时,教师让学生说说坐公交车时,车子拐弯时身体的变化:身体会不由自主地向外侧倾斜,初步认识离心力对身体的影响。克服离心力,就要抓牢扶手,防止摔倒。快速弯道跑时要克服由直道转入弯道时离心力对身体的影响,整个身体应向内倾斜跑动,自然做出摆动腿前摆时,左膝稍向外展,右膝稍向内扣,并加大右腿前摆的幅度。左脚以前脚掌外侧着地,右脚以前脚掌内侧着地。左臂摆动幅度较小,靠近体侧摆动。右臂摆动幅度和力量都稍大,且前摆时稍向左前方,后摆时肘关节稍向外。并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弯道跑的技术动作。再如,学习排球垫球时让学生体验手腕下压,感受这一小动作可以有效防止肘关节的弯曲。
试论“快乐体育”教学法 篇9
一、“快乐体育”的概念及其教学特点
(一) “快乐体育”的概念
“快乐体育”是近年来广受欢迎的一种教学思想, 它是指从终身体育和个人发展需要出发, 把终身体育视为自身的目标, 强调“教师乐教, 学生乐学”,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 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可以说, 快乐体育就是要寓教于乐, 把全面育人视为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快乐的情绪体验中学到知识, 提升自身素质, 这是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
(二) “快乐体育”的教学特点
1.“快乐体育”的教学指导思想, 是面向终身体育, 以育人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注重情感教学, 把乐学、勤学、育体与育心有机地结合起来, 实现学生体力、智力的全面发展, 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2.“快乐体育”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 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教师起主导作用, 实行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结合。
3.对于教学的观念结构, “快乐体育”主张教学过程应该成为认知、情感、行为这三种心理活动的有机统—, 情知交融与身体发展并举, 认识、情感与身体发展三位一体, 形成“快乐体育”教学观念的三维立体结构。
4.在教学组织形式上, “快乐教学”主张在严肃的课堂纪律的基础上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优化教学环境,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快乐体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行“快乐体育”的教学方法, 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 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
“快乐体育”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 承认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发挥着主体作用, 因而教师的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切以学生的需求出发, 为学生着想, 让学生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情绪, 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 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学、苦学的局面, 学生主动地、快乐地学习,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 启发式教学方法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按照设计好的思路来进行课堂教学, 没有顾及学生的感受。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 按照教师给的标准答案进行知识的机械再现, 根本没有自己的思考, 更不用说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了。在“快乐体育”的教学理念下, 教师采用了启发式的教法, 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问题, 更加注重学生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开动脑筋, 大胆提问, 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路,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 时时闪耀着创新的火花。
(三)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人格教育
体育教学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体育技能的锻炼, 更要在体育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和人格教育, 使学生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所以, 体育教师在进行“快乐体育”教学时, 可以通过多种手段,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勇于进取的良好品质。
三、“快乐体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具体方法
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 体育教师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宽松的课堂氛围, 更新教学观念,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实行“快乐体育”。
