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后的投资策略(精选6篇)
经济危机后的投资策略 篇1
近几年知名企业的品牌危机事件频繁爆发,引起了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众多企业界和学术界人士更多关注的是危机发生后的处理对策,很少涉及品牌危机后的品牌资产恢复与提升。品牌危机事件发生后,品牌资产势必受到伤害,因此,当危机平息后,企业应该采取相应的策略恢复与提升品牌资产。当品牌危机平息后,企业要分析品牌危机发生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同时要对品牌危机暴露出来的企业基础管理、品牌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调整与优化,从企业内部杜绝品牌危机发生的原因。品牌危机会破坏品牌声誉,降低品牌价值。众多媒体高密度的负面报道会降低品牌美誉度与消费者感知价值,使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品牌信仰产生动摇,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取消或减少购买行为,最终使得品牌的市场份额降低甚至在市场上消失。因此,企业必须重新建立起品牌利益关系人对品牌的信心,比如通过重新展开一次宣传攻势。另外,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收集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者对品牌形象的看法,在调整、优化品牌战略与品牌策略的基础上,通过品牌传播来修复或重塑品牌在公众面前的形象。
本文认为描述和测量品牌资产的维度包括:品牌知名与认知度(品牌知晓度)、品牌美誉度、品牌忠诚度、品牌信仰、购买欲望、购买行为、市场份额、感知价值、品牌个性等。品牌危机会破坏品牌形象,降低品牌价值。而广告可以传递品牌个性、品牌知名度、品牌认知度,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与购买行为,公共关系宣传在塑造品牌美誉度、品牌信仰方面优势独特,销售促进在短期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与购买行为方面的优势最为明显,品牌接触与品牌消费体验则提供了品牌体验最佳的途径,对品牌忠诚、品牌信仰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品牌危机平息后,企业需要通过广告、公共关系、销售促进、品牌接触与品牌消费体验等品牌传播活动来修复或重塑品牌形象,恢复与提升品牌资产。
1. 品牌资产的内涵
品牌资产,又称品牌权益,是西方近二十年来营销管理的研究焦点之一。Farquhar认为品牌权益是与没有品牌的产品相比,品牌给产品带来的超越其价值的附加价值或附加利益。[1]美国营销科学院认为品牌资产是品牌的顾客、渠道成员、母公司等对品牌的联想和行为,这些联想和行为可以获得比没有品牌名称条件下更多的销售额和利润,同时赋予品牌超越竞争者的强大、持久和差别化的竞争优势。[2]Shocker从消费者角度将其定义为产品物理属性所不能解释的在效用、忠诚和形象上的差异,从企业角度将其定义为有品牌的产品与没有品牌的产品相
比获得的超额现金流。[3]Aaker认为品牌资产是指与品牌、名称和标志等相关的一系列资产或负债,可以增加或减少通过产品或服务给企业或顾客的价值。[4]Keller认为品牌之所以对企业和经销商有价值,根本原因在于品牌对顾客有价值,品牌资产本质上是由于顾客头脑中已有的品牌知识导致的顾客对品牌营销活动的差别化反应,包括品牌识别、品牌涵义、顾客对品牌营销行为的反应、顾客与品牌之间的关系四个方面。[2]
本文认为品牌资产是企业过去的营销努力在目标顾客心目中所建立起来的对企业有利的品牌态度,这种品牌态度能给企业带来现阶段及将来的品牌溢价。
许多学者提出描述和测量品牌资产的维度。Aaker提出品牌溢价、满意度(忠诚)、感知质量、领导力、感知价值、品牌个性、组织关联、品牌知晓、市场份额、价格和分销指数等十个维度。[4]Keller提出了品牌知晓(品牌回忆和品牌识别)、品牌形象和品牌关联(品牌特征、品牌利益、品牌态度)两个维度。[2]Shocker提出了品牌忠诚、品牌关联两个维度。[3]Booghee Yoo提出了感知质量、品牌忠诚、品牌关联与品牌知晓等维度。[5]江明华认为核心维度包括:感知质量、购买欲望、品牌忠诚。[5]
结合以上学者的论述,本文认为描述和测量品牌资产的维度包括:品牌知名度与认知度(品牌知晓度)、品牌美誉度、品牌忠诚度、品牌信仰、购买欲望、购买行为、市场份额、感知价值、品牌个性等。
2. 品牌传播的内涵及品牌传播途径
余明阳和舒咏平认为:关于“品牌传播”的内涵,应该首先是一种操作性实务,即通过广告、公共关系、新闻报道、人际传播、产品或服务销售等传播手段,以最优化地提高品牌在目标消费者心目中的认知度、美誉度、和谐度;而对品牌传播的基础、规律、方式方法的探讨总结,则构成了品牌传播学的内容。[6]
本文所指的品牌传播是企业利用适当传播方式与传播媒介,在品牌和以目标消费者为主的品牌利益关系人之间进行沟通交流,促进品牌产品销售,最终达到塑造和维护品牌形象、提升品牌资产目的的营销传播活动。
一般来说,品牌传播的重心是品牌与目标消费者之间的传播沟通,而品牌危机时,品牌传播的重心还应包括品牌与危机涉及的其他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
品牌传播途径主要有广告、公共关系宣传、销售促进、品牌接触与品牌消费体验等,具体传播活动形式见表1。
3. 品牌传播对品牌资产的影响
品牌资产可从两个相辅相成的层面来界定:从消费者层面分析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态度、形象和知识等。从企业层面分析品牌带来的溢价、超额市场份额和销售收入,以及超额股东价值等。从本质上看,基于顾客的品牌资产就是指由于顾客头脑中已有品牌知识而导致的顾客对品牌营销反应的差别化效应,[7]这里包括三层含义:首先,品牌资产来自于顾客的差别化反应,顾客的反应体现在品牌有关的感知和行为等方面,如果不存在顾客反应方面的差异,品牌产品就与无品牌产品没有什么区别;其次,顾客反应方面的差别是顾客已有的品牌知识发挥作用的结果,品牌的作用根本上取决于顾客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品牌知识;第三,顾客的品牌知识是靠企业以往长期的品牌传播及顾客的消费体验积累起来的,是建立品牌权益的关键。具体而言,品牌传播对品牌资产的影响可用表1表示。
4. 明确品牌传播的目标
如前面所述,品牌危机的本质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品牌战略管理、品牌运营管理、企业基础管理失误可能造成品牌形象受损(如品牌美誉度与忠诚度下降、品牌迷信消失)、客户流失、品牌老化、品牌资产降低等后果。恢复企业形象的总目标是消除危机带来的形象受损,恢复或重新建立品牌的良好信誉和美好声望,再度赢得社会公众的理解、支持和合作,从而恢复与提升品牌资产。品牌传播必须围绕上述目标来展开。
若品牌战略没问题,而是由于品牌策略及执行环节出问题而产生品牌危机,品牌危机后的品牌传播的核心任务是:继续强化原有品牌形象,并在品牌策略及执行环节上的调整、整改、优化的基础上,在传播内容上突出调整、整改、优化的措施。若品牌危机暴露出原有品牌战略缺陷则必须对品牌战略重新制定,品牌危机后的品牌传播的核心任务是:在调整品牌战略基础上,优化或重塑品牌形象,并在传播内容上突出新的品牌形象定位、品牌策略及执行环节上的相配套变革措施。
5. 品牌危机后的品牌传播策略
5.1 品牌危机后的品牌传播需要整合
在品牌危机发生后,品牌知名与认知度(品牌知晓度)、品牌美誉度、品牌忠诚度、品牌信仰、购买欲望、购买行为、市场份额、感知价值、品牌个性等各品牌资产的维度不同程度受到破坏。如表1所示,广告可以传递品牌个性、品牌知名度、品牌认知度,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与购买行为,但广告无法给予消费者真实体验品牌的机会,在塑造品牌美誉度、品牌信仰方面也相对不足;公共关系宣传在塑造品牌美誉度、品牌信仰方面优势独特,但在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与购买行为方面明显不足;销售促进在短期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与购买行为方面的优势最为明显;而品牌接触与品牌消费体验则提供了品牌体验最佳的途径,对品牌忠诚、品牌信仰的形成至关重要。广告宣传、公共关系宣传、销售促进、品牌接触与品牌消费体验等四大品牌传播途径本身具有较大的互补性,在品牌传播过程中需要相互配合,有些品牌传播活动本身就综合了四种传播途径的几种方法,如路演。
此外,品牌传播外界环境变化也要求企业在品牌传播中对各传播途径进行整合。
5.1.1 媒体市场细分化降低企业对大众媒体的重视,转而重视对小型目标性的媒体与事件营销
市场竞争的激烈使媒体本身不断细分化,这使得企业的媒体投放更具针对性,分众媒体分流了原来大众媒体的部分传播活动。另外,企业对赞助各种体育赛事、娱乐等活动,进行事件营销也越来越有兴趣。
5.1.2 市场力量由厂商向零售商转移,
零售业的合并使小型当地零售商为地区性、全国性、国际性连锁企业所取代
