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泡沫下的金融经济

2024-10-05

经济泡沫下的金融经济(共10篇)

经济泡沫下的金融经济 篇1

前言

泡沫经济是当前经济的一种状态的展现, 认识并研究中国经济金融化进程中出现的泡沫化的原因及发展, 对我们掌握国内经济的走向与运行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在一定的范围内出现经济泡沫对于金融经济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 但是大范围甚至整体出现这种状态将会冲击当前经济的发展或是造成不利的境地。

一、经济泡沫受关注的原因

经济泡沫的出现引起了金融业内的各人士的广泛关注, 不仅因为其是一种全球性的问题, 经研究分析还存在其他方面的原因。其一, 泡沫理论是建立在许多的新兴经济理论上, 并且它将交易费用和不充分信息以及外部性等新概念集于一体的金融经济学课题。其二, 现代的金融界内不断的涌现了各种交易工具以及交易的出现, 促进了金融交易和实体的经济分离, 同时对金融结构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其三, 虽然价格是经济中一直备受关注的主体, 但是实体的经济是采用成本定价的一种经济方法。金融经济是预期定价的模型之一, 造成了主流经济学要面临未产生泡沫化和出现泡沫化之间的挑战。其四, 未能及时的泡沫经济采取约束和预先调控, 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的李程程对存在可能导致泡沫经济现象产生的活动们能采取监控和制止, 比如对贷款支付活动没有配以相应的监控措施。

虽然在现代的金融市场上, 经济泡沫对经济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是我们应该及时的解决在金融化的进程里产生泡沫经济这一主题。研究这些对于推动金融市场向前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的基本理论

当金融风暴袭击全球时, 往往会带给人们无法忘却的伤。为应对金融危机和泡沫经济的冲击, 下面是对泡沫经济与经济泡沫的基本理论分析。

“泡沫”这一词是众多经济学者研究中理论的范畴, 它不仅富有鲜明的特色, 还对经济泡沫有着深刻的描述。经济泡沫现象主要表现在过度的投机, 导致商品的价格与价值脱轨, 特别是商品的价格突然暴涨或暴跌。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当前的社会经济资金过度的集中在某一个行业或是某一种商品上, 从而在一些特定的领域中重复的运转, 进而导致经济在某一时间段内变得膨胀又扭曲的状态, 引起其他的生产部门的经济下滑。但是当资产价格上升时, 往往会引起价格的下降, 还会伴随着预期方向变化从而产生金融危机。能够体现资产价格的暴涨和暴跌的现象是泡沫, 并且在泡沫期间产生的金融投资是异常的盛行。泡沫发生的主要载体是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 基础经济的因素与价格之间的变动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泡沫经济不等同于经济泡沫。其中, 泡沫经济是因为投机活动而对市场价格引起的波动;而经济泡沫是因为社会的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矛盾与统一会伴随商业活动进行周期性的波动, 从而导致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均衡现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无论要花费多长的时间, 经济泡沫现象最终还是会出现一个均衡点, 但是泡沫经济下永远也不会产生这样的一个均衡点。

三、基于现代金融风险防范的建议

随着经济金融化的发展, 研究基于现代的金融风险该如何正确的防范是有意义的。下面是几点基于现代金融风险防范的建议。

(一) 国家应该酌情考虑刺激性政策退出机制。

中国的房地产事业发展前景越来越好。但是房地产市场也存在局限性, 比如社会无限的需求和有限的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政府应该适当的调整信贷或提供信贷投资渠道, 适当的退出刺激性经济政策。如果房地产泡沫不能得到有效的处理, 会大幅度的价格下跌, 并且房地产业与一些银行之间有联系, 还会促使银行做坏账处理, 对银行系统的打击将不小。因此, 政策的退市不能超之过急, 一定要慢慢的退。

(二) 严格控制房价的不合理性

房地产业对中国的经济有着积极推动作用, 但是房价如果持续过高, 有可能促使其向其他的领域扩张, 这样会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在市场上, 国家已采取了调控措施, 应该继续保持这种政策的连续性, 不要将短期的政策作为长期的政策实施。政府一定要将工作重心放在调控房地产的预期上面。

(三) 增加利息和投机的资本成本。

在日常的流动性管理方面, 要注意考虑非数量化的货币政策, 例如采取加息手段、抑制通货膨胀预期等等。

(四) 改变土地的财政政策。

目前, 财政体制和征地制度框架中, 许多地方政府习惯依赖土出让金收入。这也是当前房地产业调控的悖论存在的原因。为改善这种现状, 应该对现行的征地制度进行有效的改革, 增加一些能够参与土地供给决策和判断利益的群体。增加土地供给的同时, 扭转地方政府土地的财政情况。房地产业的调控对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动力。

(五) 避免资产形成高危泡沫。

在市场的成熟期或是新兴市场的繁荣期, 若出现了资产的短期过旺现象, 都会是出现危机的信号。虽然, 每种类型的金融危机的原因较为复杂, 但是也离不开杠杠和衍生品等因过度创新加以综合利用而导致一些资产特别是房地产和股市, 在短时间内的资产价格过于旺盛, 容易形成高危泡沫, 泡沫最终会破灭, 因此, 会造成经济的崩溃。

四、当代金融经济的泡沫问题

通过对存在金融界的经济泡沫进行了一系列分析, 金融中产生经济泡沫的现象是正常的, 并且适当的存在一些经济泡沫, 对于我国的经济繁荣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 若在经济中泡沫泛滥的存在, 从而形成了泡沫经济, 那将对于现存的实体经济有一定的冲击, 甚至会让实体经济出现破裂的局面, 造成金融危机, 不利于经济的蓬勃发展。因此, 我们应该正确的看待经济中的泡沫问题, 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 并采取谨慎的态度处理, 对于经济的健康、长远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五、结束语

现代金融市场中出现的经济泡沫, 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与重视。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国家应该采取干预措施, 抑制经济泡沫的蔓延, 加大相关的政策扶持力度, 积极正确的引导才能推进我国的经济朝着光明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靳晶.现代金融经济中的经济泡沫探析[J].时代金融, 2012; (03)

[2]黄秀华.泡沫经济典型案例分析及金融风险防范[J].经济研究刊, 2011; (05)

[3]初晓英.现代金融经济中的经济泡沫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13)

经济泡沫下的金融经济 篇2

金融工作会议中提到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化、人民币国际化,实际上符合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深化,可以应对近年来美国针对我国“外汇管制”的批判。我国金融市场从起步进入到高速发展的阶段,各种风险坏账,以及证券市场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问题凸现出来,“金融国资委”欲将保监会、证监会、银监会合为一体,从而起到综合监管的作用。但实际上,“三驾马车”——保险业、银行业、证券业的法律规范、风险指标有诸多差异,不适合一概而论。

2012年GDP预测仍将保持高速增长,达到8.5%。从宏观经济学角度来说,GDP构成包括消费支出、企业投资、政府建设与进出口贸易。随着上文汇率的“三化”深入,出口贸易可能依然不容乐观。

房地产近年来是经济的领头行业,但由于限购、限价、“国八条”等调控政策使得其业绩下滑。其中绿城集团已经负债累累,为了企业的持续经营,不得不大面积降价,随之而来的会是房地产行业的集体降价潮。

为了弥补房地产下滑对经济增速形成的冲击,政府将加大基础建设力度,将由原来的“和谐号”高铁建设转入到水利工程、环保项目、学校医疗等投资。而民间投资将以新型模式参与金融业,如房地产信托、私募股权基金、政府发债、REITS方式等领域。

另外,消费拉动对经济增长仍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较温和的通货膨胀仍将存在,主要还是要提高居民的实际购买力、工酬收入。

090142881

现代金融经济中的经济泡沫分析 篇3

【关键词】金融经济;经济泡沫;成因;对策

一、现代金融经济中的经济泡沫形成的主要原因

1.社会因素

在市场经济中,金融经济发展极为迅速,在经历漫长的发展以后,金融经济发展的空间也更大,但是此时经济泡沫风险也很难控制,也有更多人开始意识到资金炒作的严重性, 在商品经济周期性萧条以及金融市场银行存款利息下调的双重作用下,消费者对投资抱有极大热情,这种热情在以上两种方式的作用下,得到了满足。在整个市场经济中,一部分闲散的资金得到了刺激,就会全部投入到金融市场中那部分增值或者保值最好的资源中,而这些恰恰为经济泡沫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

2.金融约束机制的因素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金融经济体制却并没有与高速发展的经济速度相匹配,国内金融经济体制不完善,制度落后的问题还十分严重,这就是引发金融泡沫的关键和主要因素。国家相关部门必须要对金融约束机制进行深入优化和完善,这样才可以全面推动经济发展与稳定,减少经济泡沫以及经济危机出现的可能,促进金融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现代金融经济中经济泡沫类型

1.房地产泡沫

我国政府对房地产泡沫问题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已经十分关注,因此政府与社会都在控制经济泡沫的出现。房地产经纪泡沫的表现就是房价并不能真实的反映出房地产的供求关系。我国房价虚高的问题一直都存在,它与实际情况相差深渊,对我国防磁大喊发展情况狂的纵向比较后可以发现,我国很多工薪阶层的购房能力增长与快速走高的房价是不成比例的。房地产市场中会不断涌入各种资源,促进房产价格的提升。另外,一部分工薪家庭因为无力购买房屋,而减少了对房地产的需求,这样一来就会出现的库存商品房。

