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论文

2024-10-05

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论文(共9篇)

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论文 篇1

摘要:低碳经济对于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来说绝对不陌生,随着我国新出台的一系列环保法规的实行,我国很多企业也渐渐开始了解低碳经济,也开始慢慢的把企业的发展和发展低碳经济联系起来。在我国以往的发展历程中,对于环境保护虽然也不断都有各种各样的环保法规出台,但是对于我国实际的环境保护贡献一直都微乎其微。一方面这些法律法规的惩罚力度较弱,另一方面这些环保法规的设定也有诸多不合理之处,再加上很多企业的不重视,我国的卫生环境形势也在不断的恶化。面对此种情况,国家推出新的环保税也的确是大势所趋。

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论文 篇2

一、低碳经济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内涵

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涉及到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分配, 它是所有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给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包括经济经济环境、社会环境、金融环境、法律环境等, 企业要想迅速适应环境的变化, 就要采用低碳财务管理。低碳财务管理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对环境的保护, 减少煤炭等传统高碳能源的耗用, 促进经济和环境的统一、协调发展。具体表现在:具有低碳财务发展目标;低碳财务管理理念;考虑低污染、低排放的资金筹集及资金分配措施。在低碳经济的影响下, 企业要重视本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是否符合国家相关节能法律政策, 不能为了单纯的追求经济利益, 无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要制定可持续的财务管理发展规划, 并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的调整财务管理的模式。低碳经济对企业财务管理影响及对策如图1所

(一) 追求的目标不同

传统的财务管理目标侧重于追求企业的经济利益, 只重视经济的再生产, 财务管理的目标包括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 这也是被大多数企业所认同的。低碳经济时代企业将自身看作是整个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难以满足低碳经济的要求, 企业价值最大化只反映了企业资金价值的增值, 强调企业内部价值最大化, 不能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 也不能适应低碳经济强调的生态环境并重的目标。低碳经济倡导环境、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低碳经济下的财务管理目标在考虑企业的经济利益的同时, 也考虑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强调社会责任。企业将自己看作是社会的一部分, 当企业的财务活动有助于生态环境发展时, 企业的环境价值将提高, 则企业的综合价值将增大;当企业的财务活动破坏生态环境时, 企业的环境价值将降低, 则企业的综合价值将减少。以企业综合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将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 财务管理手段和方法不同

传统的财务管理在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时候未考虑生态和社会效益, 低碳经济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在资金的筹集、投资、营运和分配方面均考虑了生态和社会效益, 采取的财务管理手段和方法主要表现在:首先, 在资金的筹集过程中, 传统的财务管理在选择资金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模式的时候只关注资金的来源, 而低碳经济下的财务管理充分考虑低碳经济因素, 筹资过程中对有关项目进行充分的分析、统筹安排, 将企业未来实行低碳发展所需的资金纳入筹集资金的预算中;其次, 在投资决策方面, 传统的财务管理只关注所投资的项目的成本、利益, 而低碳经济下的财务管理则会考虑低碳收益和环境成本;再次, 从营运角度来看, 传统的财务管理更多的关注如经济订货量、最佳订货周期、存货周转率等内部环境指标, 低碳经济下的财务管理则要求企业在保持资金的高效利用的同时要树立环保意识, 遵守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关法律制度;最后, 从企业利润分配来说, 传统的利润分配方式是按生产要素分配企业利润, 低碳经济下的利润分配过程则还考虑低碳经济的因素, 将企业的利润分配与企业的发展目标有效的结合起来。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企业财务管理战略制定

低碳经济下的企业财务管理要求企业转变财务观念, 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使其在管理及决策时重视社会效益, 为企业的长远利益考虑。为保证低碳财务管理战略的有效制定和实施, 企业还需构建绿色企业文化, 建立激励机制, 使管理人员与企业的利益一致。企业根据国家财务管理制度规定, 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 建立绿色的财务管理制度, 创新财务管理内容。具体如下:

(一) 在筹资方面, 低碳经济下的企业在筹集资本方式需要积极转化思路, 充分预测保护环境所需要的资金, 考虑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下的人力资本、技术资本、知识资本, 制定绿色筹资计划, 拓宽融资渠道, 广泛的收集各项资本以迅速的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在即将到来的“十三五”规划中, 应该重视节约减排, 充分把握相关的低碳发展的优惠福利和支持政策筹集所需的资金, 加强企业低碳化技术改造, 这不仅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益, 也有利于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 在投资方面, 在传统的投资项目评价指标中, 企业只将项目的内部财务效益作为计算指标, 并没有考虑项目的外部成本。在低碳经济下, 企业对投资项目的评价指标应该综合考虑内外部因素, 即在考虑企业本身财务效益的前提下, 还应该充分考虑企业因考虑环境因素而增加的技术成本、人力成本、设施运营费用, 要考虑潜在隐藏成本 (如废弃物管理、环境保险等) 、或有成本 (如罚款、法律费用等) 以及形象和关系成本 (如公司形象、与监管的关系等) 。主要措施如下:

1、制定兼顾社会效益的投资策略。企业的投资方向包括对外投资和对内投资, 企业在低碳经济理念的影响下, 企业对内投资时应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提高对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资。对外投资时, 投资活动应该在充分考虑自身发展的前提下, 结合当前的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 充分考虑环境保护, 顾及其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在选择投资方案时充分考虑所选择的方案是否符合国家相关低碳经济的政策, 密切关注政府支持的新兴产业, 既要考虑目前经济效益, 更要兼顾长期利益。

2、构建低碳投资方案评价体系。在低碳经济环境下, 企业在构建投资方案评价体系的时候要充分考虑环境成本和效益, 在具体的投资项目选择时, 要综合考虑项目本身给企业、社会所带来的低碳贡献, 考虑项目是否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三) 在资金营运方面, 低碳经济对企业的影响也表现在对资金的营运管理活动中。在资金营运过程中, 可以添加碳资产周转率作为资金营运评价指标, 该指标反映企业碳资产周转速度, 是一定时期内营业收入净额与平均碳资产总额的比率。碳资产周转率越高表明碳资产周转次数越多, 企业对碳资产的利用效果越好。当然, 该指标属于相对数, 应与业低碳投入的绝对数结合使用, 这是由于我国还处于低碳经济初期, 企业对低碳投入相对较小, 因此该指标大有可能是碳资产的绝对值小导致的。企业要想保证资金营运过程中的平衡, 就要在资金安排时, 注意合理调配资金, 要减少因环境污染和破坏而引起的罚款, 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 同时也能避免企业因破坏环境而失去部分市场份额,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四) 在利润分配方面, 目前关于企业收益分配的观点主要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对消费者分配等。在低碳经济时代, 在低碳经济时代, 企业的分配不能只考虑国家、投资者、债权人等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要全面考虑国家、投资者、债权人、生态环境和社会利益, 扩大对低碳项目的资金积累。具体措施如下:

