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

2024-10-07

经济危机(共12篇)

经济危机 篇1

2008年9月15日, 拥有158年历史的华尔街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向法庭提交破产保护申请。伴随着雷曼兄弟申请破产, 美林被美国银行的收购, AIG依靠政府的救援勉力维持, 曾经不可一世的华尔街金融巨头纷纷倒下, 美国股市也不断创下近来新低。全球股市迎来仅次于“9·11”的黑色星期一。这是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 但由于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 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却不仅仅局限于美国。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系统性的金融危机。为什么说这次危机是金融危机, 而不说是经济危机?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甚至经济衰退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 (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 的急剧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 而且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目前发生在欧美大规模的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倒闭就是明显的金融危机。

而经济危机主要是指经济基本面发生极端恶化, 大量企业倒闭, 社会经济陷入极端萧条中。有的学者把经济危机分为被动型危机与主动型危机两种类型。所谓被动型经济危机是指该国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出现经济的严重衰退或大幅度的货币贬值从而引发金融危机进而演化为经济危机的情况。而主动型危机是指宏观经济管理当局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取的政策行为的结果, 危机或经济衰退可以视作为改革的机会成本。

经济衰退指经济出现停滞或负增长的时期。不同的国家对衰退有不同的定义, 但美国以经济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为衰退的定义被人们广泛使用。经济衰退可能会导致多项经济指标同时出现下滑, 比如就业、投资和公司盈利, 其他伴随现象还包括下跌的物价 (通货紧缩) 。当然, 如果经济处于滞胀的状态下, 物价也可能快速上涨。经济衰退表现为普遍性的经济活力下降, 和随之产生的大量工人失业。严重的经济衰退会被定义为经济萧条。毁灭性的经济衰退则被称为经济崩溃。经济衰退与过量商品存货、消费量的下降 (可能由于对未来失去信心) 、技术创新和新资本积累的缺乏, 以及股市的随机性有关。凯恩斯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历史上最糟糕的经济衰退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 当时的失业率大约是25%, 也就是说4个人中就有1个人失业。

由于目前发生的金融风暴只是集中于金融企业的倒闭, 并没有引发经济基本面的极端恶化, 因此目前的危机只是金融危机。但金融危机可以发展为经济危机, 如1929年出现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就是最初由发生在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引发的。而经济危机的爆发又会造成长时期的经济衰退。

经济危机 篇2

8月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首都华盛顿白宫玫瑰园就美国经济现状发表讲话。奥巴马表示,最新公布的失业数据进一步证明经济危机最严重时期已经过去,但同时承认要将经济恢复到正常水平,还有更多工作要做。

2007年-2009年环球金融危机,又称世界金融危机、次贷危机、信用危机,更於起名为金融海啸及华尔街海啸等,是一场在2007年8月9日开始浮现的金融危机。自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後,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直到2008年9月9日,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间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

全球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全球资本主义的经济扩张所导致的生产过剩,而虚拟资本经济的疯狂扩张是导致本轮经济周期拐点出现的主要原因。虚拟经济的疯狂扩张导致了周期性繁荣顶点的过早到来,虚拟经济资金链的断裂是这次金融危机的直接诱因。

全球市场危机 尽管美国国会于10月3日通过了7000亿美元金融救援计划,全世界的市场并没有因此平复下来。救市计划通过后,道指以及诸多海外市场狂泻。世界其他国家政府与美国政府被迫一道共同援救困境中的银行以及市场。2

Indymac银行的倒闭两房”被接管2008年9月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美财长亨利·保尔森以及联邦住房金融局局长卢卡特(James B.Lockhart)准备宣布接管房利美、房地美。

“两房”持有或担保的住房抵押贷款债券总额高达近5万亿美元,而美国政府拯救“两房”的资金也达到了2000亿美元,成为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金融救援计划。

雷曼兄弟破产援救AIG 美联银行所造成的混乱国时间9月29日早晨,美联银行的股价暴挫90%。当时,花旗银行同意收购美联银行的大部分资产。出人意料的是,四天后富国银行竟宣布美联银行已经同意富国117亿美元的收购请求。10月9日,花旗银行宣称其将终结与美联银行的收购谈判。

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 9月27日,当美财长亨利·保尔森紧急拟定一份3页的救市法案后,银行的不断倒闭的状况逐步演变成一场经济危机。

该法案要求动用7000亿美元的纳税人资金以购买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然而,美国众议院于9月29日投票否决了这项方案,两天后,美国参议院通过了长达450页的新版救市计划。新版救市计划的目标仍然是拯救金融业以及纳税人,10月3日,众议院也不出所料的通过了新版救市计划。

全球市场危机

尽管美国国会于10月3日通过了7000亿美元金融救援计划,全世界的市场并没有因此平复下来。救市计划通过后,道指以及诸多海外市场狂泻。世界其他国家政府与美国政府被迫一道共同援救困境中的银行以及市场。

三、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无论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还是如今的美国次贷危机,都给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表1总结了自大萧条以来历次主要的金融危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表1五次金融危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统计

时间金额(亿美元)占GDP的百分比

大萧条20世纪30年代1.12.0%

美国储贷银行危机1986-1995年1753.0%

瑞典银行危机1992-1993年9.23.6%

日本银行危机1990-1999年60013%

美国次贷危机2007年至今6054.4%

据有关专家称,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时间及范围到目前为止还不能精确的估计,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次金融危机将是历次金融危机中最严重的一次,造成的损失也将是最大的一次。随着中国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作用已越来越重要了,因此中国的经济不可避免的遭受到了这次金融危机的侵袭。此次金融危机引起的中国GDP的损失主要是通过影响实体经济发生的。实体经济是指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的生产、销售及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实体经济不但包括为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贸物流、建筑业、服务业等提供物质产品的生产活动,也包括教育、文艺、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

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以及各阶层作为和美国保持密切关系的日本也难逃厄运。本文就次贷危机对日本金融业、对外贸易、汽车行业、电器行业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简要阐述。指出了为克服经济危机的消极影响,政府应该积极作为,正视诸多现实的问题,早日跨越难关。、我国政府为促进实体经济正常运行采取的措施

为挽救这一局面,中国政府曾出台了很多措施来促进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但由于最初干预手段的不成熟,使得一些基础薄弱的企业仍然无法走出困境。于是,政府采取紧急措施,在11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主持部署了进一步促使实体经济正常运行的措施。

第一,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大中城市的重大设施的建设,同时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

第二,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第三,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第四,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支持服务业发展。

第五,截至2010年约投资4万亿元,以保证各项措施的贯彻实施。

在这种危机时刻,政府这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的出台将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政府通过自身的外汇储备和财政盈余,利用“杠杆原理”带动整个民间资本的发展,促进整个民间经济的增长,以“抵销”的方式来挽救金融危机下的经济下滑问题,从而实现我国经济平稳地渡过这次危机。现在正值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时刻,也是金融危机下中国经济再次转型的关键时刻,赢取对抗金融危机这场战役的胜利也很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因此,如何切实落实这一系列措施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尽管中国与美国在化解当前经济危机问题上未必会形成一致共识,但它们在抑制全球性通胀、缓解危及全球经济衰退的信贷危机及维持美元稳定等方面上却存有一些强烈的共同利益。中美之间的贸易规模是相当庞大的,但彼此间贸易不平衡问题却相当突出。中国已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持有大量的美元证券让中国担忧不已。而美国与中国(通常包括东亚国家)的贸易逆差出现在制造业部门,贸易逆差削弱了美国制造业基础,并触发了美国政界中贸易保护主义情绪的升温。撇开政治民粹主义不谈,对中美两国而言,携手展开一项经济合作计划——化解当前全球性宏观经济危机,不仅是切实可行的,而且也是很值得去尝试,尽管这样做可能会不利于改善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状况。

首先,为了降低中国的经济过热或通胀压力,以及保护中国拥有巨额美元外汇储备的人民币价值,美国应当承诺停止奉行向中国施压政策,取而代之的是要鼓励中国央行稳定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这样做,不是没有先例的。在1995年4月,美国财政部部长鲁宾终结了长达2

