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制度

2024-08-28

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制度(精选8篇)

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制度 篇1

市场部管理制度

市场部规章制度

为了加强对本部门的规范管理,营造团队和谐氛围,调动每位队员的积极性,经公司研究决定,特制定本市场部规章制度。

一、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川狼人

责任:一位有使命的川狼人,对每个任务都敢于承担责任,全力以赴把委托的任务做到最好。目标:积极开展工作计划,将目标细化到每个执行步骤,对公司的发展和自己的人生负责。行动: [一流的执行力+二流的创意]>[一流的创意+二流的执行力]。

团队:团队不是机械的工作组合,而是一个互助、分享、协作、学习的有机系统。态度:超越自我、力争上游、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二、基本要求

1、部门全体员工必须严格遵守公司各项制度,要有明确的组织性,纪律性。

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提高工作效率,做事应力求精益求精。对所担负的工作争取时效,不拖延、不积压。

3、同事之间应相互尊重和友好合作,不得有吵闹、闲聊、搬弄是非等破坏正常工作秩序的行为。

4、积极主动参与公司及部门的活动,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偷懒,对不积极的员工将作相应处罚,重则开除。

5、服从领导安排,不搞特殊化,做到四尽:尽职、尽责、尽心、尽力。

6、做事谨慎,不得泄露公司的商业计划,要为公司的各项业务开展情况保守秘密,如有违反,根据情节轻重予以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7、上班时间不得从事与工作无关的其他事情,如:翻阅与工作无关的书刊、杂志、报纸、网页,不准上网闲聊、玩游戏、看电影。

8、对工作态度恶劣,不服从管理,无理取闹或消极怠工的员工,公司将予以调岗或辞退。

9、正式员工离职必须提前一个月向部门经理提出书面申请,在总经理及相关领导同意批准后离职申请单生效。

10、请假需经部门主管签名同意。

三、部门体系

营销部

网络推广: 主要负责内销和外销平台的产品的推广,搜索引擎SEO方面:视频、文库、知道、百科、博客、论坛、SNS客户端等等。

策划专员: 主要宝贝描述编辑、文档资料内容编辑、资料上传与更新、以及其他策划工作;负责平台每一期促销活动策划、美工内容监督、其他营销策划。

设计部

设计专员:负责平台整体视觉设计与产品海报等设计、产品描述中需要用到的产品设计图;负责公司所有产品拍摄,配合平面设计相关工作,视频设计编辑处理工作等。

文档制作:制作各种格式的文档:

WORD、PDF、PPT、EXCEL等,文档编辑排版工作。

四、职位说明

市场经理

1、在公司总经理的领导下,主抓网络营销日常管理工作。

2、产品推广、重要关键词修改等推广总体规划,编制产品推广计划并组织实施工作。

3、管理及安排人员对产品信息进行整理、关键词挑选、编制关键词详细信息等。

4、做好网络营销人才培养工作、网络营销队伍的管理。分阶段培训员工相关网络知识。

5、维护并拓展网络公共关系和营销渠道,从整体上把握公司的品牌战略并执行实施。

6、市场部人力资源的分配:按照每个人实际工作能力进行优化配置,让员工各尽所能。

7、编制本部门员工的考核制度以及相关的表格、文档等资料,进行量化考核。推广专员

1、负责公司网站管理维护、信息更新、网站优化等工作;

2、负责公司在互联网上的品牌宣传、产品推广及市场营销。

3、掌握公司的产品知识,把握好产品推广的关键词,不断检索与优化关键词。

4、掌握各种网络推广方式,针对最熟练最有把握的推广方式进行长期推广。

5、与销售人员、美工专员、其他同事做好沟通工作,相互配合全力把事情做好。

6、积极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策划专员

1、负责公司文案、品牌文案、产品广告文案及促销活动推广文案的撰写。

2、负责公司品牌标准简介建立,参与企业文化CIS系统建设,参与VI形象设计。

3、负责对外媒体新闻及软文供稿,建立媒体资源,并协助市场部经理维护媒体关系。

4、负责与摄影视频、文档制作、平面设计保持密切沟通配合,对各种广告提供创意文案。

5、负责网站新闻原创文摘的更新,软文的编写。

6、对公司产品市场进行调查及跟踪,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和行业动态,并进行相关分析。

7、积极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文档制作

1、深入理解公司产品市场定位,对产品的独特卖点能通过文案表面出来。

2、负责制作各种格式的高品质文档:WORD、PDF、PPT、EXCEL等。

3、排版各种格式的文档,并达到其他同事的工作要求,能大方显示公司的企业文化。

4、与策划专员等同事深入沟通,通过资源整合,使公司的文档质量达到国际标准。

5、适当写一些原创文章,并制作排版成文档,提供给网络推广同事进行推广工作。

6、积极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设计专员

1、负责公司广告宣传的设计和制作工作,用有效的方式和方法表达出公司对有关产品和服务的追求,并起到良好的广告宣传效果。

2、负责网站版面设计和美化,包括图片修改和制作、动画、动态广告条等的设计和制作。

3、负责公司宣传资料的平面图设计与制作,能很好的与同事沟通, 把握意见及建议。

4、严格按照网站设计规范制作,勇于创新,精心创意。

5、与网络推广等同事深入沟通,达到公司和同事的要求,不断改进完善整体风格。

6、负责公司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本制度自颁发之日起开始执行!

编制:审核:批准:

2013年12月市场部 制

川狼服饰零售提成方案

特别说明 因本提成方案是根据目前的人员搭配而制定,当新工种参与提成方案时,本提成方案将中止,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并制定新的提成方案。

目的为更顺利完成公司既定销售目标的进度和效果,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尽快实现公司的发展规划,特制定此激励提成方案。

提成标准

经公司研究决定,零售方面按纯利润的16%作为团队提成,销售总额-生产成本-推广费用=纯利润。根据服装等相关行业的实际情况作为参考如下:

提成发放方式

每周部门核对,每月公司财务核对提成,以工资结算日发放上一个月的提成。

执行时间

本提成方案2014年1月起执行,中止时间以书面形式通知每个队员。

鸿:15+3(设)+5(策)=23

锋:5(文)+13+5(策)=23

雄:5(文)+13+5(策)=23

华:10+5(文)+1(设)+5(策)+10(推)=31

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制度 篇2

迄今为止, 农业企业化经营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戴维斯 (John H.Davis) 和其助手戈尔德伯格 (Ray A.Goldberg) (John H.Davis, 1957) 在“Policy Implications of Vertical Integration in United States Agriculture”和“A concept of agribusiness”中首次提到“Agricultural Integration” (农业一体化) 的概念。国外的其他学者均是在此基础之上的继承和发展。就目前来讲, 比较广泛使用的农业企业化概念, 就是孙艳丽 (孙艳丽、王德勇, 2007) 提出的“以市场为导向,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 以农业资源开发为基础, 运用现代企业理念和运行机制, 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综合上述观点不难发现, 所谓农业企业化经营其实就是用企业的经营思想或经营理念去经营农业, 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所有农业生产环节。

二、农业企业化经营的优势分析

(一) 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动机可能性分析

农业企业化经营主要涉及农户、企业、政府三家。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构成要素, 他们在多变、残酷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摸爬滚打, 练就成了极强的生存能力。企业拥有资金、加工技术以及管理经营经验等资源, “逐利”动机会使企业在一定范围内对生产要素和生产关系进行重新整合, 以获取最大利润, 企业也就顺理成章在农业企业化经营中担当起领导者的角色。

农民是农业企业化经营的主体, 也是主要实现方。农民不仅为企业化经营提供了充沛的劳动力资源, 还提供了生产所需要的原料。

政府是制度的供应者, 起着整体协调作用。正如科斯 (罗纳德·科斯, 2003) 在《社会成本问题》中提到的:在某种意义上讲, 政府是一个超级企业, 因为它能通过行政决定影响生产要素的使用。

(二) 农业企业化经营的优势

农业企业化经营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农业企业化经营最根本的是农户要学会用企业的经营思想和理念去经营农业。企业化经营最大的特点是:及时发现市场机会, 迅速行动, 尽可能多地获取利润。现阶段, 我国农业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阶段。农民显然还没能适应市场经济, 这种“不适应性”突出表现两个方面: (1) 经营目光短浅。什么农产品热销生产什么, 结果等农产品生产出来, 市场行情已经变了。 (2) 农产品的市场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很多优质农产品由于缺乏市场宣传和正确的市场引导, 只能在很小的地区范围内以较低的价格销售。农业企业化经营使得企业化经营理念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 使农业在实际经营中表现出市场的前瞻性和明确的市场导向性, 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

