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下的市场经济

2024-06-27

经济法下的市场经济(精选12篇)

经济法下的市场经济 篇1

一、经济犯罪的概念与特征

绝大多数的犯罪行为, 归根到底都与经济有关, 但是人们通常并不把这些犯罪都称之为经济犯罪。一般情况下, 只是把某些与经济活动有关联和具有财产内容的犯罪行为称之为经济犯罪。从严格意义上讲, 经济犯罪并不是一个法律术语, 而是经济和犯罪这两个概念的相加与组合, 是在犯罪这一整体范畴中从经济角度或者层面对犯罪中部分范围的界定。

经济犯罪指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的、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刑法规定为犯罪, 并且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经济犯罪与其他犯罪的最大的区别是经济犯罪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 这一区别也是经济犯罪的独有特征。

近年来, 我国走私、投机倒把、贪污、受贿、偷税、盗窃公共财产、诈骗等经济犯罪相当猖獗, 出现了严重化、复杂化的趋势, 表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经济犯罪发案率居高不下, 犯罪金额越来越大。

近年来, 大案要案不断出现, 犯罪金额在几十万元以上, 甚至数百万、上千万元的大案时有发生。

2、职务经济犯罪以及非职务人员与经济领域工作人员相勾结的共同犯罪呈上升趋势。

犯罪分子利用从事政府的公务或在经济领域工作的职务之便实施经济犯罪, 其犯罪手段具有相当隐藏性, 社会危害也较其他犯罪更为严重。

3、单位犯罪已成为当前经济犯罪的显著特征。

这类犯罪后果严重, 查处十分困难, 犯罪主体身份的复杂化, 犯罪手段的智能化、隐藏性等特点, 导致司法机关对经济犯罪的查处阻碍重重, 十分艰难。

二、市场经济及其法制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新发展, 它吸收现代市场经济的精华, 并把它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它同其他现代市场经济一样, 实质是法制经济, 这是因为它有如下特征:

1、市场经济是权利经济。

既要求法律确认权利, 保障权利, 以要求法律规定权利主体的资格和范围;更要求法律规定人们行使权力的方法、原则和保障权利的程序。

2、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 一切交换活动乃至分配活动, 几乎都是通过契约来实现的。契约本身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也需法律确认和保障。

3、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经济无论是公有制企业或是私有制企业, 无论是合资企业还是独资企业, 有享有独立的产权、独立的经济利益和独立的经济意志, 并享有按照自身利益做出生产和经营的决策权;同时, 对经营结果承担风险和责任。那么来维护市场经济下的经济主体的独立产权、独立的经济利益和独立的经济意志的职责只能由法律来担当。

4、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

市场经济作为发达商品经济的实现形式, 必然要求开放方式, 而且开放的范围和规模将会越来越大。因此, 要加强涉外经济立法。

5、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

有市场经济就有竞争, 有竞争就要有维护自由、公平竞争的规则, 并由它来规范各种交换和竞争行为, 这些规则就是法律。从以上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市场经济的法制特征。但是, 即便确立了完备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宜的法律, 仍会出现不遵守法律即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 严重违反这些法律的行为就是经济犯罪行为。

三、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的危害

按照我们对经济犯罪所概括的定义, 我国刑法分则中规定了经济犯罪, 主要是第三章规定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其中包括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走私罪、妨害对公司、企业和管理秩序罪等和第五章规定的侵犯财产罪和第八章规定的贪污贿赂罪。所有构成这些犯罪的行为对市场经济都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经济犯罪对其危害, 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侵犯经济活动主体的合法权益。

我国刑法分则中规定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不仅是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侵害, 而且侵害了生产、销售合格商品和生产者、销售者的合法权益;金融诈骗罪同时侵害着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金融机构和提供资金的公众的合法权益;侵犯财产罪, 则是规定了侵犯公司财产的犯罪构成。所有的这几类犯罪都使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合法权益, 在不同环节受到了这些经济犯罪行为不同方式的侵害。

2、扰乱市场竞争的有序、正常运行。

我国刑法分则第三章第八节规定了扰乱市场秩序罪, 这些犯罪是直接地扰乱市场秩序的犯罪。构成这些犯罪的行为严重扰乱着市场竞争的有序、正常运行。另外, 走私罪作为一类犯罪, 其所走私货物进入市场后, 势必会扰乱市场的正常运作, 甚至还会给市场经济带来较长时期的负面影响。

3、妨碍国家对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

妨碍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 规定了一系列妨碍国家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的犯罪, 这些犯罪都直接地妨碍了国家对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管理。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一节, 规定了一系列破坏金融秩序的犯罪。税收征管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保障, 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措施。实施危害税收征管罪的行为同样地妨碍了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4、破坏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外部环境。

我国刑法专章规定了贪污贿赂罪, 其中规定了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单位受贿罪等十二种犯罪。这些犯罪不一定直接危害市场经济秩序, 但是它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外部环境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以上概括的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的危害, 是从一个角度或者一个层面来分析的, 事实上一个或者一类经济犯罪行为对市场经济危害往往是多方面的。我们看到了对市场经济的危害, 就必须运用刑罚对经济犯罪给予惩罚。

四、对经济犯罪的抑制措施

既然经济犯罪经济对市场经济的危害是客观存在的, 那么如何抑制这种危害, 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我国刑法对如何惩治经济犯罪, 规定了相应的刑罚, 但是这并不是说有了规定就能够自动适用或者是很准确地适用相应的法律条款, 怎样才能够减少、缩小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的危害呢?

1、必须切实提高司法工作人员的素质, 严格执法。

司法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门业务素质, 是加强刑事司法工作的必要条件。经济犯罪的新特点, 新情况对司法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司法工作者执法清廉, 不为不义钱财所动, 对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其次, 必须注意学习和掌握有关的经济管理法规和经济政策, 并注意它们的变化发展。还要注意熟悉和精通有关的经济业务活动, 以便掌握经济犯罪的活动规律和特点。

2、完善刑事立法是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危害的基本前提。

由于刑法中罪刑法定原则的应用, 一些对市场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刑法却没有规定为犯罪的行为。这种行为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存在。因此, 要从立法的层面来看待如何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的危害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关注立法现状, 同时还要从立法机关监督司法过程的角度完善法制监督体制, 从而达到有效地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的危害。

3、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 减少经济犯罪是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危害的有效途径。

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公民或者参与经济活动的公民其法律意识的强弱, 直接影响着其对所从事使经济活动方式的选择, 从而影响至其行为是否发展为经济犯罪最终可能造成对市场经济的危害。除了通过普法教育的形式外, 还要通过其他方式, 使得人们法律意识得到增强, 从而能够预防、减少经济犯罪。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作为市场经济伴生物的经济犯罪也大量发生, 不但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也引发了大量的不安定事件。因此, 思考探索经济犯罪与市场经济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经济犯罪,市场经济,法制,刑罚

经济法下的市场经济 篇2

2.2 实行合同运输。交通运输实行经济管理,依法尤为重要。认真贯彻执行《合同法》,在运输业户、货主中推行合同运输,就是依法管理运输市场的有效途径。实行合同运输能增强运输业户的责任心,保证货主单位物资及时安全运输,有利于加强运输市场管理,维护运输市场秩序,是深受车主、货主及管理部门欢迎的管理措施。近年来,徐州地区积极推行合同运输,加大依法治运力度,成效显著。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发生一次合同纠纷及商务质量事件,有力地改善了搬运装卸业的管理。

2.3 强化运输收入的稽查。新颁布的《运输进款及运输收入管理规定》新增了各级收入管理部门有权对客运售票系统、行包制票系统、货运制票系统生成的原始信息进行稽核、检查,并对客票信息、行包信息、货票信息网络传输的安全性、准确性进行检查与监督的条款。随着交通运输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必须采取内部审核、会计核算、实地稽查的方法,对运输进款的资金运动及运输收入实现的全过程进行检查与监督,对发挥稽查的职能作用提出更高要求。收入稽查工作重在防范和纠正运输收入核算中发生的差错,查处运输收入领域违法犯纪和贪腐舞弊行为,维护运输收入的正确与完整。新形势的工作要求我们的收入稽查人员既要帮促基层收入部门提高运输进款的核收业务,防止多少收款或漏收款,减少收费上的差错,又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良好的工作作风与职业道德,强化稽查力度,准确分辨违纪行为的隐蔽化、多样化,严肃运输收入纪律,尽可能挽回国家运输收入经济损失。

