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西柏坡(共3篇)
伟大的西柏坡 篇1
一、廉政建设的历史意义
毛泽东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正是“两个务必”思想的清醒认识, 使我们党成功地实现了由革命到执政的历史性转变, 经受住了革命胜利和执政的考验。新中国成立后, 毛泽东一再强调, 要使我国富强起来, 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1951年12月,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精兵简政, 增产节约, 反对贪污, 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 在党内开展了全国规模的“三反”斗争, 惩处了包括刘青山、张子善等在内的一大批党内腐败分子, 增强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纯洁了党的队伍。1952年4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颁布施行, 成为建国后第一个惩治贪污的法律性文件, 对于推动当时的反腐倡廉工作和20世纪50年代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廉政建设和惩治腐败双管齐下, 使新中国建设取得巨大成就。1952年, 工业占国民总产值30%, 农业占64%, 而1975年, 工业已占70%, 农业占28%, 使中国从一个农业大国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国家, 为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当时一穷二白的年代里, 能取得这样的成就, 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结果。
二、廉政建设的历史作用
回首建国后我们党所走过的60多年风雨历程, 我们不难看出,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两个务必”思想都是一以贯之的, 都能不失时机地向全党、全社会提出警示和告诫, “两个务必”思想无疑是新中国60多年拒腐防变最有效的“预防针”。毛泽东始终把坚持“两个务必”, 防止党和人民政权蜕化变质, 作为极端重要的大事来抓, 致力于通过思想教育和整风运动不断纠正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把“两个务必”的思想运用于建国初期反腐倡廉的实践, 采取了“重视教育”与“依靠民主”相结合的方法。毛泽东曾经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反腐倡廉的措施和要求, 比如:1942年开始的延安整风运动;1947年, 党又在各解放区进行了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和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的“三查”、“三整”的土改整党运动。1952年2月10日, 杀了刘青山和张子善, 打响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进京赶考”、执政以后惩治腐败的“第一枪”, 产生了振聋发聩、壮士断腕的强烈反响, 并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保持了防微杜渐、扶正祛邪的良好效果。1956年11月15日, 毛泽东在《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的报告中指出:“根本的是我们要提倡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1957年2月27日,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中指出:“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 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 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 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 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
三、廉政文化建设的现实指导意义及其历史启示
六十多年的执政实践, 在党员干部中涌现了许许多多诸如焦裕禄、孔繁森那样的好干部,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行动谱写了实践“两个务必”思想的崭新篇章;60多年的风风雨雨中, 也有一些官员落马, 尽管有多种原因, 但忘记了“两个务必”是共同的教训。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越是执政时间长, 越是成绩大, 越要牢记和坚持“两个务必”。特别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考试”中, 能否考出优异成绩, 主要取决于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 党性修养和综合素质。领导干部清正廉洁, 是加强党性锻炼, 提高执政能力, 推动科学发展的时代所需, 是树立和坚持正确权力观的必须体现, 是为官做人的第一底线, 是党中央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 加强党的建设向全党提出的战略要求。可以说大力加强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 全面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是递交优异答卷的政治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领导干部坚持“两个务必”, 牢记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我们党的庄严使命, 树立为党和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始终不渝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牢记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 以艰苦奋斗精神做好各项工作;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和肩负的历史责任, 自觉地在艰苦奋斗的实践中加强党性锻炼。
四、结语
今天, 我们又站在了一个赢得伟大胜利的新起点上。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领导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此感到自豪, 但我们决不能自满, 决不能懈怠, 决不能停滞。60多年的发展成果, 使我们拥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坚实基础, 同时也在更高层次上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部分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对此, 我们思想上必须清醒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 不断寻找到与新环境相适应的新方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景是美好的, 但道路不是笔直的, 而是曲折漫长的, 未来的征途上必然充满风险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两个务必”, 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不仅要立足于中国国情, 还要以开阔的胸襟和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 吸收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 不断为党风建设带来新的活力,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展示自己的崭新形象。
参考文献
[1]刘希哲, 王继红, 白江丰.西柏坡:继往开来绘新图[J].农业发展与金融, 2011 (07) .
[2]赵锡正, 鲁曌霞.荥阳法院:“三八”节组织女党员赴西柏坡重温入党誓言[J].中国审判, 2011 (04) .