零售企业的连锁化经营使零售商的议价能力大大提高,零售商往往要求企业加大对零售商及终端消费者的销售促进的投入力度。
5.1.3 数据库营销迅速发展
数据库营销的崛起,使企业传播方式与传播媒体选择产生了巨大变化,如网络广告、网购、直销成为品牌传播的新选择。
5.1.4 市场竞争的激烈,促使企业强化对市场终端的影响
为强化品牌对市场终端的影响,许多企业加大了POP(销售点)广告、销售促进的力度。
根据以上分析,在品牌危机发生后的品牌传播,应整合品牌传播的各种手段,以迅速恢复品牌市场销售量、市场占有率,恢复和提升品牌资产。
5.2 广告宣传
5.2.1 恢复或加大品牌广告投放量
品牌危机期间,在品牌危机态势尚未明朗的情况下,企业原有广告可能被企业暂时撤下。危机过后,企业必须恢复,甚至加大广告宣传的投放量,告诉公众:企业又恢复了元气,以重新建立起品牌利益关系人,特别是消费者和经销商对品牌的信心。保持较高频率的品牌广告曝光率方能保证品牌较高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5.2.2 广告诉求主题、创意与制作要与品牌定位相一致
品牌定位决定了广告宣传的主题,诉求内容与创意方式。广告宣传应该为品牌定位服务,充分表达品牌定位。
5.2.3 广告内容要突出对品牌危机中存在问题的整改、变革
品牌危机刚结束时的一定时间内,品牌的广告内容要突出针对品牌本身及品牌所代表的产品在品牌危机中暴露出的问题所进行的整改与变革措施,以取得消费者、社会公众的谅解与信任。公司也可以在此阶段推出一些新产品或优化的产品注入品牌,给品牌带来新的生命力,同时配合以新产品的广告宣传。
5.2.4 结合公共关系宣传手段,以公共关系广告引导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塑造独特的品牌个性
品牌价值首先体现在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品牌的价值观与消费者的价值观是在不断互动的。其次,品牌价值体现的还是一种生活方式,消费者认同某一品牌,其实就是该品牌能非常恰到好处地支撑该类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品牌传播向消费者推介的核心就是品牌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品牌传播介于品牌和消费者之间,不断发掘品牌中符合消费者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并将其表达出来,同时也要不断挖掘消费者的需要,并将其反映到品牌上,使品牌更加不断地完善自己,以进一步完善消费者的生活。公共关系广告是塑造、表现品牌所代表的消费者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
5.3 公共关系宣传
品牌危机后,企业可采用新闻宣传、事件营销、赞助、公共关系广告、公司开放日策划等公共关系活动来修复或重塑品牌形象,恢复和提升品牌资产。
5.3.1 利用新闻宣传,追踪报导品牌活动
企业应在争取新闻媒体在品牌危机中的正面报导基础上,在品牌危机后对品牌的后续活动如事件营销、赞助、公司开放日等活动进行追踪报导。同时,企业也可以采用软文(指企业通过策划在报纸、杂志或网络等宣传载体上刊登的可以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知名度,或可以促进企业销售的一些宣传性、阐释性文章,包括特定的新闻报道、深度文章、付费短文广告、案例分析等)的形式对品牌进行宣传。
5.3.2 进行赞助与事件营销策划,强化或重塑品牌形象
企业可以赞助热点社会活动或策划公益活动进行事件营销,结合广告宣传,并辅之以销售促进活动,塑造品牌形象。Otker认为商业赞助是利用品牌与某一项目、某一运动队、某一团体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具体的营销与传播目标。Cornwell意识到充分利用赞助方和赞助对象之间联系的重要性,他把与赞助相联系的营销描述成执行和协调营销活动,从而建立与赞助活动的联想,并传播这种联想。奚红妹认为赞助是赞助商利用赞助活动的影响力,建立品牌和赞助活动的联系,从而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形象。[8]赞助可以提高品牌显露次数、品牌传播受众面,提供独特品牌认知环境,提供消费者品牌体验的机会。企业可以借助受众对被赞助活动的联想与形象来改变或强化品牌形象,塑造品牌个性。
赞助活动的选择或策划社会公益活动要注意品牌定位、品牌形象与活动本身的关联度,品牌目标消费群体与赞助活动受众面是否一致,活动是否有足够的影响面,能否引起媒体的兴趣与报导。企业应该在广告宣传中充分利用赞助得到的资源,在活动期间及活动前后,还应该辅之以销售促进活动强化品牌与赞助活动或策划的社会公益活动之间的联想。如伊利取得2008年奶制品行业独家赞助权之后,聘请刘翔作为形象代言人,由其演绎了“奥运篇”广告,并在广告中显现奥运会特许的标志;蒙牛在赞助了“神五”飞天计划后,在广告里突出了中国航天人专用牛奶的标志与航天人的视觉形象。
5.3.3 公司开放日策划
品牌危机后,品牌形象受到伤害,消费者与社会公众对品牌信任度下降,通过公司开放日活动,邀请“意见领袖”(o p i n i o n leader,又叫舆论领袖,是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既非选举产生又无名号的人,这些人是大众传播中的评介员、转达者,是组织传播中的闸门、过滤网,是人际沟通中的“小广播”和“大喇叭”,他们能把事情做好,也会把事情搞糟)、媒体部门记者及某些消费者(通过抽奖或游戏与竞赛等销售促进活动产生)参观公司,有助于增强消费者与社会公众对品牌的信心。公司开放日可以让参观者参观公司的展览厅或博物馆,参观品牌产品的生产流水线,参观原材料基地,并安排导游详细介绍。公司开放日活动,可结合公司所在地的旅游活动,赠送公司产品或纪念礼品,以增强公司开放日活动的效果。
5.4 销售促进
常见的销售促进方法有优惠券、打折、购买奖励(买Χ送Χ、积分、数量折扣等)、免费样品派送、游戏竞赛与抽奖、会员制、路演、展销会等。众多研究与企业实践表明:销售促进有利于短期的品牌产品销售,却损害了长期的品牌资产。如江明华等人研究证明:价格促销的折扣量与促销的频率损害品牌资产。[5]其实销售促进,特别是一些非直接价格促销的活动,既可以提高短期销售效果,又可以提升品牌资产。[7]品牌危机发生后,一方面,需要配合广告攻势,通过常规的阶段性的价格促销来恢复市场销售量与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要通过开展一些特殊的非价格促销活动来恢复与提升品牌资产。
5.4.1 可以通过赠送样品的销售促进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
这一类销售促进活动成功的关键是:选择目标消费者中的“意见领袖”为活动对象,通过他们影响整个目标消费群体。成功的案例如:奇正炎痛贴上市时通过向女排、男篮、乒乓球队、体操队等“意见领袖”群体送药,引起各大媒体关注报导及消费者口碑效应,品牌知名度与品牌美誉度迅速提升,从而打开市场。
5.4.2 可以通过与公益事业结合的销售促进等活动提升品牌美誉度
这一类销售促进活动成功的关键是:结合能引发广大消费者兴趣与参与的公益活动做促销。如农夫山泉连续多年做“一分钱”公益活动大大提升品牌美誉度。
5.4.3 可以通过会员卡、累计消费积分等销售促进活动提升品牌忠诚度
这类销售促进活动成功的关键是:销售促进锁定老客户,针对老客户,以增加老客户对品牌的消费频率和消费量为目标。成功的案例如:苏宁的会员积分优惠、当当网的会员积分优惠等。
5.4.4 可以通过产品质量公开测试与比
赛、品牌体验之旅、与其他知名品牌联合促销等销售促进活动提高消费者感知质量
这类销售促进活动成功的关键是:找到消费者所认为的此类产品高品质的某个特征,并以此作为销售促进活动的核心内容或主题;吸引消费者参与体验,以不断强化消费者的认知。成功的案例如:吉利在清华大学与国外名牌车的碰撞对比实验;奇瑞在布达拉宫的飞车试验;农夫山泉的千岛湖天然之旅促销活动;张裕的葡萄酒博物馆之旅、张裕卡斯特酒庄消费体验促销活动;伊利的买整箱牛奶可参与抽奖中联想电脑的促销活动等。
5.4.5 通过路演、游戏竞赛、抽奖、与其他知名品牌联合促销等销售促进活动强化品牌联想与品牌定位
这类销售促进活动成功的关键是:挖掘出与品牌定位相关的品牌要素,比如产品的有形或无形特征、顾客利益、品牌所象征的生活方式和个性,通过销售促进活动来加强品牌与这些因素的联系,从而强化品牌联想与品牌定位。成功的案例如:统一鲜橙多推出“统一鲜橙多﹒资生堂都市漂亮秀”、“统一鲜橙多阳光女孩大挑战”、“统一鲜橙多TV-GIRL选拔赛”等一系列销售促进活动,均强化了漂亮时尚的品牌定位;而苏泊尔炊具与金龙鱼食用油的联合促销共同演绎了“健康烹饪、快乐生活”的品牌联想。
5.5 品牌接触与品牌消费体验
品牌接触与品牌消费体验则提供了品牌体验最佳的途径,对品牌忠诚、品牌信仰的形成至关重要。品牌接触与品牌消费体验主要包括卖场设计(品牌产品陈列与销售点广告)、公司员工(主要是推销员、服务员)与消费者之间的人际传播、产品功能与造型、品牌标志、品牌客户服务与消费者品牌使用体验。公司的员工是展示品牌形象的窗口,代表了品牌的终端形象,也是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人际传播途径,而这些员工往往又是企业基层员工,企业应该重视对这些员工的招聘、选拔、培训与规范管理,确保他们能真正担任品牌形象使者的责任。
