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着陆(精选12篇)
软着陆 篇1
身为玫琳凯化妆品公司的总裁,玫琳凯是一个颇有管理心得的管理者。有一次,在业务会议上,玫琳凯发现有一名美容师的衣着、化妆与其身份不符,心里颇为生气,本想走过去训斥她。可玫琳凯转而思忖:我训斥她,她就能改吗?如果她认为我在挑刺,那么,就会影响会场的气氛。我能不能想一种更为妥帖的方法,既能让她接受批评、改正错误,又能不破坏我们之间的关系?
想到这里,玫琳凯就托下属去打听这名美容师,后来,她从秘书那里了解到,这名美容师是刚入行的新成员。于是,玫琳凯便想:要是采用直接批评的方式,那么势必会伤害对方;若是自己不直接当面指出来,而是通过影射的方式点化她,不但不会影响到公司的整体形象,而且还会让对方对自己感激不尽。
于是,等到业务会议行将结束之际,玫琳凯走上台前,即兴作了一场题为“美容师的仪容和着装”的三分钟演讲,善意地提醒与会人员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职业风范。玫琳凯的演讲,获得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而且玫琳凯发现那名美容师羞愧地低下了头。等到第二天,当玫琳凯再次见到那名美容师时,她很惊讶地发现美容师的衣着不仅整洁朴素,而且不失职业风范。于是,玫琳凯微笑着向美容师点了点头,美容师则感激地给玫琳凯鞠了一躬。后来,美容师不但改掉了自己身上的缺点,而且在极短的时间之内,成为玫琳凯的得力助手。
软着陆 篇2
《传播学论坛》2006年第12月29日作者: 查有梁
2001年6月8日,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通知,掀起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如果让广大教师好好研读这个文件,结合各地的教学实际进行课程改革。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办法,相信广大教师的理解力和执行力,从师生中来,到师生中去,允许对《纲要》进行多角度的解读,渐进地、稳妥地进行课程改革,这有可能让新一轮课程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这个《纲要》专门在题目后,写上“试行”这两字,充分体现了中央政府实事求是的态度。现在《纲要》已“试行”了6年了,小学已经过一个周期,初中已经过两个周期了,应当以科学态度,认真总结“试行”的经验和教训。应当允许不同意见都得到平等地、充分地发表机会。
《纲要》刚发表,于2001年8月就出版发行了,由朱慕菊主审,由钟启泉等人主编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另一标题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以下简称《解读》)。官员与学者结合,在全国范围强力推行对《纲要》的唯一一种“权威”式的《解读》。一位教师希望我一定要看一看,我看完《解读》之后,深为焦虑。其中,有不少章节是一些学者们自己的研究成果,是有学术价值的。但从一个整体看,将这些成果组合在一起,作为对《纲要》的权威“解读”,问题就大了!“部分”好不能保证“整体”好。整体功能不等于部分功能的“线性叠加”。《解读》洋洋近40万字,将简单问题复杂化,让人抓不住要领。其中,有不少关键处都采用较为绝对“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理念太好,但难以操作;理念太高,但很难实现。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教育内部也一直在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解读》几乎无视这些课程改革的成功之处,试图从2001年《解读》开始,重新开创中国教育史的“新纪元”。我国改革开放最成功之处是采用“渐进式”的改革。但从《解读》看来,课程、教材、教法、学法,都必须来一个“根本转变”要“突变”。经过6年新课程改革的“行政推动”,其中存在不少问题,急需解决。最近,我在一次讲学中,一位当过教师的农村镇长质问我:“这种运动式的、突变式的、大跃进式的课程改革,叫我们广大农村教师无所适从,你说,对还是不对?”对此,我内心深感震撼。
钟启泉教授在《中国教育报》(2006年12月15日)发表《对话》,标题是:《义无反顾奏响课程改革进行曲》。仅就《对话》来看,我认为,作为这次课程改革的专家组组长,他没有认真“反思”,没有认真思考许多同行专家的批评。他仍在坚持对《纲要》最初的《解读》,而且还有“发展”。别的专家持另一种“解读”影响不大,但钟启泉教授,作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组长,如果对《纲要》“解读”稍不正确,影响可就大了!我认为,《对话》对“课程改革”仍有明显“误导”。仅就《对话》一文看,就有五点误导。
误导之一:“教育基本价值的转向,这就是从精英教育转型为大众教育,从强调对少数有学术才能学生的培养,转到强调对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
这又是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我们在《纲要》中,看不到这种“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理解。这对“课程改革”是一种误导。这种误导,很不利于“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我国对基础教育的指导
方针都是大众的“普及教育”,“精英教育”一直受到严厉批判。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认识到“普及教育”的同时,需要“提高教育”,于是,给“精英教育”留下了生存空间。这与我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步采用“非均衡”的发展战略相一致。环顾全球,尤其看看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他们都是“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同时并重,波浪式地发展,而并非用一个否定另一个。在大众教育的基础上,认同精英教育;在精英教育的引导下,发展大众教育。“大众”与“精英”没有等级差别,只是社会分工不同。大众中要涌现精英,精英要服务大众。“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是对立的,但又是统一的,这是辩证法。采用这种辩证思维这才有利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旺。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在发展“大众体育”的基础,实施了“精英体育”,在世界比赛中,包括奥运会上,取得了许多“金牌”;中国发展了“大众教育”,却拒绝或没有真正实施“精英教育”,导致在科学、技术、文化的前沿领域内,原创性的创新很少;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至今未获得过诺贝尔奖;中国实行“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十分需要在各行各业中都有大量“精英”人才,通常称为“杰出人才”。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不能简单选择“从精英教育转型为大众教育”这样的价值观。否定“精英教育”,只采用“大众教育”,中国就没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没有可能建设“创新型国家”。
误导之二:“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与‘知识与技能’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真正使每一个课堂都成为落实三维目标和学生学习、生活与发展的场所。”