1.按比例提取绿色股利。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发展思路, 这为正确处理低碳经济和分配公平两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企业利润分配, 不仅要关注传统的利益相关者, 如:投资者、管理人员、债权人等, 还要关注社会生态环境,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企业在利润分配时, 可以考虑提取一定比例的股利用于绿色公益金, 即绿色股利。绿色股利可以由于普通股利之前发放, 这种方式有利于增强投资者的环保意识, 鼓励投资者重视低碳投资。

2.设立绿色专项发展基金。利润分配时将一部分留存收益用于建立绿色专项发展基金, 有利于低碳项目的资金积累, 适当的减少企业的债务风险, 减少融资问题, 保证低碳项目的顺利开展, 促进企业自身的不断发展。

(五) 其他方面, 在低碳经济视角下, 不仅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融资渠道、投资决策、资金运营、利润分配方面需要进行改革创新, 企业的财务核算及报表列报、企业的财务管理方式也需要进行创新, 更要构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和保障机制, 保证低碳经济下的财务管理顺利进行。主要措施表现在:首先, 传统的企业财务报表上所反映的成本是实际发生的成本, 并不包括生态环境成本, 比如一次性筷子制造厂反映在财务报表上的成本包括包括锯割、运输和加工木材等成本, 但并不包括因伐木而引起的环保成本;不锈钢厂的财务报表上的成本不会包括后期治理因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成本。被砍伐的树木和破坏的水、空气环境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而这些环境成本需要由企业承担, 低碳经济下的财务核算就是揭示了企业因破坏生态环境而引发的成本, 并将外部环境成本转化为可计算的成本, 在财务报表中反映, 同时在附注中应增加披露有关企业生态责任信息, 以有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其次, 培植低碳的财务管理文化。构建以和谐的生态价值观为核心的绿色企业文化, 追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良好的企业文化是长久的经营管理活动的保障, 企业应当加强对员工的环保意识的宣传, 使之充分认识到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培养他们的低碳意识。

总之, 低碳经济下的财务管理是一个全世界都在努力达到的目标, 它是改善生存环境,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然选择。企业要想在低碳经济环境下谋求更快更好的发展, 一定要尽快适应环境, 充分考虑各项环境因素, 构建低碳经济下的企业财务管理新型管理模式, 并不断的调整和更新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和方式, 从而带动企业经济的低碳可持续发展。

摘要:低碳经济的出现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发展机会的同时也使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为了更加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企业需要正确评估现状, 转变财务管理理念, 在企业的筹资、投资、运营及分配等财务活动中充分考虑低碳经济的因素, 构建企业财务管理的新模式, 及时调整财务管理战略, 从而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梁浩.低碳经济对我国企业财务的影响一基于财务环境起点论的分析[J].财会研究, 2010 (15) :47-48.

[2]鞠成晓, 肖文锋.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战略探究[J].南昌大学学报, 2014 (1) :66-67.

[3]王莉静.浅议低碳经济理念下的财务战略[J].财会研究, 2013 (5) :131-133.

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论文 篇3

关键词:低碳;财务管理;企业

一、低碳经济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国际国内的种种“低碳化”政策法规最终都会落实到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因此,低碳经济的终端会落在企业身上,企业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主体。而处于企业管理核心地位的财务管理也不可避免地将受到低碳经济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低碳经济将使企业财务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低碳经济将使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由企业价值最大化更快地向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转化,低碳經济将使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财务活动的组织和财务关系的管理)发生变化。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一个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它决定着企业财务管理基本方向。从财务管理学的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出,财务管理目标的发展经历了利润最大化、每股收益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几个阶段,当前,理论界比较认同的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而该目标主要是站在企业投资者(股东)的角度评价企业的总体价值,并没有或很少考虑如政府、债权人、供应商、客户、员工等利益群体的利益。这主要是因为,在传统的经济条件下,企业承担的责任更多的是经济责任而非社会责任,真正需要掌握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信息、做出理性决策的是投资者。

而在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将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需要披露的信息不仅仅局限于财务信息,还包括大量的有关企业资源利用与节约、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信息,即环境信息。这将意味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将由企业价值最大化更快地向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转化。

1984年,Freeman在《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他认为,企业是相关利益者的集合体,它为了这一集合体各方的利益而进行经营运动,这一集合体的各方都被认为是企业利益的贡献者和分享者,剩余索取权和把持权不再唯一地属于出资者,企业不再只为出资者的利益而从事经营运动,企业必须考虑到经营运动对各个相关群体乃至全社会的影响,因而,企业财务活动的目标就应为这些相关利益者服务。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出现,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了理论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开始兴起,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过程中,开始重视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或对社会应尽的义务。目前,企业社会责任已经逐渐演变为一种强制性的责任。

从工业化的历史进程来看,企业是生态和环境的主要破坏者和污染源,为了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其中,企业的生态责任就是其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企业生态责任主要是指企业除了谋求自身利润最大化,还负有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义务。具体化到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有责任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高碳能源的消耗,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将自身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力所能及的程度。

财务管理目标由财务管理内容来实现,后者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财务活动的管理,主要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二是对财务关系的管理,主要指企业在进行财务决策和财务活动时应该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风险。

在传统经济条件下,企业在对财务活动的管理过程中仅考虑财务活动的经济效益,如在选择筹资方式时考虑的是资金成本的大小、财务风险的大小;在项目的投资决策中考虑的是项目的净现值大小与投资风险的大小;在确定营运资本政策时权衡的是持有收益与持有成本的大小;在进行利润分配政策的决策时考虑的是投资机会、股东的利益等。

而在低碳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在组织财务活动时必须有效控制和避免生态环境的破坏,达到节能减排的具体目标和总体目标。具体而言,在投资领域,企业应做好全面发展低碳经济的投资规划,包括生产低碳产品、开发低碳技术、进行低碳项目投资等,并建立起低碳投资决策评价方法;在筹资领域,企业应力争获得相关的政策资源和金融资源的支持,并且将这些资源用于低碳投资;在营运领域,企业应通过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措施,实现营运过程中的低碳要求;在利润分配领域,企业要按低碳收益并考虑后续低碳经营所需资金等因素向投资者分配利润。可见,低碳经济将改变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

二、顺应低碳经济的财务举措———全面实施绿色财务管理

1.要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绿色财务管理制度。根据国家财务管理制度及行业财务管理制度中的相应规定,具体制定出本企业针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必要防范、治理措施。