5.5.1 优化卖场的品牌接触功能
品牌的零售终端一般以专柜、店中店、专卖店的形式存在。公司要重视对卖场员工(主要是推销员或服务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现场的服务能力、产品解说与展示能力、推销技巧,避免硬性推销与过分承诺。品牌专场设计应有利于展示品牌的定位、个性,突出品牌标志,符合消费者的购买习惯,便于消费者接触品牌产品,并辅之以销售点广告烘托卖场气氛。
5.5.2 完善品牌客户服务,改善品牌消费体验,促进品牌忠诚与品牌信仰的形成
品牌客户服务,特别是售后服务,是形成良好消费体验的关键环节。如海尔品牌的顾客满意度测评近几年在家电行业中都是排名第一,但其许多类别的产品,如冰箱、空调、微波炉、热水器等产品的质量在行业中的排名都不是第一,顾客满意主要来自海尔的品牌服务。品牌产品零缺陷是企业追求的一个目标,但产品更新换代的加快、成本的要求及竞争对手的压力使得品牌产品很难做到零缺陷、每一项功能都比竞争对手强。因此,品牌客户服务就显得很重要,除非是价值不高的一般消耗品,企业很难使品牌客户服务成为不必要。客户服务人员包括卖场的咨询员、推销员与服务人员、客户服务中心的接线人员、咨询员、维修与安装人员、司机等。企业应设立品牌客户服务中心,开通免费的客户服务电话,应该对所有的客户服务人员进行产品基本知识、销售技巧、商务礼仪、顾客服务技巧的培训,此外,还要及时妥善处理好客户的投诉,避免消费纠纷升级与客户不满。通过以上措施,改善企业员工与客户之间的人际传播效果,促使消费者品牌体验满意及消费者之间形成良好的口碑传播。
周期股启动后的投资策略 篇2
同时,新兴产业已经全面泡沫化,股价正在接近本轮周期的顶点。新兴产业泡沫化主要体现在高估值、业绩增速下滑、年报低于预期概率大、主题盛行、大股东减持等,但目前交易指标尚未恶化,我们认为流动性偏紧、资金持续紧张、缺乏新主题、有新的可持续热点形成或者其他难以预测的黑天鹅事件等,这些都可能成为成长股行情的终结者。
在这种背之下,我们看好通信设备、铁路设备、乳制品及中药。
宏观经济增长处于下滑后期
预计四季度经济增速仍会下滑,全年经济增长仍会维持在7.6%左右,但通胀有可能小幅回升。主要理由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预计四季度GDP仍将小幅下滑,但四季度可能是阶段性低点,主要受益于前期保增长政策的拉动;二是流动性总量有望得到控制,预计资金价格下半年中枢将高于上半年,对需求及盈利均有所损伤;三是目前保增长的政策力度恐怕仍然不够,难以推动经济全面回升。
从政策来看,当前经济增长7.5%的下限和7%的底线已经基本确立,没有明显突破下限风险时政府不会贸然出手。基于此,预计下半年政策将保持微调,“保经济”与“调结构”并行。微调的措施将以“总量控制,盘活存量、优化增量”为主,政府工作的重点将集中在逐步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上。只有当CPI破3%之后,通胀将开始成为市场关注的重要因素,这在四季度有可能达到,但短期快速回升的可能性并不大。
三中全会或将刺激各类改革预期
在11月即将召开的三中全会上预计会不断释放政策细则,刺激各类改革预期,未来的政策改革领域可能会集中在以下几个行业:
第一、地产及土地制度。推进房产税试点,逐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以及农村土地交易市场化。
第二、金融。以市场为导向,重点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开放等。
第三、医疗及政府支出。压缩“三公开支”弥补社保、医疗开支。
第四、积极推进信息消费发展。未来政府将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提升其国家战略的重要程度。
通信设备行业:受益政策剌激
3G建设高峰过后通信设备行业景气持续下滑,目前ROE处于2003年以来的低点(参见图1)。未来,通信设备行业有望得到利好政策的剌激,景气度将会持续回升。今年7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提升3G网络覆盖面和服务质量,推动年内发放4G牌照。预计将会给通信设备厂商带来巨大商机。2013年8月17日,中国国务院发布了“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方案,部署未来8年宽带发展目标及路径,意味着“宽带战略”从部门行动上升为国家战略,宽带首次成为国家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若从财务表现来看,通信设备行业的资本支出自2012年以来持续下降,目前只有个位数增长,未来净利润增长潜力可观。主要关注中兴通讯(000063)、烽火通信(600498)、武汉凡谷(002194)。
铁路设备三季度业绩或将超预期
十二五铁路投资已经上调至3.3万亿,并且不排除未来仍然有上调的可能。在铁道部撤销合并到中国铁路总公司(以下简称铁总)之后。铁路建设的投融资方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建设投资资金基本通过债券与贷款的形式来满足,未来还将向民营资本打开大门。本周三,铁总还招标发行200亿元的2013年第四期铁路建设债券。尽管背负较大的利息压力,但在高铁需求旺盛的背景下,目前已经接近80%的购车临界点。而2008、2009年开工高峰所形成的产能预计将逐渐在13-15年转变为通车高峰,拉动设备需求。种种迹象表明,铁路设备行业在未来将几年迎来好时光,三季度业绩也存在超预期的可能。相关公司有中国北车(601299)、晋亿实业(601002)、东方雨虹(002271)、中国铁建(601186)。
大众消费品中看好乳制品行业
中报显示,传统消费企业仍在以减少费用和降低人工支出来对冲需求的疲弱,以服装、零售、食品饮料为例,中报业绩仍低于预期,业绩一致预期下调可能尚未结束。相对而言,大众消费品中乳制品行业更值得看好。
首先,猪肉价格已经走出了前期低谷,猪肉价格的上涨带来肉制品行业成本的压力。从2014年的业绩增长一致预期来看,肉制品行业的净利润增速为24%,也低于乳制品31%的净利润增速。
其次,政府打击高价劣质奶粉以及反垄断措施有助于提升国产奶粉份额,同时,国家鼓励大型国企做大做强,使得市场对未来行业收购兼并的预期上升。因此,乳制品行业的景气度有望持续上行,这从中报业绩得到了验证,并且全年年业绩存在超预期的可能。可关注伊利股份(600887)、贝因美(002570)、光明乳业(600597)。
中药仍然具有相对优势
医药领域短期反商业贿赂并会不改变行业的长期成长趋势。预计2013,2014年中药的业绩增速保持30%和25%的增速,在消费类行业中仍然具有相对优势,但短期估值提升空间可能不大。自药监局从卫生部分离出来之后,加快新药审批加速,有利于行业创新的推进,也有利于创新能力较强的药企加快推出新药的步伐。但上半年以来,医药板块整体涨幅巨大,短期内难有估值提升的空间,预计下半年医药板块分化将会较为显著,如果近期估值有所回调,中药板块投资价值将提升。可关注昆明制药(600422)、天士力(600535)、红日药业(300026)、云南白药(000538)。
经济危机后的投资策略 篇3
本研究集中于产品伤害危机后重入市场的产品策略对于危机后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机制和作用效果,对企业在考虑资金能力及市场效果的前提下进行市场恢复决策提供依据。
一、文献回顾
(一)产品伤害危机及危机应对
由于产品危害事件通常涉及到产品的缺陷或产品的安全隐患,它会对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造成伤害,因而自然会更多地受到媒体和社会的关注,传播得更为广泛。在产品责任危机的研究中,Smith,Larry(2003)对产品责任危机进行了分类:(1)可辩解型(defensible);(2)不可辩解型(indefensible)。公司对危机事件的反应从坚决不承认到主动承担责任、无条件退货都是存在的,而多数的情况则介于这两个极端之间,Siomkos和Kurzbard(1995)对此提出了“公司应对方式连续集”的概念。
(二)危机前企业状态及顾客变量对危机后果的影响
Laczniak,DeCarlo,and Ramaswami (2001)发现公司声誉与产品失败中的顾客归因有关。Laufer等(2006)的研究指出,当产品伤害危机发生在高声誉的公司时,顾客更愿意将危机归因为使用者,而在低声誉的公司则相反。
Kleina&Niraj Dawar(2004)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形象对企业度过产品伤害危机的影响;Dawar&Pillutla(2000)研究了顾客危机前期望对产品伤害危机后的品牌资产变化的调节作用;Laufer(2004)研究了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消费者对产品伤害危机中的责备归因的差异;方正(2006)的研究表明,与青年顾客相比,产品伤害危机会使老年顾客感知到更多的危险。
(三)危机后营销策略与市场恢复
Van Heerde,Kristiaan Helsen(2007)指出,当所有事前工作不起作用而产品危机危及到顾客的健康或福利时,应选择合适的反应方式;Smith,Thomas,和Quelch(1996)认为营销手段具有说服顾客重新购买公司产品的作用;Simokos(1991)对产品召回后的产品策略进行了探讨。
二、研究模型和假设