农业企业化经营分摊了经营成本, 分散了经营风险。任何市场行为都具有风险特征, 农业企业企业化经营也不例外。但这种经营模式可以有效地把一些成本和潜在的风险有效分摊 (不一定是平均分摊) 到多个部门。

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优势。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实现使农业生产在规模上有所扩大, 实现专业化生产, 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 而且提高了产品质量。

实现资源共享, 能力互补, 优化资源配置。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一方面提高了生产效率, 另一方面却带来信息不对称负面影响。农业企业化经营使得各个参与主体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了部门之间一定程度上的信息共享, 资源互补, 从而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

有效减少交易费用。农业企业化经营使得农民、企业、政府等部门之间的交易费用内在化到新的合作组织当中, 可以节省大量交易费用。

提高了经济运行效率。有学者认为, 在农业企业化经营过程中,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可能引起垄断, 而垄断会抑制市场竞争, 是无效率的, 所以农业企业化经营可能会有损经济效率。事实上, 我国农业企业的规模不是太大了, 而是太小了, 根本达不垄断的程度, 所以现在我们要做的不是担心垄断的出现, 而是做好农业企业化经营, 改善、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经济效率, 推动农业经济增长, 增加农民收入。

三、农业企业化经营中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一) 农业企业化经营的产权制度安排

农业企业化经营首先要解决的是产权的明确界定。产权不明确从两方面使交易成为不可能 (樊刚, 2003) :一方面是造成交易对象的生产的无效率 (收益的外部化) ;另一方面, 模糊的产权也会阻碍交换行为的发生, 导致交易规模的缩小, 使人无法通过交易行为提高经济效率。众所周知, 现实世界中的交易费用是正的, 科斯第二定理表述为:在交易费用为正的情况下, 不同的权利界定, 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那么, 怎样才能做到最佳产权界定呢?盛洪 (盛洪, 2003) 提出, 凡是达成契约的有关产权的谈判, 都可视为是对产权的最佳界定。因为谈判的双方或多方达成一致意见, 说明各方都认为得到了自己满意的利益, 从而实现最佳产权界定。

产权界定清楚后就要求对合法产权实施严格的保护措施。阿曼·阿尔奇安在《产权经济学》中对产权的定义是:得到社会风俗、约束机制以及国家暴力或惩罚为后盾的行使法律的支持。有效解决高维权费用的可行途径有两种:一种是政府利用税收支付这种维权费用。周其仁 (周其仁, 2004) 认为现代社会中, 国家不过是一个惟一可以合法使用暴力并具有“规模经济”的组织, 只有政府才能够合法使用暴力工具和强制性的约束机制 (法律、法规) 。另一种解决途径就是企业 (或者单位、个人) 通过扩张或合作的方法克服较高的维权费用。

收益权的分配是农业企业化经营中的核心问题。产权制度是产权所有者凭借其权利享有利润索取权的保障, 也是对产权所有者及其代理者进行有效激励、约束的机制。和一般企业不同的是, 农业企业中有两者比较特殊:一是政府, 二是农民。有效解决这二者的利益直接关系到农业企业化经营的效率。

(1) 政府是个抽象概念, 但是政府每项政策的制定、执行都是具体到实实在在的人身上, 这些人就是政府工作人员也被学者称为“国家代理人”。政府工作人员的效率直接决定了政府效率。因此, 建立对政府领导的有效激励约束机制是十分重要的。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 只有企业经营者拥有企业剩余索取权的激励约束机制才是最有效的。政府领导对农业企业的产权不同于公有制企业领导的直接代理权, 更不同于私有企业者对企业的直接所有权。政府领导激励的特殊性在于他们虽然拥有农业企业的部分控制权, 但其利益却不与农业企业的利润 (剩余索取权) 直接挂钩, 这种不对称的产权制度直接导致了政府行为的低效率 (现实中主要表现为领导滥用职权和政府短期行为两方面) 。解决问题的思路很清晰:变对政府领导的间接激励为直接激励。难点在于政府人员已经从纳税人所缴的税款中拿了薪水, 如果再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就显得“名不正, 言不顺”。可行的方法是:从企业上缴给政府的财政收入中专门划出一部分作为对政府领导的奖励基金, 将政府人员的薪水以至职位升迁与企业经营状况直接挂钩, 这样既能对政府领导进行有效激励又避免了政府人员向企业伸手要钱尴尬局面的发生。

(2) 农民的特殊性在于他们是参与者中势力最弱小、文化素质最低的一个, 这就直接决定了农民在利益分配中也将处于劣势, 拖欠农民工资、产品销售款以及民工工伤无人负责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由于处于劣势地位, 农民享有的剩余索取权在事实上没有和拥有的产权对称, 换句话说, 企业侵占了农民剩余索取权的一部分。农民产权的不对称会导致两种弊端:第一, 农民参与农业企业化经营的积极性受挫;第二, 企业有进一步侵占农民剩余索取权的倾向。要改变农民的弱势地位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 (1)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2) 增加农村教育投资, 提高农民素质和维权意识, 这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 农业企业化经营的交易费用分析

张五常 (1987) 把交易成本定义为:“是一系列制度成本, 其中包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起草和实施合约的成本、界定和实施产权的成本、监督管理的成本和改变制度安排的成本。简言之, 交易成本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

信息成本。企业为寻找“最佳合作伙伴”, 就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搜集信息。企业的“逐利”特点决定企业在搜寻合作伙伴时扮演主角, 对于企业来说, 只有那些投资环境好, 有能在资源和能力上互补的单位或个人才是最佳的合作伙伴。企业要寻找这样的合作伙伴, 就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搜集可能成为合作伙伴的各方面信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减少搜寻和沟通成本成为现实, 搭建农业信息化网络平台不仅可以减少搜寻成本, 而且可以减少企业内部管理环节, 使企业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 节约交易成本。由于信息化的外部性很大, 因此, 由政府承担农村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的建设是合理的, 也是必要的。

谈判签约成本。谈判签约是合作伙伴之间讨价还价的过程。谈判签约过程中, 信息不对称、市场机制不健全和法律法规不完善都会导致较高的交易费用。一方面, 由于各参与者的信息不对称, 他们对一些产权的经济价值评估很难达成一致;另一方面, 我国产权交易市场机制目前还不够健全, 阻碍了产权价格的形成, 这就决定了谈判签约是一个艰难费力而又耗时的过程。此外, 契约天生就具有“不完备性”的缺陷, 也会引起后期交易成本的增加。减少谈判签约费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机制和法律法规的完善, 而这些机制和制度的完善需要长期的过程, 因此降低这部分交易费用的难度较大。

履约成本。履约成本主要包括监督成本、契约修订成本以及信息交流成本。其中, 监督成本占履约成本的很大部分, 参与者为维护自身利益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了解其他参与者是否按约投入了足够的资源和努力。一般来说, 所交易的商品在生产技术上越复杂, 监督和维权费用就越高。因为掌握越复杂的产品生产技术要求的知识水平和技术条件就越高, 只有人们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时, 上述交易费用才能有效降低。增加农村教育投入, 全面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可以有效降低农业企业化经营中的交易费用。

企业化经营中的不确定性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 导致了农业企业经营的风险性。比如, 市场上出现了有较高利润可图的商品时, 企业就有可能改变投资方向, 把投入的资源从农业企业中抽出, 投向利润较高的商品生产。从企业家根据市场信息对未来市场供求状况做出判断到企业家组织生产直至产品生产出来存在一个“时间差” (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时间差”较长) , 这个“时间差”正是导致“不确定性”的原因。企业经营的好坏取决于企业家对未来市场的判断, 因此企业家才能是降低“不确定性”的关键, 培养一批具有良好经营决策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农业企业家是新合作组织获得盈利潜能的源泉。

四、小结

本文通过对农业企业化经营的产权制度和各环节的交易费用研究发现, 政府人员激励机制效率低下, 农民的弱势地位, 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交易费用较高等问题是我国农业企业化经营的主要障碍。通过进一步分析得出以下解决办法: (1) 改革我国现有的政府领导激励机制, 大胆尝试政府人员通过政府专项基金参与农业企业剩余索取权分配的机制, 可以有效激励政府人员参与农业企业化经营的积极性, 提高农业企业化经营的效果。 (2)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文化素质、维权意识以及办好农业合作社有利于改善农民目前的弱势地位, 不仅有助于降低交易费用更可以提高农民分享收益的份额, 增加收入。 (3) 农业企业家才能是降低企业化经营中“不确定性”的关键。培养出大批优秀农业企业家是提高农业企业盈利潜能的源泉。□

参考文献

[1]John H.Davis, Ray A.Goldberg, "Policy Implications of Vertical Integration in United States A-griculture, "Journal of Farm Economics, May 1957, pp.300-312.

