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投资经济增长

2024-06-23

电信投资经济增长(精选12篇)

电信投资经济增长 篇1

民间投资是相对于国有投资和外商投资而言的, 意指民间经济主体为了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而垫支货币或其他资源, 进而转化为实物资产或金融资产的经济活动。一般来说, 投资的主体是个人, 产权属于集体或个人, 构成民营经济。民间投资是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支重要的社会投资力量。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曾提到“要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出来, 以造福于人民”。扩大民间投资, 有利于把社会资源蕴藏的巨大能量释放出来, 对经济的快速增长有重要的拉动作用。

一、民间投资存在的问题

1、民间投资已在一般竞争性领域中占有较大份额, 但在一些国有垄断部门尚待加快进入

尽管国家出台一系列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后, 民间投资在一般竞争性领域 (如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建筑业、房地产业等) 中占有了较大份额, 但是一些投资领域 (如基础设施、科教文卫、能源交通、水电煤气、港口和航空等) 还存在政府垄断经营和保护经营的现象, 民间投资有些还没进入, 有些进入很少。

2、缺乏信贷支持, 融资还很困难

在实际操作中, 民间投资主体遇到了难以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和在向商业银行贷款时出现梗阻的情况, 究其原因, 主要还是由于手续繁琐、费用高和担保体系不健全等一系列原因。现今, 融资难已成为了一个“瓶颈”问题。另外, 绝大部分银行信贷资金一般都是流入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大企业和大型项目中, 中小企业自然享受不到太多的政策优惠。然而, 我们都知道, 中小企业才是解决就业的主力军, 由于其缺乏一定的信贷支持, 民间投资难以启动。这样, 即便民间投资者有较好的投资项目与强烈的投资热情及冲动, 也会因缺少金融支持难以进行基本建设投资和扩大再生产。

3、民间资金分布不合理

在投资的地区上, 政府投资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 因为西部地区相对比较落后, 为保持地区差异的平衡, 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国家开始推行“西部大开发”政策, 而民间投资主要集中在沿海及中、东部地区, 因为其民营经济发展强劲, 已经形成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产业集群。房地产投资就是民间投资的主要领域。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但也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比如人们购房之前节衣缩食进行储蓄, 贷款购房后减少消费还贷款, 而政府投资为主的西部开发, 因民间投资未能及时跟上, 其带动投资需求的作用也并不明显。

二、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

启动民间投资有三个好处:一可以减轻中央财政的压力, 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二可缓解就业压力, 促进社会稳定;三可形成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 增加群众收入。大力发展民间投资对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具有很大意义。沿海发达省份的经验表明, 有些困扰我们很久的问题, 民间投资一旦发展起来就能迎刃而解。如城镇失业问题和与国企改革相伴而生的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 谁来创造就业岗位呢?民间投资。在民间投资发展较快的沿海省份, 没有失业问题, 有的只是劳动力不足问题。再比如农民收入问题, 大量人口挤在一小块土地上富不起来, 根本出路在于把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附近城市去就业。谁来吸纳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呢?还是民间投资。解决农民收入问题, 农村这个庞大的市场就能启动, 需求问题才好解决。

当前,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过去一段时间主要依靠外贸即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途径面临困境。于是, 我国中央政府就决定投入4万亿元把促增长的视野转到扩大内需上。他们知道, 用政府投入资金来扩大内需虽然能收到立竿见影之效, 但它既可能造成国家的财政赤字增加, 又可能诱发新一轮通货膨胀, 因而只能是“权宜之计”。从长期和总体来看, 启动民间的投资与消费需求, 应是政府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治本之策。因此, 应该在政府的引导下形成民间投资的“蚁群效应”。目前推行的“家电下乡”政策就是在政府的带动下, 通过民间投资的积极参与, 有效地扩大了内需。

民间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主要通过四个途径来实现:一是民间投资形成固定资产直接增加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二是由于民间投资的增加, 就会增加对各种投资品需求, 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订货就会增加, 并通过这些企业拉动相关企业的生产;三是增加民间投资会增加最终消费, 民间投资中有部分投资转化为消费, 而增加消费又会带动生产;四是增加民间投资可以增加出口, 出口的增加又带动了国内需求的增加。可见, 增加民间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仅体现在投资本身产生的需求, 还在于投资的乘数效应。只有民间投资得到有效的激发, 对国民经济增长才能产生持续的拉动作用。

三、新形势下扩大民间投资的对策建议

扩大民间投资, 拉动经济增长, 需要政府、民间投资主体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新形式下, 为了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更大的增长, 应该进一步扩大民间投资。由此,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放弃保护垄断, 全面有序地放宽民间投资的准入领域

为了适应国有经济战略性布局的调整和中国加入WTO后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我们应进一步明确鼓励和允许民间资本进入的行业和领域, 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准入领域的放宽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准入领域的放开。第一, 在放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准入领域方面, 建议可以从下面两点做起:首先, 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参与到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道路、供热、桥梁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来;其次, 加快推进电信、电力、铁路、民航等行业的管理体制改革, 引入竞争机制, 打破行业垄断。第二, 在放开高新技术产业的准入领域方面, 可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在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及计算机等产业领域的投资。

2、加快推进民营企业的融资体制改革

融资困难造成民营投资发展缓慢的现状迫切要求我们要加快对民营企业融资体制的改革。在改革过程中,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 金融机构要加大对非国有经济部门 (即民营企业) 的贷款份额, 增加信贷支持, 保证民营投资活动顺利启动。在这方面, 国有的四大商业银行以及地区性金融机构 (如城市商业银行、城乡信用合作社等) 应该发挥主要作用, 将以上做法作为一项主要业务、将对民营经济提供金融服务作为其拓展金融业务的一项主要内容来对待。第二, 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在规范经营和加强监管的基础上, 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的信用担保体系, 解决民营企业担保难的问题。建议可以由各级政府组织成立专门的民营企业融资担保公司, 通过收取适当比例的担保手续费负责对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第三, 建立适应民营企业发展需求的中小资本市场, 并完善相应规章政策。可以建立地方性证券交易所和柜台债券交易等多层次中小资本市场, 取消上市公司的所有制限制, 促使非国有企业能通过股市融资, 鼓励民营企业捆绑上市或借壳上市的做法, 鼓励非国有企业对上市公司的资产进行收购, 逐步放开债券发行市场, 增加非国有企业债券发行规模。

3、改善投资管理, 简化民间投资审批程序

这一点, 也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国外政府对投资的管理有两个特点:一是审批手续少且程序简单;二是对不同的项目审批的内容和重点不同。政府审查政府投资项目相较私人投资项目范围要广。通常情况下, 对于私人投资项目, 政府部门只用审查其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而对于政府投资项目, 政府不仅要审查该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还要对资金的来源、构成、总额和经济效益进行全面审查。在我国, 对投资项目的审查, 不仅审批环节多, 程序复杂, 涉及的主管部门多, 时间长, 而且不管什么项目, 审查的内容都是一样的。通过借鉴国外的经验, 我认为, 我国在政府对投资项目的管理上, 应当依据项目的资金来源情况采取不同的审查重点, 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审查, 特别是审查资金来源、运用、对环境的影响和经济效益的情况, 以防止资金的滥用和管理上的混乱。而对于私人投资则应该将程序简化, 缩短审批时间, 最终提高行政效率。

4、引导民间资金合理流向西部地区

在全国已探明的自然资源中, 约有一半在西部地区。经济落后, 交通不便, 环境不好是西部地区的显著特点, 其工业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它具有较大的潜力, 这为民间投资者提供了生产扩张的空间。另外, 西部地区的消费市场潜力也很巨大。对于全国的整体规划来说, 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处在一个调整的过程中, 产业升级正在加速, 在这一新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分工中, 西部地区可以为民间资本提供更多的投资热点。鉴于此, 国家应该对西部地区制定一系列倾斜性的优惠政策 (而不是所谓的“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 为民间资本进入这些领域 (基础设施、公益性事业等) 创造良好环境, 以提升民间投资者的信心。这样, 在政府的引导下将民间资金合理的流向西部地区, 将对带动新一批就业军、解决大学生严峻的就业问题, 以带动经济的更大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

民间投资是保证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 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动力。加快民间投资的发展, 扩大民间投资, 是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 能否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各级政府应该努力把促进民间投资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出台一些有利于民间投资的倾斜性优惠政策, 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形成支撑经济增长的“蚁群效应”。

摘要: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民间投资, 作为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支重要的社会投资力量, 对经济的快速增长起着很重要的拉动作用。本文拟从民间投资目前存在的问题、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以及新形势下扩大民间投资, 发挥投资与增长的乘数作用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主要从三方面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民间投资,经济增长,拉动效应,对策

参考文献

[1]杨大楷、周晓泽、杨晔、刘庆生:中国民间投资问题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2]刘祖爱、谢宇红:要启动民间投资政府该做什么[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2) .