(一)研究模型
研究模型表达了危机后的产品策略对顾客购买意愿的作用机制(见图1)。该框架建立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在不同的产品策略下,归因和感知质量是如何被改变,进而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同时,还要研究不同的产品策略,其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的效用,以找出最为有效的产品策略。
(二)危机后产品策略
在现实中,当产品伤害危机后,企业在恢复市场时,会从企业能力、市场情况等方面考虑,主要采用如下产品策略:
1. 产品维持:该策略是指不改变产品的三个层次的内容,以原有产品继续销售。
2. 缺陷改进:该策略是指在改变可能引起产品伤害危机的相关因素之后,不再进行其它改变的策略。
3. 功能增强:该策略是指在原有产品基础上,附加产品或潜在产品的内容,从而增加产品的顾客价值。
(三)危机后产品策略与顾客归因、购买意愿
Wiener(1986)在人们需要对事件进行责任归置的假设下,建立了归因理论。如果消费者将危机归因于公司,则会对他们将来的购买意愿产生负面影响。当消费者认为伤害行为的产生是由公司内部引起的,这种伤害行为可能是持久的,而且行为本应是公司可以控制的时,消费者会更多地责备公司。相反,当消费者认为伤害行为更多的是由公司外部原因引起,这种伤害是偶然的,并且超出了公司的控制能力时,则会较少地责备公司。进而,归因模式会影响消费者的行为。顾客对公司的责备越少,其对公司产品购买意愿越高。基于以上分析,形成以下假设:
H1:产品策略越积极,顾客越少归因于企业。
H2:顾客越少归因于企业,购买意愿越高。
(四)危机后产品策略与消费者感知质量、购买意愿
Zeithaml(1988)定义感知质量是顾客对于产品或服务整体优良性的判断。根据线索利用理论,消费者利用一些线索作为判断产品质量的工具。产品维持策略,对于感知质量的提高没有帮助;缺陷改进和功能增强策略,改变了产品的特性,并给顾客提供了积极的外部线索。进而顾客感知质量是影响顾客行为意向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因此,我们得出如下假设:
H3:产品策略越积极,感知质量越高。
H4:感知质量越高,购买意愿越高。
(五)顾客归因与感知质量
如果顾客认为事件是经常而非偶尔发生的,企业对事件的控制力度不够,那么,顾客当然会对产品的质量稳定性、企业对质量的控制能力产生负面的评价,因此,我们做出以下假设:
H5:顾客越少归因于企业,感知质量越高。
三、实验设计与测量
(一)实验设计
本文采用实验法进行研究。采用茶饮料的产品伤害危机为刺激物,设计了一个产品伤害危机的情景,包含了三种不同的企业产品策略,在不同组别的问卷上,被试者会读到公司采取不同产品策略的文字描述;相应地设计了三组问卷;每组问卷包括一个同样的产品伤害情景描述:某茶饮料产品由于氟含量超标而对人体可能有伤害作用。
(二)量表的设计与问卷发放
本研究的自变量由实验控制,因变量包括:顾客归因、感知质量、购买意愿。顾客归因在winner提出的三个归因维度的基础上,最后形成两个测项:位置、可控性。感知质量参照了Dodds、Yoo等人的量表进行调整,最后形成三个测项:产品质量的可靠性、产品质量的稳定性、生产过程的可靠性。购买意愿的测量,选用了进入消费者考虑集、购买的可能性二个测项。正式实验中,在公园、超市等地对消费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22份,剔除81份无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41份,有效回收率为68.8%。
(三)数据分析
1. 信度检验
对问卷结果进行信度检验,其中归因Cronbanch's a系数为0.67,感知质量Cronbanch's a系数为0.78,购买意愿Cronbanch's a系数为0.87。三个关键变量的信度均适合要求。
2. 模型拟合及假设检验
对于研究模型进行的检验,本研究运用LIS-REL8.7,利用相关系数矩阵,使用全模型分析,对产品策略对购买意愿的影响路径进行了分析(见图1),并确认模型的拟合程度(见表1)。
根据以上数据,说明模型与数据拟合较好。
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研究中所提出的假设均得到验证。产品策略对归因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H1),归因对购买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H2),产品策略对感知质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3),感知质量对购买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4),归因对感知质量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H5)。
3. 危机后产品策略效用检验
根据以上分析,不同的危机后产品策略通过影响归因、感知质量,最终影响了消费者购买意愿。以上三种产品策略中,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效用差别究竟如何呢?研究运用T检验,在对购买意愿进行倒数变换后,对产品策略对购买意愿影响效用进行了比较研究。其检验结果如下(见表2)。
以上研究说明,产品维持和缺陷改进策略,对购买意愿的影响无明显差异,而功能增强策略与产品维持和缺陷改进策略相比,对购买意愿有明显的正向影响作用。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可以验证,产品策略越积极,顾客将更少地将危机归因于企业本身,同时顾客感知质量越高;顾客越将危机归因于企业本身,购买意愿越低,同时感知质量越低;感知质量越高,购买意愿越高。另外,通过本研究验证,功能增强策略与产品维持和缺陷改进策略相比,对购买意愿有明显的正向影响作用。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第一,本研究建立了研究危机后产品策略对购买意愿影响内部机制的研究模型。第二,本研究发现,虽然缺陷改进策略比产品维持策略有更积极的意义,但两者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正向影响远低于功能增强策略。
本研究选用茶饮料的产品伤害危机为刺激物,是否能推广到其它产品领域,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对产品策略采用了文字描述而非实物展示的方法,不利于被试做出对刺激物的真实反应,可靠性有待提高。
未来对于产品伤害危机的研究,一方面,可细化到对消费者根据人口特征进行细分,以及对根据产品特征进行细分,研究不同情况下产品策略的作用;另一方面,应该将危机后策略推广到促销、广告等策略,研究其它市场策略的影响。
摘要:在产品伤害危机事件后,企业从危机应对状态转入市场恢复状态,在经过最初的危机应对后,紧接而来的是采用一系列的市场恢复策略进行有效的顾客赢回和市场恢复。文章以产品伤害危机后的产品策略为主题,根据国内外产品伤害危机相关理论,建立了危机后产品策略研究框架,研究了产品策略对顾客归因、感知质量、购买意愿的影响机制,为企业危机后产品策略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产品伤害危机,产品策略,购买意愿
参考文献
[1] Siomkos,George J,Kurzbard,Gary.The Hidden Crisis in Product-harm Crisis management[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994,2(1) :30-41.
[2] Laufer,Daniel.How should a company respond to a product harm crisis?The role of corporate reputation and consumer-based cues[J].Business Horizons,2006,49(5) :379-385.
[3] Niraj Dawar,Madan.Impact of Product-Harm Crises on Brand Equity:The Moderating Role of Consumer Expectation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000,3(1) :215-226.
[4] 方正.论不同消费群体对产品伤害危机的感知危险差异[J].社会科学家,2006,5.
[5] Harald J.van Heerde,Kristiaan Helsen and Marnik G.Dekimpel.The Impact of a Product-Harm Crisis on Marketing Effectiveness[J].Marketing Science,2007,26,(2) :230-245.
[6] Smith,N.C.,R.J.Thomas,J.A.Quelch.A strategic approach to managing product recalls[J].Harvard Bus.Rev,1996,74(5) :102-112.
