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业与泡沫经济

2024-08-06

房地产业与泡沫经济(共12篇)

房地产业与泡沫经济 篇1

1 正确理解泡沫经济与经济泡沫的涵义

要弄清房地产业与泡沫经济的关系, 首先要搞清泡沫经济的涵义。

什么叫泡沫经济?《辞海》 (1999年版) 中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解释。该书写道:“泡沫经济: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 金融证券、地产价格飞涨, 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 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 最后必定泡沫破灭, 导致社会震荡, 甚至经济崩溃。”

从这个定义中,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泡沫经济主要是指虚拟资本过度增长而言的。所谓虚拟资本, 是指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 并能给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 如企业股票或国家发行的债券等。虚拟资本有相当大的经济泡沫, 虚拟资本的过度增长和相关交易持续膨胀, 与实际资本脱离越来越远, 形成泡沫经济, 最终股票价格暴跌, 导致泡沫破灭, 造成社会经济震荡。

地价飞涨, 也是泡沫经济的一种表现。如果地价飞涨, 脱离土地实际价值越来越远, 便会形成泡沫经济, 一旦泡沫破灭, 地价暴跌, 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危害。

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正常情况下, 资金的运动应当反映实体资本和实业部门的运动状况。只要金融存在, 金融投机就必然存在。但如果金融投机交易过度膨胀, 同实体资本和实业部门的成长脱离越来越远, 便会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 形成泡沫经济。

泡沫经济与经济泡沫既有区别, 又有一定联系。经济泡沫是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所谓经济泡沫是指经济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非实体经济因素, 如金融证券、债券、地价和金融投机交易等, 只要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中, 对活跃市场经济有利。只有当经济泡沫过多, 过度膨胀, 严重脱离实体资本和实业发展需要的时候, 才会演变成虚假繁荣的泡沫经济。可见, 泡沫经济是个贬义词, 而经济泡沫则是个中性范畴。所以, 不能把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简单地划等号, 既要承认经济泡沫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又要防止经济泡沫过度膨胀演变成泡沫经济。

2 经济泡沫的利与弊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 经济泡沫之所以会长期存在, 是有它的客观原因的, 主要是由其作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

一方面, 经济泡沫的存在有利于资本集中, 促进竞争, 活跃市场, 繁荣经济。

另一方面, 也应清醒地看到, 经济泡沫中的不实因素和投机因素, 又存在着消极成分。

3 房地产业与泡沫经济的关系

在搞清了泡沫经济的涵义以及泡沫的利与弊之后, 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研究房地产业与泡沫经济的关系这个主题了。研究的结果是:

3.1 房地产业本质上是实体经济和实业部门, 其本身决不是泡沫经济。

首先从房地产的属性来看, 房地产是不动产, 房地产商品兼有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双重属性, 是以实物形态存在的实实在在的实体产品, 同金融证券 (包括股票、债券) 仅仅是收益权利证书相比, 根本不同, 它本身并不是泡沫经济。

其次, 房地产业部门是实业部门。它同金融证券等虚拟资本也是根本不同的, 谈不上泡沫经济。

再次, 房地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属于先导性、基础性产业, 处于主导产业地位, 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发达国家内生产总值中, 房地产增加值一般要占到10%左右。房地产业以其产业关联度强、带动系数大的特点, 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事实已经证明, 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业的兴旺发达, 是我国经济繁荣的标志之一, 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所谓虚假繁荣的“泡沫经济的第二次高潮”。

3.2 房地产业也含有某些经济泡沫成分, 如果任其膨胀, 也存在着发展成为泡沫经济的危险性。

应当承认, 房地产业成长过程中, 确实存在着一些经济泡沫, 主要表现在:

地产价格泡沫。如前所述, 土地价格由于其稀缺性和市场需求无限性的拉动作用, 及其土地市场投机炒作, 会出现虚涨, 这种虚涨的部分就属于经济泡沫。如果土地价格成倍、甚至几十倍地飞涨, 就会发展成泡沫经济。如日本的地产价格暴涨就是鲜明的例证。日本六大城市的地价指数, 在上世纪80年代的10年间上涨了5倍, 地价市值总额高达4000万亿日元, 相当于美国地价总值的4倍, 土地单价为美国的100倍。1991年以后地价暴跌, 泡沫破灭, 至今经济尚未恢复过来。地价虚涨是不能持久的, 在一定阶段便会破灭。

房屋空置泡沫。在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中, 商品房供给超过市场需求, 超过部门的供给增长属于虚长, 构成经济泡沫。按照通用的国际经验数据, 商品房空置率达10%以内时, 这种经济泡沫是正常的。如果超越过多, 引起严重的供给过剩, 形成泡沫经济, 导致房价猛跌, 开发商遭受巨大损失甚至破产倒闭, 失业率上升, 经济混乱, 社会动荡。

房地产投资泡沫。一般规律, 房地产投资增长率应与房地产消费增长率相适应, 力求平衡供求关系。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阶段, 百业待兴, 房地产投资增长率略大于消费增长率, 形成供略大于求的市场局面, 对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和刺激经济增长是有利的。只有当房地产投资过度膨胀, 商品房严重滞销, 造成还贷困难, 连带引起金融危机时, 才形成泡沫经济破灭。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泰国就是一例。

房价虚涨泡沫。房价是与地价相联系的, 房价泡沫与地价泡沫密切相关。此外, 开发商对利润的期望值过高, 人为抬高房价, 也会形成经济泡沫。如果房价飞涨, 开发商攫取暴利, 购房者难以承受, 由此也会形成房地产泡沫经济。

可见, 房地产确有经济泡沫, 存在着发展成为泡沫经济的可能性。但绝不能把房地产业等同于泡沫经济。

3.3 房地产经济泡沫的存在有利有弊, 关键

在于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 避免出现泡沫经济, 导致大起大落的波动和震荡。适度的经济泡沫, 例如土地价格微幅上扬、房价稳中有升、房地产开发投资高于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商品房供给略大于市场需求等等, 对活跃经济, 促进竞争, 推动房地产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是有利的。同整个国民经济一样, 没有一点泡沫房地产业是不能繁荣的。而如果泡沫过多, 过于膨胀, 造成虚假繁荣则是不利的。关键在于要控制这些经济泡沫过度膨胀, 不致形成为泡沫经济, 带来严重危害。

房地产业与泡沫经济 篇2

以旅游经济为特色的假日经济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出来,但受关联产业的影响,旅游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局限.如何以旅游经济为龙头,带动整个休闲产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发挥第三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本文深入分析了产业结构变动的规律及其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特殊的经济发展历史、经济发展战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的特点,提出发展以旅游经济为特色的假日经济进而发展休闲产业的战略措施.

作 者:原梅生 郭梅军 作者单位:原梅生(山西财经大学教务处,山西,太原,030012)

郭梅军(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100000)

经济转型与产业变局 篇3

当前,中国经济虽然向好,但仍然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是未来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新业态带来新经济增长点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最后一年。“十一五”期间,尽管遭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国仍保持了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进一步提升了综合国力。预计“十一五”中国GDP增幅将达10%,超过预期9.6%的年均增速。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30万亿元,预计到“十一五”期末将超过35万亿元,经济总量超过日本。

然而,近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这些挑战包括经济增长迅速,但经济增长的粗放型特征依然显著;具有低成本竞争优势,但这一优势在逐步削弱;增长动力有所增强,但体制和机制创新活力尚待释放;自主创新取得进展,但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不足,服务业增长速度加快,但发展仍滞后。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加快,但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治理任务依然艰巨等。虽然中国自主创新取得进展,但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仍然不足。总体来说,中国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满足不了需要。这主要表现在中国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规模上的大国地位不甚相称。中国虽然已经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在国际市场上叫得响的自主品牌不多。而在创新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目前,中国研发投入不足,每万人中的研发人员数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仅为20%,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归根结底是落实到产业发展上。近年来,全球产业发展呈现出了一些新特征和新趋势,如服务业国际转移加速,服务外包发展潜力巨大、产业融合日益深入,部分制造企业向服务提供商转型、积极进行组织创新,集群化发展特征明显等。新的趋势对加快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服务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创新商业模式,发展新兴业态就是一个很值得借鉴的新趋势。服务业和新技术产生的新兴服务业态是新经济增长点,产生了一些市场潜力大的新兴服务业态,如软件外包、互联网信息服务、通信增值服务,动漫、文化创意等,以及随着产业链的重组和专业化分工的不断分化,以科技管理为支撑独立出来的如研发服务、工业设计、时尚调查等。