2.转变财务观念,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并逐步创建绿色企业文化。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是使其在管理及决策时有远见,为企业的长远利益考虑。为与此相适应,企业应建立激励机制,使管理人员与企业的利益一致,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在进行财务活动及处理财务关系时关注生态环境因素。同时,建立绿色企业文化,从最高经营管理者到普通员工均应增强资源环境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树立环境风险的风险价值观念。

3.创新财务管理内容。在筹资方面,企业应制定绿色筹资计划,全面预测好保护环境所需要的资金,避免资金的短缺或闲置带来的风险。低碳经济在短期内会增加企业成本,但低碳经济也会给企业带来新的低碳投资机会和项目,因此,在投资方面,企业投资方案生产的产品不能破坏生态环境,要进行投资方案的实施给资源环境是否带来破坏的绿色风险的分析,要改变传统投资评估方法,既要考虑投资绿色项目而不能投资其他项目的机会成本,也要考虑潜在隐藏成本(如废弃物管理、环境保险等)、或有成本(如罚款、法律费用等)以及形象和关系成本(如公司形象、与监管的关系等)。在利润分配方面,企业在支付股利前要按一定比率提取用于应对绿色资金不足的绿色公益金以及要支付的绿色股利,绿色股的股利发放与优先股股利同时发放,鼓励投资者关注绿色投资,增强投资者的环境保护意识,减少投资者在绿色投资方面的投资风险。

参考文献:

1.鲁务顺.绿色财务管理———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理性选择[J].会计之友,2005(9)

2.许英.低碳经济下绿色财务管理初探[J].经济师,2010(8)

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论文 篇4

一、低碳经济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述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下,提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一般来讲,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下,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手段,减少高碳能源的消耗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一种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共同发展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形式[1]。

低碳经济是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经济模式,也是人们工业文明发展的又一次重大的进步。追求能源的高效利用,开发清洁能源,创新技术等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实质性内容。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现代管理模式,主要是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的影响和资源效率,它来源于传统的供应链,但又比传统的供应链先进,将“绿色”和“环保意识”引入整个供应链,使企业能够达到绿色制造的目的。绿色供应链以强大的理论和供应链的管理技术为基础,会涉及多个供应商、生产厂。主要的目的是使产品从物料的获取、加工等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最小,具有极高的资源效率。

低碳经济与绿色供应链管理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目前低碳经济发展的领域有清洁煤技术、新能源、智能电网等,绿色供应链管理则一直将绿色理念和环保意识融于整个供应链管理的过程,在企业的生产中实施绿色采购、绿色包装等一系列的绿色供应管理,使绿色供应链能够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和对资源的消耗降[2]。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低碳经济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低碳经济下的绿色供应链的管理是为了应对现阶段的气候变化,保证能源的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具有以下特点。

2.1优化能源利用,寻找绿色能源。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低碳经济,而我国社会的发展仍然存在高能耗、高污染的现象,资源的配置出现错位,影响了整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低碳经济下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关注能源的优化,以及充分利用,努力寻求低碳能源,而低碳能源是指高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的一些能源,具体包括可再生的能源、核能以及部分的清洁煤,而可再生能源又包括太阳能、风力能生物质能等。

2.2注重技术创新。积极创新能源技术与减排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制度的创新,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控制碳的排放量,保持生态平衡[3]。基于这样的发展,无论发展怎样的技术能源,都必须以低碳技术为主。在低碳经济下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关注技术的创新,将技术创新作为改善环境、控制能源消耗的关键。

三、低碳经济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措施

现代社会中的低碳经济发展需要在全新的理念中,从明确低碳经济发展的模式开始,了解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特点,在低碳经济下寻求企业发展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以下低碳经济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具体措施。

3.1完善内部管理,推进信息化建设。在低碳经济下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企业的领导用发展的眼光来统筹企业管理。要做好绿色供应链的管理,就要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采用合理的方法对个部门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协调平衡混合部门的发展,在公平的基础上注重效率的不断要提高。要让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作成为企业发展的优势[4]。

另外,要积极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筹建企业的信息传输网络,对基础性的网络信息设计进行优化,利用企业的信息化网络推动各个企业之间信息的传播,利用信息化的建设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提供大量的一手资料,为绿色供应链的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3.2政府加强监管,完善相关法规。绿色供应链的管理需要政府的支持,政府在有效的管理下加强监管,对相关的法规进行完善。首先对绿色环保进行大力的宣传,让全社会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以及迫切性。让企业具有一定的危机意识,对于宣传的内容,一方面要宣传市场营销的理念,也要向消费者宣传绿色消费的重要意义,培养其绿色消费的意识。为绿色供应链管理营造良好的氛围。除此之外,要完善政府监管的体系,从各个方面听取意见,接受舆论的监督。其次,要制定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大对污染的惩罚,为绿色发展模式的运用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另外,也可以建立产品质量检测的监督体系,与法律法规相结合,共同促进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3.3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绿色技术。要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就要进行绿色生产,达到节能、减污、降耗的目标。根据生产的过程,制定防治污染的具体措施,减少企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可以开发利用新型能源,将传统产业进行升级,使具体的运输方式也能达到节约资源,降低污染的目的。另外,也要积极建设综合运输系统,对交通的基础设施进行规划,优化运输的路线,采用一些低排放的运输方式。要鼓励发展,并使用具有节约资源、降低能耗的新型的运输方式,发展货运信息的服务网络,提高运输效率[5]。这些技术创新,都是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有效措施。

3.4加强企业合作,促进低碳生产。在整个低碳经济的发展中,不同的企业主体之间会有不同的利益,但是可以进行积极的战略合作,将各个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连接成一个庞大的系统,在供应、生产、运输、销售等领域普及环保意识,能积极促进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利用这样的企业合作平台,使不同的企业共享技术创新的信息和成果,促进低碳生产。

四、结束语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倡导低碳经济发展,在具体的企业管理中,应用绿色供应链管理,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低碳经济下进行绿色管理。在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发展低碳科技的意识,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途径去优化绿色供应链的管理,完善内部管理,推进信息化建设;政府加强监管,完善相关法规;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绿色技术;加强企业合作,促进低碳生产,共同推动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钱宇.低碳经济下的绿色供应链管理途径[J].中国水运,,03:24-25.

[2] 田慧丽.基于低碳经济下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浅析[J].企业研究,,02:13-14.

[3] 崔立民.低碳经济时代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J].中国商贸,,19:120-121.

[4] 刘方涛.低碳经济发展视野下的绿色供应链建设[J].中国商贸,,06:184-185.