5年要求日元升值的施压日本政策,并宣布重新奉行强势美元政策,结果是日元的持续升值趋势暂告一个段落。自今年7月以来,美元对所有主要货币汇率呈上涨之势,中国央行也(暂时性地)暂停了人民币对美元的持续升值趋势。因此,现在是一个最好的时机,让美国人确信,重新回到人民币对美元的固定汇率上,这对中美双方而言都是有益的。另外,在2008年,考虑到美国自身利益和其他国家的利益,美国还应当继续奉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让流出的私人资本重新回流美国,这将有助于缓解美国信贷市场危机。其次,在中国央行实现了货币控制和稳定了国内物价水平后,中国政府应当承诺采取更有效的政策措施,来解决中国经济中存在的净储蓄过剩问题(净储蓄=储蓄-投资),这一问题体现为中国庞大的经常账户和贸易盈余。此外,中国政府还需要采取其他的政策组合,如减税、扩大政府支出、要求企业增加分红来增加家庭的可支配收入等。如果中国在制造业部门的贸易顺差下降了,美国的贸易赤字也相应地减少了,这样就可以缓解来自美国制造业部门的压力。再次,有一个重要的历史性事件值得关注。1997年至1998年,亚洲爆发了大金融危机。一些东亚国家(如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等国)的货币受到了冲击,它们的货币相继贬值,并蒙受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幸运的是,只有中国保持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尽管中国当时也面临了潜在的通缩或经济减速压力。然而,在1998年3月,朱镕基总理宣布实施一项著名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并用四年左右时间来实施这一政策。由此,中国通过扩大内需避免了经济下滑,而东亚邻国经济无疑也从增加对华出口中得到快速恢复。现在,中国在世界舞台中的作用已越来越大。因而,鉴于美国或其他国家的消费出现放缓时,中国应当重新采取更有力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之所以值得尝试,是因为中国需要降低其庞大的贸易盈余。但是,唯有确信中国已控制了国内通胀压力和稳定了人民币汇率后,中国方可稳健地实施其扩张性财政政策。

加强国际协调 共同应对全球经济调整

报告认为,今后日本经济还将继续恶化,企业快速减产有可能引发大规模的就业调整。报告说,日本政府的经济对策将分为三个阶段实施,即近期的“景气对策”、中期的“财政重建”和中长期的“改革增长”。实施总额75万亿日元的“景气对策”是当前最优先的课题,为此政府将促使国会尽快通过2009财年预算案以及相关法案。

日本政府的月度经济报告由内阁府对个人消费、工矿业生产、住宅建设、出口等经济指标进行分析后编制而成,反映日本政府对经济景气的判断。

另据报道,日本央行———日本银行19日宣布,将银行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维持在0.1%的水平不变。

建立全球的开放的公平竞争市场是欧洲化学工业发展的另一必要因素。欧洲化学工业增长有赖于国际贸易中开放市场的活力。当前全球经济增长的重点是新兴经济体,因此能有效地进入这些市场对于欧洲的化学工业非常重要。报告提出,欧盟应对重要的贸易伙伴保持自由贸易协定,并努力保持所有贸易协定的一致性,进一步确保多边和双边合作。发达国家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措施未顾及发展中国家的现实经济危机的爆发

09年过半 的时刻 金融海原因表现 和以往的不同 对世界各国的影响

我国已经采取的措施 还要做的是什么世界各国的应对措施

经济危机VS心理危机 篇3

金钱是不是安全感的重要保障?

在这场经济危机里,我们如何才能打好安全感的保卫战?

金钱保障安全感?

钱,学名货币,我们用来交换生活所必需的物品以及服务的一般等价物。事实上,从钱出现的那一天起,它就伴随着漫长的社会演变,逐渐超越了它本身的角色,而变成了人类安全感和满足感的重要来源,尤其现代社会,我们几乎将它看成了实现成就、价值和自信的重要、甚至唯一的标准。从这个角度讲,没有第二个物种会像人类这样,如此冒险地将安全感建立在虚幻的货币上。

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成了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这些需要在当今社会中几乎都或多或少地跟钱有关系。也不怪有人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任何一个时代,创造价值都是被鼓励的行为,而不幸的是,这种“价值”慢慢被“财富”所代替,大家似乎认为只有创造钱才是创造价值。社会对钱的认知逐渐内化到每个人的思想中,让钱影响着我们的情绪,甚至是对自己的评价。金钱不再仅仅象征着经济上的安全感、社会地位,同时也是个人能力的象征,成为自信和自我价值的来源,也是一个社会人成功和满足的重要途径。当然,教育、职业或工作能力都会带给我们成功和满足感,但钱往往是具体和直接的,因此冲击力也更大。从某个角度,金钱成了推动每个人发挥能量和潜力的动机和动力。因此,在自由经济时代,全世界都对掌握财富的人士极力推崇甚至模仿。

但是,经济危机却在一夜之间改变了这一切。拥有150年历史的雷曼公司垮掉,国际保险公司破产,一夜之间金领沦为街头艺人,这一切都让我们的生存安全感受到严峻的挑战。原以为可以依靠的“钱”,顷刻之间化为乌有,变化超出预期和想象,而我们只能被动接受,无力、惊恐和失控成为内心的主题。事实上,经济危机带来的最大威胁就是破坏了我们的主观控制感,让我们感受到受挫、焦虑、抑郁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无可奈何,这样,人类内心的安全体系就土崩瓦解了。

如何恢复控制感?

不过,即使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依然有一些事情可以帮助我们恢复控制感,让我们随着各种指数上下扑通的心脏略略安适。

首先,我们可以从简化生活开始,削减不必要的开支,降低对物质生活的要求。这并不是要你放弃一切物质享受,而是建议你将自己的需求列一个清单,选择最重要的,或相对代价最低的优先满足。同时,减少信用卡的使用,要知道这一切灾难的源头就来自不负责任的超前消费。

第二,寻找社会支持,在就业面临挑战,职位朝不保夕的时候,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无疑是最为重要的,来自家庭的温暖可以提供无条件的安全感,而家庭往往也是我们通过积极行动可以影响和把握的。此时,朋友也显得更为重要,知道自己不是孤独地面对这一切将有助于心理健康。

第三,专注于你可以控制的方面。要知道,生活中某一方面控制感的丧失可能会泛化至生活的方方面面,反过来某个领域控制感的提升也可以在整体上改善我们对生活的掌控能力。所以不妨多从事一些在你控制范围之内的事情,比如你的兴趣爱好,特别是创造性活动以及能够发挥你技能的体育运动。研究表明,运动本身也能舒缓情绪。

第四,学会接纳当前的困境。接纳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坐以待毙,恰恰相反,接纳让我们不再纠缠于不能改变的现实,停止祥林嫂式的“十万个为什么”,投入到制定有效的策略和积极行动之中。往往当我们投入行动之中,恐惧、焦虑和失控的感觉都会随之减轻,这也是“接纳和投入疗法”的核心思想。

“不安全感”是好事?

随着股指跳水、基金缩水甚至连不动产都在折价,很多人都损失惨重,苦不堪言。那么,这些损失究竟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心态呢?

在一个经典的心理研究中,参加者被分成了两组。第一组有两种选择:100%概率获得500美元的礼物,或者50%的概率获得价值1000美元的礼物。第二组同样有两个选择,要么100%概率的损失500美元,要么50%概率的损失1000美元。其实每组的两个选项客观上是等价的。但在第一组中,有84%的人选择了500美元的礼物,而第二组中却有70%的人选择了赌一把。

从1979年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卡尼曼的初次尝试到今天,类似的实验以不同的形式被不停地重复,结果惊人的一致。基于此,卡尼曼提出了蜚声国际的“前景理论”:(a)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b)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偏爱的;(c)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大部分人都想确定得到,因为我们渴望安全和稳定。而面对损失时,我们却总抱着“也许不是我”的侥幸心理,宁可冒险也不愿意面对必然的损失。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也是不同的,损失的痛苦要远远大于获得的快乐。

但心理学研究证明,即便如此,我们也常高估了好消息对我们的影响力而低估了我们对坏消息的适应能力。多项研究表明,那些曾经认为获得彩票头奖就能改变一生的人,在真的获得幸运之神的眷顾后,很快就会从狂喜回到现实;而遭遇车祸的倒霉蛋大部分也会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恢复到之前的幸福感水平。想一想,你还记得一年前让你幸福满满或痛苦难眠的事情吗?