经济危机后的投资策略 篇4
一、SWFs在全球的兴起
SWFs最早可追溯到1953年科威特利用出口石油收入成立的科威特投资局, 其目的出于“资源性避险”需要, 以平滑国家应对能源价格波动引起的收入影响。1973年第1次石油危机后, SWFs迎来了首轮组建高潮。中东国家出于对石油资源耗尽的担忧纷纷组建SWFs。可见, 资源性产品的先天优势与国际能源市场的价格波动是SWFs产生的客观原因。
20世纪90年代, 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崛起迎来了次轮SWFs组建高潮。新兴市场因奉行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政策积累了大量外汇盈余, 为寻求外汇贮备方式多元化和高收益的投资途径, 纷纷设立SWFs。
SWFs真正备受世界瞩目源于危机后大规模向华尔街注资。当华尔街精英们在面对危机束手无策时, SWFs的“雪中送炭”着实引起全球关注, 并一度成为国际社会讨论的热点。
若主权财富基金最初成立原因是预防性的“资源避险”, 那么随着全球金融业的发展、高额的利润回报, SWFs作为投资工具, 追求高收益是其不断发展的内生驱动。
二、SWFs现状分析
SWFs60%资金来源于资源性收入, 另外40%主要靠出口外汇及其他资金组成。据SWFs官网2010年数据显示, 全球共55个SWFs, 总资产规模389万亿美元。从地域分布看, 中东 (38%) 和亚洲新兴经济体 (37%) 为主要力量, 欧洲为17%。此外还包括非洲 (3%) 、美洲 (2%) 和其他地区 (2%) 。
SWFs包括平准基金、储蓄基金、储蓄投资公司、发展基金和养老储蓄基金等五类。其中平准基金和养老储蓄基金主要出于“预防性”动机, 是平滑跨期收入及预防一国因年龄结构老化而面临的巨大支出设立的, 受益相对较低。储蓄基金是一国分流外汇储备、冲销流动性的一种有效手段。发展基金和储蓄投资公司是以追逐高收益为目的, 风险相对较高。在全球前十大SWFs资产排名中 (见表1) , 储蓄投资公司占51.8%。此外, 储蓄基金和养老储备基金也反映了新兴市场外汇储备多元化选择及个别国家为预防人口老龄化而设立的养老储备基金。总体看, 资产跃居前十位的除传统“资源型”基金外, 最引人注目的是新兴市场, 尤其是中国、韩国等因外汇储备增加而设立的储蓄投资公司。这反映SWFs从最初“资源避险”到追求“高收益回报”的转变。
三、后危机时代SWFs的机遇与挑战
受危机影响, 投资活动缩减。美元大幅贬值和资产价格缩水使SWFs严重受挫。然而“危”与“机”往往并存。危机中多数投行倒闭, 大规模的政府注资迫在眉睫, 给SWFs提供了难得机遇。2007~2008年, 华尔街累计注资449.38亿美元, 为SWFs掌控西方发达银行控股权带来契机。如中投借机掌控摩根斯坦利9.9%的股份。SWFs“雪中送炭”作用着实引起一阵狂热。当人们将其形象比喻“危机中的救火队”时, 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又为全球经济蒙上阴影。世界经济二次探底呼声越来越大, 主权信用危机和国家破产违约就像一枚无形炸弹, 为SWFs进一步发展笼上了一层疑云。
(一) 危机中的“救火队”, 一定程度上稳定全球金融体系
据Dealogic统计, 2007年全球SWFs投资总额接近485亿美元, 而2008年前两月就已达244亿美元。自2007年1月以来SWFs投资的729亿美元中, 有607亿美元进入金融领域, 进而稳定了全球金融体系。如对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全球SWFs对华尔街金融机构注资进行汇总 (见表2) , 自2007年3月至2008年4月, 8家SWFs对华尔街6家金融机构进行了10笔投资, 投资金额449亿美元。为规避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审查门槛, 投资持股比例均在10%以下。投资类型有普通股、新增普通股及可转换债券等, 其中以可转换债券为主。
(二) 新兴经济体借势把握机遇, 赢得话语权
危机中SWFs对华尔街金融机构的大规模注资对缓解危机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 西方发达国家因受SWFs救助, 逐渐减少对SWFs的政治担忧, 以开放态度接受注资。当今国际社会, 一个国家影响力如何与其所获得的话语权息息相关。新兴经济体以SWFs为工具, 逐渐掌握、扩大对西方金融机构控股权, 进而赢得更多主动权。危机后历次金融峰会, 新兴经济体都在积极把握机遇和筹码, 以便更好在国际谈判中掌握主动权。
(三) 危机中SWFs大规模缩水
我们不能忽视危机对SWFs的负面冲击。2008年, 全球主要SWFs都经历了大幅缩水, 资产价值跌幅达25%, 造成损失约5 000亿~7 000亿美元, SWFs总价值跌至2.3亿美元左右。五大主要基金平均缩水20%~30%。其中韩国投资公司、新加坡淡马锡控股、挪威主权财富基金、科威特投资局、阿布扎比投资局分别较2007年缩水33%、31%、20%、15%、35%。
(四) 危机下金融保护主义抬头
对SWFs政治意图的争论一直不断, 美国虽然在危机中急需SWFs注资, 但对注资规模和门槛进行了谨慎限制。美国监管机构对SWFs注资设立了10%的门槛, 规定对低于10%注资的SWFs不必审查。但之后美国政府又出台法规, 规定持股比例低于10%的外国资本也要进行审查, 使得各国SWFs在美投资更为困难。
资料来源:http://www.swfinstitute.org/fund-rankings/
(五) 主权债务危机对SWFs的负面影响
此次危机爆发呈链式反应:次贷危机-金融危机-通胀危机-萧条危机-信用危机, 其中信用危机集中表现为国家破产和SWFs违约。2009年11月27日迪拜宣布债券违约, 金融危机的阴霾并未消散, 反而产生了持久的共振效应, 负面影响仍在持续深入。随着欧洲债务危机蔓延, 经济不确定性加大, 一定程度上加大了SWFs的投资难度。
四、后危机时代SWFs的投资选择
金融危机暴露了西方金融体系的脆弱。当全世界沉寂在危机深渊时, 新兴市场成为全球舞台的亮点, 特别是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金砖四国”等通过有效的财政刺激政策, 遏制了经济下滑。面对新兴市场崛起, SWFs必须重新审视其一贯的投资地域选择, 将资金更多由发达国家向新兴国家转移。新兴经济体市场广阔, 正处于工业化高速发展阶段, 资金需求大, 发展前景广阔, 理应是SWFs的一个较好选择。
金融危机也宣告了虚拟经济破产, 华尔街吹捧的金融产品没有实体经济支撑, 当资产泡沫破裂经济便出现危机。人们应重新审视虚拟经济的弊端, 回归原本实体经济。SWFs作为政府投资机构, 在经历对华尔街大规模注资导致资产缩水后, 要从中汲取教训, 将资金投向实体经济以降低风险、寻求合理的财富收益。行业选择上, SWFs可从金融、房地产业向现代制造业、绿色能源新兴产业转移。后危机时代, 应更多分析经济发展趋势, 寻求SWFs在实体产业中的机遇, 选择相应的投资策略。
(一) 建立预警机制, 避免盲目投资, 防范过度扩张
SWFs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也受到了资产大幅缩水的负面影响。鉴于此, 建立基金危机预警机制, 可为SWFs在危机中的投资策略指明道路, 避免盲目投资。
迪拜债务危机是继阿根廷主权基金违约以来全球最大的SWFs违约, 鲜明昭示了SWFs过度扩张后果。迪拜危机爆发有多种原因, 如房地产业过度开发, 使迪拜政府与其所属开发公司在全球债券市场借债;大举投资国际金融业, 在危机影响下给债务危机埋下隐患;巨资购入德意志银行和渣打银行的股份。大规模扩张性投资和其他国际动荡因素, 导致迪拜世界最终破产。这笔最大规模的SWFs违约确实值得引以为鉴。后危机时代, 审慎投资才是最优选择, 防止出现过度扩张。
(二) 遵从国际规则, 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SWFs应遵从国际规则, 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加强透明度和信息披露, 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
(三) 坚持“合作共赢”, 建立国际合作机制
“合作共赢”是当今世界发展中的新理念。区域间的自由贸易区及国与国之间的双边、多边合作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效应”。目前全球共有SWFs55个, 如果这些基金之间能够建立一种相互合作机制、各自发挥其比较优势, 可在降低风险的同时, 实现互利共赢。
SWFs在经历了危机洗礼后, 应该深刻总结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经验教训。面对后危机时代机遇, 建立一种有效预警机制, 加强相互间的合作, 实现互利共赢。根据经济形势变化, 积极调整投资策略, 避免资产大规模缩水。加强监管, 提高透明度, 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参考文献
[1]陈琳, 张冠群.次贷危机下主权财富基金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我国的启示[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3) .
[2]周瑄.黑石事件的反思与中国主权财富基金运营策略的建议[J].经济体制改革, 2010 (3) 。
[3]王志华.后危机时代主权财富基金面临的机遇、挑战及我国的对策[J].金融发展研究, 2010 (3) .
[4]王石河.金融危机和主权财富基金违约的影响[J].北方经贸, 2010 (3) .
[5]高洁.挪威主权财富基金——政府全球养老基金的投资模式[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1) .