首先,把“知识与技能”只作为“三维目标”中的“一维”,就决不是《纲要》的本意。知识重在“逻辑性”,是“认识世界”;技能重在“操作性”,是“改造世界”。知识与技能是有关联的,然而又决非是同一的概念,不能作为“一维”看待。我国教育界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即所谓“双基”。从来没有人认为重视“双基”是错误的,也从来没有任何教育理论论证过重视“双基”是错误的。《纲要》是重视“打好基础”的。
其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连在一起使用,这是从外国引进的。在中国,“价值观”是与“世界观”、“人生观”联系起来使用的。课程目标的“每一维”上都有“价值观”的问题。选择什么样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对学生更有意义,都涉及“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哲学层次的大概念。在中文里,将“价值观”仅仅与“情感态度”相联,至少是词义搭配不当。
第三,“过程与方法”作为一维,也不妥。在“科学方法论”中,没有这种看法。把重“过程”这种方法,上升到与“所有方法”等价的地位,是片面的。重“过程”可以认为是重“历史”,在“科学方法论”中,“历史”应当与“逻辑”相结合才是较为科学的方法。
钟启泉教授最大的误导在于,他强调“真正使每一个课堂都成为落实三维目标的场所”。这绝对不是《纲要》的要求。《纲要》是从整体上提出这些目标。当前,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每一节课中,仅仅有40分钟,一定要落实“三维目标”,这必要吗?这可能吗?在基础教育中(1~9年级)一节课的教学,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这正是百年来广大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师们在过去学习了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都认识到教学要“从实际出发”,“抓主要矛盾”。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专一,不可能完成太多
目标,目标过多,其结果必然是所有的目标都落空。哪有可能一节课面面俱到,要“落实三维目标”?这真正害苦了全国的中小学教师!一节课要求教师仅仅写“教学目标”这一项就要写上几百字。这是典型的“新八股”!教学是艺术,要在全国范围推行一种作法,不可能成功。“情感态度”,还有“价值观”,等这些目标,是长期目标,不是短期目标;是隐性目标,不是显性目标;是整体目标,不是局部目标。“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这些目标不可能在一节课内“落实”。一节课中,一定要求教师“写出”所有的“三维目标”,这几乎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标志性建筑”。这就难怪引起许多教师的反感。钟启泉教授公开声言:“现在绝大多数教师不合格”。无意之中就人为制造了“冲突”的隐患,这肯定远离了建构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
误导之三:过去的课程实施,“这是一种‘忠实取向’的实施观”,“而在新的课程实施中更注意‘创生取向’”;“我们面对每一个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而且是学习的主权者”;“教师即课程”。
钟启泉教授经常提出一些“新概念”,别人不知有什么“内涵”,这又是对课程改革的误导。对“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忠实取向”有什么不对?“创生取向”如何实施?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而且是学习的“主权者”?“主权者”是什么意义?“主权”有多大?“教师即课程”,是指课程的“部分”,还是课程的“全体”?“教师即课程”了,“学生的主权”又如何实现?钟启泉教授在《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一文中,还有一句话:“课程即体验”。“教师即课程”,“课程即体验”,那么“教师即体验”了!教师与课程,都游历在“体验”这一较为初级层次上,教学能提高吗?广大教师看不懂,许多同行专家也读不懂。
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呢?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的。问题提出后,经过努力得到解决,实践证明为正确,于是,新的概念就逐渐形成了。“问题解决”,“概念形成”,“方法产生”三者是一致的。这是概念形成的真实过程,这是有“认识论”根据的。钟教授只是提出预设的“新概念”,让人不知所云,这些“概念”不是在课程改革实践中“生成”的,又并未真正解决问题,只是为了追求新概念而建构新概念。新课程改革中不应该采取这种“反认识论”的思维方法。
误导之四:“认识本国的国情不能跟国际发展的现状割裂开来,也不能跟时代发展的特征割裂开来。‘全球视野’与‘本土行动’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孤立地看待‘国情’是愚不可及。”
将“本国国情”与“国际发展”和“时代发展”联系起来这是对的,但是“国情”本身也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教育领域中的“课程改革”是中国整个社会改革的一部分。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经验是,实行渐进式改革而非“突变式改革”。另一成功经验是:不断深入反思,进行改革的调整,使经济运行能“软着陆”,从而保证了改革的成功和向前推进。但是,2001年以来的课程改革,在许多教师看来是“突变式”、“运动式”、“大跃进式”的改革。《纲要》的主体精神是正确的,但课程改革的“权威”对《纲要》的《解读》却主要采用一种“非此即彼”的反辩证法的《解读》。连本国国情都不顾,更不说与“国际发展”联系了。尽管有不少资深教授和资深院土,及时提出许多中肯的批评,但课程改革的权威专家,几乎一概
拒之门外,还讽刺为“发霉的奶酪”。对于新课程改革而言,这就谈不上深入反思,及时调整,使“飞得太高”的“课程改革”很难“软着陆”。资深教授批评新课程改革不顾“国情”,钟启泉教授反而又回敬为“孤立地看待国情是愚不可及”。同时,又在理论上提出“全球视野”与“本土行动”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这一看法,在哲学上是不对的。从辩证法看来,“全球视野”与“本土行动”是对立的,但又是统一的。看不到“对立”,如何统一;否认了两者的“对立”,即看不到两者是有差异的,怎能引导“课程改革”真正“合符国情”呢?
误导之五:“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以‘一纲多本’替代旧课程的‘一纲一本’,这是历史的进步,不能轻易退却。面对新世纪的教育挑战,唯一的出路就是改革,义无反顾地奏响改革进行曲”。
在“文化大革命”之前,我国课程是采用“一纲一本”,其优点是成本很低,效率很高,质量较好,错误较少。当然,在计划经济体系下的“一纲一本”有明显的不足。早在80年代,我国已提出并实行“一纲多本”了,只是占主导地位的教材仍旧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家。并不是2001年之后才是“一纲多本”。问题是:“一纲一本”不行,“一纲多本”要“多”到多少本呢?目前的中小学“英语教材”就多达十多种了,“多”就一定好吗?实行“一纲多本”,采用“市场竞争”,又必须经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审查。成本如何?效率如何?质量如何?错误多少?其中的“操作”有没有“贪腐”行为?教师和学生们对使用新教材的真实感受如何?实际效果如何?等等,这是必须认真总结的。改革是必须的,不能说自己的看法就是“改革”的代表,别人不同的看法就是“反改革”。
《对话》中,钟启泉教授也说了一句话:“我们需要摆脱‘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的束缚,课程改革的大方向是不容置疑的”。我十分感动!
