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学创作视角下的企业文化培育(精选8篇)
企业文学创作视角下的企业文化培育 篇1
企业文学创作视角下的企业文化培育
【摘 要】企业文学创作是一种总结、巩固、以及创新的精神生产活动的过程,能够宣扬企业管理经验,达到培育企业文化的目的。通过解读文学创作的内涵和企业文化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着重分析企业文学创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最后提出利用企业文学创作培育企业文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企业文学创作;企业文化;有效途径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经典的文学作品源源不断,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石壕吏》“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悲惨现状。这种折射社会现实的文学创作手法一直延续到当代的工业文学中,如:大庆油田的工人们创作的《大庆战歌》,“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北风当电扇,大雪是炒面”,这些慷慨激昂的语句体现了石油工人战天斗地的壮志豪情,大庆油田以国家为己任的革命情怀。另外在《乔厂长上任记》中,更是以宏大的叙事风格对社会变革进行了召唤性的描写。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已经成为社会的组成细胞,文学创作也自然而然地涉入了企业领域之中,似乎出现了“商品化”的趋势。最典型的例子是《太阳花》,它是一部浸透了真情实感、成功地塑造了当代建设者群像的巨作,同时拉起了企业文学创作的帷幕。
所谓企业文学是一种以描写企业经营活动和管理过程为主要内容,融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于文学中的新型文学,由于培育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长期面临的巨大工程,因此利用文学创作来培育企业文化,既能挖掘传统文化,又充分考虑企业的特征、凸显出满意的核心价值观,从而构建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
一、文学创作与企业文化
1.文学创作的含义
文学创作是作者以辩证主义的反映论为指导,以所处环境为刺激点,以生活的审美体验为原则,以语言为引线,以修辞为装饰、加工成可供欣赏的文学作品。与一般实物产品最大的区别是,文学创作是精神活动的产物,以大脑为载体,寄托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和理想。换句话来说,一方面,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因此要体现客观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又要高于生活,体现主体的审美意识。正因为其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集中表现,所以不仅要认识世界,而且要按照主观想法去改造世界,正如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谈到自己的创作经历时指出,文学创作“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因此,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不可以偏重一方而忽视另一方,但这个过程极为复杂,需要解决素材积累、艺术构思、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问题。
2.企业文化的概述
(1)企业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企业文化理论是针对二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美国管理界对两国企业管理进行比较后的产物。由于着眼点不同,企业文化存在多种定义,事实上,企业文化在企业中的定义数量,取决于人们对于它的具体应用。《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精神支柱》认为“企业文化是由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仪式和文化网络五个要素组成的系统”。《成功之路――美国最佳管理企业的经验》则认为“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独特的价值观、传统、习惯和作用”。《日本企业管理艺术》写到“企业管理不只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文化,企业管理作为一种文化具有它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综合以上介绍,可以提炼出其内涵。即企业文化是根植于组织之内的特定的价值观和基本信仰,同时也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价值观和信仰为组织提供行为准则,并指导组织的活动和行为,管理方式强调全体员工都应具有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企业文化具有持久性、非强制性、相对稳定性、动态性、以及实践性等特点。
(2)企业文化的类型和功能
根据企业的氛围和工作环境,企业文化可分成官僚型文化、创新型文化、效率型以及支持型文化四种类型;根据企业在分配过程中的行为特征,企业文化可以分成经济导向、关系导向、以及发展导向三种类型;根据文化与业绩的搭配,企业文化可分成强式文化、战略配合文化、以及适应性文化三种类型。尽管分类不同,但并不影响企业文化功能的实现。无论企业文化如何分类,企业文化都具有导向、激励、行为约束、人心凝聚、辐射、以及创新等功能。
3.文学创作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文学创作和企业文化是一种从属关系,有着必然的联系,前者的繁荣能促进后者的宣扬和发展,如:电力作家李晋瑞的长篇小说《原地》入围赵树理文学奖,该书宣扬了变革的主旋律,而变革正是电力行业,甚至是全国各行各业应不断追求的目标;石油作家王世伟的《季风》、于卓的《绝境》、小说集《一不小心》等作品不仅极大地繁荣了石油企业的文学创作,而且宣扬了石油工人不怕苦、不怕累、无私奉献祖国的精神,或许《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歌更直白地表达了这种情怀。从这些方面讲,文学创作也属于企业文化创新的一部分,而企业文化则为企业文学提供牢固的理论支撑和丰富的创作来源。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应谨记,企业文化不是管理方法、不是行为方式、不是人际关系,而是管理方法的理念、是指导行为方式的范本、是人际关系所反映出的处事哲学。
二、文学创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文学创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所以企业的建设脱离不了企业文化的建设。而文化是抽象的概念,在建设中需要一定的载体。一般而言,企业常见的文化载体有建筑物、出版的刊物、宣传语、以及口号等等。近几年,随着企业文学创作的狂热,其广泛地运用在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域,典型的代表有:刘庆邦的短篇小说《离婚申请》、《鸽子》,中篇小说《神木》,长篇小说《红煤》;荆永鸣的中篇小说《北京候鸟》和《大声呼吸》等等,这一系列作品不仅获得了国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及“茅盾杯”等各种奖项,而且还被介绍到了国外,从而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更宽广的承载平台。
2.文学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员工工作能力的提高
管理学认为,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决定了员工个人绩效的高低,而个人绩效的总和又构成了企业绩效。企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存在体,所以员工工作能力的强弱是企业密切的关注点,同时企业也会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员工工作能力,最常见的方式有:有计划地分批次培训员工、员工的自我学习、对员工进行价值和潜力的开发等等。通过有目的的专项培训,既能提高员工的文学素养,又能促使企业形成学习效应。具体来说,员工不断从外界汲取文学知识,能够让他正视或者是反思自我的价值观、以及企业的价值观和理念,如果两者相同,员工更有信心学习工作所需的相关技能,从而提高工作能力;如果两者不相同,员工为了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也会逐步趋向企业的价值观,改变工作态度,虚心学习,从而促进工作能力的提高。
企业文学创作视角下的企业文化培育 篇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根据国有企业的功能, 推动国企实施分类改革, 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回顾国有企业改革, 更多从企业制度建设层面进行改革, 企业文化建设则关注较少[1]。本文认为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影响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从企业文化视角探讨国有企业改革具有一定的意义。
1 企业文化的内涵
关于企业文化的内涵, 国内外学者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国外学者彼得斯和沃特曼认为企业文化是传统文化与当代管理思想和策略的结合, 威廉·大内认为企业文化来源于企业的传统和风气, 而迪尔和肯尼迪则认为企业文化是由价值观、神话、英雄和象征凝聚而成。也有学者从企业应对外部环境的挑战入手来理解, 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应对外部挑战过程及其结果中形成的。我国学者潘肖钰、苏勇认为企业文化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 企业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企业特色的精神和物质形态[2]。虽然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企业文化, 但是对于企业文化基本内涵的理解基本一致, 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 企业领导者有意识倡导形成的, 员工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共同信念和行为准则。
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文化研究之后, 提出了同心圆、文化总和、精神文化、群体意识等诸多学说, 对企业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般认为:一是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二是企业文化来源于传统文化与当代管理理念的结合, 具有民族性、区域性文化特色;三是企业文化是职工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指导方针和行为准则;四是企业文化的形成离不开职工的实践, 更离不开企业领导者有意识的进行提炼、完善和宣传;五是企业文化在企业中具体体现有企业愿景、价值观、经营理念、管理制度、硬件设施、办公环境以及企业logo等;六是企业文化影响着每一位的思想观念, 体现在员工的行为活动中。
2 企业文化对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 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扩大企业自主权、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及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多次改革, 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体制机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国有企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保障的重要保障, 极大地提升了国家竞争力。然而由于历史原因, 国有企业仍然面临着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效率不高、布局分散等问题, 同时多年来也衍生出了官僚作风严重、市场观念缺乏、服务观念不强以及平均主义严重的“企业文化病”。这种低效率的、消极的、难以跟上市场步伐的企业文化压制了企业员工的创造性、积极性, 阻碍了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根据国有企业的功能, 推动国企实施分类改革, 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人是企业一切活动的主体, 是企业文化形成的提炼、宣传者、也是企业文化发挥作用的对象。大到改革的宏观环境、小到企业改革的具体实施无不跟人具有密切的关系, 企业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人, 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对国企改革的认识决定了国企改革能否取得成效, 取得何种成效。当改革成为共识, 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具有的凝聚功能、约束功能、激励功能和协调功能有助于推动和配合企业改革, 减少企业转型的代价, 增加成功的机会[3]。