[3]朱红恒:进一步促进我国民间投资增长的意义与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 2005 (3) .

电信投资经济增长 篇2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与经济增长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与经济增长 ――对广东数据的实证分析 摘 要:本文运用计量模型,对广东省到的行业数据和城市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考察了外商直接投资(FDI)技术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我们区分了FDI的技术外溢效应和通过企业本身较高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的效应。实证结果显示:在广东省FDI外溢的过程中,示范-模仿效应和联系效应的效果较为显著,并且形成了一定的聚集效应;FDI在行业中的外溢效应小于在地区内的效应;各城市的经济技术水平和政策因素强烈地影响着FDI的外溢效果。因此,当前相关外资政策的制定不应该一味强调引入外资的数量,重点应在于其对国内企业的技术外溢效应。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技术外溢效应 经济增长 一、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及日益改善的软硬投资环境,吸引了大批外商来华直接投资,世界许多著名跨国公司也纷纷来华抢滩登陆。到19底,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已达2700多亿美元,外资企业36万家,连续6年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资(FDI)接受国,外资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经济增长点。为什么要选择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相较于对外借款、出口信贷或延期付款等其他的外资利用形式而言,FDI在引资数量上并无优势,一些FDI厂商甚至在东道国当地筹措资金。事实上,我国在20世纪70-80年代利用外资的实践中,FDI形式所占的比例很低,平均在20%左右。进入90年代以后,FDI则成为利用外资增长势头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主角:其在外资利用中的比例由1990年的33.9%猛增到的77.6%。现实中我们也不难看到,各省的对外政策都竞相向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提供各种优惠,包括更低的所得税率和更长的免税期、进口关税减免、基础设施建设的补贴等。这些优惠措施都是合理的吗?这些政策的理论依据何在? 从形式上来说,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根据外资参与程度以及参与方式的不同,一般分为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三种类型。无论是哪一类企业,FDI从进入时起就展现出其不同于内资的特殊性质:“FDI是资本、专利及相关技术的结合体,因而其对增长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对技术先进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大不相同。”(Balasubramanyam等,)FDI带来了“打包的资本、管理技术和生产技术”(Johnson,1972)。也就是说,FDI不仅是指物质资本,而且是涵盖人力资本、技术知识等多种因素的广义资本概念。这一定义表明:外资与内资存在质量差异,国内企业在当地使用本地和外来资金的效率比外商低。所以,在现阶段的外资利用中,应该注重的不是资金的数额,而是该资金引起的带动国内资金使用效率提高的效应。这才是当前我国FDI迅速增长的原因。经济学研究中用FDI技术外溢效应(Spillover Effect)来说明这一点。有关FDI技术外溢效应的研究所做的正是将FDI研究的重点由量的因素扩展到质的因素,考察FDI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解决FDI与东道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 本文第二部分主要回顾了国内外有关外商直接投资外溢效应的研究情况,阐述了FDI技术外溢的.发生渠道及溢出效果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造一个基本计量模型,对经济增长核算方法加以解释,用于实证检验;第三部分是对数据的描述;第四、五部分分别就行业数据和城市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第六部分给出本文结论并作简要评论。 二、FDI的技术溢出:文献回顾与模型设立 新古典增长模型不能解释决定长期增长的技术进步是如何产生的,也就不能真正解决一国长期经济增长的问题。80年代新增长理论将外部性纳入到经济增长过程之中,随之有关FDI通过其外溢效应对东道国长期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实证研究也蓬勃发展起来。所谓溢出效应,是指由于广义FDI资本内含的人力资本、R&D投入等因素通过各种渠道导致技术的非自愿扩散,促进了当地生产率增长,进而对东道国长期增长做出贡献,而跨国公司(MNE)子公司又无法获取全部收益的情形。在此意义上,资本将突破新古典理论边际收益递减的经典假设,产生不变甚至递增的收益,从而影响长期增长。事实上,FDI对宏观经济影响是显而易见的。FDI向某一区域的集中往往对当地经济产生极大影响,如增加当地就业,提高劳动力总体素质,优化地区产业结构,促进城镇化水平等等。这些不是简单的资金投入效应,而是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FDI通过什么渠道实现溢出呢?根据相关文献对FDI外溢效应的理论阐述,FDI外溢效应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种渠道。第一,示范-模仿效应(demonstration-imitation effect),即Kokko(1990)所说的传染效应(contagion effe

[1][2][3][4]

电信投资经济增长 篇3

二季度开局经济复苏预期仍然较弱,目前尚无转好的迹象,也无刺激政策可以期待,基本面继续利好债市。

二季度剩余时间将成为投资者情绪的变盘时刻,预计会有更多投资者脱离基本面看多的阵营,而投资者的悲观情绪有望为利率产品收益率下行提供支撑。

AAA级债券的相对价值仍然最高,AA+级中短期尚可,长期相对价值偏弱,AA级相对价值适中。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显示经济复苏偏弱

(一)工业用电量4月没有明显改善

从电监会公布的数据来看,周度用电量在去年四季度至今年年初有所反弹,但3月明显回落,而4月用电量较3月环比略有提高,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上,显示实体经济复苏情况没有呈现持续改善。

(二)铁路货运量、煤炭价格、钢材价格也无法印证需求回暖

从铁路货运量数据来看,2013年3月,铁路货运量较去年同期下跌2.4%。而去年6-10月铁路货运量同比都在下跌,四季度开始反弹,回到正增长,但今年2-3月重新下跌,这与用电量、工业增加值走势可以相印证。

国内煤炭价格指数在去年9月见底,也对应着去年9月以来经济的逐步复苏,今年1月曾一度回升到170.8,而且2月和3月初继续上升至最高171.1,但随后开始回落,5月3日跌至166.3,环比连续7周下跌,同比连续45周下跌。

钢材价格从去年四季度至今年5月上旬,同样经历了先升后降的变化。12毫米螺纹钢均价从2月下旬的3978元/吨下降到5月10日的3630元/吨,延续螺纹钢2011年11月以来的下跌走势。

(三)银行中长期贷款余额显示企业需求低迷

较前几个月,4月银行中长期贷款绝对数额几乎没有改变,主要为居民贷款所贡献。这说明自去年四季度以来的经济复苏动能有所减弱,企业生产恢复缓慢。3月央行开始调整结构,票据融资规模开始回升,以票占贷现象再现。

经济弱复苏中债券市场的运行逻辑

(一)经济弱市中更容易形成利多债市的判断

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债券市场牛熊更迭进行回顾可以发现,扰动债券市场上涨或者下跌的主要因素,仍是基本面与政策面相对明确的转变,即使是在政策取向相对空窗的时期,投资者对经济基本面的判断也会在预期到预期验证之间经过相互反馈,逐步形成相对统一的方向判断。例如,2012年前4月,由于对经济走强的判断没能得到验证,投资者对经济形势逐步形成悲观判断,这在当时缓解了由于资金成本过高导致的债市利率上行幅度。再如,今年一季度,同样是良好数据始终没能出现,打击了投资者在去年四季度燃起的乐观情绪。

2013年宏观经济在7.5%-8%区间弱势整理是大部分投资者的预判,同时宏观经济不会跌破7.5%的判断也是主流,真正对债市不利的是经济增长向上突破8%的预期。但在宏观调控维稳、内需不振、外需震荡以及平台融资受限的背景下,经济增速维稳不会打击债市,相反,如果连续几个月期待中的经济好转都没有出现,预计会有更多投资者脱离基本面看多的阵营。二季度剩余时间将成为投资者情绪的变盘时刻,此时局面与2012年同期有几分类似,如若良好数据没有出现,利率产品收益率的回落值得期待;如若数据持续好转,债券市场风险则将加大。从目前相对高频的微观数据来看,实体经济持续走强的迹象尚不明显。如果数据不能带给市场以惊喜,我们认为,投资者积累的悲观情绪则会为后期债券行情的展开提供支撑。

(二)短期监管因素之后,债市将重回基本面和资金面

3月份以来,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8号文)使得市场掀起了一波做多浪潮,将原先处于升势的收益率迅速扭转,下降速度堪比历史上任何一次繁荣景象。8号文完美地带来了短期需求支撑,以及对经济走势长期悲观的预期,令市场不再纠结,直接将收益率推向了历史的最低水平。

政策的改变既带来机会,也带来风险,就在市场火热延伸之时,管理层对代持等违规操作的整风展开了。我们认为,管理层对于代持的整顿将从两个层面影响市场需求:

一是切断了代持者与委托者之间的链条。长期来看,在债市得到规范之后,委托者难以再增加杠杆,但是结构调整需要时间。

二是在不利的舆论环境下,涉及其中的公募、私募产品都可能面临赎回压力。但我们认为,这对债券市场需求影响较小。对于债券基金而言,《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要求基金杠杆率不能超过140%,部分超标的基金可能面临降低杠杆的压力。但基金减仓部分被银行理财资产吸收,体现为4月广义基金托管量增加。

我们认为,在经历了政策消息的冲击之后,债市主线会再次回到基本面和资金面上,当然政策方面的效应还会存续,甚至还会重新决定市场走势,但终究是短期效应。进入5月份后,政策调整对信用债市场的冲击已明显缓解。

利率产品价值再判断与投资建议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基本面的悲观会带来对政策的期待,但就这一轮而言,还看不到货币政策放松的可能。这一观点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美元指数振荡,但是人民币继续维持强势,外汇占款流入压力犹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与当前国际收支状况不匹配。二是新政府对于经济下行的容忍度明显更高,中央将结构性改革作为主要的执政方向,很难想象新政府在改革主导思路下仍然沿用凯恩斯主义来对经济进行强势调控。因此,2013年与2012年最大的不同,是这个过程中货币政策难有表现,这不利于债市行情的展开,但当前与去年的基准利率水平已有所不同,利率产品的价值需要重新判断。

影响债券投资价值的核心因素是资金成本。受到金融脱媒的影响,银行存款理财化现象明显,同业负债在负债中的占比也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由“一般性存款+同业存款”转变为了“储蓄存款+同业存款+理财资金”。按照市场对理财存量的估计以及2012年上半年末上市银行同业负债占比估算,目前银行负债结构中三类负债占比分别是70︰15︰15,其中储蓄存款定期化现象明显,定活存款占比为60︰40。理财产品的收益与贷款利率高度相关,而商业银行同业存放的利率基本按照同期限Shibor利率加减点计算。

nlc202309032156

我们选取Wind资讯统计的股份制银行发行的3月期理财产品(理财产品的主流品种)作为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代表,选择3M-Shibor利率作为银行同业负债的成本代表(银行同业存款以1月期以上的中长期品种为主),同时考虑到银行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调整。经过计算,我们预计银行资金成本较去年一季度末至少回落了30bp左右,即从3.14%回落至2.84%。简单看,目前利率产品收益率与去年一季度末基本相当,而资金利率水平却不能同日而语,因此至少资金利率较去年一季度已经出现的回落能够对当前利率债形成一定保护,后期如果基本面能够给予债市有利支撑,关于利率产品投资空间的问题不应该成为市场行情的阻力。近期央行恢复3个月央票发行,原因在于去年四季度以来“热钱”大规模“压境”,央行有对冲需要。但债市较为平稳地接受了货币政策的微调。后续公开市场回笼量的变化及央票发行利率的定位更具导向意义。

在5月剩余时间内,市场最大的变数在于资金面,外管新规《关于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在执行增加美元需求的同时,有可能间接影响银行间市场人民币资金需求,5月下旬财政存款上缴以及公开市场回笼等三类因素叠加,对即期资金市场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但预计在后续资金利率得到缓解之后,5月偏弱的基本面走势会带来利率产品收益率的回调,建议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交易型资金可以逢高建仓逢低出货。从国债与金融债目前的利率水平来看,交易类型波段操作的热点依然是中期国债及中长期国开债,建议波段操作也围绕市场热点品种展开。

信用产品投资策略:高评级债价值优于低评级债

(一)信用债供需情况分析

1.信用债短期供需两受限,长期供需仍两旺

如前所述,基本面无法推动货币政策放松,制度监管仍将是今年政策调节的主线。而制度层面的改革应该会在影子银行与地方政府融资两个层面展开。监管指向影子银行,意欲压缩影子银行的整体规模,但是在将非标业务从表外推向表内的过程中,可能会导致社会融资总量被重复计算,未来其可能会进一步上升。管理者面对这种上升的态度就尤为重要了,如果短期的上升被继续认为是影子银行扩张的话,则可能引来进一步的措施,从今年以来需求调控的思路来看,很可能会在投资端进一步设限,这对于信用债产品而言无疑将构成支撑。

国家发改委新发的《关于进一步改进企业债券发行审核工作的通知》(简称957号文)虽然再次警示了城投债的风险,但是主基调仍然以疏导为主,加上对影子银行业务的不断规范,金融机构自身存在着切换通道的动力,因此信用债整体供给也将会有明显的上升。

总体而言,在监管调控与机构的博弈中,信用债在长期可能是供需两旺的局面。

短期来看,除企业年金基金、社保基金、公募基金和保险产品(保险公司中资金来源为保费的产品)之外的其他非法人产品被暂停开立债券账户,这限制了信用债的新增需求。由于被暂停开户的产品往往具有更高的风险偏好度,因此对于低评级信用债更加不利。

归结起来,短期信用债供需更不利于需求方,长期来看,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对于需求的有利效果可能立即显现,总体将趋于平衡。从产品结构来看,高评级债得到的支撑无疑更强,低评级债短期失去了依存的土壤,两者走势可能出现分化。具体而言,AA级与AA-级的分水岭效应可能会更加明显,甚至对部分AA级品种的需求都将显著下降。

2.周期性因素被监管因素打乱,但潜在影响犹存

2008年至今,信用债的行情走势显示,一年内的收益率很难一直维持相同的波动方向,一般是上半年牛市,下半年熊市。这是供需矛盾的转化造成的,也是银行货币投放与收缩的节奏,以及收益率运行的自身区位造成的。当供给量逐渐回归平稳,且收益率同时达到高位时,牛市行情即会重新开启。供给量一般在3月份开始放量,并在2季度保持高位,银行则经历了1季度的信贷快速投放之后会放缓脚步,在货币创造数量下降的同时,超储率也向低位运行(历年超储率低位均出现在2季度末),资金价格在这种作用下会越来越高,供需开始向不利于需求方迁徙,如果不幸恰好收益率处于较低水平,则往往会引发剧烈的波动而带来熊市;反之则会带来牛市。在政策面趋稳的情况下,周期性因素应该是主导信用债走势的关键驱动力(见图1和图2),而从目前经济所处周期来看,经济仍处于弱复苏格局,支撑着信用债波动中枢向下移。

但监管在今年打破了这一走势规律,使得波动更加剧烈。与历史相比,今年的波动性与行情拐点数量要显著多于往年,不过我们认为这种周期性效应应该还在发挥其潜在能量。上半年8号文的刺激效果应该仍是立足于供给量尚未全面上升、配置动力较强这一基础上,所以才显得如此剧烈。至于后期,政策影响会继续使得收益率宽幅波动,但如果供需的周期性规律发生质变的话,政策刺激或利空的效果将显著不同。

(二)信用风险上升,低评级相对受到更大冲击

1.赛维困境难解、长航违约在即,信用事件加速涌现

4月16日,中票11赛维MTN1发行人的母公司LDKsolar宣布无力支付4月15日到期的2400万美元可转债,这是继尚德之后第二家违约境外债券的国内光伏企业。与尚德不同的是,赛维在国内仍有债券存续,所以此次事件对于国内市场影响也更大一些。

此外,长航凤凰贷款违约,江运业依旧低迷,其母公司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长航)受到影响,信用评级存在下调风险。而中国长航(即09长航MTN1/MTN2的发行人)自身也存在大面积亏损,根据简单的线性预期,其资产负债率将上升至92%以上。我们相信,作为国资委直属央企,中国长航当前困境的解决方案最终将类似于中国铝业和国航等,政府将通过逐渐注资来化解危机,但无疑其信用资质已经出现实质性损坏。

不仅仅是赛维与中国长航,存续的还有超日债问题仍然未解,而且整个城投债板块也面临着分化的风险。在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强化企业债券风险防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之后,低评级与资产负债率过高的融资平台将难以在债券市场上融资,加上现在表内外渠道的全面限制,其资金链将面临难以承接的困难。国内信用债市场从未面临如此多的问题,存在风险情绪蔓延的温床。

nlc202309032156

2.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进一步下滑,资产质量继续恶化

上市公司已经全部公布2012年报。我们将金融机构从中剔除,首先就资产方来看,上市公司存货增速高于资产增速;无形资产、商誉、投资性房地产增速也明显更高(见图3);在应收项目方面,除了应收票据同比下降以外,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均大幅度上升。其次从负债方来看,债券融资增长最快,达到30%,传统的短期借款、长期借款低于负债整体增速;应付账款增速也大幅上升,经营性现金流压力有所增长(见图4)。最后在利润表方面,可以看到营业收入增速仅为3.45%,净利润同比下滑13.48%,三项费用全部高于营业收入,其中财务费用更是同比上升了28.55%。