2.4 加强路车综合管理。因为交通运输市场的主要场所是路。交通运输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没有路便没有交通运输劳务商品的交易,也就没有道路运输市场。因此,离开路来进行运输管理,路子会越来越窄:而路车综合管理,才能保证运输市场管理的生命力。可以设想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将养路费稽征机构与运输管理机构台并,设置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机构,实行分级管理。中央级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机构管理特级和一级市场。负责这些市场的规划建设、基础设施的管理和服务等;省级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机构负责所辖范围内一级和二级市场的规划、建设、基础设施的管理和服务等;市级(地级)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机构负责所辖范围内二级三级市场的规划,建设、基础设施的管理和服务等;县及县以下重要乡镇可以设立市(地)级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机构的派出机构,担负市(地)级管理机构所赋予的职责等。

2.5 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在现代化市场的大潮中,交通运输企业要生存、要发展,改革是出路,管理是关键。一是加强对企业的管理,成立经理办公室、企业科、经营科,组成经营决策中心。职能是进行市场调研,市场预测,制定企业经营目标,内部管理的制度,岗位工作标准和进行市场信息管理,克服人浮于事,办事托沓互相内耗、效益低、适应市场慢的弊病。二是管理人员要最佳化加强企业管理主要的因素是企业领导,管理人员要专业化,培训最优秀的专业人才是加强企业管理的当务之急。三是企业管理制度化。市场具有规范性平等性、条理性的特点,运输事业要克服“以包代管理”的弊病,制定科学的可操作性岗位工作标准,工效挂钩奖罚分明,责权分明,完善企业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内容,控制运行机舸,以规范企业的内部管理行为和经营行为,作到依法经营依法管理。

2.6 积极应用现代技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也逐步向科学化、制度化、现代化发展,许多新的现代经济管理方法都会相继问世。企业要尽快的掌握市场动态、对经济信息进行快速模拟分析,就必须重视广泛不断运用先进的通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采用现代化市场的一些数字模式和理论以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经济法下的市场经济 篇3

关键词:经济自由 经济效率 经济法

当前,对经济自由和经济效率的研究已经屡见不鲜了,但深入探讨二者关系的著述微乎其微,本文试图在此方面有所突破。

一、经济自由与经济效率的關系分析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经济越自由,经济效率越高,经济自由度低,经济效率低下;反之,经济效率高低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经济自由度的高低,二者具有一致性,偶尔的分离只是非常态。究其原因,应该归结为自由与效率在人类经济生活中的价值一致性,即有效率的自由经济生活。自由是一项人权,是人类为求得解放和发展所不断追求的基本权利,没有自由的人和社会是停滞不前的,经济效率体现为经济主体对效率的追求,是主体在自由基础上的又一次飞跃,经济主体必须先有经济自由,再通过自由行动提高经济效率,只有自由而没有效率,人和社会只会停留在原始社会。经济自由与经济效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经济效率的目标并不排斥自由竞争等其他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赋予主体尽可能广泛的追求利益的自由和最大限度的活动空间,才能保证资源利用的效率。”[1]

经济自由与经济效率是一对矛盾体,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分离的一面。经济自由与经济效率的性质不相同,经济自由是一项基本人权,是受宪法和法律保护的,同时经济自由还关涉到一国经济的独立和发展,是国家主权的重要内容,不受他国的干涉,这些都表明经济自由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和法律性。另外,经济自由常常与经济民主联合使用,更加强化了其政治属性。经济自由与政治自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般而言,人们往往是在具有了经济自由之后才进一步争取政治自由的,没有经济自由,就不值得拥有已经获得的政治自由。[2]“离开经济自由,就没有个人的和政治的自由。”[3]因而,“经济自由也是达到政治自由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手段。”[4]而经济效率只具经济性,尤其是其中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效率的衡量标准大多具有客观性和统一性,所以经济效率是中性的,并不过多牵涉政治和法律。

经济自由与经济效率的对抗性表现为二者的经常性、局部性偏离和对立,具体体现为两种情况,一种状况为经济体的经济自由度很高,但却对应经济的低效率或无效率,典型的例子是自由资本主义后期的经济危机,一直奉行自由放任和完全竞争的自由经济政策,却产生了整体经济的无效率,这是经济自由与经济效率第一次出现背离。

二、经济法在经济自由与经济效率的博弈中生存与发展

经济法的产生离不开经济自由与经济效率的相互关系及其不断的演变和发展,正是由于经济自由与经济效率的经常性背离而又无法自我修复和回归,使得经济法有了存在的必要,也为经济法积极主动地调整二者关系提供了合理性论证。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经济自由和经济效率是一对永恒的矛盾,求得二者的动态均衡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历史必然,过分偏向一方只会导致经济的波动和混乱。比如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对经济自由过分迷信,到头来的结果就是经济危机和经济的低效率,而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依旧解决不了经济的滞涨,却损害了经济自由,新自由主义的放松管制,给予经济主体经济自由又再一次引发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

现代各国基本上都将保护经济自由和促进经济效率作为经济法的立法宗旨,我国亦是如此。经济法得益于经济自由与经济效率的关系而产生,反过来,更是以自己的不断发展完善来调整和协调经济自由与经济效率的关系,努力保持二者的动态平衡。离开了经济法的保护,经济主体的自由将得不到应有的保证,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也会寸步难行,没有经济法的调整与干预,经济效率也不会按照经济主体的自身行动和主观意志而不断提高,完全理想化的自由经济是不可能存在的,对应的经济效率也是不可求的,现代经济形势的复杂化要求经济主体必须懂得和学会运用法律的手段来保护自己的经济权利,增加自己的经济的利益。因为人类经济史告诉我们,完全依赖市场必将导致垄断和低效率,全然相信政府亦会引来不公和无效率,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为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契机,并为经济法发挥调制经济生活的作用让出了必要和必须的空间和自由。经济法已经突破传统公私法的二元法律格局,开辟了“第三领域”,其本质特征、内在理念和运行目标的双重性决定了它是一个社会不可缺少的社会法。

经济自由与经济效率背离和冲突不可避免,问题是,当经济自由与经济效率发生背离和冲突而又不能自行回归,需要经济法对之进行调整时,经济法是牺牲经济自由还是放弃经济效率,这不能一概而论。当一国经济发展比较平稳时,经济自由与经济效率之间应该保持适度的张力,这是二者关系的常态,此时并不需要法律的积极介入。而当一国经济发展停滞甚至出现了混乱时,一般应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效率,必要时要限制经济自由。因此,经济法对经济自由与经济效率进行调整的具体方式可以归结为两种,一种就是消极的保驾护航,并不积极地干预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另一种就是要通过限制经济自由来提高经济效率。那么自由能否被限制呢?罗尔斯认为,自由的优先性意味着自由只有为了自由本身才能被限制。笔者认为罗尔斯的自由正义观并不能延伸到经济学和法学领域,因为现代经济社会不容许无效率的经济自由存在,即使存在也是荒谬的和被否定的,“对于一个终日为自己及其家庭的饮食和住房问题忧心忡忡的人来说,谈论自由是没有意义的。”最起码自由是能为法律所限制的,“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状态中,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其实,对经济自由的干涉的原因除了自由本身以外,至少还有效率,“国家是否运用法律手段干预经济生活的依据应该是效率。”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从而需要政府干预,以纠正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政府干预经济或政府行动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促进效率。

参考文献:

[1]胡甲庆著.反垄断法的经济逻辑[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半,第298页

[2][英]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著,王明毅,冯兴远等译.通往奴役之路[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30页

[3][英]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著,王明毅,冯兴远等译.通往奴役之路[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20页

区域经济背景下的经济法思考探析 篇4

(一) 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相对基于国家主导下的计划经济而言, 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为主要手段来对社会资源进行宏观调控和配置的经济体系, 也是一种极具活力和效率的经济运行载体。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推进, 市场经济亦已然发展为当今世界最为主要的经济发展模式, 这是现当代社会与经济环境下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总体走势。在通过对区域经济制度进行详细地比较和分析之后, 这个经济走势就变得更加清晰和显著了。正因为如此, 我们国家也正在尽最大的努力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这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建设的鲜明特征在国际环境下的良好体现, 也有利于我国经济的稳健推进与可持续发展, 这对能够顺利谋求发达国家对我国在全球范围的市场经济地位的承认起着积极影响。