2.股票泡沫

我国在监管证券交易方面的工作落实很不到位,尤其是政府监管能力与监管范围的控制力度不够。国家证监会受到国家制度的制约,根本无法发挥出应有的管理能力与监督职能。 产生股市泡沫的原因主要就是实体经济发展与股票价值匹配不了,实体经济不能体现股票价值。价格在市场经济情况下并没有影响供求资源的关系,通过多年的发展变化,我国迅速增大了股市投资主体规模,体现出了雄厚的投行资源,为了可以很好的达到盈利目的,全部投行主要是人为对股市进行操作,采用各种市场舆论措施,实行高卖低买的措施,最终获得巨大的资金差价。再加上我国不够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非法灰色交易频繁出现在股票交易活动中,一些人通过不对称信息,从内部人员中利用违法策略获得可靠信息,最终达到对股市进行操纵的目的。所以,我国目前控制股市泡沫的关键是怎样更好的规范投行运作,促使在公平竞争的背景下实行股票交易。

三、现代金融经济中经济泡沫金融风险防范的对策

政府必须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积极与社会中的经济主体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出现各项制度以及调控手段,实现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

1.政府应当适时提出刺激性的退出制度

从房地产市场的特点分析,其市场本身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对于土地资源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无法完美的调节。现阶段,我国政府针对这个方面的问题,需要通过紧缩或者投资信贷渠道的方式进行引导,并推出房地产业中刺激性经济政策出现的退出制度。目前,中国现阶段的国情是银行与房地产行业相互联系,如果房地产泡沫得不到控制,房地产价格不断下滑,那么银行大量资金回收不回来,可想而知,银行行业遭受的打击将非常大。基于这项原因,政府可以逐渐推行行政退市的策略,渐渐实现银行资金收紧。

2.对房地产预期有效进行调控,严格控制非理性房价风险

房地产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支柱型产业,在全国经济复苏的时期,房价不断攀升,这就导致房地产在其他领域的扩展危险加剧。虽然目前国家政府已经开始强化管理与调控,但是效果并不是非常明显。所以说,政府还需要强化干预,严禁短期政策当作长期政策使用,必须要彻底转变政府职能,将房地产预期调控作为重点。

3.加入投机的资本成本和加息

在进行金融管理的时候,要注意到传统管理工作的流动问题,因此在对资本进行回收的时候,政府或者是管理人员必须要充分考虑到金率准备以外的哪些非数量货币政策。比如如加息等方法,以便对预期的通货膨胀进行积极抑制,在房地产投机方而增加资金成本。

4.积极对土地财政政策进行改变

在供给土地方面,我国各地地方政府都是被控制在财政机制以及整地机制范围中的,也就是对让金收入的依赖性非常大,这就是中国房地产调控的一大弊端。为了能够突破这个束缚,现阶段在整地机制方面要进行深入改革,要根据当前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转变。中国经济同样需要改革,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发展形式会得到转变,这样才可以不断增加经济发展的动力。

5.对短期资产过旺产生的高危泡沫有效遏制

经济繁荣阶段,市场都会迎来一个比较危险的过渡阶段,金融危机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一般可以概括为过渡杠杆、低利率以及创新衍生品等方面,从而导致房地产或者是股市出现了过热的情况,尤其实在短期内过渡旺盛的资产价格,这样就会产生十分危险的金融泡沫,从而导致出现经济崩溃的问题。

四、结束语

金融经济是目前世界范圍内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国家政府必须要更加客观,深入的研究产生经济泡沫的原因,并在政策上给予金融泡沫控制的支持,要利用长远的眼光对待金融变化状况,从而更好地对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光俊.论中国经济泡沫形成的特殊性——以楼市和股市为例[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04).

现代金融经济中的经济泡沫分析 篇4

(一) 社会因素

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是相结合的, 随着我国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 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极为迅速。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进入了30年的高速发展期。在最近几年,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 金融经济发展迅速。为了提高我国的国际经济竞争力, 国家也大力支持金融经济的发展, 并且适度的放宽了金融经济的发展空间。这给一些投机分子找到机会在宽松的经济环境下进行资金炒作, 尤其是在房地产方面, 最近几年的房价以远远超过正常水平的速度升高, 这都是过度炒作导致的。房地产的过高估价是一种虚假信息引发的繁荣假象, 具有较为严重的欺骗性, 并且造成了产能的严重过剩, 过多的投资到房地产, 不仅不会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同时会产生不良影响。使得其他的实业没有充足的资金注入, 严重影响了其他产业尤其是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同时, 由于人们的贪婪欲望, 以及我国人民所具有的盲从心理, 很多人都跟风投资股票等虚拟经济, 这也导致了经济泡沫的不断发展, 由于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 导致这种问题仍旧在持续的进行。随着这些虚拟经济的发展, 此时经济泡沫风险也变得更加难以控制, 更多人开始意识到资金炒作的严重性, 但是现在政府想采取相关的措施已经难以取得有效的作用。

(二) 金融因素

首先, 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不相匹配的是金融经济体制并没有跟上步伐, 由于我国对金融经济的认识较晚, 对金融经济的重视程度不够, 导致相关部门并没有制定相应的金融经济制度。相比于我国的社会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 我国的金融经济体制不够完善, 制度落后的问题还十分严重, 相关制度的不完善也是引发金融泡沫的一个主要因素。而现行的金融经济制度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 主要是相关的监管不到位, 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 导致制度无法有效落实, 这也为经济泡沫的产生提供了较好的环境。其次,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 尤其是可以借鉴美国的金融危机的经验, 经济泡沫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在经济发展中理想化的估计了经济发展形势, 大规模的无目的投资导致经济实际发展与设想不符合, 然后就会引发经济泡沫。很多国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都会错误的估计经济形势, 在一定程度上引发虚拟经济占主体的经济状况, 从而严重阻碍实体经济的发展。

二、应对策略

(一) 调控过高房价

我国最近几年的GDP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诚然房地产的发展在短期内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但是如果房产价格过高, 导致大量的资本进入的话, 必然会影响其他实体经济的投资, 从长期来看并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 过高房价也导致了很多收入比较低的群体买不起房, 而一部分有钱人却投资了很多房子处于空闲状态坐等升值, 这不仅拉大了贫富差距, 同时还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 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目前政府已经意识到房价过高的危害, 开始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宏观调控稳定房地产市场。这种宏观调控措施应该作为一项长期的措施, 需要持续进行下去, 而不是短期的措施。

(二) 加强股市监管

随着我国金融经济的繁荣, 证券交易市场也越来越繁荣。证券交易市场的资金流动性非常的强, 同时它的发展基础又是经济舆论, 相对来说不太容易受到政府的控制。而且由于最近几年的大量资金的买进与卖出, 资本的原本的经济价值很容易被忽视, 导致虚拟经济增强, 造成证券经济泡沫现象。同时我国的证券交易市场还面临着暗箱操作的问题, 这不仅会破坏证券交易市场的原则,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现有的经济的结构安全, 致使经济泡沫现象更加严重。虽然我国现在提倡市场经济, 而股票是金融经济中的主体, 政府不能太多干预其发展, 但是相关的部门必须加强对股票市场的监督。相关的政府机构要严厉打击某些企业和个人的暗箱操作问题, 严惩相关人员, 尤其是对于政府内部的工作人员, 一旦他们监守自盗产生的危害将会远远大于其他人员造成的伤害。其次要控制股票市场的价格, 使其实体的投资价值之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一旦某个股票违反常理的持续走高, 就要对立即对相关企业进行调查。现在的研究表明, 我国上市公司净产值收益率一般在10%以下, 很少有超过此数值的公司。一旦收益过高, 就存在泡沫现象, 要及时的对机构投资者行为进行规范。

(三) 完善法律规章

金融经济实质是资产的交易, 金融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大量的资金流动, 在金融经济中提高企业的利润的机遇非常的高。有很多原因可能会导致企业金融资本的上涨, 同时, 金融经济的暴涨和暴跌现象比较频繁, 风险比较高。当人们对经济的形势过于乐观时, 可能会盲目增加对金融经济的投资, 增大金融泡沫。所以政府应该给予金融经济适当的约束。对于我国来说, 要使得经济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离不开制度以及法律的约束, 而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金融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国家在制定总体的经济制度和政策时要专门针对金融经济制定相应的制度, 甚至在必要时制定相关的法律对其发展进行约束。严格把控金融经济市场的交易, 保持金融经济市场的平衡。特别是对于大型企业的大规模资金流动, 应该制定相应的标准, 并且加强审查工作, 防止其利用非法手段干扰金融市场, 非法牟利。但与此同时, 应该坚持市场经济的宏观政策不变, 不能过分干预, 也要给予金融经济市场一定的自由, 保证金融经济的发展能够松弛有度。

三、结束语

无论是资本主义经济还是是社会主义经济, 随着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出现一定的经济泡沫, 相对来说资本主义由于其本身的制度原因更容易出现金融危机, 但我们也不能放松警惕。要依照我国当下的国情做出适当的政策调整, 使其能与金融环境相融合, 从而保证金融经济的良性可持续发展。落实到具体操作上, 国家不能过分的干预经济, 但是也不能完全的放任自流。当出现经济泡沫时, 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积极进行国家干预, 调整土地政策等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张霁竹.现代金融经济中的经济泡沫探析[J].行政事业资产, 2014 (12) :88.

[2]吴佳银.对于现代金融经济中的经济泡沫研究[J].商业文化, 2015 (11) :22.

