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经济管理(精选12篇)
后金融危机经济管理 篇1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 我国的地方金融管理中存在的借贷利率过高、制度老化、机构设置落后和政府职权规划不明确等问题都应引起高度重视, 及时优化管理方式, 提高地方金融对于地方经济的调控作用。本文针对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及我国地方金融发展现状, 对我国地方金融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自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 全球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剧烈, 中国市场也受到一定影响。对于金融业刚刚发展的国内市场, 尤其是尚处于发展初期的地方金融, 怎样抓住后金融危机时代, 且经济尚未发生巨大波动的这段时期, 增强地方金融管理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 在新时期为未来平稳经济发挥更大作用。现地方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以及金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都值得众多金融经济研究者思考。笔者针对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及我国地方金融发展状况, 对我国地方金融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以期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我国经济提供借鉴。
1 后金融危机时代全国经济发展形势
自全球性经济危机以来, 我国金融业也受到一定冲击。对于金融市场发展并不完善的国内地方经济金融来说, 在此次金融风暴中, 暴露出很多的问题。在瞬息万变的国际金融市场下, 地方金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但这同时也是一次新的机遇。
在针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关于全球经济的研究中,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 全球经济大幅度衰退的大背景下, 中国的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市场动向和金融发展方向势必引起众多关注。面对现阶段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只有看清局势、找准方向、权衡利弊、慎重决策, 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获得飞跃。
在后危机时代, 经济发展趋势会逐渐发生变化:其一, 发达国家储蓄资金增高、消费额减少。其二, 新兴市场经济飞速发展, 即发展中国家经济地位急速上升。其三, 回归实体经济, 减小金融危机影响和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其四, 低碳环保式经济发展壮大。其五, 国际化趋势加快。
在现在的经济发展趋势下, 我国经济必然会做出一些调整:其一, 企业进出口比率的变化, 出口额的大幅度缩水, 要求企业向精加工、提高出口商品质量方向发展。其二, 创业型经济急速发展, 第三产业的形成, 要求中国经济走向国际化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其三, 生产要素的转变, 减少通过消耗自然资源获得的经济增长, 提高资本、劳动和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利用来带动经济增长。
中国的金融业在金融一体化的浪潮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深入改革, 不断扩大发展, 一直保持基本稳定。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明显不够成熟, 金融结构并不平衡, 国内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国内金融业如何在现阶段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 同时实现国家对金融发展的要求, 是现阶段金融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2 现阶段地方金融现状分析
地方金融, 主要是为当地居民或地方企业提供服务的。包括三类机构:A.地方正规金融机构, 农村信用社、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B.地方准金融机构, 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C.其他地方性机构, 贫困村发展互助资金社、农民资金合作社等。这三类地方金融业的发展并不同步, 秩序性也依次减弱。随着近几年全国性的金融业的全面开放, 地方金融业急速发展, 各类机构不断涌现, 但由于地方金融机构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 无法实施城市化金融市场监管, 造成了地方金融业管理的混乱。
现在地方金融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各地方金融机构、同地方各类金融机构各自为政, 造成地方性明显, 使得吸纳来源广泛的外来资本困难, 不利于地方金融的发展壮大。另外, 地方金融机构对外借贷利率过高, 借贷方式单一, 这些都不利于吸引外来资本和零散资金的注入。其二, 地方金融机构的秩序混乱。城乡差异或地方差异, 导致某些金融管理制度, 在地方金融机构中并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地方金融管理部门监管力度不够, 规章制度设置不甚合理, 这些都不利于地方金融在面向本地居民和当地企业时发挥作用, 对当地经济产生更深影响。其三, 地方政府过多干预。地方金融机构在地方上建立并实现运转, 必然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协助, 但是地方金融中政府主导现象严重, 或者地方政府利用行政管理职权, 成立金融办, 并授予金融办职权主导当地金融机构运作, 如上海和宁夏等地, 这不利于实现地方金融业的市场化。在地方政府主导模式下, 应规范政府职权, 明确政府干预方式, 避免政府干预金融机构内部具体操作, 影响金融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信用度和调控能力。其四, 地方各级部门、各类金融机构之间无法实现协调统一。各级地方金融机构之间, 联系不够紧密, 内部各级监管部门责任分工不明确, 各机构之间交易手续繁杂、工序繁琐, 无法适应高速的金融业的发展, 不能实现统筹规划, 促进地方金融更深层次的发展。
3 后金融危机下地方金融管理问题的研究
在后金融危机下, 我国金融业面对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考验。在国际市场影响下, 国内金融业高速发展, 全面开放, 地方金融业纷纷增加融资, 提高经济影响力。但在现行金融制度下, 地方金融管理暴露出很多问题, 导致金融机构发展的不平衡, 因此, 地方金融管理改革刻不容缓。针对地方金融管理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来制定管理策略。
3.1 金融管理模式方面
在“分类管理, 专办协调”的模式下, 明确责任分工, 加强各级部门之间联系, 增强金融管理。实行金融控股集团模式、政府监管模式与“分类管理, 专办协调”模式相结合的方式, 完善管理制度。完善国债管理的法律法规, 明确人民银行对国债监管的工作职责和处罚措施, 为人民银行依法行政提供较高层次的法律法规依据, 使国债监管有规可循、有法可依, 为国家筹资和个人投资主体创造良好的国债投资环境。
3.2 建立健全地方金融管理制度
针对地方金融发展状况, 实时实地的实行国家相应政策。灵活运用, 积极创新, 增强地方金融管理制度在本地的适应性, 使其更好地监管地方金融的发展, 促进地方金融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和当地居民提供服务。
3.3 规范地方政府对地方金融的管理方式
规范地方政府参与地方金融管理的方式, 明确地方政府权限, 不干预金融机构自身业务操作, 将管理重心由争取资金转向协调服务, 使地方金融更好地融入市场经济, 提高地方金融的市场调控性, 为地方金融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
3.4 完善各级各部门的工作机制
利用地方政府手中掌握的资源, 发展地方金融。加强“一行三会”的监管体制, 调动税务、工商等部门共同协作, 加强联系, 相互监督, 增强监管力度, 完善各级各部门的工作机制, 增强各部门的协调统一。
3.5 加强对中小型企业的重视
地方金融管理中, 针对中小型企业的政策正在逐渐增加, 说明中小型企业在地方金融业具有巨大的潜力。在后金融危机时代, 经济发展区域平缓的背景下, 地方金融通过对中小型企业经济的调控, 吸引中小型企业资金, 在增加融资的同时, 更有利于增强地方金融业对本地经济的调控作用。但同时也应加强对这方面金融管理的重视, 提高监管力度。
参考文献
[1]夏季.后金融危机下孵化器融资服务优化[J].中国集体经济, 2016, (34) :55-56.
[2]冯道星.农村民间金融的现状及治理[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6, (04) :88-89.