市场经济模式的形成并非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历经了一个长期、曲折发展的过程, 其中最主要的两个阶段就是自由市场经济阶段和干预市场经济阶段。前者又被称为称古典市场经济, 主要存在于20世纪以前, 它是在工业革命和相应的生产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基于当时的生产条件和认识水平, 人们在市场供求关系的认识上存在这样一种较为主流的并且在长时间内占据了主导地位的观念:实现包括市场主体行为、交易秩序等在内的整个市场经济活动的管制与协调, 最主要的是依靠“一双看不见的手” (即市场) 来对其进行自由支配和运作。在这种观念下, 对于整个经济活动, 国家实行的是不给予干预的政策。这种缺乏国家干预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正是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的固有特征, 其固然能够为区域经济良好发展带来极其可观的效果。然而, 由于市场调节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无序性及无计划性等局限性, 市场经济活动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生产过剩或经济萧条的困境, 这最终的结果是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随之而来的是经济理论的转变, 当时, 主张政府有必要对市场经济做出适度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开始获得了人们的认可。如此一来, 自由市场经济便开始向着现代市场经济, 即干预市场经济阶段而发展。这种始于于20世纪初, 国家给予必要干预对经济活动实行宏观调控的经济模式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较于自由市场经济, 干预市场经济具备了更加完善的经济制度和运行方式, 其具体表现在法律机制、市场机制、宏观调控机制的健全, 保障制度的规范化与社会化等方面。相对于更加注重社会效应与宏观经济效益的自由市场经济, 干预市场经济更加倾向于协调市场竞争的公平和效率。基于上述内容, 笔者认为, 干预市场经济的存在是市场经济由最初的起步向一个更为高级的阶段迈进的体现。

纵观市场经济制度发展历程, 我们可以发现, 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必要的干预并不会对市场正常的、固有的竞争环境产生消极影响。相反, 如此一种国家干预反而在有效弥补自由市场竞争的失灵, 稳定与健全市场交易的秩序方面具有着相当可观的积极作用。同时, 在提供优良的外部环境以促进市场发展方面, 国家干预也显示出了其不可忽略的优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全球经济踏入了迅猛发展的时期, 而在这个时期, 世界经济交往活动呈现不断加深的发展态势,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也日益显著。

(二) 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认识

20世纪下半叶以来, 世界经济生活在干预市场经济体系建立的基础上, 呈现出一大潮流趋势, 那就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经济上, 两个及其以上的国家或地区联合起来, 通过相互协商的方式进行经济贸易政策、措施的制定和相关经济协定、条约的缔结, 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实现区域性经济贸易联合体的构建的整个过程。

通常, 卢森堡和比利时的经济同盟一般被视作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早雏形, 至于后来荷兰的加入则被视为是对如此一种区域经济一体化范围的重要扩张。此外, 作为英帝国特惠区的成员, 英国及英联邦其他成员国为了实现彼此之间的互惠互利, 于是协商采取减税让利的方式进行各种经济交往活动, 以促使特惠关税区的形成。实际上, 英帝国特惠区的这种经济实践方式在其内部范围内也依然存在着对市场的干预。因此, 英帝国特惠区亦被视作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当前的世界经济条件及环境下, 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世界经济最为重要的发展模式的地位已经基本形成, 我们应当对其特点给予必要的关注和把握, 并在此基础上发挥对它进行充分利用以促进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功能和要求

正如前文所述, 区域内发展各方之间的共同市场经济基础是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提条件, 基于国家宏观调控理论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凯恩斯主义实际上就是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规则。正因为如此, 由于国家与地区的不同, 其经济法制度在对区域内经济的干涉与影响上必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当今世界, 区域经济一体化呈现出较为良好的发展形式, 因此, 怎样协调不同区域经济法制之间的关系成为了亟需我们加以关注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需将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在经济活动中的具体要求与实际功能的把握置于首要地位, 只有如此, 我们才能够正确对待和认识区域经济法制之间的关系的协调问题, 从而寻求最卓有成效的方式对其进行良好的处理。

(一)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功能

区域各方在达成了经济发展的共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发展制度就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个基本概念极好地体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最为突出的特征, 即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使经济发展各部分之间的经济融合、政治联系、社会交流及外交互信等在发展过程中得以不断加深和推进。从政治的层面看待和认识这样一个问题, 在发展的过程中, 提供发展各方所需要的较好的经济优势与发展条件以谋求政治共识的达成和政治修好的完成的顺利实现是发展各方致力于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的主要目的。而发展各方所进行的各种以促进区域一体化, 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政治协商、政治对话便是其较为显著的体现。从经济的层面看待和认识这样一个问题在区域内部形成良好的资源配置机制以优化市场资源配置, 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 它要求发展各方应极尽努力为有效促进整个区域整体经济实力, 进而在此良好的发展基础上, 极大推进区域发展各个部分共同发展的进程。从社会的层面看待和认识这样一个问题, 则应当意识到, 能够使得区域内发展各方彼此之间的交流得以日渐加深和推进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在社会方面的最大贡献, 这十分有利于促进其民间共识与其他方面的交流。

(二)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

从本质上讲, 区域经济一体化其实是在一定的经济发展共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同盟, 其最为主要的是在经济发展问题上, 发展各方应当力求做到“求同存异”, 达成共识的理想状态。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 为了能够更好地削弱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阻力, 我们有必要采取诸如消除或同化等的方式来对区域内发展各方之间所存在的差异进行清除。在一体化经济同盟的内部, 各成员的经济社会观念必定有所区别, 因而区域各方的经济发展制度往往也会产生不少的差异。因此, 对区域内部不同的经济制度要持有正确的认识态度和应对方式是发展各方所需面对的首要任务。而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个大背景, 对区域内经济法制进行合理有效的协调便首当其冲地成为了当中的重点目标。在具体要求上着重强调区域发展各方经济行为的一致性, 同时, 最大程度避免经济发展与商品流通的不当阻碍出现在区域内部。

三、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法制协调

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经济法制是一种由凯恩斯主义所指导的现代市场经济模式, 在如此一种经济实际中, 若要使得区域内发展各部分的实际利益得以保障, 就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经济措施, 而这些措施, 不仅仅包括了在各种经济活动当中, 区域内发展各部分对市场经济制度发展过程中一般准则的遵守, 还包括了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现实进行深入探讨, 以便能够对区域保护政策和流通限制制度等作出新的规定。从这个角度讲来, 建立区域性政策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然而, 与此同时, 我们也不能忽略了建立如此一种政策对一体化区域内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作用, 即在商品交易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阻力和障碍。鉴于这种实际存在的状况, 我们可以从下述两个方面采取措加以解决。

(一) 区域经济法律制度的完善

较好地处理和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则不但需要制定合理的区域经济法律制度, 更要在此基础上, 赋予其较高的法律效力。如此一来, 不仅能够帮助统一区域经济法制, 还能够进一步推动与稳定区域整体经济的发展, 可以说, 促进、保障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经之道就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国家法制与地方法制难以得到彻底的统一是我国目前法制所面临的问题之一, 而法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过程有起着关键的作用, 这就更加彰显了协调区域内经济法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 区域经济法制协调机制的建立

在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过程当中, 由于受到区域内各行政区划所实施的政策之间存在差异, 区域内发展各方在立法上与国家法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区域内部的经济政策的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日渐凸显出来了。为此, 我们必须加快实现区域法制协调机制的建立健全的步伐以解决我国区域行政政策之间的冲突和地方立法与国家法制之间的矛盾, 从而为协调发展区域经济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进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健康发展。这种通过协调的手段对区域内经济法律制度进行确定的方式, 对一体化来说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前者要表现在:轻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区域发展各方自身的法律制度制, 重则甚至会在主权问题上引起纠纷。后者主要体现于:在相对合理而良好的条件下, 协商又是一种能够为区域内经济法制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捷径的协调手段。

四、总结

综上所述, 在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理论的过程当中, 构建经济制度仍然是其最为关注的核心热点。作为一种基于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上发展起来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区域经济一体化完全符合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趋势, 而且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具有的优势在其萌芽、存在及发展过程中也得到了得充分的发挥。如此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不仅有助于市场内部竞争的充分实现, 还有助于市场资源配置的优化, 这对一体化区域内的总体优势逐渐向区域内各个部分的具体优势转变与发展具有极其强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殷洁.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经济法制协调[J].江西社会科学.2009.12:27-29[1]殷洁.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经济法制协调[J].江西社会科学.2009.12:27-29

[2]马丽, 金凤君.国外区域经济法律评述及立法的启示对我国区域经济[J].世界地理研究.2010.04:16-18[2]马丽, 金凤君.国外区域经济法律评述及立法的启示对我国区域经济[J].世界地理研究.2010.04:16-18

[3]吴志攀, 肖江平.直面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经济法问题[J].中国法学.2008.01:22-24[3]吴志攀, 肖江平.直面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经济法问题[J].中国法学.2008.01:22-24

[4]周继红.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法制化内涵研究[J].北方法学.2011.04:31-33[4]周继红.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法制化内涵研究[J].北方法学.2011.04:31-33

市场经济下的伦理建设 篇5

市场经济下的伦理建设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伦理体系,其伦理体系的主体框架和基本内容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由于缺失了物质基础和利益机制,夸大精神的作用,对于企业的长久发展隐含着极大的隐患.