为了让我们对目前的困境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心理学家建议大家花几分钟完成下面的练习:第一步,把你目前面临的损失或困难写下来,比如“我被裁员了,失业了”;第二步,写下你能预期的最坏结果,比如“我可能会露宿街头”;第三步,评估最坏结果的可能性,用百分数标出。然后,再从最积极的信念出发,比如“市场会在不久后稳定下来,我能够找到好工作”,按照上面的过程写出最好的结果,同样为可能性评分。从这两张图中找出那些可能性比较大的结果。通过使用这样的清单,我们可以更客观地看待眼前的问题,并抓住关键,而且也能缓解我们的焦虑。

无疑,今日全球的经济动荡让很多人寝食难安。追求安全感固然是我们的基本需要,但是正如作家海伦·凯勒所说,“安全感几乎是一种迷信,它在自然界并不存在。”拥有绝对安全感的人早就被进化淘汰了,因为他们不能感知危险,对危险也没有记忆和准备。

经济危机 篇4

从广义上看, 经济危机较金融危机涉及的范围更广, 金融危机只是广义经济危机的一种表现方式。考虑到所讨论的主题, 本文考察的经济危机为狭义经济危机, 与金融危机相对独立。

一、文献综述

随着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经济学家对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 每一次危机的出现都为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动因和素材。归纳起来, 国内外学者对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定义,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成因及二者关系, “次贷”危机产生原因等课题进行了如下研究:

(一)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定义

严明认为实体经济是一种以现实的可感知的物质为存在形式和活动内容的经济活动形式, 是传统经济社会的主要经济行为方式。类似地, 沈良指出:实体经济是“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 其主要构成部分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建筑业、邮电业等产业部门”。

成思危对虚拟经济的定义是“与虚拟资本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 也即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在现代经济中, 它是一个涵盖整个金融业的概念, 不仅包括资本市场, 也包括货币市场;不仅包括国内金融市场, 也包括国际金融市场;不仅包括原生金融市场, 也包括衍生金融市场。债券、股票、期货、外汇、期权等金融产品都是虚拟经济的产物。

(二)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定义

马克思认为, 经济危机指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 (负的经济增长率) , 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

关于金融危机, 马克思指出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危机是只伴随经济危机爆发而爆发的一般意义上的金融危机;狭义的金融危机则是指单纯的货币危机。马克思认为, 正是由于商品和货币在价值形态上的对立和必须相互转换, 才使资本运动过程本身潜伏着经济危机和货币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三)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成因

关于经济危机,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 其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生产资料被资本家占有, 导致资本和劳动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群众购买力不足又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出现生产的相对过剩, 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爆发。

凯恩斯也认为经济危机是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 但他同时指出有效需求不足取决于三条基本心理规律, 即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对货币的灵活偏好规律。经济危机的产生并非缘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安排, 而是缘于人们的主观心理, 消费者的消费倾向是递减的。因此, 从长期看来, 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远远落后于整个社会财富的增长水平。

关于金融危机的成因, 成思危在考察虚拟经济系统的结构与演化规律后将其归结为:实体经济系统运行失常;政府宏观管理失误;金融系统幼嫩脆弱;投资人群信心动摇;国际投机资本冲击。

(四) “次贷”危机的原因

孙时联、刘骏民和张云认为, “次贷”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美国低收入者住宅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出现问题, 而其本质原因是金融杠杆的泛化导致市场风险不断放大。陈雨露、庞红和蒲延杰则认为, “次贷”危机的根源在于货币紧缩政策的时滞和全球流动性过剩, 而金融市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又使得金融体系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便会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引发危机。

(五)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全面深刻地论述过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的关系。他们指出, 现实中的生产过剩危机 (即经济危机) 导致货币危机从而引发金融危机。因此, 金融危机的实质仍然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同时, 金融危机会影响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 从而影响消费和投资并导致经济危机。

本文以“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为背景, 从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联动角度剖析二者的联系和区别。

需要强调的是, 本文提到的经济危机指狭义经济危机, 即由于消费需求不足, 生产能力相对过剩, 经济结构不合理, 或者稀缺资源供给减少而政府未能进行有效调节, 使得实体经济系统失衡从而引发的危机。

而本文所考察的金融危机是指虚拟经济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偏离实体经济太远使得市场积累的经济泡沫破灭, 进而导致一国或地区经济严重失衡所引发的危机, 主要表现为危机国家或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 (如基准利率、汇率、股票债券等证券指数及房地产价格等) 的急剧恶化。

二、从“次贷”危机看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演化过程

本次危机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次贷”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美国房价下跌使得房地产次级贷款对象的偿付能力下降。与此同时, 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和经济全球化又使得“次贷”危机一步步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如图1) 。

(一) “次贷”危机演化为全球金融危机

2000年至2004年, 美联储连续15次降息, 住房贷款利率持续下降, 大大减轻了购房者的压力。但过度降息所带来的过剩流动性使房地产市场泡沫不断积聚, 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 通胀压力骤增。为了抑制通货膨胀, 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开始逆转, 先后加息17次, 将利率从1%提高到5.25%。连续的加息在提高了房屋借贷成本的同时, 也促发了房价的迅速下跌, 以及抵押违约风险的急剧增加, 并最终成为本次“次贷”危机的导火索。

按揭贷款的证券化和衍生工具的快速发展, 加大了与“次贷”有关的金融资产价格下跌风险的传染性和冲击力, 使得大批国际金融机构遭受重创并相继破产或被国有化, 投资基金被迫关闭, 股市剧烈波动, 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

(二) 金融危机演化为经济危机

“次贷”危机使得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 股票市场深度调整, 信贷持续紧缩。金融资产价值的萎缩通过负向的财富效应 (1) 影响居民消费信心, 通过托宾Q值效应 (2) 和金融加速器效应 (3) 抑制企业投资。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危机又通过贸易和投资渠道从美国传导至全球, 造成世界经济疲软。2008年9月起, 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入, 这场风暴开始从虚拟经济扩散到实体经济, 多国经济放缓甚至出现衰退, 大量企业倒闭或者大规模裁员。金融危机开始演化为经济危机。

(三) 经济危机使得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

实体经济衰退使得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大批企业破产和失业人数上升, 导致银行坏账扩散至次级抵押债以外的商业贷款领域, 加剧了信用市场的紧缩态势, 形成恶性循环。

具体传导机制如下:当次级抵押贷款被证券化后, 与该抵押贷款债券相关的信用风险及其收益, 就从贷款者转移到持有这类证券的机构投资者中。一旦次级抵押贷款的违约率大幅上升, 这些证券的信用评级就会调低, 市场价格大幅缩水, 持有这些证券的金融机构就会出现巨额的账面资金亏损。至此, 危机从信贷市场传导至资本市场, 资产价格泡沫破灭。

在此期间, 经济社会整体的信用风险骤然上升, 金融机构主动降低杠杆比率进入去杠杆化阶段。去杠杆化的过程又加剧了资产价格的下跌, 资产价格的持续下跌又导致商业银行不得不降低风险资产 (包括贷款) 在资产组合中的比例, 从而引发“惜贷”行为。信贷市场出现萎缩, 导致危机从资本市场再度传导至信贷市场。

另外, 危机使得大批资金从新兴市场国家撤离, 全球出现严重流动性短缺, 进一步恶化了金融危机态势。

三、 (实体) 经济危机与 (虚拟) 金融危机的区别及联系

从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发展历程和表现形式来看,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 归纳起来, 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之间的区别表现在以下三点

1. 危机爆发原因不同

(1) 经济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宏观经济失衡或者受外界供给冲击影响引发经济波动。国民收入理论认为:

其中Y、C、I、G和NX分别表示国民收入、消费、投资、政府采购和净出口。在这个公式中, 假定政府投资G为外生变量, Y主要取决于C和I。当有效需求不足使得居民消费水平下降、企业投资规模萎缩时, 国民收入就会下降。同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 进出口贸易也是影响国民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