后金融危机经济管理 篇2
3.1更新经济管理理念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正确的企业理念进行方向性指导,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首先应当更新自身对于经济管理的认识,能够立足于现实,根据企业在市场中的实际运行状况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做出判断。企业的领导层级应当率先打破固有观念的束缚,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创造性地引入企业战略发展意识、危机管理意识等与市场竞争密切相关的重要观念,这些创新性理念可以帮助企业领导在进行管理工作、完善企业发展计划之时,能够具有大局意识,站在一定高度发展地看待企业,具体来说,企业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企业应当对管理人员与员工进行专业的经济管理工作培训,企业可以请专业经济学家举办讲座,也可以与其他企业进行交流,吸取先进经验。领导人员在接受培训后可以对企业发展做出正确决策,引导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少走弯路,尽快驶向正轨;工作人员在接受培训后能够树立正确的经济管理观念,更好地配合部门进行人员调动,是企业内部形成和谐氛围的运行模式。第二,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加剧的今天工作系统复杂,所涉及的工作面较广,因此,企业应当在更新自身经济管理理念之后,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与管理模式,通过实践与企业发展磨合,逐步总结出符合企业发展特点的管理模式,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3.2协调发展企业经营策略
企业经营策略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环节,企业应当加强对其掌控,不断更新企业的经营策略,重建组织结构,增强企业在管理层面的弹性与建设幅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实现企业经营上的联盟合作。企业通过与同类型企业进行技术、资源等方面的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经营联盟,帮助企业在竞争中实现优势资源互补,通过合作使企业以更强的姿态在市场中立足。第二,不断创新发展品牌理念。企业应当在市场竞争中树立起自身品牌,改变以往依托第三方实现产品加工的低层次生产模式,以自身品牌在市场中发展,以此提高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企业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改变企业的不利局面。
3.3优化财务管理
第一,财务管理手段的多元化。后金融危机时代,信息科技突飞猛进,这对于企业发展是一个有利的信号,企业利用网络技术建立起先进的财务管理系统,能够进一步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效率。首先,企业应当利用计算机与网络系统,实现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远程操控,包括审计工作、查账保障工作、数据表格的传输工作等,让财务工作更加系统科学,在第一时间内发挥其应有功效,与此同时,对财务管理采取信息化管理还能够帮助企业领导人对下属各机构进行财务监管,让财务工作更加严谨透明。其次,企业应当利用网络通讯技术建立财务管理数据库,实现集中管理。一方面,财务数据库能够让财务管理更加严谨,排除过多人为干扰;另一方面,财务数据库在进行财务处理时运用先进技术,不仅会使得数据更加精确,能够为企业及时提供最新数据,先进的软件还可以为企业财务提供分析报告和发展趋势,对企业经营进行评析与预测,大大增强企业运作效率。最后,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可以切实解放人力,帮助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更深层次的工作,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第二,加强财务支出的管理。企业应当规范对于财务支出的管理制度,让企业的各项费用支出,如差旅费、办公费、办公用品费在支出与报销时有章可循,企业通过具体的规章制度可以限制资金流向,保证每一项费用的合理使用,帮助企业做好预算工作,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支出。除此之外,企业也应当对固定资产实现盘存登记,对固定资产耗损进行统计。
3.4加强财务预算
首先,企业应当重视财务预算工作,正确认识财务预算工作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其次,企业应当基于国家当前对于财政工作的政策,建立起科学的财务预算体系,让企业能够在大环境中运行地更加平稳。最后,企业通过财务预算体系,帮助企业评估风险,做好预防措施,更好地适应外部市场环境。
4协同企业管理,形成发展合力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企业在市场环境中不再是孤军奋战,更不能一味“闭门造车”,各个产业集群与产业链的出现让企业形成发展合力,这就要求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都能够实现有效协同。首先,企业同外部业务工作的协同发展,即与经销商、供应商的业务协同,帮助企业在外部业务中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其次,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形成协同发展,各个部门不能单独割裂开来进行工作,企业应当实现统筹规划,合理地分配财务、人力资源。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只有通过对经济管理创新发展,才能够在严峻的发展环境中占得先机,取得领先优势,更加平稳地度过缓冲阶段,实现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继续保持健康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李巍.浅析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改革[J].品牌:理论月刊,(25).
[2]彭龙.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J].中国商贸,(05).
[3]周家华,张立金,吴玲.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并购整合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辨证关系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3).
[4]陈星榕,谢赤,赵亦军.金融危机背景下基金家族绩效与风险关系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02).
后金融危机经济管理 篇3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 企业经济管理 创新
引言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后金融时代,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下,大多企业都承受着巨大的市场压力。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挑战,如何化解全球经济危机,实现经济的触底反弹,是我国乃至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然而实现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可以提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能力,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实施经济管理创新的原因和必要性
现阶段,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导致全球经济不景气,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剧烈,因此,我国企业必须转变自己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资源集约型的经济方式。而且金融危机的爆发,促进了我国企业管理弊端的显露,例如,企业认同度低、管理落后,技术落后等一系列的弊端都严重影响着我国企业的发展。所以,如何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当前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有哪些基本特征
现阶段,市场经济形势风云突变,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也在不断的改变,和传统的经济管理方式有了很大的区别,总结发现现在的企业经济管理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一)现代企业主要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有效的控制,保证企业生产以及经营过程,进而提升经济效益。它体现了一种综合性的经济管理方式,它是以价值为基础,帮助企业经济管理。
(二)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的各项工作都和企业的生命息息相关,因此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经济管理氛围,才能够有效实现各项管理措施。
(三)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大多是以领导的决策为指引的,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好坏则是由企业财务指标的实现来直接体现的。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必须结合企业的自身实力,制定合理的企业财务指标,以及相应的营销策略,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应该如何实施经济管理创新,有哪些具体的方法策略
(一)企业要更新经济管理观念,转变管理手段
更新观念,在企业的管理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要不断的更新企业员工以及领导阶层的观念,适时引起新的战略意识和危机管理策略,让企业的领导阶层能够及时制定科学有效的经济目标和方针,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管理环境。尤其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的领导阶层必须把握企业的全局观念和管理观念,充分发挥企业管理工作的特点,重视企业新型管理方法和技术的实踐。另外,企业要改变自己以前的管理手段,要建立专门的人才管理机制,结合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以人为本,重视人才资源的获得,强化知识管理。
(二)企业要制定创新经营策略
企业制定创新经营策略是企业实行经济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步骤,可以改变企业的组织结构以及经营观念,为企业重新建立一种柔性化、虚拟化的经营组织结构,增加企业管理弹性,扩展企业管理的宽度和幅度。企业经营策略的创新,需要从企业的经营联盟以及品牌入手,进行企业创新。其中,关于企业经营联盟的创新是在企业之间建立生产、销售等方面的经营联盟;而品牌创新则是指企业通过创建属于自己的新品牌,来提升知名度、赢得市场的手段。关于企业创新经营策略可以增加企业利润,帮助企业优化生产和经营环境。
(三)企业要建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制
在企业内部建立专门的财务管理管理机制,让企业的财务支出和收入有章可循。在执行企业财务的支出制度的过程一定要严格按制办事。例如,建立企业财务人员的岗位职责制度,强化企业公共财产的使用管理制度等。另外,企业要建立科学的部门预算制度,实行企业部门预算细化,同时企业要分析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预算定额标准,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预测能力。此外,企业要在固定的时间段内进行财产物资的实地盘存,所以企业要建立专门的登记盘存制度;或者,企业要制定内部价格制度,在每个月的月末,对企业实行销售和购进的财务核算,然后进行成本差异分摊。同时,企业也要强化内部控制管理,实施经济监督。
(四)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员工的素质,实现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
要想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员工的素质,首先就要提高企业员工对于财务预算管理的认识。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可以有效保障企业各项收支环节的运行。另外,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可以促进企业的廉政建设,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中,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可以实行风险评估,帮助企业识别风险,同时找出有效的对策。其次,企业要对员工进行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培训。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电子科技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主流[4]。在现代企业中,传统的桌面式财务管理已经被逐渐淘汰,现在大多利用现代网络式的财务管理方法,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了财务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此外,现在的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软件一方面简化了财务人员的日常工作,另一方面能够为财务人员提供决策的平台,帮助企业实行财务管理。