我非常赞成,以《纲要》精神为主的课程改革大方向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从我2001年读钟启泉主编的《解读》,到读2006年这篇总结性《对话》,其中,都有“非此即彼”的“反辩证法”的思维方式贯穿其中。同时,还重建了许多“新概念”,让同行专家也不知所云,这是一种“反认识论”的思维方式。这些,真的误导了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只有真正地摆脱“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克服“生造概念”的思维方式,同时要坚信广大教师的能力,渐进、稳妥地进行,才可能最终实现“软着陆”。
广大教师们十分期望新课程改革继续深入下去,但必须尽早“软着陆”,着陆在文明的中华大地上。
让矛盾“软着陆” 篇3
媳妇过门不久,就跟婆婆不断发生冲突,有时吵得不可开交。因为我们是多年的好邻居,我只得充当解劝说合的角色。其实婆婆尽管强势倒也通情达理;媳妇虽然有脾气却也心地善良。
磕磕碰碰的日子过得飞快,转眼间媳妇生了娃,做了妈妈,小孩儿的哭闹一点一点磨合着她性格中的棱角。又随着年岁的增长,也渐渐变得内敛豁达。
渐渐地,为家庭琐事烦恼时,媳妇学会用温言软语表达自己的抱怨,让矛盾软化。有一次,婆婆给大姑姐买了一件内衣,媳妇对婆婆说:“妈,我可是吃醋了啊,媳妇也是半个闺女,您给姐姐买了内衣,怎么也该为我买一件吧?”婆婆被逗乐了:“我是碰到内衣打折,其实也想给你买,就怕你嫌这样式老土不喜欢……”又有一次,婆婆做菜做咸了,媳妇笑着跟婆婆说:“妈,盐是不是超市赠给的,您放盐怎么不心疼啊?”婆婆拍着脑袋说:“看我老糊涂了,可能我放了两次盐。”这样,媳妇把硬邦邦的抱怨化成了柔软的调侃,原本一触即发的矛盾也就一笑而过了。
婆婆呢,随着同媳妇长期相处,感到有些事远不如媳妇敏捷利落,就主动“让位放权”。有一次,对门办婚事,来请婆婆当主事,婆婆说:“让我儿媳去吧,她比我强得多。”说着就招呼媳妇过来,媳妇也是个好事的人,一听自然乐得去做。
婆媳原本就是陌生人,因为缘分成了一家人,在柴米油盐的日子里,锅沿难免碰勺子。只要多点儿包容,用点智慧和幽默,让矛盾“软着陆”,家庭就会和美。
实现“软着陆”创造好环境 篇4
在过去的2个月中,我国经济出现了极大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有关可能陷入通缩或者二次探底的言论喧嚣尘上。较为中性的观点则强调两难,即一方面要防通胀,一方面又要防经济下滑。具体表现为外部面临欧洲主权危机引起全球通缩的可能,内部面临房地产调控、整顿地方融资平台,使得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最重要的投资,面临极大的下滑可能。
5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5%,比4月份回落1.3个百分点。1~5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9%,比1~4月回落了0.2个百分点,其中地方项目投资下滑较大。对地方融资平台进行清理是促使投资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
从信贷投放方面来看,当月新增贷款6394亿元,较4月减少1346亿元,显示实体经济的贷款需求也有所减弱。此外,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狭义货币供应量M1也均继续回落,分别降至21%和29.9%,两者喇叭口进一步缩窄至8.9个百分点,也表明实体经济的活力亦有所减弱。
经济增速放缓的同时,通胀压力在加大。5月份CPI同比上涨3.1%,首次超过了3%的年内预定目标,再度引发人们对于通胀的担忧敏感神经。由于翘尾因素的正效应影响,CPI同比增幅在近几个月进入到上升通道中,此次突破3%就在预期之中。
虽然5月份CPI首超3%,但全年来看通胀超出预期的可能性并不大。食品价格仍是未来决定通胀水平的主要因素,翘尾因素在六七月达到年内峰值,这可能推动CPI同比在未来几个月触及年内高点,随后则有望回落。全年CPI保持在3%~4%的水平仍有可能。
尽管如此,在国内出台严厉的地产新政,在国外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之时,5月份我国经济依然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随着经济格局的转变,未来我国宏观调控政策或进入一段盘整观望时期。
除了投资回落外,拉动经济增长的另外两驾马车仍然力道强劲。5月出口增幅出现大幅反弹,达到48.5%,较上月增加了18%,外需的恢复可能超出市场预期。外贸出口超出市场普遍预期的情况下,以消费为代表的内需增长稳健,5月份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7%,比4月份加快了0.2个百分点,对于经济的平稳增长形成支撑。5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并未受到新政影响而减慢,1~5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达38.2%,超出市场预期,但是其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则有待观察。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经济处于增长、转型与通胀的拐点之间,最现实的做法是令经济增长实现“软着陆”,即通过抑制通胀,降低货币推动增长的能力,防止经济泡沫化,也就是说,高增长不应该放在政策目标的首位,而应该是降低增长目标,如此才能抑制通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否则,以政策刺激、信贷投放的方式继续推动高增长,必然引发通胀,并抑制经济转型力量而鼓励投机性活动。
软着陆 篇5
进军二三级市场,降低运营成本“软着陆”
。近年来,许多精明的商家已经开始将目光转向了正散发着神秘气息二三级市场。
二三级市场的潜量不可限量,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已嗅到了二三级市场散发的美味。但真正想从那里成功攫取第一桶金,全面实现低成本运作的确很困难,但是仍然有法可依的。
首先,促销,是有志于进军二三级市场先行者们实现低成本运作“软着路”的当红利器。
促销。从产品本身包装和广告上的降价、打折、有奖销售、积分兑奖,到下沉一线的一次次路演和作秀,促销的身影无处不在,运用得当,迅速打开市场销售局面。二三级市场上,促销,是乡村、城镇市场推广盈利,开源节流屡试不爽的利器。
二三级市场的渠道环境发育并不成熟,在街头巷尾的旮旯里,参差不齐便利店和烟杂店,是渠道构成的主体,没有商场,少见商超,大城市里的商超卖场攻略。也不需要拿出高额的广告宣传费用来炒产品,无形中减少了产品运作的大笔费用开支。二三级市场需求分散,人多量少,在人群中只要牢牢运用活动营销形成口碑,比如,开展社区活动、搞产品免费使用或促销政策,扩大产品或企业知名度、美誉度、信任度,长期下来,可大大激发人们的购买欲。实现短期效用。同时,节约了宣传运营成本,又起到可观的销售盈利效应。
其次,搞好样板市场基础建设工作,打牢基础,再创新。
地大,人口多是二三级市场的特色。偌大一个二三级市场,如何规划,如何区隔是现实难题。
开发市场简单易行的做法是,按照城市人口、城市面积、人均GDP指数、品类市场容量、竞争状况等进行综合指标测评,然后依据测评数据,对各区域以至于对各城市进行市场划分。从市场经济的最开始,立足农村包围城市的孤胆英雄,不在少数。大力学习今天的二三级市场上,成功产品运作的思路和模式,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盈利方案,全面实现市场开拓“软着陆”。
地方小企土生土长,在当地的根基深厚,颇有人脉,只是长久的龟缩一方,自缚手脚,保守有余开拓不足。相比之下,跨国巨头和本土先锋们,态度要积极的多。初来乍到,他们的第一件要事,就是基建――建立起一个完备的市场网络,作为长驱直入深耕细作的桥头堡。二三级市场更应热衷于基建。尤其是那些囊中羞涩的开发者,经销商们更要自建网络,策动促销,让利分销商和社会游资,试行加盟制和联营制,为自己赢得主动。
再次,助销是低成本运作二三级市场的大胆尝试,
常规促销和主题促销,在二三级市场并不鲜见。一定要抓住每个节假日,大小商店里悬挂招贴的POP、小海报和店主亲情的推荐。个别时候,在热闹的集市一角,搞户外秀,极大限度的在街头刺激消费者的眼球,可以起到小投入高回报的效果。
二三级市场的个体小经销商和经营散户们,由于资金少,资金周转不灵便,对产品的旺销前景往往非常的挑剔,所以要在质量上、性价比上博得消费者的欢心。
培训出高效能的业务人员,把产品有力的推荐出去,卖给千家万户。
二三级市场最大特点有2个:一是人多,县市级及农村人口占11亿多,占人口总数的90%。对于其中8亿多农村人口所组成的2.38亿个家庭,任何商品的普及率只要提高一个百分点,就会增加二、三百万台、件的需求;二是钱多,县市级城镇和农村消费量占到全国消费总量的69%,是中心城市消费量的2倍强,可见二三级市场巨大的市场规模。但由于中国经济结构的二元性,消费结构的分层性,文化风俗的差异性,导致这些大大小小的“金矿”不是按中国行政区域分布的,这就决定了开拓中国二三级市场的复杂性、挑战性、前瞻性和高难度。 运作市场要立足上述现实,对症开方,把营销做到细节上,做深做透,根本上节约每一分钱的投入。