从上市公司的状况可以得出:非金融机构状况弱于GDP,3.45%的营业增速远低于GDP增速,实体内含的风险可能更大;企业资产质量进一步恶化,投资性资产占比上升,经营性资产占比下降,实体现金流状况较差,应收项目超额增长潜存三角债风险;实体企业仍在去杠杆,同时融资能力有显著下降,直接融资上升,但考虑到占比不高,仍难以解决实体的资金困境。

综上,从近期的市场事件及上市公司年报分析来看,信用风险存在恶化的温床,并正向显性转化,当前信用溢价面临挑战。

(三)信用债风险收益测算

回到信用债收益率层面继续讨论,从基本面、政策面与风险环境三个方面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信用债不存在系统性风险,但收益率向下空间也得不到货币政策支撑,降幅有限;监管政策仍会不时扰动市场;在周期性作用下,上半年需求仍然会大于供给,下半年之后供给有望超越需求。同时信用风险进一步恶化,风险事件逐渐增多,债市可能面临显性违约。综合来看,是利多高评级品种,利空低评级品种。

从影响信用债调整的方向来看,周期性的风险正在积聚。一是从绝对收益率来看,目前大多数品种已经低于历史均值,绝对调整的空间有限,如果没有额外的刺激因素,很难有大幅下行的动力(见图5);二是从相对的信用利差来看,除5年期品种外其余各期限各品种的信用利差基本都位于历史均值的下方(见图6)。此外,从信用债供需角度来看,5月的净融资量通常要超过4月,考虑到整个社会融资总量中直接融资比重提升的大背景,信用债的供给应该较为充足,而需求在债市监管政策下后续还需要继续观察。

整体来看,AAA级债券的相对价值仍然最高,AA+级中短期尚可,长期相对价值偏弱,AA级相对价值适中。结合此前对行情的期望,我们认为高评级债价值要优于低评级债,再综合风险与收益来考虑的话,短融产品中AAA级要好过其余评级,AA+级尚可,中长期推荐AAA级品种及遴选部分5年期以上AA级品种(见表1)。

研究部成员:黄艳红 张兰 张明凯 习倩 龚洁 刘颖责任编辑:罗邦敏

税收人力资本投资和经济增长 篇4

关键词:税收,人力资本,经济增长

1. 人力资本形成的来源

目前人力资本的主要来源有教育、工作中的培训、家庭中培养的技能。但由于市场缺陷,现有人力资本市场上存在着很严重的扭曲现象。人力资本的“外在性”特征,使政府的教育投入成为形成人力资本的主要途径。2006年诺贝尔经济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Jam es H eckm an)在研究了大量来自中国的数据后曾指出,中国政府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此外,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的数据,1998年~2005年私人对教育的投资支出呈逐渐上升的趋势,2005年~2008年又下滑,1998年~2008年私人教育平均投资支出仅为1.45%。无论是政府还是私人,我国在教育方面的投资支出都处于较低水平。这显然不利于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以及与他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如何提高教育方面的投资支出水平, 在讨论该问题时,需要考虑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即支持政府巨额公共财政支出的税收产生的问题。税收不仅对政府公共教育支出有着重要影响,对私人的教育支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在以人力资本为经济增长动力背景的研究中,税收同样是把“双刃剑”:通过为政府公共教育支出融资,正向作用于经济增长,将会降低物质资本投资的回报率,创造人力资本投资的红利进而形成有利于私人人力资本投资积累的激励;而劳动收入税,直接降低私人的可支配收入水平,显然也会影响私人对教育的投资支出。同时,税收又会扭曲私人教育投资决策。因而考察税收对人力资本投资积累产生的影响,必须同时考虑到税收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任何忽略或者仅考虑其中一方面的研究都是不完善的。

2. 税收、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政府通过征税为其巨额公共教育支出融资,进而有利于人力资本积累并促进经济增长。但政府的征税行为一般会扭曲私人教育投资的决策。政府公共教育支出有利于经济体人力资本的积累进而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进一步带来税收收入的增长,最终又增加了经济体人力资本的积累。但是税收若超过一定限度,经济增长率将出现下降趋势。资本收入税税率的提高有利于私人人力资本的投资与积累,而劳动收入税税率的提高对人力资本投资积累的影响是消极的。可见,税收对私人人力资本投资积累的作用是不确定的。政府公共教育支出水平提高会对私人教育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即随着政府公共教育支出规模的扩大,私人用于教育投资的收入部分将越来越小。但是,这点“挤出效应”根本不足以影响政府公共教育支出增加对人力资本生产积累形成的正向作用。此外,政府公共教育支出属于政府生产性公共支出,这也有利于提高劳动和资本的回报率,从而使私人选择更多的工作时间和储蓄。但是,由于私人选择了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工作,势必造成投入学习的时间减少;另外,由于政府公共教育支出对人力资本积累的积极作用,提高了学习效率,也会造成学习时间的减少。总之,政府公共教育支出的决策将对私人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产生一定的扭曲效应。但是,只要政府公共教育支出增加产生的正向作用足够大,人力资本会得到积累进而使宏观经济表现为增长趋势。

资本收入税、劳动收入税和政府公共教育支出同时变化的情况下,相较于资本收入税税率变化而言,消费增长率和私人教育投资决策的变化对于劳动收入税税率变化更为敏感。而政府公共教育支出对消费增长率和私人教育投资决策的作用程度要远大于劳动收入税税率和资本收入税税率变化产生的影响。当政府将税收收入用于生产性公共支出时,税收有利于经济增长;当通过提高资本收入税税率和劳动收入税税率为扩张的政府公共教育支出融资时,宏观经济将表现为增长趋势。

3. 结论与展望

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在政府公共教育支出给定情况下,资本收入税税率的提高不利于经济增长。

由于资本收入税税率提高直接降低了物质资本投资回报率,私人用于储蓄的部分严重减少,以至于对经济增长的负面作用超过了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最终经济增长率表现为下降趋势。

(2)在政府公共教育支出给定情况下,劳动收入税税率的提高不利于经济增长。

劳动收入税税率的提高一方面严重降低了私人教育投资支出水平,不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进而不利于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降低了劳动的边际回报率,导致私人减少工作时间而将更多时间用于学习,这显然也不利于经济增长。

(3)在资本收入税和劳动收入税保持不变时,政府公共教育支出的增加最有利于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

由于政府公共教育支出扩张对人力资本积累产生的积极作用抵消了私人教育投资支出和学习时间减少对人力资本积累的不利影响,经济体的人力资本还是得到了积累,最终有利于宏观经济。

(4)采用通过提高资本收入税税率和劳动收入税税率来为扩张的政府公共教育支出融资的方法是可取的。

政府加大公共教育支出力度,经济体中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都得到积累,私人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劳动,显然有利于宏观经济增长。

综上,合理的税收体系与政府财政支出政策应体现如下特点。

(1)合理设定税基和税率,提高资本收入税税率。

资本收入税税率的上升创造了人力资本投资的“红利”,有利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和积累。此外,很多人抱着投机心理进行炒作,长此以往显然不利于经济的稳定、持续、健康发展,还会产生更多的民生问题,因此,提高资本收入税的税率势在必行。

(2)完善个人所得税,降低劳动收入税税率。

首先,削减个人所得税累进税率的档次,以此来简化税制、降低征税成本。其次,提高个税起征点。最后,合理设计费用扣除标准。

(3)明确教育投资的税收问题。

政府应赋予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同等的国家统一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减轻或免征民办教育的相关税收,为私人投资办教育创造激励环境。

(4)扩大政府公共教育支出规模,尽早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4%的政策性指标。

论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篇5

【关键词】投资;经济增长;关系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可见投资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之一,对经济持续、协调、稳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对胶州市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析,说明投资波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重要联系。

一、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定性分析

从概念上讲,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潜在的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加,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投资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其中对经济增长起重要作用的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是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包括固定资产更新、改建、扩建、新建等活动。

投资和经济增长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投资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贡献,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又强烈影响和决定着投资行为,没有投资行为,经济增长就缺乏后劲儿,没有经济增长,投资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可以分为供给效应和需求效应。供给效应是指投资能够增加有效供给,通过投资实现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的增加,从而提高有效供给,促进经济增长。需求效应是指投资作为三大需求之一,对经济增长具有强大的拉动作用,投资对经济增长既有供给效应,又有需求效应,既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又是诱发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具有“双刃剑”的作用。投资应服从和服务于消费,消费产生需求,投资产生供给。我们在处理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时,既不能忽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又不能盲目的依赖于投资,既要重视投资的需求效应,又要重视投资的供给效应。

二、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

本文搜集了1990年以来胶州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数据和相应的gdp产生数据,对数据的相关性进行了梳理,从胶州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和gdp总量相关性的散点图可见,多数年份的散点都分布在一条直线附近,随着固定资产投资额的逐年增加,胶州市gdp总量也在逐年增长,可以判定固定资产投资和gdp总量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线性正相关。