产业集群化发展特征如今也愈发明显。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产型服务业积极进行组织创新,在产业集群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提升了市场竞争能力。软件产业是创新性很强的产业,软件人员之间的沟通很重要,这使得软件产业集中在某一个特定的地区,集群效应明显。可以从印度软件产业集中发展明显看到这一点。从1991年开始,印度开始建设软件园区,并取得巨大的成功。目前园区内的企业成为印度软件产业的中流砥柱,80%的出口来自于这些产业。以软件产业为例,新型业态能够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期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要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大力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升中高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推动集群化发展。

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大力度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十二五”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要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把建设有利于创新环境的部署落实到各项政策之中,实现经济增长从依靠要素消耗到靠技术支撑进行转变。

而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也要受到足够的重视。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和逻辑结果,是突破经济运行高消耗、低产出这一旧格局的必然途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要力争形成工业与服务业“双拉动”的增长格局,以及工业与服务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发展格局;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环节,实质性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传统产业调整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竞争力;谋划经济的合理布局,将推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有序梯度转移作为维护好既有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

以广东为例,作为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前沿,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努力,已经稳居全国第一大省的位置,经济总量、实力、人民生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广东率先采取措施,也赢得了先机。从广东当前的经济结构来看,工业企业众多,因此应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应对矛盾与风险

2010年的增长态势和动力格局将好于去年,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风险。

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内需、保增长的同时,需要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密切观察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现象、新情况、新趋势,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要把更多的空间和精力放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的调整上,将短期经济刺激与中长期结构优化升级目标相结合。要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房地产业与经济发展探讨 篇4

房地产业属于第三产业, 主要是指从事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的行业。经济发展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一个经济体系生产内部成员生活所需的商品和劳务潜在生产力的扩大。而生产力的增长则主要取决于该国家自然资源、实质与人力资本的积累、技术水平的高低以及制度环境的改善。经济的增长通常用GDP ( 国内生产总值) 来做衡量。

1 国民经济发展中房地产业占据的重要地位分析

1. 1 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产业

基础型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指在国民经济中, 能在较大程度上限制着其他产业部门发展的产业。房地产业便是基础型产业, 房地产业提供给人们住房, 保障了人类在社会上最基本的生活, 可以说, “安居乐业”这一词便代表了在社会生产活动中, 住宅的基础性地位。作为基础性产业, 房地产业所提供的各种商业设施能确保商业部门的运作有最基本的物质条件, 且房地产业提供的更多设施, 是商业部门改善运营的基础前提和保障。

1. 2 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先导性产业

先导性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战略性较强的产业, 它主要是指在国民经济中, 为引导其他产业部门往某一战略性目标发展, 则先行规划发展的产业或是产业群。房地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关联性较强, 具有十分明显的先导性作用,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 世界银行便已算出, 房地产业的投资拉动为1: 3, 销售拉动系数则为1: 1. 3 ~ 1. 5。

1. 3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阶段性支柱产业

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较大贡献的产业部门即是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产业。通常, 支柱性产业有四个特征, 即, 高产业比重、高产业关联、高市场需求以及高财政收入占比。结合近些年统计数据估算, 仅仅是住宅建设每年消耗的水泥就占据了年产量的47% 、其他诸如水泥、木材和运输量就分别占了14% 、20% 、8% 。且在一般地区地方财政收入中, 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全收入就占据了其中的25% , 发达地区甚至达到了当地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可以看出, 房地产税收是地方税收的主要来源, 同时房地产业也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阶段性支柱产业。

2 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2. 1 直接性作用与间接性作用

直接性作用是指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 房地产业对其发展产生的不经过任何中间步骤的影响。此外, 房地产业的直接性作用还体现在: 房地产业发展对居住环境与城市建设以及劳动就业等方面的直接贡献。如, 房地产业占GDP的比重从2001 年的4. 6% 上升到2010 年的5. 46% , 上升了0. 84 个百分点, 除了2008 年因金融危机的出现而造成的产值下降, 房地产业在我国GDP中所占的比重与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每年都在稳定增长。

间接性作用则是指房地产对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经过中间环节的影响。如, 房地产业与金融业的关联性为0. 5468, 在2009 年, 通过房地产业带动金融业, 其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间接贡献率是4.22% 。此外, 房地产业的间接性作用还体现于: 在特定时期, 房地产业发展对实体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影响、对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影响、以及就业、税收等方面上对房地产业产生的依赖性等等。

2. 2 积极性作用与非积极性作用

积极性作用是指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产生的正面能量与结果。房地产业有着极强的关联性, 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 房地产业拉动了60 多个行业的发展, 提供了无数就业岗位。这些行业不仅是向前关联, 同时也存在向后关联, 而不管是向前还是向后关联, 房地产业都涵盖了几乎所有产业的向前推动的、向后拉动的关键作用, 它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对经济发展产生的贡献甚至大于房地产业本身对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 房地产业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非积极性作用是指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的负面能量与效应。过度投资房地产业, 很容易引起溢出效应与挤出效应, 进而造成社会经济的扭曲, 并最终极大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如, 由于房地产业的过度繁盛, 致使房价水涨船高, 居民购房的首付款及其月供越来越高, 购房压力日益上升, 这严重限制着居民消费的持续扩大。同时, 房地产过度开发导致投资过热, 产生泡沫经济。此外, 房地产业的非积极性作用还体现在: 房地产业吸收的大量资金, 会占用到其他产业的资金; 房地产的过度开发, 减少了城镇与农村的土地资源等等。

3 合理掌控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3. 1 充分发挥房地产业的积极性作用

房地产业有其独特的优势, 它能在短时间内就聚集大量的资金, 进而拉动更多的投资机会, 且不需要更多的承载基础。国内工业承载基础过于薄弱, 发展较为滞后, 因此, 比较需要像房地产业这种能在短时间内就聚集到大量资金的、能有效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同时, 房地产业以有效带动其他工业产业的发展。只有稳定房地产业的发展, 才能为经济转型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获取更多的时间。

3. 2 视经济发展要求合理控制房地产热度

国民经济与房地产业之间可谓相互促进又彼此制约着, 要正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度, 才能同时获得协调的发展。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 也有效拉动其他很多行业的发展, 并带动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因此, 房地产业对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可谓功不可没。但是,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要有一个度的把握, 不能顾此失彼, 我们在承认房地产业带来的积极效应的同时, 更是要意识到房地产业的过度开发和过强热度是不可取的, 这也是房地产业能有效推动国民经济的必要条件。

房地产业如果出现过热状态, 会促使与其相连产业的畸形过热发展, 使得大量资金都停顿在房地产上, 进而直接影响到其他产业与及其实体经济的良性发展, 并直接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 为了避免房地产业发展环境的恶化, 同时也是为了防止房地产业的过度投资引发的一系列不良效应, 国家可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 从政策与法规上对其进行平稳的引导, 以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从而带动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

3. 3 积极响应国家房地产政策

对于一些房地产起步尚还比较晚的省份或是城市来说, 房地产还属于后发性市场, 因此, 这就需要其积极、及时响应国家的房地产政策。如, 在国家采取促进房地产业发展政策之时, 可加大房地产发展速度;相应的, 在国家采取减慢房地产发展政策时, 则应放慢房地产业发展速度。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与支柱性产业, 房地产业的发展能有效拉动与之相连产业的发展, 并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它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推动经济的发展。而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上升, 房地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支柱与主导产业, 其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凡事有利有弊, 房地产业的持续性火热状态, 必然会带来物极必反的效果, 国家与地方政府以及房地产开发商应合理把控开发的度, 并结合当地经济的发展要求控制房地产热度。

摘要: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与先导性产业, 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的重要地位, 之后就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的作用进行了相应探析, 最后就房地产业在经济发展作用上的掌控提出了几点意见, 以作参考。

关键词:房地产业,国民经济发展,作用掌控

参考文献

[1]李艳双.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 2003.

[2]陈雪松.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D].暨南大学, 2009.

[3]范宇.中国房地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 2010.

[4]吕晨钟, 秦洁.房地产业波动和国民经济发展关系实证检验[J].商业时代, 2013 (10) :125-127.