经济危机后的投资策略 篇5
(一)国际经济危机还将持续
当下世界经济体的表现说明,已经爆发的美债危机和欧债危机只不过是世界经济危机持续的一个插曲。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仍然存在若干重大问题。
1、美国经济存在三大问题
一是负债累累。美国目前负债累累,除国债外,还有企业债、金融债等等,累计有60-70万亿,是全球一年GDP的总和。美国如果是普通国家,可能早已破产,之所以不破产,因为它是世界霸主,可以利用美元霸权维持生存。二是实体经济的复苏不如预期。三是失业率偏高,目前依然是9.1%以上。
2、欧盟经济体也存在三大问题
一是欧债危机。二是欧元基础货币过多。欧盟货币统一了,但财政没统一,各个国家发展不平衡,导致一系列的问题。三是欧洲人口老年化以及福利社会问题,使得整个社会前进的活力和动力不足。
3、日本经济不容乐观
日本经济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一蹶不振,地震、海啸加核辐射的三合一的危机让它雪上加霜,经济出现负增长。
4、新兴经济体通货膨胀严重
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受累于通货膨胀。印度的通货膨胀一度超过10%,俄罗斯也超过10%,巴西超过6%,中国超过6.5%。
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状况我们可以看出,世界经济危机还未结束。过去一两年虽然新兴经济体出现了快速见底反弹复苏,但那是刺激政策刺激出来的,打强心针打出来的。只要强心针一撤,经济就往下走。另外,从历史的经验来看,一场大的危机走出来是要时间的。美国1929年的大萧条经历的时间有两种说法:一是1929年到1934年(5年);二是1929年到1941年(12年);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持续了7年;80年代的美国储贷危机持续了6年;90年代日本的坏账危机持续了8年;90年代后期的亚洲金融危机持续了4年。那么,这场危机跟大萧条相比没那么严重,跟其他的经济危机相比,至少相当,所以指望2-3年过去,没那么简单。所以国际经济危机还要持续。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现状分析,国际经济危机还将持续,国际经济仍将在低位徘徊至少2到3年,我在两年前就作过这样的预测,现在看来已经得到验证。
(二)国际贸易投资和就业形势有所缓解,但仍不容乐观
国际贸易在2009年下降了13%,2010年出现了反弹,2011年虽然也有所反弹,但还没恢复到反弹前的水平,现在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并且这次贸易保护跟以往以发展中国家为主搞贸易保护的特征不同,以前是发达国家强调自由贸易,现在是中国强调自由贸易,这种贸易保护主义的苗头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尤其对中国的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
(三)美元中长期还要贬值
美元为什么要贬值?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分析,美国目前国债高企。美国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来偿还国债:第一、变卖国有资产来偿债;第二、逐步发展经济,发展产业来偿债;第三、借新债还旧债;第四、印钞票还债。美国会采取哪种方式来偿还债务呢?美国会采用第一种方式即变买资产来还债吗?当前美国最大债主是中国,美国不大可能采用此种方法解决债务问题。而采用第二和第三种方法来偿还债务又显得过慢过累。权衡利弊后美国最有可能采用的方法是印钞票,因为这种方法成本低、效应高。而印美元直接好处还有:一是直接形成购买力,作为世界货币可以直接消费。二是直接消减债务负担,美元多了开始贬值,自然债权人就受伤。三是使美国产品出口竞争力上升。四是直接削减财政赤字。五是有利于华尔街金融市场活跃,因为金融创新、金融衍生品都以美元为手段,发行更多的货币就促使华尔街市场更加繁荣。美国现在对美元贬值有恃无恐最大底气在于其所拥有的大量黄金储备,其最坏的处境就是最后放弃美元,重新创造一种新的世界货币,而其却可以轻松凭此摆脱自身巨额债务,所以说美元在接下来的时间仍将持续贬值。
(四)新一轮全球性的通货膨胀难以避免
事实上,新兴国家的通货膨胀已经到来,发达国家的也即将到来,欧盟已达到了3%,美国也超过了2%,未来将进一步演化。第一个原因是各国为了刺激本国经济都采取了低利率的政策,降低利率的政策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低利率可以刺激投资、提振经济;而另一方面却又会引发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第二个原因是各国政府为了维持高增长而采取印钞票的政策,现在很多国家都是通过印发钞票来维持高通胀来刺激经济,导致了高房价,制造了经济泡沫。
(五)全球新型产业结构正在加速形成
新型产业结构形成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体经济比重上升,虚拟经济比重下降。因为虚拟经济有引发金融危机的风险,所以现在各国都在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二是新兴产业在全球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将上升。所谓新兴产业是指新能源、节能环保等行业。当前全球面临的三大危机——能源危机、环境危机、经济危机的化解都离不开新兴产业的发展;三是新兴经济大国在国际经济中地位上升,西方发达国家的地位将会有所削弱。
(六)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财政赤字和债务负担将困扰今后一段时间世界经济的发展
随着世界主要经济体政府支出增加,收入相对减少,这就导致国家增发债券。如果政府债券在可控的范围内,还将有利于国家发展,如果超过合理范围就会引发债务危机。
从以上六个判断不难看出国际经济在未来两三年仍不容乐观,上述六大趋势还将继续演化。
二、国内经济形势展望
针对国内形势,两年前笔者就提出过这样的观点:短期乐观(2010年底到2011年底);中期悲观(2011年底到2013年);长期乐观(2013以后)。
(一)短期乐观
2011年我国经济发展,总体上可以总结为三句话:一是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前高后低;二是经济结构以调整为主;三是经济形势进退两难。
上述三大特点集中体现为以下五个指标:
第一个指标是GDP。2011年中国经济比上年增长9.2%(我在两年前预计,2011年的GDP增长保持在9-9.5%之间);
第二个指标是通货膨胀率。2011年初制定了4%的目标,但全年达到5.4%,通胀压力较大。通胀压力大的原因有:一是钞票印得太多,二是输入性的通货膨胀,三是成本推动,四是与土地有关的三大产品价格上涨成为通货膨胀的主要来源,五是投机氛围浓厚;
第三个指标是财政金融的系统风险。最主要是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存在比较大的风险;
第四个指标是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该压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人民币内在的升值压力和美国给的外部压力;
第五个指标是就业压力。就业压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众多中小企业破产和产业升级。
(二)中期悲观
我国经济中期表现也可以概括为三句话:第一、经济形势不那么乐观;第二、经济将处于震荡徘徊阶段;第三、经济将维持这种状态至少2-3年。
1、我国经济发展中期表现的特征
我国经济中期具体表现为经济处于U的下降阶段和底部通道,与刚刚经历的V形反弹不同的是:
一是底部低位不同。底部的高低不同,在V形反弹的低点是2009年一季度,经济增速为6.1%。U形的低点要分情况来考虑,一种情况是在不出现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底部的经济增速为8%左右。另一种情况是在发生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就另当别论,形势将变得更为严峻。
二是底部持续时间不同。V型持续的时间短,而U型的持续时间长,所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们必须要接受经济增速保持较低的一种局面,必须按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将精力放在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上去。
三是目标的复杂性不同。V形阶段的目标比较单一,主要是保增长。U形阶段的目标要复杂的多,包括稳发展、治通胀、调结构、保民生等多重目标。
2、十二五期间我国存在爆发一场经济危机的可能
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我们的出口下降,经济增长下降。但是,我们的经济危机还没有爆发,笔者的判断是正在酝酿之中,2013年爆发。
第一,国内经济因素。经济方面的原因引发这场危机爆发的可能性有两个,一个是房地产泡沫破灭,另一个是地方债务危机。这两个问题是相关联的,笔者重点从第二个角度分析,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两大块:一块是工商业税收,最近一段时间以及未来一两年,因为很多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不太景气。有些地方政府的工商业税收要相应地减少;第二块收入来源是卖地收入。从2011年开始,很多地方政府卖地已经大规模减少,是前几年的50%,甚至30-40%。前几年都是我们开发商求着政府给地,最近有一段时间开始流行政府问开发商,你什么时候来买我的地?为什么?因为他们已经面临收支缺口的压力,如果土地卖不出去的话,收支平衡就麻烦了。所以工商业税收的减少,以及土地财政收入的减少,有很多地方政府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政府的支出反而是增加的。两大块支出,一大块是通常的支出,从国家层面来讲,是国防支出增加,部队的工资增加,南海、航母都需要增加投入;从地方政府来说,基础建设还要大规模向前推进,3600万套保障房建设需要政府支出,加强社会保障两个全覆盖需要政府支出,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需要政府支出,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需要政府支出,维护社会稳定需要政府支出,所以支出的压力非常大。另一块,之前没有的,现在有了,那就是集中还款期的到来,还本付息的压力巨大。前几年,四万亿的投资,天量的信贷投放,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还款期就开始到来了,明后两年要还的有4.6万亿。为什么最近云南公路、上海的城投和长沙的公路等等,开始显示出一些问题,实际上这只是冰山一角,就是因为大规模的集中还款期到来与收入流不对称造成的巨大压力,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到2013年前后,有一部分地方政府可能要破产,当然,这只是理论上分析。这就是财政金融的系统性风险,这是第一个经济方面的原因,引发危机的原因。
第二,国际因素。前几年我们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其中有一股重要力量,就是大量的国际热钱流入中国,支撑了我们经济的泡沫生成,热钱是趋利性的、投机性的,说来就来,说走也可以走,主要取决于不同地区的投资的回报利润。之所以现在还留在中国,因为这几年中国经济一直维持高速增长,这些投机的回报还相对比较高,但是中国经济的增速在放缓,经济危机的风险在逐步显现,有一些国际组织开始猖狂做空中国概念股。美国经济现在缓慢复苏,美国美元有可能出现升值,美国也还有可能加息,所以这些国际热钱在某个时候有可能会大规模撤出。这会造成我们中国经济泡沫的破灭,这是我们中国政府不好应对的。
第三,短中长三个周期的谷底可能叠加的特殊因素。短周期就是三五年的周期,目前这个周期的经济正在往下走,到明年可能到谷底。中周期是九至十年左右的周期,大家想想1949年、1957年、1966年、1976年、1989年、1998年,每十年左右一般是要折腾一下的,那么从1998年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年了,应该来到了。本来2008、2009年应该是要发生的,但后来因为政策把它推后了,但不能推得太远。还有长周期,60年一甲子的周期,易经的周期也到了。所以,2013年前后,中国可能要爆发一场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表现是,部分中小企业破产、部分银行破产、部分地方政府破产,这是我们下一步要面对的局面。
经济危机的爆发往往会引发社会危机。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的爆发并不意味着昏天暗地,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去看。人有旦夕祸福,月有阴晴圆缺,经济发展有周期性波动,这很正常,我们经过这么多年的高速发展,是该歇歇的时候了。暴风雨过后又是一片彩虹,所以到2013年爆发一场经济危机是一件好事,为我们长期发展赢得了机会。同时通过这场危机可以倒逼我们的转型和改革,所以即使经济危机发生也没什么可怕的。
(三)长期乐观
我国经济发展长期(2013年以后)总的形势可用三句话来归纳:一是长期总体乐观;二是长期只能保持7%-8%的增长;三是长期保持这种增长的持续时间为10-20年。
长期保持这种形势必须具备三个前提:一是未来2-3年再没有大的经济危机;二是未来两三年继续维持“十二五“规划制定的调结构、促发展的经济模式;三是在新兴产业有新的增长点出现或技术革命取得突破。
1、中国经济发展为什么长期乐观
我国经济能够在未来20年内保持5%-8%左右的增长速度。原因何在?为什么我国不会出现拉美现象?为什么不会出现日本那样的泡沫经济破灭?