作 者:韩克芳  作者单位:中共广饶县委宣传部 刊 名:理论学习,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LILUN XUEXI-SHANDONG GANBU HANSHOU DAXUE XUEBAO 年,卷(期):2003 “”(4) 分类号:B82 关键词:

经济法下的市场经济 篇6

关键词:国际经济法;发展;价值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下,国际经济法的关系调整

1、国际贸易与投资的调整措施

从目前看,贸易与投资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外国直接投资已经成为国际市场提供货物和服务的主要途径,是组织国际生产的重要方式,其已经对世界贸易的规模、方向和构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就是说,在国际经济领域,投资措施对贸易具有重要的影响。相应的,贸易措施将会对外国直接投资流动的规模、方向等构成重要的影响。从宏观上看,与投资有关的贸易措施主要有四大类:市场准入限制、市场准入发展优惠、出口鼓励措施、出口限制措施。

所有这些贸易措施,都会直接的对贸易流动产生第一层影响,同时,它们对随后的外国直接投资,也会产生第二层次的影响。而从实际上看,通过改变与特定国家或地区相关的贸易环境,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地促进区域形成具有某种引力的投资环境,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将对潜在投资者的决策进程产生决定性影响。与没有政府干预而由市场力量引导的情况相比,这些“与投资有关的贸易措施”能够完全改变外国直接投资的分布形式。与此同时,外国投资的变化对未来有关的贸易流向又具有重要的第三层次的影响。这也就意味着,对与投资有关的某些贸易措施,国际社会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需要对经济法则进行重新规范与协调。

2、金融服务、服务贸易与投资关系的变革

对于现代经济而言,金融服务是核心,也是各国管制最严的行业之一。事实上,WTO早已将金融服务列入服务贸易的范畴,对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行业要在东道国提供服务,就需要在该国设立机构或营业场所,此时,也就牵涉到了投资问题,尤其是市场准入和国际待遇的问题。所以,投资法在目前情况下将会对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产生直接影响。由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金融稳定会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确保金融稳定,首先就需要加强金融监管,因为金融的审慎监管,才能确保金融自由化的稳健发展。这也就意味着,实现金融服务的自由化,就需要正确处理其与金融监管的关系。事实上,服务贸易、投资、金融问题是密不可分的,调整服务贸易、投资、金融的政策和措施,同样也是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的。

二、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执行机制的发展趋势

1、国际经济法正义价值与效率价值的提升

首先,国际经济法能够争取国家之间关系、力量对比的公平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没有国家可以独善其身。而国家之间既有大量的共同利益也有明显的利益界限。这就需要国际经济法做出有效的平衡,协调各个经济实体之间的关系,例如,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应当公平对待经济实力相对弱小的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多的希望和机会,才能实现共同的繁荣和发展。而国家间公平的方式,是能够通过国际经济法来实现的,比如在决定国际经济问题的时候,让发展中国家具有发言权和表决的机会;在贸易方略和政策上,提供咨询和辅助,并在资金技术上对其进行扶持;同等条件下,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最大化等。

其次,国内、国际市场的公平竞争,需要通过国际经法得以更充分的保障。需要强调在这一公平基础上,力争国际经济交往者之间的公平。为保障市场的公平竞争,国际社会可以通过国际经济法来实现,比如国民待遇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的实行;合理的市场准入措施的采取;进一步增强法律的透明度。最后,由于国际经济交往超过了一国的疆域,国家管制的盲区就会相应地出现。国际经济法为推动全球经济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应该逐步涵盖切实的但并不偏袒的环境标准,兼顾国内国外的环境控制,鼓励有利于生态的跨国流动并同时降低税收等。

2、国际经济法的正义价值优先于效率价值

首先,正义价值具备作为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的要求,其体现了国际社会普遍利益。尽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让非国家行为主体在国际经济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主权国家还是国际经济法的主体。因此,现代各国的国内法、国际法需要支持和推动着国际经济法正义价值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正义价值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全球化背景下广大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时期所面临的环境迥然不同。西方发达国家在其发展初期为积累财富,从殖民地攫取原材料、剥削劳动力,事实上现在的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曾被殖民。虽然这种形式的殖民主义已经不见踪影,但是由于全球经济和政治互相依存,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立法的背景下,许多发展中国家却陷入了日益边缘化、贫困化的困境。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制度以及国际经济新秩序是改变这种状况的根本。然而,对于原有对己有利的国际经济法体系,发达国家更愿意的是保持与扩大在其中的既得利益,而不是心甘情愿拱手相让。因此发展中国家的诉求欲图完整与充分实现,就必须在国际经济立法中追求正义价值的实现,不再满足于形式上的平等,而寻求实质上的公平。

再次,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审视国际经济法的正义价值。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发达国家需要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差异,应该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机会和优惠待遇,共同营造和谐的国际经济关系。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际经济法则正发生变化,无论是经济法运行的外部环境,还是内部机构的关系,都开始出现各种新的关系。而国际社会在国际经济法的制定和执行中,就必须要考虑国际经济整体的发展,在正义价值和经济效率价值之间做好平衡,确保整个国际贸易的有序进行。(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梁小尹,杨群芳,聂婷妍.广义国际经济法的理论与现实基础[A].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3,3

经济法下的市场经济 篇7

1.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整体发展, 使投入机制有了很大的变化, 实行了新的分配办法, 彻底打破了大锅饭

政策的改革也使机制有了很大的变化, 逐步完善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结合的体系, 保护了农民的既有利益, 激发了农民的耕种热情, 在改革的推动下取得了好的经济效益。政策的改革实行了新的分配办法, 取消过去的统派购制度, 建立了最新的合同定购制度, 大力的调整农业的生产结构, 使农业不断的增收, 同时也保证了农民对土地承包所享受的各种权利, 使过去大锅饭的发展方式得到了改革, 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从真正意义上保护了农民的权益, 为农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了科学的发展思路, 从而带动了农村经济的高效发展。

2. 加入创新的机制, 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实现了公平税负, 加强了服务体系的建设

在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中加入了创新性的机制, 使农民因素和政府因素紧密结合在一起, 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基础上, 使农民和政府的关系更加融洽, 并通过宏观调配的方式, 使农民认识到现有机制的优越性, 使农民能够主动协调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主动配合政府的管理, 不断调动农民发展生产和提高经济的热情, 使生产得到了保障, 农民的收入也在不断提高。政府通过机制改革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使农民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农民不再为日后的生活担忧, 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使农民有更多的精力去发展生产, 逐步带动了农民的精神面貌。在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中体现了国家的公平税负原则, 使每一个纳税人所承受的负担和自身的经济状况相吻合, 使各纳税人的负担能够保持平衡, 从而维护了农民的利益, 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和执政能力。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强了服务体系的建设, 使农民更好的发挥了服务功能, 在不断生产中能够发挥自身的最大服务价值。同时也发挥了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功能, 使政府通过农村机制的改革和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带动了农村的经济建设, 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效益, 并把政府、农民、其它社会大众紧密联系在一起, 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农村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基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1. 改革人民公社管理体制, 实行政社分社, 政企分开, 组织和开放城乡的集市贸易, 废除不利于市场良性运行的各种限制和禁令