房地产泡沫成因与对策 篇5

一、房地产泡沫的含义及成因

房地产开发中的泡沫现象,主要是指土地和房屋价格极高,与其使用价值(市场基础价值)不符,虽然账面上价值增长很高,但实际上很难得到实现,形成一种表面上的虚假繁荣。由于房地产是由土地及其附着建筑物所构成,而建筑物是人类劳动产品,其价格是由成本、利润、税金来确定,这相对比较稳定,较易判别,因此我们平常所说的房地产泡沫实际上是土地泡沫(地价泡沫),而土地的市场基础价值即合理价格是土地利用效益的资本化。

无论是从现象,还是从本质看,泡沫与一般价格波动都有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区别:从现象上看,一般商品的价格波动包括上涨、下降,而且在时间上是相连的、循环的,变化幅度一般不会很大,而泡沫是价格持续上涨,高到令人发狂的地步,直到产生恐慌,人们匆匆抛售,从而使价格暴跌,波动幅度很大,它不具有周期性,而是突然地上涨与下跌。

从本质上看,一般商品的价值是价格的货币表现,一般商品的价格波动反映市场供需平衡,既是市场机制作用的起点,又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价格上涨、供给增大,投资者预期价格下降。而泡沫发生的时候,市场机制失灵,人们的行为买涨不买跌,不遵循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律。当价格上涨、供给增大时,投资者预期价格进一步上涨。1991-1993年,我国海南房地产价格正是这样飙升的。1991年每平方米价格还是1000多元的公寓楼,到1992年就可以卖到3000多元。有的商品房价格甚至突破10000元。土地使用权的出让价格也大幅度提高,有的地方仅过一年价格竟由十几万元一亩涨到600多万元一亩。投机者却还在不断地囤积房地产以待价格再一步上涨时抛出。以至于在房地产交易中有70%是投机者囤积起来的。但很少有人会意识到房地产热骤然降温,房地产热在造就了一批富翁之后,相当一批公司被套牢在海南的土地上,上亿资金在有限的土地上沉淀。泡沫并没有带来财富的增减,只有转移的功能。

房地产泡沫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1.房地产商品的特殊性。在一定时期内房地产商品供求不易均衡,而且合同期摊销交易成本低,这是泡沫载体所具有的一个条件。所以房地产容易产生泡沫,是泡沫的主要载体之一。

2.土地的稀缺性。土地的自然供给是固定不变的,它是地球表面的陆地与水域的总和。城市面积在城市化过程中可以不断扩大但是土地资源是稀缺有限的,我国的土地资源相对匮乏,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人们对稀缺的土地需求有无限扩大的趋势。这种需求既有发展经济的客观需求又有对土地获利的需求,在土地获利需求的驱使下,把获取的土地权益作为谋利手段。土地权益是虚拟资本的一种,它可以反复转手。马克思曾指出:“没有价值的东西在形式上可以有价格。在这里,价值表现是虚幻的。”因此,土地的稀缺性及其虚拟资本使地价运动可脱离土地利用实绩而产生泡沫。

3.地价具有虚构性。地价的虚构性是由于土地资源价格与其资产性价格的不一致现象。也就是说,由于人们预期的不合理土地利用收益贴现值之和与现实的市场地价(市场地价等于未来土地持有期间土地利用收益贴现值之和与未来土地转让收益的贴现值之和,如果人们的预期地价是合理的,现实的市场地价就等于未来无限年期的土地利用收益的贴现值之和)之间总存在事实上的偏差。这种偏差越大,说明现实的市场地价中虚构部分越多或者说泡沫成分越多,反之越少。综观房地产泡沫的膨胀乃至破灭无不与发财致富的欲望与从众行为有关。“要挣钱,到海南;要发财,炒楼花”,成为当时海南房地产热时一些生意人的经典。这一点在东南亚房地产泡沫中无不表现得淋漓尽致。近几年来泰国的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热,供过于求,但是仍有许多新的开发商挤进这个领域。他们认为在前几年冒出的两万家房地产开发公司中只有20家宣布破产,可见这个行业仍有大的赚头。许多开发商还想从继续建房中摆脱困境,在这种非理性的支持下,造成泰国房地产市场熊市弥漫。

4.房地产市场是不充分市场。由于房地产市场与完全自由竞争市场的四个条件(信息充分;商品品质;买卖者自由出入;交易双方数量众多,因而任何一方不会出现垄断局面)相差甚远,所以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准市场(Sub-market)。由于买者信息缺乏和信息的不对称,许多房地产交易和定价是悄悄进行的,这种成交价往往不能反映成交物业的真实价值。

5.银行及金融系统发放房地产贷款的倾向性。由于房地产的不可移动性及其保值增值性,银行系统很愿意发放房地产贷款,在宏观经济一片看好的情况下,政府也鼓励投资,银行利率就比较低。据统计,在1992-1993年,海南房地产开发的资金占社会固定投资的三分之一。大量资金涌向房地产业,信贷的盲目扩张及大量吸引短期外资,给泡沫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6.政府部门的不正之风。1993年沿海地区的房地产热,有不少公司是挂靠政府职能部门或金融机构,其资金来源大多为挪用公款、贷款或拆借等,加上政府出于地方利益及短期利益的考虑而放松低价批地。可见,政府部门的设租、寻租、贪污受贿行为也是助长泡沫形成的原因之一。

二、房地产泡沫的危害

房地产过热,一旦泡沫形成,房地产价格的过快上升很容易产生虚假需求信息,影响开发者和消费者的预期,而且虚假需求造成的过度供给,又会形成新的房产积压,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大而长期的负面影响,2001年,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净增量为1100万平方米,全年商品房空置面积增长10.5%,高于上年增长6.7%的水平,年底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已突破1亿平方米大关,共积压资金1000多亿元。大量的空置商品房不啻于一柄悬在我们头顶的达魔克利斯剑;不规范的住房抵押贷款操作导致的房地产价格虚高,会加重消费者的负担,增大购房者的违约风险,一旦出现经济不景气,大量购房者违约,形成银行的不良资产,最终导致金融风险,1993年的中国和1996年的泰国都是这样,国内外由房地产不良贷款引起金融危机的教训我们必须吸取;此外,房地产价格过高还会影响人才的去留,严重削弱城市竞争力,影响地方经济发展。

三、房地产泡沫的防范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房地产网络的崛起以及加入WTO和北京申奥的成功等无疑都会给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带来机遇,特别是网络与房地产的结合,给未来房地产业的发展指出了一条道路。但是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房地产需求的进一步增加,我国的房地产业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如何让这一行业真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防范房地产泡沫,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1.大规模推出经济适用房,抑制商品房价格。国家要抑制房价的不合理上涨,防止房地产泡沫的出现,主要办法还是大规模地推出经济适用房。去年,国家计委、建设部宣布,投资1700亿元,计划建设2.25亿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这将对现有房地产市场的供应量、产品结构及价格产生重大影响。经济适用住房的作用一是通过免收土地出让金和减免配套费等,降低了售价,确保中低收入家庭有房可买,二是平抑过高的商品房价格。1998年国家宣布并随后实施的大规模建设经济适用房的计划,曾令众多房地产开发商惊恐不已。经济适用房对商品房价的巨大冲击或抑制效应已经显现。如北京1999年由于大规模建设经济适用房,致使其商品房价平均每平方米下降了700-1000元。现在,国家要重举经济适用房大旗,由于北京的新开工面积已经很大,如果再大规模推出经济适用房,那北京的房价非大跌不可。如果大规模建设经济适用房等政策付诸实施,房价持续上涨的空间就会被封杀。

2.强化土地资源管理,通过土地资源供应量的调整,控制商品房价格的不合理上涨。要根据住房市场的需求,保持土地的合理供应量和各类用地的供应比例,实行土地出让公开招投标制度,控制一些城市过高的地价。要坚决制止高档住宅的盲目开发和大规模建设,防止出现新的积压。对于发生在房地产领域违法犯纪行为要严厉惩处,严惩无正当理由闲置土地的“圈地人”以及房地产领域的违法活动。

3.建立全国统一的房地产市场运行预警预报制度,加强和完善宏观监测体系。通过对全国房地产市场信息的及时归集、整理和分析,就市场运行情况做出评价和预测,定期发布市场分析报告,合理引导市场,为政府宏观决策做好参谋。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持续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吸引了大量的企业进行房地产投资,应当引起注意,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房地产业的宏观监测体系,通过土地供应、税收和改善预售管理等手段及时进行必要的干预和调控,有效地防止房地产业“泡沫”的产生。

4.整顿住房金融市场秩序,规范住房金融业务,防范住房贷款风险。一要严格审查住房开发贷款发放条件,切实加强住房开发贷款管理。住房开发贷款对象应为具备房地产开发资质、信用等级较高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贷款应主要投向适销对路的住宅开发项目,企业自有资金应不低于开发项目总投资的30%,开发项目必须具备“四证”(国有土地使用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二要强化个人住房贷款管理,严禁发放“零首付”个人住房贷款。商业银行发放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应严格评估抵押物的实际价值,落实抵押登记手续,贷款额与抵押物实际价值的比例(抵借比)最高不得超过80%。商业银行应认真分析开发项目及住房开发企业的有关情况,注意防范与期房相关的特定风险。三要规范个人商业用房贷款管理。借款人申请个人商业用房抵押贷款的抵借比不得超过60%,贷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0年,所购商业用房应为现房。