金融危机下的经济改装选择 篇5

我们以标致206为例,为读者送出安全实用的方向和纯粹的赛道方向两种不同风格的改装方式。其中,安全实用的小改206是小编我自己的车,全是最最基础的简单改动。它比较恰当地满足了我个人使用,感觉不错。而纯正的赛道版本206则是来自北京欧德汽车运动的作品,极致的竞技方向给人带来非常高的玩车乐趣。

经济实用方向

前不久我的“小6”需要全面保养的时候,我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用最经济实用的方法提升爱车的性能,希望各位读者也能从中有所启发。通常来说,汽车的保养归保养,改装是改装,二者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当我们希望让爱车在保养时,将它尽可能恢复至出厂时的良好性能,这时适当地改装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我的标致206已行驶2万公里,电脑提示需要进行一次大保养,更换机油、机滤、汽滤、空滤,清洁空调滤芯等。鉴于已经出了保修期,因此我仔细研究了保养手册后,决定自己购买更好的零部件,请改装店帮忙更换。

机油我选择了很多玩车的朋友推荐的美孚一号,汽配城里(将近1L的小桶装)每桶55元,需4桶共220元。其为全合成机油,要比原厂的矿物油更加润滑耐用,令发动机声音变小,并且其较低的流动阻力也让发动机运转更加轻快,能够适当地帮助省油。机滤、空滤和汽滤三滤我也没有选择原厂的零部件,而是在网上购买了口碑不错的索菲玛产品,虽然不是强调性能的改装部件,但是它要比粗糙的原厂零部件强一些,三个部件一共才80多元。而空调滤芯依然选择标致原厂的产品,价格55元。细算下来,以上总共300多元的费用加上100元左右的工时费,和4S店保养费用相差不多。但是几乎所用的所有零部件都提高一个档次,性价比极高。换装之后,车辆的表现也更加顺畅,原先冷车抖动、动力下降的情况改善明显,又恢复到最佳水平。再有,我感觉206的大灯不够亮,夜晚行车盲区很大,因此为近光灯换上了欧司朗的黄金眼灯泡,亮度明显提升,并且其黄光的穿透力不错,两只一共110元。

在行驶了1年多的时间后,我发现:我的206在冷车时,会出现1挡和2挡挂挡打齿现象。虽然手动变速器不用换油,但是我还是在保养时为手动变速器换上了全合成的高性能摩特(Motul)齿轮油,换完后挂挡明显顺畅很多,齿轮运转的声音也消除了不少。

保养式的改装对于老旧车型非常实惠,比如在上一期《汽车与运动》介绍的改装捷达,都是旧貌换新颜。几年、几万公里跑下来,发动机、变速器、减振、排气管都会不同程度上变得不在状态,减振漏油、排气管锈穿、发动机输出降低等情况下,不如多花一些钱将车辆改装一番,不但让爱车能回复到初始状态,甚至还会超越原厂的水平。

不管你想怎样改装,“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是不可抛离的。如果你有1000元,那么不妨将爱车改装得更加稳定、安全,如果你有1万元,那么,赛道改装方式绝对是不会后悔的选择。

赛道的诱惑

这辆由欧德改装的赛道版206并没有什么深不可测的改装技术和性能超群的改装件。但是它专注轻量化的赛道改装思路给人以全新的改装理念,最终完成后,给人一种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总共一万多元的花费低廉得不可思议。

欧德改装的李方总经理介绍:“轻量化对于汽车改装很重要,尤其是改装初始阶段,轻量化的性价比要比提升发动机马力高得多。再有,我们将它定位于赛道用车,本着少花钱、多动脑的原则去改装,就是想告诉大家花费不多,依然可以获得很优异的赛道表现。”

此辆标致206为1.6L自动款,欧德也并没有改装它的发动机和传动系统,依然保持着原厂设定。其自动换挡的方式更易于驾驶,就算女孩新手也能控制自如。本车的所有多余零部件已经全部拆除,内饰门板、中控、座椅、空调、转向助力等与赛车无关的部件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车内纵横交错的防滚架、赛车座椅、赛车方向盘等,最后整备质量被降低至850kg左右。打开发动机舱,里面的碳纤维进气风箱和车尾的排气管尾段都是二手零部件,几百元拿下。排气的头段芭蕉采用4-2-1式,效果不错且价格便宜。此辆206身上最贵的改装配件,当属KW V1减振了,这是没法靠自己DIY拆装能得到的。相比同级别的减振,6000元的花费并不算多。据李方总经理说:本车使用的16英寸轮圈才300元一个,并且还很轻。我真不知道他们哪里搞来的这么物美价廉的零部件!轮胎则是车友换下来的二手百路驰,非常耐磨,对于非专业的车迷来说,在赛道上耍一耍足够折腾了。

由于这辆改装206没有转向助力、宽胎和运动减振的配合,它的操控沉重且精确,很有宝马车型的操控风格,并且悬架硬朗,路感清晰,这都是最侵蚀我的剧毒之处。简陋的“钢筋”内饰,配合着尾部隆隆的排气声,你脑中闪现的只有一个个弯道等你去攻破。

这样一辆简单改装的206能在金港赛道开多快?告诉你:单圈成绩比宝马330i还要快1s,达到1m25s。虽然很快,但是它在轻量化之后非常容易控制,能让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敢于开赛道。李方说:“我驾驶它敢在同一个弯尝试不同的入弯走线方式,早刹车、晚刹车都乐趣十足,一旦车辆要失控,我也能比较轻松地将车救回到路线中,宝马330l可不敢这样随心所欲的玩耍。”

将赛道玩车和街道用车分开这种方式,在国内也将是一种潮流。如果你有一辆好车,那么你不妨再低价购入一辆二手的206、飞度、雨燕、威姿之类的小车,将它改装成半专业的赛车,绝对是一般车所体会不到的紧张、出汗感受。

钱要花在刀刃上

不管你想怎样改装,“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是不可抛离的。如果你有1000元,那么不妨将爱车改装得更加稳定、安全,如果你有1万元,那么赛道改装方式绝对是不会后悔的选择。

现代金融经济中的经济泡沫分析 篇6

1 探究经济泡沫备受关注的原因

经济泡沫已经是全球学术界关注度最高的一种经济问题。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的:一是泡沫理论主要建立在众多新兴经济理论的基础之上, 它是集交易费用、不充分信息、非理性预期以及外部性等一系列的新概念于一体的前沿性的经济学课题;二是随着金融不断创新, 以及金融衍生工具与交易的问世, 使得金融交易与实体经济进一步脱离和延伸, 这些金融交易都对现代金融结构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三是虽然价格是经济学中的一个研究主题, 但实体经济是通过成本定价的一种经经济模型。金融经济是通过预期定价的一种经济模型, 导致主流经济学面临着泡沫与泡沫经济之前的重大挑战;四是虽在现代金融经济中的一些经济泡沫具有一定的价值, 但经济在金融化的进程之中产生的泡沫经济, 是现代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面临且亟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由此可见, 面临“十二五”大好发展时间, 加大对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推动金融市场稳定发展的意义。

2 纵观历史泡沫经济案例, 浅析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的基本理论

经济泡沫案例最早可以追溯到1634年发生的“郁金香狂热”到1791年发生的“密西西比泡沫”, 以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日本产生的泡沫经济到1997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此外, 还有1927年在美国产生的资产泡沫直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啸。纵观历史上的这些泡沫经济案例, 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 那就是这些泡沫经济的出现严重地滞后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风暴席卷全球, 给人类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沉痛的打击。以下笔者就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的基本理论进行简单分析, 以尽可能地提高应对金融危机和泡沫经济的冲击。

一般认为, 金融经济是以技术创新和金融系统为依托的金融资产交易关系。提起金融经济, 经济中的泡沫, 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某种或一系列资产在一个连续的过程中陡然涨价, 使人们形成远期价格将继续上升的预期, 从而吸引新的买主。这些买主中, 大多属于只想通过买卖牟取利润, 而对资产本身的用途及其盈利能力不感兴趣的投机者。但是, 资产价格上升通常伴随着预期的反向变化并带来价格的暴跌, 最终导致金融危机。到目前为止, 学术界尚未达成对泡沫状态的一致定义, 但是一些基础性的解释却是共同的:一是泡沫最直接的表现是资产价格的暴涨和暴跌;二是泡沫期间的金融投机活动异常盛行和猖獗;三是基础经济因素对资产价格变动几乎不会产生影响;四是泡沫发生的主要载体是股票和房地产市场。

经济泡沫不等同于泡沫经济, 这已达成人们共识。但是两者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成了研究泡沫问题的又一难题。关于两者的区别,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 经济泡沫指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不均衡现象, 它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和统一, 并伴随着商业周期的波动而运动;泡沫经济则专指那些由于投机活动而导致市场价格大起大落的现象。由此可见, 市场机制会对经济泡沫起到制衡作用, 无论速度快慢, 最终会出现一个均衡点, 但是市场机制对泡沫经济则无能为力, 泡沫经济中也不存在这样的均衡点。

3 基于现代金融风险防范的几点建议

第一, 政府应适当考虑刺激性政策的退出机制。房地产市场自身调节的局限性在于市场需求的无限性和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不好解决。政府当前应适当收紧信贷或引导信贷投资渠道, 考虑刺激性经济政策的在房产业适度退出机制。中国的房地产业已经捆绑了银行业, 如果房地产泡沫处理不当, 造成价格大幅度下跌, 银行会有巨大坏账, 对银行系统和经济发展的冲击将是不言而喻的。因此, 政策退市也要慢慢地退, 慢慢地收紧银根。