(一) 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 初中体育教师一定要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宽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既生动活泼、引起学生兴趣, 又求实、高效, 真正让学生学到知识。当然, 体育教师平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感染学生的心灵,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见, 教师与学生和谐、积极的情感因素是构筑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和桥梁, 是有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灵魂。所以,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和学生保持融洽的情感关系, 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例如, 学生难免有做错训练动作的时候, 这时教师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就是一顿批评, 要肯定学生的长处, 虚心听取学生失败的原因, 并且帮助他们纠正错误, 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关心、包容和鼓励, 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更加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学习中。但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 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的同时, 还要善于运用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化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体育课堂上进行快乐的运动, 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二) 更新教学观念, 改变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 体育教师是教学的中心, 是教学的掌控者, 学生只是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教师教, 学生学;教师监督, 学生训练”, 在这样的教学中, 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自身能力的发展也受到压抑, 学生对体育活动没有兴趣, 更谈不上积极性和主动性了。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要经常改变教学形式, 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调动自觉锻炼的积极因素, 寓教于乐, 让学生积极参与锻炼, 亲身体验积极的情感因素。这样学生在上体育课时肯定精神焕发、充满活力, 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中体验到更多的体育乐趣的同时, 学生的体育才能和活动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三) 注重情感教育,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高中体育“合作学习”学法探析 篇10
1完成学习小组的组建工作,为“小组合作”学习打好组织基础
1.1分组要合理
分组要以学生的技术水平、组织领导能力、认知发展能力、创造性为依据,符合学生意愿,教师综合调控进行分组
1.2明确目标要求,制定完成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1.2.1明确目标和要求
小组成员要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明确目标和要求,统一思想认识,小组内细化分工和合作方式。确定完成学习目标的路径以及为完成学习目标采取的手段,动员本组成员学习的积极性为完成目标做好准备。这些准备包括搜集信息、整理器材、规划场地等。
1.2.2制定完成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途径和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学生通过怎样的学习和练习掌握动作技术提高身体素质等目标要求,也就是学法,练法,组织法的一种组合。表中列出了部分方法( 表1) 。
这种组合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实施。例如,学习弯道跑技术可制定这样一条途径,学生可通过阅读( 阅读法) 弯道跑图解建立动作初步概念,然后通过跑直道进弯道或跑弯道进直道体会动作( 尝试法) ,期间进行讨论交流展示进一步明确动作概念,掌握动作技术,掌握动作后进行强化练习,练习组织可自练、双人练、多人练、集体练皆可。每一环节当中的方法都可以不是单一的,只要有利于完成目标就可选用。
1.2.3明确个体责任,共同完成目标
合作学习小组具有共同的目标,为完成目标小组成员就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小组成员必须明确个体责任,个体责任是每个学生必须承担的学习任务,这是合作学习形式中的一个基本要求,因为有了个体的责任,就能使每个学生有事可做,这也是合作学习取得进展的关键。在群体合作中,个体之间必须互相理解,互相接受,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力; 通过相互配合, 动作协同,默契合作,建立起特殊的关系和友谊,它不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培养了良好的个性品质; 同时合作学习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组织能力、指导能力、创新意识等。