自然辩证法视角下的“低碳” 篇5

摘要:随着生产的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剧增,低碳、减碳成为保护环境,维持人类自身长远发展的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人要在适度的范围内实现对自然的超越。人不仅要积极主动地改造自然,更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

关键词:低碳、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低碳”一词最早兴起于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意指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较低或更低的排放。低碳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同时也意味着低成本、低代价。随之出现的低碳生活,低碳经济则是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低碳”的提出有着不容忽视的背景。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过分索取,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在不断恶化:生态的破坏、物种的消失、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异常、海平面上升、地面下沉以及地球灾害频繁发生等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面临严峻的考验。在此情况下,世界各国相继出台政策,缓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低碳”一词的提出就是适应了这种要求。一“低碳”的哲学基础

1.人类对自然界的超越是有限的、有条件的

在自然界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过程中,人类作为一类高级存在物分化出来。自然科学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人类的出现既不是神创的,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高等哺乳动物———古猿长期演变、进化产生的,是自然界物质分化的结果。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后与之形成一种“为我而存在”的关系。在人类物质生产实践中,人是以物的活动方式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得到的却是自然或物以人的方式存在,从而使人成为主体,自然成为客体。这种“为我而存在的关系”是一种否定性的矛盾关系。人类要维持自身存在,就要对自然界进行否定性的活动,即改变自然界的原生态,使之成为“人化自然”、“为我之物”。自然界也不断地对人的现状进行否定,即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受到自然影响,提升自身的水平和能力。

人类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生产劳动维持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同时改变了自然物原有的存在方式,并在其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物质力量,使自然界的盲目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变为“有意识”的运动。而且人类通过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创造的物质力量会在一定程度上超越自然界盲目运动所产生的物质力量。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把自然界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改变其原有的面貌,制造出新的物质力量,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这是人对自然的超越。但是人对自然的超越是有限度的。无论人类对自然界达到何种程度的超越,都不可能抹杀人类的产生和发展是对自然界自身发展的延续。人是自然界的人,有动物方面的自然属性,人不能脱离自然独立存在;人类的生产活动要对自然界产生依赖,受到自然界的约束与限制,人类改造自然界必须以现有的自然物为基础,没有自然界提供“生存之源”,人类的超越就无从谈起。无论是人自身还是人进行生产实践活动都要受到自然界的限制,都无法脱离自然界独立发展。所以,人对自然界的超越是有限的超越。人对自然界的超越又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自然界本身固有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只有在规律的范围内发挥主观能动性才会实现有效的超越。不遵守自然规律,不仅一切活动只是徒劳,而且要受到规

律的惩罚,主观能动性发挥越大,自然和人类的损失越大。2.人与自然应是和谐统一的关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先生指出:“我们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奉行的应该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环境为本或者以生态为本,这是个深刻的哲学问题。”恩格斯曾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恩格斯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沙漠为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从传统到现代,在解决自然与人的关系问题上有两种主张: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强调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一味把生产力定义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过分强调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需求,一切做到“以人为本”,认为自然是人类的财产,为人们所拥有和使用。人类中心主义导致对自然环境的巨大破坏。自然中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相互依赖的系统,人只是其中的一个成员,而非主人。人并非天生比其他生物优越,所有有机个体都是生命的目的中心,自然也有其内在价值。自然中心主义主张人类应该突破传统道德中只强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界限,把人类作为自然中的一员,平等地对待其他物种,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只把自然作为人类征服和利用的工具。自然中心主义凸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突破和发展。它在工业大发展,自然生态环境遭受重创的背景下提出,适应了时代的要求,特别是保护环境的要求,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了道路。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思想,为低碳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马克思强调作为类存在的人对自然环境的人化:本质对象化。人通过生产实践活动能动地让“无机身体”和“有机身体”趋于一致,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能偏离自然规律的轨道,否则必将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深入,天然的自然环境越来越成为“人化的自然”,而自然环境“人化”和“人工化”的程度,也成为衡量人类文明的重要尺度。马克思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和精神交换过程,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实践为中介相互接近,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是“为我而存在”关系的实现。自然环境中蕴含了人的内容,人成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相互包容,共存共荣。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若能正确地进行生产活动,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会推动自然向更有机的方向前进;自然的平衡发展又会为人的更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社会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情况越发严重。气候变暖已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关注。人类活动是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人类排放的一些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具有吸收红外线辐射的功能。它们在大气中大量存在,如同一个罩子,把地面上散发的热量阻挡,造成地表温度的上升。通过低碳,减碳给地球降温,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低碳生活彰显环境价值

传统认知认为人类生存的环境是天然的,会永远以不变的清洁、纯净状态为人类活动提供保障,资源也会永远富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于是,在这种认知的指导下,环境被肆意污染,资源被无节制地索取。长此以往,人类生存的环境承受能力已近极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环境价值。什么是环境价值?环境有其自然属性,也有供人类利用的社会属性。环境是资源,资源是商品,商品有价值,所以环境有价值。环境价值以肯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基础,是指环境具有满足人的需要的能力。人对环境有需求,人必须依赖一定 的环境才能生产和发展,而环境为人的生产和发展提供物质来源。环境价值的内涵包含三层含义:第一,人们应该有享受清洁优美生存环境的权益;第二,人们有使用环境容量,利用环境自净和自我修复能力来从事生产、生活的权益;第三,人们有投资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而获得收益、回报的权益。“环境价值”概念所引发的思考是:“如何保护和优化人的生存发展环境?”其实质是强调人类在使用环境的同时也应该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更加提高和放大人类的权力和责任感,它要求人类在一定的环境容纳力内活动并及时修复环境创伤,探索二者的有效结合,和谐统一。低碳生活是一种简约、简单、简朴的生活方式,它通过个人适度减低生产活动过程中碳排放量来达到集体总和碳排放的减少,达到保护环境,促进整个地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低碳”从人类的实践活动出发,要求清洁生产,简约生活,彰显了环境价值。

三、实施“低碳”的途径

为了保存“为我而存在”的基础,人类应发挥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健全的主体性原则不是把生产劳动视为掠夺环境,单纯追求利润为目的的活动,而是应探寻自然多方面的价值:以自然为一个参照,不断建立起人与自然的最全面的联系。人的活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只有把提升自身这个目的和遵守自然规律这个要求结合起来,人的活动才会有效,自然才会安全。

第一,宣传“低碳”,动员全社会一起减碳。要使低碳的概念、内涵、措施和发展低碳经济,享受低碳生活的必要性、重要性深入人心,切实贯彻“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途径”的思想。低碳,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从身边做起,注意节电、节水、节油、节气,在衣、食、住、用、行中体验低碳。