厂家也就应该用点心,给新市场营造点特别的气氛。通过路演和户外秀,在二三级市场做众人争捧的宠儿。二三级市场的消费者,崇尚“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处世理念。和他们面对面的交流;让他们亲眼看到产品的功能演示;让他人们听到有说服力的介绍;让他们有机会亲身试用产品;让他们实实在在的切身收益才是取信于他们的最好办法。
活动之外,实实在在的在二三级市场,能够促动销售并引得经销商好感的方式,就是针对消费者的各种形形色色直接或变相的价格促销:降价、打折、买赠、试用、有奖销售等。尽管这些方式不管是一级市场还是二三级市场,都早已是司空见惯,但二三级市场的开发者,仍然是乐此不疲,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二三级市场大都追求低价的产品,消费者常有“贪图小便宜”的想法,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卖出一台彩电,赠200元的vcd效果比直接反馈100元的效果好;我们也会发现,一场闹得轰轰烈烈的大型路演和户外秀效果比不上横挂接头写有“低价不低质”的小条幅。迎合消费者心理很重要。
融资平台“软着陆” 篇6
12月底,是财政部、发改委、央行、银监会几大部委,要求各地上报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债务清理核实情况的大限。同时,“四方会谈”(银行、政府、企业、相关担保方)也处在讨价还价中。银行风险几何
有人说,地方投融资平台能够在各地不断涌现,导致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剧增,银行绝对是“帮凶”。曾经一段时间,各地市长、县长成了各大银行的座上宾。正是有了银行的摇旗呐喊,各地方投融资平台才不顾危险,纷纷冲锋陷阵。
11月初,上市银行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取得了利润近30%高速增长的业绩。但是在外界非常关心的地方投融资平台风险问题上,监管层和银行却出现不同的声音。
银监会认为,地方融资平台仍是首要风险之一,并已经实施定期动态管理的平台贷款统计监测制度等。融资平台贷款的整体偿贷情况存在重大隐患,这些贷款大多采取整借整还方式,风险集中并滞后显现。银行的贷款准确分类和相应准备计提、资本权重等必须与早期风险信号匹配。
但银行方面似乎比较乐观。相关资料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工行平台贷款余额为8300亿元,占全部贷款的12%,项目自身现金流可完全覆盖本息还款的约6200亿元。建行的情况类似,该项贷款余额为7586亿元,占全部总贷款的14%,全覆盖比例为54%,约4063亿元,且两家大行平台类贷款的不良率均在1%以下。
工行相关人士近日表示,截至三季度末,工行本身有足够现金流来支付本息的平台贷款占比达到75%,且绝大部分还款来源还是项目本身。另外,建行方面介绍,该行超过四分之三的融资平台贷款已落实有效担保,不良率远低于总体不良贷款率水平,贷款减值计提充足。
“有不同的态度也正常,银行会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口径去统计,同时,地方政府对第一还款来源界定的标准也不同,灵活性很大。所以从他们的角度来看,会好于监管层的风险判断。”一位银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
但同时他坦承融资平台风险还是比较大。首先是对财政资金的过度依赖。截至8月末,地方政府为平台贷款提供的财政性担保估值达3.6万亿元,是2009年全年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1.1倍。其中有七个省的财政担保在其2009年财政收入的2倍以上。
其次还款周期较长且集中。目前平台贷款中八成是固定资产贷款,中长期贷款占到九成以上,其中54%的贷款期限更是在五年以上。
第三是抵押品受土地价格波动大。目前平台贷款抵押品绝大部分为土地,未来变现价值受土地价格波动影响极大,且部分土地抵押贷款尚未取得规划许可证、土地使用权证等权证,存在重大合规风险一
因此,对于银行而言,明确地方政府的还债责任显得尤为重要。对主要依靠财政性资金偿还本息的贷款应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制定还款计划并落实还款措施,必要时应督促地方政府追加风险缓释措施或逐步收回存量贷款。
整理路线渐明
早在今年年初,监管层对地方投融资平台的整肃大幕已经拉开,财政部出台《地方投融资平台基本处理意见(初步)》的文件,其中在保证在建项目完工的前提下,将地方投融资平台分为三大类,“新老划断”、“分类而治”是最令人关注的地方=
7月份开始,对地方投融资平台“逐包打开、逐笔核对、重新评估、整改保全”成为整理主线,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开展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清理规范工作。
在这种背景下,“四大环节”和“六步走”计划走上前台。其中对地方融资平台的清理工作可概括为核清数据、建立台账、分类处置、缓释风险四大环节。平台贷款清查工作遵循的是“六步走”计划,即分解数据、四方对账、分析定性、汇总检查、统一会谈、现场检查。
据了解,定性分析是整个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清理的核心环节之一。按照现金流覆盖比例,监管机构要求银行按照借款主体本身是否具有还款能力进行分类,将贷款划分为“全覆盖、基本覆盖、半覆盖和无覆盖”四类,覆盖比例依次为100%以上、70%(含)到100%之间、30%(含)到70%之间、30%以下。
据银行相关人士透露,最担心的就是地方政府“多头融资、多头授信”,从而导致商业银行难以把握其整体负债情况。为此,银监会将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实施动态台账管理,定期对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平台贷款进行明细账统{十。
所谓动态台账管理,就是在前期清查规范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台账,明确名单、贷款金额和还款来源。
目前,对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除了按照监管要求实施动态台账管理之外,监管层还要求按照现金流覆盖原则开展分类处置工作。依据平台公司自身经营性现金流覆盖情况,平台贷款可通过整改为公司类贷款、保全分离为公司类贷款、清理回收、仍按平台贷款处理等四种方式进行分类处置。
“银行会逐步把‘融资平台’的概念在贷款口径中取消,将公益性和非公益性融资平台项目分开,银行将把非公益性项目看做一般企业贷款来运作。”据相关银行人士介绍,从2011年开始,除了原有存量平台贷款陆续到期外,银行新发放给平台公司的贷款将与公司类贷款一视同仁,按照公司类贷款的审批条件和程序发放。
理财思维待变
地方融资平台不是个怪物,关键是要理清思路,发挥其有利优势。
提及2008年的天量信贷造成的融资盛宴,某财政局局长依然记忆犹新,“当时我们市长,多次召开会议,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各投融资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思想一定要解放,行动一定要迅速,抢抓当前国家扩大内需、继续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难得机遇。”
现在回过头看,地方投融资平台如雨后春笋,确实有现实的需求。如果没有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刺激,我们也难以这么快就走出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但在应急之后,应该寻找一种更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和理念。
对于地方融资平台转型的方向,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最近出台l--份调研报告。报告认为,要区分融资平台的公益性与经营性,公益性项目由政府来做,经营性项目应由民间资本来做。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在“中央财政喜气洋洋,省级财政满满当当,县级财政哭爹喊娘”的局面下,利用民间资金搞公共建设成为重要手段。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广为使用的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公共私营合作制”应该得到大力推厂。
“更需要重视的是,不仅仅是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更深远问题是,融资平台无所不为,大大挤压了民间资本的生存空间,是饱受争议的‘国进民退’的重要载体。”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王元京认为。