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未来发展中要分清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 通过政府主动调配与社会组织的关系, 更好的体现政府的职能, 也能带动社会组织的高效发展, 逐步提高农村生产效率, 并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要坚持政企分开制度, 要协调好政府和各企业的管理, 要把政府和企业管理权限划分开, 使政府和企业可以发挥最正确的作用, 也使政府和企业能够实现既有的发展目标。要组织和开放城乡的集市贸易, 通过加入集市贸易政策使生产的粮食能够及时的投放到市场中, 不断提高粮食的流通效率, 把粮食流通到各大城市内, 使城市的群众也能够享受到粮食丰收的成果。政府要组织农民自发的组建成销售组织, 定期到城乡集市进行粮食销售, 把粮食销售到城市的市场, 从而带动粮食的生产。政府要废除不利于市场良性运行的各种限制和禁令, 同时加强对市场的监督和管理, 要限制政府禁止的市场行为, 使粮食能够合理流通到各市场, 为农业经济管理机制的改革提供市场和流通环节上的保障。

2. 允许和鼓励多种农业经济形式, 要积极的引导和支持非公有经济的发展, 要改革农业科技推广制度, 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中政府要允许和鼓励多种经济形式, 要把经济的发展方式向多渠道方向扩展, 使各种形式的经济内容得到有效的反馈和利用, 政府要协调好各经济形式之间的管理, 积极的引导和支持非公有经济的发展, 使各非公有经济组织能够得到政策上的支持, 发挥自身对经济和市场的促进作用, 要加大对生产渠道和销售渠道的管理, 使公有经济形式和非公有制形式都取得最大的发展。政府要改革农业科技推广制度, 通过对科技制度的推广, 使农业发展有了科技上的保障, 并得到制度上的支持, 能够发挥科技对制度的促进作用。要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用科技的手段来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职能, 把管理体系向科技化和服务化的方向扩展, 主动发挥科技和服务的作用, 政府要根据不同的市场分层次进行管理, 并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采用最正确的服务政策, 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全新的改革思路。

三、总结

低碳经济下的房地产经济 篇8

关键词:低碳,房地产,经济,节能

1 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的影响

1.1 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的有利影响

1.1.1 节能减排观念的落实与有效实施

节能减排是低碳经济的核心所在,也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因素。当前,国内一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并没有将这节能减排这一核心经济发展因素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反而为了短期利益,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肆意怕坏周边环境,置国家及集体利益于不顾。这时,如果政府组织设立专门的部门及制度,严格控制及引导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在制度的有效制约下,房地产开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将更有利的开展,从而有效的实现经济环境双发展的综合发展模式。

1.1.2 房地产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优化

当前,国内房地产业尚处于准入门槛低,管理相对混乱,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病态发展状态中。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的推动房地产业走出这一盲区,进行深度全面的机构调整,从而整合资源,有效利用资源,使国内房地产业真正的步入优胜劣汰的发展模式中,迫使房地产开发商必须调整发展模式及方向,着重于建筑质量,建筑智能化及设施环保化等方面的发展。

1.1.3 有效推动房地产业建筑智能化及节能化的发展及研究

一直以来,房地产行业建材的生产和应用都伴随着巨大的能量消耗,建筑内电器的使用能耗也是相当巨大。低碳经济模式下就要求房地产企业着重于建筑低碳化智能化环保化的发展,通过引入及应用新型低碳环保技术及材料来实现能耗的降低,节能减排的有效实施。在低碳经济制度化制约化发展的形势下,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致力于低碳物品及新型能源的应用,并在保证建筑质量与安全的基础上更多的考虑长远利益,从而促进国内房地产业的健康平稳发展。

1.2 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的消极影响

1.2.1 房地产开发成本大幅提高

房地产行业要施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要求房地产企业有效的利用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这些是保证节能减排的关键,同时也大幅提高了房地产业开发的成本。这些新技术新能源的开发和研究都需要相应的费用及人才,由于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的有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新型经济发展理念,所以很大一部分技术及能源应用方式都掌握在这些西方国家的手中,国内房地产行业想要更好的施行低碳经济的发展就要受到技术方面的制约,同时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市场的竞争。低碳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房地产企业的运营成本,并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内房地产业的发展形成束缚。

1.2.2 房产市场房价飙升

节约型新能源新技术及材料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为房地产开发商提供了宣传的噱头。但是,虽然节约型低碳经济模式是目前正在大力提倡并着重发展的经济方向但是因为成本高昂,目前并不能被基层民众所接受。只有少部分高的高消费群体可以认可并购买这类房产,而开发商为保证利益也是会大幅提高房产销售价格。

1.2.3 制约房产经济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内房产行业的飞速发展及国民经济水平的大幅提高,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也更高,这就使得环境中的碳排放量日渐加重,但是因为新型节约型能源的利用成本太高,这就导致众多房产开发商宁愿选择木材、煤炭等价格低廉的能源来替代传统的能源来维持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正常需求。无疑,这一做法并不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低碳能源的高成本成为了房地产企业发展的负担,从而从侧面阻碍了房地产行业的经济发展。

2 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影响的应用对策

2.1 推动住宅产业化发展

采用工业化模式进行住宅的建造,推动住宅产业化发展,一方面,能够大幅提高住宅质量;另一方面,能够明显降低能耗。在低碳经济时代,我国房地产企业若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则有必要加快自身的产业化建设,在降低消耗的同时,为自身创造理想的节约效益。在推动住宅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应积极构筑沟通桥梁以全面且细致地了解和掌握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指导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碳排放量,为消费者营造一个理想的居住或工作环境。

2.2 合理规划户型布局

我国大部分房地产行业采用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开发商比较关注经济效益,而没有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以及低碳经济的要求,在开发低碳住宅的过程中,房地产企业应该持续提升和优化自身的开发水平以及质量,尤其要做好户型规划设计工作,要尽量体现低碳经济的设计理念。开发建筑商品,适度增加精装修的房屋占比,开发商应具备大局观念,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兼顾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2.3 积极应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

我国在推动低碳房地产的工作中所面临的最大瓶颈是,建筑的保温以及给排水问题。受起步较晚的制约,我国低碳技术相对落后,制约了低碳房地产的发展。绿色植物能够美化环境,还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尤其是夏季还能够起到遮阴降温的效果。因此,生物能源的利用也是低碳经济的主流研究方向之一。在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太阳能以其清洁且取之不尽的特性获得了人们的青睐,如照明和提供热水等方面。开发新能源也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内容。

2.4 倡导低碳生活

当前我国各项经济及技术都处于飞速发展的全新时期,低碳经济模式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各个不同的领域之中,房地产行业必须与时俱进,融入到低碳经济发展的大潮流中,并通过透彻的宣传让民众了解低碳经济、认可低碳经济,并深刻的认识到低碳房地产建筑因建筑成本的提高而大幅提升的房地产建筑价值,但是后期使用中通过为使用者节约能源而节省的资金也是非常可观的,并且这种消费模式完全符合当前时代发展的要求。让更多的消费者能够接受低碳建筑并产生购买欲望,这样在推动房产市场发展的同时也从侧面进一步推动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经济的平稳有效发展离不开健康的自然环境的支持。健康的自然环境是房地产开发行业实施各项积极活动的支撑以及平台。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都要依赖于环境的健康。降低能耗,减少有害物质排放是保护环境的唯一路径。所以,在未来很长一个时期房地产开发行业的发展目标就是向着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模式发展。只有完美的施行低碳经济的发展,适应并满足低碳经济发展对企业的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才能保证经济的繁荣,发展的更长远。

参考文献

[1]何海丽.低碳经济下我国房地产企业竞争战略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5.

[2]刘丽丽.试论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产生的影响[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4,08:10-12.

[3]张涛.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经济管理创新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2,09:307.

[4]刘薇,戴剑涛,李奇虹.低碳经济下房地产开发运行对策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3,05:75-77.

