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经济研究

2024-06-08

金融危机下经济研究(精选12篇)

金融危机下经济研究 篇1

一、引言

2008年,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 并且由此演变而来的金融危机开始席卷全球。随着金融危机愈演愈烈, 其影响渗透到实体经济的各个领域, 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金融危机从各个渠道对企业财务产生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使得财务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但是其爆发的机制与通常情况下会有所不同。因此, 挖掘财务危机发生的深层次原因, 合理调整资本结构, 帮助公司避免陷入财务危机已经成为各利益相关方的迫切需求。这对于上市公司优化治理结构、发现潜在风险、防范财务危机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同时也为政府管理部门适时监控资本市场的风险、投资者正确选择和把握投资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一定的技术支持。

二、金融危机下资本结构理论与财务危机研究

(一) 研究假设

现有的资本结构理论中最初的M M理论不考虑所得税的影响, 得出的结论为企业的总价值不受资本结构的影响。发展了的M M理论认为企业负债率越高对企业越有利, 当企业负债率为100%时企业价值最大。CH H资本结构理论则认为在不考虑企业财务风险和企业所得税的情况下, 资本结构的变化有时会使企业价值上升, 有时也会使企业价值下降, 在特殊情况下资本结构的变化不影响企业的价值。因此对于企业而言有一个最优的资本结构。对于受到金融危机波动影响的企业来说, 其资本结构的选择对企业财务的影响是远远不同于一般情况下的, 合理的选择资本结构可以使一个企业摆脱财务危机, 如果疏忽大意, 按照既定的方法也可能使其陷入财务危机之中。我们知道资本结构中最重要的就是组成部分是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及其比例关系, 据此我提出了以下假设:

假设一:企业受到金融危机的波动增加负债资本更容易陷入财务危机

假设二:企业受到金融危机的波动不增加负债资本更容易陷入财务危机

(二) 目标公司的选择

由于本文是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探讨资本结构和财务危机的, 所以笔者特别注意到这次金融危机波动下, 国内外许多知名企业似乎没有过多地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仍然发展稳定, 这除了管理层的合理投资和不断创新外其实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那就是资本结构的调整。但是也有很多百年企业破产或者陷入史上罕见困境中。这里随机选取了20家上市公司, 并对其进行了编号如表1所示, 其中的1、4、15、17、18、19、20七家公司是被st (specialtreatm ent, 如果公司财务状况和其他财务状况出现异常, 则对上市公司的股票进行特别处理, 也就是会被戴上ST的帽子) , 然后对其财务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 最终证明假设的正确与否。

(三) 理论研究

在通常情况下, 企业资本结构的确定符合了一定的标准即可, 如:使公司价值最大化, 公司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较低, 财务风险较小等, 按照既定的标准合理的选择资本结构是规避财务危机的有效措施。而金融危机作为一种环境因素对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财务危机起着重大的影响。金融危机下企业产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注:表格随机选取的20家上市公司

首先, 金融危机对于一个企业的外部影响很大。因为它带来的全球经济衰退和需求疲软, 使得大部分企业都面临着财务困境, 甚至行业经济下滑, 前景扑朔迷离。正是由于经济危机使得未来经济前景的不稳定性增加, 从而使消费者产生悲观的预期, 减少消费支出, 以备不时之需, 企业的消费收入就不断降低了。第二, 全球金融危机也是一场非常严重的信贷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使得许多银行纷纷破产倒闭, 银行业更加关心平衡自己的资产负债水平, 从而出现借贷紧缩甚至借贷枯竭, 企业要么不贷款, 要贷款就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从而大大加大了财务成本, 从而增加了风险, 很有可能会出现杠杆的负效应。所以, 从理论层面上来讲, 金融危机会降低企业的收入, 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筹资成本,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大幅度的增加负债, 企业就会面临巨额的资本成本, 入不敷出, 情况严重的会产生财务危机, 甚至破产倒闭。

(四) 实证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 负债资本柱形图。从随机选取的20家上市公司的2007年和2008年的年报中查看负债资本的数额并进行了统计, 并通过柱形

注:数据来源于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

从图1中,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1、4、6、12、15、17、18、19、20这九家公司2008年的负债资本明显高于2007年的负债资本;8、14这两家企业2008年和2007年的负债资本基本持平;2、3、5、7、9、10、11、13、16这九家企业2008年的负债资本明显低于2007年的负债资本。

(2) 利润总额柱形图。从随机选取的20家上市公司的2007年和2008年的年报中查看利润的数额并进行了统计, 并通过柱形图反应出来, 如图2所示:

注:数据来源于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

从图2可以很清楚地看到1、4、6、8、9、10、12、15、17、18、20十一家公司的2008年利润总额小于2007年的利润总额;2、3、5、7、11、13、14、16、19九家公司的2008年利润总额大于2007年的利润总额。

(3) 对上面两个柱形图进行分析如图3所示:

图3着重分析了负债资本的变动与利润的变动关系, 公司增加负债的目的就是增加收益, 而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负债资本的增加并不一定能带来正效益, 反而样本里的9家公司就有8家是利润减少的, 超过85%;而负债资本减少或不变的公司并不一定就带来效益上的损失, 反而11家公司就有8家是利润增加的, 比例超过70%。特殊情况下负债增加的企业容易产生财务危机。文中负债增加的9家公司, 有7家公司被ST了, 比例超过75%, 而负债减少或不变的11家企业里没有出现财务危机。这就很充分的说明了在特殊的情况下负债的风险超过了收益, 反而是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当中。

(4) 实证研究总体分析及结论。从随机抽取的20家公司中我们可以分析出:金融危机下, 资本结构的选择与企业财务危机密切相关。7家公司陷入财务危机, 主要是受当前的金融危机大环境下资本结构的影响。因为在这个特殊的环境条件下, 企业增加负债额并不是M M理论所说的负债越多企业价值越大, 而是资本结构的变化有时会使企业价值上升, 有时也会使企业价值下降。此例正是使企业价值下降的情况, 因为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负债的增加使得企业的总资本增加, 但是企业的收入却往往减少了, 进而导致企业利润下降, 收益率降低, 杠杆的负效应影响十分严重, 所以我们不能一味的追求杠杆正效应, 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条件下, 采取保守的经营策略反而会降低风险成本。虽然在一般情况下资本结构中的负债资本, 可以降低企业的综合资金成本, 使用负债资本可以产生财务杠杆效益和税收节约效应, 但是我们常常会忽视它也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本文主要通过研究2008年和2007年的负债、利润和股价的变化关系, 从而反应负债对企业的价值, 收益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增加负债资本的企业在金融危机下更容易陷入财务危机, 即假设一的结论是符合实际验证结果的。

三、结论和建议

(一) 研究结论

本文研究的主题是金融危机下的资本结构理论与财务危机, 随机选取了在金融危机波动中的20家上市公司2007年和2008年的财务数据进行比较、研究, 合理的进行分析, 最终无论是从理论分析还是从实践研究都得出了增加负债资本的企业在金融危机下更容易陷入财务危机的结论即前文所提到的假设一, 其主要是因为在这个大背景下杠杆效应是负值, 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即使会产生负债的节税效益, 但是整体来说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提高企业收益的目的。所以要特别重视企业的资本结构管理, 不能将资本结构孤立开来, 不考虑一系列的影响机制。

(二) 相关建议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看出财务危机绝不仅仅是企业财务上的问题, 它与企业的资本结构的选择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 增加负债融资虽然扩大了企业资本, 但是由于人们对未来经济持悲观预期, 所以企业所需承担的负债成本较高, 风险成本要远远高于经济正常情况下。当前企业在金融危机席卷之后进入了后金融危机时期, 对企业来说无疑又是一次挑战。但是不论所处背景如何我们都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1) 资本结构的选择要考虑到特定的经济形势。就目前的形势来看, 我们在企业资本结构决策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当时所处的特殊的环境、背景, 合理的调整资本结构从而很好的绕过金融危机, 尽量减小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因此我们要综合分析当时的经济形势, 在经济较为复苏的时期可以适当的增加负债从而获得较高的杠杆正效应和节税效益, 而在经济不景气时要加大股权投资, 保持企业能够平稳发展, 要综合运用周围因素合理的制定融资决策。

(2) 还需考虑的其他因素。在确定企业的资本结构的过程中不仅仅要考虑本文着重提到的环境经济因素, 对于特定的时期还要考虑到其他的一些因素, 如各个企业自身的销售增长情况, 企业所有者和管理人员的态度, 企业目前的资本结构状况和此时的盈利水平, 政府的税收及法律限制等等。要尽可能的考虑全面, 从而选择一个相对合理的资本结构, 自主出发, 保持较强的盈利能力和较高的盈利水平, 使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曹玉贵:《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及优化——基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思考》, 商业研究2004年第18期。

[2]曹婷:《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的研究综述》, 《山东商业会计》2008年第2期。

金融危机下经济研究 篇2

三、以社会事业发展为重点,全力保民生。主要是围绕五个“进一步”,着力保民生。一是进一步健全优先发展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巩固和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免费政策,落实好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农村合格学校建设的支持力度。二是进一步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认真落实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优优惠政策,鼓励城镇居民、库区移民、返乡农民工等群体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探索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办法,推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险制度。继续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低保补助水平。积极支持廉租住房建设,推行租赁补贴办法。继续做好优抚安置和军转干部解困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三是进一步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支持完善城乡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城乡大病救助制度,加强计划免疫和重大疾病防治。四是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支持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群众体育设施等建设,积极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构建多功能的公共服务体系。五是进一步支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努力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促进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

四、以财政增收节支为核心,全力保平衡。面临极其不利的国际国内大环境,加上国家实施新一轮以减税和增加支出为主要特征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今年我县财政增收节支形势严峻。为此,要注重“两个强力”,确保财政收入增幅17%以上的目标,确保财政收支平衡。一是强力保增收,着力提高财税收入征管能力。完善财税收入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坚持既有利于财政增收,又有利于调动财税部门积极性的原则;加强税源分析,不断完善税收分析体系;坚持财税部门不定期工作通报制度,及时沟通和解决税收征管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规范非税收入征管。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具体规定,规范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罚没收入的管理,不断增强政府调控能力。二是强力减支出。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执行财政预算,从紧有序安排各项支出,集中财力优先确保重点支出,做到能压则压,该减则减,当缓则缓,特别要严控新的重大支出口子及一般性支出,争取实现机关办公楼建设、公款旅游、小车购置的三个“零增长”。