四、小结
综上所述,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面临着残酷的市场竞争,只有进行企业经济管理创新,适应市场的变化,实现企业的最大效益,企业才能够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华,孙少波.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贸易战略的制约因素及汇率改革[J].中国集体经济,2011
[2]徐华.后危机时代我国外贸战略的调整与金融支持[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0;7
后金融危机经济管理 篇4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
近年来, 我国企业经济迎来了最关键的时期:一方面, 后金融危机背景下, 各个企业都处在经济发展的调整期, 市场的需求量大大降低;另一方面, 全球性产能过剩, 进而使得全球的各大企业都面临着很大的生存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 企业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及时调整以及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的方案, 进而使得企业的经济管理能够应对企业正在面临的挑战, 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由此可见, 探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管理方法的重要意义。
1 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特征
后金融危机时代下, 针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 主要呈现为两种特征:一种是综合性的管理特征, 另一种就是以领导的决策为指引的管理提升。只有深入了解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特征, 才能提出与之对应的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的方法以及模式。
1.1 综合性管理方式
在现代企业经营以及管理的过程中, 不再是通过控制某一个过程实现对于企业的整体的经济效益的控制以及提升, 更需要的是对各个方面的综合管理。所谓综合性管理, 主要指在整个企业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 要将价值作为企业的基础导向之一, 在这样的一种价值观念的导向下, 实现企业的各个部门对于企业中的各项运营操作加强管理, 最终实现综合性经济管理模式, 而对于企业的管理人员来说, 也应该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工作价值, 实现各个部门的协调发展, 进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1.2 以领导的决策为指引
目前, 大多数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都是以领导的决策为指引的, 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好坏则是由企业财务指标的实现来直接体现的, 这种直接领导式的方法虽然可以实现企业的经营以及管理, 但是并不适合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对于一个优秀的企业来说, 其良好的经营和管理应该是建立在所有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的, 所谓的“众人拾柴火焰高”正是这个道理。因此, 在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 企业相关的管理人员应该注意, 在制定经济管理方法以及模式时, 一定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来决定, 而不是单纯依靠领导自己的决策来决定整个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2 后金融危机时代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的方法以及策略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 只是各行各业的竞争变得日趋激烈, 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企业必须想办法创新财务管理模式, 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保证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1 更新企业的经济管理观念
若想实现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必须要做到的一点就是想办法实现管理方法的改变以及创新, 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更新经济管理理念, 也就是说, 企业相关的管理人员传统的经济管理理念,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 针对企业的经济管理, 一定要做到时时刻刻结合市场经济的变化一起企业的全局发展状况, 为企业设定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战略。除此之外, 管理人员除了要更新自己的观念以外, 还应该借用培训或者是开会等方式更新员工的管理观念, 让员工了解到, 我们正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 即经济的调整期, 因此, 员工在日常工作中也必须要做到根据领导的要求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案, 进而帮助一起度过后金融危机时代,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2 企业要建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制
虽然说后金融危机时代, 企业的经济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 也就是通过企业的各个部门的各项操作的综合管理来实现的, 但是主要的还是财务部门的管理工作。企业若想实现更好地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 应该建立专门的后金融危机时代财务管理机制。这个财务管理团的建立是专门为后金融危机时期建立的, 在此期间, 企业要求财务部门的管理人员要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严格办事, 对于企业每一笔资金的进入以及支出都要有明确的记录。同时还要建立责任制划分管理, 也就是说, 针对企业的各个过程的财务的管理, 都会有对应的负责人员, 这样一来, 后期一旦财务工作出现任何问题, 便可以直接寻找到问题的负责人, 并给予一定的惩罚。采用这种责任制划分的管理模式, 一方面来说, 可以让大家分工明确, 了解自己所担负的版块是什么, 另一方面来说, 可以起到督促作用, 提升大家工作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进而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 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帮助企业共同度过危机。
2.3 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实现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
近几年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 更是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的管理工作中, 实现信息化管理。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 也可以同样做到信息化管理, 财务信息化管理不仅可以提升财务工作的准确性, 还可以很好地抑制财务数据丢失或者是财务信息外泄的现象的产生, 最重要的是, 可以提升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同时还可以为企业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实际经营过程中, 我们会发现部分员工自身的专业素质并不是很高, 尤其是对于计算机的使用方面, 因此, 若想实现信息化的财务管理模式, 企业应该开展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 进而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例如, 企业可以通过聘请专业的计算机教师的方式加强对于财务人员的计算机使用能力的培训, 并且, 还要建立一定的考核制度, 进而激励大家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早日实现企业的信息化财务管理模式。
3 小结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 企业面临着残酷的市场竞争, 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中, 且若想实现长久的发展, 除了要做好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以外, 最重要的就是要进行企业经济管理方法以及模式的创新, 让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能够很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 进而实现企业的最大化效益, 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巍.浅析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改革[J].品牌, 2011, 05:46+50.
[2]彭龙.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J].中国商贸, 2012, 05:85-86.
[3]资成义.浅析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改革[J].经营管理者, 2013, 25:61.
后金融危机经济管理 篇5
再者就是要对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实施创新发展,这是对企业经济管理健康运行的重要保证,企业经济管理制度是对企业的内部资源组合效率的保障,也是企业的基本框架的组成部分,所以要能充分的将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科学化的制定。从具体的措施上来看,企业的活力来源主要就是管理制度的创新,只有在这一层面得到了保证才能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得以有效应对;还有是将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实施创新也要能对企业的资源实施科学化的整合,如此才能够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适合当前的整体形势,才能保证企业在创新中发展进步。
另外,企业要能够对专门的财务管理机制进行创建,这样才能促使企业财务支出以及收人按照相应的章程进行。对企业的财务支出制度中一定要能严格的按照制度办事,对财务人员的岗位职责制度的构建过程中,要能对企业的公共财产使用管理制度加以强化。同时在科学的部门预算制度上要能得到充分构建,从而实现企业部门预算细化,不仅如此,企业也要能够对自身的发展情况实施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预算定额标准,将企业的经济管理预测能力得以有效提升,尤其是在内部的控制管理上要能加强,将经济监督得到充分体现。
最后就是要对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人力资源实施创新发展,金融危机通常对造成企业的裁员以及降薪和培训减少等,而在后金融危机方面,要能够止确的将人力资源的创新土作得到完善,对人力资源实施优化重组并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从而保证企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素养不断的提升,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不仅如此,也要能够将企业的员土在财务预算管理的全面认识上进一步加强,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从而来促进企业廉政建设,只有如此才能将企业的经济管理得到较好的发展运行。
后金融危机经济管理 篇6
关键词:公平 实体经济 转型
一、中国经济的现状
(一)钢铁业
可以说钢铁业是各个行业的支柱,对各个经济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但是就目前的市场行情而言,一吨普通钢铁的利润还不如蔬菜的利润高,甚至买一吨钢铁都是亏本的买卖。
(二)光伏行业
光伏行业是一个高科技行业,经历了几年前的风光高速发展之后,老天似乎和他开了个玩笑,光伏行业一下子陷入了万劫不复之地,行业龙头企业无锡尚德,江西赛维LDK都陷入了巨亏,面临纽交所退市摘牌的危险。
(三)船舶制造与航运业
波罗的海综合指数(Baltic Dry Index,BDI)是散装船航运运价指标,散装船运以运输钢材、纸浆、谷物、煤、矿砂、磷矿石、铝矾土等民生物资及工业原料为主。因此,散装航运业营运状况与全球经济景气荣枯、原物料行情高低息息相关。
二、中国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水平较低,受制于人
