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硬着陆

2024-07-24

经济硬着陆(通用12篇)

经济硬着陆 篇1

现在, 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严重不景气, 欧洲债务危机搞得一塌糊涂, 美国经济只有1.8%的增长, 面临二次探底的风险。新兴国家经济也在全面下滑:印度一季度GDP增长率为5.3%, 处于近十年来低位;巴西经济几乎陷入停滞, 一季度GDP增长率仅为0.8%;南非一季度GDP增长率为2.7%。

在世界经济全面下滑的形势下, 中国经济发展也在放缓, 一季度GDP为7.6%, 并且企业大面积出现经营困难, 企业信用大幅度下降, 银行坏账率不断攀升, 信用风险正在由点到面扩散。在这种背景下, 怎样判断中国经济的增长前景呢?

经济向下调整十分正常。我在2009年年初就讲过:世界经济过去二三十年的高增长乃是特定条件下的非常态高增长, 现在是偿还过去透支未来的账的时候, 经济本来向下调整才对。中国经济已告别了8%以上的高增长时代, 回到7%左右的中高增速。

我认为, 中国经济还会下滑。没有之前的财政、货币双重过度“刺激”, 中国经济在7%那里会站住的。但政府之前实施了双重“刺激”, 我因此把增长率向下调1个百分点。倘若在政府再次的政策“刺激”下, 经济重新回到8%以上, 那么经济再次回到6%以下的可能性很大。

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 更不会爆发金融危机。经济环境恶化是一个缓慢连续作用的过程, 不会突然爆发。中国制造的主要是必需品, 经济不景气, 人们会减少高档品消费, 但必需品还是要消费的。中国经济有托底的东西。

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主要不是低劳动成本的成功, 而是先进生产方式的成功。迄今为止,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拥有像中国这样庞大的、多样化的产业集群, 这样细致的专业化分工网络。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相对具有弹性。虽说剩余劳动力已经用完, 但是人口红利在未来十多年不仅仍然存在, 而且基础设施也不是其他新兴国家短期内能够赶超的。

我有些观点可能与众不同。西方国家因为一户人家不搬迁, 竟然高速路改道、机场移位。这不是保护产权, 而是破坏产权。动不动就罢工, 也是破坏产权。我认为美国的腐败比中国严重得多。中国只是一部分干部在腐败, 而美国是全民腐败。那人为的高工资、高福利不是腐败是什么?印度孟买有60%约700万人生活在棚户区, 许多“白领”奋斗一辈子, 连公寓都租不起。为什么?因为有个生效70年的《租金控制法》。这个法案把租金规定在一个极低的水平, 并且禁止房东将超过一年的租户赶走, 所以人们买房意愿低, 盖房和出租房子的利润很小、麻烦很大。目前, 孟买大约有40万套住宅, 宁愿闲置也不愿出租。大家想想, 印度有什么办法与中国竞争?

中国经济的确遇到了困难, 需要进行全面、系统地改革,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但这不容易。已降了两次利息、下调了一次存款准备金率, 以后再降一次利息、再降1~2次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还是有的。但是, 降利息要受美元是否走高的制约, 美元走高, 要维护汇率稳定, 就不能降利息。虽然当前经济下滑的严重程度超过了2008年, 但是政府不会再有2009年那样的“刺激”了。中国经济正在回归一个中高的增速, 因为前期的坏账会逐步显现, 货币发行很难控制, 通货膨胀将无可避免。

不过中国的问题仍然不在中短期, 而在长期。除了增长基础未根本破坏外, 虽然政府干预经济的空间越来越小, 但是仍有用长期通胀和增长降低交换短期增长的空间。可是如果改革不到位、恶化的市场环境不改善, 那么中国经济就会慢慢丧失竞争力。改革不到位, 随着经济下滑, 社会问题就会凸现。未来5~10年, 中国经济社会可能会进入高风险期。中国经济社会的风险, 不在于经济增长放慢本身, 而在于随着经济增长放慢, 社会不能从一个高成本的运行模式转变为一个低成本的运行模式。■

编辑浦冬义

导师)

经济硬着陆 篇2

神舟十三号于2022年4月16日早上10点左右成功于东风着陆场着陆!

神舟十三号任务简介

1、开展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手控遥操作等空间站组装建造关键技术试验。

2、进行2-3次出舱活动,安装大小机械臂双臂组合转接件及悬挂装置,为后续空间站建造任务作准备。

3、进一步验证航天员在轨驻留6个月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术。

4、进行航天医学、微重力物理领域等科学技术试验与应用,开展多样化科普教育活动。

5、全面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空间站任务的功能性能,以及系统间的匹配性。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简介

翟志刚,男,汉族,籍贯黑龙江龙江,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66年10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91年9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专业技术少将军衔。曾任空军某中心飞行教员,安全飞行95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月,入选我国首批航天员。9月,入选神舟五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6月,入选神舟六号飞行任务备份乘组。9月,执行神舟七号飞行任务并担任指令长,同年11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航天英雄”荣誉称号,并获“航天功勋奖章”。1月,入选神舟十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12月,入选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乘组并担任指令长。

王亚平,女,汉族,籍贯山东烟台,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80年1月出生,8月入伍,5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一级航天员,大校军衔。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副大队长,安全飞行1567小时,被评为空军二级飞行员。5月,入选我国第二批航天员。3月,入选神舟九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206月,执行神舟十号飞行任务,同年7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三级航天功勋奖章”。月,入选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乘组。

经济没在硬着陆 篇3

2011年5月工业增加值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3.3%,强于预期。经季节调整后,我们预计5月工业生产较4月有所反弹,这与PMI数据中新订单/库存比率的改善相吻合。引领反弹的是轻工业,尤其是纺织业,但非金属矿产、黑色金属及运输设备等行业也环比回升。5月固定资产投资较2010年同期增长了26.7%,增速高于一季度的25%和4月的26%。其中,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涨幅居前,而基建相关的投资似乎有所放缓。5月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了35.4%。工业生产同比增长仅略微放缓而固定资产投资加速增长,这与近期PMI和工业库存数据传递出的信息是一致的,即去库存正在进行。

5月CPI同比上涨5.5%,符合市场预期。由于猪肉价格同比飙升40%,其上涨抵消了蔬菜价格的下跌,当月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1.7%。猪肉价格在2010年5月触及最低点,这抑制了生猪的生产并导致今春猪肉产量显著减少。预计未来几个月随着猪肉价格大涨刺激生猪养殖,猪肉供求形势将会有所好转。

不过,基数效应以及最近的旱情预计会推动CPI通胀率在6月达到6%、7月仍接近6%,然后在秋季晚些时候,基数效应消散、夏粮丰收将会拉低食品价格通胀。中部地区的旱涝灾害有可能会使食品价格见顶的时间推后,并令CPI在更长一段时间内居高不下。在通胀预期高企、实际存款利率明显为负且投入品成本的上涨尚未充分传导的情况下,我们预计非食品通胀将在今年剩余时间里继续攀升。但是,随着食品价格通胀回落、并且一些价格管制的持续,预计到年底时整体CPI通胀率将回落至4%,而2011年的平均通胀率将达5%。

5月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长22.2%,而房地产销售面积同比增长了18.5%。基数效应对5月数据有一定的影响,但经过季节调整后,房地产销售较上月环比反弹,而新开工和在建面积则企稳。市场上一个普遍的担忧是:在保障房建设抬头前,商品房建设会在调控政策的重压下急剧下滑,从而导致整体房地产建设活动下跌。迄今为止,商品房新开工和在建面积的数据表明,这种情况尚未发生,并且未来几个月看来也不大可能发生。根据媒体报道,截至2011年5月底,在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目标中,地方政府的平均开工率为34%。在2011年6月11日召开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会议上,中央要求地方政府在未来几个月加强保障房的土地供给、融资及建设进度。我们仍预计2011年三季度是保障房开工建设的高峰期。

虽然很多人都指出中国信贷紧张、外部经济增长前景黯淡,因此呼吁暂停或反转目前的宏观政策基调,但我们认为,最新的数据并不支持对经济增长“硬着陆”的担忧。眼下经济基本面并没有提供足够的、有效的理由使得央行停止加息,因此,我们仍预计6月将加息25个基点,在7或8月再加一次息(25个基点)。尽管加息预计不会对贷款增长和经济增长产生太大影响,但利率水平的继续正常化对于抑制通胀、纠正资金错配而言十分重要。

中国经济“硬着陆”可能性很小 篇4

稳中趋松效果显现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最新发布的报告称, 受外部环境有所好转, 政策预调微调效应显现等影响, 预计一季度中国GDP增长8.2%左右, 二季度GDP增长8.4%左右, 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很小。

“2012年受房地产调控和政策总体偏紧等影响, 中国经济在上年逐季放缓的基础上继续减速, 如今欧债危机冲击减弱, 保障房建设又大规模推进, 经济在二季度可能企稳回升。市场利率显著回落, 资本市场震荡上行, 稳中趋松的效果已经显现。”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经济师周景彤告诉记者。

2011年广义货币供应量 (M2)

增速由年初的17.2%一路回落到年末的13.6%, 2012年1月份回落到12.4%, 2月份M2增长13%。前2个月, 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分别为7381亿元和7107亿元。

“我们预计未来几个季度货币供应量增速将呈稳中有升的态势, 二季度M2增长13.6%。”周景彤说。截至2月末, 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人民币贷款余额为56.2万亿元, 同比增长15.2%, 增速显著下降。

周景彤分析认为, 上半年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下调空间, 中长期流动性将大为改善, 对债券市场形成利好。受货币政策稳中有松、养老金入市以及证券制度改革等利好影响, A股市场出现难得的反弹行情, 随着通胀下行、流动性逐渐宽松, 2012年股票市场震荡上行的概率较大。

报告认为, 2012年货币政策应突出总量适度、审慎灵活的特点, 在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和防范金融风险之间取得平衡。由于当前GDP增速放缓、通货膨胀压力缓解、外需疲软、银行资金紧张、中小企业融资艰难等, 需要货币政策释放积极信号, 加大预调微调力度。