经济法下的市场经济 篇9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出现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 九十年代得到认可, 但目前没有统一概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 “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 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 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为此, 可从三个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 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总的来讲, 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 以发达国家为主导, 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 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 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 相互融合的过程。

由此可见, 经济全球化不是静态的, 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原来局限于各个不同国家疆域内的诸多经济活动、制度正在冲破国界的局限而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全球化是自由市场、民族国家和信息科技前所未有的有机结合, 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 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相互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 这就要求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国际经济法必然受到其一定的影响, 发生相应的变化。

二、经济全球化下推动国际经济法新发展的主要动力

(一) 国家的动力。

国家作为国际经济法的主要制定者, 它仍然是国际经济关系中最为重要的交易主体。经济全球化要求政府减少对商业交往的限制, 并尽可能扩大市场交易规律的作用范围, 进而对国家主权的行使产生了新的变化。曾经原本属于各国国内法管辖的事项被归纳入国际经济法规范的范围, 并且在国际经济法制定时将越来越多的各国国内政策纳入其视野。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单个国家无法单独对某些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 因此国际合作以及国际性组织的协调管理作用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经济全球化下, 也必须积极探索一种国家可以对市场进行有效调节和控制的机制, 避免资本扩张给社会发展带来不健康的影响, 导致全球经济不能平衡发展。且全世界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其经济实力和国际组织的发言权也不同, 经济强国要求迅速、广泛、强烈地推进贸易自由化, 很有可能将发展落后的国家排挤到边缘化的境地。

(二) 商人的动力。

经济全球化离不开商人的推动力量, 在国际经济贸易中, 跨国公司起到的影响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商人的最大目标就是追求商业利益, 他们会不惜一切地冲破交易的各种束缚, 将交易价值冲破国内, 进而推动国际经济法向更为有利于国际经济化的方向发展。首先, 商人积极编制统一的经济交易规范, 并广泛运用, 得到各国的普遍承认, 使其成为国际商事规则;其次, 商人可以积极借助国家的力量, 推动国家为其创设其经济贸易所需的法律制度。商人会给国家带来经济利益, 他们会利用这一条件来推动国家制定优惠经济投资条件, 放松经济往来中商品、资金和人员的流动限制, 加大对商人在海外的投资风险保护, 使本国商人在国外加大竞争势力。

(三) 非政府组织的动力。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带动了非政府组织的飞速发展, 但同时出现了需要在国际层面上协商和解决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的公共利益及不同群体的利益受到了影响, 于是那些非政府组织, 一些代表着国际社会中不同利益的群体, 作为“压力集团”来解决这些全球化问题。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经济法新发展

经济全球化导致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 而上层建筑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法律, 尤其是与国际经济密切相关的国际经济法也必然会随着全球经济的变化而有新发展。

(一) 加快统一国际经济规则进程。

跨国经济交往的不断增多是导致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原因, 经济交往中双方必然是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 为了保证交易风险的降低, 收获预期的收益, 必然要建立跨国贸易规则, 尤其建立适合世界统一的贸易规则。第一, 作为国际经济法主体的商人在国际交易中逐渐创制和统一大量商法惯例。在国际商会的主持下, 将商人们交易实践中形成的交易习惯法律化, 主持修订了大量商事惯例, 统一的商事惯例更加便于商人们从事经济贸易;第二, 各个国家制定的国内商事立法大多相近一致, 也推动了国际经济规则的统一。经济全球化给各国经济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挑战, 所以各国在实行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 也在积极开展国内市场改革, 来提高各国的经济实力。在面对全球经济市场的大背景下, 各个国内经济法律制度的制定, 尤其在涉及涉外经济法律制度之间的差异逐渐削弱;第三, 国际间贸易关系的国际统一规则的发展也推动了国际经济规则的统一。近几十年GATT总协定也从单一调整发展到多方面的领域, 从当初只涉及国际货物贸易的关税问题, 到随后的逐步完善中, GATT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大, 到2010年, WTO体系从国际货物贸易扩展到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投资、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其贸易管理方面, 在两反一保及政府采购等领域作出了具体规定。WTO也在进行新的谈判, 国际贸易统一规则的完善逐渐推动着国际经济规则的统一。

(二) 国家减弱了对国际经济交往管理。

随着经济发展局势的改变, 国际经济法律制度也在发生着变化, 分析近几十年国际法律制度的演变发现, 国家对国际经济交往的管理力度逐渐削弱了, 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商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寻求广阔的贸易市场, 要求市场规则突破国界, 有效适用全球经济贸易;二是各国政府也都看到国际大市场, 开展对外贸易, 不仅能吸收外来资金, 也可以带动本土经济的发展, 使本土经济也能走向国际市场。

(三) 加剧新旧国际经济秩序的矛盾。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经济利益是不容忽视的, 社会财富都突飞猛进地增加, 但是财富集中程度明显集中在了发达国家, 贫富差距更加凸显。因此, 在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发展中, 要特别解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失衡问题, 其必然伴随新旧国际经济秩序矛盾不断激化, 只有打破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才能为国际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国际经济法的变革

经济全球化带给中国的不仅是机遇, 更是挑战。一方面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市场经济体系也不完善, 还不能全面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经济全球化带动了国际经济法律规则的统一, 其调整范围的扩大削弱了国家主权, 这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为国际经济法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同时有利于我国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和经验, 有利于我国吸收外国资本发展本国经济。

面对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要想在全球化中谋取最大利益, 我国法律要积极作出回应。首先, 我国法律应符合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放松对贸易的管制, 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其次, 在开放的法制下也不能放松防范, 在WTO机制下制定符合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措施, 并对贸易自由化可能带来的危险加以防范;最后, 我国也应注意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 保护国际生态环境, 制定相关法律。

总之,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 制定系统完善的国际经济法律体系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我国应积极应对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国也要加大同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利益。但是, 我国也应积极主动向发达国家学习新技术, 加强南北合作, 吸取发达国家经验, 完善我国经济发展。

摘要:经济全球化已是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了, 它对各领域起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且在国际经济法领域的影响更是最为深刻。经济全球化必然推动各个领域国际经济法律制度的内部整合及其与有关社会领域国际法律规则的外部联结。本文从经济全球化背景入手, 说明其含义, 并研究国际经济法变革的动力及其新发展趋势等问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法,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跃先.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经济法学的影响[J].专家论坛, 2006.1.

[2]何志鹏.全球化经济的法律调控[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3]赵秀文, 刘万啸.和谐世界构建中国际经济法的新发展[J].法学家, 2008.1.

经济法下的市场经济 篇10

1. 公路运输速度快

公路运输的速度相对是比较快的, 在中短途距离中采用公路运输这种方式可以将旅客或是货物在比较短的时间内送达目的地, 而且现在我国公路线路四通八达, 连接到各城市、乡镇, 对促进货物和旅客的流动有很便捷的作用。

2. 公路运输灵活性强

现在公路铺设覆盖面相当的广, 公路运输能够穿街走巷, 随时装运货物或搭载旅客, 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方便调度和转变, 能够很好适应人们的需求, 这是其他运输方式没法比拟的, 而且有一点就是公路运输可以随时移动, 这对在抢险救援时有着重要意义。

3. 公路运输投入低产出快

公路运输对资金投入需求相对不会太高, 而且可以很快回笼资金, 因为公路运输一般都是中短途的, 不需要投入过多的固定设备设施, 不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 而且用于公路运输的车辆成本不会太高;另外一点是, 公路运输对司机的任职资格不会太高, 只有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和驾驶技能就能够胜任。

二、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1. 公路运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公路运输对促进经济的发展、货物的流通和劳动力的流动提供极大地便捷, 特别是在内陆欠发达地区, 公路运输是核心交通运输方式, 对促进当地的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公路运输作为基础产业能够支持国民经济的发展, 反过来, 经济发展起来了又会促进公路运输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2. 公路运输会促进板块区域的发展

历史实践表明, 要想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就必须先铺设道路, 道路打通了, 交通方便了, 能够促进劳力的流动和货物的流通。公路交通网络一旦建立起来, 可以增强对投资商的吸引力度, 对周边地区的各类经济发展具有辐射促进作用, 经济的发展和公路交通的发达程度是正比例关系的, 落后的公路交通则会制约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公路建设需要适当的保持超前速度。

3. 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良好协调有利于社会发展

公路运输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对创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和谐稳定的社会能够增强人们安居乐业的信心, 提高生产的活力, 促进经济的增长。公路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公共交通设施, 是解决人们出行的主要运输方式, 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活要求, 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进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对公路运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有必要为实现市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加强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

1. 整合运算并控制好公路运输经济成本

加强对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力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拉动周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也不能盲目过度、不计较效益的膨胀化地发展公路运输经济。发展公路运输经济往往是要以一定的牺牲为代价成本的, 比如修路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对农田耕地占用、对周边居民的迁移成本等等, 这些都是发展公路运输经济的成本, 增加可持续发展的负担。所以, 在发展公路运输经济的时候要整合运算公路建设和维护的成本, 每一项工程的施工都会涉及到相关的利益体, 这些利益都可以折算为成本, 不管是工程前期还是勘验阶段都要做出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 以防止可能出现的市场经济风险, 并落实好工程职责, 以合理、稳健推进公路运输经济规模的发展。