五、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推手,全力保安全。这里的安全是指财政资金安全和财政干部政治生命安全。一方面,要为财政资金运行和使用装上一道“安全阀”,主推“三项改革”,确保财政资金管理、使用的安全高效。第一项是完善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对国库集中支付运行状况不断总结和完善,扩大直接支付的范围,进一步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控,规范预算资金的使用,并确保运行顺利,方便快捷。第二项是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探索推行乡村财务精细化管理。大力推动乡村债务化解工作,确保年内完成“普九”债务化解任务。第三项是继续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严格执行政府采购目录和标准,规范采购行为,努力降低采购成本,扩大采购范围和规模。另一方面,要为财政干部政治生命安全设置一道“防火墙”,强化财政监管,着力提升财政监管水平。首先,创新财政干部的管理、监督和考核的模式,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规范财政工作行为,努力提高依法理财、科学理财的意识和能力。其次,继续实行预算单位财务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加强财务会计监督,大力奉行诚实守信的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自觉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再次,继续完善资产管理制度,理顺管理职能,严格资产配置、处置审批程序,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最后,加快非税征收系统及“金财工程”平台建设,将非税收入业务纳入县政务中心办理,实现一站式收费,并有效整合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局门户网站等信息资源,加快系统改造升级,在确保网络运行安全的同时,保证干部政治生命安全。金融危机下财政服务经济经验交流责任编辑:曾老师 阅读:人次

金融海啸下中国经济的“危机” 篇3

有数据为证,中国2 0 0 8年第3季度GDP增速回落至个位数,只有9.0%,创下了2003年第2季度以来经济增速的最低纪录;工业增加值降至8.2%,远低于17%左右的正常值,为2001年来罕见水平……业内人士预计,2009将是更困难的一年。

虽然作为全球经济中的一分子,在金融海啸的冲击下,中国经济面临着许多“危”,但是如果能绕过金融危机的险滩,也有许多可用之“机”。

海啸冲击波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不可能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一大冲击是造成中国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严重缩水。截至2008年9月底,中国外汇储备达到1.91万亿美元。据中国社科院张明博士推测,在这1.9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中,美元国债约为6200亿美元,美国机构债约为4300亿美元,两者合计为1.05万亿美元。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受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最大冲击莫过于经济增速放缓。

由于中国的出口依存度已从1998年的18%上升到目前的37%,外需放缓对于经济的打击更加显著。有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出口占GDP的比例为36%,贸易顺差占GDP比例接近10%,净出口贡献了GDP增幅的近1/4。由于欧美经济全线衰退,2009年将成为外需最差的一年,并且2009年的订单恶化将影响2010年的出口完成情况,导致2010年外需继续低位。中金公司预计,2009年中国出口增速将降至0,净出口对于GDP的贡献也将降为0。

正是看到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冲击,世界银行最近下调了中国经济的增长预期,将2009年中国GDP增长速度,由此前的9%下调至为7.5%。

“危”中有“机”

针对来势凶猛的金融危机,中国出台了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全力“保增长”。然而,在促进增长的“三驾马车”中,中国经济历来都相当依赖出口和投资。由于金融危机,中国出口的美国、欧洲等几大重要市场均遭遇重创。为避免过大投资造成产能过剩,此时减轻对出口和投资这两个增长引擎的依赖,是一个不错的机会,虽然转变并非易事。经济学家余永定长期支持采取措施促进消费,他表示,经济放缓是转变经济结构的一个契机。“我们必须下定决心,更强有力地推动目标的实现,而非不断妥协。如果我们现在不这么做,未来将会付出更高的代价。”

手握近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如何安渡次贷危机,实现保值增值,已经成为中国外汇管理部门亟需应对的头等难题。摆在中国外汇管理部门面前的选择有很多,主要的选项包括美国的国债和公司债、投资获取外资公司股权、“出海”购买战略性资源以及增持黄金储备。

从目前来看,中国外汇管理部门已经有所行动。美国财政部2008年11月18日公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显示,截至9月末,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达到5850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海外持有者。报告同时显示,中国机构9月减持了77.3亿美元美国长期机构债,以及25.99亿美元长期公司债,减持幅度较前期大幅增加。其背后原因,一是由于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显著升值,美国短期国债重新获得国际投资者青睐;二是持有美国中短期国债,可以增加手中债券的流动性;三是当前欧元区金融市场不比美国更好,欧元甚至有相对于美元贬值的风险,这意味着目前欧元资产太贵,而日元资产收益率太低;四是次贷危机以来,美国债券大跌,此时购买可以算是“逢低吸纳”,也可以弥补之前的亏损。

随着本轮危机的蔓延,黄金、石油以及众多大宗商品价格跌幅不浅,可适时进行购买。相比所持的美国债券,中国的黄金储备少得可怜。截至2 0 0 8年3月末,官方数据显示仅持有600吨黄金,价值只相当于外汇储备的1%。而同样时间,美国持有的黄金储备达8 1 3 4吨,占其外汇储备余额的8 0 %;整个欧洲地区黄金占其外汇储备的比例也高达58.7%。增持黄金可完善中国的国际储备结构。从国际金价走势看,增持黄金已迎来比较好的时点。目前,国际市场的黄金价格,已经从2008年3月份每盎司1 0 3 3美元的高点,跌落至750美元左右。

“抄底”海外资产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危”中之“机”,当然前提是被购资产应是优良资产。目前,中国人寿正考虑海外收购,该公司希望利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在外国市场取得立足点。中国人寿首席投资官刘乐飞表示,金融市场危机尚未结束,但启动海外投资的时刻将很快到来。无独有偶,纺织业上市公司中银绒业披露,公司已与英国最古老的羊绒制品加工厂商之一——英国道森国际公司签署框架性协议,拟收购其下属的邓肯纱厂,以期为公司产品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奠定基础。邓肯纱厂拥有140 多年的纺纱历史,是世界顶级的羊绒纱线生产商,在欧洲拥有众多高端客户,截至2007年底,该纱厂总资产为1750 万英磅。

金融危机下“口红经济”觅商机 篇4

这就是著名的“口红经济”。经济学家把因经济萧条刺激低廉消费品热销的现象称作“口红效应”。据称“口红效应”曾使许多生产和经营这类低廉消费品的厂家和商家起死回生。

看看目前的消费市场, 同样显现出明显的“口红效应”:尽管名牌服饰、高档化妆品、珠宝等奢侈品销量严重下滑, 但中低档服装、化妆品、电讯产品及一些生活必需品销售全面增长, 餐饮市场依然红火;今年春节期间电影院的票房收入同比增长两成多;长线度假尽管减少, 但是短线游异常火爆, 某市40家重点流通企业春节期间商品销售额达2.4亿元, 同比增长17.2%。

大钱花不起, 小钱还是花得起的。在年终奖缩水、收入减少的情况下, 买房、买车、出国旅游等“大件”消费已经显得有点力不从心, 但给自己买几件新衣服、看两场电影、选择短途旅游、买点化妆品犒劳一下自己的闲钱还是有的, “日子再难, 休闲娱乐不能少, 生活质量可以稍稍打折, 但绝对不能走样!”看来, 尽管收入少了一些, 但是人们的消费意识、爱美之心都是不可改变的, 改变的只是实现的途径。

那么, 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下, 我们的企业怎么以“口红经济”的理论找到商机呢?笔者认为, 满足如下三个条件的产品可以充分利用“口红效应”来拉动销售:首先是所售商品本身除了实用价值外, 要有附加意义;其次, 商品本身的绝对价格要低;再次, 商家要充分利用情境来引导消费者、引导消费欲望。

在经济萧条时期, 奢侈品、高档品的需求和消费无疑将削减, 而生活必需品则不然。经济危机对房地产业是一场灾难, 对轻工业、纺织业却可能是最大的福音。老百姓、工薪阶层收入减少, 无钱买房、买车, 反而有了一些闲钱, 可以趁牛年即将到来之机置办小家电、添几件新衣服、皮鞋, 自然会带动轻工业、纺织行业复苏。近几个月来, 一些女白领为了保住饭碗纷纷突击怀孕, 2009年“危机宝宝”的相继出生也必将带动婴儿服装及相关用品的销售。尽管轻工产品、纺织品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波动出口受阻, 但内销却会稳步上升。此消彼长, 轻工业、纺织业将可能因“口红效应”而有进一步发展。

与此同时, 许多人的闲暇时间增多, 上网的人会越来越多。由此, 也必然推动淘宝、易趣等B2C网站和盛大、巨人等网游公司的发展, 国内网游产业甚至被华尔街评论员们誉为“金融风暴的避风港”。开心网的买卖奴隶、争车位游戏异常火爆, 广告效应初露端倪, 不断催热着SNS领域。此外, 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的如火如荼, 无不昭示着互联网又将迎来第二春。凡此种种, 都将带动电子信息业加快发展。

化妆品行业销售会大增。美国1929年至1933年工业产值减半, 但化妆品销售增加;1990年至2001年经济衰退时化妆品行业工人数量增加;2001年遭受9.11袭击后, 口红销售额翻倍。

电影产业受益。美国电影一直是“口红效应”的受益者之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时期正是好莱坞的腾飞期, 而2008年的经济衰退也都伴随着电影票房的攀升。2008年我国主流院线票房已经超过了40亿, 比上年增长30%。其中, 票房过亿的国产电影数量也历史性地超过了好莱坞大片, 预计将达到9部之多。和几年前一些偏冷门的类型题材的电影在市场上没有生存空间不同, 今天的观众走进影院, 既能看到传统功夫片《叶问》, 也可以选择结合了艺术和商业的《梅兰芳》以及《爱呼2》、《桃花运》等影片。2008年12月公映的冯小刚电影《非诚勿扰》首周票房就超过了8000万元。观众审美需求不断增加, 电影创作也以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的电影产品结构来支撑市场。也许这正是“口红效应”在中国的一种反映。

“口红经济”给我们以启示, 也给我们以信心。“口红经济”说明, 市场经济条件下, 机遇无处不在, 危机蕴涵机遇, 只要发掘、创新、找准新的经济增长点, 生产、销售对路的产品和商品, 并在服务、价格和质量上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定位, 就能寻觅机遇、就能转危为机, 就能在经济严冬中找到一缕阳光, 提前感受经济阳春的到来!