“货币政策应稳中趋松, 通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确保市场流动性保持在合理水平, 在房地产贷款及平台融资平台贷款规模不可能大幅增长的情况下, 信贷需求应支持保障性住房、水利、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中小企业等。”周景彤说。

缓解“硬着陆”担忧

高盛经济学家宋宇5日发给记者的研究报告称:温家宝总理近日在广西、福建等地的讲话基调明显倾向于支持实体经济增长, 进一步缓解了市场对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忧。

“我们预计一季度GDP同比增速将从2011年四季度的8.9%降至8.5%;预计3月份贷款规模可能突破9300亿元关口, 这将弥补前两个月信贷供应的疲软。”宋宇认为。

高盛认为, 目前的宏观经济数据可能令决策层采取更为宽松的政策立场。3月份工业增加值和一季度GDP同比增幅可能双双下降, 而3月下旬以来食品价格数据的回落可能缓解决策层对通胀压力反弹的担忧, 这些宏观风险的变化意味着政策立场将倾向于宽松。

“预计今年将降息两次, 具体时间可能是CPI回落至3%下方之后, 预计6月公布的5月CPI可能达到这一水平。央行可能再次使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等其它间接影响流动性供应的举措。”宋宇认为。

股市可能获有力支撑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在一季度例会上表明要“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 “引导和促进信贷结构优化, 加大对社会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目前市场力量疲弱, 但最新经济数据表明货币政策无论在总量上, 还是定向宽松范围上将进一步扩大。不出预料的话, 银行信贷、中央重点项目和地方投资力度将逐步回升, 从而为实体经济软着陆提供保障。伴随经济数据的回升, 市场预期将随之发生改变, 股市将获得有力支撑。”和众汇富分析师陈龙告诉记者。

汇丰公布的3月PMI为48.1%, 而官方3月PMI为53.1%。“官方PMI更能反映大企业的经营状况, 汇丰PMI更能体现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这一降一升反映了经济动力的增长结构变化, 汇丰PMI再次走低, 体现出经济实体层面活力在下降。”陈龙说。

哲理故事:飞机何时着陆 篇5

20xx年11月8日,从美国纽约飞往法国巴黎的一架波音747客机上,坐满了乘客。

再过一个多小时,旅途就将结束,飞机就要降落在巴黎机场上了。乘客们开始兴奋起来,整个机舱里显得有些热闹。

就在这时候,机长接到了巴黎机场的紧急通知:由于机场拥挤,飞机暂时无法降落,着陆时间很可能推迟一小时,但机场将尽最大努力争取飞机接近正点时间着陆。

机长想,如果将这个通知原原本本地广播出去,一定会引起乘客的不满。于是,他想到了坐在头等舱里的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决定请心理学家帮助妥善处理这个棘手的问题。

机长接受了心理学家的建议,让乘务人员向大家报告:由于巴黎机场拥挤,飞机暂时无法降落,着陆时间很可能推迟近两小时。因此给大家带来了不便,请各位谅解。

乘客们听到广播后感到十分惊讶与气愤:太不像话了!着陆时间怎么能推迟近两小时?太不准时了!顿时,机舱里一片抱怨声。

可是,刚刚过了5分钟,机长按照心理学家的建议,让乘务人员又向大家报告: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本班飞机的晚点时间将由两小时缩短到一个小时。

听到这个消息,几乎所有的乘客尽管怒气难消,但都如释重负地松了一口气,觉得熬一个小时要比熬两个小时好多了。

又过了半个小时,机长又接到了巴黎机场的`紧急通知:飞机基本可以准时着陆了,只晚点8分钟。

机长与心理学家商量后,又按其建议,让乘务人员向大家报告:再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本班飞机的晚点时间将由一个小时缩短到半个小时。

听到这个消息,所有的乘客全都感到轻松了许多,觉得晚半个小时总要比晚一个小时好多了。

又过了几分钟,机长按照心理学家的建议,让乘务人员再次向大家报告:再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本班飞机的晚点时间将由半个小时缩短到8分钟。乘客们听后,几乎个个喜出望外,拍手称快。虽然飞机晚点了8分钟,但乘客们却感到非常庆幸和满意,简直比正点着陆还要高兴

心理学家要离机的时候,机长代表全体机组人员向他表示感谢,并向他请教:为什么这样做竟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经济“硬着陆”引发价值投资契机 篇6

过去大陆一直存在通胀与通缩并存的矛盾现象,似乎与股市的牛熊多空争斗一样,通胀的阴影虽然远去了,但是通缩的问题却开始令人担忧,变化非常迅速,这或许这是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甚至亚洲国家又要面临的一个新挑战。油价的重挫,「波罗的海指数」狂跌,从严重的通胀迅速转成令人担忧的通缩,经济「硬着陆」的风险更为突显。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今年一连串的金融风暴冲击,大陆的金融体系虽然依旧稳健,但金融泡沫吹起的虚拟经济如同当初网络泡沫破灭一样,已逐渐冲击到实体经济。大陆华南出口型企业,如玩具,消费电子等制造业纷纷关厂倒闭,已显示虚拟经济的泡沫破裂后,逐渐延伸到实体经济的不详预兆。公众对实体经济未来的担忧,又直接冲击到金融市场,造成恶性循环。

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全球油价的屡创新高,刚开始是全球经济复苏拉动的;后来愈演愈烈的始作俑者,就是葛林斯潘在9•11后,为了刺激经济而连续降息的行动。当时美元的年利率达到了史无前例的1%,而美元贬值,带动了以美元计价为主的大宗商品——油价、非金属等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值得注意的是,「波罗的海指数」却是翘动全球油价、非金属等原材料大涨的最大杠杆。1985年开始启用的「波罗的海指数」,一直维持在1000与2000点之间,长期稳定的区间盘整,在2007年却如断了线的风筝,一直飘向历史高点。在2008年5月份创下11000点,而后半年不到,不仅跌破千点,更达到850点,迅速跌落深渊,这个大泡沬的破裂,也引爆了长达5年之久的全球原材料大泡沫的一连串爆破,也让通胀威胁瞬间瓦解。

虚拟经济冲击实体经济

或许很多人会不解,过去不怎么引人关注的「波罗的海指数」,为何会吹起全球通胀的泡沫,这要从油价上涨谈起。由于石油仍然是运输设备的动力来源,但随着油价的上涨,加上全球经济复苏,包括中国等四大金砖国的新兴需求,都对石油的依赖及需求更多,这也造成了运力需求大增;而运价的上涨又推高了油价,这种成本的不断累积推动价格上涨,加之期货交易中的资本炒作,让石油及运输的价格,不断催化虚拟经济推动实体经济的泡沫。现在泡沫破裂了,必然引发实体经济的危机。

尤其过去几年,那些与油价形成价格连动的行业,都曾经欣欣大荣、大发利市,但现在却个个面临存货跌价的风险。像造纸行业,由于过去工业废纸都仰赖进口,加之运价不断上涨也推高了废纸价格,因此存货和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但现在出口需求已下降,存货不断堆积造成跌价,势必影响企业的业绩及经营。这个现象也存在于电力行业。过去煤源紧张,运力不足,运价高涨;现在煤库存不断增加,造成存货跌价损失。

全球金融及经济秩序待重建

全球走向低利率时代的趋势十分明显。这次美国再度陷入到类似网络泡沫后的经济不景气中,利率再度回到1%的水平下,公众对通缩带来经济大萧条的担忧日益强烈,市场信心在流失。

一连串的金融机构的倒闭风暴,从美欧逐渐漫延,各国政府史无前例的齐心推出救市救经济政策,以期能止稳风暴的冲击,但都显力不从心,毕竟,此次的风暴中心来自于全球的金融重镇「华尔街」。如同「二战」之后,各国为了因应战后全球政治及经济秩序的重建而成立「联合国」一样,此次,包括中国在内的G20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针对全球金融秩序的重建,也形成了一个新的组织机制,后续效应值得关注。

审慎对待价值投资机会

或许对很多投资者来说,过去的一年,全球经济及金融的大动荡,已让他们像惊弓之鸟,纷纷喊出「现金为王」。但是低利率时代,现金的报酬率越来越低,实际上,2007年以来的通膨高涨期,才是现金入袋的时机;而当下,投资品都进入价值(通常以股东权益来对比)区域,价值投资的时代已经来临。不过,在景气不明朗的情况下,何时价格回升,提高投资报酬率,宜应该谨慎选择时机及标的。

经济硬着陆 篇7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纵观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我们欣慰地发现,相较于2012年, 其总体向好的趋势日渐明朗。两大重要世界经济体美国和欧盟的局势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其对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也得到了有效遏制。简单来说,一方面,美国已然开始走出2008年次贷危机的萧条,近期各项经济数据均显示出其经济基本面大为好转,全面复苏的步伐不断加快;另一方面,欧债危机的阴云虽仍未完全散去,但其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被市场认同与消化而丧失影响的威力。与此同时,德国总理选举结果尘埃落定,法国私人债务风险的释放以及欧洲央行“采取任何措施”维持欧元区承诺的发出等一系列事件的出现,都预示着欧元区最为痛苦的日子即将过去。接下来面临的不过是如何自我反省、自我消化、自我治理的问题……这一切都向我们传递着世界经济再次迎来黎明的讯息。

然而,面临着美国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随时终止以及美、日、欧相继出台能源独立战略、出口倍增计划、TPP协议、 “日本安倍经济学”等一系列措施的压力,一直单纯依靠高投资率刺激经济复苏而不断发展的我国形势并不容乐观。不可否认,我国通过各项投资计划曾率先拨开云雾见到了经济复苏的日出。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甚至“独扛”世界经济大旗,为提振世界经济而“摇旗呐喊”。但在今天看来,高投资率支撑下的中国经济已然露出诸多令人担忧的端倪:国内通胀压力始终存在; 产能过剩、结构失衡愈发严重;地方政府债台高筑、银行不良资产持续飙升;外汇占款与外汇储备不断累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仍然盲目扩张……揭开光鲜亮丽的经济指标的面纱,的确潜藏着出口潜力下滑、国内消费乏力、政府投资无效的“货币空转”以及高投资与高债务危机如影随形的严峻问题。如果世界经济形势出现些许风吹草动而导致国际热钱和国际资本的撤退,我国将面临流动性收紧的压力。因此,面对国际经济形势的企稳回升,我们丝毫不能放松警惕,特别需要谨防由于长时间过度信用创造而产生的累积效应引发的我国经济再次“硬着陆”的风险。