[3]李刚, 曲洪滨.浅谈油田企业如何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J].科教新报 (教育科研) , 2011 (30) .
伟大的西柏坡 篇2
【关键词】西柏坡;精神;特征;内涵;现实意义
一、前言
众所周知,西柏坡时期是我国历史革命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由毛泽东同志进行领导以及指挥的。西柏坡时精神是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产物,是具有时代特色的精神财富。由此可见,研究西柏坡精神的现实意义对我国的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西柏坡精神的本质特征
在西柏坡时期,党孕育了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那么何谓“两个务必”呢?两个务必指的是“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以及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都知道,西柏坡时期,中国的革命战争即将取得胜利,在这种千钧一发的时刻,“两个务必”的精神警戒大家,在面对战争的胜利的同时,仍然不可以放松警惕,仍然要时刻保持一种紧张的心态,警惕敌人的糖衣炮弹,同时,也告诫同志们要继续以积极进取、不断奋斗的精神来迎接接下来的每一次大革命,不可以松懈,更不可以放弃,进而争取获得战争的胜利,为国家的解放以及民族的复兴做出重要的贡献。
三、西柏坡精神的基本内容
西柏坡精神共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二,实事求是、勇于创造的精神;三,执行政策、严守纪律的精神,四,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
(一)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西柏坡时期,我国的解放战争已经持续了三年,其实每个人心中都很清楚,我方的实力远远低于对方,但即便这样,为了民族的解放以及战争的胜利,我们依然不能放弃,依然要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这样的一种无所畏惧的精神的支撑下,尽管我方的人数远远少于对方,但是我们仍然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淮海战役。在淮海战役中,我方只有60万士兵,而对方的人数已达到80万,正是这样的一种精神的鼓舞,使得我军在这样的形势下仍然获得了战争胜利,为民族的解放又一次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实事求是、勇于创造的精神。西柏坡时期,面对即将到来的胜利,我党开始沿用马克思主义推崇的创新以及探索精神,在中国现有的理论以及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以及创新,将当时的农业大国发展成工业大国,将当时的新民主主义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面对即将迎来的战争以及国家即将到来的新形势,我党不仅没有松懈,反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探索以及创新,发展以及建设出更加适合国家发展的理论以及实践,进而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埋下了坚实的伏笔。
(三)执行政策、严守纪律的精神。良好的纪律以及政策是一切行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以及保障,西柏坡时期,我党严肃地意识到这一问题,因此,我党提出了要“军民一致,军政一致,官兵一致,全军一致”的信条,在军队中,任何人不得破坏军规、军纪,否则将得到严重的惩罚。在加强了纪律的管理的情况下,我党又提出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政策,进而为党的良好作风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除了要有无所畏惧、勇于创新以及严守纪律的精神以外,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是支持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战争,不是书面上写起来那么简单,更不是嘴巴上读起来那么容易,需要的是夜以继日的战斗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西柏坡时期,毛泽东告诉大家,民族的解放就好比是奔赴万里长征一样,取得战争的胜利只是第一步,也是最简单的一步,若想真正意义上实现民族的复兴,需要的是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面对敌方的攻击,我们不能恐惧,面对战争的胜利,我们更要做到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民族的解放、国家的复兴。
四、西柏坡精神的现实意义
西柏坡精神具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一是改革开放的需要;二是建设现代化中国的需要;三是党的建设的需要。
(一)改革开放的需要。与西柏坡时期的情况相似,改革开放也是我国的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也同样面临着很多的困难以及矛盾,因此,在这一时期,党便可以沿用西柏坡精神意义,要发扬西柏坡时期那种坚持不懈、艰苦奋斗的精神,进而实现改革开放的坚持以及发展。
(二)是建设现代化中国的需要。要建设现代化的中国,也需要发扬西柏坡精神,并且需要坚持西柏坡本质特征中的“两个务必”,对于取得的成就,要学会不骄不躁,对于人民群众,要学会以人民群众作为服务的中心,时刻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进而凝聚人心,众志成城,共同实现现代化中国的建设的愿望。