2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这是合作学习的核心
2.1尝试学习,交流讨论,示范观察
小组成员根据责任,或集体组织学习,或小组内自由组织搭档学习。 这其中有五种体育合作基本策略: ( 1) 思考—分享—练习。这是一种通过批判性思考,分享、协商和练习,激励参与的策略。( 2) 结对—检查—练习。 实施时学生结成两人一组,每个学生交替作为练习者和观察者,一起共同学习。( 3) 拼图法练习。在这种方法中,每个学生有责任学习和练习一定比例的内容,然后向其他组员传授他所掌握的内容。( 4) 协同合作游戏法。 他强调在挑战性和包容性活动中,学生一起努力获得成功。( 5) 学习团队。 它的基本特点是在学习团队给予学生承担领导者以及其他角色的机会,并使用协作技能达到小组的目标。”通过搜集到的信息或阅读、或模仿、或体验、或观察,进行合作,找出问题的重点、关键点,并在交流中摸索出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进行组内交流形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尝试练习,在尝试过程中,小组间成员要相互纠正,根据小组讨论体验形成的标准相互纠错。同时,在尝试练习中也要对小组形成的学习标准进行再验证,再纠正, 使小组合作的学习成果趋向于最正确。
2.2合作学练,探究提高
学生在第一阶段学习的基础上对技能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小组成员在小组成果得到修正或肯定的情况下,通过小组的合作继续选择合适的手段进行练习。这时的选择要因小组成员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练习的组织形式也可多样化,可单练、可双人练、可三人组练、也可集体练习,但是不管采取何种练习,必须要相互帮助,相互纠正。在练习中小组成员继续探究交流,这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深入发展,并且可与另外小组进行组间的合作,这种强化交流更能体现小组合作中互帮互助的精神。“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这种学习的综合过程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2.3交流展示,提问解疑
学生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要在组间进行交流展示,展开合作,解决疑难,验证学习成果。这种交流可在教师的统一组织下进行,也可通过小组间的联系进行,积极听取教师的意见和点评指导自己的小组进行成果修订。展示过程中,小组成员应该积极响应,以集体或小组或个人的不同形式向全班和教师进行小组展示,为本组赢得荣誉和尊重,小组成员享受成功感。采用何种方式展示,小组应讨论后通过,采取最能体现本组合作学习成果的方式进行,每个成员都应支持形成的展示方式,并积极出谋划策。 展示的成果代表小组的集体成就,关系到小组荣誉,成员理应为荣誉而战。
3小组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价,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3.1小组在基本掌握动作时,各小组应进行组内评价,巩固动作技能的学习
小组内评价由小组成员自己组织,是否请教师或他人参加,也由小组成员商讨后决定; 组间的评价由组长征得小组意见后进行; 班级的评价由教师组织,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按教师要求进行评价。“新的评定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允许学生通过分工协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任务,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对问题解决所作的贡献,也成了合理的评定内容。”评价客观公正,应以表扬为主,也不回避问题。
3.2对照展示,参评自省,达成共识
各小组成员在展示对照中要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成果是否正确,通过评价另外小组,听取教师或另外小组对本小组的评价后,要反省本小组的合作学习过程和结果,查缺补漏,为下一次的合作打好基础。
体育学法指导 篇11
我出生在闻名遐迩的农民体育之乡——江苏海安北凌,也许是受父辈运动基因的遗传,也许又是受到北凌农民体育特有环境的影响,一路历经了从学校体育业余训练到大学体育系录取再走上体育教育岗位已18个年头。而今,唯一没有改变的是我依然深爱着那几套朴素的运动服,无论是酷暑还是寒冬,总爱享受着那份晨曦的曙光与黄昏的夕阳。我运动!我快乐!十几个年头就这么一直坚持着,我时常感慨:也许是上天赋予了我与运动的不解之缘,养成了我终生锻炼的习惯,成就了我强健的体魄与超脱的精神;也许是自己的不安现状,也许是对运动的执着与热情;也许又是时代赋予运动与健身的机缘。在搞好学校体育的同时我走上了社会体育的大舞台,合格地成为一名国家级社会体育员,担当起了一名体育健身志愿服务者角色。
作为一个名符其实的体育教师,成为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也许是不足为怪的事,然而,要想真正做好社会体育的引领者,要想真正实现一个体育指导员真正价值,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总结自己成长历程主要做好如下几点:
首先,自己能坚持常年锻炼,养成终生锻炼的习惯。在我们身边确实不少体育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已不能做到这一点,运动带给我们的快乐妙不可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你去实证实行,才能知道他的味道。否则,如人说食,终不能饱,坚持不容易,运动贵在坚持,这里也是我首先要提倡和呼吁的!
