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2024-10-24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共12篇)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篇1

1 经济增长理论的演变

(1) 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增长理论。斯密认为, 促进经济增长有两种途径:一是增加生产性劳动的数量;二是提高劳动的效率。在这两个增长途径中, 斯密更强调劳动效率对增长的促进作用。其次, 对于如何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 斯密认为主要取决于分工程度和资本积累的数量, 因此分工协作和资本积累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因, 也是国民财富增进的根本原因。但是分工却取决于交换这一人类的天性, 而交换又取决于市场容量的大小。即斯密的经济增长的理论路线就是市场容量——交换——分工——经济增长。另外斯密也很重视资本积累, 因为它能使扩大资本存量以及劳动数量, 从而直接带来经济的增长, 这正是今天各国都重视储蓄率的原因所在。

马尔萨斯的人口与经济均衡增长的理论。如果人口得到增长, 在边际收益递减的作用下, 产出增加量减少, 从而生活水平下降, 进而导致出生率下降, 死亡率上升。在均衡状态下, 人口增长率为零, 从而经济增长也为零。

(2) 新古典经济学的贡献主要在于其分析工具的改进上, 而不是经济思想的提供上, 新古典增长理论主要以索洛模型、索洛——米德模型为代表:用a和1-a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对总产出的贡献, △K/K为资本增长率;△L/L为劳动增长率, 该模型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G=a △K/K+ (1-a) △L/L 从上式中可以看出, 经济增长率G由资本和劳动增长率及其边际生产力决定。这一模型将斯密的经济增长系于劳动数量和分工、资本积累的重要思想用公式模型下, 这也得益于边际革命这一重大分析工具的发展。依据这一模型, 人们可以通过调节生产要素投入的边际生产力, 即调整资本和劳动的配合比例, 来调节资本——产出比率, 以实现理想的均衡增长。

(3) 与新古典增长理论相比, 新增长理论更广泛地探究了经济增长的源泉和机制, 它认为持续的经济增长有赖于持续的规模收益递增, 而导致规模收益递增的动力可以分为四类:技术类模型、分工类模型、贸易类模型和制度类模型。可见, 新增长理论已突破了传统增长理论所强调的动力因素, 转而强调比较“软”的动力因素。同时, 新增长理论也突破了传统的增长动力机制, 提出了垄断性竞争机制和正费用交易机制。

2 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和源泉

(1) 亚当斯密是强调分工与专业化、绝对优势;李嘉图强调了比较优势与自由贸易;而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熊彼特强调了创新, 尤其是熊彼特强调的“破坏性创新”;而索罗等人则强调生产要素;贝克尔和舒尔茨则强调了教育与人力资本;新增长理论中, 罗默和卢卡斯则强调内生性增长, 特别是规模报酬递增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 其实质应当是内生性技术创新;诺斯等人则强调了制度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最近, 鲍默尔的新书中强调了自由市场机制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关键, 还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民主制度才是最为重要的。

(2) 经济增长是一个多变量函数, 决定经济增长至少有以下四个变量: (1) 制度, 如产权保护、民主、法治等等; (2) 自然资源, 如石油、矿产储藏, 交通等; (3) 劳动力, 如数量、成本、素质等等; (4) 土地。这四大要素中, 任何一项越多, 该国的经济增长就可以越快。同时, 这四大要素互相之间又有替代性, 一个经济体只要一个或几个要素非常突出, 即使其它要素相对较差, 其经济仍然可以有很大的发展。民主制度、法治制度只是其中的一个要素而已。

3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任重道远

(1) 高投入、高消耗。

自2002年以来, 中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期, 但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率”的投资马车。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在过去4年里持续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 目前投资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44%, 而消费率 (消费占GDP比重) 却一路下降至53%, 较世界平均水平低20多个百分点。2006年, 中国GDP占全球总量的5.5%, 而中国消耗的能源占到了全球能源消耗的15%, 这意味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着巨大的潜力。

(2) 产能过剩。

与投资——消费结构扭曲相关联的一个结构性扭曲是外向型部门与内向型部门之间的严重失衡。追求GDP的超常规发展导致的过剩的投资, 只能通过出口找到宣泄口。于是, 出口在整个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这种经济增长模式也导致整个经济增长的整个社会福利分配格局趋向一种结构性扭曲。因为这种增长是权力推进、投资驱动的, 因而, 它的福利分配的主要特征是向资本倾斜、向政府倾斜, 而普通民众就无法同等比例地分享到经济增长的好处。

4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必然途径

(1) 大力发展服务业。

有经济学家早就指出, 当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 工业所占比重就呈下降趋势, 农业的比重也会降低, 而服务业的比重会提高。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服务业的迅速发展, 以及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对各个部门的改造 。服务业降低了交易成本, 服务业发展背后的本质问题是, 生产的进步、生产效率的提高, 依靠的是合理分工。在自耕自植、自给自足的情况下没有分工, 就不需要交易, 要降低生产成本就要深化分工。分工越深化, 生产成本越低, 随之而来的便是交易更频繁, 交易要投入的资源就更多, 增加交易成本。服务业的功能首先是为市场交易提供基础设施, 信息通讯技术改造各个部门, 它不仅提高了生产部门的劳动效率, 节约了生产成本, 又使服务业信息化, 提高效率, 节约了交易成本, 服务业是高质量的经济层次, 也是我们当前的必然选择。

(2) 自主创新。

“十一五”规划明确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 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从根本上说, 目前我国经济体制上存在的诸多弊端, 是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障碍。比如, 市场价格不能反映真实成本造成的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 投资体制不合理导致的建设规模的盲目扩张, 还比如土地征用制度的缺陷, 低地价甚至“零地价”政策, 促使耕地急剧减少等, 都是导致粗放型经济增长和资源浪费的根源。转变增长方式, 发展集约型经济, 必须通过深化改革, 解决深层次矛盾, 为其发展提供体制和政策保障。

摘要:经济增长是最为重要的宏观经济目标之一, 当前中国飞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让世人瞩目, 但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纵观各种经济模型, 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和源泉, 是由各个国家的特定发展阶段和国情决定的具体的特定的物质条件和制度条件。分析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阶段与演变以及最新成果, 对于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经济增长,增长理论,增长方式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4.

[2]程恩富, 胡乐明.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5.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篇2

经济增长存在与经济意识、心理的能动作用

经济增长理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理论反映,源于古典经济学派,是二战后在发达国家广泛流行的.经济理论,并且心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得到特别强调.但是,按照发达国家经济学家心理作用途径研究经济增长问题往往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而当代中国所谓经济学家的盲目程度更是犹如跟随堂吉可德的桑丘式人物.因此必须遵循马克思经济存在决定经济意识、经济意识能动的反作用于经济存在的方法论,建立完整的经济增长分析模型

作 者:崔巍 Cui Wei 作者单位:济南市社会科学院,山东,济南,250012刊 名: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NINGBO MUNICIPAL COMMITTEE年,卷(期):29(6)分类号:B036关键词:经济增长 科学模型 心理作用 社会意识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质量 篇3

关键词:经济增长质量;金融发展;门槛效应

一、 引言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迅猛发展。金融发展不仅表现在量的增加上,也表现为除银行之外的其他金融机构的迅速扩张。从2003年到2013年,我国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保险业、基金业、证券公司等的资产规模都快速扩大。我国金融发展的强劲势头,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需求遵从”造成的,即经济的快速增长产生了对金融服务和金融机构扩张的强烈需求,从而促进了金融的发展,也就是说,金融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结果(Robinson,1952;Stem,1989);另一方面,金融发展也可能是政府引导的结果,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政府相信金融发展有“供给主导”作用,即金融发展会促进经济增长。那么,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尤其是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究竟关系如何?金融发展是否真的能促进经济增长?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促进金融行业发展的背景下,回答上述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利用2006年~201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经济增长质量综合指标,分析了我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文其余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文献回顾,主要介绍相关的研究;第三部分是指标构建和数据说明;第四部分是实证分析;最后一部分是结论。