[2]孙艳丽, 王德勇.农业企业化经营研究回顾与评述[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0.

[3]罗纳德.科斯.社会成本问题.盛洪主编, 现代制度经济学 (上卷) [M].北京大学出版社.

[4]樊刚.有关交易成本的几个理论问题.盛洪主编, 现代制度经济学 (下卷) [M].北京大学出版社.

[5]盛洪.社会成本问题.盛洪主编, 现代制度经济学 (下卷) [M].北京大学出版社.

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制度 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制度 制度伦理

当前中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变化就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市场经济社会是高度制度化、理性化的社会,它的秩序基础更有赖于制度力量的整合,而非个体德性力量的发挥。制度伦理不仅与伦理道德的建设密切相关,而更为重要的是它关系到社会转型的核心———社会秩序重建的基础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中国的改革表现为多层次多角度的社会转型.本质上分析,社会转型实际意味着社会的更替和社会的变迁,它既指人类社会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实现结构性整体性转变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人类存在方式的现代化转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相当深刻的变化,人们的道德观念也随之而出现了重大的变革.特别是市场经济的运行诉诸制度化法制化和秩序化的需要,更加推动了伦理观念从个体伦理转向制度伦理的诉求.尤其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伴随着自由与秩序问题的凸现,制度及其伦理问题应该成为社会科学各学科关注的基本问题.更具体地说,研究和探讨市场经济提出的制度伦理课题,对于市场经济的健全发展,对于民主政治制度的完善,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对制度的伦理设计自古有之,我国古代儒家的规范社会方案就是对制度的伦理设计,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更是制度与伦理的高度结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发展和制度创新迫切需要良好的伦理环境,制度和伦理的关系再次凸现。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经济制度。作为一项崭新的经济制度,其伦理同样也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人们对该经济制度是否合理、道德、公正的伦理评价;另一方面又是经济制度本身所蕴含的伦理道德原则和价值取向。我们这里所讨论的制度伦理,既是人们对转型经济制度是否合理的道德评价,又是指在市场经济制度中所蕴含的伦理道德原则和价值取向。

何谓制度?社会学和经济学长期以来一直对其进行研究.有论者在综合两大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制度进行了界定:制度是直接或通过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而间接规制或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交往规则,因而制度具有伦理意义.关于制度伦理,大致说来,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指的是制度化的道德规范,强调的是依靠制度力量来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第二层含义指的是体现在制度中的道德精神和道德理念,强调的是制度的道德合理性.在某种意义上,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制度化不单是为了减低经济生产和交易的成本,或者是为了促进和保证经济生产和经济交易的效率增长,它同时也是为了更有效和合理地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减少甚或消除社会经济生活中可能出现或实际出现的利益矛盾冲突,从而更有效地维护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秩序,使之能够真正维持长久的稳定和效率。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我国,制度伦理的研究之所以会迅速发展成为当代社会伦理研究的前沿课题,根本上缘于社会生活的制度化趋势不断强化。在现代西方,制度伦理的研究直接缘于上世纪70年代初社会规范伦理学的复归,具体地说,就是以罗尔斯为思想领袖的社会正义伦理研究的复兴。在这一理论重心的转移过程中,罗尔斯在1971年发表的《正义论》一书,的确具有“轴心式转折点”(哈贝马斯语)的地位。上世纪60年代前后的美国,正值社会政治生活陷入深刻危机、社会秩序严重失序的严峻时期,反越战、反种族歧视运动、以及随之而起的青年激进“左派”思潮等等,都使得美国面临着空前严峻的社会秩序重建任务。而当时的欧洲也并未幸免于类似的社会因境。以法国为例,20世纪60年代的学生运动(如发生于1968年的著名的“五月风暴”)直接危及整个社会政治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时值今日,面临社会生活秩序建构课题的,已经不只是美国或欧洲这样一些西方国家,而是整个人类的生活世界。对于我们这个正处于社会改革开放前沿和社会现代化转型之关键时期的国度来说,这一课题无疑具有比任何国家或地区都更为急迫和显要的时代性、重要性。日见强劲的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使得当代世界呈现空前复杂的发展态势。“冷战”时代的两极张力业已消失,原有的两极均衡秩序不复存在。虽然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和平与发展已然且依然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主题,但失却张力均衡制约的世界秩序不是更趋于稳定,而是更趋于失衡和紊乱。民族矛盾、地区冲突、各文化传统之间的差别和紧张、诸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分化、组合和冲突等等,都在加剧而非减弱。这一切都使得当今世界的生活舞台更像是一个等待重新洗牌的牌局,有待秩序的重构。在我国,社会现代化的急速转型,尤其是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制度转换,深刻地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生活秩序和生活观念,因之使社会生活秩序的重建成为最为急迫优先的社会工作。

西方市场经济几百年的历史表明,即使在运行正常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也有无法避免的市场失灵的时候,而相关的政府干预也有缺陷。为了弥补市场经济制度中伦理的上述不足之处,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制度化伦理是十分必要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不仅是经济人,同时也应该是道德人。制度伦理是个体道德发生发展的前提和道德境界提升的标的。它通过一系列具体的道德规范直接制约人们的行为,它因具有规范的明示性而成为市场中的一只“看得见的手”。制度伦理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而且它本身还为超越市场经济的道德发展奠定了现实的基础。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时期,一系列政策、制度的变革与创新都需要做出合理性的说明。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度伦理的标志是什么?实质上,制度伦理就是关于制度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关系问题。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根本目的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历史进步的基本标志。制度的建立与选择、变革与创新是否与人的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本身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相一致或符合,就成为制度伦理存在的目的和意义,也是衡量制度是否合理的根本尺度。邓小平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也包含了对制度的伦理要求,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生活的社会公共化和制度化程度日趋强化。或者说,它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社会制度资源的供应。当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地聚集于社会公共空间而非私人领域时,也就意味着现代生活的社会化或公共性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公共生活的基本特征在于其公开、透明和秩序规范,而能够使其达于公开、透明和秩序规范的惟一有效方式,只能是社会生活的制度化。在政治伦理的意义上,制度即规范、即秩序。事实上,只要人们以社会公民的身份生活于社会公共空间,就会对社会产生秩序、安宁、关系和谐等方面的制度要求。因为只有合理良好的社会制度,才能从根本上长久地保证他们的个人权利和自由,保证他们私人生活的安宁,保证他们免除暴力、恐怖、侵犯和伤害。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它能创造一个高效率的经济。但同时,市场经济体现出来的各种利益之间的竞争,势必带来经济上的不平等,利益关系和经济不平等加剧了伦理关系的紧张和冲突。建构于传统的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之上的伦理观念和伦理思想已明显不足以协调和整合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制度伦理建设涉及到的原则,目前来看,应该主要包括以下三条原则:

第一,公平、公正原则。罗尔斯认为社会公平是一个社会制度首要的价值,要通过公平原则来调节主要的制度,从全社会角度来处理这种出发点的不公平。其代表是罗尔斯自由主义公正理论,是想在自由和平等这两方面都做到公正。进一步说,公平包含以下含义:1.法律前人人平等,这是竞争规则的平等。2.机会均等。由于自然与历史原因形成人们对资源占有的不平等,通过国家的干预为每个人提供资源,让他们享有同等机会。3.分配公平,包括分配正义与矫正正义。在机会均等的情况下每个人获得与自己投入有效资源相称的收入。4.结果公平,人们在最终消费的平等,也意味国家通过对收入的再分配向每个人提供等量的优质服务。综上所述,公平是一种有关社会成员之间按比例平等的分配的思想和制度,也包括该理想与制度的救济和保障制度。社会制度公正最终要落实到利益分配的公正上。所谓“利益分配的公正”就是在社会制度下,既要追求“共同富裕”,又不能搞“平均主义”;既要创造人人平等的机会,又要给弱势群体一定的社会补偿;既要承认社会差别,又要承认差别必须合理;既要体现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又要体现合情合理相适应的社会公正精神。

第二,公平优先效率原则。从制度伦理上讲,制度最重要的特征是:效率与公正。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说过,如果一个经济体系由于无效率和生产不足而不能满足人的根本需要或不能实现人的潜能,维护它不仅是不合理的,而且是不道德,至少是不人道的。一个有效率的社会,其资源配置、管理体制、运作体制一定是合理、公正的。同样,一个公正的社会,其资源一定能得到合理的配置,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得到极大的发挥。这就是说效率有助于公平的实现;反之公平有助于效率的提高。然而,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效率与公正没有很好协调,促进社会发展,相反其矛盾性比较突出。追求公平,效率就打折扣;追求效率,公平便有失公允。其结果势必影响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这就陷入“两难”的困境。