(三)是党的建设的需要。弘扬西柏坡精神除了是改革开放的需要以及建设现代化中国的需要以外,也是党的建设的需要。要想全面加强以及实现党的建设,必须要弘扬西柏坡时期严守纪律的精神,对于党内部的一切相关纪律,不得有任何的违规以及违纪的现象的产生,对于党的建设可能面临的困难,要勇于斗争,对于党的建设可能面临的一些问题,要敢于创新,进而增强党内部的凝聚力,提升党以及领导的执政水平。
四、结语
伟大的西柏坡 篇3
一、西柏坡研究文献数量统计
使用“超星发现系统”中的高级检索,选择文献类型为: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以“西柏坡”作为检索词,为查全文献,选择“全字段”(包括:主题、题名、作者、作者机构、关键词、摘要)方式检索,统计时间范围截至2015年(数据统计2016.1.15)。统计到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与西柏坡相关的研究文献总量为11852篇、部,其中图书215部,期刊文章6305篇,报纸文章4989篇,会议论文208篇,学位论文135篇。最早的文献出现在1951年,文献量最多的年份是2011年,文献量为1840篇、部。
二、西柏坡研究的阶段划分
图表2为图表1中“文献总量(篇、部)”年度统计数据的曲线图,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柏坡学术研究的发展趋势。从图表2中可以看出建国以来西柏坡的研究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萌芽阶段:
从建国初期—1976年。能够统计到的这一阶段的文献量为30篇、部,占文献总量的0.25%。西柏坡是革命圣地,是新中国的摇篮,建国以后,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表达着对西柏坡炽热的情感,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显著时代特点,文献主要集中在报纸和期刊上。体裁主要是回忆文章、诗歌、新闻报道等。内容主要包括:一是通过新闻通讯、诗歌等形式,记录人们到西柏坡参观访问活动,反映西柏坡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政治学习,缅怀毛泽东主席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如《人民日报》1951年9月8日刊登的文章《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晋察冀分团访问毛主席住过的西柏坡村农民们叮嘱访问团向领袖们转致谢意》,李学鰲发表在《诗刊》1964第10期的诗歌《初访西柏坡(五首)》、尧山壁发表在《河北文艺》1976第7期的《西柏坡颂(二首)》,阎润身发表在《河北文艺》1976第10期上的《西柏坡人民永远怀念毛主席》、河北人民出版社1974出版的诗歌集《西柏坡颂》(石家庄地区革命委员会文化局编)等。二是通过回忆文章讲述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历史和革命故事,如1957年《新闻业务》第12期田林的《回忆西柏坡》,1958《新观察》第9期阎涛的《毛主席在西柏坡的时候》等。
2. 起步阶段:
1977—1989年。在“文革”结束之后,特别是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为改变老、少、边、穷地区落后的经济文化状况,1986年,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把扶持老、少、边、穷地区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了“七五”计划。为了促进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重要贡献的老区的经济发展,国家加大了对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投入力度,红色旅游逐渐发展起来,为西柏坡的红色旅游和红色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978年5月26日,在纪念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30周年之际,复原重建的中共中央旧址和新建的西柏坡纪念馆同时对外开放。1977年10月23日华国锋为“西柏坡革命纪念馆”题名,1984年8月31日邓小平为“西柏坡纪念馆”题名。1982年3月11日,国务院公布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柏坡革命圣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使人民的敬仰之情有了寄托之地;中央领导人对革命老区的重视,促进了研究者们对西柏坡的关注。
这一时期的文献量为156篇、部,占文献总量的1.32%。关于西柏坡内容的文献除了用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歌颂西柏坡和报道西柏坡纪念馆的建设情况之外,关于西柏坡的历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83年河北省召开了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九十周年理论讨论会,会上王居英的《伟大的战略转移———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东渡黄河到西柏坡途中的革命业绩》和林浓的《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的革命实践活动》两篇论文受到关注。在1988年5月,河北省举办纪念党中央和解放军总部进驻西柏坡40周年活动,出版的《西柏坡纪念文集》收集了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重要电文、文献、历史图片以及亲历者的回忆文章和专题史料。在这次活动中,首次提到了“西柏坡精神”的概念。从此,关于西柏坡的研究由整理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史料,逐渐转向深入探讨和总结“西柏坡精神”,这也标志着关于西柏坡的学术研究正式起步,并在九十年代迅速发展起来。