第二, 调控房地产预期, 严控房价非理性风险。房地产业是中国经济的关键性产业之一, 在本轮经济复苏中充当了引擎。但是, 房价持续高涨, 甚至有向其他领域扩展的潜在危险性。尽管国家调控效果已经显现, 但应注重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谨防以短期政策代替长期政策, 下决心和持续韧性改变政府职能。政府应把重心放在调控房地产预期上。

第三, 加息和增加投机的资本成本。在流动性管理方面, 在回收流动性同时, 考虑准备金率之外的非数量化货币政策, 比如加息等手段, 以有效抑制通货膨胀预期, 增加房地产投机的资金成本等。

第四, 改变土地财政政策。在土地供给方面, 在当前的财政体制和征地制度框架内, 各级地方政府严重依赖土地出让金收入, 这成为中国房地产调控的悖论之所在。为实现突破, 亟待改革现行征地制度, 增加可以参与土地供给决策和利益谈判的群体, 有效增加土地供给, 有针对性地扭转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状况。中国经济需要根本的改革, 从房产调控所引发的将是中国发展方式的转换, 以及经济增长动力的重建。

第五, 遏制资产短期过旺形成的高危泡沫。不论是成熟市场还是新兴市场在经济繁荣时期, 资产的短期过旺都是危机的信号。各种金融危机原因复杂, 但也不外乎过分的杠杆、低利率、衍生品创新过度等综合作用的结果。造成某些资产尤其是房地产或股市过热, 尤其是短期内资产价格过旺, 形成高危泡沫, 最后破灭, 造成经济崩溃。

总之, 现代金融经济中的经济泡沫, 是一个在全球性的重要问题。国家只有加大对经济泡沫的抑制力度, 加大政策扶持, 提供正确的引导, 以长远的眼光观看世界金融格局的变化, 才能促进我国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摘要:面对不断变换的世界金融格局, 金融交易而产生不可避免的经济泡沫, 我国现代金融经济中的经济泡沫一度呈现高发态势。本文就现代金融经济中的经济泡沫进行分析, 旨在与同行交流, 尽可能的提高金融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避免经济泡沫的膨胀, 助推我国金融市场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金融经济,经济泡沫,防范建议

参考文献

[1]刘玉平.现代金融经济中的经济泡沫分析[J].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4) .

经济泡沫下的金融经济 篇7

一、泡沫经济的典型案例分析

(一) 从1634年的“郁金香狂热”到1719年的“密西西比泡沫”

从“郁金香狂热 (Tulipmania) ”到“密西西比泡沫 (Mississippi Bubble) ”, 上演了经济发展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泡沫经济。荷兰从1634年持续到1637年的“郁金香狂热 (Tulipmania) ”通常被认为有记载的最初的投机泡沫。郁金香泡沫所炒作的只不过是一种商品, 牵涉到的人数有限, 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泡沫经济。在荷兰郁金香泡沫迸裂80年后, 1719年出现了著名的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 堪称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泡沫经济”。

“密西西比泡沫”的起因可以说是金融制度变革的结果。约翰·劳 (John Law) 在法国历史上第一次尝试了金融创新产品“债转股”实验和大规模的纸币发行。1717年8月, 约翰·劳组建西方公司, 首先以减息优惠条件替政府偿还债务, 借以取得向政府发行银行券的权利, 然后用政府的债务作抵押发行股票, 政府用银行券向公众还本付息, 公众则用银行券购买约翰·劳公司股票。在王室的支持下, 约翰·劳一方面大量发行纸币, 另一方面大肆扩张公司业务, 并且将巨额国债转变为公司的股权, 同时允诺高额的股息。因此, 信用与实际经济相互促进与扩张, 公司的股票急剧上升。1719年7月25日, 约翰·劳取得了皇家造币厂的承包权。为了取得铸造新币的权力, 印度公司发行了5万股股票, 股票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 连续疯狂窜升了13个月, 涨幅超过了20倍。由于货币的大量供应, 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 最终人们对股票失去信心, 导致股市崩盘, 危机的到来是必然结果。1720年5月股市开始崩溃, 连续狂跌13个月, 跌幅为95%。上演了人类历史上一次最早、最经典的泡沫经济。它最典型、最直接揭示出泡沫的本质特征, 在乐观预期的刺激下, 信用过度扩张和股票价格上涨相互刺激的典型特征[2]。

密西西比泡沫是由货币的大量供应造成的, 而经济发展并没有真正达到这个水平, 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 最终人们对股票失去信心, 导致股市崩盘, 危机的到来是必然结果。

(二) 从1980年代日本的泡沫经济到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从1950年代起, 日本经济步入了高速发展期, 在1956—1973年期间, 经济增长速度平均为9.3%, 是当时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1980年代中后期, 由于连年巨额贸易顺差, 美国与日本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为了缓解美日贸易矛盾, 1985年9月, 美日等五个发达工业国家财政部长及五国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 (Plaza Hotel) 签定了“广场协议”, 旨在降低美元对日元等货币的汇率。“广场协议”的签定直接导致了日元的急剧升值, 在“广场协议”生效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 日元快速升值达20%。另一方面, 为缓和对美贸易关系, 日本必须振兴国内市场, 扩大内需。基于以上两种原因, 日本政府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扩张型的财政政策。日本的金融机构从1986年开始, 连续5次下调利率, 从原来的5.0%降至2.5%, 在降低利率的同时日本还大力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 逐步放松对外汇、金融市场的严格管制。

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得日本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异常火爆, 泡沫经济急剧膨胀, 日经平均指数由1985年12月的12 977点上涨到1989年12月的38 130点。1986—1990年, 全国商业用地平均价格累计涨幅达67.4%, 明显脱离了实体经济并形成了严重的泡沫经济。

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和资产投机热潮, 日本央行采取了多次大幅度提高利率的紧缩性货币政策。1988—1990年, 日本银行提高利率3.5个百分点, 结果日本泡沫经济在1990年底终于破灭了。从1990—1993年, 日本的股市下跌了约70%, 楼市下跌了60%多, 泡沫经济崩溃。

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还没完全从危机中缓过劲来, 1996年金融危机又悄悄地降临东南亚, 吞噬着十多年来处处呈现出高增长和低通胀的繁荣景象, 各国几乎是毫无防备地陷入了灾难。

1980年代以来, 东南亚各国盲目追求经济增长, 加上国外大量资本的输入和风险溢价的降低, 使得投资和信用规模急剧膨胀。据Winstonetal (2004) 统计, 在1990—1996年间流进东南亚其他国家的信贷资金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香港为48%, 印度尼西亚为62%, 菲律宾为115%。同时期不良贷款率也急剧攀升。以泰国为例, 1990年代初期国外资本大量涌入泰国, 1990年泰国的资本净流入是97亿美元, 占GDP的11.3%。到1995年资本净流入增长了126%, 达到219亿美元, 占GDP的13%[3]125。在大量外国资本涌入之后, 泰国的银行系统放松了贷款条件, 迅速扩张信贷。信贷扩张的结果是股市和房市交易火热, 资产价格迅速攀升, 泡沫现象越来越严重, 基本上泰国的银行系统已经被房地产挟制了。到1996年, 泰国净外国财富头寸是-1 018亿美元, 占GDP的55.9%, 显示出了巨大的金融风险。一个将资产的30%—40%投向房地产的银行系统, 其损失将是巨大的。由此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危机的导火线是1996年美元汇率走强, 日元对美元贬值, 整个东南亚国家的国际收支出现恶化。首先是泰国出口下降, 现金流开始萎缩, 随之影响了股市和房地产的现金流, 投机者发现他们的现金在大量缩水, 股市和房地产泡沫破裂, 银行不良贷款和损失不断攀升。泰国中央银行在清查银行账目时, 发现泰国境内银行不良贷款数额惊人, 与此同时, 又相继爆出了曼谷商业银行和曼谷都市银行丑闻, 预示着泰国银行危机的到来。于是恐慌开始蔓延, 挤兑现象由此爆发, 造成银行流动性枯竭。进而导致投资者信心动摇, 亚洲房地产泡沫1996年由泰国开始破灭, 危机如山火一样蔓延, 难以控制。1997年5月, 泰国最大的金融公司第一金融公司 (Finance One) 倒闭;1997年6月27日, 16家金融公司被勒令暂停业务;1997年8月5日, 另外42家金融公司被勒令暂停业务。至此, 泰国银行业几乎处于瘫痪状态。

1997年10月,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香港相继陷入了危机。东南亚一些创造奇迹的国家受到了猛烈的打击, 一个又一个国家不断传出坏消息。1997—1998年间亚洲各大城市商用房地产资产价格急剧下跌, 平均下跌40%。房地产价格的波动使这些国家的银行业陷入前所未有的灾难, 给各国经济带来程度不等的巨大损失。

1980年代的日本金融危机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有一个共同点:信贷扩张而引发资产泡沫, 进而引发金融危机。但不同之处在于:1980年代的日本是由于低利率导致投资过热, 引发资产泡沫, 导火索是美元对日元贬值。而东南亚危机是由于外来资本的涌入引起的投资过热, 是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给亚洲国家带来的冲击。泡沫经济的教训再次告诉人们, “超过资本价值的任何增长都仅仅是想象中的事情;不管普通算术如何延伸, 1加1都不会等于3个半, 结果, 任何虚拟价值都将是某些人或另外一些人的损失。对此, 唯一的阻止办法是及早出售, 让魔鬼抓住最后一个人。”[4]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 人们争相抛出资产, 以免遭受损失, 从而造成金融业的混乱局面, 危机的爆发势不可挡。