几年前,我们对“Made In China”感到万分的自豪,但是当我们渐渐发现我们得到的利润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大量的利润被外国厂商赚去。我们的大量,低成本劳动力资源也渐渐地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减退而显现出竞争乏力:大量的外资将代工厂移到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人力成本更低的国家。我们的大量代工厂商遭遇了釜底抽薪之痛,没了订单,无米下锅。
(二)行业集中度不够,话语权不足
中国的最大五家钢铁企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0%左右,伴随的使上千家的中小型鋼铁企业的低效,高耗,无序的竞争。于此同时,在与国外铁矿石巨头进行价格谈判时,中国钢铁企业的不团结与话语权的丧失带来的是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受制于人。
(三)内需不足,过于依赖外需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一直被我国所忽略,我国的储蓄率占GDP的40%以上,很多的资金都进入了银行体系,很少一部分进入了流通消费领域,这在很到程度上造成了内需的严重不足。
(四)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限制实体经济发展
中国的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业为主导,信托和证券高速发展为特点的。在我国100万亿的金融资产中,银行要占到90%以上,其次是信托,证券也最为式微。这也就造成了我国实体经济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银行的贷款,因为其成本相对较低,要求没有通过发行股票等资本市场的融资来的要求严格。这种过于单一的融资方式对企业的资金有效利用和企业的战略发展是不利的。因为银行贷款很容易受到宏观政策调解的影响和银行自身发展状况的影响。
三、发展实体经济的思考和建议
(一)企业的技术转型,推动产业的战略转型
1、通过企业自身不断的引进高素质人才,先进的生产理念,尖端的技术,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演变。2、走技术联盟路线,各个企业各自拥有自己的独特技术,为了尽快地占领市场,降低技术研发的风险,可以行业领导地位的企业进行技术联盟,由原先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低效竞争转为强强联合,优势互补。3、实体经济应该根据国家的战略规划,主动从原先的竞争激烈的红海产业中走出来,主动淘汰原有的低端产业,通过不断拓展新的领域,进入有高附加值的产业。4、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夯实基础管理工作,开源节流,降本增效,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
(二)加强行业集中度,增强话语权
1、遵循市场经济规则,优胜劣汰,通过市场使竞争力不强,不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破产,重组,兼并退出这一行业,从而让资源集中到生产效率更高,更有竞争力的企业,这样才能使社会资源产生最大的财富效应。2、可以以行政力量进行适当干预,强制淘汰落后,高耗,低效的小企业,让他们被并购或重组退出这一领域。用行政手段来弥补纯粹市场手段约束力的不足。
(三)提高国民收入,推动内需
1、国企,央企应该逐步退出一般流通领域,他们只需要在关键的国计民生产业中起到国民经济支柱的作用即可,如军工,航天,石油。2、国家应该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养老保险体系和医疗保险体系能真正地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不是人们把大部分钱存在银行里不敢消费。
(四)改革金融体系,为实体经济保驾护航
1、平衡银行,证券,信托的发展,调节他们三者之间的不平衡状态,改变银行业一家独大的局面,促进另外两者的快速发展,从而实现实体经济获得多元化的资金支持,得到更加全面的金融服务,而不是目前的单一的,系统性风险较强的银行信贷支持。建立完善的资本证券市场,制定更加规范的股市融资规范,借鉴国际化的资本市场运行经验。2、使金融体系真正做到与实体经济的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而不是只是一味地追求自身的利益而损害了另一方的利益。3、要做到公平地对待各种类型的实体经济,使每一方都能安全渡过后金融危机时代。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回归实体经济。诚然,金融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但是纯粹的过分的强调金融业而忽视实体经济的发展是很不明智的本末倒置的行为。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力量之源。要抓住后危机时代的关键时点,加强实体经济的发展,优化金融体系结构,加快改革发展步伐,是后危机时代的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陈秀丽.后危机时代创业型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J].改革与战略,2011,(8):25—28
[2]庞志强.危机后思考:外向型经济要提高核心竞争力[J].经济,2010(3)
后金融危机经济管理 篇7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
一、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形势不断发生变化, 后经融危机时代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带来一定的冲击。我国企业经济管理中的理念、模式都在金融危机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出现具有双重性, 一方面对传统企业经济管理带来一定阻碍, 另一方面能够促进企业经济管理向着市场经济发展趋势靠拢。为此, 下文针对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现状进行浅析, 并提出企业经济发展的创新策略。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现状
(一) 后金融危机
在2008年, 美国发生次贷危机, 这次危机为全球经济带来低迷, 而后金融危机是指在美国这次次贷危机之后到经济复苏这一阶段。美国的次贷危机出现后, 全世界国家之间立刻采取措施挽救经济损失, 力求将经济危害降低到最少, 在全世界的齐心协力之下, 抑制了经济的严重下滑。后金融危机时代中, 纰漏出很多经济增长中的问题, 在经济发展反面代价重大。
(二)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企业经济现状
在金融危机之后, 后金融危机影响极大, 达到了世界经济损失惨重的时期, 当然对中国的经济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008年, 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急剧下降, 单从我国的出口情况来看, 出口总额也呈现了下降的趋势。后金融危机时代使得我国经济面临着十分不景气的状况, 具体表现在各行业各业中, 使得诸多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很多管理不善的企业面临着生存问题。而我国企业要想能够在后金融危机中崛起, 不仅需要克服企业管理中的难题, 还要在企业管理内部进行改革与创新, 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 保证企业的顺利发展。
而目前, 从我国企业经济管理中来看, 企业管理的模式不细致, 管理不能深入到企业细节中来, 由于这样的原因, 导致了企业的发展效率普遍较低, 企业现有资源利用率不高, 浪费现象较为严重。现行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建立起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 将市场竞争主体转变为企业个性化发展。因此要想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发现具有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 首先需要在市场竞争中建立创新型的经济管理体制[1]。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
(一) 利于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建设
要想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 首先需要在企业中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能够在企业中建立一个比较宽松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 不仅有利于学习与企业发展研究, 还能有助于创新思维的产生。企业文化的创新能够依赖市场经济引导信号进行创新, 其中企业文化是指, 在企业发展中, 全体员工对自己认识、工作习惯长期形成形态。企业的经济要想被提升, 需要树立全面的知识、人才管理体系, 在企业内部形成一定的知识积累与良好风气, 只有这样在企业管理中才能够逐渐形成工作人员的创新思维。
企业要想建立良好的文化环境, 重点的需要培养员工的职业道德观, 并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在企业中实现团结与创新。在企业文化建立的环节中, 需要企业领导起到带头作用, 以身作则, 并在企业中起到文化学习模范的作用。同时, 在企业发展中要把文化建设管理与企业经济管理相结合, 在企业经济管理规划中明确长期奋斗目标, 并将企业的经济奋斗目标逐一分解到具体的工作岗位中去, 这样的文化管理模式实际上也是一种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以企业文化建设强化经济管理[2]。
(二) 完善管理机制
在我国制定的经济法律法规中以及企业经济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中, 企业建立属于自己的管理机构是企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 作为企业的高级管理者, 需要对企业各项管理制度熟练掌握, 并且在员工之间树立管理榜样, 要求普通员工也要做到这样。另外, 企业管理者应该顺应企业发展方向, 制定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方针, 并在企业中保障这些方针的切实落实, 在现有条件下, 企业还能够设立专门部门, 专门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拟定、落实、评估以及反馈进行负责。在企业经济管理中除了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 还需对企业经济管理的相关的文化进行完善。
有效的经济管理文件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其中企业的经济管理文件包括文字体系文件、为形成的文字体系。对于文字体系文件的研究, 主要包括企业经济管理活动过程规划、活动执行手册、活动程序记录等。而对于为形成的文字体系, 主要从企业发展的目标、方针等宏观方向上进行指导。所以说, 要想实现企业的发展, 需要在企业经济管理中进行相关文件的处理。
(三)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 为了经济发展, 企业要想实现经济管理, 需要对自身采取一定的内部控制, 切实落实好企业经济管理的监督程序。而在企业中落实战略型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 能够使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转变为全局性的管理模式, 不再是以往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某一项职责。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需要面向自身经济管理, 与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相比, 我国市场经济高度发展中, 需要不断的以预算管理为管理的核心, 全面推动财务管理模式进步。企业需要在实际的生产管理中, 对内部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一定的协调、控制与规划。在对企业经济发展进行预算的环节中, 需要对企业经营的整个过程进行激励、组织与计划, 这样一来, 不仅能够实现企业财务约束力, 和企业财务的控制力, 还能将企业财务预算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经济管理中来。
(四) 企业理念更新
企业的危机管理需要贯穿于企业发展的整个阶段过程中,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 企业经济管理要想提升一个新台阶, 不仅需要不断拓宽企业财务管理的领域, 还应该以促进企业发展为最终目标,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企业在进行战略创新时, 就是指, 在企业发展战略制定过程中, 首先企业领导者需要具有全局观念, 从宏观角度执行企业战略制定。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 企业能够真正的陪育其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 并且保证在能力扩大环节中, 处于市场激励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四、结论
综上所述, 后金融危机时代为企业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与机遇, 企业经济管理要想提升, 就需要采取积极的经济管理创新模式。在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中需要在企业中完善市场需求机制, 以促进市场经济稳定发展。为此, 本文从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现状开始分析, 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 以期发展企业经济。
参考文献
[1]马远生.后金融危机时代知识管理促进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 2012.