第三,平等原则。或者说“以自主为前提的平等原则”。平等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制度内设,因其对于市场经济能否正常运转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又因其具有积极的伦理意义而成为人们追求的价值目标。 但是,理想和美好东西的获得并非易事,它是需要有前提条件的,即市场经济制度伦理的平等性是与市场经济中经济利益主体是否获得真正的自主权联系在一起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是一种主体经济,经济利益主体地位的确定是市场经济得以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 一位参与市场竞争者,需要某种商品,他不是购买质优价廉者,而是买进了价高质劣者,且并非是上当受骗,这是为什么?原来是出于某种权势的压力或体制的需要不得已而为之。市场参与者完全丧失了选择的权力而成为一种附庸。在这里,没有自主权的一方和交易的另一方并不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没有竞争公平可言,因而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显而易见,平等要以自主为前提,自主能给平等以必要保障,平等性的市场经济制度伦理特性与自主有着内在的联系。

在目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目前我们所能找到的最有活力和效率的现代经济制度。其优越性和道德合理性就在于它能够在制度上保证各经济主体享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同时为各经济主体实现平等竞争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市场经济制度本身存在自主性、利益最大化冲动、自由竞争、平等交换、以人为本等观念。市场经济制度所坚持的分散化自主经营原则强化了各经济主体的自主性,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平等性原则唤起了人们对公正精神的渴求和有序竞争。制度伦理作为一种新型伦理,它是一种符合市场经济内在要求和发展趋势的,与传统的以单向义务型关系为特征的修养论道德有质的区别.在由传统的自然经济社会和计划经济社会向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转换之中,原来的生活方式的相对稳定与生活空间相对狭窄的情况,已让位于由社会生活空间的高度开放性和生活秩序的高度流动性造成的“陌生人社会”。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传统的以个人行为直接评价和约束对象的个人伦理,其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主导规范的地位就让位于以全体社会成员为评价和约束对象的,对所有成员一视同仁的新型伦理,即制度伦理。这种非个体非情感化的制度伦理是保障市场经济运行秩序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董建新:制度与制度文明[J].暨南学报(社科版),1998(1)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14页

[3](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纲、廖申白 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356页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 篇4

序 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制度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和复杂的经济活动中逐渐得到发展和完善,作为现代企业制度重要环节的内部审计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并对我国现代企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特别是我国加人WTO以后,我国现代企业面临着来自世界各地企业更加激烈的竞争,要想在日趋白热化的企业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的完善企业管理,优化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如此,则必须要加大对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多企业已经对企业的内部审计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重视,并付之于管理实践中来,为企业管理结构的优化,经济效益的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在人员素质、审计内容、审计质量等方面日益暴露出许多尚待完善之处,完善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依然是任重道远。

一、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概述

(一)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的概念及其关系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是指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特点,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体现企业成为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要求,在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下,企业具有独立财产权和责任的一种企业制度下由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内部专设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国家有关法规,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相对独立地对本部门、本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监督的行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提供了前提条件,是企业改革的方向,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自我约束和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加强内部审计是企业转化经营机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需要。

(二)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

1、坚持以财务审计为基础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根据受权或接受委托,应经常开展财务审计:审查会计资料的真实性、正确 1 性和完整性;审查财务收支的合法性,有无违法违纪行为;审查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执行情况;审查会计组织是否健全和会计制度是否得到贯彻执行。具体对企业的产、负债和损益的真实、合法进行审计监督,同时重点检查评价各种资产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检查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的真实完整性、合法性;检查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的真实性及其结构的合理性;同时检查各种收入是否按规定全部入账,各种支出是否合法等。只有通过财务审计,才能真实地反映出企业各项资产、负债和损益核算的情况。为了维护国有资产的权益,达到其保值增值的目的,既要注重对国家资本金的审计,审查产权关系是否明确,所有者权益是否得到保障,是否贯彻了资本金保全的原则;也要注重对公积金、公益金、未分配利润的审计,检查其来源是否真实合理,使用是否符合规定;并要注重对产权界定的审计,检查国有资产产权界定是否依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同时还要注重对资产评估的审计,检查评估的真实性、学性、合理性;还要注重对国有资产收益的审计,检查收益是否真实,分配是否合规等。

2、重点抓好经济效益审计

对经济效益的审计不仅要审查企业的财务收支状况,而且还要审查企业经济效益。首先,要检查评价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企业生产经营是否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坚持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检查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其次,要审查企业的产供销计划、人财物管理、经营决策和内控制度等是否健全、科学、合理、有效。再次,以降低成本为核心,审查企业投入、产出的整个经济活动是否具有效率性、效果性及经济性。第四,各项目审计完毕后,应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薄弱环节和潜在漏洞,以便提出针对性的意见。企业内部审计应当始终以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中心,并不断地拓宽效益审计的领域,坚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审计工作。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和具体的措施,促进企业增收节支、开源节流、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积极推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

开展内部控制制度评审主要包括:审查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与国家的法律法规、企业的规章制度相背离,有无违法行为;审查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与职能部门各自职责相协调,是否符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的经营目标、采取的控制方法和措施是否合理;审查所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对经营管理全过程的关键控制点进行有效控制,评价其使用效益和运用效果。

4、大力开展专项审计调查

通过专项审计调查,可以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决策依据,其一是为经营决策者提供政策上和经济上的策略;其二是对经营业务、项目投资等进行风险评估以防决策失误,避免经济损失;其三是对经济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其四是对企业各种决策实施后取得的经营成果进行评价,使企业领导者迅速了解措施是否得当,决策是否合理,企业资源是否充分利用。

(三)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职能

审计的职能是指审计本身固有的、体现审计本质属性的内在功能。

1、经济监督职能

经济监督是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审计的经济职能是由审计的性质所决定的。他主要是通过审计,检查和督促被审计人的经济活动在规定的范围内沿着正常的轨道健康运行;检查受托经济责任人忠实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借以揭露违法违纪,制止损失浪费,查明错误弊端,判断管理缺陷,进而追究经济责任。在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从依法检查到依法评价,从依法做出审计处理处罚决定到督促决定的执行,无不体现着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

2、经济评价职能

经济评价是指审计人对被审计人的经济资料及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并依据相应的标准对所查明的事实作出分析和判断,肯定成绩,揭露矛盾,总结经验,从而改善经营管理,寻求提高效率和效益的途径。审计人对被审计人的经营决策、计划、方案、是否切实可行、是否科学先进、是否贯彻执行,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健全有效,各项经济资料是否真实可靠,以及各项经济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等诸多方面所经行的评价,都可以作为改善经营管理建议的依据,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效益审计最能体现审计的经济评价职能。

3、经济鉴证职能

经济鉴证是审计人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及其他经济资料经行检查和验证,确定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公允性、合法性,并出具证明性审计报告,为企业管理层提供确切的信息,以取信于社会公众。西方人认为,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审核经营业务的独立评价活动,它是一种管理控制,其作用是衡量评价其他控制的有效性”。大型企业离开了内部审计,最高行政领导人对所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对企业既定方针、计划、程序的执行程度就难以知晓,就成了聋子和瞎子。内部审计协会(ILA)在其发布的《内部审计责任书》中也认为:“内部审计是在组织内检查各种业务活动以向管理部门提供服务的独立评价活动,是一种通过计量和评价其它控制的有效性来发挥作用的控制”。

(四)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作用

1、开展常规审计促进,企业合法经营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企事业单位的一切经营活动必须受法律和行政法规的约束,必须依法经营,正确处理本单位与国家、职工和其他单位的利益关系。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通过常规审计,对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可以增强企事业领导和职工的法制观念,揭露、抑制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严肃经济纪律,建立良好的生产经营秩序,促进本单位合法经营。

2、开展内部控制的评审,增强科学管理意识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产权明晰、责任分明、管理科学,并且应建立和完善自我约束机制。而单位内部控制正是自我约束机制的组成部分。内部审计通过对内部控制健全性、有效性的测试,揭露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对促进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形成内部责权分明,相互制约的机制,增强科学管理意识,提高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

3、开展效益审计,促进自我发展,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实力 市场经济把企业推向市场,企业只有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通过竞争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并求得发展。企业的经营活动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这就注定了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企业内部审计开展效益审计,可以避免决策失误而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促进企业最大限度的减少投入、增加产出、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自我发展。

(五)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1、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需要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客观上要求企业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价值规律的作用调整资源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以最少的投人取得最佳的经营成果。要达到上述目的,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现代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约束机制,实行内部控制。而内部审计是企业管理过程的组成部分,是一种防御机制。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促进公司有效地控制、改进经营管理、规避风险、提高公司价值。企业可通过内部审计发现问题,带动企业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内部审计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需要