一是结构生产力还将会大发展。所谓结构生产力就是指工业化、城市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所释放的生产力,因为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处于中期阶段,而西方国家已基本完成,这是我国的优势所在。
二是制度变革的生产力还将大发展,过去重点在经济制度方面的改革,将来还要推进政治、文化、经济、社会、资源环球境五位一体的改革。
三是要素升级的生产力还将大发展,技术进步、人力资本、信息化还有大的升级空间。
2、中国经济在长期为什么只能保持中速发展
一是外需有一部分将永久消失。美国在次贷危机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高消费、负债消费、超前消费的行为有所收敛,美国国内的消费需求降低必然会引起我国的部分出口减少。
二是内需的扩大受制于深层次的制度变革。政府近年来一直强调扩大内需,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内需不升反降,内需的扩大受制于一些深层次体制的压制,如内需扩张的两个重要支点——汽车和住房消费明显下降。目前中国的经济还是重复以前的依靠投资拉动的老路,因为内需的扩大必须首先增加老百姓的收入,这就涉及到一个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问题,必然牵涉到政治体制改革,但目前改革阻力较大,既有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也有老百姓对改革存在的误解。自从2002年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在强调科学发展、和谐社会,但恰恰在这段时间我们的贫富差距在拉大、社会矛盾在累积,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就是因为我们的改革步伐在放慢,在一些重大问题改革上进展不大。科学发展、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等等一系列目标的实现,都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达成。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五年之后在东、中部地区将会出现饱和。过去几十年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政府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拉动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但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是无限期的,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中级阶段会出现一个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增长阶段,但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相对来说较长,在国外我们可以看到现在使用的很多设施都是几十年前建成的,因此我们期望一直以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来拉动经济高增长不太现实。目前我国公路、铁路、港口建设已具备一定的规模,所以在不久的将来,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的贡献度会越来越小。
四是土地财政当作拉动经济高增长的空间也越来越小。因为可供出让的土地越来越少了,房价上涨的空间也不大了,同时农民的土地权益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保障,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财政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空间在缩小。
五是资源环境的约束。有限资源与无限发展之间的矛盾已为大家所熟知,环境的压力也是逐步增大。我国有14亿人口大规模消费,消费影响环境。目前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世界第一,环境的压力影响到自身的发展。
六是三大红利的减少。一是人口红利的消失。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时代的来临,可提供的劳动力在减少,人力成本面临上升的压力;二是市场化红利的减少。市场将面临从怎么样把蛋糕做大向蛋糕怎么样分的方向转变,更注重效率。三是国际化红利的减小。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增大,GDP排名世界第二的中国正在遭受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国家的围追堵截。
以上六个方面原因决定了我国经济在今后一段时间只会保持中速增长的态势,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将会渐渐放缓,2015左右将会降到7%左右,2020年将降到在5%的水平,这是一个经济发展的规律性现象,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下滑,很多问题会暴露出来,很多企业一直享受着经济高增长的好处,一旦出现经济增长放缓,部分企业将面临倒闭风险。
三、企业面临的机遇、挑战与投资策略选择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机遇与挑战并存,将面临一个比较大的调整期。企业应有充分的准备。
(一)企业面临的新机遇
1、国际产业转移和重组带来的新机遇
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新的态势,不仅制造业向中国转移,而且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也呈产业链形式向中国转移,国内企业面临承接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的新机遇,而且国际产业在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正在进行重组,现在我们可以借机进入国外的一些高端技术产业,实现企业重组兼并和自身技术实力的跨越式发展。
2、新一轮全球性的技术革命正在取得突破带来的新机遇
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引起一轮新的技术革命,新能源、环保、信息技术等正在酝酿一场新的变革,我们可以借机实现后发赶超。
3、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新机遇
住房、汽车未来还有较大的空间,教育、文化、旅游、生物医药、医疗保健等消费结构升级正在进行中,意味着我们的产业发展正面临着新的市场机遇。
4、我国重化工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我国的工业化进入重化工业阶段,为我国涉足重化工业提供一定机遇。重化工业即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在未来10年内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5、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所带来的机遇
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至51.27%,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据国际经验,当城市化率处于30%—70%时属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阶段的中期,城市化会给我们带来新的产业发展空间。
6、区域经济一体化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
7、国家为支持“十二五”规划中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而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政策所带来的机遇。
(二)企业要高度重视高成本形成的新挑战
新时代企业面临的挑战有许多,笔者要特别提醒企业高度关注高成本所形成的新挑战。以前我们的企业利用国内的低成本优势在国外市场所向披靡,这样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当前高成本主要表现在:一是土地高成本。土地越来越稀缺;二是房价高成本。房价高意味着商务和生活成本高;三是原材料高成本;四是能源成本在上升,煤炭、石油、天然气开采成本在上升;五是环保高成本;六是人才高成本;七是普通劳动力高成本,民工工资提高;八是资金成本在上升,东部沿海地区的民间借贷年息最高达到180%;九是物流高成本;十是知识高成本;十一是交易高成本。
这一系列成本上升对企业发展提出了挑战,而企业要生存发展也只有采取以下几种措施:一是降低成本,二是提高附加值,三是提高产品销售价格。第一、三种方法可行性不大,最主要的还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开拓蓝海。
(三)企业投资策略选择
1、把握未来经济的宏观走势。
做到抓住机遇,顺势而为。
2、关注价格的变化。
价格的变化包括物价、房价、利率、汇率等,因为价格意味着成本,成本影响收益。
3、投资板块的选择。
板块包括行业板块和区域板块,选对板块至关重要。
未来有发展前景的板块:一是新能源产业。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核能等,这些行业当前部分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从全球总体来看,新能源的发展才刚刚开始,新能源目前在我国能源消耗比例不足10%,传统的化石能源占90.2%,新能源发展前景广阔。二是节能环保产业。低能耗产品更易为消费者所接受,消费者节能意识的增强倒逼企业注重产品的能耗。三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互联网升级、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IT产业正迎来第二次产业发展的春天。四是绿色制造业。绿色产业是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其主要特点是低碳节能。五是文化传媒业。包括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现代传媒产业和教育培训产业,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民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生活的品质,必然会对教育文化产业提出新的更大的需求。六是生物医药、医疗保健行业。七是生产性服务业,如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八是现代农业,观光、旅游、休闲等。
4、项目的选择。
同一板块内的公司也良莠不齐,我们就选择质地优良的公司做为投资标的。
5、投资策略的选择。
即投资结构优化组合。
6、投资方式的选择。
一是银行储蓄,负利率时代不划算;
二是买美元,美元处于贬值,风险大,非专业人士须小心;
三是炒股,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再加上国内信息不对称,制度不健全,也须谨慎;
四是炒房,现在基本也是一种高处不胜寒的状况,房价有下跌风险。关键是看政府是不是真想让房价跌,当然政府现在不能让房价大跌,大跌那是经济危机。所以,现在一方面不让它涨,另一方面不让它大跌,维持某种平衡。