20世纪前几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主要都是由于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需求的不足或者外界能源供给冲击而直接导致经济下滑。以1973~1975年的石油危机为例, 阿拉伯国家削减石油产量造成油价暴涨, 欧美经济严重受挫, 西方国家的工业生产整体下降8.1%, 企业破产严重, 失业人数创战后世界最高纪录。

(2) 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在于虚拟经济发

一方面,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认为

M表示货币需求, L1表示交易性需求和预防性需求, L2表示投机性货币需求。当货币需求总量M一定时, L1和L2此消彼长。虚拟经济发展速度过快以至于偏离实体经济过远, 表现在货币需求上即是L1实体需求的萎缩和L2投机资本的膨胀, 泡沫积聚的结果必然是虚拟经济崩溃, 整个经济体系陷入困境。

另一方面, 美国经济学家费雪在其1911年出版的《货币购买力》一书中, 对古典货币数量论观点进行了清晰的阐述, 并且得出现金交易方程式:

其中的M、V、P和Q分别表示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商品一般物价水平和全社会商品劳务供应量。需要指出的是, 公式中的M (货币供给量) 主要指进入实体商品经济的货币供给量, 未包含虚拟经济的货币。

随着虚拟经济的不断发展, 信用货币被频繁使用, 股票债券等虚拟资产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人们除了用货币购买商品或服务以外, 也投入大量货币购买虚拟资产进行投资或投机。我们用M′表示用于购买虚拟资产的货币交易量, 则费雪的现金交易方程式就转变为以下的货币交易方程式:

在货币供给量 (MV) 不变的前提下, 用于虚拟资产交易的货币量M′如果适中, 那么虚拟资产会通过投资渠道, 财富效应渠道, 流动性渠道等方式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是, 当M′过多时, 就会产生资本流动性过剩问题, 从而使得虚拟资产价格过高, 泡沫膨胀。同时, 用于虚拟资产交易的货币量M′越大, 用于实体经济的货币量就越少, 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就越少。二者交互作用, 经济逐步萎缩。

以本次“次贷”危机为例, 次级贷款债券及其衍生品占用大量的货币, 使得M′上升, 导致两个结果:

一方面, 用于实体经济的货币量下降, 降低了资金的有效利用率, 导致消费和投资下降, 从而导致国民收入下降。

另一方面, 虚拟经济扩张导致经济泡沫膨胀。当泡沫膨胀到一定程度, 会使得市场预期发生微妙变化:资本市场的资本流入量减少, 价格上升趋势减缓;投机者的心理预期下降, 开始大量抛售虚拟资产并撤离资金, 造成经济泡沫破灭;信用链条断裂, 企业资产负债率上升, 甚至资不抵债导致破产;商业银行出现巨额坏账, 大幅亏损直至倒闭。

2. 危机发展的阶段性不同

实体经济危机传导链条简单, 危机爆发之后通过影响消费和投资使得经济迅速恶化。而“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 首先使得金融市场产生巨大震动, 之后传导到实体经济, 在实体经济发酵扩大后再次反作用于虚拟经济, 并阶段性爆发。本次危机始于美国并逐渐传导至欧元区和亚洲区且至今未有迹象表明有减缓趋势。

3. 危机规模不同

经济危机由于仅限于实体市场, 规模相对可控。在金融危机下, 衍生品的出现使得危机爆发的能量以几何级倍数放大并反射到实体经济, 其危害程度远远超过实体经济危机。本次“次贷”危机爆发于金融衍生市场发展得如火如荼的21世纪, 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的金融衍生产品所代表的经济量远非一国或地区实体经济总量可比, 一旦泡沫破裂, 经济链条中断, 其传导性和破坏性都得以放大, 规模和危害远远超过单纯实体经济危机。

(二) 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虽然有很多区别之

处, 但二者又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且最终都会对一国或地区甚至全球的经济造成巨大的危害

以“次贷”危机为例, 当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及其衍生品泡沫破灭引发第一轮金融海啸后, 其对实体经济直接造成很大的伤害:一方面, 金融投资产品价格暴跌, 长期靠信用和投资收益支撑消费的居民需求迅速萎缩;另一方面, 金融机构纷纷倒闭或陷入困境, 现金流收缩, 企业无法从资本市场或货币市场获得充裕的融资, 经营举步维艰, 投资大幅减少;同时, 国内经济的不景气必然促使各国实施从紧的贸易政策, 如此一来, 在全球化背景下, 一些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发展的外向型国家也会深受其害。

金融危机的影响反射到实体经济后, 又反过来会对金融市场的失衡恶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 各国经济联系空前紧密, 实体经济一旦发生危机, 紧跟现金流萎缩而来的往往就是债务危机和货币危机。负有大量外债的国家由于现金链条断裂, 无法支付高额的利息, 面临国家倒闭风险;与此同时, 面临支付危机的国家信用评级下降, 本国货币被抛售, 汇率大幅波动, 货币迅速贬值, 从而引发货币危机。

四、“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启示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目前呈现不断蔓延与加速扩散的趋势, 作为一个外向型的庞大经济体, 中国不可能在这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中国的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通过出口市场、外国直接投资、国际初级产品及原材料价格、人民币汇率及货币政策等渠道传递到中国。

全球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下降以及美元的疲软必然影响中国的出口增长。2008年我国出口金额同比增长17.8%, 比2007年增长速度降低近5.7个百分点, 出口作为与消费、投资并驾齐驱的“三架马车”, 其规模的下降必然减缓中国宏观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 金融危机下“热钱”的大量撤离必然加大我国金融市场的震荡风险;随着美元弱势地位的不断强化以及美国金融机构的倒闭或经营不景气, 我国对美国金融市场的投资难免蒙受损失。

这次金融危机除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 也对我国以后的经济发展带来一些重要启示。

一要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并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当虚拟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时, 虚拟经济发展会促进整个经济发展;当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膨胀时, 则会产生经济泡沫, 造成虚假繁荣, 导致经济大起大落。因此, 政府应防止虚拟资产泡沫的过度膨胀, 保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平衡平稳发展。

二要坚持适度稳健创新, 完善金融市场监管体制。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起步较晚, 在深化金融创新的过程中更应该注意防范过度创新所带来的风险。政府须建立健全金融市场监管体制, 加强金融监管, 保证金融安全。

参考文献

[1]成思危.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J].科学管理学报, 1999, 2 (1) .

[2]沈良.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两个盘——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相互作用[EB/OL].http://money.zjol.com.cn/05money/system/2008/04/02/009373925.shtml, 2008-04-02.

[3][德]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编译局, 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4][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高鸿业,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5][美]斐雪.货币的购买力[M].金本基, 译.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 2002.

[6]张明.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EB/OL].http://www.rcif.org.cn/ReadNews.asp?NewsID=536, 2008-05-19.

[7]严明.虚拟经济.经济新参考丛书[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5.

[8]孙时联, 刘骏民, 张云.美国金融危机深层次思考与对策[N].国际金融报, 2008-10-31.

美国经济危机 篇5

2007年8月,一场席卷美国、欧盟、日本的次贷危机出现了。这场席卷到现在的经济危机,是继美国1929~1933年之后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直到现在,这场危机都没有结束,还对世界经济有着相当巨大的破坏。

那么,这次危机的发生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迟迟没有退去呢?