第二,减碳的任务应主要落实在企业。企业既要依托现有最佳实用技术,淘汰落后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实现技术进步与效率改善,又要大力推动相关技术创新,如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能源利用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绿色消费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通过理论、原理、方法、评价指标等方面的创新,寻求技术突破,以更大限度提高资源生产率。低碳经济是一种企业社会责任,应站在战略高度来看待低碳经济,而且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企业的竞争力,实现多赢的局面。

第三,减碳要从法律上落实。应注重从约束和激励两个方面建立法律制度,在强化法律约束力的同时,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政策,支持和推动企业、公众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为低碳化生产的建设和发展、消费与节约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论文 篇6

2011-5-17

[摘 要] 人力资源是企业竞争力的根本和关键,它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层面,成为决定企业市场竞争成败的战略性要素。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缺乏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企业员工培训流于形式、企业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不健全。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视角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树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构建科学化的培训教育体系、构建系统化的绩效考核体系、健全人力资源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与实施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

[关键词] 企业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现代社会日益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对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中,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相对于物质资源来说,人力资源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能够获得更明显的投资收益率。在当代社会,众多有效企业已经越发重视企业人力资源问题,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人力资源是企业竞争力的根本和关键,它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层面,成为决定企业市场竞争成败的战略性要素。企业人力资源可以为企业发展带来巨大效益,同时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也具有巨大的作用。因此,站在企业发展战略视角下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目前,许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从而致使企业员工对工作满意度不高,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等问题。综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企业管理理念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企业发展的思想动力和智力源泉。企业只有树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才能够切实有效地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目前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来看,其现实表现就是缺乏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首先,不重视人力资源开发。目前许多企业对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具体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具体考量标准,同时也没有后续持续的配套措施跟进。其次,缺乏人力资源投资战略规划。许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维持方面,没有帮助员工建立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从而致使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再次,缺乏人力资源储备意识。许多企业

对人才的要求停留在“招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基本需求上,基本上是缺少哪方面人才,便通过各种途径获取该类人才,而没有树立起人才储备意识。正是由于企业缺乏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缺乏,从而导致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流于形式,从而难以真正地发挥作用,也难以使制度得以真正的贯彻落实,也就难以为员工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己能力了的平台。

(二)企业员工培训流于形式

目前,许多企业的培训往往是根据业务需要进行的应急式业务培训,而很少进行专业性较强的技能培训,因而员工对企业提供的培训满意度不高。企业的员工培训往往是流于形式,其突出问题体现在:一方面,缺乏与企业培训的配套制度,从而使培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也就是说,企业员工培训没有与企业的考核、待遇相结合,从而没有使培训发挥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员工培训缺少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许多员工往往不重视企业培训,培训后的知识和技能也没有显著提供,而且还浪费了企业的成本,同时企业培训后缺乏有效的反馈和评价体系,培训的效果难以量化和显现,即使有些评价指标,但往往以定性评价为主而缺乏操作性和客观性。由此,正是由于企业员工培训流于形式,而致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

(三)企业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

绩效考核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企业的绩效考核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据,其对于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许多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仍是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绩效考核机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种考核体系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绩效考核体系。这种计划经济时代的考核机制早已不适应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也缺乏实用性。由于许多企业长期缺乏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企业管理者对员工的考核往往是根据管理者对员工的印象来决定的,从而难以体现绩效考核的公开、公正、公平与全面的原则,这挫伤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许多企业没有将绩效考核工作列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划,更没有制定有关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体系的相关制度。由于企业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从而致使企业难以进行有效的绩效管理,进而也难以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不健全

目前,许多企业还没有建立与适应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学、规范的激励机制。企业激励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分配方式传统。许多企业仍偏重于物质激励,没有考虑人的多层次需求,仍然主要采用工资、补贴加奖金的货币化分配方式。(2)

不同工种的员工收入差别不大。例如,许多企业的业务类员工和政工类员工收入差别不大,同时没有真正形成良好的薪酬管理体系,也难以对各类员工实施有针对性的激励,特别是一些技术人员的收入明显低于管理人员,这挫伤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3)活性工资比例不大。许多企业的活性工资的比例占有量很小,从而致使企业调动员工积极性所采取的措施力度有限。(4)员工收入与其工作绩效关联力度不大。许多企业工资薪酬分配形式单一,主要依据工龄、职称、行政级别、学历等要素确定员工薪酬,造成干多干少一个样,从而挫伤了员工工作热情以及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企业发展战略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构建

人力资源是经济全球化竞争成败的关键。随着全球化的步伐加快,世界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融合,随着网络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成了世界关注的问题。从企业发展战略来看,企业要建立面向未来发展的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一)树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以企业战略为导向的,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系统整合,构建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有效进行战略实施行为的管理,使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从而达成战略目标的有计划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根据市场环境变化及其人力资源管理自身的变化与发展,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管理方法,对于企业管理具有指导作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把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企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满足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核心。只有树立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才能真正地尊重广大员工和爱护广大员工,形成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良好企业氛围,从而制定出有效的留住人才的措施。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调动和发挥,最终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来看,企业必须树立起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

(二)构建科学化的培训教育体系

科学化的培训教育体系的建立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教育体系应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一致。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是不同的,所以员工的工作内容也会不同。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及业务的不断升级,就需要对员工进行培训,是他们掌握新的工作所需要的技能,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企业在选择培训方式上,应根据企业的内部资源、及员工个人的情况采取内部培训、外聘培训,也可选择在职培训或脱产培训。

(2)培训结果应该与员工个人利益相挂钩。员工的培训活动结束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及时对员工的培训内容及结果做出评估,并且跟踪培训后员工工作绩效改进情况,及时对员工的培训绩效改进情况给予肯定,并给予一定的岗位调整或升级。因为在培训活动中,尽管企业投入了资金,员工个人也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及时间。如果员工在培训后,在企业的工作环境及岗位没有任何变化,会严重打击职工的培训及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对那些经过系统培训、技能明显提高的员工,企业要及时地承认其新价值,为其提供加薪或者职位晋升的机会。

(3)员工的培训工作应紧密结合员工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企业应建立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员工的培训应结合员工的兴趣特长和企业岗位的需要,从而做到把员工培训与员工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相联系,使员工的知识和技能得到更新和提高,让员工明晰地看到自己在企业中的发展空间及发展前途,使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这样才能使员工与企业结成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作者:刘晓艳 刘贺 张静 来源:《现代营销·营销学苑》2011年第4期

责任编辑:俞江月

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论文 篇7

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但是这种发展还不够完善, 还有很多缺陷, 因为那是以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为代价的, 是不节约的, 也是不可取的, 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 必须要改变我国的经济结构, 换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 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贯彻低碳经济发展观。从管理视角看, 要实现低碳经济发展, 必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首先, 要明确目标是什么;其次, 如何检测目标是否实现;最后, 怎样激励人们去完成目标。本文主要从管理的视角分析如何实现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1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情况