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柔性管理研究 篇8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发展环境
总体来看, 后金融危机时代, 企业所处的发展环境孕育着机遇和风险, 但机遇大于风险。首先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实际上是过去积累下来的问题集中地暴露出来, 危机中也孕育着发展的机遇。其次, 政府和社会不仅仅为应对当时的困难采取了有效的措施, 更为注重转变行为方式, 努力为企业持续发展创造健康稳定的环境, 这也许会从根本上消除企业家的后顾之忧。第三, 以政府投资为核心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 现在已经基本完成使命, 正逐步地退出, 同时政府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发展, 这是企业发展迎来的机遇性政策环境。第四, 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总是呈波浪式推进的, 当经历了金融危机后, 陷入低谷的市场需求必然会向上攀升, 这给企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市场机遇。
二、企业柔性管理的基本内涵
柔性管理 (Soft Management) 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对稳定和变化进行管理的新方略。管理学上关于柔性的定义是指企业所具有的迅速而经济地适应环境变化或者因环境变化而引起的其它不确定性的能力。将柔性引入管理, 起源于梅奥的霍桑实验和以关注人的复杂需要为主导因素的“社会人”管理, 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的现代管理科学中的“行为科学”派的“人本主义”思想及其应用, 并称为柔性管理, 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 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 用非强制的方式, 使人们心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 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二是以柔性制造为中心对物质资源的柔性管理, 即在制造领域, 为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对生产系统的要求, 对物质的过程化进行柔性管理;三是全方位的柔性管理, 即运用系统、整体的观点, 对企业组织的各种资源进行全面化、全方位、全过程的柔性管理。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呼唤企业柔性管理
1.遵循谨慎性原则, 建立清晰的投融资逻辑分析思路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投融资, 这往往关系着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 企业必须要建立清晰的投融资逻辑分析思路。首先, 要以风险第一的视角分析投融资项目, 结合经济发展的环境与企业的财资承受能力以及市场的竞争, 对项目作出风险评判。要在考虑不同风险因素的影响下, 预计较为保守的现金流量并采用较高的必要收益率贴现, 这是投融资中的第一道防火墙。其次, 精细计算成本。这样才有可能确保未来收益, 而融资成本的分析往往是这个环节的关键。企业到底采用权益融资还是债务融资必须结合项目的前景, 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税收的政策而定, 同时在估计成本时必须考虑产品市场价格及上游原材料价格的不利波动。本轮金融危机中中国轮胎行业与钢铁行业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度波动带来了巨大的财资成本, 几乎造成了行业的流动性风险, 而流动性风险往往是企业的第一杀手, 一个好的投资项目往往会因为成本的上升而变得完全不可行。第三, 进行收益分析, 即按照风险、成本、收益的逻辑分析思路最终锁定收益。
2.树立风险管理意识, 构建风险管控体系
从企业管理角度看, 金融危机暴发的隐性原因是企业风险管理的缺失, 主要表现在企业高层管理者风险意识淡薄和企业风险控制机制缺失两个方面。基于此, 企业必须树立风险管理意识, 构建风险管控体系。首先, 健全法人治理机构, 形成一种制衡关系。其次, 优化人力资源政策, 这是风险管控的基础。第三, 建立信息沟通系统。控制活动要落到实处, 必须有发达、封闭的信息系统。
3.加强纵向联系, 创新供应链商业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经济全球化的加速, 业务模块化和业务外包的兴起以及商业职能的分化, 使得企业必须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来考虑管理决策, 而不仅仅局限在过去只是单个企业内部的范围。信息企业的快速发展, 为企业供应链管理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 通过促进信息共享与整合, 推动与各个企业之间的围绕供应链的配合来进行决策, 使生产和服务过程与市场更紧密地无缝地连接在一起。总体来看, 供应链管理在五个方面引发了商业模式的变化:一是从企业内部职能部门的核心到各个企业之间的;二是企业从产品提供到市场整合观念上的改变;三是企业从关注生产到关注市场需求;四是企业筹措资本模式的创新。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商
业模式, 从本质上讲, 就是要为企业利益的相关者创造价值。商业模式的创新意味着要找到新的价值创造方式, 供应链管理实际上本身就是网络化、整体化和模块化的管理思路,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手段, 在某种程度上发掘潜在的产品, 从而重塑企业的运营方式和管理方式, 这就为企业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创造价值、提升竞争力开辟了新的途径。
4.以人为本, 激活人力资源管理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 人力资源都是一切生产要素中柔性最高的, 其他一切生产要素都是由人力资源要素来支配。因此, 员工的柔性管理影响着其他生产要素柔性的发展。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对员工的柔性管理, 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首先, 企业管理者应当与员工建立一种互信的关系, 予以员工适当、合理的授权, 使他们产生一种主人翁责任感和归属感, 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其次, 要创造员工之间互相学习和协作的工作环境, 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员工之间的相互沟通、尊重和信任, 同时还可以让他们在平等的机会下进行良性竞争, 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以及团队的合作效率。第三, 健全激励机制。由于各岗位的工作性质不同, 考评和激励的方法也应不同, 但总的原则是坚持目标考核, 这样既让员工有充分的空间发挥自己的能力, 又便于上级对他的评价和使用。第四, 倡导全面沟通。实践表明, 每个企业都存在沟通问题。企业管理者要建立起与下级或员工单独沟通或直接对话的机制, 这样可以使员工感到组织对他的重视, 有些员工对组织的意见和建议也可以适时反映上来。企业可以在组织内部建立BBS (电子公告板系统) 和Intranet (企业内部网) , 架设通畅的上下、左右、前后等各种沟通关系, 在传递组织信息的同时增加组织与员工之间的感情, 培养员工忠诚度。
参考文献
[1]杜娟.企业研发项目的柔性管理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 2009, (10) .
[2]于银州.发展企业柔性管理[J].中国商贸, 2010, (15) .
后金融危机时代银行风险管理 篇9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银行,风险管理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 全球金融体系中的众多机构被卷入了这场风波中, 并遭受重创。我国政府审时度势, 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这些政策保证了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但由于配套资金大部分来源于银行贷款一定程度上加大商业银行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应该从这次次贷危机吸取教训, 深刻反思当前发展衍生品等金融创新业务等风险性与可行性以及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并进一步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这对我国商业银行提升国际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概述
最早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主要偏重于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20世纪六十年代以后。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开始转向负债风险管理方面, 强调通过主动借入资金来保持或增加资产规模和收益。20世纪七十年代, 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和石油危机的冲击, 如何规避汇率和利率风险, 成为商业银行必须面对的问题。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应运而生。20世纪九十年代后。在金融全球化、分业经营壁垒消除、金融机构之间竞争加剧以及金融创新此起彼伏的时代背景下, 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方法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主要的进展包括风险价值法和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法等。信用风险组合管理模型也在一定程度上沿用了市场风险模型的方法和体系, 并已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2004年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银行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大类风险和其他风险。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就是指银行的客户或交易对手无力履约的风险。市场风险是由于金融市场的一些重要变量 (如利率、汇率、股价等的变动而导致银行面临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是指银行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的缺陷以及公司治理机制失效导致的风险, 这类风险是由于人为错误、系统失灵、不正确的流程和无效的监督等原因造成, 其他风险包括流动性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等, 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在业务发展中是相互交叉的, 并呈现出连锁态等。
二、后金融危机时期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的动因
(一) 受到金融监管加强的压力
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 流动性风险导致欧美大批中小银行倒闭, 严重破坏了区域金融的稳定。我国央行和银监会在继续支持经济稳健复苏的前提下, 适时调研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贷的风险, 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和完善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的管理框架实现精细量化的风险管理, 以确保区域金融稳定, 更好的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后金融危机时期, 各国金融监管机构正在逐步调整资本监管框架, 强调IT系统的报告和预警功能, 加强实时动态的风险分析和管理, 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为加强金融风险管理, 大型国有商业银行2009年已进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预评估阶段。
(二) 自身优化信贷资产的动力