摘要:在美国, 每当在经济不景气时, 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这是为什么呢?原来, 在美国, 人们认为口红是一种比较廉价的消费品, 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 人们仍然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 所以会转而购买比较廉价的商品。本文对“口红经济”在金融危机下觅商机进行分析, 提出“口红经济”对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金融危机,“口红经济”

参考文献

[1]、cul.book.sina.com.cn/o/2006-03-30/1144156...57K2008-10-23

金融危机下经济研究 篇5

[摘要]加大中间业务发展是我国商业银行完成转型变革、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金融危机不应成为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深化拓展的阻力,而应成为促进其加速发展的动力。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业迫切需要转变传统中间业务发展理念,立足本土实际,积极探寻危机下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间业务;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E8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0)01-0068-04

金融危机在全球的不断扩散和蔓延,一方面延缓了外资银行全面拓展中国市场的进程,另一方面也促使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和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特别是银行中间业务在危机中乃至危机后的变革发展问题,更应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

一、当前我国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主要特征总量快速扩张,产品逐渐丰富。近年来,随着国内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与调整,我国银行对中间业务的重视程度有了极大提高,中间业务因此得到快速发展。

首先,中间业务总量快速扩张,收入保持逐年增长势头,在银行总收入中的占比不断提高。2001年至2006年期间,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等五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增长了254倍,年均增长28.46%。自2006年以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逐步上市,商业银行战略转型进一步深化,银行竞争力得到极大提升,国内主要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更是大幅度增加。五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合计收入总量看,2007年中间业务收入合计比2006年增加112.14%,尽管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中间业务收入增幅放缓,但也比2007年增加16.84%。

其次,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产品经过十多年的研发,品种已逐渐丰富。1978年以前,中间业务种类只有结算类一大类,具体品种不足10个。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化,我国银行中间业务打破了品种单一的局面,相继开办了代理、保管、信托租赁、票据承兑和贴现、信用证、基金托管等多种中间业务。截止2006年底,工商银行已开办中间业务种类达十大类500余种,例如,建设银行开办中间业务种类已达九大类500余种。当前,银行中间业务已从货币、信贷市场延伸到资本、黄金、外汇等新兴市场。收入占比逐年增加,但总体占比额度不大。在西方商业银行中,中间业务收人占银行全部收益的比重一般在40%-50%,个别银行如JP摩根、三井住友等甚至超过70%。而在我国,中间业务收入占银行总收入的比重平均不到15%。所以,无论从收入的绝对占比上还是从竞争力上看,银行中间业务尚不能挑起银行发展的大梁。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已意识到中间业务的重要性,纷纷在中间业务拓展上加大力度,中间业务收入在银行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正逐年得到提升。产品种类呈现不均衡发展的特点。在银行各类中间业务产品种类中,支付结算类、银行卡类、代理类业务品种占据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主体,无论品种上还是数量上都占据了绝大多数;担保类、基金托管类业务品种的发展势头也有所增加;而承诺类、交易类、咨询类和其他类四类业务品种发展势头则相对较弱。我们所选择的五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都集中在代理类、支付结算类和银行卡类上,这三类产品的收入合计,分别占据了各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总收入的63.36%,72.76%,53.02%,72.72%,56.77%,这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他类中间业务产品则相对较弱。

二、金融危机下我国银行中间业务面临的现实问题中间业务收入增速明显放缓。过去几年中,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到股份制商业银行,都纷纷把发展战略定位于发展零售业务上,并同时启动了快速开拓网点、完善网点功能等一系列与之有关的业务布局,并在2007年股市火爆中实现了一轮爆发式的增长。2008年,金融危机对资本市场造成沉重打击,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速快速下滑,佣金及手续费持续高增长的动力开始下降。根据国金证券对14家上市银行季报统计,2009年第一季度,各商业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尽管实现了正增长,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5%,但在增速方面,与上年同期185%增速相比,明显放缓。中间业务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从各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数据统计中我们不难发现,理财业务在中间业务收入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资本市场的调整,刚刚起步两年的国内理财产品市场受到很大冲击。连续下挫的资本市场和不断的负面消息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在相对不乐观的情绪引导下,以及处于降息周期的情况下,客户的投资策略更趋向于保守,市场对于收益的关注已经转向更加注重资金安全。同时,由于经济处于下滑期,企业贷款意愿下降,房地产等行业的信用风险加大,银信合作市场大幅萎缩,也不利于银行中间业务增长。银行卡信用环境受到严重冲击。金融危机引发的实体经济衰退以及多数房屋按揭者财务状况的恶化,不仅导致美国信用卡违约率大幅上升,据英国路透社2009年3月18日报道,美国信用卡违约率在2009年2月已升至20年的最高位,而且给我国银行信用卡市场也带来严重冲击。其主要集中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基本面的不断恶化,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趋缓,居民财富增长放慢,不利于银行信用卡市场发展;另一方面,信用卡使用的特点是“寅吃卯粮”,在我国居民中形成已久的“量力而为”的消费观念,在金融危机下又会占据主导地位,人们会觉得手里有钱还是比较保险一点,过度消费会带来偿还风险的隐患,这一现象也不利于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广泛推广。中间业务创新理念面临考验。此次金融危机最直接的原因之一是金融的过度创新,多种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相互叠加,引起共振,从而形成了金融海啸。危机之下,人们对金融创新工具的运用开始重新审视,对金融创新意识的评论褒贬不一。反映到现实中,最直接遇到的一个实际问题就是,人们更加依赖银行传统的发展路径。这种在不导致大的风险前提下,却能带来稳定预期收益的发展路径,更增加了人们对金融创新本身会带来巨大风险性的恐惧和抵制,极有可能会影响到未来中间业务创新发展的步伐。

三、金融危机下我国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新路径实施聚焦战略,加强弱势中间业务开拓力度。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习惯于固守在传统业务领域里,即便开展一些新型中间业务,也多是从传统业务衍生而来,并不能形成持续性盈利。金融危机后,银行必须转变视角,不仅经营自己强势的传统业务,更要把重点放在以往较为弱势的业务品种上,并通过“聚焦”这些业务品种,使其成为新形势下中间业务发展中的核心业务。

首先,改善中间业务收入结构,扩大公司业务增收渠道。随着资本市场的成熟发展,贷款客户融资渠道更加多元化,企业对银行的依赖越来越小,以往占银行盈利比例较大比重的大公司存款日渐减少,为保证银行盈利的持续增长,必须扩大公司中间业务增收渠道,增加投资银行、贸易融资、投融资顾问、对公基金、法人客户理财、公司理财、保理业务等业务品种的创收能力。特别是应该把保理业务作为重点突破领

域。近年来,无论国内贸易还是国际贸易,赊销结算方式日渐盛行,使得保理业务获得了巨大发展空间。同时,保理业务本身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贷款难题,这也是银行大力开展保理业务的内在动力。

其次,把私人银行业务作为未来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重要选择。从2007年开始,国内银行相继开办私人银行业务,2008年得到快速发展,几乎所有的主要商业银行都成立了私人银行部,各家银行对私人银行市场展开全面竞争。然而,与外资银行比,由于国内银行私人银行业务起步较晚,产品基本竞争实力相对较弱。此次金融危机使外资银行信任度受到很大挑战,很多高端客户开始回流国内银行,这为国内银行开拓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国内银行要改变以往私人银行单纯为客户提供专属理财产品的做法,走出产品销售阶段,通过产品组合设计规划,帮助客户在新一轮经济发展周期中,抵御经济波动带来的损失。私人银行业务为财富高端客户服务,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社会财富增加的速度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私人银行业务将成为中国商业银行最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尽快调整产品战略,在将对公贷款和一般性存款作为当前盈利支柱业务的同时,把私人银行中间业务作为提高盈利水平、改善收入结构的重要业务进行拓展。实施深化战略,提升传统中间业务竞争能力。任何金融产品及其衍生品的产生与使用,必须以市场为前提,满足市场需求才能有发展。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银行有必要实施深化战略,大力发展结算、银行卡、代理业务等各项传统中间业务,保证传统中间业务与新兴中间业务的同步发展。

首先,加大结算类中间业务拓展力度。无论是国际结算业务还是国内结算业务,随着经济的发展,业务需求量都将大幅度增长。专家预测,国内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在近三年会有30%至35%的增长速度。而人民币结算类中间业务,随着收费标准与国际通行标准的逐步接轨,也会为银行带来可观的中间业务收入。为此,银行要在加强结算业务宣传力度的同时,不断丰富、创新和推介各类支付结算工具,提高支付结算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其次,保持信用卡市场发展势头。基于国内银行卡以往形成的良好态势和基础,当前国内银行要找准发展银行卡的切人点,正如有些专家指出的那样,要在平衡持卡人融资行为和发卡银行谨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点,银行卡业务创新与风险管理能力要匹配。要保证银行卡业务健康发展。银行应着重开展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研发力度,增加服务产品种类。二是进行系统结构调整,定性分类客户,实行差异化管理。三是进行科技创新,提高工作效率,完善服务水平。四是利用危机后中国银行业崛起的有利契机,走出国门,进行国际合作,增加境外业务量。五是强化银行卡品牌建设,提升产品内在品质价值。

再次,银行在提高原有代理业务服务水平基础上,应在代理外汇买卖、代理税务、代理保险、代理会计事务以及代办旅行支票等方面加强拓展力度,通过规模化经营,全面整合各项业务流程,改变过去代理业务种类多、笔数多、单笔收入额度小的现状,从根本上提高代理业务的效率和效益。实施创新战略,不断延伸中间业务服务领域。把握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大力推进创新战略是当前银行中间业务应对危机、规避风险,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立足战略创新。战略创新要考虑几个基本点:一是产品和服务的战略创新问题。在金融危机之前曾经十分畅销的中间业务产品,比如基金、理财等,由于市场条件的变化,很多已经失去了回报的基础,也失去了客户的信任,销售变得越来越困难。为此,要适应现在市场变化发展,创新出更适合新形势下客户投资需求和风险偏好的产品。二是区域发展的战略创新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金融要突出加强对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的支持。银行中间业务要思考如何在这些领域进行创新服务,改变服务方式、运行模式,在风险价格大幅度调整当中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和创新空间,包括地域重点、行业重点、客户重点。三是风险管理的战略创新问题。中间业务产品,尤其是高收入类金融衍生产品蕴涵着巨大的风险,要求风险监管制度的完善应与中间业务的发展相适应,改变以往风险管理只是被看作是银行内部中后台支持前台业务发展的内部保障性工作,需要从竞争战略的高度来加以重视,构建监管当局、银行内部控制和社会有效监督等方面协同配合的全方位监管体系。

其次,注重产品创新。与国际成熟商业银行相比,目前国内银行在中间业务产品创新力度明显不够。国际上,银行中间业务衍生产品现金流约占银行总现金流的70%以上;而我国,这一比例大约不到15%。所以,产品创新对中间业务发展尤为重要。银行产品创新可立足以下几点:一是找准定位,突出特色。各家银行要依托已有的优势地位,在最能体现自己银行特色的产品上下功夫,赢得固定市场客户。二是取长补短,为我所用。借鉴国际成熟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产品,结合我国客户需求具体情况,打造自己的创新产品。三是均衡发展,形成品牌。在均衡发展各类中间业务产品的前提下,避免同质化,创造自己的服务品牌。

金融危机阴霾下的世界经济 篇6

世界经济窘况短期难以改变

世界经济在经历了1960年以来最长时期的强劲增长后,正在迅速减速。具有划时代影响的金融危机,世界性粮食价格、资源能源价格高企,均对已从顶峰下滑的世界经济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发达国家实体经济已经受到冲击,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也趋于减缓。从美国到日本,从澳大利亚到冰岛,无不经受着危机寒流的考验。