第二,作为一个在职教师,本职工作一定要认真做好,不能丢失。总结自己从一个普通教师成为市级教学骨干,再从学校课堂走上社会大舞台应该说是个人价值上一个质的飞跃和量的提升,关键要能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多年来,在课堂上我始终以一种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双重思维去安排教学和课外活动,目的就是要激发每一个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让他们能更多地掌握些科学的健身知识与方法,并能形成终生体育意识,为将来的社会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积极参加各类培训,不断提升专业水准。作为一名指导员,我深深知道,不仅要做好指导服务,还要能跟上时代的健身步伐,以便更好地引领人群参加健身。多年来,我先后参加了大众健美操、体育舞蹈、太极拳、健身气功、广播操、啦啦操和排舞等专项技能的培训,并取得了国家健美操二级裁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级健身气功指导员和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多项资格证书。与此同时,及时将新的专业理念运用于健身指导实践之中,并定期进行总结。其中,2012年撰写的《健身气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一文,在参加江苏省首届健身气功论文评比赛中获奖。
数十年来,在自己身体力行,参与培训,积累知识,享受健身快乐的同时,不断感悟着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与健康同在的真理。网络上有句话说得很好:“人需要快乐,快乐的来源多种多样,但奉献的快乐却是其他快乐不能比拟的。”从事社会体育指导的志愿服务就是一种生活信念,选择做志愿者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然而,这种方式从何着手,又如何让人接受呢?我曾一度茫然与深思:首先,我根据自己掌握的健身知识,结合现代人健身心理需求,按照不同的健身人群创编健身项目并获得大奖:如参与创编的《海安健身花鼓》多次在国家、省、市健身活动展示中获得大奖,并进入人民大会堂展演,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创编的《手足球健身操》获海安县首届校园新优特色项目创编奖;创编的活力健身啦啦操参加南通市学生阳光体育节获奖;与时俱进,创编校园特色的骑马舞,在学校大课间中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度,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了运动的快乐。第二,根据现代健身和传统养生动静结合、身心和谐发展的理念,选用音乐动感,动作简单,充满激情,富有活力的大众操的有氧运动形式,激发了不同人群的参与热情,让他们感受了大汗淋漓后的畅快和激情运动后的心理释放,随后将健身气功八段锦和五禽戏作为调整身心、恢复放松的主要内容,其优美的音乐和舒缓的动作让他们在激情之后感到那份宁静与舒坦。第三,在健身指导中注重了骨干的培养,骨干的作用,给了我更多的时间与空间指导更多健身点的健身人群。
近年来,我凭着一颗火热的心,长年利用早晚和节假日时间,义务指导健身人群近万人次,进行了有氧健身操、简化太极拳、健身气功、排舞、广播操等项目的锻炼;先后开辟了政府广场、火车站广场健、时代超市广场、海州花园、锦绣花园、海陵公园、河滨公园等数十个晨晚健身点;培养各类健身项目骨干一百多名,确保了更多健身点的指导质量和锻炼效果。我在健身指导过程中深深感知健身者不仅渴望运动,更渴求懂得科学锻炼的方法和养生的道理,所以在锻炼休息的间隙也会给他们进行一些理论方面的讲解与指导,有时甚至自费复印一些相关的资料赠送给他们。
“历经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几年来默默耕耘,播种着自己信念,却也不失收获,让我品尝到了那份甘露美味:先后被省体育局、省妇联表彰为体育健身家庭;被省体育局评为江苏省群众喜爱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被评为南通市体育骨干教师;被表彰为海安县“十佳体育健身家庭”称号;曾被县人民政府授予体育贡献奖和嘉奖等荣誉。
当然,在累次的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中也曾遭到一度非议,许多人会质疑我到底图的是什么?得到了什么?他们关注我的收费问题,甚至断言我要卖碟片资料、卖运动服装等。但问耕耘,不问收获!对我而言当我看到一群身着亮丽的大妈随着优美的节拍,舞动身腰;当我看到一群大伯用他们努力的汗水与微笑,陶醉其中;当我听到他们那句发自肺腑的谢谢,我便觉得实现了一个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价值!