(三) 从1929年的美国资产泡沫到2007年的金融海啸

1929年股市泡沫引发的西方大萧条是至2007年美国金融海啸爆发前为止, 最为严重、持续时间最长、波及范围最为广泛的经济萧条。

一战结束后, 192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稳定繁荣的局面, 带动了金融制度的变化与金融创新:首先, 无论老企业还是新企业, 都通过大量发行股票融资, 推助了股票市场的快速发展。其次, 一种重要的金融组织创新——投资信托基金 (investment trusts) 大量出现。1921年之前, 美国的投资信托基金只有40家, 1929年为750家[5]。从1924年到1928年给股票经纪人的非银行贷款的5.5亿美元 (约占贷款总量的25%) 增加的38.85亿美元 (约占贷款总量的60%) , 大量的非银行贷款使得联储限制股市投机的努力受挫[6]。同时, 由于美国股市繁荣, 大量资金从欧洲、日本流向了美国。因此, 信用扩张对1920年代末期美国股市泡沫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此外, 由于股市不断上涨, 投资股票的收益率明显高于其他领域, 更进一步吸引了更多的资金进入股市, 导致股票价格不可遏制地处于一个危险的高位, 最终于1929年10月24日 (所谓的“黑色星期四”) 崩溃, 引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马克思曾预测, 传统市场利润的下降促使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新转战新的市场。从金融危机的历史来看, 房产业始终是金融风险防范的关键领域, 也是导致金融风险的风向标。2007年的美国金融危机, 仍是从房产业的泡沫开始的。

由于激烈的竞争, 银行的息差和边际利润大幅下降。从1990年到2007年, 美国银行的净利差从4%下降到3.4%。从1980年代到2007年, 华尔街的佣金下降了约1/3, 同期, 承销利润从12%下降到了5%[3]277。在残酷的竞争威胁下, 西方的大型银行开始向新兴主权国家放贷以寻求更好的效益, 但预期收益最终失败。如美国银行向拉美国家放贷, 最终损失惨重。于是西方又把投资目光转向了新兴市场, 花旗银行率先在新兴市场做起了消费信贷并获得巨大成功。由此, 引发了银行业的整合。随着荷兰国际集团 (ING) 的成立, 紧接着美国花旗集团、瑞士瑞银集团 (UBS) 相继诞生。至此, 全球金融服务整合模式应运而生, 银行业务从保险、证券和资产管理中的单一模式中走出来, 出现了银行、保险、资产管理和证券业务综合业务的金融控股公司。随着金融服务规模的扩大, 从国家到地区到全球, 整合成为一种潮流, 不仅仅是网络的整合, 还有产品整合和平台整合。另外, 投资组合催生了风险管理的创新, 由此也催生了金融工程。1987年, 美国国际集团 (AIG) 也走了多元化的路线, 开始提供创新型金融产品。金融衍生品的发明与流行, 无疑是金融服务业的创新与发展, 但是, 巨大的衍生性放大效应, 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风险。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算, 全球金融资产 (包括银行资产、股票市值、债券市值) 总值达230万亿美元, 是2007年全球GDP (55万亿美元) 的4倍。相比之下, 全球金融衍生品的名义价值达596万亿美元, 大致相当于全球GDP的11倍, 是全球金融资产总值的2.6倍。虽然估算的金融衍生品总市值只有14.5万亿美元, 但毫无疑问的是, 金融衍生品蕴涵的杠杆化增加了全球市场上的流动性[3]280。参见图1。

资料来源:Roche (2007) 。

由图可以看出, 金融衍生品的这种高杠杆化导致过剩的流动性, 实际上是虚幻的, 和实际资产相比是虚高的, 产生了所谓的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严重掩盖了真实的杠杆水平。由于流动性过剩, 对于抵押的门槛要求越来越低, 产生的流动性质量也越来越差, 风险也越来越大。一旦市场有风吹草动, 资产市价下行或者买出资产兑换流动性, 危机的发生势不可挡, 任何风吹草动都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终于酿成2007年的金融海啸。

二、泡沫经济引发的思考

从1719年密西西比泡沫经济之后的近300年的时间里, 世界各国发生了多次金融危机, 金融业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风险防范意识也越来越强。但是, 金融创新产品不仅没有叫停, 反而花样繁多, 越来越复杂, 让人眼花缭乱, 一些金融衍生品是否有风险, 风险到底有多大, 也很难预测。

20世纪末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 必然带来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和进一步开放。传统的金融业经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全球日益发展的需要, 金融经营模式的创新及金融衍生工具很快大行其道, 迎合了现代市场和现代经营观念的需求。简单的以货币信用为基础的金融工具, 正在被日益精细和复杂的以综合信用与风险为标的的金融衍品所取代。正是这种变化, 使得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近20年来金融创新层出不穷, 金融创新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同时, 不断提高的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的复杂性与技术性, 不仅形成了许多新的金融风险, 而且对金融机构的风险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就像病毒随着人类药物的研发而发生变异以增强抗药性, 提高自我生存能力一样。金融产品的研发, 也给风险防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水平的改进, 成为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1990年代以来, 以资产证券化、CDO和CDS为典型代表的金融风险转移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新, 提高了金融资产的流动性, 增强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弹性, 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货币资源配置效率。但是, 风险只是被转移, 并没有消失。随着金融风险的表面上转移和表面上的分散, 看起来好像风险离金融基业越来越远, 但是, 金融产品创新的根基实体经济的安全性, 仍然是导致金融危险的祸根, 这个祸根不仅没有消除, 反而因为风险的转移造成了安全假象, 使监管部门掉以轻心。衍生品离金融基础越远, 越容易忽视风险, 越可能产生更大的杀伤性风险。产品的创新, 使银行把房产业贷款变成了债券的形式发售, 银行的流动性得到了很快的回收, 流动性又可以循环利用, 于是产生了流动性过剩的幻觉, 为贷款条件降低提供了必要的和有利的条件, 于是低利率和低门槛贷款, 使得一些收入低很有可能违约的人获得了贷款, 风险就此悄悄地扎根了。

从亚州金融危机的地区传播性来看, 亚洲危机属于地区性的网络事件, 是亚洲传统银行业受到来自西方金融市场模式的冲击造成的, 是传统的金融危机和货币危机。但2007年的美国金融危机是现代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创新对金融市场的挖掘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从危机爆发的原因、广度、深度和复杂程度来看与亚洲危机相比不是一个级别, 属于金融系统更高层次和更广范围内的危机。

1929年的金融风暴是金融杠杆过度, 进而引发股市过热造成的;2007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原因是复杂的, 但是金融创新过度造成流动性虚假过剩和风险试图转移要负主要责任。二者的共同点是:金融创新忽视了金融基业的风险。由此看来, 金融业要想规避风险, 还需要金融基业稳健。

由此可见, 资产泡沫最直接的危害就是加大了金融风险。资产泡沫的生成、膨胀直至迸裂的过程就是金融风险形成、扩大、爆发, 乃至引发全面金融危机的过程。依据金德尔伯格对17世纪早期至20世纪晚期各国发生的金融危机的研究, 房地产在危机之前的投机中屡屡扮演重要的角色, 而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 几乎在每次重要的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的酝酿和爆发过程中都伴随着房地产价格的剧烈波动。从理论分析的角度看, 房地产泡沫可以导致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等在内的多种金融风险, 但是从房地产泡沫的经验来分析, 在这些风险中最主要、最直接, 同时也是危害最大的风险是银行等金融机构面临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由于房地产业需要资金量大且投资周期长, 注定与金融业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 因此一旦房地产泡沫破灭, 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业必然要受到泡沫破灭效应的严重冲击。在房地产泡沫破灭的过程中, 随着人们对房地产市场信心的丧失和房地产价格的急速下跌, 最先受冲击的就是信用掉期。股市和地产业在国民生活和投资领域占据着绝对的重要地位, 因此房产和股市往往会成为投资和投机的热点和焦点, 作为金融危机防范的关键领域实不为过。

三、对我国金融风险防范的建议

中国当前的资产市场的过热现象有目共睹, 房产价格的过分膨胀, 我国已经引起业界、众界和政界的广泛关注。2008年9月以来, 我国央行连续五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连续四次下调存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共释放流动性约8 000亿元, 使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大幅增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 赢得中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一枝独秀。但是, 与此同时, 应该清醒地看到, 刺激性经济政策的负面影响也开始显现, 由于流动性充裕, 导致国内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的大幅上涨, 大大增加了金融风险。为此, 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 政府应适当考虑刺激性政策的退出机制。房地产市场自身调节的局限性在于市场需求的无限性和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不好解决。政府当前应适当收紧信贷或引导信贷投资渠道, 考虑刺激性经济政策的在房产业适度退出机制。中国的房地产业已经捆绑了银行业, 如果房地产泡沫处理不当, 造成价格大幅度下跌, 银行会有巨大坏账, 对银行系统和经济发展的冲击将是不言而喻的。因此, 政策退市也要慢慢地退, 慢慢地收紧银根。

第二, 调控房地产预期, 严控房价非理性风险。房地产业是中国经济的关键性产业之一, 在本轮经济复苏中充当了引擎。但是, 房价持续高涨, 甚至有向其他领域扩展的潜在危险性。尽管国家调控效果已经显现, 但笔者认为, 政府已经出台的政策, 将增大房地产市场交易摩擦和成本, 有力地打击了房地产投机, 但这些政策仍属“治标”之策, 应及时确定并推出“治本”之策, 并注重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谨防以短期政策代替长期政策, 下决心和持续韧性改变政府职能。政府应把重心放在调控房地产预期上, 管理流动性和改革供地供应制度, 双管齐下。