5.全国研究住房税、费政策,通过税收杠杆促进低价位住房的建设和消费。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住房消费的税收政策,清理了一批住宅建设和消费环节的不合理收费,有效地减轻了居民购买、换购住宅的负担。下一步一是要贯彻落实已经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二是进一步研究和调整鼓励住房消费的税收政策;三是继续加大清理住宅建设和消费环节的不合理收费的力度,理顺商品住宅的价格构成,鼓励普通住房消费。

6.加强舆论宣传的引导。目前,地产界炒作概念之风甚劲,其一是对住房本身的炒作,如所谓的“Town house(建在城镇中的房子,名字取的是“城镇+房子”,低密度的联排别墅)”、“智能住宅”、“绿色住宅”、“景观住宅”、“新概念住宅”、“生态住宅”、“可持续发展住宅”等等,究其本质,都是夸大科技、环保等因素在其中的应用;其二是对时令名词的炒作,如一段时间以来对“申奥”、“入世”的大肆宣传等。其实,消费者之所以会被一些开发商的宣传误导,首先是因为他们对这些新概念、新名词的理解不够,其次,可以将其看作是一种对潮流的追赶。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专家+媒体”了。

房地产业与泡沫经济 篇6

关键词:信息经济;产业变革;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4-111-2

1 信息经济下的传统产业变革与升级

随着信息经济的发展,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更加广泛、深刻,传统产业也在向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纵深发展。互联网技术对传统产业的产品设计、生产流程、生产方式、产品销售等全过程渗透。传统产业通过互联网技术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加快生产流程创新与突破,对产业自身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产业之间也将以新的形式进行融合发展。例如借助互联网的发展,利用新的技术、资源和融合方式把农业由一次产业升级为六次产业,不仅拓展了传统农业功能和社会收益,并且,使得这些功能和收益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得以实现。新兴信息网络技术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各个环节的渗透和扩散,催生出各种基于产业发展的服务新业态,生产性服务业将从技术应用、服务内容、商业模式等方面不断提升。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不仅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也将不断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这影响不仅体现在产业结构的变化、转型和升级方面,也会影响市场结构、竞争行为、盈利模式及市场绩效等方面,对产业组织产生深刻影响;对产业的空间布局及产业政策也将产生强烈冲击。因此,忽视这些新的变化,将无法对当下的产业经济现象进行更合理而深刻的解释,也难以对产业领域的现实问题做出有效的解决,产业经济学的应用性将难以体现。

2 信息经济下的市场和产业分布变化

信息经济经济使得传统理论下的很多规律发生改变。长尾理论(Long Tail)和众包(crowdsourcing)思维已经深入到传统产业的很多领域,市场细分越来越细,“个性化”、“客户力量”和“小利润大市场”概念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传统产业的市场结构和商业模式,处于需求曲线尾部的市场正在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影响市场结构的关键因素:集中度、差异化和进入退出壁垒也正在发生变化。市场中的竞争行为也随之变化,处于需求曲线头部的一级或者二级市场的占有率和利润率也正在经历由盛转衰。在互联网广泛应用之后,企业的营销活动也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营销活动受时空限制越来越少,营销费用越来越低,营销结果越来越精准,广告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交易付费的广告付费方式使得广告费用大幅度缩减。这些信息经济下市场、竞争策略、商业模式的变化应该被充分关注,融入产业经济学的日常教学之中。

电子商务发展促成产业空间分布新格局。电子商务纵向延展,促进城镇资源快速流转,横向跨境布局,促进全球消费市场的形成。与电子商务相关联的企业如软件公司、代运营工地、在线支付、物流公司等围绕电子商务企业进行聚集,也推动着传统产业集群升级。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正在加速融合,推动产业集群向“在线产业带”转型。信息经济下的产业集聚现象越来越显著,与传统经济下的指向性集聚相比,经济联系性的聚集在加强,创新效益的分析也应该被进一步强化。

信息经济下,传统产业为适应市场需求在不断转变,新的产业形态不断在催生,市场结构,消费需求和空间布局都在不断变化,新的现象和新的问题需要新的思维和新的理论,这对传统产业经济学理论是个挑战,具有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3 信息经济背景下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

3.1 教学理念

产业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中用来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新兴的应用经济理论。学习本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系统掌握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组织,产业政策等基本理论,对目前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够独立的运用基本理论和概念分析我国目前产业经济当中的现状、问题、使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然而,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市场环境,这些新的现象应该被引入课堂,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必须摒弃单纯讲授传统理论的教学观念和对单一教材的依赖,结合网络资源和典型案例拓展学生在产业经济学领域的学科视野,强化学生发现、分析与解决市场经济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3.2 教学方法

在信息经济时代,创新教学方法是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的重点。课堂上理论讲解、案例分析是基础,但是,让学生在置身市场和具体产业之中,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市场环境、竞争格局,行为策略以及政府规制等。在创新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探索教、学、用协同的产业经济学课外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深化课堂教学。把“浸入式”的教学理念引入产业经济学的教学之中,让学生能够对某个产业的基本情况做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等;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将来就业的意愿对具体产业进行追踪研究,并撰写行业分析报告;开展产业问题讨论,让学生能够把理论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深化对理论和现实的理解,并能够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3.3 教学评价

要贯彻教学方法的改革,考核方式必须相应的做以调整。单一闭卷考试形式不能充分反映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及运用情况,考核方式需要与教学方式相配合,多元化地考查学生实际运用相关概念和理论的能力,以及发现、关注产业经济现象与事实。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对信息经济下产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变化,传统产业在网联网经济下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产业结构的重构、转型与升级,产业规制面临的新问题等进行讨论分析;让学生尝试撰写具体的产业经济案例和产业分析报告等。把考试与考查结合起来,更加全面地提升学生对产业经济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增强知识的现实应用性。

3.4 教学材料

信息经济下的产业经济学教学内容应该更加丰富。毋庸置疑,选择一本经典但又符合当下经济形势的好教材非常必要,但是,任何一本教材都有它的优缺点,为了扬长避短,更加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应该引入教学,包括经典案例,统计年鉴、行业报告、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网络资源,以及与之相关的网络公开课程。多样化的教学材料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课堂学习,而且可以作为课后辅助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产业相关的知识和现实,让学生对产业经济学的内容形成综合知识结构体系,为其后续研究与应用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分析能力。

4 结论

产业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中用来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新兴的应用经济理论。要体现它的应用性特征,就需要把握好经济运行所处的时代特征和市场环境,在大的背景下学习和研究产业的具体问题,产业经济学的教学不仅要注重经典概念和理论的讲授,更应该关注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不仅要注重传统的产业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更应该把现实中出现的新的突破性的变化引入教学内容,形成更具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知识体系,增加产业经济学的应用性特征和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参 考 文 献

[1] 赵新军.互联网背景下“知识”概念解读及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3(8).

[2] 易明,付丽娜.现代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实践创新思考[J].当代经济,2012(8).

[3] 尹凤哲.产业经济学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研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0).

[4] 霍向东.浅析产业经济学在高校中的课程设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7).

房地产业与城市经济的研究综述 篇7

迄今为止,经济学界对房地产业进行了持续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国外对房地产业与经济的发展研究以实证分析方法为主,分析了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因素,建立了指标体系。国内对房地产业与城市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晚,前期的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主要包括对房地产业与城市经济的概念和理论以及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的探讨。进入21世纪后,国内开始尝试用实证分析工具对影响房地产业因素进行分析,并初步建立了反映房地产经济的指标体系。

1 国外房地产业与城市经济的研究

1.1 国外房地产业与城市经济的理论研究

早在17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在《赋税论》中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并初步阐述了级差地租、土地价格等问题。之后亚当·斯密(A.Smith)、大卫.李嘉(D.Ricardo)、马克思等人分别对土地经济问题、住房问题进行了探讨,形成了土地经济理论基础。1924年美国经济学家伊利、莫尔豪斯合编的《土地经济学原理》出版,书中侧重于对用地制度的分析研究,阐述了土地制度及苛税、土地价值和利用等一系列问题,是经济学开始系统研究土地及房地产的标志。1945年R.U.拉特克利夫出版了其代表作《城市土地经济学》,分析了城市土地的供需状况、土地市场的模式等,可以认为是第一部比较系统地研究房地产业发展规律的经济学著作。1960年代以后开始从城市住宅及内部结构等方面研究房地产业的发展,其具有代表性的区域科学家阿朗索提出了一系列城市与土地利用模式。直到本世纪80年代,经济学家德伯格(M..Golderd)和伊文思(A.W.Evans)出版了《城市经济学》等,分别从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两大领域研究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与调控问题的基本理论。