二、 文献综述

本文主要研究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因此相关的文献回顾就从这方面展开。

1. 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关于金融发展如何影响经济,以Goldsmith(1969)、Tun Wain(1972)、 Sinai和Stoker(1972)等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者认为,金融发展会直接增加储蓄(以金融资产的形式)从而促进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而Mckinnon(1973)、Shaw(1973)等金融抑制论者认为,政府对金融的过度管制抑制了储蓄的增长并最终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因此主张废除金融管制,实现金融自由化。无论金融发展是通过哪种方式影响经济增长,只要我国金融发展的“供给主导”方式确实存在,那政府就有必要依靠制度性安排去引导和促进金融的发展;反之,则没有必要去构建复杂的金融中介体系。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分析我国的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2. 指标的选取。已有的研究,基本上肯定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马轶群、史安娜,2012)。但所选指标差异比较大,而指标选择是研究的基础,不同的指标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甚至得出相反结论。因此,有必要对已有文献中用到的指标进行梳理。

关于经济增长指标的选择,常见的做法有两种:第一,选择一个或几个指标来反映经济增长:如GDP增长率、人均GDP、人均资本形成等(陈刚等,2006;赵勇、雷达,2010;王志强、孙刚,2003);第二,关注经济增长质量,构建能反映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指标(肖红叶、李腊生,1998;刘树成,2007;马轶群、史安娜,2012)。

使用的金融发展指标也可以分为两类:第一,选择一个或几个不同类型的金融发展指标,如经济货币化指标、金融相关比、贷款总量/存款总量、非国有经济贷款/总贷款、银行贷款总额/GDP、存贷款总额/GDP、中央政府信贷干预等,用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指标分别进行研究(姜春,2008;方文全,2011;崔艳娟、孙刚,2011;M.Kabir Hassana et al.,2011;陆静,2012;Jin Zhang et al.,2012;Khalil Mhadhbi,2014);第二,构建一个表示金融发展的综合指标(Beck、Demirguc & Levine,2001;李连发、辛晓岱,2009;樊纲等,2003;邓向荣、杨彩丽,2011;张成思、李雪君,2012)。

关于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已有研究,存在以下不足:首先,随着人们对经济增长质量问题的关注,研究金融发展对“纯粹的”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显然有些不够全面;其次,指标的选择不尽合理,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特别是,使用单一指标的做法(即使选择几个单一指标分别研究)只不能对金融发展整体进行度量;第三,现有的关于我国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研究,较多采用国家层面数据,或是对某一地区进行研究,用省际面板数据来进行横向比较的研究相对比较少。

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各基础指标的权重,从而得到经济发展指标和金融发展指标的数值更加合理;二是建立VAR模型分析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以及它的三个子指标(经济量的增长、经济结构的改进优化、经济质量的改善提高)的影响;三是考虑到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体现了样本之间异质性。

三、 指标构建和数据计算

1. 指标构建。

(1)经济增长质量指标。随着人们对经济增长质量问题的关注,经济增长早已不是单纯的扩大经济规模,更重要的是提高经济和社会生活质量。因此,我们把经济增长分成三个部分,第一,经济量的增长,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第二,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即对国民经济进行全方位的整合,对产业、消费、人口等各领域进行调整,从而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第三,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这主要包括经济效益的提高、卫生健康状况的改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等方面。

根据经济增长的这一定义,我们试图构建一个能全面反映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指标,该指标既包括经济量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改进优化以及经济质量的改善提高。指标构建情况如表1所示。

(2)金融发展指标。有关金融发展指标的数据,我们参照邓向荣、杨彩丽(2011)的做法,把金融发展综合指标分为总量指标、结构指标、效率指标这三个方面,再选择适合的基础指标对这三个子指标进行细分,具体见表2。

2. 指标计算。在多元统计分析中,考虑到各变量之间计量单位和数量级的不同,因此不能直接进行比较分析。因此,我们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量纲的影响。在计算时,要区分“正指标”和“逆指标”,标准化的过程见公式(1)和(2)。

接下来,我们通过对各基础指标赋权重来计算衡量经济增长质量和金融发展程度的综合指标的数值。在计算指标重时,我们采取主成分分析法来避免主观随机因素的干扰。在计算出各基础指标的权重之后,我们就可以得到最终的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综合指标数。所有的过程都在stata12.1中完成。

四、 实证分析

1. VAR模型。为研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我们建立VAR模型。经过检验,VAR模型是稳定的,且最优滞后期为2。图1是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脉冲响应图。面对金融发展的冲击,经济增长在前两个时期的反应很小,但从第2个时期开始快速上升,并在第7期达到最大,之后缓慢下降并逐渐趋于平稳。这说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短期时滞。图2给出了经济增长的方差分解结果。在前2个时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小,但从第3个时期开始,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扰动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并在20期以后基本趋于稳定。这说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虽不能立刻显现,但一小段时期之后,会越来越明显。

2. 回归分析。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比较大,而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因此而受到影响。按照经济增长水平的不同,本文将各地区划分成经济发展水平高、中等、低三组。按照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各地区的分组情况见表3。分组情况基本符合我们对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观印象。不同分组的经济发展统计性描述结果见表4。各组样本的平均值都落在了我们划定的范围内,可以判定,本文的分组基本合理。

接下来,在不同的分组内,我们以金融发展为自变量,对经济增长以及它的三个子变量(经济量的增长、经济结构的改进优化、经济质量的改善提高)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首先,对经济增长质量(综合指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回归结果与某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经济增长程度低的地区,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回归系数是负的;在经济增长程度中等的地区,回归结果为正且显著;而在经济增长程度高的地区,该回归系数为正,并且大于经济增长程度中等地区的回归系数,其显著性也更强。

然后,对经济发展的三个子变量(经济量的增长、经济结构的改进优化、经济质量的改善提高)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量的增长对金融发展的回归系数变得更大也更显著,经济结构的改进优化和经济质量的改善提高对金融发展的回归系数由原来的负数变成显著的正数。具体而言,在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金融发展除了能对经济量的增长产生正向作用外,对经济结构的改进优化和经济质量的改善提高都有负作用;在经济发展水平中等的地区,经济量的增长、经济结构的改进优、以及经济质量的改善提高对金融发展的回归系数,尽管不显著,但都是正数;而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经济发展的三个子指标对金融发展的回归系数不仅是正的,而且也都显著,并且数值也都变大。

这就说明,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某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五、 结论

本文构建了能反应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指标,通过经济增长质量综合指标和金融发展综合指标的应用,分析了我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建立VAR模型并使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法,我们发现: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较短时间的滞后,但越来越重要。接下来,根据经济发展程度对各地区分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下,检验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否有所差异。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当某地的经济发展程度较低时,金融发展并不能促进经济发展;而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才会显现出来。也就是说,由于“门槛效应”的存在,只有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发展特定的金融体系,这时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才能得以发挥。

在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程度差异很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非常突出。由于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各地应充分考虑自身现实情况,制定出与当地发展水平相匹配的金融发展计划。忽略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情况,一味地促进金融发展,并期望以此来刺激经济的发展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参考文献:

[1] 马轶群,史安娜.金融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2,(11).

[2] 陈刚,尹希果,潘杨.中国的金融发展、分税制改革与经济增长[J].金融研究,2006,(2).

[3] 赵勇,雷达.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生产率促进抑或资本形成[J].世界经济,2010,(2).

[4] 王志强,孙刚.中国金融发展规模、结构、效率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分析[J].管理世界,2003,(7).

[5] 姜春.时滞、回归及预调: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8,(2).

[6] 方文全.财政赤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J].金融评论,2011,(3).

[7] 崔艳娟,孙刚.金融发展是贫困减缓的原因吗?——来自中国的证据[J].金融研究,2012,(11).

[8] M.Kabir Hassana, Benito Sanchez & Jung-Suk Yu.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 th:New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J].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11,(51):88-104.

[9] 陆静.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协整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12,20(1).

[10] 李连发,辛晓岱.外部融资依赖、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来自非上市企业的证据[J].金融研究,2009,(2).