第三, 加息和增加投机的资本成本。在流动性管理方面, 在回收流动性同时, 考虑准备金率之外的非数量化货币政策, 比如加息等手段, 以有效抑制通货膨胀预期, 增加房地产投机的资金成本等。

第四, 改变土地财政政策。在土地供给方面, 在当前的财政体制和征地制度框架内, 各级地方政府严重依赖土地出让金收入, 这成为中国房地产调控的悖论之所在。为实现突破, 亟待改革现行征地制度, 增加可以参与土地供给决策和利益谈判的群体, 有效增加土地供给, 有针对性地扭转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状况。中国经济需要根本的改革, 从房产调控所引发的将是中国发展方式的转换, 以及经济增长动力的重建。

第五, 遏制资产短期过旺形成的高危泡沫。不论是成熟市场还是新兴市场在经济繁荣时期, 资产的短期过旺都是危机的信号。密西西比泡沫的形成, 是过多的纸币发行短期内引起股市大泡沫, 然后崩溃;1929年的美国风暴是由过分的杠杆引发股价暴涨, 然后暴跌;198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是由于低利率政策导致市场投资过旺形成的;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是由输入性流动性过剩造成信贷过度, 引发的资产泡沫;2007年的金融海啸原因复杂但也不外乎过分的杠杆、低利率、衍生品创新过度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论是哪一种情况, 最终都是由过多的流动性投入市场, 造成某些资产尤其是房地产或股市过热, 尤其是短期内资产价格过旺, 形成高危泡沫, 最后破灭, 造成经济崩溃。

另外, 房地产和股市价值不是无限的, 房产和股市的价格不能过分偏离实体经济的真实水平。如果资产在短时间内出现过分膨胀的不理性现象, 要倍加质疑金融风险。而且, 短时间内对房地产价值的掠夺性开发, 会导致市场支付潜力丧失弹性, 从长期看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而且会导致过度的贷款消费、过低的贷款门槛、不理性的生财之道等非正常行为等, 这些都是经济发展的隐患。国家应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 多管齐下, 加大房地产市场的信息透明度, 花大力气平衡房价与购买力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 (Charles p.kindleberger) .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M].朱隽, 叶翔, 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8:1.

[2]瞿强.资产价格泡沫与信用扩张[J].金融研究, 2005, (3) .

[3]沈联涛.十年轮回——从亚州到全球的金融危机[M].杨宇光, 刘敬国, 译.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9.

[4]约翰.卡斯维尔.南海泡沫[M].伦敦:克莱赛特出版社, 1960:120.

[5]White, E., (1990b) “, The Stock Market Boom and Crash of 1929 Revisited”, JEP, 4 (2) , p69.

经济泡沫下的金融经济 篇8

一、海南省房产业的发展历程

建省初期, 由于特区的优惠政策, 海南房地产业一度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对于海南而言, 房地产这个新生事物过于稀缺, 以至于成为公众的宠儿, 各地资金涌入海南。那时的海南还是块未经开发的璞玉, 独特的地理环境再加上国家的宏观政策使得海南房产业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1992年, 建省初期海南房价的稳步上升被打破。海南房地产业达到高峰, 进入了一个以膨胀为特征的泡沫期。到1993年, 房地产投资占海南全省GDP比重达到22.2%, 全省房地产销售总额达11.2亿元, 房价每平方米平均价格达到3190元, 成为历史新高。房地产业迅速发展, 市场投机相当普遍, 但由于长期规划与质量控制手段不成熟, 以致出现大量的豆腐渣工程, 房屋的大量建造造成了大量的闲置, 引起严重的资源浪费。为控制海南房产的不正常现象, 1993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 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 导致大量的房地产公司倒闭, 闲置房产日益增多, 至此海南房价进入低谷, 这一阶段持续到1998年。1998年, 海南房产市场每平方米的均价已降至1639.7元, 全省销售总额低至3.44亿元。1999年, 海南省成为全国积压房地产处置试点, 由于政府政策相对宽松, 海南房产逐步开始恢复发展。2003年, 全省销售面积总量达到112.6万平方米, 与2001年相比较上升46.8%;全省销售总额达到23.7亿元, 与2001年相较上升72.6%。随着几年的稳固发展, 海南房产进入一个成熟和理性上升的阶段。然而, 这种理性成熟的上升随着国际旅游岛的到来而被逐步打破。2007年, 全省销售面积总量达到312万平方米, 与2005前年相比较上升153.6%;全省销售总额达到130.06亿元, 与2005年相较上升168%。2008年全省销售总额达189.31亿元, 2009年更上高峰, 房地产销售总额突破了240亿元, 出现了异常火爆的局面。

二、近年来海南房价上涨的推动因素分析

针对海南房价出现的疯长现象, 不少业内人士对此现象表示担忧, 担心20世纪90年代海南的房产泡沫再次出现。但是也有人表示, 如果按国际旅游岛的定位来看, 海南的房价确实不高, 属于理性的上涨。然而按现在的形势看来, 恶意炒房的因素多于理性上涨。房价为何会上涨, 就其原因, 简单来说就是需求大于供给。需求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开发商对于土地的需求, 二是买房者对于房子的需求, 开发商对于土地的需求归根到底是买房者对于房子的需求。以下从这两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1.开发商对于土地的需求

截至2009年上半年, 海南省已经完成征地面积5760.6公顷, 已经供应的土地面积3164.7公顷, 在已经供应的土地中, 已经动工的只有1522.65公顷。由此可见, 海南省的土地资源是充足的, 尚有大量未动用的闲置土地。但是在土地充足的情况下, 土地的价格却上升很快, 这并非是海南土地资源的稀缺所带来的, 而是由于我国目前的土地管理体制, 以及开发商的逐利行为所引发的。根据当前的土地管理制度, 房地产建设用地是需要通过出让方式获得的, 政府通过挂牌、招标、拍卖的方式向社会供应土地, 出价高的开发商才能够拿到土地, 这样往往使得土地的成交额远远超出其自身的价值, 开发商的主要目的是赚钱, 由于土地价格的上升以及其他一些因素使得房地产开发商的成本不断攀升, 以赢利为目的的开发商只能提高房价来确保利润。这并不是理性地上涨, 而是开发商为了确保自身的利润而刻意提高房价。开发商对于海南土地如此孜孜不倦地追求, 大部分归因于国际旅游岛的利好政策。所谓国际旅游岛就是在特定的岛屿区域内, 限定在旅游产业领域范围中, 对外实行以“免签证零关税”为主要特征的投资贸易自由化政策, 有步骤地加快推进旅游服务自由化进程。自海南开始建设国际旅游岛后, 政府推出一系列的利好政策。比如《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充分发挥海南的区位优势, 将海南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意见》中还提及“高水平开发建设海棠湾、清水湾、棋子湾、尖峰岭、霸王岭、五指山等一批精品景区”。景区开发的同时也伴随着房地产的开发, 在景区中建造住宅,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将成为海南房地产中的一大亮点, 面对如此之好的发展形势, 开发商们显然敢冒风险, 为土地趋之若鹜。

2.买房者对于房子的需求

据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统计, 截至2010年1月18日, 海南省主要城市可售商品房共计599.19万平方米、58489套。其中海口市未售商品房342.26万平方米、28007套;三亚市106.18万平方米、10802套;琼海市150.75万平方米、19680套。由此可见, 海南有充足的房地产资源可以满足需求。海南房价最高均价在7000元左右, 据了解, 海南一般公务员的工资大概在3000元左右, 普通的市民还要更低一些, 以海南本土居民的购买能力和投资能力而言, 不可能使得海南房价如此火爆, 海南房价在短期内疯涨。概念炒作的痕迹非常明显, 据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的统计数据, 2010年1月1日至26日, 海南省银行机构新增本外币存款224.74亿元人民币, 浙商历年年在海南投资房地产的累计金额约为300亿元人民币。随着大批炒房团的到来, 投机行为愈加严重——通过宣传国际旅游岛的特色与亮点来间接宣传房产, 从而提高房价。一些开发商抓住炒房者的这个心理, 拼命提价, 一天一个价, 几天翻一倍。炒房者想着越早买越便宜, 以后还有上升的空间, 无论什么价钱, 只要开盘就能一抢而空, 这种不理智的行为直接导致海南房价居高不下。除了炒房者的因素, 部分开发商也“功不可没”, 开发商追求更高的利益, 捂盘惜售、坐待升值, 以致房源不足, 供给严重小于需求, 房价就被人为地提高了。

三、关于海南省房地产市场可持续发展的有关建议

如今海南房价暴涨, 大有经济泡沫的势头, 很多业内人士对此表示担忧, 如何控制房价的过快增长亟待解决。海南房地产业的发展还是要在稳固的状态下理性地上升。而现在海南房价呈现出来的房价飙升的不正常现象不是单单靠市场调节就能遏制的, 市场调节能力有限, 从20世纪90年代的那场泡沫经济中就能看出。海南房价需要市场和政府宏观政策的结合来调节。下面是对海南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一些具体建议。

第一, 保障本地居民的住房, 确保本地居民有房可住。

面对如此之高的房价, 依照岛内居民的收入条件绝对是负担不起的, 买不起房只得租房, 可是租房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还是想要有套自己的房子。政府建设国际旅游岛固然是件好事, 但是最基本的是要保障本地居民的住房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给岛内居民增加安置型住房的供给, 给本地居民发放住房补贴, 解决好民生问题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