商业银行由于区域集中度高, 为继续优化信贷资产结构, 降低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 就要直面未来经济波动可能造成的信贷风险:一是信贷集中可能造成新一轮产能过剩, 使城市商业银行无法充分发挥区域金融调控作用, 不利于区域经济长远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亲地方政府化”的单一操作极有可能为城市商业银行埋下隐患, 如果宏观调控政策方向转变, 由于其区域集中度高, 潜在的呆账、坏账就可能浮出水面。二是地方政府融资风险。由于政府融资平台项目信贷60%以上是依赖财政偿还, 一级政府往往设立多个政府融资平台, 同一个政府融资平台往往有多家银行贷款进入。在加速投资的背景下, 部分地方政府可能出现过度负债, 且财政担保对银行信贷资金安全并无法律约束和保障。尤其是商业银行主要在一定区域内发展, 对地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 不得不面对新一轮不良贷款的重组, 对利润和资本造成侵蚀。三是部分行业贷款风险上升趋势不容忽视。最显著的是房地产业, 经历了一线城市房价暴涨后, 管理部门连续出台税收、土地等政策也对市场造成一些压力。如果房地产市场急转直下, 银行集中发放的房地产开发贷款、个人按揭贷款都将暴露在较大的风险中。
三、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
(一) 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凸显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我国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内需的扩张提供了积极的动力, 但其所蕴含的风险须引以重视。一是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上升较快, 贷款集中度较高。二是政府融资平台负债率高, 公司治理不完善。在负债率偏高的情况下, 地方政府的负债率高, 资金链很容易断裂。三是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资金的偿还具有不确定性。平台贷款多流向不具有自偿性的公益项目, 还款来源主要依赖于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土地拍卖收益, 在房地产价格下跌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 易导致还款来源不足。贷款期间涉及到政府、人大的换届或主要党政领导人的变动, 也为贷款的偿还带来不确定性。四是政府融资贷款多以“政府信用”为依托, 风险缓释措施不足。多采取政府隐形担保, 以各级财政出据保函方式, 没有签订规范的担保合同, 贷款担保的有效性难以落实。
(二) 大额信贷集中风险隐患突出
新增贷款向“大行业、大客户、中长期”集中。银行新发放贷款主要投向制造业、电力、燃气、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上述行业大部分都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 尤其是制造业、采矿业与电力行业面临着较大的压力。行业风险一旦扩散容易引发银行系统性风险, 危及面广、影响力大。部分银行集团客户贷款集中度超标, “垒大户”现象十分普遍, 贷款的担保方式以信用和保证为主, 风险防控手段弱化。
(三) 我国金融体系建立较晚, 现行金融市场还不能向投资者
和银行机构提供足够的风险管理工具,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风险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风险管理工具匮乏主要体现在, 股票、债券和基金市场所提供的风险管理工具非常有限, 真正的衍生金融市场尚不成熟。
(四) 风险管理体系及组织结构不完善, 尚未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
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逐步建立了独立的风险控制部门, 但是刚刚起步, 在风险控制上缺乏经验, 执行力度较弱, 多为事后控制, 事前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略显不足, 还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独立的风管理部门和管理体系。风险管理工作比较分散, 风险管理部门没有充分发挥“气象站”的作用, 未能真正将“贷前审查、贷中检查、贷后复查”的工作落到实处, 部分商业银行对于贷款审批还停留在依靠过去经验, 由部门领导定价的阶段。
(五) 风险管理缺乏科学性, 风险管理水平不高
风险管理目标不明确, 评级机制未完善, 评级不细化, 缺乏公正权威的外部评级机构。风险指标不合理, 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建立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之上, 而我国的商业银行起步较晚数据相对匮乏。我国缺乏信用文化基础, 社会信用体系亟待改善, 信用风险的外部管理条件尚未成熟。随着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 存贷款计息方式也日益市场化, 固定利率房贷以及其他利率计息方式日益普遍, 利率缺口风险将逐渐加大。目前商业银行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风险日益增大的要求, 特别是在市场风险的计量方法、工具、系统方面缺乏有效的措施。
(六) 我国商业银行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还未形成, 风险管理人才缺乏
企业文化是至关重要的, 能否把风险管理意识融入企业文化, 决定了企业能否进行成功的风险管理。疲软的风险文化会向管理风险妥协, 事实上这也是致命的。商业银行是企业, 以盈利为目的, 因而在风险管理方面意识淡化, 缺乏优良的风险管理文化。由于风险管理具有复杂性、技术性和专业性, 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较高, 风险管理人才必须有前瞻性和较好的洞察性, 否则很难理解业务和产品的风险本质, 难以采取适当的风险防控措施。我国商业银行亟须通过各种途径吸收优秀的风险管理人才, 建立高素质、复合型的风险管理团队。
四、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 加强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管控, 防范系统性风险
一方面要加强地方政府融资行为的内外部约束, 特别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要通过规范准入、规范融资、规范担保等强化融资平台自身管理。另一方面, 要把好银行信贷风险关, 在对政府融资平台逐项打开, 重新评估风险的基础上, 商业银行对项目不合规、合同手续不全、风险缓释不足等有瑕疵的贷款要采取补救措施, 调整信贷结构, 适度压缩政府融资平台的授信规模。探索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管理的制度框架, 发挥其跨周期的逆风向调节功能, 研究强化对具有系统重要性影响的资本约束和流动性要求, 保持金融体系稳健、防范系统性风险, 增强金融持续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
(二) 加强资产质量管理, 防范贷款信用风险积聚
商业银行应加强对新增贷款风险的把握, 对不良贷款形势保持清醒的认识, 应认识到不良贷款余额下降与实施经济刺激计划, 对到期贷款展期重组有较大关联, 不良率下降与新增贷款的大量投放有关。在信贷新增减速、产业结构调整、房地产新政出台等新的形势下, 警惕贷款短期化、快速化不良的倾向, 确保不良贷款“双控”目标的实现。严格贷款五级分类标准, 提足拨备, 加大不良资产清收力度, 做好呆账核销。建立并完善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制度, 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资产质量大幅度向下迁徙。
(三) 严把信贷闸门, 加强信贷管理
首先应该把第还款来源作为首要考虑因素, 除了注重自身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以外, 银行对于客户现金流的管理, 对于客户第一还款来源的关注永远要摆在信贷管理的首位。通过有效的调查和审查, 甄别判断客户的预期现金流情况, 作为发放贷款的基本依据, 警惕资产价格泡沫破裂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冲击。其次要正确对待第二还款来源, 并购贷款出现不良时, 银行通过实现抵质押权短时期内实现了对企业经营权的控制。由于分业经营的市场环境, 风险转移机制和工具相对有限, 第二还款来源是银行信贷投放过程中关注的焦点。然而, 银行信贷资产的长期性与市场强烈的周期性往往难以匹配, 市场上涨时的繁荣和下跌时的惨烈经常让置身其中的银行无所适从, 要警惕经济周期出现拐点后, 在紧缩政策下, 市场资金链绷紧给银行资产带来风险隐患。
(四) 稳步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
当前, 我国商业银行已经进行了一些资产证券化方面的有益尝试。然而, 对于我国整个商业银行体系来讲,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 商业银行更愿意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手段将不良贷资产分散转移给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就我国国情而言,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既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也是特殊背景下的特殊产物, 而且评估难度大, 很难准确预测未来的稳定现金流。基于次贷危机的经验教训, 应该认识到金融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功能在于增强资产的流动性, 却无法化解不良资产本身质量低劣、还本困难的实质风险。因此, 在尝试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初级阶段, 我国商业银行应克服急功近利的想法, 谨慎地应用资产证券化方式来处理现存不良资产。
(五) 改进风险管理手段和工具, 建立和完善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
运用资产负债管理和经营资本管理理论, 强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通过指标体系的建立及技术手段的运用方法, 积极调整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 兼顾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 将经营资本管理风险提升价值创造能力的基本理念融入经营管理活动中, 降低经营风险。通过风险定性分析和定量测算, 正确评估风险的状况和程度, 为风险排列和监督提供依据。加快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步伐, 运用现代风险管理的技术方法, 为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进行科学测量、评估与控制
(六) 创建风险管理文化, 逐步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构建商业银行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体系, 培育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 树立对各项业务、各种产品的全方位风险管理理念, 增强全面风险管理意识。商业业银行应优化信贷结构, 防范地方政府融资风险, 发展和完善事前监测、事中管理、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推行风险经理制, 风险关口前移, 防患于未然, 由事后被动督导型管理向源头控制型管理与末端治理型管理相结合转变。对业务流程进行持续监控, 主动识别、评估和衡量风险, 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同时制定政策确保风险管理、评估、监察等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加强内部学习和外部引进, 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的素质, 培养一支懂金融工具和资本市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戴盛《.论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商场现代化》.2010 (36) .
[2]陶勇强, 王智勇.后危机时代的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研究[J].经营管理者研究, 2010 (7) .