3. 发展阶段:
1990年—1999年。这一时期是西柏坡研究的发展时期,统计到的文献量为739篇、部,占文献总量的6.24%。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西柏坡精神”、“七届二中全会”等理论研究、中共中央和领导人在西柏坡时期的历史研究、工业技术方面的西柏坡电厂的建设研究、西柏坡红色旅游,以及红色教育的研究等。
(1)关于西柏坡精神的研究。这一时期召开了几次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研讨会,这些研讨会的召开极大地促进了关于西柏坡的理论研究。1991年6月,河北省委党校和中共石家庄地委分别召开了西柏坡精神专题研讨会。省委党校的研讨会对“西柏坡精神”的研究方法和内涵做了深入探讨;中共石家庄地委的讨论会对“西柏坡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形成的历史条件以及其精神内涵和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弘扬西柏坡精神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1993年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前夕,省党建研究会召开了《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发扬西柏坡精神》理论座谈会,与会人员对西柏坡精神的内涵、西柏坡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的关系、毛泽东与西柏坡精神、西柏坡精神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怎样继承和发扬西柏坡精神等问题进行了探讨。1998年5月26日,是中共中央、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50周年纪念日,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历史性的日子,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西柏坡纪念馆于5月24日召开纪念中共中央、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50周年学术讨论会,大会回顾了西柏坡时期党的光辉历程,深切缅怀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风范,总结我们党领导战略大决战,创建新中国的成功经验,认为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西柏坡精神,对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设经济强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一阶段,一批关于“西柏坡精神”的研究论文集中发表。斯苏民在《四川党史》1991年第1期发表了《西柏坡精神的主要体现及深刻意义》一文,文中对“西柏坡精神”进行了阐述,标志着“西柏坡精神”概念的正式提出。之后出现了“西柏坡精神”研究热潮,较有影响有:王聚英的《西柏坡精神永放光芒》、居英的《试论西柏坡精神的形成及历史作用》、戴广田的《论西柏坡精神》等。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西柏坡精神研究进入一个发展期,1995年11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时运生、王彦坤的《弘扬西柏坡精神的时代意义》一文,1996年《中共党史研究》第三期发表了石仲泉的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之源———兼谈“西柏坡精神”》,这些理论文章进一步拓宽了“西柏坡精神”研究的思路,深化了“西柏坡精神”的时代意义。
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关于西柏坡的政治、历史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发展,一批著作成果陆续出版。较有影响的有张志平主编的《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文献选编》、夏月娥主编的《建设一个新世界》、中央档案馆与河北省社科院联合选编的《中共中央在西柏坡》、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著《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前后》、王玉平主编的《西柏坡与新中国》、谢忠厚主编的《历史转折之魂———西柏坡精神》等。
(2)关于工业技术方面的研究。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在这一时期西柏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经济都得到了迅速发展。西柏坡发电厂的建设是西柏坡经济建设的基础,随着西柏坡发电厂的建设,一批关于西柏坡发电站建设的科学技术研究论文产生,主要论文有贾文菊的《西柏坡发电厂300MW机组经济性分析》等。
(3)关于红色旅游方面的研究。这一时期是我国红色旅游快速发展时期,关于西柏坡旅游景区的开发、规划和建设的研究论文也相继发表,主要有:李怀甫的《论西柏坡区域综合发展规划的理论与方法》,邸明慧、张稳的《西柏坡革命纪念地旅游开发系统研究》等;会议论文有:郭康的《革命纪念地转换旅游机制的研究——兼谈西柏坡革命纪念地旅游开发》等。