财政部副部长李勇近日撰文指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规范要和当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地方政府要利用规范融资平台的契机,主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协调相关行业发展,重点对环保型、科技型、循环型产业予以投融资倾斜,而不是单纯追求GDP增长。
课标实施需要软着陆 篇7
“学以致用——借助拼音识字学文, 培养自主识字能力”是一个原创的模式, 主要针对香港普教中 (香港语指2008年开始推行用普通话教中文, 每周有两天内地教师驻校支援) 教学课文的第一课时, 解决学生如何借助拼音自主认字识词读文。之前香港教师的做法是拿到课文, 就教学生读一遍或者跟着录音读一遍, 接着就进入到问答式课文分析当中, 这样, 母语是粤语的香港孩子只能依赖老师来学习普通话、学习中文, 模式设计之初我们就把落脚点定位在培养学生自主识字, 进而自主学习能力上。以上为模式流程。 (见表一) 形成这个模式文本以后, 我跟两位老师达成共识, 建立一种新的工作节奏, 每周重点备一堂课, 周四雷老师上, 观课评课后, 周一王老师上, 这样不断实践, 循环往复, 三个回合下来, 效果明显, 两位老师都在一课一个台阶地进步。下面是雷老师最近20天课堂观察记录。 (见表二)
观察发现, 雷老师的第一次课22分钟才进入词语教学, 之前一直在围绕课文内容提问, 这是香港老师惯常的做法;第二次课能快速进入词语教学, 但老师教得多, 学生拼得少, 后半部分又习惯性地回到对课文的问答式分析理解, 几乎没有自主读文时间;第三次课, 词语部分教学基本掌握, 尤其能准确判断词语教学中的重难点, 十分可贵, 但读文明显不够, 还是喜欢问答;第四次课是及时点评第三次课后老师要求上的一节补救课, 基本掌握以问促读的教学技巧, 最重要的是老师尝到了学生越读越有兴趣, 越读越好的甜头, 对本模式越来越有信心;第五次课词语部分教学已经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读文部分顺序有问题, 不能先问再答最后读, 因为学生没有读熟之前是很难圆满回答老师的问题的, 这也可以看出旧有习惯多么顽固地左右着老师, 为此给出明确的改进策略“先问再读最后答”, 期待老师形成新的教学习惯。
纵观这个过程, 最让人高兴的是学生的表现, “自主拼读”成为所有学生的习惯, 每当看到他们遇到不会读的字时条件反射般地借助拼音小声拼读的场景我就会感慨, 学生的改变永远都是最快的, 这个细节就是我们想要的自主, 这是教学方式变化带来的。
香港教师没有内地教师那么喜欢谈理念, 他们更关心怎么做, 本案例的成功之处:第一, 理念一定要化作具体的操作模式才能真正帮助到老师;第二, 教师对操作模式的掌握需要一个过程, 模式里涉及的具体方法和技巧需要一个一个逐步掌握;第三, 每次课后引导教师看自己的发扬点与改进点就能一课一个台阶地进步 (如果没有指导教师可以选择同伴互助) ;第四, 旧有习惯会非常顽固, 教师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超越自己, 这个过程改变的不仅仅是习惯, 更是新的思想和理念的落根与生长。
今年,房地产市场能否软着陆? 篇8
那么,这些政策能否让房地产实现软着陆?还是说,不但不能让它着陆或者是会烧得更高?或者是一下子掉下来?
两三年前,公众就开始讨论房地产是不是绑架了中国经济、房地产商是不是恶魔之类的话题。但实际上,据说即使开发商用成本价卖房,今天仍然有70%的消费者买不起房,各种税费从今天的房价里面拿走了60%。现在政府开始重视政府保障住房的责任,计划提供1000万套保障房;也意识到企业的归企业,开始试探着用有形的手加无形的手来调控。
但仍然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这1000万套房甚至3000万套房即使全部到位了,是否就能解决住房的问题?实际上恐怕仍然不能解决。在一些发达地区,如香港,保障性住房占全部住房的比例非常大,但也没有完全解决住房问题。相当一部分居民住房困难这一矛盾会长期存在。当下正处于控制房价的时候,调控措施非常严,而又正好赶上了通胀,这又形成了一个矛盾。普通民众的刚性需求很强,而他们对付通胀的唯一办法就是买不动产。因此,今年房地产市场恐怕很难实现软着陆,而更有可能呈现出僵持的局面。
其实,如果目前的土地供应制度如果不改善,房价问题是无法根本解决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就认为房地产调控面临六大困难:一是中国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刚性需求。日本的房地产市场泡沫是城市化率达到80%,刚性需求减少的时候,泡沫就爆了。现在中国城镇化率还不到50%,每年大约有1500万的农民进城,住房刚性需求旺盛,所以调控难度非常大。二是民间资本投资领域过窄。三是全球化的热钱涌动与人民币升值预期相结合。四是房产持有环节税收制度缺失。五是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使得房价越高,土地价格越高。而土地价格越高,地方政府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钱就更多。六是中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十分巨大,一些沿海城市房价暴涨,与发达国家一些地区的房价并驾齐驱。而内地一些城市房地产业刚刚起步,如2008年甘肃酒泉地区一些住房每平方米仅1000元人民币左右。在这种情况下,用“一刀切”的办法调控房地产市场,对全国来说很难有非常好的效果。
让教材习作训练内容“软着陆” 篇9
究其根本,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材中的习作训练内容与学生的习作需求没有有效“对接”。如果我们让教材中的习作真正贴近学生生活, 就会使他们有话想写,有话可写,从而实现教材习作训练目标的“软着路”。
一、 趣化———让训练内容贴近学生
苏教版语文第八册习作五习作训练内容如下:植物王国里有无穷的奥秘。请选择一两种植物,仔细观察、认真研究,然后把你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写下来。
如果没有充分准备,习作课上学生就会“望洋兴叹”。如何在“教材习作”与学生“ 自由言说”之间找到平衡呢? 为了达成习作训练目标,笔者把这次习作内容变成一个有趣的活动———“植物朋友大揭秘”:
1.亲密接触 :笔者提醒学生观察校园、小区、公园内的植物,发现平常植物身上的奥秘,也可以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走进植物园, 去亲密接触神奇的植物,发现植物王国的奥秘。
2.百家讲坛:笔者让学生开展“百家讲坛”活动 ,让他们介绍植物朋友的小秘密, 采用互动交流的方法,将自己的发现与大家分享。
3.小报揭秘:为了弄清楚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一些秘密,学生向植物园的工作人员请教,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编写出丰富多彩的植物小报,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介 绍神奇的 植物。他 们兴趣盎 然 ,忙得不亦乐 乎。
虽然没有让学生写作文, 但本次习作的训练内容已经化为有趣的活动。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我们要了解学生的兴趣, 估摸他们的“趣向”, 投其所“趣”,将习作训练内容巧妙“趣化”为富有情趣的活动,贴近学生的需求,让他们产生愿意接受挑战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增强他们的体验、丰富他们的情感、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
二、 转化———让训练目标切近学生
苏教版语文第五册习作七的训练内容是: 把喜爱的玩具带到学校来,摆一摆、玩一玩,再编一个童话故事。学生带来了各种玩具,玩得不亦乐乎。但是当教师让他们编故事时,他们一个个耷拉着脑袋,愁眉苦脸。
在学生经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思维阻塞时,笔者“雪中送炭”,适时改变策略———转化训练目标:在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聚焦”这些玩具动物的特点,结合动物的特点编故事。学生抓住动物的特点合理想象 ,思路豁然 开朗 , 走进“柳暗 花明又一 村”的境界。
生1:我带来的是刺猬小姐,她浑身是刺,但是她想穿时装参加“动物时装秀”,结果把好几件衣服戳破了……
生2:我这只玩具是一只小乌贼。乌贼最大的特点是会喷墨汁。这只爱捣乱的“小淘气”在海洋世界尽情捣乱之后,受到了惩罚。
生3:我这次的玩具是小猪,他可是个贪吃的家伙,你看他还在舔嘴唇呢! 他开了一家快递公司,可是他管不住自己的馋嘴, 接二连三把顾客快递的美食偷吃了……
生4:我这只憨厚可爱的熊猫妹妹是不是很可爱? 熊猫妹妹也有自己的烦恼,就是想拍一张彩照。她到机灵猴照相馆, 机灵猴帮她精心打扮, 穿上彩色的裙子,戴上帽子,围上漂亮的花围巾,熊猫妹妹拍到了漂亮的彩照,可高兴啦!