总结自己社会体育指导的得与失,感慨于播种的那份信念,我想随着人类物质需求与精神文明不断提高,我们社会将需要更多高能力,高素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为此,我们必须还要做到如下几点:
1.掌握科学的社会体育指导理论与方法
理论是人们在反复实践中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系统化的理性认识。方法则是为达到目的、完成任务的手段或途径。社会体育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包含着丰富理论与方法的体系。社会体育指导活动,就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将指导者已有的理论知识与技能传授或作用于被指导者。所以,做一个与时俱进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必须要掌握科学的社会体育指导理论与方法。
2.了解现代人群的心理需求和运动渴望
与时俱进,研究了解现代人群的内心需求与运动渴望,观机应教。例如,在我指导实践中,我每次选音乐会花很多时间,群众需要好的激情的活力的,也需要舒缓宁静的音乐,音乐是灵魂,很多人参与活动是被好的音乐吸引的。事实证明,老百姓不但需要能带大家运动的指导员,更需要能真正懂得健身养生知识的指导员,现代人有知识水平,你讲懂了,他接受了,他就乐于参与,也尊重你,也能坚持。
3.从事社会体育指导要有一颗真正奉献的爱心 从事体育指导,让人健康,让人快乐,是善事,善事要有善心才能做好,这颗善心就是奉献的爱心。几年来,我深深地感到,做好志愿服务一定要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之心,要有“不期望以任何方式得到好处”的奉献精神,更要有“矢志不渝”的坚持。我想,当我们每位社会体育指导多有一颗真正奉献的爱心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将成为香飘满园的和谐家园。
总之,从学校体育走上社会体育指导服务,尽管我多流了一点汗水,但我的精神很充实,也很幸福,因为我为他人的健康尽了心、出了力。我深深体会到,只要你拥有“我心有你、助人悦己”的理念,你的人生就一定会有意义。高尔基曾经说过:“给永远比拿好”。这个感觉在我真正实践了健身指导服务之后才有了获得和理解。把社会体育指导当作自己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时时刻刻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做奉献爱心的事,我想这就是作为一名普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真谛吧!
体育学法指导 篇12
关键词:体育院校,终身体育,教学改革
国家教委提出:“学校体育要促进学生身体发展, 增加学生体育意识, 培养学生体育能力,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使学生终身受益”。终身体育作为当今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终极目标, 其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对体育院校来讲, 培养的体育人才离开学校后, 就成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专业指导人才, 其对人们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体育院校教学改革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的依据
随着教育的发展, 体育院校体育的目的任务不能仅局限于教学体育知识、技能, 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方法, 使学生逐渐树立起积极参与的意识, 养成自觉锻炼习惯, 进而使体育学习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1. 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
终身教育思想在21世纪得到了广泛重视, 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国际教育思潮, 终身教育思想以其特有的广阔视角反映了现代社会中现代人的需要, 对现今的教育实践显示出愈来愈大的影响。终身体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 也深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 因此, 学校体育的发展必然要适应终身教育的改革大潮, 面向终身体育, 同家庭、社会的联系增加, 通过系统的相互联系使家庭、学校和谐并进, 实现终身体育。
2. 学习新知识和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 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体育院校教育要面向社会培养高级体育人才, 这自然也是学校体育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 体育院校的体育既要满足学校期间的任务, 也要面向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 以便于充分展示学校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多功能、多目标作用, 为全面提高体育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重要作用。
3. 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当前大部分体育院校体育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过分强调灌输教育, 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积极性, 这就需要我们重新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 思考: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如何改变内容单调, 脱离生活?只有这样, 才能赋予学校体育以时代气息, 更好地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的体育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策略
当前, 我国大多数体育院校都很重视“终身体育”思想。那么, 在具体的体育院校体育改革中, 必须大胆转变观念, 积极探索体育院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接轨的策略, 使体育院校体育为更好地实现终身体育而服务。
1. 完善体育理论体系, 使之与终身体育接轨
当前大部分体育院校的体育教育中, 普遍缺乏对终身体育相关的一些知识思想的传播, 这就使学生对终身体育思想模糊不清。而正确的观念和认识是自觉行动的先导和指南, 完善体育理念体系, 传授体育理论知识是建立正确观念和知识的前提。根据体育认知的形成规律, 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正确观念的建立, 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形成和见效的。因此, 在今后的体育院校体育发展中, 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体育理论体系, 将终身体育的相关理论和思想, 无论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还是课外体育锻炼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渗透, 使学生对终身体育有个正确的认识, 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和意识, 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理论知识, 科学地进行自我锻炼, 并能指导他人进行锻炼, 进一步提高对终身体育的认识。