1.美国政府不注重对信用的考核,发放贷款的政策较为松弛,许多没有较好信用的人得到了贷款,却无法偿还。

2.之前,美国政府实行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多次调整利率,贷款利率降低。导致贷款的人越来越多。

3.美国的房价下降,买房的人抓住时机,房子的销售量大大增加,但有相当大一部分人是贷款买房。

还有一些客观原因,以及这些原因,导致了次贷危机的出现。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这次危机也就大大的体现了全球化的弊端: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殃及他国,影响全世界,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像我国的沿海发达地区,香港,澳门,台湾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1.美国政府不能向中国一样进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2.美国金融机构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频繁倒闭,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

提出问题:中国帮美国助美国度过经济危机的原因

解决问题:1.中国在自救。美国经济危机对世界影响都很大。为了减少对中国经

济发展的滞缓

2.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此时帮助美国,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也表明了我国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3.美国经济危机波及欧洲,而美国与欧洲都占中国出口量的较大比

经济危机下的就业危机 篇6

春节过后,新一轮的求职高峰又将开始,招聘市场上挤满了寻找工作的人群。经济危机之下,普通民众感受最直接的恐怕就是就业难。如何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是摆在各级政府和寻找工作的普通百姓面前的现实问题。

■ 经济危机下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中国社科院在2008年底发布的《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称,2009年中国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实际失业率可能接近10%。就业问题尤为突出的是大学生和农民工。2009年中国将有611万大学生面临毕业,加上2008年未就业的100万, 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近期新华网关于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问卷显示,有91.05%的大学生认为2009年就业形势严峻。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也愈发突出。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统计局、农业部等单位的初步判断,节后需要新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在2000万人以上。而在劳动力的需求方面,根据对部分城市企业的调查,计划招工的企业数量比去年减少20%,空岗数量减少10%,要求新招员工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和中级工以上技能的比重上升。在岗位紧缺的情况下,就业门槛有所提高。

■ 从经济危机到就业危机

经济危机是怎样影响就业的?我们从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即出口、消费和投资看起。

出口方面,由于近年来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较高(约70%),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导致出口减少。统计显示,中国1月份进出口降幅异常猛烈。1月份中国出口904.5亿美元,同比下降17.5%;进口513.4亿美元,下降高达43.1%,进出口连续第三个月出现双降。出口的下降导致沿海地区一部分以出口为导向的加工制造业倒闭或减产,而这些企业大部分又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就造成大量农民工失业或半失业(长期放假)。

外部形势不好,政府很自然地想到通过扩大内需来刺激消费。而扩大内需又是中国多年来一直努力解决的难题,这与我国的收入分配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2006全球财富报告”显示,中国的150万家庭(约占全国家庭总数的0.4%)占有中国财富总量的70%。这些家庭的钱多用于子女出国留学或购买奢侈品,对拉动内需并无多大贡献。对普通百姓来说,只要还存在对医疗、养老和子女教育问题的担忧,就不会轻易放弃储蓄。

四万亿的政府投资声势浩大、振奋民心,撇开对政府投资是否会挤压民间投资以及政府投资能在多大程度上拉动经济的争议不讲,投资本身在拉动经济上会有滞后性,这就决定了其在短时间内解决的就业岗位会很有限。

出口、消费和投资构成了社会总需求。社会总需求的降低带来对商品和劳务需求的降低,劳动力需求下降,而劳动力的供给却又在不断增长,供求不平衡,失业就产生了。

■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这是吴邦国委员长于2009年1月在《中国就业的改革发展》首发式暨当前就业形势政策介绍会上对该书做的批示。

就业关乎民生。中国有7亿多劳动力,失业率增加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要有700万以上的人面临失业,生活面临困难;而就业本身也是一个人实现个人价值达到人生理想的重要途径。因此,失业是民生问题。

就业影响社会稳定。人们没事做,没钱赚,如果又没有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做支撑,就会影响社会安定,而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目前还很不健全。近些年来中国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主要靠外出打工的收入,大量的农民工失业会导致农民增收困难,加上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失业问题将导致更多的社会矛盾。

纵观世界经济危机史,从1930年美国大萧条到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可以看出,如果经济危机处理不当,极易引发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2008年年末的希腊骚乱就是离我们最近的警示。而要阻止经济危机向社会危机传导,最核心的环节就是减少失业。

■ 保稳定,重民生,促就业

我国的就业问题由来已久,只是经济危机加重了就业危机。政府也在采取多种措施来解决就业问题,具体的有:减轻企业负担,鼓励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尽量不裁员或少裁员;研究生扩招,分流不能就业的大学生;强化公共就业服务,使应聘人员与招工单位之间的信息传播更方便快捷;实施培训计划,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提供信贷支持,鼓励创业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它使人们在就业问题上看到了信心。

经济危机 篇7

1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

首先应该解释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马克思的资本论通篇都是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解释,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但是资本论对于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属于听过名字但绝未曾读过的,所以在这里我想用一个最简单的经济模型来说明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希望能够让多数人看懂。

假设资本家发给工人工资为B,赚取的净利润为R。生产出来的商品全部卖掉以后的总货款G=R+B。

好了,我们开始描述这个经济模型:

假设我们生活在一个简单的社会里面,这个社会里面只有两种人,资本家和工人。而这个经济运行模式也是很简单的:资本家雇佣工人生产商品,然后把商品全都卖掉,用货款支付工人工资,剩下的是他的利润。这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模式,一切经济行为的基础。要完成这一流程,其中有一个环节是必须达到的,也就是将商品全部卖掉。那么什么人购买商品呢?在这个简单的经济模型里面,显然只能将商品卖给工人,工人所有的购买力也就是资本家给工人发的工资。于是,工人的工资B试图可以等于资本家发给工人的工资B加上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R之和(而这显然做不到)。这便是马克思所说的生产相对过剩的本质:资本家生产的商品缺乏足够的购买力支持。

要缓解经济危机的发生,只有两种常规的途径:

第一、劳动生产率提高。因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使得社会总财富增加,在货币供应不变的前提下,使得资本家赚取的利润被新增加社会总财富所抵消,也即资本家赚取了劳动生产率提高所导致社会增加的财富(这样的经济体显然会产生持续的通货紧缩)。每一次的工业革命,每一次生产工具的变革,以及每一次管理方式的革新都导致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使得经济危机持续得到缓解。然而一旦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不及资本家赚取利润的速度,就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第二、开发新的市场或者有新的廉价资源供应。因为有新的市场或者开发出新的廉价资源可以使得资本家赚取的利润为新的市场或者新的资源开采地所持续流入的新增财富所抵消。例如:早期资本主义的欧洲西欧自身缺乏足够的购买力,对于新市场和利润的追逐导致了大航海,而大航海使得欧洲几个主要的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可以进入到庞大的全球落后国家的新市场,又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圈地和开发殖民地的资源(再加上技术进步所导致的资源开发能力的提升),这才使得欧洲的资本主义顺利度过了初期艰难发展的阶段。然而一旦全球市场饱和、新的廉价资源供应不足、对于资源的开采技术长时期得不到提升,资本家赚取的利润就无法从社会新增财富中得到满足,就会再次产生生产的相对过剩,因而爆发经济危机。

世界上几个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史,也就是技术进步史和全球开发史。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市场的开发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在满足资本家对于利润的贪婪需求的同时还保证了本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二者无法完全协调一致。于是在金本位货币时代,虽然技术一直在进步、全球市场不断得到开发,但是资本家对于利润的追逐以及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于经济的放纵使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仍然时不时爆发。

2 纸币对于缓解经济危机的作用

资本主义发展到了20世纪初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接近尾声,对于全球殖民地的划分也已经进行完毕,老牌资本主义强国还在享受最后的美好光阴。新兴的资本主义强国德国既缺乏足够的殖民地,生产率的提高也不足以缓解经济危机的发生,因此不得不用武力为本国迅速增长的剩余生产力寻找新的市场(即争夺殖民地)。战争以及战后的重建使得老牌强国数百年积攒的黄金流向了世界,流入全球市场的新增货币以及受到战争破坏的生产力使得生产的相对过剩不复存在,资本主义世界迎来了大危机以前最后一次短暂的繁荣。1929年,第二次工业革命仍然尚未正式展开,劳动生产率得不到质的提高,全球市场的购买力也已经到了饱和状态,经济繁荣期所发展起来的庞大生产力再也找不到足够的购买力,于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爆发了。这是一次对资本主义世界的清算,又是一次契机。在拯救危机中的美国的过程中,罗斯福推行了新政,开始由政府增加大量支出,用政府赤字来满足相对过剩的生产力的需要。正是这次经济危机以及后来的种种措施动摇了金本位货币。大危机十年以后的二战彻底摧毁了金本位货币体系,为了满足战时快速增加的生产力的需要,无贵金属支撑的纸币开始大量发行,并为各国所认可。也许他们没有意识到,正是纸币拯救了资本主义经济,也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带来了最有效的药方。