1.2 国外房地产业与城市经济的实证研究

由于统计路径不同,国外有些研究是从住房投资的统计数据出发,这是因为住房投资是房地产开发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Smith从经济角度系统的研究了导致欧盟多国住房投资水平差异的原因。通过建立联合模型,分析了影响欧盟住房投资水平的主要因素。还有通过预测房地产价格的趋势入手,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影响房地产价格变动的因素,并且探讨房地产价格波动对经济的影响。从采用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划分,可分为线性模型(如Case and Schiller,1989;Zhou,1997;Barotand Takala,2001)和非线性模型(如Kim and Bhattacharya,2009),其中,Zhou(1997)运用线性协整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预测了美国房地产价格等,Takala(2001)运用协整分析研究了芬兰和瑞典的房地产价格。

2 国内房地产业与城市经济的研究

2.1 国内房地产业与城市经济的理论研究

房地产业的理论研究最初源于社会实践,同时又指导着社会时间。国外许多发达国家的房地产业起步、形成及成熟阶段都早于我国,而且对房地产业的管理体制也比我国完善,因此这些国家对房地产业的研究也早于我国,并且已形成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不足100年,其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2.1.1 起步阶段

我国房地产业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早期的研究是以地租地价为主要研究对象。仅在30年代出版了章植的《土地经济学》(1930),这是第一本土地经济学著作,书中以土地经济为理论,在国外房地产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上,对房地产业的研究进行了初步探索。还具有代表性1944年张丕介的《土地经济学导论》和王季深的《上海之房地产》等一系列著作。

2.1.2 形成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1978-1991年间,我国的住房体制和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房地产市场才初步形成。所研究的主要问题有:(1)地租与地价理论(2)房地产的特性、属性(3)房地产市场、开发经营等。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张月榕、刘书楷主编的《土地经济学》(1988年);李鸿昌、周治平主编的《城市土地经济学》(1988年);徐文通主编的《房地产经济学》(1989)。

2.1.3 成熟阶段

围绕房地产业的性质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城市房地产经济的协调展开讨论:房地产业的发展是否过热;房地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等。近两年,比较有代表的是《城市与房地产经济学》(刘洪玉、郑思齐,2007),从房地产经济学入手而又涵盖城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综合阐述了房地产业与城市经济的紧密联系。

2.2 国内房地产业与城市经济的实证研究

国内关于房地产业的研究大多引用国外的研究方法来探讨,通过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水平的因素,(如王松涛,刘洪玉,2006,房地产开发投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提出各个因素增长幅度的大小会引起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的变化。才元实证研究了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各个层面之间的联动关系,包括房地产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及房地产价格和经济体系其他资产价格的关系。皮舜、武康平(2004)利用Granger检验,发现1994~2002年间我国区域房地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郑思齐、刘洪玉(2004)也是利用Granger检验,得出房地产投资是我国经济短期波动的重要因素。梁云芳、高铁梅等利用协整分析和H—P滤波并建立变参数模型和向量自回归模型,发现房地产业与经济基本面之间相互拉动、又相互牵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会越来越强。

3 结论

我国国内的理论文献基本上是在固定的模式下进行的研究,很少考虑到风险因素的影响。并且国内关于房地产业的宏观经济分析的研究甚少,研究的不够细致,考虑的因素不够全面,社会因素以及其它不可遇见性的因素尚未补充说明。另外对于实证分析的模型,还未见关于DSGE模型的理论研究以及模拟的研究,因此导致缺乏对房地产业的影响机理的深入研究。一些国外相关研究证实的具有较好拟合度的模型,(如STAR模型和GAR模型)并未应用到我国的相关研究中,因此当前我国的相关研究不仅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证分析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摘要:本文针对国内外房地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展开的研究进行梳理,并探讨了在我国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将文献综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国外房地产业与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另一部分是国内房地产业与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最后总结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房地产业,经济发展,综述

参考文献

[1]王松涛,刘洪玉.房地产开发投资理论研究与实证反而分析[J].建筑经济,2006,(284):60-63.

[2]Smith,J.E.(1997).What Determines Housing Investment AnInvestigation into the Social,Economic and Political Determinants of Housing Investment in Four European countries[M].Delft,Delft University Press.

[3]郑思齐,刘洪玉.住宅产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增长[J].建筑经济,2002,(10).

[4]陈日清,杨海平.房地产市场研究综述[J].华北金融,2010,(1).

[5]Leland S.Burns and Leo Grebler(1976).Resource Allocation toHousing Investment:A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Study[J].

[6]谭刚.房地产周期冲击传导模型及其主要因素分析[J].建筑经济,2000,(7).

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篇8

一、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房地产业的支柱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它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上, 其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首先, 表现为基础性。土地的开发和利用为人类提供着生存、发展的基础性物质条件。房地产业的发展是居者有其屋的基本要求, 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其次, 是先导性。包括建筑业在内的广义房地产业的发展, 为农业、工业、商业、运输业等国民经济基本行业的繁荣发展提供着先导性物质条件。为扩大对外开放、吸收利用外资创造着良好的经济环境。

房地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支柱产业, 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连锁效应, 诱导新产业崛起;对为其提供生产资料的各部门、所处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变化, 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房地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地区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由于房地产的产业关联性, 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据统计, 房地产业产值增加一个百分点, 就使其相关产业增长1.52个百分点, 其乘数效应大于1。与房地产相关的企业涉及多领域多行业, 不仅推动了建筑、金融、钢铁、机电等行业的发展, 也带动了家电、家具等消费的快速增长。据统计, 房地产业的发展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占GDP的7%左右, 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大影响。

二、房地产业投资与区域经济相互影响

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 使得房地产业的投资持续增长, 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区域经济发展是投资赖以扩大的基础,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和促进了投资数量, 而投资增长又是经济增长的必要前提。

房地产业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传导:第一, 房地产物业形成之前, 房地产业投资总量通过乘数效应对国民经济产生扩张的作用, 但如果投资增长速度过快, 超过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将形成投资资金膨胀, 形成投资泡沫, 导致经济过热;第二, 房地产物业形成之后, 因房地产业的投资结构变化将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不同产业部门生产所需的物业类型有所不同, 因此, 不同类型的房地产物业会影响各个生产部门的生产能力和结构平衡。如过分偏重于住宅、宾馆等消费型物业的建设, 势必影响其他生产型物业的建设, 将会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一直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 而房地产业投资是固定资产投资里重要组成部分, 其带动了相关行业投资的增长, 从而扩大了投资乘数效应, 提高了房地产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不断推进, 住房的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的持续增加, 导致房地产价格逐步提高, 吸引了大量企业进入房地产业, 部分地区房地产投资过热现象明显, 甚至出现房地产泡沫破灭的事件。

房地产业发展的区域性特点, 使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当地房地产业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 供需均衡, 经济结构协调,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为房地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空间。同样, 如果当地经济发展乏力, 结构失衡, 经济发展整体效益及增长质量不高, 房地产业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首先, 受消费水平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 一个地区的消费水平越高, 对房地产等高价消费品的需求就越大;反之, 消费水平低, 对房地产物业的需求将减少。其次, 收入水平与边际消费倾向一定的条件下, 消费结构的变化影响着对房地产业的需求, 进而拉动或抑制房地产业的发展。

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二者协调发展将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首先, 房地产业发展水平应与地方经济增长保持协调一致。房地产业的发展过程中, 作为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呈现出与经济发展相类似的周期性波动。一般情况下, 房地产业作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 其要先与经济周期的波动。当经济持续增长时, 房地产业率先发展, 带动社会投资的增长;当经济萧条时, 房地产业及相关行业首先受到影响, 进而推进经济加速下行。只有房地产业发展水平与经济协调一致, 才能促进经济的稳定健康增长。其次, 房地产业总量结构也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房地产业供给结构影响到供求是否均衡, 进而影响区域经济的稳定性。

三、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议

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经济保持稳定、健康增长的基础, 也是房地产业平稳发展的前提条件。如果房地产发展速度超过经济增长, 投资过快增长导致经济过热, 或者投资结构与需求不一致, 将导致大量资本积压, 金融坏账等危及经济的稳定。

(一) 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相应的房地产发展战略。

房地产业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符合, 房地产业的发展战略应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相一致, 房地产业作为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发展规划应纳入区域经济的总体规划, 应当因地制宜地制定房地产发展战略。