(1) 企业文化具有凝聚作用。企业文化来源于普通职工日常生活的提炼, 是员工共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在优秀的企业文化引领下, 企业员工较容易产生归属感、荣誉感和目标服从感, 能够确保员工思想统一、行动一致, 有助于员工认识和理解企业存在的理由和改革的必要性, 并能够勇于承担自身的责任, 团结一致, 同舟共济为企业的深化改革而奋斗。
(2) 企业文化具有约束作用。企业文化对员工行为具有无形的约束力。企业文化的约束作用是通过开展制度、道德和礼仪的建设, 形成优秀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氛围, 对员工发挥内在的约束作用。企业改革过程中, 落后的思想观念、旧有的制度不断的被改革、被淘汰, 企业要及时建立起新的符合市场规律的道德规范体系, 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形成良好的改革舆论环境, 通过宣传教导, 使员工接受、内化成自身的价值观、行为规范, 从而保障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
(3) 企业文化具有激励作用。企业文化的激励包括硬激励和软激励两个方面。硬激励是建立在员工需求的基础上, 通过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和手段对员工进行激励, 如岗位晋升、加薪等方式。软激励是通过道德、价值观认同、信仰等精神层面来激励员工, 这种激励是潜移默化的, 时效较长, 如个人价值的实现, 宽容性创新文化氛围的建立。
(4) 企业文化具有协调功能。企业文化的形成使得员工具有共同的价值观, 增加了员工之间的共同语言和信任, 形成交流感情和思想的良好氛围, 减少各种摩擦和矛盾, 企业关系更加和谐、更加密切, 员工工作和生活更加愉快, 员工能够在更加愉悦的氛围中发挥自身的价值, 为企业的改革发展, 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3 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存在的不足
回顾国有企业改革历史, 国有企业改革重点在于厘清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和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较少涉及企业文化的改革, 更没有从企业文化的角度来探讨企业改革。国企领导人或缺乏意识、或受限于管理体制, 国有企业难以建立富有竞争力、高效率的、符合市场规律的企业文化。同时, 企业文化也无法深入人心, 进一步产生生产力。
当前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主要存在政治色彩浓厚、法理精神欠缺、趋同性严重以及重形式轻实用等问题[4]。
(1)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一是传统文化中的“学而优则仕”、官本位思想在国企中具有较大号召力。二是国有企业本质上是全民所有企业, 国家作为国有企业的实际管理者, 党团组织始终是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助推, 党群工作也具有独特的地位。
(2) 国有企业重人情而轻制度, 欠缺法理精神。一是国有企业裙带关系较严重, 导致企业人际关系重人情轻制度已成常态;二是正由于裙带关系, 企业管理方面存在家长制作风, 往往以领导说的代表一切, 员工的创新精神、个性被抹杀。
(3)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趋同性严重。因为国有企业是全民资产, 国有领导人仅仅是管理者, 缺乏创造经济效益的自然动力, 更多的关注于自身的效益, 安于现状而不是提倡创新改革成为很多人的选择。企业文化的建设往往千篇一律, 生搬硬套, 趋同性严重, 缺乏结合企业特征、员工工作实践进行塑造, 企业职工难以切身体会到企业精神的积极作用。
(4)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重形式、轻实用。国有企业文化的实践形式简单、活动千篇一律, 受制于企业体制以及文化形态, 在实践企业文化时, 往往大多时候停留在单纯的组织文娱活动方面, 而缺乏从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上进行实践, 甚至有些直接通过政治性的活动取代原本该有的企业活动, 其活动的效果也必然是不理想的。
4 发挥企业文化作用推动国有企业改革
约翰·科特教授及其研究小组通过11年时间对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力研究表明, 凡是重视企业文化因素特征的公司, 其经营业绩远远胜于那些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公司。企业文化的塑造既是“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进化, 也是对以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管理的超越。一方面不同行业的国有企业具有特定的行业特色, 其企业文化也离不开行业特色。另一方面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企业文化也不尽相同, 优秀的企业文化需要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以及自身的需要进行完善和补充。
国有企业改革是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 更是文化、观念、理念的变革。改革仅仅从经济体制出发, 而不变革人的思想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 则难以有真正的生命力, 国企改革成功的希望也是渺茫的。因此, 改革企业文化, 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有助于国有企业变革的文化氛围, 是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 国有企业历经多次改革, 但要完成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既是认识到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也要充分认识到发挥企业文化推动作用对于国有企业改革顺利的重要性。
(1) 结合国企改革实际, 选择适用的企业文化。正如十八大提出的要根据国企不同类型, 实施分类改革。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适用不同的企业文化, 只有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先进文化才能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必然会产生新的文化因子, 出现母子公司之间文化融合、并购重组企业之间文化的融合, 甚至夸民族和跨区域的文化融合等诸多问题。如何才能确保新的文化因子能够替代旧的文化因子, 选择好适用于国企改革的先进企业文化, 为国有企业实现不同组合、制度和管理理念的融合提供有力的支撑, 推动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否则不仅不能推动企业的改革, 反而会阻碍、破坏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
(2) 企业文化的塑造要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企业经营活动的开展是人与人互动的结果, 因此企业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其生存环境。每一个企业的文化必然体现出其时代特征、民族文化的特征。国有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企业文化因子, 但中国传统文化偏重人文精神, 缺乏科学精神也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塑造国有企业文化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的精髓,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将传统文化作为塑造国有企业文化的基础。
(3) 企业文化塑造也离不开对现代管理理念的吸收。中华民族文化历来注重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吸收, 国有企业传统文化中既有先进的部分, 也有遗留下来的落后观念, 国有企业平均主义思想、官本位思想以及市场观念缺乏、服务观念、竞争观念不强等顽疾, 严重制约了国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急需更加先进的思想观念来替代。因此必须在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对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企业制度进行吸收和借鉴。
(4) 企业文化塑造要注重其文化自身的完善能力。当改革取得成效时, 先进的企业文化替代落后的企业文化, 先进的观念替代了落后的观念, 改革时期形成的变革文化能帮助企业进一步的进行自我改革、自我完善, 形成一种良好的循环, 为持续深化改革提供保障。同时改革中形成的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 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凝聚力, 提升员工对企业进一步改革的动力和改革成功的信心, 帮助企业进一步进行深化改革。
(5)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相互补充, 形成合力, 为国有企业改革保驾护航。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 企业变得更有效率、更加充满活力, 同时不可避免的面临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和实施再就业等新问题, 这也是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改革中面临的新课题。优秀的企业文化其影响力是潜移默化和巨大的, 企业文化的建设能够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提供新思路, 使思想政治工作更深刻、内容和方式更加丰富[5]。
5 结语
发展混合所有制,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新一轮国企改革的重点。改革开放以来, 国有企业改革历经几轮, 改革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也存在政企不分、官本位, 生产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等诸多问题急需进一步深化改革。在当前国有企业的体制下, 企业文化也难以摆脱政治色彩浓厚, 形式化严重的弊端, 难以培育出具有时代精神、符合市场要求, 能够促进员工奋发向上、为企业发展共同创业奋斗, 积极推动企业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本文认为在国企改革过程中, 根据改革实际, 培育恰当的企业文化, 不仅能创造良好的改革环境, 保障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 还能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互补, 推动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深化改革。
参考文献
[1]梁金修.我国国企改革的企业文化视角[J].企业改革与发展, 2005 (2) .
[2]齐善鸿.中国企业文化纲要[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3]艾亮.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天津大学, 2012.
[4]王颖.国有企业转型进程中企业文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08.