纸币使得上文中无法成立的那个等式得到了有效的解决,政府新增发的货币假设为M,M+B=B+R=G。政府新增发的货币就是资本家所赚取的利润部分。为了满足几乎拥有无尽欲望的资本家对于利润的追求,政府新增发的货币只能用纸币,因为贵金属的开发始终跟不上生产力的增长速度。而纸币作为政府规定的以及人民认可的货币,代表的是对于市场上已有以及将来可能会有的物质商品和劳动力商品的拥有权。从这一刻开始,资本家对于利润的追求改由不断增加的纸币供应满足,而这实质上是对于人类拥有的社会总财富的分配。于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长时间的一次繁荣期开始了。一旦生产相对过剩出现,各国央行就开始增发纸币,用新增发的纸币来刺激经济,满足相对剩余的生产力的需要,从而使经济进一步发展。

3 纸币只能缓解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纸币只能缓解经济危机,而不能真正解决经济危机。08年的金融危机,其实质还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全球化带来的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进步,使得全世界对于原材料的需求开始爆发式增长,于是原材料价格也开始暴涨。2000年以后,各主要原材料价格纷纷上涨了2倍以上。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带来的是商品价格的上涨,商品价格的上涨速度快过了劳动者消费能力的增长速度,于是又产生了生产的相对过剩,经济危机爆发了。由此可见,纸币的存在并没有彻底消弭经济危机。

如之前所说,纸币代表的是对于市场上已有的以及将来可能会有的物质商品和劳动力商品的拥有权,它实质上是对于人类社会总财富的分配权。因为利润的存在,使得人类社会总财富的份额不断向资产阶级的方向转移,少数人掌握了越来越多的财富份额。在人类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以及技术的进步使得资源开发越来越充分和廉价的条件下,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总量越来越多,多到了广大人民虽然所占有的财富份额越来越少,却仍然可以得到比以前多得多的财富。资本家虽然拥有很多的财富,但却是以纸币的形式存在银行里,以数字的形式存在,并不实质投入市场进行消费,它代表的只是一种权力。市场中生产出来的商品多数被劳动人民作为生活必需品消费掉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就这样,资本家雇佣工人生产出来的商品全都卖掉了,赚取到了越来越多的纸币财富;工人用所得的工资购买到了足够的生活必需品,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唯一改变了的,是社会总财富的份额越来越多转移到了作为少数人的资本家手中。在这里,只有一个问题:如果资源不再那么充足而且廉价呢?

地球资源是有限的,2000年以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新兴发展中国家对于资源的需求迅速增长,仅中国就已经接近了美国的消耗。如果科技的进步还未能达到开发新资源的程度,那么人类社会将不得不面对有限的资源供应,这将引起物价上涨和劳动人民实际生活水平的下降。如果资源供给减少到一定程度,那么掌握社会财富份额更多的资本家生活仍然无忧,而广大劳动人民将会面临越来越稀少的资源分配,直至不堪忍受而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到那个时候,资本主义就灭亡了。页岩油和页岩气的开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球资源危机,但远远未能解决,资本主义的末日必将到来。

4 社会主义的中国将何去何从

我们人类的生活水平比较数百年前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源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我们拥有了越来越发达的生产力,从而才有了越来越高的精神文明。正如邓小平所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而哪一种社会制度更能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哪一种社会制度就更适应人类发展的需要。

资本主义制度下,为了满足统治阶级即资产阶级追逐利润的要求,必然引导整个社会向消费性经济转变。没有消费,资产阶级怎么获取利润?而消费型经济对于资源的无限制浪费将加速地球资源供应体系的崩溃。这是其一。资本主义社会里,少数人掌握多数财富,使得社会财富不能合理利用在教育和科学技术的研发上,即使是已经研发出来的技术,只要旧技术仍然可以带来足够的利润,资本家就没有动力应用新技术。更何况市场经济使得人人不得不作为商品进入市场里,非如此不能从市场中获得生存必需品的分配,而市场为了接纳如此多的劳动力,又因而产生了大量冗余并不创造实际价值的工作岗位。这是其二。因此资本主义制度既会导致自然资源加速消耗以及不合理分配,又会导致另一主要资源即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而社会主义的制度可以统一分配资源,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并投入更多资源到教育和科研上。前任总书记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正是经济发展最好的形式。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发挥制度的优势,使得中国在有限的资源供应的条件下,更好的调节资源分配,满足人民正常健康的生活需要,使我国教育和科研事业不断进步。终有一天,我们将真正步入共产主义社会。

摘要:马克思所得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是建立在资本主义不能克服经济危机这个判断的基础上的。然而,自1929年世界资本主义大危机以来接近90年,类似于1929年那种程度的危机已经不再出现,给人以资本主义可以克服经济危机这样的假象。本文试图从纸币发行的角度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得到缓解的原因,并得出经济危机只能缓解,最终仍将导致资本主义灭亡的结论。

关键词:资本主义,灭亡,经济危机,纸币

参考文献

[1]李觉民.经济危险和经济危机的剖析[J].企业经济,1981(04).

[2]姚廷纲.9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周期[J].世界经济研究,1990(04).

经济危机 篇8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 经济危机指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其表现为生产减少、工人大量失业、购买力和需求下降、通货膨胀等。但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危机其内涵要比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危机宽泛得多。从形成经济危机的根源来说, 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危机主要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发的结果, 而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危机其根源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经济、金融和贸易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 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具体表现在金融萎缩, 股价下跌, 资金供给不足, 流动性低, 并引发企业大量倒闭, 失业率提高, 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 甚至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动荡。

现代社会金融危机之所以频繁发生并迅速蔓延, 与发达的现代金融市场密切相关。

经济危机 篇9

所谓经济危机, 按照1929年那次爆发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的语境来讲, 是由于生产的相对过剩、人们的购买力相对不足造成的产品大量积压, 形成了供需之间的极大的失序, 造成了从生产到消费整个链条的脱节。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无序化、市场失灵造成的。我们可以看出, 当年那次经济危机基本上完全发生在实体经济阶段, 即从货币到产品、从产品到货币的生产流通阶段。而这一次的经济危机, 具有前所未有的特殊性, 即危机发生于实体经济之外的虚拟经济环节当中, 主要是金融、信贷和证券。美国作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负债国, 其庞大的消费是依靠对全世界资本的占有维持的。全世界的投资银行、信贷企业、融资证券实体都设在美国, 而美元又成为世界货币, 与其他国家的外汇储备直接挂钩, 因此, 美国的一切经济危机都可以通过不良资产打包、证券化输出给全世界, 从而化解本国的金融风险, 所谓“美国赔钱, 世界垫付”。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所衍生的世界范围内的金融海啸使得各国都开始重新关注虚拟经济这一新型的经济形态的定位和真正作用。

二、经济危机与地方实体经济的关系

(一)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理清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是理性对待并有效治理经济危机的前提。实体经济是指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贸物流、建筑业、服务业等提供实实在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 虚拟经济则是指市场经济中在信用制度和资本证券化基础上产生的虚拟资本的活动。实体经济是经济活动的基础, 虚拟经济是在经济发展进入一定阶段在实体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经济形式, 其发展必须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并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当虚拟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时, 虚拟经济发展会促进整个经济发展;当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膨胀时, 则会产生经济泡沫, 造成经济虚假繁荣, 严重时会导致经济大起大落甚至危机。因此, 要着力发展实体经济, 并根据实体经济的发展状况积极发展虚拟经济, 使二者相互适应、相互促进, 而不能相互脱节。虚拟经济在最初仅仅是作为实体经济的一个环节, 主要负责为实体经济筹集资金、刺激实体经济的市场和消费主体的消费行为。而伴随着金融产业、信贷机构和证券市场的成熟和技术化操作的完备, 虚拟经济已经愈发自成体系, 逐步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 并开始以一种按照实体经济规律难以解释的规则影响实体经济的市场, 甚至操纵实体经济的运行。但是这种独立也是有前提的, 即虚拟经济的繁荣必须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健康运行基础上, 虚拟经济的一切收益必须要在实体经济中得到体现和实现, 例如, 抵押贷款用于房产建筑, 最终要通过房产买卖的收益来实现。