在发展红色旅游的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开始重视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加大力度建设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自1992年以来,为了增加教育项目,拓宽教育内容,增强教育功能,不断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力,西柏坡纪念馆在社会各界的大力帮助下,新建了一批爱国主义教育系列工程,吸引了大批的党员、群众和学生到西柏坡参观学习,这引发了下一阶段西柏坡革命精神教育主题研究的开展。
4. 繁荣阶段:
2000—2015年。这一时期,是西柏坡研究迅速发展时期,文献量达到了10927篇、部,占总文献量的92.20%。其中在2011年达到高峰,文献量为1840篇、部,研究的主要内容除集中在政治和历史方面,同时,关于西柏坡红色旅游、红色教育、电厂工程、交通、环境等研究也进入一个高峰期。从研究队伍来看,前期阶段中的研究者大多是专家学者,在这一时期,一些博、硕士研究生开始进入西柏坡研究领域,产生了一定数量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1)西柏坡时期的政治、历史及军事研究。在2000—2015年间,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召开了多次研讨会,如2001年7月,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之际,中共石家庄市委宣传部、石家庄市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的“发扬西柏坡精神,实践‘三个代表’理论研讨会”在西柏坡召开,来自北京和河北省的专家学者围绕西柏坡精神的历史地位、产生背景、内涵和本质以及西柏坡精神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问题进行了研讨。2007年10月20日,中国社科院和河北省社科院、石家庄市社科院以及河北师范大学联合召开了“追溯西柏坡历程,贯彻十七大精神”学术研讨会,就“弘扬西柏坡精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学习西柏坡精神,永葆党的先进性”、“西柏坡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理论进行了研讨交流。2011年3月25日在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进驻北京62周年之际,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举行了“西柏坡精神与党的执政理念”研讨会。2012年3月在“进京赶考”这一命题提出63周年纪念日前夕,石家庄市委宣传部、石家庄日报社联合举办了“重温‘进京赶考’———弘扬西柏坡精神”专题研讨会。2012年5月25日,石家庄市委宣传部、石家庄日报社、西柏坡纪念馆联合举办纪念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64周年暨西柏坡精神研讨会,会议就如何更好地弘扬西柏坡精神,为建设幸福石家庄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进行了探讨。2012年6月19日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河北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弘扬西柏坡精神,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在石家庄举行,会议旨在深入研讨新时期继承和弘扬西柏坡精神对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进一步宣传和阐释西柏坡精神特别是“两个务必”的科学内涵和时代要求,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2013年5月为纪念中共中央进驻西柏坡65周年,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委党校、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河北省社科院和西柏坡纪念馆在石家庄联合召开“西柏坡精神与中国梦”研讨会。
这一时期,关于西柏坡研究的机构相继成立。2001年5月,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精神研究会成立,这是全国首家以研讨西柏坡精神为宗旨的研究会,创办了刊物《西柏坡文荟》。2002年10月,石家庄市成立了西柏坡精神研究会,2003年4月,西柏坡精神研究会清华大学分会成立,这是全国第一家高校西柏坡精神研究会。2007年11月,河北省西柏坡精神研究和文化发展促进会成立。2011年7月,中国西柏坡精神研究院挂牌。此外,石家庄学院、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分别设立了西柏坡红色文化研究中心、西柏坡精神研究会、西柏坡研究中心。2013年6月年河北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成立,并创办了以资政治国为主旨的学术刊物《西柏坡报告》。