自2007年8月次贷危机爆发起,主要发达经济体金融业受到首拨沉重打击,重大金融舞弊被披露,蜚声世界的著名金融机构的管理层纷纷改组,信贷紧缩,信心崩溃,是直接引爆世界经济不景气的炸弹。最近半年以来,次贷危机状况非但未有改观,反而突破原有领域,演变成为一场袭击全球的金融风暴。今年9月起,这场风暴愈演愈烈,直接导致真正意义上的华尔街和“投行帝国”不复存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8年10月期《世界经济展望》指出,全球金融体系面临的重重压力将加深全球增长下滑的程度,并使世界经济复苏变得异常缓慢。此外,金融市场杠杆率下降过程速度加快且更加无序以金融机构股价加速下跌、筹资和违约成本提高以及资产价格下跌的形式表现出来,导致全球金融市场提供资金和吸收资产的能力削弱,机构突然倒闭的现象已经发生。

在次贷危机爆发后的数月内,其影响就已经超越房地产和金融市场领域,对实体经济构成威胁,并突出表现在农产品和资源能源型大宗商品价格飚涨上。尤其是导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达到十年未见的高水平,不少国家因粮、油价格上涨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社会不安定局面。嗣后,金融危机带来的世界经济不景气又使石油和粮食价格略有回落,其中石油价格回落到了2008年以前水平,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对粮食的依赖导致粮价虽有所回落但仍将较长期保持在20年来的高位。此外,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使全球失衡进一步加剧,石油出口国的经常账户顺差扩大,而石油进口国的经常账户逆差增加。粮食等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资源的国际贸易也受到出口管制和其他壁垒限制。粮食、资源、能源产出国与消费国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根据JP摩根进行的调查,今年10月的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从9月的44.7下跌到41,是这个调查1998年1月开始以来的最低点。这也是全球性的制造业活动连续第五个月出现收缩。而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不断下滑,正是实体经济已经受损的佐证之一。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受到的影响,衬托出改变世界经济状况和拯救金融危机的努力软弱无力,长期累积的经济下滑因素已经上路行驶,世界经济窘况在短期内得以扭转希望渺茫。

美国经济状况比较糟糕

经济增长迅速放缓 次贷危机源于金融体系最为完备的美国,时至今日,美国仍然处于金融风暴中心,今年第二季度经济增度仅为2.8%,低于先前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综合多方因素,美国前三季度经济将平均增长1.25%,大大低于预期。更为严重的是,这预示美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继续走低,并将经济减缓带入新的一年。美国财政部负责经济政策的助理部长施瓦格11月3日表示,金融市场出现的前所未有的紧张状况已经使2008年余下时间以及2009年年初的经济前景蒙上阴影。施瓦格在一份讲话中称,金融市场恢复稳定以及信贷市场紧张状况的缓解都需要一段时间,预计经济活动将在2009年保持低迷。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高层相信,针对美国各银行的拯救方案将成功避免金融体系崩盘,并确保大萧条不会重演。然而他们清楚,经济急剧下滑已是既成事实。

金融危机仍未缓解 2008年注定有一个不平凡的秋天。自9月起,房利美和房地美结束其半官半商的身份正式被美国政府接管,美国金融机构重要的避风港AIG集团正式收归国有,至9月22日,美联储批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为银行控股公司,美国传统意义上的投资银行退出历史舞台,“五大投行”神话宣告终结。至此,次贷危机进一步恶化,美国最重要的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被摩根大通收购,高达8500亿美元救市计划正式出台。然而,美国政府的救市努力仍未完全阻止金融危机恶化。当前,美国房市仍继续下跌,其他经济部门减速已造成新的贷款恶化,住房抵押贷款、商业房地产、公司以及消费者贷款违约率均不断上升,美国贷款和证券化资产损失很可能进一步增加到1.4万亿美元,大大高于预计。随着经济减速蔓延,金融机构非美国资产的损失也将增加。金融部门的革命性整合已经开始。

实体经济衰退已经显现 金融危机不断深化已实质影响到美国实体经济的发展。美国ISM10月份制造业活动指数继续下滑,为38.9,创下1982年9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这意味着美国制造业萎缩速度显著加快。ISM10月份新订单指数触及32.2,低于9月的38.8和s月的48.3。生产指数为34.1,低于9月的40.8和8月的52.1。此外,近期公布的其他关键经济指标也出现萎缩。最近公布的消费者信心数据降至历史低点,消费支出数据同样下挫。就业市场状况也依旧低迷,申请失业救济人数依然居高不下。美国供应管理学会预计,10月美国非农就业人数将连续第九个月出现下滑,若果真如此,将是2003年以来的最大降幅。

欧日处于危机漩涡中

欧洲连遭危机摧残 正在发生的事实告诉我们,在这场触及灵魂的金融风暴中,欧洲将遭受比美国更为严重的打击。从法国兴业银行丑闻到富通集团陷入困境,从瑞银集团大举裁员到“国家破产”的噱头把冰岛这一北欧小国推向金融风暴台前,人们不难发现,欧洲正在经受比美国更严酷的实质性打击。最新数据显示,10月份欧元区采购经理人综合指数为43.6,已连续第五个月下降。而这一下降速度是自9.11事件以来最高值,其中制造业表现比服务业更为糟糕。欧盟委员会在其最新发布的预测报告中警告,受英国经济疲软拖累,欧洲经济增长2009年将几乎陷入停顿,降至仅0.2%,而欧元区经济增长预期更差,将仅为0.1%。英国最新统计数据也表明,英国正在步入衰退。英格兰银行行长默文·金表示,英国

各银行需要从国外筹集大笔资金。如果不能成功,国内支出就会以更快速度放缓,有可能造成更为严重的衰退。此外,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英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的三个月,英国失业率已上升至5.7%,英国就业总人数减少12.2万人,为1993年以来最大降幅。而英国工业联合会的一项调查显示,英国工业订单已跌至五年来最低水平,商业信心指数跌至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最低点。

日本亦遭危机波及 在次贷危机爆发初期,由于日本金融机构次级债风险敞口较低,日本经济并未受到危机严重影响。但随危机进一步恶化并在全球范围肆虐,日本经济受到影响进而减速也成既定事实。10月10日,日本大型人寿保险公司“大和生命保险”受金融危机影响破产,28日,收购美国雷曼兄弟的日本野村证券遭金融危机重创,其2008财政年度半年报显示,野村证券净亏损高达1494亿日元(约合108亿元人民币)。而日本某大型银行高层也表示:“在国际市场开展业务的日本金融机构不可能不受创伤,金融界映衬出的日本经济前景将继续渺茫”。目前,日本已先后两次大规模出手救市,日本众院大选也因金融风暴而推迟。然而,一系列措施仍难阻止日本经济下滑趋势,日本央行已大幅将本财年日本的经济增长预期降至接近于零的水平。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隐忧浮现

金融风暴肆虐全球,使新兴市场发展与发达国家脱钩理论更显苍白随危机深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均不同程度受到打击。冰岛、巴基斯坦等金融开放程度较高国家受到“国家破产”威胁。国际粮价高位徘徊使不少国家人民生活困难,社会极度不安定。石油等资源能源价格大起大落使俄罗斯等出产国经济受到严峻考验。此外,由于全球信贷紧缩和金融机构经营去杠杆化减少了新兴经济体能获取的外部融资,新兴市场违约风险进一步增大,发达国家金融危机遭害,也必将在今后的较长时间内给广大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带来严重损伤。

韩国危机疑云重重 英国《金融时报》Lex专栏曾发表文章调侃地指出,“各国政府似乎大致是以字母表排序向银行体系注入公共资金——先是美国(A)、比利时(B)和德国(C),而上周轮到了冰岛和爱尔兰(1)——看起来,该轮到韩国(K)了。而恰在此时,这个亚洲第四大经济体正呈现出恐慌的迹象”。事实上,20世纪末至21世纪的屡次经济金融危机均给韩国严重打击。《金融时报》数据显示,韩国私营部门债务高达GDP的180%,银行贷款远远超出了所吸纳的存款,约12%的资金来源有赖于海外市场,但银行又非常乐于向规模庞大而境况又不佳的中小型企业领域贷款,这加大了不良贷款激增的可能性。目前,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后首次出现了经常账户赤字,韩国股票被外国投资者大量抛售,韩元对美元已累计贬值34%,成为今年亚洲表现最差货币。据有关媒体报道,部分在北京居住的韩国公民已选择退房回国或者去价格相对低廉的地区租房,导致北京望京地区多家房产中介生意受损、韩式餐馆门庭冷清。此外,韩国政府救市乏力,虽分别在国际国内两方面采取措施应对危机,但收效并不显著。11月3日,韩国政府发布旨在克服经济危机的对策方案,直接向基础设施建设、农工商从业者和房地产市场提供经济援助,提振经济,然而最终效果仍有待观察。

俄罗斯经济已不安全 2008年,国际油价大起大落,俄罗斯经济也经历了大喜大悲。正当俄国因出口石油赚得盆满钵满、财大气粗时,经济危机的瘟神已经附体。目前,国际油价已跌至2007年水平,11月4日纽约市场油价虽然飚涨也仅收报于每桶70.53美元,与年初相较几乎腰斩。此外,受国际金融形势影响,外资出逃已成俄罗斯的心腹大患。数据显示,俄罗斯银行和企业背负着大约4500亿美元的外债,其中500亿美元必须在年底前偿还或再融资,失去外资支持的俄罗斯经济随时有崩溃的危险。这个较早提出经济安全概念的国度,经济已不再安全。

拉美、印度日子不好过 拉美金融危机已过去八年,其惨痛教训有如清心醒脑良药鞭策拉美国家加强金融安全建设,故而,次贷危机伊始,拉美金融机构状态良好,成功避开了美国次级债带来的灾难。然而,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受金融风暴影响货币贬值、外资出逃,股市震荡严重,拉美重要企业市值蒸发近半。11月4日,巴西两大银行在向投资者保证会毫发无损地度过全球金融危机仅一周后,就因受金融危机影响而合并。同时,受金融危机衍生影响,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急速下跌,导致诸多依赖原材料出口盈利的拉美国家财政收入锐减,经济社会进一步产生危机的可能性加大。同时,身为“金砖”的印度日子也并不好过。自年初以来,卢比对美元汇率已下跌20%,加之严重的资本外逃和日益膨胀的贸易逆差,印度外汇储备自4月份以来下降了360亿美元。与多数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相似,今年以来,印度股市市值已蒸发过半,金融危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同样悬在印度头上。

金融危机下经济研究 篇7

随着近期全球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 国际上各大金融机构纷纷面临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巨大压力。在此背景下, 中国金融业也必需按市场经济的竞争规律办事, 必须建立完善的市场退出机制。