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篇4

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上。因此, 在经济不断增长的基础上, 加快经济发展, 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就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任务。

1.1 经济增长的含义和衡量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 由于就业人数的增加﹑资金的积累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等原因, 社会物质产品价值和劳务价值的持续增加。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国民生产总值指标。国民生产总值指标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是按最终产品的价值来计算, 不包含中间产品的价值, 不存在价值重复计算问题, 从而比较真实的反映一国的经济增长状况;采用国民生产总值指标, 与国际计算的习惯相符合, 有利于做国际间经济增长速度的比较。

1.2 加快经济增长速度的必要性

加快经济增长速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巩固和发展的根本条件;是更好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达到我国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是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增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作用的根本条件。加快经济增长速度要从实际出发, 那些条件好的地区, 应当先行一步, 不要受到全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束缚, 在保持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前提下, 尽可能实现更高的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增长速度必须建立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 保持经济的均衡增长。

1.3 经济发展及其道路

1.3.1 经济发展的含义

经济发展的含义要比经济增长的含义广泛得多, 它不仅包含经济数量的增加, 而且还包含随着经济数量增加而引起的经济结构的变化, 以及社会、文化和政治素质的提高和结构的深刻变化。

1.3.2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工业化是技术结构和制度结构全面转变的过程;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我国, 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有了自己的特色, 在农业还非常落后的情况下, 实行产业发展的倾斜政策, 提前建立和发展现代产业部门。因此, 在我国工业化初始阶段, 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二元性质。这种特点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换过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所以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已经将二元结构转变为了一元结构, 从2000年到2050年, 这期间经济发展的目标是,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上升到3500美元, 经济进入持续高速发展阶段。这期间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实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是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逐步发展成为主导产业。

1.4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密切的联系, 没有经济增长就无从谈起经济发展。反过来, 有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没有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是暂时的和无效率的。然而, 经济发展必然推动经济增长。二者的联系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 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手段和基础, 而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和结果。二者之间的区别:经济增长偏重于数量方面;经济发展既注重数量更注重质量, 不仅包括增长的内容还包括社会甚至政治方面的某些进展。因此我们不仅要了解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区别, 更应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降低投资, 增加消费, 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 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预期进一步改善;积极实施家电、汽车下乡等鼓励消费政策, 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努力释放农村消费潜力, 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增强国家科技竞争力, 为我国在国际上的发展创造更大空间, 而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 恰好为我国的经济转型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二是不断完善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 我国陆续出台支持现代物流业、高技术服务业、节能服务业、家庭服务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等经济领域改革的同时还要加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教育改革、医疗改革等社会领域的改革, 努力营造出让人民生活的更有尊严的和谐社会。

三是注重科技创新, 面对全球科技竞争的严峻挑战和国内经济发展越来越依靠创新驱动的新形势, 国家大力实施科技、教育、人才三项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同时, 我国科技创新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深海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超过5000米, 水稻基因育种技术再获突破性进展, “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实现交会对接, 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对接技术的国家。

四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以调整改造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 我国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出台并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在汽车、船舶、装备制造等行业实施了上万个技术改造项目, 使一大批企业生产工艺技术水平得以提高。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陆续出台, 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启动实施, 新能源发展步伐加快。

五是注重节能减排, 目前国内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速始终低于全部工业增速, 循环经济试点深入开展, 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推进, 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共伴生矿约70%得到了综合利用, 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也达到60%。节能灯具等一大批高效节能产品得到推广使用, 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3 结束语

GDP的增长不等于国家的发展,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人力资源的提升和社会再生产的扩大要靠需求的不断增长, 建立在投资基础上的增长是低效和不稳定的, 未来的中国经济发展应该注重改善民生、技术创新和结构优化, 只有这样, 中华民族才能实现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刘伟.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 2002 (5) .[1]刘伟.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 2002 (5) .

[1]孙静.试析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关系[J].经济研究导刊, 2011年20期.[1]孙静.试析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关系[J].经济研究导刊, 2011年20期.

[2]郭熙保.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8.7.[2]郭熙保.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8.7.

我国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 篇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度变迁的重要特征,主要表现为:市场经济制度基本建立,国有经济比重下降,非国有经济比重上升;并由此决定了我国个人消费品分配的.按劳分配比例的下降,按要素分配比例的上升.这些特征体现在我国经济增长上,即市场经济、非国有经济、按要素分配等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受市场约束力更强,在资源配置中能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从而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

作 者:荀关玉  作者单位:曲靖师范学院,马列教研室,云南,曲靖,655000 刊 名: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UJING NORMAL COLLEGE 年,卷(期): 20(z1) 分类号:F061.2 关键词:市场经济   制度变迁   经济增长   制度创新   资源配置  

经济增长与社会繁荣 篇6

一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是在制度、地理、文化、贸易、开放以及历史发展的机遇等等综合作用下产生的。但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相信,制度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如果制度不到位,仍然不能孕生快速经济增长。诺思在《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中第一段话就说:“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领域里交换的激励。制度变迁决定了历史中的社会演化方式,因而是理解历史變迁的关键。”

如果说制度是决定快速经济增长的关键,那么,又是什么因素导致制度的产生和演变?在这个问题上,林毅夫似乎走向了凯恩斯的“思想认识决定论”。在《通论》的最后一章,凯恩斯曾指出:“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思想,不论它们是在对的时候,还是在错的时候,都比一般所想象的要更有力量。”诺思教授对此讲得更透辟,认为政府决策者的意向在经济发展路径和社会繁荣与兴衰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在其后的分析中,诺思又一再指出:“人们所持的信念决定了他们的选择,而这些选择反过来又构造了人类处境的变化。”由此,诺思认为,“信念是构建理解经济变迁过程之基础的关键”(见该书,23、83页)。读读毅夫《经济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与自生能力》第二部分最后的分析,再看看诺思的一些新近见解,真的感到好像是二人殊途同归。

从企业“自生能力”(viability)的微观视角来揭示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转型国家的发展策略和经济绩效,是林毅夫教授近些年研究的另一个方面。

按照毅夫对近现代世界各国发展道路的理解,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原计划经济国家的政府领导人,迫于大国生存竞争,均把赶超西方工业化国家作为自己的政治导向和经济目标。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缺乏人类经济社会运行基本法则的认识,这些国家政府的领导人在制定本国的发展战略时,违背了经济学意义上的比较优势原理,导致一些优先发展产业中的企业并不符合一国要素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结果,这些企业生产成本相对而言更高,没有政府补贴和优惠政策的保护,就无法在开放、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生存。毅夫把这种企业称作为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

按照这个标准定义,如果在一国中存在大量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就说明一国政府的长期经济发展战略是违反比较优势理论的,因而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不可能从本国的“后发优势”中获益。若政府决策者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法则没有正确认识,仅凭赶超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良好愿望和长官意志任意制定本国的发展战略,有违比较优势原理,强行设立并持续扶植大量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不但会致使一国的经济表现低下,而且会造成政府官员依靠权力寻租,并最终会导致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因而,毅夫认为,那些有违比较优势战略的政府发展战略,一定会导致资源错配、激励不兼容、软预算约束和政府官员的腐败寻租,最后的结果必然是经济停滞和社会危机的频繁发生。

从分析问题的理路来看,毅夫提出“自生能力”这个概念是合宜的,既有广泛的解释力,也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而,应该把自生能力视为经济学——尤其是比较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但,企业的自生能力说到底是在特定制度安排下一种体制运行的结果,而显然不是某种体制产生、存在和是否有效率的原因。

按照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理论,人类有喜好交易与交换的天生禀赋,这种天赋的自然发挥,会导致市场分工的自发演进和市场秩序的不断扩展。因而,按照斯密-哈耶克的市场秩序自发生成和不断扩展的理论,在任何族群和社会中,市场总会自发产生其成长和不断扩展的内在动力。因而,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如果没有某种社会安排和社会机制压制和阻抑人类市场秩序自发生成和成长,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应该是不期而然的。

然而,近现代东西方社会演变的历史轨迹也表明,尽管市场交易和价格机制是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但市场竞争机制本身却需要一定的抽象规则来确保其运行。没有抽象的规则来确保市场参与者的财产安全的法律制度,市场经济就不会走太远。反过来说,人类社会在近现代之所以出现了前现代社会中所从未有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恰恰在于从近代以来在各国逐渐产生了确保市场运行的财产的法律制度。但是,能够确保市场良序运作的财产的法律制度如何产生且自身如何才能良序工作?这好像已经不是纯经济学的任务了,而需要法学家、政治学家和伦理学家共同努力。但是,西方世界的近代的兴起和二十世纪后半期东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发展历史均表明,良序运作的法律制度需要政府——乃至政府最高领导人——在法律的约束之下,从而政府是有限的和受法律所限的。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这应该就是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所显露出来的“天道”(providence)。顺天道而行,社会就会有可持续的长期经济增长,就会有社会的长治久安和持久繁荣。