企业文学创作视角下的企业文化培育 篇3
【关键词】自主知识产权 知名品牌 培育 企业国际化
【中途分类号】D9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11-0-02
1 问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趋势之一是以美国企业为代表的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中国在成为“世界制造基地”的过程中,国内企业也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加快了国际化的步伐。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正随着中国本土企业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与国际竞争,而逐步走出大量引进、介绍、模仿或复制西方企业管理理论的学习困惑,通过转让、借鉴、吸收、创新等方式,构建全球化下中国特色企业管理理论体系的发展新时期。对成长中的中国企业来说,目前环境的重大变动最明显体现在国内市场逐步与国际市场融为一体,即国内外市场的一体化(国内市场国际化与国际市场国内化)上,中国企业也因之而面临着市场全面开放的激烈竞争,竞争将在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同时展开。市场环境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国内市场国际化,已经现实地摆在中国企业的面前。一个显见的印象是,管理学界的全球化及中国本土管理问题意识渐显强烈。要促使我国企业国际化又好又快发展, 亟需深入研究我国企业国际化的成长路径,沿路径找寻其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理论回答。这也是研究我国的OFDI对于投资母国产业结构调整产生重大影响的需要。
2 全球化条件下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进程
我国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与国外企业在华知识产权状况相比存在较大差距。1985—2004年国外企业在华申请发明专利356865件,为国内企业申请量的359倍;国外企业获授权的发明专利量118888件,是国内企业的7.31倍。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专利和商标国际化。我国国际专利申报量2000年后开始较快增长,但也只是同期美国PCT申请量的三十分之一。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专利和商标国际化程度太低。我国企业本身表现重引进轻吸收、重设备产品引进轻人才技术引进、重硬件引进轻软件引进。目前,全球共有8.5万个品牌,然而其中不到3%的名牌却掌控40%以上的市场,且其销售额占到全球销售额的50%。目前,我国国内企业不仅缺乏名牌意识(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而且缺乏创牌经验,因此企业只能赚取微薄的加工费。例如,2005年秋季广交会期间有关机构的抽样统计表明我国企业出口产品近50%是贴牌,29%没有商标及品牌,只有21%有自己的商标。
目前,我国企业国际化存在如下特征:第一是总体战略的“雷同化”;第二是缺乏相对独立的海外战略。多数公司仅制定了总体战略,没有制定相对独立的海外战略。第三是海外战略制定与首次海外投资活动之间的相关性小,理论与实际差距大。
3 基于自主知识产权及知名品牌培育的企业国际化发展内涵
技术创新学将创新模式分为三种: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当然,创新除了技术、体制、知识等方面,管理层面的创新也十分关键的,可以说没有管理创新就没有其它创新。知识产权优势理论是海派经济学家程思富等人在《构建知识产权优势理论与战略一兼论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理论》一文中提出的。该理论是基于对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批判、继承和融合并结合我国国情而形成的,其核心思想指通过逐步拥有以自主核心技术和自主名牌为主要内容的自主知识产权经济优势。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相关学者爱迪兹(Adizes I.)对企业成长的动态特征归纳为产生、成长、成熟与衰退4个阶段。在这种情形下,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出发,对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与知名品牌进行培育,对国内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显得尤其重要。
4 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的培育
美国信息产业机构驻华代表Greg Shea认为IPR非常重要。在美国存货市场上,大约80%的价值在IP领域,如品牌、知识产权。而在过去则有80%集中在物质领域,如物质财产,物质资产,现在则是调换过来。21世纪前后许多国家和地区将发展科技和知识产权纳入国家战略。目前世界上有20个左右的国家跻身于创新型国家行列,这些国家获得的三方专利占世界总量的97%,同时垄断着90%以上世界公认的知名品牌。主要发达国家及典型产业群正构建一种高层次的竞争优势,即把出卖知识产权产品如许可、合资、战略联盟等作为知名品牌获取稳定利润的重要渠道,借此扩张和巩固知名品牌垄断地位;同时反过来拉升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产出能力。
4.1 知识产权对知名品牌发展的制约性及其影响
企业自主知识产权落后对知名品牌发展的制约表现:其一,企业自主专利和转化专利、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农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商标等都数量不足;版权保护、标准化和国际认证工作处在起步时期,这些制约知名品牌发展;其二,企业专利技术档次较低,发明专利偏少,对品牌支持力度较弱,决定知名品牌价值不高。既缺乏国内顶尖品牌,更缺少具有全球影响力号召力的国际驰名品牌;其三,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领域专利严重缺乏,重要装备、精密仪器等基本依赖进口,高新产品附加值低,外资企业和洋品牌垄断我国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局面在短时间难以扭转;其四,国际专利和国际商标缺乏,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流失严重;其五,不同地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发展不平衡。
4.2 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名牌的内在机理
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名牌的内在机理主要体现于自主知识产权与自主名牌的良性互动关系,即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促进自主名牌的创造与发展,而企业自主名牌的有效经营又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使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与质量快速提升。其一,自主知识产权为自主名牌建设提供科技支撑。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不仅能为自主名牌的发展和创造奠定科技基础而且能为企业提供持续竞争优势。其二,自主名牌的经营促进 自主知识产权持续积累。企业自主名牌有效经营所获得的超额利润能够维系自主创新的可持续性,从而促进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数量与质量的持续快速提升。
4.3 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的培育
科学技术是打造自主知识品牌的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不仅能使落后的技术、工艺的装备得到改造,提高产品质量,而且能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全面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我国企业要创造民族知名品牌,必须高度重视发展科技。追溯世界驰名品牌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其一,对科研开发高投入。国际著名企业在以科技造品牌时,十分注重为科技开发注放足够经费。如摩托罗拉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研发投资约占当年营业额的10%以下;IBM每年仅投入网络软件的研发费用就高达40多亿美元,相当于我国一年的科研开发经费总和。其二,实行以研发为主导的战略联盟。一方面,加强自身科技开发;另一方面,也非常重视发展与外部企业尤其是国际大型企业间以研发为主导的战略联盟。如波音公司与日本企业结成战略联盟,联合研制开发民用B777飞机;松下与摩托罗拉联盟,开发新一代计算机。其三,重视员工的科技培训,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如:摩托罗拉公司规定员工每年平均40小时的培训,2000年则人均实际受训达120小时,仅培训费一项公司就花去6亿美元等。人才素质决定品牌素质,欲创品牌必须先造人才。
培育的过程是建立在各企业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之中,企业的各种策略不能单独地分解为一系列不相干的活动,缺少全面系统的思考。而是应在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深化企业体制改革,综合运用政策法律手段,推进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发展。因此,我国企业今后国际化发展方向应明确为:第一,制定明确的国际化战略。 跨国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即自然资源寻求型、全球市场寻求型和竞争资源寻求型。中国制造企业制造加工能力强,规模大,但价值链上游的研究开发、核心部件制造等较弱。我国企业要取得竞争优势,应尽力寻求价值链两端的资源为己所用。着重发展自然资源寻求型和竞争资源寻求型战略,重点在于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核心在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注重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进入和掌握产业价值链中的核心部分、关键领域、高附加值的部分。第二,培养企业知名品牌战略。 从长期来看,现行我国制造企业的价格优势不能成为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为这种优势本身很脆弱。从去年的美国金融海啸对中国的企业影响可以看出,价格不能成为核心优势。同时,支撑企业国际化可持续发展,需要培育世界级的、与企业接轨的知名品牌。
参考文献
[1] RAMON FAULI—OLLER,SANDONIS J.Welfare reducing licensing [J].Games an d Economic Behavior.2002:41.
[2] Belderbos R.A.Entry mode,organizational learning,and R&D; in foreign a ffiliates:evidence from Japanese fin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
[3] 傅家骥.仝允桓.工业技术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56-57.