二、我国金融机构现行破产立法现状

目前, 我国规范金融机构破产的法律仅散见于两部单行法律即《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商业银行法》第71条、《保险法》第86-88条分别就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的破产进行了原则性规范。至于《公司法》、《破产法》与《民事诉讼法》中的破产条款能否规范金融机构的破产, 有学者认为不能适用。理由是:与《公司法》、《破产法》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普通企业的破产条件相比, 以追求整个金融机构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属为商业银行、有限公司与全民所有制企业性质, 故势必会存在同一金融机构的破产同时适用不同法律的可能性, 而不同法律间的条款冲突极易导致破产操作的紊乱。在2006年8月出台的新破产法中第二条规定: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 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到期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 依照本法规定清理债务。企业法人有前款规定情形, 或者有明显丧失清偿能力可能的, 可依照本法规定进行重整。而在第134条中规定: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有本法第二条规定情形的, 国务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对该金融机构进行重整或者破产清算的申请。国务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对出现重大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采取接管、托管等措施的, 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中止该金融机构为被告或者被执行人的民事诉讼程序或者执行程序。金融机构实施破产的, 国务院可以依据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制定实施办法。

三、我国金融机构现行破产立法问题

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制度, 是在经济体制转轨背景下通过个案实践逐渐探索而形成的初步框架, 鉴于现阶段经济体制仍处于转轨过程中, 不少非市场性因素依然对金融运行有着重要的影响, 加之政府对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的认识和定位还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我国在对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的安排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现有法律缺乏对金融机构风险程度的警戒

由于没有该系统, 不能对金融机构风险状况予以准确界定, 提出预警信号;由于没有建立根据不同的金融风险警戒信号而采取相应措施的程序规定, 没有赋予各级监管部门负责采取处理措施的权利, 没有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通道, 所以碰到问题就不知如何处理, 也不知道谁有权处理, 只能采取向后推迟风险发生的方法, 待金融机构的财产损失殆尽, 逼到不得不处理的时候才采取措施。此时, 采取措施以为时已晚, 加大了处理的难度。

2、现有法律没有解决债务问题

目前, 我国处理金融机构市场退出还没有一套针对性强、完整规范的法律程序。我国有《商业银行法》、《公司法》、《破产法》等, 但这些法律不能解决金融机构的债务问题。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先后于1991, 1992年发布了两次有关《破产法》的司法解释, 但是, 现行的破产法律制度仍然没有对金融机构破产的特殊规定, 对金融机构中的债务问题 (包括个人债务和外债) 缺乏具体的法律规范, 而《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也没有最终解决债务问题的内容。

3、现有法律难以保证存款保障

金融机构发生危机, 特别是面临市场退出时, 存款人的存款如何得到保障必须予以认真对待。从国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经验看, 一个有效的手段是建立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对保护小额存款人利益、维护公众信心起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储户的存款利益很难得到保护。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对社会公众的负债, 金融机构倒闭必然对众多存款人造成损害, 引起社会不安和恐慌。保护小储户的利益和维持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成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两个最基本的理由。

另外在一些具体的细节上, 法律上也没有做出规定, 容易引起争议。比如, 被关闭金融机构债权债务的利息计算标准;违法债权债务是否予以保护;行政清算组清偿方案与法院执行程序间的矛盾:超规模发行国债是否算国债予以保护;是否可以对已结束合同中高息部分的扣除和追收;公款私存和私款公存甄别;清算组的领导人的安排等。

四、国外的相关立法和运作体制借鉴

金融机构破产是否与普通商事公司一样适用普通破产法, 它在世界上主要两种立法例中的定义是不同的:

第一种是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 金融机构破产不适用一般破产法, 银行破产完全由监管部门管辖, 监管部门包揽对破产银行的一切权力并排除法院的干预。其优点是考虑到了金融机构破产在破产申请人、破产标准、清偿顺序方面都不同于普通商事公司的特殊性。如在美国由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FDIC) 主持银行清算, 债权人参与程度较低。

第二种以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以及一些欧洲大陆国家为代表, 金融机构破产适用普通破产法, 由法院主导破产法清算程序, 公开债权人参与程度较高。英国破产法1989年修正案中规定银行破产应适用普通破产法。在此类国家中有关银行监管的内容主要规定在银行法中, 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的破产则适用普通破产法, 银行法中基本上不再单独规定银行破产的问题, 银行一旦进入破产程序, 就完全由法院主导, 由法院指派破产管理人或接管人并对其活动进行监督。

第三种立法例为银行破产以普通破产法为一般适用, 同时在银行法中对银行破产做出特别规定, 这一体例以德国、卢森堡等欧洲大陆国家为代表。

五、完善我国金融机构退出市场法律机制的建议

1、金融监管

确保我国金融机构稳健经营, 必须要建立内控制约机制和严密的监管系统。随着全球以金融自由化、金融国际化、金融证券化、金融全球化为特征的金融变革不断发展, 各国法律制度对金融立法同样经历了从开始强调管制 (Control) 到以后强调监管 (Regulation) 和现在强调放松监管 (Deregulation) 的立法变化。

要使金融监管走出管理怪圈, 就要从文化角度促进监管文化和金融机构文化的有效融合, 我国的金融监管文化正在形成, 并正向专业化国际化迈进在监管的理念上, 应当坚持法人监管, 重视对金融机构总体风险的把握, 注意促进金融机构的内控机制, 逐步提高监管的透明度。同时, 中国银监会成立后已经颁布了近五十个法律法规, 这正是监管文化的主要体现, 是在法律框架下推动银行业发展的体现。

2、资本市场交易法制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以银行业为例, 在百姓的心目中, 其信用最高, 通过银行发基金, 就可以把基金的规模有效地拓展开来反过来, 银行业也离不开资本市场。目前, 我国银行在制造风险,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我们金融体系支离破碎的条件下, 银行没有办法来有效地解决经营当中的各种风险, 银行形成不良资产本来可以通过各种金融工具来解决, 但是银行没有这些, 因为这些工具都是属于资本市场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 银行要解决自己的业务发展问题经营风险问题, 必须依靠资本市场。

3、考虑制定《金融机构破产法》, 以及与之配套的《金融机构市场破产法实施细则》

从市场退出的方法、方式、程序等方面予以规范, 并对金融机构破产必须解决的问题, 如债务清偿原则、顺序、债务重组、有效资产的承接、被关闭金融机构的托管等做出明确细致的规定。同时, 研究并制定金融机构关闭办法和合并办法, 主要解决金融机构关闭过程中债权人与债务人协商重组债务制度, 其他金融机构收购关闭金融机构制度、不良资产的有效防火墙制度、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对收购方融资或担保制度以及关闭转为破产的法律通道问题。

4、中国的金融机构破产应该采取渐进多层次和明示的方式

国家隐含担保并不能全部迅速撤除, 毕竟公众认为其在国有银行中的存款天然地享有国家担保, 要立即对中国银行系统的全部存款实施明示。存款保险不仅可能导致银行体系的振荡, 对公众也欠缺公正性。目前可将国有和非国有银行区分开来, 继续维持政府对国有银行的存款保险, 而以对非国有银行系统建立存款保险为突破口, 等待公众对存款保险有涉外认知之后, 再维持对国有银行存款存量部分的国家隐含担保, 而对增量部分实施明确的存款保险。最终随着国有银行商业化和非国有银行的发展, 实施对整个银行体系的明示存款保险。

5、立足于管理人中心主义构建我国金融机构破产管理人制度

所谓管理人中心主义, 是指破产程序的事务性工作通过管理人来进行, 管理人在破产程序开始后依法对债务人的财产进行接管、清理、保管、运营及必要的处分。破产程序开始后, 债务人管领财产的能力受到限制, 这时要有相应的法律制度来保证债务人的财产不受意外的处分。

现行破产法笼统地规定了“清算组对人民法院负责并报告工作” (第24条第3款)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 (试行) ) 若干意见》, 第52条仅原则性规定了“清算组对人民法院负责并且报告工作, 接受人民法院监督, 清算组有损害债权人的利益的行为或其他违法行为, 人民法院应当纠正, 并可以解除不称职的清算组成员的职务, 另行指定新的成员。”一方面, 破产管理人员介入的时间太晚, 在破产宣告前和和解整顿过程中债务人财产的监督或管理已成为困扰法院的难题。另外, 从破产法和相关的司法解释来看, 只有人民法院对破产清算组及其成员进行监督管理, 而在监督实务中, 由于司法资源的有限性和监督信息的不对称性, 易于使这种监督流于形式;其次, 从现行破产法的规定来看, 破产清算组与人民法院存在着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更为重要的是破产清算组的组成人员多是来自某地区企业有关主管部门、政府有关部门的人员, 这种特殊的身份关系有可能造成事实上的没有监督;第三, 现行破产法对清算组成员的责任规定过轻, 而不能起到清算组成员自我约束与监督 (自律) 的功效, 这些都是在今后我国金融机构破产法律中应着重注意并研究的问题。

总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与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 以及近期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金融机构破产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此背景下, 金融机构可能出现经营困难、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境况。在过去一个较长时期内, 由于我国金融机构主要是由国家投资设立, 而且是作为事业单位运行, 因此对于金融机构不论因何种原因出现的经营困境, 均由国家出面解决。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与完善, 特别是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对金融机构陷入困境的问题要逐步通过市场的方式来解决, 故本文作者给出了对于金融机构破产中的若干建议, 望对相关研究者有所借鉴。

摘要:金融机构破产制度是金融市场退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我国现有立法在金融破产方面存在严重缺陷, 虽然新出台的破产法中有了金融机构破产的相关规定, 但远远不能满足实践中金融破产实例的要求, 故构建我国金融破产机制已是迫切之需。

参考文献

[1]吴志攀:《海外金融法》, 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郑远民:《破产法律制度比较研究》, 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金融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对策研究 篇8

1. 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1) 对出口的影响

作为出口导向型经济, 金融危机引起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 对我国对出口产生重要影响。汇丰银行在2007年年初发表的一份报告认为, 目前中国的出口有6 0%是输出到发达国家, 其中美国就占了28%, 因此美国经济出现衰退, 对从中国进口的需求减弱, 将导致企业减产、工人失业、企业亏损。目前, 许多企业已陷入倒闭和破产的困境。面临困难的企业越多, 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就越大。日前, 据里昂证券 (CLSA) 公布, 中国9月采购经理指数 (PMI) 为47.7, 低于8月份的49.2, 亦继创有调查以来新低。

(2) 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国家统计局2 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 9月份国房景气指数为101.15, 比8月份回落0.63点。至此, 全国房地产景气指数已连续十个月环比回落。截至9月末, 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为1.3亿平方米, 同比增长1 0.2%。同时, 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开始显现, 加上国际金融危机下, 各银行都有不同程度的亏损, 惜贷氛围比较严重。房地产投资进一步萎缩。此外, 由于美国本土发生金融危机, 引起诸多金融机构积极抛售在新兴市场国家资产, 以应对本国流动性不足。几种因素综合夹击下中国房地产业拐点的到来不可阻挡。这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又一大引擎的熄灭。

2. 对金融系统的影响 (1) 直接损失

首先是持有美国次级债或对美国破产公司的贷款造成的损失。如中国银行集团共持有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及其子公司发行的债券7, 562万美元;工商银行对雷曼公司贷款5000万美元;招商银行对雷曼贷款8000万美元;其次, 是中国企业销售给美国产品所形成的1000亿美元以上的应收账款, 这部分欠款的信用风险是很高的。再次, 是很多金融机构、个人的投资, 包括QDII等等, 这些都会是中国在金融层面上的亏损。其中还没有包括对中国持有的超过5000亿美元美国国债资产的评估。