回到林毅夫教授的经济增长的比较优势分析理路中,我们会知道,要确保企业有自生能力,关键并不在于说服政府决策者按照比较优势的要求而凭自己的自由意志制定一国的正确发展战略,来设立企业,而在于把主要的经济决策由政府还给市场,交给市场中竞争博弈的企业家,并建立一定的法律和政治制度,使政府决策者只能按照经济运行的内在法则行事。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篇7

关键词:经济稳定,经济增长,经济发展

经济稳定是指社会经济生活的协调有序性及其发展态势的可控性。一般来说, 经济的稳定是建立在经济的发展的基础上的, 但是经济的增长并不代表经济就一定稳定。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单纯性的经济增长有可能会带来经济的稳定, 但同时也可能造成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不稳定, 所以说经济的发展并不是经济的稳定。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初期, 人们一直都认为经济的增长就会带来经济的稳定, 所以只是注重国内生产总值是否增加, 这就导致经济发展的后期出现了很多无法避免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 进一步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比如说贫富悬殊太大, 地区经济的发展不协调, 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不相适应等等问题。下面我们就主要分析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经济稳定的概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1 经济增长不等同于经济发展

虽然说经济的增长并不代表经济的发展, 但是没有经济的增长也谈不上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初期, 人们只是单纯的认为要想实现经济的发展, 只要实现经济的增长就可以了。所以只是一味的促进经济的增长, 而忽略了政治、社会等其他的因素。在二十世纪中期, 以实现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已经收到了全世界的关注, 甚至联合国都认为只要对发展中国家给予一定量的经济援助就可以实现经济的增长, 促进社会福利的提高。这种思想影响的时间是很长的, 在二战后期, 发展中国家也接受了这样的说法, 开始探索促进经济发展的道路, 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促进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虽然这样的做法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但是却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很多不可避免的问题, 甚至引起了全球性的危机, 比如生态的破坏、社会的动荡、贫富的差距等等。

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国际格局和政治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导致了联合国提出的第一个十年发展计划失败了。这时候很多的第三世界国家都出现了经济的增长率下降并陷入了债务危机之中, 这些国家的经济主要是靠国外的拥有产权的公司出口产品来维持的, 因为这些国家没有对内部的经济结构和制度进行变革, 导致了国内的人力资源, 生产技术等方面还是比较落后的。这时候突出的现象就是经济部门的也没有实现经济的增长, 人民也没有得到公平的社会分配, 只是个别人获得了经济上的暴富, 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是很低下。通过这些也反映出经济的增长并一定就可以实现经济的发展, 我们必须在进行经济建设时一实现经济的发展为目标, 并积极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 经济发展应是伴随着经济结构、社会和政治体制变革的经济增长。一般认为它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经济增长即产出的增加;二是结构改善, 包括人口结构的城市化、产业结构协调与优化;三是人民生活的普遍提高, 包括实现充分就业、社会保障、公平分配、生活环境的优化和美化、居民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四是政治和经济体制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也就是说, 经济增长并不是简单等同于经济发展, 如果只有产出的增加而无其他的改变那只能是有增长而无发展。

2 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不必然同步

经济的增长并不代表社会就一定稳定, 社会的稳定所包含的因素是十分多的, 而经济的增长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还包括社会的政治体制, 社会改革等方面, 如果只是单纯的经济增长, 还会对社会的稳定带来很多的负面因素。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具有两面性, 经济的增长对于社会的稳定性是一把双刃剑。对于社会的稳定既具有促进作用, 同时也能带来负面的影响, 其最终的表现形式则取决于这两类影响谁占上风。通常情况下, 我们可以对这两类的影响进行合理的控制, 人们希望可以通过经济的增长来促进人类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属于一种正向的引导,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我们必须在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而这个平衡点就是实现经济的可

3 经济稳定应是建立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之上的稳定

经济稳定的内涵包括: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微观经济活动充满生机活力;经济结构的合理性和宏观调控的有效性。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保持经济稳定的一个重要基础。

过去那种以增长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 是一种单纯追求增长的片面发展战略。这种战略的缺陷在于其仅仅关注发展的手段, 却忽视了发展的目的, 无视普通民众的需要;把环境当做可无限获取的资源, 而没有意识到自然环境是人类得以延续下去所必须珍惜的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 以及其作为生产资源的有限性。随着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 有增长而无发展的局面正在被打破。人们认识到, 把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 把当代的生存和后代的持续发展, 把人类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谐有机地统一起来, 这样的发展才能保证经济增长的持续、稳定和协调。离开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 离开协调有序性的经济增长, 最终将导致社会经济生活的紊乱、衰退乃至危机。经济稳定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首先, 应达到生态持续, 把人类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和谐有机统一起来。要改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 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方式, 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 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 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的承载能力之内。其次, 是经济持续。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开发及其应用,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提高质量, 优化配置, 节约资源, 降低损耗, 增加效益, 实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减少有害废物的排放, 使经济发展能够满足当代人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三是强调社会持续。要求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的, 促进社会向文明、公正、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此, 必须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质量, 合理调节社会分配关系, 消除贫富不均的两极分化, 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保障体系, 以保证社会的稳定。

总而言之, 社会的稳定是建立在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这也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 我们必须大力的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把社会的全面稳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目标。经济的稳定是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 经济的增长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 我们应该注重这三者之

参考文献

[1]金德尔伯格·赫里克.经济发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1]金德尔伯格·赫里克.经济发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

[2]陆志明.现代化是含义广泛的社会运动[EB/OL].新华网, http//:www.xinhuanet.com.[2]陆志明.现代化是含义广泛的社会运动[EB/OL].新华网, http//:www.xinhuanet.com.

[3]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 1989:37-38.[3]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 1989:37-38.

[4]何新.思考-新国家主义经济观[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1:440.[4]何新.思考-新国家主义经济观[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1:440.

[5]胡鞍钢, 王磊.经济增长对社会稳定的双向效应[J].新华文摘, 2006, (4) .[5]胡鞍钢, 王磊.经济增长对社会稳定的双向效应[J].新华文摘, 2006, (4) .

内生增长理论与我国经济增长 篇8

(一) 内生增长理论的发展过程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哈罗德、多马在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整合进经济增长的因素, 推导出极为相似的长期经济增长理论, 即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这一模型虽然能够解释部分经济增长问题, 但其主要还是在资本系数不变的基础上, 强调经济增长理想状态实现的困难性, 即所谓“刃锋”上的均衡增长问题。基于要素边际收益递减的假设, 以索洛-斯旺模型 (1956) 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 如果没有某种外生因素的引入, 新古典增长模型最终无法避免零增长的稳定均衡状态。在经济增长核算中, 索洛等人发现传统的要素 (劳动和物质资本) 并不能解释全部经济增长。为此, 他们引入了一个外生的技术进步因素, 并认为技术进步是比物质资本、劳动更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不难发现, 新古典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但这一理论对知识的生产仍然一无所知。因此, 如果这个外生的技术进步的来源被切断经济终究难逃零增长的稳定均衡状态, 从而经济的长期增长仍是无法解释的现象。为避免“不愉快的结果”, 阿罗、宇泽弘文和谢辛斯基等在将技术进步“内生化”方面做了最初的尝试。他们的研究首次给出了知识和技术进步的来源, 并强调这种源于无意识生产经验的积累或有意识的教育投资的内生化知识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但在上述模型中, 一个社会的技术进步率最终取决于外生的人口 (或劳动力) 的自然增长率, 因此, 这些模型仍没有最终解决“索洛剩余”问题, 即如何将技术进步内生化。“索洛剩余”又称, 综合要素生产率是指同样数量规模的劳动和资本投入因人力资本投资和技术进步而导致的产出增加。由于这种生产率难以在劳动和资本之间区分开, 故称之为综合要素生产率。用简单的增长核算关系式来看, 即