第二, 严格执行政府的政策, 遏制海南房价不正常地上涨。

为防止出现新的泡沫经济, 2010年1月15日海南省政府决定, 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总体规划》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之前, 海南将暂停土地出让, 暂停审批新的土地开发项目。但由于执行措施不力, 两个暂停政策反被开发商, 炒房者借机利用, 使得房价一涨再涨。3月底, “两个暂停”政策停止, 海南房价又有小幅度的上升。很多业内人士表示, 因为利益的驱使, 对于政府出台的很多政策, 一些开发商没有严格执行, 钻了空子, 以至于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控制房价不理性地疯长, 不是政府单方面的努力, 同时也需要开发商, 投资者等各方面的相互配合。

第三, 加强市场监控, 规范不理智的哄抬房价行为。

海南省房地产管理部门应该尽快会同工商、物价等部门开展房地产市场检查整顿, 重点对已批准预售项目和未达到预售许可擅自销售的项目进行全面检查整顿, 如发现捂盘、惜售、不按申报价格明码标价和未经备案哄抬价格的行为, 责令限期整改, 逾期不加以整改的, 将以行政处罚, 并记入企业信用档案, 列入黑名单, 予以曝光, 以后不再批准土地供应。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遏制了捂盘惜售、炒房和哄抬价格等行为, 不让一些开发商, 炒房团有机可趁。

第四, 增加两限房的供应。

所谓两限房是指限房价、限套型普通商品住房, 两限房经地方人民政府批准, 在限制套型比例、限定销售价格的基础上, 以竞地价、竞房价的方式, 招标确定住宅项目开发建设单位, 由中标单位按照约定标准建设, 按照约定价位面向符合条件的居民销售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从国内经验上看, 两限房能够有效地控制了房价, 保障了部分低收入的住房问题。对于海南本岛居民, 开发两限房无疑会给他们减轻了不少买房压力。

四、结论与展望

二十世纪90年代海南的房地产泡沫仍旧令人记忆犹新。面对海南再次出现的房产价格飙升现象, 需冷静, 理智地对待。自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若干意见》以来, 第一轮的房产飙升风暴已经过去, 但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海南房地产还会引起新一轮的上涨。现海南房产处于波动状态, 能否持续稳定理智地增长, 主要取决于政府的宏观监控以及市场的调节的结合, 对于政府出台的政策, 应该坚决, 严格地执行;对一些不法分子, 特别是想利用国际旅游岛来进行概念炒作, 钻政策空子的一些炒房团, 必须给与严厉地法律制裁。国际旅游岛的建设, 需要的不仅是独特的风景, 豪华别墅, 软环境尤其重要。海南的房价现在是国际的标准, 但是服务远不如其他的国际旅游岛, 如马尔代夫等。现在海南省亟需提高总体的服务水平, 包括交通, 住房, 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层次, 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 甚至是定居。打造成旅游以及养老的圣地。

参考文献

[1]邢越, 冯所森.海南房地产投资和房价向成熟和理性回归[J].中国金融, 2005, (11) :23-24.

[2]唐艳明.海南国际旅游岛飙升房价[J].城市住宅, 2010, (Z1) :74-75.

[3]张强.海南房价数天翻倍, 被指背离发展规划初衷[J].决策探索 (上半月) , 2010, (03) :26-29.

金融危机下的会展经济 篇9

然而, 今年年初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鞋展却在金融危机笼罩下突显别样风采, 有消息称, 中国参展企业在为期三天的展览中收获颇丰, 不仅签到了满意的订单, 还接触到不少新客户。这意外的惊喜让不少参展企业“高兴得情绪有些亢奋”。美国是鞋类进口大国, 市场容量大, 而拉斯维加斯国际鞋展又是国际最具规模和影响的鞋类专业大展之一, 据悉, 美国国内的鞋类商贸交易有一半以上都是在该展览完成的, 因此, 该展会在金融危机下受到国际很多鞋业客商的参与和关注虽属意料之外, 实属情理之中。由此还印证了会展经济一个恒古不变的定律:优秀的会展总是蕴涵着巨大的商机。

但是, 市场是多元的, 鞋业市场的商机并不唯美国马首是瞻, 东欧的国际鞋业展会照样吸引着国内为数众多的鞋商鞋企。早在去年上半年, 正是金融风暴肆虐之时, 成都鞋业就以政府名义组织企业出征莫斯科国际鞋展, 一方面以“中国女鞋之都”的整体形象亮相国际市场, 另一方面加强理顺和调整对俄罗斯贸易市场。此一行为巩固和稳定俄罗斯传统市场, 帮助成都鞋企在海外进行品牌推广, 拓展外销渠道, 调整成都鞋企对俄贸易方式, 其战略意义与仅仅在展会上获得些许订单不可同日而语。

海外展会是中国了解世界行业信息的平台, 也是中国展示自己优势的舞台。而随着很多外商及外企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开拓, 国内行业的一些展会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厂商的重视。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 扩大内销市场是目前国内皮革制品企业应对危机的有效举措之一, 相对于不景气的海外市场, 海内外皮革商在中国拓展业务的需求将比以往更大更多, 而国内一些颇具权威的行业会展, 正吸引着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知名品牌踊跃参展。国内一些生产基地也意欲借展会这个特殊的平台来进一步提升本区域品牌的影响力, 在展会上寻找更多的商机和合作机会。

成功的展会离不开品牌的支持, 品牌不仅体现了展会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更体现了它的声誉和信誉。尽管目前的经济形势依然严峻, 但优秀的会展, 无疑会给企业找到取长补短的方法, 为将来的成功播下希望的种子。

低碳经济下的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 篇10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低碳经济时代,碳金融应当作为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的主要领域。王琳琳(2010)、邹亚生(2010)等人认为,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碳金融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目前正处在为发展低碳经济寻找突破口的关键时期,必须通过强有力的市场主体、制度安排和创新工具,大力发展碳金融,促进低碳技术、资金的流动和聚集,推进低碳经济的进程。陈游(2009)归纳和总结了碳金融的内容及相关功能,指出节能减排融资可望从目前技改项目融资延伸到碳金融等新兴业务。谢怀筑、于李娜(2010)分析了“碳金融”市场生发的经济学原因,在对世界碳金融市场规模和市场结构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碳金融”市场区别于传统大宗商品市场的最本质特征在于交易产品的异质性。李东卫(2010)指出,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碳金融”的发展,在制度安排和观念转换等方面都需要较长时间和渐进过程,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索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的趋势和特征,提出碳金融的目标和功能,在描述碳金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低碳经济下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而提出我国积极发展碳金融、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低碳经济下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的趋势和特征

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是发达国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不同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一高三低”(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自2003年英国政府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以来,低碳经济、低碳产业、低碳技术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被人们认为是继两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和生物技术革命之后第五次改变世界经济的革命浪潮。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减缓气候变化。低碳经济不仅事关产业领域,而且还与金融机构密不可分。一方面,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金融支持,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撑;另一方面,低碳经济的发展也为金融体系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极大地推动了金融创新。碳金融就是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的产物。

碳金融(carbon finance)是随着低碳经济的兴起而出现的一个全新的金融概念,是金融体系在低碳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和必然结果。它是指与碳特别是与限制温室气体(GHG)排放有关的金融活动,包括银行贷款、直接投融资和碳指标交易等。碳金融作为低碳经济时代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的新事物,呈现出快速发展、深化发展和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1.碳交易市场活跃、日益扩大成为低碳经济时代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碳交易规模增长迅速,碳货币化程度日益提高,碳排放权也逐渐演变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初步形成了以碳排放权交易为基础产品、以欧元为主要交易货币、以各类金融机构为主要推动力量、以欧盟排放权交易制为核心交易平台的碳金融体系。目前,全球碳交易所共有4个:欧盟的欧盟排放权交易制、英国的英国排放权交易制、美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以及澳洲国家信托,全部由发达国家主导。发达国家围绕碳减排权,正在试图构建碳货币以及包括直接投融资、银行贷款、碳减排权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减排成本与排放信用额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全球碳排放权交易规模逐渐增长,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两大交易市场:一是配额交易市场,即欧盟、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和英国等排放交易市场创造的碳排放许可权;二是项目交易市场,通过清洁发展机制、联合履行以及其他减排义务获得的减排信用交易额。

据世界银行统计,自2005年起,全球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交易标的的交易总金额从1 018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126 315亿美元,4年时间增长了约120倍。交易量也由2005年的1 0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t CO2e)迅速攀升至4 81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t CO2e)。发展低碳经济正成为世界各国寻求经济复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碳排放权的“准金融属性”已日益突显,并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碳金融逐渐成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抢占未来低碳经济制高点的关键。随着低碳经济发展和碳交易活动更加活跃,碳金融必将成为未来重建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秩序的重要因素。截至2010年4月,全球已有40多家国际大型商业银行加入旨在推动环境保护的“赤道原则”,同时有60多家金融机构宣布采纳该原则,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开展碳金融业务。另据世界银行统计,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将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交易市场,而碳排放额度也将取代石油成为世界第一大商品,如图1所示。