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完全置身于市场经济之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法人,这不仅要求企业面向市场建立健全经营机制,而且要求企业从自身的需要建立强有力的内部制约机制,来监督和保障企业经营机制的正常运行以促进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自我约束和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加强内部审计则是企业转化经营机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需要,也是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现实需要。

二、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现状

(一)经济环境状况得到了质的改善,为最终完善内审制度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经行了一系列改革,逐渐在内部各管理层次之间因分权而形成了明确的委托和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为企业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提供经济基础。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才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内部各管理层次之间实行分权管理,并强化内部经济责任关系。因而,我们可以预见,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我国未来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将会比现在发展得更快更好。据国家审计署不完全统计,从2002年至2007年的五年间,国家内部审计机构共完成审计项目198万个,查出损失浪费金额652.9亿元,提出被采纳意见102.9万条,发现大案要案线索9841件。

(二)法律环境在逐步改善

审计工作都要依法进行,同时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也是审计工作进行评价的依据,企业内部审计高度依赖法律环境。在我国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建立过程中,国家法律制度得到相映的完善,法律环境逐步完善。如2006年初,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与此同时开始实施了新修订的《审计法》和《公司法》。目前,这些制度法规与《国际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简称IIA)所倡导的内部审计发展趋势已基本接轨。

(三)科技教育文化环境迅速提高,但与国际标准相比较,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审计学及审计工作是伴随科技的发展而发展的。科技教育文化环境影响着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方法和手段,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民大众对企业内部审计的支持和配合程度,而且还决定了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从而影响着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和效果。目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的审计人员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由于经济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人民大众及工作人员素质仍不能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内部审计制度的发展。

(四)审计组织体系模式逐渐优化,但内部审计的地位还没有得到质的改变

审计组织体系模式决定了企业内部审计在整个国家审计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现阶段的“国家(政府)审计,内部审计、民间审计有各自的审计领域,相对独立,共同推进经济的健康发展”的“三马驾车,并驾齐驱”模式,这种模式承认企业内部审计具有用的领域为本企业内部,从而扩大了企业内部审计的自主权,使内部审计有可能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本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确定审计工作内容和目标,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但是由于管理层的漠视内部审计地位并没有得到质的改变。

(五)国际环境对我国的内审制度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也在逐渐融人到国际社会中去

国外企业直接在我国投资办企业,在向我国投人资金和先进生产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经验,输人了国外先进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在科技交流过程中,引进的先进科技,促进了我国科技进步,间接影响了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手段,使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制度逐渐与国际同步。

三、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部门没有发挥应有作用且独立性差

许多企业领导对审计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之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及内部审计人员是从企业内部产生的,内部审计受本部门、本单位直接领导,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 5 地位不明确,使得不少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地位不明确,独立性差,从而出现将内部审计机构撤并、内部审计人员精简并入其他部门的情况,往往审计人员数量只有在职职工总数的1%,甚至不到,使得许多内部审计机构势单力薄,流于形式,没能真正发挥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如巨额亏空的郑百文事件、不重视风险管理的郑州亚细亚、秦池标王的没落、红塔集团高管腐败、四川长虹国有资产转移、三九集团的濒临崩溃,这一系列的经济大案后面无不映射出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内部审计控制制度不健全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的内部控制能够起到相互牵制、防止发生错误和弊端或大大减少错弊发生概率的作用。我国设置内部控制的企业很多,但由于对内部控制没有较高认识和其设置与运行受制于成本效益原则,部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往往缩减必要的内部控制,使得内部控制没有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还有内部审计还停留在财务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上,还未能真正实现从“监督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的转变。此外,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和执行缺乏指导和考核,实际运行中很难发挥应有的功效。

(三)审计方法相对落后

长久以来,内审人员在审计方法上仍以事后审计为主,只从事财务收支或配合纪检监督部门进行违纪事项方面的审计,经济责任和经济效益审计虽有涉足,但缺乏重视。并且在技术上仍以详查为主,计算机虽已运用于审计领域,但目前仅停留在文字处理和使用EXCEL电子表格上,较成熟的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尚未投入实际运用。

(四)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影响审计质量的提高

内部审计不仅人员数量少而且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内部审计人员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知识的深度不足,知识结构零星无体系,很难把握住内部控制制度的宏观性与内部控制制度之间的协调性。通常专业从事审计的人员少,大多数内部审计人员是从原财务部门分离出来的,独立性差,且缺乏内部审计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工作经验。因此,审计人员能力的提高是解决内部审计所有问题的关键。

(五)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还缺乏完整的内部审计法律保障,尽管现已公布了许多内部审计准则,但原则性的多,可操作性的少;对内审人员要求的多,对内审行为其他关系人约束的少,对内审人员行为限制的多,法律赋予内审人员的权力少;对内审人员揭示问题真相遭受打击报复的司法规定更少,所以内审人员在开展审计的工作时很难有法律上的优势,甚至无所适从,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的规范性和严肃性。在数量上,现有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还不能满足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的需要,造成内部审计工作往往只限于表面形式,有法不依,有章不循,内部审计工作混乱;在力度上,强制力和约束力不足,我国当前的审计法规没有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多是审计署颁布的规定或者 6 是内部审计的职业组织———中国内部计协会发布的准则,并未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导致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地位上的巨大差异,使得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内容上,虽然有法律依据、部门规章服务行业制度规范,和《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1号———第 29 号》已经涉及到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很多方面,但是仍然不够全面,相对于众多的非国有企业缺乏强有力的行业规范。

四、解决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领导层对审计工作的认识,增强其独立性

提高领导者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是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保证。领导干部的思想要实现由“要我审”到“我要审”的转变,实现由被动地接受审计人员的审计到主动请审计人员审计的转变。广泛宣传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提高内部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地位。对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配备实习功能专职化。对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在实行严格准入制度,聘请拥有内审资格证或拥有相当丰富审计经验的人员进行内审工作,并使内部审计机构成为企业管理机构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机构,使内部审计人员在稳定的环境中工作。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系统是一个企业组织为完成任务和目标而使用的控制系统的综合体。作为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 是由各个围绕一定的任务或目标建立起来的控制系统乃至分层次的控制系统组成的;各个控制系统又由若干个控制点构成。在现代企业制度下, 企业成为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 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系统中的独立组成部分, 其职责是检查和评价其他管理行为的控制效果, 从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系统中的地位及其与其他管理行为地控制的关系而言, 内部审计是建立在其他内部控制基础之上的, 它所要检查和评价的内容, 是与内部控制系统的内容是一致的。因此要在建立内部审计监督的同时,健全其他内部控制, 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改进审计方法

1、从事中、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发展。

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 单纯的事后审计已不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做出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价。因此, 内部审计要做到的事中、事后审计与事前审计相结合, 发挥好防护性、建设性作用, 把审计工作贯穿于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变事后监督为事前预防。

2、从手工审计向计算机审计发展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日益普及, 审计手段已经由传统的手工查账审计逐渐向计算机审计过渡。审计信息化是审计领域的一场革命。审计手段实现电子化并逐步发展到网络化, 是审计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审计信息化还将使审计人员的作业模式发生重大变化。实时审计将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事中、7 事后审计, 网络审计或者在线审计将在很大程度上取代就地审计。

3、从财务审计向效益审计转变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应该站在企业的立场上,为维护本企业正当的经济利益,以经济效益审计为工作的中心,着眼于挖掘企业利润的潜力;注重于本企业经济活动的效率、效果进行审查和评价;审查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财务成果是否真实、准确,审查利润率等,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挖掘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也应搞好效益审计和其他各类审计的结合,防止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

(四)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从目前我国的实际考虑,内审人员仅仅具备财务知识是不够的,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管理素质。为了提高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首先,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展内部审计业务,组织正规系统的专业人才培训,并积极组织内部审计人员进修和学习。要积极推行内部审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组织严格的资格考试,对内部审计协会持证会员实行年审制度。其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定期进行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及后续教育,把考试、考核和后续教育结合起来,有计划地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再教育。最后,完善漏审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所出现重大的审计错误、线索遗失、违纪违规事项等情况不予披露的态势,应要求其承担起相应责任。要求审计人员牢固树立公众利益优先,社会责任第一的思想,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在公平、公开和公正的前提下,拓展职业范围,提高竞争能力,谋求合法收益,树立良好形象。