各种类型研讨会的召开,进一步促进了西柏坡的研究热潮,研究机构的相继成立为推进西柏坡的理论研究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期间,发表了相当数量的关于政治和历史方面的学术论文和研究专著,文献量为2867篇、部。其中,期刊文章2586篇,图书116部,学位论文34篇,会议论文131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西柏坡精神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较有影响的有:肖贵清、闫晓英的《西柏坡精神———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精神》,张志红、杨士泰的《论西柏坡精神体系》,王玉平的《西柏坡精神的基本特征》,吉朝珑、李建波著《西柏坡精神法治内涵研究》,冯学工著《西柏坡经验论要》等。总结概括出西柏坡精神的核心是“两个务必”,基本内涵包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彻底革命精神;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建国精神;“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科学创新精神;“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赶考精神;依法建国的法制精神等。
2对西柏坡时期党的建设、外交政策,以及西柏坡时期对新中国的政治社会制度、工业经济、对外贸易等方面的贡献做了深入研究。西柏坡时期党的建设研究文献主要有:孙士江、陆仁权的《毛泽东在西柏坡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历史贡献》,徐巧月、石学峰的《西柏坡时期党内民主的制度建构及其启示》,孟庆云、牛余庆著《西柏坡时期党的建设》等。关于西柏坡时期国家体制、经济、贸易等研究的文献主要有:王玉平的《西柏坡时期毛泽东对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思考》、王宇飞等著《西柏坡时期政治建设》、王秀华著《西柏坡时期社会建设》、王金池等著《西柏坡时期经济建设》、刘秀萍的《为共和国的工业化道路奠基———论西柏坡时期党对国家工业化的初步探索》、李海新的《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期对外贸易工作的政策准备》等。
3关于西柏坡历史研究方面主要有:阎涛著《走进西柏坡》,王聚英著《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史》,陈毓述、陈丽华著《开国前夜毛泽东在西柏坡的风云岁月》,张志平著《追寻西柏坡》,万凯、赵新月著《西柏坡来电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等。
4关于西柏坡时期军事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西柏坡时期的军队建设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军事战略思想等方面,如:温瑞茂著《大江东去渡江战役》,冯学工等著《西柏坡时期军事建设》,王翠平、王聚英的《毛泽东关于夺取全国胜利的军事战略思想与成功实践》,王荣丽、周艳芝、杨格婷的《试论西柏坡时期朱德在发展军事工业中的历史贡献》,史进平的《西柏坡时期的中央军委作战部解析》等。
这一时期,以西柏坡政治、历史研究为主题的硕士、博士论文有34篇,占学位论文总数量的25.19%。
(2)西柏坡红色旅游研究。在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红色旅游进入全面发展阶段,2004年2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提出“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的策略。2004年8月国家旅游局正式启动“红色旅游”工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出台《“红色旅游”景区建设规划》,12月《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在全国培育形成12个重点旅游区,配套完善30条精品线路,重点打造100个经典景区,并实现红色旅游从“旅游扶贫开发工程”向“政治、经济、文化三大工程”的转变。2011年颁布实施了《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红色旅游产业化水平、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红色旅游队伍建设的全面发展红色旅游的规划方案。西柏坡作为第一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开始了全方位的建设和发展。2010年4月河北省正式提出建设“大西柏坡”的概念,2014年6月石家庄市规划委员会通过了《大西柏坡总体规划》(2011—2020),提出了建设“圣地西柏坡、魅力西柏坡和富裕西柏坡”的三大目标。
在此背景下,这一阶段关于西柏坡旅游研究进入一个高峰期。主要论文有陆相林等《区域旅游发展的AWOT分析框架构建研究:以“大西柏坡”为例》等。图书主要有王翠平、陈丽芬编著《西柏坡》。主要报纸文章有:王俊英的《叫响品牌构建“大西柏坡”旅游格局》、李海明的《对做大做强西柏坡红色旅游的几点思考》、王树茂的《整合、创新,推动红色旅游优化升级:———西柏坡红色旅游发展的探索与实践》等。西柏坡旅游方面的学位论文数量占学位论文总数量的14.07%。主要有《“大西柏坡”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大西柏坡红色旅游目的地耦合发展机制研究》等。
(3)西柏坡革命教育研究。西柏坡作为革命圣地,自1992年西柏坡纪念馆增设爱国主义教育项目以来,在国家红色旅游政策的推动下,西柏坡成为我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术界关于西柏坡红色教育的研究同时进入了一个高峰期,关于西柏坡革命教育的文献也主要集中在这一时期。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革命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等方面。主要有:刘志兰、郭金娜的《牢记西柏坡“两个务必”坚持群众路线教育》,王雅卓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扬西柏坡精神》,张子麟、宋蕊的《西柏坡精神特质及对青年学生的启示》,张丽萍、李纯、王晓凤的《西柏坡精神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当下价值》,中央党校出版的《西柏坡精神干部学习读本》,张志平著《追寻西柏坡》,杨凤勇著《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文化建设研究》,姚志军、周红松的《新时期加强大学生革命历史和优良传统教育的思考———以弘扬西柏坡精神为例》等。学位论文包括硕士学位论文24篇和博士学位论文2篇,占学位论文总数的19.26%。