那什么时候大跌呢?这个取决于开发商的抵抗能力。我们知道开发商是绝对不会积极主动降价的,它之所以降一定是因为它顶不住了才降。开发商有四大资金来源:销售回款、信贷资金、资本市场资金、信托融资。目前的状况是,销售回款减少、信贷资金从紧、资本市场资金被断、最近信托融资被卡,实际上四大资金来源都出了问题, 而支出是刚性的。虽然前几年赚了很多钱,但同时又买了很多地,投了很多项目,源源不断的往里面投入,资金链越来越紧。在三五个月的短期内东拼西凑还能支撑,时间长了,如果政策继续从紧,那资金链就要断了,就撑不住了,准备要降价了,其实一些楼盘已经开始降价了。那些大的开发商还能撑一段时间,再持续下去,一样也会支撑不住。
房价会跌到什么程度呢?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经济危机,那就要大跌,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就像美国、日本、迪拜房地产泡沫破灭一样,跌50%到100%都是有可能。另一种情况,就是我们政府高超的宏观调控艺术,那我们的房价差不多就维持目前的涨跌幅度,维持几年,跌10%-20%左右就差不多了。
为什么也有可能房价不会大跌?因为四大利益集团不希望房价下跌,首先是各级政府,各级政府从高房价获得了GDP、财政收入、政绩工程等一系列好处。第二是银行,银行从高房价中获得了一系列的好处,这是为什么中国银行的盈利在世界上表现最好。第三是开发商,开发商从房价上涨中获得暴利。现在很多的舆论把房价上涨的主要责任都归咎于开发商,当然他们有一定的责任,但绝对不是主要责任,真正的开发商是政府。第四是广大的已经买了房子的投资者和低价位买房者或者福利分房的。以前几十万买的房,现在变成了几百万,偷着乐。最近北京的一些房地产商要降价,那些刚买了房的投资者不干了,要维权,要补偿,所以开发商也左右为难。涨价也不是,降价也不是。当然,也有希望房地产下跌的力量,广大的年轻的群体,他们是弱势群体,现在买不起房。
根据房产状况,可以把社会分为三十五岁以上和三十五岁以下的两大阶层,三十五岁以上的要么分到了福利房,要么30岁左右结婚买房,被迫当了房奴,现在房价翻了好几倍,发了。三十五岁以下的人没有赶上福利分房,结婚的时候想买房,房价上涨了,只能望房兴叹。目前房价问题处于这么一个焦灼的状态。总而言之,要是借着买房子搞投机和投资要小心一点。
第五种选择就是投资各种大宗商品,像黄金、白银、翡翠、玉石、农产品、矿产品、石油、稀土等跟资源有关的商品,这些都是通货膨胀时期比较好的替代投资品种,它们是比较抗通胀的,所以最近几年通货膨胀时期它们的价格必然节节上升。通货膨胀的拐点可能就快到来了,投资这些东西关键在于观察中国和全球通货膨胀的拐点。在拐点到来之前,可以投资,虽然短期也会有波动,但不足以改变上升的趋势,如果拐点到来,那投资这些品种就要小心了。
第六种选择是教育、健康的投资。这种投资是前六种最好的,但也是最不被大家重视的,因为没有会计科目来反映它的投资回报率,不知道它值多少钱。
经济危机后的投资策略 篇6
经济周期是指总体经济沿着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而出现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市场经济是以市场调节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盲目自发性必然导致市场运行的周期波动性。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与社会需要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市场需要什么,只能“在市场价格的晴雨表的变动中察觉出来”[1]。价格上涨,市场调节资源向产品供不应求的企业和部门流入,使原来供不应求的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市场调节资源从产品供过于求的企业和部门流出,使原来供不应求的产品供过于求。结果造成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市场调节是“平衡经常遭到破坏”中发挥着资源配置作用的,伴随着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盲目流出流入并通过经济周期性波动,来实现社会资源配置。所以,经济周期波动是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必然产物,是市场经济与生俱有的东西。
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但正如有的经济学家所说的,中国经济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有经济、国家干预以及背后的政治考虑的影响。不过,在中国经济转型期,尽管国家干预继续发挥主导作用,但市场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了。有的经济学家指出,在中国,政府职能缺位、错位,影响了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在一些社会资源配置上主要是权力分配,而不是市场分配。因此,应该规范各级政府行为,加速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我认为,政府的作用,尤其在重大基本建设项目投资领域还占主导地位,而且其中有许多政治考量。但自中国1979年开始经济改革以来,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步增强,而且可以预料,这种作用还会进一步增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存在某种盲目性、自发性,不免出现经济周期性波动。由于体制转换和经济调整,也会出现经济周期波动。由于经济增长本身的阶段性,出现经济周期。由于政策失误,导致经济波动,不得不在一定时期进行集中整顿。中国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将会越来越明显。
在中国经济日益市场化、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的生活已经和经济周期密不可分。把握财富在经济周期中的转换可谓投资理财的核心与关键。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是由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组成的。“通货”指流通中的货币,“膨胀”指数量上的增多。简单来说,“通货膨胀”就是指“货币的发行量超过了实际的货币需求量,从而引发物价上涨”的现象。通货膨胀的存在,主要影响三类人:靠工资挣钱,而工资却没有太大变化的人;“死”存钱的人;不善于“借钱”的人。在通货膨胀之后,往往会跟随一个时间相对较短的通货紧缩。各种商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正在普遍地持续下降就是通货紧缩。有效应对通货紧缩同样对财富的保持和增长有重要意义。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
二、经济发展周期和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在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中,不光有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还存在着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四个时期。萧条时期,虽然从表面上看,整个社会经济还没有从上一轮经济的衰退中恢复过来,过去生产的过剩商品还未完全销售出去,社会购买力仍然十分低下,社会经济呈停滞状态。但是,一切的良好势头已在酝酿之中。商品供应量与商品需求量已基本相当,社会生产已经不再继续下降,失业人数也不再增加。复苏时期,各种商品的需求量开始逐步增大,商品供应渐渐变得不足,社会购买力不断上升,从而拉动社会生产量也逐步上升。经济逐步摆脱停滞局面,稳步前进。繁荣时期,由于市场的持续扩大,商品需求急速扩张,各种商品渐渐变得供不应求。各种商品的价格开始大幅上升,商品利润出现大幅增长,这刺激着企业家们增加投资、扩大生产。随着生产的不断扩大,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经济增长超过上一轮经济周期的最高点。衰退时期是繁荣过后的产物。经济不会无限增长,在到达顶点之后,经济的增长速度开始持续下降。由于前期经济的过度繁荣,物价过高、产品生产数量过多,各种产品开始大大超过需求。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企业家的利润开始大幅减少,各种投资活动逐步萎缩,生产发展缓慢,生产停滞或下降的现象开始出现。经济形势日益严峻,发展到最后,会出现市场疲软,产品滞销,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率上升,企业利润水平下降。亏损、倒闭、破产的企业数量开始增多,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逐步到达冰点。
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和经济周期并非相互割裂的,它们是互相包容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个经济周期的大部分情况都处于通货膨胀阶段,只有小部分情况处于通货紧缩。萧条期和复苏期通常处于温和的通货膨胀时期,而繁荣期则属于严重的通货膨胀期,衰退期则往往属于通货紧缩阶段。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一张一缩,形成经济周期的四季,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财富循环。
三、根据经济周期进行投资
经济周期和财富循环是相关的。我们平时最容易接触的理财产品是股票。那么,股票和经济周期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炒股炒的就是预期。在经济周期温和通胀的萧条期和复苏期,由于预见到未来经济将持续上扬,因此,股票往往是上涨的。而在通货膨胀严重的繁荣期,由于未来经济的趋势是衰退,所以股票往往会在此时达到顶峰并逐步下跌。在经济周期陷于通缩的衰退期,由于预见到未来经济将可能达到逐步见底、并略有上升的萧条期,此时就先知先觉的左侧交易者就可以开始逐步买入股票了。就如同现在,我们正处于经济逐步见底的萧条期,此时某些领先行业的股票已经可以开始购买并逐步建仓了。其实,不仅仅买股票需要把握宏观经济的循环,购买其它理财产品同样如此。在理财产品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最容易接触到的理财工具主要有现金和银行储蓄、期货、保险、房产、股票和债券,这就是我们可供投资的财富的六个篮子。
就理财工具在财富中的循环来说:在通货膨胀的初期,是一轮经济周期的复苏阶段,由于预期到未来经济将持续繁荣,因此股票在该阶段的表现最佳;而在通胀不断高涨直到严重的时候,此时是经济的繁荣时期,经济的增长率达到顶峰,即将开始走下坡路,但是市场并没有意识到经济已经见顶,对未来的原材料的需求还有过于乐观的预期,因此期货(包括黄金这样的贵金属)的效果最好;在一轮经济周期通货膨胀最严重,经济不断下滑的时刻,是经济的衰退期,通常也是一轮加息周期的最高点,此时与银行存款收益率密切相关的现金类产品往往收益最高;在通货紧缩阶段,同时也是经济的衰退期,通常是利率的下降周期,而利率与债券收益成反比,因此债券往往在这一时期表现较佳。而在一轮经济周期发展的始终,除了少数时间会出现通货紧缩之外,其它多数时间都会出现通货膨胀。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什么样的资产会有较高的收益水平呢?答案是房地产。理由很简单,房地产具备一定的保值能力,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租金通常会以至少相当于通货膨胀率的速度来上涨。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各种房产的房租通常都是只涨不跌,就是这个道理。因而,在一轮经济周期中的大多数时间段内,房产是一种较佳的投资选择。
【经济危机后的投资策略】推荐阅读:
经济危机投资哲学10-28
媒体曝光后的危机处理05-09
金融危机后的美国大学06-16
经济危机10-07
危机沟通策略05-17
经济危机下的就业危机12-17
理解经济危机06-18
经济危机环境10-05
经济危机试析11-21
新经济危机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