2.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与终身体育接轨
当前国外许多国家都按照终身体育的主导思想来设计体育教材和内容。例如在日本, 这个国家在体育教材的安排上, 特别强调基础内容, 非常重视以终身体育、终身运动和提高体力为基本出发点来选择、安排体育教学内容, 这样很好地起到培养学生自觉参加和喜好运动的能力和态度, 进而使学生身心都得到全面发展。我们应该借鉴国外成功的先进经验, 改变当前各体育院校体育仍多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的教学内容, 在设计体育院校体育内容时要把社会需要、个人兴趣与学校条件环境结合起来考虑。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尽量满足学生的需要, 注重健身, 增强体育意识, 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教学内容, 且教学内容不能过难, 也不能过易, 对部分有锻炼价值的竞技运动项目进行改进, 使他们能够在运动中发挥出自身的价值和体验到成功;而且还要按社会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教学内容。尽量使教学内容全面、多样, 符合全民性、实用性和健身性的特点, 将部分适合社会体育的多种体育形式引入课堂, 使体育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
3. 选择与终身体育接轨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 很多单调的组织形式往往束缚了学生们的手脚, 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而影响学生们对体育的认识和锻炼习惯。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学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与发展, 最直观、最生动地反映了体育教学指导思想转变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因此, 体育院校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应向个别化、多样化及综合化教学方向发展, 构建多种组织形式。另外, 所采用的组织形式必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应有较大的自由选择, 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另外, 我们还可以依据终身体育理论和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原理, 结合当前体育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际, 构建以终身体育理论为指导, 以发挥学生的体育特长、培养学生形成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与意识为目标的四种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4. 构建以促进学生终身体育发展为准的体育评价体系
传统体育院校的体育评价, 重在技能测试和筛选, 而终身体育强调评价标准的多元性, 这就要求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首先要使评价目标与终身体育教育的目标一致, 并以此为依据来设计体育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 使体育教育评价要从原先那种单一的评价视角转向多角度方法的综合质量评价, 这就要求淡化考评的选拔甄别功能, 改变以往只对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的评价, 更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 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状况。我们既要考评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成果, 又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发展和体育能力培养。此外, 要建立以促进学生终身体育发展为准的评价体系还要重综合评价, 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特别是体育院校的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中的专业体育人才, 必须要有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职业发展的需求。因此, 我们在体育教育评价中, 从考查学生学到什么, 到对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进行考查和综合评价。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将越来越注重多元化, 不再是单一的技术技能考评或健康测验, 不再是学生高、精、尖运动技术, 提高专项运动成绩的评价, 而是要多元评价, 教会学生健体, 教会学生终身体育, 促使他们能在不同的轨道上做到高速度向同一目标前进。
三、结论
体育院校体育作为培养社会体育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终身体育思想、知识更新和社会发展及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影响, 终身体育成为体育院校体育发展的历史必然。两者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因此, 在今后的体育院校体育发展中, 我们要不断转变观念、改进教学, 进一步探索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的体育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式方法, 不断提高体育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使体育院校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 为“全民健身运动”和提高未来国家高级体育专业人才的水平作出更杰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则珊, 等.终身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94.
[2]卢绍群, 江百龙.高等体育院校教育改革之管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 :117-118.
[3]彭学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与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J].广西高教研究, 1997 (2) :78-82.
[4]陈少宇.从阶段体育到终身体育——谈高校体育对终身体育的应答[J].教师论坛, 2005 (13) :35-36.
[5]连桂红.知识经济与高等体育院校教育观念的更新[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0 (1) :60-62.
【体育学法指导】推荐阅读:
初中体育教学法11-13
小学体育游戏教学法论文05-30
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介绍08-29
高中体育教育中分层教学法的应用研究05-24
浅谈体育教学中游戏教学法的运用08-16
《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读后感09-25
论如何在小学体育课上实施分组教学法10-21
“导学式”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06-18
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游戏教学法运用论文10-09
浅析分层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