企业文化视角下的晋商会馆制度 篇4
晋商是明清时期“十大商帮”中最具影响力的商业群体, 他们在创造了辉煌的商业文明的同时也留下众多的工商会馆。晋商会馆是集多功能于一身的社会变迁的集合体, 具有十分复杂的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作为民间自发形成的社会中介组织, 晋商会馆各项功能的发挥要依赖其自身制度系统的不断完善。会馆制度系统分为正式制度系统和非正式制度系统, 会馆正式制度系统是指会馆内部制度中由明确的规章所确定, 具有较大的强制性, 如果违反了将受到“有形的”和“具体的”惩罚的制度规则所组成的系统。该系统中的规则虽然是随经验而出现的, 但它们在各商帮内部是以正规方式发挥作用并被强制执行的, 而不依赖政府。会馆非正式制度系统是指那些没有具体的条文规章, 仅仅存在于会馆组织成员头脑中, 以习惯、道德、习俗和礼仪的形式对成员行为进行约束的规则所组成的系统。本文从企业文化的视角探讨晋商会馆的非正式制度系统, 以期对我国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行业协会、同业公会等社会中介组织的制度建设和功能完善提供一些启示。
从历史上来看, 在正式制度设立以前或供给缺少的情况下, 人们之间的关系主要靠非正式制度来维持。非正式制度的约束空间较之正式制度要大得多或广泛得多。意识形态是非正式制度的核心内容, 传统文化是非正式制度的源泉。中国传统文化以“儒文化”为主流, 作为传统文化精髓的“仁、义、礼、智、信”深深地渗入到明清时期每一个中国商人的灵魂之中, 极大的影响和规范着中国商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但它并不排除其它各种民间世俗文化以“异端”形式存在于中国的乡土社会。晋商作为明清时期的普通民众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他们在吸收和继承儒家积极商业伦理精神的同时, 在经营过程中, 又发展了本土民间习俗观念, 从而形式了一套指导自身行为的伦理思想。
一、馆庙合一的制度选择
“以神道设教”是过去封建政府弥补行政统治之不足的经常手段, 到明清时期这一机制被引入会馆中, 从而“馆庙合一”成为当时工商会馆的基本特征之一, 会馆神灵则成为会馆赖以存在并凝聚同乡的精神支柱。工商会馆选择“馆庙合一”的原因在于:其一, 中国的商品经济发展到明清时期, 已达到它在传统社会所能达到的最高峰, 随之市场竞争进一步激烈。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 使流寓异地的商人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既存向往又怀恐惧, 不得不祈求于神灵, 保佑自己在客地的经贸活动能够逢凶化吉, 经营和顺, 以摆脱内心处于希望和恐惧之间摇摆不定的恐慌状态。其二, 封建官府对市场的具体运作采取自由放任政策, 一般不多加干涉。利益机制所刺激的生产和流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进一步显示出来。一些商人见利忘义、铤而走险, 市场行为严重扭曲, 各行各业普遍存在着不正当的竞争行为, 因而利用神灵“以范围尘世人之心, 使之震慑而罔敢越, 故人心顺应, 即以克享夫天心”, 让人们“体此意, 而检其身, 而摄其心, 无敢慢, 无敢渎, 无作坏, 无作恶”[1]。由此可见当时的神灵祀拜也是会馆进行经济道德教化的方式之一。其三, 流寓异地的商人身处异地的陌生环境, 面对与故土不同的方言、风俗习惯, 他们很难在经商所在地领略到文化心理上的亲切感。加之由于排外心里在各地都程度不等的存在, 侨居商人阶层与当地社会存在着隔阂, 作为外来者往往处于文化上少数派的地位。在会馆中为本土乡贤修殿, 定期对本土乡贤进行祭祀, 一方面会使同一乡土的人群产生认同性和归属感, 增强会馆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商人们可以借助本土乡贤的社会地位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弘扬本土文化的优势。
鉴于以上原因, 流寓异地的商人不仅把自己同乡中的英雄人物或著名学者供奉在自己的家中和店铺中进行祀奉, 而且还在各地会馆中为其修殿。在乡土情结的影响下, 晋商选择的是武将关羽。关羽, 三国时蜀国大将, 河东解县 (今山西临猗西南) 人, 三国桃源结义故事妇孺皆知, 关羽作为忠、诚、信、义的典范更深入人心。随着历史的发展, 关羽的地位不断上升。宋元时期, 关羽被尊为“武圣”、“真君”。明朝万历四十二年 (1614年) 关羽被敕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 关羽又人变成了神。到清代, 统治者对关羽的崇祀有增无减, 连清室的皇宫也供起了关公的神位, 朝夕顶礼膜拜。晋人以有这样的同乡为无上的自豪与荣耀, 晋商会馆选择以关公作为崇祭对象, 就把山西文化提升到与关帝位置相等的地位。
二、关羽的“忠”在晋商会馆中的演化
各地晋商会馆以关公为共同的祭祀偶像, 把山西商人凝聚在一起, 关公是“义”的化身, 关公一生身体力行一个“义”字, “义冠古今”、“英风俊德”、“人伦师表”。明清时期, 关公已经成为民众心目中忠诚信义的化身。因此, 以关公为信仰的晋商会馆注重商人群体的“忠”和“义”, 这里的“忠”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 伙计对掌柜的忠诚
晋商商号一旦加入会馆后, 其制定的号规只要不与会馆之规定相冲突, 就会被会馆所认同。因此, 一旦有伙计违背号规, 会馆会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处罚。会馆与资本家联盟性质的同业公会不同, 有资格加入会馆的除了各商户的财东、掌柜, 也有地位较低的伙计和学徒。如1884年晋商票号大德通号规定:“吃食鸦片……有故犯其病者, 依号规分别办理……至于游娼戏局 (赌博) ……早早结出, 刻不容缓, 难免效尤, 严之禁之。”[2]而会馆也强调, 凡“吸售烟毒者”、“招致娼妓者”, 一经发现, 即刻“勒令迁出”。[3]会馆对进出会员的要求也有明确规定, 必须有具备相当身份的人进行担保方可。[3]因此, 一旦伙计有违号规, 或对掌柜不忠, 会馆也会将其排斥在外。
(二) 掌柜对财东的忠诚
晋商会馆既是山西同乡的汇聚之地, 同时也是信息的集散地。无论是商业信息还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通过会馆就能够传递到会馆成员之中, 因此, 掌柜对财东一旦出现不忠的行为, 会馆便会将这一信息传递到每一个同行商号中, 起到约束掌柜行为的效果。[4]以上两点有类于关公对国家和义兄刘备的忠诚, 以及周仓、关兴对关羽的忠诚。
(三) 商人群体对会馆的忠诚
晋商会馆建立便是依靠在外行商的同乡人共同出资捐建的, 其目的之一是为了避免同乡商人之间的以大欺小, 以强凌弱, 这就要求商人对自己所建立组织的绝对忠诚。树立一个共同遵奉的偶像, 一方面表明, 在关公面前会馆会员无论资产多少一律平等, 河南泌阳山陕会馆《重修关帝庙碑文》记载:“商贾捐资之易, 抑亦去父母之邦营利千里之外, 身与家相睦, 财与命相关, 析灾患之消除惟仰赖神明之福佑, 故竭力崇奉”;[5]另一方面, 也体现出会馆组织所具有的权力, 因为, 他们是距离神祇最近的人。这一点从晋商会馆无论大小一般都要供奉关夫子和会馆的商户成员对会馆修缮时所提供的捐助就能看出某些端倪。
由在北京的山西颜料、桐油商人创建于明代中叶的山西颜料会馆, 乾隆二年单独成立桐油行时的碑刻记载, 当时捐助的商户有48家, 共捐白银1 422两, 几乎覆盖了当时山西在北京经营桐油业的所有商户。嘉庆二十四年, 该会馆重新整修时, 两行包括通州、天津和保定府的商户93家, 共捐白银3 553两。[6]汉口山陕会馆在光绪七年祭祀关公的活动中, 一次收到会员商号的“布施银4 708两, 共收开光费4 708两, 共收筹捐银210 010.3两。三宗总收入银219 426.3两。”[7]对会馆建设和运作经济上的支持体现出会员商号对会馆的忠诚, 也体现出晋商会馆所具有的凝聚力和公信力。
三、关羽的“义”在晋商会馆中的演化
(一) 以关羽为晋商义利观的精神偶像
晋商会馆内供奉关羽为神灵, 定期组织商号举行祭祀活动不仅是一种仪式, 更重要是对身处职场的商人进行“义”的教育, 河南洛阳山陕会馆碑文“山陕会馆关圣帝君仪仗记”中清楚地反映了这一点。
“圣王御于首推明禋祀典。所载仪至隆至肃也, 而我朝尤重者, 宣圣而外, 惟关帝君。内至京师, 外至大都小邑, 莫不就建庙宇, 祀春秋无少缺, 岂惟是祈福云尔哉!亦以帝君之忠义仁武实足以震浮起靡为万世则故。既载诸祀兴以崇其德而报其功, 而又推其磊落光明之概以风示商贾, 使熙熙攘攘竞刀锥子母者日夕只承于帝君之旁, 庶其触目惊心, 不至见利忘义, 角诪张而相徂诈也……”[8]
可见晋商会馆敬奉关羽, 是把关羽作为义利观的精神偶像, 以关公的“忠义仁武”之德, “磊落光明”之行, 规范商人行为, 树立“义商”楷模, 使以逐利为目的商人“不至于见利忘义”。
(二) 同乡商人之间的关照
晋商会馆祭祀神灵是因为“惧人心之不齐, 或有相欺相诈者, 因质诸神明以为凭, 而培修禋祀之不绝, 以致其尊崇而抒城敬”。[9]关羽“桃源结义, 君子庶无愧焉”, “敦信义”、“崇信行”, “使家家通达义理, 心一而力同也”。明清客籍他乡的晋商, 要在新的地方打开局面, 站稳脚跟, 同乡同行间互相关照是必不可少的, 这样关羽成为凝聚众商的象征。
(三) 会馆对商人群体的关照
首先, 会馆是同乡商人心灵的庇护所。晋帮商人久滞逆旅, 远别家乡, 人地生疏, 祸福难料, 并且生意买卖场中, 贩运有各种损耗失落, 行业间有明争暗斗, 再加上市场上行情瞬息万变, 存在很大风险, 此种不稳定的特性, 也使他们需要一个神灵时刻加以保护。《浮山会馆金妆神像碑记》中记载:“且我邑士商, 或观光于上国, 或寄迹于市廛, 举凡托业者, 靡不被神之佑, 获福而平安也。”[61]河南舞阳北舞渡山西会馆《创建戏楼碑记》也说出了山西商人敬奉关羽的原因, 原碑记称:山左有孔子道德高于万山, 世人重其文也, 然有文以为之经, 必有武以为之纬。惟我关羽生于山右, 仕于汉朝, 功略盖天地, 神武冠三军, 尤可称秉烛达旦, 大节垂于史册, 淘足媲美孔子, 躬当武夫子称, 护国佑民, 由中达外, 至今普天有血气者, 莫不尊亲, 三晋商贾贸易□□上者夙托神庇无往不利, 思仰答于万一弗□祀像以表诚前。 (原碑文字迹不清, 特用“□”代替) 雍正八年十月中浣。[10]道光六年 (1826年) 《创建牌坊碑记》记载:“南阳之舞阳县有北舞渡, 恃水陆并进, 商贾云集, 无穷之重镇也……感神灵之佑护, 创庙宇之辉煌, 乃于镇东南筑山陕会馆, 以关圣帝君像居之。”[10]
其次, 会馆是商人落难时的栖息地。救济同乡贫困是晋商会馆的一项重要职能, 对同乡人在异地遇到的困难, 会馆会依照相关条款进行帮助。如北京晋翼会馆简章第11条之规定:[14]一是曾在北京经商或政学界做事, 确系贫寒, 回乡缺少川资, 经同乡人证明者, 得由本馆收入项下, 借支洋三十元;二是如旅京绅商人等, 确系贫寒, 因病死亡, 无力购买棺木者, 得由本馆收入项下, 给予棺木费五十元至一百元。所谓关羽的“义薄云天”就是在于解救危难, 扶危济困。因此, 晋商会馆的章程中, 对于流落异地的商人都有类似北京晋翼会馆的规定或内部约定。
再次, 会馆是竞争时的保护伞。官府对市场的具体运作采取自由放任政策, 一般不多加干涉。因而商家无规则可循, 不得不依靠神灵的威慑力量来抑制市场竞争中的不正当行为, 以“人神共愤”来规范市场竞争的正常秩序。
此外, 讲求关公的“义”, 在晋商会馆内部管理制度上还体现在掌柜对伙计的信任、财东对掌柜的信任上。所以, 晋商会馆祀拜关羽除了祈求神灵保护、联乡谊、诚义举以外, “忠”和“义”的进一步演化还体现出对晋商会馆成员进行思想道德教化, 以关公的“义气忠心”作为凝结同乡的精神支柱, 把关公文化作为晋商每一个成员的伦理取向, 以关公的不取不义之财的气节, 训练约束同籍商人, 即使在当时没有法律与社会舆论监督的情况下, 晋商也自觉地做到了“商而不奸”。
摘要:晋商是明清时期“十大商帮”中最具影响力的商业群体, 他们在创造了辉煌的商业文明的同时也留下众多的工商会馆。“馆庙合一”成为当时工商会馆的基本特征之一, 会馆神灵则成为会馆赖以存在并凝聚同乡的精神支柱。晋商会馆选择以关公作为崇祭对象, 构建了“逐利思义”、“诚信无欺”的商业道德和会馆精神, 从思想和道德层面规范着山西商人的商业行为。
关键词:商人会馆,企业文化,商业道德
参考文献
[1]重修天后列圣碑∥参见:明清佛山碑刻文献经济资料[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5.
[2]黄鉴晖.山西票号史料[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2.