……
在日常习作教学中,教师顺学而教,考虑学生的需求,适当转化习作训练内容,让学生习作训练内容有一个“抓手”,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兴趣盎然地参与到习作训练过程中。转化一下训练内容,给学生一个新的台阶,学生就会拾级而上,步入自由言说的美妙境界。
三、 童化———让训练内容适合学生
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习作五的习作话题是“成长的烦恼”:大人们总说“小孩子是最无忧无虑的”。殊不知,我们也有许多成长的烦恼,它们有的来自学习的压力,有的来自家庭的种种困扰,有的来自与同学交往中的困惑……你的烦恼是什么? 又因什么而烦恼? 请围绕“成长的烦恼”这个话题写一篇习作。
应该说这样的训练内容比较宽泛, 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创造空间。教学时,笔者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烦恼,他们的回答“大同小异”:学习负担重、老师作业多、父母不理解自己……这千篇一律的烦恼堵塞了学生的思路。静思默想,学生的“从众”其实是习作“畏难”情绪和对倾吐烦恼的顾虑。于是笔者“ 身先士卒”,从自己的烦恼说起:健忘的烦恼、减肥的烦恼、“追剧”的烦恼…… 当笔者谈到自己的烦恼时 ,教室里谈笑风生, 情趣盎然。笔者的烦恼犹如烟花的引线, 学生多姿多彩的选材在课堂里绽放出绚丽的色彩:当班干部的苦恼、名字的烦恼、近视眼的烦恼、矫正牙齿的烦恼、个子矮的烦恼、补习班的烦恼、作为教师子女的烦恼……
在习作教学中, 只要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童化”命题,用“孩子的眼睛”去发现,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心灵”去感受,“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适时重构、转换,激活教材习作中的儿童因子,就能让学生找到抒发情感的“豁口”,大胆表达内心的想法。
软着陆 篇10
●STEAM课程在地域文化项目课程中的融合
1.以游戏的形式来开展,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在“古镇乐”游戏室中,好玩的呼呼板、狗尾巴草相扑等这些似曾相识的娄塘乡土游戏不仅符合幼儿好动、好学、好模仿的心理特点,而且易学、易会、易传,能体现幼儿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并使幼儿的个性在游戏中得到充分发展。例如,乡土游戏玩纸炮,教师先将折纸炮的步骤呈现在泡沫板上,然后幼儿看简单的图示,在图示的启发下探索折纸炮,当听到自己折得纸炮发出响亮的噼啪声时,幼儿能体验到独立完成折纸炮的喜悦,这是探索过程的第一步。接着幼儿可以按照任务卡上的提示去发现尝试,如试试大小不一样的纸折出的纸炮发出的声音一样吗?试试厚薄不一样的纸折出的纸炮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2.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题材,符合科学性的原则
STEAM课程要体现科技时代带来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在抽象的原理中,而是在幼儿的生活中,是他们经常接触到的事情。因此我们的实践活动要还原生活的原貌,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去探究生活。例如,我们创设灶台乐的情境是让幼儿在模拟大人烧饭的过程中发现风箱的工作原理;学腌大白菜、稻谷脱粒、会转的蔬菜陀螺等活动,都是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耳濡目染的。这些充满科技因素的丰富的活动开展,能让幼儿感觉科学现象既生动又具体可感,没有陌生感。又如,幼儿通过捣烂蔬菜获取颜色,并进行宣纸染色的活动。通过活动,幼儿不仅了解了以前没有颜色的时候,大人是通过植物来提取颜料的,而且通过进一步操作发现蔬菜汁遇到实用酸或实用碱会变色,真切地感受到颜色还可以用化学的方法变出来。因此,我们确立了科学为生活服务的观念,让幼儿觉得,虽然我小但科学也在我的手中。
3.以生活中的情境创设为方法,符合教育回归幼儿生活的理念
在项目的融合中我们借鉴STEAM教育思想的原则:打破学科的禁锢,使学术和技术结合,将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结合。因此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我们设计的内容尽可能包含这三方面,使三者有机联系,而不是生硬地堆砌。例如,在“哪种布擦瓷砖最干净”的活动中,我们创设了幼儿帮阿姨擦瓷砖的情境,让幼儿尝试在没有洗洁精、肥皂等物品的情况下,用不同的布擦脏瓷砖,看哪块布能把脏瓷砖擦得最干净?幼儿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感知了不同质地的布料对污渍吸附力的不同,得出了毛毯是吸附力最好的布这一结论。而在另一次课堂教学中,幼儿不小心把勾线笔画在了透明的桌布上,这时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桌布上的勾线笔用什么擦?他们马上想到了用毛毯擦,聪明地把擦瓷砖的经验迁移到了这里。当他们反复擦拭都不见效果时,不禁疑惑起来,在多次擦拭都没有成功后,有的说:“我奶奶在家用洗洁精擦脏东西,肯定会擦得掉。”“老师,我们抹点肥皂试试看吧。”于是幼儿生成了“哪种方法除污渍快”这一活动。由此可见,教师师预设的擦瓷砖这一探究活动培养了幼儿的劳动观点,激发了其探究兴趣和对事物的观察比较能力,而“哪种方法除污渍快”是幼儿在课堂外生成的活动,通过教师的引导、自身经验的迁移,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不仅得出了桌布上的污渍不容易去除的经验,而且养成了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绘画的过程中更加爱惜新桌布,这比教师的任何说教都来得有效。
●STEAM课程在民族文化项目课程中的渗透
作为区民族文化培训基地学校,“鼓乐”项目是我园在深入贯彻区教育局开展“树魂立根”的教育工程中,为推动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进校园,特别拟定的特色教育项目。
STEAM课程的目的不在于让幼儿掌握多少知识点,而要让其学会一种科学探索的方法。在项目的实施中,我们将“鼓乐”在个别化活动中进行渗透,注重幼儿探索能力的培养。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摸一摸、按一按鼓皮,可以感觉到反弹的力量;敲击时,可以感受鼓皮的振动,他们把所听、所看、所想说出来、敲出来、画出来、表达出来,到后来还产生了制作鼓的愿望,于是一些瓶瓶罐罐又成了他们探索的一个新天地……在活动中,教师保持耐心,等待幼儿探究,允许他们犯错。即便操作失败,充分参与也是一种收获。
●STEAM课程在组团式家园实践活动项目课程中的推进
实现德育软着陆探析 篇11
[关键词]中学德育问题对策软着陆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50084
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情感,接受和承认教师的权威。班主任的自身素质、道德修养,客观上是班级群体及班级中每一个体的楷模。德育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错综复杂的学生心理、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高大上”的传统说教已经失效,本文试图通过对德育中的问题分析,以期找出更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方法。
一、当代德育面临的问题及现状
(一)重智育,轻德育
重智育轻德育是传统教学的弊病,在普遍看中成绩的应试教育中,分数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参考,智育的评判标准、实施细则已经相当成熟。相比于智育,德育的开展更像是水中观月、雾里看花,远不如智育那么明朗,操作简单,成效显著。因此教师在工作中往往会避重就轻,德育让位于智育,这样的思想,在今天应该有所转变。
(二)重认知,轻内容
传统的德育,是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教授手段较为单一,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学生的个性和想法没有得以展现,继而转向形式和内容更为丰富多彩的网络。如今,互联网产业迅速崛起,给中学生的学习和娱乐休闲开辟了新渠道。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由单一转向多元,若正确的德育思想不能占据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对不良信息产生“免疫”,那么不良信息就会侵蚀学生心灵。因此德育越早越好,在学生的心中及时种下德育的种子,有利于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重形式,轻实践