式中, ΔY是产出增长率, ΔK是资本存量增长率, ΔL是劳动投入增长率, 参数α是资本在总产出中所占的份额, Δa就是综合要素生产增长率。在实践中, 综合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就是对上式的变换得到的余数:

为了更好理解“索洛剩余”问题可以用实际的例子来理解:假设有间制鞋厂在1990年正式成立, 厂长投资2万元用于购买设备, 并雇佣了10名员工。此时, 工厂每小时可以生产出2双鞋。在10年之后, 原设备报废并且在市场上出现了更先进有便宜的设备, 于是制鞋厂还是投资2万元购买新设备并仍然雇佣原来的10名员工。此时, 因为员工们经过10年的工作有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并且有更先进的生产设备, 所以生产效率是每小时5双鞋。2000年比1990年每小时多生产3双鞋, 虽然这个制鞋厂的员工数量不变, 资本投入仍是2万元, 但人力资本增加和技术进步导致了产出的增加。这种生产率难以与劳动和资本之间分开, 因此称为综合要素生产率或“索洛剩余”。以下是某制鞋厂的发展过程表:

舒尔茨、贝克尔等人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将知识与技术进步内生化的进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以罗默、卢卡斯等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 通过发掘斯密、阿林扬、熊彼特、阿罗等人的经济增长思想, 并在对新古典增长理论进行重新思考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组以“内生技术变化”为核心的论文, 重新探讨了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 构筑了一种新的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

(二) 内生增长理论的思想内涵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经济的长期增长率是正的。为此内生增长模型需要解释 (积累的生产要素) 收益递减不会发生的原因。内生增长理论家将知识、人力资本等因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型中, 强调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可以产生递增的收益并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这就突破了传统增长理论关于要素收益递减或不变的假定, 说明了经济增长持续的源泉与动力。如罗默 (1986) 认为, 知识的非竞争性决定了一个人对知识的运用并不防碍其他人对这种知识的运用, 而且这种运用的成本相对较低, 即知识具有外溢效应。这种外溢效应和知识产生的递增生产力不仅使知识自身形成递增收益, 而且使物质资本!劳动等其他要素也具有递增收益, 从而会导致无约束的长期经济增长。卢卡斯 (1988) 则认为, 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 (社会劳动力的平均人力资本水平) 具有核心作用, 并且这些效应会从一个人扩散到另一个人, 因而会对所有生产要素的生产率都产生贡献, 从而使生产呈现规模递增收益, 而正是这种源于人力资本外部效应的递增收益使人力资本成为“增长的发动机”。

不同于新古典增长理论把技术看成是“外生的”、某种随机的、偶然的东西,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 知识或技术如同资本和劳动一样是一种生产要素, 并且是“内生的”, 是由谋求利润极大化的厂商的知识积累推动的。因此, 尽管某些特定的技术突破或知识的出现或许是随机的, 但技术进步或知识的全面增加与人们为其贡献的资源成正比例。如卢卡斯 (1988) 通过引入人力资本积累因素 (主要是人力资本的外部性与人力资本生产中的正反馈) 来解释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在罗默模型 (1990) 中, 知识或技术进步被赋予了一个完全内生化的解释。罗默强调决定经济增长的技术进步是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 是经济主体利润极大化的投资决策行为的产物, 由专门生产思想的研究部门生产。这种技术以两种方式进入生产:一方面技术会用于中间产品, 并进而通过中间产品数量和种类的增长提高最终产品的产出;另一方面技术变化会增加总的知识量, 通过外溢效应提高研究部门的人力资本生产率, 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

总之,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 一国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内生化的知识积累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水平。如罗默 (1986) 、卢卡斯 (1988) 认为, 无意识的知识或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理解增长的钥匙在于知识的“连续增进”。罗默 (1990) 、塞格斯特罗姆和阿格亨利豪伊特等人则认为, 源于有意识的投资、创新和发明的内生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同时, 由于知识和人力资本的外溢效应, 投资与资本收益率可以是知识存量和资本存量的递增函数。一国既有的知识存量越大, 则其投资与资本收益率越高, 经济增长率也就越大。这不仅表明了经济长期增长的可能性, 而且表明了既有的知识存量的差异决定了各国投资与资本收益率的差异, 进而决定了各国长期经济增长的不同。

二、中国目前技术创新和资本积累的现状

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不应该被认为是增长过程的两个不同驱动因素, 而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因为新的技术几乎总要体现在新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形式中, 而如果要使用这些新技术, 就必须积累这些资本。

(一) 技术创新的多部门分析

在实际生活中, 最终产品并不是通过一种单一的中间产品生产的, 而是由很多种不同的中间产品来生产的。比如说, 汽车是由轮胎、钢铁、窗口、电灯泡、传感器、电池等整合在一起而被生产出来的。为了清楚地说明创新在增长过程中的作用, 必须把中间产品的多样化考虑在内。具体说, 新技术在经济中并不是瞬间实施的, 而是逐渐扩散的, 其中一个部门往往从研发部门以及其他部门的经验中获得思路。这一过程已经被一些学者, 例如罗森堡等进行了描述, 如美国机床技术的扩散。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 一国经济的增长是由人力资本、知识或技术进步等内生变量决定的。而人力资本投资、知识积累, 以及R&D活动都具有明显的外溢效应或技术外部性。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的硅谷和美国底特律汽车城。硅谷原指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的圣他克拉克县。现在硅谷已经成为半导体工业基地, 微电子工业基地, 高技术集中区的代名词。底特律是美国汽车工业王国, 福特汽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等世界第一流汽车公司都在这里建厂, 各厂之间的最新技术不断地被模仿并以极快的速度传播, 同时各厂之间又存在着竞争关系, 所以形成良性的技术集群和产业集群。

(二) 资本积累

技术创新往往物化在耐用品中, 或是物质资本, 或人力资本。技术变迁影响生产力的途径是通过改善机器和设备的质量而进行的, 比如, 德朗和萨默斯曾指出, 那些具有最高经济增长率的国家是设备投资最高的国家, 而且也正是在这些国家, 设备的相对价格下降得很快。

一个非常明显的事实是经济中的研发部门是高度资本密集型的, 不仅使用许多物质资本, 如计算机、精密仪器以及其他的实验设备, 而且它也需要投入积累了许多人力资源, 尤其是科学家和工程师。把资本包括进来之所以重要, 不仅是因为这可以使分析更切合实际, 更重要的是它面对一系列对以创新为基础的熊彼特增长模型提出的挑战。从长期看, 增长率将会同时受到从事研发的激励和进行资本积累的激励的共同影响。

(三) 中国当前的技术创新和资本积累

作为发展中国家, 我国的创新网络构成以及制度环境都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 有理由预期, 我国企业的创新策略选择模式应当会有自己的特点。按照目前的分类, 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包括医药制造、航空航天、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五大类产业, 共21个细分产业。这些产业中的企业虽然从事不同的经营活动, 但产品的高技术含量决定了它们都高度依赖技术创新, 为了判断我国高技术产业中的企业, 对内部研发与外购两种不同的技术创新策略所作的选择, 我们首先按产业大类逐年计算了上述五项不同的技术创新支出占技术创新总支出的比重。我们取各年的平均值列于表1。

从中可以看出, 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过程中, 同时运用了内部研发和外购两种策略, 但技术外购的经费支出所占的比重普遍高于内部研发。以医药制造业为例, 内部研发经费支出只占27.18%, 而两类技术外购的直接经费支出则占了71.08%。这说明, 我国企业目前的创新策略是以外购为主的。在具体外购策略的选择上, 除了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之外, 其他产业中的企业对以购买新设备这种方式进行的非正式技术外购的投入都高于正式的技术外购, 而在正式的技术外购中, 对国外技术的购买又远远超出了对国内技术的购买, 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所占的比重最低仅为0.24%。消化吸收作为外购策略的一种延伸其经费支出额度相对也很低。

三、完善我国资本积累积极进行技术创新

(一) 正确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提高积累的质量

当前, 一方面要求政府、企业和居民处理好不同层次的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在满足目前的消费水平条件下, 尽量提高积累水平, 保持高积累率, 为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 保持居民收入增长与GDP的增长速度同步。同时, 应通过建立遗产税、财产税和转移支付形式, 遏制高收入群体的收入过快增长, 扶持弱势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不断增长, 缩小收入水平的差距, 应进一步处理好国民收入在国家、企业 (集体) 、个人之间的均衡分布关系, 保证生产与生活消费的协调健康发展, 从根本上提高社会的资本积累质量。此外, 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加强相关的法制建设, 为公众创造一个稳定的预期环境。