[3]北京市档案馆.北京会馆档案史料[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7.
[4]刘建生, 等.明清晋商信用制度变迁研究[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8.
[5]泌阳县志.道光版.卷十.艺文志.
[6]李华.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业会馆碑刻选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0.
[7]口会馆志[O].景然义印本, 光绪二十二年.
[8]欧人.明清晋商商业伦理精神探论[J].现代财经2, 001 (4) .
[9]宣汉县志[Z].民国版 (卷三) , 祠祀.
企业文学创作视角下的企业文化培育 篇5
关键词:企业文化;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一、企业文化概述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为所有企业人员所认可的经营理念、精神、形象等意识的总和,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体现,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灵魂。企业文化存在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层次,从厂容、厂貌、产品形象等表面层的物质文化;到企业的经营机制、管理制度等中间层次的制度文化;再到企业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等核心层次的精神文化。
企业通过企业文化的建立,使得企业员工的精神得以振奋,从而激发员工的使命感,为企业员工提供工作目标和方向,促进企业不断前进。同时企业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宣传、提炼和传播,凝聚企业员工的精神,使企业员工拥有归属感,提升企业职工的责任感、荣誉感。通过企业文化的运用和发扬,使得企业员工拥有与企业共同的成就感。
二、企业文化建设与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关系
(一)企业文化建设与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趋同性
企业文化与石油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样,均属于企业管理的软件,通过对企业和员工进行“软性”管理,超越了一般层次的管理,实现企业对员工的精神教育,理念控制,实现企业价值观和思想的统一。
企业文化与石油企业思想教育的形式、内容和方法,也趋于一致。同属于思想工作,同样重视精神因素的重大作用,均需要采用各种形式的工作,对思想理念和目标进行宣传和教育。
企业文化与石油企业思想教育在教育对象上,两者是一致的。对象均为企业及企业员工,重视人的因素,重视企业对人的培训和教育,通过对员工进行教育,提升其素质及价值观。
(二)企业文化建设与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差异性
首先,企业文化属于经济文化,其实质上是企业经营管理的范畴,企业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可以实现其管理效益,实现经济利益;从层次看,属于思想教育的三、四层次,属于微观的思想教育工作,是不具备政治观点甚至可以脱离政治色彩,同时企业文化可以与主流思想一致,甚至可以出现一定的偏差,但其出发点以企业为核心。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属于企业政治管理范畴,其主要目的是实现企业党政建设,企业思想政治建设不可以脱离主流的观点和文化,同时其思想建设的宗旨要求其企业效益与党建共同重要。其次,企业文化与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建设的作用和任务不同。虽然两者都是着力于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但企业文化以企业本身为发展目标,着力点为经济方向,从作用上说,企业文化主要通过形成核心价值观的群体意识来影响和制约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思想政治工作,通过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来保证企业党建工作,因此不仅仅需要形成企业的凝聚力,还需要调动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凝聚力。
三、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
(一)引导员工积极参与、配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石油企业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企业文化的视角下,建立积极的、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引导员工参与和投入到思想政治工作、党建工作中来。通过坚持并落实以人为本的方针和原则,注重方法、尊重员工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面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企业员工,以提高企业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来推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又好又快的开展。同时,将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联合渗透,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渗透思想政治,通过教育、培训和学习,提高全体职工的各种素质,促使他们主动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企业树立积极的、全面的企业文化而努力奋斗,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使石油企业党建工作得到发展。因此,认真落实企业引导作用,对提升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石油企业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还需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精神外在表现,是最直观的体现,对企业至关重要。任何企业的发展和进步都是多方面的共同结果,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能够积极的促进企业环境的效果,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推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样需要宣传。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时,要建立和维护好企业的形象,把企业的思想政治面貌渗透到企业外在形象中,企业通过塑造良好的形象,影响周边的舆论,提升企业员工的自豪感与参与感,反过来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进步。
(三)营造正确的企业核心价值观
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是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前提。构建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对企业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企业核心价值观关系到企业及员工的价值取向,是企业经营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基本目标,是企业员工所赞同的企业意义。因此,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应从积极开展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入手。认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党的领导,建设符合党的要求、符合石油企业自身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动态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以满足不同时期的需求,推动石油企业的不断发展。
四、结论
社会学视角下的企业文化研究 篇6
【关键词】私有企业;企业文化;社会学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这种经济制度之下,私有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有着不同的个性特征。私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社会学作为研究的视角,对企业文化进行研究,将企业文化看作是一种社会现象,通过社会变迁与互动的背景中对企业文化进行研究,探讨企业文化的社会学界定、特征及策略等。
一、私有企业文化社会学界定及特征
(一)私有企业文化社会学界定
社会学中指出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企业是企业文化的载体,是企业文化不断繁衍与生息的基础。将企业视为一个特殊的社会,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整个特定社会中存在的社会现象之一,这就从社会学视角对企业文化进行分析的基础。首先,企业文化是在企业这个特定的社会中产生的,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企业物质环境、企业人的社会关系及关系调控制度、企业精神生活方式等。其次,企业文化属于社会文化中的亚文化,是被社会中部分成员接受或特有的文化。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企业文化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但又具有自身独特的开放性与创造性。最后,企业文化的主体是企业中的人,包括领导者、管理者、职工,这些人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与消费者。因此,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企业文化进行界定:企业文化指的是在企业这个特定社会中产生的,具有积极意义的亚文化形态。企业文化是将企业人作为主体的,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私有企业文化社会学特点
1.开放性与延续性特点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企业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与制约。因此,企业文化中必然包含着时代的特征与社会的特征。企业文化具有开放性,一方面体现了企业自身的特点,另一方面也体现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企业是社会的有机要素之一,在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也会随之产生变化。这就说明企业文化具有一定的延续性,是对企业自身文化的延续,是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是对世界先进文化的延续。