低碳, 顾名思义, 是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较小。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一位著名的学者提出, 为了解决“地球温室化”问题, 他提出应当尽可能快地把以燃料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模式变成充分利用太阳能、氢能的经济发展模式, 从而实现绿色经济。在2003年, 英国就提出了要实行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为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开辟了道路。

为了消除全球变暖对人类造成的严重威胁, 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政府都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在1995年举行的第一次缔约方会议中, 很多发达国家都承诺会不断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1997年, 第三次缔约方会议完美地在日本举行, 140多个国家都通过了《京都议定书》, 旨在通过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来抑制全球变暖, 《京都协议书》具有很强的约束力, 在里面提到了发达国家必须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但是要使其变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 需要最少55个国家的批准, 并且这些国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要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55%以上。《京都协议书》对于2008年~2012年期间发达国家二氧化碳气体的减排有明确的规定, 相对于1990年来说, 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必须要减少5个百分点, 当然, 具体因国家而异, 到目前为止, 西方部分发达国家都在实行“新工业革命”主要是为了通过采取低排放、高能效的措施, 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为自身经济发展及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在1998年, 我国政府也签署了京都协议书, 并制定了相应的目标, 到2020年, 相对于2005年来说, 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会减少40~45个百分点, 森林的面积也将大大增加。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 我国也在不断地改变经济结构, 变换发展模式, 探索全新的发展模式, 通过绿色能源的迅速发展, 低碳经济的发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很多低碳产品都在我国广泛地被应用, 在这方面, 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我国还有大量的超临界机组在网上运行, 在这类技术方面, 我国也处于领先地位, 同时, 我国的装机容量在世界上排第一, 是世界上最大的光伏组件出口国, 世界上40%的光伏产品都由我国供应, 也是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和消费最多的国家。

虽然, 低碳经济已在全国全面开展开来, 在制度管理方面和实践操作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 不能掉以轻心, 因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例如煤是我国主要的能源, 2009年, 煤占了我国能源需求的近70%, 而全国大部分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都是由燃煤排放出来的。并且这种状况是很难改变的, 曾统计1990年和2009年煤的排放量, 结果这二十年的时间, 煤的排放量才减少了6%, 由此可见, 我国的能源消费始终是以煤为主。再比如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还低, 甚至还没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仅要求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还要求加强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最终使二氧化碳的总量减低, 而吸收这一过程就要依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了, 因此, 要大量增加植树面积。对政府而言, 应该加强对低碳经济发展问题的重视, 共同努力, 实现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2 从管理的视角分析怎样才能实现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2.1 管理的基础是明确目标

目标在管理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 没有方向就无法实行管理, 因此, 管理的基础是明确具体的目标, 1954年, 德鲁克提出“管理目标”这个基本概念, 他是这样认为的:在一个领域中如果没有目标, 那么, 这个领域内的工作肯定会被忽视, 所以不管是干什么事, 都要有目标, 有目标才会有方向, 有方向才会有动力去完成任务。并且目标越具体、越难, 就越能激发人们的兴趣, 提高人们的积极性。

很多国家都制定了碳排放的规划, 又称时间表。但是各国的目标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英国政府提出, 2010的碳排放量相对于1990年降低20个百分点, 到2050年, 减低60个百分点, 加速低碳经济的发展。2008年, 日本提出到2050碳排放量相比当年降低60~80个百分点, 从中可以看出, 不同国家制定的计划都有差异, 碳排放量指标都有所不同, 与此同时, 部分发达国家还提出要把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提高。

我国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时间表, 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很大, 我国制定的目标是, 2020的碳排放量相对于2005年降低40~45个百分点, 还有很多学者提出了统计指标。

总之, 管理的前提是要制定明确的目标。

2.2 评价与控制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都可能造成目标的偏离, 因此, 就要对目标进行评价与控制, 以保证目标能顺利实现, 信息变化过程以及反馈原理是控制的基本特点, 信息变化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信息的接受、存取以及加工过程, 所谓信息反馈原理就是把信息送出去后再将其结果运回来, 控制过程一定要保证准确性, 信息的监测和调节都要准确;除此之外还要保证实时性, 不能够出现滞后现象;最后, 要保证经济性, 需要比较成本和效益。由此可见, 评价与控制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2.3 适当鼓励以提高积极性

到目前为止, 要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还是有点难度, 如果实行鼓励制度, 则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例如, 对那些碳排放量偏高者进行批评, 而对那些排放量较低者实行适当的奖励, 这样就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 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3 结语

综上所述, 低碳经济在我国已开展开来, 但是还面临着许多问题。要加快低碳经济的发展, 从管理的视角来看, 首先, 要有目标;其次;要检测目标是否实现;最后, 采取措施实现目标。

参考文献

[1]乔榛, 魏枫.世界碳减排博弈困局及出路探析[J].北方论丛, 2011 (3) .

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论文 篇8

关键词:循环经济;财务管理;企业

循环经济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原理为基础的,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再生化为技术特征的经济发展形态。循环经济体现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这样一种物质闭环流动模式。循环经济追求的是在经济循环中实现物质、能源的合理、持久利用,以最小的生态、资源成本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因而,循环经济是一种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经济。

企业的财务管理最终是为企业的战略导向服务的。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要安排足够的綠色资金,科学地评估投资对象的环境风险,而这些要求企业在筹资、投资以及利润分配等方面进行创新。

首先,我们应注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传统企业财务目标主要为股东财富最大化、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这些目标设置都有其合理之处,但用循环经济理念来分析就会发现它们都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股东财富最大化是以变化无常的公司股票作为财富计量标准,很难实现最优目标。利润最大化考虑的只是会计利润,并没充分考虑现金流量、时间与风险价值等。企业价值最大化考虑到了时间与风险价值,但其大小往往取决于企业未来的现金流、企业持续发展时间等很难确定的动态因素。这些财务管理目标曾对企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它们并不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与经济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优化环境,在经济发展中体现生态原则。因此,企业必须创新财务管理目标。在循环经济理念下,企业财务目标应该是可持续的、创新的、最优理财的。在企业财务目标设置时不仅追求经济利益,还要体现环境效益、社会责任等理财目标。在财务决策时应树立系统思维,充分考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努力实现绿色经济增加值与绿色投入资本之比最大化。

其次,我们应注重企业财务管理内容的创新。循环经济要求企业财务管理以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为目标导向,要求企业在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环节注入新的内容。