(二) 经济危机与地方实体经济。

世界金融海啸对我国的影响相对缓和, 因为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虚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且国家有强大的宏观调控力度和广度。然而, 一些发达省份, 诸如广东等外向型企业、对外贸易业务挂帅、过度依赖国际市场变化的地区, 造成的不良影响相对明显, 如多数企业倒闭、裁员, 失业率倍增等等。当然应该看到虚拟经济对于地方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 即有效的盘活沉淀金、激活企业、刺激创新等。首先, 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是实现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优化配置。通过发行并交易虚拟资本, 发现虚拟资本所代表的权益价格, 是实现增量资本在实体经济各部门之间优化配置的主要诱导工具。同时, 金融市场还为存量资本优化配置提供了有效途径, 通过资产重组等产权交易, 可以实现存量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再次优化配置, 盘活因投资决策失误或市场需求结构转变而闲置的存量资本, 提高社会资本的利用效率。……与1980年相比, 1996年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金融资产总额均成倍增长, 特别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金融资产的增长迅猛, 并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的发展, 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然而, 虚拟经济毕竟是要依靠实体经济的有效运行才能够得以维持, 否则, 巨大的泡沫加上高额的金融风险必然带来经济危机的隐患。很多地方企业为解决资金不足问题, 要么向银行贷款, 要么发行股票和债券。但一旦企业经营不善, 或遇到市场紧缩, 企业破产倒闭, 实际资本创造的利润增值得不到实现, 企业先期的银行贷款和股票债券等虚拟资本较之实际资本来说, 就成了白纸, 造成了巨大的危机。

三、政府在经济危机中的职能定位

我国历来重视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的干预。美国学者乔姆斯基声称此次金融危机标志着自由市场原教旨主义理论的终结, 意味着市场失灵已经在一个更大的语境下得到了验证, 宣告了市场经济与政府干预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的整合趋势。这一点对于中国而言, 同样具有借鉴意义。没有标榜自由主义的原则, 主张完全放任市场运行, 结果导致了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 而7000亿美元的救市行为虽然在美国议会的多次设阻下仍能够执行, 体现了美国政府干预金融市场和经济的决心和远见。中国政府投资4万亿重点解决民生项目、农村问题等, 也体现了这一点。各地方政府筹集资金超过10万亿, 在各个层次上拉动内需, 在银行一再降息的情况下刺激消费, 从力图从根本上缓解金融危机对地方经济的不利影响。足见, 政府干预作为经济发展模式中的重要角色, 已经在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屡遭打击的命运中显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海啸肆虐一时, 造成了欧洲、日本、中国等经济区域的经济危机。这场经济危机相较1929年的经济危机相比, 其特殊性在于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乃至干涉。因此本文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阐述当代经济危机对于我国地方实体经济的影响和政府在其间的定位和职能。

关键词:经济危机,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政府

参考文献

[1]、J.G.格利, E.S.肖, 1996:《金融理论中的货币》, 中译本, 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马克思:《资本论》 (第3卷) , 中译本, 人民出版社, 1998

[3]、曾康霖:《虚拟经济:经济活动新领域》,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年

易货破解经济危机 篇10

中国现代易货才刚刚起步, 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 现代易货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 交易十分活跃。据美国财政部声称, 易货贸易已占到贸易额的27%~30%, 易货在现代世界的经济中已占据重要的位置。从企业来看, 世界500强企业80%已建立了易货部, 现在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65%的公司都在使用易货方式减少剩余库存, 提高销售额, 并使生产设施足额开工。

企业易货加快产品流通, 盘活周转资金

大部分企业存在销售难, 资金被产成品占用, 一边是无钱采购, 一边是产品库存占用。如果平均每个企业有10万元的产品资金占用, 全国超过千万家企业, 产品总数将达到万亿元。每个企业何止是10万元, 但由于企业缺乏信息渠道和平台, 很难获取产品易货信息, 一直无法找到易货合作企业。

国际易货网通过互联网, 将原始的个人面对面的低效率易货, 创新地提升为企业对企业通过互联网高效率地易货, 只要企业在易货网上将易出、易入的产品信息发布, 就能迅速、准确地找到合作企业, 是原始易货的一种创新模式。

企业易货拉动内需

外需萎缩, 订单回落, 出口减速, 短期内难以回转。这对高度依赖出口经济的中国无疑是一场严峻的挑战。目前, 经济态势尚未出现明显回升, 拉动内需是唯一保持高增长的最有力手段。

要解决当前的供需矛盾, 一方面, 要调整和优化供给结构, 另一方面, 要扩大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的不竭源泉是居民消费。因为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中最主要的部分。目前, 有很多行业普遍存在消费下滑现象, 企业易货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消费, 起到树立信心、拉动消费的积极作用。

企业易货扩大销量节约销售与采购成本

企业易货从生产厂家直达终端用户, 就可以减少中间的周转环节, 大大节约销售成本。一般产品的销售成本为27%, 而易货仅为5%~7%, 可节省20%的销售成本, 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费用, 同时通过易货可将公司需要的产品易回, 省去了采购资金的占用等一系列采购成本。

以北京汇源果汁集团与青岛澳柯玛商务有限公司的一次易货合同为例, 北京汇源果汁集团用41万箱果汁与青岛澳柯玛商务有限公司易货SC276型和SC360Y型共计6000台展示柜, 价值1407万元, 汇源果汁扩大了1407万元果汁销售, 果汁销售成本含广告费在内约30%, 仅销售成本即可节约1407万元×30%=422.1万元, 采购成本按2%计算:1407万元×2%=28.14万元, 两项合计汇源可节省成本450.24万元, 青岛澳柯玛商务有限公司同样也要节省这样一笔可观的费用。换句话说, 这一次合作即可为双方节省成本900.48万元。

企业易货充分利用产能, 增加产值与利润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 因规模扩张, 速度过快, 剩余产能和服务是一个普通的现象。这是企业在流失本应得到的收入。企业希望在一个相对低成本的基础上增加销量。企业易货使得企业和大规模的经济实体充分利用存量资产和剩余能力, 而不是让这些资产闲置浪费。

保守估计:中国目前将有1千万家企业或个体工商户适合做易货交易, 即使每家企业每年做10万元易货将有一万亿的交易额实现。实际也是充分利用了产能, 增加了产值1万亿, 如毛利按30%计算, 将会产生利润3000亿。

此外, 企业易货还可以增加就业和税收。易货还可以用以国际贸易, 通过易货国与国之间等值产品或技术的交换, 可达到贸易平衡, 是抑制国际贸易摩擦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美国经济危机的信用经济分析 篇11

摘要:本文从信用经济角度分析美国经济最近几年的发展与衰退以及其风险积累的过程,挖掘美国经济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美国;经济危机;理论根源

2007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这次危机已导致全球金融动荡。因此,如何认识此次危机形成的原因以避免类似的危机发生就显得十分重要。由于此次危机是由信用问题所引发,笔者认从信用经济学的内在脆弱性角度更有利于看到现象的本质,易于挖掘其深层次的原因。本文将以经济的内在脆弱性角度,从经济周期理论和危机的传染

性理论两个角度展开。

一、经济周期理论分析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以下将从经济周期理论中的纯货币理论、投资过度理论、创新理论三个角度对这次危机的形成进行分析。

纯货币理论在经济周期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纯货币理论来看,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货币只用于零星支付,流通的主要工具是银行信用。由于银行体系有通过乘数作用创造信用的功能,因而作为主要流通工具的银行信贷具有很大的伸缩性。21世纪初美国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利率的降低,配合当时经济增长的大环境,有力促使了房价的上涨,激发了居民购房和银行放贷的热情。低利率政策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动力,同时也为美国经济带来了风险。市场的繁荣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流动性过剩和竞争激烈使资信审查的动力削弱,银行则放宽了放贷的条件,开拓信用等级较低的客户市场。银行信用持续高速的扩张导致美国经济的不断高涨。随着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流动性过剩背景下的通货膨胀逐渐成为其经济发展的潜在制约因素。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大,政府采取紧缩的政策。利率的持续升高使房地产泡沫开始破裂。贷款的利率上升使还款人需要支付更多的利息,直接导致一部分资信较差的客户无法偿还贷款。次贷产品的链条从源头产生危机,并将这种危机通过创新工具——资产证券化打包形成次级的债券,弥漫到整个美国乃至世界各国经济领域。