2.自主性与差异性特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企业的不断改革,私有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及企业文化风格、特色选择等方面具有了越来越大的自主性。不同的企业中,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思想与要求是相同的,但是由于类型、规模、地域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式、风格、标准等都是不同的。企业文化的差异性使企业文化百花齐放。
3.渗透性与目的性特点
文化最为基本的特点就是文化的形成以及文化的作用都是无形的,比较容易接受,企业文化同样如此。因此,企业文化在提高职工素质的过程中经历着一个渐进性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对职工进行教育与改造,对职工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企业的营利性目的决定了企业的所有活动都是具有目的性的。因此,企业文化与其他的亚文化相比具有更加显著的目的性。
二、私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一)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最为根本的目的就是实现生产力的解放、先进文化的发展、员工物质与精神需求的满足,这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一致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党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与总结出的具有时代性的精神引导理念,不仅能引导国家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同样能够引导企业的文化建设。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坚持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实现企业文化建设与经营战略、企业发展思路的有机结合,对企业文化的定位進行准确的定位;要践行以我为主的发展思路,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结合时代特征、企业特征与发展特征,对企业文化的特色进行进一步的强化。
(二)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企业文化内涵的丰富
当前,企业存在市场观念落后、产权模糊、机制被动、适应性差等劣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将企业文化的创新与经营理念的建立作为重点内容。企业文化在创新的过程中要将企业的本色作为出发点,注重艰苦奋斗理念、产业报国理念、以人为本理念、质量至上理念等方面的培育。企业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对传统民族文化和过去企业文化中的优秀成果进行继承,另一方面又要兼收并蓄,使企业文化模式吐故纳新,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引入更加先进的经营理念。企业精神培育一方面是企业的文化优势,另一方面是企业文化积淀的结果。,在注重企业文化的共性建设中塑造自己的个性,突出自己的特色,从而塑造一种有机地融个性与共性于一体的成功的企业文化。
总结:
通过企业核心价值观与经营理念的不断渗透,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规范、人本的发展,促进企业在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中经济实力的壮大。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已经与企业的成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要实现企业文化建设长效工作机制的建立,为企业文化建设注入更多的新活力,确保企业文化建设能够保持在与时俱进的状态中,真正实现企业文化的凝聚作用,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实现国有经济的不断壮大。
参考文献:
[1]崔匀菲. 组织社会学视角下的企业转型——以北京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为例[J]. 中国城市经济,2011,14(32):101-103.
[2]潘璋德,牟惠康,王令芬. 基于民营企业文化创新视角下的地方文化研究——以浙江台州为例[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03(32):72-76.
企业文学创作视角下的企业文化培育 篇7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是否具有良好的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内涵能否被内部员工融入和接受, 能否被包括外界顾客在内的所有与企业发生各类关系人群所接纳和欣赏, 直接关系到企业在市场中的影响和适应问题, 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 文化载体关键在人, 在于人对文化的理解、接纳和传播, 由此, 在企业中对人的关注, 对员工的管理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关键,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出发,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使企业更加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和市场竞争的需要, 是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核心。
1 依靠人力资源管理, 可以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作用
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就是要把企业的优良传统、价值观念、品牌形象、服务理念、经营目标、行为准则等有关方面, 通过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岗位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手段融入他们的脑海中, 体现在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上。
理想的企业文化氛围, 应该是使员工感到既和谐、宽松, 又有一定的压力, 它使员工感到有成功感和成就感, 或有愉悦的工作感受。同时对于外部关系来说, 也应该是使顾客、潜在用户、周边人群等与企业接触和发生关系的所有的人都能够感受到优质服务、细微服务和温馨服务的氛围。
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水平, 既要通过有形的品牌、产品, 也要通过较好的企业形象、员工形象予以展现,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企业员工素质的不断培育与人力资源管理, 来提高他们的精神风貌、工作效率、服务水平、组织纪律性、创新能力, 提高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形成宽松和谐的氛围。
由此可见, 企业文化的建设本质上应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入手, 必须“以人为本”, 围绕人 (内部员工和外部顾客) 的需求来建立, 并根据人群需求的增长而不断予以完善和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企业的吸引了、影响力和凝聚力。
2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制度建设, 能够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优秀的企业文化不是自然产生的, 也不是企业员工自发、自愿、自觉形成的, 它需要企业通过建立管理机制, 发挥对企业员工行为的规范作用而逐步形成。没有完善的制度, 企业文化的建设就会处于放任发展、漫无目的的状态。也只有形成了规范、严明和积极向上的制度导向, 企业文化建设才会得以展现和发展。因此, 制度规范不但是对员工行为的约束, 更是对员工思想、理念、文化追求的一种导向, 它在文化建设中发挥这关键性的作用。
在员工管理制度的实施中, 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员工具有不同实行效果。这要看员工的素质, 企业实施的方法和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和市场环境。因此, 企业在制定管理制定中, 应当充分分析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素质, 因势利导, 科学制定员工管理制度, 将员工管理与员工需求、员工职业发展以及企业的发展远景结合起来。
在企业员工制度建设中, 必须坚持人力资源管理的以人为本。制度是刚性的东西, 但应当从企业实际出发, 从员工实际需求出发, 坚持做到保障企业正常、有效运转的前提下, 构建企业和谐环境、有序、友好的制度环境氛围, 这也有利于员工的自觉遵守、乐于遵守, 有利于企业制度实施的保障。
3 积极倡导员工参与到人力资源管理中, 可以发挥企业文化建设的效能
员工是企业的主体, 要构建企业符合企业实际和员工实际的企业文化, 必须广泛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企业文化建设, 发挥他们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聪明才智, 激发他们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 企业文化应该是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的核心体现, 这就要求通过广大员工的思想观念、精神境界、理想追求、是非标准、日常行为来体现, 因此, 广大员工积极参与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 要倡导员工积极参与, 就要鼓励员工进取、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培养员工主人翁责任感、敬业精神和协作奋斗的团队精神, 使广大员工普遍增强“企业兴我荣、企业衰我耻”的思想境界。同时, 企业应当从提升企业服务水平入手, 大力提倡亲情介入和换位思考, 组织员工开展客户服务大讨论, 弘扬诚信、合规、尽职等职业价值理念, 切实提高企业的文明规范服务水平。
在鼓励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中, 由于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由此还能涌现和发现一批人才, 达到企业选拔人才、培养人才和合理使用人才的目的, 进一步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 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 切实提高企业的发展能力。