(五)健全审计法律法规

国家应加大立法力度,根据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借鉴、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成熟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及时制定实施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内部审计在实施过程中有法可依。对内部审计部门设立的条件做出详细的严格的规定,企业单位必须选聘专门人员从事内审工作;进一步建立内审工作人员的后续培养制度,定期组织企业内审人员进行内审后续教育,尤其加强对其国家内审制度的学习以及计算机技术、企业管理技术等综合知识的培养,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自行组织内审人员定期学习,与高校定期进行交流。其次,要加大部分法规的执行力度。在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中,各个企业要严格贯彻执行,并要制定相关的奖惩制度,来保证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执行。近年来,我国在内部审计方面,也出台了一些制度规定或准则。如2006年国家审计署发布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也制定了《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及十个具体准则。它们的颁布与施行是内部审计工作的一件大事,是完善与发展内部审计工作机制的重要举措。但是,从内部审计现状及未来发展角度分析,这些机制还远不能满足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实际需要,尚需在实践中紧密结合未来发展情况,并积极借鉴国外先进或成功的经验与做法,对之不断加以总结、改进、充实和提高,最终使我国的内部审计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和国际化。

五、案例分析——用友软件集团的现代化内部审计管理

用友软件集团公司现在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独立软件开发商,中国最大的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厂商,该企业之所以能发展得这么快,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不仅与企业领导意识和领带决策有密切的关系,还和该企业及时调整其内部审计出现的问题,运用的一套科学的管理模式有关,加强完善了内部控制管理和内部审计。

用友公司在改为股份制企业以后,董事会对审计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更高的要求,开始考虑建立独立的审计部门。为了规范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证券监管部门要求股份制企业董事会设立专门的审计委员会,用友在改制成为股份制公司的第一天起就希望按照一个优秀的上市公司来建立自身的管理体系和监督体制,他们严格按照证券监管部门的要求在董事会下设立了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由两名独立董事和一名内部董事组成,主要负责公司内、外部审计的沟通、监督和稽核工作,同时考虑到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以及要让董事会能通过审计机构直接了解一线公司的运作情况,决定由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审计部,让审计完全游离于经营领导班子之外,让他们更公正、更独立、更具监督力。为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拓展公司业务,就有必要建立一种监督体制下的信任关系,形成核心团队的稳定,这种监督体制主要是内部控制制度与审计监督的有效组合。

用友是一个软件企业,工作主要是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客户服务、运营管理及知识产权的管理等,每个环节都会有一套比较科学、先进的内部控制制度。他的审计监督体系也是结合该企业的特点逐步建立的,企业研发和服务质量监控体系主要通过聘请专业的IS09001、IS09002及CMM评估机构进行评估,以此来达到提高产品与服务质量的目的。公司还要求外部审计机构以向该企业提供管理建议书的方式监督内部管理的改进。用友的内部审计通过调整,目前主要开展的审计工作包括:

(1)绩效审计:主要是根据公司的管理与考核规则审计预算执行情况,确认各个独立经营机构的经营业绩。

(2)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与执行情况审计:检查各个独立经营机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情况,分析执行效果,提出改进意见。

(3)公司资产审计:审计公司的资产使用情况与效果。

(4)业务风险审计:通过对合同、协议的审计了解项目合同、协议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风险,及时将一线真实情况反馈到董事会及相关决策部门。

用友在不断发现、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与审计监督体系的同时,通过使用网上银行系统实现了内部资金的集中管理与控制;通过应用本公司的集团财务软件产品实现了集团所有单位的会计数据大集中,预算审批与大项费用的控制可以做到实时处理;通过使用商务管理系统,实现了网上订单处理与生产管理、入出库管理、客户管理一条龙;通过软件的应用既提高了业务处理效率与准确性,又提高了控制的效果。

我认为用友公司要发展成为一个世界级的软件企业,则需要在一下几个方面不断改善:内部 9 控制制度随着企业发展的阶段变化不断改善;审计管理体制改善;审计方法、手段改善;内部审计将以“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防范企业经营风险、保护企业资产安全”为重心开展工作。

结 论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中,企业要想获得生存空间,要想取得强势的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的优化企业自身的管理体制,提高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企业的内部审计是整个企业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因此,要加强对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视,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内部审计机制,本着公正客观,独立严谨的审计原则,加强对企业经营发展,管理等全过程的审计,促进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朝着规范性、科学性、有效性、合法性等方向发展,以达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经营目的。

致 谢

自2009年以来,我在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学习四年时间,在这四年里,各位老师和同学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在专业知识、生活和思想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我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和同学。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特别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金老师,论文能够顺利完成,也无不凝聚着金老师的心血与汗水。从论文的开题指导、结构框架到细微的格式乃至标点细节,导师均给我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使我在获取新的学术知识的同时,从老师那里也学到了严谨的治学作风,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平易近人的待人处世之道。在此,我要对导师表示由衷的感谢和真诚的敬意,导师的教诲我将终生铭记!另外,还要感谢学院对此次论文的组织和大力支持,同时感谢大学学习期间给我极大关心和支持的各位老师,因为有你们的教育指导和批评建议才有我今天对知识的深刻认识和领悟。最后感谢陪伴我四年的同窗朋友,论文的顺利完成也有你们的一份功劳。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相关研究著作,这些资料对我完成本论文起了很大的作用,我非常感谢完成这些著作的作者。

在此,谨对以上曾给予我帮助与指导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最为诚挚的谢意!

参 考 文 献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刍议 篇5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刍议

○东北财经大学张琦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特点,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体现企业成为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要求,在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下,企业具有独立财产权和责任的一种企业制度。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的决策者要求所使用的信息必须及时、准确,这给内部审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我国内部审计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早在19世纪的英国,内部审计就已诞生,随着二战后资本主义竞争的日益激烈,促使企业更加重视内部经济管理,使内部审计得到迅速发展。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的内部审计是在政府审计的羽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985年8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要求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和大中型企业组织应当建立内部审计制度,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在各级主管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内部审计蓬勃发展,但是与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相比,我国内部审计不论是在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上,还是在机构设置、人员数量和质量上以及在业务建设和职能作用的发挥上都明显落后,与西方内部审计相比,差距更大。

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地位不明确,独立性差。由于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是从企业内部产生的,内部审计受本部门、本单位直接领导,仅仅强调它与被审的其它职能部门相对独立,与双向独立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差异极大。

2、领导者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可以随意撤并内审机构、精简内审人员,从而出现将内部审计机构撤并或将内部审计人员精简并入财务部门或从财务部门中分离出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的情况,这使得许多内部审计机构势单力薄,很难发挥作用。

3、内部审计人员的任命与罢免随意。由于内部审计机构与人员是直接对企业的领导者负责,因此在人员的配备使用上就有很大的随意性,这就使内部审计机构与人员有很大的波动性,还未等一批内审人员将企业的.具体状况摸透又换来新的一批,这就使内审人员由于频繁更迭而不能发挥其职能作用。

二、解决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的意见

1、提高认识,健全机构。

提高领导者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是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保证。领导干部的思想要实现由“要我审”到“我要审”的转变,实现由被动地接受审计人员的审计到主动请审计人员审计的转变。广泛宣传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地位。对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配备实行专职化。对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在实行严格准入制度的同时也要保持其稳定

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管理创新论文 篇6

2.1针对管理观念进行创新

企业在管理创新的过程中,需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针对管理观念进行全面的创新与改革,营造良好的发展模式,协调各方面工作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之下,企业应结合当前的发展模式,创建多元化与现代化的管理创新机制,提升整体工作效果。且在企业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应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与体系,在管理工作中,深入探讨各类先进的管理理念,贯彻落实新的管理方式与制度,提升整体管理创新工作效果。且在实际管理工作中,需结合当前的工作特点与内容,创新管理工作模式,促进市场经济下企业管理创新工作的良好实施,形成企业的品牌意识。同时,企业还要做好自身管理方式的创新工作,结合当前的发展状况与管理要求,切实增强整体管理工作的可靠性与有效性,满足当前的实际管理工作目的[1]。

2.2加大管理创新工作力度

市场经济之下,企业需加大管理创新力度,在管理工作中,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将自身发展载体与核心作为创新依据,充分调动各方面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且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企业需创建可持续发展机制,合理开展内控机制的匹配工作,开展管理工作。同时,企业在创新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创新制度方式,通过内控管理的创新,实现各方面管理工作的改革与优化[2]。

2.3针对管理技术进行合理的创新

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需针对管理技术进行合理的创新。主要因为企业的基础发展模式就是技术,可以将技术作为生产力。在硬件技术与软件技术创新工作中,需针对管理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制定核心发展技术的创新方案,在创新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发展体系,总结丰富的工作经验。且在管理工作中,需结合市场经济体系的特点与内容,创新管理要点与技术方式[3]。

3结语

在市场经济之下,企业需针对管理方式与模式进行合理的创新,制定完善的管控体系,明确各方面创新要求与目的,在树立正确创新观念的情况下,创建现代化与多元化的管理体系,提升企业管理创新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曹旸.市场经济下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7(29):183~184.