(4)西柏坡文学艺术的创作及研究。在2000—2014期间,关于西柏坡的文学艺术创作也达到了一个高峰期。
1文学作品。体裁形式主要包括小说、诗词、散文、报告文学、文学剧本等。主要作品有:赵万里的长篇历史小说《西柏坡》、关仁山的长篇小说《信任——西柏坡纪事》、郑建的长篇叙事诗《西柏坡交响曲》、阎涛的报告文学《走进西柏坡》、雷国珍的报告文学《历史选择了西柏坡》、郝崇书的报告文学《毛泽东在西柏坡的日子里》和他的电视文学剧本《西柏坡》等。主要学术论文有杨洲、董燕的《西柏坡时期石家庄地区红色文艺及其精神价值》等。
2艺术作品及研究。主要艺术形式包括音乐、影视、绘画、书法、戏剧、舞蹈等。影视作品主要有:影片《走出西柏坡》、动画影片《西柏坡》、评剧影片《西柏坡》、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西柏坡来电》,及其评论文章等。舞台剧作品主要有:《毛泽东在西柏坡的遐想(政论体话剧)》,李劲、甲丁、王杨、刘海涛的《西柏坡组歌———人间正道是沧桑———大型声乐套曲》。美术作品主要有:赵贵世主编《西柏坡馆藏艺术精品选》,赵东瑞、董庆科绘《“305”电波》,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编《西柏坡》,中华红色教育连环画《西柏坡保卫战》,朱翠芳、刘澍编《开国大典》,河北省书法家协会著《“中国梦·赶考行”河北省书法名家作品展作品集》等。学术文章主要有:梁笑然等的《西柏坡精神影视作品传播的现状及发展研究》,学位论文主要有:《音乐创作的时代性及创新性:音乐舞蹈史诗〈西柏坡〉创作纪实》等。
(5)西柏坡工业技术及交通发展研究。在国家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背景下,为促进西柏坡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进一步加大了西柏坡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这一时期关于西柏坡工业技术方面的研究文献和交通方面的研究文献达到了一个集中发文期。
1工业技术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柏坡电厂建设的升级改造方面。较有影响的期刊文章有:陈智超等的《西柏坡电厂1025t/h锅炉燃烧系统改进的实验研究》,杨文成的《回转式空气预热器密封和吹灰改造》,李殿成、王仲奇的《引进型300MW汽轮机高压缸改造及效果》等。此外,工业技术方面的研究内容还涉及建筑科学方面,如郭文乾的《关于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保护修缮的思考》,李治广、董昕、马健的《反分析法与室内试验法确定岩质边坡结构面抗剪强度对比研究:以西柏坡纪念馆不稳定斜坡为例》等。这一时期的工业技术方面的学位论文数量占到了学位论文总数的25.93%。
2交通方面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西柏坡高速公路的规划、设计及建设中的技术研究等方面。如张永辉的《西柏坡公路上东峪隧道设计》,刘月丽、路昊的《高性能混凝土在西柏坡高速的施工质量控制》,崔丹娜等的《高速公路边坡植被重建过程中群落组成特征》等。
三、结语
西柏坡研究经历了情感认知、历史描述、理论升华、反馈现实的一个过程。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整合科研队伍,加强组织协调,建立一支多学科、专业化的研究队伍,促进西柏坡研究的发展;进一步加强西柏坡的深化、细化研究,逐步形成西柏坡研究学科体系;进一步创新研究方法,将西柏坡研究的政治性和科学性结合、知识教育和加强思想修为结合、道德教化和思维智慧结合,使西柏坡研究的理论成果有效转化为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和经济建设成果,以促进西柏坡革命精神的弘扬光大和老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摘要:建国以来,西柏坡研究经历了萌芽—起步—发展—繁荣四个阶段。在研究内容上,经历了从歌颂西柏坡,表达敬仰之情,到西柏坡时期历史资料的整理,再到西柏坡精神的理论研究,再到关于西柏坡经济发展的多学科研究的发展历程。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建立西柏坡学科体系、加强理论成果转化。
关键词:西柏坡研究,文献分析,阶段划分,超星发现系统
参考文献
[1]王峻峰.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做大做强西柏坡品牌[N].河北日报,2010-05-28(007).
[2]张志红.新世纪西柏坡精神研究综述[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3]苏楠楠.近年来西柏坡精神研究综述[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4]四建磊,周远“.弘扬西柏坡精神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学术研讨会在石举行[N].河北日报,2012-06-20(001).
[5]刘春玲,周德胜,刘静,谢建辉.大西柏坡红色旅游耦合发展机制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3(6).
【伟大的西柏坡】推荐阅读:
弘扬西柏坡精神,做西柏坡精神传人06-28
西柏坡09-22
西柏坡之旅09-21
走出西柏坡12-09
参观西柏坡感悟07-21
西柏坡红色事迹08-02
西柏坡红色旅游有感06-17
西柏坡导游词07-20
影片《西柏坡》观后感09-29
西柏坡旅游心得体会10-04