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 房地产业作为一个强大的增长极, 因其关联性强, 将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同时, 随着房地产业商品化和市场化不断深化, 进一步带动服务业和消费市场。进一步适应市场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以市场为导向, 积极发展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房地产, 提高消费满足度。同时, 因房地产业的高耗能、资源、环境负担较重, 对房地产业的约束较高, 因此要积极发展节能型房地产, 减少对当地经济资源、环境过度消耗。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应充分利用国家关于保障住房的相关政策, 加强经济适用房和保障房的建设, 满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刚性需求。通过合理定位, 满足中低收入者的购房需求, 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带动区域内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促进当地经济稳定增长。

(二) 区域内房地产价格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由于房地产业的区域性特征, 具有区位固定性、空间上不可流动性, 使得不同区域的房地产价格与供求数量有着巨大的差异。房地产业区域性的最明显的特征表现在其价格的区域性。当一个区域内房地产价格持续上升时, 无法将其他地区的房地产物业吸引过来, 只能吸引外区域的投机资金的介入, 进一步推高本地房价, 产生房地产泡沫, 对当地经济造成危害。因此, 区域内房地产要有合理的定价机制, 以市场为导向, 结合当地消费水平及收入水平, 符合当地居民的承受能力。当前市场情况是房地产的价格远高于当地居民的消费水平, 导致大量外地资本的流入, 进一步排挤了本地居民的刚性需求。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 在项目审批和收费环节, 应该避免乱收费、多收费, 降低房地产企业的开发成本和运营成本, 从而带动房价的降低。

(三) 建立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

由于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过程中, 城市居民住房需求旺盛, 住房价格长期高位运行, 造成城市居民对保障性住房的需求较大, 保障程度相对不足。特别是像一线大城市, 在常住人口中外来务工人员占比大, 户籍与非户籍人口倒挂, 而相当一部分居民家庭财富积累相对薄弱, 住房支付能力不足, 形成数量较大的“夹心层”家庭。这些群体不仅是当地经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也是城市经济活力的重要来源。因此, 统筹解决好原有户籍人口和新增城镇常住人口的住房保障问题是大多数特大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

住房保障需求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特点。有些是长期住房支付能力不足, 需要政府长期支持或兜底;有些是短期住房需求或者是阶段性住房困难,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给予一定程度的帮助。因此, 住房保障方式也不应千篇一律, 应根据补贴程度, 分清楚哪些是救助对象、哪些是扶助对象、哪些是支持对象, 做到以人为本、按需定产、分区域分类型重点施策, 给住房保障对象更多自主选择权, 建立“宜租者租, 宜买者买”的多元化保障体系。

摘要: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性、支柱性产业, 但房地产业应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协调一致。通过分析房地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相互影响的基础, 提出两者实现协调发展政策建议。

关键词:房地产投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包亚钧.房地产可持续发展论[M].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0.

[2]邓仕敏.试论我国房地产业的区域特性[J].市场论坛, 2004.5.

[3]李勇辉.我国房地产业的区域差异分析及对策建议[J].改革与开放, 2006.11.

房地产业与泡沫经济 篇9

一、国民经济发展和房地产业之间的一般关系

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的房地产业通过促进经济增长、推进城市化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举措, 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环境下的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显而易见, 国民经济发展和房地产业在一般意义上具有互为前提而相互促进和互为条件而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性关系。

站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角度来考察这种辩证统一的一般关系, 一方面, 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为房地产业的存在和发展奠定了稳固而坚实的宏观基础, 既带动了房地产业在整体上的宏观发展, 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发地产业发展的速度、进度和程度。另一方面, 房地产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是促进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全新增长点的一个阶段性支柱产业。正确认识、理解和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直接关系着房地产业能否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 决定着国民经济发展在宏观调控之下的经济总量和经济机构是否平衡的关键性问题。

站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角度来考察这种辩证统一的一般关系, 经过几十年的成长和发展, 房地产业在拉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和扩大人民劳动就业等诸多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 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性稳步增长, 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显著加快等经济性的有利条件也为中国房地产业的健康运转和顺利发展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可见, 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房地产业的发展之间始终存在着具有积极意义的良性互动效应。保持住这种互动效应的动态过程并使之协调、持久地发展下去, 也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领域中宏观调控必须执行和完成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国民经济发展和房地产业之间的相互影响

1.国民经济主要宏观变量对房地产业的影响

(1) 国民收入对房地产业的作用和影响

从国民收入来进行分析, 在中国国民经济收入的分配比例保持不变的前提下, 并且排除掉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等影响性的因素和条件, 国民收入的增长和房地产业这两者之间会随着对方的提高而提高, 跟着对方的下降而下降的正相关关系, 二者呈现出了一种显著的正比关系。在消费者收入比例中住宅支出所占比重保持不变的前提下, 国民收入基数的增大就会带动消费者对房地产商品购买力的增强。所以, 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国民收入总量的增加对房地产业的发展有着促进和推动的作用和影响。

(2) 投资水平对房地产业的作用和影响

从投资水平来进行分析, 这里所说的投资水平特指的是中国国民经济中社会总投资水平进入房地产业生产发展的水平数值。房地产业相关的产品既是一种隶属于社会经济运动过程之后的要素投入, 也是构成社会整体投资水平的重要组件之一。尤其是房地产商品中的住宅建筑物, 作为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和常备商品, 住宅建筑物在社会投资水平中的消费比重有着一定的数量保障。国民经济投资于房地产业的水平越高, 房地产业的生产和运转就会因为固定资本投资的增加而加快发展速度;而投资于房地产业的水平降低时, 房地产业的发生产和运转也会因为固定资本投资的减少而减慢发展速度。所以, 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投资水平的升降变化也会对房地产业的发展产生正相关的影响和作用。

(3) 信贷规模和利率对房地产业的作用和影响

从信贷规模和利率来进行分析, 国民经济中的信贷规模和利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之下对市场经济中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具有真实性的影响和实际性的作用, 这些市场经济中的产业自然也包括了房地产业在内。再加上, 房地产业原本就是一个除了企业自身经济实力以外还需要大规模资金运转来支撑其正常运作的产业。在房地产业运转的过程中, 其自身具有突出的信贷产业特征。这就决定了市场经济贸易过程中信用分布的具体情况、信用规模的大小和信贷交易的基本利率对房地产业所造成的强大影响力。所以, 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信贷规模的大小和利率的高低对房地产业的发展规模的发展速度有着决定性的限制影响和促进作用。

2.房地产业主要经济变量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1) 房地产供需水平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从供给和需求的水平来进行分析, 房地产业和其它与房产相关的产业之间存在很强的的关联效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房地产供给的提高和需求的扩大等影响因素的变化都可以推动其它房产相关产业的发展。一般而言, 在市场经济运转良好的经济环境之下, 房地产业利润率的增长, 刺激房产投资量的扩大和房地产业供需水平的提高都可以有效促进社会总供给在房产方面的发展和提升, 从而促进中国国民经济在整体数量上的上升和提高。虽然房地产业在供给和需求方面所要求的平衡状态从房地产业自身的发展看来只是一个数学总量上的数字概念。但从国民经济整体的角度上来看, 房地产业的供需水平则是一个由相对独立的产业部门参与国民经济总量并保持其持久平衡的动态过程, 对中国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有着关键性的重要意义。

(2) 房地产产业增长率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从产业增长率来进行分析, 房地产业增长率的指标首先是建立在房地产业基本利润率的基础之上的。然后再遵照房地产投入值和产出值之间的比较利率来对其进行合理而适当的调整。最后通过比较基年的产业效率和终年的产业效率来计算出最终的产业效率增长率。这一指标的具体数值可以反映出房地产业整体性的运行状况以及房地产业发展现状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作用和实际贡献。所以, 房地产业不断提高的产业效率在扩张房地产数量和规模的同时, 也成功促进和推动了中国国民经济的有效发展。

(3) 房地产业信用规模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从信用规模来进行分析, 房地产业的信用规模可以简单地划分为相对性的信用规模和绝对性的信用规模这两种基本的规模形式。相对性的信用规模指的是房地产业的信用数量在一定的时期内占据中国社会信用总量的具体比例。这种相对性的信用规模能够以数据信息的形式将房地产业在宏观经济中的重要程度和金融支持力度同时反映和呈现出来。而绝对性的信用规模则是指房地产业的信用数量在规定时期内绝对值的具体数量。这种绝对性的信用规模可以通过将现有的数据信息跟以往各年的数据信息相比较来得出房地产业投资规模膨胀和紧缩的程度和趋势。不管是相对的信用规模还是绝对的信用规模, 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着影响其发展速度的重要作用。

3.房地产发展的未来经济趋势

房地产行业谋求长久发展, 首先就应该与国民经济发展相结合且相互协调。因为房地产行业本身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 所以各行各业的发展实际上都离不开房地产行业为其提供的资金支持。但这往往会造成房地产行业发展速度超过了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这并不能说明房地产行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因为房地产业发展本身并不是越快越好, 而是应该依据自身实际情况, 遵循客观发展规律, 并且与其他产业相互促进与协调, 共同发展, 才是房地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三、结束语

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房地产业之间是互为前提而相互促进和互为条件而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性关系。国民经济中的国民收入、投资水平、信贷规模和利率等影响因素对房地产业有着重要的带动和限制的决定性作用, 而房地产业中的供需水平、产业增长率和信用规模等影响因素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则具有促进和约束的关键性作用。

摘要:作为建筑业中核心产业的房地产业, 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阶段性支柱产业。为了对国民经济发展与房地产业的关系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本文以房地产业为研究对象, 详细地分析了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中房地产业在一般意义上的相互关系, 深入地探讨了国民经济发展和房地产业对彼此造成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以期为房地产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们提供相关方面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国民经济发展,房地产业,关系

参考文献

[1]郭淑芬, 赵晓丽.我国省域房地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关系的比较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2015, 02:69-73.