从另一个角度看,固定资产投资曲线与地区生产总值曲线的走向基本一致。以下数据为1990年以来胶州市固定资产投资和gdp发展之间的关系,两条曲线大致平行增长,说明两条曲线高度相关。

如果把胶州市每年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视为变量x,把相应的gdp预测值视为y,则y=1.307x+783175,根据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变量x的变化,可以预测y的数据,为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一定置信度下的参考性材料。

三、从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和投资率看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固定资产效果系数:是指报告期新增地区生产总值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率。它是反映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额所增加的国内生产总值数量的指标。

固定资产投资率:是指一定时间固定资产投资额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这个指标反映的是地区生产总值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

下表为胶州市1990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与地区生产总值表,并计算了相应的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和当年的投资率。从数据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步降低,而投资率却大致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尤其两千年以后,胶州市固定资产投资率都保持在两位数,2013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78.8%。

首先看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它反映的是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创造出的地区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投资1万元能拉动经济增加15.38万元到投资1万元能拉动经济增长8.42万元的1999年,再到投资1万元,仅能拉动经济增长1.27万元的2013年,胶州市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逐年减少。这反映出了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拉动的基本规律,在1990年还算改革开放初期,胶州市经济总量还很有限,消费和出口能力还相当有限,固定资产投资的突然增加,对经济拉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的过程持续到将近2000年,胶州市的经济总量开始大比例增加,胶州市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居民和政府的消费能力和城市本身的出口能力都在大规模增加,且其增加对gdp的影响超过了投资增加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致使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在逐年降低。

通过这个表格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经济发展还是一片空白的地区,或者新兴经济带,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举足轻重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但随着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壮大,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以及出口逐年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将逐渐削弱,而且从数据上看,消费和出口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加快速有效。

对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若干思考 篇6

1 投资的经济内涵及其重要性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主体为再生产提供生产、流通条件,以盈利为目的价值的垫付行为即是投资。投资活动按照资金形态大体划分为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产投资,按照资金占用来分,则可分为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其主要行为目的就在于形成和增加固定资产,由于其投资过程占用资金数额较为庞大,管理过程也相对比较复杂,因而固定资产的投资需要谨慎思考。针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固定性及单价性,务必要把握好投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持续的拉动经济增长。目前,投资重心大多仍是向固定资产投资偏移,所以,对于固定资产投资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投资对于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是维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的动力,是加速社会进程的手段。投资活动的发展,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物质技术的发展及进步,同时也为社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投资活动是重要的资金来源,对于投资的重要性我们必须正确予以认识。就经济结构来讲,其反映着生产力的配置,经济结构的调整对于生产力的稳定有着宏观调控作用。

当生产能力稳定遭到破坏时,原有的经济结构便对投资产生了必要的需求,需要投资来调控使经济结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合理的投资结构,能够使得社会需求和供应达到平衡和相互适应,维持经济结构的平衡与稳定。从宏观经济来说,投资不仅仅对于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地区经济的发展更有着显著的效果。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以地区的资源优势为基础建立的,最佳的配置投资资源和地区的产业结构紧密相连,这是保证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实现的两个必要条件。投资在地区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投资时,要以实现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为目的,合理配置优势资源,以实现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

2 目前经济投资管理模式

投资的管理体制是建立在市场经济调节机制的基础下,对于市场竞争结构和市场参数的调节发挥着指导意义。在充分发挥市场竞争中投资活动的指导作用的同时,还要考虑市场竞争结构,弥补市场不足。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的加快,各国的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就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在投资管理体制模式下,往往是不允许直接干预经济。以美国为例,企业拥有充分的自治权,投资主体对于投资也有着充分的自主决策的权力。美国通过调节市场经济供求关系来达到调控投资的目的,就投资活动而言,既保留了其充分的自主权,又调节使其充分适应了当前的市场需求。

德国对市场采取了一定的干预手段,在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颁布的市场经济政策来调控市场,旨在引导企业科学合理配置优势资源来达到调控投资活动的目的。同样,法国对于市场经济也有着部分的干涉。在保证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作用的前提下,进行市场的补充,充分发挥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作用。对于投资的调控,法国政府一方面实施宏观调控,另一方面政府调节企业之间的优势资源配置。除西方发达国家外,亚洲许多国家对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投资活动也进行了宏观调控以及部分经济干预的操作。韩国对于投资的宏观调控是在受到政府的一部分控制下进行的,在调节投资重心的同时重视市场经济体制的调节作用,这样一来投资便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

与之对比,我国的投资管理模式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下而建立的具有特色的投资管理机制。我国的投资管理模式在借鉴西方等国家经验的同时,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特色,注重与国际经济的接轨,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来进行企业之间的优势资源的配置。在我国的投资管理机制中,投资主体在投资决策和投资管理中拥有着较强自主性和灵活性,投资管理的自主和灵活对于企业的自我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此外,投资主体在投资决策时,由于拥有着较强的自主性,因而也是自主承担经济责任,这对投资管理也有着一定的限制调控作用。

3 投资调控的重心

经济的发展既伴随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国际形势日益严峻,面对挑战如何赢得发展是经济发展首要考虑的问题。想要获得经济的持续发展,扩大内需是重要的手段之一,而投资恰恰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内需的不足和通货的紧缩对于经济增长有着严重的不利影响,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拉动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了解决通货紧缩和内需不足,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调控下拉动内需、吸引投资是重要的手段。拉动内需一方面要从扩大内需方面入手,另一方面保持固定资产的快速持续的增长。扩大内需需要适当的提高消费率,注重提高农牧民等消费力较低等群体的收入,城镇居民的购买力提高了,才能让市场充分活跃起来,这样地区市场才会有投资吸引力。要想维持固定资产的稳定快速的增长,现有的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结合积极的财政措施和稳定的货币政策,这是和政府的宏观调控分不开的。目前来说,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当前投资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在现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扩大内需的情况不容乐观,农民的消费力出现下降严重影响了消费需求,对扩大内需有着不利的影响,同时经济结构的变革对消费需求的扩大也有着诸多负面影响。所以,在目前一段时期内,政府财政政策的调控是整个投资管理偏移的重心。通过调节市场供给需求和市场供给结构来进行投资管理的长期调控,与此同时,货币政策是通过调节市场需求总量进行短期调控。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定的货币政策结合起来,协调配合作用,由此达到更为全面的宏观调控投资的目的。

投资调控的重心大致分为两方面,其一是在结合作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同时,拉动社会固定资产的持续稳定增长。其二是充分发挥地区市场对于企业的吸引力,增加农牧民的收入,提高其消费能力,这样市场经济在发展的同时会吸引更多的企业来进行投资。投资将优势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而同时经济的增长也吸引了企业的投资。对于投资管理来说,除了政府的宏观调控外,企业自身的投资决策和投资管理也会影响投资的目的和意义。政府针对于投资管理,要将投资局面适当放宽,对于民间投资投向基础设施和教育加以引导和支持。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经济结构的调整是整个市场经济体制下投资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调整市场经济结构是调整投资结构的最终目的。经济的增长同投资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总之,投资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意义,投资管理的重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投资拉动地区经济增长,同时经济增长也促进了企业对于地区经济的投资。投资重心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结构的变化予以适当的调整,从而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并且持续稳定的促进经济的增长。

电信投资经济增长 篇7

一、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增长关系

交通运输业推动了国民经济增长。随着现代运输的发展, 现代经济出现了持续发展, 高效的交通运输系统, 降低了运输成本, 实现了现代经济的起飞, 完善了现代市场经济体系, 进而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缓解了运输交通的困难, 大大改善了交通条件, 带来了投资环境的改善、沿续资源的开发, 形成沿线产业经济带。扩大了流通范围, 缩短了产品的储运时间, 加速了信息交流, 从而使资金流通形成良性循环, 资源优化配置, 带动了各项产业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 尤其是交通运输业适度超前, 使沿线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 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带动了交通运输一起增长, 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断加大, 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交通运输的发展取决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发展规划以及对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情况。由于各国国情不同, 每个国家运输发展的速度不同。而任何国家交通运输业的运输结构化的目的都是为了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运输结构变化的基本模型是客观必然规律。

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需求存在“质”和“量”两方面的。“质”的方面的改进与“量”的方面的扩展都有一定的限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它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在“质”的方面与“量”的方面会提出新的要求, 并位于原有运输系统“质”的方面的改进与“量”的方面的扩展。交通运输是连接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纽带, 它不创造新的可见物质产品, 交通运输部门介于各产业、各部门、各主体之间, 没有发达的交通运输, 就不能实现开放搞活, 发展经济。所以经济发展需要发展交通, 并以此有财力建设交通。