(二)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发展金融市场

首先, 应大力培育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中小金融机构, 通过培育高质适量的中小银行为非国有经济提供专门的金融支持, 同时, 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 防止国有银行的信贷投向过度向国有经济部门倾斜, 只要贷款符合“三性”原则, 应消除所有制偏向, 向所有的市场主体开放信贷市场。其次, 应大力发展金融市场, 加快金融市场的硬件软件环境建设, 在建立和完善一板金融市场的同时, 应尽早培育二板市场, 为中小企业和非国有经济部门提供融资场所, 在一手抓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同时, 另一手则抓好金融秩序与风险的监管, 保障资本积累向资本运用的投融资转化渠道的畅通无阻。

(三) 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必须消除现行投融资的“所有制歧视”现象

政府应对过时的投融资法规加以修改, 进一步改善私人投融资环境和条件, 在投融资过程中, 应给予国有和非国有经济部门相同的国民待遇, 减少行政干预, 降低投融资交易成本和道德风险, 为各类企业提供一个稳定宽松的投融资体制与环境, 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资本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真正体现资源从低效部门向高效部门配置, 从根本上提高投资效率, 促进经济增长, 资本的运用应充分遵循资本规律, 才能发挥资本的作用。

(四)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 提高国有经济的竞争力

国有企业的改革应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股份制改造, 明确产权, 规范法人治理结构, 把国有企业真正推向市场, 培育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家, 通过多种实现形式对国有企业进行股权改造, 在技术、产品、管理等多方面着力进行改革。对必须由国家控制的重点行业和企业加以重点扶持, 对可以由市场主体经营的国有企业可通过拍卖、改组、改造的方式逐步推向市场, 激活国有企业的活力, 同时解决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总之, 国有企业改革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 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只有妥善解决好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 才能进一步提高资本运用效率, 促进资本形成与经济的互动发展。

摘要: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 欲实现快速的工业化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就必须能够以最低廉的成本来获取技术的进步。半个多世纪以来, 大量的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文献均对该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主张和学说。毫无疑问, 技术的扩散和学习以及资本的引入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梳理内生增长理论发展过程之后, 着重从内生增长理论中的技术创新和资本积累的角度讨论我国当前的经济增长。

关键词:内生增长理论,技术创新,资本积累,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刘剑, 胡跃红.财政政策与长期经济增长[J].2004, (5) :64-70.

[2]韩立杰, 于海滨, 刘喜波.基于索洛模型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2007, (3) :62-64.

[3][英]A.P.瑟尔沃.增长与发展 (第六版) [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4]刘炳瑛.资本论体系与实践意义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5]武剑.储蓄、投资与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6]赵昕东.2001年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的分析与2002年预测.200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7]李子彪, 胡宝民, 于建朝.一种索洛余值法的扩展应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5) :158-160.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篇9

关键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0 引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的一大创新, 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发展。因此, 如何认识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区别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重要关注点。

1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1 资源浪费, 环境污染严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对包括能源在内的初级产品的依赖性需求也越来越大, 在某些重要原料和能源高度依赖进口的同时, 我国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却很低。低效率的资源利用和粗放式的矿藏开采极度破坏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和宝贵的土地资源。近几年我国基本上占用世界15%以上的资源在进行发展, 能源和环境形势都相当严峻,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煤炭、钢铁、铁矿石、氧化铝、铜和水泥等资源消耗量最大的国家, 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 世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

1.2 对外贸易技术含量低, 抗风险能力差

我国经济对国外市场依赖度越来越大, 一方面我国大量从国外进口石油和原材料, 另一方面我国一大部分产品销售外国市场。我国货物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占到55%左右, 外商投资企业是我国扩大出口的主力军, 目前大约占到贸易总额的60%, 而且这其中大部分是来自港澳台地区以及韩国等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这些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 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进行出口加工, 本身技术含量很低, 但本土企业明显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缺少自有品牌。我国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外国公司低成本的制造基地, 产业价值链低, 出口贸易产品的成本效率主要来自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

1.3 国内消费长期不足, 难以拉动内需

国家统计局2009年2月22日发布数据显示, 200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488亿元, 比上年增长21.6%, 增速比上年加快4.8个百分点。虽然消费的金额在增加, 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乃至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相比, 我国的消费比例仍然算比较低的, 美国消费约为GDP的75%, 其中居民消费为50%左右;印度消费占GDP的比重达到72%, 其中居民消费占61%;而我国2007年总消费占GDP比重为51.4%, 2006年为52.2%, 但是我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只有37%左右。居民的消费能力未获得完全释放。再加上金融危机本身对消费者信心的冲击, 居民对未来收入与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强, 因此可能会进一步削减支出, 尤其是需求弹性大的高档耐用品的支出。这从2009年1月份银行存款出现了大幅度的增加就可以看出, 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6010亿元, 同比增长20.7%, 较2008年12月上升3.3个百分点。

1.4 国内就业压力极为严峻

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企业减产和破产的增多, 国内就业形势变得极为严峻。受影响的不仅有农民工, 而且已就业人员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明显增加, 初步估计金融危机约造成2000多万的农民工失业。我国中小企业约吸纳75%的就业人口, 由于订单急剧减少, 加工贸易进口量从2008年7月起连续下降, 中小企业裁员大增。据统计我国2008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 比2007年增加0.2%, 预计2009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6%, 比2008年约要增加0.4个百分点, 2009年就业目标将会比2008年有较大幅度减少。

2 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联系

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二者的联系是:第一, 二者都是经济发展的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侧重于经济数量的增加, 经济发展方式侧重于经济质量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改善, 二者构成经济增长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的统一。第二, 经济发展方式包含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也讲究经济增长质量, 追求集约型、效益型增长就是又好又快的经济增长方式。第三, 二者相互促进, 又好、又省、又快的经济增长方式能促进经济发展, 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使经济增长方式更有效、更持续。

3 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别

3.1 指导观念不同。

经济增长方式以经济总量的增长为指导, 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与总量的扩张。它的理论支撑由马歇尔提出的生产要素创造价值论和当代经济增长模型 (哈罗德一多马模型、新古典模型、索洛模型) 构成。经济发展方式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观, 注重经济质量的提高与经济结构的改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2 研究视角不同。

经济学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由低到高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物本社会, 主要强调物质资本积累和财富的增长;第二阶段是人本社会, 主要强调重视满足人的需要和公众福利的增加;第三阶段是社会整体综合发展, 包括政治的人权和自由、经济上的生活质量提升、文化上的国民受教育程度提高等全面演进过程。

3.3 理论基础不同。

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论依据有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 (马克思的外延与内涵式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再生产理论和前苏联、东欧的一些学者论述) , 西方经济学的要素配置与利用理论, 非均衡增长理论 (佩雷、纳克斯等人) , 增长的涓滴理论等。

3.4 划分依据不同。

经济增长方式以生产要素利用的数量和效率为依据, 经济发展方式以发展模式或处理增长问题的方式为依据。美国经济学家E.R.W.坎佩尔将发展方式称为“Models of Developme nt Strate gy” (发展战略模式) 或“Approach to Grow th” (处理增长问题的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可带来高速的经济增长, 但高速增长可能带来有增长无发展问题, 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分析, 是无效益或零效益情况下的经济增长 (最典型的例子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大跃进) ;从环境经济学角度分析, 是经济增长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从福利经济学角度分析, 是人民不能共同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经济增长;从发展经济学角度分析, 是经济结构没有改善甚至恶化的经济增长。针对有增长无发展的问题, 需要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解决。

3.5 类型不同。

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增长和集约型增长两种类型。经济发展方式分为制度创新型 (科斯、诺斯、施莱弗和维什尼) 、知识创新型 (熊彼特、舒尔茨、贝克尔、罗默、普雷斯科特和鲍易德、卢卡斯、斯图尔特) 、扩大需求型 (凯恩斯、罗宾逊) 、福利国家型、经济结构调整型、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等多种类型。