2. 提高电子信息化管理水平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 为了促使公路运输经济进一步迈向规范化和制度化, 就有必要采用电子信息管理手段来实现对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的实践管理过程中, 要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 特别是以计算机技术应用为基础的信息技术, 将现代化的技术应用到经济的信息管理中来。电子信息化技术能够将相关的参数用数学模型模拟出来, 并随着参数的变化自动得出相关的交通信息, 可以更好的合理引导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正在向规模化发展, 现有传统的管理手段效率低, 已经无法适应管理的需求了, 提高电子信息化管理水平, 有利于实现公路运输经济的信息化和数字化, 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益。

3. 管理以经济手段为主以行政手段为辅

公路运输经济是在市场经济这个基础条件上进行运作的, 我们不能离开这个前提条件而套用计划经济时代的那种思维模式来进行管理。但公路作为国家的基础设施, 公路运输经济具有一定公共事业性质, 具有公共服务特性和非营利性质。所以, 在面临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安全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重大公路运输经济项目时, 需要调动政府的行政力量对其加以适度的管控, 以确保国民经济的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但不能让行政管理手段作为主要的管理管理手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要以市场经济发挥主要的调控作用, 行政手段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负责公路交通运输的政府管理部门要协调运输经济的发展, 承担其相关的责任, 并将责任落实到位, 保证公路运输经济在合理的市场调控范围内可持续的发挥作用, 并配合适度的行政调控, 使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不会偏离轨道。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 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并趋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是以市场为中心来发挥配置社会资源的作用机制, 公路交通运输以城市为节点、以公路为连接线将各交通要点连接起来, 形成一个经济组织网路, 成为国民经济重要基础产业, 对社会经济增长有着重大贡献, 并且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因此, 公路运输经济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方面。所以, 分析了解公路运输的经济特点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并在基础上探讨加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庆云.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J].经济运输, 2010, (13) :31.

[2]杨洪平.关于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几点思考[J].管理观察, 2012, (8) :14.

经济波动下的国有经济成绩单 篇11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陷入了低谷。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出台了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制定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同时给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仅2009年新增贷款就达到近10万亿元。应该说,在实施这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方案中,无论是向市场投放的资金还是产业振兴规划都或多或少地倾向于国有经济,于是就引发了一个让社会各界特别是理论界高度重视的问题,即“国进民退”问题。其实,产生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对国有经济功能和定位的认识不清,国有经济与私营经济并不是对立的,也不是此消彼长的。在这个特殊时期,国有经济在一些产业进行战略性重组是必要的也是最佳时期,这并不是改革的失败也不是改革的倒退,而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功能和作用。

一、宏观经济周期波动下国有经济功能的定位

一般而言,无论是对于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还是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国家,特别是对于市场经济不发达的经济转轨国家,政府往往通过国有经济来参与和干预经济活动,从而达到既定的施政目标,这是因为它比其他的影响经济的方式来得更为有效,实施成本更低。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对国有经济功能的认识大多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产品、维持和创造就业机会等等。根据宏观经济的增长与波动理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会经历繁荣阶段也会经历低谷时期,因此我们认为,在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不同阶段,国有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应是不同的,即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国有经济的功能和作用应存在较大的差异。

具体来讲,在经济衰退期,国家可以通过新设国有企业或通过国有企业以大面积的并购或接管的方式适度扩张边界,挽救陷入经营困境的其他类型企业,增加全社会的投资和就业机会,平抑物价水平,阻止经济快速下滑,起到制动器的功能;当经济陷入低谷后,国有经济应该成为拉动其他所有制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使之迅速进入复苏阶段的重要工具,即在经济复苏阶段国家应通过加大对国有经济的投入,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重组,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在非公经济依然迷茫、徘徊、无意愿进入市场的时候,刺激国有经济先行启动发展,进而带动其他所有制形式经济快速跟进,从而起到牵引器的功能;当经济处于景气发展阶段时,国有企业可适度收缩边界,国有资本逐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起到服务和助推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的作用,即此时的国有经济应具备助推器的功能。

根据上面的分析,国有经济应该在经济周期波动的不同阶段分别发挥着制动器、牵引器和助推器的功能,即从整体来看国有经济应该是整个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器。那么,对于我国而言,国有经济是否发挥了这种稳定器功能呢?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国有经济是否完成了阻止经济快速下滑、带动经济迅速复苏的作用呢?为回答这一问题,本文将采用定量分析的手段,通过比较研究不同所有制经济形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来考量不同所有制经济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从而深入探析国有经济是否发挥出了应有的功能。

二、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与不同类型经济发展的特征

受数据的限制,本文将选取各类型经济的工业企业数据来为分析不同所有制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动态作用机理,这四种企业类型分别为国有企业、股份有限公司、集体企业和“三资”企业。在具体分析不同所有制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之前,我们首先使用HP滤波方法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变化趋势进行定量刻画,并对各类型企业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的变化趋势进行比较分析。图1和图2分别给出了国内生产总值的趋势成分与波动成分的变动情况以及各类型企业工业总产值比重的变动趋势(其中SOE、SHC、COE和FDI分别表示国有企业、股份有限公司、集体企业和“三资”企业,下同)。

从图1可以清楚看到,在1998年一季度至2007年一季度间,国内生产总值总体上呈现出一种稳定增长的态势,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与其均衡状态基本重合;2007年二季度开始至2008年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均衡的增长状态;然而,2008年四季度开始,国内生产总值的总量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直到2009年二季度有所反弹,此后继续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从波动趋势我们也不难看出,2006年下半年开始至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经历了一个较大的波动。HP滤波分析的结果表明,受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国际金融的冲击,我国的经济增长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但仅仅经过不到一年时间的调整以及国家各种保障经济增长政策和措施的出台,应该说到2009年末我国已基本上摆脱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走上了正常的发展轨道。

从图2中不难看到,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和集体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基本上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三资”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相对稳定,而股份有限公司工业总产值所占的比重则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到2009年末,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和集体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仅为8.99%和1.99%,“三资”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9.92%,而股份有限公司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则达到了59.10%。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不同类型企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影响的动态变化趋势。

三、我国国有经济功能的实证检验

为比较分析经济周期波动下不同所有制经济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动态作用机理,我们将使用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可变参数模型方法来估计各个时点不同所有制经济形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图3给出了各个时点不同所有制经济形式对经济增长贡献程度的动态变化趋势。

我们首先来分析国有企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程度的动态变化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到,1998年一季度至2000年四季度间,国有企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且波动的幅度也较大,贡献程度在0.22~0.34之间上下波动;2001年一季度开始,国有企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开始迅速下降,到2002年二季度达到了最低,此后至2008年三季度,国有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总体上成相对稳定但略有上升的趋势;然而,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来临,国有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2008年四季度开始迅速上升,由2008年四季度的国有企业工业增加值每增加1%将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13%上升到2009年末的国有企业工业增加值每增加1%将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29%。从整体上看,国有企业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大的两个时期为1998年一季度至2000年四季度间和2008年四季度至2009年末,应该说在第一个时期之所以贡献大是因为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较大(这一期间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的平均比重为35.85%),而在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的平均比重为9.41%)的第二个时期国有企业对经济增长的巨大贡献则表明在金融危机中国有企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平稳运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通过图3国有企业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变动趋势我们也不难发现,在经济处于景气发展阶段的2002年至2008年上半年,国有企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程度很小;而在危机时刻,国有企业则发挥了拉动经济快速复苏、减缓经济大幅波动的稳定作用。应该说,国有企业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保驾护航的作用。景气时期,国有企业本能收缩,服务于其他类型企业的发展;危机时刻,国有企业挺身而出,成为国家应对金融危机诸多重要措施的载体,确保经济的平稳运行。