后金融危机经济管理 篇10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 企业经济管理的发展现状
后金融危机时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 在经历过长期的经济波动和世界经济的影响, 我国企业在市场上的生存发展方式都有一定的变革, 因而促使其必须进行深入的企业经济管理革新。特别是当前企业的发展现状, 很多企业的发展方式仍然是粗放型, 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效率不高和浪费严重的现象, 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 导致企业在市场中存在不适应因素, 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不再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后金融危机时代, 企业是市场经济中的主体,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起着一定的决定性作用, 同时又受到市场经济的较大影响, 作为一个双向影响的主体, 企业必须变革自身管理模式, 较好的推动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同时促进企业的稳定和繁荣。另外, 后金融危机时代, 同时也是信息技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的管理模式逐渐趋向于人才型、信息型和集约型,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文化的升级,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 不能简单的唯利是图, 而要在提升企业的科学技术能力和人文文化修养的基础上, 才能取得有效地经济地位。
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 知识和科技是关键性的因素, 知识是企业发展的智力支持, 而科技则是企业长期处于市场领先地位的先决要素。在这样的客观环境中, 企业需要在经营决策上有进一步的提高, 善于运用长远的发展眼光来看待企业和整个市场的发展;在企业的作业流程上, 可以与时俱进的进行更新和创新在企业管理上, 运用人性化的企业管理模式, 转变企业管理的固定思维模式, 促进企业自身结构的不断更新;同时, 建立一个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企业与企业之间, 并不单纯的只是知识竞争和敌对关系, 要善于取长补短, 实现共同发展。而后金融危机时代, 部分企业为了尽快的恢复经济, 不具备长远的发展眼光,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 过度的追求当前利益, 没有建立一个系统的企业管理体系, 在企业人才管理方面也欠缺一定的惠员意识, 没有形成稳定的具有长期发展力量的企业核心凝聚力。因此, 在现代经济竞争尤其激烈的今天, 需要进行彻底的管理模式革新。
二、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举措分析
后金融危机时代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 需要企业领导者具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和发展理念, 在企业内部建立比较系统的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 形成企业独有的精神和企业凝聚力, 从而促进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第一, 企业管理者需要有现代化的市场经济管理理念。企业管理者是企业发展的领航者, 也是企业的核心灵魂所在。企业具有怎样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潜力,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要较好的适应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济发展, 企业管理者需要具备国际性的发展眼光, 在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管理者自身的发展理想, 形成企业特有的发展理念。根据企业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发展领域以及企业管理者自身要素的影响, 企业在管理上的模式是有所不同的, 如何较好的适应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济大潮流, 又形成企业特有的发展模式, 需要企业管理者具备深厚的管理经验和睿智的管理眼光。
第二, 企业要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要素, 一个企业具有怎样的企业形象从根本上取决于该企业的文化。同时企业文化也是企业精神和企业发展理念的有机结合体, 是一种贯穿企业发展始终的无形力量。在后金融危机时代, 尤其需要利用企业文化的凝聚力作用, 稳定企业内部情绪, 形成统一的企业发展理念和发展目标, 在团结一致的基础上, 促进企业的创新性发展。提炼企业文化不仅仅是企业管理层的主要任务, 而是企业全民参与的活动形式, 通过企业员工的广泛参与, 最后由企业决策者进行核定, 形成稳定的具有较大的积极效应的企业力量, 促进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形成较大的企业竞争力。
第三, 在企业核心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企业管理机制。后金融危机时代, 形成企业的核心文化是关键性的, 但是企业科学的管理机制才是直接影响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因素。系统的企业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企业的人才管理机制, 企业的作业流程机制以及企业的财务管理机制等方面。人才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最重要因素, 很多企业将人才比喻成企业发展的血液, 人才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当前企业的发展需要积极引进适合的人才, 建立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团队, 而在管理上则需要协同企业发展目标, 建立科学的人才管理机制, 确保人才不会流失。而在企业作业流程及经营运行上需要建立稳健的发展机制, 通过确定企业的发展目标, 建立系统的企业管理机制, 促进企业各部分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最后, 企业的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要建立科学明朗的财务管理机制, 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设备及专业化的人才, 进行企业资金的有效分配。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后金融危机时代, 企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挑战和机遇, 需要积极的进行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 建立新的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的管理机制, 从而促进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经济的发展越来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 全球化趋势加强, 后金融时代逐渐进入了当前的经济生活。后金融时代对当前企业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各企业在经济管理上必须要推陈出新, 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办法。本文针对后金融危机时代, 我国企业在经济管理创新上的现状及改革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张莉萍.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10期, 2011.
[2]孟晓红, 兰忠君.新时期企业管理的创新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学》, 2010, (11) .
后金融危机经济管理 篇11
[关键词] 后金融危机 世界经济 应对
中图分类号:F1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9)6-0029-05
世界经济2008年:“金融危机”是主题词
2008年世界经济的“主题词”是“金融危机”。对于这场缘自愈演愈烈的美国次贷危机的金 融危机, 美联储货币政策反周期操作的宽严失度、大起大落和对次贷证券化创新的无所节制、监管缺 失难辞其咎。美国自2001年“9•11”事件以来经济周期的起伏跌宕,迫使美联储频繁调整 利率( 升17次、降13次),升降落差之大(从6.5%降至1%再升到5.25%)创美国40多年来利率 波 动之最,轨迹如“过山车”。其间,美国住房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随房价攀高而规模急剧扩张 ,随房价下挫形成大面积坏账,基于数千亿美元的次贷债权,通过证券化创新出数百万亿美 元金融衍生品。这些衍生品在资本市场上从被追捧得炙手可热,到贬值得形同废纸,炒作或 投资这类金融衍生品的金融机构,首先是美、欧声名显赫的银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损失惨重 ,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事实上的整体消亡至为典型,是又一次从非理性投资热到金融资产价 格泡沫化,再到泡沫破灭的金融危机。