从投资过度理论分析,由于美国当时经济发展迅速使得市场投资加大。一方面,投资者投资房地产,使耐用消费品生产大量增加,经济持续高涨,但随后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上升,利润下降,使得进一步投入生产的动力不足,于是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减少;产品价格过高,使得投资者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减少。但此时生产资料和耐用消费品的供给已经形成,使得供给大于需求。最终出现生产资料、耐用消费品等部门生产过剩,造成生产资料、耐用消费品的价格下跌,进而形成经济危机。另一方面,投资者大量购入由次级贷款打包而成的金融衍生品,而金融衍生品本身具有风险隐蔽性和转移性,投资者难以辨别风险。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使其价格持续上涨从而产生大量泡沫,因此下游投资者投资该产品时利润下降,风险增加,使投资更趋谨慎。当次贷相关的实体经济产生问题时,其相关的金融衍生品找不到下游的投资者,投资者纷纷抛售,次贷链条断裂,就会产生了大范围的经济危机。

从创新理论角度,金融衍生品发展伴随着大量创新,这种创新存在着巨大的利润,从而极大地刺激了投资者的热情。此时市场中充斥着老的投资组合和新产品,而两者的共同存在给购买新产品的投资者带来更广阔的获利空间。持续的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但由于环境技术限制,创新会受到阻力,一旦创新进入停滞阶段,就很难刺激大规模投资,因此必然导致经济萧条。由于美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起重要作用,其金融衍生产品迅速蔓延,其创新性也随之波及各国。由于创新伴随着风险,并且金融衍生品的风险具有隐蔽性和向下转移性,当美国产生危机时就不可避免波及到其他国家从而产生大规模的经济危机。

二、危机的传染性理论分析

经济活动中存在着各种风险,它由一个经济主体传染给别的经济主体,其结果可能导致经济系统性风险甚至是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传染性,主要有两条传染机制。第一条是接触传染机制,其来源主要是经济活动参与者之间的各种联系。而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债权债务关系。每一个经济主体都是复杂的“债务链”中的一环。一旦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债务人的风险就可能传染给债权人,甚至有可能造成整个“债务链”的断裂。二是交易和结算关系。每一个经济主体都可能从事金融交易,都需要进行支付结算。其中交易双方都面临多种风险,于是交易一方的风险可能通过交易途径转移给交易另一方。三是持股关系。经济主体之间存在大量的持股与被持股关系,甚至是交叉持股关系。因此当某一经济主体出现问题时会波及到其相关持股和被持股主体的利益。这次危机的产生,主要由于房地产价格的下降导致次级贷款人无法偿还贷款,继而引起次级贷款打包形成的金融衍生品出现问题。整个链条通过经济体的联系使问题逐级传染,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第二条是非接触传染机制。在经济危机的大环境的影响,人们普遍产生了恐慌心里,造成投资抛售、银行挤提等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陈 晶:《次贷危机对美国实体经济的影响》,IEC,NO.11,2008.

[2]董裕平:《美国经济难逃衰退厄运》,《中国金融》,2008年11月.

[3]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1.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短缺经济引论 篇12

1825年, 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并周期性复发, 1929年至1933年美国爆发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 对生产力和社会秩序造成极大破坏, 大量闲置商品被毁, 生产急剧萎缩, 企业纷纷破产, 工人失业激增, 信用关系毁损, 社会矛盾激化。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苦言道:“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 我们的经济制度都受到动荡的经济周期的折磨。”经济危机不是偶然的, 而是由资本主义内在固有的基本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经济危机的实质是资本运行非连续与总供求失衡的生产相对过剩。资本的本性在于无限增殖, 在内在利润动力和外在竞争压力的推动下, 资本家将作为资本初始形式的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准备剩余价值生产的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源, 利用劳动力商品的特殊使用价值创造剩余价值, 再通过销售收回预付资本和实现剩余价值, 赓续新一轮更大限度的资本增殖。用资本运行一般过程的一次货币资本循环为参照, 公式表示为G—W…P…W′—G′。

首先, 货币资本, G—W, 资本家把新资本投入或原有资本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及部门内的某种产品。从全社会来看, 社会资本亦步亦趋汇集成利润率高的部门及部门内某种产品的生产资本。由于技术革新和科学管理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剥削率的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 剩余价值扩增, 商品产量大幅增加, 这也正是资本主义经济虚假繁荣的最高表现。然而, 对于劳动力价值不断下降的支付能力有限的劳动人民即一般消费者来说, 无力也无需消费如此庞大的商品量, 对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W′—G′形成阻滞。其次, G—W…P…W′仍在运行, 造成的直接后果, 就是社会资本中大部分都是商品资本 (包括其独立形式的商业资本) , 资本运行的三种职能形式和三个阶段在时间上不继起, 空间上不并存, 形成商品资本一元化, 大量商品积压, 无法实现商品包含的预付资本尤其是剩余价值。同时, 由于资本都往个别领域投入和转移, 造成资本主义两大部类的生产比例严重失衡以及同一部类内差别商品生产的比例失衡,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的Ⅰ4 000c+400Δc、750v+50Δv+600m/x、 (1 000v+100Δv+500m x) 与Ⅱ (1 500c+100Δc) 三方面交换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无以实现。最后, 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主义的经济运行处于商品资本绝对优势、社会总产品实现的三大交换形式脱节、劳动者购买力和需求有限并存的态势。最终只能听任市场自发地以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强制和破坏形式消除过剩的生产能力。

因此,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资本运行非连续与总供求失衡的生产相对过剩。

二、生产过剩与短缺经济

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内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运行的研究中提出短缺经济理论, 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对经济运行实行强有力的中央计划控制, 分配制度上的平均主义, 致使生产动力和经营效率不足, 形成绝对的卖方市场, 全社会有效需求受到压制, 民众生活水平低下。从而鼓吹自由市场经济,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使市场主体和生产要素依照价格信号自由流动和配置。短缺经济理论一方面事实上反映出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体制运行的局限性, 当然这种局限是对经济危机可能性的过度反制。另一方面却没有充分研究作为周期性生产过剩的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短缺经济问题。可以说, 短缺经济恰恰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另一种有力解释。

资本主义短缺经济的各环节包括需求短缺、资本短缺、生产短缺和生存短缺。第一, 需求短缺是工人有支付能力需求有限而造成的消费抑制。第二, 由于社会总资本都变成商品资本, 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本严重短缺;第三, 由于生产资本短缺, 连基本需求消费品的生产也无以进行;第四, 生存短缺是短缺经济最大风险所在, 经济危机对社会秩序的极大破坏, 失业、贫困、犯罪致使工人连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最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也无法保障。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过剩与短缺的矛盾统一。

三、风险分配与新秩序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将资本主义绘制成一种过剩与短缺畸形共生的风险社会。所谓风险, 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所产生的一种可能的、潜在的危害。这意味着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财富创造与财富分配的过程同时也是风险制造与风险分配的过程。由于风险对运营经济成本与资本增殖的压力, 资本家必须进行风险分配, 方式有三, 其一, 资本家自包风险成本, 缩减资本投入, 但这也会减少资本增殖程度;其二, 若将过剩产品低价甚至以福利形式返还社会, 资本增殖的本性就会殆灭, 资本家就变成慈善家;其三, 将风险成本以压缩工资与工人“分担”, 尽管符合资本家意愿, 但这一选择不仅不能有效解决经济危机, 反而会愈加削弱工人支付能力甚至演化为政治危机, 迫使生存底线边缘化的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

要根本克服经济危机, 只有彻底切除资本主义的内在痼疾即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的矛盾, 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把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手段的优点相结合,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方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新秩序的历史必然选择。

摘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下资本运行非连续与总供求失衡的生产相对过剩。生产相对过剩的又一实质是短缺经济, 过剩与短缺并存的经济危机形成风险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根除经济危机的新秩序。

关键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短缺经济,风险分配

参考文献

[1][美]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 (10版)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2]程恩富:现代政治经济学新编[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5

上一篇:城市竞争力管理下一篇:毅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