综合运输通道的建设与正常运行会对沿线地带经济和社会发展及环境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能够改变区域的区位优势, 促进区域发展, 改变区位优势格局, 使其对外联系运输条件变好, 利于空间扩散, 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应用, 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利于沿线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促进农业商品化和专业化, 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 使沿交通线路或靠近交通线路的土地开发发生变化, 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升级和转化, 促进农业地域专业化形成。形成新城镇并促进原城镇发展, 加速城市化进程, 交通线路通过后促进了原有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交通沿线资源开发或布局大项目会形成新型的矿业或工业城市。带动流通业发展, 促进交通优势向流通和经济优势转化, 形成交通经济带, 成为沿线地区生产力布局的主轴线, 投资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二、交通投资与经济增长分析模型

交通运输建设本身促进的经济增长, 并且交通运输建设后营运也促进的经济增长, 运输建设过程中直接创造的经济增长、建设人员因消费需求。通运输建设后包含交通运输改善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 另外直接经济效益的影响下派生的间接经济效益也加快了市场流通与交换的步法, 相应改变了区域投资环境, 大力促进了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提高了区域经济的聚集效应等。

其模式有巴罗 (Barro) 政府公共支出模型, 它包括巴罗内生增长理论, 即基础设施服务的提供, 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必要的环境, 它有助于私人部门的生产率的提高。模型建立在资本回报率保持不变的基础上, 并使经济处于稳态增长水平。政府公共支出对经济影响模型受政府生产性支出规模变化对经济的作用效果影响, 判断政府生产性支出规模的“度”非常重要。

三、交通运输投资的思考

交通投资促进区域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区域选择。交通投资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不存在绝对关联, 当地通过交通投资, 可以改善它们的交通条件, 它能有效地能获得与经济收益同步增长的就业增长, 使得地区经济发展锦上添花。

交通投资能够带动经济发展, 交通条件对企业投资者具胡决策影响。它降低了本地原有生产企业或服务行业的各种交通支出, 而由于地区交通效率通过交通建设投入后得到相应提高, 这充分吸引了外来资金和产业的流入, 极大带动了本地产业的升级和重构。

交通投资会降低区域内企业生产的总成本, 实现了和交通投资一样, 非交通供给为导向的“交通策略”, 促进了企业的经济竞争力, 可以获得经济增长的效果。

交通投资是经济发展的策略之一, 而最大的效果的获得, 要和其他经济的和非经济策略配合使用。因此各级政府在定交通投资政策时, 最好适当降低对交通投资效果的期望企, 使其它影响交通经济问题的策略能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重要作用空间。交通投资给经济带来了很大发展, 交通投资能够带给各行各业更大的经济发展, 所以要求我们要采取多种方法给予其正确的评价和预测, 使将来经济投资的前后不明确性减少到最少, 把交通投资的使用效率发挥到最大程度。重大交通投资项目之前要充分了解民意, 集思广益, 并要对备选方案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预测, 减少方案的不明确性, 然后实施科学的方案选择, 保证其经济性和公平性, 使交通投资反映更多人的意志和智慧并被置于公众监督之下。

随着我们国家和各个道路设施的大为改观, 交通投资包容多层次目标, 需要保质保量。交通投资赋予了经济发展更多的责任。今天城市经济实力的大为增强, 使我们必须考虑交通带给公民的基本权利, 保证每个公民都能有一定的交通机动性, 从而满足各类居民的出行需求。对交通投资与经济发展关系, 需要因地制宜, 通过长期、系统的反复论证, 得出有益的指导性结论, 然后对每一笔交通投资进行认真、全面地研究和考察, 真正把握某地交通投资与社会、区域经济发展等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 做出相关的决策。

参考文献

电信投资经济增长 篇8

经济增长问题向来是经济学家研究和关注的重点,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因。阿罗(Arrow1962)提出了“干中学”模型,将技术进步作为资本积累的副产品率先引入了经济增长模型[1]。宇泽弘文(Uzawa 1965)提出了第一个人力资本内生化增长模型,他定义人力资本的生产函数具有线性性质,试图通过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解释长期经济的持续增长[2]。罗默(Romer 1986)将Arrow模型向前推进一步,他认为,知识积累是厂商投资决策的产物,而非人类经济活动的副产品,知识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可以使知识投资的社会收益呈现不变或递增趋势,这样即使人口增长增长率为零,经济也能持续增长[3]。卢卡斯(Lucas 1988)在Uzawa的基础上,把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直接引入了生产函数中,他假设技术进步率是一个常数,人力资本积累不需要资本投入,与劳动者用于人力资本积累的时间份额有关,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没有人力资本积累就没有经济增长的结论[4]。罗默(Romer 1990)建立了一个中间产品扩大型技术进步内生增长模型[5]。他假设人口和劳动力供给不变,经济体中人力资本总量不变。得出了均衡经济增长速度只与一个社会的人力资本总量呈现正向关系的结论。雷贝洛(Rebelo 1991)在生产函数中引入了非可再生资源,重点研究了税收、储蓄率对长期经济增长率的影响[6]。他的包含人力资本积累的模型,考虑了物质资本投入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是对传统人力资本积累方程的一个改进。里德(Redding 1996)将人力资本积累和研发投资同时内生于经济增长模型,他假设人力资本积累和研究开发都需要投资才能进行,得出了研发投资与人力资本投资是一个互动决策的博弈过程[7]。

上述增长模型给我们的一个启示是新技术和人力资本这两种要素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因,而新技术、人力资本的生产又依赖于现有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投入。考察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分配结构,究竟多少投入产品生产、多少投入研究开发、多少投入人力资本生产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增长?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从理论上弄清投资结构与长期经济增长的关系,也有助于政府投资策略的选择,因此在理论上和政策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在经典内生增长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同时将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内生于经济体中。文章通过引入“物质资本投资比例系数”和“人力资本分配比例系数”重点考察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在教育部门、研发部门和物质生产部门的分配对均衡经济增长速率的影响。此外,本文的模型设定,全面考虑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各种机制;人力资本的要素作用,人力资本的本部门溢出效应,以及人力资本对于其他部门的溢出效应。关于新技术,本文也同时考虑了技术进步对研发部门、人力资本生产和物质生产部门的影响。因而,本文的模型设定,使研发部门、人力资本生产部门、物质生产部门之间相互作用的逻辑更加严密。

二、一个引入投资结构的三部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构建

假设:经济系统中有三个部门,物质生产部门、研发部门和教育部门。1.所有的人力资本H均由教育部门生产,HE用于本部门人力资本生产,HA投入研发,HY投入生产;2.所有的新技术A均由研发部门生产,新技术对人力资本生产部门和研发部门具有不同的外部效应,可以用不同的外部性参数来表示;3.物质生产部门的产出Y一部分为政府财政收入KG,一部分为居民消费C和储蓄KC。假设居民储蓄完全转化为投资,和政府财政收入一起由政府部门统一进行规划,分别投入到教育和生产中,为KE,KY。根据以上假设,我们可以把经济系统描述为如下所示的三部门生产模型简图:

考虑一个社会计划者问题,假设代表性家庭的效用函数为:

其中,σ表示相对风险规避系数(σ>0);ρ表示时间贴现率。

假设物质生产部门的技术进步为哈罗德中性技术进步,生产函数具体设定为如下形式:Y=KYα(AHY)1-α0<α<1

其中,A为现有技术水平,KY表示投入到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品;HY表示投入到物质生产部门的人力资本。假设资本的折旧率为0,则资本的动态积累方程为:=Y-C

假设教育部门人力资本的积累与人力资本积累因子,教育部门现有人力资本存量,政府对教育部门的投资和现有技术水平对教育部门的溢出效应有关。则人力资本的动态积累方程为:=ωAγHEKE

其中,ω表示人力资本积累因子;A为现有技术水平;γ代表现有技术对教育部门的外部性;HE表示教育部门现有人力资本存量;KE表示对教育部门人力资本生产的物质资本投入。

假设研发部门新技术的发明与投入到技术研发中的人力资本数量,以及现有技术水平有关,则技术积累的动态方程为:

其中,δ表示技术积累因子;HA为投入到技术研发中的人力资本数量;A表示现有技术水平;Ф代表技术的外部性;Ф<0表示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技术创新越来越难;Ф>0为技术具有正的外部性;Ф=0为技术的进步独立于现有的技术水平。

在分析了消费者和各生产部门的行为以后,我们来求解均衡经济增长路径。

假设:HA=(1-θ1-θ2)H,Hγ=θ1,HE=θ2H,Kγ=μK,KE=(1-μ)K

构建模型如下:

这个最优化问题的现值Hamilton函数为:

其中,λ1,λ2,λ3分别为人力资本、新技术、物质资本的影子价格。根据动态最优化理论,

对控制变量C、μ、θ1、θ2的一阶偏导为0,可得:

影子价格的变化率为:

根据以上条件,我们可以解得:

三、模型结果分析

由模型推导结果可以看出,平衡增长路径上总产出的增长率等于人力资本增长率加技术增长率。这说明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是决定均衡经济增长速度的主要因素。此外,平衡增长路径上,人力资本增长率与技术水平的增长率存在线性关系。技术水平的外部性参数准,决定了人力资本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的大小。准越大,均衡经济增长率也越大,说明现有技术对研发部门的溢出效应会对均衡经济增长速率产生影响,而现有技术对人力资本生产部门的溢出水平γ不会对均衡经济增长速率产生影响,说明技术进步对人力资本生产影响不大,人力资本生产主要依靠现有人力资本存量和政府对人力生产的物质资本投入。最后,总产出的增长率、技术的增长率、人力资本增长率与分配到人力资本生产部门的人力资本比例正向相关。这意味着留在教育部门的人力资本越多,均衡经济增长率越大,也即对人力资本分配时,应该让尽可能多的人留在人力资本生产部门。根据θ2,θ1与μ的关系式,可知μ越小,θ2越大;θ1越大,θ2越大。这意味着,对于物质资本,分配到人力资本生产部门的物质资本越多时,均衡增长率越大;而对于人力资本,分配到人力资本生产部门和物质生产部门的人力资本越多,均衡经济增长率越大。也即,无论是物质资本还是人力资本都应该尽可能多地分配到人力资本生产部门,均衡经济增长率才会越大。

摘要:针对已有的内生增长模型忽视物质资本投资对人力资本生产和技术研发影响的现状,文章建立了一个考虑物质资本投资结构和人力资本分配比例的三部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模型推导结果表明:均衡经济增长率与分配到教育部门的人力资本比例和物质资本比例成正比,而与分配到物质生产部门的物质资本比例和分配到研发部门的人力资本数量呈反比。

关键词: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投资结构,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Arrow,Kenneth J.,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62,29(2):155~173

[2]Uzawa H.,Optimum Technical Change in an Aggregative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65,6(1):18~31

[3]Romer P.M.,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94(5):1002~1037.

[4]Lucas R.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2(1):3~42

[5]Romer P.M.,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5):71~102

[6]Rebelo,Long-run Policy Analysis and Long-ru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500~521.

消费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篇9

GDP按支出法核算包括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部分。其中,消费和投资是我国GDP的核心部分,投资是总需求中最为动荡不定的领域,消费是总需求中最为直接的作用因素(多恩布什,2000)。在投资需求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方面,国外学者做了较多的工作,已经发现美国等国的固定资本形成(固定资产投资在GDP中所占份额)同人均GDP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一般情况下物质资本投资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我国目前处于制度转型且高速增长的阶段,合理控制消费和投资比率是目前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消费是启动内需的关键,二者之间的平衡成为经济增长能否取得持续、协调、快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消费增长率和投资增长率是一国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能较好的刻画消费与投资的增长趋势,消费(投资)增长率是消费(投资)增长额与前期消费(投资)总额的比率。

二、消费增长率与投资增长率对经济增长动态关联

下面我们从定量的角度研究我国消费增长率和投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首先以1979-2007年我国消费增长率、投资增长率作为解释变量,GDP增长率作为被解释变量,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估计得到下面回归方程:

其中δGDP代表实际GDP增长率,δC代表实际消费增长率,δI代表实际投资增长率。方程R2=0.77,模型拟合效果较好,D.W.值为1.51。从方程中,可以得出消费增长率提高1%,可使GDP增长率提高0.38%,投资增长率提高1%,可使GDP增长率提高0.23%。显然,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提高消费增长率会比提高投资增长率更有利于GDP的增长,也就是说,消费增长率与投资增长率对GDP增长都有很明显的拉动能力,但是相比较而言,消费增长率对GDP增长的拉动能力更大。对经济增长而言,提高消费增长率会比提高投资增长率有更好的效果。上面采用的是OLS固定参数的方法来估计参数,这时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固定的,不随时间变化的,得到的是消费增长率、投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平均影响关系。然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改革、各种各样的外界冲击和政策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经济结构逐渐发生变化,用常规的固定参数方法往往不能体现出经济结构的变化,因此,本文利用状态空间模型构造可变参数模型(time-varying parameter model)来研究消费增长率、投资增长率在不同时点上对GDP增长率的动态影响。在模型估计中,本文以中国1978-2007年的消费增长率、投资增长率作为解释变量,将GDP增长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状态空间模型,得到如下结果: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消费增长率(或投资增长率)增加一个百分点,带动经济的增长也在发生变化, 本文将这种变化称为消费增长率 (或投资增长率) 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系数βCt (或βIt) , 或者叫做拉动潜力。为了便于分析, 我们将消费增长率拉动系数同消费率, 投资增长率拉动系数同投资率, 消费增长率拉动系数同投资增长率拉动系数比较并画出相应曲线图。

结合图1、图2、图3分析消费增长率和投资增长率拉动系数的变化。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到两个明显特征:一是我国消费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系数有着明显的上升趋势, 投资增长率拉动系数则有着下降的趋势;二是无论消费增长率拉动系数还是投资增长率拉动系数分别与其相对应的消费率和投资率几乎呈同步反向变化。进一步分阶段讨论, 在20世纪80年代, 我国当时消费率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 但仍有较明显的下降趋势, 而这一阶段我国消费增长率的拉动能力处于上升的阶段, 同时几乎与消费率呈同步反向变化。投资率在这一段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同时伴随有先降后升的趋势, 投资增长率拉动系数则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 并且有先升后降的趋势。消费增长率拉动系数曲线在1993、1994年附近达到局部的最高点, 消费增长率拉动能力最大, 同时消费率也处于20世纪90年代的最低点。投资增长率拉动系数也在同期处于20世纪90年代最低点, 而投资率也显然处于这一阶段的最高点。1998年以后消费增长率拉动系数曲线渐渐平稳, 基本维持在0.5水平附近, 处于稳中略升状态, 而消费率则呈现下降趋势, 在此期间, 投资增长率拉动系数曲线同投资率均呈现上升的趋势, 说明这一阶段投资效率相对较高。这一阶段,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相对成熟, 消费增长率拉动系数和投资增长率拉动系数相对稳定, 我国消费增长率拉动系数仍大于投资增长率拉动系数。

三、结论及相关政策建议

1、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防止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从短期消费函数看,在既定GDP条件下,可支配收入高低取决于收入分配系数的大小。收入分配系数是政府收入分配政策的反映。在收入分配政策方面,要理顺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二次分配的关系;在财政和税收政策方面,要通过加大公共财政支出建立良好的消费环境,通过税收调节,促进收入相对公平分配。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目前社会保障制度仍不完善,居民预防性储蓄增加,导致消费需求不足。完善的保障制度能够使人们对未来形成良好的预期,从而减少储蓄,增加当期消费。要重点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医疗等农村社保体系,妥善解决进城农民工社保问题。要把增加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投资和供给政策落到实处;积极稳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根本上缓解居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在深化社保制度改革过程中,应该加大对社保制度的资金支持力度。

3、消费信贷和消费结构升级。

应该大力培育和发展消费热点,如住房消费、汽车消费、旅游消费、信息消费、网络消费、文化教育消费。引导企业调整投向,增加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商品供给体系。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积极发展消费信贷,改善消费环境。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严惩各种商业欺诈及侵犯消费者利益的行为,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投资结构。

降低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支持有利于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加强薄弱环节的行业投资与建设,积极推进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强对新农村建设、文教卫生、服务业等薄弱环节的引导力度,从而达到控制投资增长、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贺铿:中国投资、消费比例与经济发展政策[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6 (5) .

[2]刘金全、于恵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影响关系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 2002 (1) .

[3]王金明、高铁梅:利用可变参数模型估算中国开放经济乘数[J].世界经济, 2004 (7) .