[2]张宁.市场经济下企业管理创新思考[J].现代营销,2017(09):36~37.

[3]程瑞.市场经济下企业管理创新思考[J].经贸实践,2017(24):185.

[4]李夏.关于市场经济下企业管理创新分析[J].大陆桥视野,2018(02):29.

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制度 篇7

一、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分析

农村土地流转指的是在保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家庭承包制不变的基础上农用地经营权的转移, 其实质是除所有权外的其他产权主体的易位。不同产权主体通过产权调整,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农业生产结构, 体现农村土地的资产价值, 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2]

新制度经济学是以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框架来研究制度变迁的, 因而, 它是从制度变迁主体的行为动机或追求来解释制度变迁的原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从1950年开始至今, 中国先后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土地制度改革。20世纪50年代初的土改, 建立农民土地私有制, 形成了自耕农所有制;50年代中到70年代末, 通过农业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和人民公社运动, 逐步形成人民公社所有以生产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 为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广东省政府明确规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上市流转, 意味着广东农村更是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突破, 2007年《物权法》的颁布和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的通过, 标志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进入了市场化的阶段。

每一次制度变迁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但由于变迁的动因和方式有所区别, 所产生的结果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前两次的土地制度变迁属于外生变迁, 不是按照农民的利益和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进行, 而是由国家强制性政策推动的变迁, 是一种政治选择, 因而推动农业发展的效果是有限的。而后两次的变迁则属于内生变迁, 土地联产承包制是由农民在其利益驱动下诱致萌生的, 符合当时经济发展的要求, 因而一经推广就极大促进了农村的生产发展。近年来,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日益增加, 农村出现了规模不等、形式多样的土地流转, 但是总体来讲, 土地流转还处于低水平,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现状和问题作剖析。

二、农村土地流转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农村土地产权不明晰, 农民利益难以保障

(1) 农地产权主体模糊。产权关系明晰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也是农地流动的前提和基础。但我国目前的农地产权制度中, 所有权主体及其法人代表模糊不清, 农户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土地产权主体, 无法依据自身条件来合理地选择与配置土地资源。虽然《物权法》将土地经营权作为农民用益物权的一类进行规定, 解决了我国立法上长期模糊土地承包经营权性质的尴尬, 但是土地承包权的物权法属性在实践中无法完全实现。例如按照《物权法》第127条规定, 土地承包经营权自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生效时设立。但是第129条又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转让, 当事人要求登记的, 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申请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登记, 未经登记的, 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可以看出, 在物权法中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登记方式相互矛盾。诸如此类, 因而对于农民来说,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独立处分权还是无法实现, 使得农民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 因而造成了农民土地财产并没有得到有效保护, 也没有获得应当享有的土地增值收益。

(2) 农地产权残缺。新制度经济学通常将产权受到残损而不完整的情况视为产权残缺。由于产权的排他性、可分离性或者可让渡性等主要属性有可能遭到人为限制, 即产权的一些基本权利的主要属性有可能被人删除了 (特指国家) , 这种情况也归结为产权的残缺或削弱。我国农地产权残缺表现为所有权残缺与经营权残缺。就所有权残缺而言, 经济学认为, 作为所有权, 对其拥有者而言, 应当包括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 而我国法律规定, 农民在土地所有权上, 只有占有权和使用权, 而没有处置权和收益权。除此以外, 农地所有权的排他性也不强。其原因:一是科斯认为的法律初始界定所致。二是村集体缺乏行使所有权的利益动因。就经营权而言。目前, 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仅仅是一种在土地上耕作的权力, 除了承包土地的行为权明确归属农民外, 有关转包、租赁、抵押、转让等其他土地权力的规定模糊。另外, 农民在承包期内也存在着经营权排他性残缺问题:一是由于所有权排他性不强, 引致农地经营权的排他性不强。二是村社集体作为所有者对农地经营权的任意变更。[3]

3.土地产权交易制度不完善, 交易费用增加

(1) 缺乏规范运作的政策法规。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规定农村的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 但是对于土地转让的具体程序、价格、管理等, 都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约束。现行的相关法律如《宪法》、《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中的诸多规定过于笼统, 有关内容和程序不够明确, 缺乏可操作性, 因而土地流转规模和速度缓慢, 无法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实的要求, 土地纠纷、侵权行为普遍存在, 使得土地交易的社会成本增加。2006年全国共发现土地违法案件13.1万件, 2007年全国土地执法“百日行动”发现违法用地宗数3.2万件。2008年头5个月, 全国土地违法案件25153起, 涉及的土地面积达到12241.7公顷, 同比上升了近20%。一些城市的违法用地宗数和面积分别占新增建设用地宗数和面积的60%左右和50%, 有的高达90%以上。

(2) 宏观政策不配套。集体土地所有权缺乏法律保障。国家对土地占用和买卖中的垄断行为缺乏管理;对种田大户缺乏优惠政策支持, 对转出土地的农民进入二、三产业和城市就业的也没有制度保障措施。从流转机制看, 绝大部分地方尚未建立农用地有偿流转制度和土地投资补偿制度, 流转程序不规范, 土地流转的自发性、随意性、盲目性大。农户间自行协商, 自行流转, 流转关系人之间的矛盾诸多, 造成投资者经营成本增加。

(3) 土地流转缺乏中介服务组织。目前, 我国农地流转缺乏完整的土地测量评级、土地评估等中介组织以及土地信用、土地融资和土地保险等服务机构, 土地交易和土地合同管理等制度体系不健全, 农村的一切服务工作都由集体经济组织包办, 表面看来集体经济组织作为中介机构, 在交易中易于操作, 但是集体经济组织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 既是所有权主体, 又是中介服务组织, 在土地转让、买卖与抵押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不规范、甚至是侵农现象。[3]

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认为交易费用指“度量、界定产权的费用, 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 讨价还价的费用, 订立合约的费用, 执行交易的费用, 监督违约并对之制裁的费用, 维护交易秩序的费用”等等。[4]从上面的分析可知, 由于土地产权交易制度不完善, 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信息费用、谈判费用、拟定合同费用、执行及监督费用、赔偿费用等等诸多交易费用。

3.契约签订的不公正, 加剧两极分化

(1) 部分人通过土地流转形成暴富阶层。从理论上讲, 如果产权交易市场健全, 一般不会出现一方贱卖资产的情况。但由于信息不对称, 一些在农村中具有一定实力的农民, 乃至来自农村以外的购买者, 可能会通过低价大量获取农民手中的土地使用权、经营权以及宅基地使用权, 从中获得巨大利益而成为暴富阶层。

(2) 土地流转后, 失地农民沦为无产者。一方面, 部分农民可能因贫困被迫转让土地权, 仅仅获得少量补偿金得以维持短期生活;另一方面主动外出打工者由于其文化素质和非农劳动技能缺乏, 要实现在城市长期稳定的就业具有一定的困难。此外, 乡镇企业带动就业的能力大幅下降, 城市又面临大量职工下岗, 非农就业机会大量减少, 加大了非农收入的不稳定性, 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堪忧。

4.农村集体组织功能不明确, 公共利益界定模糊

(1) 农村缺乏专门的集体资产管理机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大多数农村集体资产的经营缺乏公开性、透明性, 经营状况不理想, 村民对村集体资产经营的监管既缺乏知识, 也缺乏有效手段。如果不能解决农村集体资产监管缺位的问题, 在农村土地产权改革中,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能会变成少数人攫取公共利益的工具。

(2) 公共利益界定的模糊性。由于征地范围没有明确的规定, 也没有法律机关界定公共利益, 所以存在“公共利益”征地被扩大和滥用的现象。只要冠之以公共利益之名, 就可以蛮横地征地。农民在各种“公共利益”面前, 往往缺少话语权, 如农民对被征地有异议, 只能通过向所在地方政府来寻求解决, 同时土地管理法还规定, 申诉后, 即使双方尚未达成一致, 也不影响征地过程的实施, 这就造成了在程序上和法律上被征地农民的弱势地位。[5]

三、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对策

1.切实“确权赋能”, 保障农民利益

(1) 明确界定所有权主体。

通过产权划分, 明确不同产权主体的权利、责任边界, 使权利和责任对称, 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在农地产权分离的前提下, 界定农地产权主要是将农地产权的各项权能在所有者、使用者及其他主体之间进行有效的配置。一是明确集体所有权, 在法律规定范围内, 集体向上受国土部门监督, 向下对全体村民负责, 其他任何组织无权侵占。二是保障农民永久使用权。立法改变土地权的契约性质或债权性质, 以具有严格《物权法》意义的土地使用权取代土地承包权, 即承包权物权化, 使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在独立性和明确性上有所保障, 使农民真正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四权统一的承包经营权。