(2) 间接损失

银行业的经营效益增长出现困难。在经济下滑状态下, 银行的业务拓展空间变窄;在居民收入不稳定性加大和货币紧缩政策下, 存款大量增加与贷款增量减少的矛盾突出。另外, 经济下滑带来的行业、企业破产倒闭, 银行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很大。

二、我国的应对策略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已经显现,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 我国采取哪些措施以减少对我国的冲击, 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点:

1. 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

我国去年财政实现了盈余, 政府负债占GDP的比例不到20%, 这为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提供了空间。首先, 政府可以通过增值税转型 (降低企业税负) 和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减轻个人税负) 等措施来刺激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其次, 从农村着手通过有效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来刺激农民消费, 同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再次, 房地产市场是内需的火车头但并不代表政府要救助房地产商, 维持高房价, 相反的政府应推出万亿级别的保障性住房供给计划, 由于保障性住房价格低廉, 不仅会有效地挤压商品房市场的泡沫, 完成房地产市场的自我调节, 更重要的是, 它能与百姓需求对接, 有效盘活内需, 带动中游、上游产业的发展;最后是尽快使一批重点大型项目开工启动, 例如:铁路建设重点项目等, 拉动钢铁、水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2. 放松信贷的货币政策

放松货币政策重在放松信贷规模控制。目前经济下行趋势已经进一步得到确认, 应考虑再次放松和淡化信贷总量控制。因为相比而言, 在经济出现一定幅度下滑的情况下, 适度放松信贷闸门是比较有效的政策工具。几种工具交替、配合使用, 才能达到更好的政策效果。有学者实证研究表明即使今年经济增速和物价涨幅均有所回落, 贷款需要增长1 5%~1 6%才能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因此, 目前的信贷总量控制依然是偏紧的, 有必要适度放松, 使其回到与实体经济的需要相适应的水平。

3. 充分利用大量的外汇储备

本月温总理访俄期间, 与俄国签订的一项规划已久的长期石油供应协议, 中国将为俄罗斯企业提供200亿~250亿美元出口支持贷款, 换取未来20年内获得3亿吨的俄罗斯石油供应协议。这一协议为我们有效利用我国高达1.9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提供了很好的典范。金融危机引发全球资产价格大幅缩水, 而预期美国巨额的救市资金所制造的天文数字般的国债, 未来随时可能出现支付信用危机, 美元贬值几成定局, 在此期间, 用外汇换资源, 换技术是我们目前最好的选择。

4. 大力发展服务业

2 0 0 7年, 中国的服务业占G D P的比重不到4 0%, 而印度是50%、日本是65%、美国是80%以上, 中国的服务业水平远远低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由于当前中国7 0%~8 0%的中小企业没有金融服务, 大的农村基本上也没有金融服务, 所以市场非常广阔。如果能够尽快地把制造业游离出来的资源, 转移到服务业, 在比较低的G D P增长速度上, 可以解决全社会的就业问题。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本轮全球金融危机, 造成了全球经济的衰退。如何将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减到最少是学界研究的重点。本文在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所造成的影响的基础上, 进而提出我国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金融危机,扩大内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参考文献

[1]茹璧婷: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J].理论前沿, 2008.18

[2]尚文涛:美国次级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J].商情, 2007.02

[3]金融界专题—2008年第三季度经济数据, http://finance.jrj.com.cn/focus/2008g3cpi/index.shtml

[4]财经网—全球金融危机专题, http://www.caijing.com.cn/2008/mortgage/

金融危机下经济研究 篇9

旅游消费是最终消费和综合性的消费, 是可持续消费和多层次的消费, 在社会总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快发展旅游业对于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居民消费、扩大社会就业等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 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重庆也不例外, 仅以2008年为例, 全年旅游总收入561.53亿元, 相当于全市GDP的11.01%, 旅游业已逐步成为重庆的支柱产业之一。

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 入境旅游是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旅游产业地位的提高和强化方面, 处于关键地位。但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以及旅游者空间的移动频率及范围的增大, 全球性突发事件对入境游的影响也越发深远。旅游本身可能导致的危机及其他危机对旅游的影响都大大增加, 旅游危机管理也引起业内专家学者高度关注。

危机管理理论从20世纪60年代初在学术领域作为独立学科出现, 受到各国政府重视。在诸多危机事件的触发下, 我国近年来开始对危机管理有所引入, 但还缺乏深入研究。目前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内容涉及旅游企业 (旅行社、饭店、景区) 、生态旅游、会展旅游危机管理等多个学科领域。但大多集中在概念界定、类型划分与影响评估方面, 实证性研究也大多处于探索阶段, 鲜有对重庆旅游危机管理模式的研究成果。综上, 本文以入境游为切入点, 实证分析直辖以来重庆旅游业发展状况, 并提出重庆旅游危机管理模式, 对于推动旅游经济科学发展, 贯彻落实国务院于2009年11月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具有重要意义。

二、直辖以来重庆入境旅游实证分析

重庆旅游于1989年起步, 先后经历了接待型、事业型和产业型三个阶段。经过直辖10年的发展, 尤其是近两年的强力推进, 旅游经济发展速度正在逐步加快, 产业质量正在逐步提高, 综合效益正在逐步显现。2008年, 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088万人次, 是1997年的5.4倍;旅游总收入561.5亿元, 是1997年的7.7倍。

旅游业是一个受外界因素影响波动相当大的产业, 中国乃至世界的任何突发政治、经济和社会事件, 都可对重庆旅游业造成剧烈冲击。入境游市场, 作为三大旅游市场 (入境旅游市场、出境旅游市场和国内旅游市场) 之一 (李天元, 2003) , 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反应更为强烈。重庆直辖以来入境游变化情况见图1, 同时期中国入境游变化情况见图2。

简单分析下图可知:

1.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1年“9.11”事件、2003年“非典”均对重庆入境游造成强烈冲击。1998年入境游游客比上年下降37.44%, 入境游收入比上年下降16.19%;2001年入境游游客增长率下降近16个百分点, 入境游收入增长率下降近14个百分点;2003年入境游游客比上年下降49.19%, 入境游收入比上年下降48.17%。

2.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重庆入境游造成造成一定冲击, 但相对较小。从总量来看, 2008年入境游游客比上年增加11.02万人次, 入境游收入比上年增加6800万美元, 但从增长率来看, 比上年分别下降近12个百分点和近6个百分点。另据重庆市统计局统计月报显示, 2009年1—11月, 入境旅游人数达97.21万人次, 入境旅游外汇收入达50183万美元, 同比增长分别达16.8%、15.9%。而2008年全国入境游游客比上年下降1.4%, 入境游收入比上年下降2.57%。这说明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 全球金融危机对重庆入境游的冲击相对较小。

为什么重庆旅游业在面对波及范围如此之广的全球金融危机时, 能够保持较持续稳定的发展呢?正是由于采用了独具特色的旅游危机管理模式。

三、重庆旅游危机管理模式

旅游危机的管理不仅影响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也关系到政府的管理水平和公众形象。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受资源和职能所限, 无法独立承担起管理危机的职责, 只有在政府主导下建立起有效的旅游危机管理机制, 集合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企业与媒体等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才能有力地组织、协调和管理各种旅游危机。旅游危机管理的一般范式分为危机爆发前、爆发中和爆发后3个阶段。本文结合重庆实际, 提出以下旅游危机管理模式。

1. 旅游危机爆发前, 重点抓好操作面建设。

旅游危机管理需要搭建操作平台, 包括调控平台、运作平台、信息平台等。政府可主导成立旅游经济发展领导小组, 作为旅游发展、危机处理的决策者;大型国有旅游企业或其他中小企业, 是政府运作旅游发展、危机管理的执行者。这些平台对政府预防危机、宏观布局、掌握资源、开拓市场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健全危机预防与管理机制, 预见并处理可能导致给旅游业带来影响的各种突发事件或危险事件, 可规避和降低风险, 将损失降至最小程度, 提高旅游业抵抗风险的能力。

2. 旅游危机爆发中, 重点抓好景区点、旅游线、营销网三大关键环节。

景区点是旅游发展的心脏, 是解决旅游危机的发动机。景区点的数量、质量是一个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重庆市有旅游景区78处, 其中世界遗产2处, 但缺乏有震撼力的大项目。应坚持实施“大项目、大投入”战略, 围绕长江三峡、大足石刻、山水都市、乌江画廊及武陵风光这“4+1”旅游精品, 重点打造内涵深刻、特色鲜明、层次丰富的旅游项目。在大投入方面, 要坚持以政府投入为引导, 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投入项目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要继续借助中国三峡国际旅游节、山水都市旅游节和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等旅游节庆平台, 加大项目策划、包装和招商引资工作。

旅游线是旅游发展的动脉, 是吸引客源的关键。危机爆发时, 应根据游客的不同情况, 精心设计、包装和推介不同线路, 如一日游、二日游至十日游;观光游、度假游、探险游、购物游、探亲游;峡谷游、生态游、乐水游、赏花游、采果游、遗迹游;自助游、参团游、自驾游、徒步游, 等等。

营销网是旅游发展的毛细血管, 是宣传推销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抓手。营销是扭转不利局面、实现旅游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在金融危机背景下, 对重庆市而言, 应深入实施“大营销”战略, 境外重点突破欧美、日韩和东南亚地区, 境内重点抓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和云贵川湘鄂陕等周边地区, 市内主要突出“一圈两翼”和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同时, 鼓励投资建立旅行社、设立门市部、建设旅游网, 加大覆盖广度、营销力度和收客强度。

3. 旅游危机爆发后, 重点抓好形象重建、宣传策略重构。

危机发生后, 应遵循以消费者为中心解决问题、跟媒体及时快捷沟通、勇于承担责任这三大危机公关的处理原则;充分利用政府、市场和政府加市场三种手段, 宣传媒体、自办型媒体及网络等多种媒体整合,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危机发生后的重建状况进行大力宣传, 不断将正面的信息传递给各国旅游机构、旅游企业, 最重要的是传递到游客群身上, 以逐步消除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促进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出境旅游“三大市场”协调发展。

四、结语

重庆旅游资源丰富, 新时期国务院常务会议赋予重庆旅游以“长江上游旅游基地”的全新定位, 重庆旅游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近年来, 重庆旅游业快速发展, 但仍面临发展方式粗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服务质量水平不高等问题, 尤其是旅游危机管理能力亟待提高。因此, 必须加强统筹规划, 不断总结经验, 从危机预防、风险管理、恢复形象入手, 着力提升旅游危机管理水平, 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参考文献

[1].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2].周永生.现代企业危机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3].刘书葵.浅谈我国旅行社危机管理的几个误区[J].经济问题, 2007 (6) :125.