[2]李玉杰, 王庆石.国外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经验及其启示[J].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3:210-216+229.

新经济与房地产业增长的新动因 篇10

1 房地产业增长的新背景

迈向了21世纪的人类社会, 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趋势, 即以高科技信息为主导的新型产业的崛起, 推动了经济领域的一场空前革命, 人类已经进入了新经济时代。房地产业的增长也受到新经济的强烈冲击。

1.1 新经济必然伴随着新规则。

这不仅为制度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同时也强化了对制度的需求, 加速并深化经济体制的转变。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日渐成熟, 产业系统的组织能力得到加强, 从而使依赖于产业内部结构的各种动力因素对该系统的发展起到更为显著的作用。

1.2 新经济以知识经济为显著特征。

知识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渗透, 促进了生产迂回化、专业化发展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带来人类各种财富的加速增长。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为产业成长提供了更坚实的物质、知识基础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增长将一改过去主要依赖于稀缺资源投入规模的模式, 转而强调知识、信息服务于用户的有效性, 提倡敏捷制造和商品的个性化。借助于通讯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掀起的网络革命, 为新经济运行模式提供了支撑, 并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和知识信息的传播利用。由于知识资源的非稀缺性, 即非排他或重复使用, 从而具有使用越多其价值创造越高的特征, 使得依赖于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经济形态得到改变, 支持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房地产业增长的新动因

房地产业是指“从事房地产开发、建设、经营、租赁、抵押、信托以及维修、装饰等经济活动的行业”。受传统体制和发展水平制约, 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增长几乎一直是以物质生产环节的投资为主要推动力量的。建筑业尽管在官方口径中被列为第二产业, 但我国房地产业的成长与建筑业有着特殊的密切联系。建筑业不仅是房地产业中不可缺的物质生产环节, 而且是我国房地产业迄今发展历程中的主导环节。这也是某种程度上使我国房地产业运行至今难以完全摆脱生产导向的轨道, 因而忽视了市场需求的改变。新经济时代,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和知识水平的提高, 在房地产市场上, 服务需求远比物质商品需求更具有弹性, 且服务需求形式扩展也比物质商品更多更广。目前, 房地产服务需求不仅包括对作为最终消费品的所谓消费者服务的需求, 还包括对作为众多社会生产环节的中间投入品的所谓生产者服务的需求。一旦真正步入市场需求导向的轨道, 房地产业的生命力就必然从满足日渐饱和的物质商品需求转向满足不断产生的服务需求。也就是说, 房地产业的运行核心必然从物质生产环节转向服务生产环节。这种产业核心的转移, 具体将依托于以下动力因素:

2.1 消费者服务的增长。

首先是在收入提高、知识占有更充分以及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科技支持下, 房地产消费者的服务需求将在规模和种类上快速增长, 消费者服务部门将有相应的供给规模和业态种类的增加, 如维修、装饰、家政等私人服务和现代社区服务行业的进一步成长, 从而在房地产业领域内形成更长的产业链进而交织出更广泛的产业网络。关于房地产业的消费者服务增长情况, 在此有必要作一些经验性的分析:

(1) 随着观念更新, 人们对于传统服务业, 主要是各种私人服务业的地位低下、收入微薄的看法已得到极大改观。许多传统消费者服务行业如房地产业也正融入现代知识与技术, 其自身得到发展;

(2) 对于现阶段我国的发展状况而言, 消费者服务具有较高的收入需求弹性, 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 无疑为这类服务行业提供了更大的增长空间;

(3) 妇女就业的增加以及个体、私营经济的迅速发展, 也从供求两方面为消费者服务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4) 网络通讯技术的社会化应用, 为形成由各类商品与服务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构成的经济网络系统提供了支持, 促使消费者服务在更广泛有效的分工协作基础上形成更多的新兴业态和稳定的发展基础。如近年来综合布线的普遍引入, 对物业管理、社区服务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2 生产者服务的增长。

作为中间投入品的生产者服务, 如房地产开发、管理、销售、租赁、抵押、信托等日渐繁荣, 生产者服务的迅速增长也成为房地产业增长的新动因。根据现有按经济活动类型统计的数据整理后发现, 住宅建设和一系列属于生产者服务行业的增长是推动我国房地产业整体增长的主要因素。

(1) 住宅建设作为房地产经济运行中提供物质产品的主要生产环节, 尽管仍保持较高增长率, 短期内仍体现出相当的成长性, 但一定程度上讲, 政府对于形成目前住宅商品供销两旺局面起了很大作用, 而如果长期以较高的住宅建设投资规模来保持房地产业的增长点, 势必无助于改变整个产业偏重并依赖整个物质生产环节的格局;

(2) 技术进步导致物质生产领域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就业相对缩减, 这是现代社会经济的一大显著背景;

(3)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房地产业的发展不可忽视物质产品的需求逐步饱和及服务需求不断衍生的趋势, 而现在距离2010年我国人均住房面积目标的实现不过是几年的时间, 因此, 近期以住宅建设为产业的新增长点, 在满足消费者直接需求的同时, 还应重视物质产品生产为各类房地产服务的发展提供载体的功能, 即住宅业应同时作为一种生产者服务行业而得到新的发展。

2.3 网络经济为房地产业注入了新的理念与活力。

在高科技广泛应用的新经济时代, 网络与房地产业结合是一种发展趋势, 成为房地产业的“推动剂”。由于房地产商品属于区域性商品, 不同区域的房地产商品信息量流通较少, 对开发商和购房者都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网络的参与就打破了区域性的限制, 缩短了各种信息流通的时间, 大大降低了资源、物源、信息源的传递和处理的成本。网络对房地产这个传统行业带来巨大变化, 使其更为规模化、规范化。

(1) 网络为房地产业提供全面营销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提供了企业与顾客双向交流的通道, 使房地产企业得以发展规模化的交互式的市场营销方式。这种交互式的市场营销方式一方面让企业更直接、更迅速地了解顾客的需求;另一方面, 使房地产企业有更多的空间为用户提供更具价值的售前服务和售后服务。互联网的商业从跨时空交易、交易现实的虚拟实现、交互式营销、网络市场以及整合性等方面给房地产市场营销方式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也促进了房地产业新增长。

(2) 定向销售, 中国互联网用户67%是25~40岁, 受教育程度为大学及以上, 属中产阶级或高层教育界人士。这部分群体购买力强且具有很强的市场影响力, 同时随着住房商品化和购房分期付款的支持, 购房群体的年轻化趋势更加明显。互联网用户和购房者的趋同性, 给网络营销带来了巨大商机。

与网络结合, 开拓房地产业未来, 出现了房地产业与网络共舞的信号。我国房地产业别无选择, 只有紧紧依托于网络的应用和发展, 加快实现与网络的结合, 中国的房地产企业和中国的房地产业才能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摘要:介绍了房地产业增长的新背景, 分析了房地产业增长的新动因。

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 篇11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经济;协调发展

在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中,房地产经济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但是由于目前竞争形势极为激烈的市场环境,我国的房地产经济正在以一种非正常的生长规律进行着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由于贫富之间的差异逐步形成了两级分化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为了使我国的社会经济体系得以良好的稳固与发展,房地产经济应当适当减慢自身的非正常发展速度,使其自身与市场经济得以互相协调的发展,最终以一种健康的成长规律使其自身得以进行平稳的发展与进步。