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 篇10

从概念上讲,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潜在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收入的增加。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投资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而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的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所谓的固定资产投资是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即固定资产再生产活动。固定资产再生产过程包括固定资产更新(局部和全部更新)、改建、扩建、新建等活动。

在理论上,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一方面,经济增长水平决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水平;另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对经济总量增长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模型建立及数据分析

(一)模型建立

在经济活动中许多经济变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联性,其中一个变量的变化会引起与其相关变量的变动。在宏观经,济学中从增长理论的研究可知固定资产投资与生产总值之间也同样存在着关联作用,为研究他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拟建立一元回归方程:

其中Yt为地区生产总值(GDP),Xt为固定资产投资(I);B1,B2为待测参数,ut为随机干扰项。所以以上(1)式也可以写成:

(二)数据分析

1、相关性分析:

相关分析是对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的分析,其主要目标是考察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内在依存关系,并做出符合实际的判断。通过绘制散点图判断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有无明显线性关系,通过选取2002到2008年数据作图,如下:

从上海市G D P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相关性的散点图可见,多数年份的散点都分布在一条直线附近,可以基本判定GDP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线性相关。

2、数据回归分析

选取上海的数据,对Ln GDP和Ln I之间的线性关系进行回归分析运用最小二乘法估计,结果如下:

结果表明Ln GDP和Ln I有协整关系,也就是说上海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序列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回归系数0.768019表明固定资产投资增加1%,GDP总值增加约0.768019%,从回归系数看固定资产投资对G D P增长的影响很显著。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1、通过运用回归分析,得知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与区域生产总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固定资产每增加一个百分点,GDP就相应增加0.768个百分点。所建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能较好地反映了实际情况。

2、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在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投资和进出口“三驾马车”中,固定资产投资是上海市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拉动因素。固定资产投资的不断加大,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反之,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足,将制约经济的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具有多级传导和扩散的功能,通过对相关产业的影响,拉动经济的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不仅可直接促进工业,房地产等行业生产的增长,对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品市场的繁荣也起到了间接的推动作用。为了实现上海经济的可持续和健康发展,必须在调整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和优化投资结构上进行重点突破。

摘要:以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理论为依据,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对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固定资产投资是刺激经济的主要手段,拉动经济增长作用越来越强。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国民生产总值,经济增长,计量经济学模型

参考文献

[1]、王勇 固定资本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经济师》2004 年第11 期

[2]、杨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现状与发展分析《建筑经济》2007年第6期

电信投资经济增长 篇11

首先是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一是大力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要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息、便捷、全覆盖的金融服务。成立由政府主导的中小企业政策性担保机构,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的担保服务。发挥好我委建立的投融资合作对接机制作用,召开民营企业项目专场融资推介会,向各类金融机构推介优质项目。开展使用专项建设基金支持政策性担保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担保的试点,及时总结推广。积极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加大对优质民营企业上市支持力度。

二是抓紧推动现有政策尽快落地。对国务院专项督查等督查、调研和评估活动中发现重点任务未落实或落实不到位的,进一步明确细化任务内容、时间期限和责任部门,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对落实不力的部门和地方严肃追究责任,进一步督促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和“鼓励社会投资39条”等促进民间投资重大政策文件,充分释放已出台的政策效力。对国务院促进民间投资专项督查等活动中发现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采取适当方式予以公布,鼓励各地方各部门积极学习借鉴。

三是全面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快出台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深入贯彻《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降低民间投资准入门槛,落实好大幅放宽民间投资进入电力、电信、交通、油气、市政公用、养老、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市场准入政策。规范完善在线审批监管平台,进一步简化环节、优化流程。加快清理规范报建审批事项,推进项目前期工作提速。选取当下民营企业投资项目的成功案例,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树立学习榜样,改善市场预期、提振投资信心。

其次是全面激发制造业投资活力。

一是支持传统产业企业技术改造。实施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工程和工业强基工程,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在关键领域拥有一批自主核心技术,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

二是积极化解和转移过剩产能。各地要严格执行钢铁、煤炭等行业去产能目标责任。严格执行“僵尸企业”退市制度。坚持以市场化方式推动过剩产能退出,大力推动兼并重组。加快市场出清步伐,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向优质企业集聚和流转。加快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坚定不移降低企业各种成本。加快民营银行审批节奏。鼓励商业银行创新信贷产品和担保方式。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清查和取消各种不合理的附加费。督促前期各项税费补贴政策落实到位。积极开展电力直接交易。

三是加快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完善支持服务性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落实双创政策,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市场。加大对新兴产业领域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夯实新兴产业发展基础。

第三是进一步促进房地产投资健康发展。

因城施策加大调控力度。鼓励商品房库存较大的城市进一步加大去库存力度,可采取先租后售、与政府共有产权等方式促进居民购房。鼓励品牌房地产开发企业收购现有地产项目,通过品牌注入、提高住房品质的方式消化库存。完善教育、医疗、商业等配套服务设施,提高住房吸引力。一、二线等住房供应紧张的城市要采取扩大新增供地、盘活存量土地等方式扩大土地供给,防范土地价格快速上涨。根据市场状况,适时调整住房、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土地供应比例,合理规划住宅配建的商业设施面积。

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分析 篇12

利用回归分析法, 以1988年到2009年的城镇房地产开发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定量分析。选择各年度的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对数为自变量, 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为被解释变量。由于数据是时间序列, 有可能存在高阶自回归的特征, 因此有必要使用ADF (Augment Dickey-Fuller) 检验先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 以排除数据的自相关。

从表3可知, 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这两个时间序列是一阶单整序列, 对其进行协整分析。

s迹统计量30.02244大于25.87211和19.38704或相伴概率小于0.05, 所以房地产开发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存在协整关系。

选择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对数为自变量, 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为被解释变量, 建立回归模型:

虽然, 房地产开发投资和GDP的增长在长期存在某种相关关系, 但是不能证明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 有必要使用格兰杰检验对其关系进行确立。通过VAR模型确立滞后期为2, 检验结果如下 (表4) :

由于相伴概率小于0.05, 因此在95%的置信水平下, 可以认为国内生产总值与房地产投资互为格兰杰原因, 在此基础上建立E C M模型 (误差修正模型) ,

从上式可知, 房地产开发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短期来看1%的投资增加可以使得GDP增长0.17%;而长期来看, 1%的投资增长能带来GDP的0.6%的增长。并且, 存在纠正指数, 当年的GDP增长会对前一年GDP与房地产投资之间的缺口进行修正。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所房地产研究中心副主任刘琳统计, 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1997-2005年, 综合直接贡献率、间接贡献率和引致消费贡献率得到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对G D P增长的总贡献率平均达到22.49%, 即在各年GDP的增量中, 房地产开发投资总贡献的份额平均达到1/5;在平均8.94%的GDP增幅中, 房地产开发投资贡献的百分点平均达到2.03%。

其次, 房地产的发展会带动相关行业的投资的快速增加, 包括钢铁、水泥等60多个行业。房地产业对其它行业的影响可以通过影响力系数这个指标来考虑。影响力系数是某一产业增加其产出, 当增加一单位最终需求, 对国民经济所有部门产生的产出增加的影响。影响力系数大于1表明该产业部门增加产出会给其它部门带来比自身更多的产出增长。系数越大表示该部门生产对其他部门生产的波及影响程度的影响力水平越大。根据2008年统计年鉴记载, 2005年建筑业影响力系数为1.86, 排在按17个行业分类的第5位, 彰显了建筑部门对其它行业强大的带动作用。

同时, 房地产业是资金占用大, 资源消耗多的行业, 当经济过热的时候, 势必会严重挤压其他行业的发展。大量的资金由于利益的驱使, 会流向利润高的房地产业, 这样就会造成资源错配, 也会使得产业结构失调。

最后, 房地产业的发展会促进相关产业职工收入的增长, 带动其消费的增长, 通过消费乘数来拉动整个社会的消费。最终, 形成的消费会远大于增加的收入, 从而带动GDP的增长。据统计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 由房地产开发投资拉动的其它产业投资、居住消费和建筑装饰品、耐用消费品的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其本身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其中, 直接贡献大约占40%, 间接贡献和引致消费贡献大约占60%。

同时, 在房地产拉动耐用品消费的, 也会挤压其它消费。目前的高房价会迫使广大的消费者选择更多的储蓄来支付首付和偿还房贷。据中国统计局2008年统计年鉴记载, 人们2007年的居住消费仅仅占9.83%。但是, 居住消费中仅仅包括城镇居民住房的租金和相关维修、物业费, 其中并没有包含居民用于购置商品房和政府部门用于住房的消费支出。若加上这些支出, 那么居民的居住消费在整个消费中的比例将会大大上升。

综上所述, 在经济低迷的时候, 房地产开发投资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作用明显, 可以直接刺激很多部门的投资。但由于房地产行业利润率高对其它部门的投资挤占作用强;房价增长过快远远超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 所以需要对房地产行业进行合理的中长期的规划, 来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政府可以通过规范廉住房、经济适用房市场, 来做到切切实实满足中低层人民的购房需求。在税收方面, 政府可以加大对开发满足其政策目标的企业的补贴和税收抵免;同样也可以加大对中低收入者的购房补贴和税收优惠。当然, 官员绩效考核、土地出让金、分税制财政等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摘要:房地产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房地产业可以影响钢铁、建材水泥等上游行业和家用电器、装饰等下游行业的发展, 是个影响力大, 辐射面广的行业。房地产业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高速增长贡献巨大, 在投资和消费环节都有重大影响。本文将结合计量模型分析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 并综合分析房地产行业对其它经济部门的影响。

关键词:房地产,投资,经济增长,协整分析

参考文献

[1]、李文军:住房体制改革以来房地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 经济研究参考, 2009年第61期;

上一篇:单孔腹腔镜术下一篇:网络诽谤的构成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