[4].刘韵琴:论旅游危机管理[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 (5) :74-75

[5].德克·格莱泽.旅游业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4

[6].谷慧敏.旅游危机管理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7

[7].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8-2009

[8].重庆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重庆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8-2009

[9].Glae Ber Dirk, Crisis Management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Oxford:Butterworth-Heinemaxm, 2003)

金融危机下西部企业营销策略研究 篇10

经济全球化和证劵化, 使世界经济成为了信心经济。危机的蔓延, 从我国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逐渐影响到内地, 西部也是受到影响的区域之一。虽说西部经济相对于东部比较落后, 在此次危机中受影响的程度相对不大。但西部企业的构成中绝大部分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 因此金融危机会直接导致失业人口的迅速增加, 进而降低了老百姓的收入预期, 使得消费能力下降, 消费能力下降会进一步恶化区域经济环境, 使企业销售困难, 资金周转减速, 大量企业处于停工停产状态。这样一来又进一步增加失业人数, 降低了职工的收入预期, 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西部企业营销策略现状

我国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十二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685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的71.4%;人口3.96亿, 占全国总人口的28.8%。西部地区资源丰富, 市场潜力大, 战略位置重要, 但由于自然、历史以及社会等原因,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近几年, 随着国家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进行, 西部经济有了空前的发展, 企业发展也呈现出蒸蒸日上的良好态势。

兰州作为甘肃省的省会城市, “坐中四连”, 地据南北之中, 为东西咽喉扼塞。它东迎陕西, 西通新、青, 北接宁、蒙, 南达川、藏, 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中原和西域的交通要冲, 是甘肃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我们以兰州为分析基点, 概述西部企业的现状和问题。

1. 营销观念和营销手段落后, 缺乏经营特色

虽然现在企业处境艰难, 但相当多的西部企业依然不是以市场为导向来指导营销活动, 不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和出发点, 而是跟着市场热点走, 更倾向于短期行为, 不注重战略规划, 营销方式简单粗放。与此同时, 许多企业市场定位不明确。企业经营的商品、种类、价格及商店的布局、功能等缺乏经营特色, 造成同地域、同档次、同类型的多家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而且, 企业往往重视眼前利益, 竞争手段仍然停留在价格竞争上, 没有建立起自身的经营特色。

2. 企业仅仅是被动的去适应外部环境

西部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且规模一般, 因此相对缺乏对于外部环境的分析能力。这些企业要么不具备, 就算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对于外部环境的分析能力, 也存在着以下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对环境的分析仅仅停留在脑海里, 没有形成相应的文件、文档, 看似想清楚了, 实则一头雾水, 最终只能模糊决策;二是没有将对于环境的分析与制定企业的营销策略与竞争对手的影响密切结合起来。

3. 制定营销策略的基础不够明确

在金融危机下, 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往往会制定一些更加符合自己利益的营销策略, 而忽略了其他各方的利益。这些看起来“自私的做法”往往会挤压供应商、分销商以及零售商等各利益相关方的生存空间, 进而增加了企业营销策略在执行过程中的交易成本, 削弱了营销策略的实施效果。使得原来“亲密无间”的伙伴变成了“你死我活”的对手。最终, 使得市场环境变得更加复杂, 进一步减小了企业的生存概率。

三、金融危机下西部企业的营销策略

1. 外部环境分析系统是制定营销策略的前提

企业营销策略的选择, 是建立在对外部环境周密分析的前提之上的。因此, 企业可以参照动态外部环境分析工具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分析, 以发现市场机会, 形成企业的营销策略。在机会与威胁并存的外部环境中, 企业要更多地关注机会方面, 通过分析找到企业的营销机会, 形成营销策略。

在金融危机下, 我们首先应该侧重于宏观环境分析, 因为宏观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或者说影响了微观环境, 而且往往都是些不可控因素。因此, 企业只能调整自己的营销策略, 尽快的去适应这种环境。宏观环境分析的主要内容是国家的相关经济政策, 如通胀、紧缩、信贷和税率等因素的影响。在对宏观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行行业环境分析, 即对上下游和竞争对手进行分析。上游供应商的变化可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资源和原材料的供应, 而下游企业的变化会引起企业营销模式的改变。最后, 我们可以对企业影响最直接的消费环境进行分析。

2. 各利益相关方分析是制定营销策略的基础

营销策略的制定虽然是一个企业的内部决策, 但是它的影响已经超出了一个企业的范畴。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步转向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 也就是说企业与其上下游的各利益相关方形成了更为稳定的关系。西部企业多为中小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相对缺乏支撑它们持久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 他们为了生存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生存更需要这种“稳定的关系”。那么在各利益相关方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的营销策略不仅可以巩固这种“稳定的关系”, 更能将营销策略的效果发挥到极致。

3. 整合营销是西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整合营销是一种对各种营销工具和手段的系统化结合, 根据环境进行即时性的动态修正, 以使交换双方在交互中实现价值增殖的营销理念与方法。

整合营销就是为了建立、维护和传播品牌, 以及加强客户关系, 而进行的计划、实施和监督等一系列营销工作。整合就是把各个独立地营销综合成一个整体, 以产生协同效应。这些独立的营销工作包括广告、直接营销、销售促进、人员推销、包装、事件、赞助和客户服务等。金融危机下通过这些营销工作的整合, 可以在确保预期营销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为企业节省成本, 使企业度过难关, 实现可持续发展。

4. 进一步提升企业产品的性价比

正如前文所说, 金融危机降低了老百姓的收入预期。因此, 消费者变得更加“精打细算”。

如果企业生产的是弹性较大的产品, 则产品差异化战略已经不能发挥多大的作用。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致力于不断提升产品的性价比, 既用较低的价格提供高使用价值的产品, 尽最大可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不管这种需求是显性的还是隐形的, 进而稳定和巩固自己的市场份额, 为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5. 打造一支稳定、团结的营销团队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 在销售额大幅缩减的情况下很多企业选择了裁员, 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西部企业也不例外, 甚至把裁员看成了压缩成本的唯一途径, 而营销人员往往又是裁员的主要对象。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裁员活动都是明智的。对于营销人员的大幅裁员, 会破坏企业多年以来建立的营销团队的结构, 当外部环境好转时企业又在短时间内由于缺乏营销人员而无法实施一些重要的营销策略。这些在当时看来确实压缩了企业成本的行为, 为日后埋下了隐患。因此, 越是金融危机, 越是销售下降就越需要一支稳定、团结的营销团队。

参考文献

[1]芮明杰:市场营销管理——定位、联盟、策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2]李强:市场营销学教程[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7

[3]卢泰宏:营销中国[M].广州:南风窗杂志社, 2001, (5)

[4]李建昌:浅谈市场风险的成因及规避措施[J].商场现代化, 2005, (15)

金融危机下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 篇11

关键词:金融危机;宏观经济形势;宏观经济政策

收稿日期:2009-10-18

作者简介:汪冰(1964-),女,安徽舒城人,炮兵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世界经济带着2008年的伤痛走过了2009年的大半时光,在过去的1年里,尽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提供了各种救援方案,各国政府也采取了一揽子的经济刺激计划,但始终没能阻挡金融危机向世界各地蔓延的步伐。本文着重探讨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政府宏观经济调控职能的转变。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已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递到新兴市场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给全球经济造成了很大很深重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首先发端于美国,美国金融机构纷纷破产,工人失业人数增加。企业纷纷减产、裁员;工人失业,穷人队伍在迅速扩大,两极分化加剧,劳资矛盾尖锐。美国劳工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年美国共减少260万职位,跌幅为1945年以来最高;而失业率飙升至16年以来的新高至7.2%。危机后来逐渐蔓延到世界各地,日本实体经济遭受打击,因为日本多年来一直对出口依赖较大;美国和欧洲等世界主要市场的消费支出大幅度萎缩,这对高度依赖汽车和电子产品出口的日本经济造成严重打击。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日本经济下滑甚至面临比美国更严重。欧盟金融机构遭到重创,如英国、瑞士、德国、冰岛、荷兰、比利时均有重量级银行在危机中蒙受巨大损失;汇丰银行控股集团、瑞银集团、瑞士信贷银行集团、德意志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富通银行等等一大批欧洲金融机构均因所持美国次级债价值严重缩水而出现巨额亏损;还有一些银行破产或不得不接受政府救援。特别是冰岛金融业在这次全球信贷危机中损失惨重,外债超过1383亿美元,而其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93.7亿美元。冰岛国家面临“破产”危险。除此之外,还有俄罗斯、韩国等许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都无一幸免。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约2.5%的增长率,大大低于过去4年中的35%~4%的增长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最新预测,09年全球增长率为0.5%,而发达经济体经济将出现0.3%的负增长。2009年6月22号,世界银行在韩国首尔发布了名为《2009年全球发展金融:全球复苏路线图》的报告,报告指出,世界经济增速放缓,2009年全球GDP将负增长2.9%,比四月份预计的负增长1.7%更为悲观,同时将发展中国家的GDP增速从2.1%下调到了12%,远低于去年的5.9%。那么,在这场危机中,中国经济能否幸免于难呢?

二、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按照国际标准,通常是用经济增长速度、物价变化幅度、就业人数增减和国际收支平衡状况,来评判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情况,这四大经济指标决定了经济发展的基本面。

第一,就经济增长速度方面而言,我国这些年主要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出口总额在GDP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在30%左右,即国内生产的三分之一以上靠国际市场维持,这次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出口,所以我国经济增速呈回落态势。

第二、就物价变化幅度方面而言,居民消费价格自5月份以来已经连续6个月回落,其中8、9、10三个月同比涨幅分别为4.9%、4.6%、4.0%,呈现明显的逐步回落趋势。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月报,数据显示,2月份,CPI同比下降1.6%,PPI下降4.5%;8月份CPI同比下降1.2%,连续7个月实现负增长;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7.9%。这是CPI自2002年以来的首度告负。国家信息中心专家称,CPI、PPI双双下降,使得潜在通缩压力逐步显性化。

第三、就就业人数增减而言,国家统计局发布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08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末上升0.2个百分点。2009年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

第四、就国际收支平衡状况方面而言,伴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化,2008年12月我国的进出口总额增速持续下降,延续了11月开始的负增长趋势。

从以上四个数据看,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但与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的普遍低迷对比,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未发生改变,我国仍处在持续较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总体形势是好的,基本判断是“稳中有变”。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及时地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

三、我国政府宏观经济调控职能转变

(一)宏观经济调控首要任务的变化

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为“两防”,防止经济由偏快走向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为全面通货膨胀。2008年6月底,为防止经济增速下滑,宏观调控政策变为“一保一控”。2008年10月底、11月初,鉴于国际经济形势恶化,国内经济迅速下滑,通货膨胀已经不太严重,部分原材料价格开始下跌,有的跌幅还很明显,CPI增势也大大放缓。2008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立足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这样,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快速变化的情况下,及时地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把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放在了首要位置。