2013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在此背景下,我国也将面临着经济改革的重大挑战。因此,如何把控过度信用创造累积效应引发的我国经济硬着陆风险问题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隐忧

1、面临经济下行压力

近段时间以来,我国重要的经济指标相继显示出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尽管最新发布的2013年8月份的经济数据似乎出现了颠覆性的明显改观,但仅就一个月的经济发展形势而断言我国下行压力已然消除确是荒谬之举。如若认真冷静地思考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就会发现潜在的生产力增长率下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经典的经济理论认为,生产力增长率由增长三要素决定: 劳动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在很多情况下,潜在生产力增长率的下滑主要是因为劳动生产率低下。当前,我国也出现了经济潜在增长速度下滑的迹象:劳动量和劳动生产率双双下降。 最为重要的是,人口红利、货币币值被低估以及股权分置改革这三个利好效应早在2008年以后就开始减弱。由此导致出口商品市场份额不断下降,出口企业屡屡遭受亏损;产品积压,劳动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同时,城市劳动力人口的供求比例变化也向我们传递着经济增长率下滑的信息。从2009年第四季度开始,城市劳动力人口供求比例一反常态,开始大于1,并一直持续。这说明劳动力市场上是供大于求的,企业是不能完全满足具有就业意愿的人们全部就业要求的。那么,经济是否面临着下滑趋势也可窥见一斑。加之人民币升值尤为突出,我国劳动人口工资水平与新兴国家如印度的同一指标差距大幅扩大,原先具有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已荡然无存。这就使得我国在国际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国内、国外两个劳动力市场的“不景气”,更是令我国的经济发展“雪上加霜”。

因此,在我国国际竞争力三大优势退化,新的竞争力优势还未完全形成的背景下,国际投资者已不再青睐中国市场。我国海外直接投资也面临着严峻的萎缩压力。热钱的流出、外资的撤离无疑会导致国内生产力下行的风险加大。一旦中国经济下行的预期得到自我验证和自我强化,那么这种下行风险预期就会自动进入自我实现的过程,随之我国会将陷入长时间的经济萎缩和低迷的危险境地。

2、旧版 “四万亿”投资的消极影响还未完全 “消化”,各地政府再现“四万亿”投资冲动

2008年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曾给我国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这场突如其来的金融“灾难”,使我国政府面临诸多挑战和严峻考验。在2008年连续三季度经济增长环比下行,同期进出口量大幅下挫,CPI与PPI指标走势如过山车般剧烈动荡的背景下,基于对保持GDP平稳增长、缓解经济下行压力、 稳住外需的同时,立足全面扩大内需等因素的考虑,我国政府果断出台了一揽子的宏观经济政策。其中尤以“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最引人关注。

如表1所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四万亿投资的具体构成和主要的分布领域。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占有较大的比重,而投资用于民生和医疗卫生及保障性住房的比例却只有17.5%,略显不足。加之随后各地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纷纷拿出一系列具有“诱惑力”和“前景”的投资方案,更是直接地将巨额资金投向了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可否认,在当时全球经济低迷,我国经济发展下行风险加大的情势下,中央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四万亿投资刺激经济对稳定我国经济局势具有相当的有效性,是较好的应对之策。实践也证明了,创造我国在金融危机余波尚存的2009年GDP依然维持十个百分点增长速度奇迹的原因就在于此。

单位 : 亿元

( 注 : 数据来源 : 新华财经 。 )

然而,由于“四万亿”投资固有的“先天不足”,在今天看来, 它也的确带来了经济发展的诸多问题和隐患。项目结构、投资分布的不合理,产生了大量的无效投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由钢筋、水泥、混凝土支撑的GDP指标让人欣慰的背后,产能过剩的阴云却始终挥之不去,结构失衡的经济现状着实令人担忧。过剩的产能,不仅不会为经济发展带来任何实质的好处,还会加剧行业内的恶性竞争。产品价格的下降,使得一部分企业不得不丢下烂摊子而选择破产,侥幸得以留存的企业却也无心顾及生产技术创新而只能“掩面叹息”,这显然不利于生产力的实质提高。而且,四万亿投资计划对于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涉及民生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大,使得大多数 “囊中羞涩”的普通百姓,依然存有“后顾之忧”,放心消费根本无从谈起。政府苦心经营的“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计划也因此“打了水漂”。与此同时,最让我们担心的是,由于“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带动引导,各地政府的投资热情被极大地调动,大量项目短时间内集体开工建设,需要巨额资金的项目也不在少数。扩张的信贷供给与需求,已然造成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债台高筑”。如果说,铁道部曾经的钱袋空空,向我们敲响了警钟。那么,截至2012年年底,面对四万亿地方债务集体到期而无力偿还的地方政府迫使银行进行展期,就值得我们深思了!在保证经济一定程度发展的同时,对于债务风险的防控必须慎之又慎,防止陷入积重难返的危险境地。

就在这旧版四万亿投资计划对经济的消极影响还未完全消化的当口,我国内地新一轮的“四万亿”投资热潮又在蠢蠢欲动。武汉准备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完成82个交通项目建设,总投资高达3131.49亿元;天津计划投资1.5亿元打造10条产业 “巨龙”;贵州计划出台3万亿的旅游重点投资规划;兰州、沈阳也不甘示弱,更是开足马力将要进行城市轨道交通的相关建设……在如今债务日益累积,信用创造愈发过度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的情况下,就再次启动投资热潮,未免有些草率与不负责任。同时,我们应该思考这种由政府主导的投资,真的能带来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吗?也许,答案是否定的。一直以来,政府充当的都是人民公仆的角色,是要为人民服务的。其投资建设的项目,也是以人民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旨在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而并不是以盈利与否、盈利多少为考量标准。然而,赔本生意又能维持多久?赚不到钱的政府投资又会以什么作为长久的支撑?不断地开展大手笔的项目投资,这显然是难以为继的。我们应该吸取以往的教训,冷静地判断时局,权衡利弊。以投资为主导刺激经济的同时,兼顾由此产生的过度信用创造、债务累积、产能过剩、结构失衡等的消极影响。

3、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累积,国际市场集体转向看空中国经济

2013年3月16日,日本野村证券召开电话会议时公开指出:“中国正在展现与西欧、日本、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之前的特征。这些相似的特征即快速累积的杠杆、高企的房价以及全球出口市场份额的下降;最脆弱的领域集中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开发商、信托公司和信用担保公司等机构。”同时,还发布了题为《中国正在升起的金融风险》的报告。一时之间,引起了国际各方对于中国金融风险的关注。英国广播公司商务编辑佩斯顿也表示“除非中国重新写出500年来资本主义金融历史的新篇章,否则,令人炫目的高增长带来的信贷泡沫终将破灭”。甚至,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网站也出版了题为《向中国酝酿中的金融危机说hello》的报道。诸多媒体对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担忧,究竟是“空穴来风”,还是确需“防患未然”,他们要意欲何为?让我们通过客观的数据来理性地审视这一系列的问题吧。

(1)杠杆率。从实证角度分析,杠杆率的高低在学术界一直被认为是既简单而又经得住考验的金融危机的领先指标。所谓杠杆率(DCG),即国内信贷与GDP的比值。如今,我国经济的杠杆率已经达到1978年以来的最高点。在2008年以前,DCG比率约为120.8%,但在政府实行一系列刺激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后,该比例上涨至155%,涨幅达到34个百分点。根据国际上著名的“5-30规则”来分析,我国已经步入“5-30规则” 的范围内,预示着金融风险已然开启了前奏。“5-30”规则即是说,如果在5年的时间内,以国内信贷规模与本国GDP之比为代表的杠杆水平增长幅度超过30个百分点,之后该国就会迎来一轮金融危机。日本在1985—1989年,欧洲在2006—2010年,美国分别在1995—1999年和2003—2007年,甚至欧元区在DCG由134%上升到160%满足“5-30规则”后先后陷入危机, 这也是在现实的历史发展中印证了该规则的适用性。显然,我国日益攀升的DCG比率已经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引发了诸多问题,的确需要我们时刻关注与适当控制。

(2)社会融资总规模。从2011年4月以来,我国央行开始发布“社会总融资(TSF)”数据,以求及时全面地衡量净信贷流动情况,掌握银行体系内外的社会总信贷供给规模。数据的主要组成部分为:银行贷款、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公司债券、银行承兑汇票和股票融资。

银行贷款是信贷供给中最主要的部分,虽然TSF数据显示, 其规模从2002年的95.5%下降到了2012年的57.9%。但是,截至2012年12月,银行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提供的信贷就高达9.25万亿人民币,占银行总贷款的14.1%。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违约风险监管力度不足,其违约冲动较大,究竟要卖多少地才能还清这巨额的贷款,着实令人怀疑。而由信托公司提供的信托贷款,因其具有不受监管者设定的信贷指标限制的特点, 同时,又有地方融资平台对房地产开发商的银行信贷进行压缩,由此信托公司可以实现上述融资。其2012年的信贷规模迅速上涨到1.289万亿人民币,相较于2011年的2030亿,增加了534.3%。另外,公司债券也从2008年的5520亿人民币猛增至2012年的2.25万亿人民币。

然而,在这些数据背后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以中央及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为代表的公共融资和在温州、鄂尔多斯等地盛行的地下借贷并未纳入TSF的考核范围,但这两方面所涉及的资金规模依然不容小觑。2012年,中央政府债券发行规模为1.356万亿,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为2500亿,总体上升了0.4%。 央行在2011年中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地下借贷当时的存量为3.38万亿人民币,相当于2011年所有银行贷款的5.8%。通过一系列数据的汇总计算,官方公布,TSF-GDP比率上涨了58%之多。这也说明了我国的投资热情是多么的“繁盛”!