在过去的一年里,世界经济金融形势的总体特点是增长明显减速,市场动荡剧烈,走势波谲 云诡。一年之内,全球股市蒸发市值30万亿美元。国际汇市,美元指数7月15日创下71.32 点 的历史最低点之后反弹,12月4日盘中最高冲至88.14点,升幅近23.6%。其中,美元/欧元 汇 率由7月14日1欧元兑1.5910美元反弹到12月4日的兑1.2640美元,升幅超过20%,与2007年 1 0月18日创下的1欧元兑换1.4302美元相比,升幅也超过了10%。英镑/美元汇率比欧元更疲 弱 ,创下了6年半来1英镑兑1.4473美元的新低。2005年“汇改”以来一直走强的我国人民币 也 一度出现对美元贬值之势。惟一相对强势的日元则进一步弱化了本已极其疲软的日本经济基 本面。大宗商品期货价格,以原油价格(纽约商交所WTI期货合约价格)为例,在上年第一 个交易日突破100美元关口之后,一路飙升到7月11日的每桶147.27美元,随后在波动中一 路下挫,最低跌至12月24日的每桶35.35美元。上半年通货膨胀率急剧上升伴随经济增长明 显减速 ,“滞涨”风险加大。9月金融海啸之后经济和就业形势急剧恶化,加上多领域的不稳定性 和不确定性并存,世界主要经济体宏观调控进退维谷、左右为难。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美国世界经济“火车头”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使这场金融危机冲击 力强、波及范围广、救援成本高。从2007年9月到2008年12月16日美联储重新将联邦基金利 率从 5.25%降到0%~0.25%区间,成为它自1990年首次推出基准目标利率以来的最低水平 。同 时,美联储还历史罕见地敞开贴现窗口、降低贴现门槛,截至2008年9月已经累计向市场注 入了7827亿美元的流动性贷款。美国政府财政救援支出粗算下来亦逾1万亿美元。 欧盟成员 国向欧委会申报的金融救援计划金额超过2万亿欧元,已获批准的有德国5000亿欧 元、英国5 00亿英镑等,日本以及发展中经济体和转轨经济体也实施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全球主 要央行大幅降息,世界经济进入“零利率”时代。由于错过了最佳的干预时点,局部性次贷 危机蔓延成全局性信贷危机,并从美国传导到欧洲和新兴市场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 经济领域。[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08年1月、4月、7月、10月、11月“与时俱进”地发布五次报告 (通常它只 在每年4月和10月发布《世界经济展望》)。2008年11月6日发布的报告,把对2008和2009年 世界经济的增长预测由3.9%和3.0%下调为3.7%和2.2%,并将首次出现战后以来美、欧、 日三 大经济体经济的同时下降;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仍有增长,但将放缓至6.6%。2008 年 和2009年世界贸易量(货物和服务,剔除汇率和价格因素)将仅分别增长4.6%和2.1%(此 前 的2006和2007两年为分别增长9.4%和7.2%)。此外,联合国贸发会议预计,受许多发达国 家 金融市场清偿危机影响,公司并购活动锐减,2008年全球FDI流量将下降10%。事实上,金融 危机已经演进转化为经济危机。
世界经济2009:艰难调整的“后金融危机时期”
重大的金融危机都是“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危机后的调理都是艰难的,过程曲折, 进展缓慢。目前,金融危机不仅本身尚未见底,而且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会进一步加深,严重 后果会进一步显现。
后金融危机经济管理 篇12
1 金融危机后的银行监管真正触发了银行的金融创新
1.1 金融危机后, 我国银行监管的变革
金融危机后, 我国银行监管部门在吸取欧美反面经验的基础上, 积极参与全球银行监管改革措施的落地工作, 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空前加大了对银行资本质量和水平的监管力度。在这个核心指导下, 银行监管部门不仅对资本充实率、核心资本充实率有了更高要求, 还明确提出了75%的存贷比红线和“3:3:2:2”的放宽进度要求。
1.2 银行监管变革的压力触发了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
面临对空前的资本压力, 国内各家银行都承受着巨大的存贷比压力和贷款的压力, 以贷款论英雄的传统模式和资本管理形成了悖论。商业银行在高压下, 迅速清醒地认识到, 必须学会在资本约束条件下谋求发展, 一存一贷的业务模式已经转向“围绕利润, 用中间业务收入弥补信贷规模受限的制约”, 各种有关中间业务的金融创新举措相继出台。
1.3 目前我国金融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银行监管变革的压力触发了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 但目前为止, 这些金融创新仍然属于初级阶段, 存在三个主要问题。
1.3.1 金融创新目的偏重占领市场
就近几年来各家银行的实际情况看, 金融创新的主要动机偏向于在无序竞争中抢占市场份额, 出现了许多不计成本甚至负效益的金融创新。而在投行业务、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国际金融工具、中间业务等方面缺乏实际性的、高水平的金融创新。
1.3.2 金融创新品种集中
例如在零售业务方面, 各家银行的金融创新重点, 相对集中在三方业务代办、个人消费信贷、个人理财业务、信用卡推广等方面, 还处于探索阶段。
1.3.3 金融创新的量多质低
由于金融创新主体素质不高, 金融创新的内容显得比较肤浅。同时我国金融创新的科技含量较小, 深度不够。我国金融所依托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技术还很落后与西方国家的银行业务电脑化、专业化、经营管理的信息化还相距甚远。而且, 我国网络技术水平整体上还比较落后, 也限制了我国金融创新水平的提高。
2 银行管理是金融创新的基础
在商业银行的环境下, 金融创新属于微观的金融金融创新, 它的原始概念为增加新的金融工具, 以获取现有金融工具所无法取得的潜在的利润, 它是一个由盈利动机推动、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笔者认为, 可以具体理解为旨在提高利润的新业务模式或新产品的设计、应用过程和结果。而管理就是对银行行为的计划和控制。
2.1 银行管理是金融创新的基础
任何金融创新都是集体行为, 是团队协作的成果, 没有银行管理的银行不可能获得金融创新的成果, 更不可能拥有持续金融创新的能力。从行为动机的角度看, 只有银行管理的团队才有共同意志, 只有共同意志的驱使才会促成团队的合作;从分工合作的角度看, 只有银行管理的团队才能建立合理的分工合作, 只有合理分工合作下的制衡, 才可能实现利润的风险过滤;从目的统一性角度看, 只有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银行才可能切实获得金融创新成果带来的利润。
2.2 从推动金融创新的角度看商业银行管理的三大维度
2.2.1 人力资源管理是金融创新的根本。
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 也是金融创新的根本。因为金融创新活动需要人的智慧和劳动, 没有善于规划、决策的组织人, 没有善于调查研究的设计人, 没有准确、高效的执行人, 金融创新活动就没有落实的主体。
2.2.2 制度管理是金融创新的机制保障。
制度是人员组织的行为规范, 人事制度解决分工合作和人员发展的问题, 财务制度解决业务结构、利益分配的问题, 风险管控制度解决业务安全的问题, 业务制度解决操作流程的问题。由此可见, 完善的制度是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活动提供了运行保障。
2.2.3 财务管理是金融创新的价值推力。
财务管理通过综合运用价值杠杆和价格工具, 鼓励和推动高效率、高收益活动的引导和支持, 实现内部资源助推金融创新的优化配置。
2.3 未来的金融创新需要银行管理实现“四化”
欧美金融危机的演变蔓延, 是欧美金融过度创新结出的恶果。与欧美不同, 我国的金融创新才刚刚起步, 相关监管严密, 国内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远远不足。从全球信息化、管理模块化、知识资本化、社会和谐化的现实看, 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导向支持, 更需要商业银行通过管理的价值化、合规化、流程化、人文化来全面提升, 真正积淀出稳定的内生创新能力。
2.3.1 管理价值化
银行作为企业, 在严峻的外部市场环境和不断加大的内部经营压力下, 追逐价值最大化的内在要求就显得更为突出, 这个要求决定银行需要建立以价值评估为基础, 形成注重业绩和价值创造的决策和行动。具体地说, 就是要引入资本管理、全面预算管理、资金转移定价 (FTP) 、管理会计等先进的管理方法, 促进银行管理理念的转变, 激发团队和个人的创新意愿, 让他们享受成功创新带来的回报, 从而加强银行的盈利能力。
2.3.2 管理合规化
银行虽然是经营风险的企业, 但不要有风险的利润。金融创新的风险首先来自银行的人员、操作程序、操作系统、工作汇报等方面。所以, 在银行管理中, 必须要将法律、法规、行业准则、操作规程等约束规范植入、融合到银行的各个管理环节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创新的健康性和可持续性。
2.3.3 管理流程化
创新活动是团队协作的过程, 是多部门工作协调、共同改进的结果。实施流程化管理, 建立一套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以多部门协调的高执行力为保证, 以完善的业绩考核为工具的经营管理模式, 更能够彻底改变传统扁平职能化管理灵活性差, 效率低, 不支持变革的局限性, 为创新活动提供更好的平台。
2.3.4 管理信息化
创新是新的需求被满足的过程, 管理的信息化能够更有效解决这个过程中, 需求被发现、被传递的效率问题。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融合, 多角度、全方位、更及时地将收集到的有价值的信息转述成创新的需求, 以此推动金融产品、业务模式、业务流程的转变, 是保证金融创新高效率的重要实现途径。
3 对金融创新的建议
3.1 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金融创新是银行增强实力, 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所以, 银行工作人员要与客户紧密联系, 有效沟通, 做到及时、准确地把握客户需求。在经营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 开展既符合客户需求和市场发展趋势, 又要规避好各种风险的金融创新。
3.2 坚持高起点的原创型创新
金融创新的目的是打造银行差异化、特色化的竞争优势。所以, 应该立足发挥银行的管理优势、人力资源优势、技术优势, 多针对银行业务和服务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开展创型创新。这样的创新起点高, 被复制和模仿的难度大, 更能体现银行自身的竞争优势。
3.3 坚持金融创新在业务间的平衡
差异化优势是银行作为企业谋求的核心竞争力, 但银行还有公共服务的特殊属性。金融创新不仅要考虑近期的市场占有率, 更要着眼未来的综合实力提高。所以, 银行在进行存款产品和业务手段的金融创新的同时, 还要全面开展汇兑、结算、代理、租赁、咨询等多领域的创新, 努力保持金融创新在业务间的平衡, 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罗新远.企业管理[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吴远军.金融制度创新和金融服务创新[M].成都:西南财经出版社, 2002.
[3]苏国新.创新发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前沿[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7.
[4]张勤.积极推动业务创新, 提高银行竞争力[J].金融观察, 2006 (5) .
【后金融危机经济管理】推荐阅读:
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论文05-21
后金融危机国航发展06-21
金融危机后的美国大学06-16
金融危机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向08-31
金融危机经济影响06-21
金融危机下经济研究06-08
金融危机下的企业管理05-08
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06-04
关于应对金融危机保持西部经济平稳发展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