(二)宏观经济政策措施的变化

根据当前经济形势,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措施及时作出调整,由稳健的财政政策向积极财政政策转变,由从紧的货币政策向适度从松的货币政策转变,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从松的货币政策。具体政策措施有:一是增加政府投资。大幅度增加投资是扩大内需最主动、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08年11月9日,国务院及时召开会议决定推出扩大内需的10项措施,简称为国十条。安排了高达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重点是铁路、公路、机场和城乡电网建设等基础设施类,简称“铁、公、机”。我国的铁路发展近些年相对比较慢,因此把铁路放在第一位。最近我国已有若干铁路线开工建设。这一类投资规模最大,拟投资1.8万亿元,占45%。二是增加居民消费。消费需求不足是我们国家的老问题。十七大报告中早就提出,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面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我们更需要利用倒逼机制加快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步伐。第一,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第二,解决好收入分配。第三,搞好社会保障。第四,充分利用农村广阔市场,提高农民消费需求。三是实行结构性减税。减税一方面可以减轻企业和居民税负,增加家庭和企业的实际收入,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的投资积极性。近期我们已经提高了纺织品、服装、轻工、电子信息、钢铁、有色金属、石化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免征了存

款利息税;降低住房交易税;投资于公共设施的营业税免3年;降低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及单边征收政策等减税措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初步测算,今年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落实已出台的中小企业、房地产和证券交易相关税收优惠以及出口退税等方面政策,加上取消和停征一百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可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四是降低存贷款利率。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是现在各国的普遍做法,目前,欧美等国都已逐步进入零利率时代。我国在2008年第四季度连续多次降息。五是扩大商业贷款规模。取消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限制。今年的新增贷款定在了5万亿元,广义货币增长17%左右。根据近10年来的经验数据看,每新增10元贷款,就可带动投资增加55元以上,增加国民生产总值65元左右。从新增贷款的结构来看,信贷结构大概是4∶4∶2,即40%政府项目 + 40%票据贴现 + 20%企业需求。各家商业银行的商业贷款主要还是集中在政府导向的一些大项目上,如国务院已经出台的汽车、钢铁、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运输物流等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因为这些行业是国家重点扶持,需要资金多,风险不大。

(三)宏观经济调控重点的变化

根据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2009年中央政府工作的重点为:第一是扩内需,第二是调结构,第三是重改革,第四是促民生。首先,宏观经济要由“出口导向型”转为“内需主导型”。这是我国的长期发展战略。实现这个转变,需要扩大内需。其次,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目前,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不到40%,低于全世界平均水平64%达20多个百分点。因此,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整产业结构。第三,以技术创新和节能环保为重点,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即由粗放型“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以及低效益向集约型“三低一高”——比较低的投入、比较低的消耗、比较低的污染创造比较高的效益转变。

所以,促进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政府除了采取救急的措施外,还要有长远的考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的今年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是:GDP增长8%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体水平涨幅4%左右。这个目标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我们是有坚定的信心能够实现的。

参考文献:

[1]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3]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 篇12

对中国有何影响

国内外众多经济学家认为, 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 国际金融市场相互作用影响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使全球金融体系出现系统性风险, 很难有国家能在这种情况下独善其身。中国即便在危机之初可以屹立不倒, 但也无法真正做到独善其身, 因为现在的世界是如此紧密地缠绕在一起。所以随着危机的进一步蔓延, 中国能否继续坚持下去也在经受着日益严峻的考验。即使中国的经济能够得以继续保持相对较好的发展, 亚太地区的绝大多数经济体也应该可以逃过衰退的命运, 但仍需为这场危机付出巨大的代价。

事实上, 就当前来看, 这次金融风暴已经使我国的实体经济遭受牵连。众所周知, 美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28%, 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美国次贷危机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全球经济, 从而引发金融市场动荡, 从而拖累全球经济增长。央行的研究数据显示, 我国对美国出口与美国消费数据变化高度相关, 美国经济增长放慢1个百分点, 我国出口会下降6个百分点。很明显, 美国经济下滑和美元贬值对中国出口需求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目前这种负面效应已经显现出来。数据显示, 今年1至8月, 我国出口同比增长22.4%, 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5.3个百分点。其中对美国的出口增速更是显著放缓, 前8个月同比增长10.6%, 比去年同期回落6.1个百分点。美国、欧盟、日本占到我国出口总量的60%, 这三大经济体的同时衰退, 将极大地打击出口。与此同时, 金融危机引发全球风险意识和拆借利率上升、信贷收紧, 这将影响国外贸易企业的贸易信贷, 进而影响我国出口, 因此出口增速在未来几个季度还将面临较大下滑压力, 从而拖累经济下行。

除了出口受到直接影响外, 次贷危机还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和潜在风险, 例如对其它资本市场的溢出影响以及人们对经济增长信心的下滑。次贷危机对我国A股市场的调整同样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雷曼事件爆发后, A股在本身已经调整了50%的背景下, 继续暴跌超过50%, 目前累计下跌已经达到70%。由于“中国的中产阶级几乎在股市中被一网打尽”, 股市调整的财富“负效应”将前所未有地显现, 以中产阶级为消费主体的几乎所有新的消费热点必将随之而降温。

与此同时, 出口减少导致今年我国东部沿海外向型中小企业倒闭增多, 失业者增多必然缩减消费支出。

金融危机及其带来的未来经济的不确定性预期也显然进一步恶化了我国居民对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 它强化了人们对未来收入增长的担忧, 因而对各类信用消费都会产生抑制。

除此之外,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另一大冲击是造成中国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严重缩水。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超过1.8万亿美元, 其中很大的份额投资于美国的国债与机构债。受次贷危机影响, 中国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将遭遇严峻考验。

然而, 国内也有部分人士认为, 仍然有理由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前景保持乐观。虽然对西方国家的出口将有所下降, 但快速发展的亚洲国家正在填补部分空白。工资和土地价格在上涨, 但涨工资推动了国内消费, 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生产成本增加则有助于铲除哪些污染严重的低附加值工厂, 而后者的消失正是中国政府希望见到的趋势。不仅如此, 与美国和部分欧洲的银行相比, 中国的银行经营仍然保持稳健, 这主要得益于中国政府阻止它们冒进放贷。国内消费与投资也呈现出强劲增长。另外, 政府还有一些可以促进经济的有力工具。综合这些因素, 未来几年内中国的GDP增长可能达到9%至10%左右。这个数字或许不及以前的12%, 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型经济体而言依然算得上高速增长。

对此, 瑞典经济学者埃克隆德也认为, 对中国而言, 目前是机遇大于挑战。美国金融风暴造成中国外资出逃但这种外资出逃却可以使中国经济平稳降温, 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也会缓解。更主要的是, 当那些新兴市场资产大幅缩水时, 正是中国资金外向投资的好机会。埃克隆德指出在此次金融风暴中, 凭借强劲的国内需求、经济不存在重大失衡, 中国可以支撑经济的平稳发展。

中国如何出招

温家宝总理近日指出, 面对当前的危机, 各国要加强合作, 有关国家都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只有合力才能有力地应对危机。央行则表示, 将继续与各国中央银行和国际金融组织密切沟通与合作, 共同抵御金融危机。就当前而言, 面对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种种不利因素, 我国应该怎样加以应对呢?

从短期来看, 我国很难通过减持美元资产来规避美元贬值以及美元资产违约率上升的风险, 因为这将有可能导致尚未减持美元资产的市场价值下降。而基于金融危机可能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增速下滑和信心动摇, 中国宏观调控部门应该采取措施, 继续出台提升出口企业经营者信心的措施。在劳动力与信贷成本、出口退税政策方面, 政府应该出台更加积极的政策。在货币政策方面可考虑扩大对出口企业的信贷额度。出口退税应该成为一项中性政策, 而非用于刺激或遏制贸易增长的政策工具, 因此, 可以考虑将出口退税率提高到出口企业实际承担的国内增值税负担的水平。

中国政府10月8日打出“降率免税”货币财政组合拳, 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同时暂时免征存款利息税。专家认为, 这一系列政策都是出于防止经济下滑的考虑, 意在促进投资, 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除了采取更加灵活的货币政策以外, 中国应该加大财政政策的力度, 因为财政可以直接针对需求, 有需求企业才能借钱, 所以要创造需求, 还要从财政方面入手。包括加大基础设施投资, 进一步改善社会保障体系, 以及对农业和农村地区的支持, 以确保投资和消费的增长。

对此, 众多学者认为, 为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增长, 中国政府必须通过有效手段来刺激内需, 以消费和投资的更高增长来对冲净出口的下降。中国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和内需潜力, 这是全世界都羡慕的。由于人口数量全球第一, 加上近年收入增长很快, 因此中国国内市场扩展很强劲, 今年以来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了23%, 去掉通胀影响, 还有15%以上的高增长, 这是全球其它任何地方都不容易看到的现象。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的, 只要有需求, 增长就无大虑。

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 这个特点里也隐藏着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目前沿海出口部门比较困难, 因为人民币升值、欧美市场下行、国内通胀、成本压力和贷款从紧接踵而来, 一时化解难度很大。但是, 中国的中西部地区, 基础设施在近年已有很大地改进, 发展的“软件”条件———观念、政府服务和产业配套能力也有了明显改善, 正成为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目标地区。目前浙江的温州、台州, 以及广东的东莞、深圳到处都是国内其它地区来的“招商团”。最大量的产业转移, 还是发生在国内, 产业转移带动了国内投资的增长。

从另一个角度上看, 中国眼下维持了这么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却还让人担心, 真正问题是国民收入的大分配格局和经济结构。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还不到40%, 贫富差距持续扩大, 广大的农村地区仅为城市消费的近1/4, 大多数农民根本就是没钱花, 加上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使得许多人有钱也不敢花, 这正是我国内需经济薄弱的要害之处。

另外, 许多人担心经济增长乏力会带来就业问题, 但就发展中国家来讲, 如果能保持8%或9%的经济增长, 那是不应该有就业问题的。因为我们的产业结构不合理, 制造业中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太高、服务业比重太低, 导致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就业量很低。所以假如我们未来要确保就业, 那么就应该重视结构改革, 至少不应该低于对经济增速的重视。况且, 我国服务业还在初级阶段, 国人收入增加, 时间成本增加, 对“方便”的需求方兴未艾, 这都是服务业的机会。

如果我们把应对次贷危机视为短期经济目标, 那么, 从中长期看, 眼下可谓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发展模式合理转变的良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农村消费需求的实质性提升。多达八亿人口的我国农村消费市场一直是需求乏力, 是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究其原因, 农村经济利益补偿不到位、人为压低粮食价格、农地流转定价偏低、农民在土地流转中收益过低、农村产业化程度过低等因素, 最终制约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内需的实质性启动, 也制约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合理转变, 造成投资依赖症屡屡出现。

上一篇:现代跳高下一篇:伟大的西柏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