(3)通货膨胀率。此时,我们不禁要问,中国政府持续的大规模投资,“钱”从何来?显然,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央行有新印制发行钞票的冲动,大部分流入市场的投资也都是通过“印票子”得来的。泛滥的流动性在非理性行为的指引下,上演了 “姜你军”、“豆你玩”、“糖高宗”、“蒜你狠”以及“猪坚强”的诸多闹剧。普通百姓深刻地体会到了物价上涨使得钱包瘪瘪的无奈与哀伤。然而,最令我们头疼的莫过于高水平的房价。自古就有 “安居才能乐业”一说,可只能仰视的房价还是让众多人们过着 “蜗居”的生活。

据官方数据显示,每平方米土地价格由2003年的573元上涨为2012年的3393元,十年内上升492%。而对于北京、上海来说,该现象更为显著。地价的持续上涨伴随着相关建材价格居高不下,房价始终处于高位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尽管多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期控制房价的上涨,比如:提高二套房首付比例、对房地产开发商征收更为严格的土地开发增值税、限制银行贷款、出台“国五条”等等,但最终都是以“空调”而被世人贻笑大方。长期以来,土地财政始终在我国存在,并且有相对稳固的政策基础。甚至有些学者将房地产市场是遇冷还是回暖作为考量经济基本面是坏还是好的重要指标。这种片面性的认识一定不可以继续指导我们的行为。否则,走向如同上世纪日本房价泡沫最终破裂的不归路,就绝非是杞人忧天了。

与此同时,作为普通老百姓,经济总体增长是破十还是破八并不是他们最关心的事情,而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对他们而言则更为现实。因此,政府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不能再一味单纯追求GDP数量的增长,而应把提高民众生活水平作为经济运行的落脚点。稳定物价、管控通胀水平则更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只有做好了这些,才能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

4、过度信用创造使金融乱象频现

银行、证券公司以及保险公司是构成金融市场最为重要的三个部分。一个国家金融市场运行的平稳与否不仅关系着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好坏,也是考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方面。然而,近段时间以来,中国银行业的“钱荒”事件、“8·16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上海“泛鑫”保险代理公司美女高管陈怡跑路事件的出现,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国金融系统控制风险体制的脆弱。这些事件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形象,也在国内平添了些许恐慌的气氛。各大银行、证券公司与保险公司再次被同时推上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这究竟是巧合还是存在着必然?

2013年6月19日至21日,相信是很多银行从业者的不眠之夜。三天时间内,银行间市场出现了惊心动魄的巨幅波动,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各品种利率出现大涨。6月19日隔夜拆借利率上涨至7.66%,6月20日跳涨至13.44%。当天最高飙升到30%。如此高水平的隔夜拆借利率,世所罕见。难道拥有高出正常支付清算需求量一倍还多的金融机构备付金余额,存款准备金率一直在20%左右的银行真的缺钱了吗?不,当然不是。究其原因,是被大量创造出来的流动性———“钱”没有通过银行信贷进入实体经济而在一系列的加杠杆的金融运作后,变成“钱生钱”的虚拟游戏,在银行业内空转造成的。“借短炒长”的业务模式在银行大肆扩张,期限错配现象日益严重,金融风险不断累积也就不难解释了。一旦银行流动性管理出现问题,脆弱的资金链条即会随之扯断。

而“8·16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无论是归咎于操作失误、 系统缺陷,还是风控体系的不健全,其毫无征兆、发生迅速,首次将A股先进的金融交易环境与参与者落后的风险控制制度间的矛盾暴露无遗。光大证券的交易员、其衍生品部门、整个光大证券公司甚至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多级风控体系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最终还是导致了啼笑皆非的“乌龙指”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公司治理紊乱、风险意识差、防控机制不完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券商的过度创新与信用创造。一旦业务涉及面不断扩大,基础管理跟不上,交易部门的风控自然是要出问题的。 无独有偶,作为目前上海规模最大的保险中介机构,泛鑫保险也是通过所谓的“自制固定收益理财协议”套取保险公司资金为自身业绩造势;以理财为名,欺骗客户。它并未有真实而稳定的业务收入,玩的就是虚拟的“金钱游戏”。人们在不劳而获赚取高收益的贪婪本性驱使下,相信并追随着“泛鑫”之辈,最终走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金融业是服务行业,是要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而如今,其市场地位与格局已有颠倒之嫌:经济服从金融,企业求着各类金融机构。因此,万万不可过度创造信用,玩弄金融衍生品于股掌之间。虚拟世界终究有坍塌之时,以实体经济作支撑的金融发展才可能长久。

三、有效防范过度信用创造累积效应引发我国经济发展“硬着陆”风险的建议

1、深化汇率机制改革

多年来,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在很大程度上有“盯住”美元的意味。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加之汇率水平较为固定,使得我国央行陷入“稳定汇率”和“稳定币值”的两难境地。外汇占款规模增加,央行需要用相对于外币价值数倍的人民币予以回购,以维持汇率稳定;外汇占款规模减少,又会使得国内流动性骤减,一直以充裕流动性高投资率维持的经济增长将会面临严峻挑战。 由此看来,我国经济发展对于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较大,汇率变动也时常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深化汇率改革,选择可靠的货币之“锚”势在必行。

2、“鱼”和 “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舍 “鱼”而取 “熊掌”

所谓“鱼”,经济发展是也;所谓“熊掌”,经济安全、经济持续发展是也。在保增长与调结构难以取舍的条件下,笔者更倾向于暂缓经济发展的步伐,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维持规模的前提下,进行内部反省、内部调整。也许这将以一定水平的失业率、短时间经济增长乏力为代价,将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然而,涅槃重生的那一刻将会获得量变到质变的丰硕成果。试想, 如果我们始终单纯关注经济的增速,实施一系列激进的不计后果且缺乏合理性的政策来推动经济的发展,看似可以维持经济的“繁荣”景象。但是,人民生活水平未有切实提高,工人做工缺乏积极性。那么终究有一天,我们要为畸形的发展买单。到那时,再伟大的经济发展业绩也将毁于一旦,曾经被我们苦苦支撑的经济大厦顷刻间就会崩塌。就像那病入膏肓的将死之人, 虽然可以深刻地体悟到曾经的生活节奏不应如此匆匆,工作和生活不应让体力过度耗竭与精神压力过度累积。但是,一切都太晚了,毫无重新再来的回旋余地。那时将是悔恨和痛苦的集合体。

因此,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应时刻以经济指标水平的高低来掌控我们的决策,而应将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谐的生态环境等因素作为指导我们政策制定的方向标。

3、韬光养晦,转型经济增长方式,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呼声一年高过一年,从提出之日起,十几年来并没有取得实质上的进展。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来自于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迫切性认识以及政策落实时的偏差,无疑成为该项工作无法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在经济过程中,我们往往犯重短期轻长期、重GDP而轻可持续性、重政府轻市场、重正式规划轻企业和民众在市场中的自发创造力的错误。这就造成了经济发展内外部双重失衡,进而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大、国内流动性过剩、信贷投放过快、资产价格涨幅过猛等一系列问题。与此同时,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资源危机与生态危机逐步显现也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 “瓶颈”。

经济硬着陆 篇8

一、经济硬着陆及主要衡量指标

经济硬着陆是指一国政府试图在短期内消除严重通货膨胀, 实施强力的财政与货币紧缩政策, 结果导致市场经济各种均衡关系遭到破坏, 经济增速出现严重下滑的现象。经济硬着陆的主要影响:经济增速严重下滑, 市场萧条, 企业减产或倒闭, 失业增加, 人均收入减少, 甚至出现政局动荡。

衡量我国经济硬着陆的主要指标有三: (1) 经济增长率。经济学界把GDP低于7%作为我国经济出现硬着陆的底线指标; (2)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CPI如果持续上涨, 财政与货币政策长期收紧, 可能导致经济硬着陆; (3) 失业率。业内人士普遍认为, 中国失业率超过6%将影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二、我国经济硬着陆走势分析

中国经济是否会硬着陆根本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通胀的严重程度及上涨时限;二是抑制通胀的手段和力度;三是严重通胀与经济硬着陆危害性程度比较。回顾2009年以来我国持续上涨的CPI走势和成因以及抑制通胀措施, 基本得出中国正处于通胀快速上升阶段、抑胀措施短期内很难奏效、央行可能进一步收紧银根的结论, 这隐含着中国经济存在硬着陆风险。

(一) 严重通胀可能导致比经济硬着陆更遭的后果

通胀作为一种公共风险, 对社会经济具有重大影响。持续的严重通胀直接破坏市场机制正常运行, 扭曲商品相对价格, 降低资源配置效率, 招致泡沫经济, 侵蚀人均收入, 引发公众不满, 甚至损害国家政权基础。目前我国CPI增长率已超国际严重通胀警戒线, 且上行空间较大, 如不及时抑制, 后果严重。恰如温家宝总理所说:通胀, 再加上收入分配不公, 以及贪污腐败, 足以影响社会的稳定, 甚至政权的巩固。

(二) 我国现阶段通胀严重, 上升压力很大

追溯3年来不断攀升的CPI指标, 任何将这种持续的通胀归咎于短期的自然灾害或某种商品价格的快速上涨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正如弗里德曼所说:无论何时何地, 通胀都是一种货币现象。换言之, 通胀是货币超发的结果。

一是外汇占款导致国内货币投放量增加。外汇占款是指受资国中央银行收购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1994年, 为增加外汇储备, 我国进行汇改, 实行汇率并轨和强制结售汇制度。简单地说, 就是将引入外资和企业出口获得的外汇 (主要是美元) 通过商业银行集中到中央银行, 央行按照即时汇率印发等量的人民币返付给兑换方。随着出口和招商引资额的增加, 我国外汇占款激增, 国内货币投放量迅速扩大, 仅1994年外汇占款就增加3606.26亿, 同比增长411.89%, 导致当年物价飞涨, CPI升至24%。鉴于现行外汇制度被动增加国内货币投放量, 中央对放松银根异常谨慎, 即使在我国全面抵御亚洲金融危机时, 政府实施的只是稳健的货币政策。由此可见, 在我国出口和招商引资总体增长的大背景下, 假如不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 仅外汇占款增发货币一项随时都会引发通货膨胀。正如一些专家所言:不解决外汇占款就无法遏制通胀。