在循环经济理念下,企业应投入足够的资金进行资源环境建设。为此,可以采用发行股票、债券的方式筹集节能环保、资源再利用等方面的资金,这样既可以使企业树立重视环保、具有社会责任的形象,也可以有效解决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实现经济与环保的协调发展。在筹资过程中,企业应充分考虑污染防治、资源损耗等方面的支出,应充分考虑可能给职工带来的健康损害以及给周边居民带来的环境影响。在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筹资计划。

在企业利润分配上应体现绿色分配要求,即在提取公益金之后、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之前提取绿色公积金。具体操作方式与企业提取公益金相似,将绿色公积金用作绿色资金不足时的支出。在股利发放时,可以采用绿色股利优先于普通股利的方式,体现绿色环保的理念,使股东加入环保队伍,增强股东环保意识。

传统经济模式下考虑的仅仅是企业利润,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主要是企业利润最大化。循环经济要求企业树立整体思维,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在循环经济背景下,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树立绿色科技创新观念

节约资源、减轻污染的绿色科技是现代科技创新的关键,也是科技创新的目的。实现经济利益、生态利益和社会利益相统一的科技创新,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绿色科技创新是运用生态学原理模拟生物圈循环和运动过程研制和生产产品的,是由科技、社会等多种元素构成的一个和谐系统,是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的重要保障。企业应树立绿色科技的理念,并将其落实到企业财务管理之中,建立企业绿色财务管理制度。

(二)生产流程体系与财务管理相配套

在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要实现经济利益、生态利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这就需要企业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流程体系。原材料是企业进行生产的物质基础,从源头出发保护生态环境,需要企业建立绿色采购制度。在综合考虑材料的价格、质量和环境成本的条件下,尽量选购那些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原材料。生产过程中应当加强清洁生产,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改善生产设备,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产品生产过程污染物的产生、排放。加强废旧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研究,加强废旧物品的再利用、再生产。

(三)财务管理与企业内部管理相统一

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的财务管理日益呈现生态化,因而企业内部管理也需要充分考虑环境问题,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内部管理机制。一是在企业核算成本时要将环境因素考虑在内,建立环境成本控制系统;二是评价企业经营业绩时要加大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效益的评价,促进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三是企业要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尤其是对财务人员进行宣传,提高他们的生态环保、资源保护与节约的意识。

从长远来看,企业的经济利益与生态效益是一致的。企业不仅是一个经济技术系统,而且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环境系统。作为循环经济发展主体的企业需要树立全新的环境意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树立起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追求企业价值的不断提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企业应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入财务管理之中,不断创新企业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董玉.企业财务分析存在问题及其改进[J].商业会计,2012(24).

[2]申书海,李连清.试论公司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的关系与对接[J].会计研究,2006(10).

[3]孙佳,翟文军.绿色财务管理目标初探[J].商业研究,2010(20).

作者简介:

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论文 篇9

【论文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价值链会计管理方式不但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会计方法,更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管理方式。本文从价值链研究的基础概念及理论等入手,解析在价值链理论之下如何构建企业竞争战略。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各国不论是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的发展都更密切地参与国际分工。与此同时,对于各企业来说,在面临各种由全球化带来的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空前未有的挑战。如何在新的时期找到自身的出路或捷径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市场,势必成为每个企业不断发展所要探索的目标。价值链管理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一种新兴方法,其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最终目标,从供应商到顾客价值实现的一系列增值管理活动,以改变传统的会计管理方法。本文从价值链会计管理研究出发,试图总结出为提升企业竞争力更为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一、价值链和价值链会计管理概述

(一)价值链理论概念辨析

“价值链”是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1985年在其《竞争优势》中首次提出,他认为按照经济和技术的相对独立性,企业每项生产经营活动都应是其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企业所有互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生产经营活动,便构成了创造价值的一个动态过程,这个动态过程称之为价值链。并且每一个企业都是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相互分离的活动的集合。企业价值链存在于由供应商价值链、企业价值链、渠道价值链和买方价值链共同构成的价值链系统中,它反映了企业的历史、战略以及实施战略的方式。1995年美国学者罗伯特基于虚拟价值的观点认为:“企业都存在由物质世界构成的实物价值链和信息构成的虚拟价值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现代企业的发展已经离不开对价值链中各个因素的考虑和重视。

在我国,阎达五教授是首次在国内提出价值链会计管理的。在企业众多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一环节都创造价值,只有那些真正创造价值的活动,才可称为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来源于企业在某些特定战略环节的优势。可以说,价值链理论的应用有助于人们了解企业的价值生成机制,其既是一个分析竞争优势的工具,同时也是企业建立和增强竞争优势的方法。

(二)价值链会计假设

假设是每一种理论思想所必备的基础,价值链理论有如下四种假设: 一是经济联合体假设。价值链会计的主体应是以企业主体为基础,同时包括整个行业价值链(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中相关信息的新的经济联合体。

二是持续经营下的弹性会计分期假设;价值链会计以管理过程的时间序列为依据,以最快的速度反映企业价值链价值的流入、创造、流出等信息。因此,持续经营下的弹性会计分期在价值链会计中非常重要且必要。

三是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并重假设;价值链会计并不能完全脱离货币计量属性,但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并不能够全面反映各种价值活动,也不能全面反映企业内部价值链以及企业与供应商、渠道商和顾客价值链之间错综复杂的客观联系。因此,价值链会计应当是货币与非货币计量并用。[!--empirenews.page--] 四是交易期间假设。价值链实质是一个虚拟的动态联盟,可以以“链上实体的交易期间”作为会计期间,每次交易结束后编报一次会计报告即可。这样做可以使交易的账务处理保持完整性,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避免跨期摊配时人为进行调节等问题。

(三)价值链会计特征

基于价值链管理的概念与假设,其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价值链管理的基础是价值。价值是企业一切活动的核心,企业不仅谋求总收入最大与总成本最低,更要讲究盈利最大化。第二,价值链由各种价值活动构成。价值活动是企业所从事的物质和技术上的界限分明的各项活动。这些活动相互依存,形成价值链条。例如,采购预先剪裁好的钢板可以使生产工序简化和减少浪费,有序的仓储与车辆调度等内部后勤活动有利于生产和销售等。第三,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价值链。虽在同一产业,但不同企业的价值链则不同,这反映了它们各自的历史、战略以及实施战略途径等方面的不同。同一个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的价值链表现也不同。这一方面表明企业的价值链具有动态发展性,另一方面还说明企业的竞争优势也会不断发展与变化。第四,运用价值链管理可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价值链会计管理的必要性