德育的内容理论性较强,照本宣科容易使学生产生懈怠心理。过分强调从高尚道德境界出发,一味进行原则性、非功利性的理想化道德教育,对青少年提出一些大而空的人生教条,忽视中学生当下的生活现状使德育的内容枯燥而远离生活。德育之后,教师不注重反馈,没有能与学生沟通,缺乏实效性和系统性,一阵风的行事作风,让德育趋于功利化。
此外,中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差,心智还不成熟,很容易上当受骗。一些道德缺失、行为失范的现象在部分中学生中屡见不鲜。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排斥心理、逆反心理严重,这也是对开展德育的挑战。班主任是教学工作实施者的同时,也是学生健康灵魂和美丽心灵的工程师,因此德育还需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入耳进脑。
二、让硬道理实现软着陆
(一)转变思想,教师“走出去”学生“引进来”
中学阶段是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时期,学校和教师都应该高度重视,转变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德育任重道远,虽不能马上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它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都是潜移默化并且意义重大的。
在传统的德育课堂上,往往都是教师“一厢情愿”地讲道理,学生虽是教育的主体,却不是参与和实践的主角。因此,教师有必要适当地把话语权留给学生,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与观点。德育的内容渗透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的适当引导与学生的及时补充可让德育课堂实现双向互动。
(二)内容和形式齐驱并进
我国传统德育在内容上过于政治化,具体表现在以政治教育取代道德教育,不仅在头脑中将道德教育等同于政治教育,而且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也将德育视为政治的附庸,将德育的大部分时间花在政治学习和社会政治活动上。除此之外,枯燥乏味的说教形式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还易让学生产生消极排斥的心理。
中国经济实现“软着陆”的思考 篇12
继有“末日博士”之称的纽约大学教授鲁宾尼抛出中国经济恐“硬着陆”之后,投资大亨索罗斯也表示,中国错失抑制通胀的最佳时机,经济泡沫后遗症已开始显现,经济有硬着陆的风险。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5月份PMI由4月份的52.9下降至52.0,而3月份为53.4,表明制造业活动增速不断放缓。汇丰随后公布的“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预览”也显示了2011年5月PMI初值降至51.1,为2010年7月以来最低水平,其中产出指数创10个月新低,也验证了抑制通胀背景下,经济增长动力已有所削弱。此外,各地电荒频现、银行信贷收紧以及人民币的不断升值,都加剧了人们对未来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的担忧。相对于经济放缓这一共识,市场对紧缩政策下经济“硬着陆”还是“软着陆”却存在分歧。那么,我们现在的形势属于何种状态?
一、“硬着陆”、“软着陆”、“非典型硬着陆”之争
悲观派认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越来越大,通胀导致的总需求缩减和信贷总量控制导致的经济增速下滑已越来越明显。通胀加剧使得购买力普遍下降,工资收入的增长速度并未出现明显加速,而通胀压力却在不断加大,实际购买力加速下滑,总需求已见疲软,消费不可能在短期出现跨越式增长,最终将是价高无市,需求萎缩。由于货币政策更偏向于数量控制,导致加息幅度不够,更多采用信贷总量调控的手段来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这就使信贷向央企、大型国有企业和政府融资平台大量倾斜,真正有效率的企业并未获得贷款。利率的调整步伐过于谨慎,使得那些想拿贷款的企业没有办法拿到,而那些没有效率的企业却能通过贷款倾斜得到贷款,继续低效率地投资和生产,产能由此出现过剩。
乐观派并不认同“硬着陆”之说。巴克莱资本中国研究发布报告认为,工业活动放缓速度符合之前预期,而由于房地产投资增长强劲,2011年初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达到新高,为25.8%,这些指标显示经济仍有望在2011年达到约9%的增长,即软着陆情形。同时,该报告认为,鉴于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和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为了控制通货膨胀,放缓增长是必要的,该机构已将2012年中国GDP增长预期降低到8.7%。野村证券认为,中国经济正处于阶段性疲软,但并非发生“硬着陆”。预计第二季度和2011年全年GDP增速仍将达到9.2%和9.4%。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表示,第二季度GDP增速仍会和第一季度相差无几。
持中性观点的人认为,中国经济“硬着陆”可能性不大,但是必须警惕“非典型性硬着陆”。他们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此消彼长,GDP会回落,但落至7%的可能不大。一方面,消费需求不会进一步恶化,此前担心的“去库存”问题在第二季度基本结束。另一方面,2011年下半年中国出口会好于预期。比如,美国经济步入温和复苏通道,对中国出口有支撑;希腊债务重组概率不大,从而欧洲对中国需求维持平稳。另外,2011年下半年中国政府投资会好于上半年。内外需叠加导致今年第三季度末触底的可能很大,而GDP下落至标准线下概率极小。持中性观点的人进一步指出,尽管标准的硬着陆不会完全实现,但高通胀和高失业率先“硬着陆”的风险不能忽视,这仍然是一种“非典型硬着陆”;要实现经济“软着路”,政策仍有可为空间,首先要看下半年的信贷政策和保障性住房的投资力度,要用加息取代信贷控制,保障性住房的投资也有赖于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目前中央政府的预算增加和地方债发行都只能起到引导作用,真正的投入还是需要银行的信贷支持。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不可能永远保持下去,经济增速的下滑是必然的,如何在下滑中尽量保持就业增长和消费增长,才是最关键的。固定资产投资的下滑和出口的下降都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契机,要为这一契机的到来做好充分准备。
二、中国经济遭遇凯恩斯困境
要对中国经济的走势做出准确的判断,首先必须搞清楚中国经济增长的机制与态势。中国经济有可能已经陷入了凯恩斯困境———经济不景气,用积极的宏观政策,物价要上涨、通货要膨胀;通货膨胀了,社会不稳、经济秩序混乱,用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而投资又要受到压抑、失业要增多、产品要过剩、资源要闲置,其本质是经济增长缺乏潜力,经济体系的增长源泉正在逐渐萎缩。从2005以来的中国经济实践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是越来越萎缩了,内生的增长动力是越来越弱了,GDP的增长表现出高度依赖于政府基础设施投资、出口加工和房地产投资的特征,就业问题日益严峻。
实际上,中国经济自从1996年“软着陆”后,增长潜力缺乏就表现出来了,在1998—2003年长达6年持续的、高强度的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低估人民币币值的汇率政策的刺激下,经济增长依然缺乏后劲。2005年随着房地产供给的全面市场化,在房地产业繁荣乃至泡沫的带动下,中国经济迎来了新一轮的快速增长,一直持续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在2006—2007年中国经济过热、房地产泡沫苗头显现时,政府采取了一些抑制经济泡沫的政策,但是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政府没有实行持续抑制泡沫的政策,反而是迅速采取了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政策,放松银根,启动4万亿投资计划,扩大内需,抑制房地产泡沫的措施被废除。中国GDP增长成功实现了“保八”的目标,但4万亿元的投资机会尚未实施完毕,货币投放过快。在2009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就遭遇了严重的物价全面上涨,通货膨胀预期明显,一时间出现了众多与通胀有关的新名词:“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绵里针”。