2.碳金融衍生产品成为低碳经济时代金融创新的重要内容。碳金融的核心是碳排放权,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大气温室气体排放空间不再是免费的公共资源,基于经济实力、地缘政治等诸多因素进行多方博弈所形成的碳排放量成为一种可以获利的能力和资产。各国国际收支平衡、贸易摩擦、汇率问题都与碳市场联系起来,碳排放量成为未来国际金融秩序的基础性因素,碳金融衍生产品将成为低碳经济时代金融创新的主要方向。如何建立多层次碳金融市场体系、创新金融服务,如何开展碳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与服务成为低碳经济时代金融创新的主要议题。纵观全球碳金融衍生产品的现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基于欧盟排放许可权(EUAs)的传统衍生产品。由于EUAs目前还是全球“碳金融”市场上最大宗交易的“权益”,所以最初的“碳衍生”自此开始。欧洲气候交易所先后推出了与EUAs挂钩的期货与期权,使得“碳排放权益”可自由流通,丰富了“碳交易”的金融衍生品种类,增加了“碳市场”的流动性。(2)基于“核证减排量”的衍生品。其主要是基于CERs和ERUs的传统衍生品,如CERs远期合约、CERs期货合约、CERs期权合约、ERUs远期合约、ERUs期货合约和ERUs期权合约以及基于CERs和EUAs之间价差的看涨期权或看跌期权等产品。(3)“碳金融”市场的新型衍生品。基于投资碳资产未来应收账款的证券化产品、碳保险以及各类挂钩“碳资产”的结构性产品或结构性证券。另外,将“碳资产”挂钩传统的气候衍生品,比如气候看涨期权、气候看跌期权、重灾保险、重灾债券等,而由此形成的结构性产品也在不断开发和设计当中。

二、低碳经济下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的目标和功能

如前所述,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系统提供支持。低碳经济条件下的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应当服务于低碳经济发展,有着与低碳经济相联系的特定目标和功能。

(一)低碳经济条件下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的目标

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背后支撑力和推动力是现代金融发展。被誉为现代经济发展“润滑剂”和“发动机”的金融业,兼具解决“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功效。低碳经济条件下,基于市场机制运作的金融业,应当在追求盈利、提高效益的同时,积极履行其作为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在调整经济结构、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围绕碳排放开展的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不仅有利于推动低碳经济快速发展,也为金融业防范风险、稳健经营构筑了一道环保防火墙。传统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换及其引致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切需要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

低碳经济时代的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应当围绕低碳经济进行,并能促进低碳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低碳经济下金融应当是与碳有关系的,区别与传统金融活动的一切金融活动,是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因此,从金融的本质出发,低碳经济时代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的目标应当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从金融和环境的关系入手,重新审视金融,将生态观念引入金融,改变过去高消耗、低产出、重数量、轻质量的金融增长模式,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改善环境的金融增长模式。其二,以低碳金融观念关注产业发展,依靠金融手段和金融创新影响企业的投资取向,为低碳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进而影响企业经济取向和市场行为,促进传统产业的低碳化和新型低碳产业的发展。

(二)低碳经济下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的功能

金融发展理论认为,经济发展阶段越高,金融的作用越强。本文认为在低碳经济条件下,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应当具备与低碳经济相联系的独特功能。(1)碳排放权的价值发现功能。低碳经济中的关键因素是碳排放权。在理论和实践上可用两大类典型的方法或工具来控制碳排放,即征收“庇古转移税”和排放权交易。前者实质上是通过政府定价的方法来推动碳排放的外部性内部化的手段,在经济学上可以说是失灵或没有效率的;后者则是通过市场机制,使碳排放权具有商品属性,利用价格的信号传递功能引导经济主体把碳排放成本内化为经济决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促使外部成本内部化。受总量控制的约束,碳排放权将成为低碳经济时代最为稀缺的商品之一。随着碳市场交易规模的扩大,碳货币化程度提高,碳排放权日益衍生为具有较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碳排放权的价格将通过金融市场体现出来并最终流向经济价值最高、生产效率最好的生产部门,积极有效的碳资产管理也成为促进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2)生产方式转型的资金融通和风险管理功能。资金融通和风险管理是传统金融体系最本质的功能,传统金融体系的资金支持和风险管理功能是粗放型生产方式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在低碳经济时代,生产方式必须从粗放向集约转型,从高能耗高排放向低污染低排放转型,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肩负着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的低碳化的使命。因此,这一阶段的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应当能够引导资金向低碳产业转移,促进清洁能源和减排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通过风险管理工具和手段的开发为经济低碳化和生产低碳化提供保障。

三、低碳经济下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对金融业而言,低碳经济的巨大前景意味着历史性机遇的到来。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依靠实体经济发展产生效益,有什么样的经济模式就应该有什么样的金融,通过两者之间的关系,金融业能从低碳经济中找到新的盈利空间。

1.低碳经济的崛起为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能源基础设施所采用的技术与设备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是长期的,一旦投入使用,其二次调整或者转换的社会成本与经济成本将十分巨大。为此,在能源投资的源头就应尽量克服传统煤电技术的弊端,采用低碳的先进技术。根据“十一五”发展规划,在我国2010年的能源结构中,煤、气、油等化石燃料电站将占总装机容量的91.9%,水电占6.8%,核电占0.9%,风能、光能、生物质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占0.4%,在此基础上,为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能源供给需要,同时实现我国能源结构向可再生性能源的倾斜,我国未来在能源建设上的投入将十分巨大。根据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简称“IEA”)的预计,2006-2030年我国在能源部门的投资累计将达3.7万亿美元,其中74%用于电力投资,约为2.8万亿美元,融资需求巨大。如此巨大的投资需求需要现有金融体系与金融机构作出适应性调整。

2.低碳经济时代的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面临巨大挑战。(1)市场分割。目前,碳交易主要集中于国家或区域内部(如欧盟),统一的国际市场尚未形成。碳金融市场也呈现出多样化和碎片化的态势:既有场外交易机制,也有场内交易机制;既有政府管制产生的市场,也有市场主体自愿形成的市场。这些碎片化的市场大多依托于国家或地区,在制度安排上存在较大差异(比如排放配额的制定及分配方式等),导致不同的市场之间难以对接,跨市场交易难以达成,碳交易市场的一体化程度步履维艰。(2)政策风险。首先,国际公约的延续性问题滋生了碳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尽管经过国际社会的不懈努力,各国已经就碳减排达成了《京都议定书》,但一方面《京都议定书》的实施期限仅涵盖2008-2012年,其后能否达成有效的国际公约尚未知可否;另一方面,即使是临时性的国际公约,国际社会对《京都议定书》的具体交易条款仍存有广泛争议,这对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其次,减排认证的政策风险也阻碍碳金融市场发展。由于核证减排单位的发放由监管部门按既定的标准和程序来进行认证,而技术发展的不稳定性及政策意图的持续变化又导致难以对认定标准和程序形成合理预期,这就使政策风险问题变得更加突出。(3)交易成本巨大,较高的交易成本也对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例如,项目交易涉及跨国报批和技术认证,监管部门要求由指定运营机构(DOE)来负责项目的注册和实际排放量的核实,费用高昂。此外,交易成本巨大还表现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由于目前缺乏对中介机构的监管,有些中介机构在核查中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甚至提供虚假信息。所有这些,都在无形之中加大了市场的交易成本,不利于碳金融市场的发展。

四、低碳经济背景下推进我国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的思考

面对低碳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金融机构别无选择,必须尽快进入角色,不断推进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的步伐。

从政府和监管机构的角度来看,首先,要加强市场主体的培育,不但要鼓励传统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业务,还要引导其他经济主体(如碳排放权的最终使用方、市场投资者等)参与碳市场,激发碳金融市场的活力。其次,要推进碳金融市场形成统一的行业规则或惯例,协调碳交易的内容、标准和程序,完善交易场所、交易平台和交易机制等。再次,增加政府投入,加大鼓励和优惠力度,支持各市场主体在碳金融方面的产品或业务创新,提高碳金融创新的技术水平。最后是发挥政府在风险承担方面的优势,提供风险监管指导,引导碳金融市场主体制订完善的风险管理计划,降低碳金融领域的风险水平。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首先,银行业作为当前碳金融市场最重要的主体,不但应当关注传统的节能减排信贷项目,还要重视绿色信贷相关的中间业务,即在提供间接融资的过程中,加大与碳排放权相关的衍生产品的创新力度,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碳交易金融服务。其次,证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等新兴金融机构应当加快涉足碳金融市场的步伐,通过业务渗透和产品创新,推动碳金融产品的丰富。再次,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各种私募基金、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也应成为碳金融的重要参与者,通过股权投资或直接投资,扩大碳金融市场规模和范围,通过业务创新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

从更长远的全球碳金融竞争格局来看,中国必须在未来低碳产业链上打破美元、欧元等货币制衡,使人民币成为碳交易计价的主要结算货币。此外,在全球能源金融新博弈中争取主动权,提高对碳资源价值的认识,培育碳交易多层次市场体系,完善碳金融市场和碳金融工具,开展低碳掉期交易、低碳证券、低碳期货、低碳基金等各种低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改变我国在全球碳市场价值链中的低端位置。

参考文献

[1]谢怀筑,于李娜.碳金融:应对气候变化的金融创新[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1).

[2]World Bank,State and Trends of the Carbon Market2009,Washington,D1C1:World Bank,2009.111.

[3]汤小明.发达国家碳金融发展现状[J].企业导报,2009,(11).

[4]初昌雄,周丕娟.碳金融:低碳经济时代的金融创新[J].金融与经济,2010,(2).

[5]王增武,袁增霆.碳金融市场中的产品创新[J].中国金融,2009,(24).

上一篇:电源分布下一篇:强化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