3.6 衡量指标不同。

经济增长方式的衡量指标主要有要素投入的数量及配备比例、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实现翻番的时间、人均GDP的数量。经济发展方式的衡量指标除经济增长方式的指标外, 还包括社会发展指标, 如人口总数和净增率、国内发展指数、城市化水平、三次产业结构、居民居住条件、每千人口医生数、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政府廉政指数等;教育发展指标, 如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在校大学生占适龄人口的比重等;社会公平与稳定指标, 如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国民幸福指数、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收入差距警戒线、收人阶层结构标准、贫困发生率、社会保障覆盖率等;环境指标, 如自然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等。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篇10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方式,联系,差别

1 从经济增长方式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简要回顾

党的十七大以前, 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仍没有超出粗放增长和集约增长的分析框架。虽然过去的经济增长方式使我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 但也应看到它不能解决经济增长中的制度障碍、技术重复引进、收入差距扩大、公众福利低下、资源掠夺性开发、环境恶化等问题。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的那样:“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 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的一大创新, 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发展。因此, 如何认识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区别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重要关注点。

2 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联系

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二者的联系是:第一, 二者都是经济发展的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侧重于经济数量的增加, 经济发展方式侧重于经济质量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改善, 二者构成经济增长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的统一。第二, 经济发展方式包含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也讲究经济增长质量, 追求集约型、效益型增长就是又好又快的经济增长方式。第三, 二者相互促进, 又好、又省、又快的经济增长方式能促进经济发展, 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使经济增长方式更有效、更持续。

3 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别

3.1 指导观念不同。

经济增长方式以经济总量的增长为指导, 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与总量的扩张。它的理论支撑由马歇尔提出的生产要素创造价值论和当代经济增长模型 (哈罗德一多马模型、新古典模型、索洛模型) 构成。经济发展方式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观, 注重经济质量的提高与经济结构的改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的一些学者论述) , 西方经济学的要素配置与利用理论, 非均衡增长理论 (佩雷、纳克斯等人) , 增长的涓滴理论等。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依据有马克思的人的需要与全面发展理论、均衡发展理论、福利经济学、分享经济理论 (魏茨曼等人) 、创新理论 (诺思等人的制度创新理论、熊彼特等人的技术创新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 (人口与资源和环境协调理论、增长代价理论、自然回归理论、持续提升人类生活质量理论、生态发展理论) 等。

3.4 划分依据不同。

经济增长方式以生产要素利用的数量和效率为依据, 经济发展方式以发展模式或处理增长问题的方式为依据。从环境经济学角度分析, 是经济增长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从福利经济学角度分析, 是人民不能共同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经济增长;从发展经济学角度分析, 是经济结构没有改善甚至恶化的经济增长。针对有增长无发展的问题, 需要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解决。

3.5 类型不同。

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增长和集约型增长两种类型。经济发展方式分为制度创新型 (科斯、诺斯、施莱弗和维什尼) 、知识创新型 (熊彼特、舒尔茨、贝克尔、罗默、普雷斯科特和鲍易德、卢卡斯、斯图尔特) 、扩大需求型 (凯恩斯、罗宾逊) 、福利国家型、经济结构调整型、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等多种类型。

3.6 衡量指标不同。

经济增长方式的衡量指标主要有要素投入的数量及配备比例、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实现翻番的时间、人均GDP的数量。经济发展方式的衡量指标除经济增长方式的指标外, 还包括社会发展指标, 如人口总数和净增率、国内发展指数、城市化水平、三次产业结构、居民居住条件、每千人口医生数、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政府廉

(上接67页) HART手操器或To Ftool软件政指数等;教育发展指标, 如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在校大学生占适龄人口的比重等;社会公平与稳定指标, 如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国民幸福指数、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收入差距警戒线、收人阶层结构标准、贫困发生率、社会保障覆盖率等;环境指标, 如自然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等。

3.7 推进动力不同。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推动力是引进技术、提高资源投入的数量与利用效率。在引进技术上, 当前我国进口设备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 光纤制造装备为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85%、大型成套石油化工装备80%、轿车工业装备和数控机床及纺织机械与胶印设备70%。

3.8 功能作用不同。

经济增长方式只注重协调生产要素间的经济技术及比例关系, 不能协调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和外境的关系, 不能协调个人、城乡、区域间的利益关系, 不能协调国民公平待遇关系等。

3.9 实现路径不同。

经济增长方式是在增长中求发展, 增长以快以多为先为重, 发展为后为轻。通过经济增长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使穷人从经济增长中受益, 从而减少贫困 (理论上称之为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 。因此, 必须从发展中求增长。

3.1 0 目标取向不同。

从发展经济学角度来看, 经济增长侧重于经济数量的扩张, 经济发展侧重于经济结构的改善;经济增长着眼于经济的短期变化, 经济发展着眼于经济的长期变化;经济增长属于战术目标, 经济发展属于战略目标。

牧户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研究 篇11

(一)牧户经济增长速度呈下降趋势,甚至出现负增长

从整个经济增长趋势看,内蒙古牧户经济在经历了一段快速增长之后增长速度明显趋缓,并且呈下降趋势。特别是进入90年代,牧户经济曾两次出现徘徊,2000年达到最高点,2000年之后则连续下降。以内蒙古统计资料为依据,对内蒙古牧户经济的增长情况作了具体分析,分析如下:1986年至1990年间,牧户户均纯收入由3855.06元上升到5198.72元,增长了0.35倍,年平均递增速度为7.8%;1990年至1995年间,牧户户均纯收入上升到10084.69元,增长了0.94倍,年平均递增速度为14.2%;1995年至2000年间,牧户户均纯收入上升到14794.27元,增长了0.47倍,年平均递增速度为8.0%;2000年牧户户均纯收入则达到了最高点为14794.27元,此后两年连续下降。2001年为14386.56元,较2000年下降了2.8%;2002年为13122.83元,较2000年下降11.3%。

(二)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牧户经济赖以生存的草原环境不断恶化

牧户经济是建立在草原资源基础之上的,草原资源决定了牧户经济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草原是一种生产力,又是一种可再生资源,科学地利用草原资源,可增加资源总产量,促进其经济的发展。如果利用不当或长期超负荷利用,则会造成草原资源破坏,草地质量和生产力下降,可食牧草不断减少,有毒有害植物大量增加。最终使草原成为阻碍牧户经济发展的瓶颈,更为严重的是威胁牧户的生存。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伴随着牧户经济的增长,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出现了严重的逆向演化,草原大面积沙化、退化、荒漠化。牧户草地沙化、退化面积占可利用草地面积比例已经达到73%,而且草地质量和生产力也在大幅度下降,下降幅度在40%-60%之间。过去一些牧户草场13-20亩可以养一个羊单位,现在50-70亩才可以养一个羊单位,草场载畜能力大大降低。

(三)由于饲草料消费的压力,牧户很难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本投入

牧户经济的消费具有双重性,其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结合在一起。牧户一方面通过各种生活资料的消耗保证其人口生产,一方面通过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和消耗保证其生产性生产,在牧户内部,有些物资、生产资料是可以通用的,即可用于生活消费,也可用于生产消费,牧户的两种消费职能是统一的。近几年来,由于草场的退化加上连续自然灾害,草畜矛盾非常突出,牧户的收入除去用于基本生活需要外,很大部分收入都用于购买饲草料,在牧户的生产经营费用中,支出最多的是饲草料费用,一般占总费用的50%以上,有的牧户高达85%以上。牧户这种消费现状使得其很难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本投入,经济增长后劲不足。

二、内蒙古牧户经济增长源泉的分析

借鉴国内外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方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即经济的增长是建立在原有技术水平基础之上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扩张来实现。另一类则是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即经济增长主要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推动。内蒙古牧户的经济增长与其所依赖的增长方式是密切相关的,增长方式是影响牧户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本文将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影响牧户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分析,探求牧户经济增长的方式,并说明产生牧户经济增长特征的原因。

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系统中各因素特征序列的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系统中各因素的联系是否相关和密切。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关系越密切,关联度就越大,即影响越大,反之就越小。