价值链会计并不仅仅是会计学的分支学科,它是传统会计管理在价值链理论下的延伸,实质是一种管理活动。价值链会计管理的必要性可以综述成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的拓展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价值链管理模式下,企业的概念从单一企业扩展到企业外部整个价值链上的供应商和客户,他们既是价值链会计信息的数据源,又是价值链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因此,对会计信息实时性和相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内部价值链管理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内部价值链管理依赖作业成本和价值增值信息。从内部价值链角度观察,企业由一系列不同作业构成,内部价值链管理的关键是找出企业内部的哪些作业产生了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真正的增值作业,然后对这些作业进行更有效的管理。通过更有效地管理战略性价值链作业,企业可以实现其竞争优势。

三是传统会计模式的局限性;价值链管理模式下,会计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则遭致越来越多的批评。财务会计方面,焦点在于财务会计无法反映企业价值的信息。如现行财务报告对前瞻性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等披露不足。管理会计相关性正在下降,传统的管理会计忽视了新的制造环境和新的管理理念。如,在信息时代的竞争环境下,产品寿命周期逐步缩短,许多先进企业已经实行“准时制”制造方式,实现了零存货。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会计传统知识中的“经济订货量”、“最佳生产批量”等方法已经没有意义。变革现行的会计模式已是大势所趋。“价值链会计是适应这一变革趋势的一种选择。”

四是会计管理职能的融合;从整个会计系统看,价值链管理环境下会计将更加深入地融入价值管理当中,打破了传统会计学科的界限,将财务会计、公司财务管理、内部审计、管理会计、成本管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会计信息要素和类型上看,价值链会计信息的要素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而且包括消费者服务、生产效率、生产周期、产品质量等新的会计管理要素。信息的类型也不仅是事后的反映和核算信息,还包括事前计划和预算的信息、事中监督的信息。[!--empirenews.page--][1][2]下一页

三、价值链会计管理与企业竞争战略

(一)企业竞争战略

在《竞争优势》一书中迈克尔·波特还指出企业有三种基本的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标歧立异和目标集聚。所谓“成本领先”就是以低成本取得竞争优势;所谓“标歧立异”就是追求差异化,而“目标集聚”又分为成本集聚和差异集聚两种战略。简言之,波特的三种基本竞争战略可以归纳为两类:低成本和差异化。

低成本战略是传统的竞争战略,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经济、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和管理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差异化竞争已经成为现代企业最基本的竞争战略。差异化竞争战略最先在营销领域产生了作用,营销理论中开始强调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注重顾客的满意度,并进行渠道协同。企业竞争战略和营销观念的变化必将引起企业管理理论的变化,会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核心内容,因此有必要研究基于价值链上的会计问题,这就是价值链会计管理。

(二)价值链会计管理下的企业竞争战略

随着企业的发展与市场需求的日益变化,企业的竞争模式也有了新的取向。首先,企业的竞争核心从提供价低质优的产品竞争转变为争取客户最大满意度的服务竞争,先进的服务手段已成为企业制胜的关键。其次,企业的竞争范围从单一企业扩大到价值链,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管理的范围超越了自身的资源,延伸到了供应商、分销商和客户。再次,企业竞争的内容也从价格竞争转变为价值竞争。

企业竞争优势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价值活动本身,它是构筑竞争优势的基石。无论企业价值是基本活动还是辅助活动,对形成企业竞争优势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企业通过优化各种价值活动本身可增强其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价值活动构成价值链条,将其与其他企业对比,可从整体上发现自身竞争优劣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以增强整体竞争优势。二是企业内部价值链的联系。价值链并不是某些独立经济活动的简单综合,而是由相互依存的各种价值活动构成的有机整体,竞争优势往往来源于这一整体。三是企业间价值链的联系。价值链不仅表现为同一企业内部各种价值活动的有机整体,还表现为与其他供应商和买方等各方之间的内在经济关系。供应商和买方等各方价值活动内容与方式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价值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加强企业与供应商和买方等外在有关方面的沟通与协调属于价值链管理范畴,这一活动无疑会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不难看出,价值链管理就是在分析企业价值链的基础上,怎样将企业的设计、采购、生产、储存、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从创造价值的角度上有机的整合起来,从价值创造角度出发,分配企业资源,做好计划、协调、监督和控制等方面的工作。价值链管理的意义就是寻找企业的增值业务,优化核心业务流程,发掘与管理企业价值链,从增加企业价值和降低成本、改善和提高企业服务质量方面利用企业资源,特别应当将企业优势资源运用于企业核心价值链上,以达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扩大企业价值之目的。[!--empirenews.page--](三)在价值链会计管理下企业竞争战略的实现 一是整合各种资源、协同各种力量;加强价值链中各企业的紧密合作,共担风险,共享利益。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用户,价值链上的企业除了追求自身利益外,还应该一同去追求改善价值链整体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通过合作减少各环节间的交易成本,有效地提升价值链的长期竞争力。企业核心能力来源于企业价值链管理的协同效应及企业价值系统(供应链)的整合协调管理,如企业文化、品牌等都可看作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而它们的培养决不是企业内部价值链的某项战略活动管理的结果,而应来自企业内部整体资源的协同,来自与企业利益相关的各个要素(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顾客等)。

二是提升流程的能力;对工作流程、实物流程、信息流程和资金流出进行设计、执行、修正和不断改进。它是通过供应链的建设、管理与创新来实现的,不仅包括内部价值链的不断改良和创新,还要统筹协调与供应商、中间商的经营程序,保障整个通路对顾客需求的快速而协调地反应,内部的研发、生产以及上下游企业的关系都是购并与战略联盟所希望加强的环节。通过企业合作和流程整合优化,降低各环节成本,从而推进盈利的增长,使价值链更有效率,提升企业以及整条价值链的竞争力。

三是价值链外包战略;企业应专注于核心业务,在价值链上明确定位,将非核心业务外包。这样,企业才能够更有效地集中利用资源,强化主业,并通过企业间的合作,增加业务的弹性。从战略上看,业务外包可以给企业提供较大的灵活性,尤其是在购买高速发展的新技术新式样的产品,或复杂系统的组成零部件方面更是如此。另外,当多个一流的供应商同时生产一个系统的组成部件时,就会降低外包企业的专有资产投资,缩短设计和生产周期。供应商既有相关方面的人才优势,又有专门领域的复杂的技术知识,而且可以不断地更新产品。企业实行价值链的外包战略,把其所研制的技术和零部件所要承担的风险扩散到每个供应商身上,就无须承担零部件的研究与开发计划失败的全部风险,也不必为每一零部件系统投资或不断地扩大配件本身的生产能力。这样,企业就可以全力改善本身核心业务的竞争能力。

上一篇:物流个人实习工作总结下一篇:《忧天忧天,人类才可自救》短文阅读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