4 强化人力资源管理, 是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求得生存与发展是所有企业的期盼, 它必须满足多种因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 企业文化的建设, 是提升企业发展层次,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而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还是关键是人, 关键是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因为其他因素最终都要通过人这个载体去实现合完成, 没有人这个因素的存在, 其余因素的价值将无法得到体现。因而,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 人的智慧、力量得到了有力发挥, 企业才能高水平地建设企业文化, 企业也才能生存发展壮大。那么, 应当从以下方面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 提升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
首先, 加强员工素质培训, 提高他们的全面素养。要对员工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培训, 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理论水平、专业技能, 切实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使他们专业精、作风硬, 爱岗敬业、爱企如家, 团结奋进、和谐友爱。要采用“送出去, 请进来”的作法, 从优秀的企业中邀请某一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高层管理人员对本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教育, 帮助提高, 从而达到推动全体员工业务技能的目的;或将少数员工送出去, 到别的企业实地考察学习, 学习他人先进技能的同时, 切身感受他们的治企管企方略, 不断开阔思维, 从而发现本企业的治企管企不足, 为以后的企业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 做好日常员工教育, 保持员工与企业的同呼吸、共命运。随着劳动用工体制的改革, 社会保险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人们的思想观念彻底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不再似过去那样无论企业条件好坏与否, 经济效益高低与否死抱一个单位不松手。现在的人们思想活跃, “跳槽”的念头在大脑中频现。若企业注重做好员工的日常教育, 做好了人力资源管理, 就会凝聚员工的力量, 企业在效益暂时低迷时, 员工将以宽容的心态去理解, 以满腔热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企业出谋划策, 帮助企业走出困境, 共同实现双赢。
相互沟通, 让员工时时刻刻融入到家的亲情中。企业应在制度管人、制度管企的同时, 重视和谐环境的营造, 要重视对员工情感的投入, 保持与员工的情感沟通。尤其在企业面临重大决策时, 不但企业高层领导有参与决定权, 也应当让普通员工拥有这种献言献策的权利。打破企业中的大事都是领导们说了算的观念, 有利于员工情感的投入与沟通。为此, 要吸引广大员工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 就不能使员工只满足于作为各项活动的被动参与者, 而是要积极鼓励他们主动成为企业文化的缔造者和建设者。只有广大员工积极参与建设, 才更能够集中广大员工的智慧, 才更能够被广大员工所接受, 才更具有可行性和约束性, 才更能够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实现良性沟通, 做到互相理解, 互相尊重, 形成良好的群体性的舆论氛围。
总之, 企业间的竞争就是人力资源优势的竞争, 人的智慧、人的能力发挥与否决定着企业文化能否成功地建设、发展。只有培育出高素质的员工, 才能凝练出高品质的优秀企业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鹿立.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性别视角分析——我国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现状的基本判断及战略思考[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2008, (1) .
[2]宋合义, 尚玉钒.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新趋势——从基于工作的人力资源管理到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1, (1) .
[3]宋合义, 尚玉钒.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新趋势——从基于工作的人力资源管理到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J].预测, 2000, (4) .
企业文学创作视角下的企业文化培育 篇8
1 中医院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关于医院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正在稳步展开,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把中医院打造成传播弘扬中医药文化的主阵地。 并在2009 年制订了《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 对中医院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提供了方向性指导。 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医院文化建设发展不够平衡,存在以下问题:
1.1 医院文化形式化、肤浅化
主要表现在:1把中医院文化建设等同于文艺汇演、体育比赛、参观旅游等职工文体活动;2文化建设没有上升到医院管理层面,医院文化与医院管理结合不够理想;3文化建设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深入开展到基层,缺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1.2 追求效益功利化、短期化
首先,在定位中医院文化建设功能时,往往偏向于文化建设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忽略了文化建设的其他功能。 当医院文化建设的投入与产出不对等时,对医院文化建设的热情便随之减少,重视程度也随之减弱[1]。 其次,由于医院组织体制的原因导致中医院文化建设缺乏系统长远的目标和规划,可能因为医院管理者的变更,而影响文化建设方向、重点的改变,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
1.3 文化建设西医化、雷同化
由于客观经济因素,目前很少有中医院能脱离西医的技术和设备,导致了中医院为“西医”而代言,在中医院的文化建设工作中难免带有西医色彩。 另一方面,中医院之间的文化建设雷同化严重,千院一面是中医院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 使得中医院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尤其不能适应激烈竞争、 变化迅捷的医疗市场环境,更不能从根本上满足人民群众在就医问题上的多层次需求。
2 中医院文化建设引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回顾我国中医院的发展进程,值得注意的是在20 世纪80 年代,这时中医医院由西医模式管理和传统经验管理开始引进标准化管理、目标管理等现代管理思想与方法[2],由此可见,中医院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企业化组织管理方式转型。 医院与企业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但在功能表标上存在着差异性,这为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orporate identify system,CIS ) 理论体系导入中医院文化建设提供了可行性空间。
2.1 组织结构的相似性———借鉴企业CIS经验
企业组织结构的制度形式主要包括直线制组织结构、职能制组织结构、事业部制、委员会制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 现代中医院需要建立一套权责明确、高效合理的组织结构作为载体[3]。 因此,某种意义上说,中医院也是一种企业组织,那么在企业形象设计取得企成功经验的CIS理论,无疑对中医院在文化建设提供了参考价值。 当然,中医院的CIS设计并不是要照搬企业的经验,要结合医院自己的特点,设计一套符合中医院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的CIS体系。
2.2 功能目标的差异性———创新医院CIS体系
企业最终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主要衡量指标,因此企业在进行形象设计与策划过程中充分结合了营销学的理论,带有明确的推销导向,即以利益最大化为根本出发点,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最终目标。 虽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医院与西医院、中医院之间都存在着一定意义上的竞争,但是医疗行业毕竟不同于企业,中医院不仅以盈利为目的,自身还具有公益性质。 鉴于中医院的特殊性,目前还不能把中医院看作是纯粹的企业, 也不能完全照搬企业的管理经验,但我们可以从中吸取和选择,重要的是结合自身的特点,以促进中医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中的生存和发展为目的[4]。
3 中医院文化建设运用CIS理论的重要性
3.1 树立正宗中医的医院形象
我国中医院历经了几十年的发展,中医院的“医院”功能得到了巩固,但“正宗”中医院文化传承却面临后继乏人乏术,有些中医医院的科室设置、就诊方式和医院环境已经完全“西医化”,甚至可以说中医院挂羊头卖狗肉。 面临这种现象,可以说是中医药在中医人手里逐渐丢失,优秀的中医药文化在中医人手里慢慢隐失。 要使中医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中医药特色,不变味、不走样,就必须要加深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和创新[5]。 因此,要加强中医院的中医药文化建设,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医药文化,使得中医院能够做到名副其实。
3.2 应对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医疗机构彼此之间的竞争已从传统的设备竞争、技术竞争上升为服务竞争和文化竞争。 越来越多的医院管理者认识到,医院文化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医院提供一种长期的牵引力,与医院的激励约束机制、科学规范的管理等共同构成医院的核心竞争力[6]。 中医的最大特色和优势就是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加强中医药文化品牌建设将是提升中医院市场竞争力,获取社会认同的重要途径。
3.3 促进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中医院的文化形象建设要突出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元素,中医药文化是中医的文化基因,中医院要继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要充分表现出中医药的文化底蕴。 中医院文化建设的特色在于将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文化与当代的文化观念相融合,以塑造当代中医院的文化品格,便于现代人能够直观理解传统中医药文化和认同中医药。 因此,在中医院文化品牌建设过程中通过导入CIS理论,可以重新审视医院自身的文化底蕴、现实情况和未来的发展战略,分析医疗行业的发展态势和环境,帮助中医院更新管理概念、推进文化创新,转变管理机制,更好地将传统中医药文化与先进医院管理理念相结合, 贯穿指导医院的价值观念,医务人员的行为规范和医院环境的视觉设计。