从股份制企业工业总产值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变化趋势来看,在1998年一季度至2003年四季度间,波动幅度较大,贡献程度在0.06~0.28之间上下波动;从2004年1季度开始至2008年3季度,股份制企业工业总产值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相对稳定,基本上维持在0.24;2008年四季度起至2009年末,股份制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开始上升,由工业增加值每增加1%将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24%上升到工业增加值每增加1%将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30%。这表明在金融危机的过程中,股份制企业对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也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对我国中小国有企业而言,1998年至2003年,通过兼并、重组以及改制等措施已基本改造完成,而绝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均改制成了股份制性质的企业,而这其中,由于初期的探索和试验,有的改革相对成功而有的改革也出现过相对失败的情况。因此,在此期间,股份制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出现了较大的波动。随着中小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建立,股份制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稳定且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伴随着金融危机的来临,由于股份制企业中大多都有国有背景,因此在应对金融危机时,股份制企业同样发挥了拉动经济快速复苏、避免经济陷入低谷时间过长的作用。

集体企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总体上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这种下降幅度越来越大。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集体企业要么难以改制、要么改制不彻底,企业运行机制仍然在旧的管理模式下徘徊,无法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党中央以及各个相关部门多次下发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措施、指导意见以及与此相应的法律法规,然而对集体企业的改制却缺乏明确政策依据和法律法规,这就造成了集体企业的改制与发展面临着诸多阻力,致使集体企业的发展特别是面对金融危机时束手无策。集体企业大都隶属市、县两级,而有营利能力的又大都是当地的支柱企业,因此,对于搞得好的企业,主管部门既不肯放开,不愿主动深化企业改制,于是,传统的管理模式不会改变,职工的身份不会改变,隶属关系不会变,企业还是要受主管部门不正当的行政干预。在这种情况下,集体企业仍不是完全独立的市场主体,难以实现自主经营和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们再来分析“三资”企业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与国有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类似,在初期,“三资”企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波动幅度也较大,这主要是由于外资的进入需要适应中国市场的实际发展情况,在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中逐渐摸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途径。2004年以来至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8年第三季度,“三资”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稳定,基本上维持在0.24,与股份制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几乎完全一致,说明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三资”企业的发展状态良好,同时也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发挥着有力的带动作用。然而,伴随着金融危机的来临,“三资”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开始迅速下降,到2009年四季度,“三资”企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已由2008年三季度的0.24下降至0.10。应该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国内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用工成本的增加以及人民币的升值等等,对国际资本流动较强的“三资”企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三资”企业的资产严重缩水、投资减少(资本撤出)甚至出现企业倒闭的现象。因此,在金融危机下,“三资”企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小。

综合以上实证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当经济处于景气发展阶段时,股份制企业和“三资”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国有企业则处于一个对经济增长低拉动作用的运行状况。当经济处于危机时,“三资”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迅速下降,而国有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陡然上升,特别是国有企业能够迅速调节,使经济快速复苏,表明国有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中具有一种稳定经济发展的功能。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虽然集体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下降趋势,但其贡献程度依然很大,即使在危机时刻也高于其他类型企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所占比重是这四种类型企业中最小的。

四、基本结论

经济法下的市场经济 篇12

一、实行经济管理改革是实施公路运输发展的必然要求

1. 新时期, 如何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发展, 带动各个产业各个行业都能持续健康的发展, 是一个挺具考验性的问题。市场化管理在上个世纪, 我国就已经开始进行, 国企的改制虽然造成了大批工人的下岗, 一时间各种问题暴漏出来, 但是随着改革的镇痛期, 企业改革的优势也逐渐显现, 企业的发展和产品的改革都是显而易见的。公路部门因其特殊性的管理, 一直未进行彻底的经济化管理。想要实现公路运输行业的发展, 在现实情况下, 做到把管理权交给企业, 让企业在法律的范畴内, 扩大市场化带来的成果, 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重增加, 必须在管理的机制上更具科学性和先进性, 现在世界范围内都在实行科学的市场化管理, 所以公路运输行业要顺应社会的发展, 积极进行管理的改革, 做到科学的市场化管理。

2. 对实现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市场化经济管理的大背景下, 为了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要求, 我国的国有企业在上个世纪末就开始了管理机制的改革, 大部分企业摆脱了国企的身份, 进入了私企的行列, 这一重大改革不仅使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还打破了国企职工的金饭碗, 促进了其工作的积极性和紧迫感, 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同时, 实行市场化的管理模式, 可以有效促进在公路运输行业实行良性的竞争, 摆脱了过去不经过任何争取也可以获得项目和利益的管理模式, 使其更具发展的潜力, 而且对整个交通运输行业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任何事物的发展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 现在是个法制社会, 我们要做到执法有据、有法可依, 同时虽然说公路交通的管理权下放给了企业, 但是所有权仍然要归属国家, 国家应该从宏观上进行调控, 保障公路事业的科学发展。经济的发展是在满足了人们生活的最基本需求之后才能进行, 马斯诺需要层次说认为, 需要也是有层次的, 其中最底层就是吃穿住用行等的需要, 所以说公路运输的实行经济管理, 对我国的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3. 在公路运输行业实行经济化管理模式, 使其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 同时促进了整个交通运输行业的竞争, 促进企业自身的良性发展, 使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

二、实行经济管理的方法

1. 交通工具全面发展

交通工具的全面发展, 是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整体发展更上一个层次。如何实现应该从多方面入手, 在公路、铁路等运输行业, 对路面的合理管理和养护是基础。在航运上面, 进行码头的科学合理设置, 满足安全性要求的同时, 提高运载能力。综合来说, 实现整个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 就是在各种交通工具中都应该有效的降低其成本和不必要品的消耗, 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增加, 当然还有一个重点方面就是实现路线的合理科学规划, 减少不必要的路程。

2. 建立较为独立的市场经营主体

因为公路在建设的过程中, 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特别是在投入的成本上非常大, 而且见效益慢, 施工的工期长, 造成了在公路的建设中基本没有企业可以负担, 而且因为我国的政治原因, 在我国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国家在掌控。所以来说, 我国的公路的所有权都是国家的, 由国家对其进行宏观的调控, 然后将经营和管理权下放给特许额度企业, 企业为了发展和增加工人的福利, 必须进行改革, 使企业更具竞争性, 而且近些年由于经济的放开, 很多有实力的企业对公路的管理和经营虎视眈眈, 也给这些特许企业带来的紧迫感, 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肯定是更加注重工程的管理质量, 谋求利益的增加, 从而进一步实行市场化的经济管理模式。

3. 强化法律化的管理力度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保障公路运输行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下, 对其也起到很好的约束性, 实现社会和经济发展环境的稳定。在运输的过程中, 充分发挥《合同法》的作用, 做到依法办事, 有法必依, 保证了运输过程中各方利益的法律保障。同时法律法规的制定, 还能对运输各方起到很大的约束力, 使其在精神层面上富有了责任感, 保障了运输过程的安全和及时, 还能实现整体的职业素养的提升。所以说, 健全的法律法规, 能够实现公路运输行业的健康发展。

4. 对企业进行科学化管理

公路企业的科学化管理, 能够实现自身的发展, 还能增加市场竞争力, 达到发展壮大的目的。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提高企业的科学化管理水平:一是合理设置决策的班子。在我国传统的管理模式中, 最容易出现一言堂的现象, 由主要领导对事情进行拍板定夺, 决策太具有局限性和武断性。应该在管理层面上添加成本预算、管理方式方法等技术层面的成分, 为领导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实现决策的正确科学合理;二是注重引进和培养人才。人才的引起和培养能够实现企业拥有良好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对决策和执行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同时还给企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对老员工也是一种鞭策;三是科学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必须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不仅能实现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的积极性, 而且树立了整体的外部形象, 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 保持企业自身的良性发展, 同时保障工人的福利待遇, 实现对社会和经济的推动作用, 公路运输行业的经济管理改革时不经之路。如何在新时期的发展需求下, 进行科学有效合理的公路运输管理, 是公路运输部分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摘要:如何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是现在我国的全民目标, 公路交通作为重要的基础建设项目, 因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如何对公路运输行业实行经济化的管理, 使其自身实现良性发展的同时还能实现国名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是现在管理者亟需解决的问题, 我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特制定了一些公路交通行业的法律法规, 在宏观上对其管理进行调控, 经营和管理权则授予行业本身, 实现真正的市场化经营。本文从进行市场化经营的原因入手, 重点阐述新时期如何进行公路行业的市场化经济管理方法。

关键词:公路运输,管理,市场化

参考文献

[1]陈志刚.试析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有益探索[J].中国经贸, 2012, (18) :64-65.

上一篇:分类评估下一篇:早期处理及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