二是信贷超常投放导致市场货币供应量猛增。2008年,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中央迅速推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 央行连续降低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金融系统开始超速放贷, 仅2009年我国新增信贷投放量就达9.6万亿, 同比增长1倍, 远远超出当年5万亿信贷计划规模。2010年新增信贷投放量7.95万亿, 超出原计划4500亿。信贷量超常规扩张, 加之非均衡投放, 使大量资金涌向大型基础设施尤其是轨道交通建设及房地产市场, 导致钢筋、水泥、建材、房地产等价格节节攀升, 助推了CPI上涨并进一步放大了某些领域的经济泡沫。信贷“天量”投放导致市场流动性泛滥, 2009年许多经济学者就对经济刺激计划提出质疑, 并预言严重通胀已为期不远。

三是央行主动增发货币导致市场流动性更盛。外汇占款迫使央行长期被动增发货币, 但央行每年仍主动印发不等的基础货币投放市场, 使市场流动性更盛, 加速了CPI上涨。从广义货币M2与CPI增长率相关性看, 货币超发是导致我国通胀的根本原因。从扣除外汇占款后的M2与CPI增长率相关性看, 央行主动增发货币对CPI上涨也产生直接影响, 由表1可见, 凡扣除外汇占款后的M2增长率较高的年份, 正是我国发生严重通胀之时。

四是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助推我国通胀压力。为战胜金融危机, 美国自2008年底以来先后实施了两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量化宽松的本质就是印钞票, 即向市场投放美元, 增加流动性。由于美元贬值, 直接引发以美元结算的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总体波动上涨, 某种程度上给我国输入了成本推动型的通胀。

(三) 我国现行的抑胀措施和力度难以消除目前的严重通胀

我国现行的抑胀措施主要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但还是难以消除目前的严重通胀。

一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未全部回笼外汇占款所释放的货币。从2006年7月起, 央行开始频繁使用存款准备金率回笼不断攀升的新增外汇占款, 目前存款准备金率已提至21.5%。尽管如此, 2008年以来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不仅未回笼外汇占款所释放的全部货币, 外汇占款余额反而相对增加 (见表2) , 说明凭借目前存款准备金率的水平和力度, 只能缓解通胀, 但无法消除通胀。正如央行行长周小川指出:目前中国存款准备金率不存在绝对的上限, 提高到何种水平, 取决于多个条件。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网公布的相关数据概算。

二是货币政策滞后效应和放贷结构影响了利率政策的抑胀效果。正常情况下, 采用提高存贷款利率政策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抑胀的有效手段。由于市场对利率政策作出反映需要一段时间, 使抑胀效果一般滞后1年以上, 虽然我国目前存贷款利率已提至3.5%和6.56%, 但其抑胀效果至少在2012年才可能体现, 至于效果如何目前很难判断。同时, 利率政策的抑胀效果受放贷结构影响较大。由于我国经济刺激政策以政府投资为主导, 使金融机构的新增贷款主要投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国有企业以及房地产业, 近两年其占新增贷款总额的比重已超过50%。在央行回笼货币力度加大、商业银行贷款总量相对减少的情况下, 这种放贷结构降低了利率政策的抑胀效果:一是对金融机构而言, 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放贷相对安全, 在贷款利率提高的情况下, 金融机构更愿意向该平台放贷;二是国有企业与金融机构已经形成长期的、稳固的存贷关系, 国有企业一直是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股份制银行放贷的优选对象;三是自九十年代房地产业成为我国支柱产业以来, 其逐渐与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近乎结成了“生死同盟”。事实表明, 提高贷款利率政策无法阻止金融机构继续向房地产业贷款, 这也是短期内房地产业在中央出台的“史上最严厉措施”打压下岿然不动、房价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上述放贷结构直接造成市场信贷供给“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一边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国有企业和房地产业贷款相对充裕, 一边是广大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贷款难, 进而使利率政策的抑胀效果大打折扣。

三、对我国经济会否硬着陆的趋势判断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对任何经济体的经济运行状况进行准确的评估和预测都是极其困难的, 政府凭借主观意志和所实施的宏观调控政策未必能够完全掌控经济走势, 否则就不会出现美国爆发次贷危机最终酿成全球金融危机使自身“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地位”受到指责和挑战。经过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增长, 中国经济社会已累积起较强的抵御内外冲击的能力, 这也为中央调控经济创造了更大的空间和弹性。然而, 经济发展必须遵循市场运行规律, 一旦这种规律长期被扭曲和破坏, 经济硬着陆将为期不远, 甚至可能招致比硬着陆更严重的经济危机。系统分析我国经济会否硬着陆, 可以得出以下两种近乎相反的判断:

(一) 近期看, 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

一是中央保增长的决心比抑胀的决心更大。目前中央调控经济的态度显而易见, 一方面致力于遏制通胀, 另一方面想方设法避免经济硬着陆。从我国1994年遏制急剧通胀到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 再从2007年由抑制通胀到2008年急速转向提振经济整个过程看, 中央对确保经济增长的决心要比抑制严重通胀的决心更大。由此判断, 抑胀措施不会达到使经济出现硬着陆的强力程度, 除非通胀的危害超过经济硬着陆所带来的危害。由于利率政策效果存在滞后性, 抑胀措施还有待时间检验。如果通胀率继续攀升, 央行仍有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的空间, 但底线不会是将CPI增长率降至3%以下, 而是确保GDP保持在7%以上。假如经济增速出现快速下滑, 央行还会放松银根阻止经济回落。有分析认为, 我国下半年的货币政策可能由相对紧缩转为定向宽松。许多经济学者预测:中国通胀在未来几年内将维持在4-6%水平, 经济增速保持在7-9%之间。

二是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经济增速回落, 但基本排除硬着陆风险。国家统计局今年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我国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长9.5%, 低于第一季度的9.7%。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指出, 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 (PMI) 为50.9, 环比回落1.1%。该指数在50以上反映当前经济继续保持增长, 环比回落意味着经济增速出现放缓势头, 这与前二个季度GDP增长率所反映的经济走势趋于一致。市场主流观点认为:在抑胀措施作用下, 中国经济有放缓迹象, 但增速仍保持9%以上的高位, 表明今年不太可能出现硬着陆。

(二) 长期看, 中国经济的确存在硬着陆隐忧

一是依赖政府投资维持高增长的发展模式必然会盛极而衰。长期以来, 我国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号称“三驾马车”的投资、出口和消费。2008—2009年,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42%上升到47%。2010年和2011上半年, 这一比例已接近50%, 说明2008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从投资结构上看, 主要来自政府投资, 一些经济学者将之称为“刚性投资”。“刚性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 也给我国未来经济埋下了硬着陆可能或更大的隐患。刺激经济计划实质是政府主导的投资扩张计划, 为配合计划落实, 金融机构超常投放信贷以重点保障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国有企业扩大生产以及房地产扩张需要, 使大部分生产要素和资源向这些领域集中, 政府配置资源的份额被人为放大, 市场配置资源的份额受到严重挤压, 造成市场资源使用效率低下, 经济内外结构失衡, 项目重复建设严重, 地方政府债务高企, 民营经济发展受限, 个别领域出现严重经济泡沫, 同时还引发了严重通胀。当紧缩银根抑胀和防止经济过热时, 政府重点投资领域却成为利率调控的掣肘, 既降低了利率政策效用, 又造成了民营经济资金紧张, 使市场均衡关系和资源配置再次遭到破坏。这一违背市场运行规律的做法短期内可以提振经济, 如是长期不予纠正, 很容易导致旧体制复归, 经济增长出现盛极而衰。同时, 各级政府为加大投资力度, 使原本不需要新改扩建的项目被建设, 使市场可投资的领域由政府包揽, 造成各种资源过度耗费。2010年, 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此外, 政府加速拍卖土地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在几年时间里几乎将后世子孙的土地资源提前透支贻尽。一旦土地收益下滑, 那些大多依靠“土地财政”维系运转的地方政府, 在不可逆的民生支出和累积的沉重债务重压下, 有濒临破产的危险。

二是我国保增长的主要调控措施几乎用尽。在货币紧缩政策下, 我国经济已出现放缓势头。考虑到政府刚性投资增长必将盛极而衰以及出口和消费未有起色, 经济快速下滑可能提前到来。然而, 细观我国历次保增长措施, 可以肯定:未来快速提升经济的主要宏观调控措施几乎用尽。2008年以来我国出现严重通胀的主因是中央实施反危机刺激经济计划致使货币超发和信贷过量投放。刺激经济计划既是通胀的根源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当收紧银根抑胀时, 经济增速也相应回落。在政府刚性投资已经成为维系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支撑的情况下, 一旦经济出现加速下滑, 政府将再无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确保经济持续增长。如果继续采取“以投资促投资”、“以泡沫促泡沫”的方式救市, 现在所有“唱衰中国”的预言那时将得到验证。

三是消费难以扩大, 对保增长鞭长莫及。在政府刚性投资必将盛极而衰、出口受制于人且短期难有起色的境况下, 确保经济增长的重担无可争议地压在扩大消费上。理论上讲, 消费是内需增长的终极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枢纽, 应该能够承担保增长重任。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基本以消费为支撑, 例如美国消费对GDP的贡献率 (最终消费率) 一般在70%以上, 2010年达到87.6%。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 中央就明确提出要以扩大消费促增长, 历经13年后我国最终消费率由1998年的59.6%下降到2010年的37.3%, 仅是美国的一半。一些经济学者据此指出, 我国错失了扩大消费的良机,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消费难堪保增长重任。我国最终消费率长期偏低主要归于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社会福利制度不健全、税制不完善等多种因素。在传统的重投资、轻消费、重增长、轻民生观念影响下, 任何一项扩大消费的重要举措在实际落实过程中都面临很大困难。政府宁可筹集千亿资金修建潜在风险很大的高铁, 也不愿在政府财力相对充裕的情况下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此种制度安排, 消费促增长的特质再高也会鞭长莫及。

参考文献

[1]汪祥春.宏观经济学 (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2]孟春, 阎坤.中国稳健财政政策研究 (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

[3]王春雷.通货紧缩时期的财政与货币政策 (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4]李罗力.金融风暴——东南亚金融危机透视 (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7.