4 CIS在中医院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CIS是由理念识别(mend identity,MI)、行为识别(behavior identity,BI) 和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fication,VI)三大子系统组成,其中理念识别是CIS的灵魂和核心,行为识别是CIS的实现途径,视觉识别是CIS的传播手段[7]。 为了认真了解广大群众对中医药文化发展的需求,进一步推进实施中医药文化惠民工程,大力繁荣发展江苏省中医药文化,2013 年6~7 月,由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和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联合设计了调查问卷, 展开对江苏省81 所中医院进行中医文化建设情况调研,对医院职工和患者采用了了问卷调查法,得到了大量一手材料。 本研究结合调研数据深入分析了CIS在中医院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全面了解了中医药文化在医院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和环境形象3 个方面的建设情况。
4.1 理念识别建设情况调研及分析
4.1.1概念
CIS体系中的理念识别是确定企业组织独特的发展理念,以及组织发展、管理等经营理念的识别系统。医院理念识别系统是中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医院精神理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的总和,是医院全体员工信奉和遵守的共同观念,是指导医院管理者如何运营医院的一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它来源于医院管理者对医院文化的理性正确的思考、对医院情况的全面科学的诊断,对于医院文化建设具有科学的理论指导作用。
4.1.2调研情况
调研问题:“您认为医院的院训或宗旨是否能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可供选项:A.体现得非常好;B.体现得较好;C.一般;D.不能体现;E.完全不体现。经过对结果进行统计发现,中医院职工认为医院的院训或宗旨对中医药文化特色“体现得非常好”的有1720人,占有效回答总数的54.4%;“体现得较好”的有1222人,占38.6%;“一般”的有202人,占6.4%;“不能体现”的有18人,占0.6%;“完全不体现”的仅有1人。
4.1.3分析与思考
医院的院训或宗旨是理念识别核心内容,也是医院精神的集中体现。在调研的81所中医院中,93%的职员认为本院的院训或宗旨能够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中医药文化是中医的灵魂,决定着中医的存在和发展。在中医院的理念识别体系建设中,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理念、保持中医药特色优势,有利于改进医院管理工作、增强医院员工凝聚力,有利于中医院生存和发展。而中医院的医院精神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出发,去思考、理解和认识中医院建设的意义,去探索中医院在具有自身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有别于西医院的建设模式[8]。可以说,医院精神是贯穿整个中医院文化建设过程的核心,是中医院文化的灵魂。为此要把培育能反映中医院特点,能够体现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优秀传统中医药文化理念的医院精神作为中医院文化建设的主线。在调研过程中,作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示范单位的常州市中医院,该院院训为“精诚、守和”,分别解释为“精医术、诚待人、守根本、和立业”,既有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也结合当代文化价值观念,很好地阐释了该院的办院理念,获得了医院职工和社会公众的充分认可。
4.2 行为识别建设情况调研及分析
4.2.1概念
行为识别是实施经营理念和创造组织文化的准则,是对组织运作方式所作的动态识别系统。医院的行为识别系统是执行医院理念的一个行为载体。建立医院的行为识别系统是通过医院的管理行为、经营行为动态形式,体现医院理念的内涵,展示医院的思想,使之得到医院职工和社会公众的认同,塑造良好的医院形象,创造有利于医院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而实现医院战略总目标的完成。
4.2.2调研情况
调研问题一:“您所在的医院有没有制订一系列体现中医药文化的行为规范?”,可供选项:A.有;B.正在制订;C.没有;D.不清楚。经过对结果进行统计发现,职工认为中医院“有”一系列体现中医药文化的行为规范的有2667人,占有效回答总数的84.3%;“正在制订”的有309人,占9.8%;“没有”的有89人,占2.8%;“不清楚”的有100人,占3.2%。
调研问题二:“您身边的同事在日常工作中能否做到行为规范中的要求吗? ”,可供选项:A.做得很好;B.能做到;C.一般;D.做不到;E.做得很不好。 通过分析发现,中医院职工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对行为规范“做得很好”的有1235 人,占有效回答总数的39.0%;“能做到”的有1564 人,占49.4%;“一般”的有341 人,占10.8%;“做不到”的有20 人,占0.6% ;“做得很不好”的有3 人,占0.1%。
4.2.3分析与思考
如果说医院的理念识别系统是医院的“想法”、那么行为识别系统就是医院的“做法”,再好的想法都要借助做法来实现。行为规范是中医药文化在医院的执行方式,是保障医院及其职工的行为遵循和体现中医药文化的主要手段[9]。根据调查数据可知,有84.3%的职工觉得医院的行为规范能够体现出中医文化。这说明中医院的大多数医务工作者有对中医院文化理念的自觉,并能通过日常工作行为体现出来。医院在制订医务人员行为规范上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能够将医院的理念和宗旨精神层面具体实施到制度层面上,能够保障医务人员明确在诊治行为过程中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从疾病的诊断、检查、处方用药、住院治疗等应充分体现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的运用,充分发挥出中医院的特色优势。因此,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是否做到行为规范中的要求显得尤为重要,员工在为就医顾客提供服务中的每一个行为举动都代表了医院的形象,能够反映出医院的经营理念和价值取向[10,11,12,13],能够直接影响着患者对医院和中医的理解和认同。
4.3 视觉识别建设情况调研及分析
4.3.1概念
视觉识别主要是传达中医院理念,是中医院表层的形象,是将医院办院理念、文化特质、服务内容、行为规范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符合和形象,塑造出独特的医院形象。视觉识别在CIS理论系统中最具有传播力和感染力,最容易被社会公众所接收,所以通过视觉识别设计展示中医院文化,是塑造医院良好形象的最佳途径。
4.3.2调研情况
调研问题一:“您认为医院的环境建设、内部装饰、医院标识等是否能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可供选项:A.体现得非常好;B.体现得较好;C.一般;D.不能体现;E.完全不体现。经过对结果进行统计发现,中医院职工认为医院的环境建设、内部装饰、医院标识对中医药文化特色“体现得非常好”的有1550人,占有效回答总数的49.0%;“体现得较好”的有1279人,占40.4%;“一般”的有313人,占9.9%;“不能体现”的有19人;占0.6%;仅有4人“完全不体现”,占0.1%。
调研问题二:“您对这所医院的院名、院徽等标识印象深刻吗? ”,可供选项:A.非常深刻;B.深刻;C.一般;D.不深刻;E.毫无印象。 经过对结果进行统计发现,居民对医院的院名、院徽等标识印象“非常深刻”的有327 人, 占有效回答总数的7.1%,“深刻” 的有963 人,占20.9%,“一般”的有2185 人占47.5% ,“ 不深刻”的有905 人,占19.7%,“毫无印象”的有222 人,占4.8%。
调研问题三:“您认为这所中医院的就诊环境能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吗?”,可供选项:A.体现得非常好;B.体现得较好;C.一般;D.不能体现;E.完全不体现。 经过对结果进行统计发现,居民认为中医院的就诊环境对中医药文化特色“体现得非常好”的有563 人,占有效回答总数的12.2%;“体现得较好”的有2009 人,占43.7%;“一般”的有1780 人,占38.7%;“不能体现”的有214 人, 占4.6%;“完全不体现” 的有31 人,占0.7%。
4.3.3分析与思考
中医院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设计、塑造、展示中医院的环境形象,医院的环境形象是展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途径。依据调研结果,我们能清楚了解到不论是医院职工和还是来就医的患者都非常认可中医院中医药文化特色的环境形象建设。正是因为视觉识别设计在中医院CIS系统中最具有传播力和感染力,最容易被社会公众所接收,所以在医院的建筑外观和庭院建设、内部装饰、医院标识等方面凸显中医药文化特色有利于体现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有利于使医院职工产生归属感和领域感,使公众产生信任感和温馨感,同时良好的医院形象也是医院建设发展过程中的一笔宝贵无形资产,也是医院有形资产得以创造效益的必要条件,因此,中医院应该认真抓好医院环境形象的塑造工作。
中医院在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中,在充分体现医院宗旨、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应在中医院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中将中医药传统理论通俗化、 科普化、现代化,做到通俗、直观、简约,学术与科普相统一,方便大众阅读[14,15];要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与医院各区域的功能相适应;凸显地域特点和中医流派文化,充分体现医院的个性,切忌相互模仿,千篇一律;注重迎合当代大众审美需求,做到艺术与实用的相统一。
5 结语
【企业文学创作视角下的企业文化培育】推荐阅读:
跨文化视角下的企业网站研究简述07-04
着力培育企业创新文化05-20
价值链视角下的企业成本控制分析论文08-15
精心培育廉洁文化促进企业和谐发展09-07
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论文10-05
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翻译05-26
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企业文化07-20
跨文化视角下西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语文翻译07-23
文学创作文学批评05-24
巴金文学创作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