中国经济明显处于凯恩斯困境,一方面采用积极的宏观需求管理政策会加剧全面的物价上涨、导致社会经济秩序紊乱;另一方面采用紧缩的宏观需求管理政策又会进一步损害原已由于需求不足的制约而处于萎缩状态的实体经济、进而加剧失业。不管是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践上讲,都需要我们采用新的宏观经济思维来理解和管理中国的经济了。
之所以中国经济会遭遇凯恩斯困境,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把GDP的增长当作了社会财富的增长,甚至福利水平的提高。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政策,不管是针对出口、投资还是消费的管理,都是围绕GDP的增长。然而,GDP增长不同于社会财富的增长、更不等同于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而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社会财富的增长、社会福利水平的可持续性提高。比如过度的基础设施建设,大量的重复建设,众多的先污染后治理,以及巨额的出口顺差,等等。GDP是增长了,但是社会财富并不见得净增长了多少,尤其是国民的消费水平并不见得增长了多少,自然,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幅度也就要大打折扣了。这也是在中国成为超过日本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民众淡定的原因。同时“中等收入陷阱”、“人口红利”递减、贫富差距拉大等矛盾和隐忧也凸现。中国经济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
三、中国经济是否“软着陆”取决于政策导向与内外经济条件
要讨论中国经济会不会“硬着陆”的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搞清楚判断经济是否会“软着陆”的指标。网易财经的专栏作者认为,“软着陆”的三项指标是:GDP增速大于7%,通胀率和失业率小于或等于4.5%。这三项指标有一定的科学性,如果政府仍然采用凯恩斯主义的宏观需求管理模式,通过增发货币来促进GDP的增长和降低失业率,那么通胀率就有可能超标(大于4.5%);而如果通过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胀,那么就有可能导致GDP增长速度低于7%和失业率高于4.5%。但是,这三项指标作为衡量经济是否“软着陆”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第一,中国官方统计部门所用的“失业率”的全称是“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这个指标并不能准确反映中国的失业情况,非常明显,这个指标表征的失业程度远低于实际的失业程度,我们很难想象有多少失业者知道可以去登记、在哪里登记、会去登记的。第二,就是上文所述的GDP并不能准确表述国民财富的增长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第三,在统计学的逻辑中,是否发生通货膨胀的重要标准就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而CPI则是由一揽子消费品和服务价格加权平均决定的,这一揽子代表性商品和服务的选择、权重的构成都会影响CPI。
但是,即使上述指标有一定的不合理性,至今没有比其更为合理的指标,所以,我们仍然假定上述三个指标为衡量经济“软着陆”的最好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经济是否会“软着陆”的问题。实际上,中国经济未来是否“软着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政策与内外经济条件。
假如政府成功采取以下政策,中国经济是完全有可能实现“软着陆”的:(1)采取稳定的汇率政策,中国的出口保持增长就很有可能。(2)采取结构性的货币紧缩政策,在大力增加保障房建设的同时对商品房开发施以适度紧缩政策,既能强有力地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又能避免房地产业的大起大落。(3)以农民务农的机会成本为标准,对农业生产者予以补偿,大力鼓励农业生产,确保中国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那农产品价格上涨带动的通胀就能得到有效遏制。(4)取消垄断产业的高福利、高工资、高消费、以及暴利,严厉控制垄断产品的价格上涨,将垄断产品价格稳定在微利或者成本保本的水平上,从而遏制住垄断部门导致的成本推动型通胀。(5)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大幅度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拉动内需,从而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6)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假如中国的国际贸易条件不会进一步恶化,那么中国的出口加工业能否保持增长一方面取决于世界经济未来的复苏状况,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国际关系。从目前的情形来看,美国经济在大量的军费开支的刺激下复苏的迹象很明显,而欧盟经济在主权债务危机下要在短期内复苏困难重重。国外环境仍然极为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还不少,经济复苏仍较为脆弱。可以说,从20世纪90年代在IT产业的带动下掀起的世界经济增长浪潮已经结束了,而新一轮的世界经济增长浪潮需要等待新的契机。在这几个基本的判断下,中国未来的出口增长估计应保持谨慎态度。也就是说,中国未来经济能否持续增长,决定性的因素还是在于国内经济条件的改善,尤其是收入分配格局的改善。
如果我们仍然继续在片面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战略指导下,运用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管理思维围绕GDP来管理国民经济,继续在货币数量上做文章(或扩张货币或紧缩货币),仅仅局限于解决短期的经济问题(或失业或通胀),而不着眼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着力扭转不同产业间和不同生产要素间的不合理的收入分配结构、有效抑制垄断行业的暴利、着力提高国民素质和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以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与培育经济增长源泉,那中国经济不仅难以实现“软着陆”,也难以从“通胀—通缩—通胀”的循环中挣脱出来,更不要说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经济下行、物价上行,中国经济存在“硬着陆”与“软着陆”之争。实际上中国经济已经陷入了凯恩斯困境。中国经济未来是否“软着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政策与内外经济条件。中国经济要采用新的宏观经济思维,从“通胀—通缩—通胀”的循环中挣脱出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软着陆,硬着陆,凯恩斯困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网易财经.中国经济会不会硬着陆[EB/OL].http://money.163.com/special/focus326/,2011-06-28.
[2]刘明国.中国经济是否陷入了凯恩斯困境[N].经济学消息报,2004-10-08.
[3]张景华.资源约束下的经济增长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9,(6).
【软着陆】推荐阅读:
经济软着陆10-06
进军二三级市场,降低运营成本“软着陆”07-10
自动着陆09-14
着陆控制10-31
仪表着陆系统07-19
硬着陆07-21
经济硬着陆07-24
仪表着陆系统监控技术09-26
飞机机身结构非正常着陆耐撞性仿真分析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