本文以1990-2002年内蒙古农调队牧区住户调查资料以及内蒙古统计年鉴资料为依据,设牧户户均家庭经营总收入、牧草地面积、饲养牲畜头数,投入的物资资本、劳动用工、人力资本以及生产性固定资产相关指标,并且分别用X0,X1,X2,X3,X4,X5,X6表示。其中:家庭经营总收入(X0)表示牧户经济水平,它的发展变化规律反映了牧户经济增长变动状况,其序列为母序列;其余指标(X1,X2,X3,X4,X5,X6)则表示了影响牧户经济增长的因素,其序列为子序列。根据灰色关联分析法原理,在分辨系数ρ为0.5的取值下,计算结果表明:影响牧户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是牧户饲养的牲畜头数,其次是牧户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劳动力,第三是生产经营中转化为产品的物质投入,第四是牧户拥有的牧草地面积,最后两个是代表劳动手段先进性和劳动力素质的指标生产性固定资本的投入和人力资本。由此可知内蒙古牧户经济的增长主要来源于生产要素量的扩张,来源于牧户饲养牲畜头数的大量增加和在生产过程中对劳动的大量投入,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甚微,牧户经济增长属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我们认为牧户经济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在饲草比较丰富的情况下选择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来发展自己是可行的,而且也是一种经济、实际的发展路子。这是因为在发展的初期,牧户的劳动者素质较低、科技发展水平较低、牲畜的优良品种较少,这些状况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改变,而牧户经济又要发展。因此,牧户只能发挥其比较资源优势,大量地投入包括自然资源在内的物质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大量的饲养牲畜,通过量的扩张来增加经济。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畜草矛盾的突出,特别是草原严重超载,沙化、退化、荒漠化较严重状态下,牧户经济还选择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则是一条有增长无发展的路子。这是因为:第一,牧户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质量及结合方式变动幅度较小,生产要素的投入是在原来技术水平基础上的重复或迭加。第二,生产要素投入产出率比较低,资源耗费大。第三,也是最不利的方面,就是牧户经济的增长是建立在对资源的超承载能力的利用之上的,是以牺牲环境和损耗资源为代价的,这种代价的结果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失衡,自然资源的枯竭,人类生存空间的缩小。现实中这种影响已显现出来。因此,寻求新的增长方式是牧户今后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内蒙古牧户未来经济增长方式的可行选择和应解决的问题

(一)资本形成与资本投入的问题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扩大再生产和经济增长时指出,资本是“发动整个过程的第一推动力”。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刘易斯认为资本是“经济增长理论的中心问题”。诺克斯“贫困的恶性循环论”也强调,资本积累是克服“瓶颈”约束,打破恶性循环,摆脱贫困的唯一途径。由此可见,资本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牧户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本积累一直不足,资本向来都是稀缺程度最高的资源,而草原建设、牲畜改良、先进技术的引进又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目前牧户的资本形成主要来自于牧户储蓄,就牧户家庭储蓄来讲,储蓄水平主要取决于家庭收入的高低,家庭收入水平高,用于消费后的收入剩余就多,从而储蓄就多。近几年,内蒙古牧户经济收入水平不高,除去消费后,大部分牧户所剩无几,甚至有些牧户还要借贷。因此,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单靠牧户进行有效资本投入是不现实的,还要依靠国家的扶持和帮助,依靠金融机构和社会团体的支持,只有在全社会建立起一个多渠道、多形式、多元投资主体的融资局面,才能够加快牧户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科技进步与牧户经济增长问题

科技进步对牧户经济增长的转变主要从生产过程的投入产出关系及这一过程中资源配置关系的变化中表现出来,即科技进步可以提高牧户资源的产出效率;可以拓宽资源的配置空间;可以使生产者根据资源的不同稀缺程度更好地配置资源,从而获得更大的资源配置效率。科技进步是牧户经济增长的内在源泉。目前在畜草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牧户必须压缩牲畜头数,积极选择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良牲畜品种,同时强化饲养管理,开拓饲料资源,通过科学技术来更好地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促进牧户经济增长。

(三)人力资本的有效形成问题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篇12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方式,结构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不同内涵

在很早以前的的经济理论中,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一样的含义。“经济发展问题实质上就是通过增加人均产值来提高国民收入水平, 使每一个人都能消费得更多”[1]。当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一般指的是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综合国力的增强, 以及各项经济指标在数量上的完成。

但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们发现, 这种片面地在数量上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 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经济结构失调、区域失衡、收入分配不均、工业污染及生态恶化等。于是, 人们开始审视过去经济的发展态势, 重新定义经济发展的内涵, 把增长与发展明确的区分开来。认为增长指的是人均产品在量上面的的增加, 一般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即人均GNP的增长率来衡量。而发展则包含两层含义, 它既包含人均产值的增加, 也包含另外一个指标:即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我国的必要性

(一) 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影响我国整体经济的协调发展

各个地区只有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 找出并好好利用自己的优势, 才能缩小与其他区域的差距, 实现我国经济在总体上的同步发展。目前, 我们西部和东部在经济发展上还有一定的差距。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总量和人均值上都要比西部高。而西部地区的经济则相对落后, 西部地区在资源、环境上的优势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差异, 致使很多西部地区的人们跑到沿海地区去打工挣钱。这导致本来就没有人口优势的西部地区陷入更加不利的处境, 反过来使东西部经济的差异更加加剧。因此, 统筹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才能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才能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 才能推动整个国家向前进步。

(二) 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2013年1月14日起, 连续三天的时间里, 中国一些城市的空气都陷入了重度污染中, 北京甚至变成了“雾都”, 浓雾弥漫在整个城市的上空, 威胁公众的身体健康, 对居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从改革开放至今, 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硕果累累。但是,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伴随而来了很多的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和酸雨。使社会、环境、资源等许多方面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三)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工业的现代化步伐虽然有所加快, 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但毋庸置疑, 传统行业、低效能产业依然占主导的地位, 高新技术和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则发展比较缓慢。“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布全球, 但技术含量较少, 依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例如在我国的手机制造业中, 国产手机所用的屏幕、芯片几乎全部来自国外进口。中国的电子巨头富士康, 也只是雇佣国人廉价的劳动力, 组装电子产品, 而真正的核心技术, 依然被国外掌握着。这反映出我国自己主导的产业技术相对较少, 所以才导致国产手机大部分沦为大同小异的“山寨”产品。如何把“中国制造”转为“中国创造”, 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 成为产品链上游的供应端, 才能使我们创造的价值得到最大发挥, 才能使我们的企业真正走向现代化。

三、从经济增长方式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与创新

从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到经济发展方式, 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它需要统筹规划, 按部就班地开展和实施。

(一) 对经济结构重新审视和调整

“民以食为天”, 农业方面, 努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提高农产工具的科技化, 优化农产品种子的质量, 更新农民的劳作观念。工业方面, 更新效率低下的生产技术和设备, 发展高新产业, 增加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 使我国从以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过渡到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业上去, 降低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 提高生产效率。服务业方面, 在完善传统服务行业的基础上, 拓展新型的现代服务业, 使服务业跟上时代的步伐。例如现在网上购物的兴起, 为物流企业带来蓬勃发展的同时, 也给传统物流企业带来一些新的挑战。如何在保质保量的基础上使服务业更加人性化, 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新问题。

(二) 把科教兴国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劳动者的素质和质量, 而劳动者的素质和质量, 则制约着该国的科技发展水平, 进而影响着经济发展水平。一个国家的经济实现怎样的发展, 发展的水平怎么样, 最终还是需要依靠劳动者来实现。为此, 国家应该继续加大教育的投资力度。首先, 在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 提高大学的录取率, 给更多人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其次, 加强职业教育的培训力度。目前我国政府在职业教育这方面还不够重视, 投资力度也需要加强。再次, 加大对农村偏远地区和西部落后地区的教育重视, 使不同地区的人都能享受到接受教育的机会。教育公平, 人才才能公平, 各地区经济发展才能平衡。

最后, 经济发展在数量上的增长固然重要, 但是如果片面追求增长, 就会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 使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如果说经济增长是个量的概念, 那么经济发展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质’的概念。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 而且还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 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总体进步[2]。”因此, 在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 必须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关乎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态势, 对整个社会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澳]海因茨.阿恩特.经济发展思想史[M].唐宇华, 吴良健,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52.

上一篇:闭锁装置下一篇:可靠性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