(2) 丰富土地流转方式, 保证产权完整。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方式是土地承包经营内容的具体表现。在我国农村, 只要享有农民资格, 就一定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本着法律的公正、平等精神, 主体的地位应是平等的, 在《物权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中也应体现这种精神, 不能因主体的不同而享有不同的流转方式。抵押和借贷, 是消除贫困、公平发展的最有利武器。为了能够为发展农业建设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不应区分家庭承包与其他方式的承包, 应当统一允许将土地承包权抵押。

2.完善土地产权交易制度, 保证土地交易公正

(1) 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体系。

规范的农村土地市场是土地健康流转的前提。为了促进农地使用权的流转, 优化农地资源配置, 必须在政府的引导下, 建立一个开放、公平、规范的农地使用权流转市场, 通过市场机制及时实现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积极探索建立农用地使用权流转市场的运行机制, 包括农用地使用权的价格机制、农用地流转约束机制、农用地使用权交易的中介机制、农地收益的分配机制。

(2) 积极培育土地流转中介机构, 促进土地市场的完善发育。

要实现土地高效率、低成本、有秩序流转, 需要培育和完善土地流转的市场化服务体系, 建立资产评估机构、法律咨询机构、土地融资机构和土地保险机构等开展土地评定和评估工作, 客观、公正地评估出土地等级和市场价格, 为农用地市场流转双方的公平交易和政府加强土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减少价格确定的随意性和不合理性, 避免市场交易主体利益受到侵犯。中介组织应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信息网络, 及时登记汇集可流转土地的数量、区位、价格等信息资料, 并加以统计、分析和预测, 定期公开, 对外公布, 接受供求双方咨询, 沟通土地资源市场供需双方的相互联系, 以提高土地流转的成功率。

3.界定公共利益范围, 实行农村集体组织改革

实现农村集体组织经济与行政职能分离, 是建立有效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形式的必要前提。只有实现了农村集体组织经济与行政职能的分离, 才能切断政府对农村集体组织经济活动进行行政干预的渠道, 才有可能实现农村集体组织向市场化经济主体的转变, 才能提高集体组织的活力, 增强集体组织的市场适应能力, 提高制度运行效率。

4.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弱化土地社保功能

当前农村中, 土地作为农民就业、生存和社会福利的重要载体显得至关重要。但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和农户社会化的进程, 其局限性日益明显。因此, 在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 实施适度规模经营, 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同时, 必须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革, 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 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 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市场要素功能。采取“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形式多样、农民自愿”的原则, 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地兴办养老、医疗、生育、伤残等社会保险。[5]对于外出打工的农民, 应制定统一的、非歧视的劳动就业制度, 把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对城镇中的农民工采用土地换“社会保障”的做法, 积极建立统一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从而促进农村土地的良性流转。

参考文献

[1]李晓明, 茆志英.中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新制度经济学思考[J].乡镇经济, 2006, (01) .

[2]邓超.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流转问题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6) .

[3]王承武, 蒲春玲.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J].经济视角 (下) , 2008, (09) .

[4]科斯, 哈特, 斯蒂格利茨.契约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制度 篇8

关键词:经济;意识形态;工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F22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201-01

一、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

工业设计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意识形态,经济决定着意识形态,决定工业设计的发展,经济是工业设计的基础。对于每个人来说,你有了一定的经济条件,才可以提高生活上的质量,追求一定的精神享受,如果不具备这种经济能力,甚至连温饱都解决不了,何以谈论享受了。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经济高度的发达,缺少科学技术你可以去引进来弥补,但是没有经济基础,一切都是泛泛而谈,意识形态的转变缓慢。

二、经济是工业设计的根基

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发展带动工业设计发展的实例:英国工业革命,引发了工业产品生产的风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美国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企业为了能够继续生存下去,不得不对产品自身进行改良,使产品更加吸引消费者的眼球,现代工业设计萌生。继美国之后,日本对工业设计的高度重视,同样使其成为了工业强国。雄厚的经济基础给设计师们提供了良好的实验环境,人们去认识市场,探索如何把现代科技同工业设计相结合,极富有商业色彩的工业设计在美国萌发,并从此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经济决定了工业设计的发展,而工业设计又反作用于经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在任何时期工业设计都起到了正面推动作用,工业设计完善批量化大生产,使产品具有一定的品质和数量,优化后的产品更容易让消费者接受,刺激了消费。

三、工业设计反作用于经济

工业设计属于意识形态,那他就必定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我们也称之为反作用。工业设计以产品设计为核心,设计师把产品的使用功能和外观造型融为一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完善,市场竞争机制的优化,出现了现代的工业设计新局面。他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设计师在产品设计中,许多高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对这些领域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新技术,新材料,自然是生产力的象征,生产力的提高必然会带动经济发展。

工业设计处于制造业的前端,企业需要开发什么样的产品,经过市场调研,产品定位,产品研发部门,会根据这些意见的反馈,定位出几个方案,选择最好的方案进行优化,然后才能进行下面的制造流程;一个产品从无到有,随着产品自身不断优化和创新,当他的设计理念深入人心时,一个品牌就出现了,消费者相信他们的产品的可靠性,也习惯于使用他们的产品,是工业设计创造了他们,而且设计师提出的一些建设性思维,给技术创新提供了好的建议,虽然只是很细微的一部分,但是他的出发点是正确的,也能体现工业设计的价值所在。

因此,从某一方面来讲,当代工业设计加快了人类社会的前进步伐,促进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它的作用我们不能予以否认。企业竞争是工业设计的催化剂。通过竞争,工业设计把很多领域连接起来,促进了这些领域的发展。工业设计既然是市场竞争的产物,必然服务于市场。工业设计加快了市场体制的转变步伐,增进了粗放型经济方式的解体,同时他很好的把各个领域连接了起来,可以说工业设计是一座桥梁,通过它的特殊作用,经济才能更快速的发展。

四、工业设计与中国特色经济

(一)特色国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市场经济体制,带动了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步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经济就是一切,我国目前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发展经济,这就是中国最大的特色国情。

(二)特色经济体系。结合中国的特色国情,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提出邓小平理论,其中指出: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起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因而又会反映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这些特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有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体现。市场经济并不是只有资本主义才有,他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同样为社会主义而服务,同时反映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国有企业由国家控股,反映着人们的利益,这些都是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成为当今社会主义发展的样版。

(三)特色中国制造。中国制造有我们自己的表现特征。中国的产品还远远达不到理想中的状态,与美国制造、日本制造相比他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其一,出生在社会主义国家。其二,出生在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其三,出生在一个受封建思想统治两千多年的国家。其四,产品没有竞争力。其五,中国山寨现象。其六,经济危机的影响。

五、中国工业设计前景

(一)发展是前提。全面发展经济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路线,虽然部分地区经济环境满足了中国制造产生条件,但是绝大部分地区还是经济落后,中国仍然是农业大国,没有实现现代化工业。中国的整体经济条件却不具备工业设计发展条件,只能部分地区首先进行探索。如果单一依靠能源,原材料出口,代工生产这些措施与发达国家抗衡,自然不是长久之上策,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或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化成为提升竞争力的必要手段之一。

(二)政策是手段。政府政策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发挥它的作用,因为政策的颁布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影响之大。工业设计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支持工业设计,就是一点的扶持对工业设计来说都是有好处的。

(三)改革是关键。企业要发展,要进步,改革成为我们提高工业设计水平的关键点。中国制造发展到今天存在着它合理的一面,我们不能片面的剖析其中的一部分,应该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有的放矢。设计师要参加社会实践,各抒己见,为工业设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给中国的设计师一个良好的设计氛围,不受技术,思想的限制,努力终将铸就优秀的工业设计,社会主义可以救中国,他同样可以挽救中国工业设计。

参考文献:

[1]《未来产品的设计》[美]Donald A.Norman 著 刘松涛 等译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6-1

[2]《工业设计是必备的基础知识》作者:闫卫 编著 出版日期:2009年4月

[3]《日本著名企业产品设计实例》编著/(日)清水吉治 朱钟炎 同济大学出版社

[4]《从手机历史看设计创新战略》黄蔚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

[5]《设计创造价值——飞利浦设计思想》[意]斯丹法诺·马扎诺 著 蔡军 宋煜 徐海生 译 2002年11月第1版

上一篇:工会基础知识问答下一篇:养老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