一、关于房地产与市场经济二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房地产行业的经济发展能够使我国的市场需求得以有效的带动,通常情况下下,房地产行对于我国的民众基础建筑设施的投资与建设,可以使广大消费者群体的消费取向得以有效的指引与转变,从而使市场内需得以有效的带动,从而使我国由于经济原因而出现的两级分化现象得以有效的缓解,使广大人民的生活质量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度都得以有效的提升与加速。

其次,房地产行业的经济发展可以使与其相关的周边行业的经济发展得以有效的带动,由于房地产行业综合性较强以及所涉及涵盖的方面较为广泛与具体的特性,使其与许多相关行业之间始终保持着密切的业务往来,其中包括建筑材料行业、钢筋金属行业以及水力资源行业等。因此在房地产行业得以飞速发展的同时,与其相关的周边行业也受到了其发展所带来的显著正面影响,从而使周边行业的经济效益得以显著的增加,有效的促进周边行业的经济发展。

此外,房地产行业的经济发展可以使市场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得以有效的确保,房地产经济健康合理的发展可以使我国的市场需求得以有效的带动,使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得以有效的促进,而且这种良好的正面影响作用在市场经济面对世界范围大型金融危机风暴时便显得尤为重要与可贵,在经济危机风暴的来临往往会对金融行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与惨重的动荡,此时房地产行业的稳定性经济发展则成为了维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与发展的主要支撑力。

二、房地产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1.从节能角度考虑,其发展缺乏相应的战略部署

随着现今社会对于环保观念的不断强调与宣传,广大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已经逐渐得以有效的培养。与此同时,各行各业对其自身的环保方面控制与管理也日益严格。然而,由于房地产行业的运营与发展离不开我们所生存的生态环境,因此其对于环保节能方面的长久性战略部署将对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造成直接的影响。众所周知在对房地产建筑进行建造的过程中,对于土地资源与木质材料以及砂石类材料的运用是大量的,因此相关环保建材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使用情况是使房地产经济得以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着眼于我国当前房地产建筑中对于低碳环保建筑材料的运用情况,其实际现状仍然不算理想,因此当我我国的市场经济与房地产经济尚不能够得以同步发展。

2.房地产的实际价值与交易价格严重不统一现象的出现

商品的交易价格在商品实际价值上下进行一定范围内的波动是市场经济发展所遵循的相关规律之一。然而,就目前我國的房地产市场而言,其交易价格的逐年攀升已经远远脱离了其实际价值上下的波动范围,其价格的非理性迅速增长已经对相关的市场发展规则进行了违背。因此,房地产行业长久的非正常经济发展将使我国市场经济出现通货膨胀的严重后果。

三、对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进行协调的有效措施

1.对房地产经济进行合理转型

要想使房地产和市场经济进行协调发展,就需要快速推进房地场经济的转型。为此,我国各级政府应该对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入了解,明确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方向,然后针对性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宏观调控来促进房地产经济的快速转型,向着环保、低碳的绿色行业发展,从根本上我国传统的房地产经济发展模式。除此之外,国家也应该做出表率,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引导和估计房地产行业向绿色低碳模式进行转变,对于模范性企业,还可以给予相应的扶持政策,进而实现快速促进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合理、快速转型。

2.对房地产行业进行监控

除了在宏观上对房地产经济发展进行调控,引导和促进行业进行合理转型之外,我国政府还应该对房地产行业的市场监控。在此过程中,我国政府应该明确房地产经济的转型和发展方向,深入到市场中对行业内各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管,使我国房地产市场能够拥有良好的市场秩序,避免行业在转型和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进而更好的实现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由于目前竞争形势极为激烈的市场环境,我国的房地产经济正在以一种非正常的生长规律进行着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其长久的非正常经济发展将使我国市场经济出现通货膨胀的严重后果。因此,为了使我国的社会经济体系得以良好的稳固与发展,房地产经济应当对自身进行合理的转型,并适当减慢自身的非正常发展速度,使其自身与市场经济得以互相协调的发展,进而更好地实现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闫新红,艾燕.论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J].现代商业,2011(8):11-12.

基于产业生态与产业经济关系研究 篇12

关键词:产业生态,经济效益,协同发展,可持续发展

1. 产业生态的内涵及意义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逐步加快, 我国经济经济迅猛发展, 但过去不科学的发展模式导致了资源枯竭, 环境污染等严重的生态问题。现如今, 产业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程度逐年加深。生态失衡致使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活环境受到严重影响, 从而促使人们开始关注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至此, 产业生态的理念应运而生, 给传统的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思路, 本文首先将对产业生态的内涵及意义进行阐述。

生态学家对产业生态的解释为:针对产业活动的具体特点, 结合其对自然系统产生的影响以及生态系统的形成过程与代谢规律对产业活动进行科学发展的过程。产业生态以协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产业生态和产业经济的关系, 两者不是对立的, 而是可以相互作用, 进而通过协同发展的方式来实现共赢。产业生态强调通过科学的方法改善传统的产业作业方式, 将物质和环境资源也列入产业资产的范围中, 如果在发展过程中, 为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而破坏环境, 致使产业生态失衡, 这也是破坏产业系统资源, 从持续发展角度来说, 对产业经济的增长起反作用, 阻碍了产业经济的增长。

产业生态是人类有意识的在维护, 保持产业经济持续发展的方法, 产业生态的出现代表着产业经济的提高不能与环境系统分开, 而是要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 从生产的第一步, 即原材料的加工到最后废弃物的处理, 都要讲环境因素加入其中。产业生态对产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2. 产业生态与产业经济在产业系统中的融合关系

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同作用的影响下, 我国将建设生态产业园区作为产业系统新的发展方式, 这是将产业生态和产业经济融合到一起的重要举措。在新型产业系统中, 将环境污染问题进行量化, 一旦出现环境不达标的情况, 本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追究相关责任人, 争取从源头上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以实现对产业生态的有效维护。产业生态的发展强调持续的技术创新, 通过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约束与市场的监督机制, 促使企业进行高新技术的研发, 以此来提高自身产业生态的效益, 逐步淘汰浪费资源, 污染生态环境的技术和相关设备, 创造出低能耗, 小污染的新型产业。新型产业形成后要大力推广, 促使其他产业进行优化升级, 从而推动产业经济发展, 从本质上来说, 产业生态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者在产业系统中有着相互促进, 共荣共生的关系。

3. 产业生态与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产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生态, 产业经济的发展要牢固树立并贯彻协调、绿色、开放的发展理念。下面将对产业生态与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分析。

3.1 产业废物的再利用对产业生态的影响

在产业系统发展中, 从原始材料的初步应用, 到产业废物的最终处理方式, 都影响着生态环境。产业废物的排放方式是产业生态中的重点问题。如果产业废物处理不当, 将会对整个生态环境都造成影响, 不仅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也不利于企业自身发展。这种为追求一时经济效益而牺牲环境的发展方式是错误的, 所以产业废物的处理应当得到企业与政府的共同重视。

产业废物的再利用在是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方式, 各个产业排出的废物通过处理后可与其他产业链接, 成为其他产业链中的原始输入产品, 通过转换方式使产业废物被重新利用, 成为不可或缺的新资源。产业废物的再利用是通过循环利用的方式减轻了企业的排放压力, 变废为宝, 在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维持生态平衡的同时也节约了资源。

3.2 产业生态网络的建立对产业经济的促进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产业经济快速增长, 随着而来的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 例如现在的雾霾, 就是由于工业废气的排放造成的。在环境污染的压力下, 我国将建立产业生态网络, 进而提高产业经济效益。产业生态网络是企业与其合作的相关部门级单位通过网络化合作方式减少企业运作中的生态问题, 进而促进产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协同发展的集聚性产业管理系统。通过网络合作的发展模式, 减小企业排放污染, 减少企业自身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从而使整个产业系统健康、均衡发展。产业网络以创新为动力, 提高产业生态效率为目标, 以新工艺、新技术为手段, 优化资源配置, 着力创建能耗.、少污染的新型产业。产业网络能够促进产业系统内部主体间的广泛合作, 使资源配置更为合理, 产业系统内开展合作更为方便, 从而推动产业经济与生态效益协同发展。

现如今我国发展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但不能因为发展经济就忽视了环境问题, 未来是环境与发展矛盾的凸显期, 在这种情况下, 产业的发展要通过创新的思维和方法, 通过相关产业生态设施建设, 产业生态恢复手段与环境治理等发展方法将产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妥善解决。只有这样产业生态与产业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结

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环境问题, 通过科学的方法, 创新的手段, 有效的处理方式, 可以以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代应, 邓雨辰, 宋寒.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物流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 2014 (01) .

[2]贺登才.我国物流业政策环境回顾与建议[J].中国流通经济, 2013 (03) .

上一篇:道岔故障下一篇:变电站微机保护抗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