经济硬着陆 篇9

一、房地产经济泡沫形成的原因

1、自住、投资的需求及外资的参与支撑着楼市一路走高。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 每年的住房需求量是巨大的。特别是这些年来, 八〇后已经跨入了成家立业时间段, 更是加大了对住房自住性的需求, 但同时, 相当一部分购房者并不是没房住, 他们再次置业的目的, 是为了改善居住或投资, 因此, 目前市场上的新房子有很大一部分并没有落在迫切需要住房的人手中, 而是为那些多次置业或购房投资者所消化。这不能不让房子价格飞涨, 不能不让真正需要的人面对日益高涨的房价而“仰天长叹”!再加上房地产市场全球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使大量外资在资本利益的驱使下参与其中进行投机炒作, 更加重了房地产市场供应不足的局面, 使房地产市场的需求看似一直十分旺盛。

2、土地价格的攀升推动房价上涨。

从根本上看, 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 而是以政府为主导的运作体制。具体体现在房地产行业的基本命脉——土地上, 土地实际上是掌握在政府手中, 遵循“价高者得”的原则, 国家完全处于垄断地位。这种垄断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垄断的通病——“更高的价格与更少的供给量”。政府垄断土地供给, 势必形成一个新的利益链条, 即房地产价格越高, 土地开发利润就越大, 开发商竞拍土地的热情就越高涨, 政府通过拍卖所获得的直接经济利益随之越大, 如此循环往复, 房价能不日益高涨么?再加上其他建筑成本、各种规费、税收、及开发商利润, 试问, 房子价格又如何降得下来?

3、开发商囤地不建房和捂盘惜售的投机行为, 人为制造供求紧张。

早在1999年, 国家土地资源部就有了《闲置土地处置办法》, 超过规定时间开发的土地,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无偿收回闲置土地拥有者的土地使用权。但事实上, 在现实执行中却不具备任何威慑力。问题的症结是, 开发商和政府利益一体化, 故开发商的囤积土地之举, 最终也会体现在地方政府经济利益的增长, 由此又如何会去实际执行所谓的“闲置土地”呢?一方面是政府通过各种媒体, 连续下发文件说要限制物价上涨, 但另一方面却是开发商借机大肆拿地囤积。如此一来, 最终使国家让房价不再上涨甚至下跌的愿望成为泡影。更有甚者, 在北京奥运前夕, 开发商更有捂盘豪赌奥运的投机行为, 这些均加剧了市场供需矛盾, 致使这种矛盾通过价格体现而愈演愈烈。

4、房地产宏观调控指导理念短期内很难见效

在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中, 金融调控手段不断在强化。自2004年10月至2007年9月不到三年内, 央行已经连续9次加息。如此频繁的金融调控措施, 但效果并不理想。目前的存款利率与通涨相比远远为负, 随着资产市场的持续上涨以及投资理财观念的深入人心, 希望光通过提高利率已难遏房地产高烧。加息一方面加重了开发商的贷款成本, 另一方面又增加了消费者的供房成本, 实际上短期内起不到实质作用。

房地产经济泡沫将加大财富向一方急剧集中, 加大贫富差距, 为社会动荡埋下了祸根。它就像一个美丽的肥皂泡, 何时破灭尚未可知, 但目前的关键是如何使之不突然破灭, 实现房地产经济的“软着陆”呢?我看应该注重以下几方面:

1、采取“多管齐下”的有效调控手段。

目前的调控手段未起作用, 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 同时也是方式过于单一所致。要降低房价, 让新增供应量能最大限度地落在真正需要解决住房问题的人手上, 就必须遏制房子的“虚拟”需求, 以真正实现“居者有其屋”。比如采取实名购房, 加大房屋交易税, 根据房子的价值征收物业税, 房子越大, 拥有越多, 价格越高, 缴纳税也就越多, 由此可以起到抑制的效果。制定切实可行的的金融制度, 让被动保值为目的的投机者安心退出投资及投机领域。

2、改革土地拍卖制度, 加强对开发土地使用的监管。

政府应该正确认识高价土地势必带来高房价, 虽然短期给政府财政带来了收益, 但与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目标大相径庭, 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 使国家土地拍卖价格保持相对稳定, 特别是一般住宅用地要维持一个合理价位。

3、大规模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 并进行全方位监督。

应该看到, 经济适用房之所以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很大程度上是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在一件件丑闻面前, 我们通常只见到曝光了的一面, 至于对相关责任人的追究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可见, 严厉问责制度及大力改革现有经济适用房政策, 是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关键。为众多的低收入人群量身定做一套政策性住房供给体系, 才能实质性地解决住房领域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以建设政策性住房作为压倒一切的任务, 才能最终解决根本问题。

4、鼓励和提倡理性消费

住房消费, 需要理性和从容。毋庸置疑, 当前房价超越经济增长和人民收入增长的非理性疯狂上升, 政府和开发商的罪过首当其冲, 但也不能排除消费者的追涨心理及浮躁心态。应该提醒人们, 随着政策的累加效应逐步沉淀, 最终将发挥导致经济拐点的强大作用;一旦房地产经济泡沫破裂, 其蕴藏的风险破坏力根本无法回避。这无疑给当下各个投机者敲响了警钟。

综上所述, 房地产价格的过度高企, 不但会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而且对宏观经济的稳定构成威胁。今后, 政府应运用掌握的土地资源以及相应的税率等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实施调控, 增加普通商品住房, 平衡好供求关系, 为控制房价过快上涨提供物质基础, 才能使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地良性发展。

摘要:房地产经济泡沫现象严重影响着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 一旦房地产经济泡沫破裂, 其蕴藏的风险破坏力根本无法回避。认清房地产经济泡沫形成的原因, 才能实现我国房地产经济泡沫的软着陆, 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泡沫,供求关系,土地,调控手段

参考文献

经济硬着陆 篇10

樊纲预测, 2013年中国经济是一个企稳复苏的过程。“8%应该不成问题”, 樊纲说, 如果2013年实现了一个8%以上的固定增长, 就为今后两三年、三四年的平稳的增长奠定了基础。他认为, 中国经济还有二三十年的正常的高增长, “现在这两年继续8%, 过一些年7%, 再过一些年6%, 完全有可能和潜力, 如何把这个潜力发挥出来是一个问题。我们需要做很多的事情, 要改革和进一步的调整, 使这个经济可以稳定增长, 但是这个潜力是在的。”

但樊纲也指出, 软着陆也是着陆, 软着陆过程当中有很多的企业和产业也会受到冲击和影响, 也会有一段痛苦的日子。他建议, 中小企业要专注, 只有专注才能出品牌, 才能出质量、技术、才能获得创新的能力, “我们再专注发展二三十年, 当中国一大批中小企业成为世界不可替代的中小企业, 我们才有大的发展前途, 我们中国经济才有大的发展前途。”樊纲说。

为中国经济硬着陆而担忧 篇11

中国总是因为在国际贸易中出口额过大而被各国指责,中国的出口额通常都会远远超过其进口额,这样长期的贸易顺差激怒了许多国家。日前,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一项法案,在中国和越南等国家对向美国市场出口的商品进行补贴或是执行倾销策略时,美国将对其征收惩罚性关税。该项法案在美国参众两院迅速通过。

在涉及到限制中国出口问题的时候,美国不好对付的立法机关变得跟中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样和睦。

但3月份发生的两件事却打破了这一常规。3月13日,中國的三大贸易伙伴——日本、欧盟和美国抱怨中国出口太少,而不是太多。他们向世贸组织提起诉讼,声称中国正在不公平地限制钨、钼和17种稀土元素的出口,稀土指铽、铕等少量元素,可用来制造包括荧光灯在内的许多高科技产品。中国的反应很激进,以“毫无依据”为由反驳了这项指责。

另一件新奇事就是,几天前中国海关总署报告称中国出现了贸易逆差,这比铕元素还要稀有。2月份中国出现315亿美元贸易赤字,高于此前所有关于赤字的历史记录,甚至超过中国许多月份的贸易盈余。

中国的贸易收支往往在中国农历新年时出现倾斜,此时出口厂商已放年假暂停工作。今年春节要比去年来得早,这就扭曲了贸易数据。但即使将1月份和2月份数据相加,从结果来看,中国依然有超过4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一般情况下,春节过后中国的出口和进口几乎同步反弹。但今年,却只有进口回升。

这一逆差同时滋生了担忧和希望。担忧的是,中国经济将受到危机折磨的欧洲出口下滑以及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攀升的影响,会大幅放缓增长步伐。希望的是,中国经济将对内外贸易进行再平衡,改变依赖外需的经济发展模式。

确实,中国疲软的出口是导致整体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之一。1月份和2月份中国的工业生产同比增长11.4%,远低于以往15%的增长速度。但是全球经济的增长前景却比较乐观,暗示出中国的出口可能已经触底。而且,目前中国经济的放缓还伴随着通货膨胀率的下降,这给予了中国政府刺激内需的良好时机。

那么贸易再平衡呢?2月份的贸易逆差可能是个异常情况,但它表明了一种更大范围内的趋势:中国的外部失衡将快速降低。中国的经常项目盈余占GDP的比例已从金融危机前的超过10%的历史高位,下降到去年的2.8%,这一账户是衡量国家海外支付和货物、服务进款的指标。在中国香港的货币衍生产品市场,人们不再认为人民币只会升值。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说,这表明人民币正在接近其“均衡”水平。

不幸的是,中国在实现外部均衡时,却没有达到内部均衡。中国经常项目盈余大大缩小是由于内部投资增加,而非国内消费的增长。因此一些经济学家担忧中国的贸易顺差很快会再次出现。

据瑞士银行前经济学家乔纳森?安德森介绍,中国在2001至2004年间的投资繁荣,为后来2004年至2007年的大幅贸易盈余铺平了道路。那些投资都注入了重工业领域,比如铝、机床、水泥、化学和钢产业。这一内部供应取代了对同类产品的国外进口。而到后来中国建筑业发展放缓、随后抑制了国内对这些产品的需求后,中国将这些无法在国内售出的产品销往海外,这便产生了巨额盈余。

过去三年中国也经历了一次巨额投资的繁荣时期。随着当前房地产市场疲软,建筑业也将再次低迷。2004年至2007年的高额盈余将会以此为舞台再次出现吗?

当前中国投资热潮的性质不同以往,投资对象不再集中在工厂,而是集中在道路、铁路和住宅业。以2009年为例,针对固定投资提供的贷款急剧增加,但彼得森研究所的尼古拉斯?拉蒂表示,这当中只有10%是投放到制造业,约有50%的贷款投向了基础设施项目。在3月份中国“两会”上发布的政府年度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指出中国已经关停了能够生产多达1.5亿吨水泥以及3120万吨铁的老旧工厂。

经济硬着陆 篇12

(一) 逆周期调节政策力度不够, 经济继续加速下降

增长与物价双双加速下滑, 经济形势继续变差。2012年上半年, 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8%。季度经济增速由前期缓慢下行转变为加速回落态势, 具体看, 一季度增长8.1%, 较去年四季度大幅回落0.8个百分点;二季度增长7.6%, 较上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同时, 物价也呈现加速回落态势, 一季度CPI实现同比增长3.8%, 较去年四季度回落1.8个百分点;二季度实现同比增长2.9%, 较上季度回落0.8个百分点;工业领域的产品价格已跌至负增长。经济加速下行与物价加速下跌易形成通缩循环, 推动经济形势进一步变差。

积极政策操作已开启, 逆周期操作力度不足。货币政策方面, 利率手段开始使用, 央行分别于6月8日和7月6日分别下调了存贷款基准利率;2012年05月18日, 法定存款准备金再次下调0.5个百分点, 这已是第三次向下调整。此外, 积极的财政支出政策和减税政策也得到重视。但是, 与市场内生的下降动能相比, 政策逆向调节力度和频率略显不足。因此, 二季度未能有效逆转经济的下降趋势。

(二) 市场压力大于政策推力, 乐观预计三季度触底

实施刺激政策存在顾虑, 保增长目标面临挑战。当前经济形势错综复杂, 一方面增长与物价双双下降, 通缩阴影有所显现, 实现全年增长7.5%目标的难度和风险都在增加, 这需要政策向上调节以逆转经济下行趋势;另一方面, “四万亿”投资带来的负面影响, 对当前政策产生了一定干扰, 政府出台刺激措施更为谨慎。从周期角度来看, 依靠市场动力也能完成筑底调整, 但代价是调整时间过长、调整幅度过大, 从而不利于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市场压力大于政策推力, 乐观预计三季度触底。二季度, 投资增速、工业生产增速指标走平, 消费下行趋势未变, 进出口稍有反弹, 政策变量如货币供应量向上缓慢调整, 而先行指标PMI已逼近50关口, 经济的晴雨表股市表现不佳。综合来看, 经济下行的压力仍大于向上的推力, 三季度经济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刺激政策到位, 三季度经济有望完成筑底, 四季度进入回升轨道。

二、工业增速跌至个位数, 触底延迟至三季度

(一) 工业生产大幅回落, 增速首现个位数增速

上半年,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5%, 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1个百分点, 比上年同期回落3.8个百分点。从月度角度来看, 4月、5月和6月份分别实现同比增长9.3%、9.6%、9.5%, 连续三个月保持了个位数增速, 为2009年6月份以来首次进入个位数增长区间;4月、5月和6月份分别实现环比增长0.37%、0.90%、0.76%, 这说明工业生产的绝对规模仍然处于扩张通道。

轻工业跌幅反超重工业。上半年, 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1%, 轻工业增长11.1%, 后者高于前者1个百分点。但从月度走势来看, 与前期不同, 轻工业回落速度已超过重工业, 5月、6月份轻工业分别实现同比增长9.1%、9.0%, 低于同期重工业增速0.7、0.6个百分点。这表明经济全面回落态势基本形成, 生产领域快速回落趋势逐渐蔓延至消费领域。

股份制企业增速快于其他类型企业。上半年,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 集体企业增长8.0%, 股份制企业增长12.4%,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6.3%。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集体企业表明, 工业增加值的内生增长动力仍然相对强劲。

(二) 工业生产触底延迟至三季度

与一季度相比, 二季度工业生产增速较大幅回落, 而4月、5月以及6月同比增速基本持平, 这主要受政策向上微调作用影响。同时也应看到, 市场驱动的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主要表现为:第一, 先行指标走势仍然疲弱。6月份, PMI (新订单) 为49.2, 已连续两个月处于不景气区间;PMI (采购量) 为46.9, 为近几个月首次跌入不景气区间。第二, 消费需求处于下降通道, 投资需求面临下行压力, 而外需也面临着较大不确定性, 因此总需求萎缩对工业生产形成负面制约。考虑到三季度政策刺激力度有所增强, 预计将带动投资型工业生产率先回升。

三、投资增幅收窄趋势暂止, 下行压力尚未消除

(一) 政策向上微调, 暂止投资下滑趋势

刺激政策发挥作用, 投资加速下滑趋势暂止。2012年上半年, 全国固定资产投资 (不含农户) 150710亿元, 同比增长20.4%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8.0%) , 增速较1-5月份提高0.3个百分点。从近几个月的走势来看, 投资累计同比增速已经连续4个月保持在20%左右, 这表明受项目审批步伐加快、减息以及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等刺激政策的正面推动, 前期投资增速加速下滑的趋势已暂止。以铁路固定资产投资为例, 上半年投资总额为1777.5亿元, 实现同比增长-36.1%, 跌幅较上月收窄5个百分点。

产业投资呈现结构化特征。上半年, 第一产业投资实现累计同比增长28.6%, 增速比1-5月份回落8.5个百分点, 这主要受季节性因素影响;第二产业投资实现累计增长23.7%, 增速比1-5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 延续了近期持续下滑的趋势;第三产业投资实现增长17.4%, 增速比1-5月份提高1个百分点, 对遏止总体投资下滑趋势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细分产业来看,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已影响到了采掘业的行业景气, 进而对采矿业投资产生了负面制约, 上半年, 采矿业投资5014亿元, 增长20.9%, 增速较1-5月份回落2.1个百分点;电力短缺和电煤价格的下降改善了行业的盈利水平, 上半年,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6864亿元, 增长20.5%, 较1-5月份提高1.1个百分点。

财政支出力度向上调整带动基础设施投资, 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显现。2011年, 财政支持性投资尤其是中央投资项目进入下降调整阶段。近期, 受经济下滑压力加大影响, 中央项目和地方项目投资增速均呈现触底反弹迹象, 上半年, 中央项目投资7597亿元, 同比下降4.1%, 降幅较1-5月份缩小3.6个百分点;地方项目投资143113亿元, 增长22.1%, 增速与1-5月份持平。上半年基础设施 (不包括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 投资21762亿元, 同比增长4.4%, 一季度为同比下降2.1%。与此同时, 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开始显现。上半年, 到位资金180950亿元, 同比增长17.0%, 增速较1-5月份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 国内贷款增长5.8%, 提高1个百分点, 高出同期总体增速0.8个百分点。

政策微调提振内资企业投资需求, 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速持续高于东部地区。上半年, 内资企业投资140703亿元, 同比增长21.0%, 增速较1-5月份提高0.4个百分点;港澳台商投资4578亿元, 增长11.2%, 提高0.3个百分点;外商投资4777亿元, 增长13.9%, 回落1.8个百分点。分地区看, 受发展基础以及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影响, 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速继续高于东部地区。上半年, 东部地区投资73213亿元, 同比增长19.3%, 增速与1-5月份持平;中部地区投资40478亿元, 增长25.3%, 提高0.4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投资36165亿元, 增长23.9%, 回落0.2个百分点。

(二) 调控压力持续存在, 保障房建设有望成为重要支撑

房地产处于不景气区间, 投资增速继续下滑。部分城市商品房销量和房价于近期出现回升态势, 但是总体上看, 房地产行业仍处于景气下滑区间, 2012年6月份国房景气指数为94.71, 逼近2008年的最低水平。受此影响, 房地产投资仍处于持续下滑通道。2012年上半年, 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30610亿元, 同比名义增长16.6%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3%) , 增速比1-5月份回落1.9个百分点。其中, 住宅投资20879亿元, 增长12.0%, 增速回落1.6个百分点, 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68.2%。

房价调控压力不减, 保障房投资成为重要支撑。近期, 温总理再次强调, 要继续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 防止变相放松购房政策, 防止不实信息炒作误导。要把抑制房地产投机投资性需求作为一项长期政策。继续严格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政策和住房限购措施。国土资源部于7月19日召开视频会议, 就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严格房地产用地管理巩固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果的紧急通知》进行部署, 要求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不放松, 密切配合做好各项工作, 不断巩固调控成果, 坚决防止房价反弹。

这表明, 近期部分城市出现的房价上涨不会演变成全局性快速上涨的局面, 商品房投资出现大幅回升的可能性较小。值得一提的是, 保障房建设力度逐年加大, 有望成为驱动房地产投资的重要力量。具体来看, 2008年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建成130万套, 2009年330万套, 2010年370万套, 2011年432万套, 2012年计划基本建成500万套。

(三) 政策刺激到位, 投资有望三季度探底回升

促使投资回升的力量正在积聚。第一, 政策逆向操作开启。货币政策两大工具同时发力, 二季度央行再次下调存款准备率一次, 首次降息并且调低了两次;中央项目和地方项目投资增速均呈现触底回升的态势。第二, 国务院5月23日召开的常务会议, 指出要启动一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 这已是第三次在国务院层面提及启动重大项目;5月25日, 证监会发文支持民企上市和再融资, 鼓励民间资本参股券商, 为经济发展输血;铁道部已获2万亿的银行授信。第三, 技术指标也呈现出一定的回升态势。从环比看, 6月份固定资产投资 (不含农户) 增长1.71%。从新开工项目情况看, 上半年, 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38188亿元, 同比增长23.2%, 提高1.2个百分点。

投资仍然承受较大的下行压力。第一, 工业领域通缩侵蚀了企业利润, 无疑会影响到内生投资动力。1-5月份,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8434亿元, 同比下降2.4%。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 26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 13个行业同比下降, 1个行业由同期亏损转为盈利, 1个行业由同期盈利转为亏损。第二, 外部经济不景气影响了FDI, 6月份我国FDI同比下降6.9%, 进而间接影响到投资需求。第三, 受制于前期“四万亿”投资的负面影响, 近期政策刺激更加谨慎, 节奏和力度均较小。

综上所述, 三季度, 投资内生需求向下的压力仍然较大, 但只要政策刺激到位, 筑底回升仍然可期。

四、消费增速平稳放缓, 收入增加提供动力

(一) 经济不景气蔓延至消费, 消费增速继续放缓

名义消费增长继续放缓。上半年,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222亿元, 同比名义增长14.4%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2%) , 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4个百分点, 比上年同期回落2.4个百分点。其中, 限额以上企业 (单位) 消费品零售额46592亿元, 同比增长14.9%。从月度走势来看, 消费扩张速度继续收窄。6月份当月,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3.7%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1%) , 增幅较上月小幅回落0.1个百分点。从环比角度看, 6月份当月环比增长1.08%, 这表明消费仍具有一定的增长动力。

消费结构走势特征分析。上半年, 城镇消费品零售额85123亿元, 同比增长14.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3099亿元, 增长14.5%。农村消费增速继续高于城镇消费增速。按消费形态分, 餐饮收入10837亿元, 同比增长13.2%;商品零售87385亿元, 增长14.5%。在商品零售中, 限额以上企业 (单位) 商品零售额43065亿元, 同比增长15.0%。其中, 汽车类增长9.1%, 家具类增长25.1%,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3%。

(二) 收入与政策作用, 力保消费持续平稳增长

支撑消费较快增长的动力仍然存在。第一, 居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为消费提供动力。上半年, 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13679元。其中,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09元, 同比名义增长13.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 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上半年, 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303元, 同比名义增长16.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4%, 比上年同期回落1.3个百分点。第二, 消费成为刺激政策的重要着力点。随着全国城乡社保医保网络的全覆盖, 庞大的消费潜力将逐步得到释放。此外, 国家以财政手段刺激消费的措施也将发挥作用, 如对小排量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税费优惠和价格补贴。5月16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投入265亿元补贴节能家电。综合上述因素, 虽然经济不景气对居民消费产生下行压力, 但未来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五、贸易增速有所反弹, 负面冲击仍然存在

(一) 出口有所反弹, 进口继续下滑

国际贸易景气度上升, 带动进出口增速反弹。二季度, 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 (BDI) 走势反映出国际贸易景气度有所回升, 带动了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速的提高。上半年, 我国进出口总额18398.4亿美元, 同比增长8.0%, 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 比上年同期回落17.8个百分点。

进口增速有所回落。上半年, 我国实现累计进口总额8854.6亿美元, 增长6.7%, 低于一季度0.2个百分点。月度走势波动幅度较大, 4月份当月同比增速仅为0.3%, 5月份则大幅提高至12.7%, 6月份又降至6.3%。

出口增速快于进口。由于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较强, 且国内需求增速快于国外经济体, 导致出口的扩张速度高于进口。上半年, 我国实现累计出口总额9543.8亿美元, 增长9.2%, 快于同期累计进口增速2.5个百分点。出口当月同比增速与进口走势基本一致, 4、5和6月份分别增长4.9%、15.3%、11.3%。

(二) 外贸顺差扩大, 贸易结构呈现内需型特征

外贸顺差规模扩大。受对外贸易出口增速回升, 尤其是出口增速快于进口的影响, 上半年我国外贸顺差大幅增加, 具体看, 上半年我国实现贸易顺差689.2亿美元, 较一季度大幅增加682.5亿元。从月度分布来看, 贸易顺差呈现逐月扩大的趋势, 4月、5月以及6月份分别实现贸易顺差184.7亿元、187.0亿元、317.2亿元。

贸易结构向国内需求导向型转变。上半年, 进出口总额中, 一般贸易进出口9750.9亿美元, 增长8.9%;加工贸易进出口6431.5亿美元, 增长4.3%。出口额中, 一般贸易出口4605.8亿美元, 增长10.1%;加工贸易出口4152.7亿美元, 增长6.4%。进口额中, 一般贸易进口5145.2亿美元, 增长7.8%;加工贸易进口2278.8亿美元, 增长0.7%。

(三) 进出口仍将面临不确定性

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仍不乐观影响出口。7月16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 小幅下调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 并警告全球经济面临更大风险;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5%, 比4月份的预测值降低0.1个百分点;发达经济体的增速为1.4%, 其中, 美国经济增速为2%, 比上次预测值下降0.1个百分点;而欧元区经济将萎缩0.3%。欧美作为我国主要的主要出口地, 其总需求规模增速放缓乃至收缩, 必然对我国出口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国内总需求增速放慢压缩进口空间。目前我国总需求仍处于回落通道, 即使政策刺激力度到位, 但由于下滑惯性, 经济最快也只能于三季度触底。这必然对我国进口需求产生负面制约。先行指标PMI (进口) 于3月份达到阶段峰值51.3后, 再次进入回落通道。6月份, PMI (进口) 的值46.5, 低于5月份1.6个百分点。这表明进口需求回升缺乏可持续性。

综合上述因素, 我国进出口仍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故增速大幅回升的可能性较小。考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以及我国的贸易结构特征, 预计我国贸易顺差规模仍会继续扩大。

六、物价继续加速回落, 生产领域显通缩阴影

(一) 总需求扩张速度放缓, 带动CPI涨幅加速回落

1、CPI涨幅加速回落, 食品价格表现尤为明显

国内总需求增速放缓叠加国外大宗商品价格下跌, 促使CPI加速回落。上半年, 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3%, 涨幅比一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 比上年同期回落2.1个百分点。其中, 6月份CPI实现同比增长2.2%, 增幅较上月收窄0.8个百分点;环比实现-0.6%, 跌幅较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 这已是连续3个月维持负增长趋势。

食品价格加速回落, 交通和通信月度同比首显负增长。上半年, 食品同比上涨6.9%, 较去年全年大幅回落4.9个百分点;烟酒及用品上涨3.5%, 衣着上涨3.5%,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2.2%,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2.4%,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2%, 居住上涨1.8%, 交通和通信同比持平。从月度走势来看, 6月份当月, 食品价格实现同比增长3.8%, 较上月回落2.6个百分点, 增速跌至2010年以来的新低;5月份当月, 交通与通讯价格首次出现负增长, 同比增速仅为-0.1%, 6月份进一步跌至-0.4%, 跌幅扩大0.3个百分点。

2、供给面趋好与总需求增速放缓, CPI回落态势将延续

食品供给面趋好对CPI产生向下压力。食品在CPI中所占较大比重, 其价格走势对CPI走势具有重要影响。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2012年, 全国夏粮总产量12995万吨, 比上年增加356万吨, 增长2.8%。夏收油菜籽产量1292万吨, 比上年增加46万吨, 增长3.7%。上半年, 猪牛羊禽肉产量3925万吨, 同比增长5.5%, 其中猪肉产量2588万吨, 增长5.9%。生猪存栏45526万头, 同比增长3.5%;生猪出栏33837万头, 增长5.6%。

生产领域通缩效应将逐渐传导至CPI。生产领域价格走势是消费品价格的先导指标, 它会通过成本传导效应影响终端消费品价格。我国生产领域价格已呈现通缩趋势, PPI月度同比涨幅已连续2个月维持负增长, 且涨幅呈现加速下跌趋势;钢铁、化工等能源原材料价格跌幅更为明显, 纺织品等价格已连续7个月保持负增长。二季度, 国家发改委分别于5月10日、6月9日和7月11日下调了成品油价格。这将对未来一段时期CPI走势产生向下推动。

翘尾因素对CPI形成技术面支撑, 但不会改变CPI继续下行趋势。从季度来看, 三季度CPI的翘尾因素为1.9个百分点, 较二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从月度来看, 7、8、9月份CPI翘尾因素分别为1、2.7、2.1个百分点, 呈现先抑后扬的态势。在价格总水平增幅趋缓的背景下, 翘尾因素无疑从技术面对CPI加速下滑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但食品供给面和生产领域通缩因素要明显强于翘尾因素影响, 因此, 未来一段时期CPI将延续下滑趋势。

(二) 经济不景气叠加欧债危机, 生产领域显通缩阴影

1、PPI负增长延续, 跌幅呈现扩大趋势

受国内总需求加速下滑和欧债危机深化等因素影响, 上半年, 我国PPI同比下降0.6%, 跌幅较一季度扩大0.5个百分点。从月度走势来看, 6月份当月实现同比增长-2.1%, 跌幅较上月扩大0.7个百分点, 延续了自3月份以来的负增长趋势。从环比角度看, 5月PPI实现环比增长-0.4%, 6月份跌幅扩大至-0.7%。上游领域通缩现象更为明显。上半年,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0.3%;其中6月份同比下降2.5%, 跌幅高出同期PPI0.4个百分点。

生产资料价格下跌程度高于生活资料。上半年, 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价格分别实现同比增长-1.2%、1.3%, 生产资料价格增幅低于生活资料2.5个百分点。从月度走势来看, 6月份当月生产资料价格实现同比增长-2.9%, 已连续5个月保持负增长;生活资料价格实现同比增长0.7%, 虽然没有进入负增长区间, 但增幅保持了持续收窄的趋势。从产业构成上来看, 能源原材料行业跌幅较大, 6月份当月,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价格同比跌幅均超过10%。

2、总需求尚未触底, PPI延续下降趋势

上一篇:宠物食品